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迁
-
西汉著名的历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司马迁,虽没有到过泰山的确切记载,但他对泰山的钦敬之情是众所周知的。西汉元封元年,汉武帝第一次封禅泰山,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作为史官,本应来泰山参加封禅,但是他却因故留在洛阳。司马谈对参加封禅视为他政治生命 中的一件大事,不能东行参加封禅大典,令他异常遗憾和失望,终于忧愤成疾,卧床不起。这时,恰好司马迁外游归来与父亲相见,于是司马谈握着司马迁的手流着泪说:“我们的祖先是周朝的官吏,远祖还有大功于夏,是百官之长,后世逐渐衰弱难道天将灭绝于我吗?你如果能继任太史官职,那就能继承祖业了。现在汉朝的天子继承了数千年来封禅泰山的大统,封禅于泰山,而我却不能随行,这是命中注定的呀!我死之后,你一定会继任太史官职的,做了太史不要忘了我所渴望的著书立说的意愿。”司马迁从父亲的言谈话语之中看出封禅泰山的大典对光宗耀祖是何等重要。
司马迁没有辜负父亲的愿望,即使在受了宫刑之后,仍矢志不移,决心忍辱完成父亲未竟之业。他在给好友任安的《报任安书》中,表达了他受刑之后的痛苦心情,并提到写作《史记》的意图和完成的决心。就在这篇著名的书信之中,司马迁把泰山融入千古名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可见,在司马迁的心目中,泰山是一个庄重、威严、雄伟可亲的象征。
后来,人们使用“泰山”“鸿毛”这两 种轻重反差极大的物体来比喻轻重悬殊的两种事情。
- 铁血嘟嘟
-
人固有一死
人固有一死,这句话出自司马迁《报任安书》。整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注释:
固:固然,虽然,必然的意思.
或:有的人
于:比 相比
泰山:山东泰安的泰山,比喻伟大
鸿毛 :也是鸟的羽毛,比喻渺小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人都有一死,有的人死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却像鸿毛一样轻.
译:人终究免不了一死,但死的价值不同,为了人民正义的事业而死就比泰山还重,而那些自私自利,损人利已的人之死就比鸿毛还轻。
司马迁从父亲的言谈话语之中看出参加封禅泰山的大典对光宗耀祖是何等重要。司马迁没有辜负父亲的愿望,即使在受了宫刑之后,仍矢志不移,决心忍辱完成父亲未竞之业。他在给好友任安的《报任安书》中,表达了他受刑之后的痛苦心情,并提到写作《史记》的意图和完成的决心。就在这篇著名的书信之中,司马迁把泰山融入千古名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可见,在司马迁的心目中,泰山是一个庄重、威严、雄伟可亲的象征。征。已赞同2195| 评论(11)
- 水元素sl
-
人总会死,有人的死比泰山还重,有人的死比羽毛还轻。
是说有人死得其所有价值,有人的死无足重轻,没有意义.举个例子:轻于鸿毛:东汉,董卓奸贼,篡权换君。作恶多端,人神共愤。后被吕布杀死,尸体被弃城内,百姓纷纷割其肉啖之,以泄心头之恨。因其过于肥胖,有百姓把其肚皮隔开,捻上灯绳,点了个人体油灯。(详见《三国志》)
重于泰山:明朝,清官海瑞,一生廉洁,为官正派,万民敬仰。最后死于南京。时,超30万百姓含泪为其送葬,民心之深可见一斑。(详见《明朝那些事儿》)
- 阿啵呲嘚
-
人终有一死,要么比泰山更重(死得有意义),要么比鸿雁的羽毛还要轻(死了都不值一提)。
下面故事给你看看,或许有用滴~
画外音: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后,忍辱负重,以心灵和血肉之躯完成了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以后的几千年里,这部伟大的著作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又如一座高耸的丰碑,屹立在中国文学和历史的长河之中,后人无法超越也难以企及,这个人就是司马迁,这部史学著作就是《史记》。《史记》是二十四史之首,它记载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约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我国传统国学精品中,唯有《史记》是无以伦比的“百科全书”。鲁迅先生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它的作者司马迁本是西汉时期的一位普通史官,在我国封建社会为数众多的史官当中并无特别之处,但为什么司马迁后来能够写出《史记》这样伟大的历史巨著,是什么改变了司马迁的人生轨迹,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带领我们穿越上千年的历史时光,走进史圣司马迁的内心世界,阅读一部伟大的通史巨著,《百家讲坛》大型节目王立群读《史记》之史家绝唱。
大家好,从今天起,我们开始读《史记》。《史记》开创了中国史传文学的先河,在《史记》之前,中国的历史书只有两类,一类是编年体,就是按年代来记述历史的,这其中最有名的像《春秋》,像《左传》,这是编年体的;另一类就是国别史,按时国家来记载历史的,比如说像《国语》,像《战国策》。没有纪传体的通史。所谓纪传体就是按人物为中心来记述历史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这一点对后世影响很大,所以从《史记》以后,中国所有的正史,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二十四史都是纪传体。不过《史记》是纪传体的通史,其他诸史都是纪传记的断代史,就是一个朝代一个朝代的历史。
《史记》和其他的史书虽然都是二十四史,但是有很大的差别。第一点,《史记》充满了爱憎之情,这一点是其他史书不具备的。本来一个史学家记述历史只要求客观地、公正地记述,不要求抒发感情。但是《史记》记述人物的时候,往往带着作者自己强烈的爱憎之情。他特别对一些悲剧人物,像《项羽本纪》写项羽,《李将军列传》写李广,对这些人物的记述,《史记》可以说写的是悲歌慷慨,荡气回肠,非常令人感动。《史记》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对人物的记述融入了很多文学的手法。比如说“鸿门宴”,“鸿门宴”一直被选为我们高中语文课本的传统教材,达半个多世纪。“鸿门宴”简直就是一部小说。第三,《史记》还起填补了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许多人物史的空白。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史记》的话,我们中华民族很多伟人我们今天就不知道了。比如说《论语》的作者孔子,司马迁在《史记》中间写了一个《孔子世家》,第一次完整地勾划了孔子的一生。这是迄今为止有关孔子的第一部,也是最权威的一部人物传记。《史记》还融入了作者对封建帝王的批判,这一点就更不简单。我们可以举两个例子来说,司马迁在《史记》中间批判最尖锐的是两个人,一个是大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刘邦,第二个是司马迁生活的当代皇帝汉武帝。一个史学家敢批判开国皇帝,敢批判自己的顶头上司,这是了不得的。没有胆量是不敢写的,司马迁既写了汉武帝广招贤才,最终成就大业的他的事迹,同时也写了刘邦心胸狭隘,杀戮功臣,语言粗俗,写了他很多不良的记录。至于对汉武帝的揭露更是比比皆是,这就是《史记》的实录精神,批判精神,这么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是谁来完成的呢,是司马迁。司马迁的身世其实并没有特别之处,他是一个史官家庭,行过万里路,读过万卷书,双师从过当时的一些名师,这都是当时的一些普通的史官所具备的。那么是什么事件让司马迁完成了一个巨变,由一位普通的史官,变成了一个伟大的史学家呢?是命运。
画外音:公元前145年,司马迁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史官世家,他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武帝时期的史官。司马谈去世之后,司马迁继承了他父亲的职务,继续在汉武帝朝担任史官。在这种情况下,司马迁阅读了大量的宫廷藏书,这些都为《史记》有写作做了准备。但是,如此家学,如此经历,如此条件的史官在中国封建社会不足为奇。充其量,司马迁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史官而已。那么,是什么事件使司马迁完成了由一位普通史官到伟大史学家的转变呢?
公元前99年汉武帝时期,因为外交上的失败,汉匈关系又紧张起来,汉朝与匈奴的战端重开,汉武帝派自己的宠妃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然而就是这次与匈奴开战,引发了后来司马迁命运的转变,那么在与匈奴的作战中,到底是什么事件改变了司马迁的命运轨迹呢?
