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nCloud
-
“存在就是被感知”错在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存在就是被感知的观点认为,石头、房子、高山、河流、太阳等的存在,就是其被感知。如果你闭上眼睛,这些事物的视觉感知就都不存在。眼前的桌子的对于你的视觉感知在你回过头后也不存在。所以这个观点是主观唯心的。
理先于气,这里理就是天理,其实我们理解上可以把它归入道这一类缥缈的存在的。而气可以感受到,比如说空气,是实在的。因而理就可以理解为是意识,而气则是物质的。意识决定物质,因而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观点背景:
“远古时期”(假设能用这个词的话)人们提出一个观点可能都是不加论证的、直言的,好似顷刻间洞察到真理一样。无须解释,洞察到了,这就够了,带有点神秘色彩。
但贝克莱那个时期的哲学已经掌握了相当的论证能力了,即提出一个命题常常是需要经过论证、分析、足够理由的。(虽然在最初提出来的时候很可能是一种灵感式的突发。)总而言之,看看贝克莱如何论证这个命题相信会很有好处。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存在就是被感知
"存在即被感知"是什么意思??
呵呵 不知道楼主要这个的解释做什么? 如果是做作业之类的,只需要记住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认为物质是独立于人的存在实体,因此,“存在既被感知”毫无疑问是“错误的”.” 不过另外要说明这个问题,又涉及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论辩,我想,不知道要出多少本书才可以说明这个问题。爱因斯坦曾有一个著名论断“物质、时间和空间都是大脑的幻觉”。可以参考下~2023-08-05 07:14:584
存在就是被感知???是什么意思
唯心主义,就是存在是因为知道了存在而存在的,不知道的就当作不存在2023-08-05 07:15:216
存在就是被感知
问题一:存在就是被感知是属于哪种唯心主义? 存在即被感知,从本义上看,意思就是存在就是被感知,从而可以推出不存在就是未被感知,感知到的即为存在,福知不到即为不存在,此观点符合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的观点,所以存在即被感知是主观唯心主义 问题二:如何理解“存在就是被感知”? 这话是贝克莱大主教的著名论断,论断主体是众生,客体是存在(包括物质性和精神性)。侧重于认知。如果单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知论出发,那么这无疑是一个谬论。这同时也是哲学门外汉的一般观点。这句话具有两个逻辑层级。一是存在的意义就是被感知,二是被感知的才被认为是存在的。第一重意思上来讲,我们所处的世界上的一切存在,只有被感知才有意义。就当时人类认知能力而言,黄金是被感知的,爱是被感知的,星空是被感知的,因而它们具有了财富的、感情的和物质的意义。而病毒、太阳风是不被感知的,因而在当时是不被承认的,即存在对于众生没有意义。第二重意思上来讲,就是只有众生感知到的事物和精神才被认为是存在的。这很好理解,当时的人类认识到什么,什么就存在。梦境、上帝和预言被当时的人们感受到,因而被认为是存在的;而当下的人类感知不到,因而说是不存在的。事实上无论就认知层次来讲,贝克莱大主教已经全然阐述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和能力。但就客观的存在而言,无论就那个时代和当下的时代,人类的认识永远都是片面而充满荒谬的。始终在否认自己感受不到的东西,比如我说过的上帝,命运和因缘,事实上这些都是世界的一种体现和存在。 问题三:辨析“存在就是被感知” 1、这个题设是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其来源是贝克莱哲学的唯心主义论。贝克莱认为,既然所有外物经过感觉到达心灵,那么我们能够确信的是我们的感觉,我们无法确定感觉之外还有什么外物。在他看来,物质只不过是我们经验到的感觉材料的累积,习惯的力量使它们在我们的心中联结起来。 2、根据辨证唯物论的观点,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反对孤立,静止地看问题。 也就是说,万事万物,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人感知不到的,未必不存在。比如脚下的地下水,比如细菌,先有存在,才能被感知。 问题四:存在即是被感知,什么意思? 世界是物质的,存在即被感知. 这是近代英国大主教、哲学家贝克莱(1684-1753)的观点。 贝克莱(George Berkeley,1695~1753) 近代西方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鼻祖,是英国唯心主义经验论心理学思想的主要代表,其空间知觉学说对心理学有重要贡献,影响马赫主义、实证主义,并促进联想主义心理学的发展。 贝克莱出生于爱尔兰的一个乡村绅士家庭,曾经在都柏林三一学院学习和任教,后任该院研究员。他还在北美洲等地进行过传教活动,回国后担任爱尔兰克罗因地区主教。主要著作有:《视觉新论》(1709)、《人类知识原理》(1710)等。 贝克莱主要生活在18世纪上半叶英国革命后进一步牢固统治的时期。他极力维护宗教,教诲民众内心忠诚,并把自己的哲学论证与宗教信仰结合起来,提出了存在就是被感知(esse is percipi)这一著名的哲学论断。 贝克莱的学说属于英国经验论、非物质论、感觉主义唯心论、主观唯心主义。 感知了的事物,的确能够知道它的存在,但是存在的事务未必都能够被感知,比如说埋藏地下的矿藏、文物,宇宙空间的其他物质,从数量范围来看,感知的事物要远远小于未知的也即存在的事物。如果说存在就是被感知,那么就无疑是说未被感知的就是不存在,这就陷入了唯心主义,当然也有狭隘唯物主义的成分。以感知来确定存在与否,那么世上的鬼神论就能够站住脚了,感觉上认为有鬼有神,就进而推论事实上就是存在鬼神。 问题五:存在就是被感知为什么是主观唯心主义? 首先,主观唯心主义是指本体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中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世界中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换言之,即我们心中所想的或是那些有关于鬼神和超自然的东西都可以说是主观唯心主义。要理解这句话,最好用下面的例子――石头、房子、高山、河流、太阳等的存在,就是其被感知。如果你闭上眼睛,这些事物就都不存在;如果你睁开眼睛看见了它们,它们就是存在的。 问题六:存在就是被感知的出处 在《人类知识原理》的“第一部”(绪论之后)的第二小节末尾,贝克莱说:“因为一个观念的存在,正在于其被感知。”第三小节最后一句话也可以看到贝克莱说:“所谓它们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等。可见严格说来,贝克莱并无说过“存在就是被感知”,而是从句子中截出来的。所以要想正确理解其含义的话,不能单看这一句话,而要同时注意贝克莱前后说了什么。 问题七:存在就是被感知什么意思 一个事物只有被注意到了,才算是存在的.如果你没有看到、读到、听到过“惑亦不惑星系”,它对你来说,就是不存在的. 问题八:存在即被感知和存在就是感知意思到底一样吗?到底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 存在就是被感知,这句话是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说的。存在就是感知,有人说过这话么?如果有的话,它的意思应该是存在就是主体,有感知的功能。不过我倾向于相信后面这句话是印刷错误。这种主张是唯心主义,跟中哲中陆九渊和王阳明很像。 问题九:存在就是被感知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还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是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 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 所以,“存在就是被感知”意味着外部世界不过是自己的感觉罢了,把感觉认为是一切事物产生的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 问题十:存在就是被感知是什么意思? “存在就是被感知”意味着外部世界不过是自己的感觉罢了,把感觉认为是一切事物产生的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2023-08-05 07:15:511
存在就是被感知是什么观点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这个观点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这句话的意思是,外界的存在就是为了被我们感知到,所以才能够存在的。这其实和王阳明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就是宇宙,是一个道理。存在是被主观意志所决定,因而是唯心的,而且是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的观点认为。石头、房子、高山、河流、太阳等的存在,就是其被感知。如果你闭上眼睛,这些事物的视觉感知就都不存在。眼前的桌子的对于你的视觉感知在你回过头后也不存在。所以这个观点在考研政治中一般认为是主观唯心的。理先于气,这里理就是天理,其实我们理解上可以把它归入道这一类飘渺的存在的。而气可以感受到,比如说空气,是实在的。因而理就可以理解为是意识,而气则是物质的。意识决定物质,因而是唯心主义的观点。2023-08-05 07:15:571
存在既被感知是什么意思,解释的通俗点,最后举个例子
存在即被感知,这是著名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贝克莱的名言。这句话的意思通俗点讲就是我们所感受到的这个物质世界其实是由各种感觉构成。举个通俗的例子,一个人从出生以来就被放在实验室的仪器里,他被剥夺了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视觉。然后往他的大脑直接输入相应的感觉,比如往他的脑子里输入沙滩和海的影像,输入海浪翻滚的声音,输入海风的腥气,输入脚踩在沙滩上的柔软的感觉。那么在这个人的世界里他就是处于海边。2023-08-05 07:16:131
存在就是被感知是主观唯心还是客观唯心?
