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康map
-
湮灭反应,即质量转换成能量.由于反物质带有与普通物质相反的电荷(反质子带负电荷,反电子带正电荷),因此当反物质与普通物质接触时,其原子核之间不需要克服巨大的库伦斥力,所以极易结合,释放出远远超过核聚变的巨大能量.
在核聚变(或者裂变中),原子核内的质子衰变成中子.在衰变过程中一个或者多个反电子(电荷粒子)被从质子内逃出,当反电子接触到原子核外的电子时,正反电子发生湮灭反应,转换成能量,即核能.
但如果是反物质原子,例如反氢原子的话,如果接触到氢原子后,反氢中的反电子与电子湮灭成为能量,反质子随后又与质子发生同样的湮灭反应成为能量.在一次氢聚变中,只有4个电子的质量会转换成能量.由于质子的质量是电子的1842倍,在一次湮灭反应中,正反氢原子释放的能量相当于湮灭3684+2个电子的能量,是单次核聚变释放能量的900多倍.所以反物质是可以说是宇宙中最危险的物质.好在这种物质在我们周围的世界并不存在,虽然科学家们可以制造它们,但是它们也会很快被普通物质抵消.
物质与反物质的关系?
反物质与物质的关系及相互作用力?能量=物质+反物质+空间两者因引力吸引。2023-08-04 19:31:473
物质和反物质有什么关系?
由通常的正粒子组成的物质称作正物质,由反粒子(反质子、反中子、正电子)组成的物质称作反物质。现代科学认为,在宇宙的形成初期,正物质与反物质应该是等量的。而我们的周围世界中,很难找到反物质的存在。理论上与正物质等量存在的反物质,究竟在宇宙的何方,这至今仍然是科学之迷。你如果能解开这个迷,我保你拿诺贝尔奖,并记录在人类的史册。鉴于正粒子与反粒子相遇时所发生的现象,有理由推测,正物质与反物质相遇时候,也将发生类似的湮没。2023-08-04 19:31:552
说明物质与反物质之间的区别和运用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直接构成的;反物质是由反粒子构成的物质。物质和反物质是相对的,类似于阴阳之说。在运用上,极少量的物质能跟它的反物质相互作用,并释放出极大的能量。可用作热核爆炸的扳机,或者激励出极强的X射线或γ射线激光。它是目前核武器中最强、最重要的一种。是反物质武器。宇宙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以及围绕它旋转的电子构成的,而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所构成的。科学家后来又发现,质子和中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所构成的,这种更小的粒子被称为夸克。迄今,科学家已发现了物质结构的5个层次,即“夸克→核子→原子核→原子→分子”,以及300多种基本粒子。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的物质,就是由多种多样的基本粒子构成的。反物质(antimatter)是由反粒子(antiparticle)构成的物质。科学家已经证明,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粒子都有一个反粒子——与自己“长得”一模一样但“秉性”相反的“镜像物”。比如,电子带负电、质子带正电,而带正电的电子和带负电的质子就是反粒子,前者称为反电子,后者称为反质子。像氢原子,就有由反质子和反电子组成的反粒子——反氢原子,而由反氢分子组成的反氢物质,就是氢物质的反物质。2023-08-04 19:32:021
什么是正物质和反物质
反物质是由反粒子组成的物质,所有的粒子都有反粒子,这些反粒子的特点是其质量、寿命、自旋、同位旋与相应的粒子相同,但电荷、重子数、轻子数、奇异数等量子数与之相反,氢原子由一个带负电的电子和一个带正电的质子构成,反氢原子则与它正好相反,由一个带正电的电子和一个带负电的反质子构成。 物质和反物质相遇后会湮灭,释放出大量能量,制造出大量反氢原子,有助于验证守恒假设的正确性和宇宙标准模型的普适性。如果发现反氢原子与氢原子在物理规律上并不完全对等,将给物理学和宇宙学的一些基础问题带来非常重要的新启发。.物质是物质的镜像,物质由原子组成,原子又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通常物质中没有发现过反物质,即使在实验条件下,反质子也一瞬即逝。2023-08-04 19:32:081
正物质和反物质?
正物质是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外层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反物质和正物质的结构基本相似,只是在原子的电荷性上正好相反,原子核带负电荷,外层电子带正电荷,一个反物质原子质量非常大,所形成的恒星的引力也很大,由反物质所构成的恒星或黑洞的引力远远大于正物质所构成的行星引力,所以,行星始终是围绕恒星或黑洞运行2023-08-04 19:32:171
正物质和反物质是什么意思?为何正物质多于反物质?
通常一些未知空间里的物质归结为反物质,在我们认知范围内的一些物质为正物质;正物质多于反物质,说明我们的一些研究成果还是得到了结果的。2023-08-04 19:32:254
正物质与反物质的本质
百度百科上的介绍: 反物质是正常物质的反状态。当正反物质相遇时,双方就会相互湮灭抵消,发生爆炸并产生巨大能量。正电子、负质子都是反粒子,它们跟通常所说的电子、质子相比较,电量相等但电性相反。科学家设想在宇宙中可能存在完全由反粒子构成的物质,也就是反物质。电子和反电子的质量相同,但有相反的电荷。质子与反质子也是这样。粒子与反粒子不仅电荷相反,其他一切可以相反的性质也都相反。英国《自然》杂志网站17日刊登研究报告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科学家成功制造出多个反氢原子,并利用磁场使其存在了“较长时间”。这是科学家首次成功“抓住”反物质原子。 氢原子是只有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的最简单的原子。实际上,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早在1995年就第一次制造出了反氢原子,但只能存在几个微秒的时间,就与周围环境中的正氢原子相碰并湮灭。此次的突破之处在于,制造出数个反氢原子后,借助特殊的磁场首次成功地使其存在了“较长时间”——约0.17秒。我的叙述: 物质中有电子,有正电子,有质子,有反质子,有中子,有反中子…… 当电子碰到正电子的时候,就会发生湮灭,既两者碰撞后化为了光子。 通常所说的电子大家都知道,那么什么是正电子呢? 正电子和电子的组成是一模一样的,只有一点和电子不同,那就是自转方向和电子不同。 正电子的自转方向和电子是完全相反的,所以磁极也是完全相反的。 如正电子的N极指向正北方,S极指向正南方,电子的N极指向南北方,S极指向正北方。两者靠近,当然N极与S极互相吸引,很快就相撞了,撞击后,两者都被撞成了碎片这些碎片就是光子。因为它们都是由光子组成的。 质子与反质子,同理。 中子与反中子,同理。 一切物质与反物质,同理。 总结:反物质与对应的正物质在质量、形状、结构、自转速度上都是相同的,不同点是自转方向不同。由于自转,正物质拥有了磁场,拥有了N极和S极,反物质相当于把正物质倒转过来,这样反物质的自转方向就与正物质相反了,N极和S极的方向也与正物质相反了。这样,正物质与反物质各自的N极和S极刚好互相吸引,然后正物质与反物质猛烈碰撞,就可能会发生湮灭并释放出光子。 (反物质可直接生成,也可用一定的方法把正物质倒转,就成了反物质。)2023-08-04 19:32:571
宇宙中物质和反物质是互相对称的吗,不是的话如何排列?
是互相对称的,而且它们之前还存在排斥的关系,物质和反物质是按照一定规矩交错着排列,形成有序的物质结构。2023-08-04 19:33:043
物质与反物质同量会发生绝灭吗?
反物质听来就像是某种特别由《星球旅行》的作者发明的东西,一种被用来威胁消灭英雄的科幻小说情节设计。但是,保罗?狄拉克不能回避“反粒子”的存在。他尽可能地努力,在1929年,他进行了合并某些特别相关和量子力学的元素的计算。他断定,任何时候,当能量转化为质量时,必定产生具有等量物质与反物质的物质。每个原子粒子都必定有其对立面。质子必定有反质子作为其反物质的变体。如果有电子,则必有反电子,也就是现在的所谓正电子。作为变体,除了其电子荷是相反的之外,每个反粒子都有正好一样的质量、行为等等。将质量转化为能源的观点是很容易理解的。当我们看到太阳照耀或蜡烛燃烧时,我们就理解了它。在蜡烛燃烧时,可以用原始质量的数十亿分之一来计量实际被转化为能量的质量总量。核聚变(像氢弹或太阳中的那样)将百分之零点五的质量转化为能源。但如果物质与反物质相接触,则会导致完全有效的转化,也就是说,百分之百的物质会被转化为能源。显然,科学家们想要发现并控制这样一种有效的能量源,正如《星球旅行》的作者使用将反物质作为其飞船的燃料一样。1932年,反物质被发现,理论上的建议也进入到观测学界。卡尔泰克的卡尔?安德森检测了其具有与一个电子一样质量(但其带正电荷而非负电荷)的云室中的一个粒子。他将这个粒子的雾化尾迹拍摄成像,证明它采用了带正电荷粒子的路径。人们认为这种正电子很少有,可能是由于与高层大气中的高能量宇宙粒子碰撞的结果。后来,像50年代用粒子加速器在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生成其反物质的物理学家一样,迪拉克和安德森获得了诺贝尔奖。通过创造质子之间的高能碰撞,埃米利欧?塞格里和阿文?钱伯林生成了质子与反质子对,证明在能量转化为物质时,会产生同量的反物质。2023-08-04 19:33:391
什么是正物质,什么是反物质?
反物质,是反粒子概念的延伸,反物质是由反粒子构成的,如同普通物质是由普通粒子所构成的。例如一颗反质子和一颗反电子(正电子)能形成一个反氢原子,如同电子和质子形成一般物质的氢原子。此外,物质与反物质的结合,会如同粒子与反粒子结合一般,导致两者湮灭,且因而释放出高能光子或是其他能量较低的正反粒子对。2023-08-04 19:33:571
什么是反物质什么是正物质?
