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邦问答 / 问答 / 问答详情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中狐丘丈人指谁?

2023-08-05 17:44:17
左迁

就是指在狐丘这个地方,有一老者,人称狐丘丈人。就和东郭先生的称谓一样(指东郭这个地方的一个人)

孙叔敖遇文言文翻译

1.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翻译 译文 孙叔敖遇到狐丘丈人,狐丘丈人说:“我听说,有三利必有三害,你知道吗?”孙叔敖惊讶地改变脸色说:“我不聪明,怎么知道。请问什么叫三利,什么叫三害?”狐丘丈人说:“爵位高的人,人们会嫉妒他;官大的人,君主会厌恶他;俸禄厚的人,怨恨会集中于他。这就是三利三害。”孙叔敖说:“不是这样的。我爵位越是高,心志越在于下层;我的官越是大,我的心越小,只想着黎民百姓;我的俸禄越是多,布施越加广泛。可以通过这种办法避免祸患吗?”狐丘丈人说:“说得好啊!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会感到患苦。” 有不明白的地方再问哟,祝你学习进步,更上一层楼! (*^__^*) 2. 文言文翻译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 选自 吕氏春秋孙叔敖病危,临死前,告诫他的儿子说:"楚王多次封赏我,我都没有接受,我死后,楚王就会封赏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的封地.楚国和越国交界的地方有块叫寝的山地,这地方贫瘠,名声很坏.楚国人敬畏鬼神,而越国人事鬼神以求福.可以长时间享有的,大概只有这个地方." 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拿肥沃的地方封给他的儿子,孙叔敖的儿子没有接受,请求楚王封给叫寝的这块山地,所以到现在也没有失掉这块封地.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明白不拿眼前利益作利益,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欢的,这就是有道的人比普通人高明的地方.。 3. 初三语文《孙叔敖遇狐丘丈人》中的孙叔敖曰:“不然”的然是什么意 然,常是“这样”、“这”之类的意思.不然,就是“不是这样的”、“并非如此”.原文及译文供参考: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尤病诸.”译文:孙叔敖遇到狐丘丈人,狐丘丈人说:“我听说,有三利必有三害,你知道吗?”孙叔敖吃惊不安地说:“我不聪明,怎么能够知道.请问什么叫三利,什么叫三害?”狐丘丈人说:“爵位高的人,人们会嫉妒他;官大的人,君主会厌恶他;俸禄多的人,怨恨会集中于他.这就是三利三害.”孙叔敖说:“不是这样的.我爵位越是高,心志越在于下层;我的官越是大,做事越小心谨慎,只想着人民百姓;我的俸禄越是多,(我对贫穷的人)布施越加广泛.可以通过这种办法避免祸患吗?”狐丘丈人说:“说得好啊!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4. 贾谊集的译文盐城市课外文言文要翻译.孙叔敖 孙叔敖作楚国的令尹,一国的官吏和百姓都来祝贺.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制的丧衣,戴着白色的丧帽,最后来吊丧.孙叔敖整理好衣帽出来接见了他,对老人说:“楚王不了解我没有才能,让我担任令尹这样的高官,人们都来祝贺,只有您来吊丧,莫不是有什么话要指教吧?”老人说:“是有话说.当了大官,对人骄傲,百姓就要离开他;职位高,又大权独揽,国君就会厌恶他;俸禄优厚,却不满足,祸患就可能加到他身上.”孙叔敖向老人拜了两拜,说:“我诚恳地接受您的指教,还想听听您其余的意见.”老人说:“地位越高,态度越谦虚;官职越大,处事越小心谨慎;俸禄已很丰厚,就不应索取分外财物.您严格地遵守这三条,就能够把楚国治理好。
2023-08-05 12:42:371

孙叔敖与狐丘丈人对话的翻译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 蹴然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翻译:孙叔敖偶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对孙叔敖)说:"仆人听说:凡事有三种利处就必定有三种弊处(与之对应),您知道这个(道理)吗?就是说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有利必有弊原文: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 蹴然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 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犹病诸.
2023-08-05 12:42:501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文言文阅读答案附翻译

  狐丘丈人的“三利”、“三患”之说,从古至今,很有道理,原因在于有些人在得到“三利”之后纵情傲物,以至于物极必反,走向灭亡。而孙叔敖能清醒从政,因而能善始善终。真是明智之人。告诉我们世人在名誉、地位、金钱面前要冷静小心。以下是我整理的《孙叔敖遇狐丘丈人》文言文阅读答案附翻译,仅供参考。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闻之①,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②。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犹病诸③。   导读:狐丘丈人的三利三患之说,自古到今,很有道理,原因在于有些人得到三利之后纵情傲物,以至于物极必反,走向灭亡。而孙叔敖清醒从政,因而能善始善终,真是明智之人。世人在名誉、地位、金钱面前真要冷静小心啊!   注释:①仆闻之:我听说。仆,谦称。②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归,归结。③尧、舜其犹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感到患苦。尧、舜,传说中的圣君。病,患苦。诸之乎的合音。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孙叔敖蹴(c)然易容曰   2.仆闻之()   3.小子不敏()   4.官大者,主恶(w)之()   二、翻译   1.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善哉言乎!尧、舜其犹病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狐丘丈人说三利必有三患,其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孙叔敖遇到狐丘丈人,狐丘丈人说:我听说,有三利必有三害,你知道吗?孙叔敖惊讶地改变脸色说:我很糊涂,怎么知道。请问什么叫三利,什么叫三害?狐丘丈人说:爵位高的,人们会嫉妒他;官大的,君主会厌恶他;俸禄厚的,怨恨会集中于他。这就是三利三害。孙叔敖说:不是这样的。我爵位越是高,心志越在于下层;我的`官越是大,做事越加小心谨慎;我的俸禄越是多,布施越加广泛。这样可以免于害吗?狐丘丈人说:话说得好啊!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感到患苦。   参考答案   一、1.吃惊改变脸色2.我,谦词3.聪明,才思敏捷4.君主厌恶他   二、1.我的爵位越是高,越加关心下层的百姓;官越是大,做事越加小心谨慎;俸禄越是多,施舍越加广泛。2.话说得好啊!这类事连尧、舜他们都感到患苦。   三、大多人得三利之后纵情傲物,放任自己,以至于以荣升开始而以失败告终。
2023-08-05 12:42:571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文言文翻译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孙叔敖遇到狐丘丈人
2023-08-05 12:43:112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文言文翻译i

1.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的翻译 孙叔敖遇到狐丘丈人,狐丘丈人说:“我听说,有三利必有三害,你知道吗?”孙叔敖惊讶地改变脸色说:“我很糊涂,怎么知道。请问什么叫三利,什么叫三害?”狐丘丈人说:“爵位高的,人们会嫉妒他;官大的,君主会厌恶他;俸禄厚的,怨恨会集中于他。这就是三利三害。”孙叔敖说:“不是这样的。我爵位越是高,心志越在于下层;我的官越是大,做事越加小心谨慎;我的俸禄越是多,布施越加广泛。这样可以免于害吗?”狐丘丈人说:“话说得好啊!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感到患苦。” 一、1.吃惊 改变脸色 2.我,谦词 3.聪明,才思敏捷 4.君主厌恶他 二、l.我的爵位越是高,越加关心下层的百姓;官越是大,做事越加小心谨慎;俸禄越是多,施舍越加广泛。 2.话说得好啊!这类事连尧、舜他们都感到患苦。 三、大多人得“三利”之后纵情傲物,放任自己,以至于以荣升开始而以失败告终。 2. 初三语文《孙叔敖遇狐丘丈人》中的孙叔敖曰:“不然”的然是什么意 然,常是“这样”、“这”之类的意思.不然,就是“不是这样的”、“并非如此”.原文及译文供参考: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尤病诸.”译文:孙叔敖遇到狐丘丈人,狐丘丈人说:“我听说,有三利必有三害,你知道吗?”孙叔敖吃惊不安地说:“我不聪明,怎么能够知道.请问什么叫三利,什么叫三害?”狐丘丈人说:“爵位高的人,人们会嫉妒他;官大的人,君主会厌恶他;俸禄多的人,怨恨会集中于他.这就是三利三害.”孙叔敖说:“不是这样的.我爵位越是高,心志越在于下层;我的官越是大,做事越小心谨慎,只想着人民百姓;我的俸禄越是多,(我对贫穷的人)布施越加广泛.可以通过这种办法避免祸患吗?”狐丘丈人说:“说得好啊!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3. 翻译: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仗荷倏 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个老丈,用拐杖挑着除草的工具. 子路问道:“你看到我的老师吗?”老丈说:“我手脚不停地劳作,五谷还来不及播种,哪里顾得上你的老师是谁?”说完,便扶着拐杖去除草.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在一旁.老丈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了鸡,做了小米饭给他吃,又叫两个儿子出来与子路见面.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把这件事向他作了报告.孔子说:“这是个隐士啊.”叫子路回去再看看他.子路到了那里,老丈已经走了.子路说:“不做官是不对的.长幼间的关系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呢?想要自身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君子做官,只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的.至于道的行不通,早就知道了.”。
2023-08-05 12:43:201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的译文

孙叔敖遇到狐丘丈人,狐丘丈人说:“我听说,有三利必有三害,你知道吗?”孙叔敖吃惊不安地说:“我不聪明,怎么能够知道。请问什么叫三利,什么叫三害?”狐丘丈人说:“爵位高的人,人们会嫉妒他;官大的人,君主会厌恶他;俸禄多的人,怨恨会集中于他。这就是三利三害。”孙叔敖说:“不是这样的。我爵位越是高,心志越在于下层;我的官越是大,做事越小心谨慎,只想着人民百姓;我的俸禄越是多,(我对贫穷的人)布施越加广泛。可以通过这种办法避免祸患吗?”狐丘丈人说:“说得好啊!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2023-08-05 12:43:301

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的意思是什么?

我的俸禄越是多,布施越加广泛。这样可以免于害吗?
2023-08-05 12:43:453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中蹴然易容什么意思

原句 孙叔敖【蹴然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 译文 孙叔敖【惊讶地改变脸色】说:“我不聪明,怎么知道.请问什么叫三利,什么叫三害?”
2023-08-05 12:43:59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2~15题。(15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①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②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③。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④;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尤病诸⑤。”(《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注]①仆:对自己的谦称。②蹴然:吃惊不安的样子。③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④吾志益下:我的心志越在于下层。⑤尧,舜其尤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1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必先苦其心志() (2)入则无法家拂士()   (3)仆闻之()(4)官大者,主恶之()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不知木兰是女郎   B、舜发于畎亩之中此之谓也   C、所以动心忍性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孙叔敖曰:不然。   1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   (2)可以免于患乎?   15、阅读甲乙两文后,回答下面问题。(4分)   (1)甲文中,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   (2)乙文中,孙叔敖所持的观点与甲文中哪句话意思相近?    参考答案:   12、(4分)(1)使……痛苦(2)通“弼”,辅佐(3)听说(4)讨厌,厌恶(每小题1分)   13、(3分)D   14、(4分)(1)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2分,“恒”“过”各1分)   (2)可以凭借这种做法免除祸害吗?(2分,“乎”1分,语句通顺1分)   15、(4分)(1)成就大业者,通常要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2分,意对即可)(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分)
2023-08-05 12:44:171

孙叔敖遇狐丘大人的启示

狐丘丈人的孙叔敖遇“三利”、“三患”之说,从古至今,很有道理,原因在于有些人在得到“三利”、“三患”之后纵情傲物,以至于物极必反,走向灭亡。而孙叔敖能清醒从政,因而能善始善终。真是明智之人。告诉我们世人在名誉、地位、金钱面前要冷静小心。
2023-08-05 12:44:231

老父见孙叔敖文言文答案

1. 老父告诫孙叔敖文言文 原文 贾谊 著 孙叔敖为楚令尹①,一国②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③。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④,使臣受吏民之垢⑤,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⑥。”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⑦,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孙叔敖对曰:“甚善,谨记之。” 孙叔敖做了楚国的宰相,全都城的官吏和百姓都来祝贺。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制的丧衣,戴着白色的丧帽,最后来拜访。孙叔敖整理好衣帽出来接见了他,对老人说:“楚王不了解我没有才能,让我担任宰相这样的高官,人们都来祝贺,只有您来吊丧,莫不是有什么话要指教吧?”老人说:“是有话说。自己身份高了却对人骄横无礼的人人民就会离开他,地位高了却擅自用权的人君王就会厌恶他,俸禄优厚了却不知足的人祸患就隐伏在那里。”孙叔敖向老人拜了两拜,说:“我诚恳地接受您的指教,还想听听您其余的意见。”老人说:“地位越高,态度越谦虚;官职越大,处事越小心谨慎;俸禄已很丰厚,就千万不要轻易索取别人的财物。您严格地遵守这三条,就能够把楚国治理好。”孙叔敖回答说:“(您说的)非常好,我一定会牢牢记住它们!” 字词: 孙叔敖:春秋时楚国人,三度为楚相,有贤名。 令尹:楚国官名,相当于宰相。 为:当,做。 一:全。 国:指都城。 衣:穿 。 衣粗衣:穿着麻制的丧衣。 吊:吊唁,引申为拜访。 受吏民之垢:意即担任宰相一事,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 不肖:不能干,没有贤德。 患处之:灾祸就隐伏在那里。 意益下:越发将自己看低。 心益小:意思是处事越要小心谨慎。益,更。 恶:厌恶 全文重点字词: 孙叔敖为(做,担任)楚令尹,一(全)国吏民(官员和百姓)皆来贺。有一老父(老人),衣(做动词,穿)粗衣,冠(做动词,戴帽子)白冠,后来吊(原意为“慰问”,这里是“吊唁”的意思)。孙叔敖正衣冠而(表承接)见之,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之(助词,无意)不肖(不贤能),使臣受吏民之(助词的)垢(责骂),人尽(都)来贺,子独后吊,岂(表反问的语气词,相当于“难道”)有说(说法)乎?”父日:“有说。身已贵而(表转折)骄人(对人傲慢)者民去(离开、抛弃)之,位已高而擅权(擅自用权)者君恶(讨厌)之,禄已厚(优厚)而不知足者患(祸患)处(隐伏)之。”孙叔敖再(两次)拜曰:“敬受命,愿(希望)闻余教(教导)。”父曰:“位已高意益(更加)下,官益大而心益小(处事越要小心谨慎),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足够)以(用来)治楚矣!” 孙叔敖采纳了老者哪三条谏言? 原文回答:1 位已高而意益下。 2 官益大而心益小。 3 禄已厚而慎不敢取。 概括回答:1地位高了而心志更要谦卑。 2 官职大了而心思更要谨慎小心。 3 俸禄优厚了而更要慎重,不敢索取。 文中孙叔敖是怎样一个人物,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 ①他是一个能虚心求教的人。 ②身居高位而能严格要求自己,能正确而清醒地把握自己。 “老父”在服饰、行动上与“一国吏民”有什么不同? 他穿白衣戴白帽,“一国吏民”都来祝贺他,而“老父”却告诫他。 补充一则与“纳言”有关的事例。 示例: 1、唐太宗善纳魏征良言,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 2、刘邦善纳张良良言,战胜了项羽,一统天下。 3、邹忌讽齐王纳谏。 4、李斯谏逐客 5、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 2. 孙叔敖纳言文言文参考答案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 (1) 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 ( ) (2) 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 ( ) 2.阅读全文, 简要概括孙叔敖采纳了老父哪三条谏言! 3.请仿照示例,补充一则 与“纳言”相关的事例。 (除甲、乙两文之外)( 【参考 答案】 1.(1)离开(背弃); (2) 厌恶 (嫌弃)。 2.(1) 位高意下; (2) 官大心小; (3) 禄厚不取。 3.(1)鲁庄公采纳曹刿的建议,取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 (2) 楚王听取墨子的谏言,停止攻打宋国。 二: 3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 冠白冠 ② 人尽来贺 ③ 敬受命 ④ 心益小 3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① 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 译文:② 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译文 32.文中那位“老父”对孙叔敖提出治楚“三策”的内容是什么? (用文中语句回答) 33.楚国令尹孙叔敖位高权重,可面对一普通“老父”却是先“正衣冠”后“再拜”,由此可见他是怎样一个人?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 30.① 戴着; ② 都; ③ 指教,教诲; ④ 看低自己。 31.① 因身份地位显赫而在人前非常傲气的人,百姓会离他而去。② 你小心保持这三点,足够用来治理楚国了。 32. 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 33.孙叔敖是个善于听从别人意见,并能虚心接受的好官员. 3. 老父告诫孙叔敖的练习题 一、孙叔敖采纳了老者哪三条谏言?原文回答:1 位已高而意益下。 2 官益大而心益小。3 禄已厚而慎不敢取。 概括回答:1 位高意下。2 官大心小。 3 禄厚不取。二、【1】文中孙叔敖是怎样一个人物,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①他是一个能虚心求教的人。 ②身居高位而能严格要求自己,能正确而清醒地把握自己。三、“老父”在服饰、行动上与“一国吏民”有什么不同?他穿白衣戴白帽,“一国吏民”都来祝贺他,而“老父”却告诫他。 四、补充一则与“纳言”有关的事例。示例:1、唐太宗善纳魏征良言,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 2、刘邦善纳张良良言,战胜了项羽,一统天下。3、邹忌讽齐王纳谏。 4、李斯谏逐客。5、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6、鲁庄公采纳曹刿的建议,取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论战)7、楚王听墨子的谏言,停止攻打宋国。 (公输)五、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①一国吏民皆来贺 ( )②后来吊 ( )③孙叔敖正衣冠而出见之 ( )④位已高而意益下 ( )⑤楚王不知臣之不肖( )①全。②吊唁。 ③使……端正。④越,更加。 六、用现代汉语翻译: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自己当了大官,而对人傲慢,百姓就会离弃他;职位高,而擅弄职权,国君就会厌恶他;俸禄优厚,而不满足,祸患就会降临到他那里。) 七、上文“衣粗衣”中,前一个“衣”作动词,释为“穿”,后一个“衣”作名词,释为“衣服”。请找出上文中用法与此相似的词句。 孙叔敖的其他故事 【1】孙叔敖杀两头蛇孙叔敖,楚之令尹也,治国有功,楚人誉之。其幼时,尝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 归而泣。其母问其故,叔敖对曰:“吾闻之:见两头之蛇者死。 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 母曰:“尔有阴德,神必佑之,毋忧。”译文是楚国的国相,治理国家有所功劳,楚国的人都赞誉他。 他小时候,曾经出门游玩,看见一条两头蛇,就杀了它。回家后哭了。 他的母亲问他哭的原因。孙叔敖回答说:“我听说见了两头蛇的人会死,刚刚我看见了它,我恐怕要离开母亲而死了。” 母亲问:“蛇现在在哪里?”孙叔敖又回答说:“我害怕别人又见到这条蛇,已经把它杀了并埋了。”母亲说:“你暗中做了好事,神一定会保佑你的,不要担心。” 人物分析孙叔敖在认为自己会死的情况下,仍然冷静,理智地反应,为民除害。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遇狐丘丈人孙叔敖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此之谓也。” 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尤病诸。“译文孙叔敖遇到狐丘丈人,狐丘丈人说:“我听说,有三利必有三害,你知道吗?”孙叔敖吃惊不安地说:“我不聪明,怎么知道。 请问什么叫三利,什么叫三害?”狐丘丈人说:“爵位高的人,人们会嫉妒他;官大的人,君主会厌恶他;俸禄多的人,怨恨会集中于他。这就是三利三害。” 孙叔敖说:“不是这样的。我爵位越是高,心志越在于下层;我的官越是大,做事越小心谨慎,只想着黎民百姓;我的俸禄越是多,(我对贫穷的人)布施越加广泛。 可以通过这种办法避免祸患吗?”狐丘丈人说:“说得好啊!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启示狐丘丈人的孙叔敖遇“三利”、“三患”之说,从古至今,很有道理,原因在于有些人在得到“三利”、“三患”之后纵情傲物,以至于物极必反,走向灭亡。 而孙叔敖能清醒从政,因而能善始善终。真是明智之人。 告诉我们世人在名誉、地位、金钱面前要冷静小心。 4. 老父告诫孙叔敖翻译 孙叔敖担任了楚国的令尹,全国的官吏和人民都来道贺。 有个穿着粗布衣服,戴着白色帽子的老人后来慰问。孙叔敖整理好衣帽出来见他,问老人:“楚王不知道我没有才能,让我受到官吏和老百姓的诟病(表示自谦),别人都来道贺,唯独你后来慰问,难道有什么要说的吗?”老人说:“有要说的,身份已经高贵了,对待别人却很骄傲的人人民会抛弃他;地位越高却擅权的人国君会讨厌他;俸禄已经丰厚了而不知足的人天意会处置他。” 孙叔敖再次跪拜说:“我恭敬的接受教导,愿意听您还没说完的话。”老人说:“地位已经高贵了,但是态度要低下;官职越大而欲望要越小;俸禄已经丰厚了,要谨慎不敢多取。 您谨守这三条,就足以治理楚国了。”。 5. 文言文孙叔敖采用了老父的那三条名言 老父告诫孙叔敖 原文: 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为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来⑥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意思是:地位越高,态度越谦虚;官职越大,处事越小心谨慎;俸禄已很丰厚,就不应索取分外财物。 6. 老父告诫孙叔敖的原文 孙叔敖为楚令尹①,一国②吏民皆为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③。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④,使臣受吏民之垢⑤,人尽来贺,子独后来⑥吊,岂⑦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⑧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⑨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⑩。”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⑾,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7. 孙叔敖纳言孙叔敖担任楚国令尹的官职,全城的官吏百姓都来向他表示祝贺。 有一个老人却穿着麻制的丧父,戴顶白帽子,在人家祝贺以后才来向他表示吊唁。孙叔敖把衣帽整理端正而后接见了他,(他)对老人说:“楚王不了解我的不贤能,让我做了楚国的宰相,全城的人都来祝贺我,独有您却是来吊唁的,难道有什么要说的吗?”老人说:“我曾听到这样的说法:身已显贵却待人骄傲的人,人民就背弃他;居于高位却擅弄职权的人,国君就嫌弃他;俸禄已丰厚却不知满足的人,祸患就等候着他。” 孙叔敖拜了两拜,说:“希望您再加指教。”老人说:“职位已经很高了,可是内心里要把自己看得更低;官衔越大,可是内心里越要把自己看得更小;俸禄已经丰厚了,可是要谨慎不能随便取用。 你如果能认真地做到这三条,就完全能够把楚国治理好了。” 见译文。
2023-08-05 12:44:431

