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元素sl
-
从近代到现代,史学界对于中日之间同时期的两场改革: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都进行了一些深层次的比较。这并不只是因为这两场改革运动发生在同一时代,这两场改革同样也改变了两个国家的命运,在之后中日之间的甲午战争中,也直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失败和明治维新的成功。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时代背景之对比
分析一项改革运动的得失,往往离不开一个大的时代背景:19世纪60年代,就整个世界范围来讲,此时期西方已经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趋于完整,西方各资本主义通过工业革命的成果已经开始用暴力的手段拓展殖民地,以达到确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这一世界大格局的目的。
而以中、日为主导的亚洲经济文明圈在此时所呈现的状况却是不一样的:
此时大清在已经经历两次鸦片战争,并且都以失败告终,在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被英法两国强行开设了几处通商口岸。但是即便如此,通商口岸的打开只是迎来了列强在本国倾销不完的商品,西方先经济的经济制度还是没能够冲击大清稳如磐石的小农经济。
同样,日本也在西方列强的殖民地目标当中。1853年,加入工业革命运动和殖民行列的美国率领海军舰队大摇大摆地来往了日本港口城市江户(史称“黑船事件”),在绝对实力的对比之下,日本也就被迫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打开了两个港口城市作为通商口岸。但是,与大清不同的是,通商口岸的打开,给日本带来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同时加之本国商品经济在之前已经发展的趋于完备,这对日本传统的封建自然经济的冲击是巨大的。
也就是说,从经济基础来看,就已经注定了这两项改革的成败。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目的与内容之对比
关于洋务运动的目的,从大清统治者当时的指导思想就可以看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以及“中体西用”。也就是说,洋务运动的初衷便是通过学习西方列强先进的军事技术来抵抗西方列强的侵略以及本国农民起义运动(当时太平天国运动正进展的如火如荼),以稳固本身腐朽没落的封建政治统治。而非通过这项改革来推动国家融入世界范围内的资产阶级民主潮流当中(当然,这对于统治者来讲也是不可能所触碰的)。鉴于此,洋务运动从开始到结束都是举着“自强”和“求富”的口号,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对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却是避而不谈。这便宛如一位奄奄一息的古朽老人拿着不知为何物的现代化武器与人搏斗,焉然不败?
而明治维新则不同,由于在此之前日本本国的封建经济已经开始瓦解,以及美国的入侵深深刺痛了日本武士阶级的尊严,加之日本民族的特性向来就是尊崇强者,如此一来其本国已经从以维护封建统治的“尊王攘夷”运动上升到了以推翻封建统治、具有全方位改革性的“倒幕运动”。这场运动在新兴的商人阶级、武士阶级和革新势力的支持下取得了胜利,并建立了以明治天皇为首的新政府。至此,便开展了一场具有近代化色彩的明治维新运动,这场改革运动不仅仅在军事方面,在政治、文化教育、司法等方面都有涉及,可以说是一场全盘的西化运动,这也是洋务运动所不能及的。
结语: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对于中日两国都是改变国运的一场运动,但是由于大清在改革的力度、广度和决心远不如日本,大清至此不但没能够达到“制夷”的目的,甚至连亚洲第一的位置也拱手相让于日本。
- 陶小凡
-
(2016·荆州)19 世纪中后期,日本以纺织业为重点的轻工业发展特别迅速,到1890年,日本已从棉纺进口国变为棉纺出口国。这主要得益于实施殖产兴业政策。
(2018·宜昌)19世纪60年代末,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下所进行的自上而下的、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现代化改革运动是明治维新。
- 北有云溪
-
清朝洋务运动的失败,是和皇族和一些文武大臣贪污腐败,思想保守,有直接关系的,而日本的成功,是他们勇于接受新鲜事物。
- 小白
-
洋务运动只是产生了生产方式的过渡,并且还被闭关锁国的朝廷扼杀在了摇冉当中,而明治维新极大地推动了清朝统治者的思想,以及百姓们的思想,及早的结束了,封建王朝,所以算是空前成功
- LuckySXyd
-
本质不一样,洋务运动重要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主义者,维护清王朝统治。明治维新传播了西方先进文化,符合时代要求。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异同?
相同:1、背景相同。都是在19世纪60年代,两国都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2、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挽救危机。3、方式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方式,都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不同:1、领导者不同:前者是封建地主阶级,后者是资产阶级化的中下级武士。2、性质不同:前者是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后者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3、内容不同。前者主要单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没有改革政治制度,后者不仅涉及经济、军事、文化等,而且进行政治制度的变革,内容全面。4、变革的途径不同。前者在地方督抚的推动下进行,后者是在武装推翻了幕府统治,消除改革阻力的后,由天皇政府进行改革。5、结果不同。前者虽然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第一步,但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最终失败了。后者使日本实现了富国强兵,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2023-08-04 20:17:363
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的区别是什么?
比较中国足球和日本足球,就可以看清楚很多了。中国足球认为花钱买技术、请洋教练就能得到想要的成绩和势力。殊不知刚开始可能还有点用,比如米卢时期,但进步的只是表面,无法维持。因为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制*度性的问题就开始逐步显露。花出去的钱开始慢慢被制*度性腐*败所淹没。李铁被查也只是冰山一角而已。这种腐*败几十年前就有了。所以,体育的管理制度不改,想砸钱砸出个世界杯,是不可能的。只能是入了某些当权者的兜里。最后只能看着日本球队望尘莫及,连个尾灯都看不到了。日本球队彻底脱亚入欧,中国队只能自娱自乐,中甲改成中超,如今国安也输给县大队。2023-08-04 20:17:433
比较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日本的明治维新
一、 两国背景之比较: 中国向以天朝大国自据,蔑视一切外来事物。自古以来的边患均来自生活于北方地区的游牧民族。这些游牧民族由于在文化上落后于汉民族,它们入侵中原的结果,总是在不同程度上接受汉文化,甚至成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而日本则有向伟大的中国文化世界借用先进东西的悠久传统,因而当19世纪在同样的面临来自西方的高于我们传统农业文明的工业文明的冲击时,两国的反映表现出很大的不同。 中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统治者仍然极其厌恶和蔑视西方的一切,在1842----1856年两次战争之间的十几年中,面对西方扩张主义的挑战几乎没有做什么。只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再次战败的刺激下,才出现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以达到自强之目的。然而即使是洋务派也仍然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因而向西方学习也就只能局限于先进的军事技术方面。喊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日本面对西方侵略做出的反映则要比中国快的多,他们立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很快便提出了全方位向西方学习的方针。这也可从两国自强运动的主要领导人发出的变革纲领性文件中看出。中国弈忻在其《统筹全局折》中强调:"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日本1868年天皇颁布"五条誓文"阐明新政权的目标。强调"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破除旧习。......求知识于世界。"这种认识的不同将直接影响到其后的行动。 中国进行洋务运动的直接原因是利用西方先进武器对付当时的太平天国运动,以维护日益腐朽的清政府的统治。而日本则在明治维新前夕推翻了封建没落的幕府统治,从而为改革扫清了道路。 二、两国领导力量之比较: 中国为清政府中的洋务派,其势力主要不在中央,而在掌握地方实权的总督和巡抚方面。他们对当时掌握清政府实权的慈禧太后既没有大胆"驳议"的勇气,更没有夺取政权、取而代之的要求。慈禧太后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为保护清政府统治暂时采取了支持洋务派的策略。然而其实她仍然是脚踏顽固派、洋务派两条船,身在曹营心在汉,犹豫徘徊,多方掣肘,致使洋务运动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仅凭几个地方上热心洋务的总督、巡抚去搞,力量分散。洋务运动犹如大海中无人掌舵的大船,摇摆着不知驶往何方。而且洋务派也根本不懂得"资产阶级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他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制度,即变成资产者。"他们只是想借用西方的机械制造来保护中国传统文明。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日本明治维新的领导则是下级武士,他们原本属于统治阶级的组成部分,然而幕藩体制下的日本在任命官吏时,都遵循世袭门阀原则,对武士都严格按照上、中、下的高低进行选择。下级武士总是与较高职务无关,许多确有才华的下级武士极为不满。同时在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发展起来之后,物价上涨,幕府中的将军、高官和各藩国的大名,常常感到"国用不足"。于是,他们不时压低甚至停发下级武士的俸禄,这更使下级武士恼怒。不少下级武士生活于贫困之中,只得寻求别的生财之路。搞起了手工业生产,从统治阶级变为小商品生产者。这既是社会地位的变化,也是阶级属性的变化。他们日益与资产阶级沟通并日益资产阶级化了。与资产阶级的一致性,决定了下级武士必定要背叛幕府,成为反封建营垒的重要成员并且充当了领导者的角色。还有一些下级武士接触了"兰学"。即西方启蒙学说。令人振聋发聩,大开眼界。正是在这一势力的领导下,日本推翻了幕府统治,明治天皇掌权,大刀阔斧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 三、两国变革措施之比较: 政治方面:日本改革落后制度,建立新的体制。首先,逐步削弱封建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其次,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权。