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十一月英语是什么

November十一月[shí yí yuè]复数: Novembers
此后故乡只2023-07-12 08:48:385

尉缭子纪本十一文言文

1. 求十一篇文言文 【原文】: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崔琰)代,帝自捉刀立床头。 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译文】:魏武帝将要会见匈奴使臣,认为自己形象丑陋,不能够扬威远方的国家,让崔季珪代替,魏武帝亲自举着刀站在床边。见面完毕以后,让间谍问(匈奴使臣):“魏王怎么样?”匈奴的使臣回答说:“魏王风雅威望不同常人,但床边举着刀的那个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魏武帝听到之后,派人追杀这个使臣。--------------------------------2 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宋玉对曰:“唯,然:有之。 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译文 楚王问宋玉:“人们经常在后面议论你,对你不满意,是不是你的行为哪里不端正,要好好检讨一下!”宋玉非常聪明,而且能言善辨,回答说:“有一个人在市中心唱歌,他先是唱《下里巴人》一类的通俗民谣,人们很熟悉,有几千人都跟着唱起来。后来,他唱起《阳阿》、《薤露》等意境较深一些的曲子,只有几百人能跟着唱。 后来,他开始唱《阳春白雪》这类高深的曲子时,只剩下几十人跟着唱。最后他唱起用商调、羽调和征调谱成的曲子时,人们都走开了,剩下两三个人能听懂,勉强跟着唱。 可见,曲子越深,跟着唱的人就越少。”---------------------------------------------------------3 原文: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 因问於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 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 译文:从前郑武公想要攻打胡国,所以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胡国的君主讨好他。于是问大臣们说:"我要用兵,可以攻打谁?"关其思回答说:"可以攻打胡国。 "郑武公大怒并且杀死了关其思,并且说:"胡国,是我们兄弟之国,你说攻打它,什么居心?"胡国君主听到这件事,就认为郑国君主是自己的亲人,就不再防备郑国,郑国就趁机袭击胡国,占领了它。 -----------------------------------------------4 蝜蝂者,善负小虫也。 行遇物,辄持取,昂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 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 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 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 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 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 亦足哀夫! 译文:蝜蝂是一种擅长背东西的小虫。爬行时遇到东西,总是抓取过来,抬起头背着这些东西。 东西越背越重,即使非常劳累也不停止。它的背很不光滑,因而东西堆上去不会散落,终于被压倒爬不起来。 有的人可怜它,替它去掉背上的东西。可是蝜蝂如果能爬行,又把东西像原先一样抓取过来背上。 这种小虫又喜欢往高处爬,用尽了它的力气也不肯停下来,以致跌倒摔死在地上。 现今世上那些贪得无厌的人,见到钱财就捞一把,用来填满他们的家产,不知道财货已成为自己的负担,还只怕财富积聚得不够。 等到一旦因疏忽大意而垮下来的时候,有的被罢官,有的被贬往边远地区,也算吃了苦头了。如果一旦被起用,他们又不思悔改,天天想着提高自己的地位,加大自己的俸禄,而且变本加厉地贪取钱财,以至接近摔死的程度,看到以前由于极力求官贪财而自取灭亡的人也不知接受教训。 即使他们的外形看来庞大,他们叫人,可是见识却和蝜蝂一样。也太可悲了!------------------------------------------------------5 (陈)寔在乡闾,平心率物。 其有争讼,辄求判正,晓譬曲直,退无怨者。至乃叹曰:“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 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寔阴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 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颡归罪。 寔徐譬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然此当由贫困。” 令遗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窃。 译文:陈寔在家乡间,秉心公正为人表率,若有争论是非,就到他那里求个公正判断,他一定据理详细说明对错,当事双方事后都没有什么异议。有人甚至说:“情愿被官府惩罚,也不愿被陈先生说不是。” 当年收成不好老百姓贫困,有小偷夜间进入陈寔家里,躲在房梁上。陈寔暗中发现了,就起来整顿衣服,让子孙聚拢过来,严肃地训诫他们说:“人不可以不自我勉励。 干坏事的人不一定天生就坏,只是长期习惯了,才逐渐变得这样。屋梁上的先生就是这样的人!”小偷非常惊恐,从房梁跳到地上,向陈寔叩头请罪。 陈寔慢慢详细地告诉他说:“看你的样。 2. 陈元方这篇文言文的翻译 【原文】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了,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政事第三/3) 【译文】陈元方(纪)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元方说:“家父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方言证古】老父:对父亲的敬称。老,表示敬称的词头。〔泉〕老爸(父亲)、老母(母亲)。 3. 礼纪·学纪的文言文翻译 不知道全不 或曰:“子绝存问,不见客,亦不答也,何故?”曰:“古者,进退趋业,无私游之交,相见以公朝,享会以礼纪,否则朋徒受习而已。”曰:“人将疾子,如何?”曰:“宁受疾。”曰:“受疾可乎?”曰:“世之务交游也久矣,敦千乘不忌于君,犯礼以追之,背公以从之。其愈者,则孺子之爱也;其甚者,则求蔽过窃誉,以赡其私。事替义退,公轻私重,居劳于听也。或于道而求其私,赡矣。是故遂往不反,而莫敢止焉。是川渎并决,而莫之敢塞;游豮蹂稼,而莫之禁也。诗云:‘威仪棣棣,不可筭也。"后生将复何述?而吾不才,焉能规此?实悼无行,子道多阙,臣事多尤,思复白圭,重考古言,以补往过。时无孔堂,思兼则滞,匪有废也,则亦焉兴?是以敢受疾也,不亦可乎!” 4. 元方善对,文言文翻译 译文 陈元方(纪)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元方说:“家父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参考:/view/6901344 5. 纪昌学箭古文 纪昌学射 出处:《列子》 原文: 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而兽伏鸟下。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过其师。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 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二年之后,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以告飞卫。飞卫曰:“未也,必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 昌以牦县虱于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簳射之,贯虱之心,而县不绝。以告飞卫。飞卫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 译文: 甘蝇,是古代善于射箭的人,(只要他)一拉弓肯定野兽趴倒鸟掉下。(他的)弟子名叫飞卫,拜师甘蝇学习射箭,后来超过了他的师傅。名叫纪昌的人,又拜飞卫为师学习射箭。飞卫说:“你先学不眨眼的功夫,然后才可以谈得上(学习)射箭的事。” 纪昌回到家,仰卧在他的妻子的织布机下面,用眼睛紧盯着织布机的踏板。两年以后,就算是锥子尖抵到眼皮了,(他)也不会眨一眨(眼)。(他)把这事告知飞卫。飞卫说:“还不行,必须学完看以后才行,(炼到)看小的东西就好象看大东西,看极其微小的东西好象很显著的东西,然后再告诉我。” 纪昌用牦牛的毛绑着虱子挂在窗户上,面向南面望着它,十天之内,逐渐看得大了;三年之后,(他看那虱子)就像车轮一样大了。(再)用眼睛看别的东西,都像山丘一样了。于是用燕国的牛角做的弓,北方的蓬竹做竿的箭射那虱子,(箭)穿透了虱子的中心,但是悬吊它的牛毛还不断。于是(纪昌)把这事告诉了飞卫。飞卫跳起来拍着胸脯说:“你学成了啊!” 6. 高人帮忙翻译文言文句子 一部分是我自己翻的,有些不确定的地方专门在网上查过了. 1.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百姓都以为大王很吝啬 2.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士大夫这一类的人,一谈到老师、弟子的称呼,就大家聚在一起非笑他 3.族庖月更刀 技术一般的厨工每月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砍骨头。 4.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子孙对待它们不珍惜,拿起来送给别人 5.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后来的刺史名荣荐举臣为秀才 6.举类迩而见义远 列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含义却十分深远 7.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 为什么还不做衣裳?不要让婚事办不起来! 8.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杀人唯恐不能杀完,对人用刑唯恐不能用尽 9.举世而誉之而不加沮 全世界的人骂他、反对他,他决不改变自己的方向 10.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 这时屈原已被疏远,又不在朝廷做官 11.人皆得以隶使之 人们得到了他都像对待奴隶那样奴役他 12.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 大王派了一个小小的使臣到赵国 13.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 情意那样诚恳,好像抱怨我没有遵从您的教诲 14.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 15.使犯死者自春而穷其辞 使犯死罪的人改过自新并完全交待自己的罪过 16.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侯生(侯嬴)竟然没有一言半语相赠 17.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要想加罪于人,不愁找不到罪名 18.归去来兮辞 回去咯(归去来兮辞是文章名) 19.吾牺牲百死而不辞 我为国牺牲,死一百次也不推辞 20.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爷娘妻子儿女奔跑来相送,尘埃飞扬不见咸阳桥。 21.可烧而走也 可以用一把火烧了后离开 22.如有离违,宜别图之 如果他们离心离德,就另作打算 23.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 祭祀之事,就像诸侯会见,瑞章甫(古代服装),愿意担任赞礼人 24.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起早睡晚勤操作,累死累活非一朝 25.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考察它成功与失败,兴盛和衰败的规律 26.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兴尽悲来,明了盈亏皆有天数,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 27.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 平原君派出的使者络绎不绝地到魏国来 28.衡少善属丈 衡(一个人)在小时候擅长挥丈 29.据亿仗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盘踞在几亿丈高的城上,面对深得不能预测底的深渊,以这些作为坚固的防御工事 30.蔺相如固止之 蔺相如坚决挽留他们 31.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根基还不够牢固,而追求树木的高度 32.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君臣牢固地守卫着,借以窥视周王室 33.险以远,则至者少 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 34.遍插茱萸少一人 在插茱萸时少了一个人.(诗中为:大家插戴茱萸,就少了我一个人。) 35.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 7. 纪昌学箭文言文 《纪昌学射》出自《列子·汤问》。以下引自百度百科 (原文)甘蝇①,古之善射者,彀弓②而兽伏鸟下。弟子名飞卫③,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纪昌④者,又学射于飞卫。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 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⑤,以目承牵挺⑥。二年之后,虽锥末倒眦⑦,而不瞬也。以告飞卫。飞卫曰:“未也,必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 昌以氂⑧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簳⑨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以告飞卫。飞卫高蹈拊膺曰⑩:“汝得之矣!” 纪昌既尽卫之术,计天下之敌己者,一人而已,乃谋杀飞卫。相遇于野,二人交射,中路矢锋相触,坠于地,而尘不扬。飞卫之矢先穷,纪昌遗一矢。既发,飞卫以棘刺之端扞之,而无差焉。 于是二子泣而投弓,相拜于涂,请为父子。尅臂以誓,不得告术于人。 (译文)(第一节)甘蝇是古代一个善于射箭的人,拉开弓,兽就倒下,鸟就落下,百发百中。甘蝇的一个弟子名叫飞卫,向甘蝇学习射箭,但他射箭的本领却超过了他的师傅。纪昌又向飞卫学习射箭。飞卫说:“你先学会看东西不眨眼睛,然后我们再谈射箭。” 纪昌回到家里,仰卧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用眼睛注视着织布机上的脚踏板练习不眨眼睛。几年之后,即使锥子尖刺在他的眼眶上,他也不眨一下眼睛。 纪昌把自己练习的情况告诉了飞卫,飞卫说:“这还不够啊,还要学会视物才行。要练到看小物体像看大东西一样清晰,看细微的东西像显著的物体一样容易,然后再来告诉我。” 纪昌用牦牛尾巴的毛系住一只虱子悬挂在窗口,面向南朝远远地看着它,十天之后,看虱子渐渐大了;几年之后,虱子在他眼里有车轮那么大。用这种方法 看其他东西,都像山丘一样大。纪昌便用燕地的牛角装饰的弓,用北方出产的篷竹作为箭杆,射那只悬挂在窗口的虱子,穿透了虱子的中间,但绳子却没有断。 纪昌又把自己练习的情况告诉了飞卫,飞卫高兴的手舞足蹈,并拍着自己的胸脯,说道:“你已经掌握了射箭的诀窍了!” (纪昌把飞卫的功夫全部学到手以后,觉得全天下只有飞卫才能和自己匹敌,于是谋划除掉飞卫。终于有一天两个人在野外相遇。纪昌和飞卫都互相朝对方射箭,两个人射出的箭正好在空中相撞,全部都掉在地上。最后飞卫的箭射完了,而纪昌还剩最后一支,他射了出去,飞卫赶忙举起身边的棘刺去戳飞来的箭头,把箭分毫不差的挡了下来。于是两个人都扔了弓相拥而泣,互相认为父子,发誓不再将这种技术传给任何人。
左迁2023-07-12 08:44:021

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中的成语

煮酒论英雄
肖振2023-07-11 08:48:218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路线

一、建国初期的经济形势:1.教师首先指出:全国解放前夕,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已趋于全面崩溃,留给中国人民的是一个贫穷落后的烂摊子。由学生概括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阅读教材回答。教师可利用教材中的《1949年国民经济基本情况》简表,从表中可以看出,建国初期工农业生产极其落后,人民生活困苦,尤其是工业基础十分微弱。另外,教师适当补充关于工业基础薄弱、物价飞涨,投机猖獗的内容,为下面内容作铺垫。2.造成国民经济形势严峻的原因有三点,由学生讨论并举例完成,学生分小组讨论,讨论后回答,教师做补充。第一,是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学生举1840年以来列强屡次侵华的史实、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等内容。教师适当补充材料如:据不完全统计,一百多年来,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通过不平等条约、殖民贸易、非法走私和控制关税等手段,从中国掠夺的资财有一千亿两白银以上,人均达二百多两。教师指出殖民主义的危害产生深远影响,新中国建立后要在强敌环绕下进行经济建设,可以说是任务非常艰巨。第二,是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国统区滥发纸币造成的物价飞涨,民不聊生的情况,回忆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依靠国民政府垄断了全国的经济命脉。仅在解放战争期间,他们从人民身上搜刮的财富就达二百亿美元以上,让学生更深入的认识国民党执政的腐败。第三,是长期战争的严重破坏。学生列举近代史上的历次大规模战争。教师可补充几个数字如:仅从1937年到1945年的八年抗日战争中,我国军民死伤就达三千五百多万人,财产损失达六千亿美元。教师概括: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有没有能力稳定经济形势,使自己在经济上从而在政治上站稳脚跟,这在当时是比进军和剿匪更加困难的严峻考验。二、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归纳概括,难点处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首先是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这又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官僚资本代表大地主和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是极其反动的,解放前,官僚资本掌握国家的经济命脉。新中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要迅速的在经济上站稳脚跟,首先采取了没收官僚资本的政策,转化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简介国营经济的性质。人民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学生分析没收官僚资本的作用:为迅速恢复国民经济,统一财经、稳定物价等措施的实行奠定基础;同时也为人民政权的巩固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其它有效措施:第一,打击投机倒把,加强市场管理,稳定市场物价。联系第一目内容说明当时打击投机商、稳定物价、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工作的重要性。学生结合小字内容讲解“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引导学生分析中国共产党不仅政治上是坚强的,在经济上也是有能力的,也能拿满分。阅读教材中毛泽东的引言:“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打击投机倒把,加强市场管理,稳定市场物价。不但结束了十多年来物价暴涨的局面,稳定了物价,更赢得了人心,使一些对中国共产党持怀疑、观望态度的人对党充满信心,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建设好新中国。第二,统一财政经济,实现财政收支平衡。教师先进行讲解。解放初期,国家财政收入分散,部分公粮、税收归省级地方,但行政、军费、建设开支等都由中央支付,由此中央财政赤字不断增加。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发行货币,但货币发行过多,引起物价上涨。为使国家收入、支出平衡,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把全国财政收入主要部分集中到中央,并由中央掌握物资调动,现金调动由中央人民银行管理。学生讨论:统一财经的措施在当时有没有实施的必要?意义是什么?答案强调建国初期严峻的经济和政治形势,实施后把分散的物力、财力集中起来,由中央统一管理使用,推动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第三,合理调整工商业,发展生产。对解放后中国共产党仍要使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得到恢复发展这个问题,初中学生难于理解,教师不要展开。这一点教材中只有一个注解,涉及不多,不作为难点处理。教师指出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指的是民族资本主义和农民、手工业者的部分个体经济,性质和官僚资本是完全不同的。在建国初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恢复发展国民经济至关重要。因此,在这一时期(1949-1952年底),中国共产党仍要使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这样做是必要的,正确的。1.结果和影响小结: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上《1952年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简表,和《1949年国民经济基本情况》简表进行比较。中国共产党仅用短短三年的时间,就使国家财政经济取得了根本好转,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这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伟大正确的党,她不仅在政治上使中国人民站起来,在经济上也使中国人民逐渐走向富裕道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的伟大意义是什么?”进一步让学生明确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与政治稳定之间的辩证关系,明确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为我国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准备了条件。三、“三反”、“五反”运动:1.开展“三反”、“五反”运动的原因。学生阅读教材,教师引导学生从两方面考虑:资本主义的反动性,以及党内有些干部产生贪污、腐化的罪行,以便深刻认识“三反”、“五反”运动的必要性。2.“三反”、“五反”运动的内容和意义。学生阅读归纳“三反”、“五反”运动的内容和两个运动开展的不同范围。“三反”指的是1951年末至1952年末,在党和国家机关、国营企业内部进行的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五反”指的是在资本主义工商业中进行的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斗争。简介“三反”、“五反”运动的经过,以刘青山、张子善为例强调共产党处理党内腐败问题的坚决性和一惯性,可引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组织学生讨论“三反”、“五反”运动的意义。第一,打退了不法资本家向社会主义的猖狂进攻,打击了他们的“五毒”行为,在工商业中进行了一次普遍的守法经营教育,开始建立了工人阶级对资本家的监督,保障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第二,教育了干部的大多数,挽救了一批犯错误的同志,清除内部一批腐败分子,纯洁了干部队伍,加强执政党和国家机关的建设,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
北境漫步2023-07-11 08:44:041

第一到第三十一的英文单词怎么说

1、first [fu025cu02d0st]2、second["sek(u0259)nd]3、third[θu025cu02d0d]4、fourth[fu0254u02d0θ]5、fifth[fu026afθ]6、sixth [su026aksθ]7、seventh ["sev(u0259)nθ]8、eighth [eu026atθ]9、ninth ["nau026anθ]10、tenth [tenθ]11、eleventh [u026au02c8lu025bvu0259nθ] 12、twelfth [twu025blfθ]13、thirteenth [θu0259:u02c8tinθ]14、fourteenth[fu0254ru02c8tinθ]15、fifteenth [fu026afu02c8tinθ] 16、sixteenth[su026aku02c8stinθ] 17、seventeenth [u02ccsu025bvu0259nu02c8tinθ]18、eighteenth [eu02c8tinθ]19、nineteenth [nau026anu02c8tinθ]20、twentieth [u02c8twu025bntiu026aθ,u02c8twu028cn-]21、twenty-first [u02c8twu025bnti fu025ast]22、twenty-second [u02cctwentu026a"seku0259nd] 23、twenty-third [u02cctwentu026a"θu025cu02d0d]24、twenty-fourth [t"wentiu02d0f"u0254u02d0θ]25、twenty-fifth [t"wentiu02d0f"u026afθ]26、twenty-sixth [t"wentiu02d0s"u026aksθ]27、twenty-seventh [t"wentiu02d0s"evnθ]28、twenty-eighth [t"wentiu02d0"eu026atθ]29、twenty-ninth [t"wentiu02d0n"au026anθ]30、thirtieth [u02c8θu025atiu026aθ]31、thirty-first["θu025cu02d0tiu02d0f"u025cu02d0st]
水元素sl2023-07-11 08:43:351

百货大楼服装专柜在销售过程中发现:“宝乐”牌童装平均每天可售出20件,每件盈利40元。为了迎接“十一”

解:设平均每件童装应降价X元 由题意,得 (40—X)(20+2X)=1200 解得 X1=10 , X2=20 X1=10 ,X2=20 ∵要尽快减少库存∴X1=10,舍去答:每件童装应降价20元。
拌三丝2023-07-11 08:26:143

合肥百货大楼服装柜在销售中发现:宝乐牌童装平均每天可销售出20件,每件盈利40元,为了迎十一国庆节

设降价4x元,(20+8x)*(40-4x)>1200
wpBeta2023-07-11 08:26:141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一课文巜掌声》全文

上小学的时候,我们班有位叫英子的同学。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因为她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一天,老师让同学们轮流上讲台讲故事。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老师是刚掉来的,还不知道英子的状况。英子犹豫了一会,慢吞吞的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走上了讲台。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在掌声里,我们看到,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掌声渐渐平息,英子也镇定了情绪,开始讲述自己的一个小故事。她的普通话说得很好,声音也十分动听。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从那以后,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她和同学们一起游戏说笑,甚至在一次联欢会上,还让同学们教她跳舞。几年以后,我们上了不同的中学。英子给我来信说:“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掌声,因为它使我明白,同学们并没有歧视我。大家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使我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
大鱼炖火锅2023-07-11 08:13:055

一个字四十一个口,请问这个是什么字?