读书三利文言文

1. 关于说读书有益的文言文 劝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师说 韩愈 ue797ue797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ue797ue797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2. 文言文《读书三到》全文翻译 读书三则》 【原文】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以立矣。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此观书之法也。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子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子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翻译:凡是读书必须先要熟读,让里面的话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进一步就仔细的思考,使它的意思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然后可以有所心得。至于那些对于文章意思有疑惑的,大家的言论纷乱错杂的,就也要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不要匆忙急促地在当中取舍。先把其中的一篇自己单独列为一说,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来验证它思路的通畅和阻塞,那么那些特别没有明显含义和道理的,不等到和其他的学说相比较道理就已经自动屈服了。再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然后寻求它的道理的稳妥,来考证它的正确或错误,好像是对其实是错的,也将被公众承认的说法所否定而不能成立。一般情况下慢慢地停下来看,处理静止状态观察动态的,像攻击坚硬的木头,先攻击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攻击它的关键之处;像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地方有所不通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这就是看书的方法。 凡是读书,必须先整理好读书用的桌子,使桌子干净平稳,把书册整齐地放在桌子上,让身体坐正,面对书册,仔细从容地看清书上的文字,仔细清楚地朗读文章。必须要读的每个字都很响亮,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勉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就自然而然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古人说:“书读的遍数多了,它的意思自然会显现出来。”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意思了。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心已经到了,眼扣难道会不到吗? 原文是上面那篇。 敬请采纳 3. 谁知道《读书有三到》古文原文 【原文】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紧。 ——朱熹:《训学斋规》 (译文) 读书要达到三到的境界,叫做心到、眼到、口到。这三个到中, 心到最重要。 〔分析〕 南宋大儒、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 育家,他曾提出许多读书名言。这一段话是讲解一种读书方法。朱 熹认为“心到”为读书的最高境界,是符合科学的读书方法的。朱 熹还在《训学斋规》中说:“读书之法,既先识得他外面一个皮壳 了,又须识得他里面骨髓方好。” 4. 谁来帮我解释三利与三害的文言文啊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原文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 蹴然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 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犹病诸。 译文 孙叔敖遇到狐丘丈人,狐丘丈人说:“我听说,有三利必有三害,你知道吗?”孙叔敖惊讶地改变脸色说:“我很糊涂,怎么知道。请问什么叫三利,什么叫三害?”狐丘丈人说:“爵位高的,人们会嫉妒他;官大的,君主会厌恶他;俸禄厚的,怨恨会集中于他。这就是三利三害。”孙叔敖说:“不是这样的。我爵位越是高,心志越在于下层;我的官越是大,做事越加小心谨慎;我的俸禄越是多,布施越加广泛。这样可以免于害吗?”狐丘丈人说:“话说得好啊!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感到患苦。” 5. 关于读书的文言文 关于读书的文言文有: 1、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 南宋·朱熹《读书之要》 译文:读书的方法就是要慢慢来、一点一点进行。多读几遍,遇到问题多思考。 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唐·颜真卿《劝学诗》 译文:年轻的时候不知道努力学习,到老了才后悔读书太迟。 3、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王肃传》 译文: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 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译文:博览群书,把书读透,这样落实到笔下,运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5、书到用时方恨少。——明·佚名《增广贤文》 译文:等到真正用到知识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学的知识太少了。 6、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南宋·朱熹《训学斋规》 译文:读书要专心一致,必定要三者到位。 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春秋·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其弟子《论语·雍也》 译文: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
2023-08-05 12:44:491

孙叔敖的事迹典故

没听说过这个人,你简单收拾。介绍介绍看看什么事情?
2023-08-05 12:44:586

狐丘丈人说“三利必有三患”,起原因是什么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中 三利必有三患的原因是:爵位高的,人们会嫉妒他;官大的,君主会厌恶他;俸禄厚的,怨恨会集中于他。这就是三利三害。【原文】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 蹴然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 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犹病诸。” 【译文】 孙叔敖遇到狐丘丈人,狐丘丈人说:“我听说,有三利必有三害,你知道吗?”孙叔敖惊讶地改变脸色说:“我不聪明,怎么知道。请问什么叫三利,什么叫三害?”狐丘丈人说:“爵位高的,人们会嫉妒他;官大的,君主会厌恶他;俸禄厚的,怨恨会集中于他。这就是三利三害。”孙叔敖说:“不是这样的。我爵位越是高,心志越在于下层;我的官越是大,做事越加小心谨慎;我的俸禄越是多,布施越加广泛。这样可以免于害吗?”狐丘丈人说:“说得好啊!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感到患苦。”【启示】 告诉我们世人在名誉、地位、金钱面前要冷静小心。希望能解决您的问题。
2023-08-05 12:46:061

楚国贤才孙叔敖纳言的故事

孙叔敖纳言 孙叔敖是楚国隐士,也是一名著名的贤士,在宰相虞丘的引荐下,孙叔敖做了三个月官后被升任为宰相。当他正式上任时,全城的官员和老百姓们都纷纷前来道喜祝贺。 孙叔敖纳言 可是就在这样喜庆的时刻,有一个老人家,身上穿着麻布做成的丧衣,头上高高戴着白色的帽子。由于是最后一位前来慰问贺喜的人,孙叔敖已经进屋去了,待他在后堂中整理好穿戴和衣着走到大厅来接见了这位老人。孙叔敖见老人家这幅装扮,感到十分疑惑,于是问他:“楚王不知道我是一个没有才能的人,才会让我担任宰相这样的至高的职位。大家都前来向我祝贺,而您却前来吊丧,请问是不是有什么话要指教我呢?” 只见老人家回答他说:“一个人的身份一旦变高了,就会对人蛮横无礼导致百姓都离他而去;而一个人的官职如果大了,就会滥用私权使得皇上对他厌恶;然而一个人若是俸禄多了呢,就会越来越贪婪不知足,埋下祸根却全然不知。”孙叔敖听到这样的话对老人恭敬地叩拜作揖,表示会接受他的忠告,并请教他的意见。 老人家于是说:“你的地位已高了,对人的态度就要更加谦卑;你的官位变大了,做事情就要更加的小心谨慎;俸禄已经很丰厚的时候,就万万不要再索取他人的钱财了。只要您能牢牢谨记这三点并严格遵守,就一定能治理好楚国的。” 孙叔敖听到这样的话,感到十分受教,深深地道谢,并承诺一定会牢记于心。 孙叔敖传 孙叔敖是楚庄王时期的楚国名相,他担任令尹期间,引领百姓,推行教化,臣民之间甚是和睦,风气十分良好,使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壮大了楚国的国力。《孙叔敖传》出自史记,讲述了孙叔敖的生平简介与相关事迹。 孙叔敖塑像 太史公曾说:“法令是用来引导百姓从善的,而刑罚则是用来组织人民作坏事的。在法律与刑法未曾完善的时候,善良的民众仍旧可以心有戒律地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是因为当官的人能够以身作则品行端正不行恶事。这说明只要官员们奉公职守、作风正派,就可以作为榜样维护社会的优良风气,以此治理百姓,便没有必要再施用刑罚了。” 孙叔敖是楚国的名士,被虞丘引荐给楚王以后,任官三月便升至宰相。他为官施行仁政,主张教化百姓,使社会关系和睦美好,官员中不再出现腐败奸臣,百姓中也不再发生偷盗之事,鼓励实业,人人得以谋生,能够自给自足、安居乐业,百姓都十分爱戴他。 楚王将钱币尺寸铸大,不方便百姓使用,导致市场混乱,孙叔敖知道以后马上向楚王进言请求改回钱币,以稳定、恢复市场秩序。 楚王有意将矮车改高,孙叔敖建议让百姓把门槛加高,坐车的君子们为了适应门槛便纷纷主动加高了车的底座。 孙叔敖的种种行为体现了他以自身的行为言传身教,不用严令管束就能使百姓顺应他的教化,跟着效仿他。且孙叔敖本人从来不会因为自己的地位、身份得起伏而自喜或自悔,他认为一切全凭真才实干,问心无愧。 孙叔敖的故事 孙叔敖是楚国隐士,为人处世高明,以贤而出名。楚庄王时期他担任楚国的宰相,引领百姓,推行教化,臣民之间甚是和睦,风气十分良好,使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壮大了楚国的国力。 孙叔敖杀两头蛇 小时候的孙叔敖就是个善良有德的孩子。有一次,年纪小小的孙叔敖外出游玩时,看见了一条长了两个头的蛇,他担心这条蛇会伤害到别人,就鼓起勇气将它杀死了。回到家以后,孙叔敖越想越担心,就忍不住哭了起来。 孙叔敖的母亲见状,便关心地问他为什么要哭泣,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情。孙叔敖就难过地回答她说:“我听说凡是看见两头蛇的人就会死,我刚刚看见了一条两头蛇,我想我马上就要离开您死去了,一想到再也看不到您了我就忍不住伤心。”母亲听后便问他:“那么那条两头蛇现在在何处呢?”小孙叔敖回答说:“我担心那条蛇留在外面,别人也会看到它而死去,我就杀了它,把它的身体埋在土里了,这样就可以不用再伤害别的人。” 他的母亲听后深受感动,于是告诉他说:“我听说暗暗做了好事的人,老天会保佑他给他好运,放心吧你不会死的。”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孙叔敖自小就是个心存善心,能够发自内心替别人着想考虑的人,在认为自己会死的时候,还保持冷静理智,具备为民除害的精神,难怪他长大以后会成为一名贤德的宰相。 孙叔敖戒子 孙叔敖是楚国隐士,也是一名著名的贤士。在孙叔敖做宰相的期间,他引领百姓,推行教化,臣民之间甚是和睦,风气十分良好,使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是一个为百姓着想,得到大家爱戴的官员。 孙叔敖画像 孙叔敖病危时的弥留之际,把儿子叫到床边,认真地告诫他说:“楚王之前有很多次要加赏于我,我屡次拒绝没有接受他的封地。所以在我死了以后,皇上必然会加赏于你,我要提醒你,受封时万万不可接受过于肥沃的土地。在楚越相交界的地方有这么一处,一块叫做“寝”的山地,这地方土壤极度贫瘠,名声十分差。然而楚国人敬重鬼神,越国也是十分信奉鬼神之说以谋福祉,这地方口碑不好,没有什么人会想要它,如果你受封的是这里,反而能够长时间享有它。” 果然在孙叔敖死后,楚王要将最为肥沃的土地封赏给他的儿子,但孙叔敖的儿子并没有接受,反而主动向皇上请求将叫“寝”的这块山地赏赐给他,楚王十分惊讶,但也还是同意将之封于他。所以直到后来,孙家始终没有失掉这块封地,一直享有 *** 。 孙叔敖的聪明才智,就在于他目光长远,深谙长久之计,不会因为眼前的蝇头小利而失去长远的利益,能够发现别人厌恶的东西自有其好处,能够喜欢别人所不喜欢的,这就是有道之人比寻常凡人高深的地方。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有一天,孙叔敖在狐丘这个地方碰到了一位老者,狐丘丈人于是问他:“我听说,人啊有三个利处,也有三个坏处,你知道分别是什么吗?”孙叔敖听老人家这样问,感到十分惊讶,大惊失色于是摇摇头说:“我不过是一个不聪明的糊涂人,怎么会知道三利三害呢?还想请问老人家,不知什么是三大利,什么又是三大害呢?” 孙叔敖雕塑 狐丘丈人听孙叔敖这样说,于是回答他:“爵位等级高的人,人们便会对他心生妒忌之情;官职越大的人,皇上会逐渐地对他产生厌恶;而薪资俸禄多的人,各种各样的怨恨都会集于他一身。这便是仕途中于一个人而言的三利三害了。” 孙叔敖听了老者的话,略有所思后回答他说:“其实于我而言并非如此,当我的爵位越高,我越会心系最底层的百姓,为他们着想;当我的官职越做越大,我做事就越会小心翼翼,只会为百姓考虑,想着他们的生活;然而当我得到的俸禄越多,我就更加会将我的财物分给贫穷的人民,援助他们的生活。您看,您说的三大利与三大害,可以通过这些举措从而得以避免吗?” 老人家一听,连连点头称赞:“你说的太好了!这样的事情连尧舜他们那样的帝王都十分担心会没法做到呢。” 狐丘丈人的“三利三患”一说自古以来都十分有道理,太多的人身至高位以后就纵情傲物,最终导致恶果,而孙叔敖却能持有一颗清醒的从政之心,实在难得。 孙叔敖者 “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出自《史记》中的循吏列传。孙叔敖作为楚国的隐士,被宰相虞丘引荐给楚王,他只做了三个月的官就升为宰相。在此期间,他引领百姓,推行教化,臣民之间甚是和睦,风俗十分良好。 孙叔敖塑像 孙叔敖实施宽松政策,但是纪法严明,严格禁止违法事情,使得官员不奸、盗贼不见。在秋冬季节百姓进山伐木,春夏时节河流运往外地,百姓能够自给自足,生活美满。 当时的楚王认为楚国通用的钱币分量过轻,于是施令将小钱币改铸成大尺寸,人们携带和使用都十分不方便,于是纷纷不继续干自己的实业了。有一日,掌管市场的官员向孙叔敖汇报称:“钱币更改后,如今市场极其混乱、秩序不宁、百姓已经不能安居乐业了。”孙叔敖问他这样的情况持续多久了,该官员回答说已经三个月了。于是孙叔敖承诺该官员说一定马上恢复市场秩序。果然五天后,孙叔敖在上朝时向皇上禀告这种现象,并请求恢复原先的钱币,得到了皇上的应允,不出三天,市场就恢复了原样。 楚国的风俗习惯是喜欢坐矮车 ,但是楚王觉得矮的车不方便马行路,就想将车改高。孙叔敖说:“过于频繁地下达命令会使百姓无所适从的,这样不好。但是如果您一定要将车子改高,我请求让乡下的百姓人家把门槛加高,因为乘车的人大都是有地位的君子,他们不会屡屡下车过门槛的。”皇帝接纳了他的意见,半年后,人们都主动地加高了车子以适应门槛。 这篇文章讲述了孙叔敖是一位贤德有智慧的官员,能够深谙百姓心理,推行合适的政策,改善百姓的生活条件,受到人民的爱戴。
2023-08-05 12:46:131

孙叔敖的事迹典故

古文孙叔敖为青年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其母问其故,叔敖对曰:“闻见两头之蛇者死,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其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以福,汝不死也。”及长,为楚令尹,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译文孙叔敖年少的时候,有一次出去游玩,碰到了两头蛇,就把它杀了并且埋了起来。回到家中就哭泣起来。(孙叔敖的)母亲问他哭泣的原因,孙叔敖说:“我听说见到两头蛇的人一定会死,现在我见到了,恐怕(我)要抛下母亲先死了。”母亲说:“两头蛇现在在哪?”孙叔敖说:“我怕后来的人又会看见,就把它杀了并且埋了起来。”母亲说:“我听说暗中助人的人上天对他必定有善报,你一定不会死。”等到(孙叔敖)长大,出任楚国令尹,还没有推行自己的治国主张而国人就已经信服他的仁义了。 古文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犹病诸。”译文孙叔敖遇到狐丘丈人,狐丘丈人说:“我听说,有三利必有三害,你知道吗?”孙叔敖惊讶地改变脸色说:“我不聪明,怎么知道。请问什么叫三利,什么叫三害?”狐丘丈人说:“爵位高的,人们会嫉妒他;官大的,君主会厌恶他;俸禄厚的,怨恨会集中于他。这就是三利三害。”孙叔敖说:“不是这样的。我爵位越是高,心志越在于下层;我的官越是大,我的野心越小,只想着黎民百姓;我的俸禄越是多,布施越加广泛。这样可以免于害吗?”狐丘丈人说:“说得好啊!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感到患苦。” 古文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日:“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孙叔敖对曰:“甚善,谨记之。”译文孙叔敖作楚国的宰相,一国的官吏和百姓都来祝贺。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制的丧衣,戴着白色的丧帽,最后来吊丧。孙叔敖整理好衣帽出来接见了他,对老人说:“楚王不了解我没有才能,让我担任宰相这样的高官,人们都来祝贺,只有您来吊丧,莫不是有什么话要指教吧?”老人说:“是有话说。当了大官,对人骄傲,百姓就要离开他;职位高,又大权独揽,国君就会厌恶他;俸禄优厚,却不满足,祸患就可能加到他身上。”孙叔敖向老人拜了两拜,说:“我诚恳地接受您的指教,还想听听您其余的意见。”老人说:“地位越高,态度越谦虚;官职越大,处事越小心谨慎;俸禄已很丰厚,就不应索取分外财物。您严格地遵守这三条,就能够把楚国治理好。”孙叔敖回答说:“您说的非常对,我牢牢记住它们!” 楚之孙叔敖,期思之鄙人也①,突秃长左②,轩较之下③,而以楚霸。注释①期思:地名,楚国之邑。 鄙人:郊野之人。②突秃:头秃发少。 长左:左手长。③轩较之下:指个子矮小。 轩,古代车前的直木。较,古代车前的横木。译文楚国的孙叔敖,是期思这个地方的粗人,头秃发少,左手比右手长,身高不及车前的横木,却使楚国称霸于诸侯。 原文贾谊著孙叔敖为楚令尹①,一国②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③。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④,使臣受吏民之垢⑤,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⑥。”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⑦,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孙叔敖对曰:“甚善,谨记之。” 原文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①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②人畏鬼,而越人信禨③。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已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注释①寝之丘:含有陵墓之意。②荆:楚国的别称。③禨(jī):迷信鬼神和灾祥。
2023-08-05 12:46:211

