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读音
沧浪的意思
词语解释:
古水名。有汉水、汉水之别流、汉水之下流、夏水诸说。
青苍色。多指水色。
《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后遂以“沧浪”指此歌。
借指青苍色的水。
形容头发斑白。
引证解释
⒈ 古水名。有汉水、汉水之别流、 汉水之下流、 夏水诸说。
引《书·禹贡》:“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
孔传:“别流在荆州。”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夏水》:“刘澄之著《永初山川记》云:‘ 夏水,古文以为沧浪,渔父所歌也。’”
宋姜夔《清波引》词序:“余久客古沔,沧浪之烟雨, 鸚鵡之草树……无一日不在心目间。”
⒉ 青苍色。多指水色。
引《文选·陆机<塘上行>》:“发藻玉臺下,垂影沧浪泉。”
李善注:“孟子曰:‘沧浪之水清。’沧浪,水色也。”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窣禄勤那国》:“水色沧浪,波涛浩汗。”
《吕氏春秋·审时》“后时者,弱苗而穗苍狼” 清毕沅辑校:“苍狼,青色也。在竹曰‘苍筤’,在天曰‘仓浪’,在水曰‘沧浪’。”
清龚自珍《贺新凉》词:“一棹沧浪水,一行行淡烟疏柳,平生秋思。”
⒊ 借指青苍色的水。
引唐韩愈《合江亭》诗:“长綆汲沧浪,幽蹊下坎坷。”
明高棣《题台江别意饯顾存信归番禺》诗:“沧浪浩荡杳难期,此别重逢又几时。”
清钱泳《履园丛话·谭诗·以诗存人》:“﹝华硕宣﹞《湖上》云:‘忽惊鸥鷺起,渔笛响沧浪。’”
亦借指青苍的天空。 唐寒山《诗》之五九:“天高不可问,鷦鵊在沧浪。”
⒋ 形容头发斑白。
引唐姚合《奉和前司苏郎中惊斑鬓之什》:“遶鬢沧浪有几茎,珥貂相问夕郎惊。”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关河泱漭连兵气,齿髮沧浪寄病身。”
⒌ 后遂以“沧浪”指此歌。
引《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孺子‘沧浪’,亦有全曲。”
清陈梦雷《寄答李厚庵百韵》:“君节诚不亏,鼓枻歌‘沧浪’。”
国语词典
青色的水。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沧浪 (汉语词语)
沧浪造句
- 念玉神色愈发凄迷,浅唱道莫唱悲怆,莫舞沧浪,与君诉说,相思成苦,相忘何处,寞落江湖。
- 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网师园、艺圃、环秀山庄、耦园。
- 我们刚参观完沧浪亭、狮子林和留园。
- 汉寿县沧浪土畜水产购销部。
- 沧浪景观的创作,最重要的是水。
- 斑草班荆,坐磻石之上;濯缨濯足,就沧浪之水。
- 到现在为至还有很多花园很完整的保存了下来,其中包括有名的: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
-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 他所称为至品的澹远清丽的诗风,其实也只是沧浪所论诗中之一格。
- 怡园根据“兄弟怡怡”那句诗来命名,沧浪亭之名,则出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之句。
沧浪相关词语
- 1 沧溟
- 意为苍天、大海,
- 2 沧海横流
- 沧海:指大海;横流:水往四处奔流。海水四处奔流。比喻政治混乱,社会动荡。
- 3 沧海遗珠
- 出自《新唐书·狄仁杰传》:“仲尼称观过知仁,君可谓沧海遗珠矣。”
- 4 沧沧凉凉
- 沧凉。
- 5 沧浪客
- 唐 杜甫 《惜别行送向卿进奉端午御衣之上都》诗:“卿到朝廷说老翁,漂零已是沧浪客。” 清 曹寅 《北行杂诗》之十五:“满坐沧浪客,从谁借酒兵?”
- 6 沧浪天
- 沧浪天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引证解释犹言苍天。
- 7 沧凉
- 寒凉;寒冷。 宋 梅尧臣 《送秀州海盐知县李寺丞》诗:“沧凉朝日近,紫翠晚山尖。” 宋 苏轼 《浴日亭》诗:“已觉沧凉苏病骨,更烦沆瀣洗衰颜。”
- 8 沧波
- 释义:碧波。
- 9 沧海一鳞
- 【示例】殷谦杂文集《画骨》:“避免灾难的唯一途径就是爱,因为伟大的爱意是一切力量的源泉,是人类区别于野蛮动物的标志,是人类走向文明,是社会走向健康的肯定指向。为自己的时候也想想他人,要明白公共福利才是伟大的事业,仁爱和容忍、怜悯和慈善才是伟大的事业,而相比之下那些只为自己好过的商业买卖不过是巫山片云,沧海一鳞。不要为了金钱就把占有和毁灭当做快乐的事业,不要通过对他人的蔑视以及对上帝的亵渎来满足自己的肉体,安妥自己的灵魂。”
- 10 沧浪亭
- 沧浪亭于1982年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增补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1 沧沧
- 沧沧,是汉语词汇,解释为凉爽的意思。
- 12 沧洲
- 滨水的地方。古时常用以称隐士的居处。
- 13 沧海
- 沧海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cāng haǐ,指大海。以其一望无际、水深呈青苍色,故名。亦指我国古代对东海的别称。
- 14 沧海一粟
- 沧海一粟是一个成语,读音是cāng hǎi yī sù,意思是大海里的一粒谷子。比喻非常渺小,微不足道。出自宋朝苏轼《前赤壁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