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营
-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花开花落自有时,一朵小花从种子到凋谢,正预示着生命从起始到终结不可逆的自然规律。一朵小花就可以用来替代这世间万物的更替规律。
一片叶子从抽芽长出到枯黄凋零,从春夏到秋冬时间流逝,四季已过,一片落叶便可以看出一棵菩提树的成长规律。这是种以小见大的大智慧,能够从一些细微的事情发现世间大的奥秘,佛理深厚。
扩展资料: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这句话出自佛典。
佛典是佛教发展的历史进程,最能体现各个历史时期、各个重要佛教思想家和佛教宗派思想的主要经论和著述。佛典里运用古汉语,比较难以阅读及理解。
其中既有可以追溯到释迦牟尼时代的作品,也有其后千百年间不断出现的新的经典。这些经典都以“佛说”的面貌出现,都具有权威的身份。各不同经典的思想倾向互不相同,但互相并不绝对排斥;相互虽不排斥,但各自又拥有各自的权威性。
佛教经典的这一特点,反映了佛教的固有质量—包容性。从积极的角度讲,包容性是出于对自己生命力的强烈自信,也反映了佛教博大的胸怀,善于吸收各种各样不同的思想与观点来充实自己、发展自己,所以佛教能够不断地焕发其生命力,并遍传亚洲各地。
从消极的角度来讲,包容性也使佛教内部理论繁杂,派别林立。除了传统的以“佛说”的面貌出现的经典外,由后代僧人、居士编纂的各种注疏与论著数目更加惊人。据粗略估计,仅汉文佛教典籍,总数大约在4.5亿字左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佛典
苏萦
-
一朵花就是一个宇宙。一个人身也是一个宇宙。万物渺小或者宏大,微观世界或者宏观世界,都是一个世界。对于生长在花里的细菌来说,哪就是他们的地球。对于生长的地球之外的比我们更宏大的生物来说,我们的地球只是一个皮球。
当你心中有了佛性,就不必纠缠于佛的外表,不会以声色行为等见佛。
万物都有自身天生的佛性,只是自己没有发现,平凡人不具备那个能力看见罢了。所以说一树也是一个菩提。
当你有了微观和宏观随时转换的眼界时,你就想开了许多事情,不计较许多事情。你会发现自己不过是大宏观世界的花朵上的一只蚂蚁。
当你有了万物都是平等和具有佛性的想法,当你意识到万物和自己的欢乐与痛苦时,你就会宽容与满足,不会计较哪小小的利益得失了。
科学式解答:
佛教认为一粒沙可见三千大世界,现在科学叫做宇宙全息论;佛教认为人可以修出百千万化身,科技现在可以有初级的所谓“克窿人”;最有趣的是科学对物的最基本组成物质的认识,
曾经认为它是原子,后来又认为是粒子,再后来又认为是质子等等,事实上等于是说现在最前端的认识也是不彻底的,而佛教早在两千多年前,乃至更早的无量光年前就认为“万物无自性、无本质”!一个字——空,说明了一切的根本。佛教和科学殊路而同向,揭示事物的本相!
扩展资料:
出自佛学经典语论《佛典》的《华严经》,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意思是:从一朵花里就可以看出整个世界,用一片叶子就能代表整棵菩提。
典故:
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佛祖就是佛祖,谁人能有这样的境界?!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
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
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佛教关于“世界”的说法很多。
如《华严经》说:“佛土生五色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所有的佛经,乃至所有的宗教,看人生都是悲观的,认为人生是痛苦的,要求解脱;都认为这个世界是缺陷的、悲惨的。
唯有“华严经”所讲的,认为这个世界无所谓缺陷,即使是缺陷,也是美的;这个世界是至真、至善、至美;是一真法界,万法自如,处处成佛,时时成道。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一花一世界
FinCloud
-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从字面上的意思理解,就是一朵花就是一个世界,一片菩提叶就代表着一棵菩提树。从深沉上理解,一朵花虽然没有一个世界那么大,但是一朵花所涵盖的一切与一个世界所涵盖的一切是没有区别的,一片菩提叶虽然不能和整个菩提树相比其外在的形状大小,但是一片菩提叶所含有的菩提性菩提智慧与一棵菩提树所具有的菩提性菩提智慧是没有区别的。言下之意就是整个世界是一体的,是共性的,花虽然很小,但是它涵盖了整个世界的体性,叶虽然只是一片菩提叶,但是它代表着整个菩提树所具有的菩提智慧,就如佛性是大千宇宙中众生的共性,虽然说一个众生与大千宇宙相比是渺小的,但是他所具备潜隐的佛性是无上的,是涵盖着大千宇宙中的一切智慧。
悟
小菜G的建站之路
-
华严经要义: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如来
1.
科学式解答:
佛教认为一粒沙可见三千大世界,现在科学叫做宇宙全息论;佛教认为人可以修出百千万化身,科技现在可以有初级的所谓“克窿人”;最有趣的是科学对物的最基本组成物质的认识,曾经认为它是原子,后来又认为是粒子,再后来又认为是质子等等,事实上等于是说现在最前端的认识也是不彻底的,而佛教早在两千多年前,乃至更早的无量光年前就认为“万物无自性、无本质”!一个字——空,说明了一切的根本。佛教和科学殊路而同向,揭示事物的本相!
2.
文学式解答
了悟子注:
树叶间容纳宇宙,花瓣里别有洞天,果然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非亲临其境,道不得此语!
3.
南怀瑾师简说:
“华严经”的重点是讲“一真法界”,处处皆是佛,一切众生人人皆是佛,“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所有的佛经,乃至所有的宗教,看人生都是悲观的,认为人生是痛苦的,要求解脱;都认为这个世界是缺陷的、悲惨的。唯有“华严经”所讲的,认为这个世界无所谓缺陷,即使是缺陷,也是美的;这个世界是至真、至善、至美;是一真法界,万法自如,处处成佛,时时成道。这也就是所谓的华严境界。
4.
《俗语佛源》:
〔花花世界〕佛教关于“世界”的说法很多。如《华业经》说:“佛土生五色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又《梵网经》卷上谓:卢舍那佛坐千叶大莲花中,化出千尊释迦佛,各居千叶世界中,其中每一叶世界的释迦释迦佛,又化出百亿释迦佛,坐菩担树。生俗语花花世界源于此。花花世界源于此。花花世界一般形容繁华之地,尘世间。如俗语花花之界源于此。花花之界一般形容繁华之地,尘世间。如《说岳全传》第十五回:“每想中原花花世界,一心要夺取宋室江山。”又《何典》第一回:“中界便是今日大众所住的花花世界。”(李明权)
北境漫步
-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一沙一天堂。 佛经云:“一花一世界”。 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是一个自足的世界,都需要阳光,需要理解,需要肯定,需要实现自己的生命意义。 又说“一砂一世界,一花一天堂”,语出《佛典》,昔时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众皆罔措,惟迦叶尊者点头回应,与佛祖相视一笑,成就了禅宗的迦叶初祖。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这说的大概是:从一朵花里就可以看出整个世界,用一片叶子就能代表整棵菩提。佛学是门博大精深的学问,那许多高深的哲理是我们这些正在成长的年轻的思想所无法参悟的。 同时,不仅是在传统的佛学中有“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思想,早在18世纪,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布莱克,也曾在一首名为《天真的暗示》的诗中这样写到:“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我想,不论是佛学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还是文学的“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它们要表述的意思应该都是大致相同的吧!
人类地板流精华
-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meira
-
看了很多人的回答都答的不错,你可以搜索或者看其他人回答,但是大多都不知道这具体出自哪里意思是什么。 其实应该出自 华严经的华藏世界内 一花一世界,一叶含多菩提。就是说一含多,多含一。千即一,一即万。 看到一夺花可以看到白云看到流水,那一刻世界和花朵同在。 看到花等于看到了全世界的美丽。 在《华严经》里,宇宙被描述成一朵多瓣莲花,每一片花瓣,同时又是一朵完整的莲花,如此层层无尽。在华藏世界里,任何时候只要我们观察一样东西,我们总能从中发现宇宙中所有的东西。在这里,大和小的概念不存在了。当我们面对大海时,也许会感到,同大海相比,我们是那么地渺小和微不足道;当我们遥望繁星满天的夜空时,也许会产生这种感觉,即我们根本什么都不是。但是宇宙很大我们很小这个想法只不过是我们的观念,它是由心产生的,不是客观事实。当我们认真地观察一朵花的时候,我们能够看到其中包含着整个宇宙。一片花瓣就是整个花朵和整个宇宙。在一粒尘埃里有很多佛土。当我们这样进行思惟修时,我们关于小和大、一和多的概念就将逐渐消失。 一朵花代表着整个宇宙这个意象可以教给我们很多东西。在《金刚经》里,我们清除了我与非我、人与非人、众生与非众生、寿者与非寿者之间的分别。现在在《华严经》里,我们发现所谓的生物与非生物从根本上没有什么区别,生物就是由非生物因素构成的。科学家们发现,以前我们以为是无生物的东西实际上却包含着生命。我们无法在生物和非生物之间划一条线。当我们这样看地球时,我们可以把这整个星球视为一个有机体,于是我们就不会再区别人与非人、动物与植物、植物和矿物了。我们径直把地球当作一个生物的美丽躯体,我们知道,对这个躯体的任何所属部分的伤害都会伤及整个机体。它就像是一朵花或一个人,对一个细胞的任何行为都会影响到整个生命。如果你明白地球是一个活的有机体,你就会知道该怎样去保护她,因为保护地球和大气层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每一件事物都是与所有其它事物相互联系的。拯救我们的星球就是拯救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子孙后代。这是佛陀的教导中一个深刻的观念。佛教出家人被禁止烧山伐木,没有正当理由连割草也不行。 在日课中,沙弥们每天要诵"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是《金刚经》的教导。我们保护地球是因为我们对生物和非生物都充满了慈悲和尊敬。那些想保护地球的人应该研读一下《金刚经》和《华严经》。把宇宙看成一朵花是一个美妙的意象。每朵花都有很多花瓣,在每片花瓣里你都能看到整朵花。"一"在"多"中,"多"在"一"中。作为一个十六岁的沙弥,我背下了《华严经》中《夜摩宫中偈赞品》)中的最后几段诗行: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譬如工画师分布诸彩色虚妄取异相大种无差别 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亦不离大种而有色可得 心中无彩画彩画中无心然不离于心有彩画可得 这件事情取决于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心创造出了无数的形色和观念,而我们的世界就是这种理解方式的产物。地、火、水、空这些元素与你心中的形色看起来似乎是两码事,但是如果你认真思考,你会发现没有这些元素根本就不会有你心中的形色,而没有这些形色,同样也没有这些元素。形色和元素是一体的。一个不能没有另一个而存在。 彼心恒不住无量难思议出现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譬如工画师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画诸法性如是 一位画师可能不了解他自己的心,但是他是根据自己的心而进行创作的。世界现象的本质也是如此。法的本质是它们是从我们的心中产生的。世界向我们展示的这个样子是唯心所造。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 这告示我们体会佛的最佳方法,不是要去寻找一个人,或者一个非人,一个名称,或者一个与众不同的权威人物,乃至一个传统,而是要观察我们自己的心,观察它是如何发生作用的。 心制造了一切--我们的恐惧、痛苦、生死、得失、地狱、慈悲、憎恨、绝望和分别。如果我们修行,我们将能够明白心生万物的方式,并因此而体会到真正的佛。当我还是一个年轻的出家人时,我背下了这些诗句,并且每天晚上诵它们,虽然我是死记硬背,但它却帮我浇灌了智慧的种子,逐渐地我开始理解了这些诗句。如果你想见到十方三世一切佛,你就必须看到宇宙的本质,明白一切事物唯心所造。《华严经》的首要教导就是一切事物皆是心法。"心"在这里的意思不是意识、智力,而是某种更深刻的东西,某种既是个体又是全体的东西。如果你不懂不要着急。你不必什么都懂。只须去欣赏这部优美经典的诗句就行了,如果它们能使你感到轻松,那就足矣。不必觉得肩上有重担。某一天,不费吹灰之力,你就会理解了。你只要容许自己活在当下,体会你所遇到每一件事物,专心致志地行走,用你的整个生命去帮助别人,这就行了。这是无修之修。将自己的大脑绷紧只会给你制造更多的障碍。不要用意识去听,你会发现你自己就在华藏世界里,感受着光明、珍宝和莲花。当你处于那种境界中的时候,你只须去体会和被体会。总有一天你会契入"互即互入"之实相,而它也将融入于你的生命之中。
