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邦问答 / 问答 / 问答详情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

2023-07-30 10:01:29
北营

孙子兵法是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是三十六计,是两本书,两个作者写的,不要搞混了,虽然三十六计中极有孙子兵法的精髓.

孙子兵法是春秋时代杰出的军事家,也是我国历史以来最杰出的军事家之一,有兵圣之称.他的兵书(孙子兵法)中一共写了十三篇,含盖了国家/政治/经济/科学/人文/与军事军力;战术与战争等之间的密切联系.

始计第一

孙子曰: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

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本篇主题词】知用其计,攻其不备,出人意料,为兵家取胜诡道。

【现代释用】 说到“计”,人人皆知,对于它的作用,很多人都能信口说几句,但绝大数人又不能用得明白,皆因不知“计”的奥妙。孙子说:“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可见,孙子头脑中有一套征服人心的妙计。粗略看来,他提供了一下八点计策:一是,因利而制权;二是,用而视之不用;三是,远近相互交错;四是,用利益打动人;五是,在混乱中取胜;六是,避开强大对手;七是,善于激怒对手;八是,能够攻其不备。一句话,这些都是所谓的算计。所谓“多算胜,少算不胜”表明:算计应先于行动,算则胜,不算则败。战争如此,领导、做人、经商,莫不如此。

作战第二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其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弩,戟楯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忌杆一石,当吾二十石。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故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注】①:“忌”加“艹”头。

谋攻第三

孙子曰:

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军形第四

孙子曰: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称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兵势第五

孙子曰:

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击卵者,虚实是也。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彍guō(弓广)弩,节如发机。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虚实第六

孙子曰:

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出其所必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虽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之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哉!

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措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军争第七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金鼓;视不相见,故为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故夜战多金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九变第八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屺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九变之利,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行军第九

孙子曰:

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渡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唯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

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军旁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蘙荟者,必谨覆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栗马肉食者,军无悬缻,不返其舍者,穷寇也;谆谆翕翕,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卒未亲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

故合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素不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地形第十

孙子曰:

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凡兵有走者、有驰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地之灾,将之过也。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卒强吏弱,曰驰;吏强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隘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于主,国之宝也。视卒如婴儿,故可以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九地第十一

孙子曰:

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屺地,有围地,有死地。诸侯自战其地者,为散地;入人之地不深者,为轻地;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众者,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行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屺地;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屺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敢问敌众而整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力。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

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卧者涕交颐,投之无所往,诸、刿之勇也。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而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齐勇如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民不得虑。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

九地之变,屈伸之力,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

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四达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浅者,轻地也;背固前隘者,围地也;无所往者,死地也。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轻地,吾将使之属,争地,吾将趋其后,交地,吾将谨其守,衢地,吾将固其结,重地,吾将继其食,屺地,吾将进其途,围地,吾将塞其阙,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

故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

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不能得地利。四五者,不知一,非霸王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威加于敌,则其城可拔,其国可隳。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害,勿告以利。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

故为兵之事,在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成事者也。是故政举之日,夷关折符,无通其使,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敌人开阖,必亟入之,先其所爱,微与之期,践墨随敌,以决战事。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火攻第十二

孙子曰:

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行火必有因,烟火必素具。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火发而兵静者,待而勿攻,极其火力,可从而从之,不可从则上。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以时发之,火发上风,无攻下风,昼风久,夜风止。凡军必知五火之变,以数守之。

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水可以绝,不可以夺。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故曰:明主虑之,良将惰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攻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上。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说,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用间第十三

孙子曰:

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民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故用间有五:有因(乡)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乡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闻知之而传于敌间也;生间者,反报也。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贤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兼死。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敌间之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故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间为诳事,可使告敌;因是而知之,故生间可使如期。五间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

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故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

而三十六计基本是个古代战术范本,成书在明清时代,作者已经无法考据,但学者推测是个精通兵法理论,博习<<易经>>的中下层失意知识分子.其书六篇共三十六计:

第一计 瞒天过海 第二计 围魏救赵 第三计 借刀杀人

第四计 以逸待劳 第五计 趁火打劫 第六计 声东击西

第二套 敌战计

第七计 无中生有 第八计 暗度陈仓 第九计 隔岸观火

第十计 笑里藏刀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第三套 攻战计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第四套 混战计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第二十计 混水摸鱼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第二十四计 假途伐虢

第五套 并战计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颠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 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

第六套 败战计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计

古人云:用兵如孙子,策略三十六.这就是对两部军事著作的历史伟大地位的写照吧.

水元素sl

第一套 胜战计

第一计 瞒天过海 第二计 围魏救赵 第三计 借刀杀人

第四计 以逸待劳 第五计 趁火打劫 第六计 声东击西

第二套 敌战计

第七计 无中生有 第八计 暗度陈仓 第九计 隔岸观火

第十计 笑里藏刀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第三套 攻战计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第四套 混战计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第二十计 混水摸鱼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第二十四计 假途伐虢

第五套 并战计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颠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 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

第六套 败战计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计

黑桃花

最佳答案

三十六计

01 瞒天过海

02计 围魏救赵

03计 借刀杀人

04 以逸待劳

05 趁火打劫

06 声东击西

07 无中生有

08 暗渡陈仓

09 隔岸观火

10 笑里藏刀

11 李代桃僵

12 顺手牵羊

13 打草惊蛇

14 借尸还魂

15 调虎离山

16 欲擒姑纵

17 抛砖引玉

18 擒贼擒王

19 釜底抽薪

20 混水摸鱼

21 金蝉脱壳

22 关门捉贼

23 远交近攻

24 假道伐虢

25 偷梁换柱

26 指桑骂槐

27 假痴不癫

28 上屋抽梯

29 树上开花

30 反客为主

31 美人计

32 空城计

33 反间计

34 苦肉计

35 连环计

36 走为上

孙子兵法

1计篇

2作战篇

3谋攻篇

4行篇

5势篇

6虚实篇

7军争篇

8九变篇

9行军篇

10地形篇

11九地篇

12火攻篇

13离间篇

第一套 胜战计

第一计 瞒天过海 第二计 围魏救赵 第三计 借刀杀人

第四计 以逸待劳 第五计 趁火打劫 第六计 声东击西

第二套 敌战计

第七计 无中生有 第八计 暗渡陈仓 第九计 隔岸观火

第十计 笑里藏刀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第三套 攻战计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第四套 混战计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第二十计 混水摸鱼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第二十四计 假途伐虢

第五套 并战计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颠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 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

