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之谊读音
地主之谊的意思
词语解释:
地主之谊
(1) 地主,当地的主人。“谊”通“义”。本地主人应尽的义务,指招待外地来客
英
引证解释
⒈ 亦作“地主之仪”。
引《左传·哀公十二年》:“子服景伯谓子贡曰:‘夫诸侯之会,事既毕矣,侯伯致礼,地主归餼,以相辞也。’”
杜预注:“侯伯致礼以礼宾也。地主,所会主人也。餼,生物。”
孔颖达疏:“致礼礼宾,当谓有以礼之,或设饮食与之宴也。”
《儒林外史》第二二回:“晚生得蒙青目,一日地主之谊也不曾尽得,如何便要去?”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八回:“你二位来了,我还不曾稍尽地主之谊,却反扰了你二位几遭。”
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三章:“不要紧,今晚可以在敝村住一晚,我们可以代张先生尽尽地主之谊。”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三仙》:“未修地主之仪,忽叨盛饌,於理不当。茅茨不远,可便下榻。”
国语词典
本地主人应尽的义务。指招待外地来的客人。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地主之谊
地主之谊造句
- 今天来了这么多客人,我就尽地主之谊,送往迎来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了。
- 朋友从远方来,招待一顿便饭,略尽地主之谊,也是人之常情。
- 老同学千里迢迢来到这里,我理应尽地主之谊。
- 如果你到邵阳的话我肯定会尽地主之谊。
- 下一次会议,他被要求尽地主之谊.
- 开会之后,晚上我做东为导演洗尘,一尽地主之谊。
- 如果您有机会或者正在计划前往江山,请告诉我以尽地主之谊。
- 他寄语市民把握机会,一尽地主之谊,向游客展示好客之道。
- 本来在饮宴中,主人劝人多吃多饮,是为了尽地主之谊,展现好客之道。
- 他们需要交流,需要沟通。需要我们以主人的身份对他们尽地主之谊。
地主之谊相关词语
- 1 地主之仪
- 地主之仪是一个成语,读音是dì zhǔ zhī yí,意思是住在本地的人对外地客人的招待义务。
- 2 地方民族主义
- 地方民族主义亦称“狭隘民族主义”,又称非汉族优先主义,是一种种族主义的意识形态,在政治上一切事务以少数民族利益为优先、认为少数民族在中国的优先权高于汉族的民族主义。[1][2] 按照马列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现阶段的官方主流看法,地方民族主义是一种民族主义,在中国主要被认为歧视、压迫、剥削汉族;限制、剥夺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权利;强行改变汉族的风俗、语言、服饰等;武装镇压汉族的反抗。[1][3][4]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序言中明确规定:“在维护民族团结的斗争中,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
- 3 地方主义
- localism;provincialism 在处理问题时,将本地方的利益放在首位,不顾甚至破坏全局利益的思想和行为·地方保护主义是阻碍和干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障碍,有效地打击和清除地方保护主义是推动建立公平、竞争、开放、统一的社会主义大市场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 4 地主階級
- 一般指封建社会地主制经济下,统治阶级剥夺人民的土地所有权,主要以地租形式剥削农民的土地所有者。封建社会中领主制经济下的一切大土地所有者,如封建领主亦称地主。 地主制经济以中国封建社会最为典型。中国的封建地主对自有土地采取多种经营形式:有的是由自己经营,采取剥削僮奴或剥削雇工的形式;而主要的是将土地分与他人经营,采取以地租剥削依附农或佃农的形式。依附农在历代有私属徒、部曲、佃仆等类型;佃农在历代有佃客、庄户、田客、佃户等别称。唐宋以后,分租给佃农的形式逐渐排斥和代替依附农形式,成为地主制经营中的典型形式。
- 5 东园主章
- 东园主章是一个古代官名,秦、汉将作少府(大匠)属官。
- 6 都根主子
- 1.方言。比喻有身份,遇事能作主张的人。
- 7 都根主儿
- 都根主儿,是汉语词汇,拼音是dōu gēn zhǔ ér,方言。比喻有身份,遇事能作主张的人。
- 8 额外主事
- 明 清 时为各部司员的低级官吏。一般由没有考中庶吉士的进士充任,也可以由皇帝赏赐。《红楼梦》第二回:“﹝ 贾政 ﹞为人端方正直,祖父钟爱,原要他从科甲出身,不料 代善 临终遗本一上,皇上怜念先臣,即叫长子袭了官……又将这 政老爷 赐了个额外主事职衔,叫他入部习学。”
- 9 方便主子
- 犹言浮浪子弟。
- 10 分散主义
- 也称城市分散主义,19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的发展,出现新的城市交通工具和生产方式,旧的城市躯壳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为此一些研究者认为城市的各种问题的产生是城市中心过分拥挤造成的,主张分散的城市结构,所以他们提出田园城市、带型城市、广亩城市、有机疏散等各种城市分散主义的理论。
- 11 红衣主教
- (1) 天主教中由教皇任命仅次于教皇的高级教士,作为红衣主教院的成员兼助教皇 英 cardinal
- 12 国家资本主义
- 新中国成立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国家资本主义在中国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逐步完成社会主义过渡的必要之路”。现阶段,我国和外国资本家合作经营的企业也属于国家资本主义。
- 13 大主教
- (1) 天主教、正教和基督教的某些派别中的一种高级神职人员,职位在主教之上,通常管理一个大教区 英 archbishop
- 14 大主考
- 明清科举制度﹐主持各省(包括京城)乡试的正主试官称大主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