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itcloud
-
诗词名称:《人道短·古道天道长人道短》。本名:元稹。字号:字微之,字威明。所处时代:唐代。民族族群:汉化鲜卑族。出生地:河南洛阳。出生时间:大历十四年(779年)二月。去世时间:太和五年(831年)。主要作品:《过襄阳楼》《遣悲怀三首》《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明月三五夜》《行宫》等。主要成就:倡导新乐府运动。
我们为您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信任天道真茫茫”的详细介绍:
一、《人道短·古道天道长人道短》的全文点此查看《人道短·古道天道长人道短》的详细内容
古道天道长人道短,我道天道短人道长。
天道昼夜回转不曾住,春秋冬夏忙。
颠风暴雨电雷狂,晴被阴暗,
月夺日光。往往星宿,
日亦堂堂。天既职性命,
道德人自强。尧舜有圣德,
天不能遣,寿命永昌。
泥金刻玉,与秦始皇。
周公傅说,何不长宰相。
老聃仲尼,何事栖遑。
莽卓恭显,皆数十年富贵。
梁冀夫妇,车马煌煌。
若此颠倒事,岂非天道短,
岂非人道长。尧舜留得神圣事,
百代天子有典章。仲尼留得孝顺语,
千年万岁父子不敢相灭亡。殁后千馀载,
唐家天子封作文宣王。老君留得五千字,
子孙万万称圣唐。谥作玄元帝,
魂魄坐天堂。周公周礼二十卷,
有能行者知纪纲。傅说说命三四纸,
有能师者称祖宗。天能夭人命,
人使道无穷。若此神圣事,
谁道人道短,岂非人道长。
天能种百草,莸得十年有气息,
_才一日芳。人能拣得丁沈兰蕙,
料理百和香。天解养禽兽,
喂虎豹豺狼。人解和曲_。
充_祀_尝。杜鹃无百作,
天遣百鸟哺雏,不遣哺凤凰。
巨蟒寿千岁,天遣食牛吞象充腹肠。
蛟螭与变化,鬼怪与隐藏。
蚊蚋与利觜,枳棘与锋_。
赖得人道有拣别,信任天道真茫茫。
若此撩乱事,岂非天道短,
赖得人道长。
二、元稹其他诗词
《菊花》、《离思五首·其四》、《行宫》、《赋得九月尽(秋字)》、《晚秋》。相同朝代的诗歌
《三姑石》、《暖翠》、《赠别徐侃》、《幽恨诗》、《题贾岛墓》、《天台禅院联句》、《长恨歌》、《忆江南》、《钱塘湖春行》、《暮江吟》。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人道短·古道天道长人道短的详细信息
韩剧《阿娘使道传》中的“使道”是什么官职?
查了若干资料,总结一下吧。在古代朝鲜,使道的职位相当于郡守,明代称为知府,从四品官,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市长。2023-08-05 14:54:561
韩国的使道是什么意思
看阿娘使道传里面演的,感觉也就是一个县官的程度。2023-08-05 14:55:063
韩剧《阿娘使道传》里面的“使道“是什么意思啊?
在古代朝鲜,使道的职位相当于郡守,明代称之为郡守,从四品官,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市长。2023-08-05 14:55:233
韩国的使道指什么
就跟咱们的古时候的县官是一样的2023-08-05 14:55:333
韩国的道是什么意思?
问题一:韩国的使道是什么意思 古朝鲜官职 在古代朝鲜,使道的职位相当于郡守,明代称之为郡守,从四品官,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市长。 问题二:韩国的"道"是什么概念啊 韩国的道 有点像中国的省 美国的州 韩国现有1个特别市,6个广域市,9个道。 首尔(汉城)特别市 釜山广域市 大邱广域市 仁川广域市 光州广域市 大田广域市 蔚山广域市 京畿道 首府水原市 江原道 首府春川市 忠清北道 首府清州市 忠清南道 首府大田广域市 全罗北道 首府全州市 全罗南道 首府光州广域市 庆尚北道 首府大邱广域市 庆尚南道 首府昌原市 济州道 首府济州市 问题三:韩国的道和中国的省是一个意思吗 据韩国人说是一个意思!道,一级行政区朝鲜韩国的行政区划名是从中国引入的唐代的一级监察区称为道入京畿道,河南道,陇右道,关内道当时的新罗的政治制度便是效仿中国到了宋时改称卢,元为行省,清明为布政使司 问题四:韩国话瑞切丝是什么意思 ??。再见(平常语,非敬语) ??????. 再见/走好(送人走道别时的再见) ??????ub2e4会走好的(别人说让你走好后,开玩笑回一句时用的) 问题五:韩国京畿道什么意思 相当于中国的省,韩国一共9个道,分别是江原道,京畿道,全罗南道,全罗北浮,庆尚南道,庆尚北道,忠清南道,忠清北道,济州岛。 问题六:韩国的道 市郡 分别相当于中国的什么啊求解答 韩国现有1个特别市:首尔特别市; 8个道(相当于省):京畿道、江原道(韩国只管理该道的三八线以南区域,线北属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忠清北道、忠清南道、全罗北道、全罗南道、庆尚北道、庆尚南道; 6个广域市(相当于直辖市 ):釜山、大邱、仁川、光州、大田、蔚山。其中釜山是韩国第二大城市和第一大海港;郡相当县, 属于“基础地方 *** ”。城镇化地区设邑(相当于镇),农村设面(相当于乡)。 问题七:请问韩国庆尚北道庆尚南道的道是什么意思啊?谢谢了吗 庆尚南道 北道 简单说就是 中国的省 差不多 每个道都有自己的方言 首尔话是韩国的标准语 问题八:韩国思密达是什么意思 韩语(朝鲜语)敬语体每句最后的后缀,通常是“… ”或“… ”,属于动词或形容词在句尾时的变化的一种,无具体含义,相当于日语里的“…です”。中国民间根据其读音称为“思密达”,通常用作贬义。 问题九:韩国的使道是什么意思 古朝鲜官职 在古代朝鲜,使道的职位相当于郡守,明代称之为郡守,从四品官,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市长。 问题十:韩国的道 市郡 分别相当于中国的什么啊求解答 韩国现有1个特别市:首尔特别市; 8个道(相当于省):京畿道、江原道(韩国只管理该道的三八线以南区域,线北属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忠清北道、忠清南道、全罗北道、全罗南道、庆尚北道、庆尚南道; 6个广域市(相当于直辖市 ):釜山、大邱、仁川、光州、大田、蔚山。其中釜山是韩国第二大城市和第一大海港;郡相当县, 属于“基础地方 *** ”。城镇化地区设邑(相当于镇),农村设面(相当于乡)。2023-08-05 14:55:401
中医里面的使道不长什么意思?
使道是指七窍,七窍要深而长。2023-08-05 14:55:492
使在文言文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1. “使”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使”在文言文中含义很多,不过以动词为主,详细解释和例子如下: ①命令;派遣。《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②让;叫。《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③使唤;驱使;使用。《五人墓碑记》:“人皆得以隶使之。” ④主;指使。《五人墓碑记》:“是进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被逮所由使也。” ⑤出使。《屈原列传》:“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 ⑥出使的人;使者。《卖炭翁》:“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⑦使命。《赤壁之战》:“时周瑜受使至番阳。” ⑧假使;如果。《阿房宫赋》:“使六国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2. “使”在古文中有哪些意思 使,伶也。——《说文》。按,伶者,令也。 故君使其臣。——《礼记·表记》。注:“谓使之聘问师役之属也。”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史记·陈涉世家》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史记·屈原列传》 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史记·魏公子列传》 又如:支使(命令人去做事) 派遣 [send;dispatch]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汉·贾谊《过秦论》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又如:差使(差遣;派遣);使转(打发去);使遣(差遣);使会(差遣,使唤) 致使;让;叫 [let;make;cause] 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清·黄宗羲《原君》 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清·林觉民《与妻书》 又如:一场大火,使他一贫如洗;虚心使人进步 运用;使用 [use;employ] 联闻,使功不如使过。——《旧唐书·李靖传》 造父巧于使马。——《韩诗外传》 尚贤使能。——《荀子·王制》 又如:使费(使用钱财);使低嘴(说坏话);使不着(用不着);使民(使用民力);使风(利用风力);使指(使用手指);使官(利用职权);使弊幸(用心计);使贤任能(任用有品德有才能的人);使钱出土 使唤;役使;支使 [order about;work;use]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民之外事,莫难于战,故轻法不可以使之。——《商君书·外内》 使之虽病也。——《礼记·檀弓》 况于使之者乎。——《荀子·解蔽》。注:“役也。” 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恣君之所使之。——《战国策·赵策》 又如:使伶(供使唤的人);使役(役使,驱使) 耍弄;玩弄 [play]。如:使棒;使酒(耍酒疯);使乖(耍小聪明);使坏(出坏主意;耍花招);使作(作弄;摆弄);使道儿(耍手段);使心用幸(用心机);使促狭(玩弄阴险手段);使法(玩弄手法);使乖弄巧(卖弄 *** ;耍手腕;耍花招);使刁(玩弄欺诈手法) 出使 [serve as an envoy abroad] 唐雎使于秦。——《战国策·魏策》 臣舍人蔺相如可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使北营,留北关外,为一卷。——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又如:使人(奉命出使的人) 放纵,任性 [indulge] 灌夫为人刚直,使酒。——《汉书·灌夫传》。注:“因酒而使气也。” 又如:使脾气;使心别气(发脾气);使性(使性气,使性儿。发脾气,任性) 可以,行 [can;may]。如:使的(可以) 主使 [instigate]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编辑本段名词 使 shǐ 使者 [envoy;messenger]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视。——《汉书·苏武传》 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战国策·齐策》 又如:专使;使曹(使者);使轺(使者所用的快车);使牙(节度使办公的衙门);使臣星(使者);使车(使者所乘之车);使传(经使者传达的皇帝诏书);使署(使馆);使客(使者);使官(使臣);使物(使者和货物) 使命 [mission] 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资治通鉴》 佣人;奴仆[servant] 那厨役雇的是个乡下小使。——《儒林外史》 又如:使下(仆从);使长(奴仆对家主的称呼);使婢(侍婢;婢女);使唤的(奴仆,仆婢);使人(仆人);使数(随从,供使唤的人);使头(仆人的头儿) 官名。负责某种政务的官员 [official]。如:节度使;转运使 姓 使 编辑本段连词 shǐ 假如;如果 [if]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清·刘开《问说》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唐·杜牧《阿房宫赋》 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清·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又如:使无先生相助,岂有我之今日?使能发愤图强,必定前途无量 佛学常见词汇 【使】 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使众生流落于生死。见十使条。 3. 使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使 在文言文中有很多种解释既可作为名词、也可作为动词 〈动〉 (形声。从人,吏声。从人表示人的动作行为。本义:命令) 同本义 故君使其臣。——《礼记·表记》。注:“谓使之聘问师役之属也。”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史记·屈原列传》又如:支使(命令人去做事) 派遣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汉· 贾谊《过秦论》 又如:差使(差遣;派遣);使转(打发去);使遣(差遣);使会(差遣,使唤) 致使;让;叫 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清· 黄宗羲《原君》 运用;使用尚贤使能。——《荀子·王制》 又如:使费(使用钱财);使低嘴(说坏话);使不着(用不着);使民(使用民力);使风(利用风力);使指(使用手指);使官(利用职权);使弊幸(用心计);使贤任能(任用有品德有才能的人);使钱出土 使唤;役使;支使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又如:使伶(供使唤的人);使役(役使,驱使) 耍弄;玩弄 。 如:使棒;使酒(耍酒疯);使乖(耍小聪明);使坏(出坏主意;耍花招);使作(作弄;摆弄);使道儿(耍手段);使心用幸(用心机);使促狭(玩弄阴险手段);使法(玩弄手法);使乖弄巧(卖弄 *** ;耍手腕;耍花招);使刁(玩弄欺诈手法) 出使 唐雎使于秦。——《战国策·魏策》 又如:使人(奉命出使的人) 放纵,任性 灌夫为人刚直,使酒。——《汉书·灌夫传》。注:“因酒而使气也。” 又如:使脾气;使心别气(发脾气);使性(使性气,使性儿。发脾气,任性) 可以,行。 如:使的(可以) 主使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 魏之私人, 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名〉 使者 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战国策·齐策》 又如:专使;使曹(使者);使轺(使者所用的快车);使牙(节度使办公的衙门);使臣星(使者);使车(使者所乘之车);使传(经使者传达的皇帝诏书);使署(使馆);使客(使者);使官(使臣);使物(使者和货物) 使命 时周瑜受使至 番阳, 肃劝 权召 瑜还。——《资治通鉴》 佣人;奴仆 那厨役雇的是个乡下小使。——《儒林外史》 又如:使下(仆从);使长(奴仆对家主的称呼);使婢(侍婢;婢女);使唤的(奴仆,仆婢);使人(仆人);使数(随从,供使唤的人);使头(仆人的头儿) 官名。负责某种政务的官员 。 如:节度使;转运使 姓 假如;如果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 清· 刘开《问说》 又如:使无先生相助,岂有我之今日?使能发愤图强,必定前途无量2023-08-05 14:55:561
使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
1. 使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使 在文言文中有很多种解释既可作为名词、也可作为动词 〈动〉 (形声。从人,吏声。从人表示人的动作行为。本义:命令) 同本义 故君使其臣。——《礼记·表记》。注:“谓使之聘问师役之属也。”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史记·屈原列传》又如:支使(命令人去做事) 派遣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汉· 贾谊《过秦论》 又如:差使(差遣;派遣);使转(打发去);使遣(差遣);使会(差遣,使唤) 致使;让;叫 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清· 黄宗羲《原君》 运用;使用尚贤使能。——《荀子·王制》 又如:使费(使用钱财);使低嘴(说坏话);使不着(用不着);使民(使用民力);使风(利用风力);使指(使用手指);使官(利用职权);使弊幸(用心计);使贤任能(任用有品德有才能的人);使钱出土 使唤;役使;支使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又如:使伶(供使唤的人);使役(役使,驱使) 耍弄;玩弄 。 如:使棒;使酒(耍酒疯);使乖(耍小聪明);使坏(出坏主意;耍花招);使作(作弄;摆弄);使道儿(耍手段);使心用幸(用心机);使促狭(玩弄阴险手段);使法(玩弄手法);使乖弄巧(卖弄 *** ;耍手腕;耍花招);使刁(玩弄欺诈手法) 出使 唐雎使于秦。——《战国策·魏策》 又如:使人(奉命出使的人) 放纵,任性 灌夫为人刚直,使酒。——《汉书·灌夫传》。注:“因酒而使气也。” 又如:使脾气;使心别气(发脾气);使性(使性气,使性儿。发脾气,任性) 可以,行。 如:使的(可以) 主使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 魏之私人, 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名〉 使者 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战国策·齐策》 又如:专使;使曹(使者);使轺(使者所用的快车);使牙(节度使办公的衙门);使臣星(使者);使车(使者所乘之车);使传(经使者传达的皇帝诏书);使署(使馆);使客(使者);使官(使臣);使物(使者和货物) 使命 时周瑜受使至 番阳, 肃劝 权召 瑜还。——《资治通鉴》 佣人;奴仆 那厨役雇的是个乡下小使。——《儒林外史》 又如:使下(仆从);使长(奴仆对家主的称呼);使婢(侍婢;婢女);使唤的(奴仆,仆婢);使人(仆人);使数(随从,供使唤的人);使头(仆人的头儿) 官名。负责某种政务的官员 。 如:节度使;转运使 姓 假如;如果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 清· 刘开《问说》 又如:使无先生相助,岂有我之今日?使能发愤图强,必定前途无量 2. “使”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使”在文言文中含义很多,不过以动词为主,详细解释和例子如下: ①命令;派遣。《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②让;叫。《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③使唤;驱使;使用。《五人墓碑记》:“人皆得以隶使之。” ④主;指使。《五人墓碑记》:“是进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被逮所由使也。” ⑤出使。《屈原列传》:“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 ⑥出使的人;使者。《卖炭翁》:“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⑦使命。《赤壁之战》:“时周瑜受使至番阳。” ⑧假使;如果。《阿房宫赋》:“使六国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3. 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 1.定义: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2.特点: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文言的特点,是相对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言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 3.结构: (1)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 ①"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 ②"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③羿,古之善射者也。 (《管子·形势解第六十四》) ④"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⑤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 ①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②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 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微斯人,吾谁与归?"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 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 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 ""快哉,此风。" "美哉,我少年中国。 " [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 何由知吾可也?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入二三里,(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yuè)乐(lè),与人乐(yuè)乐(lè),孰乐(lè)?"(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 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 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 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固定结构 1)、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奈)……何、孰与、得无……乎、孰若。 例如: 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之战》) ③与不 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 ④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4. 使 在古文中的意思 百度词典 使shǐ 中文解释 - 英文翻译 使的中文解释 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 部首笔画 部首:亻 部外笔画:6 总笔画:8 五笔86:WGKQ 五笔98:WGKR 仓颉:OJLK 笔顺编号:32125134 四角号码:25206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4F7F 基本字义 1. 用:~用。 ~劲。~役。 ~力。~钱。 2. 派,差谴:~唤。~命。 ~女。 3. 让,令,叫:迫~。 4. 假若:假~。即~。 5. 奉命办事的人:~者。大~。 公~。~馆。 详细字义 〈动〉 1. (形声。从人,吏声。 从人表示人的动作行为。本义:命令) 2. 同本义 [order] 使,伶也。 ——《说文》。按,伶者,令也。 故君使其臣。——《礼记·表记》。 注:“谓使之聘问师役之属也。”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史记·陈涉世家》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史记·屈原列传》 魏王使将军 晋鄙将十万众救 赵。 ——《史记·魏公子列传》 3. 又如:支使(命令人去做事) 4. 派遣 [send;dispatch]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汉· 贾谊《过秦论》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5. 又如:差使(差遣;派遣);使转(打发去);使遣(差遣);使会(差遣,使唤) 6. 致使;让;叫 [let;make;cause] 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清· 黄宗羲《原君》 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清· 林觉民《与妻书》 7. 又如:一场大火,使他一贫如洗;虚心使人进步 8. 运用;使用 [use;employ] 联闻,使功不如使过。 ——《旧唐书·李靖传》 造父巧于使马。——《韩诗外传》 尚贤使能。 ——《荀子·王制》 9. 又如:使费(使用钱财);使低嘴(说坏话);使不着(用不着);使民(使用民力);使风(利用风力);使指(使用手指);使官(利用职权);使弊幸(用心计);使贤任能(任用有品德有才能的人);使钱出土 10. 使唤;役使;支使 [order about;work;use]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民之外事,莫难于战,故轻法不可以使之。 ——《商君书·外内》 使之虽病也。——《礼记·檀弓》 况于使之者乎。 ——《荀子·解蔽》。注:“役也。” 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恣君之所使之。——《战国策·赵策》 11. 又如:使伶(供使唤的人);使役(役使,驱使) 12. 耍弄;玩弄 [play]。 如:使棒;使酒(耍酒疯);使乖(耍小聪明);使坏(出坏主意;耍花招);使作(作弄;摆弄);使道儿(耍手段);使心用幸(用心机);使促狭(玩弄阴险手段);使法(玩弄手法);使乖弄巧(卖弄 *** ;耍手腕;耍花招);使刁(玩弄欺诈手法) 13. 出使 [serve as an envoy abroad] 唐雎使于 秦。——《战国策·魏策》 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使北营,留北关外,为一卷。——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14. 又如:使人(奉命出使的人) 15. 放纵,任性 [indulge] 灌夫为人刚直,使酒。 ——《汉书·灌夫传》。注:“因酒而使气也。” 16. 又如:使脾气;使心别气(发脾气);使性(使性气,使性儿。发脾气,任性) 17. 可以,行 [can;may]。 如:使的(可以) 18. 主使 [instigate]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 魏之私人, 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名〉 1. 使者 [envoy;messenger] 时汉连伐 胡,数通使相窥视。 ——《汉书·苏武传》 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战国策·齐策》 2. 又如:专使;使曹(使者);使轺(使者所用的快车);使牙(节度使办公的衙门);使臣星(使者);使车(使者所乘之车);使传(经使者传达的皇帝诏书);使署(使馆);使客(使者);使官(使臣);使物(使者和货物) 3. 使命 [mission] 时周瑜受使至 番阳, 肃劝 权召 瑜还。 ——《资治通鉴》 4. 佣人;奴仆[servant] 那厨役雇的是个乡下小使。——《儒林外史》 5. 又如:使下(仆从);使长(奴仆对家主的称呼);使婢(侍婢;婢女);使唤的(奴仆,仆婢);使人(仆人);使数(随从,供使唤的人);使头(仆人的头儿) 6. 官名。 负责某种政务的官员 [official]。如:节度使;转运使 7. 姓 1. 假如;如果 [if]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 秦。 —— 清· 刘开《问说》 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清·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2. 又如:使无先生相助,岂有我之今日?使能发愤图强,必定前途无量 常用词组 1. 使绊儿 shǐbànr (1) [stumbling]∶摔交时用腿脚勾住对方的腿脚使跌倒 (2) [plot against]∶比喻用不正当手段暗害别人 嘴上说话比蜜甜,暗中使绊儿算计人 (3) 也说“使绊子” 2. 使臣 shǐchén (1) [envoy]∶旧指奉使命往来国际间的官员 (2) [military officer]∶宋朝专管缉捕的武官 把林冲带来使臣房里寄了监。 ——《水浒传》 3. 使得 shǐde (1) [usable]∶能用;可以 这个汽筒使得使不得 (2) [workable]∶行得通;可行 这个主意倒使得 (3) [make]∶某事物引起一定的结果 试图使得每个人对此事清楚了解 。2023-08-05 14:56:031
文言文使的意思是什么
1. “使”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使”在文言文中含义很多,不过以动词为主,详细解释和例子如下: ①命令;派遣。《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②让;叫。《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③使唤;驱使;使用。《五人墓碑记》:“人皆得以隶使之。” ④主;指使。《五人墓碑记》:“是进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被逮所由使也。” ⑤出使。《屈原列传》:“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 ⑥出使的人;使者。《卖炭翁》:“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⑦使命。《赤壁之战》:“时周瑜受使至番阳。” ⑧假使;如果。《阿房宫赋》:“使六国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2. 文言文中 使 字的意思 使 #shǐ 【释义】 ①用:使用|使劲|这一支笔好使。②派;差遣:支使|差使|使唤。③令;让;叫:促使|迫使|使人振奋。④假如;假若:假使|设使。⑤派驻外国办理外交的人:使节|大使|公使。 【使唤】 #shǐhuan ①叫人替自己做事。②使用:这匹马性烈,不好使唤。 〖例句〗他这个人遇事不亲自做,无论大事小事总爱使唤人。 【使命】 #shǐmìng 派人办事的命令,多比喻重大的责任。 〖例句〗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栋梁之材,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使用】 #shǐyòng 使人员、工具、资金等为某种目的服务。 〖例句〗人是会创造并使用工具的高等动物。 ===================关于这个字的更多的信息================= 使 (形声。从人,吏声。从人表示人的动作行为。本义:命令) 同本义 使,伶也。――《说文》。按,伶者,令也。 故君使其臣。――《礼记·表记》。注:“谓使之聘问师役之属也。”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史记·陈涉世家》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史记·屈原列传》 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史记·魏公子列传》 又如:支使(命令人去做事) 派遣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汉·贾谊《过秦论》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又如:差使(差遣;派遣) 使shǐ ⒈命令,派遣,支配:指~。差~。支~。~臂~指(身体支配胳膊,胳膊支配手指。〈喻〉指挥如意)。 ⒉叫,让,令:~人振奋。迫~敌人投降。 ⒊用:~力。这把刀好~。 ⒋纵任:~性子。 ⒌假如,假若:假~。 ⒍派往他国的外交人员:~者。大~。特~。 3. “使”在古文中有哪些意思 使,伶也。——《说文》。按,伶者,令也。 故君使其臣。——《礼记·表记》。注:“谓使之聘问师役之属也。”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史记·陈涉世家》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史记·屈原列传》 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史记·魏公子列传》 又如:支使(命令人去做事) 派遣 [send;dispatch]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汉·贾谊《过秦论》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又如:差使(差遣;派遣);使转(打发去);使遣(差遣);使会(差遣,使唤) 致使;让;叫 [let;make;cause] 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清·黄宗羲《原君》 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清·林觉民《与妻书》 又如:一场大火,使他一贫如洗;虚心使人进步 运用;使用 [use;employ] 联闻,使功不如使过。——《旧唐书·李靖传》 造父巧于使马。——《韩诗外传》 尚贤使能。——《荀子·王制》 又如:使费(使用钱财);使低嘴(说坏话);使不着(用不着);使民(使用民力);使风(利用风力);使指(使用手指);使官(利用职权);使弊幸(用心计);使贤任能(任用有品德有才能的人);使钱出土 使唤;役使;支使 [order about;work;use]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民之外事,莫难于战,故轻法不可以使之。——《商君书·外内》 使之虽病也。——《礼记·檀弓》 况于使之者乎。——《荀子·解蔽》。注:“役也。” 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恣君之所使之。——《战国策·赵策》 又如:使伶(供使唤的人);使役(役使,驱使) 耍弄;玩弄 [play]。如:使棒;使酒(耍酒疯);使乖(耍小聪明);使坏(出坏主意;耍花招);使作(作弄;摆弄);使道儿(耍手段);使心用幸(用心机);使促狭(玩弄阴险手段);使法(玩弄手法);使乖弄巧(卖弄 *** ;耍手腕;耍花招);使刁(玩弄欺诈手法) 出使 [serve as an envoy abroad] 唐雎使于秦。——《战国策·魏策》 臣舍人蔺相如可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使北营,留北关外,为一卷。——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又如:使人(奉命出使的人) 放纵,任性 [indulge] 灌夫为人刚直,使酒。——《汉书·灌夫传》。注:“因酒而使气也。” 又如:使脾气;使心别气(发脾气);使性(使性气,使性儿。发脾气,任性) 可以,行 [can;may]。如:使的(可以) 主使 [instigate]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编辑本段名词 使 shǐ 使者 [envoy;messenger]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视。——《汉书·苏武传》 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战国策·齐策》 又如:专使;使曹(使者);使轺(使者所用的快车);使牙(节度使办公的衙门);使臣星(使者);使车(使者所乘之车);使传(经使者传达的皇帝诏书);使署(使馆);使客(使者);使官(使臣);使物(使者和货物) 使命 [mission] 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资治通鉴》 佣人;奴仆[servant] 那厨役雇的是个乡下小使。——《儒林外史》 又如:使下(仆从);使长(奴仆对家主的称呼);使婢(侍婢;婢女);使唤的(奴仆,仆婢);使人(仆人);使数(随从,供使唤的人);使头(仆人的头儿) 官名。负责某种政务的官员 [official]。如:节度使;转运使 姓 使 编辑本段连词 shǐ 假如;如果 [if]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清·刘开《问说》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唐·杜牧《阿房宫赋》 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清·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又如:使无先生相助,岂有我之今日?使能发愤图强,必定前途无量 佛学常见词汇 【使】 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使众生流落于生死。见十使条。 4. 文言文的什么意思是什么 什么: 表示询问某人、某物或某事的本身或性质 你从那里得到了什么消息 表示询问某物或某事的情况 告诉我你在找什么 虚指,表示不肯定的事物 闻到一种什么花香 表示否定 他算什么,你竟挂念他 表示责难 你笑什么? 表示询问在它前面的词或一系列的词中所未包括的可能性 这是爬行动物、两栖动物,还是别的什么东西 表示惊讶或激动 什么,不吃早餐啦! 摘自《百度汉语》 疑问代词。表示疑问。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公荐》:“奇章公始来自江黄间,置书囊於国东门,携所业先诣二公……韩始见题,而掩卷问之曰:‘且以拍板为什么?"” 《景德传灯录·法达禅师》:“祖又曰:‘汝名什么?"对曰:‘名 法达 。"”鲁迅 《呐喊·药》:“好香!你们吃什么点心呀?” 李广田《<;散文三十篇>;序》:“若问这些文章到底有什么意义,勉强说,也不过是多少地反映了那个旧社会的某些方面。” 疑问代词。表示无须,不必。 唐吕岩《劝世》诗:“衣食随缘,自然快乐;算是甚命,问什么卜?!” 元无名氏《赚蒯通》第四折:“若是 汉 天子早把书明降, 韩元帅 免受人诬罔……我蒯彻也粧什麽风魔,使什么伎俩!”如:你说呀,装什么哑巴! 摘自《百度百科》相关词条。 5. 文言文的使动用法什么意思 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 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文言文的使动用法有三种形式,分别为动词、形容词和名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 一、概念认识 例1: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郑伯克段于鄢》) 引文中加下划线的“惊”字是典型的动词使动用法。 句中“吃惊”的不是庄公,而是姜氏,是难产而生的庄公“使(她的母亲姜氏)吃惊”。 为什么这么说?从上下文意来看,姜氏从此之后就不喜欢庄公,其原因就是庄公出生的时候是脚先出来,这种“逆生”就是难产,很容易导致母婴的死亡,因而,姜氏的“吃惊”就是很自然的。 另外,刚出生的婴儿没有意识,不可能对生养自己的母亲表示“吃惊”。所以说,“惊”这一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只能是宾语姜氏。 例2: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轼《赤壁赋》) 此句中的“舞”、“泣”这一动作的施行者分别是“潜蛟”和“嫠妇”,而使他们“舞”、“泣”的则是“余音”。 从以上例子的分析来看,我们可以获得这样的认识: 1.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某个动词充当句子谓语的时候,句子的主语并不是这个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施行者,也就是说,充当谓语的动词的动作行为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的这个动作。 2.解释这个动词时,应该在前面加“使”,成为“使(让)+ 宾 + 动词”的格式。 例3: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贾谊《过秦论》) 秦族不会主动灭亡自己,而是山东豪俊“并起”的外部原因使自己灭亡了。 所以,判断一个动词是否是使动用法的方法之一,就是看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是不是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发出的。 二、形式特征 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语法特征是能带宾语,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动词都带宾语。 能带宾语的动词称之为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的动词称之为不及物动词。 比如,醒、徘徊、合作、觉悟、休息、前进、竞赛、冲突、灭亡等动词就不能带宾语。 在古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通常就是指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换言之,古汉语里,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最多见。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当它们以使动用法出现在句中时,也就带上了宾语。 例4: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苏洵《六国论》) 例句中的“却”是不及物动词,后面带了指代“秦”的宾语“之”,“却”就是使动用法,解释为“使(之)退却”。 所以,判断一个动词是否是使动用法的方法之二,就是看句中的作谓语的动词是不是后面带宾语的不及物动词。如果是,就可以尝试从使动用法的角度去理解。 下列句中加下划词都是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郑伯克段于鄢》)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司马迁《陈涉世家》) 大夫种、范蠡存亡越,霸勾践,立功成名而身死亡。 (司马迁《淮阴侯列传》) 君将哀而生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 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这种情况在古汉语里很少见。 这种用法有两种情况: 一是及物动词带宾语,在形式上和动宾结构没什么区别,区别只是在意义上。也就是说,使动虽然也是及物性质的,但是,它的动作行为不是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主动发出的,而是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使他们有这种动作行为。 例5:序八州而朝同列。(贾谊《过秦论》) 这句中“朝”是及物动词,意为“朝见”。 但是,各诸侯国去朝见秦国,并不是自愿的,而是能“序八州”的强大的秦国迫使他们来朝见的。所以,“朝”应解释为“使(同列)朝见”。 所以,判断一个动词是否是使动用法的方法之三,就是看宾语是不是主动发出这个动作行为,如果是外部的原因使宾语施行了这个动作行为,那就是使动用法。 二是有些及物动词读音的改变(一般变为第四声),往往是使动用法。 例6: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sì)以草具。(《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这句“食”字后省略了代词“之”,应理解为“使(让)(他)吃粗劣的饭食”。 例7: 中军置酒饮(yìn)归客。(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这句诗中的“饮”的词义就是“使饮”,使动用法就是当然的了。 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使动用法的及物动词的读音都改变,而且改变读音的也不限于及物动词,因而不能单纯从读音的变化来判断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以,判断一个动词是否是使动用法的方法之四,就是思考上下文意是否表示的是使动的意思。 3.使动用法的语法特点。 使动用法实际上是以动宾式的结构表达了兼语句的内容。 虽然古汉语里并不常见兼语句,但是,能用兼语句的结构特点去理解古汉语的使动用法,帮助应是很大的。先分析两个现代汉语兼语句的。2023-08-05 14:56:121