逐渐剥夺了旧统治阶级的特权,取消了对下层人民的一些限制,允许不同阶层的人民之间通婚,实现形式上的平等。19世纪70至80年代,政府还颁布了其他一些律令和法典,引进欧洲刑法、民法和商法。1889年日本颁布了以普鲁士军国主义宪法为蓝本的《大日本帝国宪法》,以法律形式确认了日本国家制度和统治机构的合法化。宪法标志着日本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中国在政治上则毫无建树,根本没有触动封建专制制度。尤为重要的是政府的腐败日趋严重。 经济方面:日本大力进行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先是由政府投资兴办了一些近代工业,作为示范,同时鼓励私人资本发展。后来,政府又把大量国营企业优惠甚至无偿转让给私人资本家经营。期间,日本制定法规,禁止行会垄断、废关卡,整顿币制,统一汇兑,奖掖贸易,发展运输和通讯事业。日本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中国洋务运动期间主要办了一些军事和民用企业,军事工业均为官办,民用企业有官办和官督商办两种。官办企业生产不计成本,不考虑经济效益,管理机构为封建衙门式管理,大权操在封建官僚手里。贪污腐败现象严重,企业缺乏活力与动力。民用企业则垄断了某些行业,且清政府对民间私人办厂实行严格限制。导致中国民族资本无从发展。 文化、教育方面:日本推行"文明开化"政策,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改造日本封建文化,大力发展近代教育,培养资本主义建设人才。建立全民义务教育制度,不顾农民的激烈反对,以处罚为手段,强迫家长送年满6周岁的子女上学,奠定了日本近代化成功的基础。 中国则仅办了三十多所培养翻译、军事、科技人才的新式学校。选送了几批出国留学生。 原有的教育体制,八股取士制度未有丝毫的触动。就这有限的几所新式学校也成了顽固派攻击的目标,他们喊"是可忍,孰不可忍!"豁出老命来拼了。奕忻虽曾力驳士大夫们把"师法夷人"说成是国耻,大呼"天下之耻,莫耻于不若人"。但他要驳到的不只是几个守旧官僚,而是整个士大夫阶级。 军事方面:日本废除了旧时的封建征兵制,建立了一支富于武士道精神、绝对效忠天皇的新式军队,积极准备对为侵略扩张。 中国洋务运动的重点在军事方面,先是创办了一系列的军事工业,培养了一批近代军事人才,后又组建起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舰队。中国确实开始走上了军事近代化的道路,尤其是北洋舰队吨位居亚洲第一。大规模舰队的编练,大型企业的设立,曾受到世界的瞩目,亚洲最大的钢铁企业------汉阳铁厂建成时,西方称此为比强兵劲旅更可怕的"黄祸"。然而军事不能孤立于政治之外。政治的腐败导致军事成果最终化为乌有。甲午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当时就认为,30年后日本回兴旺起来,中国回更加衰弱下去。根据就是日本使节到欧洲,注意的是讲求政法,兴办工商,研究学术。而中国人到欧洲则是忙于探询军火的价钱和何种军舰装备精良。思想观念的不同造成了中、日在近代化过程中分道扬镳。2023-08-04 20:17:594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同样是改革,为何结局完全不一样?
因为洋务运动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改良运动他旨在学习西方的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根本上是维护封建统治。而明治维新在学习西方的政治。2023-08-04 20:19:364
为什么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结果截然不同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可比性不太强:1、洋务运动,又称晚清自救运动、自强运动。该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2、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60年代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 。这次改革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这次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逐渐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开端,是日本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3、两次改革目的不同:洋务运动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由统治阶级发起的一场自救运动。因此洋务运动是维护旧制度进行的改革,因此这就决定了其失败的必然性;明治维新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紧跟时代步伐的一次社会变革,因此其进步性明显。4、改革的方式不同:洋务运动只是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而没有学习政治制度。因此,注定洋务运动只是虚有其表;明治维新学习的范围全面包括、政治、文化、思想,具有较强的发展空间。5、受到的阻力大小不同。洋务运动中清朝顽固派势力较大,特别是在中央上;明治维新因为倒幕运动的成功,封建军阀势力较小,阻力也较小。2023-08-04 20:20:144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有什么区别
有什么区别2023-08-04 20:20:253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异同
首先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背景相同,二者都是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开始向西方学习。清政府刚刚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社会矛盾尖锐;而与此同时内有太平天国运动、捻军农民起义,外有帝国主义入侵,加强资本输出,民族矛盾尖锐。而日本闭关锁国的大门被打开,帝国主义入侵;新兴资产阶级出现,农民阶级日益贫困,社会矛盾尖锐,倒幕运动发生推翻了幕府统治,成立了明治政府。 其次目的相同,二者都是为了富国强兵,挽救民族危机,巩固统治。中国洋务运动以“自强”和“求富”为旗号;日本明治维新以巩固天皇政权,殖产兴业,实现民族振兴为己任。 从次内容相同,二者都引进了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兴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再次方式相同,二者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 最后二者的部分影响相同,二者都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发展。 而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不同点,首先则是二者的性质不同。洋务运动是封建地主阶级为了维护清朝封建统治进行的自救改革运动,带有保守性,而明治维新则是带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 其次二者的根本目的不同,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而明治维新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 从次二者的领导力量不同,洋务运动的领导力量是洋务派,是比较开明的封建地主阶级;而明治维新的领导力量则是中下层武士,是新兴的资产阶级,与明治天皇一起进行改革。 指导思想不同,洋务运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而明治维新则是全方位学习西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法律等。 具体措施不同。 在政治方面,洋务运动没有任何举措,而明治维新则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在经济方面,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军用、民用企业,且多为官办,而明治维新则鼓励私人创办企业,殖产兴业。在教育方面,洋务运动只开设了新式学堂,派遣了留学生,并未改变现有封建教育体制,日本则大力发展近代教育,改革教育内容。 再次二者的结果不同,洋务运动实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结果失败,没能使中国富强起来,摆脱民族危机,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而日本则进行了全方位的学习,发展资本主义,不仅摆脱了民族危机,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更成为近代亚洲唯一的强国。2023-08-04 20:20:351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哪个早?为什么明治维新成功了?
明治维新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君主立宪政府,洋务运动展开的较早。相比洋务运动,明治维新的成功有多方面原因。中国当时被西方势力渗透较早,国内各方面既得利益错综复杂,国内执政的满洲贵族对倾全国之力建设近代工业化的认识和决心也不足。官方对民族制造业没有相应的保护,反而信奉“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市场原则,目光短浅导致本已起步落后的民族工业在与西方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蹒跚前行,最终在甲午战争中品尝恶果。中国当时国内已经可以自行建造装甲巡洋舰,但还是选择了外购铁甲舰,铁甲舰主炮炮弹也需进口。一切全靠外购,这样在战时中国既没有强大的造船工业来维修战舰,也没有军工厂生产合格炮弹,两艘铁甲舰竟然总共只有3发主炮炮弹。工业化建立不起来,生产力就发展不起来,人口基数的优势也发挥不出来,中国就永远只能在农业社会徘徊不前。而农业社会是根本不可能建立起一个强大的现代国家的,其余的扯什么政治制度也都是白扯淡。反观日本当时处在远东的边缘地带,西方干涉较少(这点其实非常重要,代表西方利益的买办少,方便推行国家意志),国家人口也较贫弱,反而船小好调头。明治政府坚定不移地推行工业化的道路,虽然国家弱小,但是脚踏实力。日本和大清正好相反,信奉“租不如买,买不如造”。到甲午战争时,科技落后的日本虽然还只能建造蹩脚的小炮舰,但是他的钢铁工业已然开始走上正途,近代化国家已颇具雏形。这样即使表面强大的中国,在战场上与已经是近代国家的日本相遇也还是不堪一击。明明是远东第一的强大舰队,却龟缩在港口里坐以待毙,以完好无缺的状态向敌人投降,就是洋务运动向历史最后缴纳的可悲答卷。=================================================为了方便你理解,我友情再赠送你一个例子。其实两个差不多条件的国家同时走上现代化,结局却截然不同的例子不止甲午日清战争这么一例。中国的机会也不止这么一次。甲午战争给中国的伤痛足够沉重,“租不如买,买不如造”给笨重巨人的记忆深处留下不可抹去的烙痕。49年后,中国不惜一切代价发展工业化,甚至以忍饥挨饿也要向苏联出口粮食换工厂的极端方式,在不可阻挡的国家意志力的推动下,用了十年把中国建设成了颇具雏形的工业国家。58年中国违背科学客观原则,近乎癫狂地全国大炼钢铁,其实正是当年日本明治崛起时空穿越后的真实写照。1962年中印战争爆发,中国边防部队以落后的补给和装备,在高原上向以逸待劳的印度精锐部队发起狂风暴雨般的进攻,尽管印度拥有先进的美苏装备,使用直升机运输兵力,中国仍然摧枯拉朽般横扫当面之敌。印度前方已经崩溃时,后方还在为向美苏紧急进口武器装备而一筹莫展,这种状态与当年的大清何其相似。时至今日,仍然是农业社会的印度在种姓制度,宗教分裂的深渊中泥足深陷,而已经是强大工业国家的中国把人口优势发挥的淋漓尽致,登上了列强之位。2023-08-04 20:20:453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区别及其启示是什么?
