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国读音
郡国的意思
词语解释:
郡和国的并称。汉初,兼采封建及郡县之制,分天下为郡与国。郡直属中央,国分封诸王﹑侯,封王之国称王国,封侯之国称侯国。南北朝仍沿郡﹑国并置之制,至隋始废国存郡。后亦以'郡国'泛指地方行政区划。
引证解释
⒈ 郡和国的并称。 汉初,兼采封建及郡县之制,分天下为郡与国。郡直属中央,国分封诸王、侯,封王之国称王国,封侯之国称侯国。 南北朝仍沿郡、国并置之制,至隋始废国存郡。后亦以“郡国”泛指地方行政区划。
引《史记·酷吏列传》:“上乃拜成为关都尉。岁餘, 关东吏隶郡国出入关者,号曰‘寧见乳虎,无值寧成之怒。’”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夫学者贵能博闻也。郡国山川,官位姓族,衣服饮食,器皿制度,皆欲根寻,得其原本。”
唐元稹《夏阳县令陆翰妻河南元氏墓志铭》:“当乾元、广德之间,郡国多事。”
清刘逢源《郭泰》诗:“博带雍容七尺身,遨游郡国擅人伦。”
国语词典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郡国
郡国造句
- 秦朝的郡县制、汉朝的郡国制,使周姓有了形成郡望的机会。
- 汉自郡国至京师,皆有武备,在郡皆有库兵,或置工官,库兵以算赋为之,而工官与铁官,同置产铁之郡。
- 著《天下郡国利病书》,他提倡“实学”。
- 这西荒信奉天父神明,故多是在教廷治下,大国足有十六个之多,其余公国郡国更是数不胜数。
- 乃顾遗诏,事惟太宗,动容损益;百寮发哀,满三日除服,到葬期後如礼;其郡国太守、相、都尉、县令长,三日便除服。
- 民生方面,允许百姓进入国家禁苑;将关口渡口之税都恢复到什一;又派遣使者循行郡国,有违理掊克暴虐者,举其罪。
- 遗址内出土了大量带有文字的骨签,从文字的内容判断,该建筑的主要职能是管理郡国工官。
- 饶著《郡国地舆志》,凡天下关塞险要,旧图不明者,或躬往测验,刘敬被其益良多。
- 乃顾遗诏,事惟大宗,动容损益;百寮发哀,满三日除服,到葬期复如礼;其郡国太守、相、都尉、县令长,三日便除服。
- 史前文化,源远流长;先商之始,邦畿之地;诸侯称雄,中山崛起;秦汉郡国,常山之富;门阀士族,佛教兴起。
郡国相关词语
- 1 郡王
- 清代宗室封爵第二级称为多罗郡王,简称郡王。
- 2 郡邑
- 出自《茅舍》诗。
- 3 郡治
- 郡治,是郡守府署所在的首县, 郡守的治所。
- 4 郡丞
- 汉朝制度,郡守下设丞及长史。都丞为太守的佐官,秩六百石(太守秩二千石)。
- 5 郡庠
- 郡庠,读音jùn xiáng,汉语词语,意思是科举时代称府学为郡庠。
- 6 郡学
- 郡国的最高学府。《明史·太祖纪二》:“是月,﹝ 太祖 ﹞命 宁越 知府 王宗显 立郡学。”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绪言:“ 汉 时立太学和郡学,讲授五经,太学与郡学成为全国的大小文化中心。”参阅《汉书·循吏传·文翁》。
- 7 郡邸狱
- 郡邸狱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jùn dǐ yù,汉朝时诸侯王、郡守、各郡国在京都长安的邸舍中临时设置的羁狱。
- 8 郡吏
- 郡吏,读音jùn lì,是汉语词汇,解释为郡守的属官。
- 9 郡君
- 郡君,是中国和朝鲜古代命妇的封诰,是指以郡名为封号的女子。
- 10 郡朝
- 郡署的厅事。亦指郡守。《后汉书·刘宠传》:“山谷鄙生,未尝识郡朝。” 清 顾炎武 《日知录·上下通称》:“ 汉 人有以郡守之尊称为本朝者……亦谓之郡朝。”
- 11 郡阁
- 1.见"郡合"。
- 12 郡邸
- 郡邸,1、邸,府邸之意。诸郡设在京师的办事处。2、西汉诸侯王在京都长安的府邸。3、借指郡国。
- 13 郡公
- 郡公,中国古代的一种封爵。曹魏始置,一直延续到明朝初年。亦传至越南。
- 14 郡县
- 郡县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一些诸侯国陆续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县,秦统一后,统治区域空前扩大,经过朝廷的激烈辩论,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实行郡县制,秦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由中央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通过郡县制,秦始皇加强了他的统治,郡县制和行省制一样,对我国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