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钩读音
银钩的意思
词语解释:
亦作“银钩”。 银质或银色的钩子。 一种银质的妇女饰物。 比喻遒媚刚劲的书法。 比喻弯月。
引证解释
⒈ 亦作“银钩”。 银质或银色的钩子。
引《晋书·索靖传》:“盖草书之为状也,婉若银鉤,飘若惊鸞。”
南朝梁刘孝威《钓竿篇》:“金辖茱萸网,银钩翡翠竿。”
唐骆宾王《上吏部侍郎帝京篇》:“侠客珠弹垂杨道,倡妇银鉤采桑路。”
《宋史·乐志十五》:“翠帘人静月光浮,但半捲银钩。”
⒉ 一种银质的妇女饰物。
引唐徐坚《棹歌行》:“櫂女饰银鉤,新妆下翠楼。”
⒊ 比喻遒媚刚劲的书法。
引唐杜甫《陈拾遗故宅》诗:“到今素壁滑,洒翰银钩连。”
元张逊《水调歌头·宴顾仲瑛金粟影亭赋桂》词:“把鸞笺,裁绣句,写银钩。”
清蒋士铨《临川梦·想梦》:“他一不合银钩写,锦字松烟。”
⒋ 比喻弯月。
引宋李弥逊《游梅坡席上杂酬》之二:“竹篱茅屋倾樽酒,坐看银钩上晚川。”
国语词典
银制的帘钩。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银钩
银钩 (汉语词汇)
银钩造句
- 塌鼻眯眼的老大这次召唤出来的是一只银钩虿尾的黑色蝎子,手掌大,尾针超过了三十厘米,一对大钳子咔咔咔的在空中挥舞,双眼直勾勾的盯着黄中。
- 这几个银钩铁画的大字,字漆黑如墨看的人心生惧意,好似有阴森之气蔓延开来。
-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 宋徽宗的书法也赫赫有名,其自创的“瘦金体”铁画银钩、俊秀飘逸,对后世影响深远。
- 此字铁画银钩,龙蛇飞舞,矫若惊云。
- 字是行楷,铁画银钩,清秀灵动,看得出字体是以欧体为基,以柳体为形,以顔体为用。
- 一弯银钩似的月亮已经嵌在街口那棵梧桐树疏疏朗朗的枝叶间,很像是那深蓝的天空含着静静的静静的笑容。
- 字体大气磅礴,铁笔银钩般端正坐落在牌匾上。
- 银钩如月,寒甲深深冰如蓝,只手擎天连碧水,一杆长刀断银河。
- 门口两座石狮子显得威武雄壮,朱红大门嵌着硕大的铜环,门楣上挂着一块牌匾,上面银钩铁画着三个大字“郡守府”。
银钩相关词语
- 1 银海
- “银海”是一个多义词,而其中引人入胜的是一种很不寻常的自然现象,已在世界各地的水手们中流传了数百年,但是一直缺乏令人信服的科学解释。所谓“银海”,指的是宽阔的洋面上突然间从地平线的这一端到另一端,变幻出持续的清一色的银白色光辉,持续时间从数小时到数天不等。
- 2 银婚
- [silver wedding]
- 3 银角子
- 银角子是汉语词语,拼音为yín jiǎo zǐ,释义为清末以来银辅币的俗称。
- 4 银釭
- 释义为银白色的灯盏、烛台。
- 5 银床
- 释义:1、井栏的意思。2、银饰之床。
- 6 银幕
- 银幕,指放电影时显示投影的白色屏幕。
- 7 银样蜡枪头
- 这个词的用法极其单调,什么文章如果用到这个词都是千篇一律,如:“但是‘银样蜡枪头’,好看不中用。”
- 8 银根
- 银根是指中国旧时表示金融市场上资金供应状况的习称。在废两改元前,中国的金融制度是银本位制,市场交易多用银两,故此习惯上把货币资金的供应称作“银根”。如市场上借款者多,出借者少,即市场资金供给小于需求,叫做“银根紧俏”或“银根紧”;反之,如市场上出借者多,借款者少,即市场资金供给大于需求,则叫做“银根松疲”或“银根松”。现在,金融业务活动及其有关理论研究中,仍沿用这一习语来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状况。
- 9 银花
- 银花是一种植物。忍冬多年生半常绿缠绕木质藤本,长达9m。茎中空,多分枝,幼枝密被短柔毛和腺毛。叶对生;叶柄长4-10cm,密被短柔毛;叶纸质,叶片卵形、长圆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5-8cm,宽1-5.5cm,先端短尖、渐尖或钝圆,基部圆形或近心形,全缘,两面和边缘均被短柔毛。
- 10 银素
- 简介:严城桑郡,英俊潇洒、姑娘们人见人爱的沈家公子——沈琦白,原本就应该跟他的青梅竹马(误),也就是桑郡另一位大家闺秀心中的理想对象江家大公子——江言佐,互相暗生情愫,最后没羞没臊在一起过完下半辈子。 只可惜,父辈的阻挠与忽然出现的神秘男子让两人的关系越发的紧张了起来。 “若非要一人赴死,你如何选择?” 一边是自己所爱的却不能爱的人,另一边是为了他可以牺牲一切的错爱的人。 面对抉择,他该如何应对? 烛龙祭祀,又能否真的让二十年前已故之人起死回生?
- 11 银鱼袋
- 银鱼袋是汉语词汇,拼音是yín yú dài,解释为鱼袋之一种,出自《长安少年行》。
- 12 银字儿
- 宋代说话人所演述的小说故事。一说因演述这类小说时﹐以银字管吹奏相和﹐故有此称。
- 13 银钲
- 银钲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yín zhēng,指银色的钲。
- 14 银钩虿尾
- 银钩虿尾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yín gōu chài wěi,意思是比喻书法的钩、挑等笔画遒劲有力,有如银钩和蝎尾。一说虿尾指指蝎子的尾巴,能揵然上卷,写“乙”、“丁”、“亭”等字之末趯,须驻锋而后趯出,故遒劲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