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歹读音
好歹的意思
词语解释:
好歹
(1) 不幸的意外事故;灾祸
例
英
引证解释
⒈ 好坏。
引元马致远《黄粱梦》第三折:“那先生好歹,哥哥説与我听。”
元本高明《琵琶记·蔡婆埋冤五娘》:“胡乱这般时节,分甚好歹?”
《红楼梦》第二五回:“彩霞咬着牙,向他头上戳了一指头,道:‘没良心的!狗咬吕洞宾 --不识好歹。’”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五:“那时候小二黑十三岁,已经懂得好歹了。”
⒉ 指结果。犹分晓。
引元高文秀《遇上皇》第一折:“每日家醉而復醒,醒而復醉,倒街卧巷,今番务要和你见箇好歹。”
《西游记》第十九回:“老孙还要打开那门,与他见个好歹。”
⒊ 意外的变故。多指死亡。
引元关汉卿《五侯宴》第四折:“孩儿也,不争你有些好歹啊,着谁人侍养我也。”
《水浒传》第五一回:“雷横娘道:‘哥哥救得孩儿,却是重生父母,若孩儿有些好歹,老身性命也便休了。’”
郭澄清《大刀记》第九章:“万一我要有个好歹,等咱二愣长大成人,去找你认爹的时候,这只手镯就算个凭证吧!”
⒋ 不管怎样;无论如何。
引《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若是半路里追不着的时节,直到他爹娘家中,好歹追他回来,问个明白。”
元无名氏《鸳鸯被》第一折:“姑姑,你若作成我这桩亲事,重重相谢。你好歹早些儿来回话。”
丁玲《奔》:“到了上海,你可别丢开我不管,我比不得你们,有亲戚熟人,好歹要替我找个落脚!”
⒌ 凑合着;将就。
引梁斌《红旗谱》四五:“午饭好歹搁上点面蒸疙瘩,人们都说好吃。”
王树梁《山林支队》第一章十三:“罗才以为大概是要放他走了,就好歹把马缰绳缠到了牲口槽边的立柱上。”
国语词典
好与坏。《红楼梦.第三七回》:「凭他怎么糊涂,连个好歹也不知,还成个人了。」也作「好赖」、「好癞」。
词语翻译
英语
德语
法语
网络解释
好歹
好歹 (汉语词语)
好歹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好赖
好歹造句
- 你别不知好歹了,赶快把你家的麦子全交到国库里吧!
- 孩子好好写作业,你就是要问好歹也自己找篇文章发上来大家给你选啊。
- 王金宝成心装傻充愣,最后好歹算是完成了接头任务。
- 你这人怎么好歹不分,大伙都在想办法帮助你,你却埋怨起大家来迟了。
- 你亲自跑一趟,好歹要把他请来。
- 人家好心劝你,你倒出口伤人,你怎么这么不识好歹?
- 没有什么东西招待,好歹吃一点儿吧!
- 一个人千万别不知好歹。
- 这个人真不识好歹,你越谦让他,他就越是得理不饶人。
- 万一有个好歹的,我可担待不起。
好歹相关词语
- 1 好事多磨
- 好事多磨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hǎo shì duō mó,意思是好事情在实现、成功前,常常会遇到许多波折。
- 2 好色
- 在新时代社会,好色应该理解为在男女相处中对色彩丰富的美好情趣的爱好。好色,即喜爱美色,本意是指对异性的动人美色的爱好和向往,应该也是一种时尚的性爱心理,不应该受到排斥和禁止,这里所谓的好色绝不是脱离美好行为的淫荡,下流,乱性等肮脏行为。
- 3 好漢
- 好汉,勇敢坚强的男子。
- 4 好感
- 它表示对人对事满意或喜欢的情绪,它表示的是对人或事的初级好的印象,也就是比较浅层面的印象,这种印象会通过深入交流而可能转变为喜欢甚至爱,也有可能转变成信任,当然有也可能会被磨灭掉。它同样也是人与人之间所有情感的开始阶段,好感是喜欢的基础,不同种类的好感对应着不同种类的喜欢,而在所有感情中唯有男女之情的好感特殊,不要因混淆而产生错觉。
- 5 好运
- 好运,突然或意外遇到的好事,还有很好的运气的意思。祝你好运!
- 6 好奇心
- 好奇心:[英] 菲利普·鲍尔所著书籍
- 7 好處
- (4)使人感到满意的事物。
- 8 好问
- 好问是一款为执业律师量身定制的应用,为执业律师精准匹配案源,专业彰显价值。
- 9 好大喜功
- 释义:指不管条件是否许可,一心想做大事立大功。多用以形容浮夸的作风。
- 10 好看
- [ hào kàn ] :①看起来舒服;漂亮;出色。②有面子的;脸上有光的。[ hǎo kàn ] :(形)①看着舒服;美观;漂亮:这大衣真~。[近]美观。[反]难看|丑陋。②脸上有光彩;体面:你立了功,父母的脸上也~。[反]难看。③指使人难堪:他们在等着瞧你的~!
- 11 好为人师
- 好为人师,读音 hào wéi rén shī ,汉语成语,谓不谦虚,不知求教而喜欢以教导者自居。出自《孟子·离娄上》。
- 12 好不
- 一种询问语气,类同好不好的意思,好不为反问句,意思在征求对方的同意或认可
- 13 好人
- 好人是一个汉语词语,是指有善心,宽厚待人的人。该词语在《诗·魏风·葛屦》、《三国志·吴志·楼玄传》、《二刻拍案惊奇》、《汉书》等均有出现。
- 14 好整以暇
- 好整以暇,是汉语成语,拼音是hào zhěng yǐ xiá,指既严整有序又从容不迫的样子,起初用于形容军队,后也可以用于个人。常作谓语、状语。出自《左传·成公十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