古文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的道理

大多人得“三利”之后纵情傲物,放任自己,以至于以荣升开始而以失败告终。
2023-08-05 12:46:36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说:“舜从田间劳动中成长起来,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选拔出来,胶鬲被选拔于鱼盐的买卖之中,管仲被提拔于囚犯的位置上,孙叔敖从海边被发现,百里奚从市场上被选拔。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练,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使他备受穷困 之苦,做事总是不能顺利。这样来震动他的心志,坚韧他的性情, 增长他的才能。   人总是要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心气 郁结,殚思极虑,然后才能奋发而起;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内没有守法的大臣和辅佐的贤士,外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往往容易亡国。由此可以知道, 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却足以使人败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    (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一、生字、重点词和句子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重点词:任:责任,担子。苦,劳,饿,空乏,均为使动用法,翻译为“使……痛苦”“使……劳累”“使……受到贫困之苦”拂:违背,逆,不顺。乱:扰乱。   句义: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重点词: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征:征验。喻:明白,了解。   句义: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    文言文。(15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故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小题1】用“/”为文中划线句子标出停顿。(标4处,2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小题2】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4分)   (1)行拂乱其所为( ) (2)入则无法家拂士( )   (3)而后作 ( ) (4)衡于虑 ( )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小题4】根据对文段的理解填空。(5分)   (1)“是人”经历磨炼,遭遇困境后,得到的好处是什么?(选用文中三个字来回答)(3分)   (2)本文议论围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内容讲的主要是 和 两方面的问题。(2分)    答案   【小题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小题2】⑴违背 ⑵通“弼”,辅佐 ⑶奋起,有所作为 ⑷通“横”,梗塞,不顺。   【小题3】⑴(一个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⑵(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那么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   【小题4】⑴改、作、喻 ⑵成才(人才、造就人才) 治国(国家、国家治理)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先大致翻译一下句子,根据句意分析句子的结构,然后划分节奏。可以先将句子一分为二(在“也”字后划分),再对后半句继续划分节奏,注意“四字句”的特点。   考点:古文节奏划分   点评:本题不难,学生熟悉的句子,句子的意思好理解。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可以根据句子有几层意思来划分,层与层之间划分;可以根据句子的结构来划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要划分(有“之”取消句子独立性除外),长的短语,修饰限定部分与中心语之间要划分,多个修饰限定语之间不划。   【小题2】   试题分析:按平时所学所记课文注释解释即可,注意通假字要写出相通字和词义。   考点:古文字词解释   点评:本题不难,基本是所学课文注释中字词,都是教师强调要记忆的字词。本题不难,学生对文本熟悉。理解古文字词,要在古汉语言环境中理解,不能望字生义,词性及用法的变化尤其要注意。   【小题3】   试题分析:第一句,征:表现;色:脸色;发:发出;声:叹息声;然后;喻:了解。第二句,入:朝内;则:如果;法家:坚持法度的世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出:边境;无敌国:敌对的国家;外患:外来的战患;国:国家;恒:常常;亡:灭亡。   考点:古文翻译   点评:本文虽然是所学课文,但这两句不太好翻译,要直译意译结合。翻译古文句子有两种方法,一是“由小到大”,直接解释句中字语的意思,连成句,二是“由大到小”,把句子“回位”到原文中去,联系前后语言环境,先将大致的意思顺出来,然后再捉摸其中的字词含义。   【小题4】   试题分析:“改”,即通过改正错误弥补自己的不足成为人才;“作”,即有所作为;“喻”,即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才能而得到重用发挥自己的才干。“成才”与“治国”是有关系的,人才培养的目是为了“治国”。   考点:理解文意,概括要点。   点评:此题有一定难度,学生难以找到文章的信息点得以提示。解答此类问题,还是要从文章中的句子入手,找到相关的文字段,反复阅读,体会文意,重点抓住关键的词句,理解其意作答。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①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②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③。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④;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尤病诸⑤。”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注]①仆:对自己的谦称。②蹴然:吃惊不安的样子。③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④吾志益下:我的心志越在于下层。⑤尧,舜其尤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1)必先苦其心志( )   (2)入则无法家拂士( )   (3)仆闻之( )   (4)官大者,主恶之(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不知木兰是女郎   B.舜发于畎亩之中 此之谓也   C.所以动心忍性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孙叔敖曰:不然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恒过然后能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以免于患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甲乙两文后,回答下面问题。   (1)甲文中,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文中,孙叔敖所持的观点与甲文中哪句话意思相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使……痛苦   (2)通“弼”,辅佐   (3)听说   (4)讨厌,厌恶   2.D   3.(1)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   (2)可以凭借这种做法免除祸害吗?   4.(1)成就大业者,通常要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意对即可)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   《孟子》里有一篇文章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初中时学过的一篇文言文,虽然将近二十年没有再读过。但我清晰地记得文章里的每一句话: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另有作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篇文章说的是:承担重任的人,之所以受尽苦难,是天授之以重任之前,先要磨练他的意志和身心,借以提高他的竞争能力。做一个人,一个发奋图强,顽强拼搏,意志坚定,勇往直前的人,必须要用忧患做为一切成就的先决条件。讲得一点也不错,坚强的人是在忧患中成长的。   巴尔扎克曾说过:不幸,是天才的进步阶梯,信徒的洗礼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深渊我们要把不幸,灾难当作我们成功的又一块基石,不被它打到,反而利用它来与成功拉近距离。   我还看过一个故事,名字叫《鹿和狼的故事》,讲的是20世纪初期,美国总统罗斯福为了让凯巴伯森林里的鹿得到有效的保护,大量的捕杀鹿的凶残敌人狼。经过25年的残忍捕杀,有先后六千多的狼被杀害。然而,罗斯福万万没有想到,在他的极度保护下,鹿群是有一段时间大量增加,但不久,鹿群的数量开始急剧下降,鹿群的总量由十万只锐减到四万只。很快,整个凯巴伯森林中只剩下八千只病鹿在苟延残喘。这个故事中,鹿为什么在过度保护下,数量变得更加少呢?在我看来,正是因为给它们的过度保护使他们缺少了忧患,只顾自由自在的生活。原来有狼追鹿,鹿就会奔跑,现在,狼没有了,鹿的体质也必然下降,直至死亡。可见,忧患的作用不仅对人,对社会,对整个自然界也是有极大好处的。   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心中时刻要有忧患意识,有危机感,不要总以为我们端的是铁饭碗,整天只知道当天和尚撞天钟,混日子吃大锅饭。这是极其危险的。我们在心中要时时为学生,为国家的教育事业着想,这样,我们才会免于被社会淘汰!现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私立学校的学生越来越多,公立学校的学生越来越少。当公立学校学生数量递减到一定数量,国家就一定会淘汰教师,这是不容置疑的。所以说,每一个有眼光的教师,都要立足现在,放眼未来,心中时刻有教育,心中时刻有学生,把自己的工作当成事业来追求,争做学者型的教师、专家,在别人还没有准备努力之时,我们已笨鸟先飞,站到了教师队伍的最前列!   虽然我们都是小人物,但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所讲的道理确实是至理名言。所以说请大家勿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努力干好本职工作,为自己的事业铺平前进的道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6   安逸享乐往往能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满足,物质上的享受,但这往往是堕落的开端;忧愁祸患的确会给人带来身心上的痛苦,但却是催人奋进的精神食粮。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所列举的人物:舜,傅说,胶鬲,管夷吾,等等为自己的时代作出贡献的人们无疑都接受过生活,精神上的考验。我想“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对世间万物而言,是个永恒不变的定律。又如吴承恩所著的《西游记》中那坎坷的取经之路要是没有了妖魔的阻拦,一步登西天,唐僧倒是可以省去一路担惊受怕的困扰,安心的吃斋念佛,朝发夕至取回佛经,但可谓出门长见识,唐僧若只随徒儿们在云里雾里日行千里,又怎知这天底下人间的百态,又怎能领悟“佛”中能超脱世尘的感悟?那《西游记》便成了一个无趣的故事。   人的潜能是无限的,但也是在外界的压迫下日渐成熟,如果人在安乐中生存,那他就会失去对外界的抵抗,对生活真谛的领悟,最后会像“温水效应”中的青蛙一样,失去了生存的能力。而紧张的生活节奏适当的压力能使人绝处逢生,绝望中寻找通往光明的前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7   那么,性格上的缺陷是如何形成的呢?   自然是一天天培养起来的。那么再看看他的生活环境不也是忧患吗?   为什么孟子的主张在此却不同了哪?   我认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应该有个限制范围,那就是“学有所长”去干真正适合自己的。   闯王自小躬耕陇亩,没有在安乐时领导属下的才能;再一方面,农民自小穷苦,难免会被安乐蒙蔽了双眼。因此被列入伙涉一伙。   王兆铭,自幼喜爱读书,在理论方面自是很棒。但是,它对应着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太软弱。为了掩饰他的软弱,他必须先下手为强,但自己又没有好办法,只好走一步是一步。因此,在遇到困难时慌不择路。   由此看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可以勉强说是对,也可以说是错,但总起来,对大于错。   因此,我们对这句话要宁可信其有,而不可信其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8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算是孟子思想中不可忽视的一条。这一条伦理是正确的,但是不够准确。   生在海边的人知道:珍珠是蚌等一些软体动物体内发生病变或外界沙粒和微生物等进入贝壳而形成的。而对大多数人来讲,珍珠只是一种装饰品。两种不同的`人,两种不同的结果。其实,大多数人说的不全面,他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过程,那就是血与肉的代价。   珍珠形变的环境可以说是忧患。因此“生于忧患”这是对的。   17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位类似于陈胜的人物-----李自成。1944年春,闯王以为天下已定,大功告成。那些新官僚们早已把打江山时那种叱诧风云的义气、魂魄丢掉。李自成想当王侯,牛金星想当太平宰相,诸将夙夜想营造府邸。故而当清军卷土重来时,李自成大败,昔日的繁荣转眼间化为乌有。   闯王的失败,足以说明:死于安乐。   由此看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成立的。   但是,有时此结论不成立。   在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领导的武装起义多次失败,革命道路重重困难,革命内部又分成了陶成章、张炳麟和孙中山两派。这时,出现了一个政坛上不可忽视的人物—王兆铭。他毅然去刺杀摄政王载沣,所不幸的是汪兆铭被捕,在狱里,写下了『慷慨诗』:街石成痴绝,沧波万里愁。孤飞终不倦,羞逐海浪浮。诧紫嫣红色,从知渲染难。他时好花发,认取血痕斑。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留得心魂在,残躯付劫灰。青磷光不灭,夜夜照燕台。“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更是成为革命青年者们传颂的诗句。当时的他,确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悲壮情怀与坚定信心,也有“士为知己者死”的仗义。可是,又有谁会相信这就是汪精卫,一个愧儡政权的建立者呢?   那么这样看来还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吗?   汪精卫的转变是什么原因?自然是其品质问题,亦是对当时环境没有认识透彻,因此,这应是性格上的缺陷。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9   忧患可以使担当大任的人经得住苦难的考验,可以促进人类社会不断的向前发展   经受磨练,方能“称王”球王贝利成名后,有个记者采访他:“您的儿子以后是否也会同你一样,成为一代球王呢?”贝利回答:“不会。因为他与我的生活环境不同。我童年时的生活环境十分差,但我却正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磨练出我坚强的斗志,使我有条件成为球王;而他生活安逸,没有经受困难的磨练,他不可能成为球王。”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也是《孟子》中的一段话。这番话说的是:承担重任的人,之所以受尽苦难,是"天"授之以重任之前,先要磨练他的意志和身心,借以提高他的竞争能力。做一个人,一个发奋图强,顽强拼搏,意志坚定,勇往直前的人,必须要用"忧患"做为一切成就的先决条件。从古至今,多少英雄豪杰做出的丰功伟绩,都缺不了"忧患"意识做为精神支柱,这也体现出忧患的重要。   比如爱迪生,为人类做了巨大贡献,而他小时侯却家境贫寒,所以,他省吃俭用、积攒零钱、购置仪器、配件,创出一千三百多项发明,才得以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变。这又凭着什么?还不是凭借他的智慧与刻苦钻研精神,而这精神从哪儿来?不屈不挠的精神就是忧患的结果!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忧患的思想,只有抱着这样一种态度,自己的学业就会有成,自己的事业才会成功!   但又如一个退休老干部,年轻时饱经风霜,现在过上好日子后整天只想怎样养生,如何享受,最终堕落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些人做出这些行为的原因何在?原因在于他心中没有忧患做支撑,结果就像那些鹿一样败下阵来,最终被社会淘汰。   因此,我认为只有抵制不正之风,发扬优良传统,弘扬中华美德,才能使我们的祖国经久不衰,繁荣富强!若想做到这些,就必须有"忧患"精神来做我们的立国之本!   那就让我们忧患起来,怀着一颗平常心,去面对压力的挑战。要有恒久的毅力和登上人生舞台前的那平和的心境,不求登峰造极,只求问心无愧;做人须经得起风雨,得意、失意都不必在意;战胜心中的压力,相信自己,以平常心挑战到底,坚持到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0   今天我学习了《中华古诗文读本》的第一首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首诗对我的教育很深。   诗中讲了舜以农民的身份被发现重用,胶鬲在被重用之前是个鱼盐贩子,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后而重用的,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宰相的位置。所以上天把这些重大的责任交给了他们,先困苦了他们的思想意志,劳累他们的筋骨,让他们饱受饥饿的痛苦是他们一天天的瘦下去、经受困苦的苦恼,这样,才会使人的性格变坚强起来,增强他所缺少的能力。然后才会明白:忧患可以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   我还明白了人要想获得成功,取得伟大的成绩,必须树立远大的理想,为这些理想而奋斗,不辞辛劳的努力学习,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成为最后的赢者!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1   读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其中“若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知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让我很受感动。其实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人要想成就大业,必须先让自我经受挫折,理解磨难,使自我增长才干,才能战胜困难,到达成功。所以挫折是人获了成功的重要条件。   穿越历史的长廊,有多少伟人在挫折的历练下登上闪耀的巅峰。公元前99年,司马迁正潜心写作《史记》时,却因为替李陵辨护,遭到汉武帝惨无人道的腐刑。这对他来说不能不是一次极大的人生摧残和耻辱。在逆境中他想到了死,但更多的是想到不能轻生,因为他的宏愿还未实现,伟业还未完成,他从先人在逆境中奋起而有所作为的事迹中得到启发,在狱中,忍辱负重,磨砺心志;出狱后,勤奋耕耘,最终写了《史记》。挫折对有的人来说是一笔财富,《周易》是周文王在坐牢时写的,《春秋》是孔子在仕途上失意后作的,屈原被流放时写了《离骚》,但他们都成了伟人。伟人之所以被称为伟人,正因为他们有着“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的精神,经过挫折,他们变得坚强,经过挫折,他们变得沉着,经过挫折,他们创造了历史的辉煌。   而有些人,他们有着十分好的先天条件,但他们并没有所以辉煌,这是为什么呢因人他们缺少挫折。例如:三国时的刘备可算是一代英豪,一生东征南讨,从织席为生到蜀汉称帝,可他儿子刘裨却是个昏庸荒淫的无能之辈,连诸葛亮这样的能人都扶不起来。北宋名臣寇准,他的子孙依靠祖上的功德,不能自立,家道败落,沦为庶民。正因为他们从小就拥有良好的先天条件,没有经历磨难,没有才干,才使自我沉沦。可见磨炼对人多么重要啊!   一个人要想有成就,就必须理解磨炼,暂时的顺利将会是人生路上最大的潜在障碍。 ;
2023-08-05 12:46:591

