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也不做站长了
-
恐龙(Dinosaur)是指生活在距今大约2亿3500万年至6500万年前的一类爬行类动物,支配全球生态系统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一般认为大多数恐龙已经全部灭绝,仍有一部分适应了新的环境被保留下来如鳄类龟鳖类;还有一部分沿着不同的进化方向进化成了现在的鸟类和哺乳类(包括我们人类)。另外在口语中,恐龙指丑女。“恐龙”一词在字典中有两个意思:一类生活在几亿年以前的古动物,现已灭绝;(网络用语)当代相貌不好的女性。
目录
简要介绍灭亡时间
名称由来
与现在的爬行类、哺乳类、鸟类关系
多样发展
生物习性
恐龙迁徙
恐龙习性
恐龙时代
化石发现化石出土
确切归属
恐龙类别
具体种类
恐龙灭绝近期理论
陨石碰撞
造山运动
气候变化
海洋退潮
火山爆发
温血动物
自相残杀
哺乳进化
物种化说
受挫理论
骤变理论
变化理论
中国理论
综合原因说
恐龙之最简要介绍 灭亡时间
名称由来
与现在的爬行类、哺乳类、鸟类关系
多样发展
生物习性
恐龙迁徙
恐龙习性
恐龙时代
化石发现 化石出土
确切归属
恐龙类别
具体种类
恐龙灭绝 近期理论
陨石碰撞
造山运动
气候变化
海洋退潮
火山爆发
温血动物
自相残杀
哺乳进化
物种化说
受挫理论
骤变理论
变化理论
中国理论
综合原因说
恐龙之最
展开 编辑本段简要介绍
大
恐龙(40张)部分恐龙已经灭绝,还有一部分继续繁衍至今(如龟鳖类,蜥蜴类,鳄类蛇类等等);还有一部分恐龙沿着不同的方向进化成了今天的鸟类和哺乳类。恐龙(英文:dinosaur)全称:恐怖的蜥蜴,是生活在距今大约2亿3500万年至6500万年前的动物,是群中生代的多样化优势脊椎动物,大多数属于陆生,也有生活在海洋中的(如鱼龙),也有占据天空能飞翔(如翼龙)的爬行动物,支配全球陆海空生态系统超过1亿6000万年之久。
灭亡时间
恐龙最早出现在约2亿3500万年的三叠纪晚期,灭亡于约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发生的末白垩纪生物大灭绝事件。
名称由来
实际上,人类发现恐龙化石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发现禽龙之前,欧洲人就已经知道地下埋藏有许多奇形怪状的巨大骨骼化石。直到古生物学家曼特尔发现了禽龙并与鬣蜥进行了对比,科学界才初步确定这是一群类似于蜥蜴的早已灭绝的爬行动物。 恐龙
1842年,英国古生物学家查理德·欧文创建了“dinosaur”这一名词。英文的dinosaur来自希腊文deinos(恐怖的)Saurosc(蜥蜴或爬行动物)。对于当时的欧文来说,这“恐怖的蜥蜴”或“恐怖的爬行动物”是指大的灭绝的爬行动物(实则不是)。实际上,那个时候发现的恐龙并不多。自从1989年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后,全世界七大洲都已有了恐龙的遗迹。目前世界上被描述的恐龙至少有650至800多个属(古生物学上的种属,不完全同于现代动物的分类方式)。 后来,中国、日本等国的学者把它译为恐龙,原因是这些国家一向有关于龙的传说,认为龙是鳞虫之长,如蛇等就素有小龙的别称。
与现在的爬行类、哺乳类、鸟类关系
在1862年发现的始祖鸟化石,与美颌龙化石极其相似,差别在于始祖鸟化石有明显的羽毛痕迹(美颌龙虽然也有羽毛,但它们很原始),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食肉恐龙具有原始羽毛,这显示恐龙与鸟类可能是近亲。自从1970年以来,许多研究报告指出现代鸟类极可能是兽脚亚目恐龙的直系后代。鳄鱼则是另一群恐龙的现代近亲,但两者关系较恐龙与鸟类远。恐龙、鸟类、鳄鱼都属于爬行动物的初龙类演化支,该演化支首次出现于晚二叠纪,并在中三叠纪成为优势动物群 哺乳动物起源于爬行动物,它的前身是“似哺乳类的爬行动物”,早期则是“似爬行类的哺乳动物”。 中生代的爬行动物,大部分 在中生代的末期灭绝了;一部分适应了变化的环境被保留下来即现存的爬行动物(如龟鳖类、蛇类、鳄类等);还有一部分沿着不同的进化方向,进化成了现今的鸟类和哺乳类。
多样发展
恐龙
从早侏罗纪到晚白垩纪,恐龙家族适应环境因而发展迅速,使得恐龙向着多样性方向发展,恐龙的种群数目增加,使恐龙这一类具有优势,恐龙由此得以支配地球生态系统。恐龙种类多,体形和习性相差也大。其中个子大的,可以有几十头大象加起来那么大;小的,却跟一只鸡差不多。就食性来说,恐龙有温驯的素食者(吃植物的恐龙)和凶暴的肉食者(吃动物的恐龙),还有荤素都吃的杂食性恐龙。
生物习性
最古老的爬行类化石可追溯至古生代之“宾夕法尼亚纪”(约3亿2000万年前─2亿8000万年前)。追本溯源,当系由两栖类演化而来。两栖类的卵需在水中才能开始发育。爬行类演化出卵壳,可阻止卵中水分的散发。此一重大改革,使爬行类可以离开水生活。 从2亿4500万年前到6500万年前的中生代,爬行类成了地球生态的支配者,故中生代又被称为爬行类时代。大型爬行类恐龙即出现于中生代早期。植食性的迷惑龙,是体形与体重最大的陆栖动物之一。棘龙是迄今为止陆地上最大的食肉动物。另有生活在海中的鱼龙与蛇颈龙及生活于空中的翼龙等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完善的生态体系。 爬行类在地球上繁荣了约1亿8千万年左右。这个时代的动物中,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就是恐龙。人们一提到恐龙,眼前就会浮现出一只巨大而凶暴的动物,其实恐龙中亦有小巧且温驯的种类。 恐龙属脊椎动物爬行类,曾生存在中生代的陆地上的沼泽及灌木丛里,后肢比前肢长且有尾。其中有许多种好食肉,许多种好食草。其中发展较缓慢的种类,类似最古之鳄及喙头类,发展较完善的种类与鸟类相似。
恐龙迁徙
长久以来,古生物学家一直无法确定恐龙是否也像鸟类或者角马等动物一样进行迁徙。由于可能面临异龙(霸王龙的远亲)带来的威胁,巨型食草恐龙在草原上迁徙并不是一个非常牵强的想法。现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大学的研究人员第一次证明,恐龙也会在生存环境恶化时迁徙。研究人员利用牙齿化石中的氧第一次证明,恐龙在泛滥平原之间迁徙。
恐龙习性
霸王龙身体结构
因为恐龙已经灭绝,所以,不能用研究现生动物的方法去研究,只能凭借其在地球上遗留下来的物质——恐龙化石进行研究。古生物学家们通过对恐龙化石的研究,推测恐龙的形态及习性。根据他们的研究,恐龙就像现生的动物一样:有大的,有小的;有的以两条腿走路,有的以四条腿走路;有的吃植物,有的吃动物,有的既吃植物也吃动物;有的皮肤光滑,有的皮肤上有鳞或骨板。其共同相似之处是:所有的恐龙,脑子都很小(除了部分肉食恐龙),蛋下在陆地上(所有的恐龙都是如此)。
编辑本段恐龙时代
恐龙在地球上生存了近1亿6千万年的时光,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地球 恐龙化石
的环境也发生了许多变化。原本连成一整片的盘古大陆逐渐漂移,分裂成为现在我们熟知的形态。这些地球板块漂移到全球各处后,由于光照不再均匀,热量的传导也被海洋阻断,气候环境也跟着发生了改变。在恐龙时代早期,蕨类植物构成的矮灌丛是地球上主要的植被。板块漂移,再加上气候变化,使得地球上的植物种类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不过,由于这些变迁是在非常漫长的时间内逐渐发生的,因此生长其中的动物依然能够很好地适应。但是由于恐龙时代中期,地壳运动加剧,使得地质活动频繁,造成了陆地气候变化。到了恐龙时代晚期,由于气候变得干燥寒冷。地球上出现了沙漠,由于地球板块的漂移,造成高山隆起。深谷下沉,板块携带大陆向不同的方向运动,使得环境发生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变化。
编辑本段化石发现
化石出土
恐龙
在历史上,人类发现恐龙化石由来已久。只不过是当时由于知识水平有限,还无法对这些化石进行正确的解释而已。 相传早在1700多年前晋朝时代的我国,四川省(当时被称为巴蜀之蜀郡)武城县就发现过恐龙化石。但是,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那是恐龙的遗骸,而是把它们当作是传说中的龙所遗留下来的骨头。 早在曼特尔夫妇发现禽龙(第一种被命名的恐龙)之前,欧洲人就已经知道地下埋藏有许多奇形怪状的巨大的动物骨骼化石。但是,当时人们并不知道它们的
确切归属
,因此一直误认为是“巨人的遗骸”普洛特-加龙省 里丁大学的一位名叫哈士尔特德的研究人员根据从一部历史小说《米尔根先生的妻子》中发现的线索,经过很长时间的研究,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宣布他终于发现了如下的研究结果:1677年,一个叫普洛 剑龙
特-加龙省的英国人编写了一本关于牛津郡的自然历史书。在这本书里,普洛特-加龙省描述了一件发现于卡罗维拉教区的一个采石场中的巨大的腿骨化石。普洛特-加龙省为这块化石画了一张插图,并指出这个大腿骨既不是牛的,也不是马或大象的,而是属于一种比它们还大的巨人的。 虽然普洛特-加龙省没有认识到这块化石是恐龙的,甚至也没有把它与爬行动物联系起来,但是他用文字记载和用插图亲临描绘的这块标本已经被后来的古生物学家鉴定是一种叫做巨齿龙(现名斑龙)的恐龙的大腿骨,而这块化石的发现比曼特尔夫妇发现第一种被命名的恐龙--禽龙早出145年。因此,哈士尔特德认为,普洛特-加龙省应该是有始以来恐龙化石的第一个发现者和记录者。
编辑本段恐龙类别
分类 其在在生物学上被列为一个总目。 恐龙与其它爬行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们的站立姿态和行进方式,恐龙具有全然直立的姿态,其四肢构建在其躯体的正下方位置。这样的架构要比其他各类的爬行动物(如鳄类,其四肢向外伸展)在走路和奔跑上更为有利。根据恐龙腰带的构造特征不同,可以划分为两大类:蜥臀目(Saurischia)、 鸟臀目(Ornithischia)。 二者间的区别主要在于其腰带结构: 蜥臀目的腰带从侧面看是三射型,耻骨在肠骨下方向前延伸,坐骨则向后延伸,这样的结构与蜥蜴相似;十分难看。 鸟臀目的腰带,肠骨前后都大大扩张,耻骨前侧有一个大的前耻骨突,伸在肠骨的下方,后侧更是大大延伸与坐骨平行伸向肠骨前下方。因此,骨盆从侧面看是四射型(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区别)。 蜥臀目分为蜥脚类(Sauropoda)和兽脚类(Theropoda)。 蜥脚类又分为原蜥脚类和蜥脚形类。 原蜥脚类主要生活在晚三叠纪到早侏罗纪,是一类杂食--素食性的中等体型的恐龙,例如生活在地球上的第一种巨型恐龙--------板龙,生活在侏罗纪早期的安琪龙。 蜥脚形类主要生活在侏罗纪和白垩纪。它们绝大多数都是巨型的素食恐龙。头小,脖子长,尾巴长,牙齿成小匙状。蜥脚亚目的著名代表有产于我国四川、甘肃晚侏罗纪由19节颈椎组成的脖子长度约等于体长的一半的马门溪龙,世界上已知体形最大的动物-----地震龙或易碎双腔龙等。 兽脚类生活在晚三叠纪至白垩纪。它们都是肉食龙,两足行走,趾端长有锐利的爪子,头部很发达,为最聪明的一类。嘴里长着匕首或小刀一样的利齿。霸王龙是著名代表,其余如异特龙,南方巨兽龙等也颇具名气。 鸟臀目分为5大类:鸟脚类(Ornthopoda)、剑龙类(Stegosauria)、甲龙类(Ankylosauria),角龙类(Ceratopsia)和肿头龙类(Pachycephalosauria)。 鸟脚类是鸟臀类中乃至整个恐龙大类中化石最多的一个类群。它 恐龙
们两足或四足行走,下颌骨有单独的前齿骨,牙齿仅生长在颊部,上颌牙齿齿冠向内弯曲,下颌牙齿齿冠向外弯曲。它们生活在晚三叠纪至白垩纪,全都是素食恐龙。如:鸭嘴龙、禽龙等。 剑龙类,四足行走背部具有直立的骨板,尾部有骨质刺棒两对或多对,剑龙类主要生活在侏罗纪到早白垩纪,是恐龙类最先灭亡的一个大类。其代表有被认为居住在平原上的剑龙,被发现于坦桑尼亚的肯氏龙。 甲龙类的恐龙体形低矮粗壮,全身披有骨质甲板,以植物为食,主要出现于白垩纪早期。例如生活在欧洲大陆的海拉尔龙,生活在英国的多刺甲龙,以及在美国的包头龙和蒙古的爱得蒙托龙。 角龙类,是四足行走的素食恐龙。头骨后部扩大成颈盾,多数生活在白垩纪晚期,我国北方发现的鹦鹉嘴龙即属角龙类的祖先类型。其中有与霸王龙齐名的三角龙,温顺的食草动物原角龙等等。 肿头龙类主要特点是头骨肿厚,颥孔封闭,骨盘中耻骨被坐骨排挤,不参与组成腰带,主要生活在白垩纪。 不论是蜥臀目还是鸟臀目,它们的腰带在肠骨、坐骨、耻骨之间留下了一个小孔,这个孔在其它各目的爬行动物中是没有的。正是这个孔表明,与所有其它各目的爬行动物相比,被称为恐龙的这两个目的动物之间有着最近的亲缘关系。