西柚不是西游
-
这是一个认识论的问题,首先即是说"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大与小的境界与认识也就是说宇宙是至大无外,至小无内;是无量无边,无垠无涯的。 一朵花一个世界,一片叶子有一个天堂,一沙一无穷尽的宇宙。
其次; 这里面有“以小见大”的意思,而“以小见大”.在《华严经》认为这是一种境界,所谓可以理解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可谓即是简单也即是复杂。一花一世界,通过一个小小的花朵可以窥视一个大千世界的规律与全部,可谓小而不小。一叶一菩提,通过一片叶子,看到宇宙人生的秘密,可谓证得菩提。
这句话不是出自于佛经,而是效仿。《庐山东林寺三笑庭联》亦有“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之说法。
瑞瑞爱吃桃
-
菩提时一种树,相传释迦在菩提树下修行得道,所以菩提意指 觉悟的境界
一叶一菩提就是从一片叶子里可以领悟生死达到大自在的境界
一花一世界和一叶一菩提相对应,也含有小中见大见微知著的意思,一花一世界是佛祖拈花微笑的典故的总结,佛祖拈花微笑的故事是这样的:释迦牟尼有一日给门下众弟子讲法,结果他半天没有说话,只是手中捏着一朵花,对着大家转一圈,好像暗示大家看一看这朵花的样子,一句话也没有讲,下面的弟子,谁也不懂老师这一个动作是什么意思。所以这个动作叫做“拈花”,就是释迦拈花。这时释迦牟尼的大弟子迦叶尊者,突然笑了出来。当然他的笑也很含蓄,只是破颜微笑。南大师曾经解释什么叫做破颜。他说:“因为宗教的教育集团,上来都规规矩矩、鸦雀无声,大家神态都很严肃。可是在这严肃的气氛中,迦叶尊者忍不住了,于是噗嗤一笑,这就叫作破颜,打破了那个严肃的容颜,但是不敢大笑,因为宗教性团体的戒律,等于说管理制度,非常严肃。他破颜以后,没有大笑,只是微笑。那么两人的动作联合起来,就叫做拈花微笑。”
然后释迦牟尼他老人家发话了,说的很深奥:“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大体的意思是说,最好的佛门正道就是这个,不需要什么语言文字来说来讲就直接可以悟道,现在我已经将这个正道交给大弟子迦叶了。我完全不懂佛学禅宗,只是站在门外傻想,那迦叶尊者作为释迦牟尼的大弟子,肯定是下了很多年苦功夫读了很多书的,慢慢积累,而拈花微笑的一刻便是他完成量变到质变升华之时,倒也不需要什么外物了,全凭经验和心悟了。
佛偈是很难解释的,尤其是深带禅意的,我把另外几个国家对这一叶一菩提一花一世界的翻译讲给你听听,也许更容易让你明白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一粒沙里有一个世界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一朵花里有一个天堂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把无穷无尽握于手掌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永恒宁非是刹那时光
——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1827)著,台湾的散文家陈之藩译。
还有另外几个译本:
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
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藏。(梁宗岱译)
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
君掌盛无边,刹那含永劫。(李叔同)
可桃可挑
-
菩提是一种树,相传释迦在菩提树下修行得道,所以菩提意指觉悟的境界
一叶一菩提就是从一片叶子里可以领悟生死达到大自在的境界
一花一世界和一叶一菩提相对应,也含有小中见大见微知著的意思,一花一世界是佛祖拈花微笑的典故的总结,佛祖拈花微笑的故事是这样的:释迦牟尼有一日给门下众弟子讲法,结果他半天没有说话,只是手中捏着一朵花,对着大家转一圈,好像暗示大家看一看这朵花的样子,一句话也没有讲,下面的弟子,谁也不懂老师这一个动作是什么意思。所以这个动作叫做“拈花”,就是释迦拈花。这时释迦牟尼的大弟子迦叶尊者,突然笑了出来。当然他的笑也很含蓄,只是破颜微笑。南大师曾经解释什么叫做破颜。他说:“因为宗教的教育集团,上来都规规矩矩、鸦雀无声,大家神态都很严肃。可是在这严肃的气氛中,迦叶尊者忍不住了,于是噗嗤一笑,这就叫作破颜,打破了那个严肃的容颜,但是不敢大笑,因为宗教性团体的戒律,等于说管理制度,非常严肃。他破颜以后,没有大笑,只是微笑。那么两人的动作联合起来,就叫做拈花微笑。”
然后释迦牟尼他老人家发话了,说的很深奥:“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大体的意思是说,最好的佛门正道就是这个,不需要什么语言文字来说来讲就直接可以悟道,现在我已经将这个正道交给大弟子迦叶了。我完全不懂佛学禅宗,只是站在门外傻想,那迦叶尊者作为释迦牟尼的大弟子,肯定是下了很多年苦功夫读了很多书的,慢慢积累,而拈花微笑的一刻便是他完成量变到质变升华之时,倒也不需要什么外物了,全凭经验和心悟了。
佛偈是很难解释的,尤其是深带禅意的,我把另外几个国家对这一叶一菩提一花一世界的翻译讲给你听听,也许更容易让你明白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一粒沙里有一个世界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一朵花里有一个天堂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把无穷无尽握于手掌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永恒宁非是刹那时光
——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1827)著,台湾的散文家陈之藩译。
还有另外几个译本:
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
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藏。(梁宗岱译)
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
君掌盛无边,刹那含永劫。(李叔同)
阿啵呲嘚
-
华严经要义: 一多相容,大小无碍.....
类似的语句:
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如来 等
如:
佛土生五色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佛经
1.
科学式解答:
佛教认为一粒沙可见三千大世界,现在科学叫做宇宙全息论;佛教认为人可以修出百千万化身,科技现在可以有初级的所谓“克窿人”;最有趣的是科学对物的最基本组成物质的认识,曾经认为它是原子,后来又认为是粒子,再后来又认为是质子等等,事实上等于是说现在最前端的认识也是不彻底的,而佛教早在两千多年前,乃至更早的无量光年前就认为“万物无自性、无本质”!一个字——空,说明了一切的根本。佛教和科学殊路而同向,揭示事物的本相!
2.
文学式解答
了悟子注:
树叶间容纳宇宙,花瓣里别有洞天,果然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非亲临其境,道不得此语!
3.
南怀瑾师简说:
“华严经”的重点是讲“一真法界”,处处皆是佛,一切众生人人皆是佛,“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所有的佛经,乃至所有的宗教,看人生都是悲观的,认为人生是痛苦的,要求解脱;都认为这个世界是缺陷的、悲惨的。唯有“华严经”所讲的,认为这个世界无所谓缺陷,即使是缺陷,也是美的;这个世界是至真、至善、至美;是一真法界,万法自如,处处成佛,时时成道。这也就是所谓的华严境界。
4.
《俗语佛源》:
〔花花世界〕佛教关于“世界”的说法很多。如《华业经》说:“佛土生五色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又《梵网经》卷上谓:卢舍那佛坐千叶大莲花中,化出千尊释迦佛,各居千叶世界中,其中每一叶世界的释迦释迦佛,又化出百亿释迦佛,坐菩担树。生俗语花花世界源于此。花花世界源于此。花花世界一般形容繁华之地,尘世间。如俗语花花之界源于此。花花之界一般形容繁华之地,尘世间。如《说岳全传》第十五回:“每想中原花花世界,一心要夺取宋室江山。”又《何典》第一回:“中界便是今日大众所住的花花世界。”(李明权)
5.
可以看我国华严宗创始人杜顺大师的解说:
华严一乘十玄门
大唐终南太一山至相寺释智俨撰
承杜顺和尚说
明一乘缘起自体法界义者。不同大乘二乘缘起。但能离执常断诸过等。此宗不尔。一即一切无过不离。无法不同也。今且就此华严一部经宗。通明法界缘起。不过自体因之与果。所言因者。谓方便缘修体穷位满。即普贤是也。所言果者。谓自体究竟寂灭圆果。十佛境界一即一切。谓十佛世界海及离世间品。明十佛义是也。问文殊亦是因。人何故但言普贤是其因人耶。答虽复始起发於妙慧。圆满在於称周。是故隐於文殊。独言普贤也。亦可。文殊普贤据其始终。通明缘起也。今辨此因果二门者。圆果绝於说相。所以不可以言说而辨。因即明其方便缘修。是故略辨也。问不思议法品等亦明果德。何故得於因门说耶。答此等虽是果德。对缘以辨果。非是究竟圆寂之果。是故与因同一会说也。今约教就自体相。辨缘起者於中有二。一者举譬辨成於法。二者辨法会通於理。所言举譬辨者。如夜摩天会菩萨云集品说云。譬如数十法增一。至无量。皆悉是本数智慧故差别也。今举此十数为譬者。复有二门。一异体门。二同体门。就异体门中复有三。一者一中多多中一。如经云。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展转生非实。智者无所畏。此约相说也。二者一即多多即一。如第七住经云。一即是多多即一。义味寂灭悉平等。远离一异颠倒相。是名菩萨不退住。此即约理说也。今约十数明一中多多中一者。若顺数从一至十向上去。若逆数从十至一向下来。如一者一缘成故。一中即有十。所以一成故。若无十一即不成。无性缘成故。一中即有十。所以一成故。二三四等一切皆成也。若一住自性十即不成。十若不成一亦不成也。问既其各各无性何得成其一多耶。答此由法界实德缘起力用普贤境界相应。所以一多常成不增不减也。如维摩经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又论云。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也。问此门摄法界。为尽为不尽耶。答亦有尽义。亦无尽义。何者十中一即是尽。一中十具说即无尽也。又复知。一中等皆具尽不尽义也。次明一即多多即一者。还同前门中向上去向下来也。如似一即十缘成故。若一非十十不成也。从上向下来亦如是。十即一缘成故。若十非一一不成也。问何但一不成十亦不成。答如柱若非舍尔时则无舍。若有舍亦有柱。即以柱即舍故有舍复有柱。一即十十即一故。成一复成十也。问若一即十此乃无有十。那得言一之与十。乃言以即故得成耶。答一即十即非一者。非是情谓一。所谓缘成一。缘成一者非是情谓一故。故经云。一亦不为一为欲破诸数。浅智者著诸法。见一以为一也。问前明一中十。此明一即十。有何别耶。答前明一中十者。离一无有十而十非是一。若此明一即十者。离一无有十。而十即是一缘成故。问若一多要待缘成者。为是同时为是先后耶。答缘成故常同时而先后。所以然者一即十十即一故常同时。而向上去向下来故有前后也。问既有明先后去来。即是有增减。何名不动本相耶。答虽先后去来而常不动故。经云。不来相而来也。如一即多而不动一相。如此一相亦非情谓一。多亦如是。虽多即一而不坏多相。亦非情谓多。问此之一多既是缘成不同情谓者。为是本来有此一多。为是始有耶。答今本有不有者。为欲就智辨本有。为自就一多体辨耶。若自就一多体辨不论智者。体即息诸论道。同於究竟圆果离说相故。今若辨一多者约智说也。如经云智慧差别故。又云智者无所畏。故约智说一多也。问若约智故其本有者。以智照故本有。答如室中空。开门见时此空即是本有。如涅盘经见佛性已即非三世摄。问亦得是始有以不。答见时如言有。不见不言有故亦名始有。问若一多之体由智照故。即通本有及本不有者。此智照时得通有照不照以不。答本有故智即非照。本不有故由智。故照明知亦通照不照。一切诸法例如此也
二明同体门者还如前门。相似还明一中多多中一。一即多多即一。今就一中门说者。还明向上去向下来。其中逆顺各具十门。今略举其始终。约十一而说者。如似一中十缘成故。若无十一不成二三亦如是。十即一亦如是。问此同体门中。与前异体门中有何别耶。答前异门言一中十者。以望后九故名一中十。此门言一中十者。即一中有九故言一中十也。问若一中即有九者。此与前异体门一即十有何别耶。答此中言一有九者。有於自体九而一不是九。若前别体门说者一即是彼异体。十等而十不离一。问一中既自有九者应非缘成义。答若非缘成岂得有九耶。问一体云何得有九。答若无九即无一。次明同体门中一即十者。还言一者一缘成故一即十。何以故若十非一一不成故。一即十既尔。一即二三亦然。逆顺各十门亦然。问此中言自体一即十者。与前同。体一中十有何别耶。答前明同体中有十而一非是十。此明一即十而一即是十以为异也。问此明一体即十。为摄法尽以不。答随智差别故亦尽亦不尽。何者如一若摄十即名为尽。若具说即无尽。问为自门无尽。为摄余门亦无尽耶。答一无尽余所无尽。若余不尽一亦不尽。若成一一切即成。若不成一一切不成。是故此摄法即无尽。复无尽成一之义。於三四义由若虚空。即是尽更不摄余。故名无尽故亦摄尽不尽也。问既言一即摄尽者。为只摄一中十亦摄他处十。答摄他十亦有尽不尽义。何以故离他无自故。一摄他处即无尽而成一之义。他处十义如虚空故有尽。上明举十数为譬说竟