这个事件发生在汉武帝的天汉二年,也就是公元前99年,这一年,汉武帝派了一位将军叫李广利,此人是汉武帝最宠幸的爱妃之一李夫人的长兄,就是他最喜欢的嫔妃李夫人的哥哥,让李广利带领军队去攻打匈奴。当然汉武帝的主观目的是想让李广利借着军功封侯。同时,为了保证李广利从军的顺利,汉武帝让当时的一位名将叫李陵,让李陵去为李广利搞后勤保障,史记的记载叫“将辎重”,就是去做后勤保障。但是李陵不愿意这样做,李陵公开提出来,他愿意带他的五千步兵单独出征,以分散匈奴对李广利的军事压力。这件事情,让汉武帝心里很不满。武帝就觉得李陵太不给面子,所以就告诉李陵,我没有多余的骑兵配给你。那言外之意说,你要出征你就带你的五千步兵出征。就在这种情况下,李陵就带着他的五千步兵出征了。当然李陵出征的开始很顺利,没有遇到什么阻力,而且李陵还马上派人回来,画了地图,回来向汉武帝报告了进军顺利的情况,武帝也很高兴。
但是后来的情况就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因为李陵的五千步兵,遇见了匈奴大单于带领的三万匈奴的主力。李陵确实很能打,李陵的五千步兵把大单于的三万军队杀死了几千人。大单于兵力虽然是六倍于李陵,但是占不到便宜,所以匈奴的单于就觉得李陵这个步兵太不简单,一怒之下,因为他觉得我三万人打不垮你的五千人,心里过不去。紧急之下,他又把左右贤王调来了八万军队,加上大单于的军队一共是十一万骑兵,对付李陵的五千步兵。李陵在这种情况下是且战且退,而且是越战越勇,最后打到匈奴的大单于都觉得这个仗打不下去。大单于就准备撤兵了,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个意外的突发事件,这个事件,就是李陵有一个部下,受了他上级的侮辱,这个人一怒之下,去投靠了匈奴的单于,叛逃了,然后,就报告了李陵这个军队的两个重要的绝密军情。第一,李陵没有后援部队,你可以放心地打,他没有后援。第二,李陵的这个步兵之所以能够打,主要依靠的是他有一种可以连发连射的弓箭,叫弩机。它就是一种弓箭的升级改造版本,这个箭它用机器发射,可以连发连射的,说他弩机的箭快要用完了。这样一说,这个匈奴的单于就觉得有希望了,也不撤兵了,然后集中他的军队对李陵发动总攻。而且李陵的军队当时行进在山谷里,这个单于的军队,匈奴的军队,是在两边的山上,往这个山谷里面扔这个大石块,所以李陵剩下的三千士兵伤亡惨重,这个仗打不下去,而且箭没有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李陵就觉得打不下去,分散突围吧。突围的时候,最后他的三千士兵中间只有四百个人逃回来了。李陵的副手阵亡了,李陵是被俘投降了,这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李陵事件。
李陵兵败投降的消息传到汉武帝的耳中的时候,汉武帝是震怒,非常生气,大臣们看到皇帝生气了,舆论是一边倒,大臣们纷纷要求要严惩李陵。就是在这个时候,汉武帝看见了他身边的司马迁,因为司马迁作为太史令朝议的时候他是要参加的,他问司马迁什么看法。司马迁看见武帝非常生气,他为了宽一宽汉武帝的心,司马迁就讲了三点:第一,李陵是个国士。国士是一国之中最优秀的人才称之为国士,李陵是个国士,他一心一意想的就是报效国家,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李陵以五千步兵,和匈奴单于打了十几天仗,且战且退,他杀的敌人远远超过了他五千步兵的人数,他立下的功劳也足以告慰天下。第三,司马迁认为司马迁不是真降,是伪降。李陵将来如果有机会的话一定会找机会报答汉朝的。
本来司马迁说这几句话,是想宽汉武帝的心,同时也为李陵做一点开脱,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这个话刚刚落地,汉武帝是龙颜大怒,立即把司马迁下到牢狱之中,定为诬上,就是诬陷皇上。这是一个非常重的罪啊,诬上罪处理的决定,死刑。司马迁就因为李陵之祸一下子被打入死囚牢,判了死刑。
按照汉代的规定,判为死刑的人有三种选择:第一,伏法受诛,就是等着被处决;第二,以钱赎命,就是交出来五十万,可以免死;第三,接受宫刑,宫刑就是阉割一个男子的生殖器官,这叫宫刑。司马迁这个时候已经《史记》开始写作了一段时间,如果这个时候他接受死刑的话,《史记》就完了,《史记》就写不出来了。在这种情况下,司马迁不可能接受死刑,那么不能接受死刑剩下两条路。第一,拿钱来,第二,接受宫刑。司马迁这个官,虽然是太史令,经常在皇帝身边,但是属于中低收入啊,司马迁家里没有钱,拿不起五十万,只剩一条路。你又不愿意死,又没有钱,剩下一条路——宫刑。所以司马迁最后为了完成《史记》接受了宫刑。这件事情,就是我们所说的影响司马迁,改变司马迁一生的一个最大的事件——李陵事件。
画外音:李陵之祸对司马迁来说无疑是一次重大的打击,司马迁在绝望中选择了宫刑。宫刑不单是残酷的肉刑,也是对精神和尊严的粗暴践踏。西汉时期,很多人甘愿一死,也不愿意接受宫刑。那么选择宫刑对司马迁来说意味着什么呢?他的生活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李陵事件对司马迁影响非常之大。
首先,身份另类。司马迁原来的身份本来是中央政府的一个官吏,接受宫刑了以后,他成了一个不是太监的太监了,这个对于司马迁来讲打击太大,因为他的身份变了。首先,成了一个男人的另类,他不是男人。第二,他成了一个士大夫的另类,他不可能被士大夫的阶层所接受。第三,他成了一个文化人的另类,也就是说司马迁本来是个文化人,是一个士大夫,是一个读书人。但是现在,他原来所归属的群体把他开除了,不承认他是男人,不承认他是文化人,不承认他是士大夫。这个对司马迁的打击非常之大,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终生羞辱。司马迁在谈到自己接受宫刑痛苦的时候,说过几句非常沉痛的话。他说,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说一个人活在世上,你做的最大的错事,莫过于侮辱了你的祖宗。说一个人在社会上生活,你被人指责的最大的过失,莫过于你接受了宫刑。所以司马迁后来谈到,他在一篇很有名的书信,叫做《报任安书》,也叫做《报任少卿书》,在这个书信中间谈到他接受宫刑以后的那个痛苦。他说是“肠一日而九回”,说肠子一天不知道要转动多少次。“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他说坐到家里头,就精神恍惚,出去以后,不知道往哪里去。“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一想起接受宫刑的痛苦,脊背上的冷汗马上就渗出来,把他的衣服,后背的衣服全部给浸湿了,湿透了。所以他觉得接受宫刑以后,这个耻辱和他的生命是相伴的。所以司马迁感到这个耻辱是太大了,这是第二点。
第三点,才命相违。司马迁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但是李陵之祸的这个命运,让他的才和他自己的命发生了尖锐的冲突。所以他说他自己啊,即使才怀随和,行若由夷,就是说我怀着像和氏璧,像随侯珠,那样的才能,我即使像古代的那个贤人许由、伯夷,那么高洁的高士,但是别人看我怎么样呢?把我看得一钱不值。“终不可以为荣”啊。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人他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人的社会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根本的区别。作为一个社会性的人,他必须要得到社会的承认。司马迁接受宫刑后,最大的一点就是他不被这个社会所承认。所以司马迁保全自己生命的代价,是付出了作为一个人的尊严,这是一个惨痛的代价。所以接受宫刑以后,作为男人的司马迁死掉了,作为一个封建士大夫的司马迁也死掉了,但是在《史记》中间激扬文字的那个太史公却获得了新生。这就是司马迁一个历史性的转变。
画外音:西汉时期,宫刑是一种残酷的精神与身体的双重惩罚,受刑者终生受辱,生不如死,就连司马迁这样意志坚强、胸怀大志的人,每当想起自己受宫刑这一耻辱都要发汗沾衣。可以想见,宫刑是一种多么残酷的刑罚。而接受宫刑的司马迁已经四十七岁了,《史记》的写作进行了一段时间,那么在接受了精神与身体的双重折磨以后,即将迈入知天命之年的司马迁,对人生,对社会有一个什么样的认识呢?
