幡胜读音
幡胜的意思
词语解释:
即彩胜。用金银箔罗彩制成,为欢庆春日来临,用作装饰或馈赠之物。
引证解释
⒈ 即彩胜。用金银箔罗彩制成,为欢庆春日来临,用作装饰或馈赠之物。
引宋高承《事物纪原·岁时风俗·春幡》:“《后汉书》曰:立春皆青幡幘。今世或剪綵错缉为幡胜,虽朝廷之制,亦鏤金银或繒绢为之,戴於首。亦因此相承设之。或於岁旦刻青繒为小幡样,重累凡十餘,相连缀以簪之。此亦汉之遗事也。俗间因又曰‘年幡’,此亦其误也。”
宋苏轼《次韵曾仲锡元日见寄》:“萧索东风两鬢华,年年幡胜翦宫花。”
《宋史·真宗纪二》:“詔宫苑、皇亲、臣庶第宅。饰以五綵,及用罗製幡胜、繒帛为假花者,并禁之。”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立春》:“春日,宰执亲王百官,皆赐金银幡胜,入贺讫,戴归私第。”
国语词典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幡胜
幡胜相关词语
- 1 幡舞
- 晋 代舞名。《宋书·乐志一》:“ 晋 《鞞舞哥(歌)》亦五篇,又《铎舞哥(歌)》一篇,《幡舞哥(歌)》一篇,《鼓舞伎》六曲,并陈於元会。今《幡》《鼓》哥(歌)词犹存,舞并阙。”《说郛》卷一二○引 宋 乐史 《柘枝谱》:“ 汉 则《巴渝舞》、《女舞》, 晋 则《白紵舞》、《幡舞》、《扇舞》, 唐 则《霓裳舞》,视《柘枝》舞态、曲调各有攸胜。”
- 2 幡纚
- 幡纚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fān lí ,亦作“ 幡洒 ”。 飞扬貌。
- 3 幡盖
- 幡盖,读音fān gài,汉语词语,指幡幢华盖之类。
- 4 幡洒
- 1.亦作"幡洒"。 2.飞扬貌。
- 5 幡纸
- fān zhǐ ㄈㄢ ㄓㄧ幡纸(幡纸),古代裁剪成一定规格,用来写字的绢帛。
- 6 幡虹
- 唐高宗 《谒大慈恩寺》诗:“花盖飞团影,幡虹曳曲阴。” 唐 赵彦昭 《奉和幸大荐福寺》诗:“刹凤迎琱辇,幡虹驻彩旗。”
- 7 幡棨
- 用作符信的幡和棨。《宋书·王昙首传》:“既无墨敕,又阙幡棨,虽称上旨,不异单刺……犹宜反咎其不请白虎幡、银字棨,致门不时开。”
- 8 幡麾
- 幡麾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fān huī,指指挥用的幡旗。
- 9 幡缉
- 幡缉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fān jī,出自《诗·小雅·巷伯》。
- 10 幡布
- 幡布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fān bù ,是指抹布。
- 11 幡帜
- 亦作“ 幡织 ”。 旗帜。《汉书·陈汤传》:“望见单于于城上立五采幡织,数百人披甲乘城。” 颜师古 注:“织读曰帜。”《后汉书·马防传》:“去 临洮 十馀里为大营,多树幡帜。”《后汉书·西域传·大秦》:“乘辎軿白盖小车,出入击鼓,建旌旗幡帜。”《孙子·计》“曲制” 三国 魏 曹操 注:“部曲、幡帜、金鼓之制也。”
- 12 幡刹
- 寺前所立幡柱。也称“刹竿”、“刹”。求道的僧侣得一法,每于此建幡昭告远方。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祸兆》:“ 萧澣 初至 遂州 ,造二幡刹施於寺,设斋庆之。斋毕作乐,忽暴雷霹雳,刹各成数十片。” 宋 郑文宝 《南唐近事》:“ 僎 ( 冯僎 )一夕梦登 崇孝寺 幡刹极高处打‘方响’。”
- 13 幡竿
- 幡竿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fān gān,是指系幡的杆。
- 14 幡旆
- 【出处】宋 苏辙 《游太山》诗之四:“驊骝蹴腾骞,幡旆飞晻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