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ou123
-
穷则独善其身真正含义是:一个人在不得志的时候,就要洁身自好,注重提高个人修养和品德。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上》,原句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是一个人在得志显达的时候,就要想着把善发扬光大,有惩恶扬善之意。
当一个人处在逆境郁郁不得志或者能力不够的时候,不应随波逐流放纵自己,而是应该将主要的精力倾注于自身上,尽力提高个人的品德修养,由此可以看出来,这句话没有任何消极的意味,体现的其实是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思想。
理念延伸:
用白话文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是在专制时代,孟子与游说各国的君主实行仁义的宋句践对话中的一经典对白,如果得志造福天下,如果不得志我也要洁身自好,绝不与腐败势力同流合污。
不仅提倡儒家学说的仁义还点出了儒家学说的核心:即对于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思考。这句话和《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脉相承的。
用孟子的话来看看这几者之间的延伸:“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居仁由义,舍生取义。”“为民父母,与民同乐”“浩然之气,仁者无敌”。
放在现代社会,应该可以这么理解的:不发达的时候,做好自己就好了,做一个本分人,使自己的修养素质得到提高,尽力而为。发达了广施善事,为社会多出一份力,多做好事。
请问:独善其身,兼爱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啊
独善其身,兼爱天下。“独善其身”就是指,一个人无论在任何情况,条件,和环境下,都能够在磨难或是平凡中不过提升和完善自己。而“兼爱天下”,则是在“善其身”的同时,珍惜,爱惜,和疼爱身边的人。当他们获得胜利的同时,不论自己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能够打从心底的为他们高兴。当然,就“风流人物”而言,除“独善其身,兼爱天下”外,还必须具备,远大的志向和雄厚的自信。可是,世界上真的有这样的人吗?我想,在这个广漠的世界,应该会有这样的吧。比起那些在风花雪月中还会无病呻吟的人来说,他们未免太过伟大和风采夺目了吧。他们身上一定闪烁着光芒,那种很耀眼,很温暖,很清雅的光芒。只可惜,冻结的笔尖无法述写我浩淼淡泊的心情。如果,闲静淡雅是我喜欢的风华的话,那么,“独善其身,兼爱天下”,就一定是我所崇拜的底质。但愿,世间有更多拥有璀璨光辉的人出现。2023-08-05 03:19:175
“独善其身,兼爱天下”是什么意思啊?
“独善其身”就是指,一个人无论在任何情况,条件,和环境下,都能够在磨难或是平凡中不过提升和完善自己。 而“兼爱天下”,则是在“善其身”的同时,珍惜,爱惜,和疼爱身边的人。当他们获得胜利的同时,不论自己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能够打从心底的为他们高兴。 当然,就“风流人物”而言,除“独善其身,兼爱天下”外,还必须具备,远大的志向和雄厚的自信。 可是,世界上真的有这样的人吗? 我想,在这个广漠的世界,应该会有这样的吧。 比起那些在风花雪月中还会无病呻吟的人来说,他们未免太过伟大和风采夺目了吧。他们身上一定闪烁着光芒,那种很耀眼,很温暖,很清雅的光芒。 只可惜,冻结的笔尖无法述写我浩淼淡泊的心情。 如果,闲静淡雅是我喜欢的风华的话, 那么,“独善其身,兼爱天下”,就一定是我所崇拜的底质。 但愿,世间有更多拥有璀璨光辉的人出现采纳哦2023-08-05 03:19:391
独善其身,兼善天下是什么意思
“独善其身,兼善天下”的原句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得志时要提高自身修养,得志时就要努力让天下人都能得到好处。“独善其身,兼善天下”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上》。《穷则独善其身》原文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译文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各国的君主吗?我告诉你游说的态度:别人理解也安详自得;别人不理解也安详自得。”宋勾践问:“怎样才能做到安详自得呢?”孟子说:“尊崇道德,喜爱仁义,就可以安详自得了。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显达时不背离道德。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所以安详自得;显达时不背离道德,所以老百姓不失望。古代的人,得时恩惠施于百姓;不得志时修养自身以显现于世。穷困时独善其身,显达时兼善天下。”2023-08-05 03:19:462
独善其身,兼爱天下出自哪里?以及全文内容?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出自《孟子·尽心上》,原句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是“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使天下都能这样”。 《孟子》为“四书 ”之一。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为孟子、孟子弟子、再传弟子的记录。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86章。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原文】 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 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土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 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 天下。”【翻译】 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各国的君主吗?我告诉你游说的态度:别人理解也安详自得;别人不理解也安详自得。” 宋勾践问:“怎样才能做到安详自得呢?” 孟子说:“尊崇道德,喜爱仁义,就可以安详自得了。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显达时不背离道德。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所 以安详自得;显达时不背离道德,所以老百姓不失望。古代的人,得时恩惠施于百姓;不得志时修养自身以显现于世。穷困时独善其身,显达时兼善天下。”2023-08-05 03:19:552
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的意思
兼济天下:得志时就要为天下造福。独善其身:搞好自身的修养。出处:《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翻译:不得志的时候,就搞好自我修养;得志的时候,就要为天下人造福。引用:唐代·白居易《与元九书》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扩展资料赏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与孔子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指受到聘用就出任,不受聘用就隐居)”有相近的意思,是千年以来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座右铭,这句话对自己,对这个世界都非常的有用。人在穷困不得志时,它以“独善其身”的清高抚慰着你那一颗失落的心,让你不至于放弃;一旦飞黄腾达,有了成功发展的机会,一句“兼善天下”让你知道自己的责任,有所方向的展示自己的抱负。无论你处在哪一个位置,这句话对人的心理疏导都起了重要的作用,所以才成为知识分子战无不胜的思想武器与法宝。2023-08-05 03:20:031
独善其身,后一句,或者后一句是什么?
独善其身,兼爱天下。2023-08-05 03:20:115
独善其身兼善天下是什么意思 独善其身兼善天下的含义
1、意思是“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使天下都能这样”。 2、出自《孟子·尽心上》。 3、《孟子》一书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4、《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就像今天的教科书一样。2023-08-05 03:20:261
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的意思
垃圾机XP5破嗓子默契席尔瓦手机民心搜嘎我2023-08-05 03:20:476
“独善其身,兼爱天下”是什么意思?
就是处在什么时候干什么事2023-08-05 03:21:488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出自哪一本书?
“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出处:《孟子·尽心上》2023-08-05 03:22:182
兼爱天下文言文翻译
1. 兼爱之辩 文言文翻译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译文】若使天下的人都彼此相爱,国与国不互相攻打,家与家不互相争夺,没有盗贼,君臣父子都能忠孝慈爱,这样天下就太平了。圣人既然以治理天下为己任,怎么能不禁止人们互相仇恨而不劝导彼此相爱呢?所以,天下人能彼此相爱才会太平,互相仇恨就会混乱。 天下之人皆不能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 【译文】天下的人都不相爱,那么强大的一定会压迫弱小的,富有的一定会欺侮贫穷的,显贵的一定会轻视低贱的,诡诈的一定会欺骗愚笨的。天下一切祸乱、篡位、积怨、仇恨等之所以会发生,都是由于互不相爱引起的。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译文】爱别人的,别人也必然爱他,利于别人的,别人也必然利于他,憎恶别人的,别人也必然憎恶他,残害别人的,别人也必然残害他。 无言而不应,无德而不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即此言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 【译文】没有什么话不答应,没有什么恩德不报答,你把桃子投给我,我用李子回报你。这就是说,爱人的必定被人爱,而憎恶别人的必定被人憎恶。 爱人不外己,己在所爱之中。 【译文】爱别人并不是不爱自己,自己也在所爱之中。 爱人非为誉也,其类在逆旅。 【译文】爱人不是为个人沽名钓誉,就像旅店接待客人一样,是为了与人方便。 爱众众世与爱寡世相若,兼爱之有相若。爱尚世与爱后世,一若今之世人也。 【译文】爱世间多数人和爱世间少数人相同,兼爱就是这样。爱上世之人和爱后世之人,都像爱今世之人一样。 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 【译文】现在有人犯了小过错,人们知道了就非难他;对于犯了像攻打别国那样的大错误,却不知道非难他,还加以称颂,称之为义,这能说是懂得义和不义的区别吗? 2. 《兼爱之辨》文言文,的翻译是什么 巫马子对墨子说:“您(主张)爱天下一切人,谈不上有什么好处,我不爱天下(一切人),也谈不上有什么害处。(既然咱们的主张)都没有产生什么后果,您为什么单单地认为自己的对,而认为我的错呢?” 墨子道:“比如有人在这里放了火,一个端着水,准备扑灭它,另一人拿着燃烧的东西,准备助长火势。(两人的行动)虽然都没成为现实,但您认两人之中谁应该被肯定呢?”巫马子道:“我(当然)肯定那端水灭火人的想法,否定那引火助燃人的想法。” 墨子又道:“(如此说来)我仍然认为自己的主张对,而认为您的观点是错误的。” 3. 【要墨子文言文小故事,要短,古文译文都要 巫马子谓子墨子曰:“子兼爱天下,未云利也;我不爱天下,未云贼也.功皆未至,子何独自是而非我哉?”子墨子曰:“今有燎者于此,一人奉水,将灌之;一人掺火,将益之.功皆未至,子何贵于二人?”巫马子曰:“我是彼奉水者之意,而非夫掺火者之意.”子墨子曰:“吾亦是吾意,而非子之意也."译:巫马子对墨子说:“您博爱天下,谈不上什么好处;我不爱天下人,谈不上什么害处.都没有产生什么效果,您怎么能认为只有您对而我不对呢?”墨子说:“现在有一处失火,一个人端来水,要浇灭它;一个人举着火,要使它烧得更大.都还没有产生后果,您更赞同二人中的哪一个呢?”巫马子说:“我赞同那个端水者的意愿,而否定那个举火人的意愿.”墨子先生说:“现在你该明白了,我兼爱天下的主张是正确的,你不爱天下的用意是错误的.”。 4. 墨子 兼爱中翻译 不好意思弄错了,翻译是: 墨子说:“仁人处理事务的原则,一定是为天下兴利除害,以此原则来 处理事务。” 既然如此,那么天下的利是什么,而天下的害又是什么呢?墨 子说:“现在如国与国之间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之间相互掠夺,人与人之 间相互残害,君臣之间不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间不相互慈爱、孝敬,兄 弟之间不相互融洽、协调,这就都是天下之害。” 既然如此,那么考察这些公害又是因何产生的呢?是因不相爱产生的 吗?墨子说:“是因不相爱产生的。” 现在的诸侯只知道爱自己的国家,不 爱别人的国家,所以毫无忌惮地发动他自己国家的力量,去攻伐别人的国家。 现在的家族宗主只知道爱自己的家族,而不爱别人的家族,因而毫无忌惮地 发动他自己家族的力量,去掠夺别人的家族。 现在的人只知道爱自己,而不 爱别人,因而毫无忌惮地运用全身的力量去残害别人。所以诸侯不相爱,就 必然发生野战;家族宗主不相爱,就必然相互掠夺;人与人不相爱,就必然 相互残害;君与臣不相爱,就必然不相互施惠、效忠;父与子不相爱,就必 然不相互慈爱、孝敬;兄与弟不相爱,就必然不相互融洽、协调。 