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邦问答 / 问答 / 问答详情

语文文言文《李涉》的答案

2023-08-03 10:42:07
无尘剑

1. 李涉 文言文翻译

题温泉 能使时平四十春,开元圣主得贤臣。

当时姚宋并燕许,尽是骊山从驾人 晚唐范摅《云溪友议》记载,长庆二年,正做太学博士的李涉前往九江,看望自己做江州刺史的弟弟李渤。船行至浣口,忽然遇到一群打家劫舍的盗贼。

数十名贼人手执刀枪,喝令他们停船。船停下后,劫匪问:“船上何人?”船夫答道:“是李涉博士。”

匪首听说后,命令部下停止抢劫,说:“如果真是李博士,我们就不劫他的财了。不过我辈早就听说他的诗名,希望他能给我们写一首诗。”

李涉听罢,铺开宣纸,写了一首绝句: 井栏砂宿遇夜客 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 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于今半是君。

匪首得诗大喜,不但不抢李涉的钱财,反而送了许多财物给他。由此可见李涉在当时的名气是很大的,此事另有其他版本,但大意如此 。

关于这首诗,《唐诗纪事》上有一则饶有趣味的记载:“涉尝过九江,至皖口(在今安庆市,皖水入长江的渡口),遇盗,问:”何人?‘从者曰:“李博士(涉曾任太学博士)也。"其豪酋曰:”若是李涉博士,不用剽夺,久闻诗名,愿题一篇足矣。

‘涉赠一绝云。“这件趣闻不但生动地反映出唐代诗人在社会上的广泛影响和所受到的普遍尊重,而且可以看出唐诗在社会生活中运用的广泛——甚至可以用来酬应”绿林豪客“。

不过,这首诗的流传,倒不单纯由于”本事“之奇,而是由于它在即兴式的诙谐幽默中寓有颇为严肃的社会内容和现实感慨。摘自《唐诗鉴赏大词典》 题鹤林寺僧舍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牧童词 朝牧牛,牧牛下江曲。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e799bee5baa6e4b893e5b19e31333264623333绿。

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注释】 早上放牛,把牛放到大江弯曲的地方;傍晚放牛,把牛放到村口的山谷里。

在细细的春雨里,他披着蓑衣走出树林,睡在绿草地上把芦管当作乐器来吹。再把蓬蒿胡乱插在腰里当作刀箭,这样就不怕猛虎欺负小牛犊了。

2. 文言文:《崔枢》的阅读答案

简答题:

海外商人对崔枢提出什么要求?

为什么崔枢把珍珠放入棺材中?

官差为什么到毫州来追捕崔枢?

汴京的长官为什么想委任崔枢为官署中的佐助人员?

选择题:

选出下列句中划线的词与“荷君见顾,不以外夷见忽”中“见”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A.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B.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C. 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D.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客居汴半岁,与海贾同止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

B. 宝之至宝也,敢以奉君王必无人,臣愿奉壁往使

C. 今疾势不起,番人重土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D. 伺无人,置于柩中成益惊喜,掇置笼中

选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并勘珠所在”中“所”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

A.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B. 其巫,老女子也,已年七十。从弟子女十人所

C.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D.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汴帅王彦谟奇其节”中“奇”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成以其小,劣之

B.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C.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D. 斫其正,养其旁条

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崔枢安贫乐道,我行我素

B. 崔枢重信守诺,自律守法

C. 崔枢重义轻利,品德高洁

D. 崔枢不吝金玉,志行高尚 选择题:

A

B D

A

C

译文:

崔枢应举进士,在汴京寄居半年,与一位行商同住那里。那个行商得了病,病情已经很重。他对崔枢说:“感激您照顾我,不因我是外族人而轻视我。现在我的病看来是好不了啦,我们外族人重视土葬,倘若我死了您能安葬我吗?”崔枢答应了他的请求。(这时)行商说:我有一颗宝珠价值万钱。得到它,即使是滚烫的水、炽热的火,也敢去践踏。它是宝物中最珍贵的宝物,请允许我冒昧地把它赠送给您。”崔枢接受了宝珠,(心里) 说:“我不过是一个进士上,奔走于州邑间来养活自己,怎么能忽然收藏这样的奇异的宝物呢?”等到没人的时侯,崔枢就把宝珠放在棺材中,连同商人的遗体埋葬在田野里。

之后过了一年,崔枢行于毫州,听说有个外族人从南方来寻找她死去的丈夫,同时查问那颗宝珠的下落,向官府陈述,并且说宝珠一定被当时那个秀才崔枢所占有。于是官府派人到毫州来追捕崔枢。崔枢说:“假如墓穴不被盗墓人挖掘,宝珠一定不会落到别人手里。”于是打开棺材,得到了那颗宝珠。

汴京长官王彦谟对崔枢高洁的节操感到惊奇,想让他做为官署中佐助人员,崔枢不同意。第二年科举考试崔枢被录取,最终掌管选取文士的大权,并有为官清廉的美名。

3. 《牧童词》(李涉)的题目

李涉 - 牧童词

【年代】:唐

【作者】:李涉

【题目】:牧童词

【内容】:

朝牧牛,牧牛下江曲。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

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译文】:早晨去放牛,赶牛去江湾;傍晚去放牛,赶牛过村落。披着蓑衣走在细雨绵绵的树林里,折支芦管躺在绿草地上吹小曲。腰间插满蓬蒿做成的短箭,再也不怕猛虎来欺负牛犊。

【赏析】: 李涉,在唐代数以千计的诗人中实在属于寂寂无名之辈,尽管他身后留有一百多首诗。不过,蛀书初读他的《牧童词》,勾起了对自己以前放牛生涯的回忆,所以还是写一下吧。《牧童词》曰:“朝牧牛,牧牛下江曲。夜牧牛,牧牛度村谷。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读罢这首诗,有过放牛经历的同志肯定都会会心一笑。这首诗里描绘的牧童憨态可掬,腰间插上几枝蒿竿子,小胸脯一挺,自信心爆棚,就以为自己是李广了,老虎来了也不怕。是啊,有谁儿时没有做过这样稚气的侠客梦呢?与吴作人、张大千、李可染和黄永玉等老先生的《牧牛图》中的主人公相比,这个傻乎乎的小家伙似乎更逗人喜爱。

4. 【高一语文文言文必修二】

高一语文文言文第四单元教案全集 粤教版 必修4.一语文文言文第四单元教案全集14、孔孟二章《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语录体的论述方式.“修文德以来远人”了解本文语言高度精炼的特点.季氏伐 。

高一必修一文言文,高一数学必修1教案.一语文文言文第四单元教案全集14、孔孟二章《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语录体的论述方式.“修文德以来远人”了解本文语言高度精炼的特点.季氏伐 。高一语文必修3 所有文言文的文言现象整理 课件-苏教版 ppt.版高一必修三所有文言文的x0b 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固定句式 制作:江苏省射阳中学语文组韦文芹 勤奋成就学业 学习改变命运 成功在于细节 勤奋成就学业 学习改 。

苏教版必修一文言文,苏教版必修五文言文.版高一必修三所有文言文的x0b 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固定句式 制作:江苏省射阳中学语文组韦文芹 勤奋成就学业 学习改变命运 成功在于细节 勤奋成就学业 学习改 。

5. 《勤训》的文言文阅读答案

勤训《恒斋文集》

【原文】

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云:“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岁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言虽近,而旨则远矣!

大禹之圣,且惜寸阴;陶侃之贤,且惜分阴,又况圣不若彼者乎?

【译文】

谋生的道理,没有什么比勤劳更为重要的了。所以邵先生说:“一天的计划决定于早晨,一年的计划决定于春天,一生的计划决定于勤劳。”这些话虽然说得浅近,可是意义却很深远哪!

像大禹这样的人,智慧、才能如此杰出,况且爱惜每一寸的光阴;像陶侃这样的人,品德如此高尚,况且爱惜每一分的时间,又何况在才干、品德方面都比不上他们的人呢?

【阅读训练】

1. 文中表明观点的句子是

2. 与“且惜寸阴”中的“且”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A.愚公者,年且九十。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C.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D.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3. 作者举大禹、陶侃的事例,其用意是什么?

答:

答案;

1.治生之道,莫尚乎勤。

2.B

D 3.以古代圣贤珍惜光阴的榜样来鼓舞读者,使读者警醒。

6. 语文练习册第25课古文阅读祈人忧天答案

杞人忧天阅读答案。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②,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③,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④,亡处亡块。若躇步跳蹈⑤,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⑥,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杞人忧天阅读答案由查字典语文网我整理,仅供参考:

1、解释词语意思:

①崩坠( ) ②果( )

③只使( ) ④四虚( )

2、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 )”这句成语。

3、翻译下列句子。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4、这则故事揭示的道理是?

杞人忧天阅读答案参考:

1、倒塌,坠落;2、果然,果真;3、即使;4、四方。

2、杞人忧天。

3、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下来,地会陷下去,自己的身体无处可藏,因而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4、常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7. 语文文言文中娄师德传的答案

原文: 师德长八尺,方口博唇。

深沉有度量,人有忤己,辄逊以自免,不见容色。尝与李昭德偕行,师德素丰硕,不能遽步,昭德迟之,恚曰:“为田舍子所留。”

师德笑曰:“吾不田舍,复在何人?”其弟守代州,辞之官,教之耐事。弟曰:“人有唾面,洁之乃已。”

师德曰:“未也。洁之,是违其怒,正使自干耳。”

在夏官注选,选者就按阅簿。师德曰:“容我择之可乎?”选者不去,乃洒笔曰:“墨污尔!” 狄仁杰未辅政,师德荐之,及同列,数挤令外使。

武后觉,问仁杰曰:“师德贤乎?”对曰:“为将谨守,贤则不知也。”又问:“知人乎?”对曰:“臣尝同僚,未闻其知人也。”

后曰:“朕用卿,师德荐也,诚知人矣。”出其奏,仁杰惭,已而叹曰:“娄公盛德,我为所容乃不知,吾不逮远矣!”参考译文: 娄师德身长八尺,嘴方,嘴唇很宽大。

他为人深沉、有度量,有人触犯了他,他就谦虚退让以求得别人的原谅,不在脸上露出恼怒的颜色。他曾与李昭德一起走路,娄师德长得肥胖,不能走快了,昭德嫌慢,生气地说:“被乡巴佬拖累!”娄师德笑说:“我不做乡巴佬,又有谁做呢?”他的弟弟被朝延派去守代州,在上任前向他告辞,他教导他的弟弟遇事要忍耐。

他弟弟说:“有人把痰吐在我脸上,我自己把它擦干净就行了。”娄师德说:“还不行。

你自己把它弄干净,是想躲开别人的怒气,应该让它自己干了。” 狄仁杰当宰相之前,娄师德曾在武则天面前竭力推荐他,但狄仁杰对此事却一无所知。

他认为娄师德不过是个普通武将,很瞧不起他,一再排挤他到外地。武则天察觉此事后,便问狄仁杰:“师德贤乎?”狄仁杰说:“为将谨守,贤则不知也。”

武则天又问:“知人乎?”狄仁杰说:“臣尝同僚,未闻其知人也。”武则天笑着说:“朕用卿,师德荐也,诚知人矣。”

并随手拿出以往娄师德推荐狄仁杰的奏章,让狄仁杰观看。狄仁杰看后,十分惭愧,叹息道:“娄公盛德,我为所容乃不知,吾不逮远矣!”。

8. 语文古文题目 要有原文,题目,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魏德深,本巨鹿人也。祖冲,仕周,为刑部大夫、建州刺史,因家弘农。

父毗,郁林令。德深初为隋文帝挽郎,后历冯翊书佐、武阳郡司户,书佐,以能迁贵乡长。

为政清净,不严而肃。会兴辽东之役,征税百端,使人往来,责成郡县。

于时王纲弛紊,吏多赃贿,所在征敛,人不堪命。唯德深一县,有无相通,不竭其力,所求皆给,而百姓不扰。

于时盗贼群起,武阳诸城多被沦陷,唯贵乡独全。郡丞元宝藏受诏逐捕盗贼,每战不利,则器械必尽,辄征发于人,动以军法从事,如此者数矣。

其邻城营造,皆聚于听事,吏人递相督责,昼夜喧嚣,犹不能济。德深各问其所欲,任随便修营,官府寂然,恒若无事。

唯约束长吏,所修不须过胜余县,使百姓劳苦。然在下各自竭心,常为诸县之最。

寻转馆陶长,贵乡吏人闻之,相与言及其事,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及将赴任,倾城送之,号泣之声,道路不绝。

既至馆陶,阖境老幼,皆如见其父母。有猾人员外郎赵君实,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

自德深至县,君实屏处于室,未尝辄敢出门。逃窜之徒,归来如市。

贵乡父老,冒涉艰险,诣阙请留德深,有诏许之。馆陶父老,复诣郡相讼,以贵乡文书为诈。

郡不能决。会持节使者韦霁、杜整等至,两县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

贵乡吏人,歌呼满道,互相称庆。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

宝藏深害其能。会越王侗征兵于郡,宝藏遂令德深率兵千人赴东都。

俄而宝藏以武阳归李密。德深所领皆武阳人也,念其亲戚,辄出都门,东向恸哭而反。

人或谓之曰:“李密兵马,近在金墉,去此二十余里。汝必欲归,谁能相禁,何为自苦如此!”其人皆垂泣曰:“我与魏明府同来,不忍弃去,岂以道路艰难乎!”其得人心如此。

后没于阵,贵乡、馆陶人庶,至今怀之。 (节选自《北史魏德深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为政清静,不严而肃 肃:恭敬。

B.会兴辽东之役 会:适逢。 C.所在征敛,人不堪命 堪:忍受 D.动以军法从事 动:招致 【答案和解析】 答案:D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动,经常 9.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魏德深深受百姓拥戴的一组是 ①常为诸县之最 ②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 ③未尝辄敢出门 ④诣阙请留德深 ⑤以贵乡文书为诈 ⑥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答案和解析】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在解答时,先要准确理解题干文句的含义,再推敲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文句契合。 用排除法,排除①表明魏德深管理属下有方,约束官吏;③表明魏德深治理有方和他的严厉;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魏德深很有才干,历任多种职务后升职主持贵乡政务。其时朝廷纲纪败坏,官吏贪污受贿,民不聊生;只有贵乡生产生活一切照常进行,百姓没有受到骚扰。

B. 魏德深善于人性化管理,体恤下情。邻城打造兵器,聚集在官府,官吏督责,尚不能成功;而贵乡则约束官吏,避免百姓劳苦,官府安静,一直象无事一样。

C. 魏德深深受百姓欢迎,又能震慑奸猾之人。他到馆陶,百姓见他如见父母;而奸人赵君实与逃窜之徒,只能躲藏流亡。

他后来将回贵乡,贵乡吏民互相庆贺。 D. 郡丞元宝藏忌妒魏德深的才能,令他率领武阳籍士兵在家乡附近作战,想利用军士的恋家情绪使军队溃散。

但魏德深极得人心,士兵们全都不忍离他而去。 【答案和解析】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选文细节处的理解。 “而奸人赵君实与逃窜之徒,只能躲藏流亡”错误,文中说的是“自德深到县任职以来,君实呆在家中不敢出门。

逃犯纷纷来自首。” 11. 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 译文:与郡丞元宝藏结交很深,前前后后的县令县长,没有不受他指挥的。

(2)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 译文:馆陶县整个境内的百姓都悲哭,因此跟随着去安家的有几百户。

【答案和解析】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同时考查理解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的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力求做到“信、达、雅”。第(1)句注意“交结”为古今异义和“令长”、“ 指麾”等词的落实;第(2)句注意“合境”和“从而”“ 居住” 为古今异义。

参考译文:魏德深,本来是巨鹿人。祖父是魏冲,在周作过刑部大夫、建州刺史,于是就安家在弘农。

父亲名为魏毗,作过郁林令。德深最初作文帝的挽郎,后来作过冯翊书佐、武阳司户书佐,因为才能卓著升任贵乡县令。

为政清净,不采用严厉的办法治理县政。正好赶上辽东作战,朝廷想出各种办法征税,派人到各个郡县责成催办。

当时,朝。

9. 初一下语文文言文试题及答案

1、世隶耕 (隶:属于)2、未尝识书具 (尝:曾经)3、父异焉 (异:对……感到诧异)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自是:从此。

就:完成)5、邑人奇之 (奇:对……感到奇怪)6、稍稍宾客其父 ( 稍稍:渐渐 宾客:把……当作宾客)7、父利其然也 (利:认为……有利可图)8、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日:每天。 扳:通“攀”,牵、引 。

谒:拜访)9、不使学 (使:让)10、不能称前时之闻 (称:相当)15、养父母 (养:赡养)16、或以钱币乞之 (或:有的人)17、从先人还家 (从:跟从)18、卒之为众人 (卒:最终)19、如此之贤也 贤:(有)才能20、固众人 (固:本来)21、即书诗四句 (书:写)、用“/”划出下列诗句的节奏 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2.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凤。

3.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4.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5.稻花乡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课文中的以下两处是怎样以动写静、表现深夜寂静气氛的?、①“遥闻深巷中犬吠。”

②“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本文选自 清 代 涨潮 编的笔记小说《 虞初新志 》,作者是 林嗣环 ,字 铁崖 , 明 代人。

文中两次出现“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这是首尾呼应,同时也说明在演出过程中未添加任何道具,刚才的精彩表演确是从“口”中发出的,侧面表现口技人技艺之“善”。

二.分别概括课文2、3、4节内容。 2--口技人模仿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被犬吠惊醒的情形,以及宾客的反应。

3--口技人模仿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以及宾客的反应。 4--口技人模仿一场突然而至的大火灾的情形,以及宾客的反应。

5、课文中描写了听众的哪几处表现?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5 三次。 细腻的刻画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的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口技者技艺、的高超。

文中口技者共表演了哪几个场景?两个 一是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入睡的情形。一是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的情形。

一、熟读课文,根据提示,画出并体会文中描摹音响的语句。 1.表现深夜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由醒入睡的过程。

①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而大,由分而合。 ②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闻余声。

2.表现从失火到救火的情形。 ①响声大作,由少而多。

②百千齐作,应有尽有。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一句中,“伸颈,侧目,微笑,默叹”四个词语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伸颈,侧目,微笑,默叹”这四个词所表达出来的对口技吃惊的程度由浅入深,所以不能调换第一部分:1、《口技》的作者是 朝的 ,这篇文章节选自 朝 编选的笔记小说 。2、课文对声音的描述可谓惟妙惟肖:⑴描述一家四口深夜被犬吠惊醒之后,各种声音有 。

⑵描述突遭大火时“百千齐作”的声音有 。3、课文中有三处描写了听众的神情动作:⑴在口技人摹拟四口之家的生活图景时,听众表现出全神贯注并听得细致入微的样子:⑵在表演者摹拟一家人醒而复睡以后的情形时,听众的神情动作的变化是:⑶在表演者摹拟火灾时,听众“如临其境”,其表现为: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⑴京中有善口技者(善: )⑵会宾客大宴(会: )⑶施八尺屏障(施: )⑷众宾团坐(团: )⑸妇拍而呜之(呜: )⑹奋袖出臂(奋: )⑺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几: )5、文中前后两次清楚地交代了极简单的道具,这有何作用?6、文中总领全文,集中表现口技表演者技艺精湛的一个词是 。

7、下列各组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A、指:手有百指 不能指其一端B、善:京中有善口技者 择其善者而从之C、毕:众妙毕备 群响毕绝 D、坐:满坐寂然 口技人坐屏障中8、下面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京中善口技者的高超技艺。B、本文既可以当作场景描写的记叙文来读,也可以作为摹写口技特色的说明文来读。

C、听众的反应烘托了口技表演之善,属正面描写。D、文章结尾处道具的重现,强调其表演工具的简单,突出其技艺在“口”,点明题意。

9、从文中找出相应的时间词语:表示突然发生:表示同时发生:表示相继发生:表示在特定时间内发生: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10、翻译下列句子:⑴一时齐发,众妙毕备。⑵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⑶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第二部分: (一)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

10. 6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点击《管宁割席》答案

管宁割席》是一篇文言文,很多同学在学习的时候没有把握其重点中心内容.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是“管宁割席阅读答案”,同学们动手完成下.如果想快速提高语文阅读能力,还需要在反复完成阅读习题中积累和磨练哦. 《管宁割席》节选 管宁、华歆(xīn)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予非吾友也.” [注释]席:坐具、坐垫.轩冕:轩,大马车;冕,大礼帽. 管宁割席阅读答案(一) 1,给加点的字、词注音. 华歆掷轩冕 2,解释句中加点的字、词. (1)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__________ (2)管挥锄与瓦石不异.____________ (3)又尝同席读书.____________ (4)有乘轩冕过门者._____________ 3,翻译句子. (1)华捉而掷去之. (2)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4,“管宁割席”可以看出管宁是怎样一个人? 管宁割席阅读答案 2,(1)共同(2)没有差别(3)曾经(4)······的人 3,(1)华歆拿起来又扔掉了金子. (2)管宁读书和原来一样,华歆放下书出去观看. 4,是一个淡泊名利,不事权贵、非常清高的一个人. 管宁割席阅读答案(二)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A.又"尝"同席:B.宁读如"故": 2.用“/”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不要求加标点符号)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 3.翻译“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一句. 管宁割席阅读答案 1、a:曾经 b:先前 2、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 3、管宁就把席子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并对华歆说:" 你已经不是我的朋友了." 以上是我整理的管宁割席阅读答案,仅供各位同学参考和学习,旨在让同学们更好的把握《管宁割席》这篇文章的重点内容,并有所启发和收获.。

小菜G的建站之路

李涉是一篇语文文言文,以描写李涉的故事为主线,通过对李涉的个人经历和心理活动的刻画,展现了他坚韧不拔、不屈服于命运的品质。

李涉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生活在乱世之中,家庭贫困,生活艰难。面对困境和逆境,李涉并没有向命运低头。相反,他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一切挑战和艰难。无论是遭受疾病的折磨还是遭受土匪的欺凌,他都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在李涉身上体现的坚韧和勇敢让人们感到钦佩。他虽然身处逆境,但他从未放弃自己的信念和努力。他始终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变现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即使面对困境和障碍,他也能够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种种困难。

在李涉身上还展现出了他的智慧和聪明才智。他在面临危险和困难时,能够冷静思考,并迅速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这种机智和智慧使他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中保持自己的安全,并为自己争取更好的生活条件。

除了个人品质,李涉身上还体现了对家庭和社会责任的担当。尽管自己生活贫困,但他从未忘记他的家人和社会。在经历一系列挫折之后,他并没有放弃回到家乡,而是选择继续为家人谋求更好的生活。他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其他困难群体提供帮助和支持。

李涉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人物。他的坚韧不拔、乐观向上、智慧机智以及对家庭和社会责任感的担当都给我们树立了榜样。无论面对何种困境和挑战,只要我们保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相信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我们都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北有云溪

很抱歉,由于缺乏上下文,我无法为您提供《李涉》的完整翻译。请提供更具体的原文信息或背景,以便我更好地理解并提供相应的答案。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怎么翻译?

语出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意思是说,诚信而被怀疑,忠诚而被毁谤,能没有怨恨吗?
2023-08-02 23:54:124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出自哪里?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出自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贾生列传》出自《史记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作者司马迁。该篇是屈原、贾谊两个人的传记,他们虽然不是同时代人,但是二人的遭遇有不少共同之处。他们都是才高气盛,又都是因忠被贬,在政治上都不得志,在文学上又都成就卓著。所以,司马迁才把他们同列于一篇。原文为“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做《离骚》,盖自怨生也。”意思是说诚实对待君主反而被怀疑,忠诚却被奸臣诽谤。
2023-08-02 23:54:262

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的意思

【释义】:诚实对待君主反而被怀疑,忠诚却被奸臣诽谤。  【出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做《离骚》,盖自怨生也。”
2023-08-02 23:54:443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释义】:诚实对待君主反而被怀疑,忠诚却被奸臣诽谤。  【出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做《离骚》,盖自怨生也。”
2023-08-02 23:55:021

文言文,求翻译。  8.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稍等
2023-08-02 23:55:135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意思是什么?