接受宫刑以后,司马迁被迫从一个被人们看不起的社会最底层的那个社会身份去看待人,看待人生,看待历史,所以他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他接受宫刑之前,和二十四史的其他史学家对人物的评价,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那么这种改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谈。
首先,改变了司马迁的生死观。我们都知道司马迁说过几句非常有名的话,说“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对生死的看法在李陵之祸的前后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比如我们看《史记》,《史记》中间有一篇叫《季布列传》,写项羽手下的一个将军叫季布。这个人在项羽手下是一员猛将,多次打败刘邦,所以刘邦对他很恨。项羽自杀以后,那么刘邦一直通缉季布,而且下令,谁要窝藏季布要夷谁三族。季布没有办法就先投靠了一个人家,后来由这个人家将他转卖到当时的一个大侠郭家(应为朱家)的家里头。郭家知道买来的这个奴仆就是季布,然后郭家(朱家)到京城亲自找到刘邦最信任的太仆,就是夏侯婴,滕公,就是替刘邦赶车的车夫。然后给滕公讲了一番话,说你刘邦当了国君以后,你能把项羽手下的臣子杀光吗?不可能啊,而且你刚刚得了国君,你就为了报自己一己之私怨,非要杀季布这个人。如果你真把季布逼急了,那么要么他向北面逃向匈奴那儿,要么他向南面跑到南越那儿去,你不等于拿一个壮士去资助你的敌人吗?说完这个话以后滕公很信,相信郭家(朱家)的话,他用这个话去劝刘邦,刘邦后来听了这个劝以后就赦免了季布。季布在刘邦那个朝做了郎中,到了惠帝朝,季布就做了中郞将,到了文帝朝,季布就做了太守。季布后来成为西汉开国的名臣。司马迁在最后谈到季布的时候他就非常有感慨,季布在项羽在世时那么一个将军,他最后能够那么忍辱负重地去做人家的奴隶,他不觉得做奴隶为耻,他就是因为觉得自己有才,这个才不能白白地浪费掉,所以他忍辱负重地活下来。我们看司马迁对季布的认识,对季布的评价,实际上是他经历了李陵之祸以后,他才认识了季布,他才能够正确地评价了季布。所以我们读史书,我们读《史记》,要想真正地读懂《史记》,我们必须要领悟人生,领悟社会。我们对人生对社会理解得越深刻,越能对《史记》领悟得越深刻。
再一点,司马迁接受宫刑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家里没钱啊,要有钱司马迁何至于受此大辱啊。所以李陵事件以后,司马迁对钱有了崭新的看法。所以司马迁就觉得,人追求富有是人的本性,是没有过错的,只要取之有道。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中间专门写了一篇叫《货殖列传》,在《货殖列传》中间他充分地肯定了人们追求富有的正当性。所以司马迁举了很多例子,其中最有名的有这么一段话,他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说天下的人熙熙攘攘跑来跑去为了什么?都是为了一个“利”。他说上至诸侯王,下至编户百姓,人们都在追求利,追求利本身并不是错的,错的只是你追求利的不正当的手段。而这个观点,也是司马迁从自己的惨痛的教训中间总结出来的。所以司马迁在两千多年之前,就认识到人们追逐物质利益的正当性是非常了不起的。我们应当感谢司马迁,应当感谢《史记》。
再一点,李陵之祸也彻底地改变了司马迁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所以《史记》对许多人物的评价表现得特别犀利深刻,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史记》有一篇叫《萧相国世家》,写刘邦手下的一个重臣叫萧何。萧何是刘邦最信任的大臣啊,但是在汉高祖十年陈豨叛乱的时候,吕后说韩信勾结陈豨叛乱,把韩信杀了。当刘邦得知吕后杀了韩信以后,刘邦立即加封了萧何,给萧何加封了五千户,而且给萧何派了五百里名士兵。萧何很高兴,宴请文武百官。可是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人,这个人叫召平,他去到萧何的宴会上去打他的兴头,为他吊丧。说皇上在外面平叛,你并没有什么特殊的贡献,之所以对你加封,是因为皇上因为韩信的事件以后对你不信任了。这个加封之后一旦皇上回来肯定要收拾你,萧何听了以后酒也不喝了,把宾客全部赶走,找不出来一个办法。这个人就帮他想了一个办法,说你怎么办呢?你要想化解这场危机,那你只有怎么办,你把你家里的财产全部捐出来。这个萧何没有办法,就忍痛把自己的全部家财捐给刘邦作为军费开支。当萧何把自己全部家财捐出来的这个奏章送到刘邦手里以后,司马迁写了五个字“高帝乃大喜”。汉高祖刘邦看到萧何的奏章后非常高兴,这五个字来之不易,这五个非常深刻地把一个开国皇帝对开国功臣的猜忌心理揭露得淋漓尽致。刘邦可以怀疑任何人,但是刘邦不应该怀疑萧何。萧何当年跟刘邦是在一个县,当萧何是一个副县级干部的时候,刘邦还是个泗水亭长啊,萧何当时就很照顾他。从刘邦起兵以后,萧何就跟着刘邦。而且萧何不是一个人跟,他是带着全族的人跟着刘邦打天下。所以刘邦打了天下以后要论功行赏,大臣们都主张说曹参功劳第一,应当曹参先封。刘邦说不对,应该先封萧何。刘邦当时还举了一个很有名的例子,他说你看见那个打猎的吗?打猎的时候有猎人,还有猎狗,那个猎狗是追捕猎物的。你们所有在外面攻城掠地的大将都不得是那个猎狗,所以你们叫功狗。而那个萧何他是指使猎狗追逐猎物的猎人,他叫功人。刘邦就提了这么个理论,说萧何是功人,曹参这些人都是功狗,那么狗和人相比谁的功劳大呢?当然人的功劳大。所以萧何第一,曹参第二。这么一个萧何,刘邦晚年竟然猜忌到他,而司马迁就把这个刘邦对功臣的猜忌给揭露出来了。二十四通读下来,没有一个史学家能够像司马迁这样犀利深刻地把开国皇帝的内心的隐秘剖析得如此清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李陵事件以后,司马迁对皇帝的专制,对皇帝的残忍,有了新的认识。汉武帝借李陵事件戕害了司马迁,他也改变了司马迁的人生的轨迹。同时,汉武帝的作为也造就了一个伟大的史学家和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史记》。
那么,我们的读《史记》从下一讲开始,读《史记》就从和司马迁的人生关系最密切的汉武帝开始讲起。汉武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是怎么样登上权力顶峰的,请看下集《宫闱角逐》。
- meira
-
西汉著名的历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司马迁,对泰山的钦敬之情是众所周知的。
西汉元封元年,汉武帝第一次封禅泰山,司马迁的父亲作为史官,本应来泰山参加封禅,但是他却因故留在洛阳。他对参加封禅视为他政治生命中的一件大事。不能东行参加封禅大典,令他异常遗憾和失望,终于忧锁成疾,卧床不起。
这时,恰好司马迁外游归来与父亲相见,于是他握着司马迁的手流着泪说:“我们的祖先是周朝的官吏,远祖还有大功于夏,是百官之长,后世逐渐衰弱,难道天将灭绝于我吗?你如果能继任太史官职,那就能继承祖业了。现在汉朝的天子继承了数千年来封禅泰山的大统,封禅于泰山,而我却不能随行,这是命中注定的呀!我死之后,你一定会继任太史官职的,做了太史不要忘了我所渴望的著书立说的意愿。”
司马迁从父亲的言谈话语之中看出参加封禅泰山的大典对光宗耀祖是何等重要。司马迁没有辜负父亲的愿望,即使在受了宫刑之后,仍矢志不移,决心忍辱完成父亲未竞之业。他在给好友任安的《报任安书》中,表达了他受刑之后的痛苦心情,并提到写作《史记》的意图和完成的决心。就在这篇著名的书信之中,司马迁把泰山融入千古名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可见,在司马迁的心目中,泰山是一个庄重、威严、雄伟可亲的象征。
报任安书 作者:司马迁
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用,而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是也。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遗风矣。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抑郁而无谁语。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何则?士为知己用,女为说己容。若仆大质已亏缺,虽材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
书辞宜答,会东从上来,又迫贱事,相见日浅,卒卒无须臾之间得竭指意。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上雍,恐卒然不可讳。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则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请略陈固陋。阙然不报,幸勿过。
仆闻之,修身者智之府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符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讬于世,列于君子之林矣。故祸莫僭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昔卫灵公与雍渠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爰丝变色;自古而耻之。夫中材之人,事关于宦竖,莫不伤气,况伉慨之士乎!如今朝虽乏人,奈何令刀锯之余荐天下豪隽哉!仆赖先人绪业,得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矣。所以自惟:上之,不能纳忠效信,有奇策材力之誉,自结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阙,招贤进能,显岩穴之士;外之,不能备行伍,攻城〔野战〕,有斩将搴旗之功;下之,不能累日积劳,取尊官厚禄,以为宗族交游光宠。四者无一遂,苟合取容,无所短长之效,可见于此矣。乡者,仆亦尝厕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议。不以此时引维纲,尽思虑,今已亏形为埽除之隶,在阘茸之中,乃欲印首信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嗟乎!嗟乎!如仆,尚何言哉!尚何言哉!