第六套 败战计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

孙子兵法分13篇,又叫《兵法十三篇》

分为

卷上:始计第一,作战第二,谋攻第三,军形第四,兵势第五。

卷中:虚实第六,军争第七,九变第八,行军第九

卷下:地形第十,九地第十一,火攻第十二,用间第十三。

而三十六计无年代和作者可考,不分卷,有六套计,每套六计,共六六三十六计

第一套 胜战计

第1计 瞒天过海 第2计 围魏救赵 第3计 借刀杀人

第4计 以逸待劳 第5计 趁火打劫 第6计 声东击西

第二套 敌战计

第7计 无中生有 第8计 暗度陈仓 第9计 隔岸观火

第10计 笑里藏刀 第11计 李代桃僵 第12计 顺手牵羊

第三套 攻战计

第13计 打草惊蛇 第14计 借尸还魂 第15计 调虎离山

第16计 欲擒故纵 第17计 抛砖引玉 第18计 擒贼擒王

第四套 混战计

第19计 釜底抽薪 第20计 混水摸鱼 第21计 金蝉脱壳

第22计 关门捉贼 第23计 远交近攻 第24计 假途伐虢

第五套 并战计

第25计 偷梁换柱 第26计 指桑骂槐 第27计 假痴不癫

第28计 上屋抽梯 第29计 树上开花 第30计 反客为主

第六套 败战计

第31计 美人计 第32计 空城计 第33计 反间计

第34计 苦肉计 第35计 连环计 第36计 走为上

孙子兵法有三十六计吗?

他们好像是两本兵法书吧。第一套 胜战计

第1计 瞒天过海 第2计 围魏救赵 第3计 借刀杀人

第4计 以逸待劳 第5计 趁火打劫 第6计 声东击西

第二套 敌战计

第7计 无中生有 第8计 暗度陈仓 第9计 隔岸观火

第10计 笑里藏刀 第11计 李代桃僵 第12计 顺手牵羊

第三套 攻战计

第13计 打草惊蛇 第14计 借尸还魂 第15计 调虎离山

第16计 欲擒故纵 第17计 抛砖引玉 第18计 擒贼擒王

第四套 混战计

第19计 釜底抽薪 第20计 混水摸鱼 第21计 金蝉脱壳

第22计 关门捉贼 第23计 远交近攻 第24计 假途伐虢

第五套 并战计

第25计 偷梁换柱 第26计 指桑骂槐 第27计 假痴不癫

第28计 上屋抽梯 第29计 树上开花 第30计 反客为主

第六套 败战计

第31计 美人计 第32计 空城计 第33计 反间计

第34计 苦肉计 第35计 连环计 第36计 走为上计

三十六计”是一个古语。原为虚指,极言计策之多。后人便附会实有三十六种计策。这三十六种计策如下:

○第一套〖胜战计〗

第01计 瞒天过海 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第02计 围魏救赵 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第03计 借刀杀人 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第04计 以逸待劳 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第05计 趁火打劫 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第06计 声东击西 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第二套〖敌战计〗

第07计 无中生有 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少阴、太阴、太阳。

第08计 暗渡陈仓 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第09计 隔岸观火 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第10计 笑里藏刀 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

第11计 李代桃僵 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

第12计 顺手牵羊 微隙在所必乘,微利在所必得。少阴,少阳。

○第三套〖攻战计〗

第13计 打草惊蛇 疑以叩实,察而后动。复者,阴之媒也。

第14计 借尸还魂 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第15计 调虎离山 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诱之,往蹇来返。

第16计 欲擒姑纵 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

第17计 抛砖引玉 类以诱之,击蒙也。

第18计 擒贼擒王 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第四套〖混战计〗

第19计 釜底抽薪 不敌其力,而消其势,兑下乾上之象。

第20计 混水摸鱼 乘其阴乱,利其弱而无主。随,以向晦入宴息。

第21计 金蝉脱壳 存其形,完其势;友不疑,敌不动。巽而止蛊。

第22计 关门捉贼 小敌困之。剥,不利有攸往。

第23计 远交近攻 形禁势格,利从近取,害以远隔。上火下泽。

第24计 假道伐虢 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困,有言不信。

○第五套〖并战计〗

第25计 偷梁换柱 频更其阵,抽其劲旅,待其自败,而后乘之。曳其轮也。

第26计 指桑骂槐 大凌小者,警以诱之。刚中而应,行险而顺。

第27计 假痴不癫 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静不露机,云雷屯也。

第28计 上屋抽梯 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断其援应,陷之死地。遇毒,位不当也。

第29计 树上开花 借局布势,力小势大。鸿渐于陆,其羽可以为仪也。

第30计 反客为主 乘隙插足,扼其主机,渐之进也。

○第六套〖败战计〗

第31计 美人计 兵强者,攻其将;将智者,伐其情。将弱兵颓,其势自萎。利用御寇,顺相保也。

第32计 空城计 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

第33计 反间计 疑中之疑。比之自内,不自失也。

第34计 苦肉计 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间以得行。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第35计 连环计 将多兵众,不可以敌,使其自累,以杀其势。在师中吉,承天宠也。

第36计 走为上 全师避敌。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瞒天过海:本指光天化日之下不让天知道就过了大海。形容极大的欺骗和谎言,什么样的欺骗手段都使得出来。

围魏救赵:本指围攻魏国的都城以解救赵国。现借指用包超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借刀杀人: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别人的手去害人。

以逸待劳:指作战时不首先出击,养精蓄锐,以对付从远道来的疲劳的敌人。

趁火打劫:本指趁人家失火的时候去抢东西。现比喻乘人之危,捞一把。

声东击西:指表面上声言要攻打东面,其实是攻打西面。军事上使敌人产生错觉的一种战术。

无中生有:本指本来没有却硬说有。现形容凭空捏造。

暗渡陈仓:后多比喻暗中进行某种活动(多指男女私通达)。

隔岸观火:隔着河看对岸的火。比喻对别人的危难不予援救而在一帝看热闹。

笑里藏刀:比喻外表和气而内心阴险。

李代桃疆:原指桃、李共患难。比喻兄弟相爱相助。后用来指互相顶撞或代人受过。

顺手牵羊:顺手就牵了羊。比喻不费劲,乘便得到的。现多指乘机拿走人家东西的偷窃行为。

打草惊蛇:打动草惊动了藏在草里的蛇。后用以指做事不周密,行动不谨慎,而使对方有所觉察。

借尸还魂:迷信人认为人死后灵魂可附着于别人的尸体而复活。后用以比喻已经死亡或没落的事物,又假托别的名义或以另一种形式重新出现。

调虎离山:设法使老虎离开山头。比喻为了便于行事,想法子引诱人离开原来的地方。

欲擒故纵:要捉住他,故意先放开他。比喻为了进一步的控制,先故意放松一步。

抛砖引玉:以自己的粗浅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见解。这是谦虚的话。

擒贼擒王:作战要先擒拿主要敌手。比喻做事要抓关键。

釜底抽薪:从锅底抽掉柴火。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混水摸鱼:比喻趁混乱时机攫取不正当的利益。也作“浑水摸鱼”。