我不知道。
2023-08-02 23:55:472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的翻译是什么?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的翻译是:诚实对待君主反而被怀疑,忠诚却被奸臣诽谤,能不产生怨恨吗?这句话出自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屈原列传》。本文是《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有关屈原的部分,其中又删去了屈原《怀沙》赋全文。这是现存关于屈原最早的完整的史料,是研究屈原生平的重要依据。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生活在战国中后期的楚国,当时七国争雄,其中最强盛的是秦、楚二国。屈原曾在楚国内政、外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后,虽然遭谗去职,流放江湖,但仍然关心朝政,热爱祖国。最后,毅然自沉汨罗,以殉自己的理想。本文以强烈的感情歌颂了屈原卓越超群的才华和他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虽然事迹简略,但文笔沉郁顿挫,咏叹反复,夹叙夹议,是一篇有特色的评传式散文。初露才华周显王四十八年(前321年),秦军犯楚境,屈原组织乐平里的青年奋力抗击,他一方面对青年们进行思想教育,一方面巧用各种战术,机智果敢地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一展其非凡才华。周慎靓王元年(前320年),仲春三月,屈原应楚怀王之召出山进京。这一年他在鄂渚为县丞。周慎靓王二年(前319年),升任楚怀王左徒。这一年深秋,屈原首次出使齐国。周慎靓王三年(前318年),忙于楚之内政外交工作。楚、魏、赵、韩、燕五国联兵攻秦,屈原随军而前。
2023-08-02 23:56:003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翻译

翻译:诚信却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出自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该篇是屈原、贾谊两个人的传记,他们虽然不是同时代人,但二人都是才高气盛,又都是因忠被贬,在政治上都不得志,在文学上又都成就卓著。所以,司马迁才把他们同列于一篇。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节选 原文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翻译 屈原使(自己的)道德端正、使(自己的)品行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侍奉他的国君,小人离间他们,(他)可以说处于困境啊。诚信却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原作《离骚》,是从怨愤引起的啊。 屈原贾生列传鉴赏 本文是一篇极为优秀的传记文学。文章以记叙屈原生平事迹为主,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热烈歌颂了屈原的爱国精神、政治才能和高尚品德,严厉地谴责了楚怀王的昏庸和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的阴险。 本文所记叙的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息息相关,他确实是竭忠尽智了。屈原留给后人的财富甚丰,他的高尚品德、爱国精神乃至文学成就,至今具有深远的影响。
2023-08-02 23:56:131

求翻译文言文,谢谢!

【原文】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①,友多闻,益 矣;友便辟②,友善柔(3),友便佞(4),损矣。” 【注释】 (1)谅:信。“谅”有时特指小信,如《卫灵公)篇说:"君子贞而不谅。" “谅”与“贞”相对,指小信。但这里却泛指守信,无大信、小信的区别。 ②便(pian)辟:诌媚逢迎,主要指举止行为方面。③善柔:假装和 善,当面一套,背后一套。(4)便佞:花言巧语,主要指言谈方面。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与正直 的人交朋友,与守信的人交朋友,与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是有 益的。与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与两面三刀的人交朋友,与花言 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读解】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世界上恐怕找不出一个完全没有朋友的人吧?就连那飘流在 孤岛上的鲁滨逊,不也有一个土人“星期五”作朋友吗? 但是,朋友有好有坏,有真正知心,遇事愿为你两肋插刀的 朋友;也有虚情假意,遇事在你背后插刀子的朋友。 那么,到底哪些朋友好,哪些朋友坏呢?这是我们大家都时 常感到困惑,时常感到苦恼的一个问题。 那就仔细琢磨琢磨圣人的话吧,再回过头看看你身旁-- 到底哪些是益友?哪些是损友? “损友敬而远,益友亲而近。” 不用多说,你也知道该怎么办了罢。 第二句有错误. 【原文】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①,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注释】 ①亡:无。 【译文】 子夏说:“每天都能懂得以前不懂的知识,每月都能不忘掉已 经学会的东西,这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读解】 “日知其所亡”是知新;“月无忘其所能”是温故。两方面结 合起来,正好是孔子“温故而知新”(《为政》)的意思。 从心理状态上来说,“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又是孔子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的写照。 子夏手中所棒的,原本是圣人的“衣钵”,儒学可真是劝学之 学。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无论是从方法还是心态上来说,我们今天所宣传而要求于学 生们的,也还是与儒学的精神相通的吧!
2023-08-02 23:56:223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意思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意思如下:   1、首先这句话出自西汉时期司马迁的史记,屈原列传中,原文是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2、信作信义讲,而作反而讲,见字是被动句式,疑作怀疑讲,忠作忠诚讲,而作反而讲,被也是作被动讲,谤作毁谤讲。   3、总结意思讲的是诚信而被怀疑,忠诚而被毁谤。
2023-08-02 23:56:291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翻译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的翻译是:诚实对待君主反而被怀疑,忠诚却被奸臣诽谤,能不产生怨恨吗? 这是出自《屈原列传》。  《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这是现存关于屈原最早的完整的史料,是研究屈原生平的重要依据。屈原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楚国有名的辞赋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响。
2023-08-02 23:56:461

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是什么句式

主动句
2023-08-02 23:57:034

《史记·屈原列传》全文翻译

归归类~你们怎么还要这个?
2023-08-02 23:57:144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是什么文言句式

见就是被的意思诚实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互文
2023-08-02 23:57:361

越巫文言文阅读答案

1. 《方孝孺越巫阅读参考答案》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 (17分)越巫自诡善驱鬼物。人病,立坛场①,呜角振铃②,跳掷叫呼,为胡旋舞禳之③。 病幸已,馔酒食,持其赀去④;死则诿以他故,终不自信其术之妄。恒夸人日:“我善治鬼,鬼莫敢我抗。 ”恶少年愠其诞,瞷其夜归⑤,分五六人栖道旁木上,相去各里所。候巫过,下砂石击之。 巫以为真鬼也,即旋而角,且角且走。心大骇,首岑岑加重⑥,行不知足所在。 稍前,骇颇定,木间砂乱下如初,又旋而角,角不能成音,走愈急。复至前,复如初,手粟气慑,不能角,角坠,振其铃,既而铃坠,唯大叫以行。 行闻履声及叶鸣谷响,亦皆以为鬼。号求救于人,甚哀。 夜半抵家,大哭叩门。其妻问故,舌缩不能言,唯指床曰:“亟扶我寝!我遇鬼,今死矣!”扶至床,胆裂死,肤色如蓝。 巫至死不知其非鬼。(选自方孝孺《逊志斋集》卷六《越巫》)【注】①坛场:这里指越巫做法事的场所。 ②角、铃:指越巫做法事时使用的号角和铜铃。③胡旋舞:古代西北民族的舞蹈,这里指越巫做法事时旋转起舞。 禳( ráng ):(向鬼神祈祷)消除灾祸。 ④赀:同“资”,钱财。 ⑤瞷(jiàn):窥探。 ⑥岑岑:胀痛貌。 17.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 (4分)(1)病幸已,馔酒食,持其赀去( ) (2)恒夸人曰 ( )(3)稍前,骇颇定( ) (4)号求救于人(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A.北则诿以他故/唯人叫以行B.为胡旋舞禳之/下砂石击之C.恶少年愠其诞/其妻问故D.复至前/复如初19.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白话文。 (6分)(1)我善治鬼,鬼莫敢我抗。(2)即旋而角,且角且走。 20.第二段写越巫三次遇袭的不同反应,其写作特点是。(2分)21.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寓意。 (3分)17.(1)幸:侥幸。 (2)恒:经常,常常。 (3)稍:稍微。 (4)号:大声哭喊。 (共4分)18.A (2分)19.(1)我善于惩治鬼怪,鬼怪不敢与我对抗(抗拒我)。 (3分) (2)(越巫)马上旋舞吹号,边吹边跑。 (3分)20.层层转进(步步加深)(2分)21.招摇撞骗(自欺欺人),必将害人害己(自食其果)。(意思相近即可)(3分)。 2. 文言文在线翻译《越巫自诡》 方孝孺 越巫自诡善驱鬼物。 人病,立坛场,鸣角振铃,跳掷叫呼,为胡旋舞,禳之。病幸已,馔酒食,持其赀去;死则诿以他故,终不自信其术之妄。 恒夸人曰:“我善治鬼,鬼莫敢我抗。” 恶少年愠其诞,瞷其夜归,分五六人栖道旁木上,相去各里所。 候巫过,下砂石击之。巫以为真鬼也,即旋其角,且角且走。 心大骇,首岑岑加重,行不知足所在。稍前,骇颇定,木间砂乱下如初。 又旋而角,角不能成音,走愈急。复至前,复如初。 手粟气慑,不能角,角坠;振其铃,既而铃坠,惟大叫以行。行闻履声及叶鸣谷响,亦皆以为鬼。 号求救于人甚哀。 夜半,抵家,大哭叩门。 其妻问故,舌缩不能言,惟指床曰:“亟扶我寝,吾遇鬼,今死矣。”扶至床,胆裂,死,肤色如蓝。 巫至死不知其非鬼。 【翻译】: 越巫假称自己善于驱鬼。 有人病了,就要立一个用土筑起来的坛场,越巫在上边吹角摇铃,边跳边喊,跳的是一种胡旋舞,说是能为人驱鬼治病,消除灾祸。如果碰巧病好了,就吃饭喝酒,然后拿着病人家给的钱走;如果死了就推托责任,说是别的原因,最终不相信自己做法的荒诞。 常常向人夸耀说:“我善于驱鬼,没有鬼敢抵抗我。” 一些名声不好的少年嫉恨越巫的荒诞不经,趁着他夜间回家,五六个人分别等在道旁的树上,相距一里左右。 等到越巫从路上经过,投下砂子石头击打他。越巫以为是真鬼,马上就吹角摇铃,一边吹一边往前跑。 心里非常害怕,头也开始胀疼起来,都不知道自己走到哪里了。稍稍往前走了一些,心刚刚平静下来,树上砂子石头又像开始那样投了下来。 越巫又摇铃吹角,吹得已经不能成音,跑得更急了。又往前走,还是像前边一样。 越巫手发抖,心里恐惧极了,不能再吹角,角落到了地上;想摇铃,很快铃也掉到了地上,只有大叫着往前奔跑。跑的时候听到自己的脚步声和周围自然界发出的声音,都以为是鬼的声音。 号叫着向人求救,声音听起来悲哀极了。 半夜里才回到家,大哭着敲门。 他的妻子问他什么原因这么哭喊,越巫舌头抖得都说不出话来了,只是一个劲地指着床说:“快,快扶我上床,我碰到了鬼,今天活不成了。”把他扶到床上,恐惧得胆都破裂了,很快就死了,皮肤呈蓝色。 越巫一直到死都不知道自己遇到的并不是鬼。 3. 《寒号虫》文言文的阅读答案 原文: 五台山有鸟,名寒号虫。四足,有肉翅。其粪即五灵脂。当盛暑时,文采绚烂,乃自鸣曰:“凤凰不如我!”比至深冬严寒之际,毛羽脱落,索然如鷇雏,遂自鸣曰:“得过且过!”(元·陶宗仪《辍耕录》) 译文:五台山上有一种鸟,名叫寒号虫。它有四只脚,一对肉翅,但不能飞。它的粪便就是古时用作行瘀的“五灵脂”。正当盛暑之时,它身披色彩灿烂的毛衣,于是自得其乐地叫道:“凤凰也比不上我!”到了深冬严寒时节,毛羽脱落,难看得像只小雏鸟,就自言自语地叫道:“能过下去就这样过下去。” 寓意:这则寓言告诫人们,那些不知天 高地厚的人要么对自己做人教导员高而盲目乐观;当碰壁之后,又对自己缺乏信心而盲目悲观。 4. 文言文:《崔枢》的阅读答案 简答题: 海外商人对崔枢提出什么要求? 为什么崔枢把珍珠放入棺材中? 官差为什么到毫州来追捕崔枢? 汴京的长官为什么想委任崔枢为官署中的佐助人员? 选择题: 选出下列句中划线的词与“荷君见顾,不以外夷见忽”中“见”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A.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B.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C. 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D.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客居汴半岁,与海贾同止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 B. 宝之至宝也,敢以奉君王必无人,臣愿奉壁往使 C. 今疾势不起,番人重土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D. 伺无人,置于柩中成益惊喜,掇置笼中 选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并勘珠所在”中“所”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 A.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B. 其巫,老女子也,已年七十。从弟子女十人所 C.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D.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汴帅王彦谟奇其节”中“奇”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成以其小,劣之 B.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C.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D. 斫其正,养其旁条 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崔枢安贫乐道,我行我素 B. 崔枢重信守诺,自律守法 C. 崔枢重义轻利,品德高洁 D. 崔枢不吝金玉,志行高尚 选择题: A B D A C 译文: 崔枢应举进士,在汴京寄居半年,与一位行商同住那里。那个行商得了病,病情已经很重。他对崔枢说:“感激您照顾我,不因我是外族人而轻视我。现在我的病看来是好不了啦,我们外族人重视土葬,倘若我死了您能安葬我吗?”崔枢答应了他的请求。(这时)行商说:我有一颗宝珠价值万钱。得到它,即使是滚烫的水、炽热的火,也敢去践踏。它是宝物中最珍贵的宝物,请允许我冒昧地把它赠送给您。”崔枢接受了宝珠,(心里) 说:“我不过是一个进士上,奔走于州邑间来养活自己,怎么能忽然收藏这样的奇异的宝物呢?”等到没人的时侯,崔枢就把宝珠放在棺材中,连同商人的遗体埋葬在田野里。 之后过了一年,崔枢行于毫州,听说有个外族人从南方来寻找她死去的丈夫,同时查问那颗宝珠的下落,向官府陈述,并且说宝珠一定被当时那个秀才崔枢所占有。于是官府派人到毫州来追捕崔枢。崔枢说:“假如墓穴不被盗墓人挖掘,宝珠一定不会落到别人手里。”于是打开棺材,得到了那颗宝珠。 汴京长官王彦谟对崔枢高洁的节操感到惊奇,想让他做为官署中佐助人员,崔枢不同意。第二年科举考试崔枢被录取,最终掌管选取文士的大权,并有为官清廉的美名。 5. 盗泉文言文阅读题答案 《盗泉》译文供参考: 有一年,天大旱,卞邑遭受灾荒,颗粒无收,老百姓饿得连树皮都剥着吃光了,可是官府照常要钱粮。官逼民反,有一个叫刘夏子的庄稼汉,领着一大帮子人,上了卞城北的青龙山,在那里占山为王造了反。他们人多势众,连官府也没有办法。正在发愁,孔子和他弟子们来了,卞邑大夫说起这件事,孔子问:“老百姓为什么要造反?”,大夫说:“年成不好,灾荒赶的”。孔子说:“你为什么不少收钱粮呢?”大夫说:“收这些钱我还不够花的,哪能再少收?反正不动武是不行的!”孔子说道:“这还用杀人吗?我去把他们叫下山来吧。” 孔子只带了高柴一个徒弟,走到了青龙山下。山上刘夏子听说是孔子师徒来了,便打发人请他上山。孔子说:“只要你归顺了官府,我马上就上山,只要你还是盗人,我就不上山。”刘夏子怎么能归顺?谈了很长时间谈不拢。当时天很热,孔子和高柴都渴得很厉害,刘夏子叫人端了一碗水给他师徒两个喝。高柴正要喝,孔子却大声地阻止说:“这种泉水喝不得!”刘夏子很奇怪,说:“夫子,这是山上的清泉水,喝了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为什么不喝?”孔子说道:“山为盗占,盗山也!盗山之泉,盗泉也!君子不饮盗泉之水!” 6. 王拱辰文言文阅读答案 译文供参考:王拱辰,字君贶,开封咸平人。 原名拱寿,十九岁时考取进士第一名,仁宗赐名“拱辰”。任怀州通判,直集贤院,历任盐铁判官、修起居注、知制诰。 庆历元年(1041)为翰林学士。 契丹使者刘六符曾对贾昌朝说“:一条界河有什么险要可言?乘一叶小舟就可以渡过来,将士们投下马鞭就可以填平。 或者,挖掉河堤,做十万个装满沙土的袋子放在上游,随时都可以打通道路。”仁宗将这一问题同拱辰讨论,拱辰说“:打仗总是要搞阴谋的。 对方果然能这么办,不应该告诉我们,这必然是在说大话。设置险阻保卫国家,先王就是这样干的,祖宗也是利用险要地形抵御敌人的。” 不久,契丹又派刘六符来,要求宋割让关南十县,并指责当年太宗伐燕是无理取闹,师出无名。全朝廷上下都不知该怎样对答才好。 拱辰说“:当年王师征河东,契丹既已同我们互通往来,却又袭击石岭关以支援河东反贼。太宗生气,于是回师伐契丹,怎能说没有道理?”于是写回书说:“先有石岭关的交锋,后来才有蓟门之役。” 契丹得到答复后,恢复了和好。仁宗高兴地对大臣们说“:若不是拱辰熟悉历史,还真难答复啊。” 拱辰又代理开封知府,任御史中丞。夏竦当上了枢密使,拱辰说:“夏竦主持西部边务时,没有什么建树,无功而还。 现在让他主持国家的两大最高军、政机构之一,怎样表率天下?”因而同皇帝当面争执,言辞激烈。皇帝没有想通,陡然起身,拱辰上前牵住他的衣角。 皇上最后听了他的话,夏竦离职。又说:“滕宗谅在庆州所作所为违背了法度,而仅仅降级调任虢守,恐怕以后边臣都会像他一样了。 应该施以重罚。”皇上没有听从,他就请假回家,请求降职降级。 于是皇上将滕宗谅调到岳州,命令拱辰继续负责原先的工作。拱辰拜见皇帝时,皇帝说“:你们这些参谋官,各陈己见就可以了,不要以为朝廷没有采纳你们的某一建议就是压制你们,而轻易地离职,沽名钓誉。 从今以后你们觉得应该说的,就尽量说出来,不要有所回避。” 僧绍宗以铸佛像为名欺骗老百姓,京城居民争相将金子投入炼炉中,后宫也出钱帮助他。 拱辰说“:西部连年派兵驻守,我们却将财费用于不该用的地方,这会导致军心动摇,引起民怨。”皇上就下令禁止了僧绍宗的这一活动。 苏舜钦在进奏院时宴请宾客,王益柔醉作《傲歌》,拱辰劝苏的下属鱼周询、刘元瑜举报这件事。结果苏、王被贬谪到远方,一起宴会的人都被驱逐到地方上去了。 当时执政大臣是杜衍、范仲淹,他们对传统规章制度多有改革,拱辰的朋友感到不安。舜钦、益柔都是范仲淹推荐提拔上来的,舜钦又是杜衍的女婿,因此,拱辰借这个机会搞翻了这批人,当时舆论很是瞧不起拱辰的为人。 后又以翰林学士身份代理三司使。因为推举富民郑旭不当,出任郑州知州,又先后迁任澶、瀛、并三州。 几年后归来,任学士承旨兼侍读。皇上在迩英阁存放《太玄经》和占卦用的蓍草,对拱辰说“:我常研读这些。 你也了解这些吗?”拱辰作了回答,并说:“希望陛下注意儒家的经典《六经》,再以记录历代兴衰盛亡的史书为辅助就够了,这些杂书不足以为学。” 至和三年(1056),重新任三司使。 出使契丹,与契丹主在混同江会面,一块儿饮宴钓鱼。契丹主每次钓到鱼,必定替拱辰斟酒,亲自弹奏琵琶助酒兴。 又对其丞相说:“这位是南朝的少年状元,考取翰林十五年了,因此我要特别厚待他。”回来后,御史赵扌卞认为他的行为不合礼制“:他日契丹使者如果以此为例来要求我们,我们又怎样拒绝呢?”湖南转运判官李章、潭州知州任颛贱价强买死商人的珠宝,罪行败露后被抓,拱辰将全部珠宝都贿赂给了后宫,赵扌卞也一并弹劾这件事。 改任宣徽北院使,赵扌卞说:“宣徽之职位,本来是给有功勋的人的,只有前任执政大臣和节度使才能获得此职位,拱辰怎么能污辱这一职务呢?”于是让他以端明殿学士身份知永兴军,先后主管泰、定二州、河南大名府,累官至吏部尚书。 神宗即位后,照资格拱辰应转任仆射,欧阳修以为仆射是宰相级别,不应按资排辈,只任命他为太子少保。 熙宁元年(1068),又召他回来任北院使。王安石任参知政事,讨厌他老同自己作对,趁两位宰相有事之机,赶他去管应天府。 八年(1075),入朝见皇帝,任中太一宫使。 元丰初年(1078),转任南院使,赐给他金方团带。 再次判大名,改任武安军节度使。三路长官编制老百姓的户籍建立保甲制度,天天招集百姓训导,禁令苛刻急躁,老百姓往往被逼去做盗匪。 郡县官隐瞒这些情况,不敢上报。拱辰毅然上书指责其弊端“:不仅仅老百姓的物质利益大受损害,而且耽误他们的务农时间,这是在用法律来迫使他们犯罪。 他们逐渐演化为大盗的征兆已经可以看出来了。纵然不能全部废除这些办法,也应该让那些最穷苦、承受能力最差的百姓免于受害,缓和一下形势。” 当权者指责拱辰抗拒新法,拱辰回答说:“这是老臣在尽忠报国啊。”接连上奏不停。 皇帝醒悟了,于是第五等户得以免受其害。 哲宗即位,迁任彰德节度,加封检校太师。 这年死去,终年七十四岁。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懿恪”。 7. 齐景公惠民文言文阅读答案 【原文】 景公闻命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①。公被②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③。晏子入见,立有间④。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日:“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如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注释】 ① :雨后或雪后初晴。②被:同“披”。③陛:宫殿的台阶。④有间:一会儿。 【翻译】 景公在位的时候,雪连下了好几天仍不放晴。景公披着狐皮大衣,坐在正堂前侧阶上。晏子进宫谒见,站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啊!下了三天雪了,怎么天气不冷。”晏子回答说:“天气真的不冷吗?”景公笑了。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吃饱了却能想到别人的饥饿,自己穿暖了却能想到别人的寒冷,自己安适了却能想到别人的劳苦。现在君王您不曾想到别人了啊。”景公说:“说得好!我想起自己的使命了。”便命令人发放皮衣、粮食给饥饿寒冷的人。 【练习】 1.、解释文中画线的词语。 (1)婴闻古之贤君 ( ) (2)逸而知人之劳 (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3、“雨雪三日”,景公为什么认为“天不寒”? 4、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 1、()听说(2)辛劳 2、(景公)就命令人发放衣服和粮食给挨饿受冻的人 3、公被狐白之裘。 4、敢于直谏(善于进谏) 体恤百姓(爱国忧民) 8. 分粮救荒整篇文言文阅读答案 《分粮救荒》 【原文】时饥荒,乡里及远方客多有困乏,骆统为之饮食衰少。其姊仁爱有行,寡居无子,则统甚衰之,数问其故,统曰:“【士大夫糟糠不足,我何心独饱?】”姊曰:“诚如是,何不告我,而自苦若此?”【乃自以私粟与之】,又以告母,母亦贤之,遂使分施。 【题目】1、解释括号内的词。(1)【遂】使分施( )(2)数问其【故】( )(3)两狼之并驱如【故】( )(4)诚如【是】( )2、翻译文中括号内的语句。(1)士大夫糟糠不足,我何心独饱?(2)乃自以私粟与之。3、请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故事的内容。4、这则故事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参考答案】1、(1)于是。(2)原因。(3)之前、以前。(4)这样、上文所说那样。2、(1)士大夫(骆统)您的粮食不够,我怎么安心的让自己一个人吃饱呢?(2)于是把自己储藏的粮食给了他(骆统)!3、在一次粮食紧缺的时候骆统爱民如子,将粮食分给其他人,没有私藏!他姐姐知道后,被骆统感动,将自己的粮食拿了出来,贡献灾民!4、要为官清廉,不能为一己私利而贪污腐败,要时时刻刻以人民利益为重。作为国家一份子,每一个公民都要响应国家号召,为国家做贡献!全社会要向好的人或事看齐,让社会更好发展!这对现代社会建设有很大借鉴!
2023-08-02 23:57:421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句式特点

被动句式。“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出自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贾生列传》出自《史记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作者司马迁。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句式特点是被动句式。被动句,指的是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的句子,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2023-08-02 23:57:491

信而见疑的而的用法

而表转折。一、原文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二、译文屈原正大光明行为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来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离间,可以说处境很困难。诚信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三、出处两汉司马迁的《屈原列传》赏析本文是一篇极为优秀的传记文学。文章以记叙屈原生平事迹为主,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热烈歌颂了屈原的爱国精神、政治才能和高尚品德,严厉地谴责了楚怀王的昏庸和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的阴险。本文所记叙的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息息相关,他确实是竭忠尽智了。屈原留给后人的财富甚丰,他的高尚品德、爱国精神乃至文学成就,至今具有深远的影响。
2023-08-02 23:57:551

离骚中经典的诗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023-08-02 23:58:2910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怎么翻译?

