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读音
活用的意思
词语解释:
指词在句法结构中临时充当别的成分,改变了其通常的用法和意义的一种语法现象。
灵活运用。
灵活运用。
引证解释
⒈ 指词在句法结构中临时充当别的成分,改变了其通常的用法和意义的一种语法现象。
引清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实字活用例》:“襄九年《左传》:‘门其三门。’下‘门’字实字也,上‘门’字则为攻是门者矣。此实字而活用者也。”
⒉ 灵活运用。
引徐特立《历史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由于马克思主义不独经济学要活用,唯物史观也是要活用的,是要看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来灵活运用的。”
郭沫若《战士如何学习与创作》:“顶要紧的是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充分地活用自己的感官,活用自己的头脑。”
国语词典
灵活运用。
如:「公司高层决议活用土地资产,寻求异业结盟。」
词语翻译
英语
德语
网络解释
活用
活用造句
- 为了活用知识,务求触类旁通,不必硬记死背。
- 如果不能活用贯通,就算学富五车,也只是读死书。
- 想不起你说的活用的词,不过看到你的问题突然想到上面的句子,可以形容思念故乡的感情。
- 做好小事是做成大事的基石,如果你从一开始就高高在上,就无法体贴部属的心情,也就不能真正的活用别人;在这个世界上要活下去,要创造成就,你必须借助于人力,即别人的力量,但你必须从小事做起,才会了解当部属的心情,等你有一天走上更高的职位,你就知道如何让他们贡献出全部的工作热情了。
- 我对此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 月经是陪伴女人大半辈子的好朋友,而且也是能否孕育孩子的重要性指标,所以卫生棉则成为女人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
- 如果不先建立基本观念,而单凭个别案例作分析,难免因为以管窥天,无法活用。
- 乌克兰媒体最初报道称,看守所管制非常严格,季莫申科进去时,只被允许带入必要的生活用品,连她用于盘起标志性发辫的针箍也不允许带入。
- 妈妈,谢谢您在每次我回家的时候都给我满袋的生活用品。
- 集镇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是集镇给水系统规划和设计的基础数据。
活用相关词语
- 1 活剧
- “活剧”一词属于文学词汇,含有明显的褒扬意味,它在描述、讴歌千百万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正在从事的宏伟事业方面,具有广阔的使用空间和强大的生命力。目前我国主要的语文工具书均未收录这个词。
- 2 活泼泼
- 4.犹活动,不坚定。
- 3 活无常
- 《活无常》是亚细亚影戏公司出品的一部电影,该片已于1913年上映。
- 4 活结头
- 活结头内外用高档抛光设备处理,达到表面精密度要求;广泛应用于民用建筑、化工制药、园林灌溉、市政工程、海水及淡水养殖,外表亚光或镜面处理等行业。
- 5 活脱
- 语出宋 杨万里 《冬暖》诗:“小春活脱是春时,霜熟风酣日上迟。”
- 6 活水
- 活水,是指有水源而常流不断的水,也指新鲜而没有被污染的天然水是益于健康的,自动清洁的水,与我们身体细胞内或者周围的水分子团相配。在古文中指静流之水或有源头常流动的水。
- 7 活喇喇
- 形容充满生气和活力。
- 8 活字
- 中国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毕昇发明泥活字,是活字的开端。后来又发展了锡活字、木活字、铜活字、铅活字、泥活字等。其中毕昇发明的泥活字对后世影响较大,仅次于雕版。朝鲜古代曾有过铁活字。现代铅合金活字是德国人约翰·古腾堡于15世纪50年代所创制。
- 9 活字合金
- 活字合金,huó zì hé jīn,汉语词汇,意思是为铸造印刷活字、铅版的重要材料,由铅、锑、锡组成。也称印刷合金、铅合金、字铅。
- 10 活性炭
- 活性炭,是黑色粉末状或块状、颗粒状、蜂窝状的无定形碳,也有排列规整的晶体碳。活性炭中除碳元素外,还包含两类掺和物:一类是化学结合的元素,主要是氧和氢,这些元素是由于未完全炭化而残留在炭中,或者在活化过程中,外来的非碳元素与活性炭表面化学结合;另一类掺和物是灰分,它是活性炭的无机部分,灰分在活性碳中易造成二次污染。活性炭由于具有较强的吸附性,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
- 11 活拨拨
- 引证解释:活泼泼。生动自然貌。 元 朱凯 《黄鹤楼》第三折:“今日落在俺渔翁之手,鱼也,你也难回渊浪,自损你那残生。你若是做小伏低,我着你活拨拨的远趁江湖。”
- 12 活鬼
- 指半死不活的人。
- 13 活塞
- (1) 由液压驱动或逆液压而动的滑动部件,通常为短圆筒装在圆筒形容器内并沿筒作往复运动 英 piston(2) 各种管乐器的活门 英 ventil(3) 由液压推动或顶着液压而动的滑动机件 英 plunger
- 14 活龙活现
- 活龙活现,读音huó lóng huó xiàn,是汉语成语,形容描述或模仿的人或事物生动逼真。出自《警世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