文言文使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
1. “使”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使”在文言文中含义很多,不过以动词为主,详细解释和例子如下: ①命令;派遣。《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②让;叫。《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③使唤;驱使;使用。《五人墓碑记》:“人皆得以隶使之。” ④主;指使。《五人墓碑记》:“是进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被逮所由使也。” ⑤出使。《屈原列传》:“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 ⑥出使的人;使者。《卖炭翁》:“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⑦使命。《赤壁之战》:“时周瑜受使至番阳。” ⑧假使;如果。《阿房宫赋》:“使六国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2. 使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使 在文言文中有很多种解释既可作为名词、也可作为动词 〈动〉 (形声。从人,吏声。从人表示人的动作行为。本义:命令) 同本义 故君使其臣。——《礼记·表记》。注:“谓使之聘问师役之属也。”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史记·屈原列传》又如:支使(命令人去做事) 派遣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汉· 贾谊《过秦论》 又如:差使(差遣;派遣);使转(打发去);使遣(差遣);使会(差遣,使唤) 致使;让;叫 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清· 黄宗羲《原君》 运用;使用尚贤使能。——《荀子·王制》 又如:使费(使用钱财);使低嘴(说坏话);使不着(用不着);使民(使用民力);使风(利用风力);使指(使用手指);使官(利用职权);使弊幸(用心计);使贤任能(任用有品德有才能的人);使钱出土 使唤;役使;支使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又如:使伶(供使唤的人);使役(役使,驱使) 耍弄;玩弄 。 如:使棒;使酒(耍酒疯);使乖(耍小聪明);使坏(出坏主意;耍花招);使作(作弄;摆弄);使道儿(耍手段);使心用幸(用心机);使促狭(玩弄阴险手段);使法(玩弄手法);使乖弄巧(卖弄 *** ;耍手腕;耍花招);使刁(玩弄欺诈手法) 出使 唐雎使于秦。——《战国策·魏策》 又如:使人(奉命出使的人) 放纵,任性 灌夫为人刚直,使酒。——《汉书·灌夫传》。注:“因酒而使气也。” 又如:使脾气;使心别气(发脾气);使性(使性气,使性儿。发脾气,任性) 可以,行。 如:使的(可以) 主使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 魏之私人, 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名〉 使者 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战国策·齐策》 又如:专使;使曹(使者);使轺(使者所用的快车);使牙(节度使办公的衙门);使臣星(使者);使车(使者所乘之车);使传(经使者传达的皇帝诏书);使署(使馆);使客(使者);使官(使臣);使物(使者和货物) 使命 时周瑜受使至 番阳, 肃劝 权召 瑜还。——《资治通鉴》 佣人;奴仆 那厨役雇的是个乡下小使。——《儒林外史》 又如:使下(仆从);使长(奴仆对家主的称呼);使婢(侍婢;婢女);使唤的(奴仆,仆婢);使人(仆人);使数(随从,供使唤的人);使头(仆人的头儿) 官名。负责某种政务的官员 。 如:节度使;转运使 姓 假如;如果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 清· 刘开《问说》 又如:使无先生相助,岂有我之今日?使能发愤图强,必定前途无量2023-08-05 14:56:191
文言文使的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1. 使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使 在文言文中有很多种解释既可作为名词、也可作为动词 〈动〉 (形声。从人,吏声。从人表示人的动作行为。本义:命令) 同本义 故君使其臣。——《礼记·表记》。注:“谓使之聘问师役之属也。”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史记·屈原列传》又如:支使(命令人去做事) 派遣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汉· 贾谊《过秦论》 又如:差使(差遣;派遣);使转(打发去);使遣(差遣);使会(差遣,使唤) 致使;让;叫 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清· 黄宗羲《原君》 运用;使用尚贤使能。——《荀子·王制》 又如:使费(使用钱财);使低嘴(说坏话);使不着(用不着);使民(使用民力);使风(利用风力);使指(使用手指);使官(利用职权);使弊幸(用心计);使贤任能(任用有品德有才能的人);使钱出土 使唤;役使;支使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又如:使伶(供使唤的人);使役(役使,驱使) 耍弄;玩弄 。 如:使棒;使酒(耍酒疯);使乖(耍小聪明);使坏(出坏主意;耍花招);使作(作弄;摆弄);使道儿(耍手段);使心用幸(用心机);使促狭(玩弄阴险手段);使法(玩弄手法);使乖弄巧(卖弄 *** ;耍手腕;耍花招);使刁(玩弄欺诈手法) 出使 唐雎使于秦。——《战国策·魏策》 又如:使人(奉命出使的人) 放纵,任性 灌夫为人刚直,使酒。——《汉书·灌夫传》。注:“因酒而使气也。” 又如:使脾气;使心别气(发脾气);使性(使性气,使性儿。发脾气,任性) 可以,行。 如:使的(可以) 主使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 魏之私人, 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名〉 使者 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战国策·齐策》 又如:专使;使曹(使者);使轺(使者所用的快车);使牙(节度使办公的衙门);使臣星(使者);使车(使者所乘之车);使传(经使者传达的皇帝诏书);使署(使馆);使客(使者);使官(使臣);使物(使者和货物) 使命 时周瑜受使至 番阳, 肃劝 权召 瑜还。——《资治通鉴》 佣人;奴仆 那厨役雇的是个乡下小使。——《儒林外史》 又如:使下(仆从);使长(奴仆对家主的称呼);使婢(侍婢;婢女);使唤的(奴仆,仆婢);使人(仆人);使数(随从,供使唤的人);使头(仆人的头儿) 官名。负责某种政务的官员 。 如:节度使;转运使 姓 假如;如果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 清· 刘开《问说》 又如:使无先生相助,岂有我之今日?使能发愤图强,必定前途无量 2. 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 1.定义: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2.特点: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文言的特点,是相对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言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 3.结构: (1)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 ①"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 ②"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③羿,古之善射者也。 (《管子·形势解第六十四》) ④"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⑤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 ①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②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 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微斯人,吾谁与归?"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 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 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 ""快哉,此风。" "美哉,我少年中国。 " [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 何由知吾可也?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入二三里,(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yuè)乐(lè),与人乐(yuè)乐(lè),孰乐(lè)?"(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 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 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 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固定结构 1)、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奈)……何、孰与、得无……乎、孰若。 例如: 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之战》) ③与不 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 ④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3. 什么是文言文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白话文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国内,中学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 当然,其他国家的古人也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 什么是文言文? 文言文的含义是什么? 1.文言文很精彩。这是无疑的。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文言文。由此可见中国的现代文明历史还是很短的,解构或者解读传统文化还是现代化的必要,因为传统智慧的继承建立于对文言的正确解读。 2.文言文是知识。对,因为文言文已经不再是语言,它纯粹是文字。但文言文是知识,甲骨文也是知识,为什么就不学甲骨文呢?对了,正是因为甲骨文是更原始的文字,所以文言文是进一步学习甲骨文等等传统高级文字(学)的基础。 3.文言文也是技巧。汉语的表述、描绘、组合、转变、喻式、铺比、推演……,在思想的表达上充分承载了汉文明的风格。掌握文言文物理结构,对现代汉语的理解比较精深,对新汉语的构造将有“法”可依。 4.“文言文”是“白话文”的相对。这个词的结构是这样的:文言-文。第一个“文”是“文字”,“言”是语言。“文言”则指“文字化了的语言”。它说明两层意思:其一,指明文言文本是一种语言;其二,这个语言后来被文字化了。“被文字化了”的语言也有两重含义:其一,可以有语言但没有文字的文化,比如大多数少数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其二,语言功能退出生活,以文字的形式成为历史。 “文言文”的字面意思,应该是:被文字化了的语言的一种文体。后面那个“文”指文体。 那么文言文除了在考古研究之外,还有什么“前途”吗?或者说,还会有什么生活的应用价值?我想是有的。在传统形式的生活淡化出现代社会时,只不过人们忽略了一些边缘地区的社会生活,才造成现代应用对文言文的怀疑或者忽略。比如在宗教建设中,某些碑刻仍然会用文言文撰写,仍然采用书法书写,使用工具镌刻。篆书的应用也大多如此。 再放大去看,古典诗词都属于“文言”一类,它们在生活中并没有远离我们而去。只是在语言形态上,之乎者也离开了口头,成为文字之后,显然它对技巧的推敲,表意的扩展,有了确实的规范要求。它的“前途”,就在它的应用,也在它能唤醒含混的词源与典故。可以说,前途看好。 “文言文”这个名词也可以涵载语言与文字之间在文化历史上的相互关系。某种形式上,一旦某种语言——包括方言——被“文”化,文字化,也就是书面化,其语言魅力顿减,而文字功能倍增。因为语言通常是口头相传,与生活密切相关,语言尚未进入文化状态,它是对生活经验的一种保留,没有文字的扩展性能。 我们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不免会产生一种错觉:古时人说话也是这么说的么?我想这可以用现在时态下书面语与口头语在表述上的不同来“感受”,它们之间在结构上规则上并无大的区别。也可以推测,古人说话只不过比文言文更随意,更白化通俗而已,“三言两拍”也可以做参考了。至于现在我们阅读文言文,当然不代表在重复古人的说话,而是在朗诵或者默读一种文体。 阅读文言文,感受的是一种极为明晰的思路,就好像偶尔阅读西方哲人著作,很有那种应有的肃穆。 4. 文言文的什么意思是什么 什么: 表示询问某人、某物或某事的本身或性质 你从那里得到了什么消息 表示询问某物或某事的情况 告诉我你在找什么 虚指,表示不肯定的事物 闻到一种什么花香 表示否定 他算什么,你竟挂念他 表示责难 你笑什么? 表示询问在它前面的词或一系列的词中所未包括的可能性 这是爬行动物、两栖动物,还是别的什么东西 表示惊讶或激动 什么,不吃早餐啦! 摘自《百度汉语》 疑问代词。表示疑问。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公荐》:“奇章公始来自江黄间,置书囊於国东门,携所业先诣二公……韩始见题,而掩卷问之曰:‘且以拍板为什么?"” 《景德传灯录·法达禅师》:“祖又曰:‘汝名什么?"对曰:‘名 法达 。"”鲁迅 《呐喊·药》:“好香!你们吃什么点心呀?” 李广田《<;散文三十篇>;序》:“若问这些文章到底有什么意义,勉强说,也不过是多少地反映了那个旧社会的某些方面。” 疑问代词。表示无须,不必。 唐吕岩《劝世》诗:“衣食随缘,自然快乐;算是甚命,问什么卜?!” 元无名氏《赚蒯通》第四折:“若是 汉 天子早把书明降, 韩元帅 免受人诬罔……我蒯彻也粧什麽风魔,使什么伎俩!”如:你说呀,装什么哑巴! 摘自《百度百科》相关词条。2023-08-05 14:56:371
使的意思是什么
就是让的意思2023-08-05 14:56:471
“使”在文言文中的不同意思和例句有哪些?
使1、动词。如: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史记·屈原列传》(命令,派遣)试使斗而才。——《促织》(叫,让)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五人墓碑记》(主使)人皆得以隶使之——《五人墓碑记》(使唤)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阿房宫赋》(致使)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廉颇蔺相如列传》(出使)2、名词。如: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廉颇蔺相如列传》(使者)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荆轲刺秦王》(使命)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记》(古代官名)3、连词。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通"避")患者,何不为也?——《鱼我所欲也》(假使,如果)注意语境,正确翻译2023-08-05 14:57:042
人使道无穷的意思是什么
诗词名称:《人道短·古道天道长人道短》。本名:元稹。字号:字微之,字威明。所处时代:唐代。民族族群:汉化鲜卑族。出生地:河南洛阳。出生时间:大历十四年(779年)二月。去世时间:太和五年(831年)。主要作品:《过襄阳楼》《遣悲怀三首》《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明月三五夜》《行宫》等。主要成就:倡导新乐府运动。我们为您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人使道无穷”的详细介绍:一、《人道短·古道天道长人道短》的全文点此查看《人道短·古道天道长人道短》的详细内容古道天道长人道短,我道天道短人道长。天道昼夜回转不曾住,春秋冬夏忙。颠风暴雨电雷狂,晴被阴暗,月夺日光。往往星宿,日亦堂堂。天既职性命,道德人自强。尧舜有圣德,天不能遣,寿命永昌。泥金刻玉,与秦始皇。周公傅说,何不长宰相。老聃仲尼,何事栖遑。莽卓恭显,皆数十年富贵。梁冀夫妇,车马煌煌。若此颠倒事,岂非天道短,岂非人道长。尧舜留得神圣事,百代天子有典章。仲尼留得孝顺语,千年万岁父子不敢相灭亡。殁后千馀载,唐家天子封作文宣王。老君留得五千字,子孙万万称圣唐。谥作玄元帝,魂魄坐天堂。周公周礼二十卷,有能行者知纪纲。傅说说命三四纸,有能师者称祖宗。天能夭人命,人使道无穷。若此神圣事,谁道人道短,岂非人道长。天能种百草,莸得十年有气息,_才一日芳。人能拣得丁沈兰蕙,料理百和香。天解养禽兽,喂虎豹豺狼。人解和曲_。充_祀_尝。杜鹃无百作,天遣百鸟哺雏,不遣哺凤凰。巨蟒寿千岁,天遣食牛吞象充腹肠。蛟螭与变化,鬼怪与隐藏。蚊蚋与利觜,枳棘与锋_。赖得人道有拣别,信任天道真茫茫。若此撩乱事,岂非天道短,赖得人道长。二、元稹其他诗词《菊花》、《离思五首·其四》、《行宫》、《赋得九月尽(秋字)》、《晚秋》。相同朝代的诗歌《三姑石》、《暖翠》、《赠别徐侃》、《幽恨诗》、《题贾岛墓》、《天台禅院联句》、《长恨歌》、《忆江南》、《钱塘湖春行》、《暮江吟》。点此查看更多关于人道短·古道天道长人道短的详细信息2023-08-05 14:57:111
使 在古文中的意思
1.形声。从人,吏声。从人表示人的动作行为。本义:命令2.派,差谴3.让,令,叫4.假若5.奉命办事的人2023-08-05 14:57:211
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这句话什么意思
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望采纳2023-08-05 14:57:323
使道隧以长,基强高以方,通调营卫,三部三里起,骨高肉满。
但就算如此,邢雨轩也并没有因此而丧失到继续作战的能力。,《黄帝内经》有云:“使道隧以长,基墙高以方。通调营卫,三部三里起,骨高肉满,百岁乃得终也。”一般来讲,人中沟又瘦又长,下巴、面部高大方正,脸的上中下三个部分(额角、鼻头、下颚)骨肉饱满的人易长寿。},2023-08-05 14:57:462
古代的道是什么意思
道简介: “道”是中国乃至东方古代哲学的重要哲学范畴。道不是概念,名才是概念。它是人对一切的事、物,思维认知的代名词,它是在讲自然有的不管是被认知的还是不被人知的都是“道”。它有三个阶段 一:一切存在的即为“道”。 二:存在就会有变化为“道”。 三:变化就是消失灭亡也为“道”。 三位一体自然永恒。 而到现在为止也确实没有出现过超出以上范列的“道”。太极图就是它的核心思想。 在中国以及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日本与朝鲜(包括韩国),“道”是表达技术、方法、学术观点、方法论或思想体系的“普遍哲学”。例如日韩的空手道、跆拳道、柔道、剑道、等等;在中国古代,《庄子·杂篇、天下》则称诸子百家的思想体系为治术与道术。 “道”的概念是老子第一个提出的(道德经第二十五章),用以说明宇宙的本原、本体、规律、原理、境界、终极真理等等。道的哲学含义丰富而复杂,在道家不同的哲学语境中,其侧重涵义有所不同。 (老子所写的《道德真经》是关于“道”的经典著作)。参见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link?url=J_ucxQFIb4TpddSmITjSwle6nEJYv03lZjA6ZoUqTvOShEe2sEu4E13fEHzv0W277QiH1H6T8prcN5NntIyazRZaibHR-NnkUoNiduwFcY72023-08-05 14:57:5714
以“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为例说明什么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对于它的宾语含有“认为”,“以为”的意思,使 挖开 药 治病 这些都是认为的 而主观的认为2023-08-05 14:58:471
道字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
1. 有没有关于“道”字的古文 道路: 道,所行道也。 ——《说文》一达谓之道。——《尔雅》道坦坦。 ——《易·履》百夫有洫,洫上有途,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周礼·地官·遂人》。 注:“途容车一轨道容二轨,路容三轨。”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老子》五十三章道听而途说。——《论语·阳货》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史记·项羽本纪》道渴而死。——《山海经·海外北经》今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史记·陈涉世家》又如:大道,问道于盲;要道;人行道;车道;康庄大道;道友(出门在外对素不相识的同路人的客气称呼);道店(设在道路旁的旅店)道德,道义、正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下》伐无道,诛暴秦。 ——《史记·陈涉世家》又如:道光(道德的光辉);道术(道德学术;又指医道、医术)道教的教义〖Taoi *** "sdoctrine〗豪家少年岂知道,来绕百匝脚不停。——韩愈《华山女》道教;道士: 阿兄形似道,而神锋太俊。 ——《世说新语·赏誉》二郗奉道,二何奉佛;皆以财贿。——《世说新语·排调》又如:道情(道士所唱的歌,以警世劝善为内容);道疏(道家拜天地祈福的文表),道粮(道士的口粮);道行(僧道修炼的功夫)线条或细长的痕迹〖line〗。 如:画一条斜道儿路程;行程〖journey〗日夜不处,倍道兼程。——《孙子·军争》又如:远道,近道;道里睽隔(两地离得很远)方式,方法;技能〖way;method〗为开其资财之道也。 ——晁错《论贵粟疏》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贾谊《过秦论》策之不以其道。 ——唐·韩愈《杂说》又如:生财之道;养生之道;道艺(道业。谋生手段;职业;工作)水流通行的途径〖course;river〗。 如:河道;水道地域的区划名〖prefecture〗。汉制,县有蛮夷的称“道”。 后泛指一般行政区域。明清时指在省府之间设置的监察区。 如“凤庐道”学术或宗教教义〖doctrine;reason;law〗悦周公、仲尼之道。——《孟子·滕文公上》然墨之道,兼爱为本,吾终当有以活汝。 ——明·马中锡《中山狼传》又如:传道;道书(宣传宗教教义的著述文章)指宇宙的本体及其规律〖law〗脩道而贰,则天不能祸。——《荀子·天论》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唐·韩愈《师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庄子·养生主》方向;志向〖direction;ambition;aspiration〗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司马迁《报任安书》又如:志同道合 道dào【动】说,讲〖say;talk;speak〗万户侯岂足道哉!——《史记·李将军列传》不足为外人道也。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又如:常言道;能说会道;一语道破;道定(说定,说准);道话(谈话,说话);道达(说清楚,讲明白;表达,传达);道知(告知,说明);道丧(报丧)表示〖express〗。如:道慰(表示慰问之意);道罪(认错;赔不是)取道,经过〖via;bywayof〗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史记·项羽本纪》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又如:道经(路过)引导,疏导〖guide〗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 ——《易·系辞上》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 *** 。——《论语·为政》道民之门,在上之所先。 ——《管子·牧民》乃学辟谷,道引轻身。——《史记·留侯世家》料;想,以为〖think〗刘太公惊呆了,只道这早晚正说因缘,劝那大王,却听的里面叫救人。 ——《水浒传》【介】从,由〖by〗诸使者道长安来。——《汉书·淮南传》 道德dàodé〖morals;ethics〗∶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之归也有日矣。 ——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道:正气。魔:邪气。 本是佛家告诫信徒勿受外界诱惑之语。意谓正气难以修得,而邪气却容易高过正气,后比喻为正义而奋斗,必定会受到反动势力的巨大压力。 也比喻有了成就以后,困难会更多。又比喻新事物兴起,不久又会有更新的超出其上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冤业随身,终须还账。 ——《初刻拍案惊奇》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性乱情昏钷认家。——《西游记》。 2. 帮帮忙讲解一下文言文中的“道”字和“得”字的意思,越详细越好 道 1、路。 《史记 陈涉世家》:会天大雨,道不通。(活用为动词,意为赶路。 如:《资治通鉴 赤壁之战》:晨夜兼道。) 2、路程:《荀子 修身》:道虽迩(近),不行不至。 3、方法,措施。《论语 里仁》:(富与贵)不以其道得之,不处(占有)也。 韩愈《马说》:策之不以其道。 贾谊《过秦论》:行军用兵之道。 4、规律,道理。《庄子 养生主》:臣之所好者道也。 引伸为道德,道义。《孟子 公孙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史记 陈涉世家》:伐无道,诛暴秦。 5、道家所说的万物之源。 《老子 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 后来指道家,道教。如:学道;道家。 6、主张,思想,学说。《论语 里仁》:吾道一以贯之。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益慕圣贤之道。 引伸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刘开《问说》:就有道而正也。 7、从,由。 《管子 禁藏》:凡治乱之情,皆道上始。(都由君主开始。) 8、说、讲。《桃花源记》:不足为外人道也。 9、读第三声,引导。《汉书 张骞传》:唯王使人道我。 (希望王派人引导我。) 10、读第三声,通,疏导。 《左传 襄公三十一年》: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决一个小口子,疏导河水。) 上面7、8两项的“道”后来写作“导”(繁体是“道”下加“寸”)。 11、量词。 元稹《望喜驿》:一道月光横枕前。 12、古代行政区域名。 得 1、得到,获得,与“失”相对。《孙子兵法 军争》:不用乡(向)导者,不能得地利。 《孟子·告子上》: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2、对,正确,指事情做对了。 如:古今之得失。 事情之得失。 3、得意,满足。《史记 管晏列传》: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自得,自以为得意。) 王羲之《兰亭序》:暂得于己,快然自足。 4、贪求,贪得。《论语 季氏》:戒之在得。 5、能够,可以,表示情况允许。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晁错《论贵粟疏》: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 6、表示完成。 聂夷中《咏田家》: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7、实现,达到。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8、通“德”,感激。《孟子·告子上》: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9、收获,名词。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 10、合适,融洽,形容词。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与公甚相得也。 11、应该,应当。 《史记 项羽本纪》: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12、助词,表示完成或说明结果。 白居易《琵琶行》:十三学得琵琶成。 (得无,得毋:1、莫非,莫不是,该不会。 《战国策》:日食饮得无衰乎?2、能无,能不。张九龄《感遇》:侧见双翠鸟……得无金丸惧[能不害怕铁丸吗]?)。 3. 文言文中的"道"有几种解释 1:道路。《史记-陈涉世家》:“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2:学术或宗教教义。《孟子-滕文公上》:“悦周公、仲尼之道。” 3:取道;经过。文天祥《后序》:“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 4:道德,道义,正义。《孟子-公孙丑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行政区划名。汉制,县有蛮夷的称“道”,后泛指一般行政区域。 6:方式;方法。贾谊《过秦论》:“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曩时之士也。” 7:通“导”。引导;疏导。《左传-隐公五年》:“请君释憾于宋,鄙邑为道。” 8:道教;道士。《三国志-魏书-张鲁传》:“祖父陵,客蜀,学道鹄鸣山中,造作道书,以惑百姓。 9:“指宇宙中的本体及其规律”。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0:说;讲。陶渊明《桃花源记》:“不足为外人道也。” 11:以为;料想。《水浒传》:“刘太公惊呆了,只道这早晚正说姻缘,劝那大王,却听得里面叫救人。” 12:介词。从;由。《汉书-淮南王刘安传》:“诸使者道长安来。” 13:量词。条;次。如:一道符;十二道金牌;一道题。 4. 文言文中“道”和“传”字有哪些意思 道 释义 dào ①<;名>;路;道路。《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1333332626637鱼我所欲也》:“呼尔而与之,行~之人弗受。”《陈涉世家》:“会天大雨,~不通。”【又】<;动>;取道;道经。《鸿门宴》:“从郦山下,~芷阳间行。”《<;指南录>;后序》:“~海安,如皋,凡三百里。” ②<;名>;途径;方法;措施。《六国论》:“赂秦而力亏,破灭之~也。” ③<;名>;规律;法则。《庖丁解牛》:“臣之所好者~也,进乎技矣。” ④<;名>;道理;事理。《师说》:“闻~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⑤<;名>;道德;道义。《陈涉世家》:“伐无~,诛暴秦。” ⑥<;名>;学说;主张。《送东阳马生序》:“既加冠,益慕圣贤之~。” ⑦<;动>;说;谈论。《桃花源记》:“不足为外人~好。” ⑧<;动>;通“导”,引导。《论语?学而》:“~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⑨<;动>;通“导”。疏通。《尚书?禹贡》:“九河既~。”《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 ⑩<;名>;古代行政区划名。唐代初年全国划分为十道,道下辖州。明清则在省一级一级行政区域下设道,道 下辖府,其长官就称为道或道员、道台。《左忠毅公逸事》:“史公以凤庐~奉檄守御。” ⑾<;名>;简称道 家、道教。《汉书?艺文志》:“~家者流,盖出于史官。” ⑿<;动>;以为。《灌园叟晚逢仙女》:“他还~略看一会就去,谁知这厮故意卖弄。” ⒀<;介>;从;由。《管子?禁藏》:“凡治乱之情,皆~上始。” ⒁<;量>;元稹。《望喜驿》:“一~月光横忱前。” 传 释义 chuán ①<;动>;传递;传送。《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大喜,~以示美人及左右。” ②<;动>;传给;授与。《原君》:“~之子孙,受享无穷。” ③<;动>;传授;教授。《师说》:“师者,所以~道受业解惑也。” ④<;动>;流传。《石钟山记》:“此世所以不~也。” ⑤<;名>;流传的文字。《游褒禅山记》:“后世之谬其~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zhuàn ①<;名>;驿舍;客站。《廉颇蔺相如列传》:“舍相如广成~舍。” ②<;名>;驿车。《韩非子?喻老》:“遽~不用。”(遽:驿车。) ③<;名>;文字记载。又常指一种文体。《史记?太史公自序》:“作七十列~。”【又】<;名为动>;为……作传。《<;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虽以史迁之善~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 ④注释或解释经义的文字。《师说》:“六艺经~皆通习之。” 5. 文言文中“道” 的意思(两种以上且含例句和出处) 1.路:~听途说。 2.水流的通路:水~|河~|。 3.方向;途径:同~|门~|治国之~|志同~合。 4.方法;技艺:生财有~|医~|棋~。 5.道理;事理:公~|天~|无~|坐而论~。 6.道德;正义:~义|人~|厚~|古~热肠(表示待人诚挚热情)|得~多助,失~寡助。 7.用言语表示:~谢|~歉|~别。 8.以为;认为:你~是谁,原来是跑堂的上楼来。 9.学术或宗教的思想体系:传~|修~|孔孟之~|安贫乐~。 10.中国古代的一个思想流派:~家。 11.道教的简称,也指道教徒:~观(guàn)。 12.中国历史上的行政区域名。唐代分全国为十道,相当于后来的省。 6. 安贫乐道文言文每个字的意思 原文 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乐道,专精耽学,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意怡如也。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译文 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他安于贫困的现状,以坚守自己的信念为快乐。精神专一地沉迷于学业之中,不谋求家业。常常边乞讨食物边诵读《诗经》.虽然家中没有一斗粮食的储蓄,内心还是安适愉快。.他的妻子为这件事感到忧心,有时焚烧他的书而要求改嫁,王欢笑着对他的妻子说:“你没有听说过朱买臣的妻子吗?"当时听到这话的人大多嘲笑他。王欢却更加坚守他的志向,终于成为一位博学的人 ①耽:爱好。 ②营:谋求。 ③斗储:一斗粮食的贮存。 ④意怡如:内心还是安适愉快。怡,愉快。 ⑤哂:讥笑。 ⑥弥固:更坚固。 ⑦通儒:指贯通古今,学识渊博的儒者。 1.“常丐食诵《诗》”中“丐”的意思是:________。 2.王欢的安贫乐道指什么?我们曾在《陋室铭》中感受到刘禹锡的“安贫乐道”又指什么? 3.文中为什么要写王欢与其妻的对话? 【参考答案】 1.乞讨 2.王欢:安于过贫困的生活,专心求知;刘禹锡:居室简陋,生活高雅,品德高尚。 3.反衬王欢专心求学的决心。2023-08-05 14:58:551
文言文和的不同意思是什么