一般咱们看见的都是正物质,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反物质简单说就是质子带负电,电子带正电的原子和他们组成的物质,科学已经证明有反物质存在,并在高空中捕获过反物质。2023-08-04 19:34:066
反物质是不是物质,如何理解
反物质是物质。。只不过他是和物质相反的物质。。。当整反物质相遇时便会湮灭。。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来。。。2023-08-04 19:34:202
宇宙中的正物质与反物质接触是否就一定会消失?
是的,正物质和反物质一接触就会湮灭,同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股能量丝毫不亚于核弹2023-08-04 19:34:333
反物质与正物质的形成原理
什么你说的是反物质?(1)电反物质:如正电子;(2)负物质:如负质量。反物质本身不具有巨大的能量,一般认为其与正物质湮灭是,会释放能量。不过这种能量不一定大巨大的。2023-08-04 19:34:432
反物质与正物质接触会发生什么情况?
消失当物质与反物质接触,原子最外层的电子因为所带电荷相反而抵消,原子核中的质子也因同样的原因相互抵消,而反中子因磁性与中子相反而与中子进行强烈的碰撞发出惊人的能量。爱因斯坦曾计算过这种完整的能量释放比率,跟这种完全的能量释放相比,核裂变就像划燃一根安全火柴一样微不足道。2023-08-04 19:34:491
反物质是什么东西?
无稽之谈!你从哪里来都无从谈起,谈什么反物质?难道还有一个反你在是?他来你们同时消亡,产生能量。2023-08-04 19:35:392
反物质形成的科学原理是什么?
1986年首次发现反物质,由于极少量的物质同它的反物质相互作用,能够释放出极大的能量。可用作热核爆炸的扳机,或者激励出极强的X射线或γ射线激光,反物质研究成为目前各国研究的重点。它是目前核武器中最强、最重要的一种。美国费米国立加速器研究所,法国和瑞士合建的欧洲研究中心,俄罗斯高能物理研究所都在做此研究。中国的反物质研究所始于80年代初,由世界著名的核物理学家、反物质发现者赵中尧担任技术顾问,因此西方称他为“中国反物质武器之父”。关于这方面的公开资料几近于无,其高度保密性正反映了其极端重要性,只能通过正负电子对撞机的零碎进展作为这种武器进展的参考。2023-08-04 19:35:553
宇宙中当反物质与正物质相遇时会发生什么?
湮灭反应,即质量转换成能量.由于反物质带有与普通物质相反的电荷(反质子带负电荷,反电子带正电荷),因此当反物质与普通物质接触时,其原子核之间不需要克服巨大的库伦斥力,所以极易结合,释放出远远超过核聚变的巨大能量. 在核聚变(或者裂变中),原子核内的质子衰变成中子.在衰变过程中一个或者多个反电子(电荷粒子)被从质子内逃出,当反电子接触到原子核外的电子时,正反电子发生湮灭反应,转换成能量,即核能. 但如果是反物质原子,例如反氢原子的话,如果接触到氢原子后,反氢中的反电子与电子湮灭成为能量,反质子随后又与质子发生同样的湮灭反应成为能量.在一次氢聚变中,只有4个电子的质量会转换成能量.由于质子的质量是电子的1842倍,在一次湮灭反应中,正反氢原子释放的能量相当于湮灭3684+2个电子的能量,是单次核聚变释放能量的900多倍.所以反物质是可以说是宇宙中最危险的物质.好在这种物质在我们周围的世界并不存在,虽然科学家们可以制造它们,但是它们也会很快被普通物质抵消.2023-08-04 19:36:211
宇宙间的反物质是什么?
俗话说物极必反,可见事物都是存在对立面的。反物质是和物质相对立的一个概念。众所周知,原子是构成化学元素的最小粒子,它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的中心是原子核,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围绕原子核旋转。原子核里的质子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从它们的质量看,质子是电子的1840倍,形成了强烈的不对称性。因此,本世界初有一些科学家就提出疑问,二者相差这么悬殊,会不会存在另外一种粒子,它们的电量相等而极性相反,比如,一个同质子质量相等的粒子,可带的是负电荷,另一个同电子质量相等的粒子,可带的正电荷。1928年,英国青年物理学家狄拉克从理论上提出了带正电荷“电子”的可能性。这种粒子,除电荷同电子相反外,其他都一样。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安德逊经过实验,把狄拉克的预言变成了现实。他把一束r射线变成了一对粒子,其中一个是电子,而另一个是同电子质量相同的粒子,带的就是正电荷。1955年,美国物理学家西格雷等人在高能质子同步加速器中,用人工方法获得了反质子,它的质量同质子相等,却带负电荷。1978年8月,欧洲一些物理学家又成功地分离并储存了300个反质子。1979年,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的科学家把一个有60层楼高的巨大氦气球,放到离地面35千米的高空,飞行了8个小时,捕获了28个反质子。从此,人们知道了每种粒子都有相应的反粒子。人们根据反粒子,自然联想到反原子的存在。一个质子和一个带负电荷的电子结合,便形成了原子。那么,一个反质子和一个带正电荷的“电子”结合,不就形成了一个反原子了吗?类推下去,岂不会形成一个反物质世界吗?于是有人认为,宇宙是由等量的物质和反物质构成的。从理论上看,宇宙中应该存在一个反物质世界。可事实并不这么简单。经研究发现,粒子和反粒子一旦相遇,他们就会“同归于尽”,从而转化成高能量的V光子辐射。可这种光子辐射人们至今还没有发现。在我们地球上很难找到反物质,因为它一旦遇到无处不在的普通物质就会湮灭。2023-08-04 19:36:422
1克反物质与物质完全湮灭能释放多少能量
一克反物质与一克物质碰撞而湮灭时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12 个小时发出的能量总和。1g反物质如果全部湮灭的话,其湮灭能量ΔE=2mc05【和反物质湮灭的正物质质量也必须是1g,所以Δm=2g】≈2×0.001Kg×(3×100000000m/s)05=180000000000KJ而1Kg扎药包扎所释放的能量约为420万焦耳,即4200KJ,也就是说1g反物质完全湮灭所产生的能量相当于是180000000000KJ÷4200KJ/Kg≈42857.143t,即1g反物质完全湮灭约相当于是4万3千吨扎药。 检举2023-08-04 19:36:521
负物质与反物质有哪些区别
负物质是指原子核外面运动着电子的物质,因为电子代表着负电性而得名。反物质是正常物质的反状态。在1932年由物理学家卡尔·安德森提出,当正反物质相遇时,双方就会相互湮灭抵消,发生爆炸并产生巨大能量。所以说负物质与反物质概念不同,所代表的是不同物质。2023-08-04 19:36:591
反物质究竟是什么?正常物质与反物质相遇会出现什么情况?
反物质就是由反粒子组成的物质。所有的粒子都有反粒子,这些反粒子的特点是其质量、寿命、自旋、同位旋与相应的粒子相同,但电荷、重子数、轻子数、奇异数等量子数与之相反。例如,氢原子由一个带负电的电子和一个带正电的质子构成,反氢原子则与它正好相反,由一个带正电的电子和一个带负电的反质子构成。物质和反物质相遇后会湮灭,释放出大量能量。科学家认为,制造出大量反氢原子,有助于验证CPT守恒假设的正确性和宇宙标准模型的普适性。如果发现反氢原子与氢原子在物理规律上并不完全对等,将给物理学和宇宙学的一些基础问题带来非常重要的新启发。例如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诞生时,从虚无中产生了相等数量的物质和反物质。但人们观察到的宇宙中,物质显然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对反氢原子的研究,可能有助于解开这个疑点。2023-08-04 19:37:061
什么是反物质?
反物质是一种假想的物质形式,在粒子物理学里,反物质是反粒子概念的延伸,反物质是由反粒子构成的。物质与反物质的结合,会如同粒子与反粒子结合一般,导致两者湮灭并释放出高能光子或伽玛射线2023-08-04 19:37:132
世界上存在反物质吗?
我只想告诉你,反物质(数据删除),而且力量很强,只能在不与任何物体碰撞的情况下可以保持状态。可以用磁场控制。如果碰撞,将会造成大规模的毁灭(很壮观,一片焰火,天像镀了金一样……偶,不好,不小心在写文章……)。反物质产生的巨大能量会导致&……%埃杜阿多……&……%……#¥。就是很大的热量和能量……意思就是上面的,会造成很壮观的,不,很恐怖的画面。2023-08-04 19:37:272
负物质与反物质有哪些区别?
反质子、反中子和反电子如果像质子、中子、电子那样结合起来就形成了反原子。由反原子构成的物质就是反物质。负物质:我们把原子核外面运动着电子的物质,叫负物质,因为电子代表着负电性.2023-08-04 19:37:371
如果反物质和正物质相撞会有什么结果会不会变没了
会产生湮灭。甚至可到地球毁灭。2023-08-04 19:37:442
狄拉克量子力学原理如何论证反物质的存在?
反物质是正常物质的反状态。当正反物质相遇时,双方就会相互湮灭抵消,发生爆炸并产生巨大能量。正电子、负质子都是反粒子,它们跟通常所说的电子、质子相比较,电量相等但电性相反。科学家设想在宇宙中可能存在完全由反粒子构成的物质,也就是反物质。电子和反电子的质量相同,但有相反的电荷。质子与反质子也是这样。粒子与反粒子不仅电荷相反,其他一切可以相反的性质也都相反。2023-08-04 19:38:441
既然正反物质放到一起会湮灭,放出能量,那么在正物质的世界如何保存反物质?