语出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意思是说,诚信而被怀疑,忠诚而被毁谤,能没有怨恨吗?
2023-08-02 23:59:244

文言文的品词

1. 求关于品的古诗文诗句文言文 急 西掖早秋直夜书意 自此后中书舍人时作。 (白居易) 凉风起禁掖,新月生宫沼。 夜半秋暗来,万年枝袅袅。 炎凉递时节,钟鼓交昏晓。 遇圣惜年衰,报恩愁力小。 素餐无补益,朱绶虚缠绕。 冠盖栖野云,稻粱养山鸟。 量力私自省,所得已非少。 五品不为贱,五十不为夭。 若无知足心,贪求何日了? 从同州刺史改授太子少傅分司(白居易) 承华东署三分务,履道西池七过春。 歌酒优游聊卒岁,园林潇洒可终身。 留侯爵秩诚虚贵,疏受生涯未苦贫。 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雇我作闲人。 [张良、疏受并为太子少傅。] 官俸初罢亲故见忧以诗谕之(白居易) 七年为少傅,品高俸不薄。 乘轩已多惭,况是一病鹤。 又及悬车岁,筋力转衰弱。 岂以贫是忧,尚为名所缚。 今春始病免,缨组初摆落。 蜩甲有何知,云心无所著。 囷中残旧谷,可备岁饥恶。 园中多新蔬,未至食藜藿。 不求安师卜,不问陈生药。 但对丘中琴,时闻池上酌。 信风舟不系,掉尾鱼方乐。 亲友不我知,而忧我寂寞。 [安与陈皆洛中艺术精者。 ] 偶于维扬牛相公处(白居易) 楚匠饶巧思,秦筝多好音。如能惠一面,何啻直双金。 玉柱调须品,朱弦染要深。会教魔女弄,不动是禅心。 和思黯居守独(白居易) 宫漏滴渐阑,城乌啼复歇。此时若不醉,争奈千门月。 主人中夜起,妓烛前罗列。歌袂默收声,舞鬟低赴节。 弦吟玉柱品,酒透金杯热。朱颜忽已酡,清奏犹未阕。 妍词黯先唱,逸韵刘继发。铿然双雅音,金石相磨戛。 2. 文言文的虚词与实词有哪些 【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 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 (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 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 者。 也”、被动句的“为。 所。 ”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矣、乎、哉、焉、耳等。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毛遂自荐》) 其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例如: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第三人称代词。 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如: 秦王恐其破壁。 (《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芙蕖》"其可目"作宾语。)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 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如: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 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2.用作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3.用作连词。 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例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 3. 文言文180个实词 120个文言实词(一) 1-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 6古之遗爱也(恩惠) 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通“薆”。 隐蔽,躲藏) 2-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安全) 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 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 7衣食所安(养生) 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3-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一倍,加倍) 3焉用亡邻以陪郑(通“倍”,增加) 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 (《孙子兵法·谋攻篇》中说:“凡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即用兵的一般原则和方法,兵力十倍于敌时就包围它,五倍于敌时就进攻它,两倍于敌时就分化它,以造成绝对优势,然后将其各个击灭。和敌人势均力敌时有战胜敌人的能力,数量少于敌人时有骚挠(“逃”为“挑”之借字,训为“挠”)敌人的能力,力量弱于敌人时有避开敌人的能力。 ) 4-被 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助词) 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 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 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 5-本 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 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 3本在冀州之南(本来,原来) 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 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6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 7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 8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 9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 6-鄙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名词)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形容) 3鄙人不知忌讳。 (鄙人,复合词,自称的谦辞) 4孔子鄙其小器(轻视,动词) 7-兵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 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 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名词作动词) 5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兵符,复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 8-病 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名词)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形容词) 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名词) 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动词) 5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动词) 6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责备、羞辱,动词) 9-察 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 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详审) 3虽不能察 ,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察察 ,洁白的样子,形容词)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 6人至察则无鱼(精明,形容词) 10-朝cháo 1朝服衣冠(zhāo 早晨)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 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 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6期年不听朝(朝政) 7坐南朝北(对、向,动词) 11-曾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副词,用作加强语气,有时相当于"连----都----"或"竟"、竟然") 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副词) 3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竟然,副词) 顶 4 2007-2-15 05:14 回复 因特耐特E 2楼 4是高、曾时为一户(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名词) 5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动词) 12-乘chéng 1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 3自京师乘风雪(冒着,动词) 4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è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5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 6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shèng四,数词) 13-诚 1帝感其诚(诚心,诚意,名词) 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副词) 3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果真,如果,连词) 4诚心诚意(真诚,形容词) 14-除 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名词) 2为汉家除残去秽(清除,去掉) 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清除,去掉) 4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 5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 6扶辇下除(门屏之间,名词) 15-辞 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 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词,文学) 3动以朝廷为辞(藉口) 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 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 6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古代的一种文体) 7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 8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辞令,应酬的言辞 ) 9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 10近者奉辞伐罪(命令) 16-从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随,带着) 2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顺从) 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向---学习) 4樊哙从良坐(依傍) 5从此道至吾军(由。 4. 文言文有哪些常用的词语 你好!!! 1.判断句: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句子。 可以分为两个系列:"……者,……也"系列和"乃、为"系列。 "……者,……也"系列:"……者,……也"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者,……也) 百战百胜,非战之善者也。 (……,……者也) 栗者,民之所种。(……者,……) 虢,虞之表也。 (……,……也) 忠义者圣贤家法。(……者……) 刘备天下枭雄。 (……) 文言判断句,又常用"乃"、"为"、"即"、"则"、"是"、"非"来表示,构成又一个系列。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翩翩两骑来是谁? 审谛之,顿非前物。 2.被动句:被动句可分为两大类: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和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而君幸于赵王。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没有词语标志,但从上下文意看,谓语和主语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孝景七年,栗太子废,窦婴力争不能得。 3.宾语前置: 文言文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哀南夷之莫余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莫我知也乎? ⑵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微斯人,吾谁与归? ⑶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余马首是瞻。 惟你是问。 ⑷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是以后世无传矣。 若晋君朝以入,则婢女夕以死。 夜以继日 4.成分省略句。 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又有所不同。这不同又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古汉语中省略的情况更多,二是现代汉语习惯上不能省的古汉语也可省。 ⑴主语和谓语的省略。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是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承前省主语]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 [省谓语、主语] ⑵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修饰语的省略] 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中心词的省略] ⑶宾语与兼语的省略。 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如: (赵括)尝与其父言兵事,(赵)奢不能难(之),然不谓(之)善。 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 郑穆公使(人)视客馆。 ⑷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如: 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试与他虫斗,(他)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臣言。 ⑸分句的省略。如: 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致远),功在不舍。 5.几种习惯的固定句式 ⑴"如……何"、"奈……何"、"若……何"。 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意思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 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如何处理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 奈并累若属何?(把你们一起连累了可怎么办呢?) 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办呢?) ⑵"……孰与……"、"……何如……"。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 "孰与"、"何如"还可以用来询问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 救赵孰与勿救?(救赵与不救赵哪个有利?)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与其坐而待毙,哪如起而进攻他们?) 岭南梅开早,何如北地春? 与"孰与"、"何如"这种用法相同的还有"孰若"、"孰如"、"何若"等。 ⑶"不亦……乎?"可译为:"不……吗?","难道不……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 ⑷"何(奚、曷)以(用)……为""何以为""何……为"。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还要……干什么呢?" 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世方乱,安以富为? 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 胜自磨剑,人问曰:"何以为?"(磨剑干什么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吾英王,奚跪为?(我是英王,为什么要给你下跪呢?) ⑸"何……之为"。 这个格式的意思是"还算得上……"、"还谈得上什么……"、"还说什么……"。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还谈得上什么恩惠呢?) 国仇未报,何以家为? 何以名为?臣夫桑下之饿人也? ⑹"得无"、"无乃"。 "得无"又写作"。 5. 150个常用文言文字词意思解析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 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 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 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7. 箪: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18. 当: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 2、应当.(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3、将要.(今当远离) 4、对着,向着.(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5、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 6、抵挡.(“锐不可当”) 19. 道: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2、道义.(伐无道,诛暴秦) 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0. 得:1、能够(二者不可得兼) 2、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 3、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1. 等: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 22. 敌:1、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 2、敌人(盖以诱敌《狼》) 23. 吊:1、凭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2、慰问(人皆吊之) 24. 度:1、dúo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 2、渡过、越过(关山度若飞) 25. 端:1、画幅的右端(左手执卷端) 2、正、端正(其人视端容寂) 26. 恶:1、怎么(恶能无纪) 2、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27. 发:1、行动、发动(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2、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3、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间) 4、征发(发闾左?m戍渔阳九百人) 5、开放(野芳发而幽香 ) 6、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7、fā,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8. 凡:1、凡是(则凡数州之土壤) 2、总共(凡三往) 29. 方:1、见方(方七百里)2、长方形(方以长)3、当……时候(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30. 分:fēn 1、划分,分开.(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2、分配,分给.(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3、长度单位.(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4、fèn,职分,本分.(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31. 奉:1、通“俸”侍奉(为妻妾之奉) 2、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难之间) 3、供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2. 否:1、同“不”没有(尊君在否) 2、恶、坏(陟罚臧否) 33. 夫:1、那(予观夫巴陵胜状) 2、fú,句首发语词(夫环而攻之/且夫人之学) 3、丈夫(夫?J声起/罗敷自有夫) 4、成年男子的通称,人(荷担者三夫) 34.扶:1、沿,顺着(便扶向路《桃花源记》) 2、搀扶(出郭向扶将《木兰词》) 35. 拂1、违背、阻碍(行拂乱其所为) 2、同“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士) 3、轻轻擦过(以手拂之) 36. 福:1、赐福、保佑(神弗福也) 2、好事、有福之事(此何遽不为福乎) 37. 富:1、富丽(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2、富有、充足,有许多(家富良马) 38. 更:1、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2、进而(醉则更相枕以卧) 3、互相(更相庆) 4、再、又(更上一层楼) 5、更加(举杯销愁愁更愁) 39. 苟:1、如果(苟富贵/苟慕义强仁) 2、苟且(故不为苟得/苟全性命于乱世) 3、且、或许,表希望(苟无饥渴) 40. 固:1、本来(固众人《伤仲永》) 2、顽固、固执(汝心之固《愚公移山》)3、一定、必定(而戍死者固十六七)4、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5、安守,固守(君子固穷……) 41. 故:1、旧的,原来的(温故而。
2023-08-02 23:59:401

反应被冤枉但无所谓的诗句

1. 关于被冤枉的诗句 2. 关于冤枉的诗句 3. 关于无所谓的诗句 关于被冤枉的诗句 1.描写被冤枉的诗句 1、《离骚》先秦:屈原 原文: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译文:怨就怨楚王这样糊涂啊,他始终不体察别人心情。那些女人妒忌我的丰姿,造谣诬蔑说我妖艳好淫。 2、《屈原列传》两汉:司马迁 原文: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译文:诚信却被怀疑,忠实却被诽谤,能够没有怨恨吗?屈原之所以写《离骚》,其原因大概是从怨愤引起的。 3、《狱箴》唐代:张说 原文: 匹妇含怨,三年亢阳,匹夫结愤,六月飞霜。 译文:这位妇人因为含怨而死,所以天下三年大旱,这位男子结愤而死,在六月天就下起雪来。 4、《秦吉了-哀冤民也》唐代:白居易 原文: 岂不见鸡燕之冤苦。吾闻凤凰百鸟主, 尔竟不为凤凰之前致一言,安用噪噪闲言语。 译文:没有看见鸡和燕鸟喊冤,我听说凤凰是百鸟之主,你却不去向凤凰致言,就不要在这噪噪闲言语。 5、《河套冤》清代:尤侗 原文: 将军横尸何足言,宰相骈首宁无冤? 君莫哭,君不见金牌召后风波狱。 译文:将军横尸沙场说了什么,宰相怎么知道没有冤。你不要哭泣,你不见金牌召后的一场牢狱风波。 2.关于被冤枉感到委屈的古诗 行 路 难①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②,玉盘珍羞直万钱③。 停杯投箸不能食④,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⑤。 闲来垂钓碧溪上⑥,忽复乘舟梦日边⑦。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⑧,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⑨,直挂云帆济沧海⑩。 [注释] ①行路难:乐府歌辞之一。原诗有三首,这是第一首。 ②金樽(zūn):金酒杯。斗(dǒu)十千:一斗酒值十千钱。 ③玉盘:玉制的盘子。珍羞:精美的食品。羞:同“馐”。直:同“值”。 ④箸(zhù):筷子。 ⑤太行(háng)山名,位于山西河北交界处。 ⑥垂钓碧溪: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吕尚(姜太公)曾在渭水边垂钓,后来遇到周文王,被重用。 ⑦乘舟梦日边:传说伊尹在受成汤重用前,曾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旁边。 ⑧歧路:叉路。 ⑨长风破浪:比喻远大抱负得以实现。 ⑩云帆:像白云一样的船帆。济:渡过。沧海:大海。 [解说] 前四句写面对美酒佳肴,“停杯投箸不能食”的苦闷心情。五六两句揭示自己虽然竭尽全力寻找出路,但阻碍重重,好像到处被冰雪隔绝。七八两句引用典故,表示自己仍期望能像吕尚、伊尹那样受到君王的重用。接下来四个短句,抒发了自己在寻求人生道路上的迷惘而急切的心情。最后两句表达作者决心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实现远大抱负的信心。全诗感情跌荡起伏,感人至深。 3.关于冤枉的诗句 《九章之五 怀沙》 年代: 先秦 作者: 屈原 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 伤怀永哀兮,汩徂南土。 眴兮杳杳,孔静幽默。 郁结纡轸兮,离慜而长鞠。 抚情效志兮,【冤屈而自抑】。 刓方以为圜兮,常度未替。 易初本迪兮,君子所鄙。 章画志墨兮,前图未改。 内厚质正兮,大人所盛。 巧倕不斲兮,孰察其拨正。 玄文处幽兮,蒙瞍谓之不章; 离娄微睇兮,瞽以为无明。 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 凤皇在笯兮,鸡鹜翔舞。 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 夫惟党人之鄙固兮,羌不知余之所臧。 任重载盛兮,陷滞而不济。 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 邑犬之群吠兮,吠所怪也。 非俊疑杰兮,固庸态也。 文质疏内兮,众不知余之异采。 材朴委积兮,莫知余之所有。 重仁袭义兮,谨厚以为丰。 重华不可遌兮,孰知余之从容! 古固有不并兮,岂知其何故也? 汤禹久远兮,邈而不可慕也? 惩违改忿兮,抑心而自强。 离慜而不迁兮,愿志之有像。 进路北次兮,日昧昧其将暮。 舒忧娱哀兮,限之以大故。 乱曰:浩浩沅湘,分流汩兮。 修路幽蔽,道远忽兮。 怀质抱情,独无匹兮。 伯乐既没,骥焉程兮。 民生禀命,各有所错兮。 定心广志,余何所畏惧兮? 曾伤爰哀,永叹喟兮。 世浑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 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 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 4.关于不被信任冤枉的古诗词 【1】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屈原《离骚》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语出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屈原列传》 【3】匹夫结愤,六月飞霜.《狱箴》唐·张说 【4】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浮云为我阴,悲风为我旋,三桩儿誓愿明提遍.婆婆也,直等待雪飞六月,亢旱三年呵,〔唱〕那其间才把你个屈死的冤魂这窦娥显.《窦娥冤》关汉卿关于冤枉的诗句 1. 描写被冤枉的诗句 1、《离骚》先秦:屈原 原文: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译文:怨就怨楚王这样糊涂啊,他始终不体察别人心情。那些女人妒忌我的丰姿,造谣诬蔑说我妖艳好淫。 2、《屈原列传》两汉:司马迁 原文: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译文:诚信却被怀疑,忠实却被诽谤,能够没有怨恨吗?屈原之所以写《离骚》,其原因大概是从怨愤引起的。 3、《狱箴》唐代:张说 原文: 匹妇含怨,三年亢阳,匹夫结愤,六月飞霜。 译文:这位妇人因为含怨而死,所以天下三年大旱,这位男子结愤而死,在六月天就下起雪来。 4、《秦吉了-哀冤民也》唐代:白居易 原文: 岂不见鸡燕之冤苦。吾闻凤凰百鸟主, 尔竟不为凤凰之前致一言,安用噪噪闲言语。 译文:没有看见鸡和燕鸟喊冤,我听说凤凰是百鸟之主,你却不去向凤凰致言,就不要在这噪噪闲言语。 5、《河套冤》清代:尤侗 原文: 将军横尸何足言,宰相骈首宁无冤? 君莫哭,君不见金牌召后风波狱。 译文:将军横尸沙场说了什么,宰相怎么知道没有冤。你不要哭泣,你不见金牌召后的一场牢狱风波。 2. 形容冤枉的句子 1. 别人冤枉你,如果你是对的,时间会证明你;如果你是错的,时间也证明不了你对。 2. 我被戳中痛处从来不会辩解,只有被冤枉的时候才会发怒,而大多数人对我的了解则正好相反。 3. 我就像个哑巴,吃了黄莲有苦说不出。 4. 委屈不是被人冤枉,真正的委屈是被人冤枉了还不能说,连情绪都不能有。 5. 无论谁都难免被人冤枉的,同样也难免有冤枉别人的时候。 6. 有的时候我们常常埋怨自己命运多舛,殊不知任何的坎坷都是成长不可分离的一环。不是他人冤枉了你,而是自己给了别人那么做的机会。 7. 可我只想老实地活着,也有麻烦会跑到自己的身上,甚至是天大的冤枉。 8. 被打被骂又如何,亲人冤枉误会你又如何,朋友抛弃离开你又如何,反正这是我自己的事,自找的,我固执,我坚持! 3. 形容冤枉的诗句 【1】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屈原《离骚》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语出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屈原列传》 【3】匹夫结愤,六月飞霜.《狱箴》唐·张说 【4】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4. 关于冤枉的诗句 《九章之五 怀沙》 年代: 先秦 作者: 屈原 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 伤怀永哀兮,汩徂南土。 眴兮杳杳,孔静幽默。 郁结纡轸兮,离慜而长鞠。 抚情效志兮,【冤屈而自抑】。 刓方以为圜兮,常度未替。 易初本迪兮,君子所鄙。 章画志墨兮,前图未改。 内厚质正兮,大人所盛。 巧倕不斲兮,孰察其拨正。 玄文处幽兮,蒙瞍谓之不章; 离娄微睇兮,瞽以为无明。 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 凤皇在笯兮,鸡鹜翔舞。 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 夫惟党人之鄙固兮,羌不知余之所臧。 任重载盛兮,陷滞而不济。 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 邑犬之群吠兮,吠所怪也。 非俊疑杰兮,固庸态也。 文质疏内兮,众不知余之异采。 材朴委积兮,莫知余之所有。 重仁袭义兮,谨厚以为丰。 重华不可遌兮,孰知余之从容! 古固有不并兮,岂知其何故也? 汤禹久远兮,邈而不可慕也? 惩违改忿兮,抑心而自强。 离慜而不迁兮,愿志之有像。 进路北次兮,日昧昧其将暮。 舒忧娱哀兮,限之以大故。 乱曰:浩浩沅湘,分流汩兮。 修路幽蔽,道远忽兮。 怀质抱情,独无匹兮。 伯乐既没,骥焉程兮。 民生禀命,各有所错兮。 定心广志,余何所畏惧兮? 曾伤爰哀,永叹喟兮。 世浑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 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 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 5. 表达冤枉的诗句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 伤怀永哀兮,汩徂南土。眴兮杳杳,孔静幽默。 郁结纡轸兮,离慜而长鞠。抚情效志兮,冤屈而自抑。 刓方以为圜兮,常度未替。易初本迪兮,君子所鄙。 章画志墨兮,前图未改。内厚质正兮,大人所盛。 巧倕不斲兮,孰察其拨正。玄文处幽兮,蒙瞍谓之不章;离娄微睇兮,瞽以为无明。 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凤皇在笯兮,鸡鹜翔舞。 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夫惟党人之鄙固兮,羌不知余之所臧。 任重载盛兮,陷滞而不济。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 邑犬之群吠兮,吠所怪也。非俊疑杰兮,固庸态也。 文质疏内兮,众不知余之异采。材朴委积兮,莫知余之所有。 重仁袭义兮,谨厚以为丰。重华不可遌兮,孰知余之从容!古固有不并兮,岂知其何故也?汤禹久远兮,邈而不可慕也?惩违改忿兮,抑心而自强。 离慜而不迁兮,愿志之有像。进路北次兮,日昧昧其将暮。 舒忧娱哀兮,限之以大故。乱曰:浩浩沅湘,分流汩兮。 修路幽蔽,道远忽兮。怀质抱情,独无匹兮。 伯乐既没,骥焉程兮。民生禀命,各有所错兮。 定心广志,余何所畏惧兮?曾伤爰哀,永叹喟兮。世浑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 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关于无所谓的诗句 1. 形容无所谓的句子 1、你只能折腾到在乎你的人,对于不在乎你的人,忘记了你的人,你的所作所为根本起不了任何作用 2、这个世界,看你笑话的人,永远比在乎你的多。 4、被特别在乎的人忽略,会很难过。而更难过的是,你还要装作不在乎。 5、人们不解释的原因是根本不在乎对方的想法。无关重要的人,对无关重要的事儿有点误会,有什么关系。你信也好,不信也好。都于当事人生活无任何影响,何劳解释。 7、背叛伤害不了你,能伤你的,是你太在乎。分手伤害不了你,能伤你的,是回忆。无疾而终的恋情伤害不了你,能伤你的,是希望。你总以为是感情伤害了你,其实伤到你的人,永远是自己。所以,做人最高的境界,不是全心全意去爱,而是过好自己的人生,让别人来死缠烂打吧。 9、别为小小的委屈难过,人生在世,注定要受许多委屈。要使自己的生命获得极值,就不能太在乎委屈,不能让它们左右你的情绪,干扰你的生活。学会一笑置之,超然待之,懂得隐忍,懂得原谅,让自己在宽容中壮大。 2. 表示无所谓的诗句有哪些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手持山海经,头戴漉酒巾.兴逐孤云外,心随还鸟泯.---《咏陶渊明》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赠孟浩然》 高吟大醉三千首,留著人间伴月明. 风骨神仙籍里人,诗狂酒圣且平生.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不以为意_成语解释 【拼音】:bù yǐ wéi yì 【释义】: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对事抱轻视态度。 【出处】:《三国志·吴书·陆凯传》:“定大恨凯,思中伤之,凯终不以为意,乃心公家,义形于色,表疏皆指事不饰,忠恳内发。”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秦太上君寺》:“临淄官徒有在京邑,闻怀砖慕势,咸共耻之,唯崔孝忠一人不以为意。” 不以为然_成语解释 【拼音】:bù yǐ wéi rán 【释义】:然:是,对。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出处】:宋·苏轼《再乞罢详定役法状》:“右臣先曾奏论前衙一役,只当招募,不当定差,执政不以为然。” 漠不关心_成语解释 【拼音】:mò bù guān xīn 【释义】:漠:冷淡。态度冷淡,毫不关心。 【出处】:叶圣陶《英文教授》:“好比看古代或是异国的故事,漠不关心。” 【例句】:对别人~的人;也不会得到别人的关心。 心不在焉 【解释】心思不在这里。指思想不集中。 【出处】《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视而不见 【解释】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也指不理睬,看见了当作没看见。 【出处】《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充耳不闻 【解释】充:塞住。塞住耳朵不听。形容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 【出处】《诗经·邶风·旄丘》:“叔兮伯兮,褎如充耳。”
2023-08-02 23:59:471

如何用文言文回应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如何用文言文回应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一人清醒着,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是清澈纯净的(不同流合污)。
2023-08-02 23:59:541

翻译“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见信而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

大概意思是 屈原这个人很正直很正义,竭忠尽智的效忠他的君主,奸佞的人离间他,可以算是用到了极端的办法。忠信的人被诽谤和怀疑,能不哀怨么?屈原写的 离骚,完全是抱怨他的经历罢了。
2023-08-03 00:00:044

翻译“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见信而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

大概意思是 屈原这个人很正直很正义,竭忠尽智的效忠他的君主,奸佞的人离间他,可以算是用到了极端的办法。忠信的人被诽谤和怀疑,能不哀怨么?屈原写的 离骚,完全是抱怨他的经历罢了。
2023-08-03 00:00:394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原文及翻译