Jm-R
-
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是渴死的
恐龙是在五次物种大灭绝中的第五次大灭绝中灭绝的,因此要想搞清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就必需首先搞清五次物种大灭绝的真正原因。地球膨裂说认为地球从寒武纪到白垩纪共发生了11次膨裂,其中5次形成了大的造山运动,每次造山运动都使海洋从大陆上退却,造成了物种的大量灭绝。这5次大的物种灭绝每次都与造山运动形成的时间惊人的相同。这足以说明地球膨裂,形成造山运动,使海水从大陆上5次大退却使物种渴死,是造成物种大灭绝的真正原因。证据:
一、5次造山运动与5次物种灭绝的时间惊人的相同
1、第1次是加里东造山运动,开始时间是4.4亿年左右,这和第一次物种大灭恐龙灭绝的时间4.4亿年完全相同。
2、第2次是海西造山运动,始于3.65亿年左右,这和第二次物种大灭绝的时间3.65亿年完全相同。
3、第3次是印支造山运动,始于2.5亿年,这和第3次物种大灭绝的时间2.5亿年完全相同。
4、第4次是燕山造山运动,始于2.05亿年,这和第4次物种大灭绝的时间2.05亿年完全相同。
5.第5次是喜马拉雅运造山运动,始于6500万年前。这和第5次物种大灭绝的时间6500万年前完全相同。
二、5次大灭绝物种的生存方式
这些灭亡的物种都是些浅海、底栖、固着、不能主动寻找食物、体形庞大、喜欢水环境的物种。
三、5次大灭绝物种的生殖方式
那些生活在浅海、滨海地区、不论是无性生殖还是有性生殖的生物,它们的生殖方式离不开水环境。这些物种没有了生殖的水环境,必然走向灭绝。
造山运动,使海洋从大陆上逐步退却,一部分生存方式和生殖方式不适应新环境的物种灭绝了。而其中生殖方式的不适应是造成物种灭绝的决定性因素。这是因为物种的生殖方式是不会改变的。我们从两栖动物在水中受精,到爬行动物的卵生,再到哺乳动物的胎生可以看出,生殖方式的进化才是物种进化、灭绝的决定性因素。
恐龙为什么在6500万年前的第5次物种大灭绝中灭绝的呢?虽然恐龙有迁徙功能,但因为海洋第五次大退却是海洋最后一次从大陆上彻底退出,恐龙再没地方迁徙了,水源干涸了,绝大部分恐龙被渴死了。
当然,地球上还有一些湖泊,一小部分恐龙活了下来,这一小部分恐龙是如何灭绝的呢?这部分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是生殖方式的不适应。恐龙在繁殖季节经过交配后,“夫妻”双方便忙着筑巢产卵。他们在地势较高而且向阳的地方,寻找松软的土地,用带爪的前肢在地上掘出一个圆形的坑来,扒出的泥土垒在坑的周围,使坑的周围隆起,高出地面,其形状就像一个火山口,可以防止雨水流进窝里。挖好坑后,再填上一些松土,接下来恐龙“妈妈”蹲在巢上产卵。产完卵后,再用一层薄土或植物叶片把蛋盖起来。然后这些将要做父母的恐龙便轮流守侯在窝旁,直到孵出幼恐龙来。恐龙下蛋后,用土埋上,靠阳光孵化。恐龙蛋的孵化,一靠温度,二靠湿度。温度过高,胚胎发育过于迅速,胚胎死亡增加;湿度过低,将加速蛋内水分蒸发,造成失水过多,引起胚胎和壳膜粘连而导致胚胎死亡。由于造山运动,海水退去,气候变得干燥,气温升高,土地干旱,土壤的湿度下降,造成恐龙蛋不能正常孵化。我国天文地质工作者徐道一说:“在我国的白垩纪末沉积层中发现有成堆的没有孵化的化石恐龙蛋”,在广东河源发现15000多枚恐龙蛋没有孵化,这便是很好的证明。考古研究表明,恐龙灭绝持续了100万年时间。恐龙的全盛时期在侏罗纪和白垩纪前期,恐龙蛋化石却只在白垩纪晚期出现,这说明很可能在侏罗纪和白垩纪前期,恐龙的孵化是正常的,到了白垩纪晚期,它们可能遭遇了某种不可抗拒的因素导致孵化不能进行,且这种状况一直持续,新生恐龙越来越少,直至最后灭绝。根据土壤的湿度下降造成恐龙蛋不能正常孵化导至恐龙最终灭绝,我们从缺水的角度也可以说恐龙蛋是渴死的,恐龙最终灭绝的原因是渴死的。
作者:赖柏林
无尘剑
-
在中生代,地球曾经是一个恐龙主宰的世界,无论是平原森林还是沼泽,到处都可以看到恐龙的身影。它们在地球上一共生存了一亿三千多万年,可是,不知为什么,后来恐龙竟然绝灭了,一个不剩地、永远地从地球上消失了。这实在是一桩千古疑案。
一百多年来,不知有多少科学家试图揭开恐龙断子绝孙的秘密,但总是不能自圆其说。随着自然科学中许多学科的相互渗透,近年来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关于恐龙绝灭的说法。
有的科学家认为恐龙的灭绝是由于气候变冷。在白垩纪末期六千五百万年前,整个地球发生了广泛性寒冷,日温差增大,冷热季节交替明显。使习惯热带环境生活的恐龙,不能像蛇、晰蜴那样进行冬眠,又不像毛皮动物那样躲进山洞里避寒。恐龙是热血动物,没有御寒的外表和生理机能,因而无法抵抗和适应寒冷的袭击,最后被大自然毫不留情地消灭了。
有的科学家断言恐龙灭绝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大约在七千万年前,地球发生了一次强烈的地壳运动,使一些盆地隆起,浅丘开始出现,因而造成水枯林竭:同时海底变化,海平面下降300多米,亚洲、北美洲之间的陆地开始连接起来,大量动物迁移到恐龙栖息处,使食物供应发生困难,以至恐龙处于“断粮”地步,在严重的饥饿中逐渐死亡。
也有的科学家提出恐龙的灭绝是星球碰撞爆炸引起年。在白垩纪后期,有一颗直径约10公里的小行星,猛烈与地球相撞。撞击时速度为每小时约10万公里,撞击时扬起了惊人尘土,尘埃飘浮在大气中,以至遮蔽了阳光,使地球上持续一段时间内一片黑暗,气温聚降,植物的光合作用停止,植物枯萎,使“食物链”中断,恐龙纷纷死去。
还有的科学家推测,恐龙是吃了有花植物中毒而遭到绝灭的。恐龙生活在中生代,植物界的蕨类、苏铁、银杏、松、柏等裸子植物占统治地位,在这些植物中含有许多单宁酸,这些对恐龙并无损伤。但是,在一亿二千万年以前,最早有花植物出现了,这些有花植物组织内常常含有作用强烈的生物碱,对恐龙的生理产生不利的影响,有的生物碱——如马钱子碱等具有很大的毒性,恐龙大量吞吃了生物碱,毒素反应引起其严重的生理失调,导致死亡。
恐龙灭绝缘于种间竞争、种内竞争——这是另外一些科学家的认识。一种生物的活动,往往直接或间接地危害到另一种生物的生存,因而出现直接或间接的竞争,这种竞争为“种间竞争”。如肉食、兽与草食、兽之间的竞争。在恐龙时代,出现繁殖力极强、在脑发达的肉食类动物,它们大量偷吃恐龙下的蛋,因而导致恐龙断子绝孙。(我国内蒙古、山东、广东等地均发现有恐龙蛋化石。特别是粤北始兴县发现世界上目前数量最多,保存最好、分别为34、35枚一窝的恐龙蛋化石,并发现有恐龙化石群。)同种类生物为了生存,互相攻击、吞噬为“种内竞争”。如霸王龙,是恐龙家族中的恶霸,它的头就有1.5米长,血盆大口长有利剑般的牙齿,能随意地吞噬其它草食性恐龙。恐龙有草食性和肉食性之分,有大小之分,大的长度达20多米,如在美国发现的恐龙长27米、中国四川发现的马门溪龙长22米、重四五十吨;中国云南禄半发现公鸡大小的恐龙,重则以两计。这种“一物降一物,弱肉强食”的现象,导致了恐龙的最终绝灭。
以上种种说法虽都有一定道理,但每一种说法又不能自圆其说,得不到科学界的完全肯定。如“恐龙吃了有花植物中毒而绝灭”,那么空中的翼龙、水中的鱼龙等,根本不吃陆地上的有花植物,为什么与其它恐龙同时绝灭呢?而鸭嘴龙、角龙等类群则在有花植物出现后反而更加繁盛了呢?总之,这些生物进化史上的奥秘,至今还没有完全被揭。
ardim
-
恐龙是生活在距今大约2亿3500万年至6500万年前的、能以后肢支撑身体直立行走的一类动物,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大部分恐龙已经灭绝,但是恐龙的后代--鸟类存活下来,并繁衍至今。恐龙最早出现在约2亿4千万年前的三叠纪,灭亡于约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所发生的中生代末白垩纪生物大灭绝事件。恐龙最终灭绝于6300万年前的新生代古近记古新世。当然这是目前的主流论断,是当前最为人认可的。
在两亿多年前的中生代,许多爬行动物在陆地上生活,因此中生代又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它们不断地分化成各种不同种类的爬行动物,有的变成了今天的龟类,有的变成了今天的鳄类,有的变成了今天的蛇类和蜥蜴类,其中还有一类演变成今天遍及世界的哺乳动物。
恐龙是所有陆生爬行动物中体格最大的一类,很适宜生活在沼泽地带和浅水湖里,那时的空气温暖而潮湿,食物也很容易找到。所以恐龙在地球上统治了一亿多年的时间,但不知什么原因,它们在6500万年前很短的一段时间内突然灭绝了,今天人们看到的只是那时留下的大批恐龙化石。
来自中国的古生物学和物理家黎阳2009年在耶鲁大学发表的论文引起了国际古生物学界的轰动,他和他的中国团队在6534.83万年前的希克苏鲁伯陨石坑K-T线地层中发现了高浓度的铱,其含量超过正常含量二百三十二倍。如此高浓度的铱只有在太空中的陨石中才可以找到,地球本身是不可能存在的。根据墨西哥湾周围铱元素含量的精确测定,当时是一颗类似小行星的物质不仅撞击了地球中美洲地区,还撞破了地壳,致使地球内部岩浆汹涌喷出,撞击造成的超级火山爆发,从古玛拉岩石的同位素含量测出此次爆发的威力远远高于黄石超级火山最大的能量(普通火山口的直径也就是是几百米,而这次被撞击成的口子直径超过 恐龙灭绝148千米)。
整个地球被浓浓的火山灰和毒气所覆盖,地球上的生物长时间不见阳光和月亮,植物无法光合作用,大气层氧气含量极低。综合这些因素造成此次生物的大灭绝。以前学术界都是把外来天体撞击说和火山喷发说分开讨论的,但这两个学术都有相当大的缺陷,外来天体说光是撞击不足以影响那么严重,时间那么久,范围那么远(全球性的),而火山说,地球上的火山活动本身就很多很剧烈,但都不足引起如此大的生物灭绝,包括黄石超级火山在内,而中国学者黎阳提供的论证方向和证据完美地解答了国际古生物界的长期疑问,两者的结合才可能造成如此重大的地球生物大灭绝。
如果按单独的事件来定论恐龙灭绝的原因,并不能充分说明动植物在体型结构上的共同进化特征。这一共同的进化特征并不局限在任一地域,这就充分说明了共同进化特征只能是来源与地球引力的加重,这才致使与环境重力对于动植物的限制约束。
小白
-
0.66亿年前小行星碰撞地球时,正值恐龙生态系统较脆弱时期,遭遇小行星碰撞所致的环境巨变,恐龙在生活了1.6亿年后走向灭绝。
恐龙是出现于中生代多样化优势陆栖脊椎动物。“恐龙”一词是生物学家对英文Dinosauria即“恐怖的蜥蜴”的翻译,并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恐龙曾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恐龙最早出现在2亿3千万年前的三叠纪晚期,在大灭绝中脱颖而出,灭亡于约6千5百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所发生的白垩纪末灭绝事件。在1861年发现的始祖鸟化石,与美颌龙化石极度相似,差别在于始祖鸟化石有着羽毛痕迹 ,这显示鸟类可能是恐龙的后代。
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研究指出现代鸟类极可能是兽脚亚目K恐爪龙类恐龙的直系后代。大部分科学家视鸟类为唯一幸存发展至今的恐龙,而少数科学家甚至主张它们应该分类于同一纲之内。
鳄鱼则是另一群恐龙的现代近亲,但两者关系较恐龙与鸟类远。恐龙、鸟类、鳄鱼都属于爬行动物的主龙类演化支,该演化支首次出现于二叠纪晚期,并在三叠纪中期成为优势水陆两栖动物群。
恐龙(不包含鸟类)是群生存于陆地上的主龙类爬行动物,四肢直立于身体之下,而非往两旁撑开。 许多史前爬行动物常被一般大众非正式地认定是恐龙,例如:翼手龙、鱼龙、蛇颈龙、沧龙、盘龙类(异齿龙与基龙)等,但从科学角度来看,这些都不是恐龙。
拌三丝
-
最近汤加遭遇千年一遇的火山爆发,整个国家“失联”占据了全球的各大新闻热榜,这次火山爆发的威力,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呢?