是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意味着外部世界不过是自己的感觉罢了,把感觉认为是一切事物产生的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区别:1、概念不同:主观唯心主义的概念是“个人的主观精神,是世界的本源,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是由这些主观精神产生的”;而客观唯心主义的概念是“在世界之外,独立存在着一种客观精神,而这种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源,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是由它产生的”。2、代表人物不同:“主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王守仁、费希特等;“客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朱熹、黑格尔等。2023-08-05 07:16:201
存在即被感知是什么主义?
存在就是被感知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是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所以,“存在就是被感知”意味着外部世界不过是自己的感觉罢了,把感觉认为是一切事物产生的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论或主观唯心主义是一个哲学理论。其提出某主体的心灵,如其感觉、经验、意识、观念和/或意志等是世界中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外部世界中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相关信息:这个题设属于唯心主义观点,源于伯克利哲学的唯心主义观点。根据伯克利的观点,由于所有的事物都要通过感官进入大脑,我们所能确定的就是我们所感觉到的,而我们不能确定感官之外的东西是什么。对他来说,物质不过是我们所经历的感官物质的积累,通过习惯的力量连接在我们心中。既然理念存在于被感知之中,就意味着感觉存在于被感知之中,因此所有事物都存在于被感知之中。因为“拥有理念与感知理念是一样的”;“事实上,客体与感觉是同一事物”。哲学提出了一种“形而上的实体”,也称为“物质”,解释为:不是颜色,不是声音,不是“触觉”……它不是任何可感知的属性,是不可感知的,而是颜色、声音等现象都是从它衍生出来的,它是作为事物的根本事物。伯克利认为,这种“形而上实体”的假设是武断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之间的关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我们必须坚持这种关系,反对孤立,用静态的眼光看问题。也就是说,一切事物都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人的意识不能被感知,也可能不存在。就像你脚下的地下水一样,就像细菌一样,它们在被感知之前就存在了。2023-08-05 07:16:361
存在就是被感知”是( )
B2023-08-05 07:16:516
存在就是被感知
存在就是种感觉,存在感代表着个体(人类)对自身存在的一种判定行为,存在感是根据个人的世界观,与他人对比所产生的差异,而在个体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对自身肯定(否定)的精神感知觉。对客观物体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是感觉,对同一物体所产生的各种感觉的结合,就形成了对这一物体的整体的认识,也就是形成了对这一物体的知觉。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一个人的存在就是被别人感知觉到,你被感知觉到的人越多,你的存在感越强,也越有价值。比如一个人来到一个空无一人的荒岛上,他没法与外界交流,也没有可沟通的对象,那么这个人的存在感就消失了,时间长了会产生心理问题。再比如,在古老的原始森林里,有一棵大树倒了,这棵大树倒下的那一刻,有没有声音、画面、感觉?对人来说它有没有存在?这棵树也许对感知到它的动物有存在,但对人来说没有存在,他没有被人感知到,也就没有被人创造出声音、画面、感觉,对人就没有存在感。如果这棵树后来被人看到了,那就有人感受到它的存在了。为什么有些出问题的孩子,他在不断的制造问题?就是为了自己的存在感。如果老师或同学们欣赏或者批评他,都让他感觉到自己的存在,人最怕被漠视,一个被漠视的孩子体验不到自己的价值,他就会不断的制造事端,让别人感受到他的存在,满足他的存在感。比如我们小的时候,和同学朋友打架,我们互相争吵,甚至见了面时互相敌对的瞅一眼,我们都互相有感觉,因为我们在对方心中被感知到了。如果双方最后谁也不在乎谁,互相漠视,见面时,看见这个人就如同没有人一样,面无表情,这是最令人痛苦的。 我在上学时和一个同学发生了矛盾,一开始见了面谁也不搭理谁,但内心是有情绪的,后来我把她当做不存在的一个人,见了面如同没见她一样,那么她在我心目中就没有了价值,这对她来说是最不舒服的。当我无视她时,她很快就和我说话了,有可能她感受到了被漠视的痛苦。所以说,爱的反义词是漠视而不是恨,恨是爱的同义词,因为太在乎对方才有爱和恨,只有漠视才是真正的不爱,对方的存在对你已经没有意义了,何谈爱与恨。存在感就是被人感知到,被感知的人越多,存在感越强。那么请问,你认为谁的存在感很高?很多人会说,名人、明星的存在感非常高,他们被很多人感知道,甚至他们没有自己的隐私。一个人被他人认知的越多,公开的部分越多,他就越容易被尊重,也就越有存在感。我们怎么提升自己的存在感呢?根据乔哈里窗原理,减少自己的盲区,不断询问别人,改正自己的盲点。适当的自我不暴露,扩大自我公开的部分。当我们公开的部分越来越多时,我们的存在感也就越来越高。2023-08-05 07:17:211
存在就是被感知,这个哲学命题正确吗?
