冕旒读音
冕旒的意思
词语解释:
冕旒
(1) 古代帝王的礼冠和礼冠前后的玉串,也用作皇帝的代称
英
引证解释
⒈ 古代大夫以上的礼冠。顶有延,前有旒,故曰“冕旒”。天子之冕十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见《周礼·夏官·弁师》。
引晋崔豹《古今注·问答释义》:“牛亨问曰:‘冕旒以繁露,何也?’答曰:‘缀珠垂下,重如繁露也。’”
清袁枚《新齐谐·蒋太史》:“王年三十餘,清瘦微鬚,冕旒盛服,执笏北向。”
⒉ 专指皇冠。借指皇帝、帝位。
引南朝梁沉约《劝农访民所疾苦诏》:“冕旒属念,无忘夙兴。”
唐韩愈《江陵途中寄三学士》诗:“昨者京师至,嗣皇传冕旒。”
明沉鲸《双珠记·奏议颁赦》:“若奏若启,达羣意於冕旒。”
胡适《<镜花缘>的引论》四:“他( 武则天 )能使一班文人政客拜倒在他的冕旒之下。”
国语词典
冕,礼帽。旒,礼帽前后端垂下的穿玉丝绳。冕旒是古代最尊贵的一种礼帽,平顶。天子的礼帽有十二旒,诸侯以下递减。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冕旒
冕旒造句
- 大殿正中御座上,端坐着秦二世皇帝胡亥,冕旒衮服,佩太阿之剑,和秦始皇帝当年的装束一模一样,只是全然没有帝王气度,沐猴而冠,扬扬自得。
- 冕旒就是西汉皇帝头上戴的帽子,一根根珠子垂下来的那种。
- 晨辉如帝王头上的冕旒,映照得他愈发的面如冠玉,凛然不可侵犯。
- 这是最好的时代,大唐帝国步入了最强盛的巅峰,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 九天阊闾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 她既是爱她,而她这种爱本身就是一种智慧,所以她觉得自己也高贵起来,好象头戴冕旒一样。
- 与那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长安城相比,钱塘自然算不了什么。
- 九天闾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 只见面前站着一个中年男子,面如冠玉,身着金丝镶边的十二章纹褒服,头戴十二行珠冠冕旒,其双目下视,神情端庄严肃,不怒自威。
- 辇金京师,拜魏忠贤为父,塑冕旒像于岛中,十当斩。
冕旒相关词语
- 1 冕服
- 冕服,是古代的一种礼服名称。主要冕冠、玄衣、纁裳、白罗大带、黄蔽膝、素纱中单、赤舄等构成。是古代帝王举行重大仪式所穿戴的礼服。玄衣肩部织日、月、龙纹;背部织星辰、山纹;袖部织火、华虫、宗彝纹。纁裳织藻、粉米、黼、黻纹各二。即所谓的“十二纹章” 纹样。另外,还有中单、蔽膝。均织织藻、粉米、黼、黻纹。此外还有黄、白、赤、玄、缥、绿六彩大绶和小绶,玉钩、玉佩,金钩、玉环及赤色袜、舄。
- 2 冕弁
- 冕弁,冕和弁。均为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所戴的礼帽。《礼记·礼运》:“冕弁兵革,藏於私家,非礼也,是谓胁君。” 孔颖达 疏:“冕是衮冕,弁是皮弁,是朝廷之尊服。” 晋 陆云 《大将军宴会被命作》诗:“冕弁振缨,服藻垂带。” 宋 欧阳修 《章望之字序》:“故紘綖,冕弁以为首容,佩玉、玦环以为行容。”
- 3 冕冠
- 冕冠主要由延、旒、帽卷、玉笄、武、缨、纩、紞等部分组成。周朝礼仪规定,戴冕冠者都要身着冕服,冕冠的基本样式以及这套冕冠制度也一直被后代所沿用。唐代进行改制,使用二十四旒。明代灭亡以后,满清剃发易服,冕冠也随之被废除,代之以朝冠。
- 4 冕版
- 冕版是汉语词汇,读音是miǎn bǎn ,意思是冕顶之板。
- 5 冕绅
- 古代礼冠与官服的腰带。借指贵官重臣。 晋 葛洪 《抱朴子·君道》:“囹圄虚陈,五刑寝厝,正朔所不加,冕绅所不暨。”
- 6 冕绂
- 古代礼冠与印绶,皆大官所服佩者,因以指重臣。
- 7 冕黻
- 古代礼冠与礼服上绣的亚字形花纹。借指仕宦。 宋 王安石 《金溪吴君墓志铭》:“氏 吴 其先自 姬 出,以儒起家世冕黻。”
- 8 冕带
- 冕带,拼音miǎn dài,汉语词语,解释为古代礼冠的系带。
- 9 冕笏
- 冕笏,是汉语词汇,解释为礼冠与手版。
- 10 冕狐猴
- 树栖动物,具有领地意识,群居,白天活动,以叶、芽、花、种子和水果为食。
- 11 冕下
- 1、仅对帝王和皇后的尊称。2、小说文学中对顶级神职人员的尊称。
- 12 沐猴冠冕
- 同“沐猴而冠 ”。
- 13 旄旒
- 旄旒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máo liú,是指古代旗帜下边悬垂的饰物。
- 14 麻冕
- 古代用缁布做的一种礼冠。《论语·子罕》:“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朱熹集注:“麻冕,缁布冠也。纯,丝也。俭,谓省约。缁布冠以三十升布为之,升八十缕,则其经二千四百缕矣。细密难成,不如用丝之省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