那就是火山爆发引发的蘑菇云接近500公里,相当于我国从上海到合肥的直线距离,火山灰直冲1.7万米的高空,爆发的威力超过人类已有所有核武器的总和。
汤加火山的爆发,也再次引发了恐龙爱好者的进一步猜想,威力如此巨大的火山爆发,也是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么?
在2004年,就有科学家关于恐龙灭绝的最新研究当中,提出了一个多重原因导致恐龙灭绝的理论,包含:火山爆发、海退、以及撞击事件。这个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也是大多数父母们跟好奇的孩子们讨论得最多的话题。
恐龙作为地球当时最大的脊椎动物,首先受到环境改变的冲击,多样性开始衰退。火山爆发喷出的悬浮粒子,使得全球气候逐渐冷却、干旱。最后,撞击事件导致依赖光合作用的食物链崩溃,并冲击已经衰退的陆地食物链与海洋食物链,因此最终导致恐龙的灭绝。所以说,也许是类似这次汤加这样的火山爆发规模,成为了地球一代霸主恐龙灭绝的罪魁祸首。
其实,像这种偏研究的理论解释,往往让孩子不好理解,但如果有一个既好玩又有实际演示的玩具,就能把这个故事讲得非常精彩。
其实这个火山喷发进一步引发恐龙灭绝的演示,IWOW有款恐龙栖息地玩具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它能够培养孩子们的丰富的创新能力,它的场景架设可以真实模拟沼泽河流,还有自然形成的沥青坑,再配上12只优质安全材料制成的逼真小恐龙,可以让孩子自由动手安排在亲手搭建的栖息地当中,进入探索恐龙生存的侏罗纪年代。
其中有一个特别的实验环节,那就是还原导致恐龙灭绝的一个重要猜想事件——火山爆发。在这款玩具中,简单的两步就能造就逼真但安全的火山爆发实景,让孩子体验奇妙的侏罗纪火山之旅。
墨然殇
-
恐龙是生活在距今大约2亿3500万年至6500万年前的、部分能以后肢支撑身体直立行走的一类动物,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大部分恐龙已经灭绝,但是恐龙的后代——鸟类存活下来,并繁衍至今。恐龙最早出现在约2亿4千万年前的三叠纪,灭亡于约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所发生的中生代末白垩纪生物大灭绝事件。
恐龙最终因为小行星撞击地球灭绝于6500万年前。
大鱼炖火锅
-
很早以前,有一段时间,地球上突然变得十分寒冷。恐龙没有冬眠的习惯,它们不能像蛇和乌龟那样,借冬眠来躲避寒冷。加上恐龙身上没有皮毛来保暖,它们耐不住严寒,就慢慢地消失了。有可多种说法,这种说法也不一定对。恐龙灭绝这个谜,至今还没等解开。
黑桃花
-
很早以前,陨星撞击地球,火山喷发
kikcik
-
恐龙什么时候灭绝?是什么原因?
很早以前,陨星撞击地球,火山喷发
铁血嘟嘟
-
小型星球撞击地球,食物中毒,各种灾难。
FinCloud
-
火山喷发、找不到食物
meira
-
http://tech.sina.com.cn/focus/dinosaurs/kill.shtml
很详细的资料哦!!
希望对你有帮助
肖振
-
搜
tt白
-
恐龙灭绝的原因:
一、陨石碰撞说:
距今六千五百万年前,一颗巨大的陨石曾撞击地球,使得君临地球长达一亿数千万年的恐龙绝种,导致地球持续了数个月的黑暗状态。在这段期间中,以恐龙为首的许多生物都因之而绝种。
二、自相残杀说:
有人认为造成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是因为它们自相残杀的结果——肉食性恐龙以草食恐龙为食,肉食恐龙增加,草食恐龙自然越来越少,最后终于消失,肉食恐龙因无肉可食,就自相残杀,最后终于同归于尽。
三、气候变动说:
由于板块移动的结果,海流产生改变,更引起气候巨幅的改变。严寒的气候使植物死亡,恐龙缺乏食物而导致了灭亡。
板块漂移的原理是什么?
使前后轮胎速度不相同、有较大速度差2023-08-03 14:42:565
大陆板块是怎么移动的
1、大陆板块的硅铝层是在海洋底部的硅镁层上移动;2、岩石圈板块在因为位于地幔软流圈上才能有所移动;3、大陆板块是通过板块下部的岩浆上涌而导致的热力才能有所移动的。第一种是大陆漂移学说的观点,第二种是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第三种则是我国中科院教授梁光河先生的观点。 地球板块漂移简介 板块构造,又叫全球大地构造。所谓板块指的是岩石圈板块,包括整个地壳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顶部,也就是说地壳和软流圈以上的地幔顶部。 新全球构造理论认为,不论大陆壳或大洋壳都曾发生并还在继续发生大规模水平运动,但这种水平运动并不像大陆漂移说所设想的,发生在硅铝层和硅镁层之间,而是岩石圈板块整个地幔软流层上像传送带那样移动着,大陆只是传送带上的“乘客”。 地球板块漂移的研究开展 20世纪60年代,古地磁的研究成果唤醒了人们对大陆漂移假说的记忆,强有力地支持了漂移假说,使全世界的大部分地质学者都承认这一学说,并投入轰轰烈烈的研究之中。而后,人们又根据此建立了板块构造学说。2023-08-03 14:43:131
地球板块为什么会漂移?
因为板块是漂浮在岩浆上的2023-08-03 14:43:233
板块漂移是假说吗
不是。关于板块的漂移,早已被卫星观测所测量出来,这已经不是假说,而是真实的现象,板块漂移不是假说。板块(plate)是板块构造学说所提出来的概念。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并非整体一块,而是分裂成许多块,这些大块岩石称为板块。2023-08-03 14:43:491
地球水抽干后仍旧是一个不规则的整体,为何还相信板块漂移说?
看到这个问题,我想起了郭杰瑞的前段时间发布的一个视频。 郭杰瑞在视频里面说现在有些美国人不相信权威,越是权威的越是怀疑,越是不相信。科学家告诉他们地球是圆的。但是有些人就是不相信地球是圆的,以至于非得自己乘坐自己建造的火箭飞到天空上看一看。结果可想而知,地球是不是圆的或许他已经知道了。但是他已经没有机会和大家分享他看到了。这种亲测权威知识真实性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图示:没有水的地球,图片有些夸张 回到问题上来!看问题就知道,问这个问题的朋友可能对板块运动存在一定的误解。地球抽干水后仍旧是一个不规则的整体,意思是不是地球上的水都没有了,地球上的板块还怎么漂移? 其实,地球上各大板块可不是漂浮在海洋之上的。咱们来一起看看地球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 历史 吧! 1910年,德国的气象学家魏格纳偶然发现大西洋两侧的非洲和南美洲的轮廓极为相似。南美洲和非洲的大西洋海岸线几乎可以完美的拼合起来。于是他经过研究提出了大陆漂移说,认为在远古时期地球上的大陆是一个整体。但是由于当时的科学水平有限,包括魏格纳在内的科学家都无法解释这一现象,大陆漂移说争议非常的大。图示:大陆漂移说 一直到了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发现了海底扩张和地球板块构造的证据证明了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基本上是正确的。 现在科学家将地球上的地壳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地球上的这六大板块不是漂浮在海洋之上,而是“漂浮”在地球的地幔软流层之上的。图示:地球上的板块 地球上的各大板块有的相互分离,有的则相互挤压。例如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之间的相互挤压造就了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由于板块运动的作用,喜马拉雅山脉高度至今还在不断上升。 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但是科学家却在这里发现了远古海洋生物化石。例如鱼龙化石,喜马拉雅鱼龙是一种生活在大约2亿年前海洋中的爬行动物。它的化石出现在喜马拉雅山上,这说明远古时期的喜马拉雅山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这就是地球板块运动的一个有力证据。图示:喜马拉雅鱼龙 为何大家相信板块运动学说,因为这是由众多科学证据验证过的理论,是权威的。板块学说的正确性不需要我们去怀疑它。难道因为我们的怀疑还要亲自去签证一下,把前人走过的路亲自走一遍才能确认它是正确的吗?还是懒得去验证,仅靠自己的怀疑直接否定掉呢? 难道相信权威不好吗? 首先,所谓地球是个不规则体,是需要看不规则的比例的。我们一般在网上见到的图例是为了让大家看的比较清楚,把这个比例特意的改大的。就像我们看一些3D的地图,显示高山平原非常的明显,但却不是真实的比例。事实上,我们日常见到的任何一个球体都不是绝对的球体,都是不规则体,比如台球,看起来很圆了吧,但是如果将其放大看的话,也是不规则体。 所以,我们说地球是不规则体,是相对来说的,实际上地球的球形误差只有千分之一,如果将地球按比例缩小到一个台球大小,可能比台球还要圆。而至于说板块漂移,首先板块不是漂在海洋上,而是漂浮在地壳下面的地幔上,这里是类似岩浆的软流物质。相对地球半径来说,地壳是非常薄的,差不多向当于苹果的外皮一样。在地壳下,是大量的岩浆物质,地壳就是在这上面缓慢移动的。关于板块的漂移,早已被卫星观测所测量出来,所以,这已经不是假说,而是真实的现象。你认为荒谬,是因为你根本不了解,而且还错误的认为地壳是在海洋上。 所以,有疑问很好,但还是需要多看书,多学习。 果然是文科生! 地球上的板块漂移说,不是说大陆漂浮在海洋上。但是漂浮在液态的地幔上面的。火山喷发时喷涌而出的岩浆,就是地幔的主要成分。 而海洋,实际上是覆盖在地壳上面的!大陆跟海底才是一个整体。2023-08-03 14:43:581
大陆板块下面是什么?是水吗?板块怎么会飘移呢?
水?大哥是溶岩!2023-08-03 14:44:094
为什么大陆板块能漂移?