天下的人 都不相爱,强大的就必然控制弱小的,富足的就必然欺侮贫困的,尊贵的就 必然傲视卑贱的,狡猾的就必然欺骗愚笨的。举凡天下祸患、掠夺、埋怨、愤恨产生的原因,都是因不相爱而产生的。 所以仁者认为它不对。 既已认为不相爱不对,那用什么去改变它呢?墨子说道:“用人们全都 相爱、交互得利的方法去改变它。” 既然这样,那么人们全都相爱、交互得 利应该怎样做呢?墨子说道:“看待别人国家就象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 家族就象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之身就象自己之身。”所以诸侯之间相爱, 就不会发生野战;家族宗主之间相爱,就不会发生掠夺;人与人之间相爱就 不会相互残害;君臣之间相爱,就会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间相爱,就会 相互慈爱、孝敬;兄弟之间相爱,就会相互融洽、协调。 天下的人都相爱, 强大者就不会控制弱小者,人多者就不会强迫人少者,富足者就不会欺侮贫 困者,尊贵者就不会傲视卑贱者,狡诈者就不会欺骗愚笨者。举凡天下的祸 患、掠夺、埋怨、愤恨可以不使它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相爱而生产的。 所以 仁者称赞它。 然而现在天下的士君子们说:“对!兼爱固然是好的。 即使如此,它也 是天下一件难办而迂阔的事。”墨子说道:“天下的士君子们,只是不能辨 明兼爱的益处、辨明兼爱的原故。 现在例如攻城野战,为成名而杀身,这都 是天下的百姓难于做到的事。但假如君主喜欢,那么士众就能做到。 而兼相 爱、交相利与之相比,则是完全不同的(好事)。凡是爱别人的人,别人也 随即爱他;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有利于他;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 随即憎恶他;损害别人的人,别人随即损害他。 实行这种兼爱有什么困难呢? 只是由于居上位的人不用它行之于政,士人不用它实之于行的缘故。”从前 晋文公喜欢士人穿不好的衣服,所以文公的臣下都穿着母羊皮缝的裘,围着 牛皮带来挂佩剑,头戴熟绢作的帽子,(这身打扮)进可以参见君上,出可 以往来朝廷。 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下就这样做。从 前楚灵王喜欢细腰之人,所以灵王的臣下就吃一顿饭来节食,收着气然后才 系上腰带,扶着墙然后才站得起来。 等到一年,朝廷之臣都(饥瘦得)面有 深黑之色。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下能做到这样。 从 前越王句践喜爱士兵勇猛,训练他的臣下时,先把他们集合起来,(然后) 放火烧船,考验他的将士说:“越国的财宝全在这船里。”越王亲自擂鼓, 让将士前进。 将士听到鼓声,(争先恐后),打乱了队伍,蹈火而死的人, 近臣达一百人有余。越王于是鸣金让他们退下。 所以墨子说道:“象少吃饭、穿坏衣、杀身成名,这都是天下百姓难于做到的事。假如君主喜欢它,那么 士众就能做到。 何况兼相爱、交相利是与此不同的(好事)。爱别人的人, 别人也随即爱他;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有利于他;憎恶别人的人, 别人也随即憎恶他;损害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损害他。 这种兼爱有什么难 实行的呢?只是居上位的人不用它行之于政,而士人不用它实之于行的缘 故。” 然而现在天下的士君子们说:“对!兼爱固然是好的。 即使如此,也不 可能行之于事,就象要举起泰山越过黄河、济水一样。”墨子说道:“这比 方不对。 举起泰山而越过黄河、济水,可以说是强劲有力的了,但自古及今, 没有人能做得到。而兼相爱,交相利与此相比则是完全不同的(可行之事)。 古时的圣王曾做到过。”怎么知道是这样呢?古时大禹治理天下,西边疏通 了西河、渔窦,用来排泄渠水、孙水和皇水;北边疏通防水、原水、泒水, 使之注入召之邸和滹沱河,在黄河中的厎柱山分流,凿开龙门以有利于燕、代、胡、貉与西河地区的人民。 东边穿泄大陆的迂水,拦入孟诸泽,分为九 条河,以此限制东土的洪水,用来利于冀州的人民。南边疏通长江、汉水、淮河、汝水,使之东流入海,以此灌注五湖之地,以利于荆楚、吴越和南夷 的人。 5. 【英语翻译浪子如果输了今生那么我也不要来世独善其身,兼爱天下` 浪子 The prodigal如果输了今生那么我也不要来世 I will not e again if in this life I fail独善其身,兼爱天下` I want to be good and benefit the world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个码头,那么任何风都不会是顺风.No wind is favourable if one wonders where to sail忽然很想玩玩缘分这东西All of a sudden I want to try at will。 6. 【英语翻译墨子兼爱从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到故子 墨子 兼爱上[原文]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2)?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其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 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3)?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4).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 贼亡有.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 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 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注释](1)兼爱是墨家学派最有代表性的理论之一.所谓兼爱,其本质是要求人们爱人如己,彼此之间 不要存在血缘与等级差别的观念.墨子认为,不相爱是当时社会混乱最大的原因,只有通过“兼相爱,交相利”才能达到社会安定的状态.这种理论具有反抗贵族等级观念的进步意义,但同时也带有强烈 的理想色彩.(2)当:读为“尝”.(3)恶(wū):何.(4)亡:通“无”.[白话]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才能对它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就不能进行治理.这就好像医生给人 治病一样,必须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医治.如果不知道疾病产生 的根源,就不能医治.治理混乱又何尝不是这样,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就不能治理.圣人是以治理天 下为职业的人,不可不考察混乱产生的根源.试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呢?起于人与人不相爱.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谓乱.儿子爱自己而不爱父亲,因而损害父亲以自利;弟弟爱自己而 不爱兄长,因而损害兄长以自利;臣下爱自己而不爱君上,因而损害君上以 自利,这就是所谓混乱.反过来,即使父亲不慈爱儿子,兄长不慈爱弟弟,君上不慈爱臣下,这也是天下的所谓混乱.父亲爱自己而不爱儿子,所以损 害儿子以自利;兄长爱自己而不爱弟弟,所以损害弟弟以自利;君上爱自己而不爱臣下,所以损害臣下以自利.这是为什么呢?都是起于不相爱.即使在天底下做盗贼的人,也是这样.盗贼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盗窃别人的家以利自己的家;盗贼只爱自身,不爱别人,所以残害 别人以利自己.这是什么原因呢?都起于不相爱.即使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也是这样.大夫各自爱他 自己的家族,不爱别人的家族,所以侵扰别人的家族以利他自己的家族;诸 侯各自爱他自己的国家,不爱别人的国家,所以攻伐别人的国家以利他自己 的国家.天下的乱事,全部都具备在这里了.细察它从哪里产生呢?都起于 不相爱.假若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象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吗?看待父 亲、兄弟和君上象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还会有不慈爱的吗?看待弟弟、儿子与臣下象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 都没有了.还有盗贼吗?看待别人的家象自己的家一样,谁会盗窃?看待别 人就象自己一样,谁会害人?所以盗贼没有了.还有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 侯相互攻伐封国吗?看待别人的家族就象自己的家族,谁会侵犯?看待别人 的封国就象自己的封国,谁会攻伐?所以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 封国,都没有了.假若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国家与国家不相互攻伐,家族 与家族不相互侵扰,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间都能孝敬慈爱,象这样,天下 也就治理了.所以圣人既然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怎么能不禁止相互仇恨而鼓励相爱呢?因此天下的人相亲相爱就会治理好,相互憎恶则会混乱.所以墨子 说:“不能不鼓励爱别人”,道理就在此.。2023-08-05 03:22:251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什么意思?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意思是:一个人在不得志的时候,就要洁身自好,注重提高个人修养和品德;一个人在得志显达的时候,就要想着把善发扬光大,有惩恶扬善之意字词赏析:【穷】:穷困,不得志。【善】:完善。达:发达,得志。这句诗的出处《尽心章句上》【作者】孟子2023-08-05 03:22:311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的原文,译文
【原 文】 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 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译 文】 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各国的君主吗?我告诉你游说 的态度:别人理解也安详自得;别人不理解也安详自得.” 宋勾践问:“怎样才能做到安详自得呢?” 孟子说:“尊崇道德,喜爱仁义,就可以安详自得了.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显达时不背离道德.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所 以安详自得;显达时不背离道德,所以老百姓不失望.古代的人,得时恩惠施于百姓;不得志时修养自身以显现于世.穷困时独善其身,显达时兼善天下.”2023-08-05 03:22:441
独善其身则穷,兼济天下则达
这是一个连范仲淹也会被触动的故事。 范仲淹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但是也许他听完下面这个故事后,会修改上面的名句。 话不多说,上故事。 镇上住着一位归隐的智慧老人,他曾是一位白手起家、富甲天下的商人。 一天,小镇上的一位有志青年,向他请教道:“我准备开家店赚钱糊口,怎么知道我能多大的生意呢,我又该准备些什么?" 老人说:“如果你只是想赚点小钱,直接租个店面,摆上货柜,进一些货物,就可以开张了。但如果你想赚很多钱,就先得考虑为这条街上的邻居们做些什么。” 年轻人一脸疑问。好在他相信老人的智慧,所以问到:“那我先做些什么呢?还请您赐教。” 老人微微一笑,说道:“你能做的特别多,无所谓什么。比如每早帮邻居打扫前庭的卫生、帮清洁工扔掉垃圾…” 年轻人还是不解,这些跟开店毫无关系的呀,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呢… 虽然心怀疑虑,但他还是如老人教导所言,开始每天清晨打扫街道,帮外卖员搭手,给老人打水…… 半年过去了,大家都知道了镇上有了这么一个年轻的小伙子,而听说他要新开一家商店。 当他的店终于筹备好,从开始营业的第一天起,他就惊喜的发现,来的客人异常的多,却很多人都是他不认识的,其中很大一部分客人都是舍近求远,多跑了几条街专程过来的。 小伙儿终于忍不住问原因,得到的答案无非是:“我们都知道你是个好人,在你的店里买东西、我们放心…” 仅仅几年的时间下来,年轻人就开了十几家分店,后来更是成为了市里知名的年轻企业家,坐拥千万营收…… 后来市里面评“十大杰出青年”。有记者采访他,问他为什么可以获得成功。他想了想,说道:“在收获前,先要学会付出。” 生活中的我们同样如此,我们总是想要先被人照顾,权衡利弊觉得划算稳妥后,才敢去付出。但其实,当你开始真心实意地为别人服务的时候,你的责任心就会发挥更大的效力,你所有的行动就会变得有意义。你服务的人越多,你的效能就越大。你服务的人越多,杠杆也就越大,人生也就有了加速器。与此同时,你的能力也在快速提升,这是一个正向循环… 当你索取,你会觉得自己拥有的太少,只是短期满足。但是当你付出,你会觉得自己仿佛拥有很多,你感受到自己富足、强大、喜悦平和…… 很多名人警句也许可以反过来看,就比如范仲淹的名句,也许是想表达:独善其身则穷,兼济天下则达。2023-08-05 03:23:141
“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世什么意思?
