啮指读音
啮指的意思
词语解释:
1.咬指头。形容极为痛心。 2.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一:"曾子从仲尼在楚而心动,辞归问母。母曰:'思尔啮指。'孔子曰:'曾参之孝,精感万里。'"《后汉书.蔡顺传》:"顺少孤,养母。尝出求薪,有客卒至,母望顺不还,乃噬其指,顺即心动,弃薪驰归。"李贤注:"噬,啮也。"后用"啮指"表达母亲对儿子的渴念和儿子对母亲的孝思与眷顾。
引证解释
⒈ 咬指头。形容极为痛心。
引唐元稹《台中鞫狱忆开元观旧事呈损之兼赠周兄四十韵》:“蛮民詀諵诉,嚙指明痛癏。”
《水浒传》第九八回:“土人欲採取他(美石),却被一声霹靂,把几个採石的惊死,半晌方醒。因此人都嚙指相戒,不敢近他。”
邹韬奋《抗战以来》三五:“或知之(被捕的原因)矣,而腐心啮指,申诉无门,畏祸吞声。”
⒉ 后用“嚙指”表达母亲对儿子的渴念和儿子对母亲的孝思与眷顾。
引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一:“曾子从仲尼在楚而心动,辞归问母。母曰:‘思尔啮指。’ 孔子曰:‘ 曾参之孝,精感万里。’”
《后汉书·蔡顺传》:“顺少孤,养母。尝出求薪,有客卒至,母望顺不还,乃噬其指, 顺即心动,弃薪驰归。”
李贤注:“噬,嚙也。”
清顾炎武《与李湘北书》:“但此君母老且病,独子无依……况年逾七十,久困扶牀,路隔三千,难通嚙指,一旦祷北辰而不验,迴西景以无期,则缾罍之耻奚偿,风木之悲何及!”
⒊ 齧指:
⒋ 咬破指头。表示决心,发誓。
引《史记·田叔列传》:“赵王啮指出血,曰:‘先人失国,微陛下,臣等当虫出。公等奈何言若是!’”
宋孙光宪《浣溪沙》词:“啮指暗思花下约,凭阑羞睹泪痕衣。”
明李东阳《读唐诗三十一首》之二:“﹝徐世勣﹞又忍弃其流涕啮指之言,以成武氏之祸。”
⒌ 表示思念深切。
引宋岑象求《吉凶影响录》:“曾子从仲尼在楚而心动,辞归问母。母曰:‘思尔啮指。’ 孔子曰:‘ 曾参之精感万里。’”
国语词典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啮指
啮指相关词语
- 1 啮杀
- 啮杀,读音是niè shā,汉语词语,指咬死。
- 2 啮食
- 啮食是一个词语,意思是咬嚼。
- 3 啮齿目
- 啮齿目种数约占哺乳动物的 40%~50%,在脊椎动物进化上可以说是最成功的一支,个体数目远远超过其他全部类群数目的总和,几乎遍及南极和少数海岛以外的世界各地。
- 4 啮臂
- 出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吴起]与其母诀,啮臂而盟曰:‘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后称男女密约婚嫁为啮臂之盟。
- 5 啮臂盟
- 遂事曾子。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曾子薄之,而与起绝。起乃之鲁,学兵法以事鲁君。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 6 啮雪吞毡
- 【出处】汉武帝天汉元年,苏武以中郎将出使匈奴,单于留不遣,欲降武,乃幽武于大窖中,绝其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终不屈。事见《汉书·苏武传》。
- 7 啮镞法
- 隋末有督君谟善射。闭目而射,应口而中,云志其目则中目,志其口则中口。有王灵智者学射于君谟,以为曲尽其妙,欲射杀君谟,独擅其美。君谟执一短刀,箭来辄截之。惟有一矢,君谟张口承之,遂啮其镝笑曰:“学射三年,未教汝啮镞法。
- 8 啮心
- 啮心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niè xīn,比喻痛苦至极。
- 9 啮骨
- 啮骨是古语,指嚼骨头,出自于《礼记·曲礼上》。
- 10 啮雪
- 啮雪,典故名,典出《汉书》卷五十四〈李广苏建列传·苏建·(子)苏武〉。苏武被匈奴俘虏后,至死不从,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匈奴以为神奇。后遂以“啮雪”指嚼雪以止渴充饥。常比喻生活极端艰苦而坚贞不屈。
- 11 啮咋
- 啃咬,咬嚼。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九:“﹝蛇﹞闻餈香气,先啗食之, 寄 便放犬,犬就啮咋。”
- 12 啮蚀
- 清 唐孙华 《石鼓歌》:“藓斑啮蚀字揞揜,髣髴尚可形模求。”
- 13 啮啮
- 啮啮,读音为niè niè ㄋㄧㄝ ˋ ㄋㄧㄝ ˋ,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咬嚼。
- 14 啮雪餐毡
- 啮雪餐毡比喻困境中的艰难生活。该成语出自明·胡文焕《群音类选·祝发记·分食寄姑》:信熊掌和鱼怎得兼,便有龙肝凤髓,也只合啮雪餐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