是“田”字。四十一个就是四个小口再十一个大口,不就是田字么?
韦斯特兰2023-07-11 08:04:451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一件大事哪一年十一月十

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一件大事是。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世界贸易组织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于1995年1月1日正式开始运作,负责管理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其前身是1947年成立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由于历史原因,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内,中国没有参加关贸总协定。改革开放以后,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1986年7月10日,中国政府正式提出关于恢复中国在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申请。1995年6月3日,中国成为世贸组织观察员。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法律文件。同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第143个成员,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充分展示了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积极姿态,推动世界贸易组织在真正成为全球性贸易组织上迈出一大步,对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u投在线2023-07-10 09:05:26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是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第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拨乱反正的会议。具体表现在它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抛弃了“经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为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第二,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开创未来的会议。全会明确指出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是把我国建设成为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第三,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人民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0多年来,中国人民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
wpBeta2023-07-10 09:05:173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五年召开一次吗?

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是五年开一次,中央全会一般一年一次。
mlhxueli 2023-07-10 09:05:171

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地点在哪?可以去看吗?

是在安徽是可以去看的,因为这是属于旅游景点。但是你不能够乱摸,也不能够乱拍照片。
拌三丝2023-07-10 09:05:17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四大各大会议的影响及成就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全会认真地、全面地纠正了“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的错误,从指导思想上进行了拨乱反正,重新确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确定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指导方针。从而使我国的国民经济能够沿着一条新的正确的道路向前发展。 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全会果断地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已不适用于现实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作出了从1979年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全会着重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审查和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所有这些在我国的政治上、经济上和思想上都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决策。 全会对经济发展问题作出了如下决策: 一、对严重失调的国民经济必须进行调整 全会指出,由于林彪和“四人帮”的长期破坏,国民经济中存在不少问题,一些重大比例关系失调的状况没有完全改变过来,生产、建设、流通、分配中的一些混乱现象没有完全消除,城乡人民生活中多年积累下来的一系列问题,必须进行妥善解决。基本建设必须积极地而又量力地循序进行,要集中力量打歼灭战,不可一拥而上,造成窝工和浪费。必须在这几年中认真地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切实做到综合平衡,以便为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奠定稳固的基础。 全会讨论和原则同意1979、1980两年的国民经济计划安排,建议国务院修改后提交五届人大讨论通过。会议认为,这个计划安排是积极的可行的。 二、经济管理体制必须进行改革 全会指出,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分集中,必须加以改革。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权力,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应该着手大力精减各级经济行政机构,把它们的大部分职权转交给企业性的专业公司或联合公司;应该坚决实行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注意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经济手段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干部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应该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实行分级分工分人负责,加强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的权限和责任,提高工作效率。 三、要尽快把农业搞上去 会议深入讨论了农业问题,同意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发到各省、市、自治区讨论和试行。全会认为,全党目前必须集中主要精力把农业尽快搞上去。为此目的,必须首先调动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必须在经济上充分关心他们的物质利益,在政治上切实保障他们的民主权利。具体措施是: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的所有权和自主权必须受到国家法律的切实保障,不允许无偿调用和占有生产队的劳力、资金、产品和物资;公社各级经济组织必须认真执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按照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计算报酬,克服平均主义;社员自留地、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的补充部分,任何人不得乱加干涉;人民公社要坚决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稳定不变,人民公社各级组织都要坚决实行民主管理、干部选举,帐目公开。今后一个较长时间内,全国粮食征购指标继续稳定在1971—1975年“一定5年”的基础上不变,绝对不许购过头粮。 为了缩小工农业产品交换的差价,全会建议国务院作出决定,粮食统购价格从1979年夏粮上市的时候起提高20%,超购部分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价50%;棉花、油料、糖料、畜产品、水产品,林产品等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也要分别情况,逐步作相应的提高。农业机械、化肥、农药、农用塑料等农用工业品的出厂价格和销售价格,在降低成本的基础上,在1979年和1980降低10%到15%,把降低成本的好处基本上给农民。农产品收购价格提高后,一定要保证城市职工的生活水平不致下降。粮食销价一律不动,群众生活必需的其它农产品的销价,也要坚决保持稳定;某些必须提价的,要给予消费者以适当补贴。 会议还讨论了加强农业科学教育,制定发展农村牧业的区域规划,建立现代化农林牧渔业基地,积极发展农村社队工副业等重要问题,并决定采取相应的措施。 四、改善城乡人民生活 全会还指出,城乡人民生活必须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改善。必须坚决反对对人民生活中的迫切问题漠不关心的官僚主义态度。同时,我国经济目前还很落后,生活改善的步子一时不可能很大,必须把有关的情况经常告诉人民,并在人民和青年中继续加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思想教育,各级领导同志必须以身作则。 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做出的各种决策,确定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新道路,标志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已经开始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中,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现改革开放,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相结合,逐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主义的理论和政策、路线、方针,开创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是一条马克思主义的路线。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作出了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在这条正确路线指引下,在坚决推进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党领导全国人民紧紧把握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开辟了党的历史发展的新阶段,国家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在经济领域,工农业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国家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平均收入大大提高。在政治领域,尽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安定因素甚多,但是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得到了巩固和发展。在思想领域,那种死气沉沉的僵化局面,已被思想解放、实事求是的潮流所冲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景象正在逐步形成。在文化领域,科技、教育、新闻出版、文学艺术、广播电视、卫生、体育等事业逢勃发展,欣欣向荣。在军事国防领域,人民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在外交领域和实现祖国统一的问题上,外交格局的调整、“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实践,使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大大提高。总之,实践无可辩驳地证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是一条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这条路线是党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党中央集体智慧的结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 , 中国共产党围绕着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政策创新。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 , 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中心 , 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形成了党的总政策 , 并构建了全新的政策体系。 (一)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进行的政策创新,使中国共产党焕发了青春,使社会主义在中国展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首先,紧紧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出台了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的政策。在农村,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经营体制,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在城市,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全面出台了各个领域改革的新政策。在所有制上 , 实行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政策;在分配制度上,实行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政策 . 制定了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实行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 其次,紧紧围绕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目标,出台了一系列政治体制改革的政策。主要有,在党的领导下,行党政分开的政策;改革行政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运作方式的政策;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的政策,等等。这使我国的政治生活有了新的生机。第三,紧紧围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在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上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政策。 (二)中国共产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 又有政策创新 , 集中表现在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并围绕基本纲领,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进行了全面的政策创新。 在经济方面,提出了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和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政策思路;制定了与科教兴国战略相适应的科技、教育政策和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相适应的人口、资源、环境政策 ; 制定了所有制结构调整政策;制定了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的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制定了渐进实现农村现代化的政策;制定了“走出去”的对外开放政策;制定了与加快中西部发展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相适应的资源、产业、人才政策,等等。 在政治方面 , 制定了始终坚持“三个代表”的党的建设政策 ; 制定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政策;制定了从国情出发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政策;制定了标本兼治的廉政政策;制定了努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行政体制改革的政策;制定了与巩固和平、争取发展的国际战略相适应的对外政策,等等。 在文化方面 , 制定了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基本政策;提出了“唱响主旋律 , 打好主动仗”和坚持社会主义文化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的方针;提出了文化经济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思路 , 等等。 而于2006年10月8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又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增添了新的篇章。 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涛作了重要讲话。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吴邦国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认为,中央政治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着力加快改革开放,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新的成就,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取得新的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新的进展。 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一致认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全会指出,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艰辛探索,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取得了重要进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积极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不懈努力。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对社会和谐的认识不断深化,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的成效。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拥有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种有利条件。 全会提出,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全会强调,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韦斯特兰2023-07-10 09:05:161

简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

①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③组织上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ardim2023-07-10 09:05:163

中国共产党一大,七大,十一大召开的时间地点?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7月成立以来,共召开过十六次全国党代表大会。历次全国党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和地点是:一大:1921年7月23日至31日,先在上海、最后一天移至浙江嘉兴南湖举行。二大:1922年7月16日至23日在上海举行。三大: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在广州举行。四大:1925年1月11日至22日在上海举行。五大: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在武汉举行。六大: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在莫斯科举行。七大:1945年4月23日至 6月11日在延安举行。八大: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在北京举行。九大:1969年4月1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十大:1973年8月24日至28日在北京举行。十一大:1977年8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十二大:1982年9月1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十三大: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在北京举行。十四大: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十五大:1997年9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十六大:2002年11月8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
肖振2023-07-10 09:04:504

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是谁?

王安石王安石(1021-1086),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和杰出的诗人,他对后来宋诗的发展有很大影响。王安石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变法和20世纪30年代美国新政同为世界经济史上影响巨大的事件,但本身意义大于实际影响!
再也不做站长了2023-07-10 08:46:083

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和十二月月的英语单词怎么写?

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和十二月的英文分别是:January, February, March, April, May, June, July, August, September, October, November, December。
hi投2023-07-10 08:44:421

第一到第三十一的英语全称和缩写?一月到十二月的缩写?

缩写 全称1st first 2nd second 3rd third 4th fourth5th fifth 6th sixth 7th seventh 8th eighth9th ninth 10th tenth11th eleventh 12th twelfth 13th thirteenth14th fourteenth 15th fifteenth 16th sixteenth17th seventeenth 18th eighteenth 19th nineteenth20th twentieth21st twenty first 22nd twenty second23nd twenty third24th tewnty fouth25th twenty fifth26th twenty sixth27th twenty seventh28th twenty eighth29th twenty ninth30th thirtieth 31st hirty first-------------------------月份缩写为全称的前三个字母:January JanFebruary FebMarch MarApril AprMay MayJune JunJuly JulAugust AugSeptember SepOctober OctNovember NovDecember Dec.
kikcik2023-07-10 08:44:2211

《全唐诗》卷五十一

  卷51_1 【息夫人】宋之问   可怜楚破息,肠断息夫人。仍为泉下骨,不作楚王嫔。   楚王宠莫盛,息君情更亲。情亲怨生别,一朝俱杀身。   卷51_2 【初到陆浑山庄】宋之问   授衣感穷节,策马凌伊关。归齐逸人趣,日觉秋琴闲。   寒露衰北阜,夕阳破东山。浩歌步榛樾,栖鸟随我还。   卷51_3 【夜饮东亭】宋之问   春泉鸣大壑,皓月吐层岑。岑壑景色佳,慰我远游心。   暗芳足幽气,惊栖多众音。高兴南山曲,长谣横素琴。   卷51_4 【芳树(一作沈佺期诗)】宋之问   何地早芳菲,宛在长门殿。夭桃色若绶,秾李光如练。   啼鸟弄花疏,游蜂饮香遍。叹息春风起,飘零君不见。   卷51_5 【送赵六贞固】宋之问   目断南浦云,心醉东郊柳。怨别此何时,春芳来已久。   与君共时物,尽此盈樽酒。始愿今不从,春风恋携手。   卷51_6 【题张老松树】宋之问   岁晚东岩下,周顾何凄恻。日落西山阴,众草起寒色。   中有乔松树,使我长叹息。百尺无寸枝,一生自孤直。   卷51_7 【别之望后独宿蓝田山庄】宋之问   鶺鴒有旧曲,调苦不成歌。自叹兄弟少,常嗟离别多。   尔寻北京路,予卧南山阿。泉晚更幽咽,云秋尚嵯峨。   药栏听蝉噪,书幌见禽过。愁至愿甘寝,其如乡梦何。   卷51_8 【浣纱篇赠陆上人】宋之问   越女颜如花,越王闻浣纱。国微不自宠,献作吴宫娃。   山薮半潜匿,苎萝更蒙遮。一行霸句践,再笑倾夫差。   艳色夺人目,斅嚬亦相夸。一朝还旧都,靓妆寻若耶。   鸟惊入松网,鱼畏沉荷花。始觉冶容妄,方悟群心邪。   钦子秉幽意,世人共称嗟。愿言托君怀,倘类蓬生麻。   家住雷门曲,高阁凌飞霞。淋漓翠羽帐,旖旎采云车。   春风艳楚舞,秋月缠胡笳。自昔专娇爱,袭玩唯矜奢。   达本空寂,弃彼犹泥沙。永割偏执性,自长薰修芽。   携妾不障道,来止妾西家。   卷51_9 【雨从箕山来】宋之问   雨从箕山来,倏与飘风度。晴明西峰日,绿缛南溪树。   此时客精庐,幸蒙真僧顾。深入清净理,妙断往来趣。   意得两契如,言尽共忘喻。观花寂不动,闻鸟悬可悟。   向夕闻天香,淹留不能去。   卷51_10 【初至崖口】宋之问   崖口众山断,嶔崟耸天壁。气冲落日红,影入春潭碧。   锦缋织苔藓,丹青画松石。水禽泛容与,岩花飞的砾。   微路从此深,我来限于役。惆怅情未已,群峰暗将夕。   卷51_11 【自湘源至潭州衡山县】宋之问   浮湘沿迅湍,逗浦凝远盼。渐见江势阔,行嗟水流漫。   赤岸杂云霞,绿竹缘溪涧。向背群山转,应接良景晏。   沓障连夜猿,平沙覆阳雁。纷吾望阙客,归桡速已惯。   中道方溯洄,迟念自兹撰。赖欣衡阳美,持以蠲忧患。   卷51_12 【入崖口五渡寄李适】宋之问   抱琴登绝壑,伐木溯清川。路极意谓尽,势回趣转绵。   人远草木秀,山深云景鲜。余负海峤情,自昔微尚然。   弥旷十馀载,今来宛仍前。未窥仙源极,独进野人船。   时攀乳窦憩,屡薄天窗眠。夜弦响松月,朝楫弄苔泉。   因冥象外理,永谢区中缘。碧潭可遗老,丹砂堪学仙。   莫使驰光暮,空令归鹤怜。   卷51_13 【洞庭湖】宋之问   地尽天水合,朝及洞庭湖。初日当中涌,莫辨东西隅。   晶耀目何在,滢荧心欲无。灵光晏海若,游气耿天吴。   张乐轩皇至,征苗夏禹徂。楚臣悲落叶,尧女泣苍梧。   野积九江润,山通五岳图。风恬鱼自跃,云夕雁相呼。   独此临泛漾,浩将人代殊。永言洗氛浊,卒岁为清娱。   要使功成退,徒劳越大夫。   卷51_14 【景龙四年春祠海】宋之问   肃事祠春溟,宵洗蒙虑。鸡鸣见日出,鹭下惊涛鹜。   地阔八荒近,天回百川澍。筵端接空曲,目外唯雰雾。   暖气物象来,周游晦明互。致牲匪玄享,禋涤期灵煦。   的`的波际禽,沄沄岛间树。安期今何在,方丈蔑寻路。   仙事与世隔,冥搜徒已屡。四明背群山,遗老莫辨处。   抚中良自慨,弱龄忝恩遇。三入文史林,两拜神仙署。   虽叹出关远,始临海趣。赏来空自多,理胜孰能喻。   留楫竟何待,徙倚忽云暮。   卷51_15 【温泉庄卧病寄杨七炯】宋之问   移疾卧兹岭,寥寥倦幽独。赖有嵩丘山,高枕长在目。   兹山栖灵异,朝夜翳云族。是日濛雨晴,返景入岩谷。   幂幂涧畔草,青青山下木。此意方无穷,环顾怅林麓。   伊洛何悠漫,川原信重复。夏馀鸟兽蕃,秋末禾黍熟。   秉愿守樊圃,归闲欣艺牧。惜无载酒人,徒把凉泉掬。   卷51_16 【答田征君(一作敬答田征君游岩)】宋之问   家临清溪水,溪水绕盘石。绿萝四面垂,褭褭百馀尺。   风泉度丝管,苔藓铺茵席。传闻颍阳人,霞外漱灵液。   忽枉岩中翰,吟望朝复夕。何当遂远游,物色候逋客。   卷51_17 【自衡阳至韶州谒能禅师】宋之问   谪居窜炎壑,孤帆淼不系。别家万里馀,流目三春际。   猿啼山馆晓,虹饮江皋霁。湘岸竹泉幽,衡峰石囷闭。   岭嶂穷攀越,风涛极沿济。吾师在韶阳,欣此得躬诣。   洗虑宾空寂,焚香结精誓。愿以有漏躯,聿薰无生慧。   物用益冲旷,心源日闲细。伊我获此途,游道回晚计。   宗师信舍法,摈落文史艺。坐禅罗浮中,寻异穷海裔。   何辞御魑魅,自可乘炎疠。回首望旧乡,云林浩亏蔽。   不作离别苦,归期多年岁。   卷51_18 【见南山夕阳召监师不至】宋之问   夕阳黯晴碧,山翠互明灭。此中意无限,要与开士说。   徒郁仲举思,讵回道林辙。孤兴欲待谁,待此湖上月。   卷51_19 【游法华寺】宋之问   薄游京都日,遥羡稽山名。分刺江海郡,朅来征素情。   松露洗心眷,象筵敷念诚。薄云界青嶂,皎日鶱朱甍。   苔涧深不测,竹房闲且清。感真六象见,垂兆二鸟鸣。   今信灵迹,中州莫与京。林巘永栖业,岂伊佐一生。   浮悟虽已久,事试去来成。观念幸相续,庶几最后明。   卷51_20 【宿云门寺】宋之问   云门若邪里,泛鹢路才通。夤缘绿筱岸,遂得青莲宫。   天香众壑满,夜梵前山空。漾漾潭际月,飗飗杉上风。   兹焉多嘉遁,数子今莫同。凤归慨处士,鹿化闻仙公。   樵路郑州北,举井阿岩东。永夜岂云寐,曙华忽葱茏。   谷鸟啭尚涩,源桃惊未红。再来期春暮,当造林端穷。   庶几踪谢客,开山投剡中。   卷51_21 【春湖意】宋之问   院梅发向尺,园鸟复成曲。落日游南湖,果掷颜如玉。   含情不得语,转盼所属。惆怅未可归,宁关须采箓。   卷51_22 【游陆浑南山自歇马岭到枫香林以诗代书答李舍人适】宋之问   晨登歇马岭,遥望伏牛山。孤出群峰首,熊熊元气间。   太和亦崔嵬,石扇横闪倏。细岑互攒倚,浮巘竞奔蹙。   白云遥入怀,青霭近可掬。徒寻灵异迹,周顾惬心目。   晨拂鸟路行,暮投人烟宿。粳稻远弥秀,栗芋秋新熟。   石髓非一岩,药苗乃万族。间关踏云雨,缭绕缘水木。   西见商山芝,南到楚乡竹。楚竹幽且深,半杂枫香林。   浩歌清潭曲,寄尔桃源心。   卷51_23 【早发大庾岭】宋之问   晨跻大庾险,驿鞍驰复息。雾露昼未开,浩途不可测。   嵥起华夷界,信为造化力。歇鞍问徒旅,乡关在西北。   出门怨别家,登岭恨辞国。自惟勖忠孝,斯罪懵所得。   皇明颇照洗,廷议日纷惑。兄弟远沦居,妻子成异域。   羽翮伤已毁,童幼怜未识。踌蹰恋北顾,亭午晞霁色。   春暖阴梅花,瘴回阳鸟翼。含沙缘涧聚,吻草依林植。   适蛮悲疾首,怀巩泪沾臆。感谢鹓鹭朝,勤修魑魅职。   生还倘非远,誓拟酬恩德。   卷51_24 【自洪府舟行直书其事】宋之问   仲春辞国门,畏途横万里。越淮乘楚嶂,造江泛吴汜。   严程无休隙,日夜涉风水。昔闻垂堂言,将诫千金子。   问余何奇剥,迁窜极炎鄙。揆己道德馀,幼闻虚白旨。   贵身贱外物,抗迹远尘轨。朝游伊水湄,夕卧箕山趾。   妙年拙自晦,皎洁弄文史。谬辱紫泥书,挥翰青云里。   事往每增伤,宠来常誓止。铭骨怀报称,逆鳞让金紫。   安位衅潜构,退耕祸犹起。栖岩实吾策,触藩诚内耻。   济济同时人,台庭鸣剑履。愚以卑自卫,兀坐去沉滓。   迨兹理已极,窃位申己。群议负宿心,获戾光华始。   黄金忽销铄,素业坐沦毁。浩叹诬平生,何独恋枌梓。   浦树浮郁郁,皋兰覆靡靡。百越去魂断,九疑望心死。   未尽匡阜游,远欣罗浮美。周旋本师训,佩服无生理。   异国多灵仙,幽探忘年纪。敝庐嵩山下,空谷茂兰芷。   悠悠南溟远,采掇长已矣。   卷51_25 【下桂江县黎壁】宋之问   放溜觌前溆,连山分上干。江回云壁转,天小雾峰攒。   吼沫跳急浪,合流环峻滩。欹离出漩划,缭绕避涡盘。   舟子怯桂水,最言斯路难。吾生抱忠信,吟啸自安闲。   旦别已千岁,夜愁劳万端。企予见夜月,委曲破林峦。   潭旷竹烟尽,洲香橘露团。岂傲夙所好,对之与俱欢。   思君罢琴酌,泣此夜漫漫。   卷51_26 【奉使嵩山途经缑岭】宋之问   侵星发洛城,城中歌吹声。毕景至缑岭,岭上烟霞生。   草树饶野意,山川多情。大隐德所薄,归来可退耕。   卷51_27 【伤王七秘书监寄呈扬州陆长史通简府僚广陵以广好事】宋之问   王氏贵先宗,衡门栖道风。传心晤有物,秉化游无穷。   学奥九流异,机玄三语同。书乃墨场绝,文称词伯雄。   白屋藩魏,苍生期谢公。一祗贤良诏。遂谒承明宫。   补衮望奚塞,尊儒位未充。罢官七门里,归老一丘中。   尝忝长者辙,微言私谓通。我行会稽郡,路出广陵东。   物在人已矣,都疑淮海空。   卷51_28 【使至嵩山寻杜四不遇慨然复伤田洗马韩观u2026赠杜侯杜四】宋之问   洛桥瞻太室,期子在云烟。归来不相见,孤赏弄寒泉。   与君阔松石,于兹二十年。田公谢昭世,韩子秘幽埏。   忆昔同携手,山栖接二贤。笙歌入玄地,诗酒坐寥天。   旧友悉零落,罢琴私自怜。逝者非药误,餐霞意可全。   为余理还策,相与事灵仙。   卷51_29 【玩郡海榴】宋之问   泽国韶气早,开帘延霁天。野禽宵未啭,山蜚昼仍眠。   目兹海榴发,列映岩楹前。熠爚御风静,葳蕤含景鲜。   清晨绿堪佩,亭午丹欲然。昔忝金闺籍,尝见玉池莲。   未若宗族地,更逢荣耀全。南金虽自贵,贺赏讵能迁。   抚躬万里绝,岂染一朝妍。徒缘滞遐郡,常是惜流年。   越俗鄙章甫,扪心空自怜。   卷51_30 【长安路(一作沈佺期诗)】宋之问   秦地平如掌,层城出云汉。楼阁九衢春,车马千门旦。   绿柳开复合,红尘聚还散。日晚斗鸡场,经过狭斜看。   卷51_31 【折杨柳(一作沈佺期诗)】宋之问   玉树朝日映,罗帐春风吹。拭泪攀杨柳,长条宛地垂。   白花飞历乱,黄鸟思参差。妾自肝肠断,傍人那得。   卷51_32 【有所思(一作沈佺期诗)】宋之问   君子事行役,再空芳岁期。美人旷遥伫,万里浮云思。   园桃绽红艳,效叶柔绿滋。坐看长夏晚,秋月生罗帷。   卷51_33 【军中人日登高赠房明府】宋之问   幽郊昨夜阴风断,顿觉朝来阳吹暖。泾水桥南柳欲黄,   杜陵城北花应满。长安昨夜寄春衣,短翮登兹一望归。   闻道凯旋乘骑入,看君走马见芳菲。   卷51_34 【寒食还陆浑别业】宋之问   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旦别河桥杨柳风,   夕卧伊川桃李月。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   野老不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   卷51_35 【寒食江州满塘驿】宋之问   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遥怜巩树花应满,   复见吴洲草新绿。吴洲春草兰杜芳,感物思归怀故乡。   驿骑明朝宿何处,猿声今夜断君肠。   卷51_36 【至端州驿见杜五审言沈三佺期阎五朝隐王二无竞u2026成咏】宋之问   逐臣北地承严谴,谓到南中每相见。岂意南中岐路多,   千山万水分乡县。云摇雨散各翻飞,海阔天长音信稀。   处处山川同瘴疠,自怜能得几人归。   卷51_37 【绿竹引】宋之问   青溪绿潭潭水侧,修竹婵娟同一色。徒生仙实凤不游,   老死空山人讵识。妙年秉愿逃俗纷,归卧嵩丘弄白云。   含情傲睨慰心目,何可一日无此君。   卷51_38 【明河篇】宋之问   八月凉风天气晶,万里无云河汉明。昏见南楼清且浅,   晓落西山纵复横。洛阳城阙天中起,长河夜夜千门里。   复道连甍共蔽亏,画堂琼户特相宜。云母帐前初泛滥,   水精帘外转逶迤。倬彼昭回如练白,复出东城接南陌。   南陌征人去不归,谁家今夜捣寒衣。鸳鸯机上疏萤度,   乌鹊桥边一雁飞。雁飞萤度愁难歇,坐见明河渐微没。   已能舒卷任浮云,不惜光辉让流月。明河可望不可亲,   愿得乘槎一问津。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成都卖卜人。   卷51_39 【龙门应制】宋之问   宿雨霁氛埃,流云度城阙。河堤柳新翠,苑树花先发。   洛阳花柳此时浓,山水楼台映几重。群公拂雾朝翔凤,   天子乘春幸凿龙。凿龙近出王城外,羽从琳琅拥轩盖。   云罕才临御水桥,天衣已入香山会。山壁崭岩断复连,   清流澄澈俯伊川。雁塔遥遥绿波上,星龛奕奕翠微边。   层峦旧长千寻木,远壑初飞百丈泉,彩仗蜺旌绕香阁。   下辇登高望河洛。东城宫阙拟昭回,南阳沟塍殊绮错。   林下天香七宝台,山中春酒万年杯,微风一起祥花落,   仙乐初鸣瑞鸟来。鸟来花落纷无已,称觞献寿烟霞里。   歌舞淹留景欲斜,石关犹驻五云车。鸟旗翼翼留芳草,   龙骑駸駸映晚花。千乘万骑銮舆出,水静山空严警跸。   郊外喧喧引看人,倾都南望属车尘。嚣声引飏闻黄道,   佳气周回入紫宸。先王定鼎山河固,宝命乘周万物新。   吾皇不事瑶池乐,时雨来观农扈春。   卷51_40 【初宿淮口】宋之问   孤舟汴河水,去国情无已。晚泊投楚乡,明月清淮里。   汴河东泻路穷兹,洛阳西顾日增悲。夜闻楚歌思欲断,   况值淮南木落时。   卷51_41 【王子乔】宋之问   王子乔,爱神仙,七月七日上宾天。白虎摇瑟凤吹笙,   乘骑云气吸日精。吸日精,长不归,遗庙今在而人非。   空望山头草,草露湿人衣。   卷51_42 【放白鹇篇】宋之问   故人赠我绿绮琴,兼致白鹇鸟。琴是峄山桐,鸟出吴溪中。   我心松石清霞里,弄此幽弦不能已。我心河海白云垂,   怜此珍禽空自。著书晚下麒麟阁,幼稚骄痴候门乐。   乃言物性不可违,白鹇愁慕刷毛衣。玉徽闭匣留为念,   六翮开笼任尔飞。   卷51_43 【桂州三月三日(一作桂阳三日述怀)】宋之问   代业京华里,远投魑魅乡。登高望不极,云海四茫茫。   伊昔承休盼,曾为人所羡。两朝赐颜色,二纪陪欢宴。   昆明御宿侍龙媒,伊阙天泉复几回。西夏黄河水心剑,   东周清洛羽觞杯。苑中落花扫还合,河畔垂杨拨不开。   千春万寿多行乐,柏梁和歌攀睿作。赐金分帛奉恩辉,   风举云摇入紫微。晨趋北阙鸣珂至,夜出南宫把烛归。   载笔儒林多岁月,襆被文昌佐吴越。越中山海高且深,   兴来无处不登临。永和九年刺海郡,暮春三月醉山阴。   愚谓嬉游长似昔,不言流寓欻成今。始安繁华旧风俗,   帐饮倾城沸江曲。人丝管清且悲,客子肝肠断还续。   荔浦蘅皋万里馀,洛阳音信绝能疏。故园今日应愁思,   曲水何能更祓除。逐伴谁怜合浦叶,思归岂食桂江鱼。   不求汉使金囊赠,愿得佳人锦字书。   卷51_44 【下山歌】宋之问   下嵩山兮多所思,携佳人兮步迟迟。   松间明月长如此,君再游兮复何时。   卷51_45 【冬宵引赠司马承祯】宋之问   河有冰兮山有雪,北户墐兮行人绝。独坐山中兮对松月,   怀美人兮屡盈缺。明月的的寒潭中,青松幽幽吟劲风。   此情不向俗人说,爱而不见恨无穷。   卷51_46 【高山引】宋之问   攀云窈窕兮上跻悬峰,长路浩浩兮此去何从。   水一曲兮肠一曲,山一重兮悲一重。松槚邈已远,   友于何日逢。况满室兮童稚,攒众虑于心胸。   天高难诉兮远负明德,却望咸京兮挥涕龙钟。   卷51_47 【嵩山天门歌】宋之问   登天门兮坐盘石之嶙峋,前漎漎兮未半,下漠漠兮无垠。   纷窈窕兮岩倚披以鹏翅,洞胶葛兮峰棱层以龙鳞。   松移岫转,左变而右易。风生云起,出鬼而入神。   吾亦不其灵怪如此,愿游杳冥兮见羽人。   重曰,天门兮穹崇,回合兮攒丛,松万接兮柱日,   石千寻兮倚空。晚阴兮足风,夕阳兮赩红。   试一望兮夺魄,况众妙之无穷。   卷51_48 【有所思(一作刘希夷诗,题云代悲白头翁)】宋之问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幽闺女儿惜颜色,   坐见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人无复洛城东,   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须怜半死白头翁。此翁白头真可怜,   伊昔红颜美少年。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交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一朝卧病无相识,   三春行乐在谁边。婉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飞。
铁血嘟嘟2023-07-09 08:46:261

