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檗读音
黄檗的意思
词语解释:
黄檗
(1) 俗作“黄柏”,落叶乔木。内皮色黄性寒味苦,可入药,亦可作染料
例
英
引证解释
⒈ 亦作“黄柏”。亦作“黄蘗”。亦作“黄櫱”。
⒉ 落叶乔木。树皮淡灰色。羽状复叶,小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开黄绿色小花。果实黑色。木材坚硬,可以制造枪托。茎可制黄色染料。树皮中医入药,有清热、解毒等作用。
引《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一·子夜歌十》:“黄蘗鬱成林,当奈苦心多。”
《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哑子谩尝黄蘖味,难将苦口对人言。”
元刘时中《端正好·上高监司》套曲“吃黄不老胜如熊掌” 王季思等注:“‘不老’应是一个字,而且要平声;故‘黄不老’是‘黄檗’的音转。这是一种落叶乔木,果实如黄豆,可食。”
《古今小说·闲云庵阮三偿冤债》:“口含黄柏味,有苦自家知。”
⒊ 唐断际禅师希运之别称。
引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十:“保寿禪师作《临济塔铭》云:‘师受黄蘖印可,寻抵河北镇州城东,临滹沱河侧小院住持,名临济。’”
明屠隆《昙花记·祖师说法》:“虽神通变化,不是住头,恐黄蘖砍吾双足,苦行非圆顿之门,即德行孤高,尚难歇脚。”
⒋ 寺名。一在福建省福清县西黄檗山,唐僧希运出家于此;一在江西百丈山,希运得道于此。
引宋翁卷《福州黄蘗寺》诗:“天下两黄蘗,此中山是真。”
国语词典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黄檗 (芸香科黄檗属植物)
黄檗造句
- 最早提出以看话头悟道的是黄檗希运,之后有五祖法演再次倡导。
- 主要种类产东北的黄檗,又称关黄柏。
- 建隆庆禅师法嗣泗洲用元禅师平江府泗洲用元禅师,一日问建隆曰临济在黄檗,三回问佛法大意,三回被打。
- 身长七尺,相貌壮严,额间隆起如珠;声音朗润,意志街澹,聪慧利达,精通内学,广修夕阵,时人称之为黄檗希运。
- 野畸先生告诉记者,日本有专门的豆腐口袋,四围有双一边框,内书“唐传豆腐乾,黄檗山御门前,淮南堂制”,其书法极似唐人写经,古朴可观。
- 这种现象与前期研究中发现的在黄檗果实果皮腐烂释放种子的过程中,有大量种子腐烂失活的现象相吻合。
- 由于不合理的药材资源采收和过度采伐,黄檗这一野生资源已处于濒危状态。
- 日本素食文化之代表普茶料理源于福建黄檗山万福寺是尽人皆知的事实,但福建黄檗山万福寺的普茶制度又源于何处?知者寥寥。
- 本文针对黄檗的药用价值论述了药用林的栽培技术,并提出了保护和发展黄檗资源的建议。
- 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接种菌根对黄檗实生苗生长的影响。
黄檗相关词语
- 1 黄姑
- 黄姑,拼音huáng gū,出自《玉台新咏·歌辞之一》。
- 2 黄鸟
- 黄鸟(学名:Carduelis spinus)又名黄莺、金衣公子、黑枕黄鹂,是一种候鸟,体长20-26厘米,体重60-100克,夏天飞到中国东部地区繁殖,冬季南迁印度、斯里兰卡和马来半岛等地越冬。主食是对农林有害的昆虫,也吃些果实、种子等植物性食物。叫声犹如流水般的婉转动听。
- 3 黄堂
- 黄堂:明朝官员、临清进士
- 4 黄楝树
- 黄楝树,中药名。为漆树科植物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Bunge的叶芽、叶或根、树皮。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河北、陕西、甘肃、台湾等地。具有清暑,生津,解毒,利湿之功效。用于暑热口渴,咽喉肿痛,口舌糜烂,吐泻,痢疾,淋证,无名肿毒,疮疹。
- 5 黄毛丫头
- 龙井茶分为浙江龙井和西湖龙井,西湖龙井为上乘。正宗的西湖龙井又分为“黄毛丫头茶、宝贝女儿茶、女儿茶、姑娘茶、媳妇茶和婆婆茶,”以“黄毛丫头茶”为好,此茶是明前嫩芽制作,最为上乘,姑娘茶次之,媳妇茶又次之,到了婆婆茶,则是老叶了。
- 6 黄肠题凑
- 天山汉墓位于高邮市的天山镇境内。在1979年发掘于神居山的一号西汉墓葬,其木梓面积比湖南马王堆汉墓大18倍,代表古代最高礼仪的葬礼“黄肠题凑”,并出土金缕玉衣残片。初步考证墓主人系西汉广陵王刘胥夫妇同茔异穴合葬墓。“黄肠题凑”墓穴重要的代表就是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南指挥村的秦公一号大墓、扬州的高邮“天山汉墓”和北京大葆台广阳王刘建与王后合葬墓规格最高,最宏大。
- 7 黄杜
- 黄杜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huáng dù,指野蜂蜜的俗称。
- 8 黄绶
- 本意是黄色的印带,有时用来代指俸比六百石以下、比二百石以上的官,因为这一级别的官为铜印黄绶。
- 9 黄胤
- 黄胤,huánɡ yìn,旧指以土德为王的后代。
- 10 黄口
- 安徽省萧县黄口镇
- 11 黄陵祠
- 即 黄陵庙 。 宋 辛弃疾 词:“ 黄陵祠 下山无数。听 湘娥 泠泠曲罢,为谁情苦。”参见“ 黄陵庙 ”。
- 12 黄设设
- 黄设设(huáng shè shè)是一个词语,形容闪光的黄色。
- 13 黄鹄
- 黄鹄: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播出的纪录片
- 14 黄山
- 明朝旅行家徐霞客登临黄山时赞叹:“薄海内外之名山,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被后人引申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