区别:1、指导思想:中国是不改变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的基础 上,学习西方的技术,主要是军事。日本是全方位的 学习,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法律等。2、实践上:中国最主要的洋务活动是创办企业。日本是 一次改革,涉及各个方面。3、中国学西方是清政府同意并得到支持的个人行为。日 本则是政府行为。4、中国学西方与中下层民众无关。日本自上而下的改革 争取民众的支持。 启示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改革要从根本着手2 应涉及各个方面,几个企业无法救中国3 个人的力量太小,改革需要政府大刀阔斧的改4 人民是历史发展的推动者,改革要从基层做起2023-08-04 20:20:531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有什么好比较的点呢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比较相同之处:(1)都是在西方列强入侵、殖民地的危险加剧,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的背景下,为摆脱困境而实施的变革。(2)都是在封建社会的基础上,接受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在短时期内移植西方的大机器工业,从办军事工业入手,逐渐扩展到民用工业。不同之处:(1)虽然洋务运动以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为主要内容,但就其倡导者来说,是在列强大炮的轰击下,不得已而为之,在他们的思想深处仍具有强烈的排外性,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等人虽有抵御外侮的要求,但却没有林则徐、魏源那样的反侵略决心。在办洋务的过程中,仍寄希望于列强,在实践中必然执行一条对外妥协之道。日本明治维新的目的是摧毁幕府为代表的封建势力,使日本摆脱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危机,走资本主义道路。在“东洋道德、西洋艺术”思想的指导下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2)洋务运动走的是一条与封建势力、外国资本相勾结的改良之路,必然失败。而明治维新所推行的政策如“奉还版籍”、“废藩置县”、“地税改革”等较彻底地打击了封建保守势力,逐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2023-08-04 20:21:261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指导思想和目的
指导思想:洋务运动前期,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运动后期,师夷长技以自强 明治维新,自强求富目的:维护清朝统治,摆脱外国侵略者的控制2023-08-04 20:21:373
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有何异同?为何一个最终失败而一个成功?
如1君。。。2023-08-04 20:21:469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性质有何不同
相同点:1.都是先进的爱国人士“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道的活动,谋求国家强大,以解除民族危机,改变落后挨打局面。 2.结果都失败了。 不同点:1.目的不同:洋务运动维护封建统治制度,领导者李宗棠等人是地主阶级官僚;戊戌变法是想建立君主立宪制来发展资本主义,领导者康、梁等维新派人士是资产阶级思想家。 2.性质不同:洋务运动是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的政治革新运动,只不过空有思想,毫无实力,有借助同样无实力的光绪帝,注定失败。 3.所学不同,作用也不同:洋务运动学技术学“制器”,开启了中国民族工业的近代化;戊戌变法学政治制度,开启中国人政治思想的近代化,有着思想启蒙的作用。2023-08-04 20:22:091
为什么明治维新成功?而中国的洋务运动会失败
为什么我们的“洋务运动”终究不及“明治维新”这问题时,都刻意或有意无意地对其核心问题不谈——因为清代的中国政治是由少数民族主导,也许这涉及了敏感的民族感情问题,所以是我们的学术禁区吧!?因为我们不能谈论少数民族一旦主持中国时局,其必然会形成自己的小团体利益,并进而本能地去压制主体民族,这大概是万世不易之理吧?世界各国概莫免俗(与清同时期印度的莫卧尔蒙古王朝也是如此,不是吗?)。2023-08-04 20:22:2015
中国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向西方学习的目的的不同?
中是学习技术,日学制度2023-08-04 20:22:486
日本进行明治维新和中国进行洋务运动的时间相同,但为什么中国会在甲午战争失败
体制问题啊2023-08-04 20:23:0310
明治维新日本造船业怎样发展起来的
主要还是购买西方的船只和我们的洋务运动有几分相似不同之处在于他们的训练非常严格时时刻刻在为实战准备而且每年都要进行更新换代我们的北洋水师却长期懈怠2023-08-04 20:23:323
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相比,有哪些不同?
在十八、十九世纪同为封建王朝的清政府,以及有一海之隔的日本曾经先后发生了两次改革运动。但是不同的是清政府的洋务运动,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而日本的明治维新运动却是使日本成功的发展成了新兴的亚洲的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会有这样不同的原因,也是在于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两者运动的不同之处。其实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两者的背景其实是相似的,两个国家都是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向西方学习的,并且当时两者国内的社会矛盾也十分的尖锐,并且两者也同时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技术,促进了本国的资本主义发展。但是洋务运动是封建地主阶级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进行的自救性的改革运动,是十分保守的。而明治维新则是一场十分具有资产阶级性质改革特点的运动,因此这两个运动的目的就完全不同。洋务运动的目的是在维护封建统治,而明治维新的目的则是为了发展新兴的资本主义。之所以会导致这样的结果,也在于两个运动的不同的领导力量。洋务运动的领导者,主要是封建官僚中的洋务派官员,这些官员虽然有心学习西方的武器技术,但是他们对于西方的文明却仍然是看不上的,因此这些人仍然属于封建地主阶级。而明治维新的领导力量是中下层的武士,他们本身就不是什么封建地主,而因此他们也就更容易成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去迫使明治天皇和他们一同进行改革。因为领导力量的不同,所以他们的思想也自然不同。洋务运动始终贯彻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想法,这便是代表他们是不愿意去改变封建制度的,他们是不愿意去学习西方的文明的。而明治维新则是全方位的学习西方的文明、西方的经济、西方的军事、律法等等东西的。因此洋务运动的结局,仍然是未曾摆脱民族危机,最后中国也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而日本则是通过明治维新,通过对西方的全方位学习,最终发展出了本国的资本主义,摆脱了民族危机,更是走上了资本主义强国的道路。2023-08-04 20:23:391
谈谈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差异对我国现阶段发展而言有何启示
洋务运动没有得到大清政府的重视,消极的思想使国家走向衰亡。明治维新却是日本政府大力倡导而使日本走向富强。历史是一面镜子,前车之鉴,避免范同一类的错误,改革创新才是发展的根本。2023-08-04 20:24:312
创办洋务运动及企业对清政府的利在哪里?它又存在什么弊端?
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在全国开展起来,对中国社会产生广泛的影响:利:1.利用洋务抵抗外来侵略。2.利用洋务富国强兵。弊: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促进中国社会走上半 殖民地的道路。2023-08-04 20:24:422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区别
1.阶级: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而明治维新是资产阶级改革。2.改革力量:洋务运动缺乏一个有力的领导核心。3.内容:洋务运动只改革了器物,明治维新上升至制度层面。4.结果:洋务失败,维新成功.2023-08-04 20:24:513
历史作业: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有哪些不同?
不同点1,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技术,明治维新即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又学习科学技术和西方新思想!2,洋务运动是为维护清廷统治,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明治维新是为了日本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强大,民族的独立自由,经济的不断进步!3,洋务运动是由中国的封建地主阶级进行的,而明治维新是由日本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的。 4,洋务运动失败了,中国民族危机加深,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明治维新成功了,并且使日本摆脱了日本沦为殖民地的厄运,最终跨入列强的行列!2023-08-04 20:25:011
精彩发现:明治维新为什么能打败洋务运动
在1895年以前,洋务改革的绝大部分努力是围绕着民生、富国的工业建设而进行的,这和经济军国化的日本明治维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内经济和军事尽管发展迅猛,欧美列强为牵制中国也逐渐解除了不平等条约,可日本国内矛盾依然尖锐。农业税捐沉重,农民全部收获的60%~70%被迫上交;大量自耕农破产,沦为佃农或流落城市。工人每天工作12小时,薪资微薄。可以说日本的明治维新就是强兵而民疲的军国主义。假设没有甲午战争的话,也许现在对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评价就会完全两样了。然而,异常讽刺的是,经过一场甲午战争,穷兵黩武的明治维新却成了文明的代表,而以民生为本的洋务运动反倒被本国人贬作“维护腐朽制度的尝试”。如果说在1900年前后这种强权即公理的认知还可以理解的话,那么在100年后的现在,继续保持这样的认知未免显得有些太不与时俱进了。2023-08-04 20:25:091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为何一个失败,一个成功
应该是洋务运动只注重学习洋人的技术,明治维新是学习思想吧2023-08-04 20:25:205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同时兴起的运动,为何结果如此大相径庭?