此下明约法以会理者凡十门
一者同时具足相应门(此约相应无先后说)
二者因陀罗网境界门(此约譬说)
三者秘密隐显俱成门(此约缘说)
四者微细相容安立门(此约相说)
五者十世隔法异成门(此约世说)
六者诸藏纯杂具德门(此约行行)
七者一多相容不同门(此约理说)
八者诸法相即自在门(此约用说)
九者唯心回转善成门(此约心说)
十者托事显法生解门(此约智说)
就此十门亦一一之门皆复具十会成一百。所言十者。一者教义。二理事。三解行。四因果。五人法。六分齐境位。七法智师弟。八主伴依正。九逆顺体用。十随生根欲性。所言教义者。教即是通相别相三乘五乘之教。即以别教以论别义。所以得理而忘教。若入此通宗而教。即义以同时相应故也。第二理事者。若三乘教辨即异事显异理。如诸经举异事喻异理。若此宗即事是理。如入法界等经文是体。实即是理相彰即是事。第三解行者如三乘说。解而非行。如说人名字而不识其人。若通宗说者即行即解。如看其面不说其名而自识也。相显为行。契穷后际为解。第四因果者。修相为因契穷为果。第五人法者。文殊显其妙慧。普贤彰其称周。明人即法也。第六分齐境位者。参而不杂各住分位。即分齐境位。第七法智师弟者。开发为师相相成即弟子。第八主伴依正者。举一为主余即为伴。主以为正伴即是依。第九逆顺体用者。即是成坏义也。第十随生根欲性者。随缘常应也。如涅盘经云。此方见满余方见半。而月实无虚盈。若此宗明者。常增减而常无增减。以同时相应。然此十门体无前后。相应既其具此十门。余因陀罗等九门亦皆具此十门。何但此十门。其中一一皆称周法界。所以举十门者成其无尽义也
今释第一同时具足相应门者。即具明教义理事等十门同时也。何以得如此耶。良由缘起实德法性海印三昧力用故得然。非是方便缘修所成故得同时。今且据因是同时者。若小乘说因果者。即转因以成果。因灭始果成。若据大乘因果亦得同时。而不彰其无尽。如似舍缘以成舍。因果同时成而不成余物。以因有亲疎故。所以成有尽。若通宗明因果者。举疎缘以入亲。是故如舍成时。一切法皆一时成。若有一法不成者。此舍亦不成。如似初步若到一切步皆到。若有一步非到者一切步皆非到。故经云。虽成等正觉不舍初发心。又如大品经云。非初不离初。非后不离后。而明菩提也。问既言一步即到者。何须用第二步耶。答汝言一步即到者。为多是即一以不。又言何用第二步者。此第二步为是一即多以否。若初步是多一。第二步即一多者。云何乃言一步到不用第二步耶。答若不一是多一。多亦不是一多者。何但一步不能到。虽行多步终是不到。故知一步与多步常有到不到义。因中尚尔者。果中亦无果义。故涅盘经云。智者应当定说亦有亦无。今举一步到者。即是法界缘起海印定力说到不到。不同情谓说到不到。故经云。唯应度者乃能见之。而复不失因果。不堕断常。故经云。深入缘起断诸邪见斯之谓也。问若因果同时即因成果。因即成果那得言不失因果耶。答如地论云。依缘二种义示现二种时。依因义者名为因。依果义者名为果。岂得失於因果耶。又且既言因果同时那得言失。若其失者何名因果同时耶。因果同时既如此。教义理事等同时亦然。问既言同时相应者。今举因果一事。即得具前教义等十门以否。答今但举十门者欲成其无尽。若论三种世间圆融。可但一事具此十门。亦具无尽无量法界虚空法门。成其无尽复无尽。若但就别事说不成无尽者。只同大乘义也
第二因陀罗网境界门者。此约譬以明。亦复具有教义等十门。如梵网经。即取梵宫罗网为喻。今言因陀罗网者。即以帝释殿网为喻。帝释殿网为喻者。须先识此帝网之相。以何为相。犹如众镜相照众镜之影见一镜中。如是影中复现众影。一一影中复现众影。即重重现影成其无尽复无尽也。是故如第七地赞请经云。於一微尘中各示那由他无量无边佛於中而说法。此即智正觉。世间又云。於一微尘中现无量佛国须弥金刚围。世间不迫迮。此即据器世间。又云。於一微尘中现有三恶道天人阿修罗。各各受业报。此即据众生世间。又云。如一微尘所示现。一切微尘亦如是。故於微尘现国土。国土微尘复示现。所以成其无尽复无尽。此即是其法界缘起。如智如理实德如此。非即变化对缘方便故说。若是大乘宗所明。即言神力变化故大小得相入。或云菩萨力故入。又言不二故入。不同一乘说。问若此宗明相入不论神力。乃言自体常如此者。斯则浑无疆界。无始无终何缘得辨因果教义等耶。答以随智差别故举一为主。余则为伴。犹如帝网举一珠为首众珠现中。如一珠即尔。一切珠现亦如是。是故前经举一菩萨为主。一切菩萨围绕。一一菩萨皆悉如是。又如诸方皆来证诚同其名号。一切十方证诚皆亦如是。所以成其无尽复无尽。而不失因果先后次第。而体无增减故经云。一切众生尽成佛。佛界亦不增。众生界亦不减。若无一众生成佛众生界亦不增。佛界亦不减也
第三秘密隐显俱成门者。此约缘起说也。还具前教义十门。所言隐显者。如涅盘经半字及满字。昔说半字故半字即显。满字即隐。今日说满字。即满字即显半字即隐。此即约缘而说隐显。又如月喻品云。此方见半(他方见满)。而彼月性实无亏盈。随缘所见故有增减。此即是大乘宗中说。若通宗辨者不待说与不说。常半常满隐显无别时。如彼月性常满而常半。半满无异时。是故如来於一念中。八相成道生时即是灭时。同时俱成故。所以称秘密。如似十数一即十一即是显。二三四至十即为隐。又眼根入正受即是显。於色法中三昧起即名隐。而此隐显体无前后。故言秘密也
第四微细相容安立门者。此就相说。如一微尘。此即是其小相。无量佛国须弥金刚山等即其大相。直以缘起实德无碍自在致使相容。非是天人所作故安立。如似一微尘中有秽国土。而即於此微尘中具有不可说净国。在此微尘中而於彼秽国不相妨碍。而此净国之相仍亦不失。乃至有诸国土尸罗盆幢形三方及四维等国。在此一微尘中常不相妨碍。故普贤品云。一切诸世界入於一微尘中。世界不积聚。亦复不离散。故知。若与普相应能於一微尘中见不可说国土。而不杂乱不增不减。岂可须弥纳芥子将为难事哉。理事等十门安立相容亦如是。问此相容门与前因陀罗网门有何别耶。答诸门隐映互相显发重重(复重重成其无)尽者。即是因陀罗网门中摄。若诸门一时具显不相妨碍。即是相容门中摄
第五十世隔法异成门者。此约三世说。如离世间品说。十世者过去说过去。过去说未来。过去说现在。现在说现在。现在说未来。现在说过去。未来说未来。未来说过去。未来说现在。三世为一念。合前九为十世也。如是十世以缘起力故。相即复相入而不失三世。如以五指为拳不失指。十世虽同时而不失十世。故经云。过去劫入未来。现在劫入过去。现在劫入过去。未来劫入现在。又云。长劫入短劫。短劫入长劫。有劫入无劫。无劫入有劫。又云。过去是未来。未来是过去。现在是过去。菩萨悉了知。又云。无尽无数劫能作一念顷。非长亦非短。解脱人所行如是。十世相入复相即。而不失先后短长之相。故云隔法异成。教义理事等十门相即相入。而不失先后差别之相。故名异成也
第六诸藏纯杂具德门者。此约诸度门说。何者如似就一施门说者。一切万法皆悉名施。所以名纯。而此施门即具诸度等行。故名为杂。如是纯之与杂不相妨碍。故名具德。如大品经一念品明。从始至终不出一念。即名为纯。而此一念之中具於万行。即名为杂。虽尔而与此中纯杂义别。何者如彼经一念者。同是无得相应不明缘起德用。若此明纯者。若约施门一切皆施。若说忍门一切皆忍。说忍门者诸行如虚空。即名为纯。而此忍门具足诸门。即名为杂。纯杂不相乱故名具德。故不同彼念品。又问此与六度相摄义有何别耶。答六度相摄义者。如似以施摄诸度。而诸度非是施。若此明者以施摄诸门。无门不是施。以缘起力故不同六度相摄。故一摄於九十而九十等皆是一。是故名为纯。而一内即具九十等。是故复名杂。故知。不同相摄义。问此与大品相资义复有何别耶。彼中资者阙一即不成。此中十数阙一亦不成。彼此二未审有何别耶。答彼言相资者而能非是所。今言十成一而一即是十。所以不同资义
第七一多相容不同门者。此约理说。以一入多。多入一故名相容。即体无先后。而不失一多之相。故曰不同。此即缘起实德非天人所修。故经云。以一佛土满十方。十方入一亦无余。世界本相亦不坏。自在愿力故能尔。又如普贤品云。一切众生身入一众生身。一众生身入一切众生身。又云。一切诸世界令入一尘中。世界不积聚。亦复不杂乱。须弥入芥子。此即不说也
第八诸法相即自在门者。此约用说。还就约教义理事等十门。取其三种世间圆融无碍自在。故一即摄一切。成其无尽复无尽。以其无尽故相即复相入。此约用以说。问此明其无尽复无尽。相即复相入。与前因陀罗网。及微细相容门有何差别耶。答如譬说同体门中说者。若就隐映相应互相显发。重重复重重成其无尽者。即是因陀罗网门摄。若诸门一时具显不相妨碍者。是相容门摄。若就三世圆融无碍自在。相即复相入成其无尽复无尽者。即是此门摄。问若如是相即即复相入成其无尽复无尽者。此乃浑无疆界。何始何终何因何果耶。答此据法界缘起体性成其无尽复无尽。故先后因果不失。虽不失先后而先后相即复相入。故成其无尽。以先后相即复相入故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如前章门。一即一切无尽亦复无尽。二三亦复尔。故此经叹初发心功德云。彼一念功德深广无边际。如来分别说穷劫不可尽。此即明其一即一切成其一切无尽。又云。何况於无量无数无边劫具足。修诸度诸地功德行。此即是从二三至九十皆成无尽。以是故从十信终心。至十住十行及十回向地等。皆悉明成佛者。良由始终相即复相入成无尽故。问如前明果德绝於说相。云何十信终心即具佛果德用耶。若十信同果德者。即果德是可说之相。何不可说耶。答因位菩萨有果德者。欲彰果德是不可说。是故叹德文云。菩萨在此一地。普摄一切诸地功德。问若一地即摄一切诸地功德。一即一切初即摄后者。一门即具何用余门也。答若无余门一门即不成故。如一升即摄一斗。若无一升此斗即不成。问若无升即无斗者。今举一升即得一斗以不。若一升不得一斗。一行不得具一切行。答十升合成一斗。既无其升时将何作斗。故如无升即无斗。有升即有斗。今举升即斗。斗升之外无别升斗。如龟毛兔角不可得。初心即成佛。成外无别修。其相如虚空。是故言初心成佛者。非谓不具诸功德。如经说。普庄严童子一生具见佛闻法。即得三昧即至后际见佛。灭度后复得三昧。如经一生得见闻。若熏习二生成其解行。三生得入果海。同一缘起大树而此三生只在一念。犹如远行到在初步。然此初步之到非谓无於后步。明此童子得入果海。非不久植善根。问既言久修始得者。云何言一念得耶。答言久修行善根者。即在三乘教摄。从三乘入一乘。即是一念始终具足。故经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乃至具足慧身不由他悟。譬众流入海。才入一滴即称周大海无始无终。若余江河水之深不及入大海一滴。故即用三乘中修。三乘多劫不及与一乘中一念。故下明善财从文殊所。发心求善知识。经历一百一十城已。而不如一念得见普贤菩萨。故知得入此缘起大海。一念岂不成佛耶。至如初坐用心之徒但取静心即言成佛者。此亦谓。佛成在而不得是圆极之成。如诸江河亦得是水。未得同於大海之水。此中通辨一念成佛义者。若小乘说要三大阿僧只劫满百劫。修行相好业始得成佛。行若满意欲不成佛亦不得。故无一念成佛义。若大乘明一念成佛义者凡有二种。一者会缘以入实性无多少。故明一念成佛义。如大品经一念品义是也。二者行行既满取最后念。名为成佛。如人远行以后步为到。此亦分用缘起。而明三僧只劫修道。地前是一僧只。初地至七地是二僧只。八地至十地是三僧只。然亦不定由有一念成佛。故明知不定。若一乘明一念成佛。如大乘取最后一念成佛。即入一乘。以后望初初念即是成。何故以因果相即同时应。故欲论其成者。成复成成复成。众生欲在后成佛者。在后复在后在后复在后。故不思议品云。诸佛如来非不先觉。为众生故於念念中新新断结。亦不住学地而成正觉。故今举一念成者。即与佛同时位未见究竟。故复有浅深之殊。如人始出门及与久游他土。虽同在空中而远近有别。是故信住等位各各言成佛者。而复辨其浅深。此须善思之
第九唯心回转善成门者。此约心说。所言唯心回转者。前诸义教门等。竝是如来藏性清净真心之所建立。若善若恶随心所转故云回转善成。心外无别境故言唯心。若顺转即名涅盘。故经云心造诸如来。若逆转即是生死。故云三界虚妄唯一心作。生死涅盘皆不出心。是故不得定说性是净及与不净。故涅盘云。佛性非净亦非不净。净与不净皆唯心。故离心更无别法。故楞伽经云。心外无境界无尘虚妄见。问若心外更无别境。有无皆由心成者。如人先见障外有物。别有人去物时心由谓有。尔时物实无何名由心成耶。答若随虚妄心中转者。此障外物亦随心之有无。此亦心随去物不去物而转。若论如来藏性真实净心说者。此物不动本处。体应十方。性恒常转纵移到他方。而常不动本处。此即缘起自在力。然非是变化幻术所为。是故虽复七处九会。而不离寂灭道场。维摩云。文殊师利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此之谓也
第十托事显法生解门者。此约智说。言托事者如经举金色世界之事。即显始起於实际之法。一切幢一切盖等事是行体也。又如法界品云。开楼观门相见弥勒菩萨所行因事至菩提道场。以楼观则菩提相。所以言显法主解也。若大乘宗中所明亦托事以显法。即以异事显於异理法。此中以事即法故随举一事摄法。无尽故前举幡幢等。皆言一切。所以不同大乘说也。此中明因果者如一乘说也。
华严一乘十玄门(终)
华严大教阐扬十玄门者。此为鼻祖。贤首仍之载於教义章内。大意相同而文有详略。及作探玄记改易二名。用一华叶演说为清凉悬谈张本。后人不知。以为清凉十玄与贤首有异者。盖未见探玄记也。今教义章与悬谈并行於世。而复刻此卷
水元素sl
-
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菩.下面是我的理解:心怀爱意,便可得世界。无名之花,是世界的一小部分,但它包罗万象,面对无名之叶,心怀慈悲,便是菩提
善士六合
-
