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愿读音
乡愿的意思
词语解释:
指乡中貌似谨厚,而实与流俗合污的伪善者。
引证解释
⒈ 指乡中貌似谨厚,而实与流俗合污的伪善者。参见“乡原”。
引汉徐干《中论·考伪》:“乡愿亦无杀人之罪,而仲尼恶之,何也?以其乱德也。”
明李贽《与耿司寇告别》:“若夫贼德之乡愿,则虽过门而不欲其入室,盖拒絶之深矣,而肯遽以人类视之哉!”
李大钊《乡愿与大盗》:“中国一部历史,是乡愿与大盗结合的纪录。”
国语词典
外貌忠厚老实,讨人喜欢,实际上却不能明辨是非的人。「愿」文献异文作「原」。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乡愿 (汉语词语)
乡愿造句
- 仍守中国之旧政,为大盗乡愿吞剥愚弄,绵延长夜,丰蔀万劫,不闻一新理,不覩一新法。
- 孔子与孟子之所以如此反感乡愿,是因为儒家强调的“为士之道”,张扬的就是知识分子的独立意识与批判精神,而不是委曲求全的“妾妇之道”。
- 以直报怨,并不是做没原则的滥好人或乡愿。
- 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惟大盗利用乡愿,惟乡愿工媚大盗。二者交相资,而罔不托之于孔。
- 居乡勿为乡愿,居官勿为鄙夫。
- 最乡愿的情人,他快乐所以你快乐。
- 谭嗣同说,中国之旧政,为大盗、乡愿吞剥愚弄。
- 其散逸书风,颇类道家的宁为狂狷,不为乡愿。
- 实际上,中国人最讨厌那些没有主见、一味从众的人,鄙称之曰“乡愿”。
- 此外,张元忭又问关于狂者和乡愿以及只谈良知不作去欲工夫两个问题,王畿也作了回答。
乡愿相关词语
- 1 乡原
- 乡原,即“乡愿”。指乡里中言行不一、伪善欺世的人。世人皆乡原,自负复趋炎,草木随风摆,磁针不改南。
- 2 乡愁
- 乡愁,是汉语词汇,指的是对家乡的感情和思念,是一种对家乡眷恋的情感状态,对故土的眷恋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移民,谁都会思念自己的故土家乡。
- 3 乡党
- 乡党作为老乡的用意,常见于陕西关中人对老乡的称呼,其他地域很少见。
- 4 乡饮大宾
- 乡饮大宾即“乡饮宾”,乡饮酒礼的宾介(宾,贤宾;介,贤宾之次;多偏指贤宾、德高望重者)。乡饮是古代一种庆祝丰收尊老敬老的宴乐活动。一般乡饮都选德高望重长者数人为乡饮宾,与当地官吏一起主持此活动。“乡饮宾”制度是旧时一项尊贤养老、宴饮欢聚的隆重制度。“乡饮宾”又有“大宾”(亦称“正宾”)、“僎宾”、“介宾”、“三宾”、“众宾”等名号,统称“乡饮宾”,其中“大宾”(正宾)档次最高,由皇帝钦命授予。
- 5 乡饮宾
- 乡饮宾,即乡饮酒礼的宾介。
- 6 乡举里选
- 乡举里选是古代官吏选拔制度。据《周礼·地官司徒》载:周代,乡大夫秉承大司徒的“教法”(政教禁令),令乡吏施教于乡民。三年进行“大比”,“考其德行道艺”,将其中优秀者(“贤者能者”)贡于周王。临行前,由乡大夫举行“饮酒之礼宾客之”。
- 7 乡试
- 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唐宋时称“乡贡”、“解试”。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金代以县试为乡试,由县令为试官,取中者方能应府试。元代在行省举行,但腹里则分别在河东、山东二宣慰司和真定、东平、大都、上都四路举行,共17处。考试分两榜,蒙古、色目人榜只试两场,汉人、南人榜试三场。明、清两代定为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凡本省生员与监生、荫生、官生、贡生,经科考、岁科、录遗合格者,均可应试。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庆典加科为恩科,考期亦在八月。各省主考官均由皇帝钦派。中式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中试之举人原则上即获得了选官的资格。凡中式者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 8 乡射
- 【词语解释】古代射箭饮酒的礼仪。乡射有二:一是州长春秋于州序(州的学校)以礼会民习射,一是乡大夫于三年大比贡士之后,乡大夫、乡老与乡人习射。
- 9 乡村
- 乡村是指乡村地区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即村落或乡村聚落),乡村一般风景宜人,空气清新,较适合人群居住,民风淳朴。
- 10 乡思
- 乡思是人类普遍共有的一种美好情感。落日黄昏,百鸟归巢,群鸦返林,远在异乡的游子,触景生情,难免生发乡思之愁。
- 11 乡曲
- 意思是乡里,亦指穷乡僻壤。形容识见寡陋。
- 12 乡里
- (3) 又乡里皆谓已死。
- 13 仙乡
- 释义:1、仙人所居处;仙界。2.对别人家乡的美称。3.借称所爱者的居处。4.福建省永春县仙夹镇的古称。浙江省仙居县也称仙乡。
- 14 狭乡
- 隋 唐 实行均田制时称公地多、人口少的地方为宽乡,人口多、公地少的地方为狭乡。后世习惯上称地广人稀的地方为宽乡,地狭人稠的地方为狭乡。《隋书·食货志》:“帝乃发使四出,均天下之田,其狭乡,每丁纔至二十亩。”《新唐书·食货志一》:“田多可以足其人者为宽乡,少者为狭乡。狭乡授田,减宽乡之半。”参阅《通典·食货二》、《文献通考·田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