2009年株洲中考语文答案

2023-08-05 12:47:061

执政恶之文言文翻译

1. 官大者,主恶之 亲爱的楼主: 《全文翻译》 孙叔敖遇到狐丘丈人,狐丘丈人说:“我听说,有三利必有三害,你知道吗?”孙叔敖吃惊不安地说:“我不聪明,怎么知道。请问什么叫三利,什么叫三害?”狐丘丈人说:“爵位高的人,人们会嫉妒他;官大的人,君主会厌恶他;俸禄多的人,怨恨会集中于他。这就是三利三害。”孙叔敖说:“不是这样的。我爵位越是高,心志越在于下层;我的官越是大,做事越小心谨慎,只想着黎民百姓;我的俸禄越是多,(我对贫穷的人)布施越加广泛。可以通过这种办法避免祸患吗?”狐丘丈人说:“说得好啊!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祝您步步高升 期望你的采纳,谢谢 2. 文言文翻译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东海读经札记 好恶之心,人皆有之。但是,或为情绪所化,或为私欲所蔽,或缺知人之明,或乏待人之诚,或抱嫉妒之心,或由于其它种种原因,大多数人往往好恶失当,爱憎失常,喜欢了不值得喜欢的人,厌恶了不应该厌恶的人。 例如,有个我一向敬重、多次赞美的大佬,以前曾背后一再讥我谄媚,斥我投机。有友人为我不平,我一笑置之。不论公开还是私下,对该大佬的敬重、称赞和维护一以贯之,有人诋毁他,仍为之辩护,因为他的大人格、他的道义形象颇为优秀,中国社会和民主事业需要这样的人物。如钱穆所说,论人当观其大节,大节苟可取,小差自可略。至于个人误会,一己毁誉,何足道哉。 而且我相信,他“毁”我,是因他对现实生活中的我毫无了解,连我的面都没见过,仅从道听途说和“放荡”的枭文中得出了不良印象,以致贬斥了不应该贬斥的人。 第一流人物尚且如此,一般世俗之人自然更等而下之了。人们总是偏于情感冲动、易受情绪控制,缺乏理智之明和公道之心,遂偏听偏信,人云亦云,瞎赞瞎骂,苟誉苟毁。故孔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论语-卫灵公》),道听途说、众人之言未必可作准。“孤特则积毁所归,比周则积誉斯信”,“周公恐惧流言后,王莽谦恭未篡时”啊。我自己落网以来就经常遭到无的放矢的批判攻击甚至莫名其妙、毫无理由的诬蔑咒骂,好在老枭早已“八风吹不动”,哪在乎屁言屁语呢?如果说还有什么感觉,或有一种淡淡的怜悯吧。 人世间永远充满了误解误会误传误信,好友至亲之间也难避免。有一则故事:与曾参同名同姓者杀了人,第一次有人曾母,曾母仍然平心静气织布;第二次有人告知,曾母仍不相信;当第三个人来告诉她曾参杀人时,曾母终于变了脸色,飞奔而出(《史记》)。虽然曾参品德良好,母子信赖,但是,谗言三及慈母惊,何况其他人?可见传言、流言、众人之言是多么靠不住。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论语-子路》)就是说,假如有人,乡党们都喜欢他,不可以绝对认可;大家都说他坏,也不可以随声附和。只有乡党中品质好的人喜欢他,品质不良的人人讨厌他,才能断定他的好坏。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论语集注》对这句圣言的解释是:盖无私心,然后好恶当于理,程子所谓“得其公正”是也。游氏曰:“好善而恶恶,天下之同情,然人每失其正者,心有所系而不能自克也。惟仁者无私心,所以能好恶也。”好恶是需要“能力”的,只有仁者具有正确地好人恶人的能力,因为仁者有一颗理智而公义的心,能够较为客观公正地判别善恶,好善恶恶,主持公论。 3. 一篇文言文翻译 郑伯进攻陈国,大获全胜。第二年,郑伯请求与陈侯和好,陈侯不答应。五父(人名)进谏说:“能够亲近仁爱的与邻国相处的做法,是国家的珍宝,您应该答应郑国和好的请求。” 君子说:“善不可丢失,恶不可滋长,这说的就是陈恒公吧!滋长了恶而不悔改,马上就得自取祸害,如果挽救,未必辨得到!” 《尚书·盘庚上》上说:‘行恶容易,就像火在原野上烧,靠近不了,又怎么可能扑灭?"周任曾说过:‘治理国家的人,看到恶行要像农夫必须除草一样,割掉高的密的,要断了它的主根,让它不能繁殖,那么善行就会蔓延开来。 有一个成语 “怙恶不悛”出自这里,指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这篇文段告诉我们人要向善,坚决远离恶的行为。 4. 帝恶其威名文言文翻译 1、翻译:杨义臣游弋河北一带,随把战况和河北群贼蜂起的情况上书朝廷。朝中内侍郎虞世基负责把各地上奏的表文呈送杨广,他知道杨广不愿听到各地盗乱情况的奏报,每当有这样的奏报,他总是掩饰真情,不实事求是地报告,只是对杨广说:“盗贼成不了气候,地方的官吏正在全力追剿,很快就会彻底剿除的。”并劝说皇帝不必忧心介意。当杨广接到杨义臣在河北收降数十万叛军的捷报后,不禁叹息说:“我原来没有听到盗贼发展到如此地步?贼势发展得这样快,杨义臣降贼这么多?”虞世基却仍然对杨广说:“盗贼都是小股势力,虽多但终不能成气候,不必担忧;杨义臣几尽剿除盗贼,长期在京城之外拥有重兵,很不合适,不得不防。”杨广竟以为然,随即下令追回杨义臣,并遣散他的士兵。杨义臣为此报憾忧愤,不得不回朝听命。不久后,张金称、高士达的余部全都归附窦建德,河北叛军复盛。回朝后,杨义臣因军功升任光禄大夫,不久拜授礼部尚书。不久,在官任上去世。 2、原文: 杨义臣,代人也,本姓尉迟氏。从帝复征辽东,进位左光禄大夫.时渤海高士达,清河张金称并相聚为盗,众已数万,攻陷郡县.帝遣将军段达讨之,不能克.诏义臣率辽东还兵数万击之,大破士达,斩金称.又收合降贼,入豆子,讨格谦,擒之,以状闻奏.帝恶其威名,遽追入朝,贼由是复盛.义臣以功进位光禄大夫,寻拜礼部尚书.未几,卒官. 5. 文言文翻译 孙叔敖做了楚国的宰相,全都城的官吏和百姓都来祝贺。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制的丧衣,戴着白色的丧帽,最后来吊丧。孙叔敖整理好衣帽出来接见了他,对老人说:“楚王不了解我没有才能,让我担任宰相这样的高官,人们都来祝贺,只有您来吊丧,莫不是有什么话要指教吧?”老人说:“是有话说。自己富贵了却对人傲慢的人人民就会离开他,地位高了却擅自用权的人君王就会厌恶他,俸禄优厚了却不知足的人祸患就隐伏在那里。”孙叔敖向老人拜了两拜,说:“我诚恳地接受您的指教,还想听听您其余的意见。”老人说:“地位越高,态度越谦虚;官职越大,处事越小心谨慎;俸禄已很丰厚,就不应索取分外财物。您严格地遵守这三条,就能够把楚国治理好。”孙叔敖回答说:“您说的很对,我一定会牢牢记住它们!” 字词: 令尹(yǐn):楚国官名,相当于宰相。 国:指都城。 吊:吊唁。 衣粗衣:穿着麻制的丧衣。 受吏民之垢:意即担任宰相一事,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 不肖:不能干,没有贤德。 患处之:灾祸就隐伏在那里。 意益下:越发将自己看低。 心益小:意思是处事越要小心谨慎。益,更。 全文重点字词: 孙叔敖为(做,担任)楚令尹,一(全)国吏民(官员和百姓)皆来贺。有一老父(老人),衣(做动词,穿)粗衣,冠(做动词,戴帽子)白冠,后来吊(原意为“慰问”,这里是“吊唁”的意思)。孙叔敖正衣冠而(表承接)见之,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之(助词,无意)不肖(不贤能),使臣受吏民之(助词的)垢(责骂),人尽(都)来贺,子独后吊,岂(表反问的语气词,相当于“难道”)有说(说法)乎?”父日:“有说。身已贵而(表转折)骄人(对人傲慢)者民去(离开、抛弃)之,位已高而擅权(擅自用权)者君恶(讨厌)之,禄已厚(优厚)而不知足者患(祸患)处(隐伏)之。”孙叔敖再(两次)拜曰:“敬受命,愿(希望)闻余教(教导)。”父曰:“位已高意益(更加)下,官益大而心益小(处事越要小心谨慎),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足够)以(用来)治楚矣!” 孙叔敖采纳了老者哪三条谏言? 原文回答:1 位已高而意益下 2 官益大而心益小 3 禄已厚而慎不敢取 概括回答:1地位高了而心志更要谦卑 2 官职大了而心思更要谨慎小心 3 俸禄优厚了而更要慎重,不敢索取。 文中孙叔敖是怎样一个人物,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 ①他是一个能虚心求教的人。 ②身居高位而能严格要求自己,能正确而清醒地把握自己。 ③时刻为百姓着想,为国家利益着想的人。 “老父”在服饰、行动上与“一国吏民”有什么不同? 他穿白衣戴白帽,“一国吏民”都来祝贺他,而“老父”却告诫他。 补充一则与“纳言”有关的事例 示例: 1、唐太宗善纳魏征良言,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 2、刘邦善纳张良良言,战胜了项羽,一统天下。 3、邹忌讽齐王纳谏 本文选自《说苑·敬慎》。孙叔敖出任楚国令尹,官吏、百姓都来祝贺,却有一位老人来吊丧,而孙叔敖不但不生气,反而更加彬彬有礼。这里写了两个奇特的人物:一个是普通百姓,对新任令尹胆敢冲撞冒颜,且“出言不逊”;一个是朝廷高官,面对小民百姓的“无礼”,却能以礼待之,虚心纳言受教。这两个奇特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相映成趣。自然,“趣”之旨,在于突出孙叔敖为官谦虚尽职,能够听取别人哪怕是小民百姓的意见。正因为如此,孙叔敖为楚相,很有政绩。孙叔敖的为官之道,在今天也还可借鉴。作者想告诉我们:为官应该谦逊尽职,能够听取别人的意见。 【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①一国吏民皆来贺 ( ) ②后来吊 ( ) ③孙叔敖正衣冠而出见之 ( ) ④位已高而意益下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 3.上文“衣粗衣”中,前一个“衣”作动词,释为“穿”,后一个“衣”作名词,释为“衣服”。请找出上文中用法与此相似的词句。 【参考答案】 二、1.①全。②吊唁。③使……端正。④越,更加。2.自己当了大官,而对人傲慢,百姓就会离弃他;职位高,而擅弄职权,国君就会厌恶他;俸禄优厚,而不满足,祸患就会降临到他那里。3.冠白冠。
2023-08-05 12:47:151

春秋时期谁说的地位越高就越要谦虚,越富有就要越节俭

田子方(子击出,遭田子方于道,下车伏谒,子方不为礼。子击怒,谓子方曰:“富贵者骄人乎?贫贱者骄人乎?”子方曰:“亦贫贱者骄人耳,富贵者安敢骄人!国君而骄人则失其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其家。失其国者未闻有以国待之者也,失其家者未闻有以家待之者也。夫士贫贱者,言不用,行不合,则纳履而去耳,安往而不得贫贱哉!”子击乃谢之。)
2023-08-05 12:47:252

课外文言文题和答案

士别三日 三国时代东吴的吕蒙,可说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周瑜死后,他继任东吴的都督。设计击败了蜀汉的关羽,派部将潘璋把关羽杀死后,不久地也死去。 吕蒙本来是一个不务正业不肯用功的人,所以没有什么学识。鲁肃见了他,觉得没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后来,鲁肃再遇见他时,看见他和从前完全不同,是那样威武,踉他谈起军事问题来,显得很有知识,使鲁肃觉得很惊异。便笑着对位开玩笑说: “现在,你的学识这么好,既英勇,又有如谋,再也不是吴下的阿蒙了。” 吕蒙答道: “人别后三天,就该另眼看待呀!”吕蒙的话,原文是“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后来的人,便用“士别三日”这句话,来称赞人离开后不久,进步很快的意思。 三令五申 春秋时侯,有一位著名军事学家名孙武,他携带自己写的“孙子兵法”去见吴王阖庐。吴王看过之后说:“你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看过了,是不是拿我的军队试试?”孙武说可以。吴王再问:“用妇女来试验可以吗?”孙武也说可以。于是吴王召集一百八十名宫中美女,请孙武训练。 孙武将她们分为两队,用吴王宠爱的两个宫姬为队长,并叫她们每个人都拿着长戟。队伍站好后,孙武便发问:“你们知道怎样向前向后和向左向右转吗?”众女兵说:“知道。”孙武再说:“向前就看我心胸;向左就看我左手;向右就看我右手;向后就看我背后。”众女兵说:“明白了。”于是孙武使命搬出铁钺(古时杀人用的刑具),三番五次向她们申戒。说完便击鼓发出向右转的号令。怎知众女兵不单没有依令行动,反而哈哈大笑。孙武见状说:“解释不明,交代不清,应该是将官们的过错。”于是又将刚才一番话详尽地再向她们解释一次。再而击鼓发出向左转的号令。众女兵仍然只是大笑。 孙武便说:“解释不明,交代不清,是将官的过错。既然交代清楚而不听令,就是队长和士兵的过错了。”说完命左右随从把两个队长推出斩首。吴王见孙武要斩他的爱姬,急忙派人向孙武讲情,可是孙武说:“我既受命为将军,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遂命左右将两女队长斩了,再命两位排头的为队长。自此以后,众女兵无论是向前向后,同左向右,甚至跪下起立等复杂的动作都认真操练,再不敢儿戏了。 这故事原出于“史记”的“孙子吴起列传”。后来;人们把孙向女兵再三解释的做法,引伸为“三令五申”,即反覆多次向人告诫的意思。例如某地政府向食品商店屡次告诫食品要清洁卫生,以免损害顾客健康,我们便可说:对于食品商店要保证清洁卫生,政府已“三令五申”:大家都早已知道了。 大公无私 春秋时,晋平公有一次问祁黄羊说: “南阳县缺个县长,你看,应该派谁去当比较合适呢?” 祁黄羊毫不迟疑地回答说: “叫解狐去,最合适了。他一定能够胜任的!” 平公惊奇地又问他: “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 祁黄羊说: “你只问我什么人能够胜任,谁最合适;你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 于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了。解狐到任后。替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称颂他。 过了一些日子,平公又问祁黄羊说: “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个法官。你看,谁能胜任这个职位呢?” 祁黄羊说:“祁午能够胜任的。” 平公又奇怪起来了,问道: “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怎么推荐你的儿子,不怕别人讲闲话吗?” 祁黄羊说: “你只问我谁可以胜任,所以我推荐了他;你并没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 平公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祁午当上了法官,替人们办了许多好事,很受人们的欢迎与爱戴。 孔子听到这两件事,十分称赞祁黄羊。孔子说: “祁黄羊说得太好了!他推荐人,完全是拿才能做标准,不因为他是自己的仇人,存心偏见,便不推荐他;也不因为他是自己的儿子,怕人议论,便不推荐。像黄祁羊这样的人,才够得上说“大公无私”啦!” 高山流水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色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西汉时候,有一位勇猛善战的将军,名叫李广,一生跟匈奴打过七十多次仗,战功卓著,深受官兵和百姓的爱戴。李广虽然身居高位,统领千军万马,而且是保卫国家的功臣,但他一点也不居功自傲。他不仅待人和气,还能和士兵同甘共苦。每次朝廷给他的赏赐,他首先想到的是他的部下,就把那些赏赐统统分给官兵们;行军打仗时,遇到粮食或水供应不上的情况,他自己也同士兵们一样忍饥挨饿;打起仗来,他身先士卒,英勇顽强,只要他一声令下,大家个个奋勇杀敌,不握牺牲。这是一位多么让人崇敬的大将军啊! 后来,当李广将军去世的噩耗传到军营时,全军将士无不痛哭流涕,连许多与大将军平时并不熟悉的百姓也纷纷悼念他。在人们心目中,李广将军就是他们崇拜的大英雄。 汉朝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为李广立传时称赞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说,桃李有着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实,虽然它们不会说话,但仍然会吸引人们到树下赏花尝果,以至树下都走出一条小路,李广将军就是以他的真诚和高尚的品质赢得了人们的崇敬。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则成语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比喻为人真诚,严于律已,自然会感动别人,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敬仰。 不耻下问 春秋时代,孔子被人们尊为“圣人”,他有弟子二千,大家都向他请教学问。他的《论语》是千百年来的传世之作。 孔子学问渊博,可是仍虚心向别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庙去祭祖。他一进太庙,就觉得新奇,向别人问这问那。有人笑道:“孔子学问出众,为什么还要问?”孔子听了说:“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他的弟子问他:“孔圉死后,为什么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才配叫‘文"。”弟子们想:“老师常向别人求教,也并不以为耻辱呀!” 虚心好学,肯向一切人,包括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学习,叫“不耻下问”。 伯乐 相 马 传说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一直到现在。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仔细寻访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辛苦倍至,但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立刻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 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又骨瘦如柴,于是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伯乐牵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楚王听到马嘶声,走出宫外。伯乐指着马说:“大王,我把千里马给您带来了,请仔细观看。” 王一见伯乐牵的马瘦得不成样子,认为伯乐愚弄他,有点不高兴,说:“我相信你会看马,才让你买马,可你买的是什么马呀,这马连走路都很困难,能上战场吗?” 伯乐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拉了一段车,又喂养不精心,所以看起来很瘦。只要精心喂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体力。” 楚王一听,有点将信将疑,便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果然,马变得精壮神骏。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楚王对伯乐更加敬重了。 杯弓蛇影 有一天,乐广请他的朋友在家里大厅中喝酒。那个朋友在喝酒的时候,突然看见自己的酒杯里,有一条小蛇的影子在晃动,他心里很厌恶,可还是把酒喝了下去。喝了之后,心里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回到家中就生起病来。 隔了几天,乐广听到那个朋友生病的消息,了解了他得病的原因。乐广心里想:“酒杯里绝对不会有蛇的!”于是,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去察看。原来,在大厅墙上,挂有一把漆了彩色的弓。那把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那朋友放过酒杯的地方,乐广就跑到那个朋友那里去,把这事解释给他听。这人明白了原因以后,病就立刻好了。 后来人们就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抱薪救火 战国末期,秦国向魏国接连发动大规模的进攻,魏国无力抵抗,大片土地都被秦军占领了。到公元前273年,秦国又一次向魏国出兵,势头空前猛烈。 魏王把大臣们召来,愁眉苦脸地问大家有没有使秦国退兵的办法。大臣们由于经过多年的战乱,提起打仗就吓得哆嗦,谁也不敢谈“抵抗”二字。在这大兵压境的危急时刻,多数大臣都劝魏王,用黄河以北和太行山以南的大片土地为代价,向秦王求和。 谋士苏代听了这些话,很不以为然,忙上前对魏王说:“大王,他们是因为自己胆小怕死,才让您去卖国求和,根本不为国家着想。您想,把大片土地割让给秦国虽然暂时满足了秦王的野心,但秦国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只要魏国的土地没割完,秦军就不会停止进攻我们。” 说到这里,苏代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人,他的房子起火了,别人劝他快用水去浇灭大火,但他不听,偏抱起一捆柴草去救火,是因为他不懂得柴草不但不能灭火反而能助长火势的道理。大王若同意拿着魏国土地去求和,不就等于抱着柴草救火吗?” 尽管苏代讲得头头是道,但是胆小的魏王只顾眼前的太平,还是依大臣们的意见把魏国大片土地割让给秦国。到公元225年,果然秦军又向魏国大举进攻,包围了国都大梁,掘开黄河大堤让洪水淹没了大梁城,魏国终于被秦国灭掉了。 故事出自《史记·魏世家》。成语“抱薪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灭祸害,结果反而使祸害扩大。 春秋时候,秦国有个叫孙阳的人,擅长相马,无论什么样的马,他一眼就能分出优劣。他常常被人请去识马、选马,人们都称他为伯乐(“伯乐”本是天上的星名,据说负责管理天马)。 有一次,孙阳路过一个地方,忽见一匹拖着盐车的老马冲他叫个不停,走近一看,原来是匹千里马,只是年龄稍大了点。老马拉着车艰难地走着,孙阳觉得太委屈了这匹千里马,它本是可以奔跑于疆场,可以发挥更大作用的宝马良驹,现在却默默无闻地拖着盐车,慢慢地消耗着它的锐气和体力,实在可惜!孙阳想到这里,难过得落下泪来。 为了让更多的人学会相马,使千里马不再被埋没,也为了自己一身绝技不至于失传,孙阳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相马经验和知识写成了一本书,配上各种马的形态图,书名叫《相马经》。 孙阳有个儿子,看了父亲写的《相马经》,以为相马很容易,就拿着这本书到处找好马。他按照书上所绘的图形去找,一无所获。又按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最后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亲一看,哭笑不得,没想到儿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说:“可惜这马太喜欢跳了,不能用来拉车。”接着感叹道:“所谓按图索骥也。”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 不耻下问 春秋时代,孔子被人们尊为“圣人”,他有弟子二千,大家都向他请教学问。他的《论语》是千百年来的传世之作。 孔子学问渊博,可是仍虚心向别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庙去祭祖。他一进太庙,就觉得新奇,向别人问这问那。有人笑道:“孔子学问出众,为什么还要问?”孔子听了说:“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他的弟子问他:“孔圉死后,为什么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才配叫‘文"。”弟子们想:“老师常向别人求教,也并不以为耻辱呀!”
2023-08-05 12:47:352

狐丘丈人是谁

原文]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 蹴然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 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犹病诸。”  [译文]  孙叔敖遇到狐丘丈人,狐丘丈人说:“我听说,有三利必有三害,你知道吗?”孙叔敖惊讶地改变脸色说:“我不聪明,怎么知道。请问什么叫三利,什么叫三害?”狐丘丈人说:“爵位高的,人们会嫉妒他;官大的,君主会厌恶他;俸禄厚的,怨恨会集中于他。这就是三利三害。”孙叔敖说:“不是这样的。我爵位越是高,心志越在于下层;我的官越是大,做事越加小心谨慎;我的俸禄越是多,布施越加广泛。这样可以免于害吗?”狐丘丈人说:“说得好啊!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感到患苦。”   字词翻译:   遇:遇见,遇到  子:你  易:改变   容:神色,脸色   敏:聪明   谓:叫做,称作   归:越加   施:布施  益:越  乎:吗  仆:谦称   恶:怨恨  [启示]  告诉我们世人在名誉、地位、金钱面前要冷静小心。
2023-08-05 12:47:421