个人理解,不喜勿喷,生物死物都有其所处世界的角度,都有其看世界的角度,就像人有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花叶也有,在它们角度,他们也是世界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全诗是什么?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是英国诗人布莱克创作的《天真的预言》中的诗句,表达了宇宙的独一性,和诗人的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2023-08-03 01:39:092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全诗是什么?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全文是: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梵网经》卷上谓:卢舍那佛坐千叶大莲花中,化出千尊释迦佛,各居千叶世界中,其中每一叶世界的释迦佛,又化出百亿释迦佛,坐菩提树。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理解:一朵花就是一个宇宙。一个人身也是一个宇宙。万物渺小或者宏大,微观世界或者宏观世界,都是一个世界。对于生长在花里的细菌来说,哪就是他们的地球。对于生长的地球之外的比我们更宏大的生物来说,我们的地球只是一个皮球。当自己心中有了佛性,就不必纠缠于佛的外表,不会以声色行为等见佛。万物都有自身天生的佛性,只是自己没有发现,平凡人不具备个能力看见罢了。所以说一树也是一个菩提。佛主拈花一笑是一种至为详和宁静的心境,不着形迹、超脱一切,是一种“无相”、“涅盘”的极高的境界。佛祖拈花一笑,笑的时候不是一个过程,而是一个静态,这个静态,一个人手拈一朵花,微笑着静静的看着,看不到他在乱想什么,只看到他静静的享受着什么。看的是这个简静的场面,而不是乱猜佛祖拈花在笑什么,不是猜佛祖笑,不是猜花中有什么秘密。摩诃迦叶是心不动,静静的观看,不走心的,而佛祖拈花一笑,摩诃迦叶看佛祖拈花一笑而笑,所以佛祖说摩诃迦叶已经领悟,其实就是指这种至为详和宁静的心境,不着形迹、超脱一切的境界。2023-08-03 01:39:231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意思是什么?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原文应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这里用菩提代指了如来,出自《华严经》。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处处皆是佛,一切众生人人皆是佛。一朵花就是一个宇宙。一个人身也是一个宇宙。万物渺小或者宏大,微观世界或者宏观世界,都是一个世界。对于生长在花里的细菌来说,哪就是他们的地球。对于生长的地球之外的比我们更宏大的生物来说,我们的地球只是一个皮球。当你心中有了佛性,就不必纠缠于佛的外表,不会以声色行为等见佛。万物都有自身天生的佛性,只是自己没有发现,平凡人不具备那个能力看见罢了。所以说一树也是一个菩提2023-08-03 01:39:4013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全文
一花一世界(亦称一花悟世界)一句诗句,包含浓厚的哲学意味,是凡人俗世中所悟出世界中,最高境界的一句名句。最早出自英国诗人布莱克的诗。所知最广的是: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无限掌中置,刹那成永恒。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2023-08-03 01:41:145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全诗和解释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是一个寓言式的表达,它的意思是通过一个小小的花朵或叶子,可以领悟到整个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它表达了整个世界是一体的,是共性的,即使一个微小的事物也包含着宇宙的精髓。比如,一个花朵中包含着生命、成长、繁殖等世界万物的共性。同样地,一片菩提叶也代表着整个菩提树所具有的菩提智慧。这个表达方式启示人们,不管事物的大小,都有其内在的联系和共性,而且每个微小的事物都可以让人们窥见到宇宙的奥秘。2023-08-03 01:41:473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全诗是什么?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全文是: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一花一世界(亦称一花悟世界),是一句诗句,包含浓厚的哲学意味,是凡人俗世中所悟出世界中,最高境界的一句名句。《梵网经》卷上谓:卢舍那佛坐千叶大莲花中,化出千尊释迦佛,各居千叶世界中,其中每一叶世界的释迦佛,又化出百亿释迦佛,坐菩提树。注意事项:出处,多种说法:1、《华严经》:‘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2、《梵网经》卷上谓:卢舍那佛坐千叶大莲花中,化出千尊释迦佛,各居千叶世界中,其中每一叶世界的释迦佛,又化出百亿释迦佛,坐菩提树。3、佛告文殊师利: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草木丛林、稻麻竹苇、山石微尘。一物一数、作一恒河。一恒河沙、一沙一界。一界之内、一尘一劫。一劫之内、所积尘数、尽充为劫。4、唐蜗寄题庐山东林寺三笑庭联: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5、《金刚经正解卷下》:“恒河沙等之恒河沙。一沙一世界国土中。所有众生。各具一心。则其心有若干种。如来以清净五眼。皆尽见而知之”。2023-08-03 01:42:211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意思是什么?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意思是世界是一体的,世界是具有共性的,虽然说一个众生与大千世界相比是渺小的,但是它所具备浅隐的佛性是无上的,是涵盖着大千宇宙中的一切智慧。自然便是最美的,也是至始至终贯穿宇宙的。世间的烦恼皆来自俗人的欲望,占有,自私和控制,摈弃杂念,用真诚的爱来对待自己和身边的一切。扩展资料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佛在灵山,众人问法。但是佛不说话,只拿起一朵花给大家看。弟子都不明白他的意思,但迦叶尊者悟出来了,宇宙的奥秘就在一朵花里。这个故事以小见大,研究一朵花,可以悟出点东西,就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样,一朵花就是一个宇宙,一个人也是一个宇宙。万物都是既渺小又宏达的,将微观和宏观转化的时候,就会想开很多事情,不去计较很多事情。当有了世间万物都是平等和具有佛性的想法的时候,你就会体会到其他事物和自己的痛苦,变得宽容和满足,不去计较小小的得失。2023-08-03 01:42:404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是出自哪里?全文是什么?
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2023-08-03 01:43:143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是什么意思?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意思:从一朵花里就可以看出整个世界,用一片叶子就能代表整棵菩提。一、典故: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佛祖就是佛祖,谁人能有这样的境界?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佛教关于“世界”的说法很多。如《华严经》说:“佛土生五色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所有的佛经,乃至所有的宗教,看人生都是悲观的,认为人生是痛苦的,要求解脱;都认为这个世界是缺陷的、悲惨的。唯有“华严经”所讲的,认为这个世界无所谓缺陷,即使是缺陷,也是美的;这个世界是至真、至善、至美;是一真法界,万法自如,处处成佛,时时成道。二、“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理解:一朵花就是一个宇宙。一个人身也是一个宇宙。万物渺小或者宏大,微观世界或者宏观世界,都是一个世界。对于生长在花里的细菌来说,哪就是他们的地球。对于生长的地球之外的比我们更宏大的生物来说,我们的地球只是一个皮球。当你心中有了佛性,就不必纠缠于佛的外表,不会以声色行为等见佛。万物都有自身天生的佛性,只是自己没有发现,平凡人不具备那个能力看见罢了。所以说一树也是一个菩提。当你有了微观和宏观随时转换的眼界时,你就想开了许多事情,不计较许多事情。你会发现自己不过是大宏观世界的花朵上的一只蚂蚁。当你有了万物都是平等和具有佛性的想法,当你意识到万物和自己的欢乐与痛苦时,你就会宽容与满足,不会计较哪小小的利益得失了。三、科学式解答:佛教认为一粒沙可见三千大世界,现在科学叫做宇宙全息论;佛教认为人可以修出百千万化身,科技现在可以有初级的所谓“克窿人”;最有趣的是科学对物的最基本组成物质的认识,曾经认为它是原子,后来又认为是粒子,再后来又认为是质子等等,事实上等于是说现在最前端的认识也是不彻底的,而佛教早在两千多年前,乃至更早的无量光年前就认为“万物无自性、无本质”!一个字——空,说明了一切的根本。佛教和科学殊路而同向,揭示事物的本相!2023-08-03 01:43:221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什么意思?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原文应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这里用菩提代指了如来。出自《华严经》。》原文应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这里用菩提代指了如来。出自《华严经》: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处处皆是佛,一切众生人人皆是佛。一朵花就是一个宇宙。一个人身也是一个宇宙。万物渺小或者宏大,微观世界或者宏观世界,都是一个世界。对于生长在花里的细菌来说,哪就是他们的地球。对于生长的地球之外的比我们更宏大的生物来说,我们的地球只是一个皮球。当你心中有了佛性,就不必纠缠于佛的外表,不会以声色行为等见佛。万物都有自身天生的佛性,只是自己没有发现,平凡人不具备那个能力看见罢了。所以说一树也是一个菩提。当你有了微观和宏观随时转换的眼界时,你就想开了许多事情,不计较许多事情。你会发现自己不过是大宏观世界的花朵上的一只蚂蚁。当你有了万物都是平等和具有佛性的想法,当你意识到万物和自己的欢乐与痛苦时,你就会宽容与满足,不会计较哪小小的利益得失了。这是禅宗的境界,佛学说的是:“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这么一说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佛学上的一个故事。故事是这样讲的:佛在灵山,众人问法。佛不说话,只随手拿起一朵金婆罗花,示之。众弟子不解,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只有他悟出道来了。宇宙间的奥秘,不过在一朵寻常的花中。 "道",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寻常事物中。庄子还说,道在屎溺。大小便中都可以有道。还有哪里不可以有道呢?无处不有道。世界在哪里,就在那一枝一叶上。扩展资料佛教认为一粒沙可见三千大世界,现在科学叫做宇宙全息论;佛教认为人可以修出百千万化身,科技现在可以有初级的所谓“克窿人”;最有趣的是科学对物的最基本组成物质的认识,曾经认为它是原子,后来又认为是粒子,再后来又认为是质子等等,事实上等于是说现在最前端的认识也是不彻底的。而佛教早在两千多年前,乃至更早的无量光年前就认为“万物无自性、无本质”。一个字“空”,说明了一切的根本。佛教和科学殊路而同向,揭示事物的本相。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一花一世界2023-08-03 01:43:291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是什么意思?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出自《佛典》,其意思是: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用一片叶子就能代表整棵菩提。这两句话是通过一个小小的花朵和叶子来传达大千世界的规律和全部。它们代表的是觉悟和智慧,表示人在某一瞬间可能会突然开悟,洞察真理。虽然一个生命与大千世界相比是渺小的,但它所具有的佛性是无上的,涵盖着大千宇宙中的一切智慧。因此,世界是一体的,具有共性。2023-08-03 01:43:543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是啥意思?