正物质和反物质就相当于对矛盾体,是既统一又对立的2023-08-04 19:39:0510
当物质遇到反物质的时候,会出现什么现象?
当反物质与我们世界当中这些正的粒子相遇的时候,会发生湮灭这种现象。在发生这个过程当中,质量全部都会转化为能量,而且会产生极为耀眼的光芒。因为转化的能量一部分以光的形式出现。另外,这一现象符合质能方程E=mc^2。我们周围的宏观物质主要由重子数为正的质子和中子所组成。因此,这样的物质被称为正物质,由他们的反粒子组成的物质相应地叫反物质。从粒子物理的角度讲,正粒子和反粒子的性质几乎完全对称,那么为什么自然界有大量的正物质,而却几乎没有反物质呢?这正是我们现在要讨论的问题。2023-08-04 19:40:051
宇宙中物质和反物质哪个更多?为什么?
我觉得这个没有谁多谁少的区别,宇宙中万事万物是数不尽的。但是从整体来看,物质和反物质成一个相对平等的数量关系。2023-08-04 19:40:155
反物质的利用...
反物质是与正物质相对的一种物质存在形式。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与正物质相同,但其电荷数与正物质相反。能量转化成物质时经常是以正反粒子对的形式产生的,它们很有可能行走一段距离,在下一个瞬间相撞,完全湮灭,重新转化成能量。反物质在现实生活中很少,它的主要存在形式是一些元素的放射性同位素所放出的正电子。自从1986年首次发现反物质后,各大实验室的反物质产量在不断提高。如今,世界上部分实验室的反物质年产量(主要是反质子)已达到克的量级。反物质最直接的应用便是提供能源。如小说中常说的正反氢灭变推进器,便是一种混合正反氢,利用正反物质灭变产生纯能量以得到巨大的动力。另外,反物质是一种强大的杀人武器。因为构成我们的躯体物质主要是质子、中子和电子,所以,如果我们接触到反氢或者其他反元素,就会与其发生灭变,将物质化为纯能量。根据爱因斯坦的著名公式E=mc^2,只需一点反物质,便可得到反物质质量完全化为能量的双倍能量,它的威力可想而知,于此同时人将灰飞烟灭。另外,量子力学给出了一个宇宙微观世界的模型:在普朗克尺度以下(一个极微小的尺度),时空在剧烈的“颤动”。空间的每个瞬间都会产生大量正反粒子对,并在下一时刻相撞湮灭。这就意味着,如果我们能分离这些正反粒子对,我们将能凭空制造能量和物质。霍金对黑洞熵的解释,是正反粒子对中的一个掉进黑洞视界,以致另一个粒子被辐射出来。霍金对黑洞熵还有一些别的计算,它显示反粒子可以看作正粒子的时间逆流。也就是说,如果时间倒流,我们的世界就可以看成是反物质的。这似乎为我们回到过去提供了一条道路。那么,是否可以有一个反物质宇宙呢?如今的理论回答不一。比较权威的有这样一种说法:我们的宇宙因为大量的反电子转化为夸克在宇宙形成时与反夸克相撞湮灭,以致我们的宇宙几乎不存在反物质。但是,完全由反物质所构成的一个镜像宇宙是可能的。反物质的其他应用,我有一些猜测:如人工利用它能通过灭变得到大量纯能量来制造特定的物质或粒子(如制造一批电子);未来开发微型虫洞的能源;高效的除污剂;精细雕刻工艺等。2023-08-04 19:41:191
什么是正物质什么是反物质?
物质都是由质子和电子构成,由带正电的质子和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物质叫做正物质;有带负电的质子和带正电的电子构成的物质叫做负物质。正电子和负电子相撞,就会湮灭而消失,释放出大量的能量。有相同数量的质子和相同数量的电子构成的正负物质相撞,也会湮灭而消失,并施放出更大的能量。2023-08-04 19:41:262
正物质与反物质“湮灭”的原理是什么?
关于反物质和湮灭问题:反物质就是我的平衡原理所说的低于平衡点的低密度物质,由于宇宙的初始状态是物质分布不均(正如大家都能看到的一切),高密度物质(相当于我们所能看到的一切有型的东西,包括那些基本粒子)与低密度物质对环境平衡点平衡分布,它们的质量相等但体积不同,当高密度物质以自由能量的状态释放(脱离引力束缚),向平衡点回归,就意味着它与低密度物质汇合——产生湮灭——成为环境平均密度物质,同时放出对应的能量;因为低密度物质始终处于自由流体状态,它没有引力束缚,它与平衡力对应,而平衡力的效应是与引力相反——属于扩张力。 举例:设想一个充满空气的有活塞的密封容器,当外力推动活塞从中间位置向一方移动,被压缩的空气就是高于原环境平衡点的高密度物质,相当于正物质;被扩张的另一部分空气就是低于原环境平衡点的低密度物质,相当于反物质;此时它们的质量相同体积不同;去掉活塞的外推力,活塞会在物质体积弹性变形的势能(这就是平衡原理的力或能的概念)的作用下,回到原始的中间位置,相当于正物质和反物质汇合——即湮灭,此时密封容器内两边的物质密度,等于原始的平均物质密度。 上述解释说明了正物质、反物质和湮灭的概念和本质!同时证明了平衡力的存在和性质!2023-08-04 19:41:362
什么是反物质,有何作用,现在发现了吗?
我们知道,把自然界纷呈多样的宏观物体还原到微观本源,它们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所组成的。这些粒子因而被称为基本粒子,意指它们是构造世上万物的基本砖块,事实上基本粒子世界并没有这么简单。在30年代初,就有人发现了带正电的电子,这是人们认识反物质的第一步。到了50年代,随着反质子和反中子的发现,人们开始明确地意识到,任何基本粒子都在自然界中有相应的反粒子存在。 电子和反电子的质量相同,但有相反的电荷。质子与反质子也是这样。那么中子与反中子的性质有什么差别?其实粒子实验已证实,粒子与反粒子不仅电荷相反,其他一切可以相反的性质也都相反。这里我们讨论一下重子数的概念。 质子与中子被统称为核子。人们从核现象的研究发现,质子能转化为中子,中子也能转化为质子,但在转化前后,系统的总核子数是不变的。50年代起的粒子实验表明,还有很多种比核子重的粒子,它们与核子也属同一类,这类粒子于是被改称为重子,核子仅是其最轻的代表,一般的规律是:当粒子通过相互作用而发生转化,系统中的重子个数是不会改变的。 由于重子数的守恒性,两个质子相碰是不会产生一个包含三个重子的系统的,那么反核子应当怎么产生?实验表明,反核子总是在碰撞中与核子成对地产生的。例如 p+p → N+N+N+N"+若干 π介子 其中N代表质子或中子,N"代表反质子或反中子。反核子一旦产生,它常很快与周围的某个核子再相碰而成对地湮灭。例如 N+N" → 若干 π介子 按照这种说法推论,在宇宙的某个地方,一定存在着反物质世界。如果反物质世界真的存在的话,那么,它只有不与物质会合才能存在。可 物质与反物质怎样才能不会合?反物质在宇宙何方?这还是待解之迷。 对于比核子更重的重子,情况完全一样。反重子也总是与重子成对地产生,成对地湮灭的。这些经验使人们认识到,重子数的守恒规律需要重新认识。 现在人们把重子数B当作描述粒子性质的一种电荷。正反重子不仅有相反的电荷,而且也有相反的重子数B。令任一个重子都具有重子数B=+1,则任一个反重子都具有B=-1。介子、轻子和规范子等非重子不具有重子数,即它们有B=0。重子数的守恒规律可表述为:任何粒子反应都不会改变系统的总重子数B。这表述既反映了不涉及反粒子时的重子个数不变,也概括了反粒子与粒子的成对产生和湮灭。现在我们容易理解中子和反中子的区别了,它们具有相反的重子数B,因此反中子能与核子相碰导致湮灭,而中子则不能。 此外,人们还类似地发现了轻子数的守恒性。中微子虽不带电,也不具有重子数,但它与反中微子具有相反的轻子数。按轻子数的守恒性,中微子与反中微子的物理行为也是很不一样的,实验还表明,介子数和规范粒子数是不具有守恒性的。这样我们看到,电荷只是粒子的一种属性,另外还有用重子数和轻子数等物理量刻画的其他属性。正反粒子的这些属性也都是相反的。 1928年,英国青年物理学家狄拉克从理论上首次论证了正电子的存在。这种正电子除了电性和电子相反外,一切性质和电子相同。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安德逊在实验室中发现了狄拉克所预言的正电子。1955年,美国物理学家西格雷等人用人工的方法获得了反质子。此后人们逐渐认识到,不仅质子和电子,所有的微观粒子都有各自的反粒子。 这一系列科学成果使人们日渐接近反物质世界。然而问题并不那么简单。首先,在地球上很难发现反物质。因为粒子与反粒子碰到一起,就像冰块遇上火球一样,或者一起消失,或者转变为其他粒子。所以在地球上,反物质一旦碰上其它物质就会被兼并掉。其次,制造反物质相当困难而且耗费巨大,需要如SSC或LHC之类的高科技仪器,并且即使制造出反物质,也难以保存,因为地球上万物都由物质构成。 