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掌读音
手掌的意思
词语解释:
手掌
(1) 指人手的手指基部与腕部之间稍凹的部分,当屈伸时,手指正与之相合
英
引证解释
⒈ 腕关节与指之间的部分。亦指手心的一面。
引汉刘向《说苑·政理》:“梁王曰:‘先生有一妻一妾不能治,三亩之园不能芸,言治天下如运诸手掌,何以?’”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手掌儿里奇擎,心坎儿里温存,眼皮儿上供养。”
冰心《寄小读者》十二:“不时的掉下一两片手掌大的雪块,无声的堆在雪地上。”
⒉ 比喻所控制的范围。
引锡剧《红色的种子》第五场:“我的摆下天罗网,坏蛋难逃我手掌。”
国语词典
手的中心部分。
如:「为了脱离他的手掌,她逃走了很多次。」
词语翻译
英语
德语
法语
网络解释
手掌 (人体器官)
手掌造句
- 父爱是一双粗大的手掌,手的强壮可以为我撑起一片天空。
- 火红的叶片像一只只张开的小手掌,如同无形的巧手裁剪而成的艺术品。
- 母亲的话说完才一瞬间,西北雨就到了,有如机枪掠空,哗啦一声从我们头顶掠过,就在扫过的那一刹那,我的全身已经湿透,那雨滴的巨大也超乎我的象,炸开来几乎有一个手掌,打在身上,微微发疼。
- 哪怕遇见再大的挫折,再大的失落,最后,都可以在岁月的手掌里,在时光的变迁里,被完完全全的治愈。
- 他纵有孙悟空呼风唤雨的本事,也难逃出我的手掌心。
- 具体多大有点说不上来,我们家弟弟的手就可以单手抓球,手掌比我的长一个指节那么长。我的手多长,以前量过,忘记了,不大,就是一般女生的手掌长度。
- 聪明的人,要选择握在手掌心里的幸福。
- 黑暗在不知不觉当中侵入了我的手掌当中。
- 亲情是跌倒时,家人那温暖的手掌。
- 抓不住的岁月的鸟翼,被火光映在手掌;每一次转折,都形成一道深深的掌纹,比羽毛还要清晰。我多希望,在我们走到长路尽头的时候,那每一道掌纹还能让我们感受到不息的生命力;我多希望,在每一个转折的路口,都留下我们顽强的身影和从容不迫的笑容。
手掌相关词语
- 1 手書
- 手书,指亲笔写的信密以手书相晓,也指笔迹。
- 2 手不干净
- 赵树理 《“锻炼锻炼”》:“要让大家自由拾一拾吧,还有好多三遍花没有摘,说不定有些手不干净的人要偷偷摸摸的。”
- 3 手不释书
- 手不释书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shǒu bù shì shū,意思是犹手不释卷。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 4 手敕
- 《宋书·谢弘微传》:“书皆是 太祖 手勑。”《周书·宇文亮传》:“ 晋公 护 诛后, 亮 心不自安,唯纵酒而已。 高祖 手勑让之。”《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二年》:“上出手敕曰:‘贼势如此,难与争锋,宜弃 大河 以东,谨守 关西 而已。’” 明 张居正 《恭谢手敕疏》:“今日伏蒙圣恩,特降手勅。”
- 5 手示
- 书信用语。对对方亲笔来信的敬称。 清 程廷祚 《与家鱼门论古文书》:“读手示,知迩日留意古文。” 鲁迅 《书信集·致孔另境》:“奉到手示,刚刚都是我没法相帮的事。”
- 6 手心
- 手心,拼音:shǒu xīn;词义:1.手掌的中心部分(palm), 2.比喻所控制的范围(control), 3.手心,经外穴名(Shouxin)。《千金要方》:“鬼魅灸入发一寸百壮,又灸间使、手心各五十壮。”《千金翼方》称:“灸黄法,手心中灸七壮。”现代《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谓此穴位于手掌正中央。主治黄疸,百日咳,小儿疳疾,口腔炎,高血压,指端知觉异常,癔病,精神分裂症等。直刺0.3-0.5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 7 手爪
- 指甲。《南史·梁长沙宣武王懿传》:“ 懿 子 业 …… 宣武 之难,与二弟 藻 象 俱逃匿於 王严秀 家, 东昏 知之,收 严秀 付 建康 狱,考掠备极,乃以钳拔手爪,至死不言。”《南史·后妃传下·陈武宣章皇后》:“后少聪慧,美容仪,手爪长五寸,色并红白。”
- 8 手字
- 出处是《来生债》。
- 9 手泽之遗
- 手泽之遗shǒu zé zhī yí,出处于《礼记注疏》卷三十。作宾语;遂以”手泽之遗“指称先人或前辈的遗墨、遗物等。
- 10 手扎
- (1) 亲笔信 英 autograph letter
- 11 手势语
- 俗称“哑语”、“手势”。手语中的一种,以手的动作和面部表情表达思想,进行交际的手段。使用时,多半有上肢和身体的动作,在表达体系上有两类:(1)不完全遵循有声语言的语言规律,表达过程无严密的顺序。(2)完全遵循有声语言的语法规律,表达过程与口语、书面语一致。因手的表现力有限,故表达概念不如有声语言准确,且难以表示抽象概引念。在聋人教育中,需结合其他语言形式加以运用。
- 12 手诀
- shǒu jue 手诀(手诀) 手法诀窍。 唐·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寺塔记下》:“院门里卢楞伽 ,尝学吴势, 吴亦授以手诀,乃画总持三门寺,方半, 吴大赏之。” 清·赵翼 《生帖拜喜为师遂授法而去戏调子才》诗:“但问何以报?手诀谢披豁。”
- 13 手串
- 佛珠的起源,通常来讲是由于古印度人有缨珞鬘条缠身的风尚,沿袭至后世,遂逐渐演变成为佛珠。
- 14 手本
- 3. 明 清 时见上司、座师或贵官所用的名帖。写信时则附于信中,对方谦逊常封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