金蝉脱壳: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幼早的壳。比喻用计脱身。

关门捉贼:关起门来捉进入屋内的盗贼。

远交近攻:结交离得远的国家而进攻邻近的国家。这是秦国用以并吞六国,统一全国的外交策略。

假道伐虢:以借路为名,实际上要侵占该国(或该路)。虢,诸侯国名。也作“假道灭虢”。

偷梁换柱:比喻暗中玩弄手法,以假代真。

指桑骂槐:指着桑树哭槐树。比喻借题发挥,指着这个哭那个。

假痴不癫:假装痴呆,掩人耳目,另有所图。

上屋抽梯:上楼以后拿掉梯子。借指与人密谈。也用以比喻怂恿人,使人上当。

树上开花:比喻将本求利,别人收获。语出《荡寇志》。

反客为主:本是客人却用主人的口气说话。后指在一定的场合下采取主动措施,以声势压倒别人。

美人计:以美女诱人的计策。

空城计: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缺乏兵备而故意示意人以不设兵备,造成敌方错觉,从而惊退敌军之事。后泛指掩饰自己力量空虚、迷惑对方的策略。语出《三国演义》。

反间计:原指使敌人的间谍为我所用,或使敌人获取假情报而有利于我的计策。后指用计谋离间敌人引起内讧。语出元曲《英雄布》。

苦肉计:故意毁伤身体以骗取对方信任,从而进行反间的计谋。语出《三国演义》。

连环计:本为元杂剧名。剧本写汉末董卓专权,王允设计,先许嫁美女貂蝉与吕布,后又献给董卓,以离间二人,致使吕布杀死董卓。后用以指一个接一个相互关联的计策。语出《儿女英雄传》。

走为上计:指战争中看到形势对自己极为不利时就逃走。现多用于做事时如果形势不利没有成功的希望时就选择退却、逃避的态度。

这三十六计,到今天还极具活力,广为流传,特别是在行军用兵、商海谈判,甚至日常生活中都经常用到。例如在毛泽东领导的反围巢时和红军长征时多次运用到诸如“声东击西”、“以逸待劳”等方法克敌制胜。可以说,这种所谓的计策和这些词语都给我们带来了诸多方便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意思是: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上兵伐谋是《孙子兵法》中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其进一步在下文中体现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古代军事理论的重要思想。对后世的战争有很大的影响。扩展资料:孙子说:战争的原则是:使敌人举国降服是上策,用武力击破敌国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军降服是上策,击败敌军就次一等;使敌人全旅降服是上策,击破敌旅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卒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卒就次一等;使敌人全伍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伍就次一等。赢得每场战斗算不上厉害。在没有战斗的情况下交出所有敌人是最厉害的。因此,优越的军事战略是凭借战略取胜,其次是外交打败敌人,再次以武力打败敌人。如果敌人在不攻击敌人的情况下投降,并在没有长期作战的情况下摧毁敌人,就必须用“一切胜利”的策略来赢得世界,从而不会使国家实力受挫。并获得了全面胜利的好处。这是攻击的方式。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上兵伐谋
2023-07-29 03:27:161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含义:上等的用兵之道是凭借谋略取得胜利,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上兵,上乘用兵之法。伐,进攻、攻打。谋,谋略。伐谋,以谋略攻敌赢得胜利。此句意为:用兵的最高境界是用谋略战胜敌人。在实际运用上,可分为两个范畴、四个层次。“伐谋”和“伐交”属于“不战”思维;“伐兵”和“攻城”属于“慎战”思维。扩展资料:“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出自《孙子兵法·谋攻》。孙子认为,百战百胜其实算不上是高明中最高明的,如果不通过交战就能够使政的军队居服,这才是最高明的。孙子崇尚的是军事谋略,而不是喋血杀伐,因面提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下攻城”的军事理论。字面意思会用兵的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破坏别人的战略意图。伐谋其次的呢,就是破坏对方的盟军。伐交再差点的呢,就尽量在野外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伐兵最差的方法就是爬城墙去攻城,损失很大。《孙子兵法》既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璀璨瑰宝,也是先秦时期地域文化的珍贵结晶。长期以来,人们一般将它归入齐文化范围。比较公允的意见应该是《孙子兵法》显示着多元综合的文化品格,它在弥漫着齐文化基本精神的同时,也带有深厚的吴文化特色,它的成书实际上是齐鲁文化与吴越文化碰撞、沟通、融合的产物,反映了中国古典兵学开放进取、兼容博采、随时创新的时代精神。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上战伐谋
2023-07-29 03:27:301

孙子兵法最经典一句话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这句话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在孙子的眼里,打仗的最高境界并不是百战百胜或者战无不胜,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怎么做才能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总结了16个字:“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意思是说,要想“不战而屈人之兵”最好的方法就是“伐谋”,次一点的是“伐交”。而“伐兵”“攻城”就要动手开打了。“伐谋”,我们可以理解用谋略伐掉对方的计谋、念头。比如伐掉给对方出主意的人,如军师、谋士之类的,让对方失掉主心骨;比如伐掉对方的谋略,通俗点说就是消灭敌人的想法。“伐交”,就是破坏掉敌人的外交,让他孤立无援。战国时期有两个著名的外交家叫苏秦和张仪,他俩就是干“伐交”这种活的。用现代经营的思维看,伐交是很聪明的手段,合理利用外部的力量拿为己用,可以事半功倍。在现代商战、人际,以及各种竞技中,实际上强调的就是征服对方的心,让对方心悦诚服到骨子里。当然,这种效果自然是最高境界了。孙子兵法的其他经典名句1、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这句话的意思是要时刻冷静科学地分析当前的局面。对局面的微妙变化都应当了如指掌。只有根据局面的变化而不断改善应对方式才是最好的策略。2、知彼知已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已,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已,每战必殆。本句可以说是普通大众最熟悉的名句了,出自《谋攻篇》。其核心就是要求斗争者要通晓敌我情况。3、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这是兵法中第一篇《计篇》的名句。攻击对方的方式既要找到对方没有物质准备的地方,更要找到没有心理准备的地方。如果二者都能找到,必然有丰硕的成果。4、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成事者也。出自兵法中第十一篇《九地篇》。这句话是说用兵打仗之事,在于佯顺敌人的意图,集中兵力于一处,就能战而胜之,这就是所谓的打胜仗的巧妙之处。
2023-07-29 03:27:441