1840年,英国通过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史称“第一次鸦片战争”。13年后,美国的舰队又撞开了闭关锁国的日本的大门,史称“黑船事件”。这两个隔海相望的邻居,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先后遭遇了同样的悲剧。然后两国都奋发图强试图通过改革来改变自己弱小的命运,但是命运之结果却大相径庭。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4bed2e738bd4b31c6e87bf738cd6277f9f2ff8bb?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其实,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在被强行打开国门之后,两国的朝野都意识到自己的落后,企图通过改革来是自己变得强大。中国的“洋务运动”进行的如火如荼,日本则开始“明治维新”。然而结果大家都知道,洋务运动以失败而告终,明治维新则彻底改变了日本国家的面貌。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314e251f95cad1c8376bd7ef743e6709c83d5121?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魏源首先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他们是中国主张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批先驱。这句口号源自魏源应林则徐之约、于1842年编就的《海国图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对西方进行全面介绍的著作。然而这本著作并没有在中国引起相应的重视,反而日本则将其视为珍宝,认真研究。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d01373f082025aaf63be5503f0edab64024f1a6d?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利,让中国一些主战派看到了落后的中国于世界列强之间的差距,本欲向朝廷进言奋发图强,无奈这一批人在战后都先后被贬、被发配,随机主和派占据了上风,因此,这并没有成为一次有效的图强运动。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ca1349540923dd542fd38ca0da09b3de9d824851?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还有,当时江南制造总局,等一系列工厂建造出来的战备设施,有很多都是质量严重不过关的产品。外观看起来美轮美奂,一上战场,所有的弊端就完全暴露了出来。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42166d224f4a20a457a4170f9b529822730ed0bb?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其实这些都不是最根本的原因。明治维新是一次全面的革新,是一次质的飞跃。它从上之下对国家的整体做了全新的改革,以天皇为中心的立宪君主制(与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并不一样。君主立宪制实权不在国家的君王上,而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实权还是掌握在天皇手中,所以称为立宪君主制)建立起来之后,日本近代的教育制度、军事制度、土地制度等等,都随之建立完善。日本正是有了这些近代制度的支撑,最后才能跟上西方列强的脚步,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列强中的一员。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72f082025aafa40f8316e515a064034f79f01921?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而明朝的“洋务运动”只不过是一种量的变化,并没有达到所谓的“质变”。国家政体没有丝毫的变化,封建主义制度并没有被丝毫的触动,其落后的社会制度不能与日本的立宪君主在先进性上进行对比。虽然后来在清朝末期也出现过戊戌变法,但那毕竟如同流星般,虽然璀璨,但是却一闪而过。百日维新的势力很快被保守派所镇压,随着六君子的人头落地,中国近代一次变法图强的努力,就这样被扼杀在摇篮之中。2023-08-04 20:25:371
初二历史问题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
给材料2023-08-04 20:25:462
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洋务运动的不同点?
一、 两国的地理特征 日本是个岛国,实为导致其能有效应付西方挑衅的基本因素。日本的国土狭隘,完全由一群岛屿组成,岛与岛之间交通便利,消息传递容易。对西方所给予的刺激至为敏感。中国则面积辽阔,人口众多,各地自然条件相差甚巨,除沿海沿江部分地区外,其他地方交通向极困难,所以,即使列强发动侵略战争乃至攻陷京城,各省的内陆仍然至为安全,绝少激动起普遍的同仇敌忾的意念。整个中国由于地理上的隔阂,无论在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的发展,都呈现出极不均衡的现象。两国相比,显然,在中国进行全国性的自强运动,其所将遭到的困难,较之在日本推动同样的运动要棘手得多。 日本局处亚洲的东北一隅,为欧洲国家所谓的"东方航线"的终点。西方列强其首要侵略目标是中国,大英帝国的基石是印度,印度对华的鸦片贸易为英国在印财政的重要来源,因此英国集中注意力侵略中国。日本则因地位偏僻,不甚受到注意。所以,各国对日本的冲击,实远较其对中国的冲击为温和。双方既无大规模的战争,也未进行走私的鸦片贸易,更无领土的要求。 二、 两国的经济结构 中国在对外开关前后,基本的经济结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日常生活所必须的资料,无须外求。而日本经济上离自给自足的程度,则相差甚远。而且在与西方正式通商时,中国有大量的茶叶、生丝等输往国外,以抵消西方国家之鸦片与棉织品的输入;日本则在外国货品大量输入的情况下,并无大量的相当物品输出以抵消其巨额的入超。因此,日本官民亟于设法利用西方的科技,以解决其迫切的经济问题。 三、 两国的社会结构 当时日本的社会是封建式的,与中古时期欧洲的社会制度相似。人民效忠的对象在"王政复古"后,从德川幕府转移到天皇,而且由天皇代表国家并直接接纳全日本人民的效忠,不会发生任何观念或理论上的困结。因此,日本官民极易接纳近代式民族主义的一些观念,并在民族主义的旗帜下从事"富国强民"的事业。日本社会在德川幕府封建制度的结构下,其官吏都是世袭的藩侯与武士,一般工商农人虽可入学读书,但不能出仕任官。因此,日本贵族中凡出仕任官管理民政者,常具有一种使命感与责任感,做其本份内应做的事。其他人士也在其固有的职位上勤奋努力,并无僭越本份出仕任官的观念。整个社会因此形成一种"本位观念"的风气。 中国社会的中心结构是家族,其上为政府。清廷政府中最高的主宰自然是皇帝,但社会中占重要支配地位的则是各级官吏和士绅。清制,任何人如果要想做官或取得地方士绅的资格,其正规的途径是经过科举考试,而正途的科名绝非世袭可得,而均需依赖自己的努力。因此,一般有才智的人,在未得科名之前,其精力毕注于科场以藉此光耀门庭。中科名之后,其努力之所在则在升官。升官即可发财,发财后,致仕返乡,购置田宅,即在地方上居于缙绅之列。所以,中国社会中有才智有志气的读书人,或者有志气且环境优越的工商农人大多数走上了科举之路。因此,整个社会流动的趋向,常常形成一种"权位本位"的风气。 "本位观念"的现实目标,常常是多做事,而"权位本位"的目标则常是多做官。在适应近代社会与从事崭新的建设方面,前者显然是有利的,后者是不利的。 四、 两国的文化背景 中国文化自成一完美的体系,几千年来,向为东亚文明唯一的中心。由于历史悠久的关系,我国对于过去传统的负担,极为沉重,难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改弦更张,顺利地适应新的近代欧洲式的环境。儒家思想向为中国文化的正统,结构精严,意境高超,所以中国文化在其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已形成了根深蒂固自尊自大的优越感,不易发现或警觉于自己文化体系中的缺失。而且,几千年来,我国一直居于文化输出者的地位,实不易于承认近代西方文化在某些方面或整体上优越性的事实。 而日本对于传统的负担却至轻微。日本在历史上一向是一个文化的输入国,具有模仿其他文化的悠久传统。"大化改新"时,它从中国大量输入文字、制度、宗教、礼仪和商工技艺等,近代它再由中国转向西方,向各方面显居优势地位的西方国家学习,实在是顺理成章之事。日本在文化上的"自卑感"与中国在文化上的"优越感"实恰成强烈的对比。 五、 两国的政制结构 如果我们要对中、日两国自强运动成败的事实,给予一个全盘性质的解释,在我们严肃考虑一些长远性的文化、社会、经济、地理等因素之后,我们更应当从两国的政制结构或主政者的个人与集团入手,始能更正确地把握到问题的关键。 第一、运动的领导中心 清代中央政制结构的最大特色,是在中央政治权力中心方面,采取绝对的君权专制,但在辅助的权力中心方面却采取权力分散制。当时的军机处没有向各部或各省督抚直接命令的权力,只有皇帝才有此权力。所以,在这样的政治制度下,一项全面推动自强新政的计划,只有在皇帝的主动下,才有可能。任何军机大臣或地方大员要想从事于此,也只有在皇帝的认同下才有可能。但在关系同光自强运动成败的三十多年间,政权实际均在慈禧太后之手,实际的皇帝同治或光绪皆为其傀儡,而她对实际社会的了解实为有限,对近代世界发展形势缺乏深入的认识。她最大的关注只在于如何保持清室的政权和其个人的权位。对于发展中国的事业,她着重的也只是想阻遏洋人的深入侵略,谈不上有何热情,更没有推动中国走上近代化的任何意识。在同光自强运动期间中国有这样一个形式的领导中心,其在自强建设方面所表示的局限性,实在是必然的。 日本自强运动的领导中心的结构,其权力既极坚强集中,又颇富有弹性。最高领导者自然是天皇。他个人意志极坚强,又很善于运用皇室的权威。明治维新期间,日本真正的领导中心,实际上是环绕明治天皇掌握实权的一批原在京都的公卿和长州萨摩两藩的武士。这个领导中心的中坚分子,具有领导日本迈向维新的强烈愿望,再加上明治天皇在关键问题上的支持,其推动维新的措施,更为有力。 第二、运动的领袖人物 清代同光自强运动实际主持的人物,既非同治皇帝或光绪皇帝,也非慈禧太后,更不是军机处内任何大臣,而是几个主要省份的督抚,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他们在镇压农民起义得到清廷充分信任在所辖的省区之内,对于模仿技艺等方面,稍稍做点事情。由于他们在职位上只是地方上的总督或巡抚,是绝无权力以名副其实的统御和指挥全国性的自强措施的。 这些新政领袖中,曾国藩确有大臣的风度,肯负责,能用人,惜哉其精力早衰,以62岁的年龄而终。而且他世故极深,鉴于其平定太平天国后功高震主的事实,事事谦抑自处,纯取老庄清净无为的政策,不敢在新政建设方面,积极挺身而出作有力的领导。左宗棠见识高明,任事勇迈,本应是中国洋务运动最理想的一位领袖。但他多年在西北主持军务,与经济重心的东南地区及政治重心的京津地区隔离甚远,即使后被召返京外任两江总督,也已是69岁高龄,其精力已趋衰髦。李鸿章尽管一直从事全国性的自强建设事业,但他一直缺乏必要的权力,其虽有大学士官职,但那只不过是虚衔,实际职务仍只是地方性质的直隶总督,并兼统淮军及其后的北洋海军。以一地方官而经办非其管辖省份的新政事业,并影响着全国范围的自强建设,其困难之程度可想而知。而且李本人对于近代西方的了解,亦甚为有限,对于有清一代固有制度的改革与思想行为的革新,他不只不敢轻于尝试,甚至远未了解其重要性,完全未能高瞻远瞩采取一种长期性的逐步性的措施,以逐渐跻中国于与欧美列强并驾齐驱的国际地位。 但日本诸维新领袖在政府中的地位,则与曾、左、李等绝不相侔。他们都是明治政府中的中央官吏,在人数上,他们有15至20人。他们之间自初就培养出一种协力合作的精神,表现出一种共同对其国家命运精忠专一的意念。他们对于近代西方国家,大多具备直接的知识。他们或曾在美、荷就读;或留学英法;或往欧美考察访问。明治维新早期诸领袖中,在1894年前只有早死的西乡隆盛和大隈重信未曾去过外国。他们自直接间接方面所获得的有关西方的知识,实在比中国的曾、左、李等丰富。 这些日本明治维新领袖出仕时均在少壮之年。明治元年即1868年,他们之中最年长的岩仓具视只有43岁,西乡隆盛 只有41岁,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则在35至41岁之间,伊藤博文甚至只有27岁。他们精力旺盛,干劲充沛,对于维新诸措施应取的步骤与方向,基本上大家都一致。他们在维新之初,就共同认识到日本不只需要在器物技艺的层次上变革,在政治制度、经济组织、社会结构、教育制度、财政制度及文化思想等方面,也同样需要从事全盘性的改革。 第三、运动的政治目标 清同光洋务运动缺乏积极而长远性的目标。中国在此期间的自强运动,名义上虽然是"自强",但在上述缺乏领导中心与领袖人物的实际情况下,其真正目的,不过是想藉此对外吓阻列强勿再对华作进一步的侵略,并维持中外不平等条约关系的既成事实;对内则想稳定住太平天国及捻回起义之后中国社会的旧秩序。它缺乏一种推动社会向一个新的方向继续发展的动力,也没有一项为达到"自强"目标而拟定的全盘性计划,更从未能鼓动起全国官民爱国的热情,以全力以赴推动此运动至较高的层次。很明显,这一所谓"自强"运动无论在作用上还是在意义上,其对内的性质都远较对外的性质浓厚得多。 反观日本明治维新的过程中,其政治目标则十分明显。日本维新诸领袖自始就拟定了全盘而富有长远性质的计划,以谋在控制式的政制结构之下,从事全国性的革新事业。他们很快地将其政策与近代式的民族主义精神相结合,全面鼓动起日本整个民族的热情,而以争取日本国际地位的平等为其首要目标。在这样的情势下,很明显,日本的维新措施是全面性质的,并无器物技艺,制度或文化思想等层次的次第可言,而是采取三个层次全面并进的方式。2023-08-04 20:25:541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不同是什么?