如果意志不存在,那么任何事物都无法被感知,从而不存在价值。但是,“存在就是被感知”这句话非常片面,因为存在是作为动词而存在的,它不是名词,所以没有固定的属性,只有在其生成的过程中存在的意义才被标注。而“被感知”看似也是动词,实则它更接近形容词。也就是说“被感知”只是在形容存在时的一种必然的状态,而不是存在本身。存在本是一个不断“感知”和“生成”的过程。首先来说一下“感知”,也就是意志。意志并不是凭空存在,我们来简单地说明一下意志,把意志划分成“领会”、“思维”和“表达”的过程。这样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历史上那么多唯物主义者和唯心主义者会有那么多的矛盾与争论了。可以说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矛盾的中心就在于“思维”和“领会”哪个在第一位。唯物主义者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很明显他们认为“领会”是占主导地位的,因为我们不能凭空思维,必须先领会身边现实存在的东西,我们才会有思维的基础。而唯心主义者则认为“思维”是占主导地位的,我们通过思维来创造主观世界,把主观世界不需要的客体排除在外。这两中方法看似截然不同,实则他们犯了相同的错误。他们都把“意识”这个主体和“世界”这个客体人为的对立起来了。也就是说,把人和世界分离开来,然后去讨论到底是人去认识、标记这个世界,还是世界客观地影响人的意识。实际上,任何人都不能跳出世界之外去理解世界,任何世界也无法去影响不在这个世界中的人。简单的说,“思维”和“领会”是一个整体,没有先后之分。我们在思维的同时必然已经对这个事物有所“领会”了,而“思维”的结果又会重新规划我们对事物的“领会”形成新的“思维”。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一个人从来没有见到过电脑,你现在把电脑摆在他的面前,他肯定没有“领会”过电脑这个东西,但并不代表他就会凭空靠“思维”去创造一个“领会”,就算他不知道眼前的东西是电脑,但他肯定也会根据这个东西的特征来进行“思维”,并将这个“思维”的结果来代替旧有的“领会”,比如说把它定义成“新型的电视机”,而当我们把这个东西叫做电脑告诉他以后,他又通过“领会”我们的话来进行“思维”,再用这个“思维”的结果来重新规划他的“领会”,这个时候在他的领会中这个事物就是电脑了。从上面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思维”和“领会”是一个整体,是同时进行。我们的“思维”是建立在“领会”上的,而我们的“领会”的东西并不是客观的事物而是我们“思维”的结果。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对着同一样事物,我们第一次把它“领会”为“新型的电视机”而第二次的“领会”就成了“电脑”了。因为我们进行了两次不同的“思维”,所以其结果自然不同。经过这样的分析之后,我们在回到唯物和唯心的问题上来,那就很容易能够理清当中的矛盾了。实际上主观世界的生成和对客观世界的领会它也是一个整体,是不能分开来看待的。的确,客观事物可以影响我们的主观世界,但是在此同时,主观意识其实已经在对这个客观事物进行规划了,随着时间的转移,我们的意识不断地重新规划世界,最终得到一个和客观世界相近似的主观世界。这个世界必然与真实的客观世界不同但也绝不是凭空存在的。总而言之,我们不可能随意去创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但也不代表我们只是被动的接受客观事物。原本意志与世界就是一个整体,请不要认为地对立他们。所以说“存在就是感知”有极大片面性,并不是因为物质优先还是意识优先这种表面的原因。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这个命题讨论的只是“存在”的一种被“感知”、被“领会”的状态,它根本就忽略了“存在”本身是什么。这也是近代哲学界在存在问题上所犯的一个通病。2023-08-05 07:17:411
贝克莱:存在即是被感知
如果说从哲学史中评选出让人误解最深的一句话,“存在即是被感知”绝对榜上有名。 这句乔治·贝克莱的经典命题,常用来被当成主观唯心主义的代表,还有他那句“闭上眼睛,世界就没有悬崖”跟着一起经常被拉出来批判,然而却很少人能真正理解他到底说的是什么。 乔治·贝克莱(George Berkeley),18世纪著名的大主教,美国加州伯克利分校的名字(Berkeley)就是纪念这位哲学家而得名的。 人如何才能认识世界? 这似乎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但在笛卡尔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是西方哲学史上讨论的问题。 自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之后,思想/心灵与存在/身体就成了每个哲学家必须要面对的。思想/心灵如何才能感知到存在/身体/物质?离开思想独立存在的身体/物质,是通向物质主义、无神论、怀疑主义的道路。 从贝克莱的职业出发,他的哲学的全部目的,就是要划定认识的界限,维护上帝存在,批判物质主义、无神论和怀疑主义。 必须说明的是,贝克莱是在哲学上论证,而不是常识意义上。通常说的唯物唯心之争,也是在认识的层面上,而不是在常识的层面上。 在常识的层面,谁都知道先有物质后有精神,没人能否认先存在宇宙、地球、人,然后才有人的意识。 然而在认识层面呢? 如果不是预先有一个“杯子”的概念,人怎么知道某个形状的物体是杯子? 贝克莱对怀疑主义的警惕,让他在《哲学评论》中提出,“将人们唤回到常识”,贝克莱对哲学提出了一个基本要求:不能违反常识。贝克莱认为,哲学应该对常识信念做出深刻、合理的解释。 普通人总是根据自己的“感觉”来理解“自己”和世界的“存在”,这种“存在”才是对普通人来说有意义的。 正是从普通人的认识出发,贝克莱提出了“存在即是被感知”(To Be Is to Be Perceived)。 贝克莱说的存在,是指观念的存在。 他认为,观念,是比物质更确定的东西,也是在逻辑上先于物质存在的东西。 逻辑先在,就是人们常说的谁为第一谁为第二的问题。 只是这个顺序,不是时间顺序的先后,而是认识的先后。 贝克莱拿一个三角形举例。在一个人心里没有三角形这个概念的时候,他可能见过无数这类形状的玩具、物体,但他不会认为这是三角形的,也就是说,这个三角形并不在他的认识里存在。 想起我们上学的时候,接触到“三角形”的定义,然后才能对上号这些这种形状的东西是“三角形”。 所以贝克莱认为,虽然人们常常把他们感觉到的东西叫做“事物”,例如我们的食物、衣服、用品等等,但这个词真实表达的含义却是“观念”。 当我们说“杯子”的时候,我们并不是指一个物体的杯子,而是观念中的能装水或者有着某种用途的杯子,正如我们说“手机”指的是具备通讯、上网功能等等的一个观念,而不是不具备这些功能的“板砖”。 在贝克莱那里, 事物=观念的集合 。 存在即是被感知,有两层含义,也对应着两种观念的存在。 第一层含义,观念只有被感知才存在,不被感知,就不存在。 这里的感知,是一种能力,是人对这个世界的感知能力。 说某种颜色存在,是因为人能看见这种颜色,同样,说某物存在,是因为人能接触到,能感知到这一类可感物的观念。 由这个观点出发,贝克莱推出,独立于人的认识之外的客观的物质世界是不存在的。 例如,人们说某种声音存在,是因为能听到这种声音,试想人听不到的声音,蝙蝠却能听到,但对人来说,蝙蝠能听到的声音是不存在的,因为不被人所感知。 今人对贝克莱的批评在于:事物未被人所感知的时候就不存在了吗?那如果曾经感知过,后来没有感知的时候,这个事物存在吗? 事实上,这种批评在贝克莱同时代就已经给出了,对此,贝克莱回应说,“感知”是整体的感知,而不是个人的感知。 存在即被感知的第二层含义,是说存在只能存在在心灵之中。 当我看见眼前的书,“书”这一存在,就在我的感知之中,当我说书存在的时候,我的意思是我能感觉到它存在。 在感知之外的物体,对人的认识而言,并不存在。 例如在人们发现海底的某座被遗忘的城市之前(亚特兰蒂斯),在常识范围内,那座城市就在那里,但没有人知道,没有人认识,并不存在在人的认识里,在贝克莱那里,这座城市就相当于不存在,因为它是否在那里,与人的认识毫无关系。 这跟王阳明那段著名的关于“花”的阐释有点像: 对于人来说,大千世界纷纷攘攘,每天都在看不见的地方发生着很多事情,然而超出个体的感知之外的人、事,在这个人的认识里,都是不存在的,在某个视频火爆之前,没有进入人们视野的某个偏远地区,在人的心灵中,就是不存在的。 网络上有句很鸡汤的话: 用于说明贝克莱的观点,再合适不过。 总有一些你在办公室看不到的风景,而这些风景对于坐在办公室的你而言,是你感知不到的,对于你来说,就等于不存在。 感知存在的东西,就是心灵。 心灵无实体、不可分、永生不灭。 贝克莱区分了两种心灵,一种是人的心灵,一种是上帝的心灵,万物最终是在“上帝的心灵”中存在,人的心灵能接受到的感知观念是由上帝的心灵赋予的。这就让贝克莱克服了他理论上的缺陷。 贝克莱的学说完全围绕“心灵”“自我”展开,而所谓知识,也只有经由“自我”的观念直接经验的才是知识,而对知识的感知、对观念的认识,全都依赖于“自我”的活动,“我”是一切认识的起点,世界上除了心灵和观念,没有其他东西存在。 所以无论从个体观念还是整体观念的角度,贝克莱的存在都是观念的存在,他设想的宇宙是完全由观念和精神构成的,一切关于物质的概念都没有存在的必要。 从这个角度说贝克莱是极端唯心主义哲学家,倒也并无不妥,启蒙运动时期法国哲学家狄德罗说贝克莱像一架发疯的钢琴,“宇宙的全部和谐都发生在他身上”,也是毒舌而精准的评论了~2023-08-05 07:17:481