鹦鹉灭火文言文启示ji

1. 鹦鹉灭火(文言文)的生活启示 1.帮助他人,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显示一片诚心。 2.尽心尽力去做看似无用的事情,而以诚心感动了他人并得到帮助。 3.人要有毅力, 不管这股力量是多么的微小, 持之以恒的应对 ,一定会有回报的 。 4.我们要知恩图报,不要忘恩负义。 5.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善待亲人,善待友人,善待路人 6..对待朋友要真心真意 7.一个人要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一件艰巨的任务是不容易的,如果有贵人相助就简单得多,但是贵人并不是随意帮助别人的,所谓天助自助者,自己不努力,是不能寄望得到别人的帮助;如果所从事的任务是基于一项伟大的情操,则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大家一起共襄盛举。 这则寓言赞扬了朋友之间的友谊,体现了鹦鹉注重友情,写出鹦鹉看到朋友受难,虽然以一己之力不能救助朋友,但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帮助朋友的美好品质. 2. 黔之驴与鹦鹉灭火这两篇文言文给我们的启示 一,黔之驴 1.老虎角度: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但面对突如其来的敌人不能贸然斗争,要深入调查探究底细,掌握了敌人的详细资料时,再攻其要害,方能胜券在握。 2.驴子角度:我们不能做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人,要有真才实学。生存在优胜劣汰的环境中,要有自知之明,面对强敌要沉着应付,以智求得生机。 3.好事者角度:影射为某些官僚主义者不顾实情,贸然引进,致使人才被荒废扼杀。 二,鹦鹉灭火 这个故事跟愚公移山有点像,但更加入了感人的友谊。一个人要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一件艰巨的任务是不容易的,如果有贵人相助就简单得多,但是贵人(天神)并不是随意帮助别人的,所谓天助自助者,自己不努力,是不能寄望得到别人的帮助;如果所从事的任务是基于一项伟大的情操,则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大家一起共襄盛举。 3. 鹦鹉灭火的解释 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辄相爱重。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便去。后数月,山中大火。鹦鹉遥见,便入水沾羽,飞而洒之。天神曰:“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对曰:“虽知不能救,然尝侨是山,禽兽行善,皆为兄弟,不忍见耳。”天神嘉感,即为灭火。 有一群鹦鹉飞到一座山上,山中的禽兽都(很喜欢),互敬互爱。鹦鹉想,这里虽然感到很快乐,但是不能长久居留下去,于是便飞走了。过了好几个月以后,山中突然失火。鹦鹉远远地看到,便用自己的羽毛沾湿水,飞到山上,洒水去救火。天神见此,说道:“你虽然很有意气和气志,但又有什么用(效果)呢!”鹦鹉答道:“我虽然知道不能够把火救灭,但是我曾经住过这座山,与山上的禽兽友好相处,亲如兄弟,(山中这样着火),我不忍心看下去啊!”天神听了很感动,以示嘉奖,便把山火灭了 4. 《鹦鹉灭火阅读答案》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 《鹦鹉灭火》阅读答案 鹦鹉灭火 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皆相爱。 鹦鹉自念,此山虽乐,然非吾久居之地,遂去。禽兽依依不舍。 后数月,山中大火。 鹦鹉遥见,心急如焚,遂入水沾(沾湿)羽,飞而洒之。 天神言:"汝虽好意,然何足道也?" 对曰:"虽知区区水滴不能救,然吾尝侨居是山,禽兽善待,皆为兄弟,吾不忍见其毁于火也!" 天神嘉其义,即为之灭火。 1。 解释下列画线的词。 A。 有鹦鹉飞集他山() B。山中禽兽皆相爱() C。 然何足道也() D。然吾尝侨居是山() 2。 翻译:天神嘉其义,即为之灭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对"义"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122、鹦鹉灭火 一群鹦鹉飞到一座山上,山中的禽兽都(很喜欢),互敬互爱。 鹦鹉想,这里虽然感到很快乐,但是不能长久居留下去,于是便飞走了。 过了好几个月以后,山中突然失火。鹦鹉远远地看到,便用自己的羽毛沾湿水,飞到山上,洒水去救火。 天神见此,说道:"你虽然很有意气和气志,但又有什么用(效果)呢!"鹦鹉答道:"我虽然知道不能够把火救灭,但是我曾经住过这座山,与山上的禽兽友好相处,亲如兄弟,(山中这样着火),我不忍心看下去啊!"天神听了很感动,以示嘉奖,便把山火灭了 【参考答案】 122、1。 A。 栖止B。喜欢它C。 值得D。移住、寄住 2。 天上的神仙赞许鹦鹉的好心肠,就替它扑灭了火。 3。 帮助他人,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显示一片诚心。有人捐一元钱帮助病重的同学,有人出50万元支援受灾的百姓,各尽其力,这"义"的分量是相当的。 《鹦鹉灭火》阅读答案 【相关推荐】 鹦鹉灭火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鹦鹉灭火》启示与借鉴 文言文《鹦鹉灭火》的寓意 文言文《鹦鹉灭火》相关知识 鹦鹉灭火的词语解释 鹦鹉灭火与愚公移山有什么不同 《鹦鹉灭火》给我们的启示 鹦鹉灭火的寓意 黔之驴与鹦鹉灭火这两篇文言文给我们的启示 鹦鹉灭火对义的理解。 5. 孙叔敖遇狐丘大人 (一) 齐灵公喜欢妇女穿扮男人服饰,全国女人全都穿男人服装。 灵公派官吏禁止她们,并且指出:“穿扮男人服饰的女子,撕破她的衣服,扯断她的衣带。”虽然人们都看见有人被撕破衣服,扯断衣带,但还是不能禁止。 晏子进见时,灵公问道:“我派出官吏禁止女子穿扮男人服饰,撕破她们的衣服,扯断她们的衣带,都亲眼看见还是止不住。 为什么啊?” 晏子回答说:“您让宫内妇女穿扮男人服饰,却在宫外禁止它,就如同在门口挂牛头却在里面卖马肉,您为什么不让宫内女人 *** 扮男人服饰,那么外面也就没有人敢了。” 灵公说:“善哉!”令宫内不要女穿扮男人服饰,没过一个月,全国就没有女穿扮男人服饰了。 (二) 有一只鹦鹉飞到一座山上,栖息在那里,山中的飞禽走兽都很喜欢它。 鹦鹉想:这里虽然快乐,却不是我长久停留的地方,就离开了,飞禽走兽很不舍的它。 过了几个月以后,山中失火了。 鹦鹉远远看到,便入水沾湿自己的羽毛,飞到山上洒水救火。 天神说道:“你即使是一片好心,但是这水哪里值得一提呢?” 鹦鹉答道:“我虽然知道这么点水不能救火,但是我曾经在这座山住过,山上的飞禽走兽对我很好,我们亲如兄弟,我不忍心看着他们被火毁灭啊!”天神赞扬它的义举,马上帮它把火扑灭了。 (三) 高怀中在扬州的小东门卖鳝鱼面,他每天要杀几千条鳝鱼。有一位(店里的)女佣心生怜悯,每天夜晚,偷偷从水缸里捞一部分鳝鱼,由后门抛入河中,就这样过了几年。 有一天,店里发生火灾,女佣匆匆忙忙地逃出,被火所烧伤了,她疲倦地躺在河边,到半夜睡着了。 等到醒来以后,发现不但痛苦减轻了,连灼伤的部位也全好了。看伤口,有河中的污泥堆积在伤口,而地面留下鳝鱼走过的痕迹。 她才知道是从前所放生的鳝鱼来救她。高怀中被女佣的行为所感动,于是停止行业。 拆除锅炉,下面有洞,将洞中的无数条鳝鱼,全部放到河里。 (四) 陆绩是三国时期的吴国人。 他曾经担任过庐江太守,和袁术关系很好。又精通天文和历法。 陆绩六岁时,到九江去拜见袁术。袁术命令下人拿出许多橘子来给陆绩吃。 陆绩把三个橘子藏在了胸怀,等到告别的时候,跪着向袁术拜谢。不料这三个橘子从袖子里滚落到地上。 袁术笑着说:“陆绩,你来别人家做客,竟暗地里藏了主人的橘子,这是为什么呢?”陆绩跪在地上,回答道:“这橘子很甜,我想带几个橘子回去给母亲吃。”袁术说:“陆郎,你那么小就知道要孝敬父母,长大后必定是人才。 ”袁术认为陆绩十分与众不同,后来经常向别人称赞陆绩怀桔的美德。 (五) 孙泰是山阳人,年轻时拜皇甫颖为师,志行品德很有古代贤人的风度。 孙泰的妻子是他的表妹。起初是姨母年纪老了,把两个女儿托付给孙泰,说:“长女一只眼睛瞎了,你可以娶她的妹妹。 ”姨母去世了,孙泰娶了姨母的长女为妻。有人问他的缘故,孙泰说:“那人眼睛有毛病,除了嫁给我就嫁不出去了。” 众人都佩服孙泰的正义。孙泰曾经在都市遇见一座铁灯台,把它买了下来,叫人洗刷,原来是银制品。 孙泰赶忙前往归还卖主。 6. 求《文言问启蒙读本》原文,文学常识,文言知识,启发与借鉴,思考 百度上有这个专门的吧,自己去看。这么多…… 1、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辄相爱重。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便去。后数月,山中大火。鹦鹉遥见,便入水沾羽,飞而洒之。天神曰:“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对曰:“虽知不能救,然尝侨是山,禽兽行善,皆为兄弟,不忍见耳。”天神嘉感,即为灭火。 有一群鹦鹉飞到一座山上,山中的禽兽都(很喜欢),互敬互爱。鹦鹉想,这里虽然感到很快乐,但是不能长久居留下去,于是便飞走了。过了好几个月以后,山中突然失火。鹦鹉远远地看到,便用自己的羽毛沾湿水,飞到山上,洒水去救火。天神见此,说道:“你虽然很有意气和气志,但又有什么用(效果)呢!”鹦鹉答道:“我虽然知道不能够把火救灭,但是我曾经住过这座山,与山上的禽兽友好相处,亲如兄弟,(山中这样着火),我不忍心看下去啊!”天神听了很感动,以示嘉奖,便把山火灭了。 2、鳝救婢 高怀中(人名可保留不译),业(经营)鳝面于扬州小东门(于于扬州小东门,倒装句,要翻译出来,即在扬州小东门。),日(每日,名词作动词用)杀鳝以(在)千数(数量),(高怀中的)一(位)婢(女仆)悯(怜悯)之(代鳝鱼),每夜窃(偷)部分缸中鳝,从后窗投诸(之于)河,如(像)是(这样)累(多)年。一日面店被焚(被火烧),婢(女)仓皇出逃,为(被)火所伤(所伤,烧伤),困于河滨(困于,被动。被困在河边)。夜深(婢女)入睡,比(等到)醒而痛减(少),伤尽(逐渐)愈(痊愈)。视(看)之(代词,伤口),有(伤口上有)河中污泥,敷于(在)伤处,而(然而)周(周围)有鳝之(助词,的)行(爬行)迹(痕迹),始(开始)知(知道,明白)向(先前)所放生之(的)鳝来救也。高怀中感其(代,这件事)异(奇怪) 遂(就)为(因为)之(这件事)罢业(不在经营鳝面生意)。及(等)拆锅,下(锅下)有洞,生(活得)鳝无数(很多)盘(盘踞)其(代,洞)中,悉(全部)纵(放)之(代,鳝鱼)于(在)河。 [文言知识] 1.“诸”与“之于”。“诸”与“之于”在文言中常可互用互解。上文“从后窗投诸河”,即可按“从后窗投之于河”理解,而“悉纵之于河” ,也可说成“悉纵诸河”。又,《愚公移山》:“投诸渤海之尾”,即“投之于渤海之尾”,意为把土石投放到渤海的边上。 2.以千数。“以千数”意为用千来计算,即数千条,“日杀鳝以千数”,即每天宰鳝好几千条。如果理解为一千条或约一千条,都是不对的。“以百数”即几百;“以十数”即几十。 3、还找不到符合你要求的:) 4、陆绩六岁,作客归来。母性所爱,怀橘三枚。 汉陆绩,字公纪,吴郡人。其父康,曾为庐江太守,与袁术交好。绩六岁时,于九江见术,术出橘待之。绩怀其三枚,及归拜辞,橘堕地。术笑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绩跪答曰,吾母性之所爱,欲归以遗母。术大奇之。 情到真处,小节亦关至行,况六岁之儿,一橘不忘母乎,真千古美谈也。今人席间怀果,欲娱其儿。夫一样怀归,盍易爱子之心以爱亲。怀物与儿,识者贱之,怀物奉亲,人皆敬之。奇哉陆郎,可以为法矣。 【白话解释】 汉朝末年间时候,有个姓陆名绩的,表字公纪,是吴郡地方的人。他的父亲名叫陆康,曾经做过庐江地方的知府,和袁术很要好。 陆绩年纪还只有六岁的时候,便会到九江地方去拜见袁术。袁术就拿出许多橘子来,给陆绩吃。陆绩暗地里把三个橘子装在袖子里,等到告别的时候,就向着袁术拜谢了一回。不料这三个橘子,扑陆的从袖子里跌到地上。 袁术笑着说,陆郎呀,你来做了小客人,竟暗地里藏了主人的橘子,不防他人笑你来偷橘子么。陆绩便双膝跪在地上,回答道,我母亲的性子,很喜欢吃这些东西。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想起带几只回去,给母亲吃。袁术听了这一番话,觉得大大的希奇。
2023-08-05 12:47:481