善兵者 其上伐谋 其次伐交 再次伐兵 其下攻城 这是谁说的呀

这是孙武在《孙子兵法·谋攻篇》中说的。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人,他是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
2023-07-29 03:28:042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下一句是什么?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2023-07-29 03:28:233

其上伐谋……其下伐兵具体怎么说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http://www.ruiwen.com/news/25084.htm 上兵:用兵的上策。 伐谋:破坏敌人的计划。 伐交:破坏敌人同盟国的邦交。 伐兵:攻打敌军。
2023-07-29 03:28:343

士兵伐谋,其次伐交,再次伐兵,最次伐城。意思

这不是抢答题吧?!没赶上
2023-07-29 03:28:426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意思是说: 先用计谋,其次外交,不行干仗,实在没办法才攻城 故上兵伐谋 上兵:用兵的上策. 伐谋:破坏敌人的计划. 就是说:所以用兵的上策是破坏敌人的计划.
2023-07-29 03:29:101

上善伐谋,次善伐交,最次攻城.为什么曹操是军事家

翻译:所以上等的用兵策略是以谋取胜,其次是以外交手段挫敌,最下策才是攻城。此句出自《孙子兵法》中的《谋攻篇》。 文章节选为:”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注释:上兵伐谋:上,上等最好的。兵,指用兵方法。伐,攻击。谋,计谋。其次伐交:交,外交手段。其次伐兵:兵,出动士兵。其下伐城:城,攻城。
2023-07-29 03:29:191

《孙子兵法》中有哪些名言名句?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合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很多的。……
2023-07-29 03:29:423

不战而屈人之兵出自哪里?

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
2023-07-29 03:29:502

三国霸业

步步高的吧,我也玩过,不过好像不需要找那些东东就通关了...选孙权最好,因为人最多,这个游戏就是拼人多
2023-07-29 03:29:592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是什么意思

上兵伐谋:利用我方优势作出对敌人形势的冲击,比如策反敌国内部,展示我方力量的优势,让敌人明白打不过你,打了不还如不打。伐交,就是通过外交交涉,比如你要攻下一座城。可以派类似诸葛亮这样口才的人去说服他们,但前期你也要有实力。这样的好处就是不用打起来,省下很多军费,军队人员不会收到损失,省下来的力量就可以对付其他地方了。最后一个就是打打打
2023-07-29 03:30:071

孙子兵法《谋攻篇》:屈人之兵而非战也

讲一讲孙子兵法《谋攻篇》,这一章重点强调“知己知彼”,不要莽撞,不要冲动;自己擅长什么,欠缺什么,要了然于心,打还是不打,务必内心提前有判断,什么时候进,什么时候退,绝对不要做出“螳臂当车”的行为。 1.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故上兵伐谋:上等用兵策略是以谋取胜;而不是一言不合就开架。 其次伐交:其次是以外交手段赢得对手,一方面广结善友,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敌人多堵墙;一方面需要化敌为友,原本是要打架的,两个人却令人大跌眼镜地和好了,手拉手走在一起,去饭店里面下馆子了,这当然也是战胜敌人的好方法。 其次伐兵:再次才是出动军队攻击敌人,约好了啥时候啥地点,出来干一架。 其下攻城:最下策才是攻城,直接攻打别人家乡,攻占别人祖国。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攻城其实会伤害无辜老百姓了,道义上说不过了;这可是下下之策,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 2.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十则围之:兵力假若是对方十倍,围起来就可以了;对方一看,漫山遍野的军队,插满了旗帜,再免费赠送一首《十面埋伏》,看看就没希望了,听听更是一个凄凉,还打个毛线哈,自己就投降了。 五则攻之:实力比对方胜过五倍,其实也是大大超过了;就可以主动进攻,大概率都能够取得胜利;除非倒了天大的霉运碰到赤壁之战,官渡之战,这种历史经典战役,这种极小概率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碰到诸葛亮,周瑜,曹操这种神仙级别的人物了。 倍则分之:实力胜过两倍,安全起见,把对方部队再分一分,这样就更有把握了;俗话说“杀敌一千自伤八百”,把“自伤”数量尽可能降低。 敌则能战之:有与敌人相等的兵力,那就搏一搏吧,想办法击败敌人,或者干脆依靠运气;当然这个时候是不得已而为之,也已经试过了计谋,外交等等方法,依然不起作用,迫不得已只好撸起袖子;也可能是对方故意挑衅你,校园霸凌你,看到对方是个猛男,正好自己也健身房天天撸铁,既然实力差不多,你来招惹我,那就打打看。 少则能逃之:实力比对方弱就要逃跑,不要还傻乎乎站在那里;更不要不好意思逃跑,这样对自己是“有百弊而无一利”的。逃跑过程中,有个穿西装戴着黑色墨镜的大胖子,在后面气喘吁吁地追着,边跑边喊:站在。此次此刻,千万不要人家让你站住就站住,就停下来,赶紧跑得更快一些。 兔子无非就是靠跑得快,靠狡兔三窟,保存自己,没任何问题。 不若则能避之:实力不如对手就要避免作战,把自己隐藏起来,甚至都发现不了你,到底躲哪里去了;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 3.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和对手打仗之前,做出决定之前,务必要知道可以打还是不可以打;不能成为愣头青,一言不合就开架,反正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打打看,打了再说。 识众寡之用者胜:根据敌我双方实际情况,各拥有兵力多少,采取相对应的谋略;也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清楚你有多少实力,多少家底,出来打仗带了多少人,再来个简单加减法,自己老窝里面还剩多少军队;制定出具体方案,是曲线救国,还是硬碰硬,才能够获得最后胜利。 上下同欲者胜:全军上下,同心协力的能够取胜;那些貌合神离的往往一开打就鸟兽散,就跑完了;原本以为是战友的插着双手站在边上啃着西瓜看好戏,有等于无;甚至调转头来倒打一耙。 最经典的案例就是纣王“牧野之战”,完全是万万想不到,被自己人打倒了: 周军到达牧野,各诸侯,率兵车4000乘会合;商纣王集结17万兵马赶至牧野。 战幕一揭开,姜子牙亲自率领少部精锐为先锋在前面挑战,随后姬发率领大队人马攻击商纣王军队。 商军虽然人多势众,但士兵们与商纣王离心离德,纷纷倒戈;17万部队一半以上调转矛头,杀过来了。 周军趁势进攻,大量商军被杀。 纣王见大势已去,逃回朝歌,登上鹿台,自焚而死。 打仗的时候,底下的人早就看老大不爽了,纷纷倒戈,完全被自己人打败了。 不虞:意料不到;以虞待不虞者胜:有准备的胜过没有准备的 ;看上去是一句废话,但很多人跌倒在这一点上,有备无患,啥准备都么有,你不失败谁失败。 将能而君不御者胜:将军有才能,而君王不干预,可以取得胜利;正所谓君命有所不受,将军在外面打仗,君主非要干涉,要远程控制;对方已经出兵了,这边还要申请下远在千里之外的君主,怎么办,打还是不打,那就麻烦了。 在这里孙子写出了一句非常耳熟能详的话: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4.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善于打仗的人,能够影响别人,而不受制于人。 拔人之城而非攻:占领对方城市,并不是依靠进攻,依靠武力强制性地夺过来。 毁人之国而非久也:毁灭他人家乡,并非长久胜利;既然被你占领了,对对方而言那就是亡了国;走在大街上,其实每个人都憎恨你,只不过“敢怒不敢言”而已,总有一天灭了你。 必以全争于天下:一定要靠全胜之策,谋取天下;往往以德服人,是一种大智慧,看上去到处吃亏,其实占了大便宜,最终能赢得人心。 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这样做,军队就不会白白受到损失,又能够保全利益,才是谋攻的好方法。 孙子兵法在《谋攻篇》中,强调了能不打就不打;在日常生活中,应该以和为贵,不要因为一点点小事,而斤斤计较。 还是应该取信于人,多多为他人考虑,为他人服务,广结善缘,才是真正战胜对手的方法。
2023-07-29 03:30:311

