俚曲读音
俚曲的意思
词语解释:
俚曲
(1) 通俗的歌曲。也叫“俗曲”
英
引证解释
⒈ 通俗浅近的歌曲;民间歌曲。
引宋苏轼《集英殿秋宴教坊词·小儿致语》:“咏舞雩於沂水,久乐圣时;唱《铜鞮》於汉滨,空惭俚曲。”
金元好问《留别龙兴汴禅师普照鉴禅师》诗:“俚曲只知无《白雪》,遗音谁谓有朱丝。”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小二》:“是日给假不夜作,夫妻设肴酒,呼婢辈度俚曲为笑。”
⒉ 指文人模仿民间俗曲体裁所写的作品。如蒲松龄有《聊斋俚曲》。
国语词典
通俗浅近的歌曲。多为民间创作,文字浅近、风格质朴自然,亦有文人模仿民间俗曲体裁而写的作品,也称为「俚曲」。如清朝蒲松龄的〈磨难曲〉、〈寒林曲〉等十五部说唱长篇故事的俚曲作品等。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俚曲
俚曲造句
- 方仁伟说完一转身,一边哼着不知道什么地方的俚曲小调“紧打鼓来慢打锣,停锣住鼓来唱歌,诸般闲言也唱歌,听我唱来十八摸……”。
- 荒腔走板的俚曲声,在黑夜中由远而近,直待那人走到近处,司马灰才看清楚,来者正是赵老憋。
- 院本杂剧、诸宫调和俗谣俚曲尤以崭新面貌和杰出成就出现在文学史上,对于北曲的形成和走向产生了影响。
- 蒲松龄俚曲音乐之所以能在浩如烟海的明清俗曲中形成一支富有特色的流派,是有其独特的风格特点、音乐思维原则和表现手法的。
- 老城里流传的这首俚曲,一针见血点出了在林丽这个年龄段上的生活实质。
- 曲风大异于当世流行的,亦有别于古风,倒似从乡间俚曲改编而来。
- 在他生前就已经着手把一些聊斋故事改编为俚曲。
- 幺娘也小脸儿红着唱了一曲吴越俚曲,曲调活泼,登时让秦毅惊为天籁童声。
- 哎唷,相爷,乡野俚曲,一时忘了其出处,待我搜索枯肠,容后禀报。
- 它起源于浦江两岸的田头山歌和民间俚曲,在流传中受到弹词及其他民间说唱的影响,演变成说唱形式的滩簧。
俚曲相关词语
- 1 俚妇
- 民间妇女。
- 2 俚子
- 古代对南方某些少数民族的称呼。 晋 张华 《博物志》卷二:“ 交州 夷名曰俚子。俚子弓长数尺
- 3 俚医
- 医术粗浅的民间医生。 宋 陆游 《游昭牛图》诗:“俚医灌药美水草,老巫诃禁祓不祥
- 4 俚柔
- 俚柔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lǐ róu,是南诏语“百姓”的音译。
- 5 俚歌
- 民间的通俗歌谣,特指莆仙俚歌。莆仙俚歌也叫“梆鼓咚”、“咚鼓当”、“咚鼓”。是流行于莆仙方言区的一种说唱曲种。属于渔鼓道情一脉。原为瞽者四处飘零、卖艺为生,后由于群众非常喜爱,常在桥头、巷口、庭前、楼下围坐说唱,渐渐变为群众自唱自娱的一种演唱形式。常由业余作者编写歌词,演唱时以筒板、渔鼓为伴奏乐器。唱词是七言韵式,没有散说,内容多是来自戏曲故事、民间传说。俚歌曲目甚多,现存约百余种,有长篇叙事诗,也有短篇劝世歌。本文根据艺术特点、主要表演形式、传承价值等几方面介绍俚歌。
- 6 俚笃
- 方言。他们。 瞿秋白 《东洋人出兵(三)》:“俚笃才是奴才性,卖国卖民要卖个干干浄。”
- 7 俚说
- 民间的说法。 宋 苏轼 《仇池笔记·日月蚀》:“梅圣俞作《日蚀诗》,云食日者三足乌也。此因俚说以寓意也。” 明 沈德符 《野获编·果报·现报》:“今詈人有现世报之说,意为俚说耳,不知竟有其事。”
- 8 俚窳
- 俚俗,粗劣。 清 龚自珍 《<钱吏部遗集>序》:“诗十卷,无嚣浊俚窳俶诡之言。”
- 9 俚谚
- 民间谚语。
- 10 俚谣
- 民间歌曲。
- 11 俚謡
- 民间歌曲。
- 12 俚亵
- 俚亵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lǐ xiè,是指粗俗淫秽。
- 13 俚言
- 方言俗语。谓不高雅的文辞,常用于自谦。
- 14 俚人
- 古俚人是文明创造的先行者。在饮食方面,古俚人“饭稻羹鱼”,是栽种稻谷的先行者;在居住方面,是“干栏式房屋”的创造者;在交通方面,是舟船的初创者。由是可见,古俚人对中华民族文化有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