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觡读音
鹿觡的意思
词语解释:
1.悬物的钩。 2.鹿的角。
引证解释
⒈ 悬物的钩。
引《方言》第五:“鉤, 宋、楚、陈、魏之间谓之鹿觡,或谓之鉤格。”
郭璞注:“鹿觡,或呼鹿角。”
⒉ 鹿的角。
引晋郭璞《江赋》:“或鹿觡象鼻,或虎状龙颜。”
国语词典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鹿觡
鹿觡相关词语
- 1 共挽鹿车
- 共挽鹿车,读音gòng wǎn lù chē,汉语成语,旧时称赞夫妻同心,安贫乐道。出自《后汉书·鲍宣妻传》。
- 2 古鹿鹿
- 元 尚仲贤 《三夺槊》第三折:“也曾杀的枪杆上湿漉漉血未乾,马头前古鹿鹿人头滚。”
- 3 骨鹿舞
- 舞名。 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俳优》:“舞有骨鹿舞、胡旋舞,俱於一小圆毬子上舞,纵横腾踏,两足终不离於毬子上,其妙如此也。”一本作“ 骨尘舞 ”。
- 4 鸹鹿
- 《汉书·司马相如传上》“双鶬下,玄鹤加” 唐 颜师古 注:“鶬鸹也。今 关 西呼为鸹鹿。 山 东通谓之鶬,鄙俗名为错落。错者,亦言鶬声之急耳。又谓鸹捋……鸹鹿、鸹捋,皆象其鸣声也。”
- 5 骇鹿
- (2).犹逐鹿。《旧唐书·忠义传上·苏安恒》:“昔 有隋 失驭,小人道长,羣雄骇鹿,四海瞻乌。”
- 6 衡鹿
- 亦作“ 衡麓 ”。官名。守护山林之官。《左传·昭公二十年》:“山林之木,衡鹿守之。” 孔颖达 疏:“《周礼》司徒之属,有林衡之官,掌巡林麓之禁……此置衡鹿之官,守山林之木,是其宜也。”一说为古代的宰相。 章炳麟 《官制索隐》:“《左传》曰:‘山林之木,衡鹿守之。’鹿即麓也。衡麓在后世祇为虞衡之官,而古代正为宰相。如 伊尹 官阿衡,亦名保衡,犹是衡麓之故名也。”
- 7 鸿案鹿车
- 鸿案:《后汉书·梁鸿传》载有梁鸿之妻举案齐眉的故事,后用以指夫妻相敬如宾。鹿车:《后汉书·鲍宣妻传》载有鲍宣与妻共驾鹿车归乡的故事。后用以指夫妻同甘共苦。
- 8 胡鹿
- 亦作“ 胡鹿 ”。亦作“ 胡簏 ”。亦作“ 胡簶 ”。 藏矢的器具。
- 9 画鹿轓
- 《初学记》卷十一引三国吴谢承《后汉书》:"郑弘为临淮太守,行春,有两白鹿随车,夹毂而行。弘怪问主簿黄国鹿为吉凶,贺曰:'闻三公车轓画作鹿,明府当为宰相。'弘后果为太尉。"后因以"画鹿轓"为咏三公之典。
- 10 隍鹿
- .《列子.周穆王》﹕"郑人有薪于野者﹐遇骇鹿﹐御而击之﹐毙之。恐人之见之也﹐遽而藏诸隍中﹐覆之以蕉﹐不胜其喜。俄而遗其所藏之处﹐遂以为梦焉。顺涂而咏其事﹐傍人有闻者﹐用其言而取之。"后因以"隍鹿"喻梦幻虚无。
- 11 隍下鹿
- 《列子.周穆王》﹕"郑人有薪于野者﹐遇骇鹿﹐御而击之﹐毙之。恐人之见之也﹐遽而藏诸隍中﹐覆之以蕉﹐不胜其喜。俄而遗其所藏之处﹐遂以为梦焉。顺涂而咏其事﹐傍人有闻者﹐用其言而取之。"后因以"隍下鹿"喻梦幻虚无。
- 12 即鹿无虞
- 即鹿无虞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 jí lù wú yú,原意是进山打鹿,没有熟悉地形和鹿性的虞官帮助,那是白费气力。后比喻做事如条件不成熟就草率行事,必定劳而无功。
- 13 鹿茤
- 鹿茤是一个汉语词语。
- 14 掎鹿
- (2).犹逐鹿。喻群雄争夺天下。 南朝 梁 何逊 《行经孙氏陵》诗:“逐兔争先捷,掎鹿竞因机。”《史记·陈涉世家》唐 司马贞 述赞:“天下匈匈,海内乏主,掎鹿争捷,瞻乌爰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