就是这样。2023-08-05 03:24:303
穷者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什么意思?如何理解?
这个的意思就是说自己在没有钱的时候就要去过好自己的生活,但是如果自己十分的富裕,那么就要多为天下做一些好事。2023-08-05 03:24:513
“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世什么意思? 大意,结合实际
在贫穷不得志的时候唯有完善自己,让自己处在一个更好的状态,才会有更多更好的人愿意和我接触和交往,也为自己以后的成就打上基础,当兴旺发达的时候应当普济天下人!成人达已,达已成人!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出自《孟子·尽心上》,原句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是“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使天下都能这样”.2023-08-05 03:24:571
“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世什么意思?
首先纠正一下这里面的错误。这句话是孟子说的,原文是: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孟子在和一个纵横家宋勾践讨论什么才是正确的说话之道的时候说的。孟子认为,人不管什么时候,都应该树立为民服务的志向。在得志的时候,要对老百姓有帮助,在不得志的时候,那就好好修养自己的道德,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接着,孟子说出了他最有教育意义最有名的名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你没有出去做官,在你茫然无措不得志的时候,要好好管理好自己,怎么管理自己,就是要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做一个善人好人,在你春风得意出去做官能发挥和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时候,那就要以天下为己任,为百姓做事,为天下服务。孟子的这句话,古往今来,激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正义事业做贡献,也激励了一些失意的知识分子,不放弃不抛弃,坚守底线思维,坚守为人的良心而走向田园山野,做个宁静无为的隐士。2023-08-05 03:25:052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出处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上》。 原句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是不得志的时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养,得志的时候就要努力让天下人就是指百姓都能得到好处。 要能修生养性,还要能指点江山。2023-08-05 03:25:311
独善其身 兼爱天下的含义是什么?
独善其身,兼爱天下。“独善其身”就是指,一个人无论在任何情况,条件,和环境下,都能够在磨难或是平凡中不过提升和完善自己。而“兼爱天下”,则是在“善其身”的同时,珍惜,爱惜,和疼爱身边的人。当他们获得胜利的同时,不论自己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能够打从心底的为他们高兴。当然,就“风流人物”而言,除“独善其身,兼爱天下”外,还必须具备,远大的志向和雄厚的自信。可是,世界上真的有这样的人吗?我想,在这个广漠的世界,应该会有这样的吧。比起那些在风花雪月中还会无病呻吟的人来说,他们未免太过伟大和风采夺目了吧。他们身上一定闪烁着光芒,那种很耀眼,很温暖,很清雅的光芒。只可惜,冻结的笔尖无法述写我浩淼淡泊的心情。如果,闲静淡雅是我喜欢的风华的话,那么,“独善其身,兼爱天下”,就一定是我所崇拜的底质。但愿,世间有更多拥有璀璨光辉的人出现2023-08-05 03:25:593
请问:独善其身,兼爱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啊
“独善其身”就是指,一个人无论在任何情况,条件,和环境下,都能够在磨难或是平凡中不过提升和完善自己。而“兼爱天下”,则是在“善其身”的同时,珍惜,爱惜,和疼爱身边的人。当他们获得胜利的同时,不论自己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能够打从心底的为他们高兴。当然,就“风流人物”而言,除“独善其身,兼爱天下”外,还必须具备,远大的志向和雄厚的自信。语出《孟子》,类似的有“困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2023-08-05 03:26:061
独爱其身 兼爱天下什么意思
是独善其身,兼爱天下。 “独善其身”就是指,一个人无论在任何情况,条件,和环境下,都能够在磨难或是平凡中不过提升和完善自己。 “兼爱天下”,是在“善其身”的同时,珍惜,爱惜,和疼爱身边的人。当他们获得胜利的同时,不论自己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能够打从心底的为他们高兴。2023-08-05 03:26:131
独善其中 兼爱天下是什么意义
应当是“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才对。的确,《孟子》原来说的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 天下”。后人习惯先“达”而后“穷”并改“兼善”为“兼济”,尚不失孟子 原义。但我确实认为:一个人如果真心想要“善其身”与“济天下”,那还是 改成本文题目所云的“穷则兼济天下,达则独善其身”的好。 思想史上流行的观点认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作为中国 文化精髓的“儒道互补”的体现:前半句表达了儒家的理想主义和入世精神, 而后半句显示出道家的豁达态度与出世境界。不过,“文本史”的角度讲,这 个说法是有明显缺陷的:如上所述,整个这句话原出于《孟子》,本与道家无 关。而道家或老或庄,似乎都没有说过“善(无论独善兼善)其身”之类的话 。相反,本来意义上的道家是主张“绝仁弃义”解构道德而追求无是非无善恶 的“逍遥”境界的,它并不强调个人道德修养。说前半句是儒后半句是道,似 难以服人。 但如果把“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的道德含义除去,而只把它们理解 为“有为”与“无为”,则这句话(不仅是后半句)又成了纯粹的道家思想。 人们常常只把“无为”看成是道家主张,其实至少庄周这个道家宗师也有追求“ 有为”的一面。在《庄子·外篇·山木》中,庄周曾自比“腾猿”:“其得 楠梓豫章也,揽蔓其枝而王长其间,虽羿、蓬蒙不能眄睨也。及其得柘棘枳枸 之间也,危行侧视,振动悼栗,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处势不便,未足以 逞其能也。”猴子抱上了高贵的大树,便得志称雄,“王长其间,虽羿、蓬蒙 不能眄睨也”。而一旦掉到了荆棘丛中,就夹起尾巴做孙子,“危行侧视,振 动悼栗”了。换句话说,在庄周看来,人当得势时是“有为”的,所谓“无为 ”,就是“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时的生存方式:“今处昏上乱相之间而 欲无惫,奚可得邪?” 众所周知,道家在知与行两方面都倡“无为”。单就“无为”而论“无为 ”,本无所谓对错。强者对弱者“无为”,可以理解为宽容,弱者对强者“无 为”,就沦于苟且了。权力对权利“无为”意味着自由,而权利对权力“无为 ”则意味着奴役。思想史上有些人(如晚清的谭嗣同称赞庄学对君权的解构) 是从前一种意义上论无为的。但在传统中,从后一种意义上实践“无为”的则 无疑是主流。问题在于:道家所谓的无为恰恰是一种主要面向弱者的“贵柔” 学说,而弱者对强者的“无为”,不正是苟且吗? 苟且而出于无奈,亦不足责。但庄周的苟且却不是自承无奈,而是把它奉 为崇高境界。在这种境界中,真伪、有无、是非、善恶都可以不分,或者说都 不可分“;物无非彼,物无非是。”“彼出于是,是亦因彼。”“方可方不可 ,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 ,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恶乎然?然于然。恶 乎不然?不然于不然。……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恢诡谲怪,道通为一。 ”《庄子·内篇·齐物论》中的这段话历来被论者看成是道家思想的精髓。的 确,我国传统时代一大弊病是言行不一,儒家的那一套仁义道德只说不做,法 家那一套关于“法、术、势”的厚黑学只做不说,所谓“儒表法里”是也。而 道家的上述诡辩论则为本来难以兼容“;儒表”与“法里”提供了关键性的粘 合剂,为逻辑上磨擦剧烈的王道之表与霸道之里加注了有效的润滑油:法家指 鹿为马,儒家曰此非马,则被坑矣;曰此马也,则非儒矣。而庄子曰:马亦鹿 也,鹿亦马也,所谓“万物一齐”也。是故指鹿为鹿者,儒也;而指鹿为马者 ,尤大儒也。言“大”者何?谓其超越是非之俗见,是为“真人”、“至人” 也。故曰:法家儒也,儒家法也。而儒表法里者,其旷世之大儒乎!--庄周 的逻辑适足以论证如此“高尚的无耻”! 要之,用“达则有为、穷则无为”的道家观点去解读“达则兼济天下穷则 独善其身”,实际上就是说得势了就称王称霸,失势了就奴颜婢膝。这自然是 大违孟子本意的。《孟子·尽心上》的原话是: “孟子谓宋句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 亦嚣嚣。"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 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 下。"” 这显然是表示一种理想主义精神:如果得志,我要造福于天下百姓。即使 不得志,我也要洁身自好,绝不与腐败势力同流合污。所谓“独善其身”在这 里就是“穷不失义”,而决不是去作“逍遥游”;是“修身见于世”,而决不 是“出世”。这后半句并没有道家所提倡的那种难得糊涂、玩世不恭的态度。 道家主张“顺其自然”,以“逍遥游”的态度对待世事,“不谴是非,以与世 俗处”,把一切矛盾都化解为虚无,化解在庄生梦蝶、蝶梦庄生、似是而非、 似非而是的玄谈中,这与“独善其身”绝不是一回事。 总之,这句话如果按其原义,它整句反映的是儒家的理想主义;如果抽掉 其理想色彩,它整句反映的是道家的犬儒主义。但无论哪种情况,说它前半句 是理想主义后半句是犬儒主义(褒义的说法叫“现实主义”),都似难成立。 然而,在专制时代的现实中,这两种意思虽然不是前后两半句之别,却可 能成为表里之别:口头上表白的“得志则造福天下百姓。不得志则洁身自好拒 腐败”。实际上却往往变成“得势则称王称霸,失势则奴颜婢膝”。口头上的 理想主义,行为上的强权主义与犬儒主义。以至于两千多年下来,“独善其身 ”这个成语的所指已从孟子那里颇有些悲剧色彩的“穷不失义”者,变成了朱 自清先生笔下喜剧色彩的“知其不可而不为的、独善其身的聪明人”!可怜据 说被“独尊”了两千多年的儒学,在“儒的吏化”与“儒的痞化”两边挤压下 ,不是“儒表法里”就是“儒表道里”,哪儿还有什幺真儒家? 二 那幺,就其本义而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知识分子 的理想人格有什幺缺陷呢?它的被扭曲、被“道家化”能够避免吗? 无疑,“济天下”的理想抱负与“善其身”的个人修养都是非常值得追求 的。然而“达则兼济”与“穷则独善”确实有问题,其被扭曲亦非偶然。 关键在于“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很有点“己所欲必施于人”的味道,体 现了道德律人的精神,却没有考虑权力有限、权力自律与受律的原则。在这方 面,倒是孔夫子早就说过:“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他说的是“克己”而 不是克人,诚哉斯言!克己复礼则善,克人复礼则伪,克人纵己而号称复礼, 则假恶丑之尤也。效尤而能达,达则“王长其间”,假兼济之名以祸天下,“ 冒孔之名以败孔之道”,“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 下之大公”。“绝仁弃义”,法道互补,莫此为甚。是故欲求真仁,必先制能 克人之人--此子所不语而匹夫某敢补言之也。 因此对于“能克人之人”来说,他首先应当考虑的是“达则独善其身”。 “善其身”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但对“能克人之人”来说“善其身”则是他 必须做的。不仅他本人必须做,更重要的是他人与公众也应该以监督权力、制 衡权力、约束权力的制度安排来帮助他做到这一点。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包括 掌权的“达”者在内的公众人物,其私生活隐秘权是小于一般公民的。像媒体 大炒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的“丑闻”,若是对一般平民那就构成侵犯隐私权,但 对于总统,即使传媒夸大其词,你又能怎幺样?为了维护公民权,现代司法制 度必须实行“无罪推定”原则,司法当局必须承担有罪举证责任,如不能证明 你有罪,那你就被视为无罪。而为了约束权力,对“达”者的舆论监督实际上 实行的是“有错推定”原则,“达”者必须承担无错举证责任,如不能证明你 无错,那你就被视为有错。这不就是“达则独善其身”吗? 至于“兼济天下”,孟子的原话是“兼善天下”,其中自然包括了“善其 身”与“善他人”两个方面。但这里还是孔夫子讲的好:他说:“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而没有说“己所欲,必施于人”。当然孔夫子也说过:“夫仁 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作为公共权力的执掌者,要把“己所欲 ”的理想和治国方案“施于人”以实现“济天下”的抱负,是很自然的。但是 立人、达人、施于人乃至济天下都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得到被“立”被“达” 者的同意,获得“天下”公民的授权。己所欲而人亦欲,固当施之。若己所欲 人不欲而强施之,亦如己所不欲而人强施于我,岂我所愿哉?我不愿而施之于 人,则置圣道于何地耶!故曰:己所欲、施于人而不能必也,立人达人而不能 强也,济天下而必先请于天下也。换言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绝对的 ,而“己所欲施于人”是相对的;“兼济天下”是有条件的,“独善其身”是 无条件的。因此应当提倡“达则独善其身”。 “达则独善其身”就是说大权在握时尤其要注意权力的自律,而不能凭借 权力用自己哪怕是真诚的理想去无限制地律人。在这里应当讲究一点强者对弱 者的“无为”、权力对权利的“无为”,讲究一点宽容与自由,绝不能借“兼 济”之名对“天下”滥用强制,要记住:再高尚的人,其权力也要有制约;再 平庸的人,其权利也应受保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积极意义上的“无为 而无不为”,真正为“天下”百姓带来幸福。 三 至于“穷则独善其身”,其缺陷在于只强调无权者的道德自律,而没有考 虑需要争取和维护“无权者的权利”。人们可能认为,这样的权利只关乎个人 。在发达的现代公民社会里这样认为或许也无大碍,因为在公民权已经受到保 障的条件下,他们有权利关心并参与公共事务,但社会并没有权利要求他们必 须“兼济天下”。 但是权利如果尚待争取,那情况就与保住已有权利不至丧失有所不同了。 本来,“计划经济”要求深奥的“科学”来为经济过程提供人为的“最优解” ,而自由经济只要求不“偷”不“抢”,公平交易自会“顺其自然”;“理想 政治”要求人皆为圣贤,而自由政治者只要求人不作奸犯科。总之,“自由” 原是个低调的“主义”,它承认人人都有“自私”的权利。然而另一方面,“ 自由”本身却又是个最具有“公共物品”性质的东西。某个人付出艰辛而挣到 一笔钱,别人不能分享;经过努力而得到的名声与荣誉,他人不能分沾;甚至 经过流血打下的“江山”,别人更不能染指。唯有“自由”这东西,一旦实现 便是高度公共化的,某个人付出牺牲争到了自由的制度,则所有的人都在这个 制度中“免费享受”了自由;如果这人对此不快并要求自己比别人享有更多的 “自由”(或反过来要求别人享有更少的“自由”),那这要求本身便破坏了 他所要争到的东西。如果这个人一开始便看到了这一点并要求所有人都像他那 样为争取自由而付出代价,那幺他更是一开始便破坏了自由主义--因为这个 主义的基础便是尊重个人选择、承认理性自利。于是,自由主义便会陷入西人 所言的“搭便车”、我们所谓的“三个和尚没水吃”的困境。应当说,在绝大 多数场合自由主义所面临的都是这种“行为困境”,而不是什幺“文化困境” 。 显然,要跳出这种困境,人们必须面对的不是学理问题,而是实践问题: 从理论上讲,一个人争取他自己的人权时,他也是在争取所有人的权利。换句 话说,他这是在“兼济天下”而不仅仅是“独善其身”。但这样做的代价,却 是要他自己负的。反过来说,假如别人这幺做了,他就可能无须代价而获得权 利。于是面对强权的压迫,人们如果各怀私心而沉默,就无法冲破压抑去实现 自由。因此,“消极的”自由必须以积极的态度来争取,低调的制度必须以高 调的人格来创立,为了实现一个承认人人都有“自私”权利的社会,必须付出 无私的牺牲,为世俗的自由主义而斗争的时代需要一种超越俗世的“殉教”精 神。而这,要比学理上的自由主义体系建构重要得多。换句话说,如果无权者 即“穷”者中没有人以自我牺牲的精神“兼济天下”,则所有的人都将难以“ 独善其身”。 在许多民族争取自由的历程中都有这幺些人,如甘地、哈维尔、曼德拉等 。他们并未在学理上给自由主义带来多少贡献,甚至他们本人的思想还未必说 得上是“自由主义的”。然而他们对自由的贡献无与伦比,其原因不在其言而 在其行:一是他们面对压迫敢于树立正义之帜,反抗专横而不仅仅“独善其身 ”,从而跳出了“消极自由”的悖论;二是他们宽容待世,不搞“己所欲必施 于人”的道德专制,更不自认为有权享有比别人更多的自由,从而跳出了“积 极自由”的陷阱。应当说,一个民族能否取得自由,不是取决于它有没有自由 理论家,而是取决于它有没有这样的自由实践者。即便我们写不出罗尔斯、哈 耶克那种层次的理论巨著,我们也可以实行“拿来主义”;但倘若我们干不了 甘地、哈维尔等人所干之事,那是决不会有人代替我们干的。 因此“穷则兼济天下”应当成为理想人格的又一原则。如果说这一原则在 自由时代也许并不重要--那时人们更需要的是制约“达则兼济天下”的圣君 。但在争取自由的时代,却不能没有“穷则兼济天下”的圣雄。当他们作为无 权者即“穷”者时,自然不存在滥用权力的问题。假如他们日后成了“达”者 ,那就是“达则独善其身”的问题了。能同时实践“穷则兼济天下,达则独善 其身”的人,就具备了圣雄的人格。圣雄而达,则高于圣君,因为后者如果“ 己所欲必施于人”是会异化成暴君的。圣雄而穷,则高于圣隐,因为后者如果 只是“知其不可而不为”,则不过犬儒而已。而圣雄者,穷则兼济天下,知其 不可而为之,人所不欲之牺牲而施诸己,岂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哉!达则 独善其身,己所欲而必请于人然后施之天下,真所谓“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矣 。是圣雄人格乃圣贤之最,我中华崇圣礼贤之邦,儒风夙被,人怀仁义道德之 心,必不让其专美于印度、西洋与南非也。 四 总而言之,儒家的道德理想,无论是“济天下”还是“善其身”,是可以 与现代人权、自由、民主的原则相结合的。也只有与这些原则相结合,“济天 下”与“善其身”才能真正实现。而这一结合的基础就是“穷则兼济天下,达 则独善其身”。如果“穷”者中多一些“兼济天下”的圣雄精神,那就能“以 我之大公争得天下人之小私”,而实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的圣贤之道。如 果对“达”者多一点约束圣君之制使其“独善其身”,那就会消除“以我之大 私为天下之大公”的千年祸患,真正实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因此我们 应该让“穷”者多一点权利意识,而“达”者少一点权力迷信。“穷”者要能 够“有为而有不为”,“达”者要善于“无为而无不为”。只有这样,我们这 个文明古国才能跳出因“达则有为穷则无为”而陷入“法道互补”的怪圈,儒 学本身才能摆脱“儒表法里”与“儒表道里”的双重异化、抵抗强权哲学与犬 儒哲学的两面夹击,才有可能实“老内圣开出新外王”。中国现代文明的发展 才有了一条共同的底线:从这个基础出发,我们才有可能追求儒家圣贤的个人 道德完善与天下为公的理想,追求西方自由主义的自由人权法治理念,追求本 来意义上社会主义的民主公平与自由人联合体理想--当然,也只有在这样的 底线基础上,我们才能进一步来讨论中、西“文化”之异和左、右“主义”之 别,并进行能够体现我们个性的“文化”选择与“主义”选择。而不至于在“ 野蛮”的环境下妄言A“文明”与B“文明”的优劣;在“有主无义”的状态 下空谈甲“主义”与乙“主义”之高低。一句话,无论中西“文化”之异还是 左右“主义”之别,都必须以基本的人道为基础。在“中西”与“左右”之上 ,有个更为重要的人道与反人道之别。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我们中国人,应该 在人类文明的这个基础上作出自己的贡献。2023-08-05 03:26:211
独善其身,兼爱天下出自哪里?以及全文内容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孟子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梏桎死者,非正命也。」 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曰:「行之而不着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孟子曰:「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其道而忘人之势,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之。见且由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 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子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曰:「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孟子曰:「附之以韩魏之家,如其自视佥然,则过人远矣。」 孟子曰:「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 孟子曰:「霸者之民驩虞如也,王者之民皞皞如也。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孟子曰:「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孟子曰:「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 孟子曰:「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有天民者,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孟子曰:「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天下有善养老,则仁人以为己归矣。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所谓西伯善养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树畜,导其妻子使养其老。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不暖不饱,谓之冻馁。文王之民无冻馁之老者,此之谓也。」 孟子曰:「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孟子曰:「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孟子曰:「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饥渴害之也。岂惟口腹有饥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人能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则不及人不为忧矣。」 孟子曰:「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 孟子曰:「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孟子曰:「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 公孙丑曰:「伊尹曰:『予不狎于不顺,放太甲于桐,民大悦。太甲贤,又反之,民大悦。』贤者之为人臣也,其君不贤,则固可放与?」 