洋务运动实际上就是中国人学技术,建厂子。这个是自发的、地域性的一种改良运动。明治维新是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在我看来,明治维新是从法律上肯定了资本主义改良行为,从文化上确定了基调,从行动上更加坚决。洋务运动说白了就是一堆人觉得差距大了,国外有些有用的,中国也要搞起来,说白了洋务运动就是省长们定的一个工作亮点;明治维新就是行政纲领,就跟三个代表一样。2023-08-04 20:26:173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异同(简洁一点,但要清楚)
同:向西方学习 西学东渐 虽然对之后中国发展有推动作用 但最终面临失败 异:一个是学习技术 停留在物质层面 一个是学习政治体制 实在政体上的大胆革新2023-08-04 20:26:307
明志维新与洋务运动
“明治维新”是一个从上至下的国家政体改革,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君主立宪制,建立了现代的教育制度、军事制度、土地制度、银行制度等等,是从里到外、从上到下全面的革新,是质变。日本正是有了这些现代制度的支撑,很快地跟上西方国家的脚步,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列强中的一员。 而清朝的”“洋务运动””只不过是一种量的变化,并不是质变。国家政体没有丝毫变化,还是封建主义制度,其落后性根本不能与日本的君主立宪制先进性相比。虽然在清朝晚末期出现过戊戌变法,但那毕竟是一次不成功的政变,很快被保守势力所镇压,百日维新如同昙花一现,随着六君子的人头落地,中国近代一次变法图强的努力,被扼杀在萌芽之中。清朝那架破破烂烂的马车,在慈禧这个憋脚的驭手驾驭下,颤颤巍巍地走上历史的老路,最后走向灭亡。 国家政体是变法维新的根本,没有现代的政治制度,图强只是一个实现不了的美梦,而日本则走在了中国的前面,从而走上的振兴之路。 明治维新之后短短的几十年内成为世界瞩目的强国,在之后的甲午中日战争中击败了中国。 而中国则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使得中国加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2023-08-04 20:26:582
中国“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同点是?
历史背景:都是在民族危机加深时,变法图强都是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都向西方学习了先进技术2023-08-04 20:27:075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区别及其启示有哪些?
区别: 1、指导思想:中国是不改变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的基础 上,学习西方的技术,主要是军事。日本是全方位的 学习,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法律等。 2、实践上:中国最主要的洋务活动是创办企业。日本是 一次改革,涉及各个方面。 3、中国学西方是清政府同意并得到支持的个人行为。日 本则是政府行为。 4、中国学西方与中下层民众无关。日本自上而下的改革 争取民众的支持。 启示 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改革要从根本着手 2 应涉及各个方面,几个企业无法救中国 3 个人的力量太小,改革需要政府大刀阔斧的改 4 人民是历史发展的推动者,改革要从基层做起 详析: 洋务运动虽然提倡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却不提及制度革新,它提倡中体西用,一味学习先进科技来促进经济发展,壮大军事力量,培养先进人才。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基础上。 所谓洋务运动,其实就是地主阶级中一部分的精英分子发动的一场民族自强自救运动。这些人主张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来维护清朝的统治。他们进行洋务运动从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持清朝的生命,但也是从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他们对民族兴旺的责任感。因此,洋务运动既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也是一场由上层阶级发起的爱国图存运动。 由此可见,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体制和相应的文化中心观念,正是中国洋务运动的制度与观念前提,虽然这并不符合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方向。其次,中国封建经济基础是地主所有与小农经营的较为牢固的封建自然经济体系,资本主义萌芽极其微弱。因此,中国不能立即突破封建制度而独立地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从日本方面来看,改革前,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势力逐渐的渗透到了日本,日本被迫同列强签订了许多的不平等条约,导致日本的自然经济遭到严重的摧残,国家的主权也不断的丧失。长期实行的闭关锁国的政策使日本逐渐成为了一个落后的封建封闭国家。日本人民长期的处于幕府的残酷统治之下,人民的生活十分的贫困,造成阶级矛盾尖锐,人民的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堪,许多有志之士与中下层武士结成了联盟。他们以武力的方式推翻了幕府的统治,揭开了民治维新改革的序幕。他们改革了落后的封建制度,建立了新的政治体制。其次,还实行废藩置县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封建领主制,建立了府、县、道的地方体制。还有取消武士特权和剥夺旧统治阶级的特权,取消对人民的限制,允许自由通婚,实现平等等内容。 在思想方面,推行“文化开明”的政策。积极的引用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文化来改造日本的封建落后文化;大力的发展近代教育,培养资本主义建设的人才。对日本的思想近代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客观上,西方列强集中力量镇压中国人民的的抗击侵略斗争,给日本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日本进行改革的大前提是废除原有的封建制度,建立新的资本主义制度,为改革铲除最大的绊脚石,有利于推动改革的发展。 对于一场改革来说,必然有着改革目标或者宗旨,我们判断一场改革成功与否的便是取决于改革最终是否达到了目标。对洋务运动而言,洋务运动的进行的确带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但是由于其改革存在着巨大的局限性,并没有使中国得到富强,没有让中国摆脱民族危机。它没从根本上变革我国的社会制度,相反的,它正是为了维护落后的封建统治而不得不进行的改革,这种改革是被动的。而从日本的明治维新年来看,其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天皇为首的明治政府代替了幕府的统治。也就是说,日本的明治维新运动一开始就扫除了最大的障碍——封建的幕府统治。建立了新的政治体制,为以后在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中国洋务运动的失败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都并非是偶然。 现在的中国,也在积极进行制度改革与革新,明治维新的成功告诉人们要有彻底改革的决心与毅力,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抓住问题的本质,才能有成功的机会。2023-08-04 20:27:342
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1.发起的方式和性质相同。都是封建统治阶级发动和领导的资产阶级改革,2.发起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缓解内部矛盾,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和生产方式,救亡图存,以维护本阶级的统治地位。3.学习的对象相同。都是以俄国和德国(最主要是德国)这两个西方君主制资产阶级国家为蓝本进行的内部改革。4.在开始前两者所处的社会背景基本相同。都是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状态,受到西方帝国主义的压迫,也都有着很大的民族生存危机。不同点:1.学习的思想基础和内容不同。日本明治维新主张的是“脱亚入欧”全盘西化。这在初期也引发了日本强烈的思想和社会动荡。最后在相容并蓄之下,也保留了相当部分的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而洋务运动主张的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只是学习西方的科技技术。几乎不涉及到社会思想和文化层面。2.改革的发起者不同,支持者和背景也不同。日本明治维新是在民族危机意识下进行的改革,(尤其是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受辱的教训,给了日本上层阶级极大的刺激)。领导者从最高的明治天皇到下层的开明武士,几乎得到了大部分统治阶级的支持。改革也比较彻底。涉及到了各个阶层和社会层面。形成了新的社会阶级和社会生产关系。洋务运动只是中国少部分开明地方官员的行为。其目的不过是为了壮大自己的实力。支持者和影响力相对有限。3.两者的结果也不同。洋务运动所得到的成果有限,只是让中国人初步认识到了西方的先进科技和文化。中国依然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困苦状态。民族生存危机依然十分严重。明治维新彻底的改变了日本落后的面貌,提高了日本人的眼界和素质。消除了民族生存危机。开始向现代工业化国家迈进。2023-08-04 20:27:451
急求!!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有何异同点