有关孙叔敖的故事

砸死了两头蛇
2023-08-05 12:47:595

说苑贵德文言文翻译

1. 求说苑贵德中的一句翻译 首先我要说的是:这句话的出处是一篇经典的文章,非常的精彩! 全文如下: 乐羊为魏将以攻中山。其子在中山,中山县其子示乐羊,乐羊不为衰志,攻之愈急。中山因烹其子而遗之羹,乐羊食之尽一杯。中山见其诚也,不忍与其战,果下之。遂为文侯开地。文侯赏其功而疑其心。孟孙猎得谟。使秦西巴持归,其母随而鸣,秦西巴不忍,纵而与之。孟孙怒而逐秦西巴。居一年,召以为太子傅。左右曰:“夫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太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以一而不忍,又将能忍吾子乎?”故曰:巧诈不如拙诚。乐羊以有功而见疑,秦西巴以有罪而益信由仁与不仁也。 这句话可以这么翻译: 中山国于是将乐羊儿子烹了之后送羹给乐羊,乐羊喝干了一杯。中山国看到了乐羊的决心,不忍心和他对战,终于拿下了中山国。 因此“诚”是指“诚意,决心” “忍”是指“忍心”,原来的翻译是正确的。 你只有联系上下文的意思才能够读懂这句话。 全文的翻译如下: 乐羊是魏国大将攻打中山国。乐羊的儿子在中山国,中山国悬挂乐羊儿子给乐羊看,乐羊并没有因此而减弱进攻的意志,攻打更为猛烈。中山国于是将乐羊儿子烹了之后送羹给乐羊,乐羊喝干了一杯。中山国看到了乐羊的决心,不忍心和他对战,终于拿下了中山国。于是成为文侯发迹的地方。文侯欣赏他的战功,但怀疑他的内心。 孟孙打猎捕获一只貘。让秦西巴拿着回家,貘的母亲一边跟一边鸣叫,秦西巴不忍心,放了貘给母貘。孟孙(因此)发怒放逐了秦西巴。一年过后,召回秦西巴做太子的老师。旁边的人说:“秦西巴对君王是有罪的,现在又任命他为太子傅,为什么?”孟孙回答:“他能因为一只貘而不忍心,又怎么能忍心我的儿子啊?”所以说:巧妙的奸诈不如拙朴的诚实。乐羊因为有功而被疑心,秦西巴以有罪而更加得到信任,原因就在于仁与不仁的差别啊。 2. 说苑 贵德 魏武侯浮西河而下 武侯泛舟黄河顺流而下,船到半途,回过头来对吴起说:“山川是如此的险要、壮美哟,这是魏国的瑰宝啊!”吴起回答说:“国家政权的稳固,在于施德于民,而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 从前三苗氏左临洞庭湖,右濒彭蠡泽,因为它不修德行,不讲信义,所以夏禹能灭掉它。夏桀的领土,左临黄河、济水,右靠泰山、华山,伊阙山在它的南边,羊肠坂在它的北面。 因为他不施仁政,所以商汤放逐了他。殷纣的领土,左边有孟门山,右边有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边,黄河流经它的南面,因为他不施仁德,武王把他杀了。 由此看来,政权稳固在于给百姓施以恩德,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如果您不施恩德,即便同乘一条船的人也会变成您的仇敌啊!”武侯回答说:“讲的好。” 3. 跪求译文 5.贵德 一段译文 译文: 武王打败了商朝,召见姜太公,问他:“该拿那些商朝的士人和百姓怎么办?”太公回答:“我听说喜欢那个人,同时会喜爱他房上的乌鸦,憎恨那个人,会连带厌恶他的篱笆,全部把他们杀掉,不留活的,怎么样?”武王说:“不行。”太公出去后,邵公进见,武王问:“你看怎么办?”邵公回答说:“把有罪的杀掉,无罪的让他活着,怎么样?”武王说:“不行。”邵公出去后,周公进见。武王问;“你看该怎么办?”周公说:“让他们各自居住自己的家里,种自己的田,不要因为旧朝新臣而有所改变,亲近仁爱的人。百姓有了过错,责任在我一个人身上。”武王说:“平定天下的胸怀多么宽广啊!”凡是尊重士人君子的人,是因为他们仁爱而有德行。 4. 《说苑》刘向 文言文 翻译 孔子曰:“存亡祸福,皆在已而已,天灾地妖,亦不能杀也。”昔者殷王帝辛之时,爵生乌于城之隅,工人占之曰:“凡小以生巨,国家必祉,王名必倍。”帝辛喜爵之德,不治国家,亢暴无极,外寇乃至,遂亡殷国,此逆天之时,诡福反为祸至。殷王武丁之时,先王道缺,刑法弛,桑谷俱生于朝,工人占之曰:“桑谷者,野物也;野物生于朝,意朝亡乎!”武丁恐骇,侧身修行,思先王之政,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明养老之道;三年之后,远方之君,重译而朝者六国,此迎天时得祸反为福也。敬妖孽者.天所以誓天子诸侯也;恶梦者,所以警士大夫也。故妖孽不胜善政,恶梦不胜善行也;至治之极,祸反为福。故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 夫福生于隐约,而祸生于得意,齐顷公是也。齐顷公、桓公之子孙也,地广民众,兵强国富,又得霸者之余尊,骄蹇怠傲,未尝肯出会同诸侯,乃兴师伐鲁,反败卫师于新筑,轻小嫚大之行甚。俄而晋鲁往聘,以使者戏,二国怒,归求党与助,得卫及曹,四国相辅期战于鞍,大败齐师,获齐顷公,斩逢丑父,于是戄然大恐,赖逢丑父之欺,奔逃得归。吊死问疾,七年不饮酒,不食肉,外金石丝竹之声,远妇女之色,出会与盟,卑下诸侯,国家内得行义,声问震乎诸侯,所亡之地弗求而自为来,尊宠不武而得之,可谓能诎免变化以致之,故福生于隐约,而祸生于得意,此得失之效也。(《说苑》 孔子说:“人的存亡与祸福,都决定于自身,天灾地祸,不能使人灭绝。”当年殷王帝辛主政之时,一只小雀在城角生了一只乌鸦,懂预测的人占卜后说:“平凡细小孕生巨大,国家必定有福泽,大王的威名将更显著。”帝辛沉迷在小雀带来的吉兆中,荒废政事,不治理国家,残暴到了极点,外敌于是到来,殷国就这样灭亡了,这就是违逆天意,福泽反化作祸患到来。殷王武丁当政之初,先代君王治国的法则被废弃,刑法遭到毁坏,桑树和谷物长在朝堂上,懂预测的人占卜后说:“桑谷,是长在野外的东两,现在长在朝堂,意味着国家要灭亡。”武丁惶恐不安,于是戒慎自身提高品行,思慕先代君主的仁政,使被灭亡的诸侯国重新兴起,承续已断绝的世祀,推举隐居的贤人,申明奉养老人的做法;三年之后,远方的诸侯国君,十分高兴,前来朝拜的有六个诸侯国,这就是顺应天意得祸反变为福。因此,怪异不祥的事情,是上天用来告诫君主和诸侯国君的;恶梦,是上天用来告诫士大夫的。因此,怪异不祥的事物,不能战胜仁政,恶梦胜不了美好的品行;至为用心地治理国家,祸患就会变为福泽。所以太甲说:“天造的灾祸,还可以避开,自己制造的祸患,是不能够逃避的。” 福泽在不得志中产生,祸患在目的已达到之后出现,齐顷公就是这样的。齐顷公是齐桓公的子孙,他当政之初,土地广阔,百姓众多,军队强大,国家富裕,又有桓公称霸时余下的尊崇,骄矜傲慢,从不肯会见诸侯;还发兵攻打鲁国,回来的时候又在新筑打败卫国的军队,既轻侮小国又傲视大国,行为十分嚣张。不久晋国与鲁国前来问候致意,齐国竟拿使者来开玩笑,晋鲁二国发怒,寻求盟友相助,得到卫国与曹国的支持,四个国互相帮助,约定在鞍这地方开战,狠狠地击败齐国的军队,抓获了齐顷公,斩了逢丑父,于是齐顷公非常震恐,依仗逢丑父的欺诈,得以奔逃回国。回来后,齐顷公悼念死者慰问病者,七年不沾一滴酒,不吃肉,置身子琴瑟箫管之外,远离歌姬美女,拜会并与诸侯结盟,屈居诸侯之下,在国内施行仁义,声望远播到各诸侯国,以前失去的土地,未曾索取却自送上门,尊荣的地位不用武力就得到,可以说能够屈曲自勉于是变辱为荣,所以说,福泽在不得志中产生,祸患在目的已达到之后出现,这是成功与失败的功效。 5. 文言文《说苑 尊贤》翻译 《说苑 尊贤》译文:君王要想使天下安定太平,把光荣的名声流传到后世,一定要尊重贤臣,谦虚地对待士人。 朝廷没有贤臣,就像鸿鹄没有翅膀一样,虽然有飞翔千里的愿望,还是不能达到自己心中想要到达的方;所以越过江海的人要依靠船只,到达远方的人要依靠车马,想要称霸成王的人要依靠贤士。因此,吕尚被聘用,天下人就知道商将要灭亡,周将要称王了;管仲、百里奚被任用,天下人就知道齐、秦一定会称霸了。 纣王任用恶来,齐国任用苏秦,秦王任用赵高,天下人就知道他们将要灭亡了。齐景公攻打宋国,来到岐堤上面,登高而望,长叹道:“过去我的先父桓公,只有八百辆兵车,就能在诸侯中称霸。 如今我有三千辆兵车,却不敢长久地呆在这里,难道是因为没有管仲的缘吗?”弦章回答说:“我听说,水面宽广,鱼儿就长的大,君王圣明,臣子就忠诚。从前,因为有桓公,所以才有管仲;现在如果桓公在这里,那么车下的大臣就全都是管仲了。” 杨因求见赵简主,说:“我在家乡,三次被人驱逐,侍奉国君,又有五次被撤职;听说您喜爱士人,特地跑来见您。”赵简主听了,停止吃饭,叹息不已,直起身子,跪着行走。 左右的人上前劝谏说:“在家乡三次被人驱逐,这说明他不受大家欢迎;事奉国君五次被撤职,这说明他对国君不忠;现在您看中的这个人,已经被人指出八次过失了。赵简主说:“你们不知道啊,美女是丑妇的仇敌;品德高尚的君子,是被乱世所疏远的;正直的行为,是邪恶坏人所憎恶的。” 于是出去接见杨因,并授给他相位,国家治理得很好。子路问孔子说:“怎样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在于尊重贤能的人,轻视那些没有才能人。” 子路说:“晋国的中行氏尊重贤能,轻视那些没有才能的人,他的灭亡是什么缘故?”孔子说:“中行氏尊重贤人却不能重用他们,轻视不贤之人却不能罢免他们;贤能的人知道他不重用自己而埋怨他,不贤之人知道他看不起自己而仇恨他;贤能的人埋怨他,不贤之人仇恨他,埋怨和仇恨一同摆在他面前,中行氏即使想不遭灭亡,能够办得到吗?” 《说苑 尊贤》原文: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故绝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 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纣用恶来,齐用苏秦,秦用赵高,而天下知其亡也。 齐景公伐宋,至于岐堤之上,登高以望,太息而叹曰:“昔我先君桓公,长毂八百乘以霸诸侯,今我长毂三千乘,而不敢久处于此者,岂其无管仲欤!”弦章对曰:“臣闻之,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则车下之臣尽管仲也。” 杨因见赵简主曰:“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 简主闻之,绝食而叹,跽而行,左右进谏曰:“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今君有士,见过八矣。” 简主曰:“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也。” 遂出见之,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 子路曰:“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雠之。贤者怨之,不肖者雠之;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扩展资料:《说苑 尊贤》出自刘向的《说苑u2022卷八u2022尊贤》刘向的主要著作:《新序》是一部以讽谏为政治目的的历史故事类编,采集舜、禹以至汉代史实,分类编撰而成的一部书,原书三十卷,今存十卷,曾由北宋曾巩校订,记载了相传是宋玉对楚王问的话,列举了楚国流行歌曲《下里巴人》、《阳阿》、《薤露》等,说是“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说苑》,又名《新苑》,共二十卷,按各类记述春秋战国至汉代的遗闻轶事,每类之前列总说:事后加按语。其中以记述诸子言行为主,不少篇章中有关于治国安民、家国兴亡的哲理格言。 主要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思想、政治理想以及伦理观念。按类编辑了先秦至西汉的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并夹有作者的议论,借题发挥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带有一定的哲理性。 《列女传》是一部介绍中国古代妇女行为的书,也有观点认为该书是一部妇女史。作者是西汉的儒家学者刘向,不过也有人认为该书不是刘向所做,因此,现代流行的有的版本作者一处会标注佚名。 也有人为认为,现代流传的版本是后人在刘向所做版本之上又增加若干篇得来的。 6. 《说苑,奉使》节选自的文言文翻译 陆贾是楚国人,以幕僚宾客的身份随从高祖平定天下,当时人们都称他是很有口才的说客,所以伴随在高祖的身边,常常出使各个诸侯国。 在高祖刚把中国平定的时候,尉他也平定了南越,便在那里自立为王。高祖考虑天下初定,中国劳苦,就没有诛杀尉他,还派遣陆贾带着赐给尉他的南越王之印前去任命。陆生到了南越,尉他梳着当地流行的一撮锥子一样的发髻,像簸箕一样地伸开两腿坐着,接见陆生。陆生就此向尉他说道:“您本是中国人,亲戚、兄弟和祖先的坟墓都在真定。而现在您却一反中国人的习俗,丢弃衣冠巾带,想用只有弹丸之地的小小南越来和天子抗衡,成为敌国,那你的大祸也就要临头了。况且秦朝暴虐无道,诸侯豪杰都纷纷而起,只有汉王首先入关,占据咸阳。项羽背叛盟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们都归属于他,可以称得上是强大无比。但是汉王从巴蜀出兵之后,征服天下,平定诸侯,杀死项羽,灭掉楚国。五年之间,中国平定。这不是人力所能办到的,而是上天辅佐的结果。现在大汉天子听说您在南越称王,不愿意帮助天下人讨平暴逆,汉朝将相都想带兵来消灭您。但是天子爱惜百姓,想到他们刚刚经历了战争的劳苦乱离,因此才暂且罢兵,派遣我授予你南越王的金印,剖 符为信,互通使臣。您理应到郊外远迎,面向北方,拜倒称臣,但是您却想以刚刚建立,还没有把人众收拢起来的小小南越,在此桀傲不驯。倘若让朝廷知道了此事,挖掘烧毁您祖先的坟墓,诛灭您的宗族,再派一名偏将带领十万人马来到越地,那么南越人杀死您投降汉朝,就如同翻一下手背那么容易。” 尉他听罢,立刻站起身来,向陆生道歉说:“我在蛮夷中居住得时间长了,所以太失礼义了。”接着,他又问陆生:“我和萧何、曹参、韩信相比,谁更有德有才呢?”陆生说道:“您似乎比他们强一点。”尉他又问:“那我和皇帝相比呢?”郦生回答:“皇帝从丰沛起兵,讨伐暴虐的秦朝,扫平强大的楚国,为整个天下的人兴利除害,继承了五帝三皇的宏伟业绩,统理整个中国。而中国的人口以亿来计算,土地方圆万里,处于天下最富饶的地域,人多车众,物产丰富,政令出于一家,这种盛况是从开天辟地以来从未有过的。而现在您的人众不过几十万,而且都是未开化的蛮夷,又居住在这局促狭小的山地海隅之间,只不过如同汉朝的一个郡罢了,您怎么竟同汉朝相比!”尉他听了,哈哈大笑,说道:“我不能在中国发迹起家,所以才在此称王。假使我占据中国,我又哪里比不上汉王呢?”通过交谈,尉他非常喜欢陆生,留下他和自己饮酒作乐好几个月。尉他说:“南越人当中没有一个和我谈得来,等到你来到这里之后,才使我每天都能听到过去所未曾听到的事情。”尉他还送给陆生一个袋装包裹,价值千金,另外还送给他不少其它礼品,也价值千金。陆生终于完成拜尉他为南越王的使命,使他向汉称臣,服从汉朝的管制约束。陆贾还朝之后,把以上情况向高祖汇报,高祖非常高兴,任命陆贾为太中大夫。 南越王尉佗是真定人,姓赵。秦国兼并了六国,到秦二世时,南海郡尉任嚣得病将死,把龙川令赵佗召来,任嚣当即向赵佗颁布任命文书,让他代行南海郡的职务。任嚣死后,赵佗借此机会,逐渐用法律杀了秦朝安置的官吏,而用他的亲信做代理长官。秦朝被消灭后,赵佗就攻击并兼并了桂林和象郡,立自己为南越武王。 7. 文言文刘向《说苑》翻译 孔子说:“人的存亡与祸福,都决定于自身,天灾地祸,不能使人灭绝。”当年殷王帝辛主政之时,一只小雀在城角生了一只乌鸦,懂预测的人占卜后说:“平凡细小孕生巨大,国家必定有福泽,大王的威名将更显著。”帝辛沉迷在小雀带来的吉兆中,荒废政事,不治理国家,残暴到了极点,外敌于是到来,殷国就这样灭亡了,这就是违逆天意,福泽反化作祸患到来。殷王武丁当政之初,先代君王治国的法则被废弃,刑法遭到毁坏,桑树和谷物长在朝堂上,懂预测的人占卜后说:“桑谷,是长在野外的东两,现在长在朝堂,意味着国家要灭亡。”武丁惶恐不安,于是戒慎自身提高品行,思慕先代君主的仁政,使被灭亡的诸侯国重新兴起,承续已断绝的世祀,推举隐居的贤人,申明奉养老人的做法;三年之后,远方的诸侯国君,十分高兴,前来朝拜的有六个诸侯国,这就是顺应天意得祸反变为福。因此,怪异不祥的事情,是上天用来告诫君主和诸侯国君的;恶梦,是上天用来告诫士大夫的。因此,怪异不祥的事物,不能战胜仁政,恶梦胜不了美好的品行;至为用心地治理国家,祸患就会变为福泽。所以太甲说:“天造的灾祸,还可以避开,自己制造的祸患,是不能够逃避的。” 福泽在不得志中产生,祸患在目的已达到之后出现,齐顷公就是这样的。齐顷公是齐桓公的子孙,他当政之初,土地广阔,百姓众多,军队强大,国家富裕,又有桓公称霸时余下的尊崇,骄矜傲慢,从不肯会见诸侯;还发兵攻打鲁国,回来的时候又在新筑打败卫国的军队,既轻侮小国又傲视大国,行为十分嚣张。不久晋国与鲁国前来问候致意,齐国竟拿使者来开玩笑,晋鲁二国发怒,寻求盟友相助,得到卫国与曹国的支持,四个国互相帮助,约定在鞍这地方开战,狠狠地击败齐国的军队,抓获了齐顷公,斩了逢丑父,于是齐顷公非常震恐,依仗逢丑父的欺诈,得以奔逃回国。回来后,齐顷公悼念死者慰问病者,七年不沾一滴酒,不吃肉,置身子琴瑟箫管之外,远离歌姬美女,拜会并与诸侯结盟,屈居诸侯之下,在国内施行仁义,声望远播到各诸侯国,以前失去的土地,未曾索取却自送上门,尊荣的地位不用武力就得到,可以说能够屈曲自勉于是变辱为荣,所以说,福泽在不得志中产生,祸患在目的已达到之后出现,这是成功与失败的功效。 8. 说苑贵德一则「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说苑里面贵德一则武王克 指的是对商朝的遗老遗少的处理方法。 如果有抵抗周王或者犯其他死刑罪的杀,顺从得留下继续各干各的事情。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 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刘厥敌,使靡有余,何如?”王曰:“不可。 ”太公出,邵公 入,王曰:“为之奈何?”邵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 可。”邵公出,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 新,唯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 凡所以贵士君子 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武王打败了商朝,召见姜太公,问他:“该拿那些商朝的士人和百姓怎么办?”太公回答:“我听说喜欢那个人,同时会喜爱他房上的乌鸦,憎恨那个人,会连带厌恶他的篱笆,全部把他们杀掉,不留活的,怎么样?”武王说:“不行。 ”太公出去后,邵公进见,武王问:“你看怎么办?”邵公回答说:“把有罪的杀掉,无罪的让他活着,怎么样?”武王说:“不行。” 邵公出去后,周公进见。武王问;“你看该怎么办?”周公说:“让他们各自居住自己的家里,种自己的田,不要因为旧朝新臣而有所改变,亲近仁爱的人。 百姓有了过错,责任在我一个人身上。”武王说:“平定天下的胸怀多么宽广啊!”凡是尊重士人君子的人,是因为他们仁爱而有德行。 9. 说苑.敬慎 文言文翻译 孙叔敖是一个怎样的人 孙叔敖是古代为官清正廉洁的典范。孙叔敖在任令尹期间,三上三下,升迁和恢复职位时不沾沾自喜;失去权势时不悔恨不叹息。孙叔敖作为宰相,权力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他轻车简从,吃穿简朴,妻儿不衣帛,连马都不食粟。成为《吕氏春秋》、《苟子·非相》中记载的圣人。楚庄王二十年前后(约公元前594年),孙叔敖患疽病去世。作为一位令尹,家里竟穷得徒有四壁,连棺木也未准备。他死后,儿子穷得穿粗布破衣,靠打柴度日。 为官三怨,贤相可免 孙叔敖是楚庄王时的令尹,被后世视作列国名相。《列子·说符》记载:一位名叫狐丘丈人的隐士曾对孙叔敖说:“人有三怨,子知之乎?”孙叔敖问他何谓“三怨”,这位隐士回答说:“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逮之。”孙叔敖告诉他:“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以是免于三怨,可乎?”爵位、权力和俸禄是一个人做官的三种伴生物,并且一般与官职的高低成正比,一个人希望获得更高的官职,也正因为伴随这种官职而来的,是更高的爵位、更大的权力和更厚的俸禄,他个人的尊严、价值和享受由是也会得到更大的满足或更充分的实现。然而,事情也有另外一个方面:首先,愈高的爵位位数愈少。一个人获得了更高的爵位,表明他占据了更多的人所觊觎获得的目标,堵塞了众人企图逐层晋升、获取尊荣的狭窄之路,必然招致众人的嫉妒。其次,一种政权机构能够施予社会的总权力具有一个客观的限度,其中的一个人拥有了更大的权力,必使主上的权力减少,而且更大的权力也构成了对主上地位的威胁,因而他很可能招致主上的憎恶。另外,丰厚的俸禄会使一个人拉大他与众人生活水平的差距,也极易促成他骄奢淫逸的生活习气,从而招致众人的怨恨:孙叔敖是当时楚王手下官职最高的人物,狐丘丈人告诉他高职位可能招致的嫉妒、憎恶和怨恨,这一诚恳的提醒包含着他对社会生活的全面观察和深沉的思考。 孙叔敖并没有否认这三怨的存在,他也不愿蒙受三怨;作为一代名相,他向狐丘丈人告诉了自己居处高位而避免三怨的基本方法:首先,他的爵位越高,他的心气越是卑下。低爵位和无爵位是高爵位存在的基础,一个人占据了荣耀显贵的高爵之位,其显贵本质上是以不曾显贵的广大民众为存在基础的,因而他绝不能对居处下位的民众颐指气使,盛气凌人,而应当愈怀卑谦之心,常持尊崇之情,把生自于民众的荣耀最大程度地还给民众本身。孙叔敖正是保持了这种卑下心态,才在受妒的地位上免除了一些嫉妒。其次,他的权力越大,他处事就越是谨慎小心。在一定的权力位置上,他明白自己的权力界限,把自己的行为谨慎地控制于该界限之中,对于涉界的事情绝不擅权用事,留给上峰发挥意志的充分余地,彻底免除其受威胁之感;与此同时,他也明白自己权力的分量,慎重地按照_一定的礼仪规范和各种现实要求去处事,力求处政的平稳和妥善。孙叔敖以这种谨慎小心的处事风格,在最高的权力位置上避免了主上的憎恶。另外,他的俸禄越厚,他对民众的施予就越广博。丰厚的俸禄在他手中不是自己安逸享乐的本钱,而是他周济贫寒、施惠于民的资本,借此他显示了自己做官为民和厚施博爱的无私的高尚情操,民众已失去了怨恨于他的基本理由。? 孙叔敖以自己的为相三方打破了狐丘丈人关于高位三怨的世态断言,表现了一位名相高超的处事方式。
2023-08-05 12:48:541

孙叔敖为楚令尹,....的译文?

孙叔敖担任楚国的宰相,全国的官吏百姓都来祝贺。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制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最后来慰问。孙叔敖整理好衣帽出来接见了他,对老人说:“楚王不知道我没有贤德,让我当了宰相,人们都来祝贺,只有您独自来吊唁,莫非有什么见教的吗?”老人说:“是有话说。身份已经很高贵但是待人骄傲的人,人民会离开他;地位已经很高但是擅弄职权的人,君主会厌恶他;俸禄已经很多但是不知足的人,祸患就会和他共处。”孙叔敖向老人拜了两拜,说:“(我)聆听并接受您的命令,愿意听您余下的教诲。”老人说:“地位越高,要越为人谦恭;官职越大,思想越要小心谨慎;俸禄已很丰厚,就不应索取分外财物。您严格地遵守这三条,足够把楚国治理好了!”孙叔敖回答说:“您说得真对,我会牢记在心的。”
2023-08-05 12:49:132

孙叔敖简介

孙叔敖是春秋时代的楚国人,他曾经帮助楚庄王指挥军队,打过大胜仗。后来又搞过兴修水利的大工程。这里还有一个他小时后的故事:孙叔敖小时候,有一天出去游玩,看见一条两头蛇,他就把它杀死以后埋掉了。回到家后,他小声地哭了起来。母亲问他为什么哭,他回答:“听说看见两头蛇的人不久就会死去,刚才我看见了两头蛇,恐怕就会离开母亲而死了。”他母亲问:“这蛇现在在哪里?”孙叔敖说:“我怕别的人还会看见它,就把他杀了,并把它埋掉了。”
2023-08-05 12:49:444

孙叔敖是一个怎样的人

  孙叔敖是古代为官清正廉洁的典范。孙叔敖在任令尹期间,三上三下,升迁和恢复职位时不沾沾自喜;失去权势时不悔恨不叹息。孙叔敖作为宰相,权力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他轻车简从,吃穿简朴,妻儿不衣帛,连马都不食粟。成为《吕氏春秋》、《苟子·非相》中记载的圣人。楚庄王二十年前后(约公元前594年),孙叔敖患疽病去世。作为一位令尹,家里竟穷得徒有四壁,连棺木也未准备。他死后,儿子穷得穿粗布破衣,靠打柴度日。  为官三怨,贤相可免  孙叔敖是楚庄王时的令尹,被后世视作列国名相。《列子·说符》记载:一位名叫狐丘丈人的隐士曾对孙叔敖说:“人有三怨,子知之乎?”孙叔敖问他何谓“三怨”,这位隐士回答说:“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逮之。”孙叔敖告诉他:“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以是免于三怨,可乎?”爵位、权力和俸禄是一个人做官的三种伴生物,并且一般与官职的高低成正比,一个人希望获得更高的官职,也正因为伴随这种官职而来的,是更高的爵位、更大的权力和更厚的俸禄,他个人的尊严、价值和享受由是也会得到更大的满足或更充分的实现。然而,事情也有另外一个方面:首先,愈高的爵位位数愈少。一个人获得了更高的爵位,表明他占据了更多的人所觊觎获得的目标,堵塞了众人企图逐层晋升、获取尊荣的狭窄之路,必然招致众人的嫉妒。其次,一种政权机构能够施予社会的总权力具有一个客观的限度,其中的一个人拥有了更大的权力,必使主上的权力减少,而且更大的权力也构成了对主上地位的威胁,因而他很可能招致主上的憎恶。另外,丰厚的俸禄会使一个人拉大他与众人生活水平的差距,也极易促成他骄奢淫逸的生活习气,从而招致众人的怨恨:孙叔敖是当时楚王手下官职最高的人物,狐丘丈人告诉他高职位可能招致的嫉妒、憎恶和怨恨,这一诚恳的提醒包含着他对社会生活的全面观察和深沉的思考。  孙叔敖并没有否认这三怨的存在,他也不愿蒙受三怨;作为一代名相,他向狐丘丈人告诉了自己居处高位而避免三怨的基本方法:首先,他的爵位越高,他的心气越是卑下。低爵位和无爵位是高爵位存在的基础,一个人占据了荣耀显贵的高爵之位,其显贵本质上是以不曾显贵的广大民众为存在基础的,因而他绝不能对居处下位的民众颐指气使,盛气凌人,而应当愈怀卑谦之心,常持尊崇之情,把生自于民众的荣耀最大程度地还给民众本身。孙叔敖正是保持了这种卑下心态,才在受妒的地位上免除了一些嫉妒。其次,他的权力越大,他处事就越是谨慎小心。在一定的权力位置上,他明白自己的权力界限,把自己的行为谨慎地控制于该界限之中,对于涉界的事情绝不擅权用事,留给上峰发挥意志的充分余地,彻底免除其受威胁之感;与此同时,他也明白自己权力的分量,慎重地按照_一定的礼仪规范和各种现实要求去处事,力求处政的平稳和妥善。孙叔敖以这种谨慎小心的处事风格,在最高的权力位置上避免了主上的憎恶。另外,他的俸禄越厚,他对民众的施予就越广博。丰厚的俸禄在他手中不是自己安逸享乐的本钱,而是他周济贫寒、施惠于民的资本,借此他显示了自己做官为民和厚施博爱的无私的高尚情操,民众已失去了怨恨于他的基本理由。?  孙叔敖以自己的为相三方打破了狐丘丈人关于高位三怨的世态断言,表现了一位名相高超的处事方式。
2023-08-05 12:50:131