白话译文屈原名平,与楚国的王族同姓。他曾担任楚怀王的左徒。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习外交应对辞令。对内与怀王谋划商议国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上官大夫和他官位相等,想争得怀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怀王让屈原制订法令,屈原起草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见了想要更改它,屈原不同意,他就在怀王面前谗毁屈原说:“大王叫屈原制订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项法令发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做的。”怀王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屈原痛心怀王不能听信忠言,明辨是非,被谗言和谄媚之辞蒙蔽了聪明才智,让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的人,端方正直的君子则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愁苦闷,写下了《离骚》。“离骚”,就是离忧的意思。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于困境就会追念本原,所以到了极其劳苦疲倦的时候,没有不叫天的;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叫父母的。屈原行为正直,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辅助君主,谗邪的小人来离间他,可以说到了困境了。诚信却被怀疑,忠实却被诽谤,能够没有怨恨吗?屈原之所以写《离骚》,就是由怨恨引起的。《国风》虽然多写男女爱情,但不过分。《小雅》虽然多讥讽指责,但并不宣扬作乱。像《离骚》,可以说是兼有二者的特点了。它对远古称道帝喾,近世称述齐桓公,中古称述商汤和周武王,用来讽刺当时的政事。阐明道德的广阔崇高,国家治乱兴亡的道理,无不完全表现出来。他的文笔简约,词意精微,他的志趣高洁,行为廉正。文章说到的虽然细小,但意义却非常重大,列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含义却十分深远。由于志趣高洁,所以文章中多用香花芳草作比喻,由于行为廉正,所以到死也不为奸邪势力所容。他独自远离污泥浊水之中,像蝉脱壳一样摆脱浊秽,浮游在尘世之外,不受浊世的玷辱,保持皎洁的品质,出污泥而不染。可以推断,屈原的志向,即使和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屈原已被罢免。后来秦国准备攻打齐国,齐国和楚国结成合纵联盟互相亲善。秦惠王对此担忧。就派张仪假装脱离秦国,用厚礼和信物呈献给楚王,对怀王说:“秦国非常憎恨齐国,齐国与楚国却合纵相亲,如果楚国确实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上商、於之间的六百里土地。”楚怀王起了贪心,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然后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张仪抵赖说:“我和楚王约定的只是六里,没有听说过六百里。”楚国使者愤怒地离开秦国,回去报告怀王。怀王发怒,大规模出动军队去讨伐秦国。秦国发兵反击,在丹水和淅水一带大破楚军,杀了八万人,俘虏了楚国的大将屈匄,于是夺取了楚国的汉中一带。怀王又发动全国的兵力,深入秦地攻打秦国,交战于蓝田。魏国听到这一情况,袭击楚国一直打到邓地。楚军恐惧,从秦国撤退。齐国终于因为怀恨楚国,不来援救,楚国处境极端困窘。第二年,秦国割汉中之地与楚国讲和。楚王说:“我不愿得到土地,只希望得到张仪就甘心了。”张仪听说后,就说:“用一个张仪来抵当汉中地方,我请求到楚国去。”到了楚国,他又用丰厚的礼品贿赂当权的大臣靳尚,通过他在怀王宠姬郑袖面前编造了一套谎话。怀王竟然听信郑袖,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原已被疏远,不在朝中任职,出使在齐国,回来后,劝谏怀王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很后悔,派人追张仪,已经来不及了。后来,各国诸侯联合攻打楚国,大败楚军,杀了楚国将领唐昧。这时秦昭王与楚国通婚,要求和怀王会面。怀王想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信任,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去,说:“怎么可以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怀王终于前往。一进入武关,秦国的伏兵就截断了他的后路,于是扣留怀王,强求割让土地。怀王很愤怒,不听秦国的要挟。他逃往赵国,赵国不肯接纳。只好又到秦国,最后死在秦国,尸体运回楚国安葬。怀王的长子顷襄王即位,任用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楚国人都抱怨子兰,因为他劝怀王入秦而最终未能回来。屈原也为此怨恨子兰,虽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恋着楚国,心里挂念着怀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他希望国君总有一天醒悟,世俗总有一天改变。屈原关怀君王,想振兴国家,而且反覆考虑这一问题,在他每一篇作品中,都再三表现出来。然而终于无可奈何,所以不能够返回朝廷。由此可以看出怀王始终没有觉悟啊。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而圣明君主治理好国家的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这是因为所谓忠臣并不忠,所谓贤臣并不贤。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为天下人所耻笑。这是不了解人的祸害。《易经》说:“井淘干净了,还没有人喝井里的水,使我心里难过,因为井水是供人汲取饮用的。君王贤明,天下人都能得福。”君王不贤明,难道还谈得上福吗!令尹子兰得知屈原怨恨他,非常愤怒,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就放逐了屈原。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身体干瘦。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圣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因此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死了以后,楚国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都爱好文学,而以善作赋被人称赞。但他们都效法屈原辞令委婉含蓄的一面,始终不敢直言进谏。在这以后,楚国一天天削弱,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灭掉。自从屈原自沉汨罗江后一百多年,汉代有个贾谊,担任长沙王的太傅。路过湘水时,写了文章来凭吊屈原。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在十八岁时就因诵读诗书会写文章而闻名当地。吴廷尉担任河南郡守时,听说贾谊才学优异,就把他召到衙门任职,并非常器重。汉文帝刚即位时,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卓著,为全国第一,而且和李斯同乡,又曾向李斯学习过,于是就征召他担任廷尉。吴廷尉就推荐贾谊年轻有才,能精通诸子百家的学问。这样,汉文帝就征召贾谊,让他担任博士之职。当时贾谊二十有余,在博士中最为年轻。每次文帝下令让博士们讨论一些问题,那些年长的老先生们都无话可说,而贾谊却能一一回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博士们都认为贾生才能杰出,无与伦比。汉文帝也非常喜欢他,对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内就升任太中大夫。贾谊认为从西汉建立到汉文帝时已有二十多年了,天下太平,正是应该改正历法、变易服色、订立制度、决定官名、振兴礼乐的时候,于是他草拟了各种仪法,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创设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汉文帝刚刚即位,谦虚退让而来不及实行。但此后各项法令的更改,以及诸侯必须到封地去上任等事,这都是贾谊的主张。于是汉文帝就和大臣们商议,想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之职。而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妒他,就诽谤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纪轻而学识浅,只想独揽大权,把政事弄得一团糟。”此后,汉文帝于是就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任命他为长沙王太傅。贾谊向文帝告辞之后,前往长沙赴任,他听说长沙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自认为寿命不会很长,又是因为被贬至此,内心非常不愉快。在渡湘水的时候,写下一篇辞赋来凭吊屈原,赋文这样说:我恭奉天子诏命,带罪来到长沙任职。曾听说过屈原啊,是自沉汨罗江而长逝。今天我来到湘江边上,托江水来敬吊先生的英灵。遭遇纷乱无常的社会,才逼得您自杀失去生命。啊呀,太令人悲伤啦!正赶上那不幸的年代。鸾凤潜伏隐藏,鸱枭却自在翱翔。不才之人尊贵显赫,阿谀奉承之辈得志猖狂;圣贤都不能顺随行事啊,方正的人反屈居下位。世人竟称伯夷贪婪,盗跖廉洁;莫邪宝剑太钝,铅刀反而是利刃。唉呀呀!先生您真是太不幸了,平白遭此横祸!丢弃了周代传国的无价鼎,反把破瓠当奇货。驾着疲惫的老牛和跛驴,却让骏马垂着两耳拉盐车。好端端的礼帽当鞋垫,这样的日子怎能长?哎呀,真苦了屈先生,唯您遭受这飞来祸!尾声:算了吧!既然国人不了解我,抑郁不快又能和谁诉说?凤凰高飞远离去,本应如此自引退。效法神龙隐渊底,深藏避祸自爱惜。韬光晦迹来隐处,岂能与蚂蚁、水蛭、蚯蚓为邻居?圣人品德最可贵,远离浊世而自隐匿。若是良马可拴系,怎说异于犬羊类!世态纷乱遭此祸,先生自己也有责。游历九州任择君,何必对故都恋恋不舍?凤凰飞翔千仞上,看到有德之君才下来栖止。一旦发现危险兆,振翅高飞远离去。狭小污浊的小水坑,怎能容得下吞舟大鱼?横绝江湖的大鱼,最终还要受制于蝼蚁。贾谊在担任长沙王太傅的第三年,一次有一支鸮鸟飞进他的住宅,停在了座位旁边。楚国人把鸮叫做“服”。贾谊原来就是因被贬来到长沙,而长沙又地势低洼,气候潮湿,所以自认为寿命不长,悲痛伤感,就写下了一篇赋来自我安慰。赋文写道:丁卯年四月初夏,庚子日太阳西斜的时分,有一支猫头鹰飞进我的住所,它在座位旁边停下,样子是那样的自在安闲。奇怪之鸟进我家,私下疑怪是为啥。打开卦书来占卜,上面载有这样的话,“野鸟飞入住舍呀,主人将会离开家”。请问鵩鸟啊,“我离开这里将去何方?是吉,就请告我;是凶,也请告我是什么祸殃。生死迟速有定数啊,请把期限对我说端详。”鵩鸟听罢长叹息,抬头振翅已会意。鵩嘴巴不能说话,请以意相示自推度。天地万物长变化,本来无有终止时。如涡流旋转,反复循环。外形内气转化相续,演变如蝉蜕化一般。其道理深微无穷,言语哪能说得周遍。祸当中傍倚着福,福当中也埋藏着祸。忧和喜同聚一起,吉和凶同在一个领域。当年吴国是何等的强大,但吴王夫差却以此而败亡。越国败处会稽,勾践以此称霸于世。李斯游秦顺利成功,却终于遭受五刑。傅说原为一刑徒,后来却成武丁相。祸对于福来说,与绳索互相缠绕有什么不同?天命无法详解说,谁能预知它的究竟?水成激流来势猛,箭遇强力射得远。万物循环往复长激荡,运动之中相互起变化。云升雨降多反复,错综变幻何纷繁。天地运转造万物,漫无边际何浩瀚。天道高深不可预测,凡人思虑难以谋算。生死的迟早都由命,谁能知其到来时?何况天地为巨炉,自然本为司炉工。阴阳运转是炉炭,世间万物皆为铜。其中聚散或生灭,哪有常规可寻踪?错综复杂多变化,未曾见过有极终。成人亦为偶然事,不足珍爱慕长生。纵然死去化异物,又何足忧虑心胆惊!小智之人顾自己,鄙薄外物重己身。通人达观何大度,死生祸福无不宜。贪夫为财赔性命,烈士为名忘死生。喜好虚名者为权势而死,平民百姓又怕死贪生。而被名利所诱惑、被贫贱所逼迫的人,为了钻营而奔走西东。而道德修养极高的人,不被物欲所屈服,对千百万化的事物等量齐观。愚夫被俗累羁绊,拘束得如囚徒一般。有至德的人能遗世弃俗,只与大道同存在。天下众人迷惑不解,爱憎之情积满胸臆。有真德的人恬淡无为,独和大道同生息。舍弃智慧忘形骸,超然物外不知有己。在那空旷恍惚的境界里,和大道一起共翱翔。乘着流水任意行,碰上小洲就停止。将身躯托付给命运,不把它看作私有之体。活着如同寄于世,死了是长休息。内心宁静就如无波的深渊,浮游就如不系缆绳的小舟。不因活着重已命,修养空灵之性不拘泥。至德之人无俗累,乐天知命复何忧!鸡毛蒜皮区区小事,哪里值得忧虑生疑!一年多之后,贾谊被召回京城拜见皇帝。当时汉文帝正坐在宣室,接受神的降福保佑。因文帝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也就乘机周详地讲述了所以会有鬼神之事的种种情形。到半夜时分,文帝已听得很入神,不知不觉地在座席上总往贾谊身边移动。听完之后,文帝慨叹道:“我好长时间没见贾谊了,自认为能超过他,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过了不久,文帝任命贾谊为粱怀王太傅。粱怀王是汉文帝的小儿子,受文帝宠爱,又喜欢读书,因此才让贾谊当他老师。汉文帝又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都为列候。贾谊劝谏,认为国家祸患的兴起就要从这里开始了。贾谊又多次上疏皇帝,说有的诸侯封地太多,甚至多达几郡之地,和古代的制度不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但是汉文帝不肯听从。几年之后,粱怀王因骑马不慎,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没有留下后代。贾谊认为这是自己作太傅没有尽到责任,非常伤心,哭泣了一年多,也死去了。死的时候年仅三十三岁。后来汉文帝去世,汉武帝即位,提拔贾谊的两个孙子任郡守。其中贾嘉最为好学,继承了贾谊的家业,曾和我有过书信往来。到汉昭帝时,他担任九卿之职。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悲伤。到长沙,经过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尝不流下眼泪,追怀他的为人。看到贾谊凭吊他的文章,文中又责怪屈原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却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读了《鵩鸟赋》,把生和死等同看待,把弃官和得官等闲视之,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失落什么了。
2023-08-03 00:01:053

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但他独守清醒,更不同流合污,最终自投汨罗,甘赴湘江。史迁竭忠尽智,反受宫刑

有关逆境的议论文第一篇:逆境“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大量的历史事实证明,没有谁的人生能够坦荡无阻;身遭残酷腐刑的司马迁忍辱负重地坚强活了下来,并着成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煌煌巨作《史记》他是逆境造就人才的。他的事迹依然被后世所铭记;音乐巨人贝多芬先天性残疾,面临着常人无法想像的痛苦,却没有怨天尤人,他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是逆境,让一位音乐大家横空出世,才有不朽的作品流芳百世;是逆境,才不会让他颓废,而是用与命运抗争的勇气战胜恶魔,成就人生。从自动生活在“簪缨之族,花柳繁华节,富贵温柔乡”到“瓦灶绳床,举家食粥酒常赊”曹雪芹历史生活沧桑,深感世态炎凉,也正是因为这样,他才会婵情竭虑,奋笔疾书地创了中国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他“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倾注了毕生心血,在逆境中铸就辉煌。可见,面对逆境,丧失奋斗勇气和决心的人只能是苦苦呻吟,怨天尤人,不知道怎么脱离困境,只有扼住命运咽喉的人,只有在逆境中不屈服的人,才能使生命绽放光彩。朔风凛冽,他与冷月相伴,北风呼啸,终吹不灭对大汉的忠诚,北顾中原,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心灵深处,用十九年的光阴诠释了真于忠永恒。胡笳幽怨,他与孤为伍,仰望大漠飞雪,冰冻万里,将“荣华富贵,千斤封侯”的许诺抛清脑后,地窖冰冷,饥寒交迫,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咽下,忍受着饥饿,浑身沸腾的血却坚持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即使环境如何艰难,厄运多么可怕,精忠报国。冰雪飘零,他用至情婢晓的佳肴美酒的铮铮傲骨敲响千古绝唱。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睿智和坚强,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他那光秃秃的节升华成一段千古绝唱,书写了一段千古清奇。好一个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岭的铁血男儿,在朔漠中塑造民族形象,他用不屈的坚强谱写胜任的秩歌。好一个逆境中的英雄,面对种种屈辱和威逼利诱,没有向命运屈服,忍受着困苦的折磨,用奋斗与努力塑造了一个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形象。面对逆境,聪明的人把它当成人生的一笔宝贵的财富,学会在逆境中磨难,于是才有歌而不泪,舞而不的苏武,我明白了。在逆境与顺境之间,我们不做幸运儿,在奋进与颓废之间,我们仍旧英姿相抗,那行于枯草遍野的朔漠且行且歌的苏武作了最好的回答:逆境铸就人才。第二篇:逆境漫漫的人生旅途中,总会有或隐或现的坎坷,亦为逆境。一生的经历似一段在静动不定、难以预料的汪洋,从此岸(生命的启程)到亦远亦近的彼岸(生命的终结),这样的航程。在这一处的海港,纵是风平浪静,沉寂恍如隔世,可却难料谁知下一处不会是彤云密布,风云卷地。寂静的时候可能还可以独当一面,狂风骤雨的时候还经得住坎坷的侵蚀吗?在面对逆境的困惑还能淡定无惧吗?当狂风在你耳边呼啸时,你只当它微风拂面;当暴雨在你眼前倾泻时,你只当它屋檐滴水;当闪电在你头顶肆虐时,你只当它萤火流逝。当逆境在你身处摧残时,你只当它完美前奏。逆境挑战着你的未来,在胜利的巅峰为你而创造着专属你的奇迹;磨砺锻造着你的唯美的事迹,成就着绝对的荣誉。逆境是那湍急的水流,虽然是危险万分,但也是惟一通往胜利的道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得到胜利的光芒,而逆境不妨把它看做对每个渴望得到胜利的挑战者的历练或是考验。不管是如何令人绝望的逆境,只要微笑着走向逆境,无论它以什么方式回敬,它会报以平坦吗——相信可能吧!无论它是以什么态度回敬,它会报以加倍的困惑吗——也不要去抱怨!它会报以崎岖吗?它会以幸福吗?它会报以不幸吗?它会报以雪霜吗?在逆境面前的,绝对不可以自己被自己打败。否者就陷入了领个更加无助的逆境。战胜了自己的内心恐惧,是一种理智的胜利;征服了自己的弱小,是一种人生的成熟。选择了奋斗,也就选择了坎坷。选择了胜利也就选择了逆境。人,决不能在逆境面前屈服。第三篇:我不怕逆境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他们不怕逆境,所以我也不怕逆境。“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句古语早已告诉人们:没有逆境就没有成功。然而,我曾经被逆境打败过。那天我们进行了英语考试,常常英语成绩处在前三名的我第一次得了第五名,自己原本存在的自豪感和骄傲感顿时烟消云散,看着同学们,我似乎感觉到他们在嘲笑我,我陷入了逆境。那时候,妈妈发现了我细微的差别,对我说了这样一句话:不要害怕逆境,冲过他,带给你的是光明。自从那以后我不再害怕逆境,我的成绩也开始提升。所以,不要惧怕逆境,逆境会造就你坚强的性格,逆境会带给你克服困难的勇气,逆境会成就你未来的梦想,我不怕逆境,我感谢逆境。在溺爱中成长的我们,只知道索取而不懂奉献。我们从小到大得到的都是父母的溺爱,想要什么父母就给什么,想做什么父母都不反对,我们是在父母的宠爱中长大的,在父母的掌心中只知道索取,所以我们不懂得奉献,没有为他人奉献的精神,当我们遇到挫折,就不知所措。因为我们没有上一堂必修课——逆境。在逆境中走过的孩子,才真正受得住挫折的考验,才真正懂得尊重一丝一缕的劳苦,才真正懂得去奉献。是,他们是幸运的,因为他们获得了人生最宝贵的财富,那就是逆境。逆境的背后是什么?——成功!逆境就是一首歌,我们应当静静地倾听;逆境就是一首诗,读懂它你会有更深的感触;逆境就是一面镜子,能让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自己;逆境就是是口井,即使你身陷其中,仰起头来也能看见一方希望的天空。第四篇:逆境是一把双刃剑逆境,就是指遇到困难与挫折的境地,用双刃剑来比喻它再合适不过了,因为它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有害的一面。逆境能成就人才。正如巴尔扎克所说的:逆境是天才的进身之所,信徒的洗礼之水,勇者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之渊。这句话告诉我们,逆境能锻炼人,磨砺人。纵览古今: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
2023-08-03 00:01:431

以下句子中"见"字的意义和用法

  ①承蒙见教,不胜感激(用在动词前,表示对我怎么样)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代词,第一人称,我)  ③复信未及,万望见谅(用在动词前,表示对我怎么样)  ④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看见)  “见”——一个易被忽略的虚词  李保国  对于“之”、“乎”、“者”、“也”的用法,大家并不陌生,作虚词使用的“见”,在中学语文教材里不多见,易被师生忽略。现将其用法进行归类。  第一,用于及物动词之前,有称代动作行为的受事者的作用(称代前置的宾语),而且句中要出现动作行为的施事者(主动者)。如:“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玉台新咏·孔雀东南飞》)——我当初回家时,府吏嘱咐我。“见丁宁”即“丁宁我”。又如:“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我生下来才六个月,父亲便丢下我死去。这里“见背”即“背我”。  第二,用在及物动词之前表被动,而句中不出现动作的施事者,相当于“被”。“被”是介词。如:“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想要(把和氏宝玉)给秦国,只怕秦国的十五座城不能得到,白白的被欺骗。“见欺”即“被欺”。又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史记·屈原列传》)——诚实却被怀疑,忠心反倒受到诽谤。“见疑”即“被怀疑”。  第三,有些句子中,“见”和“于”搭配起来使用,也表被动。但是起表被动作用的主要是“于”,“见”与“于”相照应。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我实在害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住赵王。又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我被见识广博的人笑话。  第四,“见”一方面表被动,另一方面指代自己,这种用法不多见。如:“事理如此,实为见诬。”(《晋书·太子遗妃书》)——事实、道理像这样,实际是我被诬陷。这里,“见诬”即“我被诬陷”。  第五,“见”还有“被认为”的意思。这种用法也很少见。如:“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韩非子·说难)——(被游说的人)要名声显赫,而你却用丰厚财利去劝说他,就会被认为你品节不高,并以地位低的人看待你,一定会遭到永远的抛弃。“见”即“被认为”。  第六,“见”与“教”、“怪”等词组合,构成固定结构,这时的“见”为助词,只是这种用法更为少见。如:“岳父见教的是。”(《儒林外史》)——岳父大人指教的对。“见教”即“指教”。  来源:《品 茗》
2023-08-03 00:01:511