这是地球自然运动的结果。其实地球上大陆板块的形成有很多著名学说,大陆漂移学说就是其中之一。本人认真阅读后发现,如果陆地都是相连的,大陆将无处漂移,地球也要比现在小的多,直径约是现在的0.6倍左右。假设地球快速膨胀后,在缓慢膨胀和漂移就比较合理了。在此说明地球膨胀的原因和速度。是由于太阳和地球形成后,因地球本身所具备的能量,由于太阳活动减弱地球所受压力相应减小后,使地球膨胀。外形由压力及变化速度造成的。膨胀速度低于爆炸速度,最终压力与内部应力趋于平衡。地球迅速膨胀后由于体积变大地壳裂开,岩浆外露的部分形成海底。地壳形成了大陆板块,而地壳下面的岩浆冷却收缩使地表形成褶皱和裂缝。这也许是造山运动和火山喷发的原因。大陆漂移远在现代人类诞生之前就完成了大洋洲岛屿上的居民,一部分(东南亚澳洲新西兰)是由亚洲大陆向南迁移并逐渐扩散而来;另有小部分(法属社会群岛等南太平洋岛屿)是由美洲印第安人迁来。另:澳洲与印尼群岛之间的海峡十分狭窄,完全可以用独木舟横渡。新西兰与澳洲大陆之间的距离,也是古代原始航海技术可以达到的(无论是沿澳洲东海岸还是新几内亚岛-所罗门群岛)2023-08-03 14:44:181
板块漂移学说
大陆板块漂移学说认为地球原来的陆地板块是相连的,由于地球自转+内部热反应推动(岩浆,火山喷发)+月球引力,使得大陆漂移。 如今我们看到的海岸线相似,岩石层相似,原始部落集中在赤道线附近(原始热带雨林)。也许在生物大爆发的时候已经产生了人类祖先,大陆板块运动,导致了人类生存环境变化,从而引起人种区域差异。2023-08-03 14:44:241
板块漂移学说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如果不是发现现代大陆漂移的证据,板块构造学说可能不会这么具有统治地位,也不会把地质学上升到和其他自然科学一样,有model,有成熟理论体系。现代深海潜水技术已经很发达,海洋钻探,地震重磁等地球物理方法也让我们更清楚的“看到”深海到岩石圈的结构组成。地质学家们在现代海洋中观察到太平洋向欧亚大陆俯冲的证据,找到海沟,岛弧火山岩,弧后盆地,弧前盆地,弧间盆地,楔顶盆地等一整套所谓“沟-弧-盆”体系。说完俯冲,陆陆碰撞在现代的例子是青藏高原,印度板块和欧亚大陆碰撞(中国真惨,东边怼完南边怼),虽然具体模式争议很大,但是碰撞是肯定碰撞了的,火花也肯定是擦出来了。地理书上有虽然是个错的理论:大家也许都见过在北国的初春时节。大地刚刚复苏,河流刚刚解冻,河面上大块大块的冰块 互相碰撞着,移动着。它们运动的动力来自河水在它们下面的流动。人家能否想象到,我们所居住的地球表面也类似这种情景。 一望无际的大地并不是铁板一块的,也是由许多小块拼凑而成的,和河流上的大冰块一样,它们也在不断地移动着,也在不停地撞击着,只不过这种运动是缓慢的,人的肉眼是看不出来的。比如海平面每年上升1厘米,不用测量仪器是观测不到的。如果过1000年,那就是上升1米!一些沿海的大城市也许就要被淹没。六大板块的划分大陆漂移学说的奠基人是魏格纳。2023-08-03 14:44:311
什么是板块漂移
所有这些板块,都漂浮在具有流动性的地幔软流层之上。 随着软流层的运动,各个板块也会发生相应的水平运动。据地质学家估计,大板块每年可以移动1-6厘米距离。这个速度虽然很小,但经过亿万年后,地球的海陆面貌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当两个板块逐渐分离时,在分离处即可出现新的凹地和海洋;大西洋和东非大裂谷 就是在两块大板块发生分离时形成的。喜马拉雅山,就是三千多万年前由南面的印度板块和北面的亚欧板块发生碰撞挤压而形成的。有时还会出现另一种情况:当两个坚硬的板块发生碰撞时,接触部分的岩层还没来得及发生弯曲变形,其中有一个板块已经深深地插入另一个板块的底部。由于碰撞的力量很大,插入部位很深,以至把原来板块上的老岩层一直带到高温地幔中,最后被熔化了。而在板块向地壳深处插入的部位,即形成了很深的海沟。西太平洋海底的一些大海沟就是这样形成的。2023-08-03 14:44:412
板块漂移学说的提出者是谁,他的生平故事有哪些
六大板块的划分大陆漂移学说的奠基人是魏格纳.魏格纳是个德国人,1880年出生于柏林, 是位天文学博士.可正是这个人有力地撼动了传统地质学基础,而他却不是一个地质学家. 主要是作为气象学家的他是如何提出了大陆漂移的设想呢?他在《海陆的起源》一书中是这样叙述的:“大陆漂移的想法是著者于1910年最初得到的.有一次,我在阅读世界地图时,曾被大西洋两岸的相似性所吸引,但当时我也随即丢开,并不认为具有什么重大意义.1911 年秋,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我从一个论文集中看到了这样的话:根据古生物的证据,巴西与非洲问曾经有过陆地相连结.这是我过去所不知道的,这段文字记载促使我对这个问题在大地测量学与古生物学的范围内为着这个目标从事仓促的研究,并得出重要的肯定的论证,由此我就深信我的想法是基本正确的.”1912年魏格纳首次公布了自己的研究成果.2023-08-03 14:45:041
地球的板块是怎么漂移的?
应该是越来越远吧!2023-08-03 14:45:123
板块漂移说是怎么回事?
加拿大学者威尔逊(J.T.Wilson,1973)从板块构造观点出发,将岩石圈从大陆破裂、裂谷出现到洋盆形成,再从洋盆俯冲、缩小到闭合的完整过程,划分为六个阶段(期)。 胚胎期 地幔的活化最初引起稳定大陆壳的破裂,形成大陆裂谷,东非裂谷就是最著名的实例。 幼年期 地幔的活化使其热熔物质喷流或上涌对流,岩石圈进一步破裂并开始出现狭窄的洋壳盆地,可以红海、亚丁湾为代表。 成年期 随着洋中脊系统的延伸和扩张作用的加强,终于出现了新的大型成熟洋盆,大西洋是其典型代表。洋盆两侧未发生俯冲作用称为被动大陆边缘。 衰退期 在洋脊系统扩张的同时,洋盆一侧或两侧开始了俯冲消减作用,称为主动大陆边缘。洋盆面积开始收缩,可以太平洋为代表。尤其是太平洋板块沿着亚洲东部大陆边缘的千岛海沟、日本海沟、琉球海沟和菲律宾海沟,向欧亚板块下面俯冲,形成(海)沟 (火山岛)弧 (边缘海)盆型的汇聚带,组成现今亚洲东缘花彩列岛式的地理面貌。图5-7表示了北美大陆西侧的沟 弧 盆体系配置特征。 残余期 随着洋脊扩张作用减弱,两侧陆壳地块相互逼近,其间仅存残留海盆,如地中海。 消亡期 最后两侧大陆直接碰撞拼合,海域完全消失,转化为高峻山系。横亘欧亚大陆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脉就是最好的代表。例如,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是属于陆-陆碰撞型的板块汇聚带(图5-10)。由于大陆壳较轻,它漂浮在软流圈之上,大部分不可能被带往消减带的深处。因而当两个大陆碰撞时,先前的大型古洋盆因俯冲消亡而在地表只保留一些残迹(由蛇绿岩、基性火山岩及深海放射出硅质岩组成),称为板块缝合带(suture),代表板块构造演化最后的陆-陆碰撞阶段。 威尔逊的上述总结反映了岩石圈板块构造演化的一种常见开合周期过程,迅速获得广泛传播和应用。次年(1974)即被公认为威尔逊旋回(Wilson cycle)。 海底扩张 20世纪50年代,随着海底调查积累了丰富的海底地质和地貌资料,尤其是古地磁学的进展,导致赫斯(H.H.Hess,1962)和迪茨(R.Dietz,1961)几乎同时提出海底扩张的观点。海底扩张作用是大洋岩石圈在洋中脊处裂开,地幔炽热的岩浆从这里涌出,冷却固结成新的大洋岩石圈,并把先期形成的岩石向两侧对称地推挤,导致大洋海底不断扩张。另一方面,在假设地球的体积和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大洋岩石圈也必然在大陆边缘的海沟处沿着消减带向大陆岩石圈之下俯冲,消亡于软流圈中(图5-7)。因此,海底扩张实质上是全球洋壳在不断地循环变化,2~3亿年内更新一次。海底扩张说的确凿证据是海底岩石年龄的分布:以年龄最新的大洋中脊为轴,向两侧呈对称地分布,离中脊愈远愈老。我们怎样知道海底岩石的年龄呢? (1)磁异常与磁场倒转记录 海底年龄的测定首先应归功于古地磁学的研究。50年代后期梅森(R·G·Mason)在东太平洋进行地磁研究,发现海底地磁呈整齐的条带,并都呈南北向展布,条带间距达几十公里。如果把所测定的磁异常带标到图上,并且沿中脊轴对褶过来,那么磁异常条带东西两侧将重合。磁异常曲线中峰与谷的顺序存在着惊人的对称性,对于这一现象一直使学者们困惑不解。直到1963年英国的瓦因 (F·J·Vint)、马修斯 (D·H·Mattheus) 提出推断,地磁异常条带并非磁化强度不均匀引起的,而是地磁场方向的历史记录,地磁的正负异常对应于古地磁场的正反方向变化。这样海底就起到一台磁带录音机的作用,根据地磁场的正反方向变化记录下海洋扩张的历史(图5-5)。通过对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所测得的地磁极性年表,证明全球的地磁正向期与反向期完全一致。从而肯定了海底扩张的普遍意义。 根据海底年龄编制的全球海底扩张模式图可以看出大洋中脊与最年轻的海底吻合。而通过磁异常条带年龄的测定可以建立等时线,从而得到自洋脊形成以来的年龄,最老的海底年龄只有1.7亿年,和最老的大陆年龄3840亿年相比是太年轻了。1.7亿年以前的洋壳到那儿去了呢?现在认为老洋壳沿海沟俯冲带进入上地幔软流圈消失了。 (2) 海底扩张速度 根据上述三大洋海底磁异常资料,如果以中脊作为磁异常计算的起点,在不同洋盆中可见,中脊两侧磁异常条带的宽度是不同的,表明海底扩张速度存在差异。参照每个磁异常条带的年龄及距中脊的距离,可以计算出各大洋的半扩张速率(只考虑中脊一侧),计算结果表明海底扩张全速率范围为1 >20cm/a。其中,太平洋中脊的扩张速率最大,北大西洋和红海的洋脊速率最小2023-08-03 14:45:191
大陆板块漂移具体是什么时期到什么时期?
因为宇宙中的所有物质都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的,因此可以说大陆从地球上有陆地形成之后就开始运动了,而且会一直运动下去。 但是,这种运动是不是板块运动呢?应该说现在还没有定论,因为板块构造学说仅仅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解释地球海陆分布及成因的一种学说而已(此学说是20世纪60年代,由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在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此学说认为,全球的岩石圈漂浮在软流层上,被一些构造带分为六大板块(有些地方的板块分界还存在争议),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由于板块的碰撞或者挤压而形成了地球上的海陆轮廓。 至于板块漂移到一定程度后会有什么生物存在,这应该看板块具体漂移到什么纬度位置和那时侯的气候情况了,不过根据达尔文的适者生存观点,那时侯肯定还会有很多生物存在的,而且可能会出现一些现在所没有的新的物种。2023-08-03 14:45:262
板块会漂移吗?中间有缝隙吗?
版块其实是假象的地理名词,2023-08-03 14:45:355
地球上的“七大板块”为什么会移动?
板块学说和大陆漂移说一样,都认为地球表层是漂移着的,但是,这两者的运动机理却是完全不同的。大陆漂移说认为,大陆硅铝层是在洋底的硅镁层上漂浮;而板块构造说则认为,岩石圈的板块是在地幔软流圈上漂浮运动。这就把刚刚形成的海底扩张说,推向了板块构造说的新阶段。创立这个学说的有麦肯齐、摩根、勒皮雄等人。勒皮雄认为,瓦因-马修斯的依据事实,有某种缺陷,缺乏准确性和可靠性。所以,他没有轻易改变自己原先的立场。但是,当他亲眼看到自己的一位同事,在南太平洋洋脊上测得一条长达1500千米的磁性剖面资料,所展现的现象和瓦因-马修斯所揭示的规律完全一样时,他心服了。尊重事实,这是科学研究者必需具有的品质。勒皮雄经过一番深思之后,他写了一篇题为《大西洋中脊的地球物理研究》的论文。此后,他成为“海底扩张”学说的支持者。 拉蒙特研究所组织了一支到印度洋的考察队,勒皮雄参加了这支考察队。在整个印度洋考察中,勒皮雄格外注重洋底磁异常和磁异常地质年龄方面的数据分析。可是,所获得的大量数据,谁也不挨着谁,很难找到像瓦因-马修斯所证实的结论。回到所里之后,他又把所有的资料翻出来,进行分析比较,仍然感到头绪杂乱而困惑。此时,正好举办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1967年年会。为了寻找启示和灵感,他放下手中的工作,走进会议室,听听大会发言。正巧,发言的是美国著名学者贾森·摩根。这位学者没有拿手稿,只是把一段时间研究的想法,在会上说了说。与会者可能谁也没有留心这位地质学家发言中的闪光点。而勒皮雄从一开始就被摩根的演讲所吸引。特别是他对“转换断层”的描述和解释,使得他茅塞顿开。回到研究所,他埋头研究整理,用了整整半年的时间,终于把手头的资料整理出来。他用了大量数据资料,阐明地球大陆板块的存在以及分布状况。1968年5月,在《地球物理学研究》杂志上,勒皮雄发表了阐述“板块学说”的论文。他从几个简单的数据出发,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一个震惊国际地学界的“全球板块运动模式”。他把地球分成了七大板块:即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欧亚板块、非洲板块、澳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另外,在南美洲和东太平洋洋脊之间,分布着一块较小的板块,勒皮雄称它为纳斯卡板块。勒皮雄描绘出每个板块的界限,还指出了每个板块的活动方向,并且计算了这七大板块在2亿年的时间里,运动的方向和速度。 勒皮雄提出的板块构造学说,和大陆漂移说一样,都认为地球表层是漂移着的,但是,它们的运动机制是不相同的。大陆漂移说认为,大陆硅铝层是在洋底的硅镁层上漂浮移动,而板块构造说则认为,岩石圈板块是在地幔软流圈上漂浮移动。 科学家研究证明,地球分为三层,地球坚硬的外壳,叫作“岩石圈”,岩石圈的下面是厚度为100~400千米的有可塑性的缓慢流动着的物质,叫做“软流圈”;软流圈下面的地幔物质又变得十分刚硬的物质,叫做“中圈”;在中圈以下,是地球中心部分,就是地核。板块构造说认为,虽然岩石圈连续不断地包围着整个地球,具有很大的刚性,内部不易变形,但是,由于软流圈的对流作用,驱动着岩石圈的运动,有些地方对流的结果是使岩石圈分离开来;有的地方,对流的结果使岩石圈相对而行;还有的地方,对流的结果使岩石圈发生平行滑动。这样一来,整个岩石圈就被分裂成若干个刚性的部分,这就是“板块”。板块由于是刚硬的,内部很少发生形变。在各板块之间,由于它们的运动状态不同,自然形成了边界地区。如我们看到的大洋中脊,就是板块的边界。洋中脊两侧板块是背道而驰,分道扬镳的。而海沟则不同了,这里是两个板块的相汇处,一个板块在巨大的挤压力作用之下,冲到另一板块之下。再如,如果两个板块发生平移错动,其边界部分就形成了“转换断层”。用板块构造说解释陆地上的自然现象,也比较有说服力。例如,在我国西藏雅鲁藏布江一带,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板块汇聚的边界,印度次大陆随板块向北漂移,与西藏陆块发生猛烈撞击,地壳因此产生褶皱,地层隆起,于是,喜马拉雅山便横空出世,高高耸立。同样的,用板块构造说来解释地震、火山喷发等也是令人信服的。 应该这样说,勒皮雄的板块构造说,是在继承和总结了威尔逊、摩根、麦肯齐等地质学家研究成果而形成的。板块构造说彻底打破了海陆固定不变的传统地质学理论,把大陆漂移的活动,生动而形象地勾划出来,使地球科学理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此,从大陆漂移说,到海底扩张说,进而发展到板块构造说,它是地球科学上的革命。2023-08-03 14:45:536
地球上的“七大板块”为什么会移动
目前认为板块运动的产生机制有两种:重力形成机制但是地球的自转在各种力的作用下在变慢,由初始时的5小时/转变为24小时/转。地球的重力出现了不平衡,在重力作用下,地球有一个恢复到圆球体的趋势。于是板块被撕裂并向两极漂移。(这就是最新的板块运动机制理论!)。当地球自转趋于停止时,地球将恢复成圆球,即大陆被水淹没,地球成为水球。板块间惯性动量不均匀分布形成机制板块运动的原动力来源机制是:地球表面的高山深壑在天体运动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惯性动量的分布不均衡,不同板块的整体惯性动量的差异会引起板块间运动速率的微差,结果是形成板块间挤压,这种挤压的表现形式就是地震。此理论的推论有两个:一是表面平滑的星球上不会发生板块漂移;二是地球的自转轴区域不会发生地震。板块构造学说只是一种地质学假说,但在其诞生后,已成功地解释了一些大地构造现象。同时,仍存在一些尚不能圆满解释的问题,有些推论也未得到最后的证实。但这些都不会影响这一学说的发展,相反会对它起推进作用。2023-08-03 14:46:131
地球漂移着的大板块有哪些?