为啥要上兵伐谋,其次伐交……?,本质含义?不要虚的

这段话的意思是:最高明的战术,是以计谋取胜,其次是联合友邦,再其次是······。
2023-07-29 03:30:393

文言文在线翻译: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所以,至高无上的兵法攻伐谋略,差一点的攻伐盟交竭诚相助,希望采纳!!!
2023-07-29 03:30:493

王者伐道,政者伐交,兵者伐谋.出自哪里

王者的成功在于以德服人,执政者的成功在于搞好外交关系,作战成功在于运用计谋。王者伐道:取得天下的人,吹嘘、夸耀的是他掌握了天地万物,主宰天地万物的根本政者伐交:治理国家事物的人,吹嘘、夸耀的是他非常善于去交结、交往武者伐谋:打仗、搞军事的人,吹嘘、夸耀的是他懂得谋略、会用计划、计策
2023-07-29 03:30:594

如何理解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含义,举例子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意思就是:所以(故),上等的用兵之道是凭借谋略取得胜利,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诸葛亮的“空城计”就是上兵伐谋,用智谋吓退魏将司马懿的15万大军。
2023-07-29 03:31:081

孙子兵法经典名句

孙子兵法名句: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兵贵胜,不贵久。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等。1、“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孙子兵法虚实篇》意思是说,水在流动的时候,它会根据地形而选择流淌的方向,遇到高处它就退,遇到阻碍它就绕开。用兵也是一样的道理,没有固定不变的套路,而是要根据地形的变化来选择自己的战术。2、“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孙子兵法兵势篇》大凡用兵作战,总是以正兵当敌,以奇兵取胜。这告诉我们在打仗之前,首先就要把兵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正兵;另一部分是奇兵,留到关键的时候用。已经投入战斗的,就是正兵;没有正面迎战,作为预备队的就是奇兵。3、“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孙子兵法谋攻篇》意思是说,要想“不战而屈人之兵”最好的方法就是“伐谋”,次一点的是“伐交”。而“伐兵”“攻城”就要动手开打了。“伐谋”,我们可以理解用谋略伐掉对方的计谋、念头。比如伐掉给对方出主意的人,如军师、谋士之类的,让对方失掉主心骨;比如伐掉对方的谋略,通俗点说就是消灭敌人的想法。4、“兵贵胜,不贵久”——《孙子兵法作战篇》孙子一直主张慎战,能不打就不打。但如果非要打的话,那就要越快越好。因为,首先,打仗时间太长的话非常费钱;其次,俗话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久了会挫伤士兵的锐气;然后,速度慢了,容易错过最佳时机。所以打仗的时候必须快速反应,轻捷、敏锐、高速、灵活。5、“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孙子兵法谋攻篇》这是一条闻名中外的战争原则,适用于各个领域的竞争。如果只了解自己,不了解敌人,则战胜概率是50%。如果既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敌人,则胜率为零。而即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每次打仗就不会遇到危险。后世影响:《孙子兵法》被历代兵家奉为百世谈兵之祖,蕴含了极为深刻的谋略智慧,是指引我们博弈竞争的行动指南。其智慧早已超越了军事范畴,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上至帝王将相的你争我夺,下至老百姓的人伦日用,都有《孙子兵法》智慧的烙印。在现代,孙子兵法的作用远远不再局限于一本军事著作的范畴,它还被广泛运用于政治斗争、商业竞争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我们办起事来多几分智慧,少走些弯路。
2023-07-29 03:31:231

孙子曰:“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可见军事、战争只是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斗争的一部分。

经济 文化 外交 技术
2023-07-29 03:31:373

伐兵的诗句伐兵的诗句是什么

伐兵的诗句有:游谈可伐兵,周王五伐兵。伐兵的诗句有:游谈可伐兵,周王五伐兵。结构是:伐(左右结构)兵(上下结构)。拼音是:fábīng。注音是:ㄈㄚ_ㄅ一ㄥ。伐兵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谓通过两军对战而取胜。二、引证解释⒈谓通过两军对战而取胜。引《孙子·谋攻》:“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李筌注:“临敌对陈,兵之下也。”梅尧臣注:“以战胜。”三、国语词典用野战打败敌人。四、网络解释伐兵伐兵,读音为fábīng,汉语词语,意思为通过两军对战而取胜。关于伐兵的成语伐冰之家矜功自伐上兵伐谋矜功伐善笔诛墨伐伐树削迹关于伐兵的词语东讨西伐伐冰之家伐树削迹笔伐口诛直木先伐湔肠伐胃武王伐纣杀伐决断计伐称勋笔诛墨伐点此查看更多关于伐兵的详细信息
2023-07-29 03:31:441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孙子兵法)什么意思