且事本末未易明也。仆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奉薄技,出入周卫之中。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故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务壹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而事乃有大谬不然者。夫仆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相善也,趣舍异路,未尝衔歪酒接殷勤之欢。然仆观其为人自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已奇矣。今举事壹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仆诚私心痛之。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横挑强胡,昂亿万之师,与单于连战十余日,所杀过当。虏救死扶伤不给,旃裘之君长咸震怖,乃悉徵左右贤王,举引弓之民,一国共攻而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然李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流涕,沫血饮泣,张空弮,冒白刃,北首争死敌。陵未没时,使有来报,汉公卿王侯皆奉觞上寿。后数日,陵败书闻,主上为之食不甘味,听朝不怡。大臣忧惧,不知所出。仆窃不自料其卑贱,见主上惨凄怛悼,诚欲效其款款之愚。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汉。事已无可奈何,其所摧败,功亦足以暴于天下。仆怀欲陈之,而未有路。适会召问,即以此指推言陵功,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未能尽明,明主不深晓,以为仆沮贰师,而为李陵游说,遂下于理。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因为诬上,卒从吏议。家贫,财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壹言。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圄之中,谁可告愬者!此正少卿所亲见,仆行事岂不然邪?李陵既生降,聩其家声,而仆又茸以蚕室,重为天下观笑。悲夫!悲夫!
事未易一二为俗人言也。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螘何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棰楚受辱,其次鬄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支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厉也。猛虎处深山,百兽震恐,及其在穽槛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入,削木为吏议不对,定计于鲜也。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棰,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何者?积威约之势也。及已至此,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且西伯,伯也,拘牖里;李斯,相也,具五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乡称孤,系狱具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居室。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财。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曷足怪乎!且人不能蚤自财绳墨之外,已稍陵夷至于鞭棰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亲戚,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不得已也。今仆不幸,蚤失二亲,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耎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湛溺累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若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俶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戹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及如左丘明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仆窃不逊,近自讬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适会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戮笑,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霑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臧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湛,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指谬乎。今虽欲雕瑑,曼辞以自解,无益,于俗不信,祗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尽意,故略陈固陋。谨再拜。
- hi投
-
重要的是理解其中两个字的意思:
固:本来
或:有的人
所以全句的意思是:
人本来都要死,有的人(的死)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的死)比鹅毛还轻.
- 拌三丝
-
人总会死,有人的死比泰山还重,有人的死比羽毛还轻。
是说有人死得其所有价值,有人的死无足重轻,没有意义
- 大鱼炖火锅
-
这句话是司马迁在监狱受酷刑时说的.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有些人生命的价值比泰山还重,死得伟大,轰轰烈烈,有些人生命价值比鸿毛还轻,死得毫无价值.
- 可桃可挑
-
人生短暂,在有生之年一定要做出对社会和生活有意义的事,不要虚度光阴。生命是有价的,可责任和精神的力量是无价的。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
- 瑞瑞爱吃桃
-
人一定会死
但
死得轰轰烈烈 有价值
就是重于泰山
死得应该(背叛国家/或无贡献)
就是轻于鸿毛
- 小白
-
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 苏萦
-
这话听着真别扭。
- 康康map
-
是生存的价值
- 北境漫步
-
好
我国古代《二十四史》的第一部是
史记2023-08-03 17:54:5711
24史的第一史是哪部史书
国古代《二十四史》的第一部是汉代司马迁写的《史记》。《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壁”。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由于《史记》的写法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式的历史写作手法,故将和《史记》一样用纪传体写作的史书称“正史”。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2023-08-03 17:55:401
二十四史第一部是什么史书
《二十四史》的第一部是汉代司马迁写的《史记》。《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二十四史》:《二十四史》分别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严格的说,《二十四史》各有得失,如《史记》、《汉书》、《旧唐书》相对而言质量上乘。《魏书》《新唐书》《明史》等问题比较多。2023-08-03 17:56:081
我国古代《二十四史》的第一部是什么?
《史记》是我国古代《二十四史》的第一部2023-08-03 17:56:453
二十四史的第一史是哪部史书
二十四史的第一史是哪部史书如下:《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二十四史是我国历史上各朝代由官方编撰或认可的史书,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开始,到明朝崇祯皇帝为止,共计二十四部。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史》、《新唐史》、《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其余二十三部史书都是不同程度仿照《史记》而成,故人们将《史记》称为“二十四史之首”。《史记》记载了上至三皇五帝的传说时期,下到汉武帝初年,前后三千多年,共计一百三十卷,五十余万字,全部由司马迁一人一手完成。书中内容从事实出发,不仅对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制度进行书写,还对社会底层人群详加描述;不仅限于史学,在文学和哲学方面也有很高建树。比如,“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等,都出自《史记》一书。《史记》的历史地位和史学价值在于,在它出现之前,没有更早、更真实、更系统、时间跨度更长的史学著作。鲁迅曾盛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由此,足以看出《史记》的历史地位之高。2023-08-03 17:57:081
我国古代二十四史的第一部是什么
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二十四史总共3249卷,约有4000万字,它记叙的时间,从第一部《史记》记叙传说中的黄帝起,到最后一部《明史》记叙到明崇祯17年止,前后历时4000多年,用统一的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二十四史的内容非常丰富,记载了历代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事迹。2023-08-03 17:57:261
我国古代的 【二十四史】的第一部是什么?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作者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大约卒于汉武帝征和三年。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司马谈打算编写一部通史,愿望没有实现就死去了。临死的时侯,嘱咐司马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司马迁幼年时就很刻苦,十岁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后来跟着董仲舒、孔安国学过《公羊春秋》《古文尚书》。汉武帝元朔三年,司马迁二十岁,满怀求知的欲望,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到处考察古迹,采集传说。通过对历史遗迹和西汉建国前后的史实的实地调查,司马迁开阔了胸襟,增长了知识,为后来编写《史记》作了很好的准备。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有条件看到大量的图书文献和国家档案,这对司马迁编写《史记》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 汉武帝太初元年,司马迁开始编写《史记》。天汉二年,李陵率兵随李广利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向司马迁询问对李陵的看法,于是,司马迁说,李陵投降,是因为众寡不敌,又没有救兵,责任不全在李陵身上。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有意替李陵回护开脱,贬责汉武帝的爱姬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于是,把司马迁投进监狱,处以腐刑。三年后他被赦出狱,更加发奋写作《史记》。大约在征和二年,基本上完成了编撰工作。司马迁死后许多年,他的外孙杨恽才把这部五十二万多字的不朽名著公诸于世。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少十篇。三国魏张晏指出这十篇是《景帝本纪》、《武帝本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后人大多数不同意张晏的说法,但《史记》残缺是确凿无疑的。今本《史记》也是一百三十篇,有少数篇章显然不是司马迁的手笔,汉元帝、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写过《史记》,今本《史记》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补作。 《史记》取材相当广泛。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国策》、《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地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2023-08-03 17:57:351
二十四史中第一部完整意义上的通史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2023-08-03 17:57:421
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的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汉书》。( )
【错误】本题考查人文历史。《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故表述错误。2023-08-03 17:57:571
(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实录、信史”,为“二十四史”之首。
【答案】:D《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例,被誉为“实录、信史”,为“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023-08-03 17:58:041
史记24史中第一部全书共几篇叙述了上起皇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现在是年的历
史记24史中第一部全书共几篇叙述了上起皇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现在是年的历?《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帝王传记)12篇,世家(记诸侯本系)30...2023-08-03 17:58:243
《二十四史》只有一部是完全意义上的通史,是哪一部?
