缣帛读音
缣帛的意思
词语解释:
绢类的丝织物。古代多用作赏赐酬谢之物,亦用作货币。
作书写用。
引证解释
⒈ 绢类的丝织物。古代多用作赏赐酬谢之物,亦用作货币。
引《周礼·天官·典丝》“掌其藏与其出,以待兴功之时” 汉郑玄注:“时者若温煖宜縑帛,清凉宜文绣。”
《史记·滑稽列传》:“数赐縑帛,檐揭而去。”
唐韩愈《许受韩弘物状》:“韩弘荣於宠赐,遂寄縑帛与臣。”
⒉ 作书写用。
引《后汉书·宦者传·蔡伦》:“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縑帛者谓之纸。”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七:“故有刀笔铅槧之説, 秦汉末用縑帛。”
清周亮工《与胡元润书》:“王荆公作字,未尝轻用縑帛,独於佛语用之。”
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三章第四节:“两汉学校发达,经学又极烦琐,士人录写大量经传师说,竹简重,缣帛贵,很自然的需要一种代用品,纸就在这个需要下产生了。”
国语词典
质地细薄的丝织品。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缣帛
缣帛造句
- 中国蚕桑丝织业起源很早,王国维认为“至迟亦当在周季”缣帛即作为书籍的载体,与简牍并行。
- 书写的载体有甲骨、铜器、碑石、木牍、竹简、缣帛、纸;用具有刀、蓖笔、木笔、毛笔;书体有篆、隶、楷、行、草。
- 练甲时间较早,大多以缣帛夹厚绵制作,属布甲范畴。
- 版刻书籍是用木版雕刻文字印刷而成的书籍,唐朝以前没有印刷技术,文字都是用刀或笔刻、写在竹木简、缣帛、纸和羊皮上的。
- 汉代文献中有多处提到用简牍缣帛写书,近代的考古发掘甘此作出了有力的证明。
- 从结绳记事到刻契铸鼎,从甲骨金石撰文为录到简牍缣帛纸墨为凭,档案,作为人们记录生活的真实凭证,一路与人类文明同行。
- “帛书”是写在缣帛上的文字,又不是碑刻,怎么会有拓本?于是把它扫给收旧报纸的人了。
- “绍兴末,缣帛有一等似皂而淡者,谓之不肯红”。
- 实际上,在文字的载体十分受限于经济制约的条件下,譬如简牍缣帛之类,语言自然需要追求简练,于是香与臭作为一个对立范畴,反而拥有了哲学上的犀利。
- 刘秀在位曾多次驾临郭况家,并赏赐大量金钱缣帛。
缣帛相关词语
- 1 缣素
- 是指细绢、书册或书画。
- 2 缣囊
- 缣囊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细绢制成的袋子。
- 3 缣缃
- 释义:1、供书写用的浅黄色细绢。2、指书册。
- 4 缣墨
- 缣墨,拼音是jiān mò,是一个汉语词汇,释义为纸墨。
- 5 缣楮
- 作书画之绢和纸。亦为书画之代称。 宋 陈与义 《钱柬之教授惠泽州吕道人砚为赋长句》:“馀香分尽垢不除,却寄书林汗缣楮。” 清 阮元 《南北书派论》:“ 唐时南派字迹但寄缣楮,北派字迹多寄碑版。” 清 阮元 《南北书派论》:“然此时 王 派虽显,缣楮无多,世间所习,犹为北派。”
- 6 缣巾
- 缣巾,读音是jiān jīn,汉语词汇,解释为双丝细绢制的头巾。
- 7 缣绫
- 《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七》:“近年以来,妇女服饰,异常宽博,倍费缣绫。”
- 8 缣纶
- 泛指丝织物。
- 9 缣蒲
- 缣蒲,是汉语词汇,解释为指书册。
- 10 缣衣
- 缣衣是汉语词汇,拼音是jiān yī,解释为缣制之衣。
- 11 缣纩
- 缣纩,拼音是jiān kuàng ,注音是ㄐㄧㄢ ㄎㄨㄤˋ,释义是丝絮。
- 12 缣彩
- 《后汉书·西羌传论》:“引金钱缣彩之珍,徵粮粟盐铁之积,赂遗购赏、转输劳来之费,前后数十钜万。” 唐 白居易 《阴山道》诗:“合罗将军呼万岁,捧授金银与缣彩。谁知黠虏启贪心,明年马多来一倍。”
- 13 戋帛
- 《易·贲》:“贲于丘园,束帛戋戋。” 孔颖达 疏:“唯用束帛招聘丘园,以俭约待贤。”后因以“戋帛”指敦聘贤者的礼物。《魏书·肃宗孝明帝纪》:“其有怀道丘园,昧迹板筑,山栖谷饮,舒卷从时者,宜广戋帛,缉和鼎饪。”
- 14 货帛
- 明 都穆 《都公谭纂》卷上:“一日经 河南 济源 ,其神素称灵异,货帛财物有假贷者,随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