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在实际运用上,可分为两个范畴、四个层次。“伐谋”和“伐交”属于“不战”思维;“伐兵”和“攻城”属于“慎战”思维。其一,“上兵伐谋”是指依靠谋略运用,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手段的综合运作,不待对立双方矛盾激化即先期解决争端。其二,“其次伐交”是指当矛盾已经显现时,动员本国和有关国家的力量,显示决心,造成压倒优势或力量制衡,辅之晓以利害,经过折冲与妥协,达到不诉诸武力而达成战略目的。其三,“其次伐兵”是指动用部分军事力量,在敌方政治、经济重心之外解决敌人,以便把战争损害减少到最低限度。其四,“其下攻城”是指在上述三项努力无效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即攻取敌方战略要地乃至全部领土。必须承认,在军事对抗中,完全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结局,即使处于优势与主动地位的一方,也是不容易实现的。
2023-07-29 03:33:332

上兵,其次,其下攻城的下一句是什么?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意思是: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上兵伐谋是《孙子兵法》中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其进一步在下文中体现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古代军事理论的重要思想。对后世的战争有很大的影响。扩展资料:孙子说:战争的原则是:使敌人举国降服是上策,用武力击破敌国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军降服是上策,击败敌军就次一等;使敌人全旅降服是上策,击破敌旅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卒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卒就次一等;使敌人全伍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伍就次一等。赢得每场战斗算不上厉害。在没有战斗的情况下交出所有敌人是最厉害的。因此,优越的军事战略是凭借战略取胜,其次是外交打败敌人,再次以武力打败敌人。如果敌人在不攻击敌人的情况下投降,并在没有长期作战的情况下摧毁敌人,就必须用“一切胜利”的策略来赢得世界,从而不会使国家实力受挫。并获得了全面胜利的好处。这是攻击的方式。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上兵伐谋
2023-07-29 03:33:531

“上兵伐谋,其下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出自哪

《孙子兵法 谋略篇》
2023-07-29 03:35:302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孙子兵法)什么意思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是上等的用兵之道是凭借谋略取得胜利,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2023-07-29 03:35:424

上兵伐谋的下一句

“上兵伐谋,攻心为上,不战而屈人之兵。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不可不察也。”上兵伐谋,用兵的最高境界是使用谋略胜敌。上兵伐谋是《孙子兵法》中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其进一步在下文中体现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古代军事理论的重要思想。对后世的战争有很大的影响。【名称】上兵伐谋 【拼音】shàng bīng fá móu 【解释】上兵,即兵之上者,就是指上乘的用兵之法。伐,原意为功劳,这里活用作动词,建功的意思。伐后省略介词,伐谋就是“伐于谋”,谋就是 谋略。意即凭谋略建功,指使用策略取胜,不需动用武力。整句翻译为:用兵的最高境界是使用谋略胜敌。上兵伐谋是《 孙子兵法》中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其进一步在下文中体现为“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古代军事理论的重要思想。对后世的战争有很大的影响。出处【出处】《 孙子兵法· 谋攻篇》原文为: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注解】   ① 上兵伐谋:上兵,上乘用兵之法。伐,进攻、攻打。谋,谋略。伐谋,以谋略攻敌赢得胜利。此句意为:用兵的最高境界是用谋略战胜敌人。   ② 其次伐交:交,交合,此处指外交。伐交,即进行外交斗争以争取主动。当时的外交斗争,主要表现为运用外交手段瓦解敌国的联盟,扩大、巩固自己的盟国,孤立敌人,迫使其屈服。   ③ 修橹韫:制造大盾和攻城的四**车。修,制作、建造。橹,藤革等材制成的大盾牌。韫,攻城用的四**车,用桃木制成,外蒙生牛皮,可以容纳兵士十余人。   ④ 具器械:具,准备。意为准备攻城用的各种器械。   ⑤ 距堙:距,通“具”,准备;堙,通“堙”,土山。为攻城做准备而堆积的土山。   ⑥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胜,克制、制服。忿,忿懑、恼怒。蚁附之,指驱使士兵像蚂蚁一般爬梯攻城。
2023-07-29 03:37:541

“王者伐道,智者伐交,武者伐谋。”是什么意思

最好的是顺应自然规律来解决问题 聪明人是通过外交来解决问题 最不取的是通过斗争来解决问题
2023-07-29 03:38:055

你怎么理解——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孙子兵法》中的《谋攻篇》中指出“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2023-07-29 03:38:361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孙子兵法)什么意思

所以,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武力威慑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2023-07-29 03:38:463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是什么意思?

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出自《孙子兵法·谋攻》。伐:本意是杀伐,征讨。这里可解作“征服”、“取胜”。上兵:用兵的上策。交:结盟,交好。意思是:用兵的上策是在战略上挫败敌人,其次是在外交上挫败敌人,再次是用进攻挫败敌人,最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在实际运用上,可分为两个范畴、四个层次。“伐谋”和“伐交”属于“不战”思维;“伐兵”和“攻城”属于“慎战”思维。其一,“上兵伐谋”是指依靠谋略运用,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手段的综合运作,不待对立双方矛盾激化即先期解决争端。其二,“其次伐交”是指当矛盾已经显现时,动员本国和有关国家的力量,显示决心,造成压倒优势或力量制衡,辅之晓以利害,经过折冲与妥协,达到不诉诸武力而达成战略目的。其三,“其次伐兵”是指动用部分军事力量,在敌方政治、经济重心之外解决敌人,以便把战争损害减少到最低限度。其四,“其下攻城”是指在上述三项努力无效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即攻取敌方战略要地乃至全部领土。必须承认,在军事对抗中,完全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结局,即使处于优势与主动地位的一方,也是不容易实现的。孙子在这里的意思其实就是说:要以最小的代价去达到战略目的,能不动武就不要动武,能不牺牲就避免牺牲。
2023-07-29 03:38:551

上者伐谋,中者伐交,下者伐兵的意思

上:上等,引申为 最好 的。兵:指战争,引申为用兵。伐:讨伐,攻打。伐谋:用计谋粉碎 敌人 的 计策 。用兵的上策,是以 谋略 取胜。 成语出处: 《 孙子 ?谋攻》:“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下政攻城。” 常用程度: 一般成语
2023-07-29 03:39:021

有句古文说 上策谈判 中策什么…… 下策出兵的是什么?