我们周围的宏观物质主要由重子数为正的质子和中子所组成。因此,这样的物质被称为正物质,由他们的反粒子组成的物质相应地叫反物质。从粒子物理的角度讲,正粒子和反粒子的性质几乎完全对称,那么为什么自然界有大量的正物质,而却几乎没有反物质呢?这正是我们现在要讨论的问题。 从根本上说,反物质就是物质的一种倒转的表现形式。爱因斯坦曾经根据相对论预言过反物质的存在:“对于一个质量为m,所带电荷为e的物质,一定存在一个质量为m,所带电荷为-e的物质(即反物质)”。 NASA设想的正电子飞船(开发中) [编辑本段]有反物质宇宙存在吗? 从哲学角度来讲,这个问题很容易回答。我国古代的太极图似乎也暗示了它的存在,部分天文学家也认为有存在的可能,但现代天文学还拿不出令人信服的证据。否定反物质的人很多,美国宇宙学家施拉姆(Schramm)说:“大多数理论家的直觉,不存在反物质。这意味着如果你找到它,那是一个伟大的发现,证明这些理论家都是错误的。但是最大的可能是,这意味着你找不到它。” 目前,由丁肇中主持的这项研究已有16个国家的科学家参与其中,投入的资金更是高达1000多亿美元。许多科学家表示:只要能发现宇宙反物质的存在,那么这将是当之无愧的诺贝尔奖。该探测器将于2005年发射升空并永久停留在太空,东南大学还将建立一个数据接收分析中心和培训中心作为配套项目。丁肇中认为,如果反物质确实存在,当正物质与反物质碰撞时可以产生巨大的能量。他现在所主持的“寻找宇宙中的暗物质和反物质”的研究已进行多年,目前已取得一些重要成果。“但是,从这一领域发展的历史来看,人们要有思想准备,也许我们会发现意想不到的东西,与原先想研究的东西毫无关系。”丁肇中很慎重地表示。 从拉普拉斯大预言谈起 天体有巨大的引力,在巨大的引力作用下,会发生各类反应,并发光发热。物极必反,拉普拉斯(P?S?Laplace)曾经大胆预言:宇宙中最大的天体有可能是看不见的。当引力随质量增大时,天体会变成一个一无所有的区域,既不发热,也不发光,现在我们称之为“黑洞”(Black Hole)。因此宇宙更多的是由不可见的暗物质或反物质组成,我们肉眼和天文仪器所能“看”到的只是以恒星或以星系形式存在的宇宙结构,这些物质只占宇宙总体的10%,90%的物质是以暗物质或其他结构形式存在。显而易见,对可见物质的巨大引力的存在表明了暗物质或反物质的存在。可是我们用光无法探测到,用红外线、紫外线和X光都无法探觅到它们的足迹。 同样的,对应着现存的星系结构体系,有由相反的反宇宙结构体系存在吗?其实早在1898年,一位英国物理学家就提出:与物质存在一样,有一个镜像对应的反物质存在。受当时科学水平和试验条件的限制,这个反物质概念没有一点事实依据,因此在宇宙深处存在由反物质组成的宇宙恒星云只能属于纯粹意义上的假说。 1997年科学家宣布发现了“银心反物质喷泉”极大地震撼了整个物理学界,使科学家们寻找反物质的热情一下子高涨起来。 1998年6月3日,由丁肇中教授发起的带有全球意义的寻找宇宙反物质事件,使得这一领域一度成为全球科学家最为关注的焦点。 [编辑本段]奇妙的反物质世界 爱因斯坦早年可能也意识到了反物质的存在,从他的研究中我们会发现一些蛛丝马迹。他曾建立了一个物质总能公式:E=√C2P2±M2C2 根据这个公式推算,物质的总能量有正负两个值,这意味着,世界上存在负物质。我们更关心的是,有反物质世界存在吗?这不禁会使人联想到美国电影《费城实验》,其实这个实验是有生活依据的。 1943年12月,美国海军在费城进行了一项秘密实验(The Philadelphia Experiment),试验成功地将一艘驱逐舰及全体船员投入到另一空间。在实验过程中,实验人员启动脉冲和非脉冲器,使船只周围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磁场。随后整条船被强磁场所产生的绿色烟雾包围着,船只和船员也开始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军方在停止实验后,却惊奇地发现他们的驱逐舰在眨眼之间已经驶到了远在470公里开外的诺福克(Norfolk)码头。这个实验令很多科学家目瞪口呆。相传,此后一些船员身上仍留有实验的反应,不论在家里,在街上,在酒吧间或饭店里,都会突然地消失又重现,让旁观者惊讶不已。 参与这项实验的吉索普(Morris K?Jessup)博士认为,强烈的磁云能够重新排列人类和物质的分子结构,使其进入另外的时空。 费城实验的进行在科学上具有深远的意义,它不仅证实了自然界中的确有另外的空间存在,同时也表明了将人类及装备暂时投入另一空间的可行性。 可是要是我们找到了反物质世界,并且走了进去,那才真正发现一个奇妙的世界呢。所有的物理定律都要翻个个儿,正如科幻小说家描写的那样,在反物质世界里,力的作用恰好相反,你如想抬起反物质物体,就得把物体向下按;反物质做成的钉子,先要对准墙向外拔它,它才会钻进墙里。我们的基础理论仿佛在一夜间就变了个样,谁也不敢想像在这样的世界里究竟会发生什么或者正在发生什么。 (前提,你不会与反物质发生湮灭,) [编辑本段]宇宙中有反物质天体吗? 粒子实验已证实,正反粒子的强作用和电磁作用性质完全一样,因此反质子和反中子也能结合成带负电的反原子核,反核和反电子结合在一起,就能组成反原子。我们的正物质世界有多少种原子,相应在反物质世界中也能有多少种反原子,而且它们在结构上将是完全没有区别的,延伸起来讲,大量反原子可以构成反物质的恒星和星系。如果宇宙中正反物质为等量,那么这样的反恒星和反星系就应当存在。因此这给天文学家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天上有反恒星和反星系吗? 要由观测来分辨远处星系由物质构成或反物质构成并不容易,至今的天文观测只是接收远处天体所放出的光子。原则上,正物质天体若辐射光子,那么同样的反物质天体应当辐射反光子。但是光子是纯中性的粒子,因此光子与反光子是同一种粒子。这样,天文学家通过可见光、射电、X射线或 γ 射线观测,原则上无法区分他的目的物是由物质构成还是由反物质构成。恒星和星系除了辐射光子外,它们还辐射中微子。中微子与反中微子很不一样,如果天文学家能接收中微子,那么他就能区分物质天体与反物质天体。可惜中微子与任何物质的相互作用都很微弱,造一个能接收它们的仪器很困难。今天用这办法来区分物质天体或反物质天体还办不到。那么让我们问:与我们最邻近的太阳或月亮会是由反物质组成吗? 月亮是离我们最近的天体,由地面出发的宇航员已在月球上登陆过。如果月球是由反物质组成的,那么在那位宇航员与月球接触时,湮灭过程早已把他转化为介子了。这是直接证据,表明月亮是正物质天体。至于太阳,那是人类没有可能登陆的地方。那么怎么才能知道它不是由反物质组成的呢?太阳表面的气体很热,其中热运动速度较快的原子的速度已超过了太阳表面的逃逸速度,这就是太阳风的起因,若太阳是反物质恒星,太阳风就由反原子组成,它吹到行星上,就会和行星的正原子相湮灭。于是正物质组成的行星会逐渐消失掉,这种消失过程没有发生,就证明了整个太阳系中没有反物质天体。这样,如果要存在反物质天体,它至少应在太阳系之外。 1979年,美国科学家把一个有60层楼高的巨大气球放到离地面35公里的高空,气球上载有一批十分灵敏的探测仪器,结果,它在高空猎取了28个反质子。这是在地球以外第一次发现的反物质。除此之外,还在星际空间发现了反物质流。 把眼光放远到整个银河系,要问的是:在这个由千亿个恒星构成的系统中,会有一部分是反恒星吗?今天人们也已能肯定地回答:不会有。我们从地面上能接收到太空中飞行的宇宙射线。观测统计表明,宇宙射线粒子中反质子仅是质子的万分之几,并且这少量的反质子是高能粒子碰撞的次级产物,而不是原始的,此外宇宙射线中有很少的 α 粒子(即氦核),但是反 α 粒子却一个也没有发现过,这些事实说明原初的宇宙射线是由正物质组成的。如果银河系中有反物质恒星,那么宇宙射线粒子将与它碰撞而发生湮灭。湮灭产生的 π 0 介子将很快衰变而成 γ 光子。因此这种湮灭过程是能够通过 γ 射线的观测来发现的。正是没能找到湮灭过程所放出的很有特征性的 γ 光子,使人们知道,银河系中并没有反恒星的存在,整个银河系都是由正物质组成的。求采纳2023-08-04 19:41:441
当正物质碰到反物质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如果正物质和反物质互相碰撞,就会产生“湮灭”反应,两者迅速消失,变成光子。这种光子与原先的伽玛射线不同,它是一种没有方向的、被“软”化了的伽玛射线。光子束的能量比原来小了,这种“软”伽玛射线光子量恰好等于电子的静止质量。2023-08-04 19:41:531
物质的创生与反物质失踪之间有什么关系?