额风格督公湖羽绒服白金卡打删除几哈刚发干哈金卡看啦2023-08-03 01:44:3210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完整诗句翻译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这是英国诗人布莱克创作的《天真的预示》中的诗句,表达了整个世界都包含在一朵花、一片菩提叶中,以小见大,万事万物都藏有宇宙,而宇宙又是由每一个微小粒子组成的。2023-08-03 01:45:322
一叶一菩提一花一世界什么意思
传统的佛学经典语论中,被世人熟知的有这样一句:“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这说的大概是:从一朵花里就可以看出整个世界,用一片叶子就能代表整棵菩提。佛学是门博大精深的学问,那许多高深的哲理是我们这些正在成长的年轻的思想所无法参悟的。同样,对于这句时常萦绕在耳边的“名言”,我仅仅只能做一些字面上肤浅的猜想。 同时,不仅是在传统的佛学中有“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思想,早在18世纪,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布莱克,也曾在一首名为《天真的暗示》的诗中这样写到:“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我想,不论是佛学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还是文学的“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它们要表述的意思应该都是大致相同的吧!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是生命永恒存在亘古不老的原始哲学。 对于我们整个人类来说,生命应该是没有止境的,物质也是永恒发展的。但是,在天体的转动和岁月的轮回中,我们却分明地看到每一个个人所拥有的单个生命在时空轮回中的单薄无力,我们这些单个的个体在宇宙中渺小得恐怕不及沧海一粟。然而,活着的人们是不甘落没的,即便是痛苦,他们也希翼着。于是,一个人的希翼传给另一个人就是两个人的希翼,两个人的希翼延续下去,就是一个民族的希翼,一个民族的希翼传给另一个民族就是两个民族的希翼,两个民族的希翼再延续下去,那就是整个人类、整个宇宙的希翼。做为个体的、自我的个人来说,希翼是卑微的,但是若干个、千万个卑微的希翼凝结在一起,就是一个物种巨大的生命力。人类的个体在一代代的更新着,人类的历史在一天天的漫延着。多少朝代在我们的身边升起又降落?多少文明早我们的眼前生长又衰退?然而,生命这一物种却穿越过时间和空间的阻隔,顽强的延续着。 “把无限放在掌心/让永恒收藏刹那”是生命永恒存在亘古不老的原始见证。无限的人类历史可以由有限的人类个体来串织;无极的时空宇宙可以用有限的沉浮人生来度量。永恒的笔端能够记录人类文明的变迁; 历史的书卷可以承载岁月沧桑的巨变。当历史的车轮碾过人类的发展足迹,会有无数的文明在道路两旁绽开;当宇宙的尘埃在这些文明上落定,又一个美丽的春天即将烽成。如果这样,那有限与无限的概念是否可以交换,或许就根本无所谓有限无限的概念了。那么,有限的将是岁月时空不已的轮回,无限的却是人类灵魂深处那有力的羁绊。当有限与无限已无所谓界线,那人类便无所谓永恒与收藏了,更无所谓个体的生与死,这才是真正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境界。 “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一个天堂”是人类个人生命充分的自信与自由,凝结起来就是一个广袤且博大的物种之起源的理由了。从一个卑微的个体生命中我们有可以清楚的看到这整个物种的生命力,这却正是“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把一刹那收藏”。 这样的一首诗,看到这里,应该觉得它就是对人类生命中自信与自由的讴歌,可它的题目却偏偏叫做“天真的预示”,作者何谓之以“天真”二字呢?这样以来,意义岂不是大相径庭了?是作者对生命含蓄的嘲讽,还是对仕途无奈的自慰?我恐怕是无从猜测了,因为我对布莱克的了解仅仅是停留在字面水平的阶段。我只知道布莱克非常讨厌大哲学家培根,有些恨之入骨的意味,并认为大诗人华滋华斯“不是诗人,而是一个同所有真正的诗歌和灵感为敌的邪教哲学家。”他们两边,一边是浪漫主义者,一边是现实主义者,思想上的分歧可见一斑。并且从布来克的另外一首诗《沙子》中也能得到一些眉目:“嘲笑吧/嘲笑吧/伏尔泰卢梭/嘲笑吧/嘲笑吧/但一切徒劳/你们把沙子对风扔去/风又把沙子吹回”。但是,如果要真正的更深刻的了解布莱克原本的思想,还需要更深的历史与文学的双重积淀。2023-08-03 01:45:392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什么意思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意思是说,我有我的世界,他有他的世界,你有你的世界,你的世界不等于我的世界,如果说你的世界就是我的世界,那意思就是说你的爸妈是我的爸妈,你的儿子是我的儿子,你的老婆是我的老婆,这是很荒谬的一件事情。所以鱼有鱼的世界,鸟有鸟的世界,花有花的世界,每朵花有每朵花的世界,每一棵草有每一棵草的世界。就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了2023-08-03 01:47:149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是什么意思?
我们在小说中可以经常看到里面的人物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这句话。很多人就比较疑惑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怎么会这么频繁的出现在各大小说或电视剧中。今天就让我为大家揭开这句话的神秘面纱吧! 简要回答 出自佛学经典语论《佛典》的《华严经》,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意思是:从一朵花里就可以看出整个世界,用一片叶子就能代表整棵菩提。 详细内容 典故: 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佛祖就是佛祖,谁人能有这样的境界?!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佛教关于“世界”的说法很多。 如《华严经》说:“佛土生五色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所有的佛经,乃至所有的宗教,看人生都是悲观的,认为人生是痛苦的,要求解脱;都认为这个世界是缺陷的、悲惨的。唯有“华严经”所讲的,认为这个世界无所谓缺陷,即使是缺陷,也是美的;这个世界是至真、至善、至美;是一真法界,万法自如,处处成佛,时时成道。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怎么理解:一朵花就是一个宇宙。一个人身也是一个宇宙。万物渺小或者宏大,微观世界或者宏观世界,都是一个世界。对于生长在花里的细菌来说,哪就是他们的地球。对于生长的地球之外的比我们更宏大的生物来说,我们的地球只是一个皮球。当你心中有了佛性,就不必纠缠于佛的外表,不会以声色行为等见佛。万物都有自身天生的佛性,只是自己没有发现,平凡人不具备个能力看见罢了。所以说一树也是一个菩提。2023-08-03 01:48:151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解释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乱答哈哈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2023-08-03 01:48:252
一叶一菩提一花一世界什么意思出自哪里
“一叶一菩提一花一世界”意思是一朵花就是一个宇宙,一个人身也是一个宇宙。万物渺小或者宏大,微观世界或者宏观世界都是一个世,对于生长在花里的细菌来说,哪就是他们的地球。对于生长的地球之外的比人类更宏大的生物来说,地球只是一个皮球当你心中有了佛性,就不必纠缠于佛的外表,不会以声色行为等见佛。万物都有自身天生的佛,只是自己没有发现,所以说一树也是一个苦提。“一叶一菩提一花一世界”的出处:唐蜗寄题庐山东林寺三笑庭联: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上联阐述在庐山发生的一个传说:相传和尚慧远居东林寺时,送客以溪为界,若过溪,寺后老虎就会吼啸起来,因此名虎溪。有一次,慧远送别陶渊明和道士陆修静,由于情投意合,边走边谈,不知不觉过了虎溪,虎即吼叫起来,三人相视太笑,从此传为佳话。下联则概括了东林寺白莲社的潮源历史:佛教在汉魏两晋时期从印度传入中国不久,庐山东林寺便成为“佛教阐化之基”。慧远于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383)到庐山宣扬佛法,在江州刺史帮助下,创建了东林寺,结下了白莲社,创立了佛教新的分支净土宗,又称莲宗,世人称之为“一花”,其后禅宗佛教又演化为五个宗派,人们称为“五叶”,每一宗派都产生出自己的领袖人物。佛教关于“世界”的说法很多。如《华严经》说:“佛土生五色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又《梵网经》卷上谓:卢舍那佛坐千叶大莲花中,化出千尊释迦佛,各居千叶世界中,其中每一叶世界的释迦释迦佛,又化出百亿释迦佛,坐菩提树。2023-08-03 01:48:471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什么意思?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从字面上理解:一朵花代表一个世界,一片菩提叶即代表一棵菩提树。从更深层次理解:一朵花虽没有一个世界大,但一朵花所蕴含的东西与一个世界所囊括的一切是没有区别的;同样的,一片菩提叶虽不能和整棵菩提树相比大小,但是一片菩提叶所含有的菩提性和一棵菩提树所具有的菩提性菩提智慧是没有区别的。言下之意即整个世界是一体的,是共性的,花虽然很小,但是它涵盖了整个世界的本性,叶虽然只是一片菩提叶,但它代表整个菩提树所具有的菩提智慧,就如同佛性是大千宇宙众生的共性,虽说一个众生与大千宇宙相比是渺小的,但是他所具备潜隐的佛性是无上的,是涵盖宇宙中的一切智慧。2023-08-03 01:49:101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是什么意思?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是佛学中的一个理念,大致的意思是说以小见大,“落一叶而知秋”。这个观念现在被许多人学习并获得认同,衍生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理论。对于这句话,以上笔者是说的最为广泛认可学习的解释,我个人的见解其实不是这样。“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我理解的是人的一种心境和心态。一朵花如果拆分来看,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结构;一个树叶如果拆分来看,也是有许多部分组成。我认为这是说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值得我们关注,强调的是细微而不是所谓的以小见大。每一个事物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我们不应当忽略它存在。或许它很渺小,微不足道,可是它也有着自己的生长环境和成长路程。一朵花之所以能够长成,需要经历风吹雨打,阳光的不断照射,加之时间的累积,最终才能绽放美丽的花朵;一片树叶,刚开始也只是个嫩芽,经历日晒风吹,不断吸收雨露,最终才能成长。生活中,我们不应觉得某些人对自己没有什么用,就不去尊重他们。他们也有自己的世界,也有自己的生活空间,有自己的活法。每一个人都值得被尊重,只有这样去做,你也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随着你的人生不断经历和成长你也应该明白,许多事情是否能够成功都决定在细节。只有你去注重细节,你获得的成功性才更加大。你去仔细观察生活,你终究才发现其中的奥秘。每一个人或者事物都不应该被轻视,他们都有自己所属维度和空间。我们要提升自己的认识,不断用心发现生活的美好,懂得尊重,才能让你活得更好。2023-08-03 01:49:521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后面几句是什么?越多越好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有情花,烂漫叶,轰轰烈烈,扬扬洒洒。垂落人间,漫逐流水,戏舞软风,醉酒红尘。莫如此境微雨燕双飞,落花人独立,花落菩提,喜欢在花落的季节,享受孤芳自赏的美,也喜欢,在极度的喧嚣中。独自微笑独自平静,花落是憾,落花是美淡淡的书香,淡淡的花香,淡淡的馨香。这是一个关于落花和菩提的世界吗?花自飘零情自流一种思量两份忧愁又有什麽呢?本无一物,却沾染了满身的尘埃!2023-08-03 01:50:201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从一朵花里就可以看出整个世界,用一片叶子就能代表整棵菩提。出自佛学经典语论《佛典》的《华严经》,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出处:唐蜗寄题庐山东林寺三笑庭联: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上联阐述在庐山发生的一个传说:相传和尚慧远居东林寺时,送客以溪为界,若过溪,寺后老虎就会吼啸起来,因此名虎溪。有一次,慧远送别陶渊明和道士陆修静,由于情投意合,边走边谈,不知不觉过了虎溪,虎即吼叫起来,三人相视太笑,从此传为佳话。下联则概括了东林寺白莲社的潮源历史:佛教在汉魏两晋时期从印度传入中国不久,庐山东林寺便成为“佛教阐化之基”。2023-08-03 01:50:261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出自哪里
1、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花开花落自有时,一朵小花从种子到凋谢,正预示着生命从起始到终结不可逆的自然规律。一朵小花就可以用来替代这世间万物的更替规律。 2、一片叶子从抽芽长出到枯黄凋零,从春夏到秋冬时间流逝,四季已过,一片落叶便可以看出一棵菩提树的成长规律。这是种以小见大的大智慧,能够从一些细微的事情发现世间大的奥秘,佛理深厚。 3、“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这句话出自佛典。 4、佛典是佛教发展的历史进程,最能体现各个历史时期、各个重要佛教思想家和佛教宗派思想的主要经论和著述。佛典里运用古汉语,比较难以阅读及理解。2023-08-03 01:50:381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是什么意思?