1. 文言文和现代文的特点与不同,是什么 原发布者:是艳汤夏厅瑞 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区别汉语自古以来就有文言文和白话文之分。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国内,中学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什么是文言文?文言文很精彩。这当然是无疑的。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文言文。由此可见中国的现代文明历史还是很短的,解构或者解读传统文化还是现代化的必要,因为传统智慧的继承建立于对文言的正确解读。2.文言文是知识。这是对的,因为文言文已经不再是语言,它纯粹是文字。但文言文是知识,甲骨文也是知识,那为什么就不学甲骨文呢?对了,正是因为甲骨文是更原始的文字,所以文言文是进一步学习甲骨文等等传统高 2. 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 1.定义: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2.特点: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文言的特点,是相对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言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 3.结构: (1)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 ①"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 ②"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③羿,古之善射者也。 (《管子·形势解第六十四》) ④"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⑤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 ①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②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 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微斯人,吾谁与归?"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 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 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 ""快哉,此风。" "美哉,我少年中国。 " [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 何由知吾可也?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入二三里,(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yuè)乐(lè),与人乐(yuè)乐(lè),孰乐(lè)?"(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 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 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 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固定结构 1)、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奈)……何、孰与、得无……乎、孰若。 例如: 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之战》) ③与不 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 ④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3. “是”在不同的文言文中的意思 是 shì (1) (根据隶定字形解释。 会意。字从日,从正(变形)。 “日”指“太阳”。“正”指“标准”、“基准”。 “日”与“正”联合起来表示“太阳位于空间基准点”。本义:夏至(太阳位于夏至点)。 引申义:1.(方向上)正对。不偏不倚。 2.正确。说明:古代中国人把南方作为基本方向。 他们把中国描述为一个面向南方的国家:“左东海,右流沙,前交趾(今越南),后幽都”。“二十八宿”体系用“四象”来表示就是:“左苍龙,右白虎,前朱鸟,后玄武”。 “四象”的苍龙、白虎、朱鸟的头都朝向南方,玄武的 *** 与蛇头一个指向苍龙尾部,一个指向白虎尾部,最终还是指向南方。南方朱鸟宫的中间是“七星”之宿,这便是夏至点所在位置) (2) 同本义 [right] 是,直也。 ——《说文》。按,十目烛隐曰直,以日为正曰是。 而疑是精粗之体。——《礼记·玉藻》。 疏:“谓正也。” 上九,濡其首,有孚失是。 ——《易·未济》 (3) 对的,正确的 [correct] 王弗是。——《国语·楚语》。 注;“理也。” 使目非是,无欲见也。 ——《荀子·劝学》。注:“谓正道也。” 立是废非。——《淮南子·脩务》。 注:“善也。” 彼人是哉。 ——《诗·魏风·园有桃》 袁崇焕遣驿吊敌,公诟言于朝,朝议是公(袁可立)。——明 王铎《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节寰袁公神道碑》 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 ——清·林觉民《与妻书》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 又如:是非堆(招惹是非的人);是非垓(是非窝);是非涡(矛盾纠纷的中心);是非场(矛盾纠纷场所) (5) 概括之词。 凡是,任何 [every;any]。如:是人(犹人人,任何人);是事(事事;凡事);是件(件件);是处(到处;处处) 是 shì [代] (1) 此,这 [this;that] 是谓伐德。 ——《诗·小雅·宾之初筵》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告子下》 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汉·贾谊《论积贮疏》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林嗣环《口技》 (2) 又如:是日(此日,这一天);是夕(这天晚上);是处(这里;此处);是长是短(这样长这样短;如此这般);是月(这个月);是年(今年);是可忍,孰不可忍 是 shì [动] (1) 赞同;认为正确;肯定 [praise;justify]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清·刘开《问说》 (2) 又如:是古非今(崇尚古代的,贬低现代的);是是非非(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 指评定是非);各是其是;深是其言 (3) 订正 [correct]。如:是正(订正;校正) (4) 遵从,以为法则 [follow] 不法先王,不是礼义。 ——《荀子》。杨柳桥诂:“《尔雅》:‘是,则也。 "” (5) 关系词。表示肯定判断之词 [be] 正是四国。 ——《诗·曹风·鸤鸠》 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清·林觉民《与妻书》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6) 又如:今天是端午节;只能是他来电话 (7) 表示两种事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 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宋·沈括《梦溪笔谈》 (8) 又如:他不是学生 (9) 表示陈述的对象属于“是”后面所说的情况。 如:院子里是冬天,屋子外是夏天 (10) 表示所说的几桩事物互不相干。如:对是对,错是错,不能混为一团 (11) 表示存在 [be;exist]。 如:房子前面是禾场 (12) 表示让步 [be…,but]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宋·柳永《雨霖铃》 (13) 又如:这料子是块好料子,就是贵了点 (14) 表示适合 [be suit]。 如:放的是地方 (15) 尝试。用同“试” [try]。 如:是猜(试猜) (16) 像;似 [like;resemble]。如:是言不是语(似说非说;旁敲侧击) 是 shì [副] (1) 表示肯定 [certainly;really]。 如:是必(一定要;务必);是须(必须,务须);是致(以致;因此);我[是]昨天买的票;他手艺是高明,做出来的东西就是不一样 (2) “是”不重读时,可省略,只表示一般肯定 [just;only]。如:我[是]问问,没有别的意思 (3) 用作虚词,在回答问题、命令或要求时表示同意 [yes]。 如:是,我很高兴同你一起进午餐 (4) 很,非常 [very]。如:是处(极为紧张处;到处) 是 shì [连] (1) 表示让步,有虽然的意思 [although]。 如:是则(虽然,虽则);是则是(是即是。虽则是) (2) 第二小句常有“但是、可是、就是”等词。 如:他瘦是瘦,可从来不生病 (3) 有虽然的意思。用于转折句。 如:他早走了,赶是赶不上了 (4) 表示原因、目的。“是”后可加“因为、由于、为了” [because (of)]。 如:他犯错误是[因为]平时太骄傲了 (5) 选择问句的格式是:“还是…还是…?”“是…还是…?”“…还是…?”“是…是…?” [(whether)…or]。如:今天谁值班?还是你还是小王? (6) 或者 [or] (7) 回答选择问句,要重复问句的一部分,一般不连“是”字。 如:你的表走得快还是慢?——快 (8) 有时也用完整的“。 4. “使”在文言文中的不同意思和例句有哪些 〈动〉1. (形声。 从人,吏声。从人表示人的动作行为。 本义:命令)2. 同本义 [order] 使,伶也。——《说文》。 按,伶者,令也。故君使其臣。 ——《礼记·表记》。注:“谓使之聘问师役之属也。”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史记·陈涉世家》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史记·屈原列传》魏王使将军 晋鄙将十万众救 赵。——《史记·魏公子列传》3. 又如:支使(命令人去做事)4. 派遣 [send;dispatch]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 汉· 贾谊《过秦论》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5. 又如:差使(差遣;派遣);使转(打发去);使遣(差遣);使会(差遣,使唤)6. 致使;让;叫 [let;make;cause] 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 ——清· 黄宗羲《原君》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清· 林觉民《与妻书》7. 又如:一场大火,使他一贫如洗;虚心使人进步8. 运用;使用 [use;employ] 联闻,使功不如使过。——《旧唐书·李靖传》造父巧于使马。 ——《韩诗外传》尚贤使能。——《荀子·王制》9. 又如:使费(使用钱财);使低嘴(说坏话);使不着(用不着);使民(使用民力);使风(利用风力);使指(使用手指);使官(利用职权);使弊幸(用心计);使贤任能(任用有品德有才能的人);使钱出土10. 使唤;役使;支使 [order about;work;use]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学而》民之外事,莫难于战,故轻法不可以使之。——《商君书·外内》使之虽病也。 ——《礼记·檀弓》况于使之者乎。——《荀子·解蔽》。 注:“役也。” 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恣君之所使之。 ——《战国策·赵策》11. 又如:使伶(供使唤的人);使役(役使,驱使)12. 耍弄;玩弄 [play]。如:使棒;使酒(耍酒疯);使乖(耍小聪明);使坏(出坏主意;耍花招);使作(作弄;摆弄);使道儿(耍手段);使心用幸(用心机);使促狭(玩弄阴险手段);使法(玩弄手法);使乖弄巧(卖弄 *** ;耍手腕;耍花招);使刁(玩弄欺诈手法)13. 出使 [serve as an envoy abroad] 唐雎使于 秦。 ——《战国策·魏策》臣舍人蔺相如可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使北营,留北关外,为一卷。 ——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14. 又如:使人(奉命出使的人)15. 放纵,任性 [indulge] 灌夫为人刚直,使酒。——《汉书·灌夫传》。 注:“因酒而使气也。”16. 又如:使脾气;使心别气(发脾气);使性(使性气,使性儿。 发脾气,任性)17. 可以,行 [can;may]。如:使的(可以)18. 主使 [instigate]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 魏之私人, 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 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名〉1. 使者 [envoy;messenger] 时汉连伐 胡,数通使相窥视。——《汉书·苏武传》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 ——《战国策·齐策》2. 又如:专使;使曹(使者);使轺(使者所用的快车);使牙(节度使办公的衙门);使臣星(使者);使车(使者所乘之车);使传(经使者传达的皇帝诏书);使署(使馆);使客(使者);使官(使臣);使物(使者和货物)3. 使命 [mission] 时周瑜受使至 番阳, 肃劝 权召 瑜还。——《资治通鉴》4. 佣人;奴仆[servant] 那厨役雇的是个乡下小使。 ——《儒林外史》5. 又如:使下(仆从);使长(奴仆对家主的称呼);使婢(侍婢;婢女);使唤的(奴仆,仆婢);使人(仆人);使数(随从,供使唤的人);使头(仆人的头儿)6. 官名。负责某种政务的官员 [official]。 如:节度使;转运使7. 姓1. 假如;如果 [if]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 秦。—— 清· 刘开《问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 ——清·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2. 又如:使无先生相助,岂有我之今日?使能发愤图强,必定前途无量。 5. 文言文和现代文有什么不同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 “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也叫做语体文。 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比如像说现在的,“你吃饭了吗?”。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口语)和用“书面语言”(书面语)来表述,是不同的,比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述,却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这里,“饭”名词作动词用,意思为吃饭。 中国在1919年以前,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书面语言写成的。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文言文结构(一)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句数在3句以上)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⑧此三者,吾遗恨也。 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⑩斯用兵之效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梁父即楚将项燕。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非死,则徙尔。 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句数在3句以上)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 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三)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微斯人,吾谁与归?”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 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 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 “美哉,我少年中国。” [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 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 (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3)自述省。如:。2023-08-05 14:59:051
君子学以致其道致什么意思
求得,取得。子夏曰:百工居肆已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论语 子张》)。意思是各种工匠居住于其制造场所完成他们的工作,君子则用学习获得那个道。——工作无贵贱之分,只有分工不同,殊途同归,完成任务。2023-08-05 14:59:163
请问明朝张宏“历官鲁府副使道”是个什么官?级别?在哪部书中可查到此人信息?谢谢
“历官”是历任……官职的意思。也就是说,这个张宏曾经担任过“副使道”这个职务。“副使道”是省按察使司的派驻机构的主官。“按察使司”全名“提刑按察使司”,是省级的司法部门。比较难懂的是“鲁府”。明朝人说的“鲁府”,一般指“鲁王府”,鲁王是明朝分封在山东的藩王。但按察使司不至于在鲁王府派驻机构或官员吧。所以“鲁府”有可能是泛指山东的官府,“张宏在山东担任过副使道”的意思。2023-08-05 14:59:323
汉字“_”的意思是什么?_字怎么写
决jué排除阻塞物,疏通水道:“禹决江疏河”。堤岸被水冲开:决口。溃决。断定,拿定主意:决定。决断。决计。决然。决胜。决议。犹豫不决。一定:决不后退。决定最后胜败:决赛。决战。执行死刑:处决。枪决。绝笔画数:6;部首:冫;笔顺编号:415134笔画顺序:捺横折横撇捺详解冲chōng【动】同本义〖surgeup〗冲溶沅_。木华《海赋》直上〖shootup〗又如:冲天;冲汉以水、酒等浇注调制〖pourboilingwater〗。如:冲鸡蛋;用酒冲服;冲茶〖会计〗收支账目互相抵消,或两户应支付的款项互相抵消〖cancelout〗幸而后手里渐渐翻过来了,除了冲账的,反赢了好些《红楼梦》又如:红字冲销使曝光过的照相材料显影〖develop〗。如:冲胶卷用水或其他液体冲洗〖rinse〗。如:把盘子冲一冲;冲厕所;秧苗给大水冲了冲chōng【形】深远〖deep〗。如:冲迈;冲音通“盅”。空虚〖empty〗又如:冲室;冲寞平和;谦虚〖humble〗又如:冲融;冲和淡泊〖withoutworldlydesires〗。如:冲虚;冲衿;冲静通“僮”。幼小〖inmature〗又如:冲弱;冲年;冲幼;冲眇冲_chōng【名】同本义〖thoroughfare〗及冲,以戈击之。《左传·昭公元年》。注:“要道。”冲风起兮水横波。《楚辞·河伯》。注:“隧也。”太冲绝。《素问·至真要论》。注;“肝脉气也。”又如:冲衢;冲途;冲境古战车名。用以攻城〖akindofwarcarriage〗与尔临冲。《诗·大雅·皇矣》主人焚冲。《左传·定公八年》折冲万里。《淮南子·说山》隆冲以攻。《淮南子·泛论》又如:冲车;冲隆山区的平地〖flatland〗。如:翻过山有一个很大的冲〖天文〗∶一个天体与另一个天体在天空中的相反方向或距角等于180度的一种行星动态〖opposition〗。如:大冲;冲日冲_chōng【动】冲击;冲撞〖charge;assault〗稍近,益狎,荡倚冲冒。柳宗元《黔之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怒发上冲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又如:冲激;冲打;冲阵直朝某一方向而去〖dashonward〗。如:冲蒙;冲斥破除;毁坏〖break〗。如:冲波;冲溢冒。多指不顾危险或恶劣环境而向前行进〖giveoffense〗。如:冲雨;冲炎动〖touch〗。如:冲心;冲心钱冲刷;灌注〖washout〗。如:冲注另见chòng冲冲chōngchōng〖inastateofexcitement〗情绪激动、高涨的样子兴冲冲怒气冲冲冲刺chōngcì〖spurt;sprint〗赛跑临近终点时用全力向前冲;奋力向前,做最后关头的努力向终点冲刺冲打chōngdǎ〖chargeandattack〗冲锋攻打冲淡chōngdàn〖dilute〗∶稀释把酒冲淡〖qualify〗∶改变〖液体的〗浓度或风味用白兰地酒冲淡咖啡〖weaken;playdown〗∶使减弱冲淡戏剧效果〖modest;humble〗∶谦虚淡泊冲荡chōngdàng〖dash〗冲击荡涤洪水冲荡了整个村庄冲动chōngdòng〖impulse〗∶神经受到刺激引起的兴奋性反应〖getexcited〗∶理性弱于情感的心理现象没有必要那么冲动冲犯chōngfàn〖offend〗∶冒犯〖上司、长者〗;言行跟对方抵触,冒犯对方〖charge〗∶冲锋进犯〖mutualpromotionandrestraintamongthefiveelements〗∶指五行上的冲克;行动冒犯了鬼神或犯了某种忌讳,迷信的人认为会带来不祥。冲锋chōngfēng〖charge〗突入敌阵,以短兵冲杀冲锋陷阵chōngfēng-xiànzhèn〖chargetheenemylines;chargeandshatterenemypositions〗∶勇猛进击,杀入敌阵〖fightbravelyforajustcause〗∶奋不顾身的勇敢行为冲服chōngfú〖takeaftermixingitwithwater〗用开水混合后口服冲昏头脑chōnghūn-tóunǎo〖turnsb."shead〗由于过分高兴而失掉理智,任性做事年轻人可不能让爱情这玩意儿冲昏了头脑。孔捷生《姻缘》冲击chōngjī〖lash;pound〗∶冲撞碰击。多指风威水势海浪冲击着岩石〖charge;assault〗∶冲杀进击。指肉博战斗向敌人阵地发起冲击〖pinch〗∶痛苦的打击外国货冲击国内市场〖strike〗∶冲犯攻击。指精神上的刺激、肉体上的伤害受到群众运动的冲击冲击民主的基础的一些思想冲击波chōngjībō〖blastshockwave〗指核武器或炸弹等爆炸时由爆炸中心向四周传播具有很大杀伤力、破坏力的高压高速气浪。也指某种事物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冲积chōngjī〖alluviation〗水流速度减小的地方,水冲击的泥沙沉积下来冲剂chōngjì〖medicinetobetakenafterbeingmixedwithboilingwater,wine,etc.〗开水冲化即可服用的中药剂型,由中草药煎熬浓缩成颗粒状制得感冒清热冲剂冲决chōngjué〖burst〗反复冲刷,形成决口冲决大堤冲克chōngkè〖wutualpromotionandrestraintamongthefiveelements〗同“冲犯”冲口chōngkǒu〖blurtout〗指说话不加考虑,直率说出一位中年女社员冲口说:“吴劳模,你给指点指点吧。”冲扩chōng-kuò〖developandenlargeprint〗指照相中的冲洗扩印冲浪板chōnglàngbǎn〖surfboard〗冲浪游戏中用的狭长漂浮板冲力chōnglì〖impulsiveforce;momentum〗运动体的惯性冲击力投掷或摆动物体的动力攻城锤猛击城墙的冲力冲凉chōngliáng〖takeashower〗[方言]∶洗澡运动之后冲凉很痛快冲破chōngpò〖breakthrough;breach〗冲击突破冲破难关冲散chōngsàn〖unyoke〗受冲击而分离散开大木筏在急流中被冲散成几块冲杀chōngshā〖chargeandfight〗冲锋拼杀勇猛地冲杀上去冲刷chōngshuā〖washout;scour;erode〗水流冲击,使土石流失或剥蚀土壤受雨水的冲刷用水冲着洗刷冲塌chōngtā〖causetocollapse;burst〗水流使被冲倒冲腾chōngténg〖rushout〗冲而直上,急速腾起鸽子出笼,冲腾入云冲天chōngtiān〖towering〗冲入蓝天,指情绪激越高亢斗志冲天冲天的怒火冲突chōngtū〖assault;attack〗∶冲杀奔突选精骑八千,率先冲突。《南史》〖conflict〗对立的、互不相容的力量或性质的互相干扰革命与旧势力相冲突以争吵、摩擦和对立为特色的持久的不和儿子与继母之间常有冲突〖dissonance〗∶意见不合,发生争执过去的挫折,和偶然的冲突仍然可能在他与她之间发生冲洗chōngxǐ〖wash;rinse〗∶用水冲,去掉附着的东西冲洗瓶子〖develop〗∶把已经曝光的胶片,进行显影、定影等的总称冲洗胶片冲喜chōngxǐ〖saveaperson"slifebygivinghimaweddingtocounteracthisbadluck〗旧时迷信风俗,家中有人病重时,用办理喜事等举动来驱除所谓作祟的邪气,希望病人转危为安冲陷chōngxiàn〖chargetheenemylines;chargeandshatterenemypositions〗发起冲锋,攻破敌阵冲销chōngxiāo〖chargeoff〗∶减去账面上资产价值的部分或完全损失的数额把已废弃的存货从账面上冲销〖cover〗∶在商品交易所或证券交易所卖出原先买进的期货和证券冲霄chōngxiāo〖towering〗高冲入霄汉壮志冲霄冲淹chōngyān〖drown;flood;submerge〗被水冲走淹死或淹没余夷脱逃者,或被坑水冲淹,或为失路饥毙,悉无漏网。《广东军务记》冲要chōngyào〖strategicallyimportantcrossing〗军事上或交通上重要的地方。同“要冲”连年出塞,讨击鲜卑,还复各令屯列冲要。《后汉书·南匈奴传》防遏冲要冲账chōngzhàng〖strikeabalance〗〖会计〗∶在借贷记账制中,由于借或贷一方多记发生额而用红笔在相同方向另记一笔加以订正冲撞chōngzhuàng〖bump;collide〗∶互相冲突撞击前面的防护板在冲撞石墙上时被撞坏了〖giveoffense;offend〗∶唐突冒犯我的话冲撞了她冲_chòng【形】猛劲大〖fullofvigouranddrive〗。如:有股冲劲儿;水流得真冲气味浓烈刺鼻〖strong;irritatingthenose〗。如:酒味儿冲冲_chòng【动】用冲床进行金属加工〖punch〗。如:冲床;冲模冲_chòng【介】对着;向〖faceto;towards〗。如:冲着;大门冲北开凭;根据〖accordingto〗。如:就冲着他,我也不得不出面解围另见chōng冲床chòngchuáng〖punch〗用冲压方法使金属板成形或在金属板上冲孔的机器,又叫冲压机冲盹儿chòngdǔnr〖dozeoff〗[方言]∶打盹儿冲劲儿chòngjìnr〖withvimandvigor〗∶敢做、敢向前冲的劲头儿这小伙子真有股冲劲儿,一个人干了两个人的活儿〖strong〗∶强烈的刺激性这酒有冲劲儿,少喝点儿冲孔chòngkǒng〖punching〗∶打孔〖punchedhole〗∶被打出的孔冲压chòngyā〖impactextrusion〗∶用快速冲击使金属在冲床上变形的工艺〖rampressure〗∶对航空发动机进气系统所观测到的进气口压力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差冲子chòngzi〖punchingpin〗用金属做成的一种打眼器具亦称“铳子”出处[①][jué][《__》古穴切,入屑,_。]“_2”的被通假字。亦作“决1”。排除壅塞,疏通水道。谓掘堤放水。冲破堤岸;堤岸溃破。指堤岸溃破之处,决口。引申指拨开;剖开。穿通。张开。断;断裂。引申为截断。断绝;完毕。引申指决裂。决断;决定。分辨;判断。较量;决定胜负。判决。责打。处死犯人。果断。副词。必然;一定。同“_”、“_”。通“抉”。挖出;挑出。通“抉”。揭发。通“抉”。撬开;举。参见“_植”。通“抉”。选取。参见“_善”。通“抉”。古代射箭时套在大拇指上的骨质套子,以便钩弦。俗称扳指。通“抉”。指射箭的动作。通“_”。辞别,如别。通“_”。诀窍。古水名。参见“_水”。[②][xuè][《__》呼_切,入屑,_。]亦作“决2”。迅疾貌。[③][quē][《集_》苦穴切,入屑,溪。]亦作“决3”。通“缺1”。破裂。【子集下】【冫字部】决;康熙笔画:6;页码:页131第29【玉篇】俗_字。【__】【集_】【__】?古穴切,音_。水名。【水_】_水,出_江雩__南大_山。【注】俗名_檀山_,_大_之_名也。其水_山委注而_其_,西北流_蓼_故城,灌水注之,故地理志曰:_水北注蓼入灌,灌水於蓼亦入_。又__,北方水名。【山海_】_侯之山,__之水出焉,_流注于河。又行流也。【管子·君臣下篇】_之_行,塞之_止。【左_·襄三十一年】不如小_使道。又_也,判也。【_·曲_】夫_者,所以定__,_嫌疑。又分_辨_,非_不_。又以__物亦曰_。【_·曲_】濡肉__,乾肉不__。【周_·冬官考工_】梓人_喙_吻。【疏】_乃喙_,_物食之_,以其近喙本_,故云_吻。_如字。又_穴反。又_也。【__·_射_】袒_遂。【_】___也。以象骨_之,著右大擘指,以____也。_音_。【_·小雅】_拾__。又_也,__同。【前_·_武_】李陵__武_去。【_】_,_也。又_曹,官名。主罪法者。【後_·_昌_】_文法,仕郡__曹。又【__】【集_】【正_】?呼_切,音血。疾貌。一曰小_也。_?通。【_子·逍__】_起而_,__枋。_或作?。又【集_】苦穴切,音_。_缺同。或从血作?。亦作_。【史_·秦始皇_】譬__六___?也。又涓惠切,音桂。疾貌。【_子·_物_】麋鹿_之而__。【_】_,徐邈_古惠反。【卷十一】【水部】编号:7233_,[古穴切],行流也。从水从_。_江有_水,出於大_山。2023-08-05 14:59:551
苟出不可以直道也,故颉颃以傲世。什么意思?体现什么情感?百字之内。
路过,恰巧看见,不早不晚让你问到我。2023-08-05 15:00:051
卖弄的文言文
1. 翻译 崔瑶的文言文《座右铭》 原文 译文 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 (不要揭别人的短。不要说自己的长。) 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帮过别人要忘记,人有恩惠不能忘。) 俗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世俗荣誉不足羡,处世以仁为纪纲。) 隐身而后动,谤议庸何伤。(甘于幕后做好事,诽谤非议有何妨。) 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臧。(千万不要务虚名,不显聪明人自彰。) 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柔弱最有生命力,老子主张柔克刚。) 在涅贵不缁,暧暧内含光。(人处污黑身不染,身处逆境心有光。) 硁硁鄙夫介,悠悠故难量。(浅陋固执乃小人,君子悠悠有雅量。) 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祥。(言谈谨慎食有节,知足常乐免祸殃。) 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持之以恒去实践,日久天长品德芳。) 2. 楚人养狙的文言文 【正文】 楚有养狙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旦日,必部分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赋什一以自奉。或不给,则加鞭棰焉。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 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①与?”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与?”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言未既,众狙皆寤。 其夕,相与俟②狙公之寝,破栅毁柙,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 狙公卒馁而死。 郁离子曰: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③者。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觉也;一旦有开之,其术穷矣。 ①树:种,栽种. ②俟:等,等到. ③道揆:法度,准则. 【翻译】 楚国有个以养猕猴为生的人,楚国人叫他“狙公”。每天早上,他一定在庭院中分派猕猴工作,教老猴率领着小猴子上山去,摘取草木的果实,抽十分之一的税来供养自己。有的猴子数量不足,就鞭打他们。猴子们怕死了,觉得很苦,却不敢违背。 有一天,有只小猴子问大家说:“山上的果子,是老头子种的吗?”大家说:“不是啊!是天生的。”又问:“没有老头子我们就不能去采吗?”大家说:“不是啊!谁都能去采。”又问:“那们我们为什么要仰赖他,还要被他役使呢?”话还没说完,猴子全懂了。 当晚,群猴一起等到狙公睡着的时候,就打破兽栏,拿走存粮,一块儿跑进森林,不再回来了,狙公最后活活饿死。 郁离子说:“世上那种卖弄权术奴役人民而不依正道来规范事物的人,就像狙公吧!只因人民昏昧尚未觉醒,才能让他得逞,一旦有人开启民智,那他的权术就穷尽了。” 【中心】 通过养猴子的人残酷剥削猴子,猴子觉醒后群起反抗的故事。揭示了封建社会统治者对人民群众的残酷剥削与压迫,说明只要人民一旦觉悟,群起反抗,统治者就只有冻馁而死。 文学常识: 奉通“俸”,供奉 寤通“悟”,醒悟 道理 一个人不管有多大的本领,也不可当作骄傲的本钱。只有谦虚谨慎,才能获得人们的敬重. 郁离子说:“人世间有以权术驱使民众而无道理和法度的,他们就如同狙公一样吧?完全是民众迷惑而没有觉醒,一旦得到启发,他们的权术就到头了啊 3. 掉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 应该都会出现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基本字义 1、落下:~泪。 2、减损,消失:~色。~价儿。 3、遗失,遗漏:这一行~了两个字。 4、回转(zhuǎn ):~头。~转。 5、摇摆,引申为卖弄,耍:~文。~俏。~以轻心。~臂而去。 6、对换:~包。~换。 7、落在后面:~队。 8、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完成:改~。戒~。[3] 详细字义 〈动〉 1、形声。从手,卓声。本义:摇,摆动。 2、同本义 [sway;wag;shake]。 掉,摇也。——《说文》 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之舌,下齐七十余城。——《史记·淮阴侯列传》 末大未折,尾大不掉。——《左传·昭公十一年》 3、又如:掉尾巴;掉荡(摇荡);掉眩(肢体摇动旋转);掉擘(甩着臂膊走,又谓攘臂奋起);掉舌(鼓舌,指游说、谈论);掉嘴弄舌(摇唇鼓舌;搬弄是非);掉栗(战栗)。 4、弄,卖弄 [show off]。 言必据书史,断章破句,以代常谈,俗谓之掉书袋。——《南唐书·彭利用传》 5、又如:掉罨子(耍花招,卖弄花招)。 6、玩弄;搬弄 [play with;juggle with;dally with]。如:掉鬼(捣鬼;玩弄骗人的把戏);掉弄机权(玩弄权力);掉嘴口(耍贫嘴);掉经儿(瞎吹)。 7、落下 [fall;shed;drop]。如:掉眼泪;熟的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了。 8、丢失 [lose]。如:别把钥匙掉了。 9、转回 [turn]。如:把车头掉过来;掉首;掉背脸(转过脸)。 10、调换 [exchange]。如:掉包儿(暗中偷换);掉忙功夫(方言。忙里偷闲;抽空);掉揽(设法弄走别人的东西);我要大瓶掉小瓶。 11、划 [paddle;row]。 见前面两个人,掉着一只舡来。——《水浒传》 12、鼓动 [instigate;abet]。如:掉舌(鼓动其舌,逞口舌之能。指雄辩或游说他人)。 13、落在后面 [drop;fall]。如:掉队。 14、减少,降低 [decrease;lower]。如:体重掉了五斤;掉价儿。 4. 使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使 在文言文中有很多种解释既可作为名词、也可作为动词 〈动〉 (形声。从人,吏声。从人表示人的动作行为。本义:命令) 同本义 故君使其臣。——《礼记·表记》。注:“谓使之聘问师役之属也。”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史记·屈原列传》又如:支使(命令人去做事) 派遣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汉· 贾谊《过秦论》 又如:差使(差遣;派遣);使转(打发去);使遣(差遣);使会(差遣,使唤) 致使;让;叫 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清· 黄宗羲《原君》 运用;使用尚贤使能。——《荀子·王制》 又如:使费(使用钱财);使低嘴(说坏话);使不着(用不着);使民(使用民力);使风(利用风力);使指(使用手指);使官(利用职权);使弊幸(用心计);使贤任能(任用有品德有才能的人);使钱出土 使唤;役使;支使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又如:使伶(供使唤的人);使役(役使,驱使) 耍弄;玩弄 。 如:使棒;使酒(耍酒疯);使乖(耍小聪明);使坏(出坏主意;耍花招);使作(作弄;摆弄);使道儿(耍手段);使心用幸(用心机);使促狭(玩弄阴险手段);使法(玩弄手法);使乖弄巧(卖弄 *** ;耍手腕;耍花招);使刁(玩弄欺诈手法) 出使 唐雎使于秦。——《战国策·魏策》 又如:使人(奉命出使的人) 放纵,任性 灌夫为人刚直,使酒。——《汉书·灌夫传》。注:“因酒而使气也。” 又如:使脾气;使心别气(发脾气);使性(使性气,使性儿。发脾气,任性) 可以,行。 如:使的(可以) 主使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 魏之私人, 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名〉 使者 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战国策·齐策》 又如:专使;使曹(使者);使轺(使者所用的快车);使牙(节度使办公的衙门);使臣星(使者);使车(使者所乘之车);使传(经使者传达的皇帝诏书);使署(使馆);使客(使者);使官(使臣);使物(使者和货物) 使命 时周瑜受使至 番阳, 肃劝 权召 瑜还。——《资治通鉴》 佣人;奴仆 那厨役雇的是个乡下小使。——《儒林外史》 又如:使下(仆从);使长(奴仆对家主的称呼);使婢(侍婢;婢女);使唤的(奴仆,仆婢);使人(仆人);使数(随从,供使唤的人);使头(仆人的头儿) 官名。负责某种政务的官员 。 如:节度使;转运使 姓 假如;如果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 清· 刘开《问说》 又如:使无先生相助,岂有我之今日?使能发愤图强,必定前途无量2023-08-05 15:00:361
文言文道作动词的意义
1. 文言文中某些词的意义和用法与原意有差别,如策之不以其道中的策 所谓名作动,其实是古文中一种简写的手法,以现代的语法看是名词,这是错觉而已。实际上古代并无此说法。因此在古文中所有的词汇都可以作动词,所有的名词都可以做动词。如: 吾书其中——书写,现在是书法的意思 尔饭否?——饭就是吃饭,现在是饭菜。 岂有此理哉?——理就是讲道理、理论,现代是道理。等等。 参考: 1.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原为“名声”词意,这里为动词,出名的意思。) 2. 且臣少仕伪朝。( 仕:做官。) 2. 古文中道字的含义有几种 “道”在古文中有14种字义,分别如下: 1、用作名词,意思是:路;道路。 出处:西汉·司马迁《陈涉世家》:“会天大雨,道不通。” 释义:恰巧遇到天下大雨,道路不通。 2、用作名词,意思是:途径;方法;措施。 出处:北宋·苏洵《六国论》:“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释义:因为争相贿赂倾国,导致自己国力下降,是灭国的道路。 3、用作名词,意思是:规律;法则。 出处:战国·庄周《庖丁解牛》:“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释义:臣下所探究的是事物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 4、用作名词,意思是:道理;事理。 出处:唐·韩愈《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释义:听到的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术各有研究方向。 5、用作名词,意思是:道德;道义。 出处:西汉·司马迁《陈涉世家》:“伐无道,诛暴秦。” 释义:伐不义的暴君消灭残暴的秦朝。 6、用作名词,意思是:学说;主张。 出处: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释义:二十岁成人以后,愈加仰慕圣贤的学说。 7、用作动词,意思是:说;谈论。 出处: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不足为外人道好。” 释义: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 8、用作动词,意思是:通“导”。引导。 出处:春秋战国·孔子《论语u2022学而》:“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释义:治理有兵车千辆的国家(言大国),应该谨慎的处理国家的事务,要讲诚信,勤俭节约爱惜民力,安排百姓按照时节来种植。 9、用作动词,意思是:通“导”。疏通。 出处:周·先秦诸子《尚书u2022禹贡》:“九河既道。” 释义:九条河被疏通了。 10、用作名词,意思是:古代行政区划名。唐代初年全国划分为十道,道下辖州。明清则在省一级一级行政区域下设道,道 下辖府,其长官就称为道或道员、道台。 出处: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 释义:史公以凤庐道身份奉命守卫这一带地区。 11、用作名词,意思是:简称道 家、道教。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u2022艺文志》:“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 释义: 道家这个流派,大概出于古代的史官。 12、用作动词,意思是:以为。 出处:明·冯梦龙《灌园叟晚逢仙女》:“他还道略看一会就去,谁知这厮故意卖弄。” 释义:他还以为看一会就走,没想到这人在故意卖弄。 13、用作介词,意思是:从;由。 出处:先秦·管子《管子u2022禁藏》:“凡治乱之情,皆道上始。” 释义:一切治乱的根源,都从上面开始。 14、用作量词,同“束”。 出处:唐·元稹 《使东川·望喜驿》:“一道月光横枕前。” 释义:一束月光照在枕头边。 3. “道”在古文中的意义 1 路,史记:会天大雨,道不通 2规律,道理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指道家,道教 三国志:祖父陵,客蜀,学道鹄鸣山中,造作道书,以惑百姓 4主张,思想,学说 论语:吾道一以贯之 5从,由 管子:凡治乱之情,指道上始 6说,讲 盐铁论:饰虚掩以乱实,道古以害今 7引导 汉书:唯王使人到送我 8通,疏导 左传:不如小决使道 9量词 望喜驿 元稹:子规惊觉灯又灭,一道月光横枕前 10古代行政区域名2023-08-05 15:00:441
事出无奈什么意思?