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孙子兵法·谋攻》
2023-07-29 03:39:331

上兵伐谋,是什么意思?

上兵伐谋:语出《孙子兵法·谋攻篇》原文为: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上兵,即兵之上者,就是指上乘的用兵之法。伐,即进攻,攻打。谋就是谋略。伐谋就是指以谋略攻敌取得胜利。整句翻译为:用兵的最高境界使用谋略胜敌。上兵伐谋是《孙子兵法》中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其进一步在下文中体现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古代军事理论的重要思想。对后世的战争有很大的影响。
2023-07-29 03:39:402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  孙武  始计第一  孙子曰: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  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作战第二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①杆一石,当吾二十石。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故兵贵胜,不贵久。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注:】  ①:“忌”加“艹”头。  谋攻第三  孙子曰:  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①□②,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  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  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己知彼,百战不贻;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注:】  ①:[车贲]。  ②:“温”字“氵”旁换“车”旁。  军形第四  孙子曰: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  称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兵势第五  孙子曰:  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①投卵者,虚实是也。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故善战者,其  势险,其节短。势如扩弩,节如发机。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注:】  ①:“瑕”的“王”旁换“石”旁。  虚实第六  孙子曰:  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出其所必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  必救也;我不欲战,虽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之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哉!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候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措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军争第七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  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民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故夜战多金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九变第八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合。泛地无舍,衢地合交,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九变之利,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行军第九  孙子曰:  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渡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唯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上雨水流至,欲涉者,待其定也。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军旁有险阻、潢井、蒹葭  、小林、□①荟者,必谨覆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众树  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辞卑而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杀马肉食者,军无粮也;悬□②不返其舍者,穷寇也;谆谆□③□③,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  ,必谨察之。兵非贵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卒未亲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故合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素不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注:】  ①:“翳”加“艹”头。  ②:[垂瓦]。  ③:[讠翕]。  地形第十  孙子曰:  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凡兵有走者、有驰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地之灾,将之过也。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卒强吏弱,曰驰;吏强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隘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于主,国之宝也。视卒如婴儿,故可以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  之半也。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九地第十一  孙子曰:  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泛地,有围地,有死地。诸侯自战其地者,为散地;入人之地不深者,为轻地;我得亦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众者,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泛地;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泛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敢问敌众而整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  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力。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  ,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  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  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  卧者涕交颐,投之无所往,诸、刿之勇也。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  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  ?曰可。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而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  马埋轮,未足恃也;齐勇如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携  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  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民不得虑。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与之深  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聚三军之众,投  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  九地之变,屈伸之力,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  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四彻者,衢地也;  入深者,重地也;入浅者,轻地也;背固前隘者,围地也;无所往者,死地也。  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轻地吾将使之属,争地吾将趋其后,交地吾将谨其守,  交地吾将固其结,衢地吾将谨其恃,重地吾将继其食,泛地吾将进其途,围地吾将  塞其阙,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  故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  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  不用乡导,不能得地利。四五者,一不知,非霸王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国,  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  己之私,威加于敌,则其城可拔,其国可隳。  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  之以害,勿告以利。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  败。  故为兵之事,在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是谓巧能成事。是故政举  之日,夷关折符,无通其使,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敌人开阖,必亟入之,先  其所爱,微与之期,践墨随敌,以决战事。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  敌不及拒。  火攻第十二  孙子曰:  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  行火必有因,因必素具。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  箕、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火  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火发而其兵静者,待而勿攻,极其火力,可从而从之,不  可从则上。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以时发之,火发上风,无攻下风,昼风久,夜  风止。凡军必知五火之变,以数守之。  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水可以绝,不可以夺。  夫战胜攻取而不惰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故曰:明主虑之,良将惰之,非  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攻战。合于利而  动,不合于利而上。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说,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  。故明主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用间第十三  孙子曰:  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  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  情者,不仁之至也,非民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  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  ,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  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乡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  ;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闻知之而传于敌间也;生  间者,反报也。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贤不能用  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间事未发  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兼死。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  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敌间之来间我者,因而  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故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因  是而知之,故死间为诳事,可使告敌;因是而知之,故生间可使如期。五间之事,  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  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故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  ,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
2023-07-29 03:40:081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这句话是谁讲的?

孙子兵法谋攻篇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看起来是有“其次”的时间顺序,但实际上应当是用兵水平层次上差别
2023-07-29 03:40:182

孙子兵法100句经典语句

孙子兵法经典语句如下:1、将者,智、信、仁、勇、严也。2、势者,因利而制权也。3、攻其无备,出其不意。4、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5、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6、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7、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8、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9、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10、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追。11、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12、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13、求上者得中,求中者得下,求下者必败。14、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15、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16、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17、人无常师,水无常形。兵无常势,文无定法。18、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19、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20、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2023-07-29 03:40:271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是什么意思?

《孙子兵法》中的《谋攻篇》中指出“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在实际运用上,可分为两个范畴、四个层次。“伐谋”和“伐交”属于“不战”思维;“伐兵”和“攻城”属于“慎战”思维。其一,“上兵伐谋”是指依靠谋略运用,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手段的综合运作,不待对立双方矛盾激化即先期解决争端。其二,“其次伐交”是指当矛盾已经显现时,动员本国和有关国家的力量,显示决心,造成压倒优势或力量制衡,辅之晓以利害,经过折冲与妥协,达到不诉诸武力而达成战略目的。其三,“其次伐兵”是指动用部分军事力量,在敌方政治、经济重心之外解决敌人,以便把战争损害减少到最低限度。其四,“其下攻城”是指在上述三项努力无效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即攻取敌方战略要地乃至全部领土。必须承认,在军事对抗中,完全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结局,即使处于优势与主动地位的一方,也是不容易实现的。
2023-07-29 03:40:552

伐交的解释

伐交的解释 谓破坏敌方与其他方面的 联合 。《 孙子 ·谋攻》:“故 上兵伐谋 ,其次伐交,其次伐兵。”《汉书·息夫躬传》:“所谓‘上兵伐谋,其次伐交"者也。” 颜师古 注:“知敌有外交连结相援者,则间误之,令其解散也。” 宋 陈亮 《酌古论·马燧》:“以 燧 之才,而不思伐交之术,乃复请济师……卒以骄众失律。” 清 钱谦益 《送刘编修鸿训颁诏 朝鲜 》诗之十:“自古论兵贵伐交,出奇左掖捣奴巢。” 词语分解 伐的解释 伐 á 砍:伐树。砍伐。 征讨:讨伐。伐罪(征讨有罪的人)。 口诛笔伐 。 自夸:伐善(夸自己的好处)。伐智。不矜不伐。 部首 :亻; 交的解释 交 ā 付托,付给:交活儿。交卷。交差。 相错,接合:交点。交界。交错。交相。交辉。交响乐。 互相来往联系:交流。交易。交涉。 与人相友好:交 朋友 。交契。 一齐,同时:交并。交作。风雨交加。 两性 和合
2023-07-29 03:41:061

谁有孙子兵法原文?