熊克文言文答案

1. 文言文 熊克 字子复 翻译: 熊克字子复,建宁建阳人,是御史大夫熊博的后代。熊克出生时,曾有翠鸟飞临室内。熊克年幼时,显出天资俊秀,长大后,喜爱学习且善做文章,郡博士胡宪很器重他,说:“只要你坚持学习,将来必能以文章扬名。”熊克于绍兴年间(1131~1161)考中进士,初知绍兴府诸暨县,在任职期间,上司征赋颇急,许多县邑官府响应照办。而熊克则说“:我宁愿得罪上司也不忍心让百姓受苦。”上司派幕僚来巡查征赋情况,时逢久旱不雨,熊克哭泣着对幕僚说“:这难道是催租的日子吗?”朝廷使者芮辉行至诸暨,见到熊克后说:“我原来只知道你文章写得好,现在才知道你为官也很出色。”芮辉特上表举荐熊克,熊克因此得以入朝提辖文思院。 熊克曾将文章献给曾觌,曾觌又将其文介绍给孝宗,孝宗看后非常喜欢,并亲命熊克直学士院。宰相赵雄对此很惊异,并上奏说:“熊克作为一个小臣,未经荐举而轻得翰院之职,恐难服众论,请求朝廷对之加以考试,然后起用。”孝宗说:“可以。”于是以熊克为校书郎,累迁学士院权直。孝宗亲临选德殿对熊克说“:你起草诰文,工整有体,这样朕就可安闲放心了。” 熊克知道自己为皇帝所器重,因而多次上奏提出自己的政见和主张。他曾在奏章中说:“金朝虽与我签订了和约,但这决不能保证其将来能始终信守,因此,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应当以和为守,以守为攻。在和好之时,做备守之计。边备如果充实,金人万一猖獗,其阴谋也难得逞,即使其强与我过不去,责任亦不在我方。今日边防之守,重点应放在淮东。因为金人如果进犯淮西,须负粮而行,其势必难;而如果进犯淮东,其粮船可顺河而下,就会有助于其攻势的发展。防守淮河之策,当以垦田、修堰、训练民兵为急务。援助淮东之策,首先应当考虑在江阴附近建置水军,势必引起敌人的怀疑与警觉,应当假托一个名义,即海道乃商贾之要路,因多有抢夺事件发生,故需置一巡检警督之,然后,每年渐增兵力,不出十年,便可悄然成立一水军了。中兴之际,不必担心兵不可用,而是操心将权难收的问题。然现今主要的弊端在于:不是将领不可统驭,而是军情波动不稳。过去,诸大将抚护士卒如家人,擅自罢免一些将领的兵权,御前军主帅也是更换无常,凡军中..榷之利,原本是用以补养士卒的,现在都变成了贿赂之物,军中士兵能无怨尤吗?因此,圣上应该严戒将帅,不要放纵其聚敛贪欲之心。”孝宗看了熊克的奏章后,对其心志给予了嘉勉,并让他起草明堂敕书,熊克说“:两浙地区有饥荒,且有蝗灾,敕文中不宜有溢美之词。”孝宗表示同意,并赞扬其识体,拜熊克为起居郎兼直学士院,因别人议论,出知台州,任宫观官。 熊克博闻强记,学识深厚,一生中除喜爱著述外,别无其他嗜好。尤其喜爱钻研宋朝典章制度,遇人提问,必能对答如流。其家向来清俭,后来做官身贵也无改变。他所住的房子十分简陋,门前客人的车马停靠不下,所以,即使是朝官、郡守驾到,也只得先下车才进入门庭。熊克曾爱临川童子王克勤之才华,准备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可又缺少陪嫁品,后因起草文诰获赐金,才了却了一桩心愿,人们因此皆称道他的清介。熊克去世时七十三岁。 2. 《寒号虫》文言文的阅读答案 原文: 五台山有鸟,名寒号虫。四足,有肉翅。其粪即五灵脂。当盛暑时,文采绚烂,乃自鸣曰:“凤凰不如我!”比至深冬严寒之际,毛羽脱落,索然如鷇雏,遂自鸣曰:“得过且过!”(元·陶宗仪《辍耕录》) 译文:五台山上有一种鸟,名叫寒号虫。它有四只脚,一对肉翅,但不能飞。它的粪便就是古时用作行瘀的“五灵脂”。正当盛暑之时,它身披色彩灿烂的毛衣,于是自得其乐地叫道:“凤凰也比不上我!”到了深冬严寒时节,毛羽脱落,难看得像只小雏鸟,就自言自语地叫道:“能过下去就这样过下去。” 寓意:这则寓言告诫人们,那些不知天 高地厚的人要么对自己做人教导员高而盲目乐观;当碰壁之后,又对自己缺乏信心而盲目悲观。 3. 怪哉 文言文答案 这一传说见《太平广记》卷四七三引《东方朔传》。据说汉武帝在路上遇见这种虫,不认识是什么,就问东方朔。东方朔说,这种虫是秦朝冤死在牢狱里的老百姓的化身,是忧愁化成的,放在酒里就会溶解。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怪哉”的意思是“稀奇啊”。 汉武帝幸甘泉,驰道中有虫,赤色,头牙齿耳鼻尽具,观者莫识。帝乃使东方朔视之,还对曰:“此虫名怪哉。昔时拘系无辜,众庶悉怨,咸仰首叹曰:‘怪哉怪哉!"盖感动上天,愤所生也,故名怪哉。此地必秦之狱处。”即按地图,信如其言。上又曰:“何以去虫?”朔曰:“凡忧者,得酒而解,以酒灌之当消。”于是使人取虫置酒中,须臾糜散。 译文 汉武帝有一次到甘泉宫去,在路上看到一种虫子,是红色的,头、眼睛、牙齿、耳朵、鼻子都有,(但)随从都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于是)汉武帝就把东方朔叫来,叫他辨认,东方朔回答:“这虫名叫‘怪哉"。(因为)从前秦朝时关押无辜,平民百姓都愁怨不已,仰首叹息道:‘怪哉!怪哉!"百姓的叹息感动了上天,上天愤怒了,就生出了这种虫子,它名叫‘怪哉"。此地必定是秦朝的监狱所在地方。”武帝就叫人查对地图,果然(是这样)。武帝又问;“那怎么除去这种虫子呢?”东方朔回答:“凡是忧愁得酒就解,所以酒灌这种虫子,它就会消亡。”武帝叫人把虫放在酒中,一会儿,虫子果然靡散了。 4. 文言文:《崔枢》的阅读答案 简答题: 海外商人对崔枢提出什么要求? 为什么崔枢把珍珠放入棺材中? 官差为什么到毫州来追捕崔枢? 汴京的长官为什么想委任崔枢为官署中的佐助人员? 选择题: 选出下列句中划线的词与“荷君见顾,不以外夷见忽”中“见”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A.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B.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C. 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D.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客居汴半岁,与海贾同止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 B. 宝之至宝也,敢以奉君王必无人,臣愿奉壁往使 C. 今疾势不起,番人重土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D. 伺无人,置于柩中成益惊喜,掇置笼中 选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并勘珠所在”中“所”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 A.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B. 其巫,老女子也,已年七十。从弟子女十人所 C.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D.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汴帅王彦谟奇其节”中“奇”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成以其小,劣之 B.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C.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D. 斫其正,养其旁条 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崔枢安贫乐道,我行我素 B. 崔枢重信守诺,自律守法 C. 崔枢重义轻利,品德高洁 D. 崔枢不吝金玉,志行高尚 选择题: A B D A C 译文: 崔枢应举进士,在汴京寄居半年,与一位行商同住那里。那个行商得了病,病情已经很重。他对崔枢说:“感激您照顾我,不因我是外族人而轻视我。现在我的病看来是好不了啦,我们外族人重视土葬,倘若我死了您能安葬我吗?”崔枢答应了他的请求。(这时)行商说:我有一颗宝珠价值万钱。得到它,即使是滚烫的水、炽热的火,也敢去践踏。它是宝物中最珍贵的宝物,请允许我冒昧地把它赠送给您。”崔枢接受了宝珠,(心里) 说:“我不过是一个进士上,奔走于州邑间来养活自己,怎么能忽然收藏这样的奇异的宝物呢?”等到没人的时侯,崔枢就把宝珠放在棺材中,连同商人的遗体埋葬在田野里。 之后过了一年,崔枢行于毫州,听说有个外族人从南方来寻找她死去的丈夫,同时查问那颗宝珠的下落,向官府陈述,并且说宝珠一定被当时那个秀才崔枢所占有。于是官府派人到毫州来追捕崔枢。崔枢说:“假如墓穴不被盗墓人挖掘,宝珠一定不会落到别人手里。”于是打开棺材,得到了那颗宝珠。 汴京长官王彦谟对崔枢高洁的节操感到惊奇,想让他做为官署中佐助人员,崔枢不同意。第二年科举考试崔枢被录取,最终掌管选取文士的大权,并有为官清廉的美名。 5. 绳技文言文阅读答案 【原文】 唐开元年中,数敕赐州县大酺①。嘉兴县以百戏②,与监司③竞胜精技。监官属意尤切。所由直狱者语与狱中云:“党有诸戏劣于县司,我辈必当厚责。然我等但能一事稍可观者,即获财利,叹无能耳。”乃各相问,至于弄瓦缘木之技,皆推求招引。狱中有一囚笑谓所由曰:“某有拙技,限在拘系,不得略呈其事。”吏惊曰:“汝何所能?”囚曰:“吾解绳技。”吏曰:“必然,吾当为尔言之。”乃具以囚所能白于监主。主召问罪轻重,吏云:“此囚人所累,逋缗未纳,余无别事。”官曰:“绳技人常也,又何足异乎?”囚曰:“某所为者,与人稍殊。”官又问曰:“如何?”囚曰:“众人绳技,各系两头,然后于其上行立周旋。某只需一条绳,粗细如指,五十尺,不用系著,抛向空中,腾掷翻覆,则无所不为。”官大惊悦,且令收录。明日,吏领戏场。诸戏既作,次唤此人,令效绳技。遂捧一团绳,计百余尺,置诸地,将一头,手掷于空中,劲如笔。初抛三二丈,次四五丈,仰直如人牵之,众大惊异。后乃抛高二十余丈,仰空不见端绪。此人随绳手寻,身足离地,抛绳虚空,其势如鸟,旁飞远飏,望空而去。脱身行狴④,在此日焉。 【注释】 ①酺:指聚饮。古代国有喜庆,特赐臣民聚会饮酒。 ②百戏:古代杂技、乐舞表演的总称。秦汉时已盛行。 ③监司:有监察州县之权的地方长官的简称。 ④狴:传说中的兽名,因常画狴于狱门上,故用作牢狱的代称。 【译文】 唐玄宗开元年间,皇上多次下诏赐令各州县兴办大宴。嘉兴县令准备了杂耍,想和监司比赛谁的技艺更精湛。监狱官参加比赛的心情特别急切,当时监狱值班的告诉狱卒说:“倘若我们的杂耍比不过县里的,我们就要受到很重的责罚,如果能有一项比较好的,就能得到奖励。很遗憾,我们没有能行的。”他们互相询问,开始在狱中寻求能人。一些会弄点小玩意儿的人纷纷自荐。这时,狱中有一囚犯笑着说:“我有点拙技,可我现在拘押之中,不能略微施展来看。”狱吏惊奇地问:“你会什么技艺呢?”囚犯回答:“我会绳技。”狱吏说:“好吧,我去给你说说。”于是,狱吏就把这个囚犯的才能告诉了监司。监司问这个人的罪轻重如何,狱吏回答:“这人是受了别人的连累,是偷了点税,别的没什么。”狱官说:“绳技很多人会,有什么特别奇异的吗?”囚犯说:“我的绳技,和别人不一样。”狱官又问:“有什么不一样的?”囚犯说:“别人的绳技,都是系住绳的两头,然后站在绳子上面行走或是转圈。我只需用一条绳,像手指粗,五十尺长,不用系,扔向空中,腾跃翻飞,没有不能表演的动作。”狱官非常惊喜,叫把这人记下来。第二天,狱吏领囚犯到了戏场,别的节目已经开始表演了,后来才叫这人表演。只见这人拿着一百多尺长的绳团,放在地上,将一根绳头抛向空中,绳子笔直。开始时抛了两三丈,然后到四五丈。绳子很直,就像有人牵着似的,大家感到很惊奇。后来,竟抛到二十多丈,抬头看不到绳头,这人便手握绳子,身子离地。最后,他扔掉了绳子,在空中像鸟一样,越飞越高越远,向远处飞去。他就在那天借机逃出了监狱。 6. 王拱辰文言文阅读答案 译文供参考:王拱辰,字君贶,开封咸平人。 原名拱寿,十九岁时考取进士第一名,仁宗赐名“拱辰”。任怀州通判,直集贤院,历任盐铁判官、修起居注、知制诰。 庆历元年(1041)为翰林学士。 契丹使者刘六符曾对贾昌朝说“:一条界河有什么险要可言?乘一叶小舟就可以渡过来,将士们投下马鞭就可以填平。 或者,挖掉河堤,做十万个装满沙土的袋子放在上游,随时都可以打通道路。”仁宗将这一问题同拱辰讨论,拱辰说“:打仗总是要搞阴谋的。 对方果然能这么办,不应该告诉我们,这必然是在说大话。设置险阻保卫国家,先王就是这样干的,祖宗也是利用险要地形抵御敌人的。” 不久,契丹又派刘六符来,要求宋割让关南十县,并指责当年太宗伐燕是无理取闹,师出无名。全朝廷上下都不知该怎样对答才好。 拱辰说“:当年王师征河东,契丹既已同我们互通往来,却又袭击石岭关以支援河东反贼。太宗生气,于是回师伐契丹,怎能说没有道理?”于是写回书说:“先有石岭关的交锋,后来才有蓟门之役。” 契丹得到答复后,恢复了和好。仁宗高兴地对大臣们说“:若不是拱辰熟悉历史,还真难答复啊。” 拱辰又代理开封知府,任御史中丞。夏竦当上了枢密使,拱辰说:“夏竦主持西部边务时,没有什么建树,无功而还。 现在让他主持国家的两大最高军、政机构之一,怎样表率天下?”因而同皇帝当面争执,言辞激烈。皇帝没有想通,陡然起身,拱辰上前牵住他的衣角。 皇上最后听了他的话,夏竦离职。又说:“滕宗谅在庆州所作所为违背了法度,而仅仅降级调任虢守,恐怕以后边臣都会像他一样了。 应该施以重罚。”皇上没有听从,他就请假回家,请求降职降级。 于是皇上将滕宗谅调到岳州,命令拱辰继续负责原先的工作。拱辰拜见皇帝时,皇帝说“:你们这些参谋官,各陈己见就可以了,不要以为朝廷没有采纳你们的某一建议就是压制你们,而轻易地离职,沽名钓誉。 从今以后你们觉得应该说的,就尽量说出来,不要有所回避。” 僧绍宗以铸佛像为名欺骗老百姓,京城居民争相将金子投入炼炉中,后宫也出钱帮助他。 拱辰说“:西部连年派兵驻守,我们却将财费用于不该用的地方,这会导致军心动摇,引起民怨。”皇上就下令禁止了僧绍宗的这一活动。 苏舜钦在进奏院时宴请宾客,王益柔醉作《傲歌》,拱辰劝苏的下属鱼周询、刘元瑜举报这件事。结果苏、王被贬谪到远方,一起宴会的人都被驱逐到地方上去了。 当时执政大臣是杜衍、范仲淹,他们对传统规章制度多有改革,拱辰的朋友感到不安。舜钦、益柔都是范仲淹推荐提拔上来的,舜钦又是杜衍的女婿,因此,拱辰借这个机会搞翻了这批人,当时舆论很是瞧不起拱辰的为人。 后又以翰林学士身份代理三司使。因为推举富民郑旭不当,出任郑州知州,又先后迁任澶、瀛、并三州。 几年后归来,任学士承旨兼侍读。皇上在迩英阁存放《太玄经》和占卦用的蓍草,对拱辰说“:我常研读这些。 你也了解这些吗?”拱辰作了回答,并说:“希望陛下注意儒家的经典《六经》,再以记录历代兴衰盛亡的史书为辅助就够了,这些杂书不足以为学。” 至和三年(1056),重新任三司使。 出使契丹,与契丹主在混同江会面,一块儿饮宴钓鱼。契丹主每次钓到鱼,必定替拱辰斟酒,亲自弹奏琵琶助酒兴。 又对其丞相说:“这位是南朝的少年状元,考取翰林十五年了,因此我要特别厚待他。”回来后,御史赵扌卞认为他的行为不合礼制“:他日契丹使者如果以此为例来要求我们,我们又怎样拒绝呢?”湖南转运判官李章、潭州知州任颛贱价强买死商人的珠宝,罪行败露后被抓,拱辰将全部珠宝都贿赂给了后宫,赵扌卞也一并弹劾这件事。 改任宣徽北院使,赵扌卞说:“宣徽之职位,本来是给有功勋的人的,只有前任执政大臣和节度使才能获得此职位,拱辰怎么能污辱这一职务呢?”于是让他以端明殿学士身份知永兴军,先后主管泰、定二州、河南大名府,累官至吏部尚书。 神宗即位后,照资格拱辰应转任仆射,欧阳修以为仆射是宰相级别,不应按资排辈,只任命他为太子少保。 熙宁元年(1068),又召他回来任北院使。王安石任参知政事,讨厌他老同自己作对,趁两位宰相有事之机,赶他去管应天府。 八年(1075),入朝见皇帝,任中太一宫使。 元丰初年(1078),转任南院使,赐给他金方团带。 再次判大名,改任武安军节度使。三路长官编制老百姓的户籍建立保甲制度,天天招集百姓训导,禁令苛刻急躁,老百姓往往被逼去做盗匪。 郡县官隐瞒这些情况,不敢上报。拱辰毅然上书指责其弊端“:不仅仅老百姓的物质利益大受损害,而且耽误他们的务农时间,这是在用法律来迫使他们犯罪。 他们逐渐演化为大盗的征兆已经可以看出来了。纵然不能全部废除这些办法,也应该让那些最穷苦、承受能力最差的百姓免于受害,缓和一下形势。” 当权者指责拱辰抗拒新法,拱辰回答说:“这是老臣在尽忠报国啊。”接连上奏不停。 皇帝醒悟了,于是第五等户得以免受其害。 哲宗即位,迁任彰德节度,加封检校太师。 这年死去,终年七十四岁。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懿恪”。 7. 《香伯》的阅读答案 1.香伯有哪些“怪脾气”? 1、①一面作饼,一面骂人。 ②不接受别人的建议。 ③上门买饼必须电话预订,否则概不应酬。 ④代销他的香饼必须在同一天卖完。 ⑤厌恶、拒绝机械化做饼。 ⑥孤僻沉默。 2.第12段在文中起承上启下作用 3.第3段中加点词“俏皮”“跳舞”好在哪里? 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更加真切地表达出作者对香饼的喜爱之情。 4、对比与比喻的运用,突出了香伯的香饼质量无与伦比。 5、第3段和第11段描写内容基本相同,为什么这样写? 突出了香伯的香饼独具特色。 6、提示:香伯内心的坚守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在“我”的眼中,他虽然苍老无比,却又那么令人敬重。 7、提示:①掌握香伯做饼的全部工艺。②学习香伯的坚守精神。③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想方设法扩大再生产。④有意识地传承做饼工艺,塑造香饼文化。⑤改善生活质量,赢得幸福人生。
2023-08-03 00:02:111