是《史记》这一部,《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记载了3000多年的历史。2023-08-03 17:58:314
我国古代二十四史的第一部是
第一部是史记~~~~~~~~~~~~~~~~~~~~~~~~~~~~~~~~~~~~~~~~~~~~~~~~~~~~~2023-08-03 17:58:589
《二十四史》其中哪一部是完全意义上的通史?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1部纪传体通史。2023-08-03 17:59:365
二十四史是哪二十四史 第一部是什么史书
1、二十四史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2、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由于《史记》的写法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式的历史写作手法,故将和《史记》一样用纪传体写作的史书称“正史”。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2023-08-03 18:00:411
在二十四史的第一部断代体史书中,有一篇品评人物并将人分成九等的篇章,称为
二十四史中只有五部是通史,即《史记》《南史》《北史》《新五代史》《旧五代史》,其他全部都是断代史。所以第一部断代史是《汉书》《汉书》中的“表”共八篇,多依《史记》旧表,而新增汉武帝以后的沿革。后二篇为《汉书》所增,包括:《百官公卿表》、《古今人物表》,其中的《古今人物表》,班固把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以儒家思想为标准,分为四类九等,表列出来;《百官公卿表》则详细介绍了秦汉时期的官制。故:《古今人物表》-班固2023-08-03 18:00:482
二十四史是从哪一朝代至哪一朝
二十四史总共3229卷,约有4700万字。它记叙的时间,从第一部《 史记》记叙传说中的黄帝起,到最后一部《 明史》记叙到明崇祯17年止,前后历时4000多年,用统一的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二十四史的内容非常丰富,记载了历代经济、 政治、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事迹。2023-08-03 18:00:551
据传《史记》错误一千多处,为何能称为二十四史之首呢?
必须非常不客气地指出来,任何结论都应该要有事实作为依据,真不知道题主所说“史记错误一千多处”这个结论从何而来?有何确凿证据?这些证据得到过史学界的公认吗?如果没有任何依据,哪里来的勇气如此菲薄、指摘司马迁的《史记》?信口开河、胡说八道不但不能惊艳众人,只会让人觉得无知、无聊!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撰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之所以说《史记》是“二十四史”之首,主要原因有四点:第一,《史记》让史学脱离经学,为史学获取了独立地位;第二,《史记》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对后世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三,《史记》还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第四,司马迁撰写《史记》取材广泛、态度严谨,对后世史学家产生深远影响。第一,《史记》让史学脱离经学,为史学获取了独立地位。中国古代,史学包含在经学范围之内,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史部之书在刘歆的《七略》里,附在《春秋》之后。自司马迁修成《史记》以后,后世作者继起,专门的史学著作越来越多,西晋的荀勖适应新的要求,将历代的典籍分为四部:甲部记六艺小学,乙部记诸子兵术,丙部记史记皇览,丁部记诗赋图赞。从而,史学一门,在中国学术领域里才取得了独立地位。饮水思源,这一功绩应该归于司马迁和他的《史记》。所以说,只有《史记》才有资格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第二,《史记》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对后世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史记》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贯通古今、网罗百代的纪传体通史。正因为《史记》能够会通古今撰成一书,开启先例,树立榜样,仿效这种体裁修史相继而起。通史家风,一直影响着近现代的史学研究与写作。从这个意义上说,《史记》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正史”的先河,后世史学著作无不是在仿效、研习《史记》的基础上写成的。所以说,只有《史记》才有资格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第三,《史记》还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也就是“善于说明事理,说得清楚明白又不显耀,语言朴素大方又不粗俗。”《史记》对后世的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散文,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后世的小说、戏剧中的帝王、英雄、侠客、官吏等各种人物形象,有不少是从《史记》的人物形象演化出来的。2023-08-03 18:01:011
《二十四史》都包括哪二十四部?每部的名称是什么?作者是谁?
http://baike.baidu.com/view/16492.htm2023-08-03 18:01:597
《二十四史》 是我国古代二十四史的总称,其中哪一部是完全意义上的通史?
史记2023-08-03 18:02:443
一部二十四史,从何说起打一生肖
是不是马,二十四史第一部是《史记》,司马迁著2023-08-03 18:03:242
二十四史中一部完全意义上的通史是什么
《史记》,其他都是断代史.2023-08-03 18:03:352
二十四史分别是什么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均以纪传体编撰。拓展资料如下:1.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均以纪传体编撰。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时期(约公元前2550年),下至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涵盖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的内容。2.共计3213卷,约4000万字。二十四史之所以被称为正史,既与这些史书在中国史部书籍中的地位有关,也与历代皇朝宣扬正统观念有密切联系。三国时期社会上已有“三史”之称。“三史”通常是指《史记》《汉书》和东汉刘珍等写的《东观汉记》。3.《后汉书》出现后,取代了《东观汉记》,列为“三史”之一。“三史”加上《三国志》,称为“前四史”。历史上还有“十史”之称,它是记载三国、晋朝、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北魏、北齐、北周、隋朝十个王朝的史书的合称。4.后来又出现了“十三代史”。“十三代史”包括了《史记》《汉书》《后汉书》和“十史”。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础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形成了“十七史”。明代又增以《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5.清朝乾隆初年,刊行《明史》,加先前各史,总名“二十二史”。后来又增加了《旧唐书》,成为“二十三史”。后来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旧五代史》也被列入正史,经乾隆皇帝钦定,合称“钦定二十四史”。6.乾隆四年至四十九年武英殿刻印的《钦定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正史最完整的一次大规模汇刻。1920年,柯劭忞撰《新元史》脱稿,民国十年(1921年)大总统徐世昌以《新元史》为“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2023-08-03 18:03:492
24史包括哪些呢?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和《明史》总共24部。这24部史书属于各个朝代的官方历史记载书籍,每一个朝代更替完成之后都会指定专门的人对前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相关的大事件进行记录核实整理最终成书!因此“二十四史”是最权威的历史记录文件,对现代人了解和研究古代生活习惯礼仪讲究政治氛围起着独一无二的作用!“二十四史”中最为出名的当属司马迁先生的《史记》!史记之所以占据了整个“二十四史”的“头把交椅”,不仅由于其出现时间早,最主要的是其记录形式独特:纪传体!纪传体的历史记录方式,是以人物为中心。纵向地记录了人物的生平事迹,通过对多个人物的事迹的综合描述,使得人物、事件和时间的交织清晰明了,让历史的发展呈现在了“故事”情节上,无论从可信度上还是可读性上来讲,都有了无与伦比的优势!2023-08-03 18:05:081
中国古代第一部兵部通史是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 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2023-08-03 18:05:228
二十四史的典籍,你都知道哪些?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南齐书,陈书,梁书,有非常多,都特别好看。2023-08-03 18:05:374
我国第一部断代史是什么
1、我国第一部断代史史书是东汉著名的历史学家班固编著的《汉书》(又称《前汉书》。2、《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后唐朝颜师古为之释注。《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它的记事始于汉高祖刘邦元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2023-08-03 18:06:371
高山主编的二十四史怎样
好。此书十六卷共六百万字。读后感受广受好评。从第一部《史记》到最后一部《明史》止,前后历时四千多年。共计三千二百一十巻,约四千万字。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二十四史》。此书由高山先生主编。2023-08-03 18:06:572
读二十四史应该先读哪一部?入门
这不存在顺序问题。如果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存在差距,建议先读较为易懂、故事性强的。比如《史记》的“本纪”、“世家”和“列传”,有利于保持兴趣。2023-08-03 18:07:071
“二十四史”的最后一部是什么?
