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巾军读音
红巾军的意思
词语解释:
亦省称“红巾”。
南宋初年北方抗金义军。因以红巾为标志而得名。后来河北、淮北地区也有。
元末(公元1351年--1366年)刘福通等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因头包红巾而得名。
引证解释
⒈ 亦省称“红巾”。
⒉ 南宋初年北方抗金义军。因以红巾为标志而得名。后来河北、淮北地区也有。
引《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元年》:“先是河东之民,所在出攻城邑,皆用建炎年号。又有红巾军,於泽潞间尝劫宗翰寨,故金捕红巾甚急;然真红巾不可得,多杀平民亡命者。”
⒊ 元末(公元1351年--1366年) 刘福通等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因头包红巾而得名。参阅《明史·韩林儿传》。
引《全元散曲·醉太平》:“堂堂大元,姦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
明黄溥《闲中今古录摘抄》:“﹝元﹞到末年,数当乱,任非其人,酷刑横歛, 台温处之民,树旗村落,曰:‘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由是谋叛者各起, 黄岩方谷珍因而肇乱, 江淮红巾徧四方矣。”
清褚人穫《坚瓠七集·元末红军》:“张仲举在都,寄浙省参政周玉坡云:‘天子临轩授鉞频,东南无地不红巾。’”
国语词典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红巾军
红巾军造句
- 又因作过义军韩林儿部下的红巾军,曾被元朝官员斥之为“红寇”、“红贼”,所以当了皇帝后对“贼”、“寇”及形音相近的字都很忌讳。
- 元朝末年,群雄并起,红巾军将领明玉珍趁机占据四川,国号大夏,意图称雄,并向南进攻元梁王府邸所在地昆明,意图称雄。
- 无论明使唐子豪的言行靠不靠谱,此人都是红巾军天下兵马大元帅刘福通派来的心腹,地位超然。
- 他把起来造反的一支秘密农民武装组成红巾军。
- 我们都是听说书的讲的,说是刘将军在元朝末年,带领红巾军,驱逐蒙古鞑子,救民于水火倒悬之中,神勇无敌、智勇双全,建立大宋王朝……
- 瞿振汉不愿意柳畅下车伊始就对红巾军指指点点,心中不悦,但这人既然自称是天京城来的使者,只能暂时听他几句闲语再走人。
- 比方元末的红巾军领袖韩山童就冒充是宋徽宗的八世孙,所以刘福通立山童儿子韩林儿为帝之后,国号便恢复为“宋”。
- 他已经知道自己来到的是什么地方,这是咸丰四年十二月的温州乐清城,而自己参加的是就是这一次昙花一现的红巾军起义。
- 安民告示已经贴在了县城的四处,乐清城的居民有些麻木地看着进入县城的红巾军。
- 每一次前推,都能将对面的红巾军儿郎推得踉踉跄跄,脚步难稳,阵形也乱得百孔千疮。
红巾军相关词语
- 1 红细胞
- 红细胞会生成于骨髓之内,开始在白细胞内生长。红细胞老化后,易导致血管堵塞,所以会自动返回骨髓深处,由白细胞负责销毁;或是在经过肝脏时,被肝巨噬细胞分解成为胆汁。
- 2 红卫兵
- 广义的红卫兵泛指将自己系上红色袖标的各种民间团体,包括工人、农民、军事院校的学员和机关、文艺团体的从业者等,狭义的红卫兵则是指大学和中学里青年学生所自发组成学生团体。
- 3 红丝疔
- 疔疮之一种--本病多发于四肢,因有细红丝一条,迅速向上走窜,故名“红丝疔”。红丝疔即现代医学所称"急性淋巴管炎",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本病是由于细菌经皮肤伤口或其他感染病灶(疖、痈、溃疡、足癣及慢性湿疹等)侵入淋巴管而引起的急性炎症,多发于手足.
- 4 红头军
- 指红巾裹头的农民起义军。
- 5 红桐觜
- 鸟名。 宋 宋祁 《益部方物略记》:“红桐觜,出 永康军 山谷中,绛体若赭,惟羽间差黑,人亦畜之,然不能久也。”
- 6 红毛刀
- 明清时称西方国家所制的刀。
- 7 红派司
- 红色证件。派司,英语pass的音译。
- 8 红皮
- 红皮,中药材名。本品为安息香科红皮Styrax suberifolium Hook. et Arn.,以叶、根入药。功能主治为:祛风除湿,理气止痛。
- 9 红钱
- 币制名。即“普尔钱”。因用红铜铸造,故称红钱。钱面有“乾隆通宝” 字样,故又称乾隆通宝红钱。详见“普尔钱”。
- 10 红枪会
- 红枪会是民国初年军阀暴政的产物。
- 11 红骐驎
- 用炭屑制成的麒麟形的兽炭。
- 12 红裙
- 红裙,读音为hóng qún,汉字词语,指红色裙子、美女。
- 13 红脸赤颈
- 红脸赤颈,是汉语词汇,读音为hóng liǎn chì jǐng,释义是形容十分激动,近似“脸红脖子粗”。
- 14 红壁
- 红壁,读音是hónɡ bì,汉语词语,指赤色的山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