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议读音
驳议的意思
词语解释:
驳议
1. 对别人主张、建议进行辩驳(多指书面的)
英
2. 驳斥别人时提出的意见(多指书面的)
例
3. 臣属向皇帝上书的一种,多指在书中驳斥别人的意见。如:柳宗元的《驳复仇议》
引证解释
⒈ 亦作“駮议”。
⒉ 古时臣属向皇帝上书的名称之一。就他人所论而予以辩驳。
引汉蔡邕《独断》卷上:“凡羣臣上书於天子者有四名,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驳议……其有疑事,公卿百官会议,若臺阁有所正处,而独执异议者,曰驳议。驳议曰:某官某甲议以为如是,下言臣愚戇议异。”
《后汉书·应劭传》:“又集駮议三十篇,以类相从,凡八十二事。”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议对》:“迄至有汉,始立驳议……夫驳议偏辨,各执异见;对策揄扬,大明治道。”
宋文莹《玉壶清话》卷三:“后臺省駮议恐隳县官法,遂寝其行。”
姚华《论文后编·目录上》:“汉定礼仪,书亦四品:章有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别有谢恩,有封事,有让表,有驳议。”
⒊ 犹异议。
引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到范墓去粜没有好处’,同伴间也提出了驳议。”
国语词典
汉时臣属对朝廷决策有异议而上书,称为「驳议」。《东观汉记.卷一七.宋均传》:「数纳策谋,每驳议,未尝不合上意。」《后汉书.卷四三.朱晖传》:「国家乐闻驳议,黄发无愆,诏书过耳,何故自系?」也作「駮议」。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驳议
驳议造句
- 汉使既到,便偃蹇自信;若复遣之,虏必自谓得谋,其群臣驳议者不敢复言。
- 陈昌发不同意他的话,驳议说旧时候从事老行业的人,大多是一辈儿传一辈儿,干上这行也喜欢这行,凭手艺吃饭,不嫌贵贱。
- 自张璁、霍韬献议,论者指为干进,逆钳人口,致达礼者不敢驳议。
- 愚谓凡为驳议者,皆当引律令、经传,不得直以情言,无所依准,以亏旧典。
- 而私相杀人之风的积弊,两度提出驳议夫《轻侮》之法,先帝一切之恩,不有成科班之律令也。
- 我觉得这个提法有问题,今日试驳议之。
- 袁崇焕为宁前道,提出驳议,说官此当死此,我必不去。
- 会议上,我们对他的主张提出了驳议。
- 这篇理直气壮、词句铿锵的驳议,充分显示了他敢于坚持真理的可贵品质。
驳议相关词语
- 1 驳殻枪
- '毛瑟军用手枪(Mauser Military Pistol)。 毛瑟厂在1895年12月11日取得专利,隔年正式生产。由于其枪套是一个木盒, 因此在中国也有称为匣枪的,也有盒子炮, 也称驳壳枪。 有全自动功能的,又称快慢机,毛瑟厂则称之为速射型(Schnellfeuer),在1931年5月量产。另一个较少人知道的名称是自来得手枪许多人以为只有速射型称为自来得,这是不正确的,事实上,自来得一直是这一类手枪在中国比较正式的通称。
- 2 驳辨
- 驳辨是汉语词汇,拼音bó biàn ,出自《随园随笔·新旧唐书得失》。
- 3 驳映
- 驳映,亦作“驳映”。斑驳辉映。 明 杨慎 《升庵诗话·南裔志》
- 4 驳糅
- 亦作“驳糅”。 杂糅。 宋 梅尧臣 《希深惠书言与师鲁永叔子聪几道游嵩因诵而韵之》:“俚歌纵喧哗,怪说多驳糅。”
- 5 驳瑕指颣
- 驳瑕指颣,是汉语词汇,解释为指斥缺点。
- 6 驳勘
- 驳勘,是汉语词汇,解释为驳回原判,重行审勘。
- 7 驳脚
- 欧阳山 《苦斗》七十:“他就在广州公安局找了一份小小的差事,当了一名‘驳脚侦缉’,每天混一毛几分度日。” 黄谷柳 《虾球传·触须》:“他不是镇上人,附近又没有亲戚,又说不出到镇上来干什么,团部的副官就断定他是游击队的驳脚交通员。”
- 8 驳火
- 驳火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bó huǒ ,意思是犹交火。
- 9 驳弹
- 驳弹(驳弹) 亦作“驳弹”。 纠弹黜退。
- 10 驳舛
- 驳舛,是汉语词汇,解释为错乱。
- 11 驳书
- 驳书是汉语词汇,读音bó shū ,出自唐柳宗元《辩<文子>》。
- 12 驳违
- 驳违是汉语词汇,读音为bó wéi ,意思是纷杂乖违。
- 13 驳跞
- 驳跞,是汉语词汇,解释为交错。
- 14 驳乐
- 亦作“驳乐”。 错杂不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