词目 事出无奈 发音 shì chū wú nài 释义 事情出于无可奈何。指迫不得已只能如此。 引用 《隋唐演义》第09回 入酒肆莫逢旧识人 还饭钱径取回乡路 ...单二哥处去?”叔宝道:“小弟时当偃蹇,再不曾想起单二哥;今日 事出无奈 ,到二贤庄去,把坐马卖与单二哥了。”伯当道:“兄坐的黄... 《前汉演义》第三十五回 谋弑父射死单于 求脱围赂遗番后 ...使道:“汉帝也舍不得这个美人,并恐献于单于,有夺阏氏恩爱,惟 事出无奈 ,只好这样办法。若阏氏能设法解救,还有何说!当然不献入... 《隋唐两朝志传》第五十八回 休城敬德诈降唐 ...,异日腾身。”武周曰:“汝言虽当,只是羞见突厥。”君璋曰:“ 事出无奈 ,大王勿疑。”; 二人正在商议,后面... 《醒世恒言》第十九卷 白玉娘忍苦成夫 ...,并非细作。 张万户见他面貌雄壮,留为家叮程万里 事出无奈 ,只得跟随。每日间见元兵所过,残灭如秋风扫叶,心中暗暗... 《后西游记》第二十五回 莽和尚受风流罪过 俏佳人弄花月机关 ...你们男僧在家宿歇?”猪一戒道:“虽然不便,只是天黑了没处去, 事出无奈 ,求女菩萨从个权罢。况我家师俱是受戒高僧,我们三个徒弟... 《三宝太监下西洋记》第二十八回 长老误中吸魂瓶 破瓶走透金长老 ...,我等性命也是难保。”王爷道:“老公公之言深有理。只是这如今 事出无奈 ,空抱杞人之忧。” 马公道:“俺学生还有一... 《英烈传》第七十八回 皇帝庙祭祀先皇 ...于非命,抱了阿斗逃生。”太祖听罢,说道:“那时正在乱军之中, 事出无奈 ,还该进殿才是。”话未说完,只见殿外泥人,大步走进殿中... 《小五义》第九十九回 豹花岭胡列救主 分赃庭二寇被擒 ...林豪客何太多,偏是今时甚伙。也有生来贼命,也有图的吃喝。也有 事出无奈 何,到底不如不做。 且说二贼,一个是带伤,... 《施公案》第187回 县主徇情主仆疑忌 总漕折狱生死冤明 ...。木匠早已走了。急忙拿灯去看,穿廊下有把茶壶,里面却无金钗。 事出无奈 ,回到书房,真话实说。家主闻听,沉沉大怒,随手递我一个... 《乾隆皇帝》第二十四章 将相不和士气难扬 定谋欺君魍魉心肠 ...叫他满意!他不禁涨红了脸,无可奈何地叹息一声,说道:“我也是 事出无奈 ,请多体谅罢!”张广泗心里雪亮,他倒不是那种分斤掰两和... 《乾隆皇帝》第三十二章 巧言令色乞师报怨 以诚相见夫人释兵 ... “嗯。” “金川两次抗拒天兵,都有情不得已, 事出无奈 的情由。输诚是为了和好,因此朝廷不应再追究以前的事。”...2023-08-05 15:01:011
《阿娘使道传》结局是什么?
《阿娘使道传》结局内容如下:石铁做了使道,铃铛和酒母做起了生意,两人过着幸福的生活。玉帝赢得赌局,将银悟放回人间,并且特例让巫灵还生成为自己养得山羊,朱月成为了勾魂使者。铃铛的儿子便是银悟,他遇见了幼年的阿娘。两人共同长大,相爱,拥有最宝贵的现在的时光。剧集评价:剧初李准基身穿深蓝色韩服,展现了冷傲、理智的性格。而在思念母亲的回忆中身穿紫色韩服,表达对母亲的深切的思念之情。并且,在阿娘(申敏儿饰)的葬礼上,他身穿白色韩服亮相,表露对已故的人的悼念。然后和重生的阿娘一起生活在官衙时,他身穿蓝色、粉红色韩服,展现了既高贵又优雅的气质。由此可见,李准基用各种韩服,完美表演剧中人物的心情、性格、状态,展现时而优雅、时而冷傲的魅力,令人叹为观止。2023-08-05 15:01:101
论语名句:多闻阙疑 慎言其余 则寡尤
【 #能力训练# 导语】孔子并不反对他的学生谋求官职,在《论语》中还有“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下面是 无 分享的论语名句:多闻阙疑 慎言其余 则寡尤。欢迎阅读参考! 【原文】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子张(1)学干禄(2),子曰:“多闻阙(3)疑(4),慎言其余,则寡尤(5);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注释】 (1)子张:姓颛孙,字子张,生于公元前503年,比孔子小48岁,孔子的学生。 (2)干禄:干,求的意思。禄,即古代官吏的俸禄。干禄就是求取官职。 (3)阙:缺。此处意为放置在一旁。 (4)疑:怀疑。 (5)寡尤:寡,少的意思。尤,过错。 【解释翻译】 子张要学谋取官职的办法。孔子说:“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说,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说出来,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要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余有握的,也要谨慎地去做,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过失,做事少后悔,官职俸禄就在这里了。” 子张是孔子的弟子。郑康成批注里讲,他是姓颛孙,,字子张。『学干禄』这个干,就是求的意思;禄,就是禄位,也就是从事政治得到禄位。子张想学这个,想学如何从事政治。以下夫子的回答,『子曰』,这是孔子教子张求禄之道,说『多闻阙疑』。这四个字,邢昺的注疏说,多闻就是博学,学无止境。虽然是博学,仍然有不完全了解的事情,这就叫疑,有疑、有疑惑。刘宝楠的《论语正义》里面,这个阙当空字讲,就是把疑空出来。就是有疑惑,可以先存着,存疑,不要急于妄加论断,这叫阙疑,所以阙疑就是存疑的意思,那么这是一种讲法。下面我们看朱子的解释,会有另外一种讲法,我们待会会讲到。 这个『慎言其余,则寡尤』,包咸的批注说,「尤,过也。其余不疑,犹慎言之,则少过」。在多闻博学的过程中,我们一定会遇到有疑惑的事情,那么我们就可以存疑。所以古德讲,「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这是未来开悟的因,遇到一个缘猛然醒悟,这疑就破了,这叫开悟。对于没有疑惑的,真正已经明了了,这是属于其余的部分,其余的是不疑。对于没有疑惑的部分,我们还要慎言之,也就是说话恰到好处。对自己所知的不能够故意炫耀,也不能够多说,就变成强不知以为知了。多说话,不能慎言,就难免有失,这就有尤,尤就是过失,所以慎言就能够少过失。这是讲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的意思。 底下讲到『多见阙殆』,包咸《批注》说,殆是危的意思,就是危而不安,心不安。这个不安也是因为有疑惑,多见就是见得很多,对所见的事情,有可疑之处,就有疑惑,这叫做有心不安,心不安就不敢行,这个是慎行。一直到疑惑都解决了,疑虑都没有了,我们才能安心去行,这是讲到「多见阙殆」。 『慎行其余,则寡悔』,这个其余就对没有疑惑的这部分来讲,我们心能安的这部分。对于这部分没有疑惑,能安心去行的事情,我们也要慎行。谨慎的去行,不能够骄慢,不能够放逸随便。行是以中道而行,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这叫慎行。对于自己有疑虑,心不安的事,我们不行,不去做。对于没有疑惑的,安心能做的事情,我们还要谨慎的去做,这样就寡悔,就很少后悔的事情。这是教我们慎言、慎行。 然后底下讲,『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言语少过失,寡就是少。言语少过失,行事少后悔,没有什么做错的事,就没有后悔。那么禄位即在其中了,也就是说,这时候你就可以办政事了。这是雪公老人在《论语讲要》里给我们所说的说法,这是平易而踏实,让我们知道如何去做,关键在于慎言、慎行。 朱子他的解释,他引吕氏,就是吕大临,他是程颐的弟子,属于程门四先生,跟游酢、杨时、谢良佐合称程门四先生,就是程颢、程颐的大弟子。他精通六经,而且尤精通于礼,也是宋朝的大儒。朱子引述他的话讲,「吕氏曰:『疑者所未信,殆者所未安』」。「多闻阙疑」,这个疑是讲还没有信的这一部分,这就是属于有疑。有疑就是未信,信了就没有疑。「殆者」,殆是讲未安,这是心未安,心里拿不定主意。这是对于所做的事,拿不定主意。那拿不定主意,就别做。没有信的,你觉得这个事情,可能是有疑点,还没弄清楚,那你就先别说,所以这就是慎言、慎行。 依他的这个解释,「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就是说我们多闻博学,如果有疑虑的这些内容,不足信的,还未生信的,我们先不说,先考证之后再说。考证了的部分,我们已经没有疑虑的,可以令人足以生信心的,我们才慎而言之,就是慎言其余那部分,其余是没有疑虑的那部分。「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就是我们见得很多,对于很多的事情,如果我们心里有疑惑,心不安,拿不定主意,先别做。所做的是其余的部分,其余是没有疑虑,能拿定主意,决定了的事情,我们才去谨慎的去做。那么朱子讲,这是选择所说、所行的这些事情,要非常的精思熟虑,你自然就少过失。 程子解释说,朱子也引用程子的话,「程子曰:『尤,罪自外至者也。悔,理自内出者也』」。寡尤寡悔,这个尤是讲过失、罪过,罪过是什么?从外头来的,这叫罪过。譬如说你说错话、做错事,人家看到,表现在外面了,这属于罪过。悔是讲内心的,跟理不能相应,就是我们讲的,自己违背了天理,受良心责备,这是悔,从里头出来。 朱子对这段话的评说,他讲到「愚谓多闻见者学之博,阙疑殆者择之精,慎言行者守之约。凡言在其中者,皆不求而自至之辞。言此以救子张之失而进之也」。愚谓就是朱子自己谦辞,说这是我认为。「多闻见者」,多闻多见是什么意思?博学,学得很广博,见闻丰富。「阙疑殆者择之精」,这个阙疑殆,阙疑阙殆,刚才我们也解释了。对于那些有疑虑的话,我们不说;对于我们有心不安的事,拿不定主意的事,我们不做,这是在选择来讲,选择上非常谨慎。精是讲精思熟虑,那么你就避免了过失。「慎言行」,这是讲到要说话,说的都是你很有把握的,没有疑虑的话。所行的一定是你拿定了主意,有把握的事情你才去做,这是慎言行,还得慎、谨慎,这是「守之约」,约是简约,就是没有那些多余的话,没有做多余的事。 这里讲「禄在其中」,在其中是什么意思?就是不求而自至,就这个意思。所以禄位,我们现在讲官位、富贵,要不要有心去求?孔子这里说不需要,不求而自至。所以我们细细去体会「禄在其中矣」这句话,我们就能够体会得,真的不用有心去求禄位。你真正能做到夫子这里讲到的德行,你能慎言行,你能寡尤寡悔,少过失,少后悔,你自然就有禄位了。那么说这话对子张来说,也肯定是对治他的毛病。那我们自己想想,我们有没有子张的毛病?大概也有。子张什么毛病?有一点急功近利,大概他想学得到禄位,求禄,想得到功名富贵的话,不能急功近利。孔子告诉他,你自己好好修身,你能慎言行,你还怕没有禄位?这是帮助他改正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毛病。你要成大事,必须要有大德。 圣人求功名富贵,这个求不是为自己求,是因为有这样的禄位,有这样的机会帮助天下苍生。如果为自己求,这私心,自私自利,那难免就会急功近利,心浮气躁。求得的是命,命中有,就有;命中没有,求不来。那我不为自己求,为一切大众去求,我真有德行学问,我能帮助众生。那要不要有心去求?其实也不必。如果众生有福,你自然有机会出来;众生没有这个福分,感应不了圣贤出世。那么你大可学孔子一样,从吾所好,你自己干你自己喜欢的事就好了。完全把名闻利养,从心里洗除得干干净净。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什么叫不义?不义是自利,就是不义,自私自利。义和利,这是相对的,你要求利,那义就没有,求自利,就显得不义。所以孔子他也在周游列国的时候,也担任官职,也希望诸侯任用他,他可以为百姓服务。可是他这个求不是为自己,早把自己的功名富贵放下了。 朱子又引程子的话讲,「程子曰:『修天爵则人爵至,君子言行能谨,得禄之道也。子张学干禄,故告之以此,使定其心而不为利禄动,若颜闵则无此问矣。或疑如此亦有不得禄者,孔子盖曰耕也馁在其中,惟理可为者为之而已矣』」。程子的话讲,「修天爵则人爵至」,这个天爵跟人爵是出自于《孟子·告子上》篇。孟子说,「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这个话讲得太好了,说我们要求爵位,你要知道爵位有两种,一种叫天爵,一种叫人爵,天授予你的爵位和人授予你的爵位,这两个不同。 什么叫天爵?你能够有仁义忠信的德行,你能乐善不倦,就是助人为乐,断恶修善没有疲倦,这个德行是天爵,天尊敬你。公卿大夫叫人爵,这人授予你的爵位、官位。古人,他是修其天爵,修他的德行,自然就有人爵授予给他,有其德就有其位。人家看到他这么高的德行,无不钦佩尊重,所以推举他出来当官,他就能够真正为民服务。 那么现在的人?孟子说现在人,那是讲到战国时代的人。战国时代距离我们二千多年,那时候人心还是比较纯朴,现在人更是如此,远不如那时候的人,怎么样?「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那时候的人还算不错了,他的目标是得到人爵,得到公卿大夫的这些官位,功名富贵,所以他来修自己的德。知道什么?有德者,才有其禄位。这样也算不错了,他明白因果,明白什么?你修善才有善报。所以他为了要人爵,他也去修他的天爵,修仁义忠信,乐善不倦。 现代人?就要人爵,天爵都不要了。用贿赂的手段去买官位,你看这个,为了人爵把天爵丢掉。实际上能不能得到?能得到还是你命中该有的。本来就有这个因果,你不用那种卑鄙手段得到,也能得到,但是你失去的是天爵,那真是太愚痴。天爵失去了,人爵也会失去,我们的德行要是没有了,禄位也跟着消亡。所以古人讲,「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所以求福避祸的道理,要知道唯有断恶修善,也就是孟子说的修其天爵。 孟子批评现在人,为了人爵才修天爵,如果没有人爵,他就不想修天爵。那么得到人爵,他满足了,他也就不再修天爵,把天爵给遗弃掉,也就是不再讲仁义忠信,为善的动力没有了,这是大疑惑。最终天爵失去了,人爵也消亡,这叫双失。如果能修天爵者,人爵自然得到,这叫双得。 所以程子是引孟子的这个话来讲,「修天爵则人爵至」,你真正修德行善,你必有禄位,你就有这个福,你的禄位是你的福。福得修,不修哪来的福?所以讲福德,福是建立在德的基础上。「君子言行能谨」,就是孔子讲的慎言慎行,这是得禄位之道,得禄位的方法在这里。这里程子讲到的「得禄之道」,他还有一个心要得禄位,这是落到孟子讲的第二个层次的人,是什么?修其天爵以要人爵的人。心目中还有人爵,还有功名富贵,然后去修天爵,能够言行谨慎,这个能得到禄位。能不能得到?能得到,因为有其因必有其果,因果报应丝毫不爽,种善因得善果,但是这落到第二层次了,为什么?心中还有禄位的念头。 子张就有,子张他想跟孔子学怎么样求得禄位,所以孔子把这个道理告诉他,这是什么?随机说法,既然你喜欢这个,我就告诉你怎么得到,你只要如理如法的求,能求得到。正所谓「命自我作,福自己求」,但是你求,一定要如理如法。不如理不如法,你是妄求,求不到。明朝的《了凡四训》就说明这个道理,说得太清楚了。了凡先生他就是要求福求禄,命中无子,他求儿子;命中无功名,他求功名,求不求得到?求得到,他成功了,怎么求?就是断恶修善。把命里头无福、无禄、无子的相给洗刷掉,你就有福、有禄、有子了。这里讲到的「立命之学」,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真正能帮助世间人离苦得乐,所谓有求必得。 那么子张想要求,孔子把他的心定下来了。首先不能够妄求,不能够急功近利、心浮气躁,所以告诉他慎言、慎行,这才是求禄位之道。但心中不能为利禄所动,虽然你想求,你要被它转了,你求不到。你得真正修那个因,才能得那个果。所以要如理如法求。 如果是颜回、闵子骞,这是孔门弟子里面德行第一的,他们有没有会提出这种问题?没有,绝对不会问子张这个问题,为什么?他们不想求得禄位。他们能安于箪食瓢饮陋巷的生活,真正把功名富贵看作浮云。自己喜欢隐居,喜欢深入圣学,所以他不会有心去求禄位,当然也不会被利禄所动,他们所修的纯是天爵。那么有人就疑惑了,「或疑如此亦有不得禄者」,像颜回,像闵子骞,他们没有得到禄位。譬如说颜回,这一生这么贫穷,箪食瓢饮在陋巷,而且三十岁就夭折了。他修的天爵是的,这么多弟子里面,为什么他有天爵而没有人爵?不得禄位,在我们世间人看没有这个福报,为什么? 程子在这里举出一点来讲,说「孔子盖曰耕也馁在其中」,这是出自于孔子的话,「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这大意是讲君子,他的心目中所求的是道,他的人生目标是成圣成贤,绝对不会为衣食所担忧。绝对没有贪图功名利禄的心。「耕也,馁在其中」是讲什么?真正君子应该是专心求道,其心在道,而不在食。那他为什么要耕种?这耕种,那肯定是起心动念了,担心如果不耕种,自己会受饥馁之苦,馁是饥饿,饥馁之苦。这个其中就讲到心中,为什么他去耕种?因为他心中想到,可能会挨饿的问题。这一念起来了,他心就在食不在道了,那他是不是真君子?按照孔子的标准就不是了。 这个「学,禄在其中」,君子求道,求学。求学也是为了求道,志在求道,志于道,学是为了求道的。但是,如果说学当中夹杂着求禄、禄位的这个目的,把禄位放在心中,然后去学,这也是君子所不取。所以孔子最后讲,「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所忧的,是道存不存在,自己能不能成道、能不能弘道、能不能卫道?使道常在人间。他不会忧虑着自己会不会贫穷。也就是,他不会为吃的而去耕种,不会为利禄而去求学,他只求道。那么能不能得禄位?程子讲,「惟理可为者为之而已矣」。理可为者,就是按理应该得到,就是可以去做的你才去做。 譬如说,得到禄位这桩事情,从政这桩事情,按照天理来讲,可以做你才做,不可以做的就不做。夫子讲,「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这就是按照天理讲。天下有道,理可为者,按天理来讲,可以去做你就出来,出仕为官,为人民百姓服务。天下无道?则隐,隐君子,这时候不可为,我们就不为。这不可为是什么?是命,一个是众生的命运,他们没这个福分,感应不出圣贤出世。另外一个是自己的命,自己没有这个机会。像孔子,他很希望能够在各个诸侯国推行周公之道,他的方法就是从政。希望在从政当中,能够帮助国家,帮助人民,但是他得不到,诸侯的这些国君都不敢用他,这是命。 所以回答刚才所提的问题,颜回为什么他有天爵而没有人爵?第一个是理可为者才为,为之。颜回他不愿意出来给那些国君做事,为什么?天下无道。春秋那时期,已经是人心诡诈,他宁愿做隐君子,隐居在陋巷当中。第二个也是命,他的命运,这命运是讲到前生的因果,人生来这个世间为了酬偿业报。虽然他的德行已经学得非常好了,可是因果,这就不能不遵守,这所谓不昧因果。颜回对自己的命非常了解,对自己的因果非常了解,所以他能在陋巷当中心安,他不改其乐。如果是子张他肯定心不安,为什么他要求禄位,就是他不知命。不知命,就不可以为君子,不知命什么意思?不明因果,可求的才求,不可求的不要去求。颜回连可求的心都放下了,这又更高一层了。他这一生修德行、行善,将来有没有果报?肯定有,有其因必有其果。他修的天爵到哪去受?到天上去享受。这人间的人爵,不足以加给他,他的德太厚了,他的福太大了,人间没有爵位授给他,他只能够到天上去受爵位,天上去享福。 这在佛经里面讲到释迦牟尼佛的母亲,摩耶夫人,刚生下释迦牟尼佛,七天之后就死了。在人间我们看到,这很悲痛,怎么生了这个孩子七天就死了?人间以为她没有福,哪知道她是生了佛,佛母!这个福报太大了,人间没有给她受的福了,她到忉利天上享福,她享天爵了。如果不懂三世因果的道理,我们这个也想不通。程子在这里讲到,只是稍微点到一下,还不太清楚。 我们来看蕅益大师,他的批注说,「何日无闻?何日无见?闻见不患不多,患不能阙疑殆、慎言行耳。禄在其中,是点破天爵天禄,乃吾人真受用处。若作有得禄之道解释,陋矣陋矣」。这个「得禄之道」的解释,就是刚才讲到程子的解释,当然也是朱子的解释,程朱一脉相承。程朱都将这一章《论语》解释为慎言慎行是得禄之道,你要得到利禄吗?慎言慎行。这种解释,蕅益大师说是很浅陋的,「陋矣陋矣」。 我们看蕅益大师怎么解?说「何日无闻?何日无见」?这多闻阙疑,多见阙殆,多闻多见,讲到闻讲到见,天天都会做的事情,天天都有闻,天天都有见,每天都有很多见闻。所以「闻见不患不多」,你所见所闻,不是怕不多,你每天都有所见所闻,不怕不多,怕什么?「不能阙疑殆、慎言行耳」。这个阙疑殆、慎言行,就是我们心有疑则不言,心有疑则不做,所做所说都是有把握的。所以阙疑殆、慎言行,就是讲你慎言慎行。慎言,包括没有把握的不说,和有把握的还要谨慎的说,这是慎言。没把握的就不做,有把握的还要谨慎的去做,这两方面才叫慎行。就是这里讲的「阙疑殆」,阙疑殆是没把握的。慎言行是有把握的,还要慎。所以你所见所闻,如果都能够用这种原则,那就是真正是修慎德。 禄在其中,是点破天爵天禄。孔子讲你能如此慎言慎行,你就能够少过失,少后悔,禄在其中。这禄在其中,是给我们点破孟子讲的天爵、天禄,天爵是因,什么因?孟子说的仁义忠信,乐善不倦,这叫天爵。天禄是果,善因善果,这是「吾人真受用处」。你修善因得善果,这就是受用,你就得到利益。那么我们要不要有心去求利禄?不需要,我们的心不是求利禄,而是求天爵,仁义忠信,乐善不倦,等果报现前了,也就不亦悦乎。可是心绝不求果报,心远离名闻利养果报,而去行善,而去修德,这才不亦悦乎,这才是真受用处。但问耕耘不问收获,收获?自然而然,何必去求?所以蕅益大师说,你要把禄在其中解释为得禄之道,这得禄之道的说法,是有心求,禄在其中,无心去求。只是修好因,善果自然,何必去求? 所以「禄在其中矣」,不能解释是你想要得到禄位这个方法,这真的是浅陋了。从这里我们就体会的,正如古人讲的「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为什么行好事?因为这是符合性德的。为什么不问前程?因为我要放下妄想分别执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生心什么?乐善不倦的心,不住于利禄,而修天爵,这就是《金刚经》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在儒家的一个说法。 我们再看江谦先生对蕅益大师的《补注》说,「干禄谓求福也。言是口业,行是身业,慎是意业。身口意三业勤修,外则寡尤,内则寡悔,即是自求多福。故曰:禄在其中」。这个解释很容易懂,把蕅益大师的意思给我们用平实的语言讲出来。「子张学干禄」,干禄,简单说就是求福,怎么求?身口意业上去修。慎言是口业,慎行是身业,这个慎字就是你的意业,意上要谨慎。身口意三业,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这自然会少过失,少后悔。刚才讲过失是在外面的,表现在外面,后悔的这个意念是在内心,这叫自求多福,所以说禄在其中。自求多福,这个自,自己求什么?就求修好身口意三业,多福是自然而然的,水到渠成。 「多闻多见,而不能阙疑阙殆,随波而流,随风而靡,则灾祸堕落之所由来也,可不慎与!」如果我们所见所闻,言语造作不能谨慎,这就是会随波逐流,就会随缘去造业。这一个不慎的心就是放逸,就是迷惑颠倒。迷惑就造业,造业就受报,这受报就是灾祸,就是堕落,跟着就来了。懂得因果,那能够不谨慎吗?所以这里强调要我们明信因果,谨慎言行,不可造业。 【评析】 孔子并不反对他的学生谋求官职,在《论语》中还有“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他认为,身居官位者,应当谨言慎行,说有把握的话,做有把握的事,这样可以减少失误,减少后悔,这是对国家对个人负责任的态度。当然这里所说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为官的方法,也表明了孔子在知与行二者关系问题上的观念,是对上一章“知之为知之”的进一步解说。2023-08-05 15:01:291
李贽写刘基的文言文
