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蒂读音
根蒂的意思
词语解释:
根蒂
(1) 植株的根和蒂
英
(2) 事物发展的根本或初始点;根由
英
引证解释
⒈ 亦作“根蔕”。
⒉ 植物的根及瓜果的把儿。比喻事物的根基或基础。
引《三国志·蜀志·蒋琬传》:“今魏跨带九州,根蔕滋蔓,平除未易。”
唐裴铏《传奇·孙恪》:“向观弟神采,阴夺阳位,邪于正腑,真精已耗……根蒂荡动,骨将化土。”
清孙枝蔚《采苹》诗:“百物贵根蒂,汝独委行潦。”
郭沫若《前茅·黄河与扬子江对话》诗:“就是一切欺人骗人的偶像……都要消毁得个干干净净,不许他们有一些根蒂留存!”
⒊ 谓依据。
引宋惠洪《冷斋夜话·西昆体》:“然荆公晚年亦或喜之,而字字有根蔕。”
《警世通言·陈可常端阳仙化》:“你却説这样没根蒂的话来!”
国语词典
植物的根及瓜果的柄。比喻事物的根基或基础。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根蒂
根蒂造句
- 他们静静种茶、售茶,闲来无事时细细品茶,茶是祖传根蒂,也是安稳生活。
- 至于北蛮城,在城主越明渊之下,北蛮珹还有五个根蒂深固,传承已久的家族,把持着北蛮城重要的关口,其中分别是赵氏,王氏,宗氏,王氏,叶氏。
- 是中华国人文化催生的,乃是中国人的根蒂,是东方科学智慧之源,是促进科技发展的宗教以及全球最珍爱生命和尊重女性的宗教。
-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 老钟每天要去山上收脐橙,然后雇人用一种保鲜水涂在脐橙的根蒂上。
- 肿瘤埋在厚厚的脂肪下面,机器人手臂灵巧地找到肿瘤的“根蒂”,一只手臂照明成像,另两只手臂配合,一点点把肿瘤“挖”出来,并完成了切除操作。根蒂造句。
- 但许多评论员称,印度存在着一种深根蒂固的反女性传统,性骚扰经常被形容是“夏娃的挑逗”。
- 刘大人!小心隔墙有耳,万事不可急躁,这些士族都是深根蒂固的顽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清除的,而且这些人和郡守都是熟识,得罪不得!
- 坦桑尼亚的塞伦根蒂平原动物资源丰富,有时达成百上千只斑马与其它动物大群迁往新鲜的草地去。
-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盛年不重来,一日不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根蒂相关词语
- 1 根钝
- 唐 顾况 《虎丘西寺经藏碑》:“ 况 受经於叔父,根钝智短,曾不得乎少分。” 唐 独孤及 《诣开悟禅师问心法次第寄韩郎中》诗:“障深闻道晚,根钝出尘难。”
- 2 根方差
- 解释:又称“均方差”、“标准差”。方差的平方根。
- 3 根菜壶酒
- 谓菲薄的酒席。
- 4 根尘
- 根尘是一个佛教语,拼音是ɡēn chén,意思是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
- 5 根苗
- 根苗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gēn miáo,是指植物的根和最初破土长出的部分。
- 6 根深蔕结
- 根深蔕结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gēn shēn dì jié,意思是犹根深蒂固。 出自《清波杂志》。
- 7 根深蒂结
- 宋·周煇《清波杂志》卷八:“某流落江湖二十年,兄弟异立,未能成家,重以场屋蹉跌,遂失身于介馆马慧,岁月滋久,根深蒂结,生育男女,于义有不可负者。”
- 8 根牙盘错
- 根牙盘错,读音gēn yá pán cuò,汉语成语,犹言盘根错节。比喻事情纷难复杂。
- 9 根涯
- 方言。 宋 王阮 《代胡仓进圣德惠民诗》:“坎豆皆勤作,根涯悉勉旃。”原注:“ 楚 语以种物为坎豆,勤苦为根涯。”
- 10 根元
- 根元,汉语词汇,拼音ɡēn yuán,意思是根源;根本。
- 11 根究
- 释义:寻根穷究,追问到底
- 12 根脚
- 根脚含义是植物或建筑物的根基、指家世、出身、资历等。
- 13 根深蔕固
- 根深蔕固出自《老子》,它的意思是比喻基础深厚,不容易动摇。
- 14 根据与条件
- 根据与条件(ground and condition)哲学范畴。根据是决定事物存在、发展的内部原因,是事物内部固有的根本矛盾,事物运动的根源;条件是制约和影响事物存在、发展的外部因素。欧洲哲学史上德国黑格尔最早对这一范畴作了较为具体的论述。黑格尔认为,根据是差异、对立发展的结果。认为“由对立而进展为矛盾的直接的结果就是根据,根据既包含同一又包含差别在自身内作为被扬弃了的东西,并把它们降低为单纯观念性的环节。”(《小逻辑》)“根据”不是矛盾的解决或终止,而是存在着差别和对立的新的矛盾的统一体。黑格尔认为:“事情的运动,一方面通过其条件,另一方面通过其根据而建立起来。”(《逻辑学》)根据是内在的本质、内在的矛盾,它可分为:“形式的根据”、“实在的根据”和“完全的根据”三种。条件是一个直接存在着的事物,这个事物去帮助另一个事物产生出来。根据和条件是整体的两个方面。内在根据借助于条件才能转化为外在的存在。黑格尔关于根据与条件的论述有许多辩证的思想,但他是从纯概念的抽象推演出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论述了根据与条件这对唯物辩证法的重要范畴。马克思在评论笛卡儿的实体观点时指出,“在他的物理学的范围内,物质是惟一实体,是存在和认识的惟一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60页),这里的“根据”即指客观实在的存在物,它是其他事物存在的条件和被人认识的基础。恩格斯把起主要或根本作用的条件与其他一般的条件相区别。他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既定的、制约着他们的环境中,在现有的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在这些现实关系中,经济关系不管受到其他关系—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一—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732页)。列宁强调根据的客观性。还很注意黑格尔关于根据和条件的转化的思想。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对“根据“作了具体深刻的论述,指出根据是客观的,不是主观想像的,根据是具体的、全面的。还提出有内部的根据和外部的根据。在《矛盾论》中,毛泽东又指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根据和条件是客观的,是事物固有规律的作用的表现和结果。根据和条件是有区别的,是相互联系、互相制约的,没有无条件的根据,也没有脱离根据的条件。根据相对条件来说,指自身内在的矛盾性。它在事物的发展运动中起着主要或根本的决定作用。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根据,不同的根据决定着事物的不同特征和发展的不同可能性。条件相对根据来说,指外部的因素。条件是根据发生作用的必不可少的辅助因素。有时也能起很重要的作用,但一切条件只有通过根据才能起作用。研究事物的运动发展应着重注意其根据,但不能孤立地看待根据,必须与条件结合起来考察。根据与条件的区分是相对的。从广义来说,根据也是条件.条件也可以成为根据。在一定条件下,一事物的根据可以转化为他物的条件,他物的条件又可以成为另一物的根据。根据可以不止是一个因素或一个事物,条件也是多种因素或多种事物组成的。其中存在着层次的不同和主次的区别。对待根据和条件,要有全面、整体的观点。根据和条件不是凝固、僵死不变的,是流动和变化的。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虽然不能无根据地胡思乱想,也不能超越客观条件随心所欲,然而,依据一定的客观规律,发挥自觉能动性,可以创造一定的条件,并且通过外部条件面影响其内在根据,以促使事物向积极方面转化,或者加速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