十一五时期科技成就取得的主要得益于我国实施了什么战略

国家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康康map2023-07-09 08:11:232

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主要任务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11日在北京闭幕。会议发表的公报说,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提出了建议。 公报说,全会高度评价了“十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认为这些成就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全会分析了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强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十一五”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地位。 全会指出,在“十一五”期间,中国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全会按照中共十六大对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提出了“十一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同时,会议还提出了包括社会保障体系在内的其他方面应达到的目标。 会议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因此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推进这项任务的完成。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改革也是会议涉及的主题。会议认为,改革是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目前中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必须以更大决心加快推进改革,使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是此次会议提出的“十一五”规划要达到的主要目标之一。会议认为,要按照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会议还就注重社会公平、增加就业岗位、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将达到的目标。 会议强调,实现“十一五”规划的目标,关键在于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会议还强调,要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积极稳妥地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进两岸关系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 会议最后强调,推动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始终是中国的中心任务,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要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要通过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中国的发展主要靠自己的力量,同时也坚持实行对外开放。中国愿意同世界各国开展互利合作,共同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拌三丝2023-07-09 08:11:223

(32分)回顾“十一五”辉煌成就,描绘“十二五”发展蓝图。2011年是我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

(1)描述:图表一反映十一五期间,我国国家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增长很快,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地发展。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08、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两者有所下降。(2分)(2)图表二反映了十一五期间,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依然取得了较大成就:经济发展方式得到进一步转变,投资、出口、消费三者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趋于平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第三产业得到较大发展,带动了就业;国家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并行,淘汰了落后产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西部增长速度连续三年高于东部。(4分)如何:①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② 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们生活方面的物质保障。国家通过财政支出,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③ 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④ 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⑤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每要点2分,学生回答其中四点,可给满分)(2)①市民和社会各界提出意见和建议,体现了公民依法有序、主动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证了政府的工作能够反映民意,集中民智,也使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得以提升。(6分)②政府坚持依法行政,虚心听取群众意见,体现了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履行好管理和服务职能,以及自觉接受市民监督的勇气,真正做到了权为民所用,造福人民。(6分)(3)①能动地认识世界。制定预期目标体现了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辩证地看待山东经济发展的新形势。(2分)②能动地改造世界。淡化增速观念,引导强化转型意识,制定规划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2分)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立足于A省经济发展的现实做具体调整,更注重环境和社会效益,做到主观符合客观。(2分) 略
瑞瑞爱吃桃2023-07-09 08:11:211

十一五时期科技成就取得的主要得益于我国实施了什么战略

举国体制 科技兴国战略
FinCloud2023-07-09 08:11:211

十一五规划胜利完成有什么重大意义

好。
康康map2023-07-09 08:11:202

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哪些辉煌的成就其根本原因

- - 琼台师范的????我其实也在找答案~
此后故乡只2023-07-09 08:11:201

国家“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

总的科技发展规划就是国务院发布的哪个啦!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http://www.gzst.net.cn/download/20060213.doc
西柚不是西游2023-07-09 08:11:192

十一五成果,十二五规划。

“十一五”成就总结和“十二五”规划展望 第一部分: “十一五”成果一、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二、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增强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迅速,薄弱环节和薄弱领域明显加强四、对外经济与对外贸易水平提升,开放型经济迈上新台阶五、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保障事业全面推进六、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增强七、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总之,“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住了各种重大挑战和考验,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特别是,在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的同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重视民生改善和社会事业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展望未来。我们既要充分肯定成绩,也要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足,投资消费出口比例失调,结构调整进展缓慢,创新驱动作用不明显;低成本优势正在减弱,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劳动力成本趋于上升;农业基础薄弱,粮食安全面临挑战;社会公平问题日益突出,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群众对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和住房难意见较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面临的国际形势日趋复杂多变,国际竞争压力加大等。尽管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依然较多,但我们坚信,只要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坚持科学发展,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一定能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奋斗目标,一定能够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第二部分“十二五”规划展望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是2011-2015年。规划编制工作大体包括前期调研、编制起草、论证衔接、审批发布四个阶段。在制定程序上,各部委省市区在2009年下半年初步完成本领域、本地区的规划统一汇总到国务院,编制全国的十二五规划,在2010年下半年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上讨论建议稿,而后提交2011年3月份的全国两会上审议通过付诸实施。《规划纲要》全文约6万字,共十六篇,分别为: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标本兼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改革攻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互利共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发展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深化合作,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军民融合,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强化实施,实现宏伟发展蓝图。“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规划纲要》指出,“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按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的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今后五年,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在明显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年均增长7%。按2010年价格计算,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55万亿元。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把短期调控政策和长期发展政策结合起来,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结构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十一五”时期城镇化率的规划目标是47%,实际完成47.5%,超出预期。“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城镇化率51.5%、增长4%的目标。这一目标若能完成,中国的城镇人口将第一次超过农村人口,这当然意义重大。——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九年义务教育质量显著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8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6%,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3年,接近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3.3件。——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18亿亩。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相比“十一五”的20%左右,下调了4%。中国对外承诺了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这主要依靠节能来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减少10%。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6%,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9亿人以内。从指标上看,人口只有4900万的增长空间。应该说,这个指标反映的是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连续性和严肃性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达到74.5岁。因在人均收入、医疗、教育等方面差距,全国不同区域的人均预期寿命差别非常大,如上海人均预期寿命已达到82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以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3.57亿人,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提高3个百分点。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3600万套。贫困人口显著减少。——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互利共赢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为了落实中央确定的“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分别从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和深化改革开放三个方面部署了十项重大任务。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一是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使我国不仅要成为生产大国,还要成为消费大国,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二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二五时期将是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的时期。三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内容。四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五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主要任务:一是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二是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三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主要任务:一是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二是实施互利双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总之,“十二五”时期既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也是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还是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时期。经过未来五年努力,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各项目标,我国的综合国力就会有更大的提升,人民生活就会有更大的改善,国家面貌就会发生更大的变化。未来五年,大学生在就业方面既会面临困难和挑战,也有许多难得的机遇。我们要转变就业观念,正确把握形势,清醒认识自己,才能抓住“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机遇,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在实现人生价值、促进社会发展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
wpBeta2023-07-09 08:11:194

可否找到十一五成就以框框形式给出的

  “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落实情况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提出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官方数据显示,中国2006-2009年GDP增速分别为11.6%,13%,9.6%,9.1%。2010上半年中国GDP同比增长11.1%。  资源利用效率:提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官方数据显示,“十一五”前4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5.6%。今年上半年单位GDP能耗同比上升0.09%。  居民可支配收入:2006-2009年,中国城镇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11759元,13786元,15781元,17175元;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3587元,4140元,4761,5153元。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 高等教育:2006年,全年在学研究生110万人,在校本专科生1739万人;2009年,全年在学研究生140.5万人,在校本专科生2144.7万人。  从2006年到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1.4%,比“十五”时期年平均增速快1.6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又保持了11.1%的增长。与此同时,节能减排也在稳步推进。与2005年相比,2009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计分别下降9.66%和13.14%,“十一五”二氧化硫减排目标提前一年实现,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提前半年实现。“十一五”前4年,全国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5.61%,年均降幅为4.15%。
阿啵呲嘚2023-07-09 08:11:191

(1)根据图表请简要概括我国“十一五”期间的经济发展成就,并分析取得成就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

(1)成就:国家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城乡居民收入逐年增长。原因:①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②其他原因:党的正确领导;坚持基本路线(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实行各项富民政策(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让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2)问题: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没有国家财政收入增长快;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总体不平衡,存在较大差距。建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实行各种富民政策(所有制、分配制度);关注民生,让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此后故乡只2023-07-09 08:11:191

国家十一五规划了什么?