1. 有哪些关于李贽文言文 李贽在《明史》无传,仅于《明史·卷221·列传第109·耿定向》中简短地带了一下。文曰: “(耿定向)尝招晋江·李贽于黄安,后渐恶之,贽亦屡短定向。士大夫好禅者往往从贽游。贽小有才,机辨,定向不能胜也。贽为姚安知府,一旦自去其发,冠服坐堂皇,上官勒令解任。居黄安,日引士人讲学, 杂以妇女,专崇释氏,卑侮孔、孟。后北游通州,为给事中张问达所劾,逮死狱中。” 李贽《焚书》卷五《读史》《贾谊》 【原文】 班固赞曰:“刘向称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其论尽(甚)美,通达国体,虽古之伊、管未能远过也。使时见用,功化必盛,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追观孝文玄默躬行,以移风俗,谊之所陈略施行矣。及欲改定制度,以汉为土德,色上黄,数用五,及欲试属国,施五饵三表以系单于,其术固以疏矣。谊亦天年早终,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也。凡所著述五十八篇,掇其切要于事者著于《传》云。”李卓吾曰:班氏文儒耳,只宜依司马氏例以成一代之史,不宜自立论也。立论则不免搀杂别项经史闻见,反成秽物矣。班氏文才甚美,其于孝武以前人物,尽依司马氏之旧,又甚有见,但不宜更添论赞于后也。何也?论赞须具旷古双眼,非区区有文才者所能措也。刘向亦文儒也,然筋骨胜,肝肠胜,人品不同,故见识亦不同,是儒而自文者也。虽不能超于文之外,然与固远矣。 汉之儒者咸以董仲舒为称首,今观仲舒不计功谋之云,似矣。而以明灾异下狱论死,何也?夫欲明灾异,是欲计利而避害也。今既不肯计功谋利矣,而欲明灾异者何也?既欲明灾异以求免于害,而又谓仁人不计利,谓越无一仁又何也?所言自相矛盾矣。且夫天下曷尝有不计功谋利之人哉!若不是真实知其有利益于我,可以成吾之大功,则乌用正义明道为耶?其视贾谊之通达国体,真实切用何如耶? 班氏何知,知有旧时所闻耳,而欲以贬谊,岂不可笑!董氏章句之儒也,其腐固宜。虽然,董氏特腐耳,非诈也,直至今日,则为穿窬之盗矣。其未得富贵也,养吾之声名以要朝廷之富贵,凡可以欺世盗名者,无所不至。其既得富贵也,复以朝廷之富贵养吾之声名,凡所以临难苟免者,无所不为。岂非真穿窬之人哉!是又仲舒之罪人,班固之罪人,而亦敢于随声雷同以议贾生,故余因读贾、晁二子经世论策,痛班氏之溺于闻见,敢于沦议,遂为歌曰:驷不及舌,慎莫作孽!通达国体,刘向自别。三表五饵,非疏匪拙。彼何人斯?千里之绝。汉廷诸子,谊实度越。利不可谋,何其迂阔!何以用之?皤须鹤发。从容庙廊,冠冕佩玦。世儒拱手,不知何说。 2. 文言文阅读《刘基》 刘基,字伯温,青田人。基幼颖异,其师郑复初谓其父龠曰:“君祖德厚,此子必大君之门矣。”元至顺间,举进士,除高安丞,有廉直声。行省辟之,谢去。基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西蜀赵天泽论江左人物,首称基,以为诸葛孔明俦也。 及太祖下金华,定括苍,闻基名,以币聘,基未应。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基始出。既至,陈时务十八策。太祖大喜。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召入内,基奋曰:“主降及奔者,可斩也。”太祖曰:“先生计安出?”基曰:“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天道后举者胜,取威制敌以成王业,在此举矣。”太祖用其策,诱友谅至,大破之,以克敌赏赏基。基辞。友谅兵复陷安庆,太祖欲自将讨之,以问基。基力赞,遂出师攻安庆。 大旱,请决滞狱。即命基平反,雨随注。因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太祖方欲刑人,基请其故,太祖语之以梦。基曰:“此得土得众之象,宜停刑以待。”后三日,海宁降。太祖喜,悉以囚付基纵之。寻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初,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太祖曰:“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及善长罢,帝欲相杨宪。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宪有相才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者也,宪则不然。”帝问汪广洋,曰:“此褊浅殆甚于宪。”三年授弘文馆学士。十一月大封功臣,授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明年赐归老于乡。 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性刚嫉恶。至是还隐山中,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八年,疾笃,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狱:诉讼案件) A.举进士,除高安丞 除:授予官职 B.大旱,请决滞狱 狱:监狱 C.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 责:责怪 D.寻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寻:不久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刘基清廉正直的一组是D(4句表明刘基的胆略;5句表明刘基为人谦逊) ①既至,陈时务十八策。 ②基奋曰:“主降及奔者,可斩也。” ③以克敌赏赏基。基辞。 ④基力赞,遂出师攻安庆 ⑤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 ⑥帝问汪广洋,曰:“此褊浅殆甚于宪。”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由高安县县丞连续升职”错,被任命为高安县县丞是在元朝至顺年间,当时的皇上不是明太祖。) A.刘基小的时候很聪明,博通经史,凡是书都要阅览,尤其精通天象地理,西蜀人赵天泽认为他是诸葛孔明之类的人。 B.刘基清廉正直,敢于直言,深受明太祖赏识重用,由高安县县丞连续升职,封为诚意伯后,才告老还乡。 C.刘基淡泊名利,明太祖攻下金华,平定了括苍,听说刘基的名气,拿钱币来聘用他,刘基没有答应。大败了陈友谅,朱元璋用打败敌人的奖赏奖励刘基。刘基推辞了。还乡后,隐居山林,喝酒下棋,从不提自己的功勋。 D. 刘基生性刚直,嫉恶如仇。但他不记个人恩怨,替多次要陷害他的李善长说情。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 恰逢陈友谅攻陷了太平镇,图谋东下,实力非常强大,将领们有的建议投降,有的建议逃到钟山盘踞下来。 (2)及善长罢,帝欲相杨宪。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 等到李善长被罢免,皇帝打算让杨宪做丞相。杨宪一直和刘基关系很好,刘基却极力认为不可。 3. 帮忙翻译古文言文,是一篇赋,刘基写的 伐寄生赋并序余山居,树群木,嘉果骈植①,人事错迕②,斤斧不修③。 野鸟栖息,粪其上④,茁异类⑤,日夕滋长,旧本就悴⑥。余睹而悲之,乃募趣健⑦,腰斧凿⑥,升其巅,剜条剔根,聚其遗而燔之⑨。 于是老干挺立,新荑濯如⑩,若疮疡①骈植:并列地种植。(②错迕:错杂而与自己的心意相乖违。 ③斤斧不修:即很久没有用刀斧修剪。斤斧,同"斧斤"。 斤,斧头。《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修,整治。(缈粪:动词,撒粪。 ⑤茁异类:使各种杂生的草木得以繁殖滋生。 ⑥就:将也。 ⑦赶(qieo):行动敏捷。⑧腰:动词,腰间佩带。 ⑨遗:指落下的枝条。燔(f6n):焚烧。 ⑩荑(t0:嫩芽。濯(zhu6):光大,显明。 此处当为脱身,大奸去国,斧钺之时用大矣哉@!作《伐寄生赋》。天生五材兮@,资土而成,汝独何为兮,附丽以生@?疣赘蛭嘬兮@,枝牵蔓萦;瘠人以肥己兮,偷以长荣;状似小人之窃据兮,谓城社之可凭@。 观其阴不庇物@,材匪中器@,华不羞于几筵@,实不谐于五味。来乌鸟之咙聒@,集虫豸以刺蚝锣。 果被之而实萎,卉蒙之而本悴。坛杏无鲜明、鲜亮之意。 铖(yu色):古兵器。此斧钺意同斧斤。 时用:应时之用。前注③所引"斧斤以时入山林"即所谓时用。 草木生长有时,砍伐亦当有时。五材:金、木、水、火、土。 附丽以生:即寄生。丽,附着。 蛭(zhi):长有吸盘的软体动物,大都以寄生在其他动物身上为生,如蚂蟥、水蛭等皆为其类。嘬(zuO):吸吮。 此句描绘寄生之状,如悬疣之赘于人体,如蛭类之吸嘬人或动物之血。"城社"句:城狐社鼠,城墙上的狐狸,土地庙中的老鼠,都以城、社为凭,使人不便捕捉。 其:指寄生的草木。阴:荫也,树叶之荫。 材匪中器:其木质差,不能做最一般的器具。匪,不也。 ⑩华:同"花"。羞:进献食品。 此句谓其花朵不能进陈于宴席之上。⑩来:招来,招致。 咙聒(m6ng gu6):鸟之喧噪。⑩ 豸(zhj):本指长脊兽,引申为无足之虫。 蚝(ci):所容其芬芳@,甘棠曷能成其蔽芾◎?直无庸而有害@,矧眶睫之可置@。尔乃建修竿,升木末@,运斤生风,以翦以伐。 脱缠牵于乔竦@,落纤蕤之骚屑⑤,剜藓肤以除根@,教去毒而刮骨@。于是巨蠹既夷固,新荑载蕃@。 迎春而碧叶云瀚@,望秋而硕果星繁。信知斧钺之神用,宁能裕蛊以生患也耶@?同"戴",毛虫。 韩愈《城南联句》诗:"痒肌遭蚝刺,啾耳闻鸡生。"⑩坛杏:杏坛传说为孔子聚徒讲学之处,上多杏,此故称"坛杏"。 ③蔽芾(矧):薇小貌。《诗经·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b6,居住之意)。 "⑩童(拍n):诚然。无庸:无用。 ⑨矧(sh否n):况且,河况。眶睫:指目光。 此句意谓无可观赏。③木末:树梢。 ③乔竦:竦立的大树。⑤纤蕤(ruf):细弱的花卉。 骚屑:纷扰貌。③藓肤:寄生于树皮上的一层苔藓。 技:效法。⑩夷:夷灭。 载:又。蕃:茂盛。 淆(w(mg):云四起貌。宁:岂。 裕蛊:宽待寄生的害虫。嗟夫!农植嘉谷,恶草是芟@;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独不闻夫三桓竞爽,鲁君如寄@;田氏厚施,姜陈易位圆;大贾人秦,柏翳以亡@;园谋既售,芈化为黄固。 蠹凭木以槁木@,奸凭国以盗国。鬼居育而人殒,枭寄巢而母食缈。 坚冰戒乎履霜,赢豕防其躅踯@。谅前辙之昭昭,何人心@芟(sh6n):除草。 ③三桓竞爽,鲁君如寄:春秋鲁桓公时仲孙、叔孙、季孙三氏争胜,鲁君大权旁落,如同寄居。⑧田氏厚施,姜陈易位:齐国大臣田恒厚施于民,杀齐简公,立齐平公,使姜姓的齐国易为陈姓(田姓)。 大贾入秦,柏翳以亡:大商人吕不韦以已有身孕之赵姬献给秦公子子楚,生子赢政,后为秦始皇,故云。柏翳:秦之祖先,帝颛顼之苗裔,有名大费者,佐舜调驯鸟兽有功,是为柏翳,赐姓赢氏(见《史记·秦本纪》)。 @园谋即售,芈化为黄:楚国李园之妹事春申君黄歇,既孕,李园为谋以献楚王,生子,后为楚幽王。售:成功。 芈(晰):楚国祖先的族姓。黄:黄姓。 ⑩槁(960):干枯。⑩肓(hu6ng):心脏与膈膜之间。 ⑩母食:母被食。⑥"坚冰"句:《易经·坤卦》:"履霜坚冰至。 "意谓行于霜上而知严寒冰冻将至。⑩"赢(16i)豕"句:《易经·始卦》:"赢豕孚蝻躅。 "之自惑!故日:"非其种者,锄而去之钞。"信斯言之可则。 【题解】这是一篇寓意深刻的小赋,以"伐寄生"为题,首先鞭挞了"寄生"之害,其次歌咏了"伐"的作用。对寄生之害,不可姑息,当施以斧斤,斩除其根。 然后根据兴寄之义,由赋物转至人事,提倡"非其种者,锄而去之"。文章除小序外,亦分三段,与之相吻合,段落分明。 全文没有用太多的描写物事的奇字奥语,也没有过多的典故,清新可读。且感 *** 彩十分强烈,对"瘠人肥己"的寄生现象的憎恨,对大刀阔斧革除其弊的欢呼,均非泛泛之语,当是有所感而发的。 赢,瘦弱。此句意谓见到徘徊懒走的猪,要提防它变瘦。 ⑩非其种者,锄而去之:汉朱虚侯刘章语。时诸吕用事,刘章尝入侍宴饮,高后(即吕后)令刘章为酒吏。 酒酣,刘章请言耕田,日:"。 4. 求明史刘基传原文及翻译 我有《刘基传》全篇译文,但太长,现分段提供。 明史·刘基传(全译) 【原文】 刘基,字伯温,青田人。曾祖濠,仕宋为翰林掌书。宋亡,邑子林融倡义旅。事败,元遣使簿录其党,多连染。使道宿濠家,濠醉使者而焚其庐,籍悉毁。使者计无所出,乃为更其籍,连染者皆得免。 【译文】 刘基,字伯温,青田人(今温州文成县)。曾祖父刘濠,在宋朝任翰林掌书一职。宋亡之后,同县人林融举兵准备兴复宋室。事情败露后,元朝派专使调查并登记林融一党名录,很多无辜的人被牵连进去。使者路过青田夜宿刘濠家。刘濠把使者灌醉,然后放火烧了房子,名册全被烧毁。使者想不出办法交差,刘濠就替无辜者更改名册然后交给使者,因此许多被牵连的人都幸免于难。 【原文】 基幼颖异,其师郑复初谓其父爚曰:“君祖德厚,此子必大君之门矣。”元至顺间,举进士,除高安丞,有廉直声。行省辟之,谢去。起为江浙儒学副提举,论御史失职,为台臣所阻,再投劾归。基博通经史,於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西蜀赵天泽论江左人物,首称基,以为诸葛孔明俦也。 【译文】 刘基幼时聪颖异常,他的老师郑复初对刘基的父亲刘爚说:“您祖上德行深厚,这个孩子必定会光大您家门庭。”元至顺四年,参加科考选为进士(中三甲第20名),授职高安县承,有廉洁刚正的好名声。后行省大臣征召他,(改任行省职官掾史),不久,刘基辞官离开。(至正九年)起用为江浙儒学副提举,因建言监察御史失职一事,被台臣所阻,两次递上辞官文书后归隐。刘基博通经史,对于书籍没有不细心研读的,尤其精通星象谶纬的学问。西蜀的赵天泽谈论江左的杰出人物时,首先称赞刘基,认为刘基是诸葛亮一类的人物。 【原文】 方国珍起海上,掠郡县,有司不能制。行省复辟基为元帅府都事。基议筑庆元诸城以逼贼,国珍气沮。及左丞帖里帖木儿招谕国珍,基言方氏兄弟首乱,不诛无以惩后。国珍惧,厚赂基。基不受。国珍乃使人浮海至京,贿用事者。遂诏抚国珍,授以官,而责基擅威福,羁管绍兴,方氏遂愈横。亡何,山寇蜂起,行省复辟基剿捕,与行院判石抹宜孙守处州。经略使李国凤上其功,执政以方氏故抑之,授总管府判,不与兵事。基遂弃官还青田,著《郁离子》以见志。时避方氏者争依基,基稍为部署,寇不敢犯。 【译文】 方国珍乱起海上,抢掠海边郡县,官府不能制服他。行省又任命刘基为元帅府都事。刘基建议修筑庆元等城墙逼阻强盗,方国珍气势受到阻止。待到左丞相帖里帖木儿招降方国珍,刘基即建言,方氏兄弟是首乱,不诛杀不足以惩戒后来者。方国珍听后万分恐惧,即遣人厚礼贿赂刘基。刘基拒不接受。方国珍于是派人乘船走海路到京城,贿赂朝廷当权者。朝廷于是颁诏安抚国珍,并授予他官职,却怪责刘基擅自专权,将他关押在绍兴。方国珍一伙海盗就更加骄横猖狂了。没过久,山寇盗贼四处蜂起,行省又派刘基去剿捕,与行院判石抹宜孙镇守处州。经略使李国上报刘基的功劳,当时执政的官员因为方国珍的原因故意压制他,只给刘基授职总管府判,并不给予兵权。刘基于是弃官回青田,创作《郁离子》,抒写自己的心志。当时为避方氏作乱的人们争相归依刘基,刘基稍作部署,盗寇就不敢前来进犯。 5. 麻烦翻译一下李贽的《贾谊》中的一段文言文 班固知道些什么,只是知道以前的传闻罢了,而想要用这些来贬低贾谊,那不是很可笑吗?董仲舒只是寻章摘句的老儒,他的迂腐也是理所当然的。尽管如此,董仲舒只是迂腐而已,并不是奸诈。时至今天,有些人可谓像是外表严厉而内心怯懦的只敢钻洞和爬墙的盗贼了。他们没有得到富贵的时候,则养护自己的名声以此来谋取朝廷的富贵,凡是可以欺骗世人、窃取名誉的手段,都用尽为止。当他们得到富贵之后,又用朝廷的富贵来养护自己的名声,只要是遇到危难时可以苟且偷生的手段,都做绝为止。难道这些不是真正的钻洞和爬墙的盗贼吗?他们也是董仲舒的罪人,班固的罪人,却也敢随声附和二人来议论贾谊。 文中的“穿窬之盗”应该是指晚明的道学家而不是董仲舒。 6. 阅读明朝刘基写的文言短文《芮伯献马贾祸》,完成题目 小题1:①满足;②这,这样;③最终,终于;④各。 小题1:C小题1:周 厉 王使 芮 伯帅 师 伐 戎小题1:(1)你既然知道大王贪得无厌,却又诱导他的贪欲,这就是芮伯的过错啊。(2)况且大丈夫(好汉)不死就罢了,要死就要成就大的名声啊!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小题1:我认为芮伯被逐是咎由自取。 因为芮季已经告诉他周厉王是个贪得无厌、听信谗言、良莠不分的昏君,而芮伯却依然献马取宠、行贿送礼,诱导厉王之贪欲,可见他也是一个卑劣的小人。 点评:“而”作为连词,有“表顺承、表并列、表修饰、表转折”等作用,具体作用结合具体的语句来分析即可。 小题1:试题分析:“周 厉 王 使 芮 伯 帅 师 伐 戎”这句话的意思为“周厉王派芮伯带领军队去讨伐戎”,根据句子的结构原则、意思原则,句子的节奏为“周 厉 王使 芮 伯帅 师 伐 戎”。点评: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小题1:试题分析:翻译(1)句时,注意“尔是你的意思,渎是贪婪的意思,启是引诱的意思,而表转折,之是的意思”,还要注意此句是一个判断句。翻译(2)时,注意“且是况且的意思,即是就的意思,已是罢了的意思,宁是难道的意思”,还要使整个句子翻译的完整性与流畅性。 点评:文言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 对于初中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小题1:试题分析:芮伯战胜之后,把获得的一匹好马送给贪得无厌、听信谗言、好坏不分的周厉王,在送马之前,芮季就劝告过他,但他没听劝说,结果招来放逐之罪,针对这一问题,各人有各人的观点,答案已从批评芮伯的角度谈了看法,我们还可以从同情芮伯的角度来谈看法,那就要围绕“周厉王是个昏君以及身边的大臣都是一些 *** 小人”来谈看法了。点评:根据文章的内容来谈感受,对于文言文,关键在于读懂文章的内容,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去分析人物的做法,然后根据人物的做法,谈自己的看法即可。 7. 刘基论相 古文翻译 以前,明太祖因为某事责怪 丞相李善长,刘基说:“善长是有功勋的老臣子,能协调各位将领。” 太祖说:“他以前有几次要害君,君却为他说好话。我想以君做丞相。” 刘基磕头作礼后说:“立相这件事就像更换房柱,必须有大木头。如果只因为这小的美德就这样做,房柱一立,房子就会会塌了。” 等后来李善长被罢相,皇帝相让杨宪为相。杨宪和刘基关系素来很好,刘基却极力说不能立杨宪为相,他说:“杨宪有丞相的才干,但没有丞相的气度。 为相的人,处事的态度要像水一样,要以义理来权衡,但杨宪不是这样的。”。 8. 捕鼠 刘基 文言文 捕鼠 刘基 赵人患鼠,乞猫于山中,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坏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注释: ①盍去诸:何不把它赶走呢? ②垣墉:墙壁 翻译 赵国有个人(他家)老鼠成灾,(他)到中山国求猫,中山国的人给了他(猫)。猫善于捕捉老鼠和鸡。一个多月,老鼠没了鸡全没了。他的儿子觉得猫是祸患,告诉他的父亲说:“为什么不去掉猫?”他的父亲说:“这不是你所懂的。我所担心的是老鼠,不是没有鸡。有了老鼠,(它)就偷窃我的粮食,毁坏我的衣服,洞穿我的墙壁,破坏我的器具,我将会挨饿受冻。不担心没有鸡啊!没有鸡的话,不吃鸡就完了,离挨饿受冻还远(着呢)。如此怎么能驱除猫啊!” 9. 春之泉 刘基 文言文 译文 原文:有泉焉,其始出石罅xià,涓涓然冬温而夏寒.浸为小渠,冬夏不枯,乃溢而西南流,乃伏行沙土中,旁出为四小池,东至山麓lù,潴zhū为大池,又东注于若耶之溪,又东北入于湖.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故秘书卿白野公恒来游,终日坐水旁,名之曰活水源.其中有石蟹,大如钱,有小(鱼责)鱼,色正黑,居石穴中,有水鼠常来食之.其草多水松、菖蒲.有鸟大如鸜鹆qú yù,黑色而赤觜,恒鸣其上,其音如竹鸡而滑.有二脊令,恒从竹中下,立石上,浴饮毕,鸣而去. 译文:有泉水在此,泉水开始从石头缝里流出来,细细流淌,冬天温暖,夏天冰凉;流成一个小渠,冬夏季节都不干涸.小渠满了之后向西南流去,贴着沙土地前行,旁边形成四个小池塘,向东流直到山脚下,水聚集成大池塘,又向东灌注到若耶溪中,向东北进入镜湖.刚形成小渠时,水深不到一尺,而且清澈地可以照人,俯视泉水薄崖石上的松竹花草都在水底下.所以秘书卿(官职名)白野公经常来游玩,整天坐在水旁,给这泉水起名叫做活水源.泉水中产石蟹,铜钱大小.也有小鲭鱼,颜色纯黑,生活在石头洞穴里,水鼠经常来吃他们.水里的草大多是水松、菖蒲.这里有种鸟和八哥差不多大,黑毛红嘴,经常在水上鸣叫,叫声和竹鸡差不多但比竹鸡滑润.有两个脊令,经常从竹林中出来,站在石头上洗浴,饮完水后,鸣叫着飞走了. 10. 《说虎》刘基原文及翻译 《说虎》 ——明·刘基 虎之力,于人不啻倍也。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又倍其力焉。则人之食于虎也,无怪矣。 然虎之食人不恒见,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何哉?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故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爪牙之用各一,而物之用百。以一敌百,虽猛必不胜。 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 译文 老虎的力气,比人的力气不止大一倍。老虎有锋利的爪牙,但是人没有,又使力气比人大几倍。那么人被老虎吃掉,就不奇怪了。 然而老虎吃人不常见,而老虎的皮常被人拿来做坐卧的物品,为什么呢?老虎使用力气,人运用智慧;老虎只能使用它自身的爪子、牙齿,但是人能利用工具。所以力气的作用是一,但是智慧的作用是百;爪子、牙齿的作用各自是一,但是工具的作用是一百。用一对抗一百,即使凶猛也一定不能取胜。 所以,人被老虎吃掉,是因为有智慧和工具而不能利用。因此世界上那些只用力气却不用智慧,和(只发挥)自己的作用而不借助别人的人,都跟老虎一样。他们像老虎被别人捕捉到(杀死)而坐卧在他们的皮上,有什么值得奇怪呢?2023-08-05 15:01:381
禳谢的意思禳谢的意思是什么
禳谢的词语解释是:禳谢rángxiè。(1)祈祷神鬼以消除灾祸。禳谢的词语解释是:禳谢rángxiè。(1)祈祷神鬼以消除灾祸。结构是:禳(左右结构)谢(左右结构)。注音是:ㄖㄤ_ㄒ一ㄝ_。拼音是:rángxiè。禳谢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⒈向神祭祷,谢罪消灾。引宋袁_《枫窗小牍》卷上:“赵韩王疾,夜梦甚恶,使道流上章禳谢。”《水浒传》第七一回:“_宋江_遂对众兄弟道:‘从前兵刃到处,杀害生灵,无可禳谢。我心中欲建一罗天大醮,报答天地神明眷佑之恩。"”二、网络解释禳谢禳谢,rángxiè,有谢罪消灾的意思。关于禳谢的诗句羽流禳谢关于禳谢的成语谢天谢地谢家活计求福禳灾谢公扶病谢家兄弟谢馆秦楼王谢风流谢兰燕桂水流花谢关于禳谢的词语人事代谢王谢风流千恩万谢负荆谢罪谨谢不敏新故代谢谢家活计谢家兄弟谢馆秦楼水流花谢点此查看更多关于禳谢的详细信息2023-08-05 15:01:451
伦理悖论是什么意思?
