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栗读音
橡栗的意思
词语解释:
栎树的果实。橡果:含淀粉,可食,味苦。也叫橡实、橡子、橡栗。
引证解释
⒈ 栎树的果实。含淀粉,可食,味苦。也叫橡实、橡子、橡果。
引《庄子·盗跖》:“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
唐杜甫《北征》诗:“山果多琐细,罗生杂橡栗。”
清赵翼《静观》诗之二五:“食不如橡栗,衣不如紵麻。”
国语词典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橡栗
橡栗相关词语
- 1 橡皮
- 家里的白色包包、浅色的沙发甚至是墙壁脏了怎么办。可不能用水洗啊,容易开裂,那怎么办,专门找人清洁似乎又很麻烦,不要着急,只要用一块小小的橡皮就能搞定,包包、沙发等皮制品可以用橡皮来擦,还不会损伤表面,手机外壳也可以用橡皮擦的哦还有很多很多的地方都是可以用橡皮来擦拭的。
- 2 橡果
- 橡果(acorn):,含淀粉,可食,味苦。也叫橡实、橡子、橡栗。橡树.栎树的果实,长圆形,含淀粉和少量鞣酸,外壳可以制栲胶,又被叫做橡实、橡子。有的地区叫做橡碗子。橡子主要产于我国的鄂东山区。 橡子外表硬壳,棕红色,内仁如花生仁,含有丰富的淀粉,含量达百分之六十左右。既可食,又可作纺织工业浆纱用的原料。橡果是人类早期最主要的食物之一。也可制成橡子面。
- 3 橡膠
- 早期的橡胶是取自橡胶树、橡胶草等植物的胶乳,加工后制成具有弹性、绝缘性、不透水和空气的材料。是高弹性的高分子化合物。橡胶分为天然橡胶与合成橡胶二种。天然橡胶是从橡胶树、橡胶草等植物中提取胶质后加工制成;合成橡胶则由各种单体经聚合反应而得。橡胶制品广泛应用于工业或生活各方面。
- 4 橡胶草
- 橡胶草(学名:Taraxacum kok-saghyz Rodin)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叶狭倒卵形或倒披针形,长4.5-5厘米,宽6-17毫米,生长于河漫滩草甸、盐碱化草甸、农田水渠边,分布在中国新疆 (伊宁),哈萨克斯坦及欧洲。
- 5 橡皮树
- 常绿乔木,叶大,厚革质,椭圆形,托叶包叶芽,淡红色,花序托小,带黄色,果实长椭圆形。树干中含有白色乳汁,可制橡胶。原产印度,故称印度橡胶树。我国广东、广西、云南等地有栽培,长江流域及以北各地多盆栽,供观赏。
- 6 橡实
- 橡实,中药名。为壳斗科植物麻栎QuercusacutissimaCarruth.或辽东栎Quercuswutaishanica Mayr的果实。麻栎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等地;辽东栎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山东、四川等地。具有收敛固涩,止血,解毒之功效。用于泄泻痢疾,便血,痔疮,脱肛,小儿疝气,疮痈久溃不敛,乳腺炎,睾丸炎,面䵟。
- 7 橡皮筋
- 橡皮筋是一种用橡胶与乳胶作成的短圈,一般用来把东西绑在一起,于1845年3月17日由Stephen Perry发明。
- 8 橡斗
- 俗话说:“橡树耐寒守边疆”。橡树又叫栎树,是常绿乔木。全世界有橡树300多种,我国有60多种。气候和土壤条件不是很高,因此,生长迅速,抗旱,少虫害。无须管理。无论是荒山野岭,还是沙丘薄地,都能生长。果实是坚果。易保存。是很大的经济来源。
- 9 橡胶树
- 橡胶树,学名:Hevea brasiliensis (Willd. ex A. Juss.)Muell. Arg,大戟科橡胶树属植物, 原产于亚马孙森林。中国专用国家植胶区主要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福建、云南等地区,此外台湾也可种植,其中海南为主要植胶区。橡胶树为落叶乔木,有乳状汁液,要求年平均降水量1150~2500毫米,但不宜在低湿的地方栽植,适于在土层深厚、肥沃而湿润、排水良好的酸性砂壤土生长。实生树的经济寿命为35~40年,芽接树为15~20年,生长寿命约60年。橡胶树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种子和树叶有毒,小孩误食2-6粒种子即可引起中毒,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头晕、四肢无力,严重时出现抽搐、昏迷和休克。牛食后也能引起中毒。
- 10 橡子
- 橡子作为食品除直接用作食用橡子面、橡子淀粉外还可作豆腐及用于酿制。“大跃进”年代曾经掀起利用橡子的高潮,用它作酒和酱油。由于其自身缺陷,如淀粉支链度高难以消化吸收,且含有较多的单宁不易除净,因而其加工品仍有涩味和对中枢神经有毒害作用,使其在食品、饮料工业上的利用走入了死胡同。目前唯一的工业利用就是在纺织、印染和造纸工业上作上浆剂。用橡子生产淀粉民间早已流行,成套的工业生产流程也早已成熟。
- 11 橡皮线
- 外面包着橡胶的金属导线。也叫皮线。是常用的电工材料。
- 12 橡皮泥
- 彩泥的前身,自从1956年问世以来,橡皮泥就成了孩子们最喜爱的玩具。最开始的橡皮泥只有灰白一种颜色,但随后的几年里橡皮泥就有了各种各样的颜色和香味。包括夜光的、金色、银色、香波味、刮胡水味等等。
- 13 橡子面
- 橡实磨成的粉。可以充饥,味苦。
- 14 温栗
- (2).指印石质地温润细腻。明 沈德符《野获编补遗·玩具·印章》:“我朝士人始以青田石作印,为文房之玩,温栗雅润,遂冠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