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藴请火读音
束藴请火的意思
词语解释:
用乱麻搓成引火物,持之向邻家讨火点燃。《汉书.蒯通传》:'臣之里妇,与里之诸母相善也。里妇夜亡肉,姑以为盗,怒而逐之。妇晨去,过所善诸母,语以事而谢之。里母曰:'女安行,我今令而家追女矣。'即束藴请火于亡肉家,曰:'昨暮夜,犬得肉,争斗相杀,请火治之。'亡肉家遽追呼其妇。'《韩诗外传》卷七亦有此说,'缊'作'藴'。后用为求助于人之典。唐李德裕《积薪赋》:'时束缊以请火,访蓬茨于善邻。'缊,一本作'藴'。亦省作'束缊'﹑'束藴'。唐骆宾王《上瑕丘韦明府君启》:'是以临邛遣妇,寄束缊于齐邻;邯郸下客,效处囊于赵相。'宋林逋《和酬周寺丞》:'门横野水席凝尘,束缊谁能问乞邻?'亦用为不出儿媳之典。
引证解释
⒈ 见“束緼请火”。
国语词典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束蕴请火
束藴请火相关词语
- 1 束发
- 清朝以前汉族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成童;20岁时行冠礼,成年。因此用束发指代成童的年龄,即15至20岁。束发又分全束和半束半披。
- 2 束修
- “束脩”;——古代学生与教师初见面时,必先奉赠礼物,表示敬意,名曰“束脩”。早在孔子的时候已经实行。学费即是“束修数条”,束修就是咸猪肉,后来基本上就是拜师费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学费。唐代学校中仍采用束修之礼并同国家明确规定,不过礼物的轻重,随学校的性质而有差别。教师在接受此项礼物时,还须奉行相当的礼节。束修的致送,表示学生对教师的尊敬。
- 3 束之高阁
- 束之高阁,读音是shù zhī gāo gé,意思是捆起来以后放在高高的架子上,比喻放着不用、丢在一旁不管,也比喻把某事或某种主张、意见、建议等搁置起来,不予理睬和办理。
- 4 束帛
- 古代用为聘问、馈赠的礼物。
- 5 束头
- 指头巾。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二:“﹝两巫﹞见一女人,年可三十馀,上著青锦束头,紫白衿裳,丹绨丝履。”
- 6 束发冠
- 束发冠,是束在发髻上的发罩,为贵族退朝燕居时的冠戴。冠上的梁的数目根据官员品级来增减。两侧各有两孔,用于插入簪子。出土文物有明代金束发冠、琥珀束发冠、金束发冠碧玉簪。元代朝廷乐工皆冠束发冠。明代郊社宗庙的武舞士皆黄金束发冠,紫丝缨。
- 7 束载
- 束载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shù zǎi ,是指捆物装车。
- 8 束蕴请火
- 束蕴请火,读音shù yùn qǐng huǒ,汉语成语,比喻求助于人。也比喻为人排难解纷。同“束缊请火”。出自《韩诗外传》。
- 9 束装
- 束装,指收拾行装。 见陆游 《晓发金牛》诗:“客枕何时稳,匆匆又束装。”
- 10 束带
- 束带,指整肃衣冠之意。见《论语·公冶长》:“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
- 11 束手
- 语出《史记·春申君列传》:“父子老弱系脰束手为羣虏者相及於路。”
- 12 束素
- 2、犹束帛。用作礼品。
- 13 束手无策
- 束手无策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shù shǒu wú cè,释义是指好像手被束缚住了,无法解脱。现在泛指对遇到的麻烦没有办法解决,一筹莫展的情况。
- 14 束脩
- 束脩,古代民间上下级、亲戚、朋友之间相互馈赠的一种礼物。古代学生与教师初见面时,必先奉赠礼物,表示敬意,被称为“束脩”。早在孔子的时候已经实行。唐代学校中仍采用束脩之礼,并由国家明确规定,不过礼物的轻重,随学校的性质而有差别。教师在接受此项礼物时,还须奉行相当的礼节。束脩的致送,表示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如:其以乘壶酒、束脩、一犬赐人或献人。——《礼记·少仪》。受新生之束脩,频为改换。——张鷟《监尹勤奏学生多无经业举送至省落第并请退还本邑以激励庶望生徒进益》(《全唐文》卷一七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