相同:1、背景相同。都是在19世纪60年代,两国都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2、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挽救危机。3、方式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方式,都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不同:1、领导者不同:前者是封建地主阶级,后者是资产阶级化的中下级武士。2、性质不同:前者是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后者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3、内容不同。前者主要单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没有改革政治制度,后者不仅涉及经济、军事、文化等,而且进行政治制度的变革,内容全面。4、变革的途径不同。前者在地方督抚的推动下进行,后者是在武装推翻了幕府统治,消除改革阻力的后,由天皇政府进行改革。5、结果不同。前者虽然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第一步,但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最终失败了。后者使日本实现了富国强兵,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2023-08-04 20:27:531
中国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
相同点: 1. 背景相同。两者都发生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都是在19世纪中期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开始向西方学习的。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西方列强把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了亚洲地区。经过1840、1856年两次鸦片战争和1853年美国军舰闯入日本浦贺港事件后,中日两国闭关锁国的大门相继被打开,两国都面临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 2. 目的相同。两者都是要富国强兵,挽救民族危亡,巩固统治。 3. 内容相同。两者都从西方引进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了一批近代化企业、新式军队,进行了教育改革,这都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潮流的不可阻挡。 4. 方式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 5. 结果方面的部分相同,都是对本国历史发展的进程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都有利于本国的近代化发展历程。 不同点: 1. 领导力量不同。中国洋务运动的力量主要是洋务派,他们多为地方掌握实权的总督和巡抚。日本明治维新的领导力量是日益资产阶级化的中下级武士,推翻了幕府统治后,由明治天皇掌权,二者形成合力,进行大刀阔斧、全方位的改革。2. 具体措施不同。(1)政治方面:中国洋务运动毫无建树,根本没有触动封建专制制度。日本则改革落后制度、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和武士阶级的特权、并颁布宪法,建立新的近代天皇制政治体制。(2)经济方面:中国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军事、民用企业,军事工业均为官办,民用企业有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三种。官办企业大权操在封建官僚手里,贪污腐败现象十分严重,企业缺乏活力与动力;民用企业则垄断了某些行业,且对民间私人办厂实行严格限制,导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无从发展。日本则进行大力改革,政府投资兴办一些近代工业,作为示范,同时鼓励私人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了民间企业的兴起,日本的殖产兴业为日本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3)文教方面:中国只办了三十多所培养翻译、军事、科技人才的新式学校,选送了几批出国留学生,原有的教育体制、八股取士制度未有丝毫的触动。日本则大力发展近代教育,改革教育内容,使自然科学占教学内容的一半左右,并建立全民义务教育制度,培养资本主义建设人才。 3. 阻力不同。洋务运动外受西方列强,内受封建顽固势力的严重阻挠;日本幕府体制专制色彩较轻,倒幕运动的胜利扫除了改革的障碍。 4. 实施条件不同。中国当时民族资本主义尚未形成;日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获得发展,资产阶级已经形成。5. 性质不同。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改革;明治维新是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6. 结果不同。中国洋务运动耐实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最后失败,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中国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日本明治维新不仅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而且更重视西方国家先进的政治制度,最终成功,不仅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还是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近代亚洲唯一的强国。2023-08-04 20:28:042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对现阶段我国发展有何启示,
落后便要挨打2023-08-04 20:28:334
谈谈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异同要1000字以上
相同点:1, 都是向西方学习。 2,都是统治阶级自身的改革,保留着君主制! 3,是都受到了西方列强的侵略的前提下发动的运动。不同点:1,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技术,明治维新即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又学习科学技术和西方新思想! 2,洋务运动是为维护清廷统治,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明治维新是为了日本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强大,民族的独立自由,经济的不断进步! 3,洋务运动是由中国的封建地主阶级进行的,而明治维新是由日本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的。 4,洋务运动失败了,中国民族危机加深,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明治维新成功了,并且使日本摆脱了日本沦为殖民地的厄运,最终跨入列强的行列!2023-08-04 20:28:401
如何评价中国洋务运动和日本民治维新?
导语:历史从来不允许假设,然而甲午战争的失败,让许多人百思不得其解,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为何在海战中败的一塌糊涂?举国之力打一场自卫反击战竟然迅速落败?日本,这个”东瀛倭国“何时变强?民治维新和洋务运动,历史课本上都有讲过,可是同样的工业革新运动,结果却是天差地别。19世纪60―90年代,中国和日本,这两个亚洲大国,不约而同地走上了改良(改革)自救之路。在中国,是洋务运动;在日本,是明治维新。应该说,中国和日本都花了很大的力气,来开展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然而,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中国的洋务运动,以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为标志,宣告破产;而日本的明治维新,使日本启动了近代化进程,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逐渐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清朝洋务运动洋务运动(1861年至1894年),又称自强运动,是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在两次英法联军失利、太平天国起义后,清廷上层为应对内忧外患形成了“洋务派”与“守旧派”两种阵营,以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员主张摹习列强的工业技术和商业模式,利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模式发展近代工业,以获得强大的军事装备、增加国库收入、增强国力,维护清廷统治。因为清军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沉重打击了清廷的信心,洋务运动黯然收场。日本明治维新明治维新,是指日本在西元1860年代到1880年代间,以维新志士所建新政府为核心的民族统一主义与西化改革运动。是日本历史上的一次政治革命,它推翻德川幕府,使大政归还天皇,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大改革,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明治维新的主要领导人是一些青年武士,他们以“富国强兵”为口号,企图建立一个能同西方并驾齐驱的国家。这次改革是日本近代化的起航,但是也使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对亚洲邻国造成了沉重的灾难。慈禧皇后与日本天皇第一个小故事:1892年7月,大清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率领“定远”号、“镇远”号两舰抵达日本横滨访问。“定远”号、“镇远”号两艘军舰是当时世界上比较先进的军舰。日本社会对这两艘军舰产生了极大的恐慌。明治天皇决定,建造先进的军舰。第二个小故事:慈禧太后虽支持洋务运动,但着重点不同,对洋务运动及现代化变革的认识不足,盲目自大的活在天朝上国的梦中。1894年,慈禧太后迎来了自己的60岁生日。调拨600万两海军军费,大肆操办生日盛会。第三个小故事:1892年开始,皇室主动省吃俭用,每年拿出30万日元,用于海军建设。同时,文武百官必须拿出十分之一的薪俸,来弥补建造军舰不足的部分。更为疯狂的是明治天皇为了鼓励士气,竟然采用饿肚皮的方式――他一天只吃一餐饭。结余的费用,全部拿来购买建造军舰!结果对比日本:到了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前夕,日本海军已经拥有了31艘军舰和24艘水雷艇。其海军舰队的综合实力,已经超过了中国,跃居为亚洲第一。清朝:甲午战争前夕,中国共拥有大小舰船78艘,鱼雷艇24艘,虽在舰艇数量上、人数上占有绝对优势,但军费不足导致定远号、镇远号年久失修配备落后,单个舰艇的战斗力(吨位、航速、弹药量)及各式装备大幅度落后。写这篇文章,一是出于对甲午战争阵亡的将士们的尊敬,都是中华铁血男儿,可惜当时清朝上层智慧及战略眼光不足,导致战败。二是警醒各位同胞,切不可盲目自大,虚心学习,强我中华。2023-08-04 20:28:471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区别是什么?