曹雁雁人物简介

曹雁雁曹雁雁,汉族,历史小说作家,供职于河南省直某报社,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十大风尚女性,河南商城县文联名誉主席。2016年获得河南省直五一劳动奖章,河南省青年五四奖章。2002年开始出版小说,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雪蝴蝶》《爱的奇迹》《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放飞》,长篇历史小说:《孙叔敖》《息夫人》《大清相国周祖培》《吴其_》《春申君黄歇》等。《孙叔敖》《大清相国周祖培》《息夫人》《吴其_》被哈佛、耶鲁、康奈尔、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图书馆、纽约市图书馆、旧金山市(三藩市)图书馆、洛杉矶市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中共中央党校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图书馆、河南省图书馆、郑州市等图书馆和相关机构馆藏。中文名:曹雁雁民族:汉族出生地:河南商城职业:作家主要成就:历史小说作家代表作品:《孙叔敖》、《息夫人》、《大清相国周祖培》、《吴其_》、《春申君黄歇》人物简介曹雁雁是当代女作家,河南省商城县人,郑州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供职于河南省直某报社,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作品2002年出版长篇小说《雪蝴蝶》2005年出版长篇小说《爱的奇迹》2006年出版长篇小说《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2008年出版长篇小说《放飞》2011年出版长篇历史小说《孙叔敖》2013年出版长篇历史小说《息夫人》2014年出版长篇历史小说《大清相国周祖培》2016年出版长篇历史小说《吴其_》2019年出版长篇历史小说《春申君黄歇》社会职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商城县文联名誉主席作品简介《孙叔敖》内容简介故事发生在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时期。楚国贵族_贾遭令尹斗椒陷害,伐宋失利,被押解回都,途中遭剑客刺杀。幸有忠臣相助,其子_敖与母亲毁容求存,避难云梦乡,改名孙叔敖。孙叔敖斩杀双头怪蛇,适逢云梦乡遭遇水患,乡人以其触怒水神沉湖惩之,其母代子受过投湖身亡。期思县狐丘丈人收留孙叔敖,将毕生积累倾囊相授,孙叔敖如饥似渴,并得遇红颜成家立业。淮河洪灾频发,孙叔敖毛遂自荐,主持治水,倾尽家资。然首次治水失败,他被诬陷、遭殴打,身陷囹圄竟不改其志,历时三载,治水不辍,终于修筑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座水利工程——期思陂,借淮河古道泄洪,筑陂塘灌溉农桑,造福淮河黎民。孙叔敖胸怀大志,来到郢都,甘为下等门客,在贵族排挤、斗椒寻仇的夹缝中卧薪尝胆,偶以“南图淮水,北饮黄河”之谋倍受庄王赏识。他孤身伐郑,秘查贪官,沿淮河掘铜渐渐崭露头角。楚国边境得以东扩,却触犯了斗椒集团的利益。不久,斗椒谋反,欲图弑君篡位。孙叔敖担当栋梁,举荐贤才,助庄王铲除了斗椒。孙叔敖官拜令尹,辅佐庄王择机而动,饮马黄河,与晋争霸,灭萧围宋,独霸南方。他力谏庄王做仁德之君,主张以民为本,止戈休武,休养生息,使农商并举,文化繁荣,翘楚中华。他三次被罢官,谏臣本色不改,茅舍布衣,两袖清风,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他乡,年仅三十八岁。庄王痛失良臣,楚人举国哀悼。孙叔敖以短暂一生,写就一代廉吏的千古传奇。孙叔敖的特殊经历和对历史上的特殊贡献,因曹雁雁的小说塑造得以更进一步弘扬光大、催生了相关专家对孙叔敖及楚史的广泛研究。目前《孙叔敖》一书已进入各大新华书店销售,中国部分图书馆也已隆重收藏,如中国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中共中央党校图书馆、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河南省、郑州市等等图书馆。《息夫人》内容简介她,生在春秋乱世,是诸侯陈国的公主,却有着夷狄的血统;她,曾与心仪之人邂逅,却为天意所弄,先嫁息侯,后依楚子,人生跌宕。她叫妫翟,是春秋四美女之一,有“桃花夫人”的美誉,世称“息夫人”。她生在风雪中,长在王廷里。风云莫测的政局之变,波谲云诡的权力之争,失去亲人的切肤之痛,在这样的环境中,她出落成风姿绰约、天资聪慧的美少女。青春岁月里,与蔡侯的不期而遇,为她与众不同的人生埋下了伏笔。她远赴淮水要塞,嫁与息侯姬允,因此成了息夫人,并与息侯恩爱款款。归宁探亲,借道蔡国,却被一直钟情她的蔡侯纠缠戏弄。息侯闻知夫人受辱,气愤难平,遂与楚国设计报仇。楚文王借机俘获蔡侯,又知息夫人美貌,竟亲征息国,欲霸息夫人。她为挽救息国和心爱的丈夫姬允,甘以一己之身换息国百姓免遭涂炭,以惊人的胆识嫁入楚国,成了楚夫人。楚文王熊赀倍加宠爱,她愈加精进,成为文王的贤内助,休养生息、储备重臣、重视教化、严治后宫等许多建议被文王采纳。文王死后,她倾力辅佐太子熊恽,除逆安邦,重外交、选贤才、赦天下、劝农桑,大胆改革,最后还政于君,为楚成王及后世楚王奠定了雄霸中原的基础。《息夫人》以现代女性的视角,透过尘封的历史,以鲜活的笔触,叙述了一个跌宕迷离的动人故事,展现出息夫人天赋异禀、姿容超凡,独立、果敢、倔强、智慧的全新形象。这部作品的故事,前后跨度七十多年,从公元前710年左右郑厉公以星火之态对抗周桓王开始,到前635年左右息夫人死去、晋文公重耳游历诸国而结束。诸国政权不断交替,在阴谋与杀戮中前进,全然一派东周之乱、春秋之盛的景象。作者以明线、暗线和各种埋伏,将春秋五霸称雄之前的各种历史典故串联起来,比如齐桓公争位,郑厉公流亡,卫惠公之乱,楚武王、楚文王两代君王励精图治。同时,让息夫人的足迹由北到南,见证保守和开明的政治风气,感受封建经济对抗奴隶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在历史洪流中,楚国积极向上的氛围成了息夫人施展才华的绝佳舞台,息夫人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她与楚王琴瑟和鸣,开创了盛世,辅佐儿子成就霸业,最终使楚国成为南方的超级大国。息夫人有着女人的柔媚、慈善家的心肠、政治家的手腕、军事家的魄力。曹雁雁以生动的笔触,一反有史以来的思维惯性,为读者呈现出一个崭新的息夫人形象。曹雁雁笔下的息夫人,有着拒绝以色事人、倡导女性自立的鲜明个性。她足迹踏遍淮河流域,促进了中原与楚地两种文化的交融;她独有与蔡侯、息侯、楚王虚实相映的三段感情;她建立了以身赴难、劝课农桑、推崇新政、辅幼称霸四大功勋。在中原大地上,息夫人所经之处都建庙立碑,她被尊为“平安女神”,如今依然是河南省信阳市息县的地域形象名片。长篇历史小说《息夫人》无疑为弘扬平安精神,进一步树立息县形象作出了可贵的贡献。本书由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周大新作序,并得到鲁迅文学奖得主何向阳、著名出版家周百义等名家的高度评价和鼎立推介。一部女性传奇史诗,一卷活力纷呈的春秋画卷,为我们的时代增添了一份精彩,感谢息夫人,功归曹雁雁。《大清相国周祖培》内容简介周祖培,清代后期名臣。他生于河南省商城县书香之家,饱受正统儒学的熏染,在父兄“一门七进士”的环境中修成正果。他畅游宦海42年,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出翰林院,进国子监,遍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淤泥中能洁身自好,危难时可力挽狂澜,是晚清风雨飘摇之际,一座忠君爱国的丰碑。商城周氏族望一方,历代斥资兴学,立家塾、建书院、举义学,开商城重教之先河。周祖培26岁登科,之前坐课家塾,又受教于名师魏茂林。河南大旱期间,倾家资辗转湖北购粮,开设粥厂赈灾;又巧斗恶霸,救助温泉书院。嘉庆二十四年中进士,选庶吉士,从此平步青云。周祖培生逢乱世,天理教、捻军、太平天国作乱于内,西方列强为祸于外。两次鸦片战争,他积极主张禁烟;皇城陷落之际,受命留京办事大臣,却无奈于列强的坚船利炮。官场沧桑,他饱受操守与现实的拉锯,想恪守清廉,却不得不做“周二两”;憎恨卖官鬻爵,却不得不复提“捐纳”弥补国库空虚;厌恶拉帮结派,却不得不动用门生关系以保贤良身为清廷重臣,周祖培是“同治”年号的创意者,“辛酉政变”的策划人,促成了两宫皇太后的“垂帘听政”。从乾隆五十八年到同治六年,74年人生横跨五朝,周祖培从商城县一步步走进皇城,见证了晚清社会的真实风貌。一条如履薄冰、从善如流的官场之路,一段内心清明、不逾底限的入仕旅程,一面从百姓折射帝王的镜子,一曲时代剧变的悲歌,一部叩问国人心灵的历史小说。《吴其_》内容简介康乾盛世之末,河南固始城关,“四大家族”之吴家弄璋之喜,诞生了清代267年间河南唯一状元,他叫吴其_。这一年,欧洲发生攻占巴士底狱的大事件,法兰西封建王朝土崩瓦解。吴其_家世贵胄,父兄皆进士。吴府贵为“宫保第”,祖训曰不及第莫入宗祠。他自幼叛逆,热衷山林花草,与祖训格格不入。他在自我理想屡遭修正与普世功名不屑不慕的矛盾中抉择,终生不悔。他在经意与不经意中奇迹般突破,两番科考一次殿试俱获成功,尽管他求取功名只不过是为了成就植物研究的理想,却意外平衡了爱好与祖训。清代中州唯一状元郎舍我其谁?出身显贵的吴其_亲近平民,他与穷玩伴不离不弃,跟苦丫鬟相知相交,为救京城街头小贩不惜得罪权贵。出仕后,他正直舒朗,交友谨慎。翰林院、南书房、礼部、兵部有过他的身影;领钦差,擢督抚,足迹遍及粤赣浙闽湘鄂滇黔,直至客死山西任上。在中国开始“睁眼看世界”的时代,他深感夷邦鸦片遗害、祖国科技落后。为父母丁忧八年,他不负梦想,赈灾济困,植橘种桃,开东墅,授农桑,钻研植物,勤考精绘,留下了光照后世的《植物名实图考》等珍贵手稿。本书从主人公顽童时代起笔,描绘了吴其_鲜为人知的人生轨迹,展现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状元植物学家生活下的时代风云,嘉庆帝、道光帝、穆彰阿、英和、王鼎、曹振镛、林则徐、端木国瑚、陆应谷等一大批风云人物跃然纸上,令人掩卷遐思《春申君黄歇》内容简介黄歇学识渊博,善于辞令,遇事临危不惧,处变不惊,倾力助楚国太子熊完继位后被封为令尹,辅国持权使楚国重新崛起。后楚迁都寿春,春申君封地由淮北12县改封吴地(在今上海、苏州一带),其家族也随之迁离黄国故城(今信阳潢川)。据《上海地名志》记载,上海简称“申”即是源自受封于此的春申君黄歇。2002年9月,上海申博成功的欢庆晚会上,高唱的第一首歌就是《告慰春申君》。据专家论证和北宋出版的百家姓记载,春申君黄歇是黄姓始祖。黄歇被害后,其门客将其偷葬于故宅内(今潢川县隆古乡隆古村黄国故城内),之后多次得到整修,墓区保存完好,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图册来源作品评价历史小说的题材当下多见于明清,而这部小说的作者却将笔触伸向了二千年前的楚人,这是一次文学的突破,也是一个高难度的竞技技巧。孙叔敖是一代名相和廉臣,他对历史的贡献,史书昭昭,但用小说的形式再现他的典范形象,我的印象中,却是第一次。追忆孙叔敖,这不仅是再次肯定他中国第一名相的地位和影响,关键是穿越这段历史长廊,面对孙叔敖,我们都可能得到一次精神的洗礼与升华。感谢曹雁雁。——著名历史小说作家二月河小说的质量超过我的想象,虽不能用十全十美来形容,但它是新生代作家里颇具诚意的一部作品。曹雁雁对描写的这段历史及人物下过很深的功夫,对楚文化作过刻苦的研究。小说有历史的纵深感,有文学的生动性,有丰富的想象力。晦涩的历史事件变成有血有肉的故事情节,清晰而曲折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茅盾文学奖得主熊召政如何将久远的历史演义成触手可及的文学,这需要勇气,更需要定力。三年的青灯黄卷与二千年前的历史邂逅,才有了这活在纸上的一代贤相孙叔敖。感谢小女子的历史情怀与故乡情结,相信读者会从无限的柔情中读出大丈夫的胸怀与慷慨。——著名出版家长江出版传媒副董事长周百义《左传》《吕氏春秋》《列女传》仅见她的只言片语,清人诗句“只自无言对暮春”、“伤心岂独息夫人”只窥她的背影侧身。曹雁雁笔下的妫翟离世前的一笑一答让人心动不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这个女人的使命或与两千七百年后的书写者有着重要的重叠部分。相对历史主题与王权主题书写之上的,是它不朽的成长主题与女性主题。人的传奇,才是历史小说的缜密考究与风华绝代并举的奥秘。——著名评论家鲁迅文学奖得主何向阳一部经典作品,往往反映的是一个时代的面貌,是一个整体生命力的呈现,一部好的小说是一个时代、或者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横切面。曹雁雁作为一个年轻的作家,在这部历史小说里不断穿插《诗经》解读、民风介绍、传奇而曲折的情节,最终使读者在故事中读懂春秋之乱、感慨春秋时代之精妙,是难能可贵的,她不仅让我们看到息夫人的传奇史诗,也看到了一卷活力纷呈的春秋画卷,这种厚重为我们的时代增添了许多精彩。我曾经在网络上看过诸多对于息夫人的描写和想象,但是我相信,迄今为止没有比曹雁雁塑造得更鲜活的息夫人了。——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周大新准确地还原历史长河中的息夫人,需要剑胆,更需要琴心。作者用睿智的目光从芜杂的历史的缝隙中寻找主人公被淹没的身影,用女人的知性感知一颗沧桑的心灵,用合理的艺术想象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美丽、智慧的中国女性。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一个最接近历史真相的桃花女神。——著名出版家长江出版传媒副董事长周百义女性在历史上是集体失语的,她们的存在只有被男性书写的命运,因而本身就带有男性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今天我们就跟着本书的作者曹雁雁一起走进那段历史,让一个女性主义者去书写历史上的一位绝美女性——息夫人,这是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解读历史人物的存在,值得大家期待。伍尔夫说:“在作品中复原女性声音和女性的意识是女性作家通常的潜意识。”在还原历史方面,曹雁雁完全做到了这些。伍尔夫也说过:“小说就是我们层层剥下的皮,剥到中心,就只剩下你或者我了。”在回首这部历史小说《息夫人》时,到最后仿佛只剩下躺在桃花下的息夫人了!这就是曹雁雁留给我们独特的思考。——南开大学文学硕士陈露读《息夫人》,整体感觉是:眼前展现着、变换着异常清晰的画面,心中流淌着、澎湃着难以抑制的感情。作者让历史复活了!息夫人在作者的生花笔下以崭新的面貌复活了!小说语言充满诗意,透着女性作家的柔美气息。写蔡献舞初遇妫翟那一段,真的如诗如画,很见功力。曹雁雁为创作这部作品受了这么多苦,我明白《息夫人》充满魔力的缘由了:作者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写作,所以,息夫人才有了鲜活的生命,《息夫人》也有了非凡的价值。——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教授化长河如今,在河南息县有息夫人塑像,在湖北也有多处“桃花夫人庙”遗址可寻。人们可知?传说的息夫人并非历史上真实的息夫人。相对于《左传》《列女传》所记以及民间传说而言,曹雁雁的《息夫人》,脱去了披在息夫人身上的儒家伦理道德的外衣,再现历史的本质真实,真是值得一读呢。——河南日报社高级编辑杨青平读历史小说不可错过春秋战国,看战国四公子不可错过春申君,了解春申君,首推曹雁雁。——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周大新曹雁雁在写出了孙叔敖、息夫人等系列楚国人物群像后,又再现了春申君这个风流倜傥而又充满政治智慧的文学形象。春申君属于楚国,但也属于属于民族和社会。——著名出版家、长江出版集团原总编辑周百义
2023-08-05 12:50:201

如何理解 高处不胜寒?