问题一:伦理什么意思? 伦理确实没有什么深刻而完整的了解,好象“伦理”二字与“道德”二字一起出现的次数比较多。关于“道德”,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那意思无非是说,“道”并非指的是一条具体的道路,而是一个抽象出来的概念,譬如几何学上的“点,线,面”的概念,物理学上的“质点”的概念。那么“道德”,就是指走路的德行,类似于约定俗成的交通秩序,引申为人在社会上为人处世的规则。那么伦理与道德在内涵上是有一些共通之处的。伦:次序之谓也,“伦理”似乎便是指长幼尊卑的道理,比如中国有“天地君亲师”的古训。伦理与道德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调节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则的作用。规则是为现实的存在不被破坏服务的,它本身并不倡导创新,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创新,而规则与创新的矛盾无一不是以创新的成功和规则的被打破之后形成新的规则而结束的,可以说形成了一种社会的“微扰”机制。但是事情并非如此简单。仅拿其所起的作用来定义一个词是不充分的。况且“伦理”与“道德”似乎也是有着许多不同的。除了“道德”所针对的客体远较“伦理”所针对的客体宽泛之外,二者还有许多其他不同。比如“道德”是随着社会所处的阶段乃至文化环境的不同而有着不同规范的。举三个例子:其一,在古代氏族部落里,财产是共有的,保留私有财产是不道德的,而拿走其他部落成员刚刚用过的工具也没有什么不道德。而在法律认可私有财产的现代社会,保留私有财产不再是不道德的,而拿走他人的工具则要征求他人的意见。其二,在中国,问别人的年龄和薪水是很正常的,似乎还隐隐有点人文主义关怀的味道;而在西方某些国家,打听年龄和薪水是不太道德的。其三:同性恋一般被认为是不道德的,而现在某些国家已通过法律承认其合法存在,似乎同性恋也在逐步摆脱其不道德的地位。而“伦理”则似乎是有些不随时间和空间漂移的东西在里面。比如传说中伏羲和女娲是兄妹通婚,虽说太古洪荒年代,兄妹通婚没有太多道德非议,但终究是违背伦理的,在这里伦理似乎涉及到近亲结婚导致后代基因缺陷几率增大的问题。另外一对有意思的个案是疯牛病和印尼一个岛上某些部族成员患的一种奇怪的病,病人的脑组织会发生类似于疯牛病的粥样病变,尽管原因不详,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这些居民中保留了一种陋习-吃人肉。将两种病联系起来看,就会发现一些类似。疯牛病的起因也未能确证,但是所谓的动物性饲料-即一些牛的皮,肉,内脏和血液加工成的饲料在疯牛病的爆发过程中至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或许就是元凶。是否我们可以作一个大胆的设想:一些物种以同类为食,其蛋白质或核酸的某些缺陷(或潜缺陷)通过累积机制或自诱导机制或二者的综合导致了该缺陷的最终的显性表达。从人类所谓的“伦理”观点来看,人吃人是违背伦理的,那么牛吃牛肉也是违背牛的伦理的。请注意,人吃人是人自己做出的决定,而牛吃牛是在人类的商品利润机制下产生的非自愿的怪现象。如果大自然在暝暝之中规定了不准同类相食的禁条,并通过让违反此禁令者脑部发病来表示惩罚,也许在漫长的无文字记录的人类演变道路上,人类经历了无数次的此种天谴才慢慢形成了这种伦理的观念。这句话反过来说就是伦理曲折地反映了生物体的分子层面上的一些规则。鉴于大多数这些分子层面的问题相对于目前的科技水平来说仍是晦暗不明的,仅仅由模糊的恐惧感或者无确定依据的直觉出发的“伦理”概念只能是一个非科学的概念,充满了大量的在将来可被证实或证伪的先验论的甚至神秘主义的命题。显然,以这样一个不完善的概念是无法说服并阻止人类进行诸如克隆人体和干细胞研究这样的科学实验的。这些实验,甚至可以广泛地说,一切科学研究都象潘多拉的盒子,我们所认识的世界的边缘就是由这些盒子......>> 问题二:伦理学是什么 伦理学 ethics 关于道德的科学。又称道德学、道德哲学。在西方,伦理学一词源出希腊文ετησs,意为风俗 、习惯 、性格等。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最先赋予其伦理和德行的含义,所著《尼各马可伦理学》一书为西方最早的伦理学专著。在中国古代没有使用伦理学一词,19世纪后才广泛使用。 伦理学以道德现象为研究对象,不仅包括道德意识现象(如个人的道德情感等),而且包括道德活动现象(如道德行为等)以及道德规范现象等。伦理学将道德现象从人类活动中区分开来,探讨道德的本质、起源和发展,道德水平同物质生活水平之间的关系,道德的最高原则和道德评价的标准,道德规范体系,道德的教育和修养,人生的意义、人的价值和生活态度等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道德与经济利益和物质生活的关系、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问题。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海,形成了不同的甚至相互对立的伦理学派别。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将道德作为社会历史现象加以研究,着重研究道德现象中的带有普遍性和根本性的问题,从中揭示道德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强调阶级社会中道德的阶级性及道德实践在伦理学理论中的意义。 伦理学与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哲学是伦理学的理论基础,人们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对人们的道德实践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伦理学与美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教育学等学科也相互影响、相互渗透。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伦理学的理论在分化和综合、对立和融合中逐步完善,其研究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大。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伦理学的社会价值将不断提高。 问题三:悖伦理 意思 应该是:“有悖伦理” 意思是: 违背伦理,与伦理道德不符。 悖:违背、矛盾、冲突的意思。 问题四:伦理的问题探讨 自然法则 伦理是一种自然法则,是有关人类关系(尤其以姻亲关系为重心)的自然法则。这个概念也是与道德及法律的绝对分界线。道德是人类对于人类关系和行为的柔性规定,这种柔性规定是以伦理为大致范本,但又不同于伦理这种自然法则,甚至经常与伦理相悖。法律则是人类对于人类关系和行为的刚性规定,这种刚性规定是以法理为基础原则的,法理与伦理的关系则比道德与伦理的关系更远,也因此人们对于法理的争议更大――长期自然法则与短期自然法则的冲突在法理上冲突最甚。伦理确实没有什么深刻而完整的了解,好像“伦理”二字与“道德”二字一起出现的次数比较多。关于“道德”,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那意思无非是说,“道”并非指的是一条具体的道路,而是一个抽象出来的概念,譬如几何学上的“点,线,面”的概念,物理学上的“质点”的概念。那么“道德”,就是指走路的德行,类似于约定俗成的交通秩序,引申为人在社会上为人处世的规则。那么伦理与道德在内涵上是有一些共通之处的。伦:次序之谓也,“伦理”似乎便是指长幼尊卑的道理,比如中国有“天地君亲师”的古训。伦理与道德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调节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则的作用。规则是为现实的存在不被破坏服务的,它本身并不倡导创新,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创新,而规则与创新的矛盾无一不是以创新的成功和规则的被打破之后形成新的规则而结束的,可以说形成了一种社会的“微扰”机制。但是事情并非如此简单。仅拿其所起的作用来定义一个词是不充分的。况且“伦理”与“道德”似乎也是有着许多不同的。规范的变化 除了“道德”所针对的客体远较“伦理”所针对的客体宽泛之外,二者还有许多其他不同。比如“道德”是随着社会所处的阶段乃至文化环境的不同而有着不同规范的。举三个例子:其一,在古代氏族部落里,财产是共有的,保留私有财产是不道德的,而拿走其他部落成员刚刚用过的工具也没有什么不道德。而在法律认可私有财产的现代社会,保留私有财产不再是不道德的,而拿走他人的工具则要征求他人的意见。其二,在中国,问别人的年龄和薪水是很正常的,似乎还隐隐有点人文主义关怀的味道;而在西方某些国家,打听年龄和薪水是不太道德的。其三:同性恋一般被认为是不道德的,而现在某些国家已通过法律承认其合法存在,似乎同性恋也在逐步摆脱其不道德的地位(此处似乎有些问题,法律并不等同于道德)。而“伦理”则似乎是有些不随时间和空间漂移的东西在里面。比如传说中伏羲和女娲是兄妹通婚,虽说太古洪荒年代,兄妹通婚没有太多道德非议,但终究是违背伦理的,在这里伦理似乎涉及到近亲结婚导致后代基因缺陷几率增大的问题。显然,以这样一个不完善的概念是无法说服并阻止人类进行诸如克隆人体和干细胞研究这样的科学实验的。这些实验,甚至可以广泛地说,一切科学研究都象潘多拉的盒子,我们所认识的世界的边缘就是由这些盒子组成的。在打开之前,是无法预言一个盒子比另一个盒子更危险的。盒子被打开了,飞出的是什么永远既无法预料,也无法收回。况且,面对着科学工作者这一好奇心最强的群体,不被打开简直比不让儿童打开糖果盒都难。对于克隆人的指斥来自社会的许多方面,说法也是多种多样。各种反对意见大致可归于两类:一类是坚持尊重生命,保持人的尊严论点的,简称之为社会学派;另一类是对克隆生命体的生理缺陷可能危及人类生存有怀疑的,简称之为生理学派。应当说,两类论点各有其合理的成分,是不能被全盘否定的,只是两派论点都采取的不是切合实际的态度。生命是值得尊重的,人的尊严也应该保持,但是,这种理想化的状态在过去,现在和将来是永远不可能对于每个社会成员都得以实现的。比如某地区对矿工被埋的消息严加封......>> 问题五:伦理学是什么 何怀宏 读书感受: 这是一本由名家所撰写的伦理学普及读物,有些类似于由著名科学家所写的科普读物,确实是深入浅出。比较有意思的是本书一开始就引入了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名作《卡拉马佐夫兄弟》,就是要用读者爱读的故事来阐释枯燥的伦理学知识,作者的良苦用心由此可见。这就让我想到了这样一句哲理性的话:“所谓名著,就是大家都应该读而又都不想读的作品。”为什么名著会出现这种悖论?一般来说,名著都是艰深晦涩的,如果没有坚强的毅力或为外力所迫,没有人愿意受这种折磨。看来,名著或者学术著作应该在形式或内容上更有意思一些,让读者读来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折磨。 目录: 1.伦理学的对象与问题 2.伦理学的性质与关联 3.道德判断的根据 4.道德原则的论证 5.道德义务 6.道德情感 7.德性、幸福与善 8.正义 9.全球伦理 论点摘录: P7 老卡拉马佐夫就如此向其幼子陈述他的生活哲学:他说他就愿过他那种“龌龊生活一直过到底”,因为“过龌龊生活比较甜蜜”;说大家咒骂这种生活,可是谁都在过这种生活,“只不过人家是偷偷地,而我是公开的。正因为我坦白,那些做龌龊事的家伙就大肆攻击起我来了。” LCJ:有多少人是“满口仁义道德,满肚子男盗女娼”?有多少人在暗地做 *** ,明处立牌坊?老卡拉马佐夫的话可谓是一针见血。沸沸扬扬的“艳照事件”照出了多少人的嘴脸? P9 “道德”与“伦理”这两个概念,无论是在中文里面,还是在其西文的对应词里面,一般并不做很严格的区分。它们都是关乎人们行为品质的善恶正邪,乃至生活方式、生命意义和终极关切。 P9 “伦理”和“道德”这两个概念大致相同,经常可以互相换用,但是,无论在日常用法还是在其语源和历史用法中,还是有一些变化和差别,观察这些变化和差异,将有助于我们较深入和全面地理解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P9~10 比方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伦理”、“道德”的使用中,我们会说某个人“有道德”,或者说是“有道德的人”,但一般习惯不会说这个人“有伦理”,是“有伦理的人”;而另一方面,我们一般都用“伦理学”、甚至可直接用“伦理”来指称这位学问,而较少用“道德学”来指称。换句话说,在日常用法中,如果我们细细体会,会发现“道德”更多地或更有可能用于人,更含主观、主体、个人、个体意味;而“伦理”更具客观、客体、社会、团体的意味。这两个词的历史用法中大致也是这样,它们的古今用法比较趋于一致。即便在儒家那里,传统“道德”概念本身也含有较浓厚的自我主义和强调主体观点的痕迹,尤其是“德(得)”字。在某种意义上,“道德”即是“使道(道理、道义、原则之类)得之于己”,“道德”也就是“得道”。 P10 在中国古代,在“伦理”这一面,被更多地使用的近义词是像义、理、伦、人伦、伦常、纲常、仁义、天理等词;在“道德”这一面,更常被使用的近义词是像道、德、仁、仁爱、德性、德行、心性等词。只是到了中国的近代,“伦理”和“道德”才成为固定和基本的伦理学概念,并且分别和西文中的词有了约定俗成的联系,如“伦理”一般对应于英文中的“ethic”、“ethics”,“道德”一般对应于“moral”或“morality”。但两者又不是,也不可能完全对应。 P10~11 “ethics”(伦理)是源自希腊文的“ethos”一词,“ethos”的本意是“本质”、“人格”;也与“风俗”、“习惯”的意思相联系。 P12 当表示规范、理论的时候,我们倾向于用“伦理”一词,而当指称现象、问题的时候,我们较倾向于......>> 问题六:出现时间悖论会发生什么? 时间悖论通常是指因时间旅行或穿梭时空而导致的逻辑上可以推导出互相矛盾的结论,同时假定两个或更多不能同时成立的前提,是一切悖论问题的共同特征。 时间悖论最早是在科幻小说中提到的。这个悖论的必要前提是:人类可以随心所欲的控制三维空间之后的第四维--时间,能够穿梭到过去或将来。 出现时间悖论会发生 1.祖父悖论 A回到过去,在A的父亲出生前杀害了A的祖父。既然A的祖父已死,就不会有A的父亲;没有A的父亲,也不会有A。既然A不存在,就不可能回到过去,杀死A的祖父。 2.先知悖论 某人到达未来,得知将发生不幸结果A。他在现实做出了避免导致结果的行动,发生结果B。那么结果A在未来根本没有发生,他就不可能得知结果A。(即A与B不可能相遇的悖论) 3.命定悖论 A回到过去,尝试避免B的车祸,谁知却是A的劝告令B执意驾车,继而发生车祸。此悖论与自我实现预言相似。 问题七:1、什么是道德悖论? 2、什么是德行伦理? 近几年来,在国内伦理学界“道德悖论”一词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学者使用,如“市场经济的道德悖论”、“职业道德悖论”等,也有学者致力于“道德悖论”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建设,在“道德悖论”的概念、“道德悖论”的现象分析,“道德悖论”的解悖之道,“道德悖论”的矛盾属性等方面都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而笔者认为,截止到目前为止,有关“道德悖论”概念的定义与使用还存在着问题。概念的清晰与正确是一个词语存在的基础与灵魂,对“道德悖论”概念的使用决不能马虎认可轻率使用。但在目前“道德悖论”研究领域内,对此概念的定义并不统一,至少有三种不同的意见存在:有学者认为“道德悖论”存在于道德实践的领域,存在于现实的道德生活中;有学者认为“道德悖论”有理论型与实践型之分;也有学者认为除了以上两种,还有道义悖论,即“道德悖论”总共分为三种。除此之外,对“道德悖论”定义的语词描述也欠严谨,甚至有同一位学者的论证出现前后矛盾的表达。从形式上说,“道德悖论”借用了逻辑悖论的三要素这一点在关于它的研究中是被公认的,但经深入的分析研究即可发现“公认正确的道德观念与原则”很难被“公认”、“合乎逻辑规则的推导”这一推导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到目前为止 一、前言:当代伦理学理论的挑战 前言: (二)Edmund Pincoffs的批评: (1)困境伦理学(quandary ethics):当代伦理学理 论把伦理学主要工作当成处理「问题」。而传统伦 理学关心的是道德启蒙、教育、价值。 (2)困境伦理学的不足: a)个人的理想在道德上是相关的; b)困境伦理学只重视正直(conscientiousness) 这个品格。 一、前言:当代伦理学理论的挑战 前言: (三)当代伦理学和德行伦理学的对比: (1)当代伦理学的重心是提供行为的指引, 强调的是义务或责任、应该或不应该、对 或错,所以可以称为义务伦理学(ethics of duty)或行为伦理学(act-ethics)。 德行伦理学认为道德的主要功能是培养人 的品格,所以比较重视行为者,因此可以 称为行为者伦理学(agent-ethics)。 一、前言:当代伦理学理论的挑战 前言: (2)当代伦理学强调行为者应该「做」(doing) 什N;德行伦理学重视「我应该是(being)什 N样的人?」,强调的不是「做」什N,而是 「是」什N。 二、亚里斯多德伦理学的基本概念 (一)生平简介 (二)伦理学的主旨: 我们生命的目标是什 N?什N样的东西使 生命值得活? Aristotle (384-322 B.C.E.) 二、亚里斯多德伦理学的基本概念 (三)最高善(the highest good)―幸福(eudaimonia) (1)英文将eudaimonia译成 happiness会误导, 因为它指的是:一个人潜力的完全发挥,是 一种满意的人生,所以它不只是一个情感, 然而happiness这个字通常指一种情感,满 足、喜悦、快乐感。因此有学者译为 fulfillment 或 well-being。 (2)目的论:所有的行为都具有目的倾向;而且 每一个行为都追求某些善。 二、亚里斯多德伦理学的基本概念 (四)政治学: (1)研究最高善的学科,探讨社群应该如何 组成;规定城邦应研究哪些学科;立法规 定哪些行为是可以做,哪些被禁止。政治 学的目的涵盖其它学科的目的。 (2)伦理学探讨个人应如何活,而政治学则 研究公民应如何活。这两者关心的都是对 我们生活最重要的,伦......>> 问题八:“有悖”是什么意思? 拼音:yǒu bèi 注释:指某些所作所为或现象和人们认识到的常理相冲突、不一致。悖:相冲突、违背。 组词:~论;并行不~。 . ----------------------------------- 为你解答,如有帮助请采纳, 如对本题有疑问可追问,Good luck! 问题九:皆反於性而悖於情也是什么意思 都与人性,伦理相违背2023-08-05 15:01:511
文言文使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1. “使”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使”在文言文中含义很多,不过以动词为主,详细解释和例子如下: ①命令;派遣。《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②让;叫。《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③使唤;驱使;使用。《五人墓碑记》:“人皆得以隶使之。” ④主;指使。《五人墓碑记》:“是进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被逮所由使也。” ⑤出使。《屈原列传》:“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 ⑥出使的人;使者。《卖炭翁》:“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⑦使命。《赤壁之战》:“时周瑜受使至番阳。” ⑧假使;如果。《阿房宫赋》:“使六国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2. “使”在古文中有哪些意思 使,伶也。——《说文》。按,伶者,令也。 故君使其臣。——《礼记·表记》。注:“谓使之聘问师役之属也。”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史记·陈涉世家》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史记·屈原列传》 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史记·魏公子列传》 又如:支使(命令人去做事) 派遣 [send;dispatch]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汉·贾谊《过秦论》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又如:差使(差遣;派遣);使转(打发去);使遣(差遣);使会(差遣,使唤) 致使;让;叫 [let;make;cause] 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清·黄宗羲《原君》 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清·林觉民《与妻书》 又如:一场大火,使他一贫如洗;虚心使人进步 运用;使用 [use;employ] 联闻,使功不如使过。——《旧唐书·李靖传》 造父巧于使马。——《韩诗外传》 尚贤使能。——《荀子·王制》 又如:使费(使用钱财);使低嘴(说坏话);使不着(用不着);使民(使用民力);使风(利用风力);使指(使用手指);使官(利用职权);使弊幸(用心计);使贤任能(任用有品德有才能的人);使钱出土 使唤;役使;支使 [order about;work;use]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民之外事,莫难于战,故轻法不可以使之。——《商君书·外内》 使之虽病也。——《礼记·檀弓》 况于使之者乎。——《荀子·解蔽》。注:“役也。” 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恣君之所使之。——《战国策·赵策》 又如:使伶(供使唤的人);使役(役使,驱使) 耍弄;玩弄 [play]。如:使棒;使酒(耍酒疯);使乖(耍小聪明);使坏(出坏主意;耍花招);使作(作弄;摆弄);使道儿(耍手段);使心用幸(用心机);使促狭(玩弄阴险手段);使法(玩弄手法);使乖弄巧(卖弄 *** ;耍手腕;耍花招);使刁(玩弄欺诈手法) 出使 [serve as an envoy abroad] 唐雎使于秦。——《战国策·魏策》 臣舍人蔺相如可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使北营,留北关外,为一卷。——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又如:使人(奉命出使的人) 放纵,任性 [indulge] 灌夫为人刚直,使酒。——《汉书·灌夫传》。注:“因酒而使气也。” 又如:使脾气;使心别气(发脾气);使性(使性气,使性儿。发脾气,任性) 可以,行 [can;may]。如:使的(可以) 主使 [instigate]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编辑本段名词 使 shǐ 使者 [envoy;messenger]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视。——《汉书·苏武传》 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战国策·齐策》 又如:专使;使曹(使者);使轺(使者所用的快车);使牙(节度使办公的衙门);使臣星(使者);使车(使者所乘之车);使传(经使者传达的皇帝诏书);使署(使馆);使客(使者);使官(使臣);使物(使者和货物) 使命 [mission] 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资治通鉴》 佣人;奴仆[servant] 那厨役雇的是个乡下小使。——《儒林外史》 又如:使下(仆从);使长(奴仆对家主的称呼);使婢(侍婢;婢女);使唤的(奴仆,仆婢);使人(仆人);使数(随从,供使唤的人);使头(仆人的头儿) 官名。负责某种政务的官员 [official]。如:节度使;转运使 姓 使 编辑本段连词 shǐ 假如;如果 [if]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清·刘开《问说》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唐·杜牧《阿房宫赋》 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清·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又如:使无先生相助,岂有我之今日?使能发愤图强,必定前途无量 佛学常见词汇 【使】 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使众生流落于生死。见十使条。 3. 古文中使的意思 用法: 使动: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 意动:认为……怎么样:余颇易之,我认为甚是简单 使动用法指动词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用法。有些名词和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表示"使。。"的意思。有三种:1.动词的使动用法。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中的"劳",意思是"使。.劳累"。 2.名词的使动用法。是"使。。成为。。."的意思。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特点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有两种:1.名词的意动用法。例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的"王",意思是"以。.为王"。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如"而耻学于师"中的"耻",意思是"以为耻"。 4. 使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使 在文言文中有很多种解释既可作为名词、也可作为动词 〈动〉 (形声。从人,吏声。从人表示人的动作行为。本义:命令) 同本义 故君使其臣。——《礼记·表记》。注:“谓使之聘问师役之属也。”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史记·屈原列传》又如:支使(命令人去做事) 派遣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汉· 贾谊《过秦论》 又如:差使(差遣;派遣);使转(打发去);使遣(差遣);使会(差遣,使唤) 致使;让;叫 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清· 黄宗羲《原君》 运用;使用尚贤使能。——《荀子·王制》 又如:使费(使用钱财);使低嘴(说坏话);使不着(用不着);使民(使用民力);使风(利用风力);使指(使用手指);使官(利用职权);使弊幸(用心计);使贤任能(任用有品德有才能的人);使钱出土 使唤;役使;支使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又如:使伶(供使唤的人);使役(役使,驱使) 耍弄;玩弄 。 如:使棒;使酒(耍酒疯);使乖(耍小聪明);使坏(出坏主意;耍花招);使作(作弄;摆弄);使道儿(耍手段);使心用幸(用心机);使促狭(玩弄阴险手段);使法(玩弄手法);使乖弄巧(卖弄 *** ;耍手腕;耍花招);使刁(玩弄欺诈手法) 出使 唐雎使于秦。——《战国策·魏策》 又如:使人(奉命出使的人) 放纵,任性 灌夫为人刚直,使酒。——《汉书·灌夫传》。注:“因酒而使气也。” 又如:使脾气;使心别气(发脾气);使性(使性气,使性儿。发脾气,任性) 可以,行。 如:使的(可以) 主使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 魏之私人, 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名〉 使者 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战国策·齐策》 又如:专使;使曹(使者);使轺(使者所用的快车);使牙(节度使办公的衙门);使臣星(使者);使车(使者所乘之车);使传(经使者传达的皇帝诏书);使署(使馆);使客(使者);使官(使臣);使物(使者和货物) 使命 时周瑜受使至 番阳, 肃劝 权召 瑜还。——《资治通鉴》 佣人;奴仆 那厨役雇的是个乡下小使。——《儒林外史》 又如:使下(仆从);使长(奴仆对家主的称呼);使婢(侍婢;婢女);使唤的(奴仆,仆婢);使人(仆人);使数(随从,供使唤的人);使头(仆人的头儿) 官名。负责某种政务的官员 。 如:节度使;转运使 姓 假如;如果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 清· 刘开《问说》 又如:使无先生相助,岂有我之今日?使能发愤图强,必定前途无量2023-08-05 15:02:471
使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1. 使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使 在文言文中有很多种解释既可作为名词、也可作为动词 〈动〉 (形声。从人,吏声。从人表示人的动作行为。本义:命令) 同本义 故君使其臣。——《礼记·表记》。注:“谓使之聘问师役之属也。”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史记·屈原列传》又如:支使(命令人去做事) 派遣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汉· 贾谊《过秦论》 又如:差使(差遣;派遣);使转(打发去);使遣(差遣);使会(差遣,使唤) 致使;让;叫 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清· 黄宗羲《原君》 运用;使用尚贤使能。——《荀子·王制》 又如:使费(使用钱财);使低嘴(说坏话);使不着(用不着);使民(使用民力);使风(利用风力);使指(使用手指);使官(利用职权);使弊幸(用心计);使贤任能(任用有品德有才能的人);使钱出土 使唤;役使;支使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又如:使伶(供使唤的人);使役(役使,驱使) 耍弄;玩弄 。 如:使棒;使酒(耍酒疯);使乖(耍小聪明);使坏(出坏主意;耍花招);使作(作弄;摆弄);使道儿(耍手段);使心用幸(用心机);使促狭(玩弄阴险手段);使法(玩弄手法);使乖弄巧(卖弄 *** ;耍手腕;耍花招);使刁(玩弄欺诈手法) 出使 唐雎使于秦。——《战国策·魏策》 又如:使人(奉命出使的人) 放纵,任性 灌夫为人刚直,使酒。——《汉书·灌夫传》。注:“因酒而使气也。” 又如:使脾气;使心别气(发脾气);使性(使性气,使性儿。发脾气,任性) 可以,行。 如:使的(可以) 主使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 魏之私人, 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名〉 使者 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战国策·齐策》 又如:专使;使曹(使者);使轺(使者所用的快车);使牙(节度使办公的衙门);使臣星(使者);使车(使者所乘之车);使传(经使者传达的皇帝诏书);使署(使馆);使客(使者);使官(使臣);使物(使者和货物) 使命 时周瑜受使至 番阳, 肃劝 权召 瑜还。——《资治通鉴》 佣人;奴仆 那厨役雇的是个乡下小使。——《儒林外史》 又如:使下(仆从);使长(奴仆对家主的称呼);使婢(侍婢;婢女);使唤的(奴仆,仆婢);使人(仆人);使数(随从,供使唤的人);使头(仆人的头儿) 官名。负责某种政务的官员 。 如:节度使;转运使 姓 假如;如果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 清· 刘开《问说》 又如:使无先生相助,岂有我之今日?使能发愤图强,必定前途无量 2. 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 1.定义: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2.特点: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文言的特点,是相对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言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 3.结构: (1)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 ①"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 ②"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③羿,古之善射者也。 (《管子·形势解第六十四》) ④"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⑤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 ①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②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 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微斯人,吾谁与归?"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 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 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 ""快哉,此风。" "美哉,我少年中国。 " [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 何由知吾可也?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入二三里,(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yuè)乐(lè),与人乐(yuè)乐(lè),孰乐(lè)?"(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 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 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 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固定结构 1)、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奈)……何、孰与、得无……乎、孰若。 例如: 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之战》) ③与不 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 ④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3. 什么是文言文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白话文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国内,中学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 当然,其他国家的古人也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 什么是文言文? 文言文的含义是什么? 1.文言文很精彩。这是无疑的。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文言文。由此可见中国的现代文明历史还是很短的,解构或者解读传统文化还是现代化的必要,因为传统智慧的继承建立于对文言的正确解读。 2.文言文是知识。对,因为文言文已经不再是语言,它纯粹是文字。但文言文是知识,甲骨文也是知识,为什么就不学甲骨文呢?对了,正是因为甲骨文是更原始的文字,所以文言文是进一步学习甲骨文等等传统高级文字(学)的基础。 3.文言文也是技巧。汉语的表述、描绘、组合、转变、喻式、铺比、推演……,在思想的表达上充分承载了汉文明的风格。掌握文言文物理结构,对现代汉语的理解比较精深,对新汉语的构造将有“法”可依。 4.“文言文”是“白话文”的相对。这个词的结构是这样的:文言-文。第一个“文”是“文字”,“言”是语言。“文言”则指“文字化了的语言”。它说明两层意思:其一,指明文言文本是一种语言;其二,这个语言后来被文字化了。“被文字化了”的语言也有两重含义:其一,可以有语言但没有文字的文化,比如大多数少数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其二,语言功能退出生活,以文字的形式成为历史。 “文言文”的字面意思,应该是:被文字化了的语言的一种文体。后面那个“文”指文体。 那么文言文除了在考古研究之外,还有什么“前途”吗?或者说,还会有什么生活的应用价值?我想是有的。在传统形式的生活淡化出现代社会时,只不过人们忽略了一些边缘地区的社会生活,才造成现代应用对文言文的怀疑或者忽略。比如在宗教建设中,某些碑刻仍然会用文言文撰写,仍然采用书法书写,使用工具镌刻。篆书的应用也大多如此。 再放大去看,古典诗词都属于“文言”一类,它们在生活中并没有远离我们而去。只是在语言形态上,之乎者也离开了口头,成为文字之后,显然它对技巧的推敲,表意的扩展,有了确实的规范要求。它的“前途”,就在它的应用,也在它能唤醒含混的词源与典故。可以说,前途看好。 “文言文”这个名词也可以涵载语言与文字之间在文化历史上的相互关系。某种形式上,一旦某种语言——包括方言——被“文”化,文字化,也就是书面化,其语言魅力顿减,而文字功能倍增。因为语言通常是口头相传,与生活密切相关,语言尚未进入文化状态,它是对生活经验的一种保留,没有文字的扩展性能。 我们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不免会产生一种错觉:古时人说话也是这么说的么?我想这可以用现在时态下书面语与口头语在表述上的不同来“感受”,它们之间在结构上规则上并无大的区别。也可以推测,古人说话只不过比文言文更随意,更白化通俗而已,“三言两拍”也可以做参考了。至于现在我们阅读文言文,当然不代表在重复古人的说话,而是在朗诵或者默读一种文体。 阅读文言文,感受的是一种极为明晰的思路,就好像偶尔阅读西方哲人著作,很有那种应有的肃穆。 4. “使”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使”在文言文中含义很多,不过以动词为主,详细解释和例子如下: ①命令;派遣。《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②让;叫。《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③使唤;驱使;使用。《五人墓碑记》:“人皆得以隶使之。” ④主;指使。《五人墓碑记》:“是进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被逮所由使也。” ⑤出使。《屈原列传》:“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 ⑥出使的人;使者。《卖炭翁》:“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⑦使命。《赤壁之战》:“时周瑜受使至番阳。” ⑧假使;如果。《阿房宫赋》:“使六国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5. “使”在古文中有哪些意思 使,伶也。——《说文》。按,伶者,令也。 故君使其臣。——《礼记·表记》。注:“谓使之聘问师役之属也。”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史记·陈涉世家》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史记·屈原列传》 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史记·魏公子列传》 又如:支使(命令人去做事) 派遣 [send;dispatch]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汉·贾谊《过秦论》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又如:差使(差遣;派遣);使转(打发去);使遣(差遣);使会(差遣,使唤) 致使;让;叫 [let;make;cause] 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清·黄宗羲《原君》 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清·林觉民《与妻书》 又如:一场大火,使他一贫如洗;虚心使人进步 运用;使用 [use;employ] 联闻,使功不如使过。——《旧唐书·李靖传》 造父巧于使马。——《韩诗外传》 尚贤使能。——《荀子·王制》 又如:使费(使用钱财);使低嘴(说坏话);使不着(用不着);使民(使用民力);使风(利用风力);使指(使用手指);使官(利用职权);使弊幸(用心计);使贤任能(任用有品德有才能的人);使钱出土 使唤;役使;支使 [order about;work;use]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民之外事,莫难于战,故轻法不可以使之。——《商君书·外内》 使之虽病也。——《礼记·檀弓》 况于使之者乎。——《荀子·解蔽》。注:“役也。” 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恣君之所使之。——《战国策·赵策》 又如:使伶(供使唤的人);使役(役使,驱使) 耍弄;玩弄 [play]。如:使棒;使酒(耍酒疯);使乖(耍小聪明);使坏(出坏主意;耍花招);使作(作弄;摆弄);使道儿(耍手段);使心用幸(用心机);使促狭(玩弄阴险手段);使法(玩弄手法);使乖弄巧(卖弄 *** ;耍手腕;耍花招);使刁(玩弄欺诈手法) 出使 [serve as an envoy abroad] 唐雎使于秦。——《战国策·魏策》 臣舍人蔺相如可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使北营,留北关外,为一卷。——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又如:使人(奉命出使的人) 放纵,任性 [indulge] 灌夫为人刚直,使酒。——《汉书·灌夫传》。注:“因酒而使气也。” 又如:使脾气;使心别气(发脾气);使性(使性气,使性儿。发脾气,任性) 可以,行 [can;may]。如:使的(可以) 主使 [instigate]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编辑本段名词 使 shǐ 使者 [envoy;messenger]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视。——《汉书·苏武传》 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战国策·齐策》 又如:专使;使曹(使者);使轺(使者所用的快车);使牙(节度使办公的衙门);使臣星(使者);使车(使者所乘之车);使传(经使者传达的皇帝诏书);使署(使馆);使客(使者);使官(使臣);使物(使者和货物) 使命 [mission] 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资治通鉴》 佣人;奴仆[servant] 那厨役雇的是个乡下小使。——《儒林外史》 又如:使下(仆从);使长(奴仆对家主的称呼);使婢(侍婢;婢女);使唤的(奴仆,仆婢);使人(仆人);使数(随从,供使唤的人);使头(仆人的头儿) 官名。负责某种政务的官员 [official]。如:节度使;转运使 姓 使 编辑本段连词 shǐ 假如;如果 [if]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清·刘开《问说》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唐·杜牧《阿房宫赋》 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清·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又如:使无先生相助,岂有我之今日?使能发愤图强,必定前途无量 佛学常见词汇 【使】 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使众生流落于生死。见十使条。2023-08-05 15:02:541
使在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
1. “使”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使在文言文中含义很多,不过都以动词为主。 使【 shǐ 】: 释义:①命令;派遣.《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②让;叫.《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③使唤;驱使;使用.《五人墓碑记》:“人皆得以隶使之.”④主;指使.《五人墓碑记》:“是进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被逮所由使也.”⑤出使.《屈原列传》:“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⑥出使的人;使者.《卖炭翁》:“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⑦使命.《赤壁之战》:“时周瑜受使至番阳.”⑧假使;如果.《阿房宫赋》:“使六国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组词:使命、使用、即使。 使命【shǐ mìng】:指出使的人所领受的任务;应负的责任。 见《左传·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1333363396336昭公十六年》:“会朝之不敬,使命之不听,取陵于大国,罢民而无功,罪及而弗知, 侨之耻也。” 造句:保卫祖国领土完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神圣使命。 使用【shǐyòng】:使人员、器物、资金等为某种目的的服务。如:使用干部;合理使用资金。 《存孝打虎》等均有相关记载。 造句:在自然界,只有人类能够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 即使【jí shǐ】:表示假设的让步。在正句里常用“也”呼应,说出结论。 语出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魏略》:“ 丁掾 ,好士也,即使其两目盲,尚当与女,何况但眇?”。 造句:“即使”常误写为“既使”,应注意。 2. 使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使 在文言文中有很多种解释既可作为名词、也可作为动词 〈动〉 (形声。从人,吏声。从人表示人的动作行为。本义:命令) 同本义 故君使其臣。——《礼记·表记》。注:“谓使之聘问师役之属也。”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史记·屈原列传》又如:支使(命令人去做事) 派遣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汉· 贾谊《过秦论》 又如:差使(差遣;派遣);使转(打发去);使遣(差遣);使会(差遣,使唤) 致使;让;叫 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清· 黄宗羲《原君》 运用;使用尚贤使能。——《荀子·王制》 又如:使费(使用钱财);使低嘴(说坏话);使不着(用不着);使民(使用民力);使风(利用风力);使指(使用手指);使官(利用职权);使弊幸(用心计);使贤任能(任用有品德有才能的人);使钱出土 使唤;役使;支使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又如:使伶(供使唤的人);使役(役使,驱使) 耍弄;玩弄 。 如:使棒;使酒(耍酒疯);使乖(耍小聪明);使坏(出坏主意;耍花招);使作(作弄;摆弄);使道儿(耍手段);使心用幸(用心机);使促狭(玩弄阴险手段);使法(玩弄手法);使乖弄巧(卖弄 *** ;耍手腕;耍花招);使刁(玩弄欺诈手法) 出使 唐雎使于秦。——《战国策·魏策》 又如:使人(奉命出使的人) 放纵,任性 灌夫为人刚直,使酒。——《汉书·灌夫传》。注:“因酒而使气也。” 又如:使脾气;使心别气(发脾气);使性(使性气,使性儿。发脾气,任性) 可以,行。 如:使的(可以) 主使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 魏之私人, 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名〉 使者 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战国策·齐策》 又如:专使;使曹(使者);使轺(使者所用的快车);使牙(节度使办公的衙门);使臣星(使者);使车(使者所乘之车);使传(经使者传达的皇帝诏书);使署(使馆);使客(使者);使官(使臣);使物(使者和货物) 使命 时周瑜受使至 番阳, 肃劝 权召 瑜还。——《资治通鉴》 佣人;奴仆 那厨役雇的是个乡下小使。——《儒林外史》 又如:使下(仆从);使长(奴仆对家主的称呼);使婢(侍婢;婢女);使唤的(奴仆,仆婢);使人(仆人);使数(随从,供使唤的人);使头(仆人的头儿) 官名。负责某种政务的官员 。 如:节度使;转运使 姓 假如;如果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 清· 刘开《问说》 又如:使无先生相助,岂有我之今日?使能发愤图强,必定前途无量 3. “使”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使”在文言文中含义很多,不过以动词为主,详细解释和例子如下: ①命令;派遣。《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②让;叫。《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③使唤;驱使;使用。《五人墓碑记》:“人皆得以隶使之。” ④主;指使。《五人墓碑记》:“是进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被逮所由使也。” ⑤出使。《屈原列传》:“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 ⑥出使的人;使者。《卖炭翁》:“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⑦使命。《赤壁之战》:“时周瑜受使至番阳。” ⑧假使;如果。《阿房宫赋》:“使六国爱其人,则足以拒秦。”2023-08-05 15:03:031
文言文里使的意思是什么
