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色读音
墨色的意思
词语解释:
墨的色泽。亦泛指如墨之色。
引证解释
⒈ 墨的色泽。亦泛指如墨之色。
引唐白居易《游悟真寺》诗:“粉壁有吴画,笔彩依旧鲜;素屏有楮书,墨色如新乾。”
宋晁贯之《墨经·色》:“凡墨色紫光为上,墨光次之,青光又次之,白光为下。”
《宋史·范纯仁传》:“昼夜肄业,至夜分不寝,置灯帐中,帐顶如墨色。”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艺文赏鉴》:“﹝夏珪﹞工人物山水,醖酿墨色,丽如染传,笔法苍老,墨汁淋漓。”
叶圣陶《倪焕之》十五:“一滴一滴,眼泪从她的眼眶里滚出了,掉在手里的信笺上,墨色着了湿显得光润夺目。”
国语词典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墨色
墨色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黑色
墨色造句
- 铜镜足有一人来高,底座是一朵墨色的莲花,紧紧咬合着沉重的镜身,镜面并不是光可鉴人,反倒反射着一股股墨色的光辉,显得神秘之极的样子。
- 不远处,一朵信号弹绽放在墨色的空中,突然就点缀了黑暗,染出斑斓的色彩,就如同此时姬泽月的心是开满了花的树,心跳的声音要溢出那名为动情的温馨。凌乱柠殇。
- 火红福字已脱色,事业红火已奠定;鞭炮声声已渐远,积极进取已长存;对联墨色已淡去,奋发寓意已入骨;春节年假已离开,工作生活更自如。年后祝福已来到,祝你职场得意,生活满意!
- 山樱若是多情种,今岁应开墨色花。
- 把眼睛变成最深的墨色是不是就可以看不见悲伤。
- 其实画上不着绚烂颜彩,仅有墨色深浅地轻描勾勒,然正是由这种简雅笔调渲染出的韵致,让不染纤尘的少女容颜跃然而出。
- 李二保手拿黑色碳素笔,表情严肃,纸上的波浪线行笔流畅,墨色浓郁,留白自然。
- 众多的情愫纠杂在一起,成长磨砺痛苦挣扎快乐幸福,点点滴滴的酸甜默默地走在了浩如烟海的墨色文字中,个中滋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 人生,像是一片墨色的夜空,不时地会有流星在不经意时,一刹那间悄然滑过,留下一道愧疚的伤疤,随着时光的渐远慢慢淡漠,但却无法愈合,永远是哪莫深刻。
- 天穹上的墨色云朵渐渐变得稀薄,层叠间透出几许光亮,似锦缎中穿针走线的金丝,又如灯塔的光束摇曳在夜幕下的海面。
墨色相关词语
- 1 墨山
- 墨山垦殖场位于上高县西郊,320国道贯穿全境,交通便捷。全场总面积18.56平方公里,总人口7300人,有6个农业分场。总场所在地司前铺,是全场经济、文化中心,集镇初具规模,工业小区、居民区、商业区分布明显,格局合理。驻有公、检、法、工商等14个驻场单位,集镇基础设施完备,日供水6000吨供水设施已启动,邮电通信发达,开通程控电话是全县最早的乡镇场,金融、交通等服务部门齐全,1994年底开通有线电视。其中心小学教育质量较高。近几年经济发展迅速。该垦殖场已经划入上高县田心镇管辖。
- 2 墨渖
- 墨渖,意思是墨汁,犹墨迹,指学问。
- 3 墨洗
- 洗毛笔时用以盛水的器具。 许地山 《东野先生》一:“桌上底笔筒、花插、水壶、墨洗,没有一样不是奶瓶子。”
- 4 墨戏
- 墨戏,汉语词语,读作“mò xì”,指随兴而成的写意画。
- 5 墨银
-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七回:“在路上, 咸水妹 又拿些金圆,向钱铺里兑换了 墨 银。”
- 6 墨子泣丝
- 墨子泣丝,是一个成语,读音是mò zǐ qì sī,用来比喻人变好变坏,环境的影响关系很大。
- 7 墨惨衣
- 黑色的丧服。
- 8 墨法
- 墨法亦称“血法”,又曰用墨之法。谈墨法离不开水。既是水墨,当以墨为体,以水为用。“墨分五彩”,墨法的运用源自于中国造纸术的产生,“笔墨”二字永远成为中国绘画区别于其他画种的本质特征。常用墨法包括破墨法、积墨法、焦墨法、宿墨法和冲墨法。
- 9 墨绂
- 犹墨绶。 唐 刘知几 《史通·暗惑》:“墨绂长吏,黄绶羣官,率彼吏人,顒然伫候。”
- 10 墨幪
- 2.古代象刑的一种。在犯人头上蒙以黑巾。
- 11 墨镜
- 强烈的阳光中含有大量的紫外线和红外线,可能损伤眼睛的角膜、晶状体,甚至眼底,戴一副墨镜,可以遮挡或吸收一部分光线,减少对眼睛的刺激。近几年来,由于大家对健康的重视,许多人在炎热的夏季外出时,都喜欢戴上墨镜,以减少阳光的刺激,有人也喜欢把它当作装饰,墨镜的种类很多,应当根据不同的需要来选择。
- 12 墨家
- 因为墨家思想独有的政治属性,兼之西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官学勾结政策,墨家不断遭到打压,并逐渐失去了存身的现实基础,墨家思想在中国逐渐灭绝;直到清末民初,学者们才从故纸堆中重新挖出墨家,并发现其进步性。近年来经过一些新墨者的努力,墨家学说中的一些有益观点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 13 墨选
- 从流传的八股文章中,选编成书,供应试者学习﹑摹仿。选文的来源有程墨﹑房稿﹑行卷和社稿等。有的选文中还有评点。明黎淳编选的《国朝试录》﹑《明史.艺文志》所载《四书程文》等,都是著名的墨选。
- 14 墨晕
- 墨晕是汉语词汇,读音是mòyùn,出自《竹叶亭杂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