  “十一五规划”全文  --------------------------------------------------------------------------------  http://news.tom.com 2005年10月19日03时11分  来源:东方早报    新华社北京  10月18日电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05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二00六至二0一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要规划,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提出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凝聚人民意志的发展目标、指导方针和总体部署。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1)“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十五”时期是不平凡的五年。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明确提出并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牢牢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推进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高。我们有效抑制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成功战胜非典疫情和重大自然灾害的挑战,从容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新变化,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加快,“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贸易迈上新台阶,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城乡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民族团结不断巩固,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这些都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2)“十一五”时期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有利于保持国际环境的总体稳定,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我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相互补充,外部环境总体上对我国发展有利。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加剧,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有新的表现,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劳动力资源丰富,国民储蓄率较高,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科技教育具有较好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社会政治保持长期稳定。这些都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经济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相当艰巨;就业压力依然较大,收入分配中的矛盾较多;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处理好社会利益关系的难度加大。我们在前进道路上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3)“十一五”是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一五”时期尤为关键。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应对各种挑战,认真解决长期积累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突破发展的瓶颈制约和体制障碍,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新局面,为后十年顺利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我们一定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广的世界眼光,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全面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4)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制定“十一五”规划,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要坚持以下原则:  ——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展既要有较快的增长速度,更要注重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要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正确把握经济发展趋势的变化,保持社会供求总量基本平衡,避免经济大起大落,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长期持续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在农村和西部地区。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形成东中西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体制环境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建立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在扩大开放条件下促进发展的能力。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和制度上形成更为有力的保障。要深化对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扎扎实实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5)“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综合考虑未来五年我国发展的趋势和条件,“十一五”时期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性进展。主要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二0一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二000年翻一番;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耕地减少过多状况得到有效控制;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贫困人口继续减少;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6)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7)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大力发展畜牧业,保护天然草场,建设饲草基地。积极发展水产业,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搞好土地整理。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农业标准化,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积极推行节水灌溉,科学使用肥料、农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8)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任务。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积极开拓农村市场。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9)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发展远程教育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通信,继续完善农村电网,逐步解决农村饮水的困难和安全问题。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  (10)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带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水平,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开辟增收途径。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对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扶贫,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建立救助制度。  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1)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关键是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大力开发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支持开发重大产业技术,制定重要技术标准,构建自主创新的技术基础。加强国家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鼓励应用技术研发机构进入企业,发挥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鼓励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实行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政策,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加强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中介服务,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优化创新环境。依法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关闭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12)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广泛应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形成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发挥制造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装备制造业,要依托重点建设工程,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强化政策支持,提高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水平,特别是在高效清洁发电和输变电、大型石油化工、先进适用运输装备、高档数控机床、自动化控制、集成电路设备和先进动力装置等领域实现突破,提高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高技术产业,要加快从加工装配为主向自主研发制造延伸,按照产业集聚、规模发展和扩大国际合作的要求,大力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等产业,培育更多新的增长点。信息产业,要根据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总体趋势,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软件等核心产业,重点培育数字化音视频、新一代移动通信、高性能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等信息产业群,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推进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生物产业,要充分发挥我国特有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面向健康、农业、环保、能源和材料等领域的重大需求,努力实现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研制的新突破。国防科技工业,要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继续调整改造和优化结构,健全军民互动合作的协调机制,提高产品的研发和制造水平,增强平战转换能力。  (13)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制定和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文化、旅游、社区服务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行业准入制度,营利性公用服务单位要逐步实行企业化经营,发展竞争力较强的大型服务企业集团。大城市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优先位置,有条件的要逐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14)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能源产业,要强化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煤为基础、多元发展,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建设大型煤炭基地,调整改造中小煤矿,开发利用煤层气,鼓励煤电联营。以大型高效机组为重点优化发展煤电,在保护生态基础上有序开发水电,积极发展核电,加强电网建设,扩大西电东送规模。实行油气并举,加强国内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扩大境外合作开发,增强石油战略储备能力,稳步发展石油替代产品。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水利建设,要加强大江大河治理,统筹上下游、地表地下水调配,控制地下水开采,积极开展海水淡化,强化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提高防洪抗旱能力。交通运输,要合理布局,做好各种运输方式相互衔接,发挥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形成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发展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进一步完善公路网络,发展航空、水运和管道运输。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原材料工业,要根据能源资源条件和环境容量,着力调整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矿产开发,要加强重要矿产资源的地质勘查,增加资源地质储量,规范开发秩序,实行合理开采和综合利用,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推进资源开发和利用技术的国际合作。要加强对重大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建设的统筹规划、科学论证和信息引导,防止盲目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15)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快科技教育发展和人才开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东北地区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振兴装备制造业,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在改革开放中实现振兴。中部地区要抓好粮食主产区建设,发展有比较优势的能源和制造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立现代市场体系,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东部地区要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现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国家继续在经济政策、资金投入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东部地区发展是支持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要在率先发展中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各地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评价指标,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开发和保护海洋资源,积极发展海洋经济。  (16)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形成区域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互动机制,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健全市场机制,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引导产业转移。健全合作机制,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形成以东带西、东中西共同发展的格局。健全互助机制,发达地区要采取对口支援、社会捐助等方式帮扶欠发达地区。健全扶持机制,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加大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17)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要继续发挥对内地经济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加强区内城市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增强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等条件较好地区的开发开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有条件的区域,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龙头,通过统筹规划,形成若干用地少、就业多、要素集聚能力强、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城市群。人口分散、资源条件较差的区域,重点发展现有城市、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建立健全与城镇化健康发展相适应的财税、征地、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制度,完善户籍和流动人口管理办法。统筹做好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改善人居环境,保持地方特色,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8)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加快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对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实施强制性淘汰制度,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价格和财税政策。在冶金、建材、化工、电力等重点行业以及产业园区和若干城市,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健全法律法规,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强化节约意识,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产品、节能环保型汽车,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  (19)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各地区各部门都要把保护环境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抓紧抓好,采取严格有力的措施,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切实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问题。尽快改善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的环境质量,加大“三河三湖”、三峡库区、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和南水北调水源及沿线等水污染防治力度,积极防治农村面源污染,特别要保护好饮用水源。综合治理大中城市环境,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加快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重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妥善处理生活垃圾和危险废物。进一步健全环境监管体制,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实施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建立社会化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运用经济手段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  (20)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以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为重点,强化对水源、土地、森林、草原、海洋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水土流失治理、湿地保护和荒漠化石漠化治理等生态工程,加强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和海岸带的生态保护与管理,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自然生态恢复。防止外来有害物种对我国生态系统的侵害。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七、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21)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必须以更大决心加快推进改革,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以转变政府职能和深化企业、财税、金融等改革为重点,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加强改革开放的总体指导和统筹协调,注重把行之有效的改革开放措施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  (22)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各级政府要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不得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优化组织结构,减少行政层级,理顺职责分工,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完善投资核准和备案制度,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健全政府投资决策责任制度。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  (23)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加大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发挥主导作用。加快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深化垄断行业改革,放宽市场准入,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加快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建立健全金融资产、非经营性资产、自然资源资产等监管体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继续深化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制度创新,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各类企业都要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24)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合理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调整和规范中央与地方、地方各级政府间的收支关系,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完善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理顺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省级直接对县的管理体制。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改革。实行有利于增长方式转变、科技进步和能源资源节约的财税制度。完善增值税制度,实现增值税转型。统一各类企业税收制度。实行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调整和完善资源税,实施燃油税,稳步推行物业税。规范土地出让收入管理办法。  (25)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推进国有金融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深化政策性银行改革,稳步发展多种所有制的中小金融企业。完善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内控机制建设,提高金融企业的资产质量、盈利能力和服务水平。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积极发展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加强基础性制度建设
北有云溪2023-07-09 08:11:183

安徽省在"一五"期间有哪些成就?"十一五'期间又有哪些重大工程?

一五:安徽把机器制造业列入了兴建重点,恢复扩建和投资新建了一批骨干企业,又先后从上海迁来108个制造业企业,形成了安徽工业的雏形.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奋力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要规划。 省委关于制定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奋力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要规划。省委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紧密结合安徽实际,提出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 一、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安徽奋力崛起 (1)“十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正确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着力以开放促改革、促调整、促发展,推进“861”行动计划,成功战胜非典疫情和重大自然灾害,保持了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内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基础设施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提前实现,综合实力迈上一个新台阶,为安徽奋力崛起奠定了良好基础。 (2)“十一五”时期国内外环境对我省总体有利。世界经济走势总体看好,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我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空间越来越大;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和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内需主导作用日趋强化,为我省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市场条件;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加速,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快速成长,为我省东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央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实施,扶持力度加大,为我省奋力崛起提供了难得的政策机遇;我省经济进入新一轮上升阶段,“861”行动计划积蓄的能量持续释放,为加快发展积累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特别是全省上下形成了团结奋进、振兴安徽、干事创业、竞相发展的浓厚氛围,为奋力崛起提供了强力支撑,我省加快发展的条件已经具备。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工业化水平低、城镇化水平低、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低和经济外向度低的矛盾十分突出;区域发展不平衡,县域经济薄弱,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相当艰巨;自主创新能力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强,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就业压力较大,城乡居民收入较低且分配中矛盾较多,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总的来看,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3)“十一五”是我省奋力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我们必须在完善体制机制、转变增长方式、推进结构升级、构建和谐安徽等方面迈出关键性步伐,加速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全面提升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经济实力和综合省力,尽快缩小与全国人均水平的差距,为安徽崛起打下决定性的基础。任务光荣而艰巨,责任神圣而重大。我们一定要增强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抢抓发展机遇,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确保2020年以前,我省人均生产总值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经济社会发展居全国中上游行列,提前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速推进跨越式发展 (4)“十一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制定和实施“十一五”规划,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进跨越式发展、实现奋力崛起为主题,实施工业强省、东向发展、创新推动、中心城市带动、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开展“全民创业行动”,提升“861”行动计划,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改善人民生活,建设和谐安徽,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新局面。 推进我省“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关键是始终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着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五个统筹”和“六个必须”,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坚持从我省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以观念创新为前提,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基础,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支撑,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5)“十一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国民经济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半以上,与全国的人均差距逐步缩小;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0%%左右,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工业化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经济外向度大幅度提高;普及和巩固九年制义务教育,城镇就业岗位继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贫困人口逐步减少;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特别是农村面貌明显改观;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安徽建设取得新进展。 三、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6)坚持把工业作为推进跨越式发展的主要支撑力量。抓住深化改革、技术进步、产业升级、规模扩张和产业集群五个关键环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提高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产业水平和竞争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培育一批产业层次高的新兴产业群。建成全国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工程机械、船舶及设备等产业,壮大电子电器产业群,建设全国重要的家用电器生产基地,加快发展煤化工、盐化工、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积极发展食品、纺织服装等轻纺工业,提高加工深化度、提升品牌形象。加强能源产业建设,建成两淮能源基地,推进“皖电东送”,积极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做好核电前期准备;壮大原材料产业,建设全国重要的精品钢铁基地、有色金属基地和新型建材基地。 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大力发展信息产业、生物产业,争取在生物医药、集成电路、软件和终端产品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着力实施品牌战略。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和企业重组步伐,培育若干具有较强竞争力、年销售收入超过500亿元和一批超100亿元的大型企业。充分发挥大企业的辐射关联功能,带动中小企业专业化生产和配套服务;促进同类产业中小企业的区域集聚,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块状经济。 (7)加快发展服务业。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制定和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行业制度,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提升和完善批发市场体系,加快推进物流基地建设,深化农村商品流通体制改革,加强市场建设,完善农村流通体系。加速发展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业。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大力发展旅游业,充分发挥“两山一湖”、徽文化、红色旅游及其他旅游资源优势,建设旅游大省。 (8)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全面对接长三角为重点,加快构筑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加快干线铁路建设,建成高速公路骨架网,改善内河干线航道运输条件,大力发展民用航空,完善城市交通网络,提高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初步形成若干主枢纽,以长江、淮河为水运主通道,国家干线铁路通达所有省辖市,高速公路基本通达县域,油路或水泥路通达行政村的综合交通体系。 以防洪抗旱、排涝减灾和供水安全为重点,构筑水利支撑体系。加大排涝抗旱能力建设。全面完善国家确定的治淮骨干工程,统筹推进淮河支流和淮河流域低洼地的综合治理。实施淮水北调工程。加快推进引江济淮前期工作。抓好长江重要支流整治。基本完成大中型和重点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完善城市防洪体系。积极保护和合理配置水资源,实现城市用水安全可靠、工农业用水基本保障。 建立“数字安徽”框架体系。完善“数字安徽”的支撑、应用与保障三大体系。以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重点产业信息化改造为突破口,搭建公共信息平台,广泛运用信息技术,加速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四、繁荣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9)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和“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科学规划,分类指导,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投入的力度,引导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外来资本投资开发农业,推动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向农村覆盖,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优质人力资源向农村流动,城市产业与农村对接,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充分发挥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实施“千村百镇示范工程”。 (10)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抓好粮食主产区建设,发展特色农业,以名特优农产品和绿色食品为重点,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畜牧水产业,把养殖业培育成农村支柱产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延伸产业链,促进农产品加工增值。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农业标准化,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11)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深化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项改革,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建立农村基层管理新体制,建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新机制,建立“三农”社会化服务新体系,改进农村工作考核评价办法。稳定并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推进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引导、支持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深化农村金融体制、农村商品流通体制和征地制度等项改革。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12)大力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对农村学生逐步全部免收学杂费,继续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培育新型农民。改善乡村医疗卫生基本条件,基本建立覆盖全省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快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推进“少生快富”扶贫工作。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加快乡村路网、供电、供排水、沼气、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以乡镇规划为龙头,以集约土地、美化环境、完善功能为重点,开展村镇整治。 (13)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积极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完善农业补贴政策,保持农产品和农资价格的合理水平,促进农民直接受益。结合小城镇建设,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继续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改善贫困人口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对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扶贫。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建立救助制度。 五、推进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建设,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4)加快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发展。加快合肥现代化大城市、以“马芜铜宜”为重点的皖江城市群和以“两淮一蚌”为重点的沿淮城市群建设步伐,加强市际间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壮大实力,完善功能,增强辐射带动作用。统筹做好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加强城市建设与管理,完善市政设施网络,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创立城市品牌。 (15)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坚持分类指导,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加快合肥现代化大城市建设,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着力提升产业水平,提高经济首位度,增强集聚和辐射能力,形成省会经济圈,在奋力崛起中发挥先锋带动作用。促进沿江大发展,尤其是“马芜铜宜”要加快发展,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密集带,在奋力崛起中发挥脊梁作用。充分发挥皖东沿边市县毗邻沿海发达地区的区位优势,加速发展上的无缝对接,努力成为全省东向发展的“排头兵”。促进皖北大开发,“两淮一蚌”要充分发挥工业优势,重点建设煤电化基地,发展特色制造业,尽快做大做强,成为皖北地区奋力崛起的龙头;加强沿淮淮北平原以治淮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工业发展和矿产资源深度开发利用,加速城镇化进程,妥善处理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振兴区域经济。促进皖南大开放,壮大旅游支柱产业和环境友好的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加快形成以黄山为重点的世界级旅游观光度假胜地。加大大别山区和江淮分水岭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着力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现代农业、工业和旅游业。 (16)大力振兴县域经济。以招商引资为抓手、民营经济为主体、产业集群为方向,培育特色经济,发展配套经济,做实园区经济,提升劳务经济,大力发展县域工业和农业产业化,形成以工业为主导、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积极推进县城和中心镇建设。进一步扩大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力争到“十一五”末建成一批经济强县,有的县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实现县域经济的新突破。 六、进一步深化改革,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17)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把政府职能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加强行政效能建设,健全科学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建设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严格控制机构和人员编制。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合理界定各级政府事权,进一步深化财税管理体制改革。分类推进事业单位体制改革。 (18)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以省属大企业为重点,以产权改革为核心,加快企业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大重组力度,盘活存量,推动大企业与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开展合资合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直接上市,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加快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系。全面深化国有、集体中小企业改革,抓紧完善配套改革措施。 (19)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认真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清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放宽市场准入,保障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益,不断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加快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服务和监管。 (20)做大做强地方金融。支持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积极引进省外国外金融机构。加快地方商业银行发展。壮大农村信用联社,发展农村合作银行,建立农业保险公司。稳步发展多种所有制的中小金融企业。建设和完善省、市、县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增强省属证券、信托、期货、保险公司实力。加强产权交易市场建设。积极开辟多元化融资渠道。 七、着力推进东向发展,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21)加速融入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东向发展的本质是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强化基础设施对接,大力建设与东部地区相连的比较完善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加强经济运行机制接轨,在招商引资、行政审批、激励机制等方面积极推行与东部地区相似或更加灵活适用的政策。加快与东部地区商品和要素市场的对接。推进产业互补,提供资源支撑,接受产业转移,形成互动发展。继续加强与其他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全方位扩大对内开放。 (22)加强和改进招商引资工作。按照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并重的要求,把承接产业转移与推动全省产业结构升级更好地结合起来,力争总量上有较大跨越,质量上有明显提升。创新招商方式,改善投资环境。突出抓好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利用外资的力度,争取在利用跨国公司特别是世界500强上取得新突破。扩大间接利用外资规模。进一步利用好省外资金。高度重视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优秀人才。 (23)开发区要在扩大开放和制度创新方面走在全省前列。坚持以利用外资为主、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产业层次,促进产业集群;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改善软环境,提高综合服务能力。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鼓励各级各类开发区开展管理体制创新,推动开发区升级和扩大规模,形成新优势,实现新发展,更好地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24)着力提高经济外向度。把扩大进出口规模与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有机结合起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扩大服务贸易。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壮大外贸人才队伍,扶持出口型生产企业和外贸龙头企业,拓宽外贸进出口渠道。增强处置贸易争端能力。支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到境外建立资源供应、加工基地和营销网络,参与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加强与境外机构的研发合作。 八、实施科教兴皖和人才强省,建设创新型安徽 (25)促进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高度重视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组织实施若干重大产业技术研发、重大装备技术研制专项和科技成果产业化重点项目,力争在汽车、生物工程、煤化工、电子信息等重要领域的自主创新方面取得突破。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鼓励应用技术研发机构进入企业。加强国家级和省级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实验室建设。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小企业。加强与省外境外科研机构的合作。壮大创业风险资本,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落实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政策,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集中力量抓好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 (26)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把职业教育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基本建成以高等职业教育为龙头、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施高等教育“双百(百所高校、百万大学生)工程”,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大力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兴办教育,实现民办教育的新突破。提高师资特别是农村师资水平。建立有效的教育资助体系。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 (27)大力推进人才强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关键环节,坚持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一起抓,努力培养一大批适应我省发展要求的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坚持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健全人才市场机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推行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岗位管理制度和绩效分配制度。加大人才资源开发投入。创新人才工作机制,积极营造广纳群贤、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优越环境和良好氛围。 九、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28)加快发展循环经济。认真落实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安全发展。加快以节能降耗为主要目标的技术改造。加快建立循环经济法规政策体系、技术创新体系、推广服务体系和激励约束体系。积极开展循环经济型企业、园区、城市和农村等试点,取得经验尽快在全省推开。抓紧提出并实施一批循环经济的项目,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坚持有限开发、有序开发和有偿开发,加大重要资源地质勘探力度。 (29)加快生态安徽建设。把保护环境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抓紧抓好,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切实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问题。加大淮河、巢湖流域污染治理力度,尽快改善水环境质量。保护水源,保障饮水安全。高度重视推进长江中下游地区酸雨控制和环境改善项目建设,遏制长江流域污染加重的趋势。积极防治农村面源污染。巩固绿化成果,加快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建设生态经济示范基地。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十、高度重视社会建设,着力构建和谐安徽 (30)积极促进社会和谐。加强社会建设,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区建设,发挥城乡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着力建设“信用安徽”,塑造诚信政府形象,规范企业诚信经营,树立公民诚信道德意识,建立社会信用体系,营造重发展、讲诚信的良好社会风气。 (31)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把扩大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实施促进就业的优惠政策。鼓励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引导和促进多种形式就业,大力推行“组织起来就业”。加快发展就业容量大的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创造就业岗位方面的作用。完善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加强培训,建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 (32)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以混合所有制、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实现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健全失业保险制度。稳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增加财政的社会保障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研究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措施。重视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认真解决失地农民和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高度关注和解决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问题,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制度。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和社会慈善事业。做好救灾救济工作。 (33)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有效调节高收入,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解决部分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标准。注重社会公平,特别要关注就业机会和分配过程的公平。认真解决低收入居民的住房、医疗和子女就学等困难问题。 (34)建设文化强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培育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努力把文化资源优势变为文化产业优势。加大政府对社会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逐步形成较为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具有重要影响的省重点工程和一批基层文化设施。加强文物保护和文化市场管理。 (35)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大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提高对重大疾病的预防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控制能力。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整顿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认真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积极发展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加强计划生育和妇幼卫生保健,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质量,有效解决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问题。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群众身体素质和竞技体育水平。 (36)推进“平安安徽”建设。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健全不稳定因素排查化解机制、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管理、社会动员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方面的安全监管。
此后故乡只2023-07-09 08:11:161

我国在十一五期间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请用书面语言作答。

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深化体制改革;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水元素sl2023-07-09 08:11:162

十一五规划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主要成就论文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良好态势,并为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我们战胜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隆重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  1.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在遭遇百年罕见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情况下,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初步预计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2010年有望超过39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00美元,2010年国家财政收入有望由2005年的3万亿元增加到8万亿元以上。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五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超过5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下。截至2009年底,全国外出务工农民总数达到1.45亿人,预计“十一五”期末可以实现转移农业劳动力4500多万人的规划目标。价格水平总体上保持基本稳定。  2.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粮食总产量从2005年的9680亿斤增加到了2009年的10616亿斤,增长了9.66%,实现连续六年增产,提前四年达到1万亿斤的规划目标。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条件显著改善,农村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条件明显改善,农村用电量增长40%,到2009年底已经解决1.65亿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工业生产能力和技术、品种、质量全面提升,“十一五”前四年,累计淘汰炼铁、炼钢、焦炭、水泥和造纸落后产能分别为2110万吨、1640万吨、1809万吨、7416万吨和150万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服务业稳步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提高,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取得成功,一批重大技术装备实现自主制造。高速铁路从无到有,从五年前在世界上跟跑变为领跑者。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各项改革有序推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体制保障。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取得积极成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农村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和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国有企业、财税、金融、文化体制等改革实现新突破  4.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人口资源环境各项指标均如期完成,预计2010年底,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4亿人左右,耕地保有量控制在1.212亿公顷,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从2005年底的56%提高到68%,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从2005年底的0.45提高到0.5,森林覆盖率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13.92%提高到20.36%。节能减排扎实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大。  五年来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实践证明,过去的五年是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是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的五年,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和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是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的五年。“十一五”取得的成就,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结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
FinCloud2023-07-09 08:11:151

“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全国人民在以江 泽 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 *** 集体的领导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十三年来, 们面临不少挑战,也有许多机遇, 们努力做到抓住机遇而不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因循守旧,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千方百计加快发展.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 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使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有利于先进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调动和发挥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保证社会主义制度充满旺盛的生机和活力.改革发展稳定是有机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必须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广大群众可承受的程度之间的关系,在稳定中深化改革、加快发展,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的稳定. 坚持扩大开放,积极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这是推进 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闭关锁国只会导致落后.只有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才能吸收世界范围内的一切先进的文明成果,加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跨越式发展.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结构加速重组的新形势,必须把对外开放提高到新水平,使“走出去”与“引进来”这两个对外开放的轮子都转起来,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只有这样,才能更多更好地利用国外的资源和市场,进一步解决好资源、就业等事关全局的战略问题,拓展经济发展的空间,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坚持与时俱进,根据形势变化适时调整宏观政策取向.在十三年中,宏观调控任务出现了两次重大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初是以抑制通货膨胀为主要目标;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扩大国内需求、遏制通货紧缩趋势.在这两次调控中,中央果断决策,适时调整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在经济“过热”的时候,实行适度从紧财政货币政策,实现了“软着陆”,避免了大的起伏.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改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并发挥各种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保持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实践证明,要实现经济增长、就业增加、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等方面的宏观调控目标,必须适应形势变化,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适时调整宏观政策及配套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同时,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立足中国现实,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只有发展民主,加强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才能有效地保证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保持长治久安的政治局面. 这些经验,归根到底,就是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高举邓 小 平理论伟大旗帜,自觉实践“ *** ”重要思想.这是 们取得伟大成就的政治前提和根本保证.“ *** ”是 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检验工作成败、判断是非曲直的根本标准.只有自觉实践“ *** ”重要思想,才能坚定不移地贯彻好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推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才能自觉调整和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消除不利于先进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勃发出生机和活力;才能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先进文明成果,不断推动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在高起点上实现跨越式发展;才能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才能应对和驾驭复杂局势,克服前进中的艰难险阻,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hi投2023-07-09 08:11:151

收集十一五期间(2006-2010),国家或淮安取得的成就,分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四个方面。

同学,,,我说我一看由原题心里那叫一个激动啊,,怎么会还没答呢?失败啊……
大鱼炖火锅2023-07-09 08:11:149

十一五成就展观后感

中国越来越强大!!!!!
苏萦2023-07-09 08:11:142

试述“十一五”期间我国主要取得了哪些方面的辉煌成就?“十二五”期间应重点解决哪些问题?