用佛家的思想去解释为,一朵花就代表一个世界,一片菩提叶就代表着一颗菩提树。心若无物,心中自然清净。一花一草,一粒沙子便是一个世界,它是整个宇宙的缩影,通小理而知大道,明心见性,便是开悟,菩提心即是一种思想,一种境界,一种觉悟。 出自佛学经典语论《佛典》的《华严经》,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用佛家的思想去解释为,一朵花就代表一个世界,一片菩提叶就代表着一颗菩提树。心若无物,心中自然清净。一花一草,一粒沙子便是一个世界,它是整个宇宙的缩影,通小理而知大道,明心见性,便是开悟,菩提心即是一种思想,一种境界,一种觉悟。 用易经的知识去解释就是:一朵花虽然渺小,但它也是一个小世界,一个能用手掌握住的小圆圈,放在量角器下是三百六十度,无限大的一个圆圈用手根本就握不住,可是仍然是三百六十度,其小无内,其大无外。这是《易经》的哲学思想。 用儒家的知识去解释就是:再小的道理,同样蕴藏着大道理大智慧。研究学问的人同样是举一而三反,闻一而知十,融会贯通,以个体的小世界论其无限的大宇宙,即是万物渺小或者宏大,微观世界或者宏观世界。2023-08-03 01:50:471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是出自哪里?全文是什么?
目前网络及佛学著作乃至通俗读物中经常出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乃至“一华一佛国”“一叶一释迦”之类说法,这些文字是否出自佛经?若真出自佛经,究竟出自哪部佛经?原始文字是否如此?暂未查到确切文字,只能存疑。从理上讲这些说法确实出自佛经,但是具体文本可能没有。《华严经》曰:“如来应正等觉示涅_时,入不动三昧;入此三昧已,于一一身各放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大光明,一一光明各出阿僧_莲华,一一莲华各有不可说妙宝华蕊,一一华蕊有师子座,一一座上皆有如来结跏趺坐,其佛身数正与一切众生数等,皆具上妙功德庄严,从本愿力之所生起。”又如《梵网经》曰:“我已百阿僧_劫修行心地,以之为因,初舍凡夫,成等正觉,号为卢舍那,住莲花台藏世界海,其台周遍有千叶,一叶一世界,为千世界,我化为千释迦,据千世界。后就一叶世界,复有百亿须弥山百亿日月百亿四天下百亿南阎浮提,百亿菩萨释迦坐百亿菩提树下,各说汝所问菩提萨_心地。其余九百九十九释迦,各各现千百亿释迦,亦复如是。千花上佛是吾化身,千百亿释迦是千释迦化身,吾已为本原名为卢舍那佛。”查看《大正藏》等文本,并未看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原文,只有其他类似句式,诸如“一华一佛国”“一叶一释迦”之类,在禅宗语录中出现频率较大(禅宗作品中有“一叶一华一世界,一尘一国一如来”之类说法。如《天童觉和尚语录》有云:“上堂:位处功回,化佛入十方而普能受供;用中体合,至人游三界而初不现身。如云出岫以无心,似月印江而有应。如是也,不在不失,不坏不杂,所以教中道:‘一华一佛国,一叶一释迦,各坐菩提场,一时成佛道。"诸禅德,还知根根尘尘在在处处尽是释迦、老子受用处么?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网上说“一花一世界”出自唐蜗寄题庐山东林寺三笑庭联:“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我未看到确切图片,大藏经中也无具体文字记录,不知是否确切存在,是否真是唐人作品;不过即便真有这幅对联,大概也是源于经中义理。扩展资料世界佛教关于“世界”的说法很多。如《华严经》说:“佛土生五色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又《梵网经》卷上谓:卢舍那佛坐千叶大莲花中,化出千尊释迦佛,各居千叶世界中,其中每一叶世界的释迦释迦佛,又化出百亿释迦佛,坐菩提树。俗语俗语花花世界源于此。花花世界一般形容喧嚣繁华之地,尘世间。如俗语花花之界源于此。花花之界一般形容繁华之地,尘世间。如《说岳全传》第十五回:“每想中原花花世界,一心要夺取宋室江山。”又《何典》第一回:“中界便是今日大众所住的花花世界。”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一花一世界2023-08-03 01:51:071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出自哪里?
“一花一世界”,出自唐蜗寄题庐山东林寺三笑庭联: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又说“一砂一世界,一花一天堂”,语出《佛典》,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惟迦叶微笑什么意思?)。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佛祖就是佛祖,谁人能有这样的境界?!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2023-08-03 01:51:162
一树一菩提,一花一世界是什么意思?
不知道你是否读过这样一首诗 "一粒沙里藏着一个世界, 一滴水里拥有一片海洋, 所有的树叶并没有不同 整个大地是一朵花." 这是格鲁吉亚的诗人聂鲁达的诗歌 题目是《统一》 那么你所引用的这句偈语就是说一件很小的东西里也可能隐藏着很大的道理,一件很平凡的事情里也可能隐藏着大智慧,其实“不同”就是“同”,“同”之所以被称为“同”,不是他本身是“同”,而是你把他看作“同”,你把他看作“不同”,那么他就是“不同”;“菩萨”之所以被人们称为“菩萨”,不是他本身是“菩萨”,而是人们把他看作是“菩萨”——这也就涉及到佛家“空”的思想,这种思想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与唯物主义相对的“唯心主义”,其核心思想就是说物本来不是实实在在的“物”,他之所以成为“物”,是因为你把他看作“物”的结果。 这样说可能你会感到比较的难以理解,建议你去看一下《金刚经》——这本经书对“空”的概念——也就是佛家的本质思想阐述的比较精辟简单。相信你读了以后,就能对佛家思想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其实这样的意思也只能靠自己去理解,别人说往往也是词不达意,不太准确,最终还是要靠你自己用心去体会。 不知这样的回答你是否满意?~ 真诚希望你能与佛家结缘!~ 请憬1975不要抄袭别人的答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坛经2023-08-03 01:51:242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怎么解?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2023-08-03 01:51:422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的意思是什么?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的意思是从一朵花里就可以看出整个世界,用一片叶子就能代表整棵菩提。通过一个小小的花朵就可以窥探到一个大千世界的规律与全部。通过一片小小的叶子,可以看到宇宙人生的秘密。可理解为一件很小的东西里也可能隐藏着很大的道理,一件很平凡的事情里也可能隐藏着大智慧。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扩展资料菩提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证得了最后的光明的自性,也就是达到了涅盘的程度。涅盘对凡夫来讲是人死了,实际上就是达到了无上菩提。梵语bodhi,巴利语同。意译觉、智、知、道。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盘之智慧。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一朵花之所以能够长成,需要经历风吹雨打,阳光的不断照射,加之时间的累积,最终才能绽放美丽的花朵;2023-08-03 01:51:501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如是知 如是见,如是信解而已,一切皆为虚幻,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一念愚即般
你在佛教网上可以找到,太多字。2023-08-03 01:52:073
英语怎么翻译“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但后面的“一叶一菩提”就不怎么理解了!还望高人指点!谢谢! ...菩提时...我把另外几个国家对这一叶一菩提一花一世界的翻译讲给你听听,也许更容易让...2023-08-03 01:52:184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下句是什么??
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2023-08-03 01:52:556
一叶一菩提,一砂一极乐,一笑一尘埃 是什么意思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笑一尘埃,心惹无一物,身如明镜台……前四句是仿照以下的佛日:一花一天堂 一草一世界 一树一菩提 一土一如来 一方一净土 一笑一尘缘 一念一清净 佛曰:一花一世界, 一草一天堂,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一花一天堂 一草一世界 一树一菩提 一土一如来 一方一净土 一笑一尘缘 一念一清净 心是莲花开 繁华落尽,梦入禅声。月儿无语,照尽世间多少悲欢离合; 莲花有情,普渡情海无数痴男怨女。 莲花开过了,净土依然沉浸於尘缘未了的一方之中, 追随著禅音而去,清清净净的世界也许就在前方……心惹无一物,身如明镜台……这两句分别出自两个作者,混淆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字面理解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非是台,本来就虚无一物,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2023-08-03 01:54:041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意思是什么?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是佛学中的一句话,其原文是“一沙一世界”和“一花一叶一如来”。【出自】该句子的前一句出自《金刚经正解》和《圆觉经要解》,后一句出自《黄龙死心新禅师语录》《佛海瞎堂禅师广录》和《憨山老人梦游集》等著作,解释了佛是何以知道有微观世界和宇宙的。【全诗】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解释】一朵花就是一个宇宙。一个人身也是一个宇宙。万物渺小或者宏大,微观世界或者宏观世界,都是一个世界。对于生长在花里的细菌来说,哪就是他们的地球。对于生长的地球之外的比我们更宏大的生物来说,我们的地球只是一个皮球。【来历】佛学说的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这么一说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佛学上的一个故事。故事是这样讲的:佛在灵山,众人问法。佛不说话,只拿起一朵花,示之。众弟子不解,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只有他悟出道来了。宇宙间的奥秘,不过在一朵寻常的花中。有了这个故事,我们也可以完全知晓佛是何以知道有微观世界,何以知道有宇宙的。研究一朵花,可以悟出点东西,此所谓道,然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将“道”另解了),我们了解的便会趋于无穷。这里面有“以小见大”的意思,而“以小见大”的故事,我们知道的便更是很多,庄子看庖丁解牛得养生之道,孔子看河水流淌叹“逝者如斯夫,不分昼夜”,阮籍“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而还有我们更为熟悉的“落叶知秋”“尝一脬肉,而知一镬之味”更是可以做这些的生动说明。道啊,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寻常事物中。庄子还说,道在矢溺。大小便中都可以有道,还有哪里不可以有道呢?无处不有道。世界在哪里,就在那一枝一叶上。【原文】《金刚经正解卷下》:“恒河沙等之恒河沙。一沙一世界国土中。所有众生。各具一心。则其心有若干种。如来以清净五眼。皆尽见而知之”《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要解上》:“诸佛世界者。百千万亿僧只等数之河。一一河中一沙一世界者。显世界之多矣。”2023-08-03 01:54:231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出自哪里?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原文应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这里用菩提代指了如来。出自《华严经》。》原文应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这里用菩提代指了如来。出自《华严经》: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处处皆是佛,一切众生人人皆是佛。一朵花就是一个宇宙。一个人身也是一个宇宙。万物渺小或者宏大,微观世界或者宏观世界,都是一个世界。对于生长在花里的细菌来说,哪就是他们的地球。对于生长的地球之外的比我们更宏大的生物来说,我们的地球只是一个皮球。当你心中有了佛性,就不必纠缠于佛的外表,不会以声色行为等见佛。万物都有自身天生的佛性,只是自己没有发现,平凡人不具备那个能力看见罢了。所以说一树也是一个菩提。当你有了微观和宏观随时转换的眼界时,你就想开了许多事情,不计较许多事情。你会发现自己不过是大宏观世界的花朵上的一只蚂蚁。当你有了万物都是平等和具有佛性的想法,当你意识到万物和自己的欢乐与痛苦时,你就会宽容与满足,不会计较哪小小的利益得失了。这是禅宗的境界,佛学说的是:“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这么一说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佛学上的一个故事。故事是这样讲的:佛在灵山,众人问法。佛不说话,只随手拿起一朵金婆罗花,示之。众弟子不解,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只有他悟出道来了。宇宙间的奥秘,不过在一朵寻常的花中。 "道",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寻常事物中。庄子还说,道在屎溺。大小便中都可以有道。还有哪里不可以有道呢?无处不有道。世界在哪里,就在那一枝一叶上。扩展资料佛教认为一粒沙可见三千大世界,现在科学叫做宇宙全息论;佛教认为人可以修出百千万化身,科技现在可以有初级的所谓“克窿人”;最有趣的是科学对物的最基本组成物质的认识,曾经认为它是原子,后来又认为是粒子,再后来又认为是质子等等,事实上等于是说现在最前端的认识也是不彻底的。而佛教早在两千多年前,乃至更早的无量光年前就认为“万物无自性、无本质”。一个字“空”,说明了一切的根本。佛教和科学殊路而同向,揭示事物的本相。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一花一世界2023-08-03 01:54:501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是何意?