创生这个词有许多意思,在英文中有“创造”、“创作”、“发生”之类的意思,清楚地辨明其众多意思之间的区别是很重要的。宇宙的创生可被认为是表示突然之间,物质从那混沌的、无结构的原始形态被组织到现在我们观测到的复杂的秩序和活动中,宇宙的创生也可能真地表示在先前无形的虚空中创造出物质。或者,宇宙的创生也可表示整个的物质世界,包括空间和时间,从无中突然出现。另外,还有生命及人的创生问题,我们后面再谈。20世纪之前,科学家和神学家都认为,物质是不能用自然的方法创造(或毁灭)的。当然,物质在化学反应的过程中,形态会发生变化,但物质的总量被认为总是恒定的。科学家们在面对物质起源这道难题时,倾向于相信宇宙的年龄是无限的,这就避开了创造物质的问题。在永恒的宇宙中,物质可以是一直就存在的,于是,物质的起源这道难题也就被绕开了。这是人类的明智之举,还是无奈之举?那种认为物质不可能以自然的方法创造出来的信念,在20世纪30年代戏剧性地崩溃了。当时,第一次在实验室里造出了物质。导致这一发现的事件便是现代物理学处于全盛时期的最好例证。这发现过程的故事,如同其他很多同类的故事一样,是由爱因斯坦在1905年引起的。他那有名的E=mc2方程式就是“质量与能量等同”这一陈述的数学体现。质量有能量,能量有质量。质量是物质的定量,说一物体的质量是多少,就是说它有多少物质。质量大就意味着沉重,难移动;质量小就意味着轻快,容易移动。质量等同于能量这一点就意味着在某种意义上说,物质是“被锁闭的”能量。如果能找到什么方法把它释放出来,物质就会在能量的爆炸中消失。反之,如果想办法把能量集中起来,就会出现物质。爱因斯坦的方程式是他相对论的一个副产品,在一开始进行构思时,该方程式所涉及的是以接近光速的超高速运动的物体性质。根据相对论,某物体运动所耗用的能量应该使该物体显得变重了(质量增加)。当物体以平常速度运动时,质量的增加是微小的,因为一丁点质量就相当于很大很大的能量,举例来说,1克质量相当于以目前的价格要花10亿美元才能买到的能量。然而,现代亚原子粒子加速器却能把电子和质子的速度提高到十分接近光速,获得这样的速度之后,人们观测到电子和质子的质量增加了几十倍。当然,质量随着速度的增加而增加还不是物质的创生,只不过是现存的物质增加了重量而已。英国量子物理学家保罗?狄拉克1930年前后进行的划时代的数学推导,使得通过聚集能量造出全新的物质粒子的可能性出现了。狄拉克当时正试图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及其E=mc2与20世纪物理学的另一重大革命——量子论——调合起来。量子论涉及的是原子及亚原子物质的行为。描述以近于光速的速度运动的亚原子粒子,需要有一个统一的相对论量子论。能量的放射性发射就产生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运动的亚原子。狄拉克进行了数学分析之后,提出了一个新方程式来描述高速的原子物质。该方程式成功地解释了一个当时一直令人困惑的电子的特征,即电子总是以与常识和基本几何完全相悖的方式旋转。粗略地说,一个电子得自旋两周才能再出现同一个面孔。狄拉克方程式又是一个好例,说明在探寻基本物理学的抽象世界时,数学如何必须取代直觉。然而,狄拉克的方程式却还有令人不解的一面。方程式的各个解答正确地描述了普通电子的行为,但每一个解答都伴有另一个解答,这种相伴解答在已知的宇宙里似乎没有任何对应物。只要稍微发挥一下想像力,就可能想出这未知的粒子是怎样的东西。它们的质量和旋转方式与普通的电子一样,只不过所有的电子都带负电荷,而这些神秘粒子却要带正电荷。它们的其他特征,如它们的旋转,也要与电子相反,使这种新粒子成为电子的一种镜像。更有意思的是狄拉克的预言。他预言说,假如能聚集起足够的能量,以前没有这种粒子的地方就会出现这么一个“反电子”,为了电荷守恒,出现这么一个“反电子”的同时,必定也得出现一个电子。这样,能量就可以以电子—反电子的形式直接用来创造物质了。大约在这个时候(1930年),物理学家赵忠尧正用铅之类的重材料做γ射线(高能光子)穿透力的试验。他注意到,最有力的γ射线被以一种无法理解的高效率减弱了。γ射线被额外吸收,其原因当时对赵忠尧来说是个谜。但我们现在知道,那是因为生产电子—反电子的缘故。后来,到了1933年,卡尔?安德森在用金属薄板研究宇宙线(即来自宇宙空间的高能粒子)时,头一次明确地发现了狄拉克所预言的反电子。在实验室里的受控实验中,物质被造出来了。接着很快证实了,新发现的粒子具有已预言过的一切特征,于是,狄拉克和安德森因这精彩的预言和发现分享了一项诺贝尔奖。在其后的年月里,制造电子和反电子(反电子通常被称为正电子)成了范围广泛的实验室实验过程中的家常便饭。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亚核粒子加速器的发展也使得受控生产其他种类的粒子成为可能。反质子、反中子也制造出来了。今天,正电子和反质子可以大批量制造,并被储存在磁“瓶”里。镜像粒子或曰反粒子都被称为反物质。现在,人们在物理实验室里例行公事般地制造反物质。有了这些事实作后盾,人们似乎摸到了门路,可以对一切物质的本源给出一个自然的解释了。即发生大爆炸时,有大量的能量,使物质和反物质得以断续地大量产生出来。最后,爆炸热冷却下来,这些物质就聚集成恒星和行星。不幸,这简明的解释却有个大漏洞:因为物质遇上反物质时,二者会彼此湮灭,同时会有剧烈的能量释放,而这正与物质创造的过程相反。因而,由物质和反物质混合组成的宇宙是极不稳定的。在我们的星系中掺加反物质得有非常严格的条件限制,因而,反物质的量是微乎其微的。那么,那些该有却不在的反物质都到哪里去了呢?在实验室中,每造出一个粒子,就必有一反粒子。照理说,宇宙中的物质与反物质之比该是一比一,但多次观测的结果却排除了这种推断。有些天体物理学家提出一种假说,认为物质和反物质不知怎么彼此分离开来,彼此天各一方了。这些天体物理学家试图以这种假设来解释反物质的失踪之谜。或许,一些星系是由反物质组成的,另一些星系是由物质组成的。然而,迄今为止,还没有人提出过令人信服的物质与反物质的分离机制。因而,对称宇宙论失宠了。于是,那些坚持认为大爆炸与宇宙创生是一回事的科学家们,显然就必得假定,某一超自然的过程以违反一切物理学定律的方式,把没有反物质相伴随的物质注入进宇宙,然而,“在奇点处一切定律都失去了效用”这一类的含糊其辞,并不能减轻人们的疑虑。但最近,出现了一条或许能走出这一困境的路径。尽管在实验室条件下,物质和反物质总是成双产生的,但在大爆炸的超高温条件下,很可能可以多出一点点物质。那种试图对自然界的四种基本力给予一个统一的描述的理论研究,使人们产生了上述的想法。根据理论计算,在温度高达1027度时(这一温度只能在宇宙创生的头10-36秒才能达到),每产生10亿个反质子,同时就会产生10亿零1个质子。同理,电子也会比正电子多出10亿分之1。虽然只多出这么一小点,但其意义却十分重大。在后续的大厮杀中,10亿成对的质子和反质子彼此湮灭,留下了一个未配对的质子和一个孤立的电子,这些近乎是大自然计划外的添加物的剩余粒子,就变成了后来构成所有星系的物质,所有的恒星和行星,还有我们人类本身,都是由这些物质构成的。根据这一理论,我们的宇宙是由微量剩余的非均衡物质构成的,这些物质是那难以想像的瞬间大爆炸的残留物。2023-08-04 19:42:001
物质和反物质有什么关系?
反物质是一种假想的物质形式,在粒子物理学里,反物质是反粒子概念的延伸,反物质是由反粒子构成的,如同普通物质是由普通粒子所构成的。物质与反物质的结合,会如同粒子与反粒子结合一般,导致两者湮灭,且因而释放出高能光子或伽玛射线。1932年由美国物理学家卡尔·安德森在实验中证实了正电子的存在。随后又发现了负质子和自旋方向相反的反中子。2023-08-04 19:42:211
什么是正物质和反物质
拜托,自己去百度百科搜嘛2023-08-04 19:42:295
什么是反物质什么是正物质啊
反质子、反中子和反电子如果像质子、中子、电子那样结合起来就形成了反原子。由反原子构成的物质就是反物质。当你照镜子时,镜中的那个你如果真的存在,并出现在你面前,会怎么样呢?科学家们已经考虑过这个问题,他们把镜中那个你叫做“反你”。科学家想象很远的地方有个和我们的世界很像的世界,它将是一个由反恒星、反房子、反食物等所有的反物质构成的反世界。反物质正是一般物质的对立面,而一般物质就是构成宇宙的主要部分。2023-08-04 19:42:441
反物质是什么,他跟物质本身是什么关系
反物质是正常物质的反状态。当正反物质相遇时,双方就会相互湮灭抵消,发生爆炸并产生巨大能量。正电子、负质子都是反粒子,它们跟通常所说的电子、质子相比较,电量相等但电性相反。科学家设想在宇宙中可能存在完全由反粒子构成的物质,也就是反物质。电子和反电子的质量相同,但有相反的电荷。质子与反质子也是这样。粒子与反粒子不仅电荷相反,其他一切可以相反的性质也都相反。2023-08-04 19:42:511
正物质与反物质相遇会怎样?
