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桑读音
包桑的意思
词语解释:
苞桑。丛生的桑根。
比喻根基稳固。
比喻不牢固;倾危。
比喻根基稳固。
比喻不牢固;倾危。
引证解释
⒈ 苞桑。丛生的桑根。语出《易·否》。
引《资治通鉴·隋文帝开皇十年》:“家无完堵,地罕包桑,恒为流寓之人,竟无乡里之号。”
胡三省注:“包桑多根,植桑至於根多,民安其居之验。”
⒉ 比喻根基稳固。
引《后汉书·吴盖陈臧传论》:“光武审《黄石》,存包桑,闭玉门以谢西域之质,卑词币以礼匈奴之使。”
李贤注:“包,本也。繫於桑本,言其固也。”
宋黄庭坚《和谢公定征南谣》:“谋臣异时坐致寇,守臣今日愧包桑。”
⒊ 比喻不牢固;倾危。参见“苞桑”。
引唐陆贽《收河中后请罢兵状》:“邦国之杌陧艰屯,绵绵联联,若包桑缀旒,幸而不殊者屡矣。”
明杨慎《丹铅总录·花木·包桑》:“包桑岂固结之物乎?盖古人朽索、六马、虎尾、春冰之类也。”
国语词典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包桑相关词语
- 1 包租
- 包租,拼音bāo zū,是指在一段时期内专由某方租用。
- 2 包月
- 包月,bāo yuè,汉语词汇,释义为谓按月付款而包用。
- 3 包银
- 包银亦称“包垛银”。中国元代征收的一种科差。蒙古太宗时源于真定路 (今河北境内),后逐渐在中原各地推广。初规定中原汉民户纳银6两,至蒙占宪宗五年 (1255年) 减为4两,其中,2两征银,2两折收物品。后世祖时统改征银为征钞。包银制在江南推广,系在元世祖平定江南后;对散民郡县回族户包银的征收 (户2两),系在仁宗延佑七年(1320年) 四月始。
- 4 包元
- 《后汉书·梁统传》:“伏维陛下,包元履德,权时拨乱,功逾 文 武 ,德侔 高皇 。” 王先谦 集解引 惠栋 曰:“《东观记》云:‘包五常,履九德。’” 南朝 宋 王韶之 《肆夏乐歌》:“於铄我皇,体仁包元。”
- 5 包山租
- 地主将占有的整个山地包租出去,承包者不论年成丰歉,都要按期交纳地租。
- 6 包围圈
- 军事上指已形成的包围态势的圈子和已被包围的地区:冲出~;~越缩越小了。
- 7 包头市
- 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南临黄河,北依大青山。蒙古语为“包克图”,意为“有鹿的地方”。1938年设市。人口1268万(1995年)。为中国华北地区牲畜、毛皮和粮食、药材的重要集散地。有著名的包头钢铁公司,为中国重要的钢铁基地之一,有“草原钢城”之称。
- 8 包吞
- 包含。
- 9 包米
- 5、最后,把切好的葱花撒在上面,葱花要切得很细
- 10 包瓜
- 包瓜特指临涣包瓜:瓜类,独产于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临涣镇,属于临涣特产 酱菜类的一种,系传统名菜,有百余年历史。
- 11 包封
- 包封层,英文名称encapsulation,是指用涂刷、浸涂、喷涂等方法将热塑料性或热固性树脂施加在制件上的包装。
- 12 包被
- 包被是黑蛋巢菌属的构成真菌子实体外壁的部分;也是抗原或抗体结合到固相载体表面的过程。
- 13 包苴
- 包苴,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bāo jū ,释义为借指贿赂或馈赠。
- 14 包管
- 包管,指保证;犹包括。语出元 无名氏 《桃花女》第一折:“我着你依前如旧,包管你病羊儿犇似虎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