一花一世界:心中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参透了人生宇宙真谛,那么一花一草就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空如一花一草。一叶一菩提:真理就隐含在世间的自然事物中,不在于是哪一棵树,更不在于是什么树,有一颗觉悟的心,每一片叶子皆是菩提树,没有觉悟的心,学佛祖一样坐于菩提树下,也是徒劳无功的。佛教觉得一粒沙可见三千大世界,早在两千多年前,乃至更早的无量光年前就觉得“万物无自性、无本色”。简单的说,就是即使一朵花里也有一个世界,一片叶子里也包涵一种智慧,不可执迷于其表面,应看到其中所含的大。佛教借此来说明世间之小,要以小见大,不要被“小”所束缚,要从中见到大的境界。这和庄子的蜗角之争有相似之处,超脱于红尘之外,内心不被外物所迷。2023-08-03 01:55:067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是什么意思?
出自佛学经典语论《佛典》的《华严经》,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意思是:从一朵花里就可以看出整个世界,用一片叶子就能代表整棵菩提。典故: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佛祖就是佛祖,谁人能有这样的境界?!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佛教关于“世界”的说法很多。如《华严经》说:“佛土生五色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所有的佛经,乃至所有的宗教,看人生都是悲观的,认为人生是痛苦的,要求解脱;都认为这个世界是缺陷的、悲惨的。唯有“华严经”所讲的,认为这个世界无所谓缺陷,即使是缺陷,也是美的;这个世界是至真、至善、至美;是一真法界,万法自如,处处成佛,时时成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怎么理解:一朵花就是一个宇宙。一个人身也是一个宇宙。万物渺小或者宏大,微观世界或者宏观世界,都是一个世界。对于生长在花里的细菌来说,哪就是他们的地球。对于生长的地球之外的比我们更宏大的生物来说,我们的地球只是一个皮球。当你心中有了佛性,就不必纠缠于佛的外表,不会以声色行为等见佛。万物都有自身天生的佛性,只是自己没有发现,平凡人不具备那个能力看见罢了。所以说一树也是一个菩提。当你有了微观和宏观随时转换的眼界时,你就想开了许多事情,不计较许多事情。你会发现自己不过是大宏观世界的花朵上的一只蚂蚁。当你有了万物都是平等和具有佛性的想法,当你意识到万物和自己的欢乐与痛苦时,你就会宽容与满足,不会计较哪小小的利益得失了。科学式解答:佛教认为一粒沙可见三千大世界,现在科学叫做宇宙全息论;佛教认为人可以修出百千万化身,科技现在可以有初级的所谓“克窿人”;最有趣的是科学对物的最基本组成物质的认识,曾经认为它是原子,后来又认为是粒子,再后来又认为是质子等等。事实上等于是说现在最前端的认识也是不彻底的,而佛教早在两千多年前,乃至更早的无量光年前就认为“万物无自性、无本质”!一个字--空,说明了一切的根本。佛教和科学殊路而同向,揭示事物的本相!拓展资料:《心经》是一本佛教徒必读、必知的一本经典佛经。全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梵文、罗马字paramitahrdayasutra。有时也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摩诃,罗马字Maha,梵文原意就是“大、伟大”。无边无际的大、心量广大。般若,罗马字Prajñā,意为智慧知识。波罗蜜多,罗马字Pāramitā,意为到达彼岸。因此,这本经书就是讲的如何通过伟大的智慧到达彼岸。全经只有一卷, 260字.属于《大品般若经》中600卷中的一节,是佛经中字数最少的一部经典著作,因其字数最少、含义最深、传奇最多、影响最大,被认为是般若经类的提要。该经曾有过七种汉译本。较为有名的是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和唐朝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经》共有八部:《放光般若》、《光明般若》、《道行般若》、《胜天般若》、《胜天王般若》、《文殊问般若》、《金刚般若》、《大品般若》、《小品般若》。《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是《大般若经》的心髓,全部般若的精义皆设于此经,故名为《心经》。此经由浅入深地全部概括了《大品般若》的义理精要,可谓言简而义丰, 词寡而旨深。 古来认为读此经可以了解般若经类的基本精神。《心经》通常被认为是写于西元前1世纪的贵霜帝国境内。Pine (2004 )认为作者是佛教上座部二十部派之一的说一切有部的僧侣,因为《心经》最早被翻译成汉语的记载是在公元前200-250年由月氏和尚支谦所译。2023-08-03 01:56:201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全诗是什么?
全文: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释义:每个人都是一朵花,每朵花都有自己的世界;每个人都是一片叶,每片叶都有自己的绿意。在花将凋零时,在叶将枯萎时。我们都应该在最后一刻将一切归还给大地。出处:《华严经》:佛土生五色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佛典》:“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相关信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从字面上的意思理解,就是一朵花就是一个世界,一片菩提叶就代表着一棵菩提树。从深沉上理解,一朵花虽然没有一个世界那么大,但是一朵花所涵盖的一切与一个世界所涵盖的一切是没有区别的,一片菩提叶虽然不能和整个菩提树相比其外在的形状大小,但是一片菩提叶所含有的菩提性菩提智慧与一棵菩提树所具有的菩提性菩提智慧是没有区别的。言下之意就是整个世界是一体的,是共性的,花虽然很小,但是它涵盖了整个世界的体性,叶虽然只是一片菩提叶,但是它代表着整个菩提树所具有的菩提智慧,就如佛性是大千宇宙中众生的共性,虽然说一个众生与大千宇宙相比是渺小的,但是他所具备潜隐的佛性是无上的,是涵盖着大千宇宙中的一切智慧。2023-08-03 01:56:341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全诗是什么?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全诗: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又说“一砂一世界,一花一天堂”,语出《佛典》,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简介:佛教关于“世界”的说法很多。如《华严经》说:“佛土生五色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又《梵网经》卷上谓:卢舍那佛坐千叶大莲花中,化出千尊释迦佛,各居千叶世界中,其中每一叶世界的释迦释迦佛,又化出百亿释迦佛,坐菩担树。生俗语花花世界源于此。花花世界源于此。花花世界一般形容繁华之地,尘世间。如俗语花花之界源于此。花花之界一般形容繁华之地,尘世间。如《说岳全传》第十五回:“每想中原花花世界,一心要夺取宋室江山。”又《何典》第一回:“中界便是今日大众所住的花花世界。”2023-08-03 01:56:481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是什么意思?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全诗如下: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语出《佛典》,意思是说:哪怕是朵小小的花也有他自己的世界,一棵小小的草也是有菩提般的心,每个人都是有自己想法的,主观的,有权利的,有理想的,存在即是合理的。每个人都有他存在的道理,都值得被尊重。生活的一切原本都是由细节构成的,如果一切归于有序,决定成败的必将是微若沙砾的细节“菩提”一词为古印度语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梵网经》卷上谓:卢舍那佛坐千叶大莲花中,化出千尊释迦佛,各居千叶世界中,其中每一叶世界的释迦佛,又化出百亿释迦佛,坐菩提树。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理解:一朵花就是一个宇宙。一个人身也是一个宇宙。万物渺小或者宏大,微观世界或者宏观世界,都是一个世界。对于生长在花里的细菌来说,哪就是他们的地球。对于生长的地球之外的比我们更宏大的生物来说,我们的地球只是一个皮球。当自己心中有了佛性,就不必纠缠于佛的外表,不会以声色行为等见佛。万物都有自身天生的佛性,只是自己没有发现,平凡人不具备个能力看见罢了。所以说一树也是一个菩提。2023-08-03 01:57:021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是什么意思?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全文是: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梵网经》卷上谓:卢舍那佛坐千叶大莲花中,化出千尊释迦佛,各居千叶世界中,其中每一叶世界的释迦佛,又化出百亿释迦佛,坐菩提树。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理解:一朵花就是一个宇宙。一个人身也是一个宇宙。万物渺小或者宏大,微观世界或者宏观世界,都是一个世界。对于生长在花里的细菌来说,哪就是他们的地球。对于生长的地球之外的比我们更宏大的生物来说,我们的地球只是一个皮球。当自己心中有了佛性,就不必纠缠于佛的外表,不会以声色行为等见佛。万物都有自身天生的佛性,只是自己没有发现,平凡人不具备个能力看见罢了。所以说一树也是一个菩提。佛主拈花一笑是一种至为详和宁静的心境,不着形迹、超脱一切,是一种“无相”、“涅盘”的极高的境界。佛祖拈花一笑,笑的时候不是一个过程,而是一个静态,这个静态,一个人手拈一朵花,微笑着静静的看着,看不到他在乱想什么,只看到他静静的享受着什么。看的是这个简静的场面,而不是乱猜佛祖拈花在笑什么,不是猜佛祖笑,不是猜花中有什么秘密。摩诃迦叶是心不动,静静的观看,不走心的,而佛祖拈花一笑,摩诃迦叶看佛祖拈花一笑而笑,所以佛祖说摩诃迦叶已经领悟,其实就是指这种至为详和宁静的心境,不着形迹、超脱一切的境界。2023-08-03 01:57:151
佛语里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是什么意思?
佛学说的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这么一说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佛学上的一个故事。故事是这样讲的:佛在灵山,众人问法。佛不说话,只拿起一朵花,示之。众弟子不解,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只有他悟出道来了。宇宙间的奥秘,不过在一朵寻常的花中。有了这个故事,我们也可以完全知晓佛是何以知道有微观世界,何以知道有宇宙的。研究一朵花,可以悟出点东西,此所谓道,然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将“道”另解了),我们了解的便会趋于无穷。这里面有“以小见大”的意思,而“以小见大”的故事,我们知道的便更是很多,庄子看庖丁解牛得养生之道,孔子看河水流淌叹“逝者如斯夫,不分昼夜”,阮籍“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而还有我们更为熟悉的“落叶知秋”“尝一脬肉,而知一镬之味”更是可以做这些的生动说明。道啊,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寻常事物中。庄子还说,道在矢溺。大小便中都可以有道,还有哪里不可以有道呢?无处不有道。世界在哪里,就在那一枝一叶上。应该就是说再小的力量也是力量,加在一起就可以变成一个世界。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都有自己的一片天空!!!!!!!2023-08-03 01:57:324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全文是什么?