反质子、反中子和反电子如果像质子、中子、电子那样结合起来就形成了反原子。由反原子构成的物质就是反物质。当你照镜子时,镜中的那个你如果真的存在,并出现在你面前,会怎么样呢?科学家们已经考虑过这个问题,他们把镜中那个你叫做“反你”。科学家想象很远的地方有个和我们的世界很像的世界,它将是一个由反恒星、反房子、反食物等所有的反物质构成的反世界。反物质正是一般物质的对立面,而一般物质就是构成宇宙的主要部分。编辑本段粒子物理中的反物质概念 我们知道,把自然界纷呈多样的宏观物体还原到微观本源,它们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所组成的。这些粒子因而被称为基本粒子,意指它们是构造世上万物的基本砖块,事实上基本粒子世界并没有这么简单。在30年代初,就有人发现了带正电的电子,这是人们认识反物质的第一步。到了50年代,随着反质子和反中子的发现,人们开始明确地意识到,任何基本粒子都在自然界中有相应的反粒子存在。 电子和反电子的质量相同,但有相反的电荷。质子与反质子也是这样。那么中子与反中子的性质有什么差别?其实粒子实验已证实,粒子与反粒子不仅电荷相反,其他一切可以相反的性质也都相反。这里我们讨论一下重子数的概念。 质子与中子被统称为核子。人们从核现象的研究发现,质子能转化为中子,中子也能转化为质子,但在转化前后,系统的总核子数是不变的。50年代起的粒子实验表明,还有很多种比核子重的粒子,它们与核子也属同一类,这类粒子于是被改称为重子,核子仅是其最轻的代表,一般的规律是:当粒子通过相互作用而发生转化,系统中的重子个数是不会改变的。 由于重子数的守恒性,两个质子相碰是不会产生一个包含三个重子的系统的,那么反核子应当怎么产生?实验表明,反核子总是在碰撞中与核子成对地产生的。例如 p+p → N+N+N+N"+若干 π介子 其中N代表质子或中子,N"代表反质子或反中子。反核子一旦产生,它常很快与周围的某个核子再相碰而咸对地湮灭。例如 N+N" → 若干 π介子 对于比核子更重的重子,情况完全一样。反重子也总是与重子成对地产生,成对地湮灭的。这些经验使人们认识到,重子数的守恒规律需要重新认识。 现在人们把重子数B当作描述粒子性质的一种荷。正反重子不仅有相反的电荷,而且也有相反的重子数B。令任一个重子都具有重子数B=+1,则任一个反重子都具有B=-1。介子、轻子和规范子等非重子不具有重子数,即它们有B=0。重子数的守恒规律可表述为:任何粒子反应都不会改变系统的总重子数B。这表述既反映了不涉及反粒子时的重子个数不变,也概括了反粒子与粒子的成对产生和湮灭。现在我们容易理解中子和反中子的区别了,它们具有相反的重子数B,因此反中子能与核子相碰导致湮灭,而中子则不能。 此外,人们还类似地发现了轻子数的守恒性。中微子虽不带电,也不具有重子数,但它与反中微子具有相反的轻子数。按轻子数的守恒性,中微子与反中微子的物理行为也是很不一样的,实验还表明,介子数和规范粒子数是不具有守恒性的。这样我们看到,电荷只是粒子的一种属性,另外还有用重子数和轻子数等物理量刻画的其他属性。正反粒子的这些属性也都是相反的。 1928年,英国青年物理学家狄拉克从理论上首次论证了正电子的存在。这种正电子除了电性和电子相反外,一切性质和电子相同。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安德逊在实验室中发现了狄拉克所预言的正电子。1955年,美国物理学家西格雷等人用人工的方法获得了反质子。此后人们逐渐认识到,不仅质子和电子,所有的微观粒子都有各自的反粒子。 这一系列科学成果使人们日渐接近反物质世界。然而问题并不那么简单。首先,在地球上很难发现反物质。因为粒子与反粒子碰到一起,就像冰块遇上火球一样,或者一起消失,或者转变为其他粒子。所以在地球上,反物质一旦碰上其它物质就会被兼并掉。其次,制造反物质相当困难而且耗费巨大,需要如SSC或LHC之类的高科技仪器,并且即使制造出反物质,也难以保存,因为地球上万物都有物质构成。 我们周围的宏观物质主要由重子数为正的质子和中子所组成。因此,这样的物质被称为正物质,由他们的反粒子组成的物质相应地叫反物质。从粒子物理的角度讲,正粒子和反粒子的性质几乎完全对称,那么为什么自然界有大量的正物质,而却几乎没有反物质呢?这正是我们现在要讨论的问题。 从根本上说,反物质就是物质的一种倒转的表现形式。爱因斯坦曾经根据相对论预言过反物质的存在:“对于一个质量为m,所带电荷为e的物质,一定存在一个质量为m,所带电荷为-e的物质(即反物质)”。2023-08-04 19:42:581
什么是反物质???
反物质就是由反粒子组成的物质。2023-08-04 19:43:0713
什么是反物质?
分类: 理工学科 解析: 反物质是物质的镜像。物质由原子组成,原子又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质子带正电,电子带...通常物质中没有发现过反物质,即使在实验条件下,反质子也一瞬即逝。 当你照镜子时,看一看在镜子中的那个你,如果那个镜子里的家伙真的存在,并出现在你的面前,会怎么样呢? 科学家们已经考虑过这个问题,他们把镜子中的那个你叫做“反你”。他们甚至想象很远的地方有一个和我们现在的世界很象的世界,或者说是我们的世界在镜子里的像。它将是一个由反恒星、反房子、反食物等所有的反物质构成的反世界。但是反物质是什么,这一切又可能是真实的吗? 对于“反物质是什么”这个问题,并没有恶作剧的意味。反物质正如你所想象的样子——是一般物质的对立面,而一般物质就是构成宇宙的主要部分。直到最近,宇宙中反物质的存在还被认为是理论上的。在1928年,英国物理学家PaulA.M.Dirac修改了爱因斯坦著名的质能方程(E=mc2)。Dirac说爱因斯坦在质能方程中并没有考虑“m”——质量——除了正的属性外还有负属性。Dirac的方程(E=+或者-mc2)允许宇宙中存在反粒子。而且科学家们也已经证明了几种反粒子的存在。这些反粒子,顾名思义,是一般物质的镜像。每种反粒子和与它相应的粒子有相同的质量,但是电荷相反。以下是20世纪发现的一些反粒子。 正电子——带有一个负电荷而不是带有一个正电荷的电子。由CarlAnderson在1932年发现,正电子是反物质存在的第一个证据。反核子——带有一个负电荷而不是通常带有一个正电荷的核子。由研究者们在1955年的伯克利质子加速器上产生了一个反质子。 反原子——正电子和反质子组合在一起,由CERN的科学家制造出第一个反质子(CERN是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简称)。共制造了九个反氢原子,每一个的生命只有40纳秒。到1998年CERN的研究者把反氢原子的产量增加到了每小时2000个。当反物质和物质相遇的时候,这些等价但是相反的粒子碰撞产生爆炸,放射出纯的射线,这些射线以光速穿过爆炸点。这些产生爆炸的粒子被完全消灭,只留下其它亚原子粒子。物质和反物质相遇所产生的爆炸把两种粒子的质量转换成能量。科学家们相信这种方法产生的能量比任何其它推进方法产生的能量强的多。所以,为什么我们不能建一个物质——反物质反应机呢?建造反物质推进机的困难之处在于宇宙中反物质的缺乏。如果宇宙中存在相等数量的物质和反物质,我们将可能看到围绕我们的这些反应。既然我们的周围并不存在反物质,我们也不会看到物质和反物质碰撞所产生的光。 在大爆炸产生时粒子数超过反粒子数是可能的。如上所述,粒子和反粒子的碰撞把两者都破坏掉了。并且因为开始的时候有更多的粒子存在,所以现在的粒子是所有留下来的那些。今天在我们的宇宙中可能已经没有留下任何天然的反粒子。但是,在1977年科学家们发现在银河系中心附近有一个可能的反物质源。如果那个地方真的存在,也意味着存在天然的反物质,所以我们将不再需要制造反物质。 但是目前,我们将不得不创造我们自己的反物质。幸运的是,通过使用高能粒子对撞机(也叫做离子加速器)这种技术制造反物质是可行的。离子加速器,象CERN,是沿很强的环绕的超磁场排列的一些巨大的隧道,超磁场可以使原子以接近光速的速度推进。当原子通过加速器出来时,它轰击目标,创造出粒子。这些粒子中的一些就是用磁场分离的反粒子。这些高能离子加速器每年只能产生几个毫微克的反核子。一毫微克是一克的十亿分之一。所有一年之内在CERN产生的反核子只够一个100瓦的电灯泡亮3秒钟。如果要用反核子进行星际旅行将需要消耗几吨才能实现。2023-08-04 19:43:341
如何看待现代物理学中关于“暗物质”和反物质的理论和相关研究
暗物质在宇宙学中,暗物质是指那些不发射任何光及电磁辐射的物质。人们目前只能通过引力产生的效应得知宇宙中有大量暗物质的存在。暗物质存在的最早证据来源于对球状星系旋转速度的观测。现代天文学通过引力透镜、宇宙中大尺度结构形成、微波背景辐射等研究表明:我们目前所认知的部分大概只占宇宙的4%,暗物质占了宇宙的23%,还有73%是一种导致宇宙加速膨胀的暗能量。暗物质的存在可以解决大爆炸理论中的不自洽性,对结构形成也非常关键。暗物质很有可能是一种(或几种)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以外的新粒子。对暗物质和暗能量的研究是现代宇宙学和粒子物理的重要课题。-----------反物质在粒子物理学里,反物质是反粒子概念的延伸,反物质是由反粒子构成的,如同普通物质是由普通粒子所构成的。例如一颗反质子和一颗反电子(正电子)能形成一个反氢原子,如同电子和质子形成一般物质的氢原子。此外,物质与反物质的结合,会如同粒子与反粒子结合一般,导致两者湮灭,且因而释放出高能光子(伽玛射线)或是其他能量较低的正反粒子对。正反物质湮灭所造成的粒子,赋予的动能等同于原始正反物质对的动能,加上原物质静止质量与生成粒子静质量的差,后者通常占大部分。(爱因斯坦特殊相对论告诉我们,质量与能量是等价的)反物质无法在自然界找到,除非是在稍纵即逝的少量存在(例如因放射衰变或宇宙射线等现象)。这是由于反物质若非存在于像物理实验室的人工环境下,则无可避免地随即与自然界的物质发生碰触并湮灭。反粒子和一些稳定的反物质(例如反氢)可以人工制造出极少量,但却不足以达到可对这些物质验证其理论性的程度。在科学与科幻领域,都有很大的疑问关于为何所见的宇宙很明显地几乎充满了物质、是否有其他地方几乎充满了反物质,以及是否能够驾驭反物质,但在现今可见的宇宙范围中,明显的正反物质不对称性成了物理之谜中的最大难题之一。许多可能的物理过程都是在探究重子时所发现。2023-08-04 19:43:531
什么是正物质、反物质、电子、反电子……
推荐霍金的《时间简史》2023-08-04 19:44:026
反物质什么意思?