孟子曰:「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也。」 公孙丑曰:「《诗》曰:『不素餐兮。』君子之不耕而食,何也?」 孟子曰:「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其子弟从之,则孝悌忠信。『不素餐兮』,孰大于是?」 王子垫问曰:「士何事?」 孟子曰:「尚志。」 曰:「何谓尚志?」 曰:「仁义而已矣。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孟子曰:「仲子,不义与之齐国而弗受,人皆信之,是舍箪食豆羹之义也。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以其小者信其大者,奚可哉?」 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 孟子曰:「执之而已矣。」 「然则舜不禁与。」 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 「然则舜如之何?」 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屣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言斤然,乐而忘天下。」孟子自范之齐,望见齐王之子,喟然叹曰:「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夫非尽人之子与?」 孟子曰:「王子宫室、车马、衣服多与人同,而王子若彼者,其居使之然也;况居天下之广居者乎?鲁君之宋,呼于垤泽之门。守者曰:『此非吾君也,何其声之似我君也?』此无他,居相似也。」 孟子曰:「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恭敬者,币之未将者也。恭敬而无实,君子不可虚拘。」 孟子曰:「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 齐宣王欲短丧。公孙丑曰:「为期之丧,犹愈于已乎?」 孟子曰:「是犹或丝□其兄之臂,子谓之姑徐徐云尔,亦教之孝悌而已矣。」王子有其母死者,其傅为之请数月之丧。公孙丑曰:「若此者何如也?」 曰:「是欲终之而不可得也。虽加一日愈于已,谓夫莫之禁而弗为者也。」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也?」 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 公都子曰:「滕更之在门也,若在所礼,而不答,何也?」 孟子曰:「挟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勋劳而问,挟故而问,皆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 孟子曰:「于不可已而已者,无所不已。于所厚者薄,无所不薄也。其进锐者,其退速。」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曰:「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尧、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务也;尧、舜之仁不遍爱人,急亲贤也。不能三年之丧,而缌小功之察;放饭流歠,而问无齿决,是之谓不知务。」2023-08-05 03:26:271
独善其身 兼爱天下的含义是什么?
独善其身,兼爱天下。“独善其身”就是指,一个人无论在任何情况,条件,和环境下,都能够在磨难或是平凡中不过提升和完善自己。而“兼爱天下”,则是在“善其身”的同时,珍惜,爱惜,和疼爱身边的人。当他们获得胜利的同时,不论自己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能够打从心底的为他们高兴。当然,就“风流人物”而言,除“独善其身,兼爱天下”外,还必须具备,远大的志向和雄厚的自信。可是,世界上真的有这样的人吗?我想,在这个广漠的世界,应该会有这样的吧。比起那些在风花雪月中还会无病呻吟的人来说,他们未免太过伟大和风采夺目了吧。他们身上一定闪烁着光芒,那种很耀眼,很温暖,很清雅的光芒。只可惜,冻结的笔尖无法述写我浩淼淡泊的心情。如果,闲静淡雅是我喜欢的风华的话,那么,“独善其身,兼爱天下”,就一定是我所崇拜的底质。但愿,世间有更多拥有璀璨光辉的人出现2023-08-05 03:26:373
独善其身的意思
独善其身是什么意思? 原意是做不上官就修养好自身。 现指只顾自己,不管别人。 一、拼音 独善其身 [ dú shàn qí shēn ] 二、出处 先秦·孟子《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释义: 不得志的时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养,得志的时候就要努力让天下人都能得到好处。 三、例句 1、独善其身,明哲保身是个人主义的处世哲学。 2、他是个独善其身的人,这样的事难道他会站出来主持公道吗? 扩展资料一、近义词: 独善吾身 [ dú shàn wú shēn ] 释义:指只顾自己,不管别人。同“独善其身”。出处:当代·郭沫若《星空·孤竹君之二子》:“我在这高天厚地之中发誓宣明:我只能离群索居,独善吾身!” 例句:我们现在不能作独善吾身的人。 二、反义词: 见义勇为 [ jiàn yì yǒng wéi ] 释义:看到合乎正义的事就勇敢地去做。 出处:先秦·孔子《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翻译: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是怯懦。 【独善其身是什么意思】 【注 音】dú shàn qí shēn 【解 释】独:唯独;善:好,维护.原意是做不上官就修养好自身.现指在污浊的环境中能不受干扰地坚持自己的美好品格.也喻只顾自身而不管他人. 【用 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个人修养 独善其身【结 构】动宾式 【近义词】自得其乐、洁身自好. 【相反词】助人为乐、舍己为人、见义勇为. 【押韵词】低唱浅斟、事事躬亲、美言市尊、吊胆惊心、力敌势均、丹垩一新、匠石运斤、矮子队里选将军、涤秽布新、说古谈今成语典故:原文: 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土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译文: 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各国的君主吗?我告诉你游说的态度:别人理解也安然自得;别人不理解也安然自得.” 宋勾践问:“怎样才能做到安然自得呢?” 孟子说:“尊崇德,喜欢义,就可以自得其乐.因此,士人失意时不失掉义;得意时不离开道.失意时不失掉义,所以自得其乐;得意时不离开道,因此百姓不致失望.古代的人,得意时,恩惠遍及百姓;不得意时,修养品德以显于世.失意时完善自己的身心,得意时则拯济天下.”。 独善其身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独善其身 独善其身,指修身养性,保全己身,不管世事。现也指只顾自己好,不关心身外事。语出《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赵岐注:“独治其身以立于世间,不失其操也。” 【注 音】dú shàn qí shēn 【解 释】独:唯独;善:好,维护。原义是指做不上官就修养好自身。现指在污浊的环境中能不受干扰地坚持自己的美好品格。也喻只顾自身而不管他人。 【用 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个人修养 独善其身·篆刻 【结 构】动宾式 【近义词】自得其乐、洁身自好。 【相反词】助人为乐、舍己为人、见义勇为。 【押韵词】低唱浅斟、事事躬亲、美言市尊、吊胆惊心、力敌势均、丹垩一新、匠石运斤、涤秽布新、返璞归真、说古谈今 原文: 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译文: 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各国的君主吗?我告诉你游说的态度:别人理解也安然自得;别人不理解也安然自得。” 宋勾践问:“怎样才能做到安然自得呢?” 孟子说:“尊崇德,喜欢义,就可以自得其乐。因此,士人失意时不失道义;得意时不离开道。失意时不失道义,所以自得其乐;得意时不离开道,因此百姓不致失望。古代的人,得意时,恩惠遍及百姓;不得意时,修养品德以显于世。失意时完善自己的身心,得意时则拯济天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思想传统中知识分子谨守的信条。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最终到平定天下,可以说是数千年来知识分子的最高理想。然而成功的时候少,失望的时候多,于是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积极而达观的态度弥补无法完善的孤高理想,成为千年来儒家的信条。 穷达是身外事,只有道义是根本的,如孔子所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进可攻,退可守,明哲保身,进退自如;当穷困不得志时,以独善其身的清高安抚失落的心,飞黄腾达时,又以兼善天下的豪情警戒自己。如孟子夸赞孔子“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孟子这番话可以说是儒家发挥最极致的理想主义。 请大家帮我解释一下《独善其身》的意思! “独善其身”向来是个不够好的词儿。 儒家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独善其身是君子处境困难时的不得已之举。 在佛家看来,独善其身是“自了汉”所为,和救苦救难的菩萨不可同日而语。在我前几十年所受的教育里,独善其身颇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意思,简直是贬义了。 “人之患在于好为人师”,可见好为人师的人实在太多了,但也说明了我们不愿独善其身的决心。而结果如何呢?是不是人人皆圣贤了呢?似乎未必。 在旧社会,有一句骂人的话是“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如今,有“他在大谈廉政时被‘请"下台”的新法厂瘁断诓登搭券但猾闻。 可见,有时候兼济天下竟然比独善其身还容易一些呢。 很喜欢《世说新语》里的这一则——周子居常云:“吾时月不见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黄叔度是个牛医的儿子,出身寒微,但有像颜回一样的德行。 和他在一起,如坐春风,如洗“精神桑拿”,灵魂得到无形的提升;若有些日子不见,就会意识到“鄙吝之心已复生矣”(其实这也正从另一个方面见证了黄叔度的功绩:道德堕落的人是意识不到“鄙吝之心”的)。我不知道黄叔度和周子居在一起时都说了些什么,但我相信黄叔度绝不会“满嘴仁义道德”,他只是以他纯洁而芬芳的存在,春风化雨般地感染着他人。 这就是“独善其身”的力量。 无论世态如何炎凉,人心如何浇薄,“善”永远是指引人类前进的明灯。 一个人如果能真诚地为“独善其身”而努力,“善”到一定程度,就能自然而然地给他人以好的影响。这是一项切实而伟大的事业。 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的意思 兼济天下:得志时就要为天下造福。 独善其身:搞好自身的修养。 出处:《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翻译:不得志的时候,就搞好自我修养;得志的时候,就要为天下人造福。 引用:唐代·白居易《与元九书》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扩展资料赏析: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与孔子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指受到聘用就出任,不受聘用就隐居)”有相近的意思,是千年以来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座右铭,这句话对自己,对这个世界都非常的有用。 人在穷困不得志时,它以“独善其身”的清高抚慰着你那一颗失落的心,让你不至于放弃;一旦飞黄腾达,有了成功发展的机会,一句“兼善天下”让你知道自己的责任,有所方向的展示自己的抱负。 无论你处在哪一个位置,这句话对人的心理疏导都起了重要的作用,所以才成为知识分子战无不胜的思想武器与法宝。 【问几个句子的意思~"独善其身兼爱其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 独善其身,兼爱天下.“独善其身”就是指,一个人无论在任何情况,条件,和环境下,都能够在磨难或是平凡中不过提升和完善自己.而“兼爱天下”,则是在“善其身”的同时,珍惜,爱惜,和疼爱身边的人.当他们获得胜利的同时,不论自己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能够打从心底的为他们高兴.当然,就“风流人物”而言,除“独善其身,兼爱天下”外,还必须具备,远大的志向和雄厚的自信.可是,世界上真的有这样的人吗?我想,在这个广漠的世界,应该会有这样的吧.比起那些在风花雪月中还会无病 *** 的人来说,他们未免太过伟大和风采夺目了吧.他们身上一定闪烁着光芒,那种很耀眼,很温暖,很清雅的光芒.只可惜,冻结的笔尖无法述写我浩淼淡泊的心情.如果,闲静淡雅是我喜欢的风华的话,那么,“独善其身,兼爱天下”,就一定是我所崇拜的底质.但愿,世间有更多拥有璀璨光辉的人出现.。 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的意思 其实完整的应该是:达则兼济天下;达则独善其身。意思就是,当一个人,被时代和当局所器重时,就要负起重任,就要有所作为;在不被人看中时,就要不断的完善自己,在甘于寂寞,修身养性,博闻强识。 英语可以翻译成: Successful, they made all the world good. Poor, they made themselves alone good. 或者 Improve yourself in the adversity, Serve the world when you success!2023-08-05 03:26:431