相同点:1, 都是向西方学习。 2,都是统治阶级自身的改革,保留着君主制! 3,是都受到了西方列强的侵略的前提下发动的运动。不同点:1,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技术,明治维新即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又学习科学技术和西方新思想! 2,洋务运动是为维护清廷统治,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明治维新是为了日本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强大,民族的独立自由,经济的不断进步! 3,洋务运动是由中国的封建地主阶级进行的,而明治维新是由日本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的。 4,洋务运动失败了,中国民族危机加深,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明治维新成功了,并且使日本摆脱了日本沦为殖民地的厄运,最终跨入列强的行列!2023-08-04 20:28:572
中国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
一、 两国背景之比较: 中国向以天朝大国自据,蔑视一切外来事物。自古以来的边患均来自生活于北方地区的游牧民族。这些游牧民族由于在文化上落后于汉民族,它们入侵中原的结果,总是在不同程度上接受汉文化,甚至成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而日本则有向伟大的中国文化世界借用先进东西的悠久传统,因而当19世纪在同样的面临来自西方的高于我们传统农业文明的工业文明的冲击时,两国的反映表现出很大的不同。 中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统治者仍然极其厌恶和蔑视西方的一切,在1842----1856年两次战争之间的十几年中,面对西方扩张主义的挑战几乎没有做什么。只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再次战败的刺激下,才出现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以达到自强之目的。然而即使是洋务派也仍然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因而向西方学习也就只能局限于先进的军事技术方面。喊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日本面对西方侵略做出的反映则要比中国快的多,他们立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很快便提出了全方位向西方学习的方针。这也可从两国自强运动的主要领导人发出的变革纲领性文件中看出。中国弈忻在其《统筹全局折》中强调:"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日本1868年天皇颁布"五条誓文"阐明新政权的目标。强调"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破除旧习。......求知识于世界。"这种认识的不同将直接影响到其后的行动。 中国进行洋务运动的直接原因是利用西方先进武器对付当时的太平天国运动,以维护日益腐朽的清政府的统治。而日本则在明治维新前夕推翻了封建没落的幕府统治,从而为改革扫清了道路。二、两国领导力量之比较: 中国为清政府中的洋务派,其势力主要不在中央,而在掌握地方实权的总督和巡抚方面。他们对当时掌握清政府实权的慈禧太后既没有大胆"驳议"的勇气,更没有夺取政权、取而代之的要求。慈禧太后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为保护清政府统治暂时采取了支持洋务派的策略。然而其实她仍然是脚踏顽固派、洋务派两条船,身在曹营心在汉,犹豫徘徊,多方掣肘,致使洋务运动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仅凭几个地方上热心洋务的总督、巡抚去搞,力量分散。洋务运动犹如大海中无人掌舵的大船,摇摆着不知驶往何方。而且洋务派也根本不懂得"资产阶级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他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制度,即变成资产者。"他们只是想借用西方的机械制造来保护中国传统文明。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日本明治维新的领导则是下级武士,他们原本属于统治阶级的组成部分,然而幕藩体制下的日本在任命官吏时,都遵循世袭门阀原则,对武士都严格按照上、中、下的高低进行选择。下级武士总是与较高职务无关,许多确有才华的下级武士极为不满。同时在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发展起来之后,物价上涨,幕府中的将军、高官和各藩国的大名,常常感到"国用不足"。于是,他们不时压低甚至停发下级武士的俸禄,这更使下级武士恼怒。不少下级武士生活于贫困之中,只得寻求别的生财之路。搞起了手工业生产,从统治阶级变为小商品生产者。这既是社会地位的变化,也是阶级属性的变化。他们日益与资产阶级沟通并日益资产阶级化了。与资产阶级的一致性,决定了下级武士必定要背叛幕府,成为反封建营垒的重要成员并且充当了领导者的角色。还有一些下级武士接触了"兰学"。即西方启蒙学说。令人振聋发聩,大开眼界。正是在这一势力的领导下,日本推翻了幕府统治,明治天皇掌权,大刀阔斧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 三、两国变革措施之比较: 政治方面:日本改革落后制度,建立新的体制。首先,逐步削弱封建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其次,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权。逐渐剥夺了旧统治阶级的特权,取消了对下层人民的一些限制,允许不同阶层的人民之间通婚,实现形式上的平等。19世纪70至80年代,政府还颁布了其他一些律令和法典,引进欧洲刑法、民法和商法。1889年日本颁布了以普鲁士军国主义宪法为蓝本的《大日本帝国宪法》,以法律形式确认了日本国家制度和统治机构的合法化。宪法标志着日本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中国在政治上则毫无建树,根本没有触动封建专制制度。尤为重要的是政府的腐败日趋严重。 经济方面:日本大力进行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先是由政府投资兴办了一些近代工业,作为示范,同时鼓励私人资本发展。后来,政府又把大量国营企业优惠甚至无偿转让给私人资本家经营。期间,日本制定法规,禁止行会垄断、废关卡,整顿币制,统一汇兑,奖掖贸易,发展运输和通讯事业。日本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中国洋务运动期间主要办了一些军事和民用企业,军事工业均为官办,民用企业有官办和官督商办两种。官办企业生产不计成本,不考虑经济效益,管理机构为封建衙门式管理,大权操在封建官僚手里。贪污腐败现象严重,企业缺乏活力与动力。民用企业则垄断了某些行业,且清政府对民间私人办厂实行严格限制。导致中国民族资本无从发展。 文化、教育方面:日本推行"文明开化"政策,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改造日本封建文化,大力发展近代教育,培养资本主义建设人才。建立全民义务教育制度,不顾农民的激烈反对,以处罚为手段,强迫家长送年满6周岁的子女上学,奠定了日本近代化成功的基础。 中国则仅办了三十多所培养翻译、军事、科技人才的新式学校。选送了几批出国留学生。 原有的教育体制,八股取士制度未有丝毫的触动。就这有限的几所新式学校也成了顽固派攻击的目标,他们喊"是可忍,孰不可忍!"豁出老命来拼了。奕忻虽曾力驳士大夫们把"师法夷人"说成是国耻,大呼"天下之耻,莫耻于不若人"。但他要驳到的不只是几个守旧官僚,而是整个士大夫阶级。 军事方面:日本废除了旧时的封建征兵制,建立了一支富于武士道精神、绝对效忠天皇的新式军队,积极准备对为侵略扩张。 中国洋务运动的重点在军事方面,先是创办了一系列的军事工业,培养了一批近代军事人才,后又组建起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舰队。中国确实开始走上了军事近代化的道路,尤其是北洋舰队吨位居亚洲第一。大规模舰队的编练,大型企业的设立,曾受到世界的瞩目,亚洲最大的钢铁企业------汉阳铁厂建成时,西方称此为比强兵劲旅更可怕的"黄祸"。然而军事不能孤立于政治之外。政治的腐败导致军事成果最终化为乌有。甲午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当时就认为,30年后日本回兴旺起来,中国回更加衰弱下去。根据就是日本使节到欧洲,注意的是讲求政法,兴办工商,研究学术。而中国人到欧洲则是忙于探询军火的价钱和何种军舰装备精良。思想观念的不同造成了中、日在近代化过程中分道扬镳。2023-08-04 20:29:061
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日本的明治维新有何异同
学习西洋先进的技术,增强国家国防力量2023-08-04 20:29:142
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洋务运动有什么区别?
区别大了去了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目的的差异明治维新的根本目的在于建立一个现代民族国家,唤起普通老百姓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建立一个现代意义上的现代国家。所谓明治维新中在开民智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让老百姓认识到,大家都是日本国的国民,都是一个民族的而大清的洋务运动,讲究的是利用西方技术,对原有体系进行局部完善,是自下而上的而且清朝为了维持一小群满洲贵族的同志,阉割了中国的民族精神,广大百姓根本没有国家观念,对这一切都漠不关心所以最后,唤醒了整个民族的日本,成了现代民族国家,而清朝的洋务运动最终失败2023-08-04 20:29:232
比较日本人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在向西方学习问题上的不同
相同之处:(1)都是在西方列强入侵、殖民地的危险加剧,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的背景下,为摆脱困境而实施的变革。(2)都是在封建社会的基础上,接受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在短时期内移植西方的大机器工业,从办军事工业入手,逐渐扩展到民用工业。不同之处:(1)虽然洋务运动以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为主要内容,但就其倡导者来说,是在列强大炮的轰击下,不得已而为之,在他们的思想深处仍具有强烈的排外性,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等人虽有抵御外侮的要求,但却没有林则徐、魏源那样的反侵略决心。在办洋务的过程中,仍寄希望于列强,在实践中必然执行一条对外妥协之道。日本明治维新的目的是摧毁幕府为代表的封建势力,使日本摆脱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危机,走资本主义道路。在“东洋道德、西洋艺术”思想的指导下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2)洋务运动走的是一条与封建势力、外国资本相勾结的改良之路,必然失败。而明治维新所推行的政策如“奉还版籍”、“废藩置县”、“地税改革”等较彻底地打击了封建保守势力,逐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2023-08-04 20:29:321
如何评价中国洋务运动和日本民治维新?