辨析“存在就是被感知”
1,意识是客观实在在人脑中的反映,具有能动作用,首先就表现在意识能够反映客观世界。因此,存在可以被感知。2,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无知是第一性的,是物质决定意识,而物质不依赖于意识,相反地,意识的能动反应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此存在不一定就被感知。3,题目中的观点是不科学的2023-08-05 07:17:582
存在就是被感知的哲学原理解释
世界是物质的,存在即被感知. 是近代英国太主教、哲学家贝克莱(1684-1753)的观点。 贝克莱(George Berkeley,1695~1753) 近代西方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鼻祖,是英国唯心主义经验论心理学思想的主要代表,其空间知觉学说对心理学有重要贡献,影响马赫主义、实证主义,并促进联想主义心理学的发展。 贝克莱出生于爱尔兰的一个乡村绅士家庭,曾经在都柏林三一学院学习和任教,后任该院研究员。他还在北美洲等地进行过传教活动,回国后担任爱尔兰克罗因地区主教。主要著作有:《视觉新论》(1709)、《人类知识原理》(1710)等。 贝克莱主要生活在18世纪上半叶英国革命后进一步牢固统治的时期。他极力维护宗教,教诲民众内心忠诚,并把自己的哲学论证与宗教信仰结合起来,提出了存在就是被感知(esse is percipi)这一著名的哲学论断。 贝克莱的学说属于英国经验论、非物质论、感觉主义唯心论。 感知了的事物,的确能够知道它的存在,但是存在的事务未必都能够被感知,比如说埋藏地下的矿藏、文物,宇宙空间的其他物质,从数量范伟来看,感知的事务要远远小于未知的也即存在的事务。如果说存在就是被感知,那么就无疑是说未被感知的就是不存在,这就陷入了唯心主义,当然也有狭隘唯物主义的成分。以感知来确定存在与否,那么世上的鬼神论就能够站住脚了,感觉上认为有鬼有神,就进而推论事实上就是存在鬼神。求采纳2023-08-05 07:18:071
存在就是被感知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还是客观唯心主义观
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是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所以,“存在就是被感知”意味着外部世界不过是自己的感觉罢了,把感觉认为是一切事物产生的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2023-08-05 07:18:141
存在即被感知是什么唯心主义
存在即被感知是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是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区别1、概念不同:主观唯心主义的概念是“个人的主观精神,是世界的本源,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是由这些主观精神产生的”;而客观唯心主义的概念是“在世界之外,独立存在着一种客观精神,而这种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源,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是由它产生的”。2、代表人物不同:“主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王守仁、费希特等;“客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朱熹、黑格尔等。主观唯心主义或主观唯心论是一个哲学理论。认为认识是人们心灵的自由创造,是头脑里固有的,而客观唯心主义则把认识看成“神的启示”、“天赋观念”。中国陆九渊心学的“吾心即是宇宙”,英国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等观点,即是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形式之一。主观唯心主义把主体的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意识世界中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外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意识体的主观精神所派生的,它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因此,在主观唯心主义者看来,主观精神是本源的、第一性的,而外部世界的事物则是派生的、第二性的。片面地极端的理解主观唯心主义会导致唯我论。主观唯心主义把外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看作是自我主观精神的显现和产物。实际上就是认为外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由每个自我的主观精神决定,没有每个意识体自我的主观精神,也就没有外部世界上的事物,即客观世界依赖于主观精神而存在。中国陆九渊心学的“吾心即是宇宙”,英国贝克莱的所谓“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等观点,即是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2023-08-05 07:18:211
存在即被感知,这句话谁说的
世界是物质的,存在即被感知. 这是近代英国大主教、哲学家贝克莱(1684-1753)的观点。 贝克莱(George Berkeley,1695~1753) 近代西方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鼻祖,是英国唯心主义经验论心理学思想的主要代表,其空间知觉学说对心理学有重要贡献,影响马赫主义、实证主义,并促进联想主义心理学的发展。 贝克莱出生于爱尔兰的一个乡村绅士家庭,曾经在都柏林三一学院学习和任教,后任该院研究员。他还在北美洲等地进行过传教活动,回国后担任爱尔兰克罗因地区主教。主要著作有:《视觉新论》(1709)、《人类知识原理》(1710)等。 贝克莱主要生活在18世纪上半叶英国革命后进一步牢固统治的时期。他极力维护宗教,教诲民众内心忠诚,并把自己的哲学论证与宗教信仰结合起来,提出了存在就是被感知(esse is percipi)这一著名的哲学论断。 贝克莱的学说属于英国经验论、非物质论、感觉主义唯心论、主观唯心主义。 感知了的事物,的确能够知道它的存在,但是存在的事物未必都能够被感知,比如说埋藏地下的矿藏、文物,宇宙空间的其他物质,从数量范围来看,感知的事物要远远小于未知的也即存在的事物。2023-08-05 07:18:481
贝克莱的名言“存在即被感知”有没有被驳倒过
这句话就没有成立过。2023-08-05 07:18:595
下列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①存在就是被感知 ...
B 试题分析: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①“感知”④“吾心”这说明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②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与题意不符;③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与题意不符。该题选B。2023-08-05 07:19:151
为何说存在就是被感知?