自从发现了美洲大陆,人们就绘出了大西洋海岸线的地图。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于1620年首次指出:如果向南美的东海岸望去,你会发现它与非洲的西海岸的轮廓极其吻合。人们开始怀疑非洲和南美洲是否曾经是一个整体,后来随着漂移而各自分开了呢?1912年,德国地理学家阿尔弗瑞德·卢萨·魏格纳对此提出了一些细节问题,并指出了这两块大陆应该是从海底较重的岩石中分离后浮起而形成,并随着漂移逐渐分开的,进而他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曾是一个整体。这个理论被他称为“古陆桥”(来自希腊语,是“整个地球”的意思)。后来,这种统一状态被破坏,逐渐分离成几大块。他称这种现象为“大陆漂移”。从某方面说,他这种观点是对的。但是,他认为大陆是从海底浮出来的这种说法显然是没有根据的。由于海底的岩石相对于大陆岩石来说过于坚硬了,在当时的条件下尚无法对其进行细致的研究。所以这种观点遭到了权威人士们的嘲笑和否定。在19世纪50年代,人们试图在海底建造一条用来发电报的海底电缆,从而在欧洲与南美洲之间建立起通讯联系。美国海洋学家马修·方亭·曼瑞对大西洋进行了探测并希望找出一条建立海底电缆的最佳线路。1854年,他发现大西洋中心部分的深度要比两边的深度浅得多。他认为在海洋中心一定有一个高原,他命名为“电报高原”。在当时,对海底进行探测是十分困难的。我们必须用加重的线绳放到海里,这个线绳长达数公里。如果发觉线绳已经触到海底了,就把它拉上来,测量其长度,然后再放回到海底,继续测量。这个工作非常乏味而且测量结果也很不稳定。在整个探测过程中很少能正确测到真正的深度,所以曼瑞的工作只是开了个头就被迫中断了。1872年,在查尔斯·瓦维利·汤姆逊带领下的英国航海队历时4年航行了12.5万公里。他们利用一条长6.4公里的电缆对深海区域进行了探测。这次航行除得到了海底最清晰和最全面的图片以外,并没有比以往有更多的收获。不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回音”探测技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被应用于超声波领域中。超声波是一种人类听不到的尖锐的音波,它能穿透海洋。通过测量声波发射到返回接收到它的反射波的时间差,就能推断出海洋的深度。1922年,有一艘德国轮船采用了这种技术对海洋进行探测,从此人类才渐渐越来越全面地了解海底世界。世界最伟大的海底探测专家是美国地理学家威廉姆·曼瑞斯·伊文,他进行了无数次的测量并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揭示了“电报高原”不是一个“高原”,而是一条长而崎岖的山脉,它蜿蜒坐落在大西洋中部的海底。山脉中一些较高的部分伸出水面形成了岛屿。1956年,伊文指出这座山脉围绕着非洲进入到印度洋,再绕着南极洲,一直延伸到太平洋,形成了一条地球的“环带”,可称得上是“地球的飘带”。至此,它作为“海洋中的山脉”才渐渐为人所知。1957年,伊文指出沿着这条山脉有一条很深的裂缝,即“地球裂缝”。这一大裂缝位于海底山脉的中央,看上去好像将地壳分成了数块拼合在一起的板块。这就是“大陆板块学说”(希腊语意思是“木匠”)。因为这些板块被适当地拼在一起,就好像是经木工活加工拼成的一样。美国地学家哈瑞·哈孟德·希斯对大陆板块学说进行认真研究后,在1962年提出:地球深层的物质从大西洋底的大裂缝中涌出,将其两边的板块分开,非洲板块被推向了东边,南美洲板块被推向了西边,并且两板块间的海洋也在不断地变宽。这种说法称之为“海洋地板延伸”。这种说法很快就被其他的地理学家采纳接受。正如魏格纳所说的那样,南美洲和大西洋很久以前确实是在同一个板块上。但它们是由于漂移而分开的,还是由于其他力量而分开的呢?魏格纳作出的结论是正确的,但他对这一现象起因的认识却是错误的。如今人们已经把研究板块缓慢漂浮运动的理论——“板块理论”作为整个地质学理论的基础。2023-08-03 14:46:211
什么是板块漂移学说
1.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1)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 -----1620年,法国,巴肯(Bacon) -----1858年,斯奈德 -----1909年,奥地利,修斯(Suess)(2)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的创始人 -----1912年,提出大陆漂移学说 -----1915年,在《海陆的起源》中提出了大陆漂移的时间、 大陆漂移的前后情况、漂移机制、部分证据。 2. 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内容 -----中生代以前是同一巨大的陆块,称泛大陆(Pangea) -----泛大陆周围是统一的大洋。 -----泛大陆包括北方的劳拉古陆、南方的冈瓦纳古陆。 -----劳拉古陆、冈瓦纳古陆从侏罗纪开始分裂漂移,直到 现在的位置。3.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 -----古生物 -----地层 -----古冰川和古地磁 -----大洋的计算机拼接简单的说,就是大陆板块在软流层上漂移2023-08-03 14:46:501
板块漂移的原因
自己去查2023-08-03 14:46:574
板块漂移的动力是什么
地球的自转2023-08-03 14:47:088
求助!地球板块漂移 ,大概是什么时候形成目前的样子的
很早了,大陆漂移学说提出来之前就有了2023-08-03 14:47:252
板块运动的动力来源是什么?它对地球地貌有怎样的影响?今后还会运动和影响吗
一,板块运动的动力来源主要有两种说法:1,地幔对流模式假说 软流层中的地幔物质由于热量增加,密度减小,体积膨胀,产生上升热流,上升的地幔物质遇到地壳底部向四周分流,随着温度下降,地幔物质密度增大,又沉降到地幔中,上地幔的水平运动带动了板块的水平运动。 2,热-重力地幔对流 摩根认为大洋中脊串珠状的“地幔柱”或“热点”把那里的岩石圈拱起,使岩石圈板块由洋中脊向海沟滑动没推动板块俯冲、碰撞,板块运动的速度主要由板块向下俯冲的拉力控制。二,对地貌上会形成海沟、裂谷、平原、山脉、岛弧三,板块运动至今未停止,预测大西洋继续扩张,澳大利亚向亚洲板块移动,地中海因非洲板块向北漂移将闭合起来,加勒比海地区会出现新大陆。希望对你有帮助,手打,请采纳。2023-08-03 14:47:341
九千万年前南极大片雨林,因为板块漂移?科学家是怎么就知道了呢?
德国科学家发现南极原来是一片郁郁葱葱的雨林世界,并通过在南极西部海底提取的植物中找到了地球最南端的大陆气候变化的证据,证明了在9千万年前南极温暖湿润的气候。2023-08-03 14:47:413
人类分布与大陆板块漂移
地球受力不均,导致板块运动。因地球上水多,水陆影响造成各地地貌环境不同。各地的不同造就了适应各地的物种。人类大多就分布在沿海沿河开阔富饶的地方,因为这里适合人类发展。2023-08-03 14:49:113
北美洲向什么板块漂移?
北美洲相什么板块漂移?那肯定版本就是向中东那边漂移吧,你可以去看一下看看版本,这是不是像中东那一块漂移?2023-08-03 14:49:195
地球水抽干后仍旧是一个不规则的整体,为何还相信板块漂移说?
因为板块漂移说是比较科学的,而且已经被证实,所以还相信板块漂移说。2023-08-03 14:49:344
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学说是怎样的?
人们常用“坚如磐石”、“稳如泰山”来形容坚定和平稳。但事实上,岩石并不是坚不可摧的,在风吹、日晒、雨淋等外力作用下,它们也会慢慢变成碎屑。泰山也并不稳,近100万年以来,泰山不断运动,大约升高了500米左右。地球就是在这样的外力和内力的联合作用下,一直发生着沧桑巨变。地壳有着缓慢的升降运动,举世闻名的珠穆朗玛峰,在几千万年前曾是鱼虫游弋的洋底。人们在那里发现,有的岩石有海相沉积,同时还发现了古老的鱼龙化石。而在意大利波河入海口一带的海水下面,人们又找到了早已被淹没的古代道路。火山爆发和地震的不断发生,更说明地球内部的活动一直在进行着。1943年的一天,墨西哥的一块玉米地里突然出现一个裂口,并从中不断喷出火焰和岩浆,一个星期以后,便堆积成一座百米高的小山包。此后,这个小山包不断增高,直到1946年,终于形成现在著名的海拔2700米的帕里库廷火山。显然,地球内部的运动改变着岩层的面貌。如果你有机会去深山旅行,不妨仔细观察一下岩层的构造,本来应该是水平的沉积岩层,常常变得七扭八歪,这便是地球内部运动造成的后果。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至今,这仍然是个有争议的问题。目前多数人认为大地的水平运动是主要的,它和地幔物质运动有关。也就是说,是地幔物质的运动造成了地球表面形状的变化。随着人们对洋底地貌研究的深入,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大约在两亿年前,大西洋还不曾存在,美洲与欧洲、非洲大陆的确是连在一起的。而且,南极大陆、澳洲大陆、印度半岛和非洲大陆,也曾身为一体。例如,若把南美洲大陆向东推移,使之与非洲大陆相嵌合,在它们嵌合处的岩系和矿床可以相当准确地对得上口。后来,对古地磁、古生物和洋底结构的研究,也都为大陆漂移提供了证据。于是,人们才又想起曾经被遗忘了的大陆漂移说。不过,这次它是以板块构造的新姿态出现的。板块构造理论认为,整个地壳是由若干坚实的板块构成的。这些板块浮在地幔的软流层上。由于软流层的温度和密度不均衡,会产生缓慢的对流运动,大约每年流动1厘米至几厘米,所以浮在它上面的地壳板块,就会像坐在传送带上那样缓慢地漂移。在地幔软流层物质上升的地带,岩浆不断涌出,形成新的地壳,这便迫使原来的地壳张裂开来,并被推向远方,这就是所谓的海底扩张。如果这个地带正好是一块大陆,那么这块大陆就会被撕裂,中间的裂缝越张越宽,以至形成新的大洋。如今的大西洋就是这样形成的。并且,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地带,往往形成洋脊,如纵贯大西洋的洋脊就是这样产生的。2023-08-03 14:50:172
板块运动的形式有哪三种
三种(相邻板块相向运动,相邻板块背离运动,相邻板块平措运动)对应聚合型板块边界,分离型板块边界,平错型板块边界2023-08-03 14:50:262
世界的起源是什么东东,最初的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的板块移动是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宇宙最初是一个点,它体积无限小,密度无限大,温度无限高.2023-08-03 14:50:394
地球板块为什么会移动?