十一五成就:1、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显著提高。2、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3、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4、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 十二五要解决的问题:1、要推动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2、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3、要大力发展社会事业。4、要扎实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5、要全面改善人民生活。6、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7、要不断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建设。 具体您可以参考温总理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
LuckySXyd2023-07-09 08:11:138

如何评价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

  为了全面展示“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自3月1日起,国家统计局将陆续发布“十一五”社会经济发展成就系列报告。  “‘十一五"期间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90%以上的目标都实现了或者超额实现了。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经济依然取得高增长,非常不简单。”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评价说。  可以说,“十一五”的五年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夯实基础的时期,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  奋进的五年:在国际金融危机与自然灾害的双重挑战下,中国经济再次实现新跨越  让我们先看一组数字的对比——  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根据规划,“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增长目标确定为年均增长7.5%,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  此刻,回望“十一五”,虽然2010年尚未落幕,但前四年我国GDP已实现年均增长11.4%,比“十五”平均增速9.8%快了1.6个百分点,更比世界同期水平快8.2个百分点。而今年上半年,我国GDP又取得了11.1%的增长。专家预计,今年全年中国经济的增速应不低于9.5%,这意味着“十一五”期间经济年平均增速超过10%,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也将超额实现。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一高速增长是在国际金融危机造成世界经济停滞不前甚至出现负增长以及国内一连串自然灾害的双重挑战下取得的。2008年,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经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而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西南大旱、舟曲泥石流、洪涝灾害等突如其来的严重自然灾害,也令经济运行一次次承受严峻的考验。从当年第四季度开始,中国经济迅速下滑,到2009年一季度,GDP增速一度跌至6.1%。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以及接连不断的各种重大挑战,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出台并实施了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从而使国民经济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经济增速逐季回升,全年实现8.7%的增幅,超额完成“保8”目标。在世界经济一片惨淡之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世界银行报告指出:“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首要推动力量。”  “十一五”的五年,不仅仅是经济增长速度领先全球,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也发生了重大变化。2009年,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的位次由2005年的第四位上升到第三位,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8.5%,比2005年上升3.6个百分点。进入2010年,这一格局再次被重写:二季度中国GDP超过日本,从而跃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不仅如此,2009年,我国外汇储备和财政收入分别达到2.4万亿美元和6.9万亿元,位居世界前列;在全世界500种工业产品中,220种产品我国产量世界第一,装备和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二;当年外贸进出口总额为22072.7亿美元,是2005年的1.5倍,世界排位从2005年的第三位上升到第二位,其中出口额从第三位上升到第一位。  面对挑战和考验,中国经济再次实现新的跨越,交出一份精彩的答卷。  提升的五年:节能减排力度前所未有,四大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有望全部实现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突飞猛进,但粗放式发展也带来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这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并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十一五”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并明确规定了“具有法律效力”的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10%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20%、主要污染物排放下降10%。目标之具体、约束性之强在以往10个五年规划中不曾有过。这些指标不仅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内涵,也对增长的质量和方式有了硬性的规定,体现了政府对由量到质的科学发展模式的追求。  前不久,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总结和介绍“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情况时表示,为实现“十一五”目标,我国在结构节能方面,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第二产业中,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在淘汰落后产能方面,“十一五”前四年,我国共淘汰小火电机组6000多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产能8712万吨、炼钢产能6038万吨、水泥产能2.14亿吨。  对此,杨宜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十一五"各项任务中,节能减排应该是最难的。但是通过加强约束,这个目标也实现了,非常值得欣喜。”事实上,中国作为发展中的传统工业国家、“世界加工工厂”,一度消耗着世界上40%左右的煤炭、50%左右的水泥、60%左右的钢铁和70%左右的油气,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倍以上。尽管节能减排、治污降耗、淘汰落后已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但五年内实现“单位GDP能耗降低20%”依然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为此,中央在此期间投资2000多亿元用于节能环保工程,进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而这些投入只占全国节能环保总投资的10%至15%。  在中央和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十一五”前四年,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5%的基础上,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0.76%,累计实现节能量5.3亿吨标准煤。与此同时,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下降9.66%,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13.14%,为实现全国完成单位GDP能耗及主要污染物排放下降目标奠定了重要基础。  从目前情况看,“四项指标中后三个到年底经过努力都能实现,但完成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还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解振华说。但他同时表示,“一定会努力完成节能减排目标”。  惠民的五年: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保障事业快速推进  回望“十一五”,人们不难发现,在不断推进的各项经济、社会与政治改革等方面,无不闪耀着“民生”二字。  “农村改革使广大农民普遍受益,基本公共服务改革也有重大突破。民生建设得到各级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因此,‘十一五"也被誉为‘民生五年"。” 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在谈到“十一五”期间各项改革措施取得的成果时说。  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经济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理念在“十一五”期间每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越来越充分地得以体现——2006年,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广大农民从此走上减负增收的致富之路;同年,中央财政拿出1859亿元投向困难群体。此后,用于民生的财政支出逐年递增,2008年突破万亿元,2010年更是超出1.6万亿元。与此同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从2008年起覆盖到了全国全部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此外,“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新医改方案惠及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已覆盖全国92%以上的人口。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五年,也是政府惠民、利民政策不断发力、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的五年。2006年到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1760元增长到17175元,年均实际增长10.2%,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了0.6个百分点,其中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3587元增长到5153元,年均实际增长8.3%,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了3个百分点。  如今,在各大中城市以及部分农村,汽车已经快步走进家庭,电脑、手机的普及率也在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娱乐的需求日益增长。数据表明,我国私人汽车拥有量从2006年的2333万辆,增加到2009年的4575万辆;移动电话用户从2006年末的4.6106亿户增加到2009年末的7.4721亿户,今年上半年更突破了8亿户。与此同时,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2005年的36.7%下降到2009年的36.5%,农村居民家庭由2005年的45.5%下降到41.0%。这一切都表明,广大人民群众在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生活质量也日益提高。
阿啵呲嘚2023-07-09 08:11:121

政治题:“十一五”国家发展成就的重大事件!!!!!! 急啊!注意“重大事件”

2006年 免除农业税2007年 免除学杂费2008年 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2009年 新农保试点启动能源工程 电网时代 神东煤炭基地科技工程 超级计算机 深海载人潜水器等等
黑桃花2023-07-09 08:11:122

十一五的成就、科技、教育、名声

  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在全国人民的翘首盼望与热切注视下,“嫦娥二号”冲破夜空成功发射,从而标志着中国探月工程二期拉开了序幕。那一瞬间,对于钱卫平和他的同事们来说,心中奔涌的不仅仅是欣慰与自豪,更多的是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作为2007年“嫦娥一号”、2008年载人飞船以及如今“嫦娥二号”任务测控系统总设计师,钱卫平见证了我国航天事业在“十一五”期间的飞速发展。而这不过是近年来我国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的一个缩影。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我国在“十一五”时期宏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经济总量跻身世界前三,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新型工业化道路引领中国工业实现新跨越,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持续改善。更令人惊喜的是,在收获这些成就的同时,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调整也取得积极进展,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十一五"期间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90%以上的目标都实现了或者超额实现了。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经济依然取得高增长,非常不简单。”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评价说。  可以说,“十一五”的五年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夯实基础的时期,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  奋进的五年:在国际金融危机与自然灾害的双重挑战下,中国经济再次实现新跨越  让我们先看一组数字的对比——  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根据规划,“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增长目标确定为年均增长7.5%,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  此刻,回望“十一五”,虽然2010年尚未落幕,但前四年我国GDP已实现年均增长11.4%,比“十五”平均增速9.8%快了1.6个百分点,更比世界同期水平快8.2个百分点。而今年上半年,我国GDP又取得了11.1%的增长。专家预计,今年全年中国经济的增速应不低于9.5%,这意味着“十一五”期间经济年平均增速超过10%,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也将超额实现。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一高速增长是在国际金融危机造成世界经济停滞不前甚至出现负增长以及国内一连串自然灾害的双重挑战下取得的。2008年,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经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而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西南大旱、舟曲泥石流、洪涝灾害等突如其来的严重自然灾害,也令经济运行一次次承受严峻的考验。从当年第四季度开始,中国经济迅速下滑,到2009年一季度,GDP增速一度跌至6.1%。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以及接连不断的各种重大挑战,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出台并实施了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从而使国民经济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经济增速逐季回升,全年实现8.7%的增幅,超额完成“保8”目标。在世界经济一片惨淡之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世界银行报告指出:“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首要推动力量。”  “十一五”的五年,不仅仅是经济增长速度领先全球,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也发生了重大变化。2009年,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的位次由2005年的第四位上升到第三位,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8.5%,比2005年上升3.6个百分点。进入2010年,这一格局再次被重写:二季度中国GDP超过日本,从而跃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不仅如此,2009年,我国外汇储备和财政收入分别达到2.4万亿美元和6.9万亿元,位居世界前列;在全世界500种工业产品中,220种产品我国产量世界第一,装备和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二;当年外贸进出口总额为22072.7亿美元,是2005年的1.5倍,世界排位从2005年的第三位上升到第二位,其中出口额从第三位上升到第一位。  面对挑战和考验,中国经济再次实现新的跨越,交出一份精彩的答卷。  提升的五年:节能减排力度前所未有,四大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有望全部实现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突飞猛进,但粗放式发展也带来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这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并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十一五”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并明确规定了“具有法律效力”的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10%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20%、主要污染物排放下降10%。目标之具体、约束性之强在以往10个五年规划中不曾有过。这些指标不仅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内涵,也对增长的质量和方式有了硬性的规定,体现了政府对由量到质的科学发展模式的追求。  前不久,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总结和介绍“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情况时表示,为实现“十一五”目标,我国在结构节能方面,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第二产业中,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在淘汰落后产能方面,“十一五”前四年,我国共淘汰小火电机组6000多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产能8712万吨、炼钢产能6038万吨、水泥产能2.14亿吨。  对此,杨宜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十一五"各项任务中,节能减排应该是最难的。但是通过加强约束,这个目标也实现了,非常值得欣喜。”事实上,中国作为发展中的传统工业国家、“世界加工工厂”,一度消耗着世界上40%左右的煤炭、50%左右的水泥、60%左右的钢铁和70%左右的油气,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倍以上。尽管节能减排、治污降耗、淘汰落后已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但五年内实现“单位GDP能耗降低20%”依然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为此,中央在此期间投资2000多亿元用于节能环保工程,进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而这些投入只占全国节能环保总投资的10%至15%。  在中央和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十一五”前四年,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5%的基础上,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0.76%,累计实现节能量5.3亿吨标准煤。与此同时,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下降9.66%,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13.14%,为实现全国完成单位GDP能耗及主要污染物排放下降目标奠定了重要基础。  从目前情况看,“四项指标中后三个到年底经过努力都能实现,但完成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还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解振华说。但他同时表示,“一定会努力完成节能减排目标”。  惠民的五年: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保障事业快速推进  回望“十一五”,人们不难发现,在不断推进的各项经济、社会与政治改革等方面,无不闪耀着“民生”二字。  “农村改革使广大农民普遍受益,基本公共服务改革也有重大突破。民生建设得到各级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因此,‘十一五"也被誉为‘民生五年"。” 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在谈到“十一五”期间各项改革措施取得的成果时说。  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经济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理念在“十一五”期间每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越来越充分地得以体现——2006年,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广大农民从此走上减负增收的致富之路;同年,中央财政拿出1859亿元投向困难群体。此后,用于民生的财政支出逐年递增,2008年突破万亿元,2010年更是超出1.6万亿元。与此同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从2008年起覆盖到了全国全部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此外,“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新医改方案惠及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已覆盖全国92%以上的人口。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五年,也是政府惠民、利民政策不断发力、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的五年。2006年到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1760元增长到17175元,年均实际增长10.2%,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了0.6个百分点,其中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3587元增长到5153元,年均实际增长8.3%,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了3个百分点。  如今,在各大中城市以及部分农村,汽车已经快步走进家庭,电脑、手机的普及率也在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娱乐的需求日益增长。数据表明,我国私人汽车拥有量从2006年的2333万辆,增加到2009年的4575万辆;移动电话用户从2006年末的4.6106亿户增加到2009年末的7.4721亿户,今年上半年更突破了8亿户。与此同时,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2005年的36.7%下降到2009年的36.5%,农村居民家庭由2005年的45.5%下降到41.0%。这一切都表明,广大人民群众在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生活质量也日益提高。  今年是“十一五”收官之年,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还需清醒地看到,尽管“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制约经济平稳运行的矛盾依然突出,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还存在许多结构性问题,资源环境约束逐渐加大,收入分配机制改革面临重重阻力。也正因为此,对于即将来到的“十二五”,我们充满着深切的期待,也怀有一份强烈的责任。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我们还需奋力前行。  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我们要推动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今后五年,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在明显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年均增长7%。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把短期调控政策和长期发展政策结合起来,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  --我们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服务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城镇化率从47.5%提高到51.5%,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区域良性互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我们要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稳步提升全民受教育程度。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和支持政策,着力推进重大科学技术突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促进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生产力。加强人才培养,努力造就规模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发展体育事业。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快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我们要扎实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6%和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8%至10%,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21.66%。切实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大江大河重要支流、湖泊和中小河流治理,明显提高基本农田灌溉、水资源有效利用水平和防洪能力。  --我们要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坚持把增加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五年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快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超过7%。提高扶贫标准,减少贫困人口。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平。城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提高并稳定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政策范围内的医保基金支付水平提高到70%以上,全国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达到20%左右。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  --我们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加快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构建组织多元、服务高效、监管审慎、风险可控的金融体系。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建立健全能够灵活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培育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进一步形成互利共赢的开放新格局。  --我们要不断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建设。政府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必须对人民负责,为人民谋利益,接受人民监督;必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强维护群众利益的法规建设,推进依法行政;必须实行科学、民主决策,建立健全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从制度上改变权力过分集中而又得不到制约的状况,坚决惩治和预防腐败;必须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总之,经过未来五年努力,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各项目标,我国的综合国力就会有更大的提升,人民生活就会有更大的改善,国家面貌就会发生更大的变化。
瑞瑞爱吃桃2023-07-09 08:11:121

有哪位大虾帮忙回答一下这道问题: 综述“十一五”规划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崩溃,,都是校友。。
NerveM 2023-07-09 08:11:128

贵州"十一五"时期取得哪些成就

FISH 槇原敬之 别れた后で短くしたの君は前髪を少し手でといたあなたよりもかまってくれるひとよふざけて唇とがらす幸せになることを愿って选んだ别れなのに穏やかに笑う君を憎みそうになるのは何故?※他の谁かの腕のなかで君は绮丽に泳いでるカルキの水が苦しくて仆は駄目になってく※意味もなく他人同志の颜で行き交う人たちと仆らを映し出してるウインドウはまるで夕暮れの水族馆ここでまた二人が出会ったのは思い出辿ったのではなく本当の偶然だよね今は彼だけ爱しているはず他の谁かの腕の中は光の届く浅い海仆といるよりもっともっと绮丽な色を见せるのか
凡尘2023-07-09 08:11:111

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哪些辉煌的成就

http://wenku.baidu.com/view/e471a80b79563c1ec5da71ce.html
苏州马小云2023-07-09 08:11:112

“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那些辉煌的成就?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我也在找答案
真颛2023-07-09 08:11:112

十一五我国取得了巨大成就,举例(3例)

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在全国人民的翘首盼望与热切注视下,“嫦娥二号”冲破夜空成功发射,从而标志着中国探月工程二期拉开了序幕。那一瞬间,对于钱卫平和他的同事们来说,心中奔涌的不仅仅是欣慰与自豪,更多的是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作为2007年“嫦娥一号”、2008年载人飞船以及如今“嫦娥二号”任务测控系统总设计师,钱卫平见证了我国航天事业在“十一五”期间的飞速发展。而这不过是近年来我国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的一个缩影。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我国在“十一五”时期宏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经济总量跻身世界前三,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新型工业化道路引领中国工业实现新跨越,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持续改善。更令人惊喜的是,在收获这些成就的同时,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调整也取得积极进展,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十一五"期间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90%以上的目标都实现了或者超额实现了。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经济依然取得高增长,非常不简单。”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评价说。 可以说,“十一五”的五年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夯实基础的时期,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 奋进的五年:在国际金融危机与自然灾害的双重挑战下,中国经济再次实现新跨越 让我们先看一组数字的对比—— 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根据规划,“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增长目标确定为年均增长7.5%,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 此刻,回望“十一五”,虽然2010年尚未落幕,但前四年我国GDP已实现年均增长11.4%,比“十五”平均增速9.8%快了1.6个百分点,更比世界同期水平快8.2个百分点。而今年上半年,我国GDP又取得了11.1%的增长。专家预计,今年全年中国经济的增速应不低于9.5%,这意味着“十一五”期间经济年平均增速超过10%,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也将超额实现。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一高速增长是在国际金融危机造成世界经济停滞不前甚至出现负增长以及国内一连串自然灾害的双重挑战下取得的。2008年,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经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而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西南大旱、舟曲泥石流、洪涝灾害等突如其来的严重自然灾害,也令经济运行一次次承受严峻的考验。从当年第四季度开始,中国经济迅速下滑,到2009年一季度,GDP增速一度跌至6.1%。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以及接连不断的各种重大挑战,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出台并实施了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从而使国民经济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经济增速逐季回升,全年实现8.7%的增幅,超额完成“保8”目标。在世界经济一片惨淡之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世界银行报告指出:“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首要推动力量。” “十一五”的五年,不仅仅是经济增长速度领先全球,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也发生了重大变化。2009年,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的位次由2005年的第四位上升到第三位,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8.5%,比2005年上升3.6个百分点。进入2010年,这一格局再次被重写:二季度中国GDP超过日本,从而跃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不仅如此,2009年,我国外汇储备和财政收入分别达到2.4万亿美元和6.9万亿元,位居世界前列;在全世界500种工业产品中,220种产品我国产量世界第一,装备和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二;当年外贸进出口总额为22072.7亿美元,是2005年的1.5倍,世界排位从2005年的第三位上升到第二位,其中出口额从第三位上升到第一位。 面对挑战和考验,中国经济再次实现新的跨越,交出一份精彩的答卷。 提升的五年:节能减排力度前所未有,四大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有望全部实现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突飞猛进,但粗放式发展也带来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这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并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十一五”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并明确规定了“具有法律效力”的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10%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20%、主要污染物排放下降10%。目标之具体、约束性之强在以往10个五年规划中不曾有过。这些指标不仅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内涵,也对增长的质量和方式有了硬性的规定,体现了政府对由量到质的科学发展模式的追求。 前不久,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总结和介绍“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情况时表示,为实现“十一五”目标,我国在结构节能方面,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第二产业中,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在淘汰落后产能方面,“十一五”前四年,我国共淘汰小火电机组6000多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产能8712万吨、炼钢产能6038万吨、水泥产能2.14亿吨。 对此,杨宜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十一五"各项任务中,节能减排应该是最难的。但是通过加强约束,这个目标也实现了,非常值得欣喜。”事实上,中国作为发展中的传统工业国家、“世界加工工厂”,一度消耗着世界上40%左右的煤炭、50%左右的水泥、60%左右的钢铁和70%左右的油气,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倍以上。尽管节能减排、治污降耗、淘汰落后已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但五年内实现“单位GDP能耗降低20%”依然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为此,中央在此期间投资2000多亿元用于节能环保工程,进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而这些投入只占全国节能环保总投资的10%至15%。 在中央和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十一五”前四年,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5%的基础上,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0.76%,累计实现节能量5.3亿吨标准煤。与此同时,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下降9.66%,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13.14%,为实现全国完成单位GDP能耗及主要污染物排放下降目标奠定了重要基础。 从目前情况看,“四项指标中后三个到年底经过努力都能实现,但完成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还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解振华说。但他同时表示,“一定会努力完成节能减排目标”。 惠民的五年: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保障事业快速推进 回望“十一五”,人们不难发现,在不断推进的各项经济、社会与政治改革等方面,无不闪耀着“民生”二字。 “农村改革使广大农民普遍受益,基本公共服务改革也有重大突破。民生建设得到各级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因此,‘十一五"也被誉为‘民生五年"。” 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在谈到“十一五”期间各项改革措施取得的成果时说。 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经济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理念在“十一五”期间每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越来越充分地得以体现——2006年,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广大农民从此走上减负增收的致富之路;同年,中央财政拿出1859亿元投向困难群体。此后,用于民生的财政支出逐年递增,2008年突破万亿元,2010年更是超出1.6万亿元。与此同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从2008年起覆盖到了全国全部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此外,“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新医改方案惠及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已覆盖全国92%以上的人口。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五年,也是政府惠民、利民政策不断发力、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的五年。2006年到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1760元增长到17175元,年均实际增长10.2%,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了0.6个百分点,其中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3587元增长到5153元,年均实际增长8.3%,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了3个百分点。 如今,在各大中城市以及部分农村,汽车已经快步走进家庭,电脑、手机的普及率也在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娱乐的需求日益增长。数据表明,我国私人汽车拥有量从2006年的2333万辆,增加到2009年的4575万辆;移动电话用户从2006年末的4.6106亿户增加到2009年末的7.4721亿户,今年上半年更突破了8亿户。与此同时,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2005年的36.7%下降到2009年的36.5%,农村居民家庭由2005年的45.5%下降到41.0%。这一切都表明,广大人民群众在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生活质量也日益提高。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我们还需奋力前行。求采纳
ardim2023-07-09 08:11:111