崔龟从字玄告文言文答案

1. 求旧唐书崔龟从全文翻译 崔龟从,字玄告诉,清河人。 祖父璜,父亲实在,官微。龟从,元和十二年进士及第,又登贤良方正制科,当书判拔萃二科,释褐授右拾遗。 太和二年,改任太常博士。龟从长在礼学,精通历代沿革,问无不通。 四时祭祀宗庙在敬宗室,祝板称皇帝孝弟。龟从议论说:“我知道祥孝字,考核礼文,义本主在子孙,道理很难用于兄弟。 按《礼记》占卜测的文章,子孙说哀,兄弟说我。然而,虞之称哀,与祭祀的称赞,其含义一啊。 在祖先就理所应当称赞,在伯仲则只可以称为。又向东晋温崤议论宗庙祷告辞,在孝字不是你的就不说,旁系亲属直言敢告诉。 当时朝廷商议,大家都认为应该。现在我上考礼经,没有兄弟称孝的道理;下征晋史,有不称旁系亲属的文章。 我认为敬祭宗庙,应该去孝弟两个字。”又以祭祀九宫坛,原来是大祠。 龟从议论说:“九宫贵神,经典不记载。天宝年间,术士上奏请求,于是立祠坛。 事出一时间,郊祀礼相同。我知道他的图法,都是星名,即使司水旱兵荒,品秩不超过列宿。 现在的人,五大行星都是从祭祀,时间仍在中祭,难道容九宫只有越常礼仪,准备列王的事,戒誓百官?尊卑违背礼仪,没有比这个更严重。如果以曾经在祀典,不可废除,我请求降为中祀。” 控制的。龟从又任命大臣薨谢,不在听到哀天停止上朝,奏议说:“我认为废除朝悲痛悼念,君臣义重,所重视和哀,尤其应该表示相信。 自近年以来,停止上朝不上报的时候,礼貌在数天外。虽然遵循常规,似乎不原情。 我不敢远征古书,请带领国家朝惯例:贞观年间任瑰死,有司对仗奏朝廷听说,太宗责备他们违背礼节;岑文本死后,那天晚上是被严密的警戒;张公谨的灭亡,哭的不避忌日。由此可知怜惜之意,不应该超过时间。 我认为大臣去世,礼合停止上朝。纵然有机务快,便殿要召宰臣,不在正朝,无差错情况。 像这样,那发自内心的信任,载感在幽明;合乎情理的文章,不差于典礼。”又上奏:“文武官员三品官去世去世停止上朝。 有未经亲自重的官员,现在任又是分散排列的,为不同的礼仪,恐怕不合适。从今以后,文武官员三品以上的官员,不是曾任将相,和曾在靠近,应该加以恩待的人,我请不在停止上朝的限制。” 从的。多次改任考功郎中、史馆修撰。 九年,转司勋郎中、知制诰。十二月,正任中书舍人。 开成开始,出任华州刺史。三年三月,人们为户部侍郎,判本司。 四年,临时兼管吏部尚书铨事。大中四年,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兼吏部尚书。 五年七月,撰成《续唐历》三十卷,上的。六年,罢除相,为检校吏部尚书,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观察使,历任藩镇去世。 2. 文言文:《崔枢》的阅读答案 简答题: 海外商人对崔枢提出什么要求? 为什么崔枢把珍珠放入棺材中? 官差为什么到毫州来追捕崔枢? 汴京的长官为什么想委任崔枢为官署中的佐助人员? 选择题: 选出下列句中划线的词与“荷君见顾,不以外夷见忽”中“见”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A.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B.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C. 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D.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客居汴半岁,与海贾同止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 B. 宝之至宝也,敢以奉君王必无人,臣愿奉壁往使 C. 今疾势不起,番人重土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D. 伺无人,置于柩中成益惊喜,掇置笼中 选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并勘珠所在”中“所”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 A.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B. 其巫,老女子也,已年七十。从弟子女十人所 C.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D.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汴帅王彦谟奇其节”中“奇”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成以其小,劣之 B.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C.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D. 斫其正,养其旁条 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崔枢安贫乐道,我行我素 B. 崔枢重信守诺,自律守法 C. 崔枢重义轻利,品德高洁 D. 崔枢不吝金玉,志行高尚 选择题: A B D A C 译文: 崔枢应举进士,在汴京寄居半年,与一位行商同住那里。那个行商得了病,病情已经很重。他对崔枢说:“感激您照顾我,不因我是外族人而轻视我。现在我的病看来是好不了啦,我们外族人重视土葬,倘若我死了您能安葬我吗?”崔枢答应了他的请求。(这时)行商说:我有一颗宝珠价值万钱。得到它,即使是滚烫的水、炽热的火,也敢去践踏。它是宝物中最珍贵的宝物,请允许我冒昧地把它赠送给您。”崔枢接受了宝珠,(心里) 说:“我不过是一个进士上,奔走于州邑间来养活自己,怎么能忽然收藏这样的奇异的宝物呢?”等到没人的时侯,崔枢就把宝珠放在棺材中,连同商人的遗体埋葬在田野里。 之后过了一年,崔枢行于毫州,听说有个外族人从南方来寻找她死去的丈夫,同时查问那颗宝珠的下落,向官府陈述,并且说宝珠一定被当时那个秀才崔枢所占有。于是官府派人到毫州来追捕崔枢。崔枢说:“假如墓穴不被盗墓人挖掘,宝珠一定不会落到别人手里。”于是打开棺材,得到了那颗宝珠。 汴京长官王彦谟对崔枢高洁的节操感到惊奇,想让他做为官署中佐助人员,崔枢不同意。第二年科举考试崔枢被录取,最终掌管选取文士的大权,并有为官清廉的美名。 3. 郑均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后汉书·郑均传原文 郑均字仲虞,东平任城人也。少好黄、老书。兄为县吏,颇受礼遗,均数谏止,不听。即脱身为佣,岁余,得钱帛,归以与兄。曰:“物尽可复得,为吏坐臧,终身捐弃。”兄感其言,遂为廉洁。均好义笃实,养寡嫂孤儿,恩礼敦至。常称病家廷,不应州郡辟召。郡将欲必致之,使县令谲将诣门,既至,卒不能屈。均于是客于濮阳。 建初三年,司徒鲍昱辟之,后举直言,并不诣。六年,公车特征。再迁尚书,数纳忠言,肃宗敬重之。后以病乞骸骨,拜议郎,告归,因称病笃,帝赐以衣冠。 元和元年,诏告庐江太守、东平相曰:“议郎郑均,束脩安贫,恭俭节整,前在机密,以病致仕,守善贞固,黄发不怠。又前安邑令毛义,躬履逊让,比征辞病,淳洁之风,东州称仁。书不云乎:‘章厥有常,吉哉!"其赐均、义谷各千斛,常以八月长吏存问,赐羊酒,显兹异行。”明年,帝东巡过任城,乃幸均舍,敕赐尚书禄以终其身,故时人号为“白衣尚书”。永元中,卒于家。 后汉书·郑均传翻译 郑均字仲虞,东平任城人。少时喜好黄老之书。兄为县吏,接受别人礼物甚多,郑均多次谏阻,兄不听。郑均就脱身为人打工,一年多,得到钱帛,回来交给其兄。说:“物用完了可以再得,为官吏贪赃犯罪,一生都完了。”兄感激其言,以后就廉洁奉公了。郑均好义务实,养寡嫂孤儿,恩义礼貌备至。常称病留家,不应州郡征召。郡守非要他去不可,使县令诈称将到他家,郑均即到郡守府,郡府最后还是没能让他屈服。郑均于是躲到濮阳作客去了。 建初三年(78年),司徒鲍昱招他,后举他直言,他没有到。六年,皇帝公车特征,再迁尚书,多次献纳忠言,肃宗很敬重他。后来以病请求退休,拜为议郎,告归,因称病重,帝赐以衣冠。 元和元年(84年),诏书告庐江太守、东平相说:“议郎郑均,束修安贫,恭俭节整,前在机密,以病退休,守善贞固,黄发不怠。又前安邑令毛义,躬行谦让,从征辞病,纯洁之风,东州称仁。《尚书》不是说‘表彰那些有常德的人,是善政"。宜赐郑均、毛义谷各千斛,常以八月长吏慰问,赐羊酒,以显此异行。”第二年,帝东巡过任城,就亲临郑均家,命赐尚书禄以终其身,所以当时人称为“白衣尚书”。永元中,在家去世。 4. 崔沔,字善冲 文言文答案 崔沔年,字善冲,唐朝诗人。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原籍博陵,今河北安平,进士出身。 崔沔八岁时父亲就死了,从此和母亲相依为命。十三岁时,他妈又得了眼病,于是他变卖了家产,到处为母亲求医问药,但还是没能治好母亲的眼病。崔沔小小年纪,就支撑起了这个家,把母亲伺候的好好的。崔沔家门口有一个水塘,塘边是一条弯弯的小路,住在这里的人每天都从这里经过。一天晚上,母子俩正在吃饭,忽然听见门外有嘈杂的喊声,崔沔急忙跑出去一看,原来,刚才一个小孩摸黑从塘边走过,一不小心掉到水里去了,幸好救的及时才捡了条命。 回到屋里,母亲忽然对崔沔说:沔儿,你明天在屋门前挂一盏灯笼嘛!这里路窄,晚上又黑,人家从这里过很不方便,照起灯笼就不会掉到水里头了。崔沔担心用油要多花钱。妈说:我们节约点就行了。 崔沔是个孝子,当即就依了母亲的意思。第二天,天刚黑的时候,他就在屋门口挂起了一盏灯笼。大家都很感动,知道崔沔家里穷,便你一家我一家,自愿拿出一点油送来。从此再也不会有人掉到水里头了。 崔沔一边种菜糊口,一边发奋读书,后来终于考上了进士。他念念不忘母亲,经常陪着母亲游玩。一天,他们去馆子里吃饭,崔沔拈了菜给母亲吃。母亲吃了问:这是何菜?崔沔说这是高笋,母亲便说:高笋好吃,细滑爽口。 为了让母亲时常能吃到高笋,崔沔后来请人在家门前挖塘栽上了高笋,并在周围栽上果树。崔沔的官越做越大,但始终不忘母亲养育之情。后来母亲去世了,崔沔很伤感。他回到自己简陋的家里为母守孝,塘里遍种高笋,每一年清明总不忘给母亲送上一份高笋,白玉一样的高笋承载着崔沔的拳拳孝心。世人为之钦佩感动的不得了,为了纪念崔沔对母亲的孝心,后人就把这地方取名高笋塘。 崔沔的儿子崔佑甫,后来成为唐德宗李适一朝的贤相;崔沔的孙子崔植也成为唐穆宗李恒一朝的宰相。后人都认为崔沔子孙的富贵,是崔沔的孝心与善行所积下来的福报。 5. 文言文扩展阅读《曳尾涂中》的答案 原文: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 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 二大夫余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译文: 庄子在濮河钓鱼,楚国国王派两位大夫前去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想将国内的事务劳累您啊!”庄子拿着鱼竿没有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国王用锦缎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留下骨头让人们珍藏呢,还是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呢?” 两个大夫说:“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 庄子说:“请回吧!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 6. 崔猷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周书崔猷传【原文】崔猷,字宣猷,博陵安平人,汉尚书实之十二世孙也。 祖挺,魏光州刺史、泰昌县子,赠辅国将军、幽州刺史,谥曰景。父孝芬,左光禄大夫、仪同三司,兼吏部尚书,为齐神武所害。 猷少好学,风度闲雅,性鲠正,有军国筹略。释褐员外散骑侍郎,领大行台郎中。 寻为吏部尚书李神俊所荐,拜通直散骑侍郎,摄尚书驾部郎中。普泰初,除征虏将军、司徒从事中郎。 既遭家难,遂间行入关。及谒魏孝武,哀动左右,帝为之改容。 既退,帝目送之曰:“忠孝之道,萃此一门。”即以本官奏门下事。 太统初,兼给事黄门侍郎,封平原县伯,邑八百户。二年,正除黄门,加中军将军。 擒窦泰,复弘农,破沙苑,猷常以本官从军典文翰。五年,除司徒左长史,加骠骑将军。 时太庙初成,四时祭祀,犹设俳优角抵之戏,其郊庙祭官,多有假兼。猷屡上疏谏,书奏,并纳焉。 迁京兆尹。时婚姻礼废,嫁娶之辰,多举音乐。 又廛里富室,衣服奢淫,乃有织成文绣者,猷又请禁断,事亦施行。与卢辩等创修六官。 十二年,除大都督、骠骑将军、淅州刺史,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十四年,侯景据河南归款,遣行台王思政赴之。 太祖与思政书曰:“崔宣猷智略明赡,有应变之才,若有所疑,宜与量其可不。”思政初顿兵襄城,后欲于颍川为行台治所,遣使人魏仲奉启陈之。 并致书于猷论将移之意。猷复书曰:“夫兵者,务在先声后实,故能百战百胜,以弱为强也。 但襄城控带京洛,实当今之要地,如有动静,易相应接。颍川既邻寇境,又无山川之固,贼若充斥,径至城下。 辄以愚情,权其利害,莫若顿兵襄城,为行台治所,颍川置州,遣郭贤镇守。则表里胶固,人心易安,纵有不虞,岂能为患。” 仲见太祖,具以启闻。太祖即遣仲还,令依猷之策。 思政重启,求与朝廷立约:贼若水攻,乞一周为断;陆攻,请三岁为期。限内有事,不烦赴援。 过此以往,惟朝廷所裁。太祖以思政既亲其事,兼复固请,遂许之。 及颍川没后,太祖深追悔焉。十六年,以疾去职。 属大军东征,太祖赐以马舆,命随军,与之筹议。十七年,进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本州大中正,赐姓宇文氏。 魏恭帝元年,太祖欲开梁汉旧路,乃命猷督仪同刘道通、陆腾等五人,率众开通车路,凿山堙谷五百余里,至于梁州。即以猷为都督梁利等十二州白马傥城二防诸军事、梁州刺史。 及太祖崩,始利沙兴等诸州,阻兵为逆,信合开楚四州亦叛,唯梁州境内,民无贰心。利州刺史崔谦请援,猷遣兵六千赴之。 信州粮尽,猷又送米四千斛。二镇获全,猷之力也。 进爵固安县公,邑二千户。猷深为晋公护所重,护乃养猷第三女为己女,封富平公主。 世宗即位,征拜御正中大夫。时依《周礼》称天王,又不建年号,猷以为世有浇淳,运有治乱,故帝王以之沿革,圣哲因时制宜。 今天子称王,不足以威天下,请遵秦汉称皇帝,建年号。朝议从之。 武成二年,除司会中大夫,御正如故。世宗崩,遗诏立高祖。 晋公护谓猷曰:“鲁国公禀性宽仁,太祖诸子之中,年又居长。今奉遵遗旨,翊戴为主,君以为何如?”猷对曰:“殷道尊尊,周道亲亲,今朝廷既遵《周礼》,无容辄违此义。” 护曰:“天下事大,但恐毕公冲幼耳。”猷曰:“昔周公辅成王以朝诸侯,况明公亲贤莫二,若行周公之事,方为不负顾托。” 事虽不行,当时称其守正。保定元年,重授总管梁利开等十四州白马傥城二防诸军事、梁州刺史。 寻复为司会。天和二年,陈将华皎来附,晋公护议欲南伐,公卿莫敢正言。 猷独进曰:“前岁东征,死伤过半,比虽加抚循,而疮痍未复。近者长星为灾,乃上玄所以垂鉴诫也。 诚宜修德以禳天变,岂可穷兵极武而重其谴负哉?今陈氏保境息民,共敦邻好。无容违盟约之重,纳其叛臣,兴无名之师,利其土地。 详观前载,非所闻也。”护不从。 其后水军果败,而裨将元定等遂没江南。建德四年,出为同州司会。 六年,征拜小司徒,加上开府仪同大将军。隋文帝践极,以猷前代旧齿,授大将军,进爵汲郡公,增邑通前三千户。 开皇四年卒,谥曰明。子仲方,字不齐,早知名,机神颖悟,文学优敏。 大象末,仪同大将军、司玉下大夫。【译文】崔猷字宣猷,博陵安平人,是汉朝尚书崔萛的十二代孙。 祖父崔挺,曾任魏国光州刺史,封泰昌县子,追赠辅国将军、幽州刺史,谥号为“景”。父亲崔孝芬,曾任左光禄大夫、仪同三司,兼任吏部尚书,被齐神武杀害。 崔猷自小喜好学习,风度闲静文雅,性格刚直,能筹划大事。最初担任员外散骑侍郎,兼大行台郎中。 不久被吏部尚书李神鯭推荐,授通直散骑侍郎,代理尚书驾部郎中。普泰初年,授征虏将军、司徒从事中郎。 家中遇难,从小路入函谷关。朝见魏孝武帝时,哀号之声感动左右,皇帝也被他感动。 退下时,皇帝目送他道:“忠孝之道,集中在这一家。”于是命他以原有官职上奏门下省诸事。 大统初年,兼任给事黄门侍郎,封平原县伯,食邑八百户。二年(536),正式任命他为黄门,加中军将军衔。 在活捉窦泰、收复弘农、攻占沙苑等战役中,崔猷常以本官随军掌管文书。五年,授司徒左长史,加骠骑将军衔。 当时太庙刚刚落成,在四季祭祀。 7. 令狐绹文言文翻译 原文:綯字子直。 太和四年登进士第,释褐弘文馆校书郎。开成初为左拾遗。 二年,丁父丧。服阕,授本官,寻改左补阙、史馆修撰,累迁库部、户部员外郎。 会昌五年,出为湖州刺史。大中二年,召拜考功郎中,寻知制诰。 其年,召入充翰林学士。三年,拜中书舍人,袭封彭阳男,食邑三百户,寻拜御史中丞。 四年,转户部侍郎,判本司事。其年,改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綯以旧事带尚书省官,合先省上。上日同列集於少府监。 时白敏中、崔龟从曾为太常博士,至相位,欲荣其旧署,乃改集於太常礼院,龟从手笔志其事於壁。綯辅政十年,累官至吏部尚书、右仆射、凉国公,食邑二千户。 十三年,罢相,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河中尹、河中晋绛等节度使。咸通二年,改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 三年冬,迁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累加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司徒,进食邑至三千户。 九年,徐州戍兵庞勋自桂州擅还。七月至浙西,沿江自白沙入浊河,剽夺舟船而进。 綯闻勋至,遣使慰抚,供给刍米。都押衙李湘白綯曰:「徐兵擅还,必无好意。 虽无诏命除讨,权变制在籓方。昨其党来投,言其数不逾二千,而虚张舟航旗帜,恐人见其实。 涉境已来,心颇忧惴。计其水路,须出高邮县界,河岸斗峻而水深狭。 若出奇兵邀之,俾荻船纵火於前,劲兵奋击於后,败走必矣。若不於此诛锄,俟济淮、泗,合徐人负怨之徒,不下十万,则祸乱非细也。 」綯性懦缓,又以不奉诏命,谓湘曰:「长淮已南,他不为暴。从他过去,余非吾事也。 」其年冬,庞勋杀崔彦曾,据徐州,聚众六七万。徐无兵食,乃分遣贼帅攻剽淮南诸郡,滁、和、楚、寿继陷。 谷食既尽,淮南之民多为贼所啖。时两淮郡县多陷,唯杜慆守泗州,贼攻之经年,不能下。 初,诏綯为徐州南面招讨使。贼攻泗州急,綯令李湘将兵五千人援之。 贼闻湘来援,遣人致书於綯,辞情逊顺,言:「朝廷累有诏赦宥,但抗拒者三两人耳,旦夕图去之,即束身请命,愿相公保任之。」綯即奏闻,请赐勋节钺,仍诫李湘但戍淮口,贼已招降,不得立异。 由是湘军解甲安寝,去警彻备,日与贼军相对,欢笑交言。一日,贼军乘间,步骑径入湘垒,淮卒五千人皆被生絷送徐州,为贼蒸而食之。 湘与监军郭厚本为庞勋断手足,以徇於康承训军。时浙西杜审权发军千人,与李湘约会兵,大将翟行约勇敢知名。 浙军未至而湘军败。贼乃分兵,立淮南旗帜,为交斗之状。 行约军望见,急趋之,千人并为贼所缚。送徐州。 綯既丧师,朝廷以左卫大将军、徐州西南面招讨使马举代綯为淮南节度使。十二年八月,授检校司徒、太子太保,分司东都。 十三年,以本官为凤翔尹、凤翔陇节度使,进封赵国公,食邑三千户,卒。子滈、涣、沨。 译文:令狐綯,字子直。太和四年考中进士,始任弘文馆校书郎。 开成初年担任左拾遗。开成二年,父亲去世丁忧离职。 服丧结束,授予原来的官职,不久改任左补阙、史馆修撰,累次升迁到库部、户部员外郎。会昌五年,离京外任湖州刺史。 大中二年,受征召担任考功郎中,不久授予知制诰一职。同年,受召补任翰林学士。 大中三年,授予中书舍人一职,继承彭阳男的爵位,食邑三百户,不久授任御史中丞。大中四年,转任户部侍郎,裁决户部的事务(好像应该由户部尚书管,推测此时户部尚书空缺)。 同年,改任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令狐綯以原来的职位兼任尚书省官职,凡事都先询问上级。 每月初一同僚在少府监集议。当时白敏中、崔龟从曾经担任太常博士,现在升到宰相的位置,想要让自己之前的部门显得更荣耀,于是改为在太常礼院举行集议,崔龟从亲笔将这件事记在墙上。 令狐綯辅政十年,积功升官到吏部尚书、右仆射、凉国公,食邑二千户。大中十三年,免去相位,担任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河中尹、河中晋绛等节度使。 咸通二年,改任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咸通三年冬天,升任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 积功加封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司徒,增加食邑到三千户。咸通九年,徐州戍兵庞勋从桂州擅自回来(看后文的意思,好像是带着兵回来的)。 七月到达浙西,沿着江水从白沙河进入浊河,掠夺船只前进。令狐綯听说庞勋到了,派遣使者安抚,供给他粮草。 都押衙李湘对令狐綯说:“徐州兵擅自回来,肯定没安好心。虽然没有诏命要求讨伐,但是随机应变应当由藩镇来决定。 昨天徐州兵的同党前来投降,说他们军队数量不超过二千人,但是虚设船只旗帜,害怕别人看出自己的实际兵力。自从(他们)进入境内以来,(大家,或者我)心中感到非常忧虑不安。 合计他们所走的水路,一定会走出高邮县边境,(那里)河岸陡峭,河水深,河道窄。如果出动奇兵迎击他们,让载满茅草的船只在前面防火,精兵在后面奋力攻击,他们一定会战败逃走。 如果不在此处诛灭除掉他们,等到他们度过淮河、泗水,汇合徐州那些满怀怨恨的乱民,不少于十万人,那么祸乱就不会小了。”令狐綯性情懦弱迟疑,又因为没有受到诏命,(所以)对李湘说:“在淮河以南,他没有发动暴乱。 任凭他们过境离开吧,其他的不关我的。
2023-08-03 00:02:181

韦曜文言文阅读答案

1. 文言文:《崔枢》的阅读答案 简答题: 海外商人对崔枢提出什么要求? 为什么崔枢把珍珠放入棺材中? 官差为什么到毫州来追捕崔枢? 汴京的长官为什么想委任崔枢为官署中的佐助人员? 选择题: 选出下列句中划线的词与“荷君见顾,不以外夷见忽”中“见”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A.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B.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C. 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D.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客居汴半岁,与海贾同止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 B. 宝之至宝也,敢以奉君王必无人,臣愿奉壁往使 C. 今疾势不起,番人重土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D. 伺无人,置于柩中成益惊喜,掇置笼中 选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并勘珠所在”中“所”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 A.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B. 其巫,老女子也,已年七十。从弟子女十人所 C.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D.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汴帅王彦谟奇其节”中“奇”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成以其小,劣之 B.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C.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D. 斫其正,养其旁条 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崔枢安贫乐道,我行我素 B. 崔枢重信守诺,自律守法 C. 崔枢重义轻利,品德高洁 D. 崔枢不吝金玉,志行高尚 选择题: A B D A C 译文: 崔枢应举进士,在汴京寄居半年,与一位行商同住那里。那个行商得了病,病情已经很重。他对崔枢说:“感激您照顾我,不因我是外族人而轻视我。现在我的病看来是好不了啦,我们外族人重视土葬,倘若我死了您能安葬我吗?”崔枢答应了他的请求。(这时)行商说:我有一颗宝珠价值万钱。得到它,即使是滚烫的水、炽热的火,也敢去践踏。它是宝物中最珍贵的宝物,请允许我冒昧地把它赠送给您。”崔枢接受了宝珠,(心里) 说:“我不过是一个进士上,奔走于州邑间来养活自己,怎么能忽然收藏这样的奇异的宝物呢?”等到没人的时侯,崔枢就把宝珠放在棺材中,连同商人的遗体埋葬在田野里。 之后过了一年,崔枢行于毫州,听说有个外族人从南方来寻找她死去的丈夫,同时查问那颗宝珠的下落,向官府陈述,并且说宝珠一定被当时那个秀才崔枢所占有。于是官府派人到毫州来追捕崔枢。崔枢说:“假如墓穴不被盗墓人挖掘,宝珠一定不会落到别人手里。”于是打开棺材,得到了那颗宝珠。 汴京长官王彦谟对崔枢高洁的节操感到惊奇,想让他做为官署中佐助人员,崔枢不同意。第二年科举考试崔枢被录取,最终掌管选取文士的大权,并有为官清廉的美名。 2. 司马光砸缸文言文阅读答案 您好! 原文 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光持石击瓮,水迸,儿得活。 译文 司马光七岁的时候就像一个大人一样非常懂事,听到老师讲解《春秋》,非常喜爱,放学之后又为家人讲他所学到的,因此他也明白了春秋的内涵.从此书不离手,甚至忘记了饥渴,冷热,一心都扑到了书里. 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厂里。 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 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 3. 司马光砸缸文言文翻译和阅读答案 释文:司马光七岁的时候就像一个大人一样非常懂事,听到老师讲解《春秋》,非常喜爱,放学之后又为家人讲他所学到的,因此他也明白了春秋的内涵.从此书不离手,甚至忘记了饥渴,冷热,一心都扑到了书里. 有一天,一群儿童在庭院里捉迷藏,一儿小孩失足跌进了院子里那只装水的大缸里,别人的小孩都吓得跑掉了,司马光应声而出,手执石块将缸击破,于是缸里的水流出来了,那个小孩也得救了.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①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②。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③间画以为图。 仁宗宝元初,进士甲科。年甫冠④,性不喜华靡⑤,闻喜宴⑥独不戴花,同列⑦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 (选自《宋史》) 【注释】①凛然稳重的样子。 ②指同“旨”,主要意思。 ③京、洛指北宋时的开封和洛阳。 ④甫冠指刚满二十岁。 ⑤华靡奢华。 ⑥闻喜宴朝廷赐宴新科进士及诸科及第的人。 ⑦同列这里指同年进士的人。 16 解释下列加点字。(2分) (1) 退为家人讲 (2) 群儿戏于庭 17 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18.从短文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3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6.(2分)(1)退回去(回家) (2)于在 17.(2分)从此他的手不放下书,到了不知道饥饿口渴、寒冷酷热的地步啊! 18 (3分)聪明好学;机智勇敢;不喜奢华(低调淡泊或朴素)。一点一分。 4. 盗泉文言文阅读题答案 《盗泉》译文供参考: 有一年,天大旱,卞邑遭受灾荒,颗粒无收,老百姓饿得连树皮都剥着吃光了,可是官府照常要钱粮。官逼民反,有一个叫刘夏子的庄稼汉,领着一大帮子人,上了卞城北的青龙山,在那里占山为王造了反。他们人多势众,连官府也没有办法。正在发愁,孔子和他弟子们来了,卞邑大夫说起这件事,孔子问:“老百姓为什么要造反?”,大夫说:“年成不好,灾荒赶的”。孔子说:“你为什么不少收钱粮呢?”大夫说:“收这些钱我还不够花的,哪能再少收?反正不动武是不行的!”孔子说道:“这还用杀人吗?我去把他们叫下山来吧。” 孔子只带了高柴一个徒弟,走到了青龙山下。山上刘夏子听说是孔子师徒来了,便打发人请他上山。孔子说:“只要你归顺了官府,我马上就上山,只要你还是盗人,我就不上山。”刘夏子怎么能归顺?谈了很长时间谈不拢。当时天很热,孔子和高柴都渴得很厉害,刘夏子叫人端了一碗水给他师徒两个喝。高柴正要喝,孔子却大声地阻止说:“这种泉水喝不得!”刘夏子很奇怪,说:“夫子,这是山上的清泉水,喝了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为什么不喝?”孔子说道:“山为盗占,盗山也!盗山之泉,盗泉也!君子不饮盗泉之水!” 5. 俏皮话文言文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 狼施威 狐笑猪曰:“汝蠢然一物,焉能及我?”猪曰“汝何必笑我,汝亦不见得能立功于世。”狐曰:“我之皮,能衣被苍生(造福百姓),如何言无功?若汝则无功耳。”猪曰:“我之肉,能供人果腹,如何言无功?”羊贸贸然(莽莽撞撞地)来,曰:“汝等不必争,我能兼二者之长,又当如何?”语未竟,狼突如其来,尽扑杀而食之。笑曰:“这一般奴隶性质的畜生,动辄言功,只合做我的牺牲也。” (选自吴妍人《俏皮话》 1、翻译下列句子。 ⑴汝蠢然一物,焉能及我: 狐狸笑猪说:“你这个人呀是一个大蠢物,哪能和我相比呢?” ⑵动辄言功: 动不动就说自己的功劳 2、选文中有一成语突如其来,其在文中的含义是突然的来到;与文中“果腹”一词有关的成语是:食不果腹,其在文中的含义是吃不饱。 9、下列加点的“之”字与其他3项不同的是( D ) A.我之皮,能衣被苍生(造福百姓),如何言无功? B.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C.我之肉,能供人果腹,如何言无功? D.尽扑杀而食之 6. 画地学书文言文阅读答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嶷然有声 (2)画地学书 (3)及冠 (4)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亲诲之学(他,指欧阳修) B.至以荻画地学书 (用) C.四岁而孤(而且) D.见义勇为(做)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 4.结合选文,说说欧阳修为什么最终能成为人品超群的文学家。(2分) 参考答案: 1.(1)声誉(2)写字(3)等到,到了(4)第二次 点拨:注意一词多义,如“声”“书”。 2.C 点拨:应为“就”。 3.(欧阳修)幼年时天资聪明、悟性过人,读过的书马上就能背诵。 点拨:注意“敏”“悟”等词语的准确翻译。 4.母亲的教诲,自身的勤勉好学和天资聪明。 点拨:从选文第1段可以看出。 7. 分粮救荒整篇文言文阅读答案 《分粮救荒》 【原文】时饥荒,乡里及远方客多有困乏,骆统为之饮食衰少。其姊仁爱有行,寡居无子,则统甚衰之,数问其故,统曰:“【士大夫糟糠不足,我何心独饱?】”姊曰:“诚如是,何不告我,而自苦若此?”【乃自以私粟与之】,又以告母,母亦贤之,遂使分施。 【题目】1、解释括号内的词。(1)【遂】使分施( )(2)数问其【故】( )(3)两狼之并驱如【故】( )(4)诚如【是】( )2、翻译文中括号内的语句。(1)士大夫糟糠不足,我何心独饱?(2)乃自以私粟与之。3、请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故事的内容。4、这则故事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参考答案】1、(1)于是。(2)原因。(3)之前、以前。(4)这样、上文所说那样。2、(1)士大夫(骆统)您的粮食不够,我怎么安心的让自己一个人吃饱呢?(2)于是把自己储藏的粮食给了他(骆统)!3、在一次粮食紧缺的时候骆统爱民如子,将粮食分给其他人,没有私藏!他姐姐知道后,被骆统感动,将自己的粮食拿了出来,贡献灾民!4、要为官清廉,不能为一己私利而贪污腐败,要时时刻刻以人民利益为重。作为国家一份子,每一个公民都要响应国家号召,为国家做贡献!全社会要向好的人或事看齐,让社会更好发展!这对现代社会建设有很大借鉴! 8. 文言文《范滂》阅读答案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①人也。 少厉②清节,为州里所服。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 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后诏三府掾属③举谣言④,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猥⑤多,疑有私故。 滂对曰:“臣之所举,自非叨秽⑥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⑦哉! 以会日⑧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 吏不能诘。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 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道至县,抱诏书,闭传舍⑨,伏床而泣。 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 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滂曰:“滂死则祸塞⑩,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 【注】①汝南征羌:郡县名。 ②厉:磨练。 ③掾属:下属的官。 ④谣言:群众反映官吏好坏的歌谣。 ⑤猥:众多。 ⑥叨秽:贪污腐败。 ⑦简札:指奏章。 ⑧会日:指三公会议的日子。 三公,即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 ⑨传舍:驿舍,供外交使节和传递 *** 文书者休息的地方。 ⑩塞:消弭,平息。 7. 下列句中的“以”与“以会日迫促”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以土砾凸者为丘 B. 以其境过清 C. 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D.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范滂年轻时就注重品德修养,受到州郡和乡里的钦佩。 冀州因灾荒而动荡,范滂被委任为清诏使。 B. 因为弹劾人数过多,范滂受到尚书的责备与怀疑,但范滂不为所屈,大义凛然地表示如检举失实,甘愿接受死刑。 C. 范滂秉公办事,不徇私情,曾主动上书揭发依仗权势欺压百姓的刺史、权豪。 D. 建宁二年,皇上下诏缉捕范滂等人。 督邮吴道和县令郭揖的行为表现了对范滂的无比敬仰。 9.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⑴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 ⑵疑有私故 ⑶即自诣狱 ⑷引与俱亡 10. 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2分) ⑵臣之所举,自非叨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2分) 参考答案:更多文章请参考 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 7.(2分)B(因为) 8.(2分)C(并非主动揭发,而是受诏奉命。) 9.(4分)①情绪激昂的样子 ②原因,缘故 ③到,到……去 ④逃跑(每个1分) 10.(4分)⑴等他到冀州境内后,太守、县令知道自己贪污受贿,听说范滂来了,都自动辞官而去。 (2分)(臧污、望风、解印绶)⑵我检举的,如果不是贪污腐败、奸邪残暴,深深地祸害百姓的人,(我)难道会因为私心而使奏章受到玷污吗?(3分)(举、自、奸暴、岂、以、污)。
2023-08-03 00:02:251

信而见疑的见是什么意思

信而见疑的见的意思是被。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出自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该篇是屈原、贾谊两个人的传记,二人虽然不是同时代人,但遭遇有不少共同之处,都是才高气盛,又都是因忠被贬,在政治上都不得志,在文学上又都成就卓著。原文: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做《离骚》,盖自怨生也。信而见疑造句1、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的翻译。2、屈原历尽“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疼痛,纵身汨罗,有了“生前身后名”;司马迁遭受宫刑的疼痛,专心著书,有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海伦·凯勒双目失明,才有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3、便即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只要仰不愧天,俯不怍地,又何惧哉?4、他的心中只有唯美的画卷,他无法承受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无奈。
2023-08-03 00:02:321

《屈原列传》的注音是什么?

