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读音
古琴的意思
词语解释:
又称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是中国的传统乐器。
引证解释
⒈ 指传世久远的七弦琴。多为梧桐木料制成,初五弦,后增为七弦。
引北周庾信《幽居值春》诗:“短歌吹细笛,低声泛古琴。”
宋赵希鹄《洞天清录·古琴》:“古琴漆色,歷年既久,漆光退尽,惟黯黯如海舶所货乌木,此最奇古。”
明陶宗仪《辍耕录·古琴名》:“古琴名:冰清,春雷,玉振,黄鵠,秋啸,鸣玉。”
国语词典
乐器名。中国的古老弦乐器,相传为伏羲所创,初仅五弦,周时增为七弦。
词语翻译
英语
德语
法语
网络解释
古琴 (弹拨乐器)
古琴造句
- 最近,在一批热心人的关怀、支持和努力下,使这埋没了数百年的精品得以挖掘,重放光采,在岭南古琴音乐宝库中又增添了一页新篇章。
- 伴着张震的古琴声,梁壁荧和三位师姐化身白衣女侠,在高台处挥耍太极剑,时而灵动飘逸,时而凌厉万分,又在琴声中不断变幻,让人眼前一亮。
- 诸城派是清朝以来在山东诸城县一带形成的一个古琴流派,它将豪放、粗犷的山东方言与悠远的琴韵结合,对中国古琴艺术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 接下来我会弹奏《广陵散》,此曲有若天籁音,是以嵇康用七弦古琴弹奏为最佳,今番我只好依样画葫芦不自量力同样以七弦古琴奏之。
- 浙派古琴“质而不野,文而不史”,指法细腻,正被越来越多的琴家所推崇。
- 一把古琴,一段回忆,一个凌乱的世界,这是连众神都无法左右的时代。
- 古琴隐约感觉到来者气息强悍,不在自己之下,若是此人插上一手今日便要无功而返。
- ,因而瓠巴鼓琴,飞鸟翔集,渊鱼出听;师旷鼓琴,六马仰秣,玄鹤延颈……几乎所有有关音乐的故事都来自古琴。
- 墙的东北角摆放着一酱紫色的书柜,暖暖的阳光从朱红的雕花木窗透进来,零碎地撒在了一把支起的古琴上,粉色的纱帘随着风从窗外带进一些花瓣,轻轻的拂过琴弦,香炉离升起阵阵袅袅的香烟,卷裹着纱帘,弥漫着整间香闺。
- ????????武汉汉阳的古琴台,曾有过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古琴相关词语
- 1 古香缎
- 古香缎是中国传统的丝织物,与织锦缎齐名。花纹图案以亭,台,楼,阁,虫,鱼,花,鸟,人物故事为主,色彩风格淳朴,组织结构采用纬三重组织,甲纬与经丝按8枚缎纹交织,乙纬及丙纬与经丝均按16或24枚缎纹组织交织,丙纬视花纹需要可以调色,故其组织结构略异于织锦缎,织物的手感比织锦缎单薄,采用熟织工艺,工序也很复杂。成品主要用作装饰材料。
- 2 古雪
- 古雪:TVB电视剧《魔刀侠情》人物
- 3 古井
- 1.唐孟郊《列女操》:"贞妇贵殉夫,舍生亦如此。波澜誓不起,妾心古井水。"后因以"古井"比喻寂然不为外物所动之心。尤多用于守寡不嫁的妇女。 2.喻指富孀和有私蓄的妓女。
- 4 古调诗
- gǔ diào shīㄍㄨˇ ㄉㄧㄠˋ ㄕㄧ古调诗(古调诗)指 汉 魏 以来形成的古体诗。 唐 白居易《白氏长庆集》有“古调诗”若干卷,皆为五言古诗。与后起的近体律绝相对。亦省称“ 古调 ”。 唐 元稹《见人咏韩舍人新律诗因有戏赠》诗:“喜闻 韩 古调,兼爱近诗篇。” 宋 陈鹄《耆旧续闻》卷八:“其时进士贽见前辈……但於诗赋、歌篇、古调之中,取其最精者投之。”
- 5 古渡
- 古渡搜索是第四代搜索引擎技术,为使用者提供最有效的答案。
- 6 古儿汗
- 古儿汗,亦作“菊儿汗”、“阔儿汗”,即“诸汗之汗”或“大汗”的意思。是西辽蒙古人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比较有名的是西辽创建者耶律大石和蒙古首领扎木合。
- 7 古法
- 使用传统手艺手法制作。
- 8 古尔邦节
- 2015年中国古尔邦节为公历9月24日,联合国公布的日期为9月23日。
- 9 古典概型
- 在这个模型下,随机实验所有可能的结果是有限的,并且每个基本结果发生的概率是相同的。古典概型是概率论中最直观和最简单的模型,概率的许多运算规则,也首先是在这种模型下得到的。
- 10 古黄
- 古黄,是汉语词汇,读音是gǔ huáng 。
- 11 古记
- 目前只有《汉宫古记》游戏这一部,期待作者的出品的游戏吧。
- 12 古健
- 妇科内分泌疾病的诊治包括多囊卵巢综合症、月经病、不孕症、更年期妇女保健、青春期发育异常以及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医生简介: 古健,女,副主任医生,硕士生导师,硕士研究生,擅长妇科内分泌疾病的诊治包括多囊卵巢综合症、月经病、不孕症、更年期妇女保健、青春期发育异常以及子宫内膜异位症等。
- 13 古钱
-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币的国家。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无文铜贝”,为最原始的金属货币。至西周晚期除贝币外还流通一些无一定形状的散铜块、铜锭等金属称量货币,这在考古发掘中也有出土。 原始社会后期至夏、商、周时代主要货币形态是实物货币,流通较广的是天然贝。后期出现少量金属称量货币、铸币,属货币萌芽与形成时期。
- 14 古子
- 古子,读音gǔ zǐ,汉语词语,解释为仍然,出自《西厢记诸宫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