1. 使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使 在文言文中有很多种解释既可作为名词、也可作为动词 〈动〉 (形声。从人,吏声。从人表示人的动作行为。本义:命令) 同本义 故君使其臣。——《礼记·表记》。注:“谓使之聘问师役之属也。”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史记·屈原列传》又如:支使(命令人去做事) 派遣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汉· 贾谊《过秦论》 又如:差使(差遣;派遣);使转(打发去);使遣(差遣);使会(差遣,使唤) 致使;让;叫 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清· 黄宗羲《原君》 运用;使用尚贤使能。——《荀子·王制》 又如:使费(使用钱财);使低嘴(说坏话);使不着(用不着);使民(使用民力);使风(利用风力);使指(使用手指);使官(利用职权);使弊幸(用心计);使贤任能(任用有品德有才能的人);使钱出土 使唤;役使;支使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又如:使伶(供使唤的人);使役(役使,驱使) 耍弄;玩弄 。 如:使棒;使酒(耍酒疯);使乖(耍小聪明);使坏(出坏主意;耍花招);使作(作弄;摆弄);使道儿(耍手段);使心用幸(用心机);使促狭(玩弄阴险手段);使法(玩弄手法);使乖弄巧(卖弄 *** ;耍手腕;耍花招);使刁(玩弄欺诈手法) 出使 唐雎使于秦。——《战国策·魏策》 又如:使人(奉命出使的人) 放纵,任性 灌夫为人刚直,使酒。——《汉书·灌夫传》。注:“因酒而使气也。” 又如:使脾气;使心别气(发脾气);使性(使性气,使性儿。发脾气,任性) 可以,行。 如:使的(可以) 主使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 魏之私人, 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名〉 使者 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战国策·齐策》 又如:专使;使曹(使者);使轺(使者所用的快车);使牙(节度使办公的衙门);使臣星(使者);使车(使者所乘之车);使传(经使者传达的皇帝诏书);使署(使馆);使客(使者);使官(使臣);使物(使者和货物) 使命 时周瑜受使至 番阳, 肃劝 权召 瑜还。——《资治通鉴》 佣人;奴仆 那厨役雇的是个乡下小使。——《儒林外史》 又如:使下(仆从);使长(奴仆对家主的称呼);使婢(侍婢;婢女);使唤的(奴仆,仆婢);使人(仆人);使数(随从,供使唤的人);使头(仆人的头儿) 官名。负责某种政务的官员 。 如:节度使;转运使 姓 假如;如果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 清· 刘开《问说》 又如:使无先生相助,岂有我之今日?使能发愤图强,必定前途无量 2. 文言文中 使 字的意思 使 #shǐ 【释义】 ①用:使用|使劲|这一支笔好使。②派;差遣:支使|差使|使唤。③令;让;叫:促使|迫使|使人振奋。④假如;假若:假使|设使。⑤派驻外国办理外交的人:使节|大使|公使。 【使唤】 #shǐhuan ①叫人替自己做事。②使用:这匹马性烈,不好使唤。 〖例句〗他这个人遇事不亲自做,无论大事小事总爱使唤人。 【使命】 #shǐmìng 派人办事的命令,多比喻重大的责任。 〖例句〗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栋梁之材,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使用】 #shǐyòng 使人员、工具、资金等为某种目的服务。 〖例句〗人是会创造并使用工具的高等动物。 ===================关于这个字的更多的信息================= 使 (形声。从人,吏声。从人表示人的动作行为。本义:命令) 同本义 使,伶也。――《说文》。按,伶者,令也。 故君使其臣。――《礼记·表记》。注:“谓使之聘问师役之属也。”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史记·陈涉世家》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史记·屈原列传》 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史记·魏公子列传》 又如:支使(命令人去做事) 派遣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汉·贾谊《过秦论》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又如:差使(差遣;派遣) 使shǐ ⒈命令,派遣,支配:指~。差~。支~。~臂~指(身体支配胳膊,胳膊支配手指。〈喻〉指挥如意)。 ⒉叫,让,令:~人振奋。迫~敌人投降。 ⒊用:~力。这把刀好~。 ⒋纵任:~性子。 ⒌假如,假若:假~。 ⒍派往他国的外交人员:~者。大~。特~。 3. “使”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使”在文言文中含义很多,不过以动词为主,详细解释和例子如下: ①命令;派遣。《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②让;叫。《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③使唤;驱使;使用。《五人墓碑记》:“人皆得以隶使之。” ④主;指使。《五人墓碑记》:“是进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被逮所由使也。” ⑤出使。《屈原列传》:“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 ⑥出使的人;使者。《卖炭翁》:“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⑦使命。《赤壁之战》:“时周瑜受使至番阳。” ⑧假使;如果。《阿房宫赋》:“使六国爱其人,则足以拒秦。”2023-08-05 15:03:131
使的文言文解释
1. “使”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使在文言文中含义很多,不过都以动词为主。 使【 shǐ 】: 释义:①命令;派遣.《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②让;叫.《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③使唤;驱使;使用.《五人墓碑记》:“人皆得以隶使之.”④主;指使.《五人墓碑记》:“是进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被逮所由使也.”⑤出使.《屈原列传》:“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⑥出使的人;使者.《卖炭翁》:“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⑦使命.《赤壁之战》:“时周瑜受使至番阳.”⑧假使;如果.《阿房宫赋》:“使六国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组词:使命、使用、即使。 使命【shǐ mìng】:指出使的人所领受的任务;应负的责任。 见《左传·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1333363396336昭公十六年》:“会朝之不敬,使命之不听,取陵于大国,罢民而无功,罪及而弗知, 侨之耻也。” 造句:保卫祖国领土完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神圣使命。 使用【shǐyòng】:使人员、器物、资金等为某种目的的服务。如:使用干部;合理使用资金。 《存孝打虎》等均有相关记载。 造句:在自然界,只有人类能够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 即使【jí shǐ】:表示假设的让步。在正句里常用“也”呼应,说出结论。 语出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魏略》:“ 丁掾 ,好士也,即使其两目盲,尚当与女,何况但眇?”。 造句:“即使”常误写为“既使”,应注意。 2. 使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使 在文言文中有很多种解释既可作为名词、也可作为动词 〈动〉 (形声。从人,吏声。从人表示人的动作行为。本义:命令) 同本义 故君使其臣。——《礼记·表记》。注:“谓使之聘问师役之属也。”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史记·屈原列传》又如:支使(命令人去做事) 派遣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汉· 贾谊《过秦论》 又如:差使(差遣;派遣);使转(打发去);使遣(差遣);使会(差遣,使唤) 致使;让;叫 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清· 黄宗羲《原君》 运用;使用尚贤使能。——《荀子·王制》 又如:使费(使用钱财);使低嘴(说坏话);使不着(用不着);使民(使用民力);使风(利用风力);使指(使用手指);使官(利用职权);使弊幸(用心计);使贤任能(任用有品德有才能的人);使钱出土 使唤;役使;支使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又如:使伶(供使唤的人);使役(役使,驱使) 耍弄;玩弄 。 如:使棒;使酒(耍酒疯);使乖(耍小聪明);使坏(出坏主意;耍花招);使作(作弄;摆弄);使道儿(耍手段);使心用幸(用心机);使促狭(玩弄阴险手段);使法(玩弄手法);使乖弄巧(卖弄 *** ;耍手腕;耍花招);使刁(玩弄欺诈手法) 出使 唐雎使于秦。——《战国策·魏策》 又如:使人(奉命出使的人) 放纵,任性 灌夫为人刚直,使酒。——《汉书·灌夫传》。注:“因酒而使气也。” 又如:使脾气;使心别气(发脾气);使性(使性气,使性儿。发脾气,任性) 可以,行。 如:使的(可以) 主使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 魏之私人, 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名〉 使者 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战国策·齐策》 又如:专使;使曹(使者);使轺(使者所用的快车);使牙(节度使办公的衙门);使臣星(使者);使车(使者所乘之车);使传(经使者传达的皇帝诏书);使署(使馆);使客(使者);使官(使臣);使物(使者和货物) 使命 时周瑜受使至 番阳, 肃劝 权召 瑜还。——《资治通鉴》 佣人;奴仆 那厨役雇的是个乡下小使。——《儒林外史》 又如:使下(仆从);使长(奴仆对家主的称呼);使婢(侍婢;婢女);使唤的(奴仆,仆婢);使人(仆人);使数(随从,供使唤的人);使头(仆人的头儿) 官名。负责某种政务的官员 。 如:节度使;转运使 姓 假如;如果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 清· 刘开《问说》 又如:使无先生相助,岂有我之今日?使能发愤图强,必定前途无量 3. “使”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使”在文言文中含义很多,不过以动词为主,详细解释和例子如下: ①命令;派遣。《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②让;叫。《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③使唤;驱使;使用。《五人墓碑记》:“人皆得以隶使之。” ④主;指使。《五人墓碑记》:“是进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被逮所由使也。” ⑤出使。《屈原列传》:“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 ⑥出使的人;使者。《卖炭翁》:“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⑦使命。《赤壁之战》:“时周瑜受使至番阳。” ⑧假使;如果。《阿房宫赋》:“使六国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4. 让在文言文中的解释结合例子 1、责问;责备。 《左传·僖公二十四》:“寺人披请见,公使让之,且辞焉。” 寺人披请求进见,文公令人责问他,并且拒绝接见。 2、让给;让位给。 《五蠹》:“夫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 译文:古代把天子的位置让给别人,不过是逃避看门奴仆般的供养,摆脱奴隶样的繁重苦劳罢了 3、推举 哥哥三打祝家庄身亡之后,众兄弟让我为头领。—— 李致远《还牢末》楔子 4、推辞;拒绝。 《谏逐客书》:“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译文:泰山不拒绝细小的土石,所以能那么高。 5、让开;躲开。 《唐翁猎虎》:“虎扑至,侧首让之。” 译文:老虎扑过来,转过头躲开。 扩展资料: 文言版《说文解字》:让,相责让。从言,襄声。 白话版《说文解字》:让,相互责难。字形采用“言”作边旁,采用“襄”作声旁。 相关词汇解释: 1、推让[tuī ràng] 由于谦虚、客气而不肯接受(利益、职位等)。 2、出让[chū ràng] 出卖或转让(个人自用的东西):出让家具。 3、割让[gē ràng] 由于外力威胁或战争失败,被迫把一部分领土让给别国。 4、退让[tuì ràng] 向后退,让开路:退让不及,让车撞倒。 5、互让[hù ràng] 彼此谦让:同学之间要互让。2023-08-05 15:03:191
文言文使的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
1. 古文中使的意思 用法: 使动: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 意动:认为……怎么样:余颇易之,我认为甚是简单 使动用法指动词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用法。有些名词和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表示"使。。"的意思。有三种:1.动词的使动用法。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中的"劳",意思是"使。.劳累"。 2.名词的使动用法。是"使。。成为。。."的意思。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特点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有两种:1.名词的意动用法。例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的"王",意思是"以。.为王"。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如"而耻学于师"中的"耻",意思是"以为耻"。 2. 使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使 在文言文中有很多种解释既可作为名词、也可作为动词 〈动〉 (形声。从人,吏声。从人表示人的动作行为。本义:命令) 同本义 故君使其臣。——《礼记·表记》。注:“谓使之聘问师役之属也。”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史记·屈原列传》又如:支使(命令人去做事) 派遣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汉· 贾谊《过秦论》 又如:差使(差遣;派遣);使转(打发去);使遣(差遣);使会(差遣,使唤) 致使;让;叫 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清· 黄宗羲《原君》 运用;使用尚贤使能。——《荀子·王制》 又如:使费(使用钱财);使低嘴(说坏话);使不着(用不着);使民(使用民力);使风(利用风力);使指(使用手指);使官(利用职权);使弊幸(用心计);使贤任能(任用有品德有才能的人);使钱出土 使唤;役使;支使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又如:使伶(供使唤的人);使役(役使,驱使) 耍弄;玩弄 。 如:使棒;使酒(耍酒疯);使乖(耍小聪明);使坏(出坏主意;耍花招);使作(作弄;摆弄);使道儿(耍手段);使心用幸(用心机);使促狭(玩弄阴险手段);使法(玩弄手法);使乖弄巧(卖弄 *** ;耍手腕;耍花招);使刁(玩弄欺诈手法) 出使 唐雎使于秦。——《战国策·魏策》 又如:使人(奉命出使的人) 放纵,任性 灌夫为人刚直,使酒。——《汉书·灌夫传》。注:“因酒而使气也。” 又如:使脾气;使心别气(发脾气);使性(使性气,使性儿。发脾气,任性) 可以,行。 如:使的(可以) 主使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 魏之私人, 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名〉 使者 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战国策·齐策》 又如:专使;使曹(使者);使轺(使者所用的快车);使牙(节度使办公的衙门);使臣星(使者);使车(使者所乘之车);使传(经使者传达的皇帝诏书);使署(使馆);使客(使者);使官(使臣);使物(使者和货物) 使命 时周瑜受使至 番阳, 肃劝 权召 瑜还。——《资治通鉴》 佣人;奴仆 那厨役雇的是个乡下小使。——《儒林外史》 又如:使下(仆从);使长(奴仆对家主的称呼);使婢(侍婢;婢女);使唤的(奴仆,仆婢);使人(仆人);使数(随从,供使唤的人);使头(仆人的头儿) 官名。负责某种政务的官员 。 如:节度使;转运使 姓 假如;如果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 清· 刘开《问说》 又如:使无先生相助,岂有我之今日?使能发愤图强,必定前途无量 3. 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 1.定义: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2.特点: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文言的特点,是相对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言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 3.结构: (1)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 ①"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 ②"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③羿,古之善射者也。 (《管子·形势解第六十四》) ④"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⑤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 ①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②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 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微斯人,吾谁与归?"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 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 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 ""快哉,此风。" "美哉,我少年中国。 " [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 何由知吾可也?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入二三里,(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yuè)乐(lè),与人乐(yuè)乐(lè),孰乐(lè)?"(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 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 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 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固定结构 1)、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奈)……何、孰与、得无……乎、孰若。 例如: 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之战》) ③与不 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 ④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4. 什么是文言文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白话文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国内,中学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 当然,其他国家的古人也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 什么是文言文? 文言文的含义是什么? 1.文言文很精彩。这是无疑的。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文言文。由此可见中国的现代文明历史还是很短的,解构或者解读传统文化还是现代化的必要,因为传统智慧的继承建立于对文言的正确解读。 2.文言文是知识。对,因为文言文已经不再是语言,它纯粹是文字。但文言文是知识,甲骨文也是知识,为什么就不学甲骨文呢?对了,正是因为甲骨文是更原始的文字,所以文言文是进一步学习甲骨文等等传统高级文字(学)的基础。 3.文言文也是技巧。汉语的表述、描绘、组合、转变、喻式、铺比、推演……,在思想的表达上充分承载了汉文明的风格。掌握文言文物理结构,对现代汉语的理解比较精深,对新汉语的构造将有“法”可依。 4.“文言文”是“白话文”的相对。这个词的结构是这样的:文言-文。第一个“文”是“文字”,“言”是语言。“文言”则指“文字化了的语言”。它说明两层意思:其一,指明文言文本是一种语言;其二,这个语言后来被文字化了。“被文字化了”的语言也有两重含义:其一,可以有语言但没有文字的文化,比如大多数少数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其二,语言功能退出生活,以文字的形式成为历史。 “文言文”的字面意思,应该是:被文字化了的语言的一种文体。后面那个“文”指文体。 那么文言文除了在考古研究之外,还有什么“前途”吗?或者说,还会有什么生活的应用价值?我想是有的。在传统形式的生活淡化出现代社会时,只不过人们忽略了一些边缘地区的社会生活,才造成现代应用对文言文的怀疑或者忽略。比如在宗教建设中,某些碑刻仍然会用文言文撰写,仍然采用书法书写,使用工具镌刻。篆书的应用也大多如此。 再放大去看,古典诗词都属于“文言”一类,它们在生活中并没有远离我们而去。只是在语言形态上,之乎者也离开了口头,成为文字之后,显然它对技巧的推敲,表意的扩展,有了确实的规范要求。它的“前途”,就在它的应用,也在它能唤醒含混的词源与典故。可以说,前途看好。 “文言文”这个名词也可以涵载语言与文字之间在文化历史上的相互关系。某种形式上,一旦某种语言——包括方言——被“文”化,文字化,也就是书面化,其语言魅力顿减,而文字功能倍增。因为语言通常是口头相传,与生活密切相关,语言尚未进入文化状态,它是对生活经验的一种保留,没有文字的扩展性能。 我们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不免会产生一种错觉:古时人说话也是这么说的么?我想这可以用现在时态下书面语与口头语在表述上的不同来“感受”,它们之间在结构上规则上并无大的区别。也可以推测,古人说话只不过比文言文更随意,更白化通俗而已,“三言两拍”也可以做参考了。至于现在我们阅读文言文,当然不代表在重复古人的说话,而是在朗诵或者默读一种文体。 阅读文言文,感受的是一种极为明晰的思路,就好像偶尔阅读西方哲人著作,很有那种应有的肃穆。2023-08-05 15:03:261
文言文使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1. “使”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使在文言文中含义很多,不过都以动词为主。 使【 shǐ 】: 释义:①命令;派遣.《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②让;叫.《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③使唤;驱使;使用.《五人墓碑记》:“人皆得以隶使之.”④主;指使.《五人墓碑记》:“是进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被逮所由使也.”⑤出使.《屈原列传》:“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⑥出使的人;使者.《卖炭翁》:“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⑦使命.《赤壁之战》:“时周瑜受使至番阳.”⑧假使;如果.《阿房宫赋》:“使六国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组词:使命、使用、即使。 使命【shǐ mìng】:指出使的人所领受的任务;应负的责任。 见《左传·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1333363396336昭公十六年》:“会朝之不敬,使命之不听,取陵于大国,罢民而无功,罪及而弗知, 侨之耻也。” 造句:保卫祖国领土完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神圣使命。 使用【shǐyòng】:使人员、器物、资金等为某种目的的服务。如:使用干部;合理使用资金。 《存孝打虎》等均有相关记载。 造句:在自然界,只有人类能够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 即使【jí shǐ】:表示假设的让步。在正句里常用“也”呼应,说出结论。 语出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魏略》:“ 丁掾 ,好士也,即使其两目盲,尚当与女,何况但眇?”。 造句:“即使”常误写为“既使”,应注意。 2. 使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使 在文言文中有很多种解释既可作为名词、也可作为动词 〈动〉 (形声。从人,吏声。从人表示人的动作行为。本义:命令) 同本义 故君使其臣。——《礼记·表记》。注:“谓使之聘问师役之属也。”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史记·屈原列传》又如:支使(命令人去做事) 派遣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汉· 贾谊《过秦论》 又如:差使(差遣;派遣);使转(打发去);使遣(差遣);使会(差遣,使唤) 致使;让;叫 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清· 黄宗羲《原君》 运用;使用尚贤使能。——《荀子·王制》 又如:使费(使用钱财);使低嘴(说坏话);使不着(用不着);使民(使用民力);使风(利用风力);使指(使用手指);使官(利用职权);使弊幸(用心计);使贤任能(任用有品德有才能的人);使钱出土 使唤;役使;支使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又如:使伶(供使唤的人);使役(役使,驱使) 耍弄;玩弄 。 如:使棒;使酒(耍酒疯);使乖(耍小聪明);使坏(出坏主意;耍花招);使作(作弄;摆弄);使道儿(耍手段);使心用幸(用心机);使促狭(玩弄阴险手段);使法(玩弄手法);使乖弄巧(卖弄 *** ;耍手腕;耍花招);使刁(玩弄欺诈手法) 出使 唐雎使于秦。——《战国策·魏策》 又如:使人(奉命出使的人) 放纵,任性 灌夫为人刚直,使酒。——《汉书·灌夫传》。注:“因酒而使气也。” 又如:使脾气;使心别气(发脾气);使性(使性气,使性儿。发脾气,任性) 可以,行。 如:使的(可以) 主使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 魏之私人, 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名〉 使者 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战国策·齐策》 又如:专使;使曹(使者);使轺(使者所用的快车);使牙(节度使办公的衙门);使臣星(使者);使车(使者所乘之车);使传(经使者传达的皇帝诏书);使署(使馆);使客(使者);使官(使臣);使物(使者和货物) 使命 时周瑜受使至 番阳, 肃劝 权召 瑜还。——《资治通鉴》 佣人;奴仆 那厨役雇的是个乡下小使。——《儒林外史》 又如:使下(仆从);使长(奴仆对家主的称呼);使婢(侍婢;婢女);使唤的(奴仆,仆婢);使人(仆人);使数(随从,供使唤的人);使头(仆人的头儿) 官名。负责某种政务的官员 。 如:节度使;转运使 姓 假如;如果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 清· 刘开《问说》 又如:使无先生相助,岂有我之今日?使能发愤图强,必定前途无量 3. “使”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使”在文言文中含义很多,不过以动词为主,详细解释和例子如下: ①命令;派遣。《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②让;叫。《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③使唤;驱使;使用。《五人墓碑记》:“人皆得以隶使之。” ④主;指使。《五人墓碑记》:“是进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被逮所由使也。” ⑤出使。《屈原列传》:“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 ⑥出使的人;使者。《卖炭翁》:“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⑦使命。《赤壁之战》:“时周瑜受使至番阳。” ⑧假使;如果。《阿房宫赋》:“使六国爱其人,则足以拒秦。”2023-08-05 15:03:331
文言文使的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1. 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 1.定义: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2.特点: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文言的特点,是相对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言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 3.结构: (1)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 ①"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 ②"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③羿,古之善射者也。 (《管子·形势解第六十四》) ④"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⑤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 ①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②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 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微斯人,吾谁与归?"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 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 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 ""快哉,此风。" "美哉,我少年中国。 " [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 何由知吾可也?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入二三里,(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yuè)乐(lè),与人乐(yuè)乐(lè),孰乐(lè)?"(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 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 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 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固定结构 1)、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奈)……何、孰与、得无……乎、孰若。 例如: 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之战》) ③与不 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 ④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2. 使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使 在文言文中有很多种解释既可作为名词、也可作为动词 〈动〉 (形声。从人,吏声。从人表示人的动作行为。本义:命令) 同本义 故君使其臣。——《礼记·表记》。注:“谓使之聘问师役之属也。”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史记·屈原列传》又如:支使(命令人去做事) 派遣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汉· 贾谊《过秦论》 又如:差使(差遣;派遣);使转(打发去);使遣(差遣);使会(差遣,使唤) 致使;让;叫 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清· 黄宗羲《原君》 运用;使用尚贤使能。——《荀子·王制》 又如:使费(使用钱财);使低嘴(说坏话);使不着(用不着);使民(使用民力);使风(利用风力);使指(使用手指);使官(利用职权);使弊幸(用心计);使贤任能(任用有品德有才能的人);使钱出土 使唤;役使;支使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又如:使伶(供使唤的人);使役(役使,驱使) 耍弄;玩弄 。 如:使棒;使酒(耍酒疯);使乖(耍小聪明);使坏(出坏主意;耍花招);使作(作弄;摆弄);使道儿(耍手段);使心用幸(用心机);使促狭(玩弄阴险手段);使法(玩弄手法);使乖弄巧(卖弄 *** ;耍手腕;耍花招);使刁(玩弄欺诈手法) 出使 唐雎使于秦。——《战国策·魏策》 又如:使人(奉命出使的人) 放纵,任性 灌夫为人刚直,使酒。——《汉书·灌夫传》。注:“因酒而使气也。” 又如:使脾气;使心别气(发脾气);使性(使性气,使性儿。发脾气,任性) 可以,行。 如:使的(可以) 主使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 魏之私人, 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名〉 使者 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战国策·齐策》 又如:专使;使曹(使者);使轺(使者所用的快车);使牙(节度使办公的衙门);使臣星(使者);使车(使者所乘之车);使传(经使者传达的皇帝诏书);使署(使馆);使客(使者);使官(使臣);使物(使者和货物) 使命 时周瑜受使至 番阳, 肃劝 权召 瑜还。——《资治通鉴》 佣人;奴仆 那厨役雇的是个乡下小使。——《儒林外史》 又如:使下(仆从);使长(奴仆对家主的称呼);使婢(侍婢;婢女);使唤的(奴仆,仆婢);使人(仆人);使数(随从,供使唤的人);使头(仆人的头儿) 官名。负责某种政务的官员 。 如:节度使;转运使 姓 假如;如果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 清· 刘开《问说》 又如:使无先生相助,岂有我之今日?使能发愤图强,必定前途无量 3. “使”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使”在文言文中含义很多,不过以动词为主,详细解释和例子如下: ①命令;派遣。《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②让;叫。《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③使唤;驱使;使用。《五人墓碑记》:“人皆得以隶使之。” ④主;指使。《五人墓碑记》:“是进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被逮所由使也。” ⑤出使。《屈原列传》:“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 ⑥出使的人;使者。《卖炭翁》:“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⑦使命。《赤壁之战》:“时周瑜受使至番阳。” ⑧假使;如果。《阿房宫赋》:“使六国爱其人,则足以拒秦。”2023-08-05 15:03:391
使在文言文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
1. “使”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使在文言文中含义很多,不过都以动词为主。 使【 shǐ 】: 释义:①命令;派遣.《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②让;叫.《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③使唤;驱使;使用.《五人墓碑记》:“人皆得以隶使之.”④主;指使.《五人墓碑记》:“是进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被逮所由使也.”⑤出使.《屈原列传》:“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⑥出使的人;使者.《卖炭翁》:“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⑦使命.《赤壁之战》:“时周瑜受使至番阳.”⑧假使;如果.《阿房宫赋》:“使六国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组词:使命、使用、即使。 使命【shǐ mìng】:指出使的人所领受的任务;应负的责任。 见《左传·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1333363396336昭公十六年》:“会朝之不敬,使命之不听,取陵于大国,罢民而无功,罪及而弗知, 侨之耻也。” 造句:保卫祖国领土完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神圣使命。 使用【shǐyòng】:使人员、器物、资金等为某种目的的服务。如:使用干部;合理使用资金。 《存孝打虎》等均有相关记载。 造句:在自然界,只有人类能够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 即使【jí shǐ】:表示假设的让步。在正句里常用“也”呼应,说出结论。 语出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魏略》:“ 丁掾 ,好士也,即使其两目盲,尚当与女,何况但眇?”。 造句:“即使”常误写为“既使”,应注意。 2. “使”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使”在文言文中含义很多,不过以动词为主,详细解释和例子如下: ①命令;派遣。《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②让;叫。《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③使唤;驱使;使用。《五人墓碑记》:“人皆得以隶使之。” ④主;指使。《五人墓碑记》:“是进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被逮所由使也。” ⑤出使。《屈原列传》:“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 ⑥出使的人;使者。《卖炭翁》:“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⑦使命。《赤壁之战》:“时周瑜受使至番阳。” ⑧假使;如果。《阿房宫赋》:“使六国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3. 使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使 在文言文中有很多种解释既可作为名词、也可作为动词 〈动〉 (形声。从人,吏声。从人表示人的动作行为。本义:命令) 同本义 故君使其臣。——《礼记·表记》。注:“谓使之聘问师役之属也。”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史记·屈原列传》又如:支使(命令人去做事) 派遣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汉· 贾谊《过秦论》 又如:差使(差遣;派遣);使转(打发去);使遣(差遣);使会(差遣,使唤) 致使;让;叫 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清· 黄宗羲《原君》 运用;使用尚贤使能。——《荀子·王制》 又如:使费(使用钱财);使低嘴(说坏话);使不着(用不着);使民(使用民力);使风(利用风力);使指(使用手指);使官(利用职权);使弊幸(用心计);使贤任能(任用有品德有才能的人);使钱出土 使唤;役使;支使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又如:使伶(供使唤的人);使役(役使,驱使) 耍弄;玩弄 。 如:使棒;使酒(耍酒疯);使乖(耍小聪明);使坏(出坏主意;耍花招);使作(作弄;摆弄);使道儿(耍手段);使心用幸(用心机);使促狭(玩弄阴险手段);使法(玩弄手法);使乖弄巧(卖弄 *** ;耍手腕;耍花招);使刁(玩弄欺诈手法) 出使 唐雎使于秦。——《战国策·魏策》 又如:使人(奉命出使的人) 放纵,任性 灌夫为人刚直,使酒。——《汉书·灌夫传》。注:“因酒而使气也。” 又如:使脾气;使心别气(发脾气);使性(使性气,使性儿。发脾气,任性) 可以,行。 如:使的(可以) 主使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 魏之私人, 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名〉 使者 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战国策·齐策》 又如:专使;使曹(使者);使轺(使者所用的快车);使牙(节度使办公的衙门);使臣星(使者);使车(使者所乘之车);使传(经使者传达的皇帝诏书);使署(使馆);使客(使者);使官(使臣);使物(使者和货物) 使命 时周瑜受使至 番阳, 肃劝 权召 瑜还。——《资治通鉴》 佣人;奴仆 那厨役雇的是个乡下小使。——《儒林外史》 又如:使下(仆从);使长(奴仆对家主的称呼);使婢(侍婢;婢女);使唤的(奴仆,仆婢);使人(仆人);使数(随从,供使唤的人);使头(仆人的头儿) 官名。负责某种政务的官员 。 如:节度使;转运使 姓 假如;如果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 清· 刘开《问说》 又如:使无先生相助,岂有我之今日?使能发愤图强,必定前途无量2023-08-05 15:03:461
楚子使道朔将巴客以聘于邓 什么意思 谢谢
楚武王派遣道朔带领巴国的使者到邓国聘问2023-08-05 15:03:551
文言文使是什么意思
1. “使”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使在文言文中含义很多,不过都以动词为主。 使【 shǐ 】: 释义:①命令;派遣.《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②让;叫.《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③使唤;驱使;使用.《五人墓碑记》:“人皆得以隶使之.”④主;指使.《五人墓碑记》:“是进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被逮所由使也.”⑤出使.《屈原列传》:“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⑥出使的人;使者.《卖炭翁》:“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⑦使命.《赤壁之战》:“时周瑜受使至番阳.”⑧假使;如果.《阿房宫赋》:“使六国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组词:使命、使用、即使。 使命【shǐ mìng】:指出使的人所领受的任务;应负的责任。 见《左传·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1333363396336昭公十六年》:“会朝之不敬,使命之不听,取陵于大国,罢民而无功,罪及而弗知, 侨之耻也。” 造句:保卫祖国领土完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神圣使命。 使用【shǐyòng】:使人员、器物、资金等为某种目的的服务。如:使用干部;合理使用资金。 《存孝打虎》等均有相关记载。 造句:在自然界,只有人类能够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 即使【jí shǐ】:表示假设的让步。在正句里常用“也”呼应,说出结论。 语出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魏略》:“ 丁掾 ,好士也,即使其两目盲,尚当与女,何况但眇?”。 造句:“即使”常误写为“既使”,应注意。 2. 使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使 在文言文中有很多种解释既可作为名词、也可作为动词 〈动〉 (形声。从人,吏声。从人表示人的动作行为。本义:命令) 同本义 故君使其臣。——《礼记·表记》。注:“谓使之聘问师役之属也。”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史记·屈原列传》又如:支使(命令人去做事) 派遣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汉· 贾谊《过秦论》 又如:差使(差遣;派遣);使转(打发去);使遣(差遣);使会(差遣,使唤) 致使;让;叫 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清· 黄宗羲《原君》 运用;使用尚贤使能。——《荀子·王制》 又如:使费(使用钱财);使低嘴(说坏话);使不着(用不着);使民(使用民力);使风(利用风力);使指(使用手指);使官(利用职权);使弊幸(用心计);使贤任能(任用有品德有才能的人);使钱出土 使唤;役使;支使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又如:使伶(供使唤的人);使役(役使,驱使) 耍弄;玩弄 。 如:使棒;使酒(耍酒疯);使乖(耍小聪明);使坏(出坏主意;耍花招);使作(作弄;摆弄);使道儿(耍手段);使心用幸(用心机);使促狭(玩弄阴险手段);使法(玩弄手法);使乖弄巧(卖弄 *** ;耍手腕;耍花招);使刁(玩弄欺诈手法) 出使 唐雎使于秦。——《战国策·魏策》 又如:使人(奉命出使的人) 放纵,任性 灌夫为人刚直,使酒。——《汉书·灌夫传》。注:“因酒而使气也。” 又如:使脾气;使心别气(发脾气);使性(使性气,使性儿。发脾气,任性) 可以,行。 如:使的(可以) 主使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 魏之私人, 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名〉 使者 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战国策·齐策》 又如:专使;使曹(使者);使轺(使者所用的快车);使牙(节度使办公的衙门);使臣星(使者);使车(使者所乘之车);使传(经使者传达的皇帝诏书);使署(使馆);使客(使者);使官(使臣);使物(使者和货物) 使命 时周瑜受使至 番阳, 肃劝 权召 瑜还。——《资治通鉴》 佣人;奴仆 那厨役雇的是个乡下小使。——《儒林外史》 又如:使下(仆从);使长(奴仆对家主的称呼);使婢(侍婢;婢女);使唤的(奴仆,仆婢);使人(仆人);使数(随从,供使唤的人);使头(仆人的头儿) 官名。负责某种政务的官员 。 如:节度使;转运使 姓 假如;如果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 清· 刘开《问说》 又如:使无先生相助,岂有我之今日?使能发愤图强,必定前途无量 3. 文言文中 使 字的意思 使 #shǐ 【释义】 ①用:使用|使劲|这一支笔好使。②派;差遣:支使|差使|使唤。③令;让;叫:促使|迫使|使人振奋。④假如;假若:假使|设使。⑤派驻外国办理外交的人:使节|大使|公使。 【使唤】 #shǐhuan ①叫人替自己做事。②使用:这匹马性烈,不好使唤。 〖例句〗他这个人遇事不亲自做,无论大事小事总爱使唤人。 【使命】 #shǐmìng 派人办事的命令,多比喻重大的责任。 〖例句〗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栋梁之材,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使用】 #shǐyòng 使人员、工具、资金等为某种目的服务。 〖例句〗人是会创造并使用工具的高等动物。 ===================关于这个字的更多的信息================= 使 (形声。从人,吏声。从人表示人的动作行为。本义:命令) 同本义 使,伶也。――《说文》。按,伶者,令也。 故君使其臣。――《礼记·表记》。注:“谓使之聘问师役之属也。”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史记·陈涉世家》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史记·屈原列传》 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史记·魏公子列传》 又如:支使(命令人去做事) 派遣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汉·贾谊《过秦论》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又如:差使(差遣;派遣) 使shǐ ⒈命令,派遣,支配:指~。差~。支~。~臂~指(身体支配胳膊,胳膊支配手指。〈喻〉指挥如意)。 ⒉叫,让,令:~人振奋。迫~敌人投降。 ⒊用:~力。这把刀好~。 ⒋纵任:~性子。 ⒌假如,假若:假~。 ⒍派往他国的外交人员:~者。大~。特~。 4. “使”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使”在文言文中含义很多,不过以动词为主,详细解释和例子如下: ①命令;派遣。《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②让;叫。《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③使唤;驱使;使用。《五人墓碑记》:“人皆得以隶使之。” ④主;指使。《五人墓碑记》:“是进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被逮所由使也。” ⑤出使。《屈原列传》:“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 ⑥出使的人;使者。《卖炭翁》:“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⑦使命。《赤壁之战》:“时周瑜受使至番阳。” ⑧假使;如果。《阿房宫赋》:“使六国爱其人,则足以拒秦。”2023-08-05 15:04:141
“晏子将使楚句子”中的“使”是什么意思?
