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图读音
佛图的意思
词语解释:
佛图
(1) 塔的别名
英
引证解释
⒈ 佛塔。参见“浮图”、“浮屠”。
引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庾公尝入佛国,见卧佛。”
《魏书·释老志》:“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从一级至三、五、七、九,世人相承,谓之‘浮图’,或云‘佛图’。”
《北史·魏纪二》:“毁鄴城五层佛图,于泥像中得玉璽二。”
⒉ 佛寺。
引《太平广记》卷八九引南朝齐王琰《冥祥记》:“﹝法朗﹞见道边败坏佛图,无復堂殿,蓬蒿没人。”
《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二十九年》:“乙卯,詔州郡县众居之所,各听建佛图一区……於是曏所毁佛图,率皆修復。”
胡三省注:“佛图,即浮屠,或曰:佛图,即佛寺。”
清钱谦业《黄子羽六十寿序》:“今也束身浄业,飞心佛图。”
国语词典
佛教指证悟宇宙真理,解脱一切烦恼的人。为梵语bubdha的音译。也作「佛陀」。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佛图
佛图相关词语
- 1 佛印
- 佛印有三意。 (一)佛之印契。(二)雕小形之佛像,而印于纸上,称为佛印。佛印禅师是江苏省镇江市金山寺和焦山寺两寺的主持。一般印一寺之本尊于纸片上,分赠参拜者,或印于祈祷文及纳经帐上。又古写之佛名经,于佛名下均加佛印。(三)(1032年~1098年)宋代僧。江西浮梁人,俗姓林。法名了元。宋神宗钦仰其道风,赠号"佛印禅师"。
- 2 佛旨
- 人与人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差别?人应当如何意识到自身境界的不足以及如何通过作业来提高个人的境界?这就是理纯在《佛旨正源》这本著作中所要向读者阐述的。
- 3 佛爷
- 我国历史上历代帝王除了有“庙号”、“谥号”和“尊称”以外,有些帝王还有“特称”。
- 4 佛性
- 《大乘玄论》卷三称:“经中有名佛性、法性、真如、实际等,并是佛性之异名。”《涅盘经》也说“佛性有种种名,于一佛性,亦名法性、涅盘,亦名般若、一乘,亦名首楞严三昧、师子吼三味”。
- 5 佛顶菊
- 佛顶菊即佛头菊,它是菊花的一种。多年生草本,茎高一二尺,多分枝,下部为木质。叶互生,秋天茎顶开头状花,故名。
- 6 佛典
- 佛典是佛教发展的历史进程,最能体现各个历史时期、各个重要佛教思想家和佛教宗派思想的主要经论和著述。佛典里运用古汉语,比较难以阅读及理解。
- 7 佛幌
- 明 汪道会 《墨赋》:“挹清华之仙露,标轻煤於佛幌。”
- 8 佛境
- 佛的境界。《魏书·释老志》:“虽阶三乘,而要由修进万行,拯度亿流,弥历长远,乃可登佛境矣。”《法苑珠林》卷八四:“若有菩萨能与禅相应有十种利益。何等为十?一、安住仪式;二、行慈境界;三、无诸悔热……九、安住佛境;十、解脱成熟。”
- 9 佛袈裟
- 胞衣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人部.人胞》。
- 10 佛号
- 在寺庙里有的。
- 11 佛饼
- 佛郎机银饼的省称。即银洋钱。
- 12 佛寺
- 佛教僧侣供奉佛像、舍利(佛骨),进行宗教活动和居住的处所,佛寺在中国历史上曾有阿兰若;阿伽蓝;宝坊;宝刹;宝地;贝叶宫;禅林;禅寺;禅院;禅刹;刹寺;丛林;道场;法窟;梵宫;梵家;梵居;梵林;梵刹;梵城;梵宇;方广;凤刹;佛扃;佛龛;佛庐;佛舍;佛土;佛刹;佛庵;福界;浮屠祠;绀殿;古刹;鹤林;鹤树;鹤苑;鹄苑;花宫;花界;化城;鸡林;伽蓝;金刹;金地;精舍;鹫岭;鹫堞;龛庙;柰园;兰若;雷室;莲宫;连宇;莲宇;练若;灵刹;灵基;灵院;龙宫;青莲宫;青莲宇;仁祠;祇树;清凉居;僧刹;僧居;僧院;僧寺;僧庐;僧宇;僧庵;僧蓝;僧伽蓝;山门;上方;神庙;寺庵;寺庙;寺刹;寺宇;寺院;塔庙;檀林;霞刹;仙陀;香刹;香界;像阁;香林;相蓝;萧寺;银地;银庭;雨花社;玉刹;招提、珠林;等名;或源于梵文音译、意译,或为假借、隐喻,或为某种类型的专称、别名,到明清时期通称寺庙。
- 13 佛树
- 相传,释迦牟尼于菩提树下得正觉,故菩提树称为佛树。《无量寿经》卷上:“哀受施草,敷佛树下,加趺而坐……得微妙法,成最正觉。”
- 14 佛舍利
- 相传为释迦牟尼遗体火化后结成的珠状物。击之不坏,焚之不燋,或有光明神验。佛教徒奉为至宝,建塔供奉。后亦泛指高僧死后烧剩的骨烬。舍利为梵语?arīra的译音,意为"身骨"﹑"灵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