明史2023-08-03 18:07:162
二十四史当中,哪部文学和史学水平最高,哪部又最低?
二十四史中,《史记》的文学价值算的上是最高了,毕竟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他的里面《旧唐书》因为成书仓促,缺点比较明显。2023-08-03 18:07:344
二十四史最差的一部
二十四史最差的一部是《元史》。二十四史中,有好几本史书因质量不佳而出了新版。分别是《后汉书》《晋书》《唐书》《五代史》和《元史》。《后汉书》主要是因为流传方面的问题,才被迫一直重修;南北朝之时,已出现过几十种《晋书》,其中臧荣绪版本的《晋书》质量最高。唐朝之后,官方主导了修史的工作,房玄龄等人对臧荣绪版的《晋书》进行改造,使其从私人著述变成官方“御撰”性质的正史,这是第一部由官方主持重修的正史。之后,五代人编纂了《唐书》,宋朝人嫌弃这本书“文辞卑弱”,又编了《新唐书》。宋朝官方已有一本薛居正主编的《五代史》,欧阳修又私自撰写了一本《五代史记》,被称为《新五代史》,导致唐朝与五代共有四本正史。宋朝以后的史书质量参差不齐,《辽史》失之简略,《宋史》失之繁芜,《元史》质量极低,唯《金史》与《明史》简净可观。其中《元史》是公认的质量最差的一本史书,它是政治过度干扰修史工作的奇葩产物。《元史》是怎么编写出来的?龚自珍在《古史钩沉二》中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世人皆知顺治初入关就宣布要编修《明史》,以便宣告明朝已经灭亡,要由清朝政治来书写明朝人的历史;但很少有人知道,朱元璋也是这么对付元朝的,清朝只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而已。朱元璋于洪武元年出师北伐,将元顺帝驱逐出北京城,获得元朝人编纂的十三朝《实录》。第二年,元顺帝又弃上都而奔应昌,准备逃回蒙古高原。为了提前宣布元朝灭亡,朱元璋下令于当年二月开局,在十三朝《实录》的基础上编一本《元史》。仅用了半年时间,史官们就于八月份炮制出一本初稿,共计三十二卷,只是还缺漏元顺帝一朝三十多年的历史。虽然当时元顺帝还活着,但朱元璋觉得如果没有写上元顺帝一朝的历史,就无法达到宣布元朝提前灭亡的目的,于是他下令儒臣到北京去查访旧事,收集资料。到了洪武三年二月,朱元璋宣布重新开局,史官们花了四个月时间,又匆忙拼凑出三十二卷以后的内容,由于皇帝急着要,所以史官们都忙于交差,还来不及统稿就呈上去了。《元史》两次开馆,前后耗时仅10个月而已。这部史书卷帙浩瀚,共计260万余字,篇幅仅次于两《唐书》《宋史》和《明史》。在10个月内完成这样一部大著作,可见其成书过程之仓促与草率。朱元璋要让历史来服务于政治,他以胜利者的姿态来编修《元史》,导致编出来的史书质量奇差,刷了新低。《元史》非但没有普及开来,而且还成为二十四史中被翻阅最少的那几部。2023-08-03 18:08:031
史记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130篇对吗
《史记》是中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汉代的司马迁花了13年的时间所写成的,是所有史书中用时最长的。全书共一百三十卷,有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记载了上起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它包罗万象,而又融会贯通,脉络清晰,“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太史公自序》),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详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2023-08-03 18:08:217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什么史书?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2023-08-03 18:09:201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吗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此书记事始于传说中的黄帝,下限到汉武帝时期.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是《资治通鉴》.故答案为:“编年体”应改为“纪传体”.《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耿介正直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遭受宫刑后,痛苦自不待言。但为完成自己的事业,卑微地活着,终成大家。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2023-08-03 18:09:271
史记一共有多少篇
《史记》一共有130篇。《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品中撰写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该书创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万五千余字,比《吕氏春秋》多二十八万八千余字。《史记》内容简介本纪:“本纪”是全书提纲,以王朝的更替为体,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其中记载先秦历史的五篇,依次是五帝,夏,殷,周,秦;记载秦汉历史的七篇,依次是秦始皇,楚霸王项羽,汉高祖刘邦,高后吕雉,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和汉武帝刘彻。表:“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书:“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方面内容。世家:“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列传:“列传”是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2023-08-03 18:09:561
谁介绍一下24史和中国通史啊