贝克莱的出发点是洛克的观点:人类知识的对象是观念。他说:“在任何一个考察过人类知识对象的人看来,这些对象或者是实实在在由感官印人的观念,或者是由于人心的各种情感作用而感知的观念,或者是借助记忆和想象而形成的观念。”从这一前提推出的结论应该是:我们所能知道的只是观念,而不是观念之外的事物。贝克莱并不否认感觉到的事物的真实性和存在,他问道,“存在”一词的意义是什么?他的回答是,“一个观念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这一说法当然是无可非议的,但他接着说,既然一个可感事物只能存在于观念之中,那么它的存在是因为我们感知了它。这个说法是违背常理的,贝克莱却说,如果反过来说可感事物可以在不被感知的情况下存在,那才是不合逻辑的。“因为,除了我们用感官所感知的事物之外,还有什么可感的对象呢?并且,在我们自己的观念或感觉之外,我们究竟能感知什么呢?要说一个个观念或它们的复合不被感知而存在,那岂不明明白白是背理的吗?”贝克莱上述驳论的关键一句是“除了我们用感官所感知的事物之外,还有什么可感的对象呢?”这句话表达了经验论者的一个共识:知识或感觉的对象是观念,而不是事物。贝克莱所做的工作只是引申。他把“存在”的意义限定于认识对象,然后用“被感知”来解释认识对象。从经验论的前提出发,他合乎逻辑地得出了“存在就是被感知”的结论。贝克莱的结论一出,举世皆惊。很多哲学家都指责它的荒谬,但不知如何从哲学上驳倒它。与贝克莱同时代的唯物主义者狄德罗把贝克莱比作一架“发疯的钢琴”,但他也痛心地承认:“这种体系虽然荒谬之至,可是最难驳倒,说起来真是人类智慧的耻辱,哲学的耻辱。”贝克莱的结论之所以难以驳倒,是因为那些反驳他的人常常站在常识的立场上反驳,而常识是相信感觉的。常识与经验论的差别仅仅在于,感觉的对象是外物,还是观念?在这一问题上,常识的观点是未经论证的,而经验论对此却有细致的反思。如果不能证明感觉的对象是外物,而不是观念,那么贝克莱的胜利也就难以阻挡了。贝克莱从一开始就知道如何应付常识观点的挑战。他说:你会说,要我想象一个公园里有树,或者一座壁橱里有书,而不必有人在旁边感知它们,这确乎是最容易不过的事。我的答复是,你的确可以这样想,这并没有困难;可是,我请问你,你这不就是在你心中构成了某些你所谓的书和树的观念吗?你不过是在构成它们的同时,忽略了构成感知它们的任何人的观念罢了。但是你自己不就在同时感知或想到它们吗?因此,你这种说法是枉然的;这种说法只足以表示在你心中有想象或构成观念的能力,却不足以表示你能设想你的思想的对象可以在心外存在;为了证明这一点,你必须设想它们不被设想而存在,而这是一个明显矛盾。当我们尽力设想外物存在时,我们仍然只不过在设想我们自己的观念而已。应该看到,在与常识观点的哲学辩论中,贝克莱并未被驳倒;但这决不意味着他的主观唯心论是不可克服的,而只是说,站在常识或经验论的立场上是驳不倒他的。2023-08-05 07:19:261
存在与感知、及存在就是被感知
存在即客观。哲学的存在论所关心和研究的是客观世界及其人类本真面目的总体情况,及由此得到的对于存在的总的看法和观点。存在问题包括:存在是什么?存在如何存在?人的存在及其意义是什么?与哲学的理论观点、理论形态不同,具体学科和人们的日常经验所要针对的存在对象则是客观存在的具体内容——这个具体内容总是相对而言的,但它最终建立在客观世界最为基本的具体事物、最为基本的客观存在那里。当客观存在被人的主观意识所反映的时候,外在的客观存在就会以一种信息存在的方式转化为人类意识的主观存在。与人类意识认知体系的主观性相对照,客观性是客观存在的最本质特性,而主观性则是意识存在、亦既主观存在的最本质特征。人类意识的主观存在与客观存在不同,其具有主观属性,但人类意识的主观存在一经存在,便也有了一种客观属性。这种客观属性就是:在人类混淆真象和假象的时候,真象可以起到假象的作用、假象可以起到真象的作用。作为人类意识的主观意识、亦既主观存在,它一经存在,就会对人的意识、心理、行动、甚至情感产生作用。贝克莱说:“存在就是被感知”。这句话,对于人类的主观意识、亦既主观存在而言,这是绝对正确的、绝对没有问题的——贝克莱的错误在于他不承认客观存在。 客观存在总是表现为具体性、确定性、唯一性,但一个具体的、确定的、唯一的客观事物,往往在不同的人的意识世界里具有不同的感觉、不同的体验、不同的看法、不同的观念。对于同一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本身反映着人类意识的主观属性。客观意义上,人类意识的主观属性就是人类意识有可能如实地反映客观存在,这是真象的客观来源;另一方面,人类意识也有可能歪曲地反映客观存在,这是假象的客观来源。相对而言,真象是好理解的,就是人的意识在反映客观存在的过程中没有出现偏差、换句话说,我们说客观存在是怎样,它本身就是怎样;假象就不同了,假象就是客观存在进入我们的意识世界,被我们的意识世界给歪曲了、曲解了、误判了。 人类认知活动的过程,首先是接收外来信息、感知外来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加工外来信息。这样的过程有两个结果:一个是得到关于客观存在的真象;一个是得到关于客观存在的假象。在意识未达到觉醒之前、亦既人的意识对于假象没有觉醒之前(把假象认定为真象),在人的认知体系之内,假象亦被当作真象。人类认识客观存在的过程,一方面是人类通过自身的生存实践不断地提升、扩大自身的认知范围;另一方面就是不断地区分真象和假象。 在人类的认知体系不断积累的一定阶段,无论真象和假象,都对人类的社会生产、社会生活产生着巨大的作用。相对而言,在物质生活方面,唯有真象才会对于人类的社会生产、社会生活产生绝定性的作用。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代表生产力的资源环境、科学技术这才从根本上决定着人类的社会生活。但在人类的精神生活方面,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历史道路上,至少到目前为止,人类的精神面貌,更多的时候是被假象所支配、所干扰、所左右。 在人类的认知体系之内,就哲学而言,我们犯的最大的错误有两个:一个是内因与外因的分离;一个是本质与实存的分离。本质与实存的分离,是一切神学与神学宗教的总根源。千百年来、甚至几万年来,人类都以为我们的世界存在超自然的支配力量。人们看不到客观存在就是它自己的存在、它自己的因素、它自己的根源。人们幼稚地认为我们的世界由一个或者多个超自然的神灵掌握着、控制着;同时,人们幼稚地认为人是由相互独立的灵魂和肉体组成的;超自然的神灵通过支配人的灵魂,进而支配着人的肉体;人们普遍认为信仰神灵、摩拜神灵、供奉神灵,就会给自己带来好运、就会让自己心想事成。本质与实存的分离,是一切唯心主义思想、一切唯心主义宗教的总根源。 现代社会文化的自然科学,大可以测量宇宙的尺度,小可以追踪基本粒子的运动轨迹,虽然人类目前对于人类意识活动的研究还在不断深入,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对于人类的意识而言,当达致量子层级,人的意识已经铁定了与物质的存在合二为一。那么,既然在量子世界,意识与物质合二为一,而在宏观层面,意识与物质怎么又能分离呢?这其中的根源,就在于人们想当然地将本质与实存作了分离,想当然地认为灵魂是灵魂、物质是物质。 承认世界的客观存在,贯彻本质等于实存,坚持灵魂即是意识、意识是人的大脑(也可以包括一切具有类似于人脑的存在物)对于客观存在的反映,以及在肯定客观存在的前提下,懂得存在就是被感知是人类意识认知客观存在的意识常态、意识本性、意识功能是一切唯物主义者的意识根基、思想原则。 是的,在人类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我们的神学、我们的灵魂学说、我们的宗教活动,都曾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但是,作为认知主体,我们不能一味地沉迷于我们为自己编造的假象之中。是的,假象好多时候也可以使人精进,但是,假象更能欺骗于人——这一点,如同真象也可以伤害人类一样,问题在于,我们只有澄清了世界的客观存在,我们才能更为恰当地确立我们的社会存在。 在一个纷乱复杂的宇宙级别的客观世界里,我们的存在,根本上就是毫无意义。在一个纷乱复杂的客观世界里,我们人类,仅仅只是宇宙空间的沧海一粟。我们来自粉尘,归于粉尘。但是,我们的人生依然具有其现实的实在意义。我们的一切意义,都来源于我们人类的社会化存在、社会化过程、社会化活动。可以说,很少人会去考虑一个人彻底离开社会存在会是什么样子,但是,我们的一切幸福、快乐,毫无疑问、无一例外地确立在我们社会存在的前提之下。我们的幸福、快乐来自于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痛苦、灾难同样来自于我们的社会。人与社会相比:我们就是婴儿;社会就是摇篮。因而,人与社会的关系,就是鱼和水的关系。 所谓因果报应、因果循环,不是说你做了好事,你就会得到好报,而是会有人因为你的好事得到好报;不是说你做了坏事,你就得到恶报,而是会有人因为你的坏事得到恶报。这种情况如果放大,那么,当社会动乱的时候,每一个人生存的风险都将增大;而当社会和平的时候,每一个人的发展机遇都将增加。也正是在这样一种不确定性之中,任何人都不会清楚自己那一天会有好运、那一天会有噩梦。也正是在这种不确定性之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社会这一根绳子上的蚂蚱。 因为如此,一切宗教才会义无反顾地要求人们向善、一切伦理才会要求人们检点、一切律法才会要求人们担责! 人的一切,都是由人来争取的;人的一切,都是由人来维持的;人的一切,都是由人来成全、来买单的。一个人的幸福,即是自己争取的,也是别人赐予的;一个人的痛苦,即是自己自找的,也是别人强加的。社会就是这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当正义、善良如影随形,我们的生活将充满阳光、充满雨露! 前一篇: 现象、知性(精神)、原动力 后一篇: 信仰及其精神实质2023-08-05 07:19:451
人是如何感知某物的存在的?
