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笥读音
玉笥的意思
词语解释:
1.华美的盛衣食之竹箱。
2.传说中的玉筐。
3.指帝祚。
4.山名,在湖南湘阴县东北。
5.山名。在江西永新县。道家称为仙居之所。
6.山名,在浙江。
2.传说中的玉筐。
3.指帝祚。
4.山名,在湖南湘阴县东北。
5.山名。在江西永新县。道家称为仙居之所。
6.山名,在浙江。
引证解释
⒈ 华美的盛衣食之竹箱。
引南朝梁刘孝威《拟古》诗:“青铺緑璅琉璃扉,琼筵玉笥金缕衣。”
⒉ 传说中的玉筐。 《太平广记》卷三九七引《玉笥山录》:“天感其诚,乃降白玉笥置坛上。
引武帝遣使取之,至其坛,则飘风大震,捲玉笥而去。”
⒊ 指帝祚。
引北周庾信《周大将军司马裔神道碑》:“其后金行受命,玉笥南迁。”
⒋ 山名。在湖南湘阴县东北,相传屈原放逐于此而作《九歌》,上有屈子祠。
引南朝梁张缅《南征赋》:“玉笥登之而却老,金人植杖以尊泉。”
清朱孝臧《庆春宫》词:“断云玉笥,感词客,依稀有灵。”
⒌ 山名。在江西永新县。道家称为仙居之所。
引《云笈七籤》卷二七:“三十六小洞天……第十七玉笥山洞,周廻一百二十里,名曰太玄法乐天。在吉州永新县,真人梁伯鸞主之。”
宋苏辙《青词·阁皂》:“过临江,近瞻阁皁,遥望玉笥,诚心惕然。”
⒍ 山名。在浙江。
引唐方干《思越中旧游寄友》诗:“断臂青猿啼玉笥,成行白鸟下耶溪。”
宋陆游《游镜湖》诗:“超然登玉笥,及此烟月夕。”
自注:“玉笥峯在会稽山南。”
国语词典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玉笥
玉笥造句
- 玉笥飞帆抱住尚玄之涕泪交零,望着这一代奇人,难以置信。
- 座落在汨罗江下游北岸玉笥山上的屈子祠始建于汉代,是华夏文明的结晶。
- 还有峡江县玉笥山,原名“群玉山”。
- 九时许,汨罗江岸玉笥山间红墙围绕的屈子祠迎来了这场原始古朴、庄重肃穆的“祭屈”仪式。
- 于是白飞飞给玉笥飞帆留下记号,指明了方向,然后向湘江渡口如飞而去。
- 玉笥飞帆托起尚玄之,见到他胸口上兀自插着那柄宝刃,脸色惨白,奄奄一息,眼见得是不能活的了。
- 这几天,吉安市民纷纷携老带幼前往市郊的螺子山、青原山、玉笥山、武功山等青山绿林中,沐浴自然风光。
- 我们还有道教当中洞天福地玉笥山,同时是洞天和福地的非常少见,这也是旅游开发的重要景点。
- 玉笥山湿地区域的主要作用蓄洪调洪,保护附近的农田免遭水淹。
- 面对这个皓首苍颜、慈祥温和的哥哥,玉笥飞帆自有一种亲切感,面对这样绝密敏感的话题也是有问必答,从不设防。
玉笥相关词语
- 1 玉山樵人
-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韩偓》:“ 偓 自号‘玉山樵人’。工诗,有集一卷。”
- 2 玉书
- “玉书”为古代汉语词汇,现代使用业已较少。有“论玉之书”、“祥瑞书简”、“道藏经书”、“皇家藏书”、“天子诏书”等含义。
- 3 玉清冰洁
- 【出处】宋·高观国《花心动·梅意》词:“碧藓封枝,点寒英、疏疏玉清冰洁。”
- 4 玉清宫
- 玉清宫又名汉河庵、旱河庵。位于崂山区沙子口镇汉河村东。创建年代不详,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重修。该庙原为巨峰上庵之下院(即脚庙),自上庵倾圮后,即将上庵玉清宫之匾额移此处,即今之玉清宫。中祀玉皇,东为三清殿,门前台阶30余级,檐瓦丹碧,气势宏敞。“文化大革命”初期,宫内之神像、经卷、文物、庙碑全部被捣毁焚烧,道舍亦被拆除。
- 5 玉戚
- 玉戚是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出土的文物,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 6 玉蘂
- 1.亦作"玉蕋"。亦作"玉蘂"。 2.玉的精英。 3.即玉蘂花。 4.指花苞。 5.喻雪花。
- 7 玉树庭花
- 玉树庭花,读音为 yù shù tíng huā,是一个汉语词语,即《玉树后庭花》。
- 8 玉芽
- 释义:1、嫩芽2、幼儿。3、是一道美食。
- 9 玉卮无当
- 玉卮无当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yù zhī wú dàng,意思是玉杯没有底。后比喻事物华丽而不合实用。
- 10 玉钺
- 玉钺,一般为深灰绿色不透明玉质,带有贝类遗骸沉积结构的蛇纹石,沉积层清楚。器面钻双孔,一大一小,小孔属端孔,大孔属背孔,皆为单面钻。此器既大且美,应为古代象征权力的瑞器。
- 11 玉柏
- 玉柏,中药名。为石松科植物玉柏石松Lycopodium obscurum Linn.的全草。分布于西南及吉林、辽宁、湖北等地。具有祛风除湿,舒筋通络,活血化瘀之功效。常用于风湿痹痛,腰腿痛,肢体麻木,跌打扭伤,及小儿麻痹症后遗症。
- 12 玉版
- 玉版亦作“玉板”,是指珍贵的典籍。特指上有图形或文字,象征祥瑞盛德或预示休咎的玉片。
- 13 玉梯
- 玉梯是指玉楼,即华丽的楼阁,是传说中天帝或仙人的居所或者指玉栏,即玉石制的栏杆的意思。
- 14 玉连环
- 古代一种玉器玩具。见《战国策,齐策六》,秦始皇尝使使者遗君王后玉连环,曰:“齐多智,而解此环不?”君王后以示群臣,群臣不知解。君王后引椎椎破之,谢秦使曰:“谨以解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