《屈原列传》注音如下:qū yuán zhě,míng píng,chǔ zhī tóng xìng yě。wèi chǔ huái wáng zuǒ tú。bó wén qiáng zhì,míng yú zhì luàn,xián yú cí lìng。rù zé yǔ wáng tú yì guó shì,yǐ chū hào lìng chū zé jiē yù bīn kè,yìng duì zhū hóu。wáng shén rèn zhī。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shàng guān dài fū yǔ zhī tóng liè,zhēng chǒng ér xīn hài qí néng。huái wáng shǐ qū yuán zào wèi xiàn lìng,qū píng shǔ cǎo gǎo wèi dìng。shàng guān dài fū jiàn ér yù duó zhī,qū píng bù yǔ,yīn chán zhī yuē:" wáng shǐ qū píng wèi lìng,zhòng mò bù zhī。měi yī lìng chū,píng fá qí gōng。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qū píng jí wáng tīng zhī bù cōng yě,chán chǎn zhī bì míng yě,xié qū zhī hài gōng yě,fāng zhèng zhī bù róng yě,gù yōu chóu yōu sī ér zuò lí sāo。" lí sāo" zhě,yóu lí yōu yě。fū tiān zhě,rén zhī shǐ yě fù mǔ zhě,rén zhī běn yě。rén qióng zé fǎn běn,gù láo kǔ juàn jí,wèi cháng bù hū tiān yě jí tòng cǎn dá,wèi cháng bù hū fù mǔ yě。qū píng zhèng dào zhí xíng,jié zhōng jìn zhì,yǐ shì qí jūn,chán rén jiān zhī,kě wèi qióng yǐ。xìn ér jiàn yí,zhōng ér bèi bàng,néng wú yuàn hū?qū píng zhī zuò lí sāo,gài zì yuàn shēng yě。guó fēng hào sè ér bù yín,xiǎo yǎ yuàn fěi ér bù luàn。ruò lí sāo zhě,kě wèi jiān zhī yǐ。shàng chēng dì kù,xià dào qí huán,zhōng shù tāngwǔ,yǐ cì shì shì。míng dào dé zhī guǎng chóng,zhì luàn zhī tiáo guàn,mí bù bì jiàn。qí wén yuē,qí cí wēi,qí zhì jié,qí xíng lián。qí chēng wén xiǎo ér qí zhǐ jí dà,jǔ lèi ěr ér jiàn yì yuǎn。qí zhì jié,gù qí chēng wù fāng qí xíng lián,gù sǐ ér bù róng。zì shū zhuó nào wū ní zhī zhōng,chán tuì yú zhuó huì,yǐ fú yóu chén āi zhī wài,bù huò shì zhī zī gòu,jiào rán niè ér bù zǐ zhě yě。tuī cǐ zhì yě,suī yǔ rì yuè zhēng guāng kě yě。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翻译:屈原名平,与楚国的王族同姓。他曾担任楚怀王的左徒。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应对辞令。对内与怀王谋划商议国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上官大夫和他同在朝列,想争得怀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怀王让屈原制订法令,屈原起草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强行更改它(想邀功),屈原不赞同,他就在怀王面前谗毁屈原说:“大王叫屈原制订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项法令发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做的。”怀王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屈原痛心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小人混淆黑白,使怀王看不明白,邪恶的小人妨碍国家,端方正直的君子则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愁苦闷,写下了《离骚》。“离骚”,就是遭到忧愁的意思。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于困境就会追念本源,所以到了极其劳苦疲倦的时候,没有不叫天的;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叫父母的。屈原行为正直,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辅助君主,谗邪的小人来离间他,可以说到了困境了。诚信却被怀疑,忠实却被诽谤,能够没有怨恨吗?屈原之所以写《离骚》,其原因大概是从怨愤引起的。《国风》虽然多写男女爱情,但不过分而失当。《小雅》虽然多讥讽指责,但并不宣扬作乱。像《离骚》,可以说是兼有二者的特点了。它对远古上溯到帝喾,近世称述齐桓公,中古称述商汤和周武王,用来讽刺当时的政事。阐明道德的广阔崇高,国家治乱兴亡的道理,无不完全表现出来。他的文笔简约,词意精微,他的志趣高洁,行为廉正。就其文字描写来看,不过寻常事物,但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因为关系到国家的治乱),举的是近事,而表达的意思却十分深远。由于志趣高洁,所以文章中称述的事物也是透散着芬芳的,由于行为廉正,所以到死也不为奸邪势力所容。他独自远离污泥浊水之中,像蝉脱壳一样摆脱浊秽,浮游在尘世之外,不受浊世的玷辱,保持皎洁的品质,出污泥而不染。可以推断,屈原的志向,即使和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解析:本文是《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有关屈原的部分,其中又删去了屈原《怀沙》赋全文。这是现存关于屈原最早的完整的史料,是研究屈原生平的重要依据。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生活在战国中后期的楚国,当时七国争雄,其中最强盛的是秦、楚二国。屈原曾在楚国内政、外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后,虽然遭谗去职,流放江湖,但仍然关心朝政,热爱祖国。最后,毅然自沉汨罗,以殉自己的理想。本文以强烈的感情歌颂了屈原卓越超群的才华和他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虽然事迹简略,但文笔沉郁顿挫,咏叹反复,夹叙夹议,是一篇有特色的评传式散文。
2023-08-03 00:02:391

2019年浙江高考语文卷文言文翻译及阅读理解答案(点评)

浙江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 2.此帝王之资也。(……也) 3.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者,……)4.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 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 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 7.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为) 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则) 9.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即) 10.巨是凡人。(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 二.被动句 1.而君幸于赵王。(……于……)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 4.受制于人。(……受……于……) 5.为天下笑,何也?(为) 6.羸兵为人马所蹈藉。(为……所……)(典型的被动句) 7.若属皆为所虏。(……为所……) 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 9.洎牧以谗诛。(无标志。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 三.疑问句(非特殊句式) 借疑问词或否定词而能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和疑问语气词(乎、诸、、与或欤、邪或耶)等。二者有时全用,有时不全用。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借否定词“不”) 2.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崤之战》)(借疑问词“谁”) 四.否定句(非特殊句式) 文言的否定句,必须用否定词(不、毋、弗、勿、未、否、非、无、莫等) 五.词序(倒装句) 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 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例: A.莫我肯顾B.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有两种类型:(1)动宾结构(2)介宾结构。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 例: A、豫州今欲何至?(动宾) B、沛**在?(动宾) C、国胡以相恤?(介宾:代+介)D、子何侍而往?(介宾:代+介) E、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介宾:宾+介) F、一言以蔽之。(介宾:宾+介) G、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介宾:方位名词+介词) H、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固定结构) ③用“之”“是”作提宾的标志 例: A.何功之有哉?B.唯马首是瞻。 ④不规则类(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把宾语前置了) 例: A、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B、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C、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再看下面几个句子(也是属于不规则的):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不合否定句中的情况) 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不属于疑问句中的情况) C.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不属于否定句中的情况) 2.定语后置(定中倒装句)(定语是用来修饰中心词的) 在一般情况下,定语应该放在中心词前面,如“彼童子之师”,“师”是中心词,定语“彼童子”处在中心词前面。但是,定语也可以处在中心词后面,形成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句式,这就是定中倒装句。 有四种情况: ①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例如: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高高的庙堂)(偏远的江湖)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如: A、赋税之繁重者。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如: 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④中心词+数量词 例如: A、尝贻余核舟一。 B、沛公兵十万军霸上。 3.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介词短语后置句的特点是,应该在动词前面的介词短语,却放在了动词后面。“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促织》)”介词短语“以猪鬣”放在动词“撩拨”的前面,这是正常的次序。如果介词短语放在动词的前面,说成“试撩拨虫须以猪鬣”,就成了介词短语倒装句。 例如: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王尝语暴以好乐。 4.谓语前置(主谓倒装) 这种句式常见于古汉语的感叹句和疑问句中 例如: A、甚矣,汝之不惠! B、悲哉,世也!(这个社会多可悲啊!) 五、倒装句 1.宾语前置 (1)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2)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涉江》) (3)自比于管佟⒗忠悖比四硪病#ā堵≈卸浴罚?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 (5)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6)沛**在?(《鸿门宴》) (7)客何为者?(《鸿门宴》) (8)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9)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10)宋何罪之有?(《公输》) (11)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12)何陋之有?(《陋室铭》) (13)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 (14)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15)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16)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17)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屈原列传》) 2.定语后置 (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2)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促织》) (3)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赤壁之战》) (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3.介词短语倒装句 (1)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 (3)皆不可限以时月。缘土气有早晚,天时有愆伏。(《采草药》) (4)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崤之战》) 4.主谓倒装 (5)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六、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1)儿俱,啼告母。母闻之,面色灰死。(《促织》) (2)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赤壁之战》) (3)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 (4)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扁鹊见蔡桓公》) (5)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6)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2.谓语的省略 (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浪淘沙》) (2)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琵琶行》)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4)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 3.宾语的省略 (1)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 (2)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 (3)具告以事。(《鸿门宴》) (4)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5)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6)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7)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记》) (9)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10)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陈涉世家》) (11)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荆轲刺秦王》) (12)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赤壁之战》) 4.介词的省略 (1)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活板》) (2)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39;,以此知之,故欲往。(《廉颇蔺相如列传》) (3)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赤壁之战》) (4)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七.固定结构 1.不亦……乎? 表示反问,“亦”没有实在意义,加强语气。翻译为“不是……吗?” 2.是以…… “以是”的倒装句。翻译为“因此……” 3.奈……何,如……何,若……何。 表示疑问(询问办法)。翻译为“对……怎么办”或“把……怎么样” 4.得无……乎(耶)? 表示推测性的疑问语气,翻译为“该不会”“莫非”“恐怕”。 5.无乃……乎? 表示委婉商榷语气。翻译为“恐怕……吧?” 6.得无……乎? 表示某种情况的推测。翻译为“莫非……吧?” 7.其……其…… 表示选择关系。翻译为“是……还是……”。 8.……孰与…… 表示比较选择。翻译为“与……相比” 9.何……为? 表示询问或反问。翻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 10.然则 表示连贯关系。翻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11.“何其”“一何” 表示感叹。翻译为:“何其”(多么)、“一何”(这么)。 八.固定句式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3)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4)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 (5)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崤之战》) (6)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崤之战》) (7)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2023-08-03 00:02:541

屈原列传中屈原穷怨的原因

《屈原列传》中屈原“穷怨”的原因是:“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和“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原文如下: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译文如下:屈原行为正直,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辅助君主,谗邪的小人来离间他,可以说是到了困境了。诚信却被怀疑,忠实却被诽谤,能够没有怨恨吗?屈原之所以写《离骚》,其原因大概是从怨愤引起的。司马迁对屈原“穷怨”的评价屈原忠心为君反遭放逐,“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因此,司马迁将屈原的创作动机归结为一个“怨”字。这里的“离骚”可以理解为包括《离骚》这篇文章在内的屈原的众多作品,因为此传本文中还提及《怀沙》一文。司马迁读这几篇后共同的感想是“悲其志”,可见他认可这些文章能表达出共同的思想内容,而《离骚》无疑乃屈原最重要也最精彩的作品,故举《离骚》来做代表。司马迁认为屈原写《离骚》是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不公境遇产生了不平之怨;目的则是希望君王悔悟以兴国:“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基于此,他评断《离骚》的价值在于明道治乱。在司马迁看来《离骚》中屈原在自悼身世、表露志向的同时不忘恋君忧国、讥刺世事,可谓兼具《国风》《小雅》的特质。此外,《离骚》所表现的“文约”而“辞微”艺术手法又可与“微言大义”的《春秋》相类比,那么可以认为,在司马迁的批评观中,《离骚》无论内容思想还是艺术特征都是能与诸经并比的杰作。
2023-08-03 00:03:011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翻译

原文屈原者,名平,楚bai之同姓也du。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於治乱,娴於辞令。zhi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dao;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稾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絜,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絜,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於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原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於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於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於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
2023-08-03 00:03:142