感知是存在通过感官传导到你大脑中的一个映像。按照马赫的思想,物质的存在可以分解为各种要素,表示为A、B、C……,这些要素可以被人的感官感受到并在人的意识中形成被感知的要素a、b、c……。所以感知和存在不能划等号,但却是可以通过感官的感知过程对应起来,就像镜子内外的两个对应体。 另:感知了的事务,的确能够知道它的存在,但是存在的事务未必都能够被感知,比如说埋藏地下的矿藏、文物,宇宙空间的其他物质,从数量范伟来看,感知的事务要远远小于未知的也即存在的事务。如果说存在就是被感知,那么就无疑是说未被感知的就是不存在,这就陷入了唯心主义,当然也有狭隘唯物主义的成分。以感知来确定存在与否,那么世上的鬼神论就能够站住脚了,感觉上认为有鬼有神,就进而推论事实上就是存在鬼神。 补充:楼主说的小说中的人物并不存在,而且你并没有感知到他.小说中的人物是虚构的,你只是根据描写加以想像,而感知是我们感官经验的综合,都是意识的. 希望我这样解释楼主能够明白,或者可以看一下贝克莱的观点. 补充二:好懂一点的贝克莱的观点的阐述? 说白了贝克莱的观点就是所有的一切观念都有一个我们意识不到的成因.但这个成因不是物质的,而是精神性的.根据贝克莱的看法,我们的灵魂可能是形式我们本身概念的原因,就像我们在做梦时一样.但世间只有另外一个意志或灵可能形成造就这个"形体"世界的诸般概念.他说,万物都是因为这个灵而存在,这个灵乃是"万物中的万物"的成因,也是"所有事物存在之处".(贝克莱是一位爱尔兰天主教主教,他指的"灵"当然是天主) 楼主看过<黑客帝国>吧,机器王国产田里的人类,在NEW醒来之前那种情况,那就是贝克莱的观点2023-08-05 07:19:531
存在就是被感知是属于哪种唯心主义?
此话是出自贝克莱,属于主观唯心主义2023-08-05 07:20:024
存在就是被感知的内涵。
所以?你想表达啥?不会是你有存在感吧?!2023-08-05 07:20:172
如何理解“存在即被感知”?(以哲学的角度)
不知道楼主什么层次的学历,我尽量答吧。所谓存在即被感知的观点,其根源在于洛克的“人类知识的对象是观念”,即“在任何一个考察过人类知识对象的人看来,这些对象或者是实实在在由感官印入的观念,或者是由于人心的各种情感作用而感知的观念,或者是借助记忆和想象而形成的观念。”从洛克的这一观点出发所推出的结论应是:“我们所能知道的只是观念,而不是观念之外的事物。”这一观点后为休谟发展为温和怀疑论,又为康德的哥白尼革命立下了前提。它指的是,关于任何事物,我们只能知道该事物在我们每个人心中所产生的观念,而无法去了解那一事物本身。贝克莱的一句话是:“除了我们用感官所感知的事物之外,还有什么可感的对象呢?”即表明人只能知道自己所感知的对象存在与否,而对于自己无法感知到的事物,不是说不存在,而是我们不能够知道它存不存在。比如说,我曾认识的某人不幸去世,而我对此一无所闻,因此我“以为”他仍存在;在这里,我未感知的存在只属于我的一个信念,而不是知识。有关对贝克莱的反驳最常见的一种是:公园里有一棵树,它不因我的感知而存在。而贝克莱的反问则是:“你确实可以这样想,这并没有困难;可是,我请问你,你这不就是在你心中构成了某些你所谓的树的观念吗?你不过是在构成它们的同时,忽略了构成感知它们的任何人的观念罢了。但是你不就在同时感知或想到了它们吗?”因此他说,“当我们尽力设想外物存在时,我们仍然只不过在设想我们自己的观念而已。 存在即被感知是贝克莱的著名理论,其威力在于这一命题在古典经验主义的基础上是不破的,它既有着严密的逻辑论证,同时又使得每一个从经验上意图提出反例的人陷入了一个悖论:当某人试图寻找一个未被感知的存在时,他自己就已经在感知其存在了。这样,反对者无法对这一命题实现内部反驳,而从外部反驳在哲学上往往被认为是毫无意义的,这便是贝克莱主教的成功之处。2023-08-05 07:20:261
存在即可被感知。这句话对不对?
是对的,5楼的回答就已经很完整了。从反面来看,如果事物没有被感知,那么我们不仅仅是可以认为它不存在,并且由于并没有感知到这种存在,我们甚至没有可能产生这种否定的认知。1,2楼所说的实际上要求人站在一个无的视角上来观看整个世界,不使用触觉听觉嗅觉味觉视觉来获得整个世界的信息,实际上所要求的就是人与世界不发生信息的交流而获得这个世界的信息,这是不可能。所以,存在即可被感知。2023-08-05 07:20:376
存在就是被感知 是哲学上最典型的什么命题
主观唯心主义如果意志不存在,那么任何事物都无法被感知,从而不存在价值.但是,“存在就是被感知”这句话非常片面,因为存在是作为动词而存在的,它不是名词,所以没有固定的属性,只有在其生成的过程中存在的意义才被标注.而“被感知”看似也是动词,实则它更接近形容词.也就是说“被感知”只是在形容存在时的一种必然的状态,而不是存在本身.存在本是一个不断“感知”和“生成”的过程.首先来说一下“感知”,也就是意志.意志并不是凭空存在,我们来简单地说明一下意志,把意志划分成“领会”、“思维”和“表达”的过程.这样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历史上那么多唯物主义者和唯心主义者会有那么多的矛盾与争论了.可以说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矛盾的中心就在于“思维”和“领会”哪个在第一位.唯物主义者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很明显他们认为“领会”是占主导地位的,因为我们不能凭空思维,必须先领会身边现实存在的东西,我们才会有思维的基础.而唯心主义者则认为“思维”是占主导地位的,我们通过思维来创造主观世界,把主观世界不需要的客体排除在外.这两中方法看似截然不同,实则他们犯了相同的错误.他们都把“意识”这个主体和“世界”这个客体人为的对立起来了.也就是说,把人和世界分离开来,然后去讨论到底是人去认识、标记这个世界,还是世界客观地影响人的意识.实际上,任何人都不能跳出世界之外去理解世界,任何世界也无法去影响不在这个世界中的人.简单的说,“思维”和“领会”是一个整体,没有先后之分.我们在思维的同时必然已经对这个事物有所“领会”了,而“思维”的结果又会重新规划我们对事物的“领会”形成新的“思维”.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一个人从来没有见到过电脑,你现在把电脑摆在他的面前,他肯定没有“领会”过电脑这个东西,但并不代表他就会凭空靠“思维”去创造一个“领会”,就算他不知道眼前的东西是电脑,但他肯定也会根据这个东西的特征来进行“思维”,并将这个“思维”的结果来代替旧有的“领会”,比如说把它定义成“新型的电视机”,而当我们把这个东西叫做电脑告诉他以后,他又通过“领会”我们的话来进行“思维”,再用这个“思维”的结果来重新规划他的“领会”,这个时候在他的领会中这个事物就是电脑了.从上面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思维”和“领会”是一个整体,是同时进行.我们的“思维”是建立在“领会”上的,而我们的“领会”的东西并不是客观的事物而是我们“思维”的结果.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对着同一样事物,我们第一次把它“领会”为“新型的电视机”而第二次的“领会”就成了“电脑”了.因为我们进行了两次不同的“思维”,所以其结果自然不同.经过这样的分析之后,我们在回到唯物和唯心的问题上来,那就很容易能够理清当中的矛盾了.实际上主观世界的生成和对客观世界的领会它也是一个整体,是不能分开来看待的.的确,客观事物可以影响我们的主观世界,但是在此同时,主观意识其实已经在对这个客观事物进行规划了,随着时间的转移,我们的意识不断地重新规划世界,最终得到一个和客观世界相近似的主观世界.这个世界必然与真实的客观世界不同但也绝不是凭空存在的.总而言之,我们不可能随意去创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但也不代表我们只是被动的接受客观事物.原本意志与世界就是一个整体,请不要认为地对立他们.所以说“存在就是感知”有极大片面性,并不是因为物质优先还是意识优先这种表面的原因.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这个命题讨论的只是“存在”的一种被“感知”、被“领会”的状态,它根本就忽略了“存在”本身是什么.这也是近代哲学界在存在问题上所犯的一个通病.2023-08-05 07:22:151
存在就是被感知这句话正确吗
存在就是被感知出自贝克莱主教的名言。意思如下:首先要理解“存在就是被感知”里的主语“存在”的意思并非指一切的存在。贝克莱说,精神(或叫做心灵、灵魂或自我)的存在是感知不到的,但是虽不被感知到,贝克莱却说精神是存在的。所以这句话里的“存在”指的是除了精神之外一切事物的存在,因此完整的表述应当是:精神之外,存在就是被感知。所有事物感知的存在都是存在于心灵内部的,在心灵之外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存在。贝克莱把各种事物叫做观念(所以这个词的用法在这些哲学家那里跟一般人用法是不同的),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理由就是观念是存在于精神之内的。扩展资料辨析:这个题设是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其来源是贝克莱哲学的唯心主义论。贝克莱认为,既然所有外物经过感觉到达心灵,那么我们能够确信的是我们的感觉,我们无法确定感觉之外还有什么外物。在他看来,物质只不过是我们经验到的感觉材料的累积,习惯的力量使它们在我们的心中联结起来。既然观念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那就意味着感觉事物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因而一切事物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因为“具有一个观念与感知一个观念完全是一回事”,“事实上,对象和感觉原是一种东西”。哲学界设定了一种“形而上学实体”,也被叫做“物质”,对它的解释是:不是颜色,不是声音,不是“触觉”.....不是任何可感知的属性,是感知不到的,但颜色、声音等各种现象都源自于它,它是作为事物的根本。贝克莱则认为这样的“形而上实体”的设定是很任意的。根据辨证唯物论的观点,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反对孤立,静止地看问题。 也就是说,万事万物,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人感知不到的,未必不存在。比如脚下的地下水,比如细菌,先有存在,才能被感知。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存在就是被感知2023-08-05 07:22:221