因为星球只有达到理想的球体,并且密度均匀,星球内部能量才能达到平衡。可是地球表面不仅山川平原交错,而且地质成分也不可能使地球密度达到理想状态,更主要是外部潮汐力、太阳能等等兴风作浪,时刻在改变地球能量的平衡。只要这种改变使能量失衡达到七大板块的惯性,七大板块就不得不移动,以达到新的平衡,为吸收下一次兴风作浪的能量做准备。2023-08-03 14:50:485
地球上的“七大板块”为什么会移动?
目前认为板块运动的产生机制有两种:重力形成机制但是地球的自转在各种力的作用下在变慢,由初始时的5小时/转变为24小时/转。地球的重力出现了不平衡,在重力作用下,地球有一个恢复到圆球体的趋势。于是板块被撕裂并向两极漂移。(这就是最新的板块运动机制理论!)。当地球自转趋于停止时,地球将恢复成圆球,即大陆被水淹没,地球成为水球。板块间惯性动量不均匀分布形成机制板块运动的原动力来源机制是:地球表面的高山深壑在天体运动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惯性动量的分布不均衡,不同板块的整体惯性动量的差异会引起板块间运动速率的微差,结果是形成板块间挤压,这种挤压的表现形式就是地震。此理论的推论有两个:一是表面平滑的星球上不会发生板块漂移;二是地球的自转轴区域不会发生地震。板块构造学说只是一种地质学假说,但在其诞生后,已成功地解释了一些大地构造现象。同时,仍存在一些尚不能圆满解释的问题,有些推论也未得到最后的证实。但这些都不会影响这一学说的发展,相反会对它起推进作用。2023-08-03 14:51:031
板块漂移理论似乎已经成立,开始漂移发生在什么时候,那时候已经有动物和人类了吗?
一开始就有无动物,有也只会在水里2023-08-03 14:51:114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与板块学说的大陆漂移有哪些不同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认为大陆漂移是硅铝层在硅镁层上漂移。板块学说的板块漂移是板块在软流层上漂移。2023-08-03 14:51:182
地球的板块漂移与地球的内部结构有什么联系
人们对于地球的结构直到最近才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整个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具有明显的圈层结构。地球每个圈层的成分、密度、温度等各不相同。在天文学中,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对于了解地球的运动、起源和演化,探讨其它行星的结构,以至于整个太阳系起源和演化问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地球外圈可进一步划分为四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幔圈、外核液体圈和固体内核圈。此外在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之间还存在一个软流圈,它是地球外圈与地球内圈之间的一个过渡圈层,位于地面以下平均深度约150公里处。这样,整个地球总共包括八个圈层,其中岩石圈、软流圈和地球内圈一起构成了所谓的固体地球。对于地球外圈中的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以及岩石圈的表面,一般用直接观测和测量的方法进行研究。而地球内圈,目前主要用地球物理的方法,例如地震学、重力学和高精度现代空间测地技术观测的反演等进行研究。地球各圈层在分布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固体地球内部与表面之上的高空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分布的,而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则是相互渗透甚至相互重叠的,其中生物圈表现最为显著,其次是水圈。 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它包围着海洋和陆地。大气圈没有确切的上界,在2000 ~ 16000 公里高空仍有稀薄的气体和基本粒子。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会有少量空气,它们也可认为是大气圈的一个组成部分。地球大气的主要成份为氮、氧、氩、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气体。地球大气圈气体的总质量约为5.136×1021克,相当于地球总质量的百万分之0.86。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几乎全部的气体集中在离地面100公里的高度范围内,其中75%的大气又集中在地面至10公里高度的对流层范围内。根据大气分布特征,在对流层之上还可分为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等。 水圈 水圈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等,它是一个连续但不很规则的圈层。从离地球数万公里的高空看地球,可以看到地球大气圈中水汽形成的白云和覆盖地球大部分的蓝色海洋,它使地球成为一颗"蓝色的行星"。地球水圈总质量为1.66×1024克,约为地球总质量的3600分之一,其中海洋水质量约为陆地(包括河流、湖泊和表层岩石孔隙和土壤中)水的35倍。如果整个地球没有固体部分的起伏,那么全球将被深达2600米的水层所均匀覆盖。大气圈和水圈相结合,组成地表的流体系统。 生物圈 由于存在地球大气圈、地球水圈和地表的矿物,在地球上这个合适的温度条件下,形成了适合于生物生存的自然环境。人们通常所说的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据估计,现有生存的植物约有40万种,动物约有110多万种,微生物至少有10多万种。据统计,在地质历史上曾生存过的生物约有5-10亿种之多,然而,在地球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绝大部分都已经灭绝了。现存的生物生活在岩石圈的上层部分、大气圈的下层部分和水圈的全部,构成了地球上一个独特的圈层,称为生物圈。生物圈是太阳系所有行星中仅在地球上存在的一个独特圈层。 岩石圈 对于地球岩石圈,除表面形态外,是无法直接观测到的。它主要由地球的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的顶部组成,从固体地球表面向下穿过地震波在近33公里处所显示的第一个不连续面(莫霍面),一直延伸到软流圈为止。岩石圈厚度不均一,平均厚度约为100公里。由于岩石圈及其表面形态与现代地球物理学、地球动力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岩石圈是现代地球科学中研究得最多、最详细、最彻底的固体地球部分。由于洋底占据了地球表面总面积的2/3之多,而大洋盆地约占海底总面积的45%,其平均水深为4000~5000米,大量发育的海底火山就是分布在大洋盆地中,其周围延伸着广阔的海底丘陵。因此,整个固体地球的主要表面形态可认为是由大洋盆地与大陆台地组成,对它们的研究,构成了与岩石圈构造和地球动力学有直接联系的"全球构造学"理论。 软流圈 在距地球表面以下约100公里的上地幔中,有一个明显的地震波的低速层,这是由古登堡在1926年最早提出的,称之为软流圈,它位于上地幔的上部即B层。在洋底下面,它位于约60公里深度以下;在大陆地区,它位于约120公里深度以下,平均深度约位于60~250公里处。现代观测和研究已经肯定了这个软流圈层的存在。也就是由于这个软流圈的存在,将地球外圈与地球内圈区别开来了。 地幔圈 地震波除了在地面以下约33公里处有一个显著的不连续面(称为莫霍面)之外,在软流圈之下,直至地球内部约2900公里深度的界面处,属于地幔圈。由于地球外核为液态,在地幔中的地震波S波不能穿过此界面在外核中传播。P波曲线在此界面处的速度也急剧减低。这个界面是古登堡在1914年发现的,所以也称为古登堡面,它构成了地幔圈与外核流体圈的分界面。整个地幔圈由上地幔(33~410公里深度的B层,410~1000公里深度的C层,也称过渡带层)、下地幔的D′层(1000~2700公里深度)和下地幔的D〃层(2700~2900公里深度)组成。地球物理的研究表明,D〃层存在强烈的横向不均匀性,其不均匀的程度甚至可以和岩石层相比拟,它不仅是地核热量传送到地幔的热边界层,而且极可能是与地幔有不同化学成分的化学分层。 外核液体圈 地幔圈之下就是所谓的外核液体圈,它位于地面以下约2900公里至5120公里深度。整个外核液体圈基本上可能是由动力学粘度很小的液体构成的,其中2900至4980公里深度称为E层,完全由液体构成。4980公里至5120公里深度层称为F层,它是外核液体圈与固体内核圈之间一个很簿的过渡层。 固体内核圈 地球八个圈层中最靠近地心的就是所谓的固体内核圈了,它位于5120至6371公里地心处,又称为G层。根据对地震波速的探测与研究,证明G层为固体结构。地球内层不是均质的,平均地球密度为5.515克/厘米3,而地球岩石圈的密度仅为2.6~3.0克/厘米3。由此,地球内部的密度必定要大得多,并随深度的增加,密度也出现明显的变化。地球内部的温度随深度而上升。根据最近的估计,在100公里深度处温度为1300°C,300公里处为2000°C,在地幔圈与外核液态圈边界处,约为4000°C,地心处温度为 5500 ~ 6000°C。 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 。地球在 太阳系中并不居显著的地位,而太阳也不过是一颗普通的恒星。但由于人类定居和生活在地球上,因此对它不得不寻求深入的了解。 行星地球 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地球是第3个行星,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是 1.496亿千米 ,这个距离叫做一个天文单位(A) 。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 ,其轨道长半径为149597870千米,轨道偏心率为0.0167 ,公转轨道运动的平 均速度是29.79千米/秒。 地球的赤道半径约为 6378 千米 ,极半径约为6357千米,二 者相差约21千米 。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 。地球的平均密度为5.517 克/厘米 。地球的尺度和其他参量见表。 形状和大小 中国古代对天地的认识有所谓浑天说。东汉张衡在《浑天仪图注》里写道:“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地球是圆的这个概念在远古就已模糊地存在了 。723 年唐玄宗派一行和南宫说等人 ,在今河南省选定同一条子午线上的 13 个地点 ,测量夏至的日影长度和北极的高度 ,得到子午线一度之长为351里80步 ( 唐代的度和长度单位 )。折合现代的尺度就是纬度 一度长132.3千米,相当于地球半径为7600千米 ,比现代的数值约大20%。这是地球尺度最早的估计( 埃及人的测量更早 一些,但观测点不在同 一 子午线上 ,而且长度单位核算标 准不详,精度无从估计)。 精确的地形测量只是到了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之后才有可能,而地球形状的概念也逐渐明确。地球并非是很规则的正球体。它的表面可以用一个扁率不大的旋转椭球面来极好地逼近。扁率e为椭球长短轴之差与长轴之比 ,是表示地球形状的一个重要参量。经过多年的几何测量、天文测量以至人造地球卫星测量,它的数值已经达到很高的精度。这个椭球面不是真正的地球表面,而是对地面的一个更好的科学概括,用来作为全球各地大地测量的共同标准,所以也叫做参考椭球面 。按照 这个参考椭球面 ,子午圈上一平均度是111.1千米 ,赤道上一平均度是111.3千米 。在参考椭球面上重力势能是相等的,所以在它上面各点的重力加速度是可以计算的,公式如下: g0=9.780318(1+0.0053024sin2j -0.0000059sin2j)米/秒2, 式中g0是海拔为零时的重力加速度,j是地理纬度 。知道了地球形状、重力加速度和万有引力常数G=6.670×10-11牛顿·米2/千克2,可以计算出地球的质量M为 5.976×1027克。 自转 由于地球转动的相对稳定性 ,人类生活历来都利用它作为计时的标准,简单地说,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叫做一年,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叫做一日。然而由于地球外部和内部的原因,地球的转动其实是很复杂的。地球自转的复杂性表现在自转轴方向的变化和自转速率即日长的变化。 自转轴方向的变化中,最主要的是自转轴在空间绕黄道轴缓慢旋进,造成春分点每年向西移动50.256〃的岁差。这是日、月对地球赤道突出部分吸引的结果。其次是地球自转轴相对于地球本身的位置变化,造成了地面各点的纬度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有两种成分 :一种以一年为周期 ,振幅约为0.09〃,是大气和海水等季节性变化所引起的,是一种强迫振动;另一种成分以14个月为周期,振幅约为0.15〃,是地球内部变化所引起的,叫做张德勒摆动,是一种自由振动 。此外还有一些较小的自由振动。 转速的变化造成日长的变化。主要有3类 :长期变化是减速的,使日长每百年增加1 ~ 2毫秒 ,是潮汐摩擦的结果;季节性变化最大可使日长变化0.6毫秒 ,是气象因素引起的; 不规则的短期变化,最大可使日长变化4毫秒 ,是地球内部变化的结果。 表面形态和地壳运动 地球的表面形态是极复杂的 ,有绵亘的高山,有广袤的海盆,还有各种尺度的构造。 地表的各种形态主要不是外力造成的,它们来源于地壳的构造运动。地壳运动的起因至少有以下几种设想:①地球的收缩或膨胀。许多地学家认为地球一直在冷却收缩,因而造成巨大的地层褶皱和断裂。然而观测表明,地面流出去的热量和地球内部因放射性物质的衰变而生出的热量是同量级的。也有人提出地球在膨胀的论据。这个问题现在尚无定论。②地壳均衡。在地壳以下的某一定深度,单位面积上的载荷有一种倾向于均等的趋势。地面上的巨大高差为地下深部横向物质流动所调节。③板块大地构造假说——地球最上层约八、九十千米厚的岩石层是由几块巨大的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相互作用和相对运动就产生地面上一切大地构造现象 。