独善其身兼善天下是什么意思
“独善其身,兼善天下”的原句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得志时要提高自身修养,得志时就要努力让天下人都能得到好处。“独善其身,兼善天下”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上》。 《穷则独善其身》原文 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译文 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各国的君主吗?我告诉你游说的态度:别人理解也安详自得;别人不理解也安详自得。” 宋勾践问:“怎样才能做到安详自得呢?” 孟子说:“尊崇道德,喜爱仁义,就可以安详自得了。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显达时不背离道德。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所 以安详自得;显达时不背离道德,所以老百姓不失望。古代的人,得时恩惠施于百姓;不得志时修养自身以显现于世。穷困时独善其身,显达时兼善天下。”2023-08-05 03:26:501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是什么意思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引自孟子的《孟子》,原来说的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后人改“兼善”为“兼济”,且不失孟子原义。就是说, 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显达之时就要造福天下百姓。穷,多指身处逆境,穷困潦倒,人生不得志。善其身,即为使其身善,也就是使自己在道德修养方面更高尚,所谓修身养性,如此而已。 “穷则独善其身”就是指,如果人身处逆境不得志,就要锐意进取,更多地注重自身品德、能力的提高。达,即为显达、发达。济天下,按照现在的解释,就是关心公益事业,捐助公益事业。若一个人在富贵之后,还能心怀天下,关心他人疾苦,造福百姓,那么他就是一个真正成功的人士。 语出《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2023-08-05 03:27:251
我追的女的,还没追上,她发的说说独善其身,什么意思
如果不是针对你发的说说呢?别想多了2023-08-05 03:27:468
孟子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出自哪里?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出自《孟子·尽心上》,原句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是“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使天下都能这样”。【原文】孟子谓宋勾践①曰:“子好游②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3); 人不知,亦嚣嚣。”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土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①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 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 天下。”【注释】①宋勾践:人名,姓宋,名勾践,生平不详。②游;指游说。 嚣嚣:安详自得的样子。④得己:即自得。【名言故事】: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各国的君主吗?我告诉你游说的态度:别人理解也安详自得;别人不理解也安详自得。”宋勾践问:“怎样才能做到安详自得呢?”孟子说:“尊崇道德,喜爱仁义,就可以安详自得了。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显达时不背离道德。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所 以安详自得;显达时不背离道德,所以老百姓不失望。古代的人,得时恩惠施于百姓;不得志时修养自身以显现于世。穷困时独善其身,显达时兼善天下2023-08-05 03:28:012
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是指什麽意思???
“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引自孟子的《孟子》,原来说的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后人改“兼善”为“兼济”,且不失孟子原义。就是说, 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显达之时就要造福天下百姓。穷,多指身处逆境,穷困潦倒,人生不得志。善其身,即为使其身善,也就是使自己在道德修养方面更高尚,所谓修身养性,如此而已。 “穷则独善其身”就是指,如果人身处逆境不得志,就要锐意进取,更多地注重自身品德、能力的提高。富,即为富裕,富贵。济天下,按照现在的解释,就是关心公益事业,捐助公益事业。若一个人在富贵之后,还能心怀天下,关心他人疾苦,造福百姓,那么他就是一个真正成功的人士。2023-08-05 03:28:101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句话对吗?
正确句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解释:不得志的时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养,得志的时候就要努力让天下人都能得到好处。摘自:先秦·孟子《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九节》原句: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翻译:孟子说:“尊重规律乐于采用最佳行为方式,就可以悠然自得。士人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显达时不背离道德。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所以读书人能得到自己的本性。显达时不背离道德,所以人民不会对他失望。古时候的人,如果得志,就会惠泽万民;如果不得志,就修养自身以现于世间。穷困时独自善养自身,发达时兼顾善养天下万民。”赏析穷达都是身外事,只有道义都是根本。所以能穷不失义,达不离道。至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则与孔子所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一样,进可以攻,退可以守,成为两千多年来 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座右铭,成为最强有力的心理武器,既对他人,也对这个世界,更对自身。当你穷困不得志时,它以“独善其身”的清高抚慰着你那一颗失落的心;当你飞黄腾达有时机时,它又以“兼善天下”的豪情为你心安理得地做官提供着坚实的心理基础。因此,无论你穷与达,它都是一剂绝对见效的心理良药,是知识分子战无不胜的思想武器与法宝。2023-08-05 03:28:181
女人说独善其身啥意思
就是一个人过《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意思是做不上官,就搞好自身的修养。《孟子·尽心上》出自《孟子》,讲述了儒家思想,激励人奋发向上有所作为。《孟子》为记述孟子思想的著作,该书翔实地记载了孟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节选 (一)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孟子说:“尽自己的善心,就是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就是懂得了天命。保存自己的善心,养护自己的本性,以此来对待天命。不论寿命是长是短都不改变态度,只是修身养性等待天命,这就是确立正常命运的方法。” (二)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孟子说:“没有一样不是天命(决定),顺从天命,接受的是正常的命运;因此懂天命的人不会站立在危墙下面。尽力行道而死的,是正常的命运;犯罪受刑而死的,不是正常的命运。” (三)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孟子说:“寻求就能得到它,舍弃就会失掉它;这样寻求就有益于得到,因为所寻求的存在于我本身之内的缘故。寻求它有方法,得到它靠命运,这样寻求无益于得到,因为所寻求的在我本身之外的缘故。” (四)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说:“万物之理我都具备了。反问自己,所具备的道理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快乐没有比这更大的了。努力按推己及人的恕道去做,求仁的道路没有比这更近的了。” (五)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孟子说:“做了而不明白,习惯了而不觉察,一辈子走这条路,却不知道那是条什么路,这种人是一般的人。” (六)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孟子说:“人不能没有羞耻心。把没有羞耻心当作羞耻,那就不会有耻辱了。” (七)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孟子说:“羞耻对于人关系大极了。玩弄权术诡计的人,是到处不讲羞耻的。不认为不如别人是羞耻,怎么能赶上别人呢?” (八)孟子曰:“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其道而忘人之势,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之。见且由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 孟子说:“古代的贤君好善而忘记自己的权势;古代的贤士又何尝不是这样?他们乐于行道而忘记了别人的权势,所以王公大人不恭敬尽礼,就不能常常见到贤士。相见尚且不可多得,更何况要把他们当臣属呢?”2023-08-05 03:28:332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这句话谁说的?