极性粒子具有正负极,极性粒子的运动状态不同,在磁场中的表现则不同。自然界根本不存在“反物质”。2023-08-04 19:44:178
物理学反物质与泯灭?
在粒子物理学里,反物质是反粒子概念的延伸,反物质是由反粒子构成的,如同普通物质是由普通粒子所构成的。例如一颗反质子和一颗反电子(正电子)能形成一个反氢原子,如同电子和质子形成一般物质的氢原子。此外,物质与反物质的结合,会如同粒子与反粒子结合一般,导致两者湮灭,且因而释放出高能光子(伽玛射线)或是其他能量较低的正反粒子对。正反物质湮灭所造成的粒子,赋予的动能等同於原始正反物质对的动能,加上原物质静止质量与生成粒子静质量的差,後者通常占大部分。(爱因斯坦特殊相对论告诉我们,质量与能量是等价的) 反物质无法在自然界找到,除非是在稍纵即逝的少量存在(例如因放射衰变或宇宙射线等现象)。这是由於反物质若非存在於像物理实验室的人工环境下,则无可避免地随即与自然界的物质发生碰触并湮灭。反粒子和一些稳定的反物质(例如反氢)可以人工制造出极少量,但却不足以达到可对这些物质验证其理论性的程度。在科学与科幻领域,都有很大的疑问关於为何所见的宇宙很明显地几乎充满了物质、是否有其他地方几乎充满了反物质,以及是否能够驾驭反物质,但在现今可见的宇宙范围中,明显的正反物质不对称性成了物理之谜中的最大难题之一。许多可能的物理过程都是在探究重子时所发现。 历史 1927年12月,英国物理学家保罗·狄拉克提出了电子的相对论方程式,即狄拉克方程。有趣的是,等式中发现除了一般正能量之外的负能量结果。这显示出一个问题,当电子趋向於朝著最低可能的能阶跃迁时;负无限大的能量是毫无意义的。但为了要弥补这条件,狄拉克提出真空状态中是充满了负能量电子的「海」,称作狄拉克之海。任何真实的电子因此会填补这些海中具有正能量的部分。衍伸这个想法,狄拉克发现海中的这些「洞」则具有正电荷。起初他认为这是质子,但Hermann Weyl指出这些洞应该是具有和电子相同的质量。1932年由美国物理学家卡尔·安德森在实验中证实了正电子的存在。在此期间,反物质有时也常被称作「反地物质」。反质子、反中子和反电子如果像质子、中子、电子那样结合起来就形成了反原子。反物质和物质一旦相遇,就相互吸引、碰撞而100%转化为光并释放出的巨大的能量,这个过程叫做湮灭。湮灭过程会释放出正、反物质中蕴涵的所有静质量能,根据爱因斯坦著名的质能关系式──E=mc05,一种在科学界受到普遍认同的理论认为,宇宙大爆炸早期曾产生了数量相当的物质和反物质,随後发生的物质和反物质的湮灭消耗掉了绝大部分的正、反物质,遗留下的少部分正物质构成了现如今的物质世界。理论上宇宙大爆炸时所产生的粒子与反粒子应该数量相同,但是为什麼现今所遗留下来的绝大多数都是正粒子,这即所谓的「正反物质对称性破坏」(对称破缺),虽然在几个粒子对撞试验中,都发现了正粒子与反粒子的衰变略有不同,及所谓的电荷宇称不守恒(CP破坏),但在数量上仍不足以解释为何现今反物质消失的问题,这在粒子物理学上仍是一大未解决的问题。尽管在人们已经在实验室中制造出了为数众多的反原子,然而目前在自然界中尚没有发现反物质。一种观点认为即使自然界中存在反物质,它也很快会和正物质发生湮灭。 时间表 1995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在实验室中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批反物质--反氢原子。1996年,美国的费米国立加速器实验室成功制造出7个反氢原子。1997年4月,美国天文学家宣布他们利用伽马射线探测卫星发现,在银河系上方约3500光年处有一个不断喷射反物质的反物质源,它喷射出的反物质形成了一个高达2940光年的「反物质喷泉」。1998年6月2日,美国发现号太空梭携带阿尔法磁谱仪发射升空。阿尔法磁谱仪是专门设计用来寻找宇宙中的反物质的仪器。然而这次飞行并没有发现反物质,但采集了大量富有价值的数据。2000年9月18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宣布他们已经成功制造出约5万个低能状态的反氢原子,这是人类首次在实验室条件下制造出大批量的反物质。 应用 因为物质与反物质的湮灭时质量可完全转换成能量,带来最大的能源效率,且单位产量是核能的千百倍或常规燃料的亿兆倍,所以一直有人研究其作为新能源的可行性,主要用於在太空很难补给燃料的太空用,甚至作为反物质武器。但是由於目前人为制造反物质的方式,是由加速粒子打击固定靶产生反粒子,再减速合成的。此过程所需要的能量远大於湮灭作用所放出的能量,且生成反物质的速率极低,因此尚不具有经济价值。此外,不带电的反物质无法以磁场束缚,保存上也是一大问题。2023-08-04 19:45:311
什么是反物质?
反物质是物质的镜像。物质由原子组成,原子又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质子带正电,电子带...通常物质中没有发现过反物质,即使在实验条件下,反质子也一瞬即逝。当你照镜子时,看一看在镜子中的那个你,如果那个镜子里的家伙真的存在,并出现在你的面前,会怎么样呢?科学家们已经考虑过这个问题,他们把镜子中的那个你叫做“反你”。他们甚至想象很远的地方有一个和我们现在的世界很象的世界,或者说是我们的世界在镜子里的像。它将是一个由反恒星、反房子、反食物等所有的反物质构成的反世界。但是反物质是什么,这一切又可能是真实的吗?对于“反物质是什么”这个问题,并没有恶作剧的意味。反物质正如你所想象的样子——是一般物质的对立面,而一般物质就是构成宇宙的主要部分。直到最近,宇宙中反物质的存在还被认为是理论上的。在1928年,英国物理学家PaulA.M.Dirac修改了爱因斯坦著名的质能方程(E=mc2)。Dirac说爱因斯坦在质能方程中并没有考虑“m”——质量——除了正的属性外还有负属性。Dirac的方程(E=+或者-mc2)允许宇宙中存在反粒子。而且科学家们也已经证明了几种反粒子的存在。这些反粒子,顾名思义,是一般物质的镜像。每种反粒子和与它相应的粒子有相同的质量,但是电荷相反。以下是20世纪发现的一些反粒子。正电子——带有一个负电荷而不是带有一个正电荷的电子。由CarlAnderson在1932年发现,正电子是反物质存在的第一个证据。反核子——带有一个负电荷而不是通常带有一个正电荷的核子。由研究者们在1955年的伯克利质子加速器上产生了一个反质子。反原子——正电子和反质子组合在一起,由CERN的科学家制造出第一个反质子(CERN是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简称)。共制造了九个反氢原子,每一个的生命只有40纳秒。到1998年CERN的研究者把反氢原子的产量增加到了每小时2000个。当反物质和物质相遇的时候,这些等价但是相反的粒子碰撞产生爆炸,放射出纯的射线,这些射线以光速穿过爆炸点。这些产生爆炸的粒子被完全消灭,只留下其它亚原子粒子。物质和反物质相遇所产生的爆炸把两种粒子的质量转换成能量。科学家们相信这种方法产生的能量比任何其它推进方法产生的能量强的多。所以,为什么我们不能建一个物质——反物质反应机呢?建造反物质推进机的困难之处在于宇宙中反物质的缺乏。如果宇宙中存在相等数量的物质和反物质,我们将可能看到围绕我们的这些反应。既然我们的周围并不存在反物质,我们也不会看到物质和反物质碰撞所产生的光。在大爆炸产生时粒子数超过反粒子数是可能的。如上所述,粒子和反粒子的碰撞把两者都破坏掉了。并且因为开始的时候有更多的粒子存在,所以现在的粒子是所有留下来的那些。今天在我们的宇宙中可能已经没有留下任何天然的反粒子。但是,在1977年科学家们发现在银河系中心附近有一个可能的反物质源。如果那个地方真的存在,也意味着存在天然的反物质,所以我们将不再需要制造反物质。但是目前,我们将不得不创造我们自己的反物质。幸运的是,通过使用高能粒子对撞机(也叫做离子加速器)这种技术制造反物质是可行的。离子加速器,象CERN,是沿很强的环绕的超磁场排列的一些巨大的隧道,超磁场可以使原子以接近光速的速度推进。当原子通过加速器出来时,它轰击目标,创造出粒子。这些粒子中的一些就是用磁场分离的反粒子。这些高能离子加速器每年只能产生几个毫微克的反核子。一毫微克是一克的十亿分之一。所有一年之内在CERN产生的反核子只够一个100瓦的电灯泡亮3秒钟。如果要用反核子进行星际旅行将需要消耗几吨才能实现。2023-08-04 19:45:401
反物质是怎样产生的?