哪种好,还是要看楼主自己的选择。 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即:《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 “正史”之名,始见于《隋书·经籍志》:“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清代乾隆皇帝钦定“二十四史”,“正史”一称即专指“二十四史”。按《四库全书》的规定,正史类“凡未经宸断者,则悉不滥登。盖正史体尊,义与经配,非悬诸令典,莫敢私增”,即未经皇帝批准,不得列入正史。 二十四史总共3249卷,约有4000万字。它记叙的时间,从第一部《史记》记叙传说中的黄帝起,到最后一部《明史》记叙到明崇祯17年(公元1644年)止,前后历时4000多年,用统一的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二十四史的内容非常丰富,记载了历代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事迹。中国通史的标题:第一章 历史的定义 第二章 中国的历史 第三章 现在研究史学的方法 第四章 本书的分期第一篇 上古史 第一章 汉族的由来 第二章 古史的年代和系统 第三章 三皇五帝 第一节 三皇五帝时代社会进化的状况 第二节 黄帝和蚩尤的战争 第三节 尧舜的禅让 第四节 禹的治水 第四章 三王时代 第一节 羿的代夏和少康中兴 第二节 夏殷的兴亡 第三节 商朝的事实 第四节 商周的兴亡 第五节 西周的事迹 第五章 春秋战国 第一节 春秋 第二节 战国 第六章 汉族以外的诸族 第一节 獯粥 第二节 东胡 第三节 貉 第四节 氐羌 第五节 粤 第六节 濮 第七章 中国古代的疆域 第八章 古代社会的政治组织 第一节 古代社会的阶级制度 第二节 封建 第三节 官制 第四节 教育和选举 第五节 兵制 第六节 法律 第九章 古代社会的经济组织 第一节 农业 第二节 工商业和货币 第三节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经济的变迁 第十章 古代的宗教和文化 第一节 古代的哲学和宗教 第二节 文字的起源和变迁 第三节 东周以后的学派第二篇 中古史(上) 第一章 秦始皇帝的政策 第二章 封建政体的反动 第一节 豪杰亡秦 第二节 项羽的分封和楚汉的兴亡 第三节 汉初功臣外戚宗室三系的斗争 第三章 汉初的休养生息 第四章 汉朝的武功 第一节 匈奴 第二节 西域 第三节 朝鲜 第四节 闽粤南越和西南夷 第五章 前汉的衰亡 第一节 汉武帝的内政 第二节 霍光废立和前汉的外戚 第六章 社会革命 第七章 后汉的兴亡 第一节 光武的中兴 第二节 后汉的武功 第三节 后汉的外戚和宦官 第八章 秦汉时代的政治和文化 第一节 官制 第二节 教育和选举 第三节 赋税 第四节 兵制 第五节 法律 第六节 学术第二篇 中古史(中) 第一章 后汉的灭亡和三国 第一节 后汉的乱源 第二节 汉末的割据和三国的兴亡 第二章 两晋和五胡 第一节 晋初异族的形势 第二节 八王之乱 第三节 西晋的灭亡 第四节 胡羯的兴亡 第五节 鲜卑的侵入 第六节 东晋内外的相持 第七节 苻秦的盛强 第八节 淝水之战和北方分裂 第九节 拓跋氏的兴起 第十节 宋篡东晋和魏并北方 第三章 南北朝 第一节 宋齐的治乱 第二节 北魏的盛衰 第三节 东西魏的纷争和侯景乱梁 第四节 周齐的兴亡和隋的统一 第四章 军阀和异族第二篇 中古史(下) 第一章 隋朝的内政外交 第一节 隋文帝的内治 第二节 回族的起源和分布 第三节 高车和柔然 第四节 突厥的起源 第五节 突厥的盛强和隋朝与突厥的交涉 第六节 朝鲜半岛三国和中国的关系 第七节 隋唐的兴亡 第二章 唐朝的初盛 第一节 唐太宗灭突厥 第二节 藏族的兴起 第三节 印度阿利安人入藏 第四节 唐朝和朝鲜日本的关系 第五节 从魏晋到唐中国和南洋的关系 第六节 武韦之乱和开元之治 第三章 从魏晋到唐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情形 第一节 官制 第二节 教育和选举 第三节 兵制 第四节 刑制 第五节 赋税制度和民生 第六节 学术和宗教 第七节 门阀的兴废第三篇 近代史(上) 第一章 近古史和中古史的异点 第二章 唐朝的分裂和灭亡 第一节 安史之乱 第二节 唐中叶后的外患 第三节 肃代到穆宗时候的藩镇 第四节 宦官的专横 第五节 黄巢之乱和唐朝的灭亡 第三章 五代的兴亡和契丹的侵入 第一节 梁唐晋的争夺 第二节 契丹的兴起和侵入中国 第三节 周世宗的强盛和宋朝的统一 第四章 北宋的积弱 第一节 宋初和辽夏的交涉 第二节 宋初的政策和后来腐败的情形 第三节 王荆公的变法 第四节 神宗的武功 第五节 元佑绍圣的纷更和徽宗的衰侈 第五章 北宋辽金的兴亡 第一节 女真和金室的起源 第二节 辽朝的灭亡 第三节 北宋的灭亡第三篇 近代史(下) 第一章 南宋和金朝的和战 第一节 南宋初期的战事 第二节 和议的成就和军阀的翦除 第三节 海陵的南侵和韩伲胄的北伐 第二章 南宋金元的兴亡 第一节 蒙古的由来 第二节 蒙古征服漠南北 第三节 金朝的灭亡 第四节 南宋和灭亡 第三章 蒙古的武功 第一节 大食盛强以后西域的形势 第二节 蒙古的西征 第三节 蒙古和朝鲜日本 第四节 蒙古和南方诸国 第四章 元朝的衰亡 第一节 汗位继承的纷争 第二节 元朝的政治 第三节 元朝的灭亡 第五章 宋辽金元四朝的政治和社会 第一节 官制 第二节 学校选举 第三节 兵制 第四节 刑制 第五节 租税制度(上) 第六节 租税制度(下) 第七节 钞法 第八节 学术风俗第四篇 近代史(上) 第一章 明朝的对外 第一节 明初的武功 第二节 瓦刺的强盛 第三节 蒙古的再兴 第四节 倭寇和丰臣秀吉 第二章 明朝的内治 第一节 宦官的专权 第二节 权臣和党祸 第三章 清朝的兴起 第一节 清朝的先世 第二节 建州女直的盛衰 第三节 海西女直的南迁 第四节 清太祖的兴起 第五节 辽东西的战争 第四章 明朝的灭亡 第一节 流寇和北都陷落 第二节 福唐桂三王的灭亡 第三节 郑氏和三藩 第五章 清朝的盛世 第一节 满洲内部特殊势力的消灭 第二节 清朝对待汉人的政策 第三节 顺康雍乾四朝的政治 第六章 近代的蒙回藏 第一节 种族和宗教的变化 第二节 黄教的盛行和天山南路的回教 第三节 卫拉特的盛强和清朝征服蒙古 第四节 清朝平定西藏 第五节 清朝平定卫拉特 第六节 清朝平定回部 第七节 清朝征服廓尔喀 第七章 近代的西南诸族 第一节 湘黔的苗族 第二节 滇黔的濮族和金川 第三节 两广的粤族 第八章 近代的后印度半岛 第一节 平缅麓川的灭亡和缅甸建国 第二节 清朝和缅甸的交涉 第三节 黎莫新旧阮的纷争和清朝讨伐新阮 第四节 暹罗的建国 第九章 清朝的中衰 第一节 乾隆时的衰机 第二节 嘉庆时的内乱第四篇 近代史(下) 第一章 中西交涉的初期 第一节 西人的东来 第二节 基督教初入中国的情形 第三节 中俄初期的交涉 第四节 西南最初对待外人的情形 第五节 五口通商 第六节 英法兵攻破京城和东北的割地 第二章 咸同时的大内乱 第一节 太平军 第二节 捻军 第三节 回事 第三章 藩属的丧失 第一节 英俄的亚洲侵略和伊犁交涉 第二节 安南和缅甸暹罗的丧失 第三节 中日甲午之战和朝鲜的丧失 第四节 教士保护权的变迁和德据胶州 第四章 清朝复亡和民国的兴起 第一节 革新的原动力 第二节 成同光三朝的朝局 第三节 戊戌政变和庚子之乱 第四节 满蒙藏的危机(上) 第五节 满蒙藏的危机(下) 第六节 清朝的末运 第五章 明清两代的政治和社会 第一节 官制 第二节 学校选举 第三节 兵制 第四节 法律 第五节 赋税制度(上) 第六节 赋税制度(下) 第七节 币制的变迁 第八节 学术思想的变迁第五篇 现代史 第一章 从武昌起义到正式政府成立 第一节 武昌起义和各省光复 第二节 临时政府的成立和北迁 第三节 大借款宋案和赣宁之役 第四节 正式总统的举出和国会解散 第二章 俄蒙英藏的交涉 第一节 俄蒙交涉 第二节 英藏交涉 第三章 五月九日的国耻 第一节 五口通商以来外交上形势的回顾 第二节 日占青岛和二十一条的要求 第四章 帝制复辟和护法 第一节 帝制运动 第二节 对德宣战和复辟 第三节 护法战争和南北议和 第五章 南北分裂后的变故 第一节 皖南战争 第二节 军政府的绝续和北方下统一令 第三节 赣豫陕的战事和川湘鄂之争 第四节 直奉战争 第五节 北方黎徐的更迭和南方广州之变 第六节 各省的纷扰 第七节 裁兵废督和自治的潮流 第六章 最近的蒙藏 第一节 蒙古的取消独立和再陷 第二节 六年后的英藏交涉 第七章 最近的交涉 第一节 巴黎和会的失败 第二节 华府会议的参与 第三节 鲁案的解决 第四节 共同出兵和中东路 第五节 松黑航权和尼港事件 第六节 中俄的新交涉 第七节 中国和德奥的新交涉 第八节 日本在东北的形势 第八章 最近的财政 第一节 民国时代的财政情形 第二节 中国的内外债 第三节 新银行团的复活 第四节 最近的关税问题2023-08-03 18:10:131
二十四史中最好的是哪部?
