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蚧读音
蛤蚧的意思
词语解释:
蛤蚧
(1) 一种爬行动物,形似壁虎且大,头大,灰色背部上有红色斑点。吃蚊、蝇等小虫。中医用做强壮剂
英
引证解释
⒈ 亦作“蛤解”。爬行动物。形似壁虎而大。背部紫灰色,有红色斑点;尾部暗灰色,有七条环带斑纹;腹部灰白色,散有粉红色斑点。栖于山岩间、树洞内或墙壁上,捕食昆虫、小鸟等。干燥体入药,有强壮作用,主治虚劳咳嗽、气喘等症。也称大壁虎。
引《方言》第八:“桂林之中守宫大者而能鸣,谓之蛤解。”
郭璞注:“似蛇医而短身,有鳞采, 江东人呼为蛤蚧。”
唐刘恂《岭表录异》卷下:“蛤蚧,首如虾蟇,背有细鳞如蚕子,土黄色,身短尾长,多巢於树中。 端州古墙内有巢于厅署城楼间者,暮则鸣,自呼蛤蚧……里人採之,鬻于市为药,能治肺疾。医人云:药力在尾,不具者无功。”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鳞一·蛤蚧》﹝集解﹞引李珣曰:“生广南水中,夜即居於榕树上,雌雄相随,投一获二。”
清吴炽昌《客窗闲话初集·双缢庙》:“遽尔双璧同组,立绞鸳鸯之颈;循环合体,牢牵蛤蚧之身。”
国语词典
动物名。爬虫纲有鳞目。长四、五寸,首如虾蟆,背绿色,与蜥蜴同类异种。以此浸酒称为「蛤蚧酒」,可作药用。
词语翻译
英语
法语
网络解释
蛤蚧造句
- 这些结果表明夜行性蛤蚧和昼行性中国石龙子在视觉系统中,其顶盖结构存在差异。
- 结论蛤蚧端脑前背侧室嵴各区及各层细胞形态大小有差异,这可能与各区各层的功能有关。
- 竹蛏科中蛤蚧动物中的任意一种,其显著的特点是贝壳又窄又长。
- 竹蛏竹蛏科中蛤蚧动物中的任意一种,其显著的特点是贝壳又窄又长。
- 记者在珙州国医馆看到,古国医馆极具典雅与中国风,医馆中间立着古画装饰的圆柱,周围的玻璃展柜展示着蛤蚧、金钱白花蛇、红景天等各种传统中医药材。
- 目的探讨蛤蚧防喘丸对支气管哮喘的治疗作用。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蛤蚧雄蜂酒。采用蛤蚧、雄蜂蛹、杞子,配以米酒经二次浸泡而成。
- 蛤蚧是重要的药用动物,有补肺气、益精血、助阳道、定喘止咳等功效,广泛用于治疗虚痨喘咳、咯血、肺结核、神经衰弱、阳痿早泄、老人气虚等疾病。
- 目的:建立商品蛤蚧药材中总磷脂含量测定方法。
- 眼下最吸引人的就是唇膏蛤蚧,大小仅够攀附于手指,双唇有深色条纹横贯,酷似妆容。
蛤蚧相关词语
- 1 蛤蚌
- 蛤蚌属软体动物门斧足纲蚌科,是一种生活在淡水中的一种软体动物。
- 2 蛤粉
- 蛤粉,是用来画国画的专用颜料。现在销售的一般为管装和颜料块,也有颜料粉的。传统的中国画颜料,它一般分成矿物颜料与植物颜料两大类,从使用历史上讲,应先有矿物、后有植物,就象用墨先有松烟、后有油烟。远古时的岩画上留下的鲜艳色泽,据化验后,发现是用了矿物颜料(如朱砂),矿物颜料的显著特点是不易退色、色彩鲜艳。植物颜料主要是从树木花卉中提炼出来的。蛤粉属于矿物颜料。
- 3 蛤蟆夯
- 蛤蟆夯利用旋转惯性力的原理制成,由夯锤、夯架、偏心块、皮带轮和电动机等组成。
- 4 蛤子
- 蛤子 ,蛤类的一种,原名魁蛤,亦名瓦楞子。收载于《名医别录》。肉味极鲜美。
- 5 蛤仔
- 蛤仔双壳纲(Bivalvia)真瓣鳃目(Eulamellibranchia)帘蛤科(Veneridae)蛤仔属(Ruditapes)的统称。中国近海发现有菲律宾蛤仔(R.philippinarum)和杂色蛤仔(R.varieegata)2种。其生态习性相似,仅外部形态特征和分布区稍有差异。
- 6 蛤蟹
- 主治 1、久嗽肺痈(肺积虚热成痈,久嗽不愈,咳出脓血。喉中所塞,胸膈噎痛)。有蛤蚧、阿胶、鹿角胶、生犀角、羚羊角各二钱半,加水三程式,熬至半升,滤出汁,堕是仰卧细饮。一天一次。
- 7 蛤蜃
- 蛤蜃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gé shèn,意思是蚌类。大蛤为蜃。
- 8 蛤蜊粉
- 蛤蜊粉,中药名。为蛤蜊科动物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 Reeve 的贝壳,经加工制成的粉。分布于我国沿海等地。具有清热,化痰利湿,软坚之功效。常用于胃痛,痰饮喘咳,水气浮肿,小便不通,遗精,白浊,崩中,带下,痈肿,瘿瘤,烫伤。
- 9 蛤黎酱
- 蛤黎酱是一种酱。
- 10 蛤像
-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寺塔记上》:“﹝ 靖善坊 大兴善寺 ﹞左顾蛤像,旧传云, 隋帝 嗜蛤。所食必兼蛤味,数逾数千万矣。忽有一蛤,椎击如旧,帝异之,置诸几上,一夜有光,及明,肉自脱,中有一佛、二菩萨像。帝悲悔,誓不食蛤。”
- 11 蛤蠏
- 亦作'蛤蠏'。蛤蜊与螃蟹。 蛤蚧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鳞一.蛤蚧》。
- 12 蛤柱
- 蛤柱即江珧柱。又称干贝。由海产贝蛤等闭壳肌干制成的珍贵食品。
- 13 蛤蟆
- 蛤蟆há ma( 蟆单独读má ),也叫蟾蜍。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癞刺、癞疙宝。
- 14 蛤蜊
- (名)生活在海底的一种软体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