谥碑读音
谥碑的意思
词语解释:
刻有赠谥制诰的碑石。
引证解释
⒈ 刻有赠谥制诰的碑石。
引元白珽《岳武穆精忠庙》诗:“偃月无封檜,栖霞有諡碑。”
国语词典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谥碑
谥碑相关词语
- 1 谥册
- 谥册,shì cè,意为 刻有为帝后上谥诏书的简册
- 2 谥谱
- 记载谥号的谱牒。《宋史.艺文志三》载有《春秋宗族谥谱》。
- 3 谥宝
- “谥宝”是仿照帝王在世时所用的玺印而制,即将谥号刻于预制的玺印上,随葬墓中,表示人死后所得的称号。五代前蜀王建用玺。王建是五代十国时期,在四川地区割据小国前蜀的皇帝。
- 4 谥笔
- 谥笔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shì bǐ,是指为赠谥册书主稿。
- 5 谥典
- 亦作“諡典”。1.赠谥的仪节。 南朝 宋 颜延之 《陶徵士诔》:“有合谥典,无愆前志,询诸友好,宜谥曰 靖节徵士 。” 2.谥法。 宋 楼钥 《成恭皇后改谥议》:“谨考之諡典曰:‘夙夜警戒曰成;谦而好礼曰恭。’”参见“ 谥法 ”。
- 6 谥告
- 谥告,读音为shì gào,是一个汉语词汇,释义为赠谥的制诰。
- 7 谥寳
- 谥寳,亦作“諡宝”,是指放在古代帝王陵墓中刻有帝王谥号的玺印。
- 8 谥议
- 谥议是汉语词汇,拼音是shì yì,指古代帝王﹑贵族﹑大臣﹑士大夫等死后﹐下礼官评议其生平事迹﹐依据谥法拟定谥号﹐奏请钦定。
- 9 史晨碑
- 《史晨碑》 两面刻,碑通高二百零七点五厘米,碑身高一百七十三点五厘米,宽八十五厘米,厚二十二点五厘米,无碑额。前碑全称《鲁相史晨奏祀孔子庙碑》,刻于东汉建宁二年(169)三月。十七行,行三十六字。末行字原掩于石座中,旧拓多为三十五字,新拓恢复原貌三十六字,字径三点五厘米。碑文记载当时鲁相史晨及长史李谦奏祭祀孔子的奏章。后碑全称《鲁相史晨飨孔子庙碑》,刻于建宁元年(168)四月。十四行,行三十六至三十五字不等。此碑为东汉后期汉隶走向规范、成熟的典型。现存山东曲阜孔庙。
- 10 受禅碑
- 《受禅碑》位于河南省临颍县繁城镇境内的受禅台前,与《上尊号碑》东西并列,此碑居西。碑为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年)所立。高3.22米、宽1.02米、厚0.28米,有穿。额题篆书阳文“受禅表”三字。碑文隶书22行,行49字,无撰书人姓名。世传多为梁鹄书或钟繇书,而清·缪荃荪和康有为则以为卫觊所书。碑文详记了黄初元年(220年)冬十月二十九日汉献帝在受禅台上将帝位禅让于曹丕的经过,现有许多字漶漫,但据前人所录碑文尚可全读。《水经注·颍水》最早著录此碑。2001年6月25日,受禅碑作为三国时期文物,与受禅台一同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11 树碑立传
- 树碑立传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shù bēi lì zhuàn,原指把某人生平事迹刻在石碑上或写成传记,加以颂扬。现比喻通过某种途径树立个人威信,抬高个人声望。(含贬义)(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
- 12 双兔碑
- 双兔碑是汉语词汇,读音shuāngtùbēi,出自碑名《魏书·尒朱荣传》,释义碑名。
- 13 谥策
- 谥策是一个汉字词语,拼音是shì cè,是指谥册。
- 14 谥法
- 谥法:追谥的准则。即帝王、诸侯、卿大夫、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前事迹及品德,给予一个评定性的称号以示表彰。始于西周中叶稍后。从周文王、武王至懿王,王号均自称。孝王之后,方有谥法。后仍有自立王号者,如春秋时,楚君熊通自立为武王。天子及诸侯死后,由卿大夫议定谥号。秦始皇废不用。汉初恢复。以后帝王谥号由礼官议上。贵族大臣死后定谥,由朝廷赐予。明清定谥属礼部。此外,又有私谥,始于东汉,大多是士大夫死后由亲族门生故吏为之立谥,故称私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