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辞读音
枝辞的意思
词语解释:
枝辞,枝词
(1) 无关要旨或浮华不实的言辞。也作“支词”
英
引证解释
⒈ 亦作“枝词”。
引《易·繫辞下》:“中心疑者其辞枝。”
孔颖达疏:“中心於事疑惑,则其心不定,其辞分散,若閒枝也。”
后因以“枝辞”谓非主要或浮华的言词。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杂文》:“枝辞攒映,嘒若参昴。”
唐李商隐《为濮阳公檄刘稹文》:“前以肺肝,布诸简素,仰承復命,犹奉枝词。”
宋苏轼《上张安道养生诀论》:“文章书口诀,多枝辞隐语,卒不见下手径路,今且直指精要,可谓至言不烦。”
明唐顺之《与刘寒泉通府》:“二三年间,亦有一二府县诸公索文者,僕不敢为枝辞相誑。”
国语词典
语本《易经.系辞下》:「中心疑者,其辞枝。」枝辞指无关要旨,偏离主题的言辞。
如:「演讲时,切忌枝辞太多。」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枝辞
枝辞相关词语
- 1 枝叶相持
- 枝叶相持,成语,作宾语、定语,比喻相互扶助。出处 《汉书诸侯王表序》:“自幽平之后,日以陵夷,至虎厄沤河洛之间,分为二周围……既于王赧,降为庶人,用天年终。号位已绝于天下,沿犹枝叶相持,莫得居其虚位,海内无主,三十余年。”
- 2 枝附叶连
- 枝附叶连,成语,作谓语、定语,比喻上下关系紧密。同“枝附叶著”。出自《三国志·蜀志·姜维传》:“[姜维]故自危惧,不复还成都”裴松之注引晋·常璩《华阳国志》:“维恶黄皓恣擅,启后主欲杀之。后主曰:‘皓趋走小臣耳……君何足介意!’维见皓枝附叶连,惧于失言,逊辞而出。”
- 3 枝别条异
- 枝别条异,成语,作谓语、定语,比喻头绪纷乱。出自汉张衡《求合正三史表》:“臣伏见陛下思光先绪,以典籍为本,而史书枝别异,不同一贯。”
- 4 枝梢
- 5 枝派
- 后裔。 唐 杜甫 《敬寄族弟唐十八使君》诗:“与君 陶唐 后,盛族多其人。圣贤冠史籍,枝派罗源津。”《资治通鉴·后唐庄宗同光二年》:“ 豆卢革 、 韦说 尝问之曰:‘ 汾阳王 本 太原 人,徙 华阴 ,公世家 鴈门 ,岂其枝派邪?’”
- 6 枝体
- 肢体。枝,通“ 肢 ”。《庄子·大宗师》:“堕枝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谓坐忘。”枝,一本作“ 肢 ”。《文子·上礼》:“消智能,循大常,隳枝体,黜聪明。大通混冥,万物各复归其根。”
- 7 枝分叶散
- 出处 唐·杨炯《为薛令祭刘少监文》:“惟此陶唐,有此冀方。上天祚汉,人神攸赞。开国承家,枝分叶散。三貂赫赫于台省,驷马谖谖于里閈。”
- 8 枝布叶分
- 枝布叶分,成语,作宾语、定语,比喻后裔支派分布甚广。出自《左传·隐公八年》“胙之土而命之氏”唐孔颖达疏:“子孙繁衍,枝布叶分,始承其本,末取其别,故其流至于百姓万姓。”
- 9 枝词蔓语
- 枝词蔓语,成语,作宾语、定语,指繁冗芜杂的言辞。亦作“枝辞蔓语”。出自清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词讼》:“或代书虽据事以书,不限定字格,枝词蔓语,反滋缠绕。”
- 10 枝接
- 用枝条作接穗材料的嫁接方法称枝接。通常有切接法、劈接法、腹接法、靠接法等多种方法。枝接是用母树枝条的一段(枝上须有1~3个芽),基部削成与砧木切口易于密接的削面,然后插入砧木的切口中,注意砧穗形成层对体吻合,并绑缚覆土,使之结合成活为新植株。
- 11 枝川
- 枝川,意为支流。
- 12 枝流叶布
- 枝流叶布,成语,作宾语、定语。比喻后裔支派分布甚广。同“枝布叶分”。出自汉·蔡邕《太尉汝南李公碑》:“公讳咸,字元卓,汝南西平人。盖秦将李信之后,孝武大将军广之胄也。枝流叶布,家于兹土。”
- 13 枝分缕解
- 枝分缕解(zhī fēn lǚ jiě):指详尽而有条不紊地辨别分析。出自 清曾国藩《户部员外郎彭君墓表》。
- 14 枝拘
- 枝拘,汉语词语,拼音是zhī jū,释义是附着于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