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俗读音
僧俗的意思
词语解释:
僧俗
(1) 僧尼和没有出家的一般人
英
引证解释
⒈ 僧徒与一般人。
引宋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已而见山中僧俗,皆云:‘ 苏子瞻来矣!’”
《儿女英雄传》第十回:“十三妹原因‘侠义’两箇字上起见,一心要救安、张两家四口的性命,才杀了僧俗若干人。”
国语词典
僧侣与一般民众。
词语翻译
英语
德语
网络解释
僧俗
僧俗造句
- 该系列片也许能让僧俗们更好地理解专家。
- 笃信好学是龙泉寺僧俗二众守则,除早晚课和自修参禅外,每日上午早课之后,还组织学习半小时的“网络文章”,内容摘自龙泉寺方丈学诚法师的博客。
- 在清静肃穆的少林寺塔林前,僧俗二众弟子虔诚进行讽诵大乘经典、梵唱香赞、上供礼拜、悬挂纸串、焚烧金铂等系列祭祀追思活动。
- 莺莺小姐为救阁寺二百多僧俗免遭屠戮。情愿自尽后将尸榇献贼。
- 我们须知所有这一切,不止是公开宣布的信条,而是为僧俗两界所共同坚信不疑的。
- 出于和勿用一样的顾虑,子傲也没有将风凰带在身边,而是拜托圣女庵的无心师太率领滞留在宙斯皇族的一众佛门僧俗弟子返回中国风族的时候,一并带上。
- 连忙放下账本,喝退伙计,近前赔话道客官见谅,自古僧俗有别。
- 师本文从函?禅师的悟道分缘及其阐教并重的宗趣观入手,申明他之所以能在明末清初之际摄受数千僧俗,乃是因其存在深彻的悟境和完竣的见识,非人们所谓"以忠孝节义垂示及门"所能规模。
- 俄国的土地随着军事扩张而逐渐扩大,并历史地形成了村社土地所有制、僧俗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国家土地所有制。
- 僧俗交往对政、教双方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僧俗相关词语
- 1 僧鞋菊
- 附子的别称。以其花似僧鞋,故名。 叶圣陶《北上日记·二月一日》:“周围卉树茂密,梅已开过,桃方作花,而木樨、僧鞋菊、秋海棠亦呈艳,可谓聚春秋之花于同时矣。”
- 2 僧伽梨
- 【僧伽梨】 梵语san%gha^ti^,巴利语同。又作僧伽胝、僧伽致、伽胝。为三衣之一。即九条以上之衣。又因必须割截后始制成,故称重衣、复衣、重复衣。因其条数多,故称杂碎衣。
- 3 僧伽罗人
- 僧伽罗人(Sinhalese)亦作Singhalese或Cingalese。南亚斯里兰卡人口占多数的民族。 约有 1100万人(1981),占全国人口73.4%。主要聚居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西部、西南部和中部山区。属欧罗巴――尼格罗混合人种,与南亚次大陆北部各民族血缘相近。使用僧伽罗语,属印欧语系印度语族。文字以巴利文为基础,深受南印度格兰塔文影响。“僧伽罗”一词源于梵文,意为“狮子”,故斯里兰卡古有“师(狮)子国”之称。
- 4 僧格
- 僧格,汉语词汇,拼音sēnɡ ɡé,意思是指僧人风格﹑格调。
- 5 僧馆
- 寺院;僧舍。 宋 王安石《饭祈泽寺》诗:“驾言东南游,午饭投僧馆。” 明 王绂《题真上人竹茶炉》诗:“僧馆高闲事事幽,竹编茶灶瀹清流。”
- 6 僧迦梨
- 1.见"僧伽梨"。
- 7 僧衲
- 僧衲,拼音是sēng nà,是一个汉语词汇,释义为僧衣。
- 8 僧人
- 五台山的台怀腹地,是佛教寺院建筑比较集中的地方,也是佛教僧侣生活和修持的所在,五台山有青黄两庙之分。青庙住青衣僧,即和尚;黄庙住黄衣僧,即喇嘛;通常游人见到的僧人多穿搭衣,将右臂袒露于外,这是从外表上区分受戒比丘和未受戒者的主要标志。受戒比丘所以如此穿衣,意在表明对佛与菩萨的恭敬。
- 9 僧伽胝
- 僧佛大衣名。为比丘所服“三衣”之一种。 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缚喝国》:“ 如来 以僧伽胝方叠布下,次下郁多罗僧,次僧却崎。”自注:“旧曰僧伽梨,讹也。”详“ 僧伽梨 ”。
- 10 僧纲
- 僧官名。《西游记》第十一回:“ 太宗 喜道:‘果然举之不错,诚为有德行有禅心的和尚。朕赐你左僧纲,右僧纲,天下大阐都僧纲之职。’”
- 11 僧伽罗磨
- 梵语的译音,意译“众园”。原指修建僧舍的基地,后指包括土地、建筑物在内的寺院的总称。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一:“僧伽蓝,旧译云村,此应讹也。正言僧伽罗磨,此云众园也。”
- 12 僧庵
- 佛寺;佛庵。 唐 陆龟蒙《残雪》诗:“何溪背林处,犹覆定僧庵。”
- 13 僧残
- 僧残,梵语sam!gha^vas/es!a。音译僧伽婆尸沙。五篇七聚之一。犯僧残罪,须于二十人以上之清净大众前忏悔,并服从僧团之处罚。指戒律中仅次于波罗夷之重罪。又作众余、众决断、僧初残。
- 14 僧寮
- 僧寮,读音sēng liáo,汉语词语,僧舍。 出自宋 陆游 《贫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