这是作弊,我还是觉得自己的作业应该自己做!如果有人批评我装纯,那我这就叫高处不胜寒!算是实例吧!
2023-08-05 12:50:273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 翻译

孙叔敖得了疾病,快要死的时候,告戒他的儿子说
2023-08-05 12:50:446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原文与译文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原文与译文内容如下: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尤病诸。”孙叔敖遇到狐丘丈人,狐丘丈人说:“我听说,有三利必有三害,你知道吗?”孙叔敖吃惊不安地说:“我不聪明,怎么能够知道。请问什么叫三利,什么叫三害?”狐丘丈人说:“爵位高的人,人们会嫉妒他;官大的人,君主会厌恶他;俸禄多的人,怨恨会集中于他。这就是三利三害。”孙叔敖说:“不是这样的。我爵位越是高,心志越在于下层;我的官越是大,做事越小心谨慎,只想着人民百姓;我的俸禄越是多,(我对贫穷的人)布施越加广泛。可以通过这种办法避免祸患吗?”狐丘丈人说:“说得好啊!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2023-08-05 12:51:081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原文

  1、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此之谓也。”   2、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尤病诸。”
2023-08-05 12:52:161

孙叔敖遇狐丘大人原文与译文

狐丘丈人的“三利”、“三患”之说,从古至今,很有道理,原因在于有些人在得到“三利”、“三患”之后纵情傲物,以至于物极必反,走向灭亡。而孙叔敖能清醒从政,因而能善始善终。真是明智之人。 原文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尤病诸。” 译文 孙叔敖遇到狐丘丈人,狐丘丈人说:“我听说,有三利必有三害,你知道吗?”孙叔敖吃惊不安地说:“我不聪明,怎么能够知道。请问什么叫三利,什么叫三害?”狐丘丈人说:“爵位高的人,人们会嫉妒他;官大的人,君主会厌恶他;俸禄多的人,怨恨会集中于他。这就是三利三害。”孙叔敖说:“不是这样的。我爵位越是高,心志越在于下层;我的官越是大,做事越小心谨慎,只想着人民百姓;我的俸禄越是多,(我对贫穷的人)布施越加广泛。可以通过这种办法避免祸患吗?”狐丘丈人说:“说得好啊!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启示 狐丘丈人的“三利”、“三患”之说,从古至今,很有道理,原因在于有些人在得到“三利”、“三患”之后纵情傲物,以至于物极必反,走向灭亡。而孙叔敖能清醒从政,因而能善始善终。真是明智之人。告诉我们世人在名誉、地位、金钱面前要冷静小心。
2023-08-05 12:52:231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翻译

有奖励写回答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翻译有奖励写回答共3个回答一刻永远523高粉答主说的都是干货,快来关注聊聊关注成为第595位粉丝译文孙叔敖遇到狐丘丈人,狐丘丈人说:“我听说,有三利必有三害,你知道吗?”孙叔敖惊讶地改变脸色说:“我不聪明,怎么知道。请问什么叫三利,什么叫三害?”狐丘丈人说:“爵位高的人,人们会嫉妒他;官大的人,君主会厌恶他;俸禄厚的人,怨恨会集中于他。这就是三利三害。”孙叔敖说:“不是这样的。我爵位越是高,心志越在于下层;我的官越是大,我的心越小,只想着黎民百姓;我的俸禄越是多,布施越加广泛。可以通过这种办法避免祸患吗?”狐丘丈人说:“说得好啊!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会感到患苦。”有不明白的地方再问哟,祝你学习进步,更上一层楼! (*^__^*)
2023-08-05 12:52:315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译文及原文

狐丘丈人的“三利”、“三患”之说,从古至今,很有道理,原因在于有些人在得到“三利”、“三患”之后纵情傲物,以至于物极必反,走向灭亡。 原文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尤病诸。” 译文 孙叔敖遇到狐丘丈人,狐丘丈人说:“我听说,有三利必有三害,你知道吗?”孙叔敖惊讶地改变脸色说:“我不聪明,怎么知道。请问什么叫三利,什么叫三害?”狐丘丈人说:“爵位高的人,人们会嫉妒他;官大的人,君主会厌恶他;俸禄厚的人,怨恨会集中于他。这就是三利三害。”孙叔敖说:“不是这样的。我爵位越是高,心志越在于下层;我的官越是大,我的心越小,只想着黎民百姓;我的俸禄越是多,布施越加广泛。可以通过这种办法避免祸患吗?”狐丘丈人说:“说得好啊!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会感到患苦。”
2023-08-05 12:52:441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翻译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 蹴然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翻译:孙叔敖偶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对孙叔敖)说:"仆人听说:凡事有三种利处就必定有三种弊处(与之对应),您知道这个(道理)吗?就是说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有利必有弊原文: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 蹴然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 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犹病诸.
2023-08-05 12:52:501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文言文翻译

孙叔敖遇到狐丘丈人,狐丘丈人说:“我听说,有三利必有三害,你知道吗?”孙叔敖吃惊不安地说:“我不聪明,怎么能够知道。请问什么叫三利,什么叫三害?”狐丘丈人说:“爵位高的人,人们会嫉妒他;官大的人,君主厌恶他;俸禄多的人,怨恨会集中于他。这就是三利三害。”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文言文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尤病诸。”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文言文启示 狐丘丈人的“三利”、“三患”之说,从古至今,很有道理,原因在于有些人在得到“三利”之后纵情傲物,以至于物极必反,走向灭亡。而孙叔敖能清醒从政,因而能善始善终。真是明智之人。告诉我们世人在名誉、地位、金钱面前要冷静小心。
2023-08-05 12:53:111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文言文翻译注释

1.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的翻译 孙叔敖遇到狐丘丈人,狐丘丈人说:“我听说,有三利必有三害,你知道吗?”孙叔敖惊讶地改变脸色说:“我很糊涂,怎么知道。请问什么叫三利,什么叫三害?”狐丘丈人说:“爵位高的,人们会嫉妒他;官大的,君主会厌恶他;俸禄厚的,怨恨会集中于他。这就是三利三害。”孙叔敖说:“不是这样的。我爵位越是高,心志越在于下层;我的官越是大,做事越加小心谨慎;我的俸禄越是多,布施越加广泛。这样可以免于害吗?”狐丘丈人说:“话说得好啊!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感到患苦。” 一、1.吃惊 改变脸色 2.我,谦词 3.聪明,才思敏捷 4.君主厌恶他 二、l.我的爵位越是高,越加关心下层的百姓;官越是大,做事越加小心谨慎;俸禄越是多,施舍越加广泛。 2.话说得好啊!这类事连尧、舜他们都感到患苦。 三、大多人得“三利”之后纵情傲物,放任自己,以至于以荣升开始而以失败告终。 2.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的翻译 孙叔敖遇到狐丘丈人,狐丘丈人说:“我听说,有三利必有三害,你知道吗?”孙叔敖惊讶地改变脸色说:“我很糊涂,怎么知道。 请问什么叫三利,什么叫三害?”狐丘丈人说:“爵位高的,人们会嫉妒他;官大的,君主会厌恶他;俸禄厚的,怨恨会集中于他。这就是三利三害。” 孙叔敖说:“不是这样的。我爵位越是高,心志越在于下层;我的官越是大,做事越加小心谨慎;我的俸禄越是多,布施越加广泛。 这样可以免于害吗?”狐丘丈人说:“话说得好啊!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感到患苦。” 一、1.吃惊 改变脸色 2.我,谦词 3.聪明,才思敏捷 4.君主厌恶他二、l.我的爵位越是高,越加关心下层的百姓;官越是大,做事越加小心谨慎;俸禄越是多,施舍越加广泛。 2.话说得好啊!这类事连尧、舜他们都感到患苦。三、大多人得“三利”之后纵情傲物,放任自己,以至于以荣升开始而以失败告终。 3. 初三语文《孙叔敖遇狐丘丈人》中的孙叔敖曰:“不然”的然是什么意 然,常是“这样”、“这”之类的意思.不然,就是“不是这样的”、“并非如此”.原文及译文供参考: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尤病诸.”译文:孙叔敖遇到狐丘丈人,狐丘丈人说:“我听说,有三利必有三害,你知道吗?”孙叔敖吃惊不安地说:“我不聪明,怎么能够知道.请问什么叫三利,什么叫三害?”狐丘丈人说:“爵位高的人,人们会嫉妒他;官大的人,君主会厌恶他;俸禄多的人,怨恨会集中于他.这就是三利三害.”孙叔敖说:“不是这样的.我爵位越是高,心志越在于下层;我的官越是大,做事越小心谨慎,只想着人民百姓;我的俸禄越是多,(我对贫穷的人)布施越加广泛.可以通过这种办法避免祸患吗?”狐丘丈人说:“说得好啊!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2023-08-05 12:53:181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文言文知识梳理

1. 初三语文《孙叔敖遇狐丘丈人》中的孙叔敖曰:“不然”的然是什么意 然,常是“这样”、“这”之类的意思.不然,就是“不是这样的”、“并非如此”.原文及译文供参考: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尤病诸.”译文:孙叔敖遇到狐丘丈人,狐丘丈人说:“我听说,有三利必有三害,你知道吗?”孙叔敖吃惊不安地说:“我不聪明,怎么能够知道.请问什么叫三利,什么叫三害?”狐丘丈人说:“爵位高的人,人们会嫉妒他;官大的人,君主会厌恶他;俸禄多的人,怨恨会集中于他.这就是三利三害.”孙叔敖说:“不是这样的.我爵位越是高,心志越在于下层;我的官越是大,做事越小心谨慎,只想着人民百姓;我的俸禄越是多,(我对贫穷的人)布施越加广泛.可以通过这种办法避免祸患吗?”狐丘丈人说:“说得好啊!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2. 孙叔敖为什么要寝丘 寝丘之封 -------------------------------------------------------------------------------- 孙叔敖是楚国的功臣,为相多年,帮助楚王治理国家,深受人民的拥戴.由于为官清廉,家中一直十分穷苦. 孙叔敖年老时体弱多病.他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在一次病得很重时把儿子叫到床前,告诫儿子说:“楚王多次都要封赐我,给我一个好的地方,我都没接受.假如我一死,楚王一定会封赐你.你一定要记住:好的地方你一定不要接受. 楚国和越国交界有个叫‘寝丘"的地方,土地荒凉贫瘠,地方遥远偏僻,名字叫得也不好听.楚国人信鬼,越国人好祈福.要想子孙们长期保住封地,你就要这个地方.” 孙叔敖一死,楚王果然召见孙叔敖儿子,要把临近都城的一块肥美之地封赐给他. 孙叔敖儿子按父亲的旨意再三婉言拒绝,执意请求受赐寝丘. 楚王和臣僚都十分不孙叔敖那么聪明,可儿子怎么这么傻呢?那是一个不会有人要的地方啊! 由于孙叔敖儿子的执意,楚王只好把寝丘封赐给了他. 多年之后,其他人受封赐的土地都没保住,不是被新的宠臣霸占,便是被而后的楚君收回,有的还成了他国与楚国相争的战场.只有孙叔敖的子子孙孙,一直保有着寝丘.虽说这块土地赋税微薄,但却一直能享有.。
2023-08-05 12:53:251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文言文阅读

1. 文言文阅读;孙苏敖遇狐丘丈人 孙叔敖遇到狐丘丈人,狐丘丈人说:“我听说,有三利必有三害,你知道吗?”孙叔敖惊讶地改变脸色说:“我不聪明,怎么知道。 请问什么叫三利,什么叫三害?”狐丘丈人说:“爵位高的,人们会嫉妒他;官大的,君主会厌恶他;俸禄厚的,怨恨会集中于他。这就是三利三害。” 孙叔敖说:“不是这样的。我爵位越是高,心志越在于下层;我的官越是大,我的心越小,只想着黎民百姓;我的俸禄越是多,布施越加广泛。 这样可以免于害吗?”狐丘丈人说:“说得好啊!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感到患苦。”。 2. 初三语文《孙叔敖遇狐丘丈人》中的孙叔敖曰:“不然”的然是什么意 然,常是“这样”、“这”之类的意思.不然,就是“不是这样的”、“并非如此”.原文及译文供参考: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尤病诸.”译文:孙叔敖遇到狐丘丈人,狐丘丈人说:“我听说,有三利必有三害,你知道吗?”孙叔敖吃惊不安地说:“我不聪明,怎么能够知道.请问什么叫三利,什么叫三害?”狐丘丈人说:“爵位高的人,人们会嫉妒他;官大的人,君主会厌恶他;俸禄多的人,怨恨会集中于他.这就是三利三害.”孙叔敖说:“不是这样的.我爵位越是高,心志越在于下层;我的官越是大,做事越小心谨慎,只想着人民百姓;我的俸禄越是多,(我对贫穷的人)布施越加广泛.可以通过这种办法避免祸患吗?”狐丘丈人说:“说得好啊!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3.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小题1:①聪明,才思敏捷。②厌恶(每空0.5分) 小题1: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2分) 小题1:大多人得“三利”之后纵情傲物,放任自己,以至于以荣升开始而以失败告终。(2分)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 小题1:学生能学会用原文概括内容,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小题1:“福之祸之所伏”因此“三利”之后纵情傲物,放任自己,以至于以荣升开始而以失败告终。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孔子困于陈蔡孔子困于陈蔡之间,即 (1)B举:被推举.译文为:被推举为大夫.(2)B“汝小人”为判断句,句末用“也”,排除程度CD;“何位______有”为宾语前置句,“之”为提宾标志,排除A;故选:B.(3)“于天下”为“闻”的状语,后面停顿,排除AC;“令尹”为官职,作为“以为”的宾语后面停顿,排除B;故选:D.译文为:虞丘子,名闻天下,做了楚国的宰相,又让位给给孙叔敖,是因为他遇到了楚庄王,伍子胥先前立下了很多功劳,后来却被逼自杀,这并不是他的智力有胜有衰,而是因为他先遇到了阖闾后遇到了夫差. (4)B根据“伍子胥前功多后戮死”“傅说负土而版筑,以为大夫,其遇武丁也”“吕望行年五十,卖食棘津,年七十,屠于朝歌⑦,九十乃为天子师,则遇文王也”可以得出答案.(5)A“肯定是因为孔子的行善积德不够”错误,原文为“今夫子积德累仁,为善久矣,意者.当遣行乎”,子路认为孔子行善积德已经够多了,可能是某些行为有失检点.(6)①贤不肖,贤能不贤能;遇,碰上圣明之君;时,机遇.译文为:贤能不贤能是人才本身的问题,碰上碰不上圣明之君是机遇问题.②僮,佣人;负鼎操俎,背着鼎拿着切肉的板子;调五味,为人烹调饮食.译文为:伊尹本是莘氏的佣人,背着鼎拿着切肉的板子为人烹调饮食,却当了宰相,是因为他遇到了商汤.③通,通达;困,困厄;始,始末.译文为:学者治学,并非为了通达,而是为了在困厄之中不感到贫乏,心中忧愁,但意志并不消沉,预先知道祸福的始末而心里不为此迷惑. 答案:(1)B(2)B(3)D(4)B(5)A(6)①贤能不贤能是人才本身的问题,碰上碰不上圣明之君是机遇问题.②伊尹本是莘氏的佣人,背着鼎拿着切肉的板子为人烹调饮食,却当了宰相,是因为他遇到了商汤.③学者治学,并非为了通达,而是为了在困厄之中不感到贫乏,心中忧愁,但意志并不消沉,预先知道祸福的始末而心里不为此迷惑.。
2023-08-05 12:53:321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文言文注解翻译

1.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翻译 译文 孙叔敖遇到狐丘丈人,狐丘丈人说:“我听说,有三利必有三害,你知道吗?”孙叔敖惊讶地改变脸色说:“我不聪明,怎么知道。请问什么叫三利,什么叫三害?”狐丘丈人说:“爵位高的人,人们会嫉妒他;官大的人,君主会厌恶他;俸禄厚的人,怨恨会集中于他。这就是三利三害。”孙叔敖说:“不是这样的。我爵位越是高,心志越在于下层;我的官越是大,我的心越小,只想着黎民百姓;我的俸禄越是多,布施越加广泛。可以通过这种办法避免祸患吗?”狐丘丈人说:“说得好啊!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会感到患苦。” 有不明白的地方再问哟,祝你学习进步,更上一层楼! (*^__^*) 2.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的翻译 孙叔敖遇到狐丘丈人,狐丘丈人说:“我听说,有三利必有三害,你知道吗?”孙叔敖惊讶地改变脸色说:“我很糊涂,怎么知道。 请问什么叫三利,什么叫三害?”狐丘丈人说:“爵位高的,人们会嫉妒他;官大的,君主会厌恶他;俸禄厚的,怨恨会集中于他。这就是三利三害。” 孙叔敖说:“不是这样的。我爵位越是高,心志越在于下层;我的官越是大,做事越加小心谨慎;我的俸禄越是多,布施越加广泛。 这样可以免于害吗?”狐丘丈人说:“话说得好啊!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感到患苦。” 一、1.吃惊 改变脸色 2.我,谦词 3.聪明,才思敏捷 4.君主厌恶他二、l.我的爵位越是高,越加关心下层的百姓;官越是大,做事越加小心谨慎;俸禄越是多,施舍越加广泛。 2.话说得好啊!这类事连尧、舜他们都感到患苦。三、大多人得“三利”之后纵情傲物,放任自己,以至于以荣升开始而以失败告终。 3. 初三语文《孙叔敖遇狐丘丈人》中的孙叔敖曰:“不然”的然是什么意 然,常是“这样”、“这”之类的意思.不然,就是“不是这样的”、“并非如此”.原文及译文供参考: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尤病诸.”译文:孙叔敖遇到狐丘丈人,狐丘丈人说:“我听说,有三利必有三害,你知道吗?”孙叔敖吃惊不安地说:“我不聪明,怎么能够知道.请问什么叫三利,什么叫三害?”狐丘丈人说:“爵位高的人,人们会嫉妒他;官大的人,君主会厌恶他;俸禄多的人,怨恨会集中于他.这就是三利三害.”孙叔敖说:“不是这样的.我爵位越是高,心志越在于下层;我的官越是大,做事越小心谨慎,只想着人民百姓;我的俸禄越是多,(我对贫穷的人)布施越加广泛.可以通过这种办法避免祸患吗?”狐丘丈人说:“说得好啊!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4. 文言文阅读;孙苏敖遇狐丘丈人 孙叔敖遇到狐丘丈人,狐丘丈人说:“我听说,有三利必有三害,你知道吗?”孙叔敖惊讶地改变脸色说:“我不聪明,怎么知道。 请问什么叫三利,什么叫三害?”狐丘丈人说:“爵位高的,人们会嫉妒他;官大的,君主会厌恶他;俸禄厚的,怨恨会集中于他。这就是三利三害。” 孙叔敖说:“不是这样的。我爵位越是高,心志越在于下层;我的官越是大,我的心越小,只想着黎民百姓;我的俸禄越是多,布施越加广泛。 这样可以免于害吗?”狐丘丈人说:“说得好啊!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感到患苦。”。
2023-08-05 12:53:391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翻译

孙叔敖遇到狐丘丈人,狐丘丈人说:“我听说,有三利必有三害,你知道吗?”孙叔敖吃惊不安地说:“我不聪明,怎么能够知道。请问什么叫三利,什么叫三害?”狐丘丈人说:“爵位高的人,人们会嫉妒他;官大的人,君主会厌恶他;俸禄多的人,怨恨会集中于他。这就是三利三害。”孙叔敖说:“不是这样的。我爵位越是高,心志越在于下层;我的官越是大,做事越小心谨慎,只想着人民百姓;我的俸禄越是多,(我对贫穷的人)布施越加广泛。可以通过这种办法避免祸患吗?”狐丘丈人说:“说得好啊!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2023-08-05 12:53:551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译文

孙叔敖偶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对孙叔敖)说:"仆人听说:凡事有三种利处就必定有三种弊处(与之对应),您知道这个(道理)吗? 就是说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有利必有弊
2023-08-05 12:54:052

初三语文《孙叔敖遇狐丘丈人》中的孙叔敖曰:“不然”的然是什么意思

然,常是“这样”、“这”之类的意思.不然,就是“不是这样的”、“并非如此”. 原文及译文供参考: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尤病诸.” 译文: 孙叔敖遇到狐丘丈人,狐丘丈人说:“我听说,有三利必有三害,你知道吗?”孙叔敖吃惊不安地说:“我不聪明,怎么能够知道.请问什么叫三利,什么叫三害?”狐丘丈人说:“爵位高的人,人们会嫉妒他;官大的人,君主会厌恶他;俸禄多的人,怨恨会集中于他.这就是三利三害.”孙叔敖说:“不是这样的.我爵位越是高,心志越在于下层;我的官越是大,做事越小心谨慎,只想着人民百姓;我的俸禄越是多,(我对贫穷的人)布施越加广泛.可以通过这种办法避免祸患吗?”狐丘丈人说:“说得好啊!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2023-08-05 12:54:111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的注释

(1)遇:遇见,遇到,相遇(2)仆闻之:我听说。仆,谦称。闻,听说。之,语气助词,不翻译。(3)患:灾祸(4)子:您(5)易:改变(6)容:神色,脸色(7)敏:聪明(8)谓:叫做,称作(9)归:归结(10)施:布施(11)益:越(12)乎:吗(13)仆:谦称(14)恶:厌恶,讨厌。(15)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归,归结。(16)尧`舜其犹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感到痛苦。病,患苦。诸,兼词,“之乎”的和音。尧,舜, 传说中的圣君。(17)蹴然:吃惊不安的样子(18)博:广泛(19)然:正确(20)善:好(21)蹴:吃惊
2023-08-05 12:54:181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翻译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翻译如下:一、翻译孙叔敖遇到狐丘丈人,狐丘丈人说:“我听说,有三利必有三害,你知道吗?”孙叔敖吃惊不安地说:“我不聪明,怎么能够知道。请问什么叫三利,什么叫三害?”狐丘丈人说:“爵位高的人,人们会嫉妒他;官大的人,君主会厌恶他;俸禄多的人,怨恨会集中于他。这就是三利三害。”孙叔敖说:“不是这样的。我爵位越是高,心志越在于下层;我的官越是大,做事越小心谨慎,只想着人民百姓;我的俸禄越是多,(我对贫穷的人)布施越加广泛。可以通过这种办法避免祸患吗?”狐丘丈人说:“说得好啊!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二、原文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尤病诸。”
2023-08-05 12:54:421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译文

孙叔敖偶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对孙叔敖)说:"仆人听说:凡事有三种利处就必定有三种弊处(与之对应),您知道这个(道理)吗?就是说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有利必有弊
2023-08-05 12:55:001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的启示

狐丘丈人的“三利”、“三患”之说,从古至今,很有道理,原因在于有些人在得到“三利”、“三患”之后纵情傲物,以至于物极必反,走向灭亡。而孙叔敖能清醒从政,因而能善始善终。真是明智之人。告诉我们世人在名誉、地位、金钱面前要冷静小心。
2023-08-05 12:55: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