如何全面认识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收获和宝贵经验

应该是吧!!!
凡尘2023-07-09 08:11:114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二00六至二0一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要规划,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提出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凝聚人民意志的发展目标、指导方针和总体部署。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1)“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十五”时期是不平凡的五年。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明确提出并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牢牢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推进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高。我们有效抑制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成功战胜非典疫情和重大自然灾害的挑战,从容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新变化,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加快,“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贸易迈上新台阶,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城乡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民族团结不断巩固,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这些都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2)“十一五”时期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有利于保持国际环境的总体稳定,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我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相互补充,外部环境总体上对我国发展有利。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加剧,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有新的表现,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劳动力资源丰富,国民储蓄率较高,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科技教育具有较好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社会政治保持长期稳定。这些都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经济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相当艰巨;就业压力依然较大,收入分配中的矛盾较多;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处理好社会利益关系的难度加大。我们在前进道路上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3)“十一五”是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一五”时期尤为关键。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应对各种挑战,认真解决长期积累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突破发展的瓶颈制约和体制障碍,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新局面,为后十年顺利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我们一定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广的世界眼光,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全面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4)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制定“十一五”规划,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要坚持以下原则: ——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展既要有较快的增长速度,更要注重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要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正确把握经济发展趋势的变化,保持社会供求总量基本平衡,避免经济大起大落,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长期持续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麻烦采纳,谢谢!
西柚不是西游2023-07-09 08:11:101

关于我国十一五规划的成就(内容越详细越好)

  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在全国人民的翘首盼望与热切注视下,“嫦娥二号”冲破夜空成功发射,从而标志着中国探月工程二期拉开了序幕。那一瞬间,对于钱卫平和他的同事们来说,心中奔涌的不仅仅是欣慰与自豪,更多的是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作为2007年“嫦娥一号”、2008年载人飞船以及如今“嫦娥二号”任务测控系统总设计师,钱卫平见证了我国航天事业在“十一五”期间的飞速发展。而这不过是近年来我国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的一个缩影。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我国在“十一五”时期宏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经济总量跻身世界前三,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新型工业化道路引领中国工业实现新跨越,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持续改善。更令人惊喜的是,在收获这些成就的同时,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调整也取得积极进展,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十一五"期间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90%以上的目标都实现了或者超额实现了。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经济依然取得高增长,非常不简单。”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评价说。  可以说,“十一五”的五年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夯实基础的时期,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  奋进的五年:在国际金融危机与自然灾害的双重挑战下,中国经济再次实现新跨越  让我们先看一组数字的对比——  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根据规划,“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增长目标确定为年均增长7.5%,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  此刻,回望“十一五”,虽然2010年尚未落幕,但前四年我国GDP已实现年均增长11.4%,比“十五”平均增速9.8%快了1.6个百分点,更比世界同期水平快8.2个百分点。而今年上半年,我国GDP又取得了11.1%的增长。专家预计,今年全年中国经济的增速应不低于9.5%,这意味着“十一五”期间经济年平均增速超过10%,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也将超额实现。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一高速增长是在国际金融危机造成世界经济停滞不前甚至出现负增长以及国内一连串自然灾害的双重挑战下取得的。2008年,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经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而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西南大旱、舟曲泥石流、洪涝灾害等突如其来的严重自然灾害,也令经济运行一次次承受严峻的考验。从当年第四季度开始,中国经济迅速下滑,到2009年一季度,GDP增速一度跌至6.1%。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以及接连不断的各种重大挑战,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出台并实施了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从而使国民经济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经济增速逐季回升,全年实现8.7%的增幅,超额完成“保8”目标。在世界经济一片惨淡之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世界银行报告指出:“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首要推动力量。”  “十一五”的五年,不仅仅是经济增长速度领先全球,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也发生了重大变化。2009年,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的位次由2005年的第四位上升到第三位,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8.5%,比2005年上升3.6个百分点。进入2010年,这一格局再次被重写:二季度中国GDP超过日本,从而跃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不仅如此,2009年,我国外汇储备和财政收入分别达到2.4万亿美元和6.9万亿元,位居世界前列;在全世界500种工业产品中,220种产品我国产量世界第一,装备和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二;当年外贸进出口总额为22072.7亿美元,是2005年的1.5倍,世界排位从2005年的第三位上升到第二位,其中出口额从第三位上升到第一位。  面对挑战和考验,中国经济再次实现新的跨越,交出一份精彩的答卷。  提升的五年:节能减排力度前所未有,四大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有望全部实现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突飞猛进,但粗放式发展也带来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这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并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十一五”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并明确规定了“具有法律效力”的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10%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20%、主要污染物排放下降10%。目标之具体、约束性之强在以往10个五年规划中不曾有过。这些指标不仅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内涵,也对增长的质量和方式有了硬性的规定,体现了政府对由量到质的科学发展模式的追求。  前不久,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总结和介绍“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情况时表示,为实现“十一五”目标,我国在结构节能方面,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第二产业中,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在淘汰落后产能方面,“十一五”前四年,我国共淘汰小火电机组6000多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产能8712万吨、炼钢产能6038万吨、水泥产能2.14亿吨。  对此,杨宜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十一五"各项任务中,节能减排应该是最难的。但是通过加强约束,这个目标也实现了,非常值得欣喜。”事实上,中国作为发展中的传统工业国家、“世界加工工厂”,一度消耗着世界上40%左右的煤炭、50%左右的水泥、60%左右的钢铁和70%左右的油气,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倍以上。尽管节能减排、治污降耗、淘汰落后已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但五年内实现“单位GDP能耗降低20%”依然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为此,中央在此期间投资2000多亿元用于节能环保工程,进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而这些投入只占全国节能环保总投资的10%至15%。  在中央和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十一五”前四年,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5%的基础上,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0.76%,累计实现节能量5.3亿吨标准煤。与此同时,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下降9.66%,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13.14%,为实现全国完成单位GDP能耗及主要污染物排放下降目标奠定了重要基础。  从目前情况看,“四项指标中后三个到年底经过努力都能实现,但完成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还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解振华说。但他同时表示,“一定会努力完成节能减排目标”。  惠民的五年: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保障事业快速推进  回望“十一五”,人们不难发现,在不断推进的各项经济、社会与政治改革等方面,无不闪耀着“民生”二字。  “农村改革使广大农民普遍受益,基本公共服务改革也有重大突破。民生建设得到各级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因此,‘十一五"也被誉为‘民生五年"。” 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在谈到“十一五”期间各项改革措施取得的成果时说。  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经济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理念在“十一五”期间每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越来越充分地得以体现——2006年,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广大农民从此走上减负增收的致富之路;同年,中央财政拿出1859亿元投向困难群体。此后,用于民生的财政支出逐年递增,2008年突破万亿元,2010年更是超出1.6万亿元。与此同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从2008年起覆盖到了全国全部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此外,“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新医改方案惠及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已覆盖全国92%以上的人口。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五年,也是政府惠民、利民政策不断发力、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的五年。2006年到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1760元增长到17175元,年均实际增长10.2%,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了0.6个百分点,其中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3587元增长到5153元,年均实际增长8.3%,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了3个百分点。  如今,在各大中城市以及部分农村,汽车已经快步走进家庭,电脑、手机的普及率也在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娱乐的需求日益增长。数据表明,我国私人汽车拥有量从2006年的2333万辆,增加到2009年的4575万辆;移动电话用户从2006年末的4.6106亿户增加到2009年末的7.4721亿户,今年上半年更突破了8亿户。与此同时,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2005年的36.7%下降到2009年的36.5%,农村居民家庭由2005年的45.5%下降到41.0%。这一切都表明,广大人民群众在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生活质量也日益提高。  今年是“十一五”收官之年,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还需清醒地看到,尽管“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制约经济平稳运行的矛盾依然突出,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还存在许多结构性问题,资源环境约束逐渐加大,收入分配机制改革面临重重阻力。也正因为此,对于即将来到的“十二五”,我们充满着深切的期待,也怀有一份强烈的责任。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我们还需奋力前行。
人类地板流精华2023-07-09 08:11:101

十一五期间是哪几年?

十一五期间是2006年—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十一五是2006-201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十一五重要成就:1、经济上: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前列,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39.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3%;粮食产量连续七年增长;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2、政治上:继续完善了村务公开、政务公开、村民自治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不断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3、文化上:2008年秋季起全面免除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人口素质明显提高;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嫦娥二号”探月卫星成功发射、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世界第一、京沪高铁线路最长、标准最高。
无尘剑 2023-07-09 08:11:101

十一五i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哪些辉煌的成就,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鹅鹅鹅鹅
豆豆staR2023-07-09 08:11:102

如何全面认识“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

1、如何全面认识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十一五”时期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等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1.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2.统筹东中西部共同发展。“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发展的版图在细化,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由南向北、从东到西,一个个被圈定,一步步在展开。3.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五年来我们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主要是:注重把抓住发展机遇和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模式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注重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努力提高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注重处理好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的关系,努力促进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和谐稳定;注重把维护中央权威和发挥地方积极性统一起来,努力增强政策执行力和发展活力;注重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努力实现互利共赢。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有利于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增强人们对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我们要把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把自主创新作为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着力点,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企业的规模效益和竞争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改善农村面貌,促进城乡同步发展。要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使地区间人均GDP、居民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的相对差距逐步缩小。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力度。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要按照和谐社会的要求,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认真研究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强化对食品、药品等的监管。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加强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形成有利于转变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
小菜G的建站之路2023-07-09 08:11:101

十一五成就回顾

http://wenku.baidu.com/view/29b9cc2e453610661ed9f499.html可惜是要财富值的,这个ppt还是不错
Chen2023-07-09 08:11:092

如何全面认识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高度评价了“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积累的宝贵经验。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认清形势,坚定信心,努力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就必须全面准确评价“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全面准确领会“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宝贵经验。 5年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十一五”时期,既是广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最为困难、最为复杂的时期。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国内经济下行影响,面对接踵而至的干旱、严重雨雪冰冻灾害、洪涝灾害等自然灾害,自治区党委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齐心协力,沉着应对,经受住了严峻考验。这5年,全区经济社会保持了发展良好势头,实现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重大项目和交通建设、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革开放合作、节能减排和科技进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工作的“六个突破”;全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等6项主要经济指标将实现翻番。(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在取得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巨大成就的同时,积累了应对复杂经济环境和形势的宝贵经验。这些成绩的取得实属不易,是我区实施“十二五”规划、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坚实的基础;取得的经验十分宝贵,是我们应对新情况、完成新任务、实现新目标的一笔巨大精神财富,必须全面领会,认真总结,深刻把握。 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十一五”时期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经验,准确把握“十二五”规划实施的新特点新趋势,科学判断后金融危机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和形势,对我们抓住新机遇、实现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面领会“十一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既要全面、准确地总结成绩,弄清楚“家底”,认清发展的有利条件;也要对不利因素、存在的问题、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有清醒的认识,做到心中有数;既要坚持已被发展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宝贵经验和做法,并进一步完善,更要认真分析总结失误,从中吸取教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增强科学发展意识、机遇意识,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奋发有为的精神,迎接新的挑战,夺取新胜利。 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今天的发展是明天发展的“阶梯”。让我们在今年最后两个多月里奋力冲刺,为“十一五”写下完美句号,为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做好准备。
meira2023-07-09 08:11:082

“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哪些辉煌的成就?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成就我国经济发展的版图在细化,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由南向北、从东到西,一个个被圈定,一步步在展开。2009年以来,12个区域规划先后上升到国家层面;中西部和东北的经济增速一举超过东部,与全国经济增长的差距在缩小 国家把越来越多的财力用于改善人民生活的交通、教育、医疗以及社会保障等领域,越来越多的贫困地区、偏远地区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得到改善。2006—2009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分别为10.2%和8.3% 从“十五”迈进“十一五”的门槛时,我们不仅对中国发展的前景充满信心,更对发展的道路充满期待。因为,我们站在了科学发展的新起点上。原因十一五”前四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1.4%,比“十五”时期年平均增速快1.6个百分点;全国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5.61%。目前,“十一五”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已提前实现,全国经济增长的差距在缩小,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分别为10.2%和8.3%,科学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时,这个十一五期间,遇到了很多困难,有自然灾害,也有国际压力(经济危机等)。根本原因是: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和奉献,深化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实际国情发展,认清了困难的实质。
豆豆staR2023-07-09 08:11:081

简述十一五期间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前四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1.4%,比“十五”时期年平均增速快1.6个百分点;全国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5.61%。目前,“十一五”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已提前实现  我国经济发展的版图在细化,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由南向北、从东到西,一个个被圈定,一步步在展开。2009年以来,12个区域规划先后上升到国家层面;中西部和东北的经济增速一举超过东部,与全国经济增长的差距在缩小  国家把越来越多的财力用于改善人民生活的交通、教育、医疗以及社会保障等领域,越来越多的贫困地区、偏远地区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得到改善。2006—2009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分别为10.2%和8.3%  从“十五”迈进“十一五”的门槛时,我们不仅对中国发展的前景充满信心,更对发展的道路充满期待。因为,我们站在了科学发展的新起点上。  “十一五”规划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十一五”的五年,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五年,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战胜重重困难奋力前行的五年。走过五年,我们科学发展的方向更加明确,步履更加坚定。  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我们迎接最大考验  我们要发展,我们更要科学地发展。带着这样的理念走进“十一五”,迎接我们的是超乎想象的一系列严峻考验。  “十一五”规划甫一开局,“三过”问题——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就开始考验国民经济。此后,通货膨胀以及雨雪冰冻灾害、汶川特大地震等次第登场。最严峻的考验在“十一五”的第三个年头出现。2008年,近百年世界经济史上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突然袭来,猛烈冲击着正在高速运行的中国经济快车。一时间,外贸出口大幅度下滑,部分企业陷入困境,百姓就业压力陡增……从“过热”到“过冷”似乎没有过渡,中国发展的势头急转直下。  接踵而至的困难,把传统发展模式的种种弊端更加尖锐地摆在我们面前。速度与质量,通胀与通缩,消费与投资……一对对矛盾轮番凸显,考验着中国经济会不会陷入大起大落的困境,考验着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不能把国民经济成功带入又好又快的发展道路,更考验着全党上下坚持走科学发展道路的决心。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十一五”初期宏观调控表现的是“有保有控”的特点。中央政府一方面推出包括土地、金融、市场准入等方面政策的组合拳,加快结构调整,防止经济增长过热;另一方面,通过出台减免农业税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着力加强农业等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在开局之时,我们收获了两个好年景。2006年国民经济实现了高增长与低通胀的理想搭配;2007年虽然通胀问题逐渐凸显,但国民经济仍延续了平稳增长的好势头,财政收入、企业收入、城乡居民收入齐头并进,都收获满满。  正当国民经济开始步入又好又快轨道时,突然袭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又打乱了中国发展的步伐和节奏。  前所未见的困难,前所未见的挑战,前所未见的精彩!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惊涛骇浪,党中央、国务院“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连连出手,果敢应对。领先于其他国家,中国率先推出了力度最大的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速度之快,规模之大,配套之全,前所未有。出手快,出拳重,中国经济一路下滑的势头被止住,从2009年一季度的6.1%,逐季回升到年末的近9%,画出一个精彩的“V”形走势。最难能可贵的是,在“保八”之战中,结构调整也未松弦。4万亿元的投资重点锁定经济发展薄弱环节,锁定民生相关的领域,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也相继推出。  从2006年到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1.4%,比“十五”时期年平均增速快1.6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又保持了11.1%的增长。与此同时,节能减排也在稳步推进。与2005年相比,2009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计分别下降9.66%和13.14%,“十一五”二氧化硫减排目标提前一年实现,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提前半年实现。“十一五”前4年,全国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5.61%,年均降幅为4.15%。  这就是中国经济走过波澜起伏的5年交出的成绩单,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交出的考试卷。  统筹东中西部共同发展,我们取得巨大进步  科学发展就要统筹协调。在中国这样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无疑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中,东部毫无疑问是领跑者。但是,东部的一花独放换不来全面的小康社会。“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5年来,统筹区域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最耀眼的亮点,展现了百花齐放的春光。  在满园春光中,西部大开发是最美丽的风景。承继了“十五”发展好势头,西部大开发加速向前推进。5年中,近70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开工,投资额1万余亿,项目覆盖交通、能源、农业、工业、教育、卫生等各个领域。加上“十五”,西部经历了历史上经济增长最快、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10年。一个崭新的西部在崛起。在西部大开发迎来10周年的时刻,中共中央召开了西部开发工作会议,为西部的下一个10年描绘了宏伟蓝图。  占中国版图2/3的西部在巨变,中部和东北也紧随其后。2007年,国务院批复了《东北地区振兴规划》,提出将东北地区建设成为综合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重要经济增长区域及确立了“四基地一区”的目标定位。2009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出台,明确提出,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要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实现新的跨越,加快形成具有独特优势和竞争力的新的增长极,为全国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东北一次又一次,刷新自己振兴的高度和起点。中部也没有落后。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颁布实施;2009年,国家又出台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2010年,国家发改委印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意见,明确了中部崛起的工作目标和进度。  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从来没有像“十一五”时期这样精彩纷呈。2009年以来,国务院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高频率,先后将12个区域规划上升到国家层面。中国经济发展的版图在细化,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由南向北、从东到西,一个个被圈定,一步步在展开。“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区”已成中国经济三大引擎,沿海有串串明珠,西部有成渝、关中天水、北部湾三大重点经济区,中部有武汉、长株潭城市群,东北有长吉图、沈阳经济区……一时间东西呼应,南北互动,区域经济网络越编越密,协作形式越来越多。  “十一五”区域经济硕果累累,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加快,与全国经济增长的差距一步步在缩小。到2009年,中西部和东北的增速一举超过了东部,这是前所未有的。2009年,中部地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为27.3%,比2005年提高5.2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占22.1%,比2005年提高2.2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仍然走在东部的前面。  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我们付出真诚努力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让全体中国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5年里,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的实惠。随着中国经济总量攀上一个又一个新台阶,中国的就业规模也在持续扩大,从2006年的7.64亿人增加到2009年的7.7995亿人。随着一批批重点工程的开工,国家把越来越多的财力用于改善人民生活的交通、教育、医疗以及社会保障等领域,越来越多的贫困地区、偏远地区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因此而得到很大的改善。到2009年底,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居民超过4亿、新农合8.3亿,覆盖面超过12亿。  也许数字是抽象而枯燥的,但它确实记录着进步:2006—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1760元增长到17175元,年均实际增长10.2%,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了0.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3587元增长到5153元,年均实际增长8.3%,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了3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2005年的36.7%下降到2009年的36.5%,农村居民家庭由45.5%下降到41.0%。  毕竟生活是彩色的,它能让我们把总量还原到个体:越来越多的人圆了自己的“轿车梦”,全国私人汽车拥有量从2006年的2333万辆,增加到2009年的4575万辆,5年翻番毫不费力;手机几乎成为各个阶层居民的生活必备品,移动电话用户2006年末为4.6106亿户,到今年上半年已突破了8亿户。尽管许多城市居民饱受高房价的困扰,但城市人均住房面积在扩大、市民居住环境在改变,也是不争的事实。尽管我们离环境友好型社会差距还甚远,但5年来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取得积极进展,退耕还林工程等林业重点工程取得巨大的综合效益,为我们争取了越来越好的水环境和越来越多的蓝天白云。  走过“十一五”,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排到世界第二位,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超过3700美元,迈入了上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即将走进“十二五”,中国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发展环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还要继续艰难前行,实现“国富民强”的美好未来还要继续努力奋斗。
北营2023-07-09 08:11:081

请列出“十一五‘期间,中国在政治、科技、文化、经济上取得的成就,谢谢.