《二十四史》篇幅最大的是《宋史》 《宋史》包括有本纪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传255卷,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多的一卷史书2023-08-03 18:11:091
“二十四史”中,哪些成书于唐朝?
《晋书》(唐·房玄龄等)、《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2023-08-03 18:11:196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什么体通史
纪传体2023-08-03 18:11:472
二十四史指的是什么书?
二十四史指的是自汉到清陆续编写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清乾隆时定为正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 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 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和《明史》。 由于《史记》的写法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式的历史写作手法,故将和《史记》一样用纪传体写作的史书称正史。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共三千多卷,近四千万字。主要记载从黄帝到明末四千多年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法律、军事、天文、地理、学术文化等方面的丰富史料。 以二十四史为代表的纪传体史书,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二十四史以本纪、列传、表、志等形式,纵横交错,脉络贯通,记载了各个朝代的历史概貌;同时又以中国历代王朝的兴亡更替为框架,反映了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使中国和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上唯一拥有近四千年连贯、完整历史记载的和民族。 三国时期社会上已有三史之称。三史通常是指《史记》《汉书》和东汉刘珍等写的《东观汉记》。《后汉书》出现后,取代了《东观汉记》,列为三史之一。三史加上《三国志》,称为前四史。 历史上还有十史之称,它是记载三国、晋朝、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北魏、北齐、北周、隋朝十个王朝的史书的合称。后来又出现了十三代史。十三代史包括了《史记》《汉书》《后汉书》和十史。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础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形成了十七史。 明代又增以《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清朝乾隆初年,刊行《明史》,加先前各史,总名二十二史。后来又增加了《旧唐书》,成为二十三史。后来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旧五代史》也被列入正史,经乾隆皇帝钦定,合称钦定二十四史。乾隆四年至四十九年武英殿刻印的《钦定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正史最完整的一次大规模汇刻。2023-08-03 18:11:551
资治通鉴是一部通史,帮忙列入24史!!!~~谢了!!
????2023-08-03 18:12:066
谁知道二十四史的体例是什么?
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以编年体纪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国。如:《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名为《春秋左氏传》,简称《春秋》;《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也是我国编年体通史的杰作,北宋司马光(1019—1086)主编,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花了19年的时间编写成的。 补充:按年月日顺序记载的中国史书体裁。起源于春秋。编年体史书数量极多。著名的有《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其优点是便于考查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并可避免叙事重复。缺点是记事按年月分列杂陈,不能集中叙述每一历史事件的全过程,难以记载不能按年月编排的事件,往往详于政治事件而忽略经济文化纪传体东亚史书的一种形式,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表的综合。本纪,基本上是编年体,兼述帝王本人事迹。世家,主要是记载诸侯和贵族的历史。列传,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书志,是关于典章制度和有关自然、社会各方面的历史。表,是用来表示错综复杂的社会情况和无法一一写入列传的众多人物。优秀的纪传体史书把这些体裁配合起来,在一部史书里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它既有多种体裁的混合,又有自己特殊的规格。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也是我国最优秀的一部史书,是西汉司马迁编纂的《史记》。《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写起,一直到作者所生活的汉武帝太初年间结束,上下三千年,共计一百三十篇,篇目分别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本纪以历代帝王为中心,表为大事年表,书记礼制、官制及经济制度等,世家、列传记各诸侯国以及武帝以前的各类重要历史人物,少数民族,邻近国家的史实,其中世家与列传就占了一百篇。司马迁为了写完这一巨著,费时二十余年,多次跋涉全国各地考察古迹民俗,倾尽毕生心血。〈史记〉的古史资料价值特别高,有许多记载成为今人研究古史的珍贵文献资料;《史记》的史实分析和评价也比较客观,具有一定的人民性和科学性,例如肯定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的进步作用,用「世家」体裁为之作传,这是古代史家中所罕见的。《史记》既是不朽的史着,又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善用白描手法刻划人物形象,鲁迅甚至把《史记》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但《史记》只写到汉武帝为止,故汉代续补《史记》者丛出,其中以班固撰的《汉书》最为后世推崇,它是一部叙述了西汉二百二十九年史事的纪传体断代史。自〈汉书〉着成后,以纪、表、志、传为主要形式,以断代为史的史书体例,便成为后世修「正史」的标准形式。中国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的其他史书,都依照《史记》体例,以纪传体编纂而成。二十四史还附志、表等作为附录。朝鲜、日本的一些史书也是以纪传体写成的。但纪传体也有其弊端,即「一事而复见数篇,宾主莫辨」,分头叙述人物,历史事件则被分记到人物传之中,产生重复矛盾的缺陷。到南宋,始出现了克服编年、纪传二体缺陷而综合其优点的纪事本末体。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记,又称国记,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起自西周穆王,讫于战国初年的鲁悼公,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八国的历史。它最初的记录者可能是各国的史官,在春秋战国之际由晋国的史官编纂成书。《国语》的记事比《春秋》详细生动的多,也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西汉后期的刘向校理群书,加以整理,去其重复,得33篇,按国别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12国策,定名为《战国策》。晋陈寿《三国志》记载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称为通史,与断代体史正好相反.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也可称为通史。因为他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历时三千多年的史实;还有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是著名的通史.“通史”可以理解为贯通的历史,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或世界的从最早文明到现在的历史。既然叫通史,就首先要求叙述的内容广泛,所有重要事件和研究课题(军事、文化、艺术)涉及内容不深但都要涉及到。其次要求在叙述中体现历史发展脉络或贯穿其中线索,给人一种整体的认识。所以做不到第一点至少不配称作通史,而要做到第二点是比较困难的,需要著者的才华、积淀和理论素养。同样涉及一个内容的两本通史,在这第二点上,平庸和经典的差别是显著的。市面上很多《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都是平庸的著作,虽然罗列了各个事件和课题,但对人的启发是没有多少的。断代史主要特点是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断代史,分为12篇纪、8篇表、10篇志、70篇传,共100篇,80来万字。记事上起汉高祖元年,下至王莽地皇4年,共229年历史。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史,除了《史记》以外,均为断代史。以上的六种体例是按不同的标准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按不同标准可同时归入不同的体例。如《三国志》,就既是纪传体史书,又是国别体史书,同时还属断代史史书体例2023-08-03 18:12:241
二十四史的最后一部是什么?
1.二十四史的最后一部是《明史》。2.《明史》是二十四史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历史。其卷数在二十四史中仅次于《宋史》,但其修纂时间之久,用力之勤却大大超过了以前诸史。修成之后,得到后代史家的好评。清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卷31中说:“近代诸史自欧阳公《五代史》外,《辽史》简略,《宋史》繁芜,《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洁,叙事简括,稍为可观,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2023-08-03 18:12:322
二十四史采用史学编纂体例是
二十四史,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是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统的史书,故又称“正史”。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2023-08-03 18:12:434
《左传》属于二十四史吗?
不属于。2023-08-03 18:13:136
“二十四史”主要记叙的时代范围是?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均以纪传体编撰。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时期(约公元前2550年),下至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涵盖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的内容。共计3213卷,约4000万字。二十四史之所以被称为正史,既与这些史书在中国史部书籍中的地位有关,也与历代皇朝宣扬正统观念有密切联系。以“二十四史”为代表的纪传体史书,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二十四史”以本纪、列传、表、志等形式,纵横交错,脉络贯通,记载了各个朝代的历史概貌;同时又以中国历代王朝的兴亡更替为框架,反映了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使中国和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上拥有近四千年连贯、完整历史记载的国家和民族。这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荣并值得进一步发扬光大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2023-08-03 18:14:032
二十四史的最后一部是什么?
明史2023-08-03 18:14:388
24史的最后一部描写的是什么朝代
更新到民国了2023-08-03 18:14:564
资治通鉴为什么不属于二十四史
5楼助理说话要留点面子嘛 人家好歹是个秀才2023-08-03 18:15: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