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楷读音
行楷的意思
词语解释:
书体名。近似行书的楷书。
引证解释
⒈ 书体名。近似行书的楷书。
引《金石林·绪论》:“行楷如二王诸帖之稍真者,十当八九。僧怀仁等所集《圣教》、《兴福》、《孔庙碑》之类是也。”
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艺三·赵松雪书杜集》:“赵松雪手书杜诗一部,用朱丝栏,字作行楷。”
《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老爷把那名帖揭过去,见底下那篇信是张虚白斋寸笺,上面写着絶小的蝇头行楷。”
国语词典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行楷
行楷造句
- 关键是抓住“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板桥体”“不可无一,不可有二”这几句话。
- 历来文士流行隶篆相参的八分书,郑氏则再加以行楷笔法,创新为八分之八分,戏称六分半,被前人推为纵横错落、瘦硬错落,“乱石铺阶”。
- 甲骨丝绸溯开源,孔孟仁孝义云天;篆隶行楷书法倡,雍容儒雅赋华章;千古华夏莫等闲,文明复兴擎旌帆;江山代有人才出,修身律己大志襄。
- 匾文“和衷共济”连同上款与下款,是老书法家曾广纬的行楷,厚重有力。
- 原来梁丰续词时用的是跟小嫦同样的东晋卫夫人小行楷,笔致清秀流畅婉转妩媚。
- 其中有“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的句子,行楷敦厚有力,表达了老人清净、闲逸的心态。
- 张宏钟师从蒋维崧先生、陈梗桥先生,中国书协会员,主攻金文小篆、古隶,行楷多有涉猎。
- 辅之于书法篆铭、行楷考释、花草点缀,真正别具艺术韵味。
- 稍晚的何绍基,用汉碑之笔为行楷,体势流动而笔意醇厚。
- 清代“扬州八怪”中的金农,以楷笔作隶,朴质有趣;郑燮的“六分半书”将隶入于行楷。
行楷相关词语
- 1 行藏
- 行藏指出处或行止。《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意为被任用就出仕,不被任用就退隐。后遂用“行藏”指行迹、出处:问其行藏|杀马毁车从此逝,子来何处问行藏。
- 2 行伍
- 后用“行伍”泛指军队:行伍出身|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 3 行動
- 行动是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活动;亦指活动,行动是动词,附属含义为行者动着做,能有行走动作的意思。
- 4 行踪
- 行踪,拼音xíng zōng,出自 《汉武帝将候西王母下降》。
- 5 行年
- 行年 读音:xínɡ nián指经历的年岁、当时年龄、将到的年龄或流年。旧时星命家所谓某人当年所行的运,亦称"小运"。
- 6 行辈
- ⒈排行与辈分。唐 韩翃 《送崔秀才赴上元兼省叔父》诗:“诗家行辈如君少,极目苦心怀 谢脁。”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十:“近岁之俗不问行辈年齿,泛相称必曰丈,不知起自何人,而举世从之。” 清 刘大櫆 《祭左茧斋文》:“余与君世为姻戚,君丈人行,而折其行辈,以与余相颉亢。”
- 7 行迹
- 释义:指·行经的足迹;比喻行动的踪迹;事迹行为。
- 8 行将
- 行将,不久就要;将要。
- 9 行者
- (1) 出行的人 例 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英 pedestrian
- 10 行成于思
- 唐韩愈《进学解》:“业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毁於随。” 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孔夫子 提倡‘再思’, 韩愈 也说‘行成於思’,那是古代的事情。现在的事情,问题很复杂,有些事情甚至想三四回还不够。”
- 11 行情
- 【基本解释】市价,亦指金融市场上利率或汇兑的上涨或下跌等情况。
- 12 行尸走肉
- 行尸走肉,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xíng shī zǒu ròu,是指走动的尸体,活动的肉体,犹如活死人。比喻只有人的形体,不具备人最基本的感觉。也指没有生活理想,糊里糊涂过日子的人。出自晋·王嘉《拾遗记》。
- 13 行人
- 行人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xíng rén,最早释为出征的人,出自《管子·轻重己》。现在翻译为路上行走的人;参加同业商行的商人;走过的人。也指我国古代一官名。
- 14 行李
- 行李是一个古老的词汇,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沿用,通常指行旅人出门时所带的衣物、生活日用品等,并将其打包好能轻易携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