孙子兵法的原文是不完整的~ 现在的版本都是后人整理出来的
2023-07-29 03:41:184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下兵攻城,攻城之法不得己。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这也说明白了,中国和别人打,输的多
2023-07-29 03:41:272

其次伐交

《孙子兵法》中的《谋攻篇》中指出“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在实际运用上,可分为两个范畴、四个层次。“伐谋”和“伐交”属于“不战”思维;“伐兵”和“攻城”属于“慎战”思维。其一,“上兵伐谋”是指依靠谋略运用,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手段的综合运作,不待对立双方矛盾激化即先期解决争端。其二,“其次伐交”是指当矛盾已经显现时,动员本国和有关国家的力量,显示决心,造成压倒优势或力量制衡,辅之晓以利害,经过折冲与妥协,达到不诉诸武力而达成战略目的。其三,“其次伐兵”是指动用部分军事力量,在敌方政治、经济重心之外解决敌人,以便把战争损害减少到最低限度。其四,“其下攻城”是指在上述三项努力无效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即攻取敌方战略要地乃至全部领土。必须承认,在军事对抗中,完全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结局,即使处于优势与主动地位的一方,也是不容易实现的。以上回答你满意么?
2023-07-29 03:41:531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这句话是孙子说的。()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这句话是孙子说的。()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2023-07-29 03:42:001

谋攻之法在于伐谋,伐交,什么为下策

伐兵攻战为下策。
2023-07-29 03:42:093

古文翻译

出自孙子兵法。意思是以最小的战略代价换取最大的战略利益。两军对垒,上计乃使用谋略和外交手段使对方屈服。出兵讨伐,乃至兵临城下则为下策。
2023-07-29 03:42:204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之兵,善之善者也。的意思

一个个复古 v
2023-07-29 03:42:447

不战而屈人之兵,胜于庙堂之上是什么意思

不用牺牲任何东西就可以得到别人守护的东西
2023-07-29 03:43:163

里笔画笔顺

里笔画笔顺依次是:竖、横折、横、横、竖、横、横,一共7画,兼有名词、动词、形容词、语尾助词、量词等词性,含义丰富。一、多音字区分1、里读lǐ时意思有:衣服、被褥等东西不露在外面的那一层;方位词;街坊;家乡;姓氏;长度单位。2、里读li时意思有:里面;内部;附在“这、那、哪”等字后边表示地点。二、相关词语1、百里挑一,意思是一百个当中就挑出这一个来。形容人才出众,不可多得。出自《红楼梦》。2、表里不一,意思是表面与内在不一样。出自《逸周书·谥法解》。3、里外夹攻,意思是指从里、外两方面配合同时进攻。出自《新五代史·吴越世家》。4、里外勾结,意思是内外勾结,串通一气。出自《水浒》。5、里应外合,指的是外面攻打,里面接应,出自元·杨梓《博让理德》。6、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意思是开始稍微有一点差错,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三、造句1、李晓同学德智体全面发展,是学校百里挑一的好学生。2、她可是个百里挑一的人选,我觉得恐怕你娶不到比她更好的人了。3、要攻破他们的毒窟,得里应外合,才有可能将所有毒枭一网打尽。4、我最厌恶那些巧言令色,表里不一的人。
2023-07-29 03:40:341

做英文翻译(笔译)是怎样计算报酬的?字数还是页数?详细怎样..

按字数算的,字数就是按照word里工具栏里的数字来算,一般都是不记算空格的,但是也有计算的。官方价格多在100元/千字左右。(主要是指“汉译英)如果是“英译汉”可能相对来说还要少一些。但如果是其他语种的翻译的话,价格要比英语的高一些。但是可以上下浮动的,浮动准则由一下几项决定:1.翻译的领域。2.译者的自身水平。3.译者在圈内的声誉。你可以去www.zhaopin.comwww.chinahr.com等著名招聘网站去找找。
2023-07-29 03:40:511

里的笔顺是什么怎么写

里的笔顺是:竖、横折、横、横、竖、横、横。里的意思是:(里儿)衣服、被褥等东西不露在外面的那一层;纺织品的反面:被里儿;方位词;里边(跟“外”相对):里屋;街坊:邻里;里弄;家乡:故里;乡里;古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姓;长度单位,1市里等于150丈,合500米。里(拼音:lǐ)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里和它的繁体字“裏”(异体作里)原是两个不同的字,意义既不相同,也不相通。“里”是会意字,始见于西周金文,古字形从田从土,本义是居住之地,引申泛指人群聚居的地方。里又是古代地方行政组织,引申指街坊、家乡。里又是长度单位,上古时一里等于三百步,现代一市里等于一百五十丈,合二分之一千米。“裏”亦见于西周金文,属形声字,从衣里声,本义指衣服内部,与“表”相对。“裏”后来简化为“里”。里的组词:里程、里间、夜里、邻里、公里、心里、里头、背地里、哪里、那里、水里、里边、家里 田里、忙里偷闲。造句:1、州里似乎有关于稀树大草原多种花色鲜明植物的早期记录。2、我不是我你转身一走苏州里的不是我,而美景掩饰我如旧美好地过。3、俭有局量,立行清苦,为州里所敬,虽至亲昵,无敢狎侮。4、他本来是应该从他的应急筹备办公室获得帮助,这个办公室的责任就是负责帮助老弱病残撤出城市,并请求州里征调国民警卫队。5、宽仪貌瑰伟,博涉群书,弱冠为州里所称。6、雨后江岸天破晓,老舟新客知多少,远山见竹林芳草,晨风抚绿了芭蕉,寒梅落尽把冬了,衔春的燕想归巢,沿途的景牵挂的人,两情迢迢,柳叶桨溅桃花浪,汀州里鹤眺远方,饮一盏岁月留香,唱一曲往事飞扬。
2023-07-29 03:39:561

税前、税后工资用英文怎么说?

pretax incomeafter-tax income
2023-07-29 03:39: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