导语:历史从来不允许假设,然而甲午战争的失败,让许多人百思不得其解,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为何在海战中败的一塌糊涂?举国之力打一场自卫反击战竟然迅速落败?日本,这个”东瀛倭国“何时变强?民治维新和洋务运动,历史课本上都有讲过,可是同样的工业革新运动,结果却是天差地别。19世纪60―90年代,中国和日本,这两个亚洲大国,不约而同地走上了改良(改革)自救之路。在中国,是洋务运动;在日本,是明治维新。应该说,中国和日本都花了很大的力气,来开展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然而,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中国的洋务运动,以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为标志,宣告破产;而日本的明治维新,使日本启动了近代化进程,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逐渐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清朝洋务运动洋务运动(1861年至1894年),又称自强运动,是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在两次英法联军失利、太平天国起义后,清廷上层为应对内忧外患形成了“洋务派”与“守旧派”两种阵营,以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员主张摹习列强的工业技术和商业模式,利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模式发展近代工业,以获得强大的军事装备、增加国库收入、增强国力,维护清廷统治。因为清军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沉重打击了清廷的信心,洋务运动黯然收场。日本明治维新明治维新,是指日本在西元1860年代到1880年代间,以维新志士所建新政府为核心的民族统一主义与西化改革运动。是日本历史上的一次政治革命,它推翻德川幕府,使大政归还天皇,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大改革,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明治维新的主要领导人是一些青年武士,他们以“富国强兵”为口号,企图建立一个能同西方并驾齐驱的国家。这次改革是日本近代化的起航,但是也使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对亚洲邻国造成了沉重的灾难。慈禧皇后与日本天皇第一个小故事:1892年7月,大清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率领“定远”号、“镇远”号两舰抵达日本横滨访问。“定远”号、“镇远”号两艘军舰是当时世界上比较先进的军舰。日本社会对这两艘军舰产生了极大的恐慌。明治天皇决定,建造先进的军舰。第二个小故事:慈禧太后虽支持洋务运动,但着重点不同,对洋务运动及现代化变革的认识不足,盲目自大的活在天朝上国的梦中。1894年,慈禧太后迎来了自己的60岁生日。调拨600万两海军军费,大肆操办生日盛会。第三个小故事:1892年开始,皇室主动省吃俭用,每年拿出30万日元,用于海军建设。同时,文武百官必须拿出十分之一的薪俸,来弥补建造军舰不足的部分。更为疯狂的是明治天皇为了鼓励士气,竟然采用饿肚皮的方式――他一天只吃一餐饭。结余的费用,全部拿来购买建造军舰!结果对比日本:到了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前夕,日本海军已经拥有了31艘军舰和24艘水雷艇。其海军舰队的综合实力,已经超过了中国,跃居为亚洲第一。清朝:甲午战争前夕,中国共拥有大小舰船78艘,鱼雷艇24艘,虽在舰艇数量上、人数上占有绝对优势,但军费不足导致定远号、镇远号年久失修配备落后,单个舰艇的战斗力(吨位、航速、弹药量)及各式装备大幅度落后。写这篇文章,一是出于对甲午战争阵亡的将士们的尊敬,都是中华铁血男儿,可惜当时清朝上层智慧及战略眼光不足,导致战败。二是警醒各位同胞,切不可盲目自大,虚心学习,强我中华。2023-08-04 20:29:381
日本的“明治维新”与中国的“洋务运动”有什么区别
比较中国足球和日本足球,就可以看清楚很多了。中国足球认为花钱买技术、请洋教练就能得到想要的成绩和势力。殊不知刚开始可能还有点用,比如米卢时期,但进步的只是表面,无法维持。因为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制*度性的问题就开始逐步显露。花出去的钱开始慢慢被制*度性腐*败所淹没。李铁被查也只是冰山一角而已。这种腐*败几十年前就有了。所以,体育的管理制度不改,想砸钱砸出个世界杯,是不可能的。只能是入了某些当权者的兜里。最后只能看着日本球队望尘莫及,连个尾灯都看不到了。日本球队彻底脱亚入欧,中国队只能自娱自乐,中甲改成中超,如今国安也输给县大队。2023-08-04 20:29:572
谈谈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异同要1000字以上
1. 领导力量不同。中国洋务运动的力量主要是洋务派,他们多为地方掌握实权的总督和巡抚。日本明治维新的领导力量是日益资产阶级化的中下级武士,推翻了幕府统治后,由明治天皇掌权,二者形成合力,进行大刀阔斧、全方位的改革。 2. 具体措施不同。(1)政治方面:中国洋务运动毫无建树,根本没有触动封建专制制度。日本则改革落后制度、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和武士阶级的特权、并颁布宪法,建立新的近代天皇制政治体制。(2)经济方面:中国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军事、民用企业,军事工业均为官办,民用企业有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三种。官办企业大权操在封建官僚手里,贪污腐败现象十分严重,企业缺乏活力与动力;民用企业则垄断了某些行业,且对民间私人办厂实行严格限制,导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无从发展。日本则进行大力改革,政府投资兴办一些近代工业,作为示范,同时鼓励私人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了民间企业的兴起,日本的殖产兴业为日本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3)文教方面:中国只办了三十多所培养翻译、军事、科技人才的新式学校,选送了几批出国留学生,原有的教育体制、八股取士制度未有丝毫的触动。日本则大力发展近代教育,改革教育内容,使自然科学占教学内容的一半左右,并建立全民义务教育制度,培养资本主义建设人才。 3. 阻力不同。洋务运动外受西方列强,内受封建顽固势力的严重阻挠;日本幕府体制专制色彩较轻,倒幕运动的胜利扫除了改革的障碍。 4. 实施条件不同。中国当时民族资本主义尚未形成;日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获得发展,资产阶级已经形成。 5. 性质不同。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改革;明治维新是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6. 结果不同。中国洋务运动耐实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最后失败,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中国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日本明治维新不仅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而且更重视西方国家先进的政治制度,最终成功,不仅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还是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近代亚洲唯一的强国2023-08-04 20:30:041
求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相同点:1、都学习了西方的先进技术 2、都在一定程度上对本国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不同点:1、洋务运动只是学习西方的技术,而明治学习西方的政治和经济。 2、洋务运动只是一部分官员的行为,而明治维新有统治阶级的大力支持。 3、洋务运动以失败为结局,只起到不大的左右,而明治维新得到成功,推到日近代化发展。2023-08-04 20:30:155
洋务运动与维新思想有哪些内部联系?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比较 相同之处: (1)都是在西方列强入侵、殖民地的危险加剧,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的背景下,为摆脱困境而实施的变革。(2)都是在封建社会的基础上,接受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在短时期内移植西方的大机器工业,从办军事工业入手,逐渐扩展到民用工业。 不同之处: (1)虽然洋务运动以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为主要内容,但就其倡导者来说,是在列强大炮的轰击下,不得已而为之,在他们的思想深处仍具有强烈的排外性,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等人虽有抵御外侮的要求,但却没有林则徐、魏源那样的反侵略决心。在办洋务的过程中,仍寄希望于列强,在实践中必然执行一条对外妥协之道。日本明治维新的目的是摧毁幕府为代表的封建势力,使日本摆脱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危机,走资本主义道路。在“东洋道德、西洋艺术”思想的指导下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 (2)洋务运动走的是一条与封建势力、外国资本相勾结的改良之路,必然失败。而明治维新所推行的政策如“奉还版籍”、“废藩置县”、“地税改革”等较彻底地打击了封建保守势力,逐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2023-08-04 20:30:391
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的差异
治标不治本,前者学习西方的先进制度,而后者只是科学技术而已。2023-08-04 20:30:473
洋务运动与西方工业化比较 (无差别比较,不要太拖拉)
你好这个西方工业化可以用明治维新来看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分别是中日两国近代化的开端,但差别很大,1洋务运动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只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而不学习西方制度,明治维新技术制度一块学,是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这是两国最大的不同,2目标不同,明治维新主张建立一个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国家,洋务派主张利用洋务运动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3领导阶级不同,明治维新是中下级武士和资产阶级化的新型地主,商人领导的,洋务运动是清政府的官僚地主领导的4结果不同,明治维新是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实现了国家强盛,洋务运动最终失败5性质不同,明治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洋务运动是一场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2023-08-04 20:30: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