全文如下: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净。2023-08-03 01:57:584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出自哪里?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是佛学理念,其意思为在一朵花中看到了整个世界,在一片叶子中看到了一整颗菩提树。这句话来自于《佛典》的一个小故事,众弟子向佛祖问法,佛祖却只拿出一朵花给大家看,只有迦叶尊者悟出其中的道理。其实“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蕴含着以小见大之意,即一朵花经过风吹雨打才得以绽放娇艳,一片叶子也经日晒雨淋才得以生长并聚集成参天菩提,这是世界的发展,也是整个宇宙的发展规律。因此生活中的每个小细节都值得被关注,哪怕是一粒砂砾,都有它们存在的意义。”除了佛家的说法,还有易经的说法。用《易经》的知识去解释就是:一朵花虽然渺小,虽然微不足道,但是,它也是一个小世界,一个能用手掌握住的小圆圈,放在量角器下是三百六十度,无限大的一个圆圈用手根本就握不住,可是,仍然是三百六十度,“其小无内,其大无外,物物一太极。”这是《易经》的哲学思想。“一叶一菩提”,一片树叶并不起眼,可是,一片树叶也能代表一个完美的个体,正因为如此,一棵树是一个整体,确有无数个小个体组成。还有儒家的说法。用《儒家》的知识去解释就是:再小的道理,同样蕴藏着大道理大智慧,再小的人物也有他不平凡的表现,一件极小的事情同样可以表现出人性的善恶和美丑。研究学问的人同样是举一而三反,闻一而知十,融会贯通,以个体的小世界论其无限的大宇宙,即是万物渺小或者宏大,微观世界或者宏观世界。总结:心若无物,心中自然清净。一花一草,一粒沙子便是一个世界,它是整个宇宙的缩影,通小理而知大道,明心见性,便是开悟,菩提心即是一种思想,一种境界,一种觉悟。2023-08-03 01:58:171
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菩提(全文)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无限掌中握,瞬间即永恒。英国威廉·布莱克《天真的预兆》(节选)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And Eternity in an hour.2023-08-03 01:58:387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完整诗句
1. 关于一花一世界诗句 关于一花一世界诗句 1.一花一世界的完整诗句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意思是:一朵花就是一个世界,一片菩提叶就代表着一棵菩提树。从深沉上理解,一朵花虽然没有一个世界那么大,但是一朵花所涵盖的一切与一个世界所涵盖的一切是没有区别的,一片菩提叶虽然不能和整个菩提树相比其外在的形状大小,但是一片菩提叶所含有的菩提性菩提智慧与一棵菩提树所具有的菩提性菩提智慧是没有区别的。 扩展资料 《梵网经》卷上谓:卢舍那佛坐千叶大莲花中,化出千尊释迦佛,各居千叶世界中,其中每一叶世界的释迦佛,又化出百亿释迦佛,坐菩提树。 这是禅宗的境界,佛学说的是:“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这么一说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佛学上的一个故事。故事是这样讲的:佛在灵山,众人问法。佛不说话,只随手拿起一朵金婆罗花,示之。众弟子不解,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只有他悟出道来了。宇宙间的奥秘,不过在一朵寻常的花中。 "道",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寻常事物中。庄子还说,道在屎溺。大小便中都可以有道。还有哪里不可以有道呢?无处不有道。世界在哪里,就在那一枝一叶上。 梵网经,佛教大乘戒律经典,全称《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后秦鸠摩罗什译,上下两卷。上卷叙述释迦牟尼从第四禅擎接大众到莲华台藏世界见卢舍那佛,问一切众生以何因缘得成菩萨十地之道,所得果是何等相,以及卢舍那佛为说菩萨修道阶位四十法门。 下卷述说释迦牟尼受教已,示现降生、出家、成道、十处说法,于摩醯首罗天王宫,观诸大梵天王网罗幢,因说无量世界犹如网孔,一一世界各各不同,佛教法门亦复如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一花一世界 2.有谁知道“一花一世界”这首诗的全文 全文: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 释义:每个人都是一朵花,每朵花都有自己的世界;每个人都是一片叶,每片叶都有自己的绿意。在花将凋零时,在叶将枯萎时。我们都应该在最后一刻将一切归还给大地。 出处:《华严经》:佛土生五色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佛典》:“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扩展资料: 花花世界 世界 佛教关于“世界”的说法很多。如《华严经》说:“佛土生五色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又《梵网经》卷上谓:卢舍那佛坐千叶大莲花中,化出千尊释迦佛,各居千叶世界中,其中每一叶世界的释迦释迦佛,又化出百亿释迦佛,坐菩提树。 俗语 俗语花花世界源于此。花花世界一般形容喧嚣繁华之地,尘世间。如俗语花花之界源于此。花花之界一般形容繁华之地,尘世间。如《说岳全传》第十五回:“每想中原花花世界,一心要夺取宋室江山。”又《何典》第一回:“中界便是今日大众所住的花花世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一花一世界 3.一花一世界 出自哪首诗,所在诗的全文 此句出处历来有多种说法 佛学 《华严经》:“佛土生五色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 《佛典》:“一砂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梵网经》卷上谓:卢舍那佛坐千叶大莲花中,化出千尊释迦佛,各居千叶世界中,其中每一叶世界的释迦佛,又化出百亿释迦佛,坐菩提树。 《地藏菩萨本愿经》:佛告文殊师利、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草木丛林、稻麻竹苇、山石微尘。 一物一数、作一恒河。一恒河沙、一沙一界。 一界之内、一尘一劫。一劫之内、所积尘数、尽充为劫。 唐蜗寄题庐山东林寺三笑庭联: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金刚经正解卷下》:“恒河沙等之恒河沙。 一沙一世界国土中。所有众生。 各具一心。则其心有若干种。 如来以清净五眼。皆尽见而知之”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要解上》:“诸佛世界者。 百千万亿僧只等数之河。一一河中一沙一世界者。 显世界之多矣。” 《黄龙死心新禅师语录》: 送禅人持钵 融融春景绝纤埃。 五叶腾芳七叶开。子内子生枝上菓。 一花一叶一如来。 《佛海瞎堂禅师广录》:“一花一叶一如来。 一佛一刹一报土。”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三十七》: 怀大都千佛寺 忆昔千花七宝台。 一花一叶一如来。不知近日花闲佛。 可似当年震法雷。 此句可以从多角度来理解 一、科学式解答: 佛教认为一粒沙可见三千大世界,现在科学叫做宇宙全息论;佛教认为人可以修出百千万化身,科技现在可以有初级的所谓“克隆人”;最有趣的是科学对物的最基本组成物质的认识,曾经认为它是原子,后来又认为是粒子,再后来又认为是质子等等,事实上等于是说现在最前端的认识也是不彻底的,而佛教早在两千多年前,乃至更早的无量光年前就认为“万物无自性、无本质”!一个字——空,说明了一切的根本。 佛教和科学殊路而同向,揭示事物的本相! 二、 每个人都是一朵花,每朵花都有自己的世界;每个人都是一片叶,每片叶都有自己的绿意。在花将凋零时,在叶将枯萎时。 我们都应该在最后一刻将一切归还给大地。 三、 世界的一切原本由细节构成。 如果一切归于有序,决定成败的必将是微若沙砾的细节 四、 一花而见春,一叶而知秋,窥一斑而见全豹,观滴水可知沧海。寻常细微之物,常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珍藏于有限之中。 懂得见微知著的人才能真正打开这个世界的门。 五、 细节决定成败。 蝴蝶振翅吸引起龙卷风暴,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六、 在浩瀚宇宙中,我们宛若恒沙微尘,虽然渺小,却也自成一世界。 七、 生命永恒存在亘古不老的原始见证。无限的人类历史可以由有限的人类个体来串织;无极的时空宇宙可以用有限的沉浮人生来度量,永恒的笔端能够记录人类文明的变迁。 八、 表现对人类个人生命充分的自信与自由,从一个卑微的个体生命中我们有可以清楚的看到这整个物种的生命力。 九、 表达有限与无限的转换,短暂与永恒的共同死亡。 十、 一朵野花虽然渺小,但是对于蜂蝶来说却是一个天堂。 十一、 一件很小的东西里也可能隐藏着很大的道理,一件很平凡的事情里也可能隐藏着大智慧。 生活中再平凡不过的点滴,只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都会发现其所蕴含的独特的美。珍惜点滴,把握细节,生命便能如同莲花一样清莹脱俗。 十二、 《华严经》认为这个世界无所谓缺陷,即使是缺陷,也是美的;这个世界是至真、至善、至美;是一真法界,万法自如,处处成佛,时时成道。这也就是所谓的华严境界。 十三、 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佛祖就是佛祖,谁人能有这样的境界?!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 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 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宇宙间的奥秘 这是禅宗的境界. 佛学说的是:“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这么一说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佛学上的一个故事。 故事是这样讲的:佛在灵山,众人问法。佛不说话,只拿起一朵花,示之。 众弟子不解,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只有他悟出道来了。 宇宙间的奥秘,不过在一朵寻常的花中。 "道",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寻常事物中。 庄子还说,道在屎溺。大小便中都可以有道,还有哪里不可以有道呢?无处不有道。 世界在哪里,就在那一枝一叶上。 4.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全句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一花一天堂,一草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土一如来. 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净,心是莲花开. 5.一花一世界完整句子 原文是“一沙一世界”和“一花一叶一如来”两句,都不是出自佛经。 前一句出自《金刚经正解》和《圆觉经要解》,后一句出自《黄龙死心新禅师语录》、《佛海瞎堂禅师广录》和《憨山老人梦游集》等著作。以下是原文摘抄,希望对您能有帮助。 《金刚经正解卷下》:“恒河沙等之恒河沙。一沙一世界国土中。 所有众生。各具一心。 则其心有若干种。如来以清净五眼。 皆尽见而知之”《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要解上》:“诸佛世界者。百千万亿僧只等数之河。 一一河中一沙一世界者。显世界之多矣。” 《黄龙死心新禅师语录》:送禅人持钵融融春景绝纤埃。五叶腾芳七叶开。 子内子生枝上菓。一花一叶一如来。 《佛海瞎堂禅师广录》:“一花一叶一如来。一佛一刹一报土。”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三十七》:怀大都千佛寺忆昔千花七宝台。一花一叶一如来。 不知近日花闲佛。可似当年震法雷。 6.一花一世界完整句子 原文是“一沙一世界”和“一花一叶一如来”两句,都不是出自佛经。前一句出自《金刚经正解》和《圆觉经要解》,后一句出自《黄龙死心新禅师语录》、《佛海瞎堂禅师广录》和《憨山老人梦游集》等著作。 以下是原文摘抄,希望对您能有帮助。 《金刚经正解卷下》:“恒河沙等之恒河沙。一沙一世界国土中。所有众生。各具一心。则其心有若干种。如来以清净五眼。皆尽见而知之”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要解上》:“诸佛世界者。百千万亿僧只等数之河。一一河中一沙一世界者。显世界之多矣。” 《黄龙死心新禅师语录》: 送禅人持钵 融融春景绝纤埃。五叶腾芳七叶开。子内子生枝上菓。一花一叶一如来。 《佛海瞎堂禅师广录》:“一花一叶一如来。一佛一刹一报土。”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三十七》: 怀大都千佛寺 忆昔千花七宝台。一花一叶一如来。不知近日花闲佛。可似当年震法雷。 7.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下句是什么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 《一叶一菩提》最早出自英国诗人布莱克的诗。 主要表达的是每个人都是一朵花,每朵花都有自己的世界;每个人都是一片叶,每片叶都有自己的绿意。在花将凋零时,在叶将枯萎时。我们都应该在最后一刻将一切归还给大地。 一朵野花虽然渺小,但是对于蜂蝶来说却是一个天堂。一件很小的东西里也可能隐藏着很大的道理,一件很平凡的事情里也可能隐藏着大智慧。生活中再平凡不过的点滴,只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都会发现其所蕴含的独特的美。 世界的一切原本由细节构成。如果一切归于有序,决定成败的必将是微若沙砾的细节四、一花而见春,一叶而知秋,窥一斑而见全豹,观滴水可知沧海。 寻常细微之物,常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珍藏于有限之中。懂得见微知著的人才能真正打开这个世界的门。 细节决定成败。蝴蝶振翅吸引起龙卷风暴,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一杯薄酒映出一个衰落帝国的背影。在浩瀚宇宙中,我们宛若恒沙微尘,虽然渺小,却也自成一世界。 扩展资料: 生命永恒存在亘古不老的原始见证。无限的人类历史可以由有限的人类个体来串织;无极的时空宇宙可以用有限的沉浮人生来度量,永恒的笔端能够记录人类文明的变迁。 表现对人类个人生命充分的自信与自由,从一个卑微的个体生命中我们有可以清楚的看到这整个物种的生命力。表达有限与无限的转换,短暂与永恒的共同死亡。 《华严经》认为这个世界无所谓缺陷,即使是缺陷,也是美的;这个世界是至真、至善、至美;是一真法界,万法自如,处处成佛,时时成道。这也就是所谓的华严境界。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 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佛祖就是佛祖,谁人能有这样的境界。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 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宇宙间的奥秘这是禅宗的境界。佛学说的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这么一说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佛学上的一个故事。故事是这样讲的:佛在灵山,众人问法。 佛不说话,只拿起一朵花,示之。众弟子不解,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只有他悟出道来了。宇宙间的奥秘,不过在一朵寻常的花中。 道,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寻常事物中。庄子还说,道在矢溺。大小便中都可以有道,还有哪里不可以有道呢?无处不有道。世界在哪里,就在那一枝一叶上。 8.请问 “一花一世界”,出自唐蜗寄题庐山东林寺三笑庭联: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又说“一砂一世界,一花一天堂”,语出《佛典》,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惟迦叶微笑什么意思?)。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佛祖就是佛祖,谁人能有这样的境界?!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2023-08-03 01:59:251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出自哪里?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意思是世界是一体的,世界是具有共性的,虽然说一个众生与大千世界相比是渺小的,但是它所具备浅隐的佛性是无上的,是涵盖着大千宇宙中的一切智慧。自然便是最美的,也是至始至终贯穿宇宙的。世间的烦恼皆来自俗人的欲望,占有,自私和控制,摈弃杂念,用真诚的爱来对待自己和身边的一切。扩展资料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佛在灵山,众人问法。但是佛不说话,只拿起一朵花给大家看。弟子都不明白他的意思,但迦叶尊者悟出来了,宇宙的奥秘就在一朵花里。这个故事以小见大,研究一朵花,可以悟出点东西,就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样,一朵花就是一个宇宙,一个人也是一个宇宙。万物都是既渺小又宏达的,将微观和宏观转化的时候,就会想开很多事情,不去计较很多事情。当有了世间万物都是平等和具有佛性的想法的时候,你就会体会到其他事物和自己的痛苦,变得宽容和满足,不去计较小小的得失。2023-08-03 01:59:471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这句的原文是什么
这……2023-08-03 02:00:037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全诗内容是什么?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全诗内容是: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出自唐蜗寄题庐山东林寺三笑庭联: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又说“一砂一世界,一花一天堂”,语出《佛典》,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含义:哪怕是朵小小的花也有其自己的世界,一棵小小的草也是有菩提般的心,每个人都是有自己想法的,主观的,有权利的,有理想的,存在即是合理的。每个人都有他存在的道理,都值得被尊重。生活的一切原本都是由细节构成的,如果一切归于有序,决定成败的必将是微若沙砾的细节“菩提”一词为古印度语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2023-08-03 02:00:201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是什么意思?
佛教禅语2023-08-03 02:00:3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