①经济上: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前列,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39.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3%;粮食产量连续七年增长;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②政治上:继续完善了村务公开、政务公开、村民自治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不断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③文化上:2008年秋季起全面免除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人口素质明显提高;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嫦娥二号”探月卫星成功发射、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世界第一、京沪高铁线路最长标准最高……。④社会建设: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如建立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初步实现了社会公平正义。⑤生态文明:制定保护环境和资源的一系列法律法规;采取重大措施,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如保定的太阳能利用、张家口的风能发电、世博场馆的环保设施⑥其他方面:有效应对玉树强震、舟曲特大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世博会、奥运会、亚运会;外交工作走上新台阶,积极参与联合国行动,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bikbok2023-07-09 08:11:081

十一五的重大成就证明了什么

“十一五”时期取得的巨大成就,说明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认识新的历史起点:一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取得了突出成效,二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重大进展,三是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
铁血嘟嘟2023-07-09 08:11:081

“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哪些辉煌的成就?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5%的基础上,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0.76%,累计实现节能量5.3亿吨煤。
Chen2023-07-09 08:11:082

怎样看待十一五规划取得的成就

十一五规划都是官话,无一句有利于民生。邓理论与三个代表不是万能的,在社会现象中互为矛盾处比比皆是。对于经国大事,如此愚弄百姓简直是亘古未有。放眼世界任何国家也不存在这种现象。除了北朝鲜。但是,身为中国人,由于害怕被跨省,我们不得不高呼支持或紧跟,特别在此处,我本人也一定要爱党敬党,把党当亲妈。发展是硬道理,特别突出了党执政兴国,可见,党的利益是置于国家与人民利益之上的,对此点不做评论。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以人为本。这个更象是小学生的作文,以国家的身份讲这种低能的话,无可奈何。不科学的发展是什么??无语中。国内的差人、城管、计生、垄断企业等等,什么时候做过任何的一件以人为本的事情?这种事只不过是讲讲而已。所谓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就是新圈地运动,把农民赶进楼,把土地堂而皇之地踞为已有。至于和谐与深化,这是官场常见文字,见怪不怪,反正没有具体目标,没有考量方法,领导高呼,群众应和就是了。
水元素sl2023-07-09 08:11:072

十一五期间我国取得巨大的根本成就是什么

党的正确领导
u投在线2023-07-09 08:11:073

十一五期间,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哪些主要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和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国家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1、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显著提高。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国民经济迈上新的台阶。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年均增长11.2%,财政收入从3.16万亿元增加到8.31万亿元。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机等前沿科技实现重大突破。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2、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全面进步。城镇新增就业5771万人,转移农业劳动力4500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实际增长9.7%和8.9%;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3、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现新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去年对外贸易总额达到2.97万亿美元,开放型经济水平快速提升。4、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我们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的建设性作用,有力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进展。我们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
北境漫步2023-07-09 08:11:071

“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全国人民在以江 泽 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十三年来, 们面临不少挑战,也有许多机遇, 们努力做到抓住机遇而不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因循守旧,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千方百计加快发展。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 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使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有利于先进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调动和发挥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保证社会主义制度充满旺盛的生机和活力。改革发展稳定是有机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必须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广大群众可承受的程度之间的关系,在稳定中深化改革、加快发展,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的稳定。 坚持扩大开放,积极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这是推进 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闭关锁国只会导致落后。只有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才能吸收世界范围内的一切先进的文明成果,加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跨越式发展。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结构加速重组的新形势,必须把对外开放提高到新水平,使“走出去”与“引进来”这两个对外开放的轮子都转起来,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只有这样,才能更多更好地利用国外的资源和市场,进一步解决好资源、就业等事关全局的战略问题,拓展经济发展的空间,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坚持与时俱进,根据形势变化适时调整宏观政策取向。在十三年中,宏观调控任务出现了两次重大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初是以抑制通货膨胀为主要目标;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扩大国内需求、遏制通货紧缩趋势。在这两次调控中,中央果断决策,适时调整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在经济“过热”的时候,实行适度从紧财政货币政策,实现了“软着陆”,避免了大的起伏。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改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并发挥各种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保持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实践证明,要实现经济增长、就业增加、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等方面的宏观调控目标,必须适应形势变化,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适时调整宏观政策及配套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同时,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立足中国现实,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只有发展民主,加强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才能有效地保证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保持长治久安的政治局面。 这些经验,归根到底,就是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高举邓 小 平理论伟大旗帜,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 们取得伟大成就的政治前提和根本保证。“三个代表”是 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检验工作成败、判断是非曲直的根本标准。只有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才能坚定不移地贯彻好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推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才能自觉调整和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消除不利于先进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勃发出生机和活力;才能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先进文明成果,不断推动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在高起点上实现跨越式发展;才能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才能应对和驾驭复杂局势,克服前进中的艰难险阻,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真颛2023-07-09 08:11:071

我国在十一五期间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初中生应这样回答:1.坚持共产党的正确领导;2.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3.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4.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等等
tt白2023-07-09 08:11:072

十一五期间,中国取得得成就有哪些?

稳定
九万里风9 2023-07-09 08:11:065

十一五期间辉煌成就

房价涨5倍
此后故乡只2023-07-09 08:11:063

十一五期间辉煌成就

  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在全国人民的翘首盼望与热切注视下,“嫦娥二号”冲破夜空成功发射,从而标志着中国探月工程二期拉开了序幕。那一瞬间,对于钱卫平和他的同事们来说,心中奔涌的不仅仅是欣慰与自豪,更多的是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作为2007年“嫦娥一号”、2008年载人飞船以及如今“嫦娥二号”任务测控系统总设计师,钱卫平见证了我国航天事业在“十一五”期间的飞速发展。而这不过是近年来我国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的一个缩影。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我国在“十一五”时期宏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经济总量跻身世界前三,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新型工业化道路引领中国工业实现新跨越,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持续改善。更令人惊喜的是,在收获这些成就的同时,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调整也取得积极进展,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十一五"期间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90%以上的目标都实现了或者超额实现了。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经济依然取得高增长,非常不简单。”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评价说。  可以说,“十一五”的五年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夯实基础的时期,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  奋进的五年:在国际金融危机与自然灾害的双重挑战下,中国经济再次实现新跨越  让我们先看一组数字的对比——  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根据规划,“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增长目标确定为年均增长7.5%,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  此刻,回望“十一五”,虽然2010年尚未落幕,但前四年我国GDP已实现年均增长11.4%,比“十五”平均增速9.8%快了1.6个百分点,更比世界同期水平快8.2个百分点。而今年上半年,我国GDP又取得了11.1%的增长。专家预计,今年全年中国经济的增速应不低于9.5%,这意味着“十一五”期间经济年平均增速超过10%,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也将超额实现。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一高速增长是在国际金融危机造成世界经济停滞不前甚至出现负增长以及国内一连串自然灾害的双重挑战下取得的。2008年,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经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而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西南大旱、舟曲泥石流、洪涝灾害等突如其来的严重自然灾害,也令经济运行一次次承受严峻的考验。从当年第四季度开始,中国经济迅速下滑,到2009年一季度,GDP增速一度跌至6.1%。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以及接连不断的各种重大挑战,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出台并实施了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从而使国民经济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经济增速逐季回升,全年实现8.7%的增幅,超额完成“保8”目标。在世界经济一片惨淡之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世界银行报告指出:“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首要推动力量。”  “十一五”的五年,不仅仅是经济增长速度领先全球,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也发生了重大变化。2009年,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的位次由2005年的第四位上升到第三位,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8.5%,比2005年上升3.6个百分点。进入2010年,这一格局再次被重写:二季度中国GDP超过日本,从而跃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不仅如此,2009年,我国外汇储备和财政收入分别达到2.4万亿美元和6.9万亿元,位居世界前列;在全世界500种工业产品中,220种产品我国产量世界第一,装备和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二;当年外贸进出口总额为22072.7亿美元,是2005年的1.5倍,世界排位从2005年的第三位上升到第二位,其中出口额从第三位上升到第一位。  面对挑战和考验,中国经济再次实现新的跨越,交出一份精彩的答卷。  提升的五年:节能减排力度前所未有,四大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有望全部实现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突飞猛进,但粗放式发展也带来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这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并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十一五”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并明确规定了“具有法律效力”的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10%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20%、主要污染物排放下降10%。目标之具体、约束性之强在以往10个五年规划中不曾有过。这些指标不仅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内涵,也对增长的质量和方式有了硬性的规定,体现了政府对由量到质的科学发展模式的追求。  前不久,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总结和介绍“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情况时表示,为实现“十一五”目标,我国在结构节能方面,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第二产业中,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在淘汰落后产能方面,“十一五”前四年,我国共淘汰小火电机组6000多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产能8712万吨、炼钢产能6038万吨、水泥产能2.14亿吨。  对此,杨宜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十一五"各项任务中,节能减排应该是最难的。但是通过加强约束,这个目标也实现了,非常值得欣喜。”事实上,中国作为发展中的传统工业国家、“世界加工工厂”,一度消耗着世界上40%左右的煤炭、50%左右的水泥、60%左右的钢铁和70%左右的油气,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倍以上。尽管节能减排、治污降耗、淘汰落后已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但五年内实现“单位GDP能耗降低20%”依然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为此,中央在此期间投资2000多亿元用于节能环保工程,进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而这些投入只占全国节能环保总投资的10%至15%。  在中央和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十一五”前四年,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5%的基础上,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0.76%,累计实现节能量5.3亿吨标准煤。与此同时,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下降9.66%,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13.14%,为实现全国完成单位GDP能耗及主要污染物排放下降目标奠定了重要基础。  从目前情况看,“四项指标中后三个到年底经过努力都能实现,但完成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还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解振华说。但他同时表示,“一定会努力完成节能减排目标”。  惠民的五年: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保障事业快速推进  回望“十一五”,人们不难发现,在不断推进的各项经济、社会与政治改革等方面,无不闪耀着“民生”二字。  “农村改革使广大农民普遍受益,基本公共服务改革也有重大突破。民生建设得到各级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因此,‘十一五"也被誉为‘民生五年"。” 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在谈到“十一五”期间各项改革措施取得的成果时说。  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经济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理念在“十一五”期间每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越来越充分地得以体现——2006年,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广大农民从此走上减负增收的致富之路;同年,中央财政拿出1859亿元投向困难群体。此后,用于民生的财政支出逐年递增,2008年突破万亿元,2010年更是超出1.6万亿元。与此同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从2008年起覆盖到了全国全部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此外,“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新医改方案惠及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已覆盖全国92%以上的人口。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五年,也是政府惠民、利民政策不断发力、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的五年。2006年到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1760元增长到17175元,年均实际增长10.2%,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了0.6个百分点,其中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3587元增长到5153元,年均实际增长8.3%,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了3个百分点。  如今,在各大中城市以及部分农村,汽车已经快步走进家庭,电脑、手机的普及率也在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娱乐的需求日益增长。数据表明,我国私人汽车拥有量从2006年的2333万辆,增加到2009年的4575万辆;移动电话用户从2006年末的4.6106亿户增加到2009年末的7.4721亿户,今年上半年更突破了8亿户。与此同时,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2005年的36.7%下降到2009年的36.5%,农村居民家庭由2005年的45.5%下降到41.0%。这一切都表明,广大人民群众在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生活质量也日益提高。  今年是“十一五”收官之年,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还需清醒地看到,尽管“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制约经济平稳运行的矛盾依然突出,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还存在许多结构性问题,资源环境约束逐渐加大,收入分配机制改革面临重重阻力。也正因为此,对于即将来到的“十二五”,我们充满着深切的期待,也怀有一份强烈的责任。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我们还需奋力前行。
NerveM 2023-07-09 08:11:061

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哪些辉煌的成就

“十一五”前四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1.4%,比“十五”时期年平均增速快1.6个百分点;全国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5.61%。目前,“十一五”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已提前实现 我国经济发展的版图在细化,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由南向北、从东到西,一个个被圈定,一步步在展开。2009年以来,12个区域规划先后上升到国家层面;中西部和东北的经济增速一举超过东部,与全国经济增长的差距在缩小 国家把越来越多的财力用于改善人民生活的交通、教育、医疗以及社会保障等领域,越来越多的贫困地区、偏远地区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得到改善。2006—2009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分别为10.2%和8.3% 从“十五”迈进“十一五”的门槛时,我们不仅对中国发展的前景充满信心,更对发展的道路充满期待。因为,我们站在了科学发展的新起点上。 “十一五”规划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十一五”的五年,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五年,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战胜重重困难奋力前行的五年。走过五年,我们科学发展的方向更加明确,步履更加坚定。 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我们迎接最大考验 我们要发展,我们更要科学地发展。带着这样的理念走进“十一五”,迎接我们的是超乎想象的一系列严峻考验。 “十一五”规划甫一开局,“三过”问题——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就开始考验国民经济。此后,通货膨胀以及雨雪冰冻灾害、汶川特大地震等次第登场。最严峻的考验在“十一五”的第三个年头出现。2008年,近百年世界经济史上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突然袭来,猛烈冲击着正在高速运行的中国经济快车。一时间,外贸出口大幅度下滑,部分企业陷入困境,百姓就业压力陡增……从“过热”到“过冷”似乎没有过渡,中国发展的势头急转直下。 接踵而至的困难,把传统发展模式的种种弊端更加尖锐地摆在我们面前。速度与质量,通胀与通缩,消费与投资……一对对矛盾轮番凸显,考验着中国经济会不会陷入大起大落的困境,考验着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不能把国民经济成功带入又好又快的发展道路,更考验着全党上下坚持走科学发展道路的决心。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十一五”初期宏观调控表现的是“有保有控”的特点。中央政府一方面推出包括土地、金融、市场准入等方面政策的组合拳,加快结构调整,防止经济增长过热;另一方面,通过出台减免农业税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着力加强农业等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在开局之时,我们收获了两个好年景。2006年国民经济实现了高增长与低通胀的理想搭配;2007年虽然通胀问题逐渐凸显,但国民经济仍延续了平稳增长的好势头,财政收入、企业收入、城乡居民收入齐头并进,都收获满满。 正当国民经济开始步入又好又快轨道时,突然袭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又打乱了中国发展的步伐和节奏。 前所未见的困难,前所未见的挑战,前所未见的精彩!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惊涛骇浪,党中央、国务院“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连连出手,果敢应对。领先于其他国家,中国率先推出了力度最大的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速度之快,规模之大,配套之全,前所未有。出手快,出拳重,中国经济一路下滑的势头被止住,从2009年一季度的6.1%,逐季回升到年末的近9%,画出一个精彩的“V”形走势。最难能可贵的是,在“保八”之战中,结构调整也未松弦。4万亿元的投资重点锁定经济发展薄弱环节,锁定民生相关的领域,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也相继推出。 从2006年到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1.4%,比“十五”时期年平均增速快1.6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又保持了11.1%的增长。与此同时,节能减排也在稳步推进。与2005年相比,2009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计分别下降9.66%和13.14%,“十一五”二氧化硫减排目标提前一年实现,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提前半年实现。“十一五”前4年,全国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5.61%,年均降幅为4.15%。 这就是中国经济走过波澜起伏的5年交出的成绩单,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交出的考试卷。 统筹东中西部共同发展,我们取得巨大进步 科学发展就要统筹协调。在中国这样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无疑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中,东部毫无疑问是领跑者。但是,东部的一花独放换不来全面的小康社会。“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5年来,统筹区域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最耀眼的亮点,展现了百花齐放的春光。 在满园春光中,西部大开发是最美丽的风景。承继了“十五”发展好势头,西部大开发加速向前推进。5年中,近70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开工,投资额1万余亿,项目覆盖交通、能源、农业、工业、教育、卫生等各个领域。加上“十五”,西部经历了历史上经济增长最快、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10年。一个崭新的西部在崛起。在西部大开发迎来10周年的时刻,中共中央召开了西部开发工作会议,为西部的下一个10年描绘了宏伟蓝图。 占中国版图2/3的西部在巨变,中部和东北也紧随其后。2007年,国务院批复了《东北地区振兴规划》,提出将东北地区建设成为综合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重要经济增长区域及确立了“四基地一区”的目标定位。2009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出台,明确提出,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要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实现新的跨越,加快形成具有独特优势和竞争力的新的增长极,为全国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东北一次又一次,刷新自己振兴的高度和起点。中部也没有落后。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颁布实施;2009年,国家又出台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2010年,国家发改委印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意见,明确了中部崛起的工作目标和进度。 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从来没有像“十一五”时期这样精彩纷呈。2009年以来,国务院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高频率,先后将12个区域规划上升到国家层面。中国经济发展的版图在细化,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由南向北、从东到西,一个个被圈定,一步步在展开。“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区”已成中国经济三大引擎,沿海有串串明珠,西部有成渝、关中天水、北部湾三大重点经济区,中部有武汉、长株潭城市群,东北有长吉图、沈阳经济区……一时间东西呼应,南北互动,区域经济网络越编越密,协作形式越来越多。 “十一五”区域经济硕果累累,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加快,与全国经济增长的差距一步步在缩小。到2009年,中西部和东北的增速一举超过了东部,这是前所未有的。2009年,中部地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为27.3%,比2005年提高5.2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占22.1%,比2005年提高2.2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仍然走在东部的前面。 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我们付出真诚努力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让全体中国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5年里,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的实惠。随着中国经济总量攀上一个又一个新台阶,中国的就业规模也在持续扩大,从2006年的7.64亿人增加到2009年的7.7995亿人。随着一批批重点工程的开工,国家把越来越多的财力用于改善人民生活的交通、教育、医疗以及社会保障等领域,越来越多的贫困地区、偏远地区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因此而得到很大的改善。到2009年底,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居民超过4亿、新农合8.3亿,覆盖面超过12亿。 也许数字是抽象而枯燥的,但它确实记录着进步:2006—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1760元增长到17175元,年均实际增长10.2%,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了0.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3587元增长到5153元,年均实际增长8.3%,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了3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2005年的36.7%下降到2009年的36.5%,农村居民家庭由45.5%下降到41.0%。 毕竟生活是彩色的,它能让我们把总量还原到个体:越来越多的人圆了自己的“轿车梦”,全国私人汽车拥有量从2006年的2333万辆,增加到2009年的4575万辆,5年翻番毫不费力;手机几乎成为各个阶层居民的生活必备品,移动电话用户2006年末为4.6106亿户,到今年上半年已突破了8亿户。尽管许多城市居民饱受高房价的困扰,但城市人均住房面积在扩大、市民居住环境在改变,也是不争的事实。尽管我们离环境友好型社会差距还甚远,但5年来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取得积极进展,退耕还林工程等林业重点工程取得巨大的综合效益,为我们争取了越来越好的水环境和越来越多的蓝天白云。 走过“十一五”,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排到世界第二位,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超过3700美元,迈入了上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即将走进“十二五”,中国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发展环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还要继续艰难前行,实现“国富民强”的美好未来还要继续努力奋斗。
Jm-R2023-07-09 08:11:061