板块运动的动力来自何处,现在还不清楚,但不少人认为地球内部物质的对流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电磁性质 地磁场并不指向正南。11世纪中国的《梦溪笔谈》就有记载。地磁偏角随地而异。真正地磁场的形态是很复杂的。它有显著的时间变化,最大的变化幅度可达到总地磁场的千分之几或更高。变化可分为长期的和短期的。长期变化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短期变化来源于电离层的潮汐运动和太阳活动的变化。在地磁场中,用统计平均或其他方法将短期变化消去后就得到所谓基本地磁场。用球谐分析的方法可以证明基本地磁场有99%以上来源于地下,而相当于一阶球谐函数部分约占80%,这部分相当于一个偶极场,它的北极坐标是北纬78.5°,西经69.0°。短期变化分为平静变化和干扰变化两大类。平静变化是经常出现的,比较有规律并有一定的周期,变化的磁场强度可达几十纳特 ;干扰变化有时是全球性的 ,最大幅度可达几千纳特 ,叫做磁暴。 基本磁场也不是完全固定的,磁场强度的图像每年向西漂移0.2°~0.3°,叫做西向漂移。这就指出地磁场的产生可能是地球内部物质流动的结果。现在普遍认为地球核主要是铁镍组成的(还包含少量的轻元素)导电流体,导体在磁场中运动便产生电流。这种电磁流体的耦合产生一种自激发电机的作用,因而产生了地磁场。这是当前比较最为人接受的地磁场成因的假说。 当岩浆在地磁场中降温而凝固成岩石时,便受到地磁场磁化而保留少许的永久磁性,称为热剩磁。大多数岩浆岩都带有磁性,其方向和成岩时的地磁场方向一致。由相同时代的不同岩石标本可以确定成岩时地球磁极的位置。但由不同地质时代的岩石标本所确定的地磁极位置却是不同的。这就给大陆漂移的假说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证据。人们还发现,在某些地质时代成岩的岩石,磁化方向恰好和现代的地磁场方向相反。这是由于地球在形成之后,地磁场曾多次自己反向的结果。按照自激发电机地磁场成因假说,这种反向是可以理解的。地磁场的短期变化可以感应地下电流,而地下电流又引起地面的感应磁场。地下电流同地下物质的电导率有关,因而可由此估计地球内部的电导率分布。然而计算是复杂的,而且解答不单一。现在所能取得的一致意见是电导率随深度而增加,在60~100千米深度附近增加很快 。在400~700千米的深处,电导率又有明显的变化,此处相当于地幔中的过渡层(又叫C层)。 温度和能源 地面从太阳接受的辐射能量每年约有10焦耳,但绝大部分又向空间辐射回去,只有极小一部分穿入地下很浅的地方。浅层的地下温度梯度约为每增加30米,温度升高1℃ ,但各地的差别很大 。由温度梯度和岩石的热导率可以计算热流 。由地面向外流 出的热量 ,全球平均值约为6.27 微焦耳/厘米秒 ,由地面流出的总热能约为10.032×1020焦耳/年。 地球内部的一部分能源来自岩石所含的放射性元素铀 、钍、钾。它们在岩石中的含量近年来总在不断地修正,有人估计地球现在每年由长寿命的放射性元素所释放的能量约为9.614×1020焦耳 ,与地面热流很相近 ,不过这种估计是极其粗略的,含有许多未知因素。另一种能源是地球形成时的引力势能,假定地球是由太阳系中的弥漫物质积聚而成的 。这部分能量估计有25×1032焦耳 ,但在积聚过程中有一大部分能量消失在地球以外的空间 ,有一小部分 ,约为1×1032焦耳,由于地球的绝热压缩而积蓄为地球物质的弹性能。假设地球形成时最初是相当均匀的,以后才演变成为现在的层状结构,这样就会释放出一部分引力势能,估计约为2×1030焦耳。这将导致地球的加温。地球是越转越慢的。地球自形成以来,旋转能的消失估计大约有1.5×1031焦耳,还有火山喷发和地震释放的能量,但其数量级都要小得多。 地面附近的温度梯度不能外推到几十千米深度以下。地下深处的传热机制是极其复杂的,由热传导的理论去估计地球内部的温度分布,常得不到可信的结果。但根据其他地球物理现象的考虑,地球内部某些特定深度的温度是可以估计的。结果如下:①在100千米的深度 ,温度接近该处岩石的熔点,约为1100~1200℃;②在400千米和650千米的深度,岩石发生相变 ,温度各约在1500℃和1900℃ ;③ 在核幔边界,温度在铁的熔点之上,但在地幔物质的熔点之下,约为3700℃;④在外核与内核边界 ,深度为5100千米 ,温度约为4300℃,地球中心的温度,估计与此相差不多。 内部结构 地球的分层结构基本上是按地震波( P和S )的传播速度划分的。地球上层有显著的横向不均匀性: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的厚度大不相同,海水只覆盖着2/3的地面。 地震时,震源辐射出两种地震波,纵波P和横波S。它们各以不同的速度向四围传播经过不同的时间到达地面上不同的地点。若在地面上记录到P和S的传播时间随震中距离的变化,就可以推算地下不同深度地震波的传播速度υp和υs。 地球内部的分层就是由地震波速度分布定义的,在海水之下,地球最上层叫做地壳,厚约几十千米。地壳以下直对地核,这部分统称为地幔。地幔内部又有许多层次。地壳与 地幔的边界是一个明显的间断面 ,称为M界面或莫霍界面 。界面以下约到会80千米的深度,速度变化不大,这部分叫做盖层。再往下,速度变化不大,这部分叫做盖层。再往下 ,速度明显降低 ,直到约220千米深度才又回升 。这部分叫低速带。以下直到2891千米深度叫做下地幔。核幔边界是一个极明显的间断面。进入地核 ,S波消失 ,所以地球外核是液体。到了5149.5千米的深度 ,S波又出现,便进入了地球内核。 由地球的速度和密度的分布可以计算出地球内部的两个弹性常数、压力和重力加速度的分布。在地幔中,重力加速度g的变化很小 ,只是过了核幔边界才向地心递减至零 。在核幔边界处的压力为1.36兆巴,在地心处为3.64兆巴。 内部物质组成 地震波的速度和密度分布对于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是一个限制条件 。地球核有约 90%是由铁镍合金组成的,但还含有约法三章10%的较轻物质;可能是硫或氧。关于地幔的矿物组成,现在还存在分歧意见。地壳中的岩石矿物是由地幔物质分异而成的。火山活动和地幔物质的喷发表明地幔的主要矿物是橄榄岩。地震波速度的数据表明在内400、500、和谐500千米的深度,波速的梯度很大 。这可解释为矿物相变的结果。在内400千米的深处 ,橄榄石相变为尖晶石的结构,而辉石则熔入石榴石 。在家500千米的深度,辉石也分解为尖晶石和超石英的结构 。在先650千米深度下,这些矿物都为钙钛矿和氧化物结构 。在下地幔最下的200千米中,物质密度有显著增加。这个区域有无铁元素的富集还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 起源和演化 地球的起源和演化问题实际上也就是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问题。早期的假说主要分两大派:以康德和拉普拉斯为代表的渐变派和以G.L.L.布丰为代表的灾变派 。渐变派认为太阳系是由高温的旋转气体逐渐冷却而成的;灾变派主张太阳系是由此及彼2个或3个恒星发生碰撞或近距离吸引而产生的。早期的假说主要企图解释一些天文事实,如行星轨道的规律性,内行星和外行星的区别。太阳系中角动量的分布等。在全面解释上述观测事实时,两派都遇到不可克服的因难。 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起,人们逐渐倾向于太阳系起源于低温的固体尘埃的观点。较早的倡议者有魏茨泽克、施米特和尤里。他们认为行星不是由高温气体凝固而成,而是由温度不高的固体尘物质积聚而成的。 地球形成时基本上是各种石质物体和尘、气的混合物积聚而成的。初始地球的平均温度估计不超过去时1000℃。由于长寿命放射性无素的衰变和引力势能的释放,地球的温度逐渐升高。当温度超过铁的熔点时,原始地球中的铁元素就化成液态,由于密度大就流向地球的中心部分,从而形成了地核。地球内部温度继续升高,使地幔局部熔化,引起了化学分异,促进了地壳形成。 海洋和大气都不是地球形成时就有的,而是次生的。因为原始地球不可能保持大气和水 。海洋是地球内部增温和分异的结果。原始大气是从地球内部放出的,是还原性的。直到绿色植物出现后,大气中才逐渐积累了自由氧,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逐渐形成现在的大气(见地球起源)。 年龄 地球的年龄 ,如果定义为原始地球形成后到现在的时间,则由岩石和矿物所含的放射性同位素可以测定。但是这样做时,仍免不了对地球的初始状态做一些假定,根据岩石矿物中和陨石中铅同位素的精密分析,现在一般都接受的地球年龄约为46亿年。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它包围着海洋和陆地。大气圈没有确切的上界,在2000 ~ 16000 公里高空仍有稀薄的气体和基本粒子。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会有少量空气,它们也可认为是大气圈的一个组成部分。地球大气的主要成份为氮、氧、氩、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气体。地球大气圈气体的总质量约为5.136×1021克,相当于地球总质量的百万分之0.86。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几乎全部的气体集中在离地面100公里的高度范围内,其中75%的大气又集中在地面至10公里高度的对流层范围内。根据大气分布特征,在对流层之上还可分为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等。 我们的家园——地球 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她来自哪里? 早在170万年前,人类就对自己的家园——地球,产生了各种美丽的遐想,编织成许多绚丽多彩的传说。中国古代就有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古希腊神话讲开天辟地时,传说宇宙是从混沌之中诞生的,最先出现的神是大地之神——该亚。天空、陆地、海洋都是由她而生,因此人们尊称她为“地母”。 地球已经是一个5000岁的老寿星了,她起源于“盘古”开天劈地。约在5000年前,天和地相联后来逐渐进化,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生物。地球的平均赤道半径为6378.14公里,比极半径长21公里。 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包层,这就是地球大气层。 地球就像一只陀螺,沿着自转轴自西向东不停地旋转着。她的自转周期为23小时56分4秒,约等于24小时。 同时,地球还围绕太阳公转,她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轨道的半长径达到149,597,870公里。 公转一周要365.25天,为一年。(查了很久的,对吗?)2023-08-03 14:51:261
地球上的板块一直在不断的漂移,而南极大陆为什么不动?
受南极环流影响2023-08-03 14:51:353
板块漂移是由什么引起的
板块漂移学说是人为提出来的,实际上地理学界有不同的说法,不过普遍认定了板块漂移学说.地球板块漂移是板块构造学说的一部分.实际上,比较粗略地说就是,地球板块也就是陆壳部分,是在一个流状的层上,而这个流状的层因为地球内部强烈的化学元素衰变引起地球这个流状部分的运动,所以流状层上的板块也就运动漂移了.就像叶子浮在水上,因为下面的水是运动的,所以叶子也是动的.参考资料在百度百科上有,下面复制粘贴一部分原因.板块指的是岩石圈板块,包括整个地壳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顶部,也就是说地壳和软流圈以上的地幔顶部.新全球构造理论认为,不论大陆壳或大洋壳都曾发生并还在继续发生大规模水平运动.运动原因大洋中脊是地幔对流上升的地方,板块构造学说结构分析物质不断从这里涌出,冷却固结成新的大洋地壳,以后涌出的热流又把先前形成的大洋壳向外推移,自中脊向两旁每年以0.5厘米的速度扩展,不断为大洋壳增添新的条带.随着软流层的运动,各个板块也会发生相应的水平运动.2023-08-03 14:52:001
板块漂移学说是谁提出的?
地块漂移说是错误的,如果说是地壳裂开说还可以免强说得过去,经过地壳运动,地球的地壳发生裂变,使之成为太平洋,这样说也许真实2023-08-03 14:52:082
大陆板块是怎样漂移
板块运动的动力从何处而来呢?这得往地壳下面看看了。相对于刚性地壳,地幔的上部存在 一“软流层”。在海洋下面,这层“较流层”是从大约60千米的深度开始的,而在大陆下面 ,则是从120千米的深处开地幔对流始的,并一直到200-250千米的深处。在“软流层”中,下面的热物质从下向上升,然后扩散并冷却,最后成为比较致密的物质下沉。这样的环流将把地幔上部的刚性表皮及地壳从热的上升区带到较冷的下沉区,从而形成一个对流体系。 正是这种对流,成为板块运动的动力。大陆板块的漂移可解释为地核内部的剧烈运动,导致了地幔岩浆层的内部应力发生强大的变化,内应力的变化使扩张和收缩压力的分布极不均匀,从而使陆地各大板块的部分板块不断的产生下沉和隆起,形成了相对的陆地板块漂移运动。2023-08-03 14:52:244
关于板块与漂移
软流层2023-08-03 14:52:416
地球板块漂移的原因
地球内部是流体岩浆。2023-08-03 14:53:004
地球板块漂移的假说奠基人
六大板块的划分大陆漂移学说的奠基人是魏格纳。魏格纳是个德国人,1880年出生于柏林, 是位天文学博士。可正是这个人有力地撼动了传统地质学基础,而他却不是一个地质学家。 主要是作为气象学家的他是如何提出了大陆漂移的设想呢?他在《海陆的起源》一书中是这样叙述的:“大陆漂移的想法是著者于1910年最初得到的。有一次,我在阅读世界地图时,曾被大西洋两岸的相似性所吸引,但当时我也随即丢开,并不认为具有什么重大意义。1911 年秋,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我从一个论文集中看到了这样的话:根据古生物的证据,巴西与非洲间曾经有过陆地相连结。这是我过去所不知道的,这段文字记载促使我对这个问题在大地测量学与古生物学的范围内为着这个目标从事仓促的研究,并得出重要的肯定的论证,由此我就深信我的想法是基本正确的。”1912年魏格纳首次公布了自己的研究成果。美洲、欧洲、非洲、格陵兰的拼合大陆漂移假说发端于大陆几何形状的可匹配性。而后,魏格纳从地质学、生物学和古生物学、古气候学等方面对它进行了大量卓越的论证,从而使其确定为地质学中的一个科学假说。但在当时,却遭到大多数学者的非难和反对,渐渐地被遗忘了。2023-08-03 14:53:151
大陆板块的漂移到底是受什么力?