孟子2023-08-05 03:28:544
问几个句子的意思~
不知道2023-08-05 03:29:162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话真的对吗
独善其身,兼爱天下。“独善其身”就是指,一个人无论在任何情况,条件,和环境下,都能够在磨难或是平凡中不过提升和完善自己。而“兼爱天下”,则是在“善其身”的同时,珍惜,爱惜,和疼爱身边的人。当他们获得胜利的同时,不论自己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能够打从心底的为他们高兴。当然,就“风流人物”而言,除“独善其身,兼爱天下”外,还必须具备,远大的志向和雄厚的自信。可是,世界上真的有这样的人吗?我想,在这个广漠的世界,应该会有这样的吧。比起那些在风花雪月中还会无病呻吟的人来说,他们未免太过伟大和风采夺目了吧。他们身上一定闪烁着光芒,那种很耀眼,很温暖,很清雅的光芒。只可惜,冻结的笔尖无法述写我浩淼淡泊的心情。如果,闲静淡雅是我喜欢的风华的话,那么,“独善其身,兼爱天下”,就一定是我所崇拜的底质。但愿,世间有更多拥有璀璨光辉的人出现。2023-08-05 03:29:241
独善其身是什么意思
独善其身是什么意思?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吧。独善其身是一个汉语成语,《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意思是做不上官,就搞好自身的修养。但是现多为贬义,表示一种只顾自己,不管他人的个人主义的处事原则。原文: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土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今天的分享就是这些,希望能帮助到大家。2023-08-05 03:29:331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话真的对吗
这是古圣人的要求。现在看来,也是正确的。只是现代人没做到而已。2023-08-05 03:29:422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是什么意思
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妻妾成群。意思是穷就一个人单身打一辈子光棍,富了就能找好多好多老婆,天下都能遍布他的子孙。2023-08-05 03:30:153
独善其身兼爱他人的意思是什麼?
原话是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人生有很多不遂人心意,但是穷苦的时候,使自身远离尘嚣,远离浑水和污秽,不同流合污,当人有能力,有才华,有抱负的时候,就勇敢的造福天下,对天下谋福;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显达之时就要造福天下百姓。2023-08-05 03:31:321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出自哪里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上》。穷困时独善其身,显达时兼善天下。当你穷困不得志时,它以“独善其身”的清高抚慰着你那一颗失落的心;当你飞黄腾达有时机时,它又以“兼善天下”的豪情为你心安理得地做官提供着坚实的心理基础。因此,无论你穷与达,它都是一剂绝对见效的心理良药,是知识分子战无不胜的思想武器与法宝。2023-08-05 03:31:413
西欧封建地区情况
西欧的封建制度并不统一,尤其是德国和法国之间的区别更多。以下主要概括几点德国封建制度的特点。第一,从政教关系角度而言,德国的王权与教权之间的关系呈现拉锯状态,越到晚期,教权凌驾于王权的现象越明显。在中世纪早期,亦即德意志王国初立之时,王权与教权基本上处于平等状态,有时甚至表现出完全凌驾于教权的状态。奥托一世借助罗马主教加冕而成为西方世界的领袖,并进而建立帝国教会体制,而罗马主教则借助德意志国王压制罗马贵族与其他地区教会领袖,这是一种相互利用的关系。在奥托三世时期,皇帝废立教皇之事发生过多起,也多少表现出王权高于教权。然而随着克吕尼运动的兴起,教会内部的独立思想可以追求同王权剥离,并试探着超越王权。德意志历史上最有名的便是主教续任制之争,这主要表现在格利高利七世与亨利四世之间,教皇与皇帝之间各有胜负,最后终结为1122年的《沃尔姆斯协定》,教会获得了胜利。此后虽然也发生了弗里德里希二世与与英若森四世之间的斗争,然而最终仍然是教会占据上峰。教会不仅摆脱了国家的控制,夺回了任命神职人员的权力,还促使科隆、美因兹与特里尔三位主教成为选侯,控制了皇帝的人选。第二,从中央与地方关系而言,尽管中央控制地方的尝试一直存在,但是最终地方分离倾向却越来越严重。德意志王国的产生事实上来源于部落联盟之间的推选行动,其目标则是为了抵御德意志人活动区域周围的异族入侵。这种从部落联盟中产生国家的历史进程有别于从酋邦形式中脱胎而出的国家,从好的地方而言,民主性很强,而从另一方面来看,则是埋下了地方分离主义的祸根。俗语说,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就是德国的情况。整个德意志地区一直可以分为萨克森、巴伐利亚、士瓦本和法兰克尼亚四个地区,其中萨克森人占据德意志王国国王的时间比较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王权在同教权的斗争中开始走下坡,而其内部遭遇到的地方反抗能量也就越来越大。这种趋势最终演变成为查理四世颁布的《金玺诏书》,承认7名选侯具有选举皇帝的权力。尽管此后也有皇帝力图通过贿赂等手段改变选举制,建立世袭制,但却始终没有成功。这种分离倾向一直困扰着德意志民族直到近代民族主义的诞生。第三,从经济角度而言,从早期到中晚期,德意志地区出现过农奴制的反复。关于这一点十分复杂,可以参考王亚平的相应文章。2023-08-05 03:23:321
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对西欧封建社会有怎样的影响
封建等级制度影响了欧洲经济的发展,他把劳动力都禁锢在城堡后庄园里,人民没有人身自由其基础来自三个方面:①古希腊、罗马的遗产,②基督教的传统,③日耳曼人的社会模式.换句话说,西欧封建制度是由罗马封建因素,日耳曼因素,通过基督教会对二者的不断结合而形成的. ⒈罗马封建因素 随着罗马帝国对外扩张的中止,帝国的经济在公元三世纪已发生严重危机:人口锐减,城市败落,一些大土地所有者便退居乡村,建立了以隶农为主要生产者的、实行租佃分散经营的田庄制,形成自然经济,政治上则形成独立王国.如此在公元三世纪,罗马帝国的奴隶制商品经济已经过渡到隶农制自然经济.另外,罗马很早以来就存在一种保护关系,一些人因败落而寻求富有的庇护人的保护,成为他们保护下的平民或附庸,帝国衰落后,这种保护关系更为扩大,成为日后西欧封建制度的起源之一. ⒉基督教会 与经济的变化相适应,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发生变化,原来的罗马古典文化开始让位于普通人民群众的大众文化,这就是基督教文化.在危机时代,越来越多的人从崇奉奥林匹斯诸神:朱庇特,宙斯,阿波罗,转奉能解脱个人罪恶,能使个人得到拯救的基督教.因为前者虽然气势磅礴,给人力量,但却不能给人安慰;人是伟大的,但人不能总是显示伟大,人还需要安慰,尤其是在危机时代,人们需要一种神秘主义的哲学体系.在公元三世纪的罗马帝国,这就是新柏拉图主义.经过百般曲折,四世纪以后罗马终于成为基督教国家,教会组织普遍建立,受罗马制度的影响,教会的法律、制度,组织结构都建立起来.正是基督教会,在日益加深的混乱状态中起到了维护秩序的稳定性作用,并且成为日后教化日耳曼蛮族,把罗马古典文化和日耳曼文化结合起来的承担者. 另外,教会所建立的修道院制度,也对中世纪早期的西欧社会产生重大影响.修士最初一般都是西欧最优秀的农民,他们开垦荒地,排干沼泽,改良土壤,推广三圃制,对恢复和发展西欧农业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们还保存了罗马人的一些建筑技能,发展了木刻、金属制造,纺织、玻璃、酿酒等工艺. ⒊日耳曼因素 日耳曼人刚从原始社会走出,为陷如绝境的西欧社会带来了活力和生机. 与罗马法律相比,耳耳曼法律是习惯法,粗犷、迷信、采用神裁法,但对日后西欧封建政治仍有重大影响.日耳曼法律产生于人类古老的习俗,而不是统治者的意志,所以法律超越王权,没有一个国王可绝对专制,这种王权有限制度是中世纪西欧政治发展的一个特点.所以有人说,民主起源于日耳曼丛林之中. 日耳曼人的亲兵队制度,建立了首领和亲兵相互间契约关系的观念,直接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 日耳曼人还带来了农村公社制度(其特点之一是自治),它对西欧城市的形成、行会制度、以至于议会制度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日耳曼因素对西欧社会影响之大,以至于全球通史的作者认为:正是日耳曼人的到来,毁灭了西欧的古典文明,从而为西欧新文明的开端,扫清了道路.在中国,在印度,昔日的文明传统一直没有中断,并得以保存,但这仅是旧生命的延续.而西方,在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却出现了一个新的开端.他并且认为,这是西方历史的独特性之所在. 西方史学界在西欧封建制度形成问题上主要分为两派,日耳曼派和罗马派,以后又形成综合派.· (二)、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过程 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具有两条相辅相成的线索,一是封主封臣制和封土制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一是自由农民的农奴化过程,我们把这两个过程称之为封建化过程. ⒈西欧封建化过程的起点——萨利克法典 法兰克人五世纪时分为两支,一支迁莱茵河中游,称河滨一里普阿尔人,一支进入北高卢,称海滨一萨利克人,即克洛维为王的那一支. 萨利克法典是萨利克人的习惯法汇编,形成于六世纪初,511年前后.它反映了五、六世纪法兰克人在进入高卢以后的社会生活状况,既包含了日耳曼人的社会因素,也反映了一些高卢一罗马人的社会因素.西欧社会的封建化过程,就以此为出发点. 克洛维进入高卢后,把所占领的无人居住的土地交给法兰克人的农村公社,他自己占有罗马皇室的土地,并把一部分赏赐给贵族和亲兵,形成日耳曼大土地所有制,对高卢一罗马地主和教会的大地产,则很少侵犯.