“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一个( )。
【答案】:B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存在就是被感知”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命题。2023-08-05 07:22:361
我思故我在存在就是被感知是哪个学派的观点
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中国陆九渊心学的“吾心即是宇宙”,英国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等观点,即是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提出某主体的心灵,如其感觉、经验、意识、观念和或意志等是世界中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外部世界中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相关介绍主观唯心主义把主体的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意识世界中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外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意识体的主观精神所派生的,它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因此,在主观唯心主义者看来,主观精神是本源的、第一性的,而外部世界的事物则是派生的、第二性的。片面地极端的理解主观唯心主义会导致唯我论。主观唯心主义把外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看作是自我主观精神的显现和产物。实际上就是认为外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由每个自我的主观精神决定,没有每个意识体自我的主观精神,也就没有外部世界上的事物,即客观世界依赖于主观精神而存在。2023-08-05 07:22:421
存在就是被感知是什么意思 存在就是被感知意思简述
1、存在就是被感知意思是:所有事物感知的存在都是存在于心灵内部的,在心灵之外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存在。贝克莱把各种事物叫做观念(所以这个词的用法在这些哲学家那里跟一般人用法是不同的),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理由就是观念是存在于精神之内的。 2、存在是被感知出自贝克莱主教的名言。就 3、“存在就是被感知”里的主语“存在”的意思并非指一切的存在。贝克莱说,精神(或叫做心灵、灵魂或自我)的存在是感知不到的,但是虽不被感知到,贝克莱却说精神是存在的。所以这句话里的“存在”指的是除了精神之外一切事物的存在,因此完整的表述应当是:精神之外,存在就是被感知。 4、严格说来,贝克莱并无说过“存在就是被感知”,而是从句子中截出来的。所以要想正确理解其含义的话,不能单看这一句话,而要同时注意贝克莱前后说了什么。2023-08-05 07:23:011
如何理解“存在就是被感知”?
这话是贝克莱大主教的著名论断,论断主体是众生,客体是存在(包括物质性和精神性)。侧重于认知。如果单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知论出发,那么这无疑是一个谬论。这同时也是哲学门外汉的一般观点。 这句话具有两个逻辑层级。一是存在的意义就是被感知,二是被感知的才被认为是存在的。第一重意思上来讲,我们所处的世界上的一切存在,只有被感知才有意义。就当时人类认知能力而言,黄金是被感知的,爱是被感知的,星空是被感知的,因而它们具有了财富的、感情的和物质的意义。而病毒、太阳风是不被感知的,因而在当时是不被承认的,即存在对于众生没有意义。第二重意思上来讲,就是只有众生感知到的事物和精神才被认为是存在的。这很好理解,当时的人类认识到什么,什么就存在。梦境、上帝和预言被当时的人们感受到,因而被认为是存在的;而当下的人类感知不到,因而说是不存在的。事实上无论就认知层次来讲,贝克莱大主教已经全然阐述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和能力。但就客观的存在而言,无论就那个时代和当下的时代,人类的认识永远都是片面而充满荒谬的。始终在否认自己感受不到的东西,比如我说过的上帝,命运和因缘,事实上这些都是世界的一种体现和存在。2023-08-05 07:23:101
存在即被感知,这句话谁说的
世界是物质的,存在即被感知. 这是近代英国大主教、哲学家贝克莱(1684-1753)的观点。 贝克莱(George Berkeley,1695~1753) 近代西方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鼻祖,是英国唯心主义经验论心理学思想的主要代表,其空间知觉学说对心理学有重要贡献,影响马赫主义、实证主义,并促进联想主义心理学的发展。 贝克莱出生于爱尔兰的一个乡村绅士家庭,曾经在都柏林三一学院学习和任教,后任该院研究员。他还在北美洲等地进行过传教活动,回国后担任爱尔兰克罗因地区主教。主要著作有:《视觉新论》(1709)、《人类知识原理》(1710)等。 贝克莱主要生活在18世纪上半叶英国革命后进一步牢固统治的时期。他极力维护宗教,教诲民众内心忠诚,并把自己的哲学论证与宗教信仰结合起来,提出了存在就是被感知(esse is percipi)这一著名的哲学论断。 贝克莱的学说属于英国经验论、非物质论、感觉主义唯心论、主观唯心主义。 感知了的事物,的确能够知道它的存在,但是存在的事物未必都能够被感知,比如说埋藏地下的矿藏、文物,宇宙空间的其他物质,从数量范围来看,感知的事物要远远小于未知的也即存在的事物。2023-08-05 07:23:171
存在就是被感知的观点属于什么主义
存在即被感知是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潜意识、灵魂、精神等看作是意识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外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它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因此,在主观唯心主义者看来,主观的精神是本原的、第一性的,而外部世界的事物则是派生的、第二性的。主观唯心主义会导致唯我论,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看作是个人自我的主观精神的显现和产物,实际上就是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只能存在于个人自我的主观精神之中,没有个人自我的主观精神,也就没有世界上的事物。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区别1、概念不同主观唯心主义的概念是“个人的主观精神,是世界的本源,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是由这些主观精神产生的”;而客观唯心主义的概念是“在世界之外,独立存在着一种客观精神,而这种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源,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是由它产生的”。2、代表人物不同“主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王守仁、费希特等;“客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朱熹、黑格尔等。2023-08-05 07:23:241
辨析“存在就是被感知”
1,意识是客观实在在人脑中的反映,具有能动作用,首先就表现在意识能够反映客观世界。因此,存在可以被感知。2,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无知是第一性的,是物质决定意识,而物质不依赖于意识,相反地,意识的能动反应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此存在不一定就被感知。3,题目中的观点是不科学的2023-08-05 07:23:422
存在即是被感知,什么意思?