“使”是出使的意思。1、【原文】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2、【译文】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身边的大臣说:“晏婴是齐国的一个能言善辩的人,现在 他正要来,我想要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侍臣回答说:“在他来的时候,大王请允许我们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他)是做什么的?"(我则) 回答说:‘(他)是齐国人。"大王(接着再)问:‘(他)犯了什 么罪?"(我就)回答:‘(他)犯了偷窃罪。""3、【延伸】〈动〉1、(形声。从人,吏声。从人表示人的动作行为。本义:命令)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史记·陈涉世家》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史记·屈原列传》魏王使将军 晋鄙将十万众救 赵。——《史记·魏公子列传》又如:支使(命令人去做事)2、派遣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汉· 贾谊《过秦论》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又如:差使(差遣;派遣);使转(打发去);使遣(差遣);使会(差遣,使唤)3、致使;让;叫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清· 黄宗羲《原君》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清· 林觉民《与妻书》又如:一场大火,使他一贫如洗;虚心使人进步4、运用;使用联闻,使功不如使过。——《旧唐书·李靖传》造父巧于使马。——《韩诗外传》尚贤使能。——《荀子·王制》又如:使费(使用钱财);使低嘴(说坏话);使不着(用不着);使民(使用民力);使风(利用风力);使指(使用手指);使官(利用职权);使弊幸(用心计);使贤任能(任用有品德有才能的人);使钱出土5、使唤;役使;支使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民之外事,莫难于战,故轻法不可以使之。——《商君书·外内》使之虽病也。——《礼记·檀弓》又如:使伶(供使唤的人);使役(役使,驱使)6、耍弄;玩弄 。如:使棒;使酒(耍酒疯);使乖(耍小聪明);使坏(出坏主意;耍花招);使作(作弄;摆弄);使道儿(耍手段);使心用幸(用心机);使促狭(玩弄阴险手段);使法(玩弄手法);使乖弄巧(卖弄风骚;耍手腕;耍花招);使刁(玩弄欺诈手法)7、出使唐雎使于 秦。——《战国策·魏策》臣舍人蔺相如可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使北营,留北关外,为一卷。——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又如:使人(奉命出使的人)8、放纵,任性灌夫为人刚直,使酒。——《汉书·灌夫传》。注:“因酒而使气也。”又如:使脾气;使心别气(发脾气);使性(使性气,使性儿。发脾气,任性)9、可以,行 。如:使的(可以)10、主使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 魏之私人, 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名〉1、使者时汉连伐 胡,数通使相窥视。——《汉书·苏武传》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战国策·齐策》又如:专使;使曹(使者);使轺(使者所用的快车);使牙(节度使办公的衙门);使臣星(使者);使车(使者所乘之车);使传(经使者传达的皇帝诏书);使署(使馆);使客(使者);使官(使臣);使物(使者和货物)2、使命时周瑜受使至 番阳, 肃劝 权召 瑜还。——《资治通鉴》3、佣人;奴仆那厨役雇的是个乡下小使。——《儒林外史》又如:使下(仆从);使长(奴仆对家主的称呼);使婢(侍婢;婢女);使唤的(奴仆,仆婢);使人(仆人);使数(随从,供使唤的人);使头(仆人的头儿)4、官名。负责某种政务的官员 。如:节度使;转运使5、姓6、假如;如果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 秦。—— 清· 刘开《问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清·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又如:使无先生相助,岂有我之今日?使能发愤图强,必定前途无量2023-08-05 15:04:241
人使道无穷的解释是什么
诗词名称:《人道短·古道天道长人道短》。本名:元稹。字号:字微之,字威明。所处时代:唐代。民族族群:汉化鲜卑族。出生地:河南洛阳。出生时间:大历十四年(779年)二月。去世时间:太和五年(831年)。主要作品:《过襄阳楼》《遣悲怀三首》《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明月三五夜》《行宫》等。主要成就:倡导新乐府运动。我们为您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人使道无穷”的详细介绍:一、《人道短·古道天道长人道短》的全文点此查看《人道短·古道天道长人道短》的详细内容古道天道长人道短,我道天道短人道长。天道昼夜回转不曾住,春秋冬夏忙。颠风暴雨电雷狂,晴被阴暗,月夺日光。往往星宿,日亦堂堂。天既职性命,道德人自强。尧舜有圣德,天不能遣,寿命永昌。泥金刻玉,与秦始皇。周公傅说,何不长宰相。老聃仲尼,何事栖遑。莽卓恭显,皆数十年富贵。梁冀夫妇,车马煌煌。若此颠倒事,岂非天道短,岂非人道长。尧舜留得神圣事,百代天子有典章。仲尼留得孝顺语,千年万岁父子不敢相灭亡。殁后千馀载,唐家天子封作文宣王。老君留得五千字,子孙万万称圣唐。谥作玄元帝,魂魄坐天堂。周公周礼二十卷,有能行者知纪纲。傅说说命三四纸,有能师者称祖宗。天能夭人命,人使道无穷。若此神圣事,谁道人道短,岂非人道长。天能种百草,莸得十年有气息,_才一日芳。人能拣得丁沈兰蕙,料理百和香。天解养禽兽,喂虎豹豺狼。人解和曲_。充_祀_尝。杜鹃无百作,天遣百鸟哺雏,不遣哺凤凰。巨蟒寿千岁,天遣食牛吞象充腹肠。蛟螭与变化,鬼怪与隐藏。蚊蚋与利觜,枳棘与锋_。赖得人道有拣别,信任天道真茫茫。若此撩乱事,岂非天道短,赖得人道长。二、元稹其他诗词《菊花》、《离思五首·其四》、《行宫》、《赋得九月尽(秋字)》、《晚秋》。相同朝代的诗歌《三姑石》、《暖翠》、《赠别徐侃》、《幽恨诗》、《题贾岛墓》、《天台禅院联句》、《长恨歌》、《忆江南》、《钱塘湖春行》、《暮江吟》。点此查看更多关于人道短·古道天道长人道短的详细信息2023-08-05 15:04:431
汉字“_”的意思是什么?_字怎么写
决jué排除阻塞物,疏通水道:“禹决江疏河”。堤岸被水冲开:决口。溃决。断定,拿定主意:决定。决断。决计。决然。决胜。决议。犹豫不决。一定:决不后退。决定最后胜败:决赛。决战。执行死刑:处决。枪决。绝笔画数:6;部首:冫;笔顺编号:415134笔画顺序:捺横折横撇捺详解冲chōng【动】同本义〖surgeup〗冲溶沅_。木华《海赋》直上〖shootup〗又如:冲天;冲汉以水、酒等浇注调制〖pourboilingwater〗。如:冲鸡蛋;用酒冲服;冲茶〖会计〗收支账目互相抵消,或两户应支付的款项互相抵消〖cancelout〗幸而后手里渐渐翻过来了,除了冲账的,反赢了好些《红楼梦》又如:红字冲销使曝光过的照相材料显影〖develop〗。如:冲胶卷用水或其他液体冲洗〖rinse〗。如:把盘子冲一冲;冲厕所;秧苗给大水冲了冲chōng【形】深远〖deep〗。如:冲迈;冲音通“盅”。空虚〖empty〗又如:冲室;冲寞平和;谦虚〖humble〗又如:冲融;冲和淡泊〖withoutworldlydesires〗。如:冲虚;冲衿;冲静通“僮”。幼小〖inmature〗又如:冲弱;冲年;冲幼;冲眇冲_chōng【名】同本义〖thoroughfare〗及冲,以戈击之。《左传·昭公元年》。注:“要道。”冲风起兮水横波。《楚辞·河伯》。注:“隧也。”太冲绝。《素问·至真要论》。注;“肝脉气也。”又如:冲衢;冲途;冲境古战车名。用以攻城〖akindofwarcarriage〗与尔临冲。《诗·大雅·皇矣》主人焚冲。《左传·定公八年》折冲万里。《淮南子·说山》隆冲以攻。《淮南子·泛论》又如:冲车;冲隆山区的平地〖flatland〗。如:翻过山有一个很大的冲〖天文〗∶一个天体与另一个天体在天空中的相反方向或距角等于180度的一种行星动态〖opposition〗。如:大冲;冲日冲_chōng【动】冲击;冲撞〖charge;assault〗稍近,益狎,荡倚冲冒。柳宗元《黔之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怒发上冲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又如:冲激;冲打;冲阵直朝某一方向而去〖dashonward〗。如:冲蒙;冲斥破除;毁坏〖break〗。如:冲波;冲溢冒。多指不顾危险或恶劣环境而向前行进〖giveoffense〗。如:冲雨;冲炎动〖touch〗。如:冲心;冲心钱冲刷;灌注〖washout〗。如:冲注另见chòng冲冲chōngchōng〖inastateofexcitement〗情绪激动、高涨的样子兴冲冲怒气冲冲冲刺chōngcì〖spurt;sprint〗赛跑临近终点时用全力向前冲;奋力向前,做最后关头的努力向终点冲刺冲打chōngdǎ〖chargeandattack〗冲锋攻打冲淡chōngdàn〖dilute〗∶稀释把酒冲淡〖qualify〗∶改变〖液体的〗浓度或风味用白兰地酒冲淡咖啡〖weaken;playdown〗∶使减弱冲淡戏剧效果〖modest;humble〗∶谦虚淡泊冲荡chōngdàng〖dash〗冲击荡涤洪水冲荡了整个村庄冲动chōngdòng〖impulse〗∶神经受到刺激引起的兴奋性反应〖getexcited〗∶理性弱于情感的心理现象没有必要那么冲动冲犯chōngfàn〖offend〗∶冒犯〖上司、长者〗;言行跟对方抵触,冒犯对方〖charge〗∶冲锋进犯〖mutualpromotionandrestraintamongthefiveelements〗∶指五行上的冲克;行动冒犯了鬼神或犯了某种忌讳,迷信的人认为会带来不祥。冲锋chōngfēng〖charge〗突入敌阵,以短兵冲杀冲锋陷阵chōngfēng-xiànzhèn〖chargetheenemylines;chargeandshatterenemypositions〗∶勇猛进击,杀入敌阵〖fightbravelyforajustcause〗∶奋不顾身的勇敢行为冲服chōngfú〖takeaftermixingitwithwater〗用开水混合后口服冲昏头脑chōnghūn-tóunǎo〖turnsb."shead〗由于过分高兴而失掉理智,任性做事年轻人可不能让爱情这玩意儿冲昏了头脑。孔捷生《姻缘》冲击chōngjī〖lash;pound〗∶冲撞碰击。多指风威水势海浪冲击着岩石〖charge;assault〗∶冲杀进击。指肉博战斗向敌人阵地发起冲击〖pinch〗∶痛苦的打击外国货冲击国内市场〖strike〗∶冲犯攻击。指精神上的刺激、肉体上的伤害受到群众运动的冲击冲击民主的基础的一些思想冲击波chōngjībō〖blastshockwave〗指核武器或炸弹等爆炸时由爆炸中心向四周传播具有很大杀伤力、破坏力的高压高速气浪。也指某种事物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冲积chōngjī〖alluviation〗水流速度减小的地方,水冲击的泥沙沉积下来冲剂chōngjì〖medicinetobetakenafterbeingmixedwithboilingwater,wine,etc.〗开水冲化即可服用的中药剂型,由中草药煎熬浓缩成颗粒状制得感冒清热冲剂冲决chōngjué〖burst〗反复冲刷,形成决口冲决大堤冲克chōngkè〖wutualpromotionandrestraintamongthefiveelements〗同“冲犯”冲口chōngkǒu〖blurtout〗指说话不加考虑,直率说出一位中年女社员冲口说:“吴劳模,你给指点指点吧。”冲扩chōng-kuò〖developandenlargeprint〗指照相中的冲洗扩印冲浪板chōnglàngbǎn〖surfboard〗冲浪游戏中用的狭长漂浮板冲力chōnglì〖impulsiveforce;momentum〗运动体的惯性冲击力投掷或摆动物体的动力攻城锤猛击城墙的冲力冲凉chōngliáng〖takeashower〗[方言]∶洗澡运动之后冲凉很痛快冲破chōngpò〖breakthrough;breach〗冲击突破冲破难关冲散chōngsàn〖unyoke〗受冲击而分离散开大木筏在急流中被冲散成几块冲杀chōngshā〖chargeandfight〗冲锋拼杀勇猛地冲杀上去冲刷chōngshuā〖washout;scour;erode〗水流冲击,使土石流失或剥蚀土壤受雨水的冲刷用水冲着洗刷冲塌chōngtā〖causetocollapse;burst〗水流使被冲倒冲腾chōngténg〖rushout〗冲而直上,急速腾起鸽子出笼,冲腾入云冲天chōngtiān〖towering〗冲入蓝天,指情绪激越高亢斗志冲天冲天的怒火冲突chōngtū〖assault;attack〗∶冲杀奔突选精骑八千,率先冲突。《南史》〖conflict〗对立的、互不相容的力量或性质的互相干扰革命与旧势力相冲突以争吵、摩擦和对立为特色的持久的不和儿子与继母之间常有冲突〖dissonance〗∶意见不合,发生争执过去的挫折,和偶然的冲突仍然可能在他与她之间发生冲洗chōngxǐ〖wash;rinse〗∶用水冲,去掉附着的东西冲洗瓶子〖develop〗∶把已经曝光的胶片,进行显影、定影等的总称冲洗胶片冲喜chōngxǐ〖saveaperson"slifebygivinghimaweddingtocounteracthisbadluck〗旧时迷信风俗,家中有人病重时,用办理喜事等举动来驱除所谓作祟的邪气,希望病人转危为安冲陷chōngxiàn〖chargetheenemylines;chargeandshatterenemypositions〗发起冲锋,攻破敌阵冲销chōngxiāo〖chargeoff〗∶减去账面上资产价值的部分或完全损失的数额把已废弃的存货从账面上冲销〖cover〗∶在商品交易所或证券交易所卖出原先买进的期货和证券冲霄chōngxiāo〖towering〗高冲入霄汉壮志冲霄冲淹chōngyān〖drown;flood;submerge〗被水冲走淹死或淹没余夷脱逃者,或被坑水冲淹,或为失路饥毙,悉无漏网。《广东军务记》冲要chōngyào〖strategicallyimportantcrossing〗军事上或交通上重要的地方。同“要冲”连年出塞,讨击鲜卑,还复各令屯列冲要。《后汉书·南匈奴传》防遏冲要冲账chōngzhàng〖strikeabalance〗〖会计〗∶在借贷记账制中,由于借或贷一方多记发生额而用红笔在相同方向另记一笔加以订正冲撞chōngzhuàng〖bump;collide〗∶互相冲突撞击前面的防护板在冲撞石墙上时被撞坏了〖giveoffense;offend〗∶唐突冒犯我的话冲撞了她冲_chòng【形】猛劲大〖fullofvigouranddrive〗。如:有股冲劲儿;水流得真冲气味浓烈刺鼻〖strong;irritatingthenose〗。如:酒味儿冲冲_chòng【动】用冲床进行金属加工〖punch〗。如:冲床;冲模冲_chòng【介】对着;向〖faceto;towards〗。如:冲着;大门冲北开凭;根据〖accordingto〗。如:就冲着他,我也不得不出面解围另见chōng冲床chòngchuáng〖punch〗用冲压方法使金属板成形或在金属板上冲孔的机器,又叫冲压机冲盹儿chòngdǔnr〖dozeoff〗[方言]∶打盹儿冲劲儿chòngjìnr〖withvimandvigor〗∶敢做、敢向前冲的劲头儿这小伙子真有股冲劲儿,一个人干了两个人的活儿〖strong〗∶强烈的刺激性这酒有冲劲儿,少喝点儿冲孔chòngkǒng〖punching〗∶打孔〖punchedhole〗∶被打出的孔冲压chòngyā〖impactextrusion〗∶用快速冲击使金属在冲床上变形的工艺〖rampressure〗∶对航空发动机进气系统所观测到的进气口压力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差冲子chòngzi〖punchingpin〗用金属做成的一种打眼器具亦称“铳子”出处[①][jué][《__》古穴切,入屑,_。]“_2”的被通假字。亦作“决1”。排除壅塞,疏通水道。谓掘堤放水。冲破堤岸;堤岸溃破。指堤岸溃破之处,决口。引申指拨开;剖开。穿通。张开。断;断裂。引申为截断。断绝;完毕。引申指决裂。决断;决定。分辨;判断。较量;决定胜负。判决。责打。处死犯人。果断。副词。必然;一定。同“_”、“_”。通“抉”。挖出;挑出。通“抉”。揭发。通“抉”。撬开;举。参见“_植”。通“抉”。选取。参见“_善”。通“抉”。古代射箭时套在大拇指上的骨质套子,以便钩弦。俗称扳指。通“抉”。指射箭的动作。通“_”。辞别,如别。通“_”。诀窍。古水名。参见“_水”。[②][xuè][《__》呼_切,入屑,_。]亦作“决2”。迅疾貌。[③][quē][《集_》苦穴切,入屑,溪。]亦作“决3”。通“缺1”。破裂。【子集下】【冫字部】决;康熙笔画:6;页码:页131第29【玉篇】俗_字。【__】【集_】【__】?古穴切,音_。水名。【水_】_水,出_江雩__南大_山。【注】俗名_檀山_,_大_之_名也。其水_山委注而_其_,西北流_蓼_故城,灌水注之,故地理志曰:_水北注蓼入灌,灌水於蓼亦入_。又__,北方水名。【山海_】_侯之山,__之水出焉,_流注于河。又行流也。【管子·君臣下篇】_之_行,塞之_止。【左_·襄三十一年】不如小_使道。又_也,判也。【_·曲_】夫_者,所以定__,_嫌疑。又分_辨_,非_不_。又以__物亦曰_。【_·曲_】濡肉__,乾肉不__。【周_·冬官考工_】梓人_喙_吻。【疏】_乃喙_,_物食之_,以其近喙本_,故云_吻。_如字。又_穴反。又_也。【__·_射_】袒_遂。【_】___也。以象骨_之,著右大擘指,以____也。_音_。【_·小雅】_拾__。又_也,__同。【前_·_武_】李陵__武_去。【_】_,_也。又_曹,官名。主罪法者。【後_·_昌_】_文法,仕郡__曹。又【__】【集_】【正_】?呼_切,音血。疾貌。一曰小_也。_?通。【_子·逍__】_起而_,__枋。_或作?。又【集_】苦穴切,音_。_缺同。或从血作?。亦作_。【史_·秦始皇_】譬__六___?也。又涓惠切,音桂。疾貌。【_子·_物_】麋鹿_之而__。【_】_,徐邈_古惠反。【卷十一】【水部】编号:7233_,[古穴切],行流也。从水从_。_江有_水,出於大_山。2023-08-05 15:04:501
什么是道德的含义
道德的含义http://baike.baidu.com/view/10153.htm道德的特征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6039879.html2023-08-05 15:05:0210
我道天道短人道长的意思我道天道短人道长的意思是什么
诗词名称:《人道短·古道天道长人道短》。本名:元稹。字号:字微之,字威明。所处时代:唐代。民族族群:汉化鲜卑族。出生地:河南洛阳。出生时间:大历十四年(779年)二月。去世时间:太和五年(831年)。主要作品:《过襄阳楼》《遣悲怀三首》《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明月三五夜》《行宫》等。主要成就:倡导新乐府运动。我们为您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我道天道短人道长”的详细介绍:一、《人道短·古道天道长人道短》的全文点此查看《人道短·古道天道长人道短》的详细内容古道天道长人道短,我道天道短人道长。天道昼夜回转不曾住,春秋冬夏忙。颠风暴雨电雷狂,晴被阴暗,月夺日光。往往星宿,日亦堂堂。天既职性命,道德人自强。尧舜有圣德,天不能遣,寿命永昌。泥金刻玉,与秦始皇。周公傅说,何不长宰相。老聃仲尼,何事栖遑。莽卓恭显,皆数十年富贵。梁冀夫妇,车马煌煌。若此颠倒事,岂非天道短,岂非人道长。尧舜留得神圣事,百代天子有典章。仲尼留得孝顺语,千年万岁父子不敢相灭亡。殁后千馀载,唐家天子封作文宣王。老君留得五千字,子孙万万称圣唐。谥作玄元帝,魂魄坐天堂。周公周礼二十卷,有能行者知纪纲。傅说说命三四纸,有能师者称祖宗。天能夭人命,人使道无穷。若此神圣事,谁道人道短,岂非人道长。天能种百草,莸得十年有气息,_才一日芳。人能拣得丁沈兰蕙,料理百和香。天解养禽兽,喂虎豹豺狼。人解和曲_。充_祀_尝。杜鹃无百作,天遣百鸟哺雏,不遣哺凤凰。巨蟒寿千岁,天遣食牛吞象充腹肠。蛟螭与变化,鬼怪与隐藏。蚊蚋与利觜,枳棘与锋_。赖得人道有拣别,信任天道真茫茫。若此撩乱事,岂非天道短,赖得人道长。二、元稹其他诗词《菊花》、《离思五首·其四》、《行宫》、《赋得九月尽(秋字)》、《晚秋》。相同朝代的诗歌《三姑石》、《暖翠》、《赠别徐侃》、《幽恨诗》、《题贾岛墓》、《天台禅院联句》、《长恨歌》、《忆江南》、《钱塘湖春行》、《暮江吟》。点此查看更多关于人道短·古道天道长人道短的详细信息2023-08-05 15:06:011
谁道人道短的意思是什么
诗词名称:《人道短·古道天道长人道短》。本名:元稹。字号:字微之,字威明。所处时代:唐代。民族族群:汉化鲜卑族。出生地:河南洛阳。出生时间:大历十四年(779年)二月。去世时间:太和五年(831年)。主要作品:《过襄阳楼》《遣悲怀三首》《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明月三五夜》《行宫》等。主要成就:倡导新乐府运动。我们为您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谁道人道短”的详细介绍:一、《人道短·古道天道长人道短》的全文点此查看《人道短·古道天道长人道短》的详细内容古道天道长人道短,我道天道短人道长。天道昼夜回转不曾住,春秋冬夏忙。颠风暴雨电雷狂,晴被阴暗,月夺日光。往往星宿,日亦堂堂。天既职性命,道德人自强。尧舜有圣德,天不能遣,寿命永昌。泥金刻玉,与秦始皇。周公傅说,何不长宰相。老聃仲尼,何事栖遑。莽卓恭显,皆数十年富贵。梁冀夫妇,车马煌煌。若此颠倒事,岂非天道短,岂非人道长。尧舜留得神圣事,百代天子有典章。仲尼留得孝顺语,千年万岁父子不敢相灭亡。殁后千馀载,唐家天子封作文宣王。老君留得五千字,子孙万万称圣唐。谥作玄元帝,魂魄坐天堂。周公周礼二十卷,有能行者知纪纲。傅说说命三四纸,有能师者称祖宗。天能夭人命,人使道无穷。若此神圣事,谁道人道短,岂非人道长。天能种百草,莸得十年有气息,_才一日芳。人能拣得丁沈兰蕙,料理百和香。天解养禽兽,喂虎豹豺狼。人解和曲_。充_祀_尝。杜鹃无百作,天遣百鸟哺雏,不遣哺凤凰。巨蟒寿千岁,天遣食牛吞象充腹肠。蛟螭与变化,鬼怪与隐藏。蚊蚋与利觜,枳棘与锋_。赖得人道有拣别,信任天道真茫茫。若此撩乱事,岂非天道短,赖得人道长。二、元稹其他诗词《菊花》、《离思五首·其四》、《行宫》、《赋得九月尽(秋字)》、《晚秋》。相同朝代的诗歌《三姑石》、《暖翠》、《赠别徐侃》、《幽恨诗》、《题贾岛墓》、《天台禅院联句》、《长恨歌》、《忆江南》、《钱塘湖春行》、《暮江吟》。点此查看更多关于人道短·古道天道长人道短的详细信息2023-08-05 15:06: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