"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哪些辉煌的成就?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大鱼炖火锅2023-07-09 08:11:063

“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成就有哪些?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和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国家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1、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显著提高。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国民经济迈上新的台阶。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年均增长11.2%,财政收入从3.16万亿元增加到8.31万亿元。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机等前沿科技实现重大突破。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2、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全面进步。城镇新增就业5771万人,转移农业劳动力4500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实际增长9.7%和8.9%;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3、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现新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去年对外贸易总额达到2.97万亿美元,开放型经济水平快速提升。4、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我们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的建设性作用,有力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进展。我们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
Chen2023-07-09 08:11:053

十一五的辉煌成就

  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在全国人民的翘首盼望与热切注视下,“嫦娥二号”冲破夜空成功发射,从而标志着中国探月工程二期拉开了序幕。那一瞬间,对于钱卫平和他的同事们来说,心中奔涌的不仅仅是欣慰与自豪,更多的是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作为2007年“嫦娥一号”、2008年载人飞船以及如今“嫦娥二号”任务测控系统总设计师,钱卫平见证了我国航天事业在“十一五”期间的飞速发展。而这不过是近年来我国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的一个缩影。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我国在“十一五”时期宏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经济总量跻身世界前三,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新型工业化道路引领中国工业实现新跨越,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持续改善。更令人惊喜的是,在收获这些成就的同时,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调整也取得积极进展,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十一五"期间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90%以上的目标都实现了或者超额实现了。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经济依然取得高增长,非常不简单。”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评价说。  可以说,“十一五”的五年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夯实基础的时期,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  奋进的五年:在国际金融危机与自然灾害的双重挑战下,中国经济再次实现新跨越  让我们先看一组数字的对比——  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根据规划,“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增长目标确定为年均增长7.5%,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  此刻,回望“十一五”,虽然2010年尚未落幕,但前四年我国GDP已实现年均增长11.4%,比“十五”平均增速9.8%快了1.6个百分点,更比世界同期水平快8.2个百分点。而今年上半年,我国GDP又取得了11.1%的增长。专家预计,今年全年中国经济的增速应不低于9.5%,这意味着“十一五”期间经济年平均增速超过10%,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也将超额实现。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一高速增长是在国际金融危机造成世界经济停滞不前甚至出现负增长以及国内一连串自然灾害的双重挑战下取得的。2008年,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经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而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西南大旱、舟曲泥石流、洪涝灾害等突如其来的严重自然灾害,也令经济运行一次次承受严峻的考验。从当年第四季度开始,中国经济迅速下滑,到2009年一季度,GDP增速一度跌至6.1%。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以及接连不断的各种重大挑战,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出台并实施了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从而使国民经济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经济增速逐季回升,全年实现8.7%的增幅,超额完成“保8”目标。在世界经济一片惨淡之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世界银行报告指出:“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首要推动力量。”  “十一五”的五年,不仅仅是经济增长速度领先全球,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也发生了重大变化。2009年,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的位次由2005年的第四位上升到第三位,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8.5%,比2005年上升3.6个百分点。进入2010年,这一格局再次被重写:二季度中国GDP超过日本,从而跃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不仅如此,2009年,我国外汇储备和财政收入分别达到2.4万亿美元和6.9万亿元,位居世界前列;在全世界500种工业产品中,220种产品我国产量世界第一,装备和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二;当年外贸进出口总额为22072.7亿美元,是2005年的1.5倍,世界排位从2005年的第三位上升到第二位,其中出口额从第三位上升到第一位。  面对挑战和考验,中国经济再次实现新的跨越,交出一份精彩的答卷。  提升的五年:节能减排力度前所未有,四大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有望全部实现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突飞猛进,但粗放式发展也带来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这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并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十一五”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并明确规定了“具有法律效力”的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10%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20%、主要污染物排放下降10%。目标之具体、约束性之强在以往10个五年规划中不曾有过。这些指标不仅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内涵,也对增长的质量和方式有了硬性的规定,体现了政府对由量到质的科学发展模式的追求。  前不久,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总结和介绍“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情况时表示,为实现“十一五”目标,我国在结构节能方面,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第二产业中,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在淘汰落后产能方面,“十一五”前四年,我国共淘汰小火电机组6000多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产能8712万吨、炼钢产能6038万吨、水泥产能2.14亿吨。  对此,杨宜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十一五"各项任务中,节能减排应该是最难的。但是通过加强约束,这个目标也实现了,非常值得欣喜。”事实上,中国作为发展中的传统工业国家、“世界加工工厂”,一度消耗着世界上40%左右的煤炭、50%左右的水泥、60%左右的钢铁和70%左右的油气,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倍以上。尽管节能减排、治污降耗、淘汰落后已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但五年内实现“单位GDP能耗降低20%”依然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为此,中央在此期间投资2000多亿元用于节能环保工程,进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而这些投入只占全国节能环保总投资的10%至15%。  在中央和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十一五”前四年,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5%的基础上,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0.76%,累计实现节能量5.3亿吨标准煤。与此同时,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下降9.66%,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13.14%,为实现全国完成单位GDP能耗及主要污染物排放下降目标奠定了重要基础。  从目前情况看,“四项指标中后三个到年底经过努力都能实现,但完成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还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解振华说。但他同时表示,“一定会努力完成节能减排目标”。  惠民的五年: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保障事业快速推进  回望“十一五”,人们不难发现,在不断推进的各项经济、社会与政治改革等方面,无不闪耀着“民生”二字。  “农村改革使广大农民普遍受益,基本公共服务改革也有重大突破。民生建设得到各级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因此,‘十一五"也被誉为‘民生五年"。” 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在谈到“十一五”期间各项改革措施取得的成果时说。  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经济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理念在“十一五”期间每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越来越充分地得以体现——2006年,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广大农民从此走上减负增收的致富之路;同年,中央财政拿出1859亿元投向困难群体。此后,用于民生的财政支出逐年递增,2008年突破万亿元,2010年更是超出1.6万亿元。与此同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从2008年起覆盖到了全国全部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此外,“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新医改方案惠及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已覆盖全国92%以上的人口。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五年,也是政府惠民、利民政策不断发力、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的五年。2006年到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1760元增长到17175元,年均实际增长10.2%,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了0.6个百分点,其中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3587元增长到5153元,年均实际增长8.3%,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了3个百分点。  如今,在各大中城市以及部分农村,汽车已经快步走进家庭,电脑、手机的普及率也在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娱乐的需求日益增长。数据表明,我国私人汽车拥有量从2006年的2333万辆,增加到2009年的4575万辆;移动电话用户从2006年末的4.6106亿户增加到2009年末的7.4721亿户,今年上半年更突破了8亿户。与此同时,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2005年的36.7%下降到2009年的36.5%,农村居民家庭由2005年的45.5%下降到41.0%。这一切都表明,广大人民群众在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生活质量也日益提高。  今年是“十一五”收官之年,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还需清醒地看到,尽管“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制约经济平稳运行的矛盾依然突出,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还存在许多结构性问题,资源环境约束逐渐加大,收入分配机制改革面临重重阻力。也正因为此,对于即将来到的“十二五”,我们充满着深切的期待,也怀有一份强烈的责任。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我们还需奋力前行。
豆豆staR2023-07-09 08:11:051

十一五我国取得的最大成就是什么

①经济上: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前列,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39.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3%;粮食产量连续七年增长;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②政治上:继续完善了村务公开、政务公开、村民自治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不断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③文化上:2008年秋季起全面免除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人口素质明显提高;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嫦娥二号”探月卫星成功发射、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世界第一、京沪高铁线路最长标准最高……。④社会建设: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如建立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初步实现了社会公平正义。⑤生态文明:制定保护环境和资源的一系列法律法规;采取重大措施,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如保定的太阳能利用、张家口的风能发电、世博场馆的环保设施⑥其他方面:有效应对玉树强震、舟曲特大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世博会、奥运会、亚运会;外交工作走上新台阶,积极参与联合国行动,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的结果、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基本路线是正确的
wpBeta2023-07-09 08:11:042

第一个十一五其间的伟大成就

长春一汽,喷气式飞机,解放汽车,鞍钢
wpBeta2023-07-09 08:11:032

结合“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成就,简要回答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形势与政策考试题?我也不会……
陶小凡2023-07-09 08:11:035

”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经济社会"如何理解?

高山流水》,
kikcik2023-07-09 08:11:022

昆明十一五期间取得的十大成就

1. 基础设施建设的加速发展:昆明经历了多年的高速路和举行世博会所带来的桥梁、道路等先进的交通建设,这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2. 环境保护逐年加强:昆明城市管理部门为保护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不断提高环境管理水平。3. 市民生活品质的提升: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昆明市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断适应城市变革。4. 经济发展成效显著:昆明全市经济加速发展,一些重点行业和企业获得了长足的进步。5. 农村经济收入年年增长:广大农民收入逐年增加,经济地位不断提高。6. 旅游业呈现快速增长势头:昆明园林、山水、民俗、风情等旅游资源逐年增加,旅游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7. 城市功能和形象得到进一步提升:城市中心区的大型商业区、企业办公区、购物中心、居民小区、邮轮码头等陆续建成,城市形象得到提升。8.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年完善,不断增加新的养老、医疗、社保等保障模式。9. 教育、文化的发展:昆明教育、文化事业迅速发展,各种艺术、文化、教育活动层出不穷,成为中南部地区文化教育中心之一。10. 创新服务体系初见成效:昆明以新兴产业为核心,深化实施“双创”、政策创新等服务,初见成功模式。
康康map2023-07-09 08:11:022

“十一五”是什么啊?

第11个五年计划。
NerveM 2023-07-09 08:11:017

十一五期间的重大科技成就(五项)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我国在“十一五”时期宏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经济总量跻身世界前三,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新型工业化道路引领中国工业实现新跨越,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持续改善。更令人惊喜的是,在收获这些成就的同时,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调整也取得积极进展,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十一五"期间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90%以上的目标都实现了或者超额实现了。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经济依然取得高增长,非常不简单。”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评价说。 可以说,“十一五”的五年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夯实基础的时期,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 奋进的五年:在国际金融危机与自然灾害的双重挑战下,中国经济再次实现新跨越
北境漫步2023-07-09 08:11:005

十一五规划成就

  ○ “十一五”前四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1.4%,比“十五”时期年平均增速快1.6个百分点;全国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5.61%。目前,“十一五”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已提前实现  ○ 我国经济发展的版图在细化,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由南向北、从东到西,一个个被圈定,一步步在展开。2009年以来,12个区域规划先后上升到国家层面;中西部和东北的经济增速一举超过东部,与全国经济增长的差距在缩小  ○ 国家把越来越多的财力用于改善人民生活的交通、教育、医疗以及社会保障等领域,越来越多的贫困地区、偏远地区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得到改善。2006—2009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分别为10.2%和8.3%  从“十五”迈进“十一五”的门槛时,我们不仅对中国发展的前景充满信心,更对发展的道路充满期待。因为,我们站在了科学发展的新起点上。  “十一五”规划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十一五”的五年,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五年,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战胜重重困难奋力前行的五年。走过五年,我们科学发展的方向更加明确,步履更加坚定。  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我们迎接最大考验  我们要发展,我们更要科学地发展。带着这样的理念走进“十一五”,迎接我们的是超乎想象的一系列严峻考验。  “十一五”规划甫一开局,“三过”问题——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就开始考验国民经济。此后,通货膨胀以及雨雪冰冻灾害、汶川特大地震等次第登场。最严峻的考验在“十一五”的第三个年头出现。2008年,近百年世界经济史上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突然袭来,猛烈冲击着正在高速运行的中国经济快车。一时间,外贸出口大幅度下滑,部分企业陷入困境,百姓就业压力陡增……从“过热”到“过冷”似乎没有过渡,中国发展的势头急转直下。  接踵而至的困难,把传统发展模式的种种弊端更加尖锐地摆在我们面前。速度与质量,通胀与通缩,消费与投资……一对对矛盾轮番凸显,考验着中国经济会不会陷入大起大落的困境,考验着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不能把国民经济成功带入又好又快的发展道路,更考验着全党上下坚持走科学发展道路的决心。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十一五”初期宏观调控表现的是“有保有控”的特点。中央政府一方面推出包括土地、金融、市场准入等方面政策的组合拳,加快结构调整,防止经济增长过热;另一方面,通过出台减免农业税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着力加强农业等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在开局之时,我们收获了两个好年景。2006年国民经济实现了高增长与低通胀的理想搭配;2007年虽然通胀问题逐渐凸显,但国民经济仍延续了平稳增长的好势头,财政收入、企业收入、城乡居民收入齐头并进,都收获满满。  正当国民经济开始步入又好又快轨道时,突然袭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又打乱了中国发展的步伐和节奏。  前所未见的困难,前所未见的挑战,前所未见的精彩!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惊涛骇浪,党中央、国务院“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连连出手,果敢应对。领先于其他国家,中国率先推出了力度最大的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速度之快,规模之大,配套之全,前所未有。出手快,出拳重,中国经济一路下滑的势头被止住,从2009年一季度的6.1%,逐季回升到年末的近9%,画出一个精彩的“V”形走势。最难能可贵的是,在“保八”之战中,结构调整也未松弦。4万亿元的投资重点锁定经济发展薄弱环节,锁定民生相关的领域,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也相继推出。  从2006年到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1.4%,比“十五”时期年平均增速快1.6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又保持了11.1%的增长。与此同时,节能减排也在稳步推进。与2005年相比,2009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计分别下降9.66%和13.14%,“十一五”二氧化硫减排目标提前一年实现,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提前半年实现。“十一五”前4年,全国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5.61%,年均降幅为4.15%。  这就是中国经济走过波澜起伏的5年交出的成绩单,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交出的考试卷。
黑桃花2023-07-09 08:10:592

十一五期间文化成就

  “十一五”苏州文化发展成就综述  “十一五”时期,我市公共文化设施实现了市、县(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全覆盖,达到了国内同类城市先进水平,各种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的品牌文化活动相继开展,吴文化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取得重大突破,广电、新闻出版业发展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文化惠民服务继续深入推进,并完成了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创作演出与市场接轨。“十一五”时期,文化产业得以健康迅速发展,逐渐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为“十二五”文化建设的加速发展和文化强市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公共文化设施四级全覆盖  户籍人口不足3万人的昆山市陆家镇,自2006年以来先后投入1个亿,高起点建设了7600多平方米的镇文化中心和5000多平方米的艺体中心,高标准建设了村和社区的文化阵地,其中大大小小10多个文体广场各具特色,并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了群众文体生活,提升了乡镇品位。  用最能反映时代精神的、健康的文学艺术和生动活泼的群众文化活动来陶冶人们的情操,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这是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而公共文化设施体系的健全和有效使用,是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的基础保障。五年来,我市各级政府加大投入,科学规划,高起点、高标准地建设健全了一批公共文化设施,目前,公益性文化设施已实现市、县(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全覆盖。  此外,苏州博物馆新馆、苏州科技文化艺术中心、苏州演艺中心、苏州评弹学校新校等一批市级重点文化设施先后建成,各市(县)、区相继建成一批文化中心、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基本完成镇(街道)、村(社区)两级文化站、文化活动室全覆盖任务,全面完成农家书屋在全市所有行政村的全覆盖。全市共有市及县区级博物馆、纪念馆42家,美术馆11个,公共图书馆总分馆85个。 12个图书馆和8个文化馆被评为国家一级馆。  据介绍,至“十一五”末,全市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254.55万平方米,人均公益性文化设施面积0.13平方米,达到国内同类城市先进水平。  文化体制改革激发市场活力  把文化事业当成文化产业来抓,进一步推进文化事业单位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十一五”期间,苏州走出了一条文化事业产业化、文化资源市场化的道路。  据介绍,近年来我市各大直属文化院团已提前“热身”,不少院团早已摆脱了“等、靠、要”的被动局面,积极探索市场化道路。为进一步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2009年,我市出台了《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方案》,深入推进文艺院团和出版体制改革,苏州市歌舞团、苏州市锡剧团和苏州大学出版社、古吴轩出版社顺利完成转企改革。  同时,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鼓励支持社会资本投资,捐赠和赞助公益性文化事业,探索文化设施国有民营的新路子,对政府兴建的剧院、体育场馆等文化设施,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实行委托经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等,实行文化设施经营管理的社会化、产业化。多样化的经营手段、科学的管理模式,使得“下海”的文化院团迅速适应市场,并显示出生机勃勃的活力。“十一五”期间,我市文艺领域群芳争艳,涌现了一批优秀作品和优秀人才,共有1台剧目入选文化部新中国成立60年来“首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2台剧目入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剧目,1台剧目获“文华大奖”,5部戏剧和文学作品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1部文学作品获鲁迅文学奖,2台剧(书)目获“文华剧目奖”和曲艺“ 牡丹奖”节目奖。  文化品牌活动方兴未艾  三年前,第七届国际民间艺术节在苏州成功举办,三年后的深秋,第八届国际民间艺术节又在苏州上演,作为主办方之一,苏州把这个国内唯一的大型国际民间艺术节演绎得精彩纷呈。“十一五”期间,我市重大文化活动亮点纷呈,社会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先后承办第三届、第四届中国昆剧艺术节,第三届、第四届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第七届、第八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第十六届金鸡百花电影节、第十届中国戏剧节、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首届中国农民文艺会演等国家级节庆活动,昆曲、评弹、滑稽等优秀艺术和“新吴门画派——苏州国画院中国画作品展览”广泛开展国内外巡展,取得了重大反响。顺着如水的苏州文化之河,这座焕发着青春活力的千年古城,如一叶轻舟漂向世界各地。  此外,各种惠民文化品牌活动已逐渐深入人心,成为人民群众的一道道精神大餐。我市精心举办的每年一届的苏州阅读节以及创新开展的“群星璀璨”文化惠民系列活动,吸引市民群众纷纷参与,直接受惠群众累计突破5000万人次。各市(县)、区组织开展的各类重要文化活动每年近4000次,各类民间文艺活动1.5万余次。  初步形成文化遗产保护新模式  今年6月在苏州揭晓的“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名单中,张家港东山村遗址榜上有名,而苏州古城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经过6个多月的调查、发掘与研究,在今天苏州木渎、胥口一带山间盆地内,发现了一座初步被认定为春秋晚期具有都邑性质的超大型城址。  据介绍,近年来吴文化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我市成立苏州市考古研究所,配合基本建设,积极开展考古调查勘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考古成果。“十一五”期间,全市新增3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新增国保单位19处。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新发现文物点1919处,数量居全省之首。  与此同时,我市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积极推进保护名录、传承人保护机制建设在全省乃至全国地级市中保持领先。据介绍,目前全市申报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共有6项,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名录分别有24项、64项、94项和209项。为加大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我市建立专项保护资金,每年由市财政专项拨款300万元。据统计,2007至2009年,在政府资金投入和奖励引导下,社会民间资金参与非遗保护的投入已经超过10亿元。  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我市积极探索实践了非物质遗产政策性扶持与生产性保护相结合、项目性保护与生态性建设相结合的保护模式,涌现了一批民间投资的非遗保护示范基地,目前我市非遗保护示范基地数量已达48个。  文化产业成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相较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苏州的文化产业起步较晚,但苏州凭借丰厚的文化资源优势、开放博大的包容胸怀、科学精确的发展思路,“十一五”期间,苏州市的文化产业迅速崛起,已走出了起步阶段。  据介绍,“十一五”期间,我市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涌现出了一批市级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如中国光华(苏州)文化创意博览中心、现代传媒大厦等,并通过重大项目的建设,带动各相关文化产业项目的建设,培育和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产业群。目前,全市基本形成了以文化艺术、出版印刷、广播影视为代表的核心文化产业群,以文化旅游、演艺娱乐、会展广告为代表的外围文化产业群,以文化用品、文化设备的生产制造和销售为代表的相关文化产业群。  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建设。近年来,我市制定出台《2008-2015年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实施规划》,全面加强党政干部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三支队伍建设。完善人才竞争、选拔和激励机制,一批成绩突出的中青年艺术人才分别被推荐为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省“333工程”培养对象、省“五个一批”人才。  科学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加上资源丰厚、人才集聚以及有力的政策保障,使得苏州的文化产业在“十一五”期间得以迅猛发展。至2009年,全市文化产业法人企业约8700多家,营业总收入达1118.3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279.6亿元,规模和增速位居全省第一,约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30%,占全市GDP的比重为3.6%。文化产业正在成为我市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
九万里风9 2023-07-09 08:10:591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