板块构造,又叫全球大地构造。所谓板块指的是岩石圈板块,包括整个地壳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顶部,也就是说地壳和软流圈以上的地幔顶部。新全球构造理论认为,不论大陆壳或大洋壳都曾发生并还在继续发生大规模水平运动。但这种水平运动并不象大陆漂移说所设想的,发生在硅铝层和硅镁层之间,而是岩石圈板块整个地幔软流层上像传送带那样移动着,大陆只是传送带上的“乘客”。 相对于刚性地壳,地幔的上部存在 一“软流层”。在海洋下面,这层“较流层”是从大约60千米的深度开始的,而在大陆下面 ,则是从120千米的深处开地幔对流始的,并一直到200-250千米的深处。在“软流层”中,下面的热物质从下向上升,然后扩散并冷却,最后成为比较致密的物质下沉。这样的环流将把地幔上部的刚性表皮及地壳从热的上升区带到较冷的下沉区,从而形成一个对流体系。 正是这种对流,成为板块运动的动力。大陆板块的漂移可解释为地核内部的剧烈运动,导致了地幔岩浆层的内部应力发生强大的变化,内应力的变化使扩张和收缩压力的分布极不均匀,从而使陆地各大板块的部分板块不断的产生下沉和隆起,形成了相对的陆地板块漂移运动。板块学说的出现,无疑是近代地球科学的杰出成就和巨大进步,是地质科学的当之无愧的第 二次革命。地质科学的第一次革命是槽台学说的提出。可以这样认为: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近二十多年来地质科学所积累的资料和取得的进展,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个200年。一系列新思想新概念正在突破板块构造的模式并在解释板块学说无法说明的构造现象中获得了巨大的进展。这些新思想新概念汇成了一股巨大的潮流,正汹涌澎湃于全世界,揭开了地质科学第三次革命的序幕2023-08-03 14:53:291
根据板块漂移学说~为什么南极大陆漂到现在的位置~而不是北极的位置?
分类: 教育/科学 >> 科学技术 解析: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你先要明白两个问题,1,北半球拥有全球大部分的陆地,而南半球拥有绝大部分海洋,2大部分的岛屿都在大陆的东海岸。为什么会这样,其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地球的自转,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可以知道这些力都是在赤道附近最强,两极最弱,所以从某个角度说两极在大陆漂移中没有怎么移动,但是这只是表面的现象,最大的影响还是地球内部的力量造成了现在的板块漂移。那就是热地幔,由于离心力不同, 地壳有从南半球向北半球运动的趋势, 但是, 仅靠这种力, 地壳及大陆是不可能被拖动的. 主要原因是在离心力作用之下的地球内部的热运动所致. 有点象水壶烧水的过程. 水受热膨胀而上升, 在壶底留下负压, 在壶盖处形成向上的推力, 水开的时候, 会 把壶盖冲开. 热水上升到表面冷却、收缩, 沿外壁下降, 形成循环. 地壳在北半球挤压消失, 一方面, 堆积成大陆和高山, 另一方面, 插入地下, 受热膨胀, 软化, 然后上升, 在上升处形成负压, 在北半球一周几乎都有消失带, 对北极形成负压, 使北极凹进, 地幔上升(向南极方向运动) 到南极处, 对南极形成冲击力, 使南极凸出, 上升的地幔在南极周围的洋脊处流出, 冷却, 形成新的地壳、洋脊以南的新生地壳, 使南极进一步凸出(因为在南极大陆周围, 有生长带、而无消失带). 洋脊以北的新生地壳, 使大陆及地壳向北半球运动、漂移、形成循环。 回答的怎样?2023-08-03 14:53:361
地球板块漂移,大概是什么时候形成目前的样子的
板块漂移学说是人为提出来的,实际上地理学界有不同的说法,不过普遍认定了板块漂移学说。地球板块漂移是板块构造学说的一部分。实际上,比较粗略地说就是,地球板块也就是陆壳部分,是在一个流状的层上,而这个流状的层因为地球内部强烈的化学元素衰变引起地球这个流状部分的运动,所以流状层上的板块也就运动漂移了。就像叶子浮在水上,因为下面的水是运动的,所以叶子也是动的。参考资料在百度百科上有,下面复制粘贴一部分原因。板块指的是岩石圈板块,包括整个地壳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顶部,也就是说地壳和软流圈以上的地幔顶部。新全球构造理论认为,不论大陆壳或大洋壳都曾发生并还在继续发生大规模水平运动。运动原因大洋中脊是地幔对流上升的地方,板块构造学说结构分析物质不断从这里涌出,冷却固结成新的大洋地壳,以后涌出的热流又把先前形成的大洋壳向外推移,自中脊向两旁每年以0.5~5厘米的速度扩展,不断为大洋壳增添新的条带。随着软流层的运动,各个板块也会发生相应的水平运动。2023-08-03 14:53:441
地球水抽干后仍旧是一个不规则的整体,为何还相信板块漂移说?
其实说板块漂移说,不如说行星撞击说更准确些,在亿万年前,太阳系各大行星形成到现在的模样,是经过漫长的战斗的,现在我们生活的地球,无疑是万分幸运的胜利者。在这漫长的斗争过程中,有的行星被撞击撕碎,最终消亡。有的行星较幸运,实力较强,捕获了大量陨石碎片,清空了自己的轨道运行空间。而现在的行星自身也是伤痕累累。 我们生活的地球在亿万年前,还是个炽热的球体,不断的驰骋在不同的轨道空间,捕获了大量陨石,气体,冰等等战利品。在亿万年前某段时间,各个行星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运行空间,也可以说暂时的休战状态。 地球也由炽热的球体变成了布满冰雪的球体。也是由于这个原因,地球的运行轨道发生了变换,在某个时刻和一颗行星(传说是一颗介于现在地球和金星之间的叫紫微星的行星)发生了撞击,然后经过漫长岁月的纠缠,调整,变迁。于是就有了现在的月亮,和地球现在的模样。 无疑我们现在的人类和地球生物,是万幸中的万幸儿,生活在地球内部和外太空相对稳定的时段。地球和其他星球的每一次骚动,甚至是陨石的扰动,都是我们无法承受之重的灭顶之灾。歌唱吧,朋友。拥抱现在的美好时光。明天的明天,遥远的明天。。。谁也左右不了。。。 看到这个问题,我想起了郭杰瑞的前段时间发布的一个视频。 郭杰瑞在视频里面说现在有些美国人不相信权威,越是权威的越是怀疑,越是不相信。科学家告诉他们地球是圆的。但是有些人就是不相信地球是圆的,以至于非得自己乘坐自己建造的火箭飞到天空上看一看。结果可想而知,地球是不是圆的或许他已经知道了。但是他已经没有机会和大家分享他看到了。这种亲测权威知识真实性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图示:没有水的地球,图片有些夸张 回到问题上来!看问题就知道,问这个问题的朋友可能对板块运动存在一定的误解。地球抽干水后仍旧是一个不规则的整体,意思是不是地球上的水都没有了,地球上的板块还怎么漂移? 其实,地球上各大板块可不是漂浮在海洋之上的。咱们来一起看看地球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 历史 吧! 1910年,德国的气象学家魏格纳偶然发现大西洋两侧的非洲和南美洲的轮廓极为相似。南美洲和非洲的大西洋海岸线几乎可以完美的拼合起来。于是他经过研究提出了大陆漂移说,认为在远古时期地球上的大陆是一个整体。但是由于当时的科学水平有限,包括魏格纳在内的科学家都无法解释这一现象,大陆漂移说争议非常的大。图示:大陆漂移说 一直到了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发现了海底扩张和地球板块构造的证据证明了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基本上是正确的。 现在科学家将地球上的地壳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地球上的这六大板块不是漂浮在海洋之上,而是“漂浮”在地球的地幔软流层之上的。图示:地球上的板块 地球上的各大板块有的相互分离,有的则相互挤压。例如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之间的相互挤压造就了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由于板块运动的作用,喜马拉雅山脉高度至今还在不断上升。 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但是科学家却在这里发现了远古海洋生物化石。例如鱼龙化石,喜马拉雅鱼龙是一种生活在大约2亿年前海洋中的爬行动物。它的化石出现在喜马拉雅山上,这说明远古时期的喜马拉雅山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这就是地球板块运动的一个有力证据。图示:喜马拉雅鱼龙 为何大家相信板块运动学说,因为这是由众多科学证据验证过的理论,是权威的。板块学说的正确性不需要我们去怀疑它。难道因为我们的怀疑还要亲自去签证一下,把前人走过的路亲自走一遍才能确认它是正确的吗?还是懒得去验证,仅靠自己的怀疑直接否定掉呢? 难道相信权威不好吗? 首先,所谓地球是个不规则体,是需要看不规则的比例的。我们一般在网上见到的图例是为了让大家看的比较清楚,把这个比例特意的改大的。就像我们看一些3D的地图,显示高山平原非常的明显,但却不是真实的比例。事实上,我们日常见到的任何一个球体都不是绝对的球体,都是不规则体,比如台球,看起来很圆了吧,但是如果将其放大看的话,也是不规则体。 所以,我们说地球是不规则体,是相对来说的,实际上地球的球形误差只有千分之一,如果将地球按比例缩小到一个台球大小,可能比台球还要圆。而至于说板块漂移,首先板块不是漂在海洋上,而是漂浮在地壳下面的地幔上,这里是类似岩浆的软流物质。相对地球半径来说,地壳是非常薄的,差不多向当于苹果的外皮一样。在地壳下,是大量的岩浆物质,地壳就是在这上面缓慢移动的。关于板块的漂移,早已被卫星观测所测量出来,所以,这已经不是假说,而是真实的现象。你认为荒谬,是因为你根本不了解,而且还错误的认为地壳是在海洋上。 所以,有疑问很好,但还是需要多看书,多学习。2023-08-03 14:53:511
根据板块漂移学说~为什么南极大陆漂到现在的位置~而不是北极的位置?
有点道理啊2023-08-03 14:54:123
如果不以太平洋为中心地图南美洲和非洲很像拼图,板块漂移这么远?力量来自哪里?欧洲与印第安人同源祖先
地球板块漂移学说目前已经被证实。板块漂移的力量来自于地幔上部的软流层。地幔的上部存在一层“软流层”。在海洋下面,这层“较流层”是从大约60千米的深度开始的,而在大陆下面 ,则是从120千米的深处开地幔对流始的,并一直到200-250千米的深处。在“软流层”中,下面的热物质从下向上升,然后扩散并冷却,最后成为比较致密的物质下沉。这样的环流将把地幔上部的刚性表皮及地壳从热的上升区带到较冷的下沉区,从而形成一个对流体系。 正是这种对流,成为板块运动的动力。大陆板块的漂移可解释为地核内部的剧烈运动,导致了地幔岩浆层的内部应力发生强大的变化,内应力的变化使扩张和收缩压力的分布极不均匀,从而使陆地各大板块的部分板块不断的产生下沉和隆起,形成了相对的陆地板块漂移运动。板块漂移真的能这么远。不但南北美洲原来是连在一起的,连地球现在的所有大陆都是连在一起的。是漂移的力量把大陆分开,然后各自漂移的。比如,非洲与印度、澳洲、南极洲原来都是连在一起的。它们互相分离后,经过数千万年的时间,才漂移到现在的位置上的。地球表面的各大板块现在仍在漂移。比如,正是因为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的漂移碰撞,才上喜玛拉雅山脉仍在增高中。美洲的印第安人与欧洲人不是同源。美洲印第安人与东亚人同源。是在几万年前的第四纪冰期时,海平面下降,连接亚洲与北美洲的白令海峡成为陆地,东亚人通过白令陆桥到达北美洲,才叫印第安人的。2023-08-03 14:54:191
地球版块是在哪种作用力的影响下飘移的呢?
楼上的讲得真清楚 我没什么的说了 就挣个分了2023-08-03 14:54:273
板块运动的两种形式
板块运动的形式有两种:一是碰撞挤压,一是张裂运动。碰撞挤压使地表产生高原山地等,还会使海洋面积缩小。张裂运动会使地表产生裂谷和海洋,还会使海洋面积增大。板块运动是非常漫长的,数百年后和现在是不会有太大区别的。板块运动原动力板块运动的原动力来源机制是:地球表面的高山深壑在天体运动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惯性动量的分布不均衡,不同板块的整体惯性动量的差异会引起板块间运动速率的微差,结果是形成板块间挤压,这种挤压的表现形式就是地震。此理论的推论有两个:一是表面平滑的星球上不会发生板块漂移;二是地球的自转轴区域不会发生地震。2023-08-03 14:54: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