文言文赵璜答案

1. 《赵璜,字廷实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赵璜,字廷实。少从父之官,坠江中不死。 稍长,行道上,得遗金,悉还其主。登弘治三年进士,授工部主事。 出为济南知府。猾吏舞文,积岁为蠹。 璜择愿民教之律令,得通习者二十余人,逐吏而代之。 汉庶人①牧场久籍于官,募民佃。 德王府奏乞之,璜勘还之民。阅七年,政绩大著。 正德初,擢顺天府丞,未上,刘瑾恶璜,坐巡抚朱钦事,逮下诏狱,除名。瑾诛,复职。 迁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寻调山东。 河滩地数百里,赋流民垦而除其租。番僧乞征以充斋粮,帝许之,璜力争得免。 曲阜为贼破,阙里林庙在旷野,璜请移县就阙里,从之。擢工部右侍郎,总理河道。 以边警改理畿辅②戎备。事定,命振顺天诸府饥,还佐部事。 世宗即位,进左侍郎,掌部事。裁宦官赐葬费及御用监料价,革内府酒醋面局岁征铁砖价银岁巨万。 嘉靖元年进尚书。 刘谨创玄明宫,糜财数十万,瑾死,奸人献为皇庄。 帝即位,斥以予民,既而中旨令③仍旧。璜言诏下数月而忽更,示天下不信,帝即报许。 会方修仁寿、清宁宫,费不继。璜因请与石景山诸房舍并斥卖以资用,可无累民,帝可之。 诏营后父陈万言第,估工值六十万,璜持之。 万言诉于帝,下郎中、员外二人诏狱。 璜言:“二臣无与,乞罪臣。”帝不听。 其后论救踵至,万言不自安,再请贷。二人获释,工价亦大减。 诏建玉德殿,景福、安喜二宫,璜请俟仁寿宫成,徐议其事,帝不许。顷之,以灾异申前请,帝始从之,并罢仁寿役。 璜为尚书六年,值帝初政,锐意厘剔,中官不敢挠,故得举其职。 后论执不已,诸权幸嫉者众,帝意亦浸疏。 璜素与秦金齐名,考察自陈,与金俱致仕。廷臣乞留,不许,驰驿给夫廪如故事。 璜有干局,多智虑。事棼错,他人相顾愕眙,璜立办。 既去,人争荐之。十一年召复故官,未上卒。 赠太子太保,谥庄靖。(节选自《明史·赵璜传》)[注]①汉庶人:指因叛乱被贬为庶人的汉王朱高照。 ②畿辅:国都附近的地方。③中旨令:皇帝自宫廷发出的亲笔命令。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汉庶人牧场久籍于官 籍:登记B.坐巡抚朱钦事 坐:因……受牵连C.诏营后父陈万言第 第:府第宅院D.中官不敢挠,故得举其职 举:被举荐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赵璜体恤民生的一组是(3分)①行道上,得遗金,悉还其主 ②德王府奏乞之,璜勘还之民③河滩地数百里,赋流民垦而除其租 ④璜言诏下数月而忽更,示天下不信⑤璜因请与石景山诸房舍并斥卖以资用 ⑥二臣无与,乞罪臣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赵璜治理政务政绩卓出。 任职济南时不畏权贵,保住了农户租种的牧场土地。 B.赵璜恪尽职守。担任左侍郎时能大胆裁减内廷开支,缩减皇室工程的造价。 C.赵璜没有听从朝廷大臣的意见,依然辞职,但朝廷对他的车马供应仍按旧例。D.赵璜有才干,在他人为纷乱错杂的事件观望惊讶时,他能立即找到处理的办法。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诏下数月而忽更,示天下不信,帝即报许。 (3分)(2)其后论救踵至,万言不自安,再请贷。(4分)(3)后论执不已,诸权幸嫉者众,帝意亦浸疏。 (3分)。 2. 文言文:《崔枢》的阅读答案 简答题: 海外商人对崔枢提出什么要求? 为什么崔枢把珍珠放入棺材中? 官差为什么到毫州来追捕崔枢? 汴京的长官为什么想委任崔枢为官署中的佐助人员? 选择题: 选出下列句中划线的词与“荷君见顾,不以外夷见忽”中“见”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A.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B.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C. 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D.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客居汴半岁,与海贾同止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 B. 宝之至宝也,敢以奉君王必无人,臣愿奉壁往使 C. 今疾势不起,番人重土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D. 伺无人,置于柩中成益惊喜,掇置笼中 选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并勘珠所在”中“所”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 A.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B. 其巫,老女子也,已年七十。从弟子女十人所 C.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D.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汴帅王彦谟奇其节”中“奇”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成以其小,劣之 B.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C.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D. 斫其正,养其旁条 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崔枢安贫乐道,我行我素 B. 崔枢重信守诺,自律守法 C. 崔枢重义轻利,品德高洁 D. 崔枢不吝金玉,志行高尚 选择题: A B D A C 译文: 崔枢应举进士,在汴京寄居半年,与一位行商同住那里。那个行商得了病,病情已经很重。他对崔枢说:“感激您照顾我,不因我是外族人而轻视我。现在我的病看来是好不了啦,我们外族人重视土葬,倘若我死了您能安葬我吗?”崔枢答应了他的请求。(这时)行商说:我有一颗宝珠价值万钱。得到它,即使是滚烫的水、炽热的火,也敢去践踏。它是宝物中最珍贵的宝物,请允许我冒昧地把它赠送给您。”崔枢接受了宝珠,(心里) 说:“我不过是一个进士上,奔走于州邑间来养活自己,怎么能忽然收藏这样的奇异的宝物呢?”等到没人的时侯,崔枢就把宝珠放在棺材中,连同商人的遗体埋葬在田野里。 之后过了一年,崔枢行于毫州,听说有个外族人从南方来寻找她死去的丈夫,同时查问那颗宝珠的下落,向官府陈述,并且说宝珠一定被当时那个秀才崔枢所占有。于是官府派人到毫州来追捕崔枢。崔枢说:“假如墓穴不被盗墓人挖掘,宝珠一定不会落到别人手里。”于是打开棺材,得到了那颗宝珠。 汴京长官王彦谟对崔枢高洁的节操感到惊奇,想让他做为官署中佐助人员,崔枢不同意。第二年科举考试崔枢被录取,最终掌管选取文士的大权,并有为官清廉的美名。 3. 文言文翻译(秦武王偏听)答案 原文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而君一举而亡国矣。” 译文 医生扁鹊去见秦武王,武王把他的病情告诉了扁鹊,扁鹊建议及早医治,可是左右大臣提出异议:“君王的病在耳朵的前面,眼睛的下面,未必能治好,弄不好反而会使耳朵听不清,眼睛看不明。”武王把这话告诉了扁鹊,扁鹊听了很生气,把治病的砭石一丢,说:“君王同懂医术的人商量治病,又同不懂医道的人一道讨论,干扰治疗,就凭这,可以了解到秦国的内政,如此下去,君王随时都有亡国的危险。” 评析 医人和医国虽然不同,但在听取专家意见,不胡乱采纳纷扰的意见上是一致的。我们行事施政时最忌讳不能果断决策,而果断决策的前提就是要听取最合理的各种建议,如果有正确的、有针对性的建议,那么我们决策起来就比较容易,最可怕的是乱听建议、听一些专业不对口、对问题知之不详的人的胡说八道,那么问题是得不到解决的。专家有专家的资历和优势,他们是花了数十年的工夫在一个问题上研究,他们在这一问题上最有发言权。可笑的是在我们周围,一旦一个人成名了,他就什么都通了。电影明星就应该演电影,但社会上叫他处理国家大事的有之、搞地产开发的有之、教学育人的有之,可见非理性因素在人们处理问题时影响的确很大。 字词 除:医治 已:治好 知:掌管 4. 魏文侯改过 文言文翻译 阅读答案 参考答案: 9.B(“趋”词义应为“快步走”) 10.C(A项“以”分别为“介词,用”“介词,因为”;B项“于”分别为“介词,向,对”“介词,表被动,被”;C项“乎”均为语气助词,表反问,相当于“呢”;D项“而”分别为“连词,表转折关系,却”“连词,表修饰”) 11.B(①是说魏文侯礼贤下士,④是说魏文侯善听音乐,⑤是子方对子击诘问的回答) 12.D(“愤然与之绝交”错,原文为“璜,鄙人也,失对,愿卒为弟子”) 13.译文: (1)我听说国君仁德,他的臣子就敢直言。刚才任座的话很耿直,我因此知道您是一位仁德的君主。 (落实“则”“直”“向”“是以”等词语的解释,语句要通顺) (2)地位卑下的人不参与地位高贵之人的事,关系疏远的人不参与关系亲近人的事。我在朝外任职,不敢接受您的命令。 (落实“卑”“尊”“谋”“疏”“戚”等词语的解释,语句要通顺) 【文言参考译文】 魏文侯用卜子夏、田子方担任国师,他每次经过名士段干木的住宅,都要在车上俯首行礼。各地的贤才德士很多前来归附他。 魏文侯派乐羊攻打中山国,攻克了中山国,魏文侯把它封给了自己的儿子魏击。魏文侯向群臣问到:“我是什么样的君主?”大家都说:“您是仁德的君主!”只有任座说:“国君您得了中山国,不用来封您的弟弟,却封给自己的儿子。这算什么仁德君主!”魏文侯勃然大怒,任座快步离开。魏文侯接着问翟璜。翟璜回答说:“您是仁德君主。”魏文侯问:“你凭什么知道?”回答说:“我听说国君仁德。他的臣子就敢直言。刚才任座的话很耿直,我因此知道您是一位仁德的君主。”魏文侯大喜,派翟璜去追任座回来,还亲自下殿堂去迎接,奉为上宾。 魏文侯与田子方饮酒,文侯说:“编钟的乐声不协调吗?左边高。”田子方笑了,魏文侯问:“你笑什么?”田子方说:“臣下我听说,国君懂得任用乐官,不必懂得乐音。现在国君您精通音乐,我担心您会疏忽了任用官员的职责。”魏文侯说:“对。” 魏文侯的公子魏击出行,途中遇见国师田子方,下车伏拜行礼。田子方却不作回礼。魏击生气,对田子方说:“富贵的人能对人骄傲呢,还是贫贱的人能对人骄傲呢?”田子方 说:“当然是贫贱的人能对人骄傲啦,富贵的人哪里敢对人骄傲呢!国君如果对人骄傲就 将亡国,大夫如果对人骄傲就将失去封地。失去他的国家的人,没有听说有人拿他当国君的;失去他的封地的人,也没有听说有人拿他当一家之主的。贫贱的游士,话不被听从,行为不合自己的心意.就穿上鞋子告辞了‘,到哪里得不到贫贱呢!”魏击于是谢罪。 魏文侯问李克:“先生曾经说过:‘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现在我选相不是魏成就是翟璜,这两人怎么样?”李克回答说:“地位卑下的人不参与地位高贵之人的事,关系疏远的人不参与关系亲近人的事:我在朝外任职,不敢接受您的命令。”魏文侯说:“先生不要临事推让!”李克说道:“国君您没有仔细观察的缘故呀!看人,平时看他所亲近的,富贵时看他所交往的,显赫时看他所推荐的,穷困时看他所不做的,贫贱时看他所不取的。仅此五条,就足以去断定他,又何必要等我指明呢!”魏文侯说:“先生请回府吧,我的国相已经选定了。”李克离去,遇到翟璜。翟璜问:“听说今天国君召您去征求宰相人选,到底定了谁呢?”李克说:“魏成。”翟璜立刻忿忿不平地变了脸色。说:“西河守令吴起,是我推荐的。国君担心内地的邺县,我推荐西门豹。国君想征伐中山国,我推荐乐羊。中山国被攻克之后,没有人去镇守,我推荐了先生您。国君的公子没有老师,我推荐了屈侯鲋。凭耳闻目睹的这些事实,我哪点儿比魏成差!”李克说:“你把我介绍给你的国君,难道是为了结党以谋求高官吗?国君问我宰相的人选,我说了刚才那一番话。我推断国君肯定会让魏成为相的原因,是魏成享有千钟的俸禄,十分之九都用在外面,只有十分之一留作家用,所以得到了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这三个人,国君都奉他们为老师;而你所举荐的五人,国君都任用为臣属。你怎么能和魏成并列呢!”翟璜听罢徘徊不敢进前,行了两次礼说:“我翟璜,真是个粗人,失礼了,愿终身为您的弟子!” 5. 乌重胤文言文翻译及答案 【原文】 乌重胤,潞州牙将也。元和中,王承宗叛,王师加讨。潞帅卢从史虽出军,而密与贼通。时神策行营吐突承璀与从史军相近,承璀与重胤谋,缚从史于帐下。是日,重胤戒严,潞军无敢动者。宪宗赏其功,授潞府左司马,迁怀州刺史,兼充河阳三城节度使。 会讨淮、蔡,用重胤压境,仍割汝州隶河阳。自王师讨淮西三年,重胤与李光颜掎角相应,大小百余战,以至元济诛。就加检校尚书右仆射,转司空。蔡将有李端者,过溵河降重胤。其妻为贼束缚于树,脔食至死,将绝,犹呼其夫曰:“善事乌仆射。”其得人心如此。 (选自《旧唐书·列传一百十一》) 【翻译】 乌重胤,是潞州的牙将。元和年间,(契丹人成德(河北正定)军节度王武俊(735年-801)长子继任成德军节度使王士真(759年-809年)之子)王承宗反叛朝廷,朝廷派军队加以讨伐。潞帅(昭仪节度使)卢从史虽然已经出兵,但暗中与王承宗互通消息。(因为)当时(宦官左)神策军行营中尉吐突承璀与卢从史的军队相近,(所以)他与乌重胤谋划到卢从史的营帐抓捕他。这天,乌重胤(进行全军)戒严,潞州军队没有敢轻举妄动的。唐宪宗嘉奖乌重胤的功劳,封他为潞州府左司马,升任怀州刺史,兼任河阳三城节度使。 (后来)恰逢讨伐淮州、蔡州(两地的叛军),唐宪宗命令乌重胤(率军)逼近叛军边境,又将汝州划归给(他节度的河阳)。自从朝廷军队征讨淮西开始的三年间,乌重胤与(忠武军节度使)李光颜互为犄角,互相配合,(经过)大小一百多次战斗,最终吴元济被杀。乌重胤因功加封检校尚书右仆射,接着转任检校司空。(当时)蔡州的叛将(吴元济部)有一个叫李端的,渡过溵河投降乌重胤。他的妻子被叛贼抓住绑到树上,脔食至死(将她的肉切成小块一块一块地吃掉,一直到她彻底死掉),(李端的妻子)在将要断气时,还高喊她丈夫道:“好好侍奉乌重胤仆射!”乌重胤得人心就像这样。 6. 郭进请宫文言文答案 答案:(1)太祖大怒/以其诬害忠臣/命缚其人予进/使自处置。 (2)郭进“请赏以官”是因为那人按约定诱降敌方“一城一寨”。 太祖“赏以一官”是为了不让郭进失信于人。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 太祖时,郭进为西山巡检,有告其阴通河东刘继元,将有异志者,太祖大怒以其诬害忠臣命缚其人予进使自处置。进得而不杀,谓曰:“尔能为我取继元一城一寨,不止赎尔死,当请尔一官。”岁余,其人诱其一城来降。进具其事送之于朝,请赏以官。太祖曰:“尔诬害我忠良,此才可赎死尔,赏不可得也!”命以其人还进。进复请曰:“使臣失信,则不能用人矣。”太祖于是赏以一官。(节选自欧阳修《归田录》) [注释]郭进:宋初守卫北疆的名将,以善于用兵、从严治军而享誉一时。 (1)文中划线部分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符号的地方用“/”标出来。 太祖大怒以其诬害忠臣命缚其人予进使自处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曾诬告郭进通敌,郭进为什么还为他“请赏以官”?太祖开始不答应,后来为什么还是“赏以一官”? 答案:(1)太祖大怒/以其诬害忠臣/命缚其人予进/使自处置。 (2)郭进“请赏以官”是因为那人按约定诱降敌方“一城一寨”。 太祖“赏以一官”是为了不让郭进失信于人。 7. 《寒号虫》文言文的阅读答案 原文: 五台山有鸟,名寒号虫。四足,有肉翅。其粪即五灵脂。当盛暑时,文采绚烂,乃自鸣曰:“凤凰不如我!”比至深冬严寒之际,毛羽脱落,索然如鷇雏,遂自鸣曰:“得过且过!”(元·陶宗仪《辍耕录》) 译文:五台山上有一种鸟,名叫寒号虫。它有四只脚,一对肉翅,但不能飞。它的粪便就是古时用作行瘀的“五灵脂”。正当盛暑之时,它身披色彩灿烂的毛衣,于是自得其乐地叫道:“凤凰也比不上我!”到了深冬严寒时节,毛羽脱落,难看得像只小雏鸟,就自言自语地叫道:“能过下去就这样过下去。” 寓意:这则寓言告诫人们,那些不知天 高地厚的人要么对自己做人教导员高而盲目乐观;当碰壁之后,又对自己缺乏信心而盲目悲观。 8. 约法三章的文言文答案 阅读文言文《约法三章》,完成13-16题。(12分) 约法三章 汉元年十月(1),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2)。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3),封皇帝玺符节,降枳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4)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5),偶语者弃市(6)。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7)。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8)。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饷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注](1)汉元年:指刘邦被封为汉王后的第一年,即公元前206年。(2) 沛公:即汉高祖刘邦。霸上;古地名。(3)组:绳索。(4)怀王:即楚怀王。(5)族:灭族,杀害违犯者及其亲属。(6)偶语:相对私语。弃市:古代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在街头,称为弃市。(7)关:指函谷关,古代要塞、天险。(8) 吏人:指当时的大、小官员。案堵:同“安堵”,即安定。 1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文言字词。(4分) (1)诸将或言诛秦王___________ (2)父老苦秦苛法久矣___________ (3)诸吏人皆案堵如故___________ (4)人又益喜______ _____ 14.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两处)。(2分) 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 15.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文。(3分) 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楚汉战争,刘邦最终赢得了胜利,请你就此文分析他取得胜利的原因。(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3.(1)有人 (2)苦于;以……为苦 (3)原来 (4)更加 14.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 15.我把军队撤回霸上的原因,是想等着各路诸侯到来,共同制定一个规约。 16. 占据关中有利的地理位置;礼贤下士,听人劝告,不贪图享受;约法三章,取得关中人心。(答到两点即可得2分)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素:白色②降:投降 ③且:况且④以:把 ⑤封:封锁,密封⑥军:驻扎 ⑦王:做国王,称王⑧故:原先,过去 ⑨使:派遣⑩益:更加 2、翻译: ①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当初怀王派我攻秦,原本是因为能宽容大量。 ②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父老乡亲们苦于苛酷的秦法已经很久了,说秦坏话的一家人都要被杀死,偶然相聚悄悄讲话的就犯弃市死罪。 ③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带诸侯至耳定约束耳:况且我之所以会来将军队驻扎在霸上,就是为了等待诸侯们到来,然后制定军纪法规啊。 3、秦人“唯恐沛公不为秦王”的原因是什么? 沛公废除秦朝酷法,宽容的对待秦朝旧吏,他的军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让百姓安定。 9. 王拱辰文言文阅读答案 译文供参考:王拱辰,字君贶,开封咸平人。 原名拱寿,十九岁时考取进士第一名,仁宗赐名“拱辰”。任怀州通判,直集贤院,历任盐铁判官、修起居注、知制诰。 庆历元年(1041)为翰林学士。 契丹使者刘六符曾对贾昌朝说“:一条界河有什么险要可言?乘一叶小舟就可以渡过来,将士们投下马鞭就可以填平。 或者,挖掉河堤,做十万个装满沙土的袋子放在上游,随时都可以打通道路。”仁宗将这一问题同拱辰讨论,拱辰说“:打仗总是要搞阴谋的。 对方果然能这么办,不应该告诉我们,这必然是在说大话。设置险阻保卫国家,先王就是这样干的,祖宗也是利用险要地形抵御敌人的。” 不久,契丹又派刘六符来,要求宋割让关南十县,并指责当年太宗伐燕是无理取闹,师出无名。全朝廷上下都不知该怎样对答才好。 拱辰说“:当年王师征河东,契丹既已同我们互通往来,却又袭击石岭关以支援河东反贼。太宗生气,于是回师伐契丹,怎能说没有道理?”于是写回书说:“先有石岭关的交锋,后来才有蓟门之役。” 契丹得到答复后,恢复了和好。仁宗高兴地对大臣们说“:若不是拱辰熟悉历史,还真难答复啊。” 拱辰又代理开封知府,任御史中丞。夏竦当上了枢密使,拱辰说:“夏竦主持西部边务时,没有什么建树,无功而还。 现在让他主持国家的两大最高军、政机构之一,怎样表率天下?”因而同皇帝当面争执,言辞激烈。皇帝没有想通,陡然起身,拱辰上前牵住他的衣角。 皇上最后听了他的话,夏竦离职。又说:“滕宗谅在庆州所作所为违背了法度,而仅仅降级调任虢守,恐怕以后边臣都会像他一样了。 应该施以重罚。”皇上没有听从,他就请假回家,请求降职降级。 于是皇上将滕宗谅调到岳州,命令拱辰继续负责原先的工作。拱辰拜见皇帝时,皇帝说“:你们这些参谋官,各陈己见就可以了,不要以为朝廷没有采纳你们的某一建议就是压制你们,而轻易地离职,沽名钓誉。 从今以后你们觉得应该说的,就尽量说出来,不要有所回避。” 僧绍宗以铸佛像为名欺骗老百姓,京城居民争相将金子投入炼炉中,后宫也出钱帮助他。 拱辰说“:西部连年派兵驻守,我们却将财费用于不该用的地方,这会导致军心动摇,引起民怨。”皇上就下令禁止了僧绍宗的这一活动。 苏舜钦在进奏院时宴请宾客,王益柔醉作《傲歌》,拱辰劝苏的下属鱼周询、刘元瑜举报这件事。结果苏、王被贬谪到远方,一起宴会的人都被驱逐到地方上去了。 当时执政大臣是杜衍、范仲淹,他们对传统规章制度多有改革,拱辰的朋友感到不安。舜钦、益柔都是范仲淹推荐提拔上来的,舜钦又是杜衍的女婿,因此,拱辰借这个机会搞翻了这批人,当时舆论很是瞧不起拱辰的为人。 后又以翰林学士身份代理三司使。因为推举富民郑旭不当,出任郑州知州,又先后迁任澶、瀛、并三州。 几年后归来,任学士承旨兼侍读。皇上在迩英阁存放《太玄经》和占卦用的蓍草,对拱辰说“:我常研读这些。 你也了解这些吗?”拱辰作了回答,并说:“希望陛下注意儒家的经典《六经》,再以记录历代兴衰盛亡的史书为辅助就够了,这些杂书不足以为学。” 至和三年(1056),重新任三司使。 出使契丹,与契丹主在混同江会面,一块儿饮宴钓鱼。契丹主每次钓到鱼,必定替拱辰斟酒,亲自弹奏琵琶助酒兴。 又对其丞相说:“这位是南朝的少年状元,考取翰林十五年了,因此我要特别厚待他。”回来后,御史赵扌卞认为他的行为不合礼制“:他日契丹使者如果以此为例来要求我们,我们又怎样拒绝呢?”湖南转运判官李章、潭州知州任颛贱价强买死商人的珠宝,罪行败露后被抓,拱辰将全部珠宝都贿赂给了后宫,赵扌卞也一并弹劾这件事。 改任宣徽北院使,赵扌卞说:“宣徽之职位,本来是给有功勋的人的,只有前任执政大臣和节度使才能获得此职位,拱辰怎么能污辱这一职务呢?”于是让他以端明殿学士身份知永兴军,先后主管泰、定二州、河南大名府,累官至吏部尚书。 神宗即位后,照资格拱辰应转任仆射,欧阳修以为仆射是宰相级别,不应按资排辈,只任命他为太子少保。 熙宁元年(1068),又召他回来任北院使。王安石任参知政事,讨厌他老同自己作对,趁两位宰相有事之机,赶他去管应天府。 八年(1075),入朝见皇帝,任中太一宫使。 元丰初年(1078),转任南院使,赐给他金方团带。 再次判大名,改任武安军节度使。三路长官编制老百姓的户籍建立保甲制度,天天招集百姓训导,禁令苛刻急躁,老百姓往往被逼去做盗匪。 郡县官隐瞒这些情况,不敢上报。拱辰毅然上书指责其弊端“:不仅仅老百姓的物质利益大受损害,而且耽误他们的务农时间,这是在用法律来迫使他们犯罪。 他们逐渐演化为大盗的征兆已经可以看出来了。纵然不能全部废除这些办法,也应该让那些最穷苦、承受能力最差的百姓免于受害,缓和一下形势。” 当权者指责拱辰抗拒新法,拱辰回答说:“这是老臣在尽忠报国啊。”接连上奏不停。 皇帝醒悟了,于是第五等户得以免受其害。 哲宗即位,迁任彰德节度,加封检校太师。 这年死去,终年七十四岁。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懿恪”。
2023-08-03 00:03:201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翻译: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辅助君主,谗邪的小人来离间他,可以说到了困境了。出自:司马迁《屈原列传》原文节选: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译文:屈原行为正直,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辅助君主,谗邪的小人来离间他,可以说到了困境了。诚信却被怀疑,忠实却被诽谤,能够没有怨恨吗?写作特色和从《史记》中选入中学课本的其它几篇人物传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信陵君窃符救赵》、《毛遂自荐》、《陈涉世家》)相比,本文的特色是:选材上,《屈原列传》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迹;写法上,记叙和议论相结合。全文四个部分都有“传”有“评”,因“传”而“评”,以“评”点“传”。议论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部分为评介式,第二部分为结语式,第三部分为陈述式,第四部分为比照式。语言上,本文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议中有情、直抒胸臆。作者运用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
2023-08-03 00:03:381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翻译: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辅助君主,谗邪的小人来离间他,可以说到了困境了。出自:司马迁《屈原列传》原文节选: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译文:屈原行为正直,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辅助君主,谗邪的小人来离间他,可以说到了困境了。诚信却被怀疑,忠实却被诽谤,能够没有怨恨吗?写作特色和从《史记》中选入中学课本的其它几篇人物传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信陵君窃符救赵》、《毛遂自荐》、《陈涉世家》)相比,本文的特色是:选材上,《屈原列传》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迹;写法上,记叙和议论相结合。全文四个部分都有“传”有“评”,因“传”而“评”,以“评”点“传”。议论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部分为评介式,第二部分为结语式,第三部分为陈述式,第四部分为比照式。语言上,本文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议中有情、直抒胸臆。作者运用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
2023-08-03 00:03:561

《屈原贾生列传》中的“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的翻译

信任却被猜疑,忠心却被诽谤,怎么能没有怨恨呢
2023-08-03 00:04:175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是什么意思啊?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的翻译是:诚实对待君主反而被怀疑,忠诚却被奸臣诽谤,能不产生怨恨吗?这句话出自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屈原列传》。本文是《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有关屈原的部分,其中又删去了屈原《怀沙》赋全文。这是现存关于屈原最早的完整的史料,是研究屈原生平的重要依据。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生活在战国中后期的楚国,当时七国争雄,其中最强盛的是秦、楚二国。屈原曾在楚国内政、外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后,虽然遭谗去职,流放江湖,但仍然关心朝政,热爱祖国。最后,毅然自沉汨罗,以殉自己的理想。本文以强烈的感情歌颂了屈原卓越超群的才华和他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虽然事迹简略,但文笔沉郁顿挫,咏叹反复,夹叙夹议,是一篇有特色的评传式散文。初露才华周显王四十八年(前321年),秦军犯楚境,屈原组织乐平里的青年奋力抗击,他一方面对青年们进行思想教育,一方面巧用各种战术,机智果敢地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一展其非凡才华。周慎靓王元年(前320年),仲春三月,屈原应楚怀王之召出山进京。这一年他在鄂渚为县丞。周慎靓王二年(前319年),升任楚怀王左徒。这一年深秋,屈原首次出使齐国。周慎靓王三年(前318年),忙于楚之内政外交工作。楚、魏、赵、韩、燕五国联兵攻秦,屈原随军而前。
2023-08-03 00:04:451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的翻译是:诚实对待君主反而被怀疑,忠诚却被奸臣诽谤,能不产生怨恨吗?这句话出自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屈原列传》。本文是《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有关屈原的部分,其中又删去了屈原《怀沙》赋全文。这是现存关于屈原最早的完整的史料,是研究屈原生平的重要依据。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生活在战国中后期的楚国,当时七国争雄,其中最强盛的是秦、楚二国。屈原曾在楚国内政、外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后,虽然遭谗去职,流放江湖,但仍然关心朝政,热爱祖国。最后,毅然自沉汨罗,以殉自己的理想。本文以强烈的感情歌颂了屈原卓越超群的才华和他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虽然事迹简略,但文笔沉郁顿挫,咏叹反复,夹叙夹议,是一篇有特色的评传式散文。初露才华周显王四十八年(前321年),秦军犯楚境,屈原组织乐平里的青年奋力抗击,他一方面对青年们进行思想教育,一方面巧用各种战术,机智果敢地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一展其非凡才华。周慎靓王元年(前320年),仲春三月,屈原应楚怀王之召出山进京。这一年他在鄂渚为县丞。周慎靓王二年(前319年),升任楚怀王左徒。这一年深秋,屈原首次出使齐国。周慎靓王三年(前318年),忙于楚之内政外交工作。楚、魏、赵、韩、燕五国联兵攻秦,屈原随军而前。
2023-08-03 00:04:581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的翻译是:诚实对待君主反而被怀疑,忠诚却被奸臣诽谤,能不产生怨恨吗?这句话出自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屈原列传》。本文是《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有关屈原的部分,其中又删去了屈原《怀沙》赋全文。这是现存关于屈原最早的完整的史料,是研究屈原生平的重要依据。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生活在战国中后期的楚国,当时七国争雄,其中最强盛的是秦、楚二国。屈原曾在楚国内政、外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后,虽然遭谗去职,流放江湖,但仍然关心朝政,热爱祖国。最后,毅然自沉汨罗,以殉自己的理想。本文以强烈的感情歌颂了屈原卓越超群的才华和他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虽然事迹简略,但文笔沉郁顿挫,咏叹反复,夹叙夹议,是一篇有特色的评传式散文。初露才华周显王四十八年(前321年),秦军犯楚境,屈原组织乐平里的青年奋力抗击,他一方面对青年们进行思想教育,一方面巧用各种战术,机智果敢地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一展其非凡才华。周慎靓王元年(前320年),仲春三月,屈原应楚怀王之召出山进京。这一年他在鄂渚为县丞。周慎靓王二年(前319年),升任楚怀王左徒。这一年深秋,屈原首次出使齐国。周慎靓王三年(前318年),忙于楚之内政外交工作。楚、魏、赵、韩、燕五国联兵攻秦,屈原随军而前。
2023-08-03 00:05:111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的翻译是:诚实对待君主反而被怀疑,忠诚却被奸臣诽谤,能不产生怨恨吗?这句话出自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屈原列传》。本文是《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有关屈原的部分,其中又删去了屈原《怀沙》赋全文。这是现存关于屈原最早的完整的史料,是研究屈原生平的重要依据。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生活在战国中后期的楚国,当时七国争雄,其中最强盛的是秦、楚二国。屈原曾在楚国内政、外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后,虽然遭谗去职,流放江湖,但仍然关心朝政,热爱祖国。最后,毅然自沉汨罗,以殉自己的理想。本文以强烈的感情歌颂了屈原卓越超群的才华和他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虽然事迹简略,但文笔沉郁顿挫,咏叹反复,夹叙夹议,是一篇有特色的评传式散文。作者简介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2023-08-03 00:05:251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的意思?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的翻译是:诚实对待君主反而被怀疑,忠诚却被奸臣诽谤,能不产生怨恨吗?这句话出自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屈原列传》。本文是《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有关屈原的部分,其中又删去了屈原《怀沙》赋全文。这是现存关于屈原最早的完整的史料,是研究屈原生平的重要依据。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生活在战国中后期的楚国,当时七国争雄,其中最强盛的是秦、楚二国。屈原曾在楚国内政、外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后,虽然遭谗去职,流放江湖,但仍然关心朝政,热爱祖国。最后,毅然自沉汨罗,以殉自己的理想。本文以强烈的感情歌颂了屈原卓越超群的才华和他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虽然事迹简略,但文笔沉郁顿挫,咏叹反复,夹叙夹议,是一篇有特色的评传式散文。作者简介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2023-08-03 00:05:381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的翻译是:诚实对待君主反而被怀疑,忠诚却被奸臣诽谤,能不产生怨恨吗?这句话出自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屈原列传》。本文是《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有关屈原的部分,其中又删去了屈原《怀沙》赋全文。这是现存关于屈原最早的完整的史料,是研究屈原生平的重要依据。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生活在战国中后期的楚国,当时七国争雄,其中最强盛的是秦、楚二国。屈原曾在楚国内政、外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后,虽然遭谗去职,流放江湖,但仍然关心朝政,热爱祖国。最后,毅然自沉汨罗,以殉自己的理想。本文以强烈的感情歌颂了屈原卓越超群的才华和他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虽然事迹简略,但文笔沉郁顿挫,咏叹反复,夹叙夹议,是一篇有特色的评传式散文。作者简介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2023-08-03 00:05:511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甚么意思

语出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屈原列传》.(屈原,字平》.) 意思是说:诚信而被怀疑,忠诚而被毁谤,能没有怨恨吗?屈平之所以写出《离骚》,是因为自己心生怨恨的缘故.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是很好的句子,经常被引用的.
2023-08-03 00:06:361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怎么读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出自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贾生列传》出自《史记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作者司马迁。该篇是屈原、贾谊两个人的传记,他们虽然不是同时代人,但是二人的遭遇有不少共同之处。他们都是才高气盛,又都是因忠被贬,在政治上都不得志,在文学上又都成就卓著。所以,司马迁才把他们同列于一篇。原文为“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做《离骚》,盖自怨生也。”意思是说诚实对待君主反而被怀疑,忠诚却被奸臣诽谤。
2023-08-03 00:06:431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语出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屈原列传》.(屈原,字平》。)意思是说:诚信而被怀疑,忠诚而被毁谤,能没有怨恨吗? 屈平之所以写出《离骚》,是因为自己心生怨恨的缘故。“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是很好的句子,经常被引用的。
2023-08-03 00:06:581

屈原列传第三段

留QQ发给你
2023-08-03 00:07:135

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 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介绍

1、原文:《屈原列传》汉:司马迁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易》曰:“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王之不明,岂足福哉!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馀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2、翻译: 屈原名平,与楚国的王族同姓。他曾担任楚怀王的左徒。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应对辞令。对内与怀王谋划商议国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和他同在朝列,想争得怀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怀王让屈原制订法令,屈原起草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强行更改它(想邀功),屈原不赞同,他就在怀王面前谗毁屈原说:“大王叫屈原制订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项法令发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做的。”怀王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 屈原痛心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小人混淆黑白,使怀王看不明白,邪恶的小人妨碍国家,端方正直的君子则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愁苦闷,写下了《离骚》。“离骚”,就是遭到忧愁的意思。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于困境就会追念本源,所以到了极其劳苦疲倦的时候,没有不叫天的;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叫父母的。屈原行为正直,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辅助君主,谗邪的小人来离间他,可以说到了困境了。诚信却被怀疑,忠实却被诽谤,能够没有怨恨吗?屈原之所以写《离骚》,其原因大概是从怨愤引起的。《国风》虽然多写男女爱情,但不过分而失当。《小雅》虽然多讥讽指责,但并不宣扬作乱。像《离骚》,可以说是兼有二者的特点了。它对远古上溯到帝喾,近世称述齐桓公,中古称述商汤和周武王,用来讽刺当时的政事。阐明道德的广阔崇高,国家治乱兴亡的道理,无不完全表现出来。他的文笔简约,词意精微,他的志趣高洁,行为廉正。就其文字描写来看,不过寻常事物,但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因为关系到国家的治乱),举的是近事,而表达的意思却十分深远。由于志趣高洁,所以文章中称述的事物也是透散着芬芳的,由于行为廉正,所以到死也不为奸邪势力所容。他独自远离污泥浊水之中,像蝉脱壳一样摆脱浊秽,浮游在尘世之外,不受浊世的玷辱,保持皎洁的品质,出污泥而不染。可以推断,屈原的志向,即使和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 怀王的长子顷襄王即位,任用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楚国人都抱怨子兰,因为他劝怀王入秦而最终未能回来。屈原也为此怨恨子兰,虽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恋着楚国,心里挂念着怀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他希望国君总有一天醒悟,世俗总有一天改变。屈原关怀君王,想振兴国家改变楚国的形势,一篇作品中,都再三表现出来这种想法。然而终于无可奈何,所以不能够返回朝廷。由此可以看出怀王始终没有觉悟啊。 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而圣明君主治理好国家的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这是因为所谓忠臣并不忠,所谓贤臣并不贤。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为天下人所耻笑。这是不了解人的祸害。《易经》说:“井淘干净了,还没有人喝井里的水,使我心里难过,因为井水是供人汲取饮用的。君王贤明,天下人都能得福。”君王不贤明,难道还谈得上福吗!令尹子兰得知屈原怨恨他,非常愤怒,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就放逐了屈原。 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因此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死了以后,楚国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都爱好文学,而以善作赋被人称赞。但他们都效法屈原辞令委婉含蓄的一面,始终不敢直言进谏。在这以后,楚国一天天削弱,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灭掉。自从屈原自沉汨罗江后一百多年,汉代有个贾谊,担任长沙王的太傅。路过湘水时,写了文章来凭吊屈原。 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悲伤。到长沙,经过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尝不流下眼泪,追怀他的为人。看到贾谊凭吊他的文章,文中又责怪屈原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却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读了《服鸟赋》,把生和死等同看待,认为被贬和任用是不重要的,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失落什么了。
2023-08-03 00:07: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