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废言读音
以人废言的意思
词语解释:
以人废言
(1) 因为某人不好或不喜欢某人而不管他的话是否有道理,概不听取
英
引证解释
⒈ 由于人不好,对其言论也加以否定。
引《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梁书·武帝纪中》:“径寸之宝,或隐沙泥;以人废言,君子斯戒。”
明沉德符《野获编·评论·靖康景泰二论》:“此时君相共亡其国,罪不必言;但此二策未为无见,竟以人废言。”
国语词典
不考虑说话者的言论是否合理,只因其身分、品貌不合己意就不采纳其意见。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以人废言
以人废言造句
- 他虽然是年轻同志,参加工作的时间不长,我们也不能以人废言,只要他说的话有道理,我们就应该听。
- 我们应该有不以人废言的勇气和胸怀。
- 不可以貌取人,以言取人,以人废言,说话要三思而后行。
- 今天看来,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这种客观公允、不以人废言的精神显然值得后人景仰。
- “深恐主其事者,认防微之有术,喜扬厉以为功,倒因为果,以人废言。
-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万事以和为贵,退一步海阔天空,尊老爱幼,礼貌待人。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共建文明社会从自我做起!
- 皇上说,虽书中人品不同,议论各异,孔子云,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 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以人废言相关词语
- 1 以冰致蝇
- 招引。用冰块引苍蝇。比喻事情必难实现。出处 《吕氏春秋·功名》:“以狸致鼠,以冰致蝇,虽工不能。”
- 2 以德追祸
- 以德追祸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yǐ dé zhuī huò,意思是指上对下施恩不当,适以招来祸患,出自 《韩非子·用人》。
- 3 以法为教
- 以法为教是先秦法家主张的专以国家政策法令为教育内容的制度。认为法令为治国之本,可规范民行,富国强兵。故必须使民众懂法、守法,做到“法必明、令必行”(《商君书·画策》)。抨击传授《诗》、《书》等古文化的教育无益于世,且造成以古非今、纷扰民心、破坏法治的恶果。称“明主之国, 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韩非子·五蠹》)。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曾付诸实践。秦统一后,采用李斯建议,禁私学,焚民间藏书,只许士民随吏学习法令辟禁,遂使法家这一教育主张施行于天下。汉以后,法令仍为重要教育内容。
- 4 以心传心
- 以心传心(yǐ xīn chuán xīn):指离开语文文字而以慧心相传授。出处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行由品》
- 5 以筳撞钟
- 用草茎打钟,毫无声响。比喻才识浅陋的人向高明的学者发问,得不到回答。 比喻应答的双方才学悬殊。
- 6 以郄视文
- 以郄视文(yǐ xì shì wén):从缝隙里看杂色文采。比喻见识浅陋狭隘。出自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 7 以身报国
- 以身报国,成语,读音为yǐ shēn bào guó,释义为把身体献给国家。指宁愿为国家的安危奉献自己的生命。出自《魏书·辛雄传》。
- 8 以夜继日
- 以夜继日,成语,作谓语、定语、状语,意思是用夜晚的时间接上白天,日夜不停。比喻工作或学习很勤奋。出自《吕氏春秋·先识》:“中山之俗,以昼为夜,以夜继日,男女切倚,固无休息。”
- 9 以华制华
- 出处:毛泽东《关于国际新形势对新华日报记者的谈话》:“它将更厉害地进行其‘以华制华’的政治进攻和‘以战养战’的经济侵略。”清末,义和团等各种自发性反侵略组织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列强的势力,所以八国联军侵华后,列强知道如果强制推行殖民统治,势必会造成极大反抗,有感于此,便决定扶植中国政府作为自己的代理人,来镇压它们的人民。清朝灭亡后,列强又相继扶植袁世凯、各地地方军阀、蒋介石、汪精卫伪政权等势力,以维护自己的在华利益。现在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在台湾问题上,不支持“台独”,也不对中国统一台湾发表态度,以台湾问题牵制中国的发展,谋求在全球的战略利益。“以华制华”也称“以台制华”,是我国台湾问题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
- 10 以公灭私
- 出自 《书·周官》:“以公灭私,民其允怀。”蔡沈集传:“以天下之公理,灭一己之私情。” 现指出以公心而去掉个人的私情或恩怨。
- 11 以耳代目
- 以耳代目( yǐ ěr dài mù):拿听到的代替亲眼看到的。指不亲自去调查,轻信传言。出自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司文郎》。
- 12 以辞取人
- 以辞取人(yǐ cí qǔ rén):根据人的口才去判断其智能。同“以言取人”。出自 《孔子家语·子路初见》。
- 13 以勤补拙
- 解释:用勤奋补救笨拙,含有自谦之意。出自:隋·李德林《〈霸朝集〉序》:“心无别虑,笔不暂停。或毕景忘餐,或连宵不寐。以勤补拙,不遑自处。”
- 14 以胶投漆
- 以胶投漆是一个成语,读音是yǐ jiāo tóu qī,比喻相合而密不可分。出自唐·孔颖达《〈春秋正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