简单说就是质子带负电,电子带正电的原子和他们组成的物质,科学已经证明有反物质存在,并在高空中捕获过反物质。 反物质和正常物质遇到一起会发生湮没,形成中子。 详细见下面 反物质是物质的镜像。物质由原子组成,原子又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质子带正电,电子带...通常物质中没有发现过反物质,即使在实验条件下,反质子也一瞬即逝。 当你照镜子时,看一看在镜子中的那个你,如果那个镜子里的家伙真的存在,并出现在你的面前,会怎么样呢? 科学家们已经考虑过这个问题,他们把镜子中的那个你叫做“反你”。他们甚至想象很远的地方有一个和我们现在的世界很象的世界,或者说是我们的世界在镜子里的像。它将是一个由反恒星、反房子、反食物等所有的反物质构成的反世界。但是反物质是什么,这一切又可能是真实的吗? 对于“反物质是什么”这个问题,并没有恶作剧的意味。反物质正如你所想象的样子——是一般物质的对立面,而一般物质就是构成宇宙的主要部分。直到最近,宇宙中反物质的存在还被认为是理论上的。在1928年,英国物理学家PaulA.M.Dirac修改了爱因斯坦著名的质能方程(E=mc2)。Dirac说爱因斯坦在质能方程中并没有考虑“m”——质量——除了正的属性外还有负属性。Dirac的方程(E=+或者-mc2)允许宇宙中存在反粒子。而且科学家们也已经证明了几种反粒子的存在。这些反粒子,顾名思义,是一般物质的镜像。每种反粒子和与它相应的粒子有相同的质量,但是电荷相反。以下是20世纪发现的一些反粒子。 正电子——带有一个负电荷而不是带有一个正电荷的电子。由CarlAnderson在1932年发现,正电子是反物质存在的第一个证据。反核子——带有一个负电荷而不是通常带有一个正电荷的核子。由研究者们在1955年的伯克利质子加速器上产生了一个反质子。 反原子——正电子和反质子组合在一起,由CERN的科学家制造出第一个反质子(CERN是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简称)。共制造了九个反氢原子,每一个的生命只有40纳秒。到1998年CERN的研究者把反氢原子的产量增加到了每小时2000个。当反物质和物质相遇的时候,这些等价但是相反的粒子碰撞产生爆炸,放射出纯的射线,这些射线以光速穿过爆炸点。这些产生爆炸的粒子被完全消灭,只留下其它亚原子粒子。物质和反物质相遇所产生的爆炸把两种粒子的质量转换成能量。科学家们相信这种方法产生的能量比任何其它推进方法产生的能量强的多。所以,为什么我们不能建一个物质——反物质反应机呢?建造反物质推进机的困难之处在于宇宙中反物质的缺乏。如果宇宙中存在相等数量的物质和反物质,我们将可能看到围绕我们的这些反应。既然我们的周围并不存在反物质,我们也不会看到物质和反物质碰撞所产生的光。 在大爆炸产生时粒子数超过反粒子数是可能的。如上所述,粒子和反粒子的碰撞把两者都破坏掉了。并且因为开始的时候有更多的粒子存在,所以现在的粒子是所有留下来的那些。今天在我们的宇宙中可能已经没有留下任何天然的反粒子。但是,在1977年科学家们发现在银河系中心附近有一个可能的反物质源。如果那个地方真的存在,也意味着存在天然的反物质,所以我们将不再需要制造反物质。 但是目前,我们将不得不创造我们自己的反物质。幸运的是,通过使用高能粒子对撞机(也叫做离子加速器)这种技术制造反物质是可行的。离子加速器,象CERN,是沿很强的环绕的超磁场排列的一些巨大的隧道,超磁场可以使原子以接近光速的速度推进。当原子通过加速器出来时,它轰击目标,创造出粒子。这些粒子中的一些就是用磁场分离的反粒子。这些高能离子加速器每年只能产生几个毫微克的反核子。一毫微克是一克的十亿分之一。所有一年之内在CERN产生的反核子只够一个100瓦的电灯泡亮3秒钟。如果要用反核子进行星际旅行将需要消耗几吨才能实现。希望采纳2023-08-04 19:46:071
反物质的主要特点
在多数理论家看来,宇宙中正反物质的大尺度分离是不可能发生的。因此,三千万光年的范围内没有反物质天体,已说明宇宙中大块的反物质是不存在的。但是理论家也相信,极早期宇宙中正反物质应当等量。这样,需要做的事是寻找物理机理,来说明宇宙如何才能从正反物质等量的状态过渡到正物质为主的状态。这里,理论家也遇到了非常尖锐的困难。按照大爆炸理论,甚早期宇宙介质的温度非常高。粒子间的热碰撞会成对地产生任何基本粒子。当粒子的成对湮灭与成对产生达到统计平衡,宇宙介质就是一切基本粒子构成的混合气体,且任一种稳定或不稳定的粒子都有接近相等的数密度。至于重子和反重子的数目是否严格相等,这不是由物理规律决定,而是由初条件决定的。在理论家看来,在最初的宇宙中正反粒子应当等量才自然。但是易于看出,若这想法是对的,重子的守恒性立即会给出与事实明显不符的推论。当宇宙的膨胀使气体温度降至10 ^13 K以下,由于粒子的热动能已不够,热碰撞成对产生重子已不可能。于是湮灭过程将使正反重子的数目同时迅速下降。最终,宇宙中将既没有重子,也没有反重子。这显然不是真实宇宙的情景。事实上,今天宇宙中光子的数目最多.重子的数目是它的十万万分之一左右,反重子的数目很可能还要低许多量级。如果重子数B的守恒性是严格的物理规律,要宇宙从正反重子等量的状态演化成今天这样的状态是不可能的。然后,理论家又不能相信在原始的宇宙中重子就会多于反重子,那么问题的出路在哪儿?重子数B的守恒性肯定是严格成立的物理规律吗?至今难以计数的粒子实验确实没有发现过一个破坏重子数守恒的事例,但是这并不说明它一定是严格的规律。回顾一下化学的发展可作借鉴。化学反应是元素的重新组合。经验表明,在重组合的前后,每一种元素的原子数是守恒的,无数的化学实践表明没有例外。想把汞变金的炼金术的失败,更从反面提供了证明。但是有了核反应的知识后人们已清楚知道,汞变成金完全可能,关键在于要有高的能量让原子核发生变化。化学反应是在粒子能量小于1MeV的条件下进行的,这条件下原子核不能相互接触,核反应就不能发生。若过程中粒子的能量超过1MeV,原子核之间就能充分接近,那么原子核就能变化了,原子数的守恒性也就随之破坏了。由此看来,原子数在化学过程中的守恒不是偶然的,但是它仅是低能下的唯象规律,而不是普遍成立的自然规律。借鉴同样的道理,重子数的守恒性也可能仅是一定能量范围的唯象规律,而不是普遍成立的。当粒子的能量更高,重子数的守恒性完全可能会不成立,这正是今天的理论家看到的出路。从70年代中期起,粒子物理中由弱电统一理论的成功,掀起了研究相互作用大统一的潮流。按这样的理论,高能下发生破坏重子数守恒的过程是自然的事,粒子物理中的这一潮流与宇宙学解决正反物质不对称疑难的需要不谋而合了。于是这疑难问题作为粒子物理和宇宙学的交叉领域而得到了很多进展。人们已清楚,要从正反物质等量的早期宇宙演化出今天正物质为主的状态,除了重子数守恒须可能被破坏外,正反粒子的相互作用性质还必须有适量的差别。由于超高能下的粒子物理规律至今还没有被掌握,因此实际上自然界是否确实具备这两个要素,尚不能回答,人们正在试探和摸索之中,如果今天的宇宙中只有正物质天体是事实,问题是否能按这思路得到解决也还并不完全肯定。总之,为彻底揭开宇宙反物质之谜,前面还有漫长路要走。人们已能预料,这问题的解决不仅对认识宇宙是重要的,它对物理学的影响也将是很深刻的。下面是小说《天使与魔鬼》(丹·布朗著)中提到的一些:反物质是人类目前所知的威力最大的能量源。它能以百分之百的效率释放能量(核裂变的效率是百分之一点五)。反物质不造成污染,也不产生辐射,一小滴反物质就可以维持整个纽约城全天的动能。先别过于乐观,其中可隐藏着危机……反物质极不稳定,它可以把接触到的任何东西化为灰烬……连空气也概莫能外。仅仅一克反物质就相当于20万吨当量的核炸弹的能量——比当年扔在广岛的那颗原子弹要强20多倍。当物质与反物质接触,原子最外层的电子因为所带电荷相反而抵消,原子核中的质子也因同样的原因相互抵消,而反中子因磁性与中子相反而与中子进行强烈的碰撞发出惊人的能量。爱因斯坦曾计算过这种完整的能量释放比率,跟这种完全的能量释放相比,核裂变就像划燃一根安全火柴一样微不足道。在EVE等太空类游戏中也有所涉及,比如以此为背景的反物质弹。2023-08-04 19:46: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