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隶读音
皂隶的意思
词语解释:
皂隶
(1) 旧时衙门里的差役
英
引证解释
⒈ 古代贱役。后专以称旧衙门里的差役。
引《左传·隐公五年》:“若夫山林川泽之实,器用之资,皁隶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
《儒林外史》第八回:“皂隶若取那轻的,就知他得了钱了。”
鲁迅《三闲集·新月社批评家的任务》:“打人,也不行的。但大老爷要打斗殴犯人的屁股时,皂隶来一五一十的打,难道也算犯罪么?”
国语词典
古代称衙门中的差役。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皂隶 (词语概念)
皂隶造句
- 李瀚回到院子里,挖出他昨天收藏的陶罐捧到门口,递给了皂隶。
- 站班皂隶,就类似于后世的法警,负责跟随府衙长官左右护卫开道,审判时站立大堂两侧,维持纪律,执行刑讯以及笞杖刑。
- 这田圭原是个破落户家的子弟,打小不学好,专门在市井中厮混,什么三教九流都认识一些,后来还与那县里的衙役皂隶混了个脸熟。
- 开始,兵马司和衙门的皂隶不愿意方这些难民入城,理由是,刚刚便是他们被乱匪裹挟,差点酿成大祸,而且保不齐他们中还有乱匪的奸细。
- 如今,没有了鸣锣开道,却时常能看到警车开路,没有回避的虎头牌和皂隶,却出现了凶悍的警员和“靠边、让开”等尖厉的警车语言。
- 今人生为皂隶,葬拟王侯,存没异途,无复节制,崇壮丘垅,盛饰祭仪,邻里相荣,称为至孝。
- 城门处熙熙攘攘,兵马司的兵卒和十余个皂隶挥舞着短棍和皮鞭,催促着难民尽快进城,婴孩和女子的啼哭声、惨叫声响成一片。
- 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
- 皂隶是明朝繇役制度下的工种。
- 他故意装着有些害怕的样子,还摆着官架子,让牵马的皂隶留神一点,别把他们摔下马来。
皂隶相关词语
- 1 展皂
- “展皂”是一个汉语词汇,含义为辽, 金职官的黑色公服,《金史·舆服志中》有所记载。
- 2 钟隶
- 三国魏锺繇工隶书﹐世称"钟隶"。
- 3 衆隶
- 1.百官。 《左传·文公六年》:“古之王者知命之不长,是以……委之常秩,道之礼则,使毋失其土宜,众隶赖之,而后即命。”2.指下级官吏。《晋书·艺术传·佛图澄》:“今可断 赵 人悉不听诣寺烧香,以遵典制,其百辟卿士下逮众隶,例皆禁之;其有犯者,与淫祀同罪。”
- 4 朱轓皂盖
- 朱轓皂盖是汉语词汇,拼音zhū fān zào gài,出自南朝·梁·江淹《萧太尉上便宜表》。
- 5 篆隶
- 篆隶,读音zhuàn lì,是汉语词语,意思是篆隶,篆书和隶书。
- 6 驺隶
- 驺仆。 明 李东阳 《长至祀陵纪行》诗:“传教驺隶齐回节,逢著樵夫屡问岐。”
- 7 驺皂
- 驺皂是汉语词汇,读音是zōu zào ,意思是养马驾车的差役。
- 8 辠隶
- 辠隶,是汉语词汇,拼音是zuì lì,释义为罪人。
- 9 佐隶
- 《晋书·卫恒传》:“鸟迹之变,乃惟佐隶。蠲彼繁文,崇此简易。”参见“ 佐书 ”。
- 10 不分皂白
- 不分皂白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bù fēn zào bái,意思是不分黑白,不分是非,比喻不分是非曲直。
- 11 不问皂白
- 不问皂白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bù wèn zào bái,意思是比喻不分是非,不问情由。
- 12 不皂
- 不皂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bù zào,指深灰色。
- 13 皂粒
- 皂粒主要指脂肪酸钠盐的复杂混合物,具有优良的润湿、分散和净洗能力,适用于纺织品染色后的皂洗和生产设备的快速洗涤。
- 14 皂化反应
- 皂化反应通常指的是碱(通常为强碱)和酯反应,而生产出醇和羧酸盐,尤指油脂和碱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