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公堤读音
苏公堤的意思
词语解释:
1.亦称"苏堤"。亦称"苏堤"。 2.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中。北宋元佑年间,苏轼知杭州时,疏浚西湖,堆泥筑堤,南起南屏山,北接岳王庙,分西湖为内外两湖。其间有桥六座,夹道杂植花柳,有"六桥烟柳"之称。 3.在广东省惠州市西湖(旧称丰湖)中。宋绍圣年间,苏轼知惠州时,买丰湖为放生池,并筑堤以障水。参阅《嘉庆一统志.惠州.苏公堤》。
引证解释
⒈ 亦称“苏堤”。亦称“苏隄”。
⒉ 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中。 北宋元祐年间, 苏轼知杭州时,疏浚西湖,堆泥筑堤,南起南屏山,北接岳王庙,分西湖为内外两湖。其间有桥六座,夹道杂植花柳,有“六桥烟柳”之称。参阅《宋史·河渠志七》。
引明皇甫涍《西湖歌寄方思道》:“青山荡漾春风来, 苏公堤边花正开。”
《西湖志·名胜一》:“苏隄春晓,为十景之首。”
清赵翼《西湖晤袁子才喜赠》诗:“苏堤二月春如水, 杜牧三生髩有丝。”
⒊ 在广东省惠州市西湖 (旧称丰湖 )中。 宋绍圣年间, 苏轼知惠州时,买丰湖为放生池,并筑堤以障水。参阅《嘉庆一统志·惠州·苏公堤》。
国语词典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苏公堤
苏公堤相关词语
- 1 苏卿
- 指 苏武 。 武 字 子卿 ,故称。 唐 李商隐《茂陵》诗:“谁料 苏卿 老归国, 茂陵 松柏雨萧萧。
- 2 苏小小
- 苏小小的故事,最早出现于《玉台新咏》,而《乐府广题》也有相关记载。相传其人为南齐名妓,貌美艳丽,且聪慧多才。历史上一些地方史志和传奇、戏曲将苏小小进一步演绎成个性丰满的形象。
- 3 苏武节
- 苏武节,典故名,典出《汉书》卷五十四〈李广苏建列传·苏建·(子)苏武〉。指苏武出使匈奴时所持的符节。 汉武帝天汉元年, 苏武以中郎将使持节出使匈奴 ,单于留不遣,欲其降, 武坚贞不屈,持汉节牧羊于北海畔十九年, 始元六年得归,须发尽白。后以“苏武节”用作忠臣的典故。
- 4 苏门四子
- 苏门四子,拼音sū mén sì zǐ,出处《宋史·文苑传六·黄庭坚》。
- 5 苏苏
- 1.苏醒;复活。 2.畏惧不安貌。 3.形容流泪的样子。 4.方言。因激动而引起的发麻感觉。5.象声词。
- 6 苏兴
- 苏兴(1923~1994),字建勋,号草禾,小字福临,辽宁省昌图县人。1948年长春东北大学文学院本科毕业后又读硕士一年,留校任教。长春东北大学后改名东北师范大学,即在中文系由助教做起,直至教授。生前曾任全国《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研究会名誉会长或理事等。一生倾注于中国元明清古典文学戏曲、小说等研究,尤以研究《西游记》及明清小说见长,著述颇丰,手泽传世百五十余万言,在相关学术研究界被奉为翘楚,在海外亦颇具影响和有一定的知名度。
- 7 苏息
- 出自《书·仲虺之诰》。
- 8 苏拉
- 苏拉(سورة sūrah,复数 suar سور)一词是阿拉伯语,是“被篱笆或墙所围起来”的意思。这个词也可表示“图片”或“彩绘”的意思。苏拉在古兰经里是“章”的意思,古兰经的内文就是按照每章的长度编排的,大体而言长的在前,短的在后,并不是依照启示时间排序的。每个苏拉根据该苏拉经文的关键字来命名,但也有依主题来命名的,例如第一章“开端”章。有些苏拉在穆罕默德时代启示的时候令当时的穆斯林大为震惊。例如,犹太妇女、耶稣基督的母亲马利亚(古兰经称为“麦尔彦”)在第19个苏拉就被提及。
- 9 苏裱
- 苏州又称“吴装”,我国裱画的主要派别之一,流行于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书画装裱工艺古称裱背,亦称装潢。明宣德以后,装裱重心从杭州转移到苏州。当时装裱工艺上承唐宋遗制,经名画家文徵明、都元敬、王弇洲等精心揣摩改进,技艺日臻完美。嘉靖、万历间达到全盛。裱工人才济济,名手辈出。苏州装裱具有选料精良、配色文雅、装制熨贴、整旧得法、形式多样、裱工精妙的特色。明清以来数百年间,承先启后,自成一家,为世所重,人称“苏裱”。
- 10 苏仙
- 《苏仙》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
- 11 苏辛
- 苏辛是北宋的苏轼与南宋辛弃疾的并称,二人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高佑釲《陈其年湖海楼词序》引顾咸三语曰:“宋各家词最盛,体非一格,苏、辛之雄放豪宕,秦、柳之妩媚风流,判然分途,各极其妙。” 自晚唐“花间派”以来,词以婉约为正宗,诗庄词媚,几成定格。到了苏轼,才以豪健纵放之笔,创豪放一派,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开拓了词的表现领域,打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使词体获得了解放。
- 12 苏莫遮
- 苏莫遮,别称苏幕遮,sū mò zhē苏莫遮(蘇莫遮)
- 13 苏州码子
- 苏州码子,也叫草码,花码、番仔码、商码。是中国早期民间的“商业数字”。它脱胎於中国文化历史上的算筹,也是唯一还在被使用的算筹系统,产生于中国的苏州。现在在港澳地区的街市、旧式茶餐厅及中药房偶而仍然可见。
- 14 苏门六君子
- 1.指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陈师道﹑李廌六人。他们常与苏轼交游,或为苏轼所荐拔,故称。前四人也称"苏门四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