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即认为一切事物都是人的感觉经验,事物的存在依赖于人的感觉,事物存在就是被感知,它们不可能在心灵或感知它们的能思维的东西之外有任何存在2023-08-05 07:23:522
存在就是被感知是什么意思 存在就是被感知意思简述
1、存在就是被感知意思是:所有事物感知的存在都是存在于心灵内部的,在心灵之外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存在。贝克莱把各种事物叫做观念(所以这个词的用法在这些哲学家那里跟一般人用法是不同的),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理由就是观念是存在于精神之内的。 2、存在是被感知出自贝克莱主教的名言。就 3、“存在就是被感知”里的主语“存在”的意思并非指一切的存在。贝克莱说,精神(或叫做心灵、灵魂或自我)的存在是感知不到的,但是虽不被感知到,贝克莱却说精神是存在的。所以这句话里的“存在”指的是除了精神之外一切事物的存在,因此完整的表述应当是:精神之外,存在就是被感知。 4、严格说来,贝克莱并无说过“存在就是被感知”,而是从句子中截出来的。所以要想正确理解其含义的话,不能单看这一句话,而要同时注意贝克莱前后说了什么。2023-08-05 07:24:101
存在就是被感知是什么观点
存在就是被感知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因为他认为被人的感觉器官感知的事物才存在,不被感知的事物不存在,即认为思维决定存在,是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外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看作是自我主观精神的显现和产物。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是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所以,“存在就是被感知”意味着外部世界不过是自己的感觉罢了,把感觉认为是一切事物产生的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2023-08-05 07:24:171
存在就是被感知的释义
首先要理解“存在就是被感知”里的主语“存在”的意思并非指一切的存在。贝克莱说,精神(或叫做心灵、灵魂或自我)的存在是感知不到的,但是虽不被感知到,贝克莱却说精神是存在的。所以这句话里的“存在”指的是除了精神之外一切事物的存在,因此完整的表述应当是:精神之外,存在就是被感知。(为什么说精神感知不到呢?你感觉到“颜色”“痛觉”“愤怒”“喜悦”等等知觉,但没有一个可以叫做精神,也即你感觉到的无非是一系列特殊的知觉罢了,没一个代表精神,所以说精神感知不到,精神在贝克莱那里只能说被理性而不是被感官察觉)这样,石头、房子、高山、河流、太阳等的存在,就是其被感知。如果你闭上眼睛,这些事物就都不存在。眼前的桌子在你回过头后也不存在,说它还存在着对贝克莱而言是荒谬的(除非你是在“别的精神还在感知着它们”的意义上说它们还存在,这是可以的)。如果你只感知到桌子身躯的一半,那么你说另一半存在着也是荒谬的,因为未被感知到。也即:所有这些事物都是存在于心灵内部的,在心灵之外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存在。贝克莱把各种事物叫做观念(所以这个词的用法在这些哲学家那里跟一般人用法是不同的),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理由就是观念是存在于精神之内的。当你吃食物、穿衣服时,衣服食物仅仅是观念,所以此时你说你正在吃观念、穿观念(全都发生在“大脑皮层”以内)对贝克莱而言是毫无问题的。对贝克莱来说,这仅仅是语言问题,也就是你如何去称呼眼前的现象的问题,只是人们习惯了某种语言方式,改一下不习惯而已,实质的都是一样的。就像人们习惯说用“笔”写字而对用“茶杯”写字感到不习惯一样,“茶杯”这个语言记号当然也可以(被规定)指代原先“笔”所指代的事物,只是语言使用的习惯性问题。2023-08-05 07:24:231
“存在就是被感知”的观点对吗?为什么?
感知了的事务,的确能够知道它的存在,但是存在的事务未必都能够被感知,比如说埋藏地下的矿藏、文物,宇宙空间的其他物质,从数量范伟来看,感知的事务要远远小于未知的也即存在的事务。如果说存在就是被感知,那么就无疑是说未被感知的就是不存在,这就陷入了唯心主义,当然也有狭隘唯物主义的成分。以感知来确定存在与否,那么世上的鬼神论就能够站住脚了,感觉上认为有鬼有神,就进而推论事实上就是存在鬼神。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2023-08-05 07:24:372
存在即被感知是什么主义
存在就是被感知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主观唯心主义或主观唯心论是一个哲学理论。认为认识是人们心灵的自由创造,是头脑里固有的,而客观唯心主义则把认识看成“神的启示”、“天赋观念”。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是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存在就是被感知”意味着外部世界不过是自己的感觉罢了,把感觉认为是一切事物产生的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论或主观唯心主义是一个哲学理论。其提出某主体的心灵,如其感觉、经验、意识、观念和意志等是世界中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外部世界中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形式之一。主观唯心主义把主体的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意识世界中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外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意识体的主观精神所派生的,它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因此,在主观唯心主义者看来,主观精神是本源的、第一性的,而外部世界的事物则是派生的、第二性的。片面地极端的理解主观唯心主义会导致唯我论。主观唯心主义把外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看作是自我主观精神的显现和产物。实际上就是认为外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由每个自我的主观精神决定,没有每个意识体自我的主观精神,也就没有外部世界上的事物,即客观世界依赖于主观精神而存在。2023-08-05 07:24:431
存在就是被感知,物就是观念的集合什么意思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是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 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 所以,“存在就是被感知”意味着外部世界不过是自己的感觉罢了,把感觉认为是一切事物产生的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2023-08-05 07:25:032
如何理解存在即被感知
同意主教贝克莱的观点,如果一个人死了,没有了感知能力。那么世界上所有的物质对他来说都是不存在的。如果所有的人都死了,。那么世界上所有的物质都不被人类感知。自然对人类而言也就不存在了。2023-08-05 07:25:146
感知了的事物才知道它的存在,故而存在就是被感知?
不感知。是你不注意罢了。说存在就是被感知就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即使你不感知到,它也会在那。只是你不曾留意罢了。。2023-08-05 07:25:316
存在就是被感知是什么观点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当作世界的本原,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存在就是被感知”的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正确且符合题意;其它选项都不符合题意,均应排除。2023-08-05 07:25:451
以下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 a存在就是被感知b世界不过是绝对观念的影子c理在事先d自由选择
选a。这题不难2023-08-05 07:25:522
存在即被感知是什么主义?
唯心主义观点。所有事物感知的存在都是存在于心灵内部的,在心灵之外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存在。贝克莱把各种事物叫作观念(所以这个词的用法在这些哲学家那里跟一般人用法是不同的),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理由就是观念是存在于精神之内的。由于所有的事物都要通过感官进入大脑,我们所能确定的就是我们所感觉到的,而我们不能确定感官之外的东西是什么。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之间的关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我们必须坚持这种关系,反对孤立,用静态的眼光看问题。也就是说,一切事物都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人的意识不能被感知,也可能不存在。2023-08-05 07:26:101
关于感知与存在
马克思主义之外,更为广阔的哲学中,哲学家们都认同“就算你不同意,但存在就是被感知是难以驳倒的。”唯物主义,从来没有在理论上驳倒唯心主义。想明白,可以看看这些命题:贝克莱 存在就是被感知 物是观念的集合重要的是你要找对书,比如 赵敦华的《西方哲学简史》,本书中在费希特那一章有关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论述,很精辟,有必要一看。或者,干脆找外国的哲学教材,最好不要看罗素的《西方哲学史》。至于你的问题,看过之后你就会觉得没有解释的必要,没有切住哪怕一点要害。2023-08-05 07:26:303
(14分)材料一: 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事物是由人的各种感觉构成的。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
(1)贝克莱把人的主观精神当成第一性的东西,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2分)黑格尔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主宰和本原,其说法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2分)二者都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把意识当作世界的本原。(2分)(2)材料二中的观点认为,把物质的具体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2分)这一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2分)(3)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揭示了世界本原,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这种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的概括和总结。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4分) 本题考查多个知识点:一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二是唯物主义本身的三种形态的区别。三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2023-08-05 07:26:371
贝克莱的名言“存在即被感知”有没有被驳倒过
这句话就没有成立过。2023-08-05 07:26:485
“心无外物”“存在就是被感知”这两种说法都是什么主义观点
“心无外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的思想属于佛学的范畴。2023-08-05 07:27: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