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湿读音
暑湿的意思
词语解释:
参见:暑湿 ,暑湿
引证解释
⒈ 炎热潮湿。
引《史记·大宛列传》:“条枝在安息西数千里,临西海,暑溼。”
唐韩愈《唐故江西观察使韦公墓志铭》:“为瓦屋万三千七百,为重屋四千七百,民无火忧,暑湿则乘其高。”
明唐顺之《送太平守江君序》之一:“以北土能寒之人而争騖于毒利暑湿瘴癘之域……此兵家之忌。”
清王鹏运《<彊邨词>序》:“江干暑溼,不可久留。”
国语词典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暑湿 科普中国
暑湿造句
- 三豆汤还能祛痘除痱子,痱子是由于暑热挟湿,蕴结肌肤,导致毛窍郁塞所致,所以要防治痱,首先就是要把暑湿之毒祛掉。
- 我们江南地带芒种入梅多雨,暑湿之气容易乘虚而入易致疰夏、中暑等病。
- 为解夏日暑湿之毒,健康驿站特地购进了木糖醇苦瓜粉。
- 人食天地之气以生,内伤于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外伤于风寒暑湿燥火六淫所以生病。
- 六月炎热,酷暑多雨,暑湿之气容易乘虚而入且暑气逼人,心气易于亏耗,尤其老人、儿童、体虚气弱者往往难以将养,而导致中暑,因此要注意避暑。
- 肖国仕炎夏酷暑,一些人常因受暑湿刺激,不同程度地出现精神萎靡、倦怠嗜睡、口感无味、食欲不振、身体消瘦等现象,即“苦夏”症状。
- 主治湿浊中阻,脘痞呕吐,暑湿倦怠,胸闷不舒,寒湿暑闭,腹痛吐泻,鼻渊头痛。
- 这四季之中,又包涵风寒暑湿燥火六气,而六气与季节变化,与五行生克有着密切关联。
- 夏季来临,调养脾胃;吃苦尝鲜,平和康夏;气温升高,暑湿气盛;冰糖燕窝,调补虚劳;山药薏米,熬制成粥;健脾益胃,效果显著。
- 人之患瘵者,风寒暑湿燥火,无一不足以侵之。
暑湿相关词语
- 1 暑熱
- 暑热:中医术语
- 2 暑来寒往
- 暑来寒往,是汉语词汇,拼音是shǔ lái hán wǎng,即冬天过去,夏天到来。泛指时光流逝。
- 3 暑病
- 暑病,暑为六淫之一,是夏季的主气。凡夏天感受暑热邪气而发生的多种急性热病,统称为“暑病”。但狭义的一般多是指暑温、中暑、感暑之类的病症。
- 4 暑寒
- 暑寒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shǔ hán,指天气炎热与寒冷。
- 5 暑天
- 暑天,指夏季炎热的日子。
- 6 暑绤
- 暑绤,读音为shǔ xì,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夏天所穿的粗葛布衣。
- 7 暑魃
- 暑魃,读音为shǔ bá,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旱魃。
- 8 暑疟
- 因暑邪内郁,再感秋凉之气而诱发的一种疟疾。临床表现有恶寒壮热、无汗、烦渴引饮、脉弦数或洪数,或着衣则烦、去衣则冷,待大汗出后则热退等。
- 9 暑岁
- 炎热干旱之年。《汉书·五行志中之下》:“一曰,暑岁羊多疫死及为怪,亦是也。”
- 10 暑絺
- 暑絺是汉语词汇,读音为shǔ chī ,意思是暑天穿的细葛布衣。
- 11 暑簟
- 宋 苏辙 《和鲜于子骏益昌官舍八咏·巽堂》:“暑簟卧清风,寒樽对佳客。”
- 12 暑伏
- 按我国阴历(农历)气候规律,前人早有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头伏(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暑伏),头伏和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暑伏”共三十天或四十天。每年立秋日及其后两天如果出现庚日,中伏就为十天,否则为二十天,所以,大多数年份中伏都为二十天,相应地,大多数年份暑伏都是四十天。
- 13 暑夜
- 暑夜:腰乐队演唱歌曲
- 14 暑雪
- 堂名。在 四川省 成都 武担山 。古为 蜀 中一名胜。 宋 陆游 《远游》诗:“月明登 暑雪 ,木落过 秋风 。”自注:“ 成都 武担山 暑雪堂 , 归州 巴东县 江 上 秋风亭 ,皆绝景。” 明 曹学佺《蜀中名胜记·成都府三》:“ 武担山 今在藩司门右……昔有 咒土寺 东西二台,西台有 暑雪轩 诸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