所以法典反映的土地所有制就有三种:农村公社土地所有制,王室土地所有制,贵族地主土地所有制. 一般认为,农村公社是从氏族公社发展而来的自由农民的社会组织,特点是土地公有私耕,行政自治.但也有人认为,它是在中世纪地主庄园内重新形成的. ⒉自由农民的农奴化 最初,法兰克自由农民都是公社成员,有权利和义务参加战争,分取占利品,使用公社土地,参加社员大会.到六世纪下半叶,国王希尔伯利克(561~584年)颁布一道修改萨利克法典的敕令,规定死者如无子嗣,土地由其女儿继承,而不再交还公社.这样,公社的耕地逐渐变为可以买卖的自主地.这时的公社称作马尔克.公社农民内部的经济分化加剧. 但是,法兰克农民农奴化的主要原由,并不是经济分化的结果,因为当时系自然经济,经济分化缓慢,而主要是外部暴力所造成.外部暴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教俗贵族地主利用特权强力兼并公社农民的自主地,失去土地的农民被迫投靠大地主,逐渐变成农奴.二是6~10世纪战争兵役频繁,对外扩张,外族入侵,社会不安定,豪强官吏勒索,这一切使自由农民无法进行正常的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军事制度也有变化,从原来的步兵或轻装骑兵发展成为重装骑兵,战斗力加强,但费用开支也大大增加.据估计,当时四家小农方能装备一名骑兵.这种状况,使许多农民干脆就近寻找一教俗贵族保护,把土地交给贵族而由自己耕种,只向此贵族一人纳税服役,既避免了官府沉重的军役、捐税,也避免了他人的勒索和盗匪的抢劫,此称为“委身式”,也叫“投托”.久之,这些农民就变成了农奴.他们在法国被称为“维兰”. 在法国,还有一些农奴称为“塞尔夫”(serf),他们大多是奴隶的子孙,地位比维兰更低.维兰实际是永久性佃农,份地世袭,劳役有一定传统标准.塞尔夫则由主人任意剥削,并可随土地一并买卖.一般来说,维兰比自由农、佃农的境遇往往要好. 八世纪前半期查理·马特采邑制改革以后,法兰克农民农奴化进程加速. 847年,西法兰克国王秃头查理的墨尔森法令规定,“任何自由人都必须选择一主人,或是国王,或是国王的臣属”. 自由农民的农奴化过程一直延续到11世纪. ⒊封主封臣制与封土制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阶段:墨洛温王朝时期,六、七世纪,国王采取赐地封土的办法给其官员,封地与公职相联系,这种土地分封是无条件的,久而久之,大贵族势力上升,国王军事经济实力削弱. 第二阶段:到八世纪查理·马特任宫相时,进行采邑制改革,将封地与附庸制度结合起来,从而向西欧封建制度迈出了极其重要的一步.采邑制改革的另一契机是军事制度发生变化.西欧在与阿拉伯人的接触中,学会了使用马蹬,马蹬的出现,使骑兵从轻装发展为重装,铠甲及贵族族徽都随之出现.更重要的,是由此需要专职作战的骑士,普通法兰克农民既难以负担,也无此技艺,而骑士则需要土地和农民来养活.这样,马蹬→军制改革→社会制度(采邑制)改革. 中国明末时传教士铸造的西洋火炮为何不能引起中国社会制度的变革?顾准这样提出了问题. 马特没收了叛乱贵族和教会的大量地产,分封给他的附庸骑士.受封者,即封臣则以服骑兵役为条件,并向封主宣誓效忠,这种军事封地称为采邑.受封者若不能履行封臣的职责,封主有权收回采邑.这种权利和义务是双方的,是一种契约关系,封主也要保护封臣,不能欺侮他的妻女,若违反,封臣也可另找封主.西欧封建制度的特征就是它的相互性,在封建制度下,没有人是权力无限的统治者.若上面对下面的权力是绝对的,不可反抗的,那就不是西欧封建制度,而是绝对君主制了.这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中国封建制度的概念大不相同. 查理·马特的采邑制改革,到加洛林王朝的矮子丕平和查理曼时继续实行,因为即使查理曼当时也无足够财力搞职业军队.而各级领主,也有自己的附庸骑士,形成层层分封.打仗时,这些附庸的附庸在王室军队中参加其直接领主指挥的军队,并且只是单线联系,形成“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采邑制的广泛推行,导致以下后果:①加速了封建化进程,大小封建主竟相争夺劳动力,把自由农民变成农奴;②巩固了中小封建主的地位,奠定了骑士制度的基础,排除了农民当兵的权利;③形成了金字塔式的、依次互为主从的封建等级制度. 每一骑士都靠自己采邑的农民的赋税和劳役生活,这一骑士对自己的采邑拥有行政、司法、税收等管理权.国王有时还把一些豁免权赐给一些大领主和教会贵族,豁免权也叫特恩权,指这些领主的领地可不受国王代理人或官员管辖.这样一来,就使采邑领地具有独立王国的趋势. 第三阶段:采邑原本是终身的,封臣死亡,采邑交还封主,不得世袭.封臣的继承者若要继续从前的关系,要重搞受封仪式.到九世纪,采邑逐渐变成了世袭领地.877年西法兰克的秃头查理颁布克尔西敕令,承认采邑和特权世袭. 查理曼死后,王权的分散,无休止的内战,外族的入侵,使原本有序的金字塔式的等级统治走向混乱.原来的封疆大吏一一伯爵,以自己的附庸为后盾,从王室官员演变为独立的地方王公。从本质上说,政治分裂是封建制度最正常、最普遍的社会状态。对王权而言,封建制度的兴盛正是王权的阴暗时代。2023-08-05 03:23:412
分数乘分数怎么算?
分数乘分数的计算遵循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的原则,用分子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相乘的积做分母。 分数乘分数计算注意事项 一、如果分数乘法算式中含有带分数,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计算。 二、分数化简的方法是: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三、在乘的过程中约分,是把分子、分母中,两个可以约分的数先划去,再分别在它们的上、下方写出约分后的数。(约分后分子和分母必须不再含有公因数,这样计算后的结果才是最简单分数) 四、分数的基本性质: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大小不变。 分数乘法方法如下 1、分数乘整数,分母不变,分子乘整数,最后能约分的要约分。 2、分数乘分数,用分子乘分子,用分母乘分母,最后能约分的要约分。 3、分数乘整数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一个数与分数相乘,可以看作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分数 分数原是指整体的一部分,或更一般地,任何数量相等的部分。表现形式为一个整数a和一个整数b的比(a为b倍数的假分数是否属于分数存在争议)。 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一个事件与所有事件的比例。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分子在上,分母在下。 当分母为100的特殊情况时,可以写成百分数的形式,如1%。2023-08-05 03:23:491
分数乘分数的意义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2023-08-05 03:23:5915
西欧封建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1 、西欧封建制社会 是社会制度的正常过度,也是奴隶制通向资本主义制度的桥梁。萌发一大批早起资本家完成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 。2 、西欧封建社会产生了为追求迷信开拓疆土的执行者。开辟了大航海时代。我认为呢 加强了世界的联系。通过航海联系了北美,缩短了世界的距离。 宗教加强了西欧 文化的传播,为日后宗教普及奠定了基础。 3、西方的君主立宪制 分权等制度都是在封建社会弊端的背景下产生的。为世界各国的 法律健全 制度健全产生了长远的影响。2023-08-05 03:23:591
西欧封建社会的宗教性体现在哪里?
西欧封建社会一大特征即浓厚的宗教性。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在意识形态上,几乎全为基督教所控制。起初日尔曼人在西欧建立的小王国需要教会的帮助,加强自身的地位。罗马教会也需要依靠一个强大的政治势力来巩固自己,于是教权与王权开始结合。例如,法兰克人克洛维(公元481年~公元511年)曾率三千亲兵接受洗礼,同时强迫被征服的居民信仰基督教,使教会在法兰克人中的威信大为提高。同时克洛维的统治和扩张也受到教会的支持。公元752年,矮子丕平利用教会的支持,篡夺法兰克王位后,把夺来的土地送给教皇,即历史上有名的“丕平献土”,由此奠定了教皇辖地的疆域。国王与教皇建立了相互支援的关系。公元799年罗马教皇被罗马贵族驱逐,求救于查理曼,查理曼便进军罗马,恢复教皇权位,教皇为报答查理曼,于公元800年圣诞节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查理曼加冕,尊其为“罗马人皇帝”。基督教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宗教。查理曼为使基督教更好地为其服务,曾从哲学思想体系上对基督教进行改造。他把宗教的统一(“惟一的上帝”)与封建国家的君主专制相结合,把基督教的神权等级观与封建社会的封建等级观结合起来。这样,基督教就演变为封建社会的世界观了。在西欧,基督教不仅在思想意识上居统治地位,它还有一套完整的组织机构——教会组织,有严格的等级制度——教阶制,有自己的经济实力——教会领地。这一切使基督教在西欧居于“国上之国”的地位。基督教为了控制人们的思想,紧紧抓住了文化和教育,因此中世纪的教育便带有浓厚的宗教性,使西欧的学校几乎是清一色的教会学校。2023-08-05 03:23:211
分数乘以分数怎么算
你好同学,这个很简单,分数和分数相乘就是两个分数的分子和分子相乘,分母和分母相乘,然后进行约分。比如:3/4×2/5=6/20=3/10。希望能帮到你。2023-08-05 03:23:063
西欧封建社会的封建制度是怎样的,等级又是怎样划分的?
教士 贵族 骑士 商人 农民2023-08-05 03:23:045
分数乘分数怎么乘
分数乘法分子分母分别相乘,能约分约分.如2/3*3/4=6/12约分为1/2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相乘的积做分母,能约分的要约分。2023-08-05 03:22: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