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振
-
在平日里我们贪婪的享受着太阳能量给我们带来的一切,但是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太阳的重要性,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太阳的存在不过就是预示着新一天的到来。其实对于生活在地球上的我们来说,太阳这个恒星是非常重要的,它不断的进行核聚变,源源不断的为生活在地球上的我们提供光和热,你是否有想过在未来的某一天太阳消失不见之后,我们又该如何生存下去呢?
1
可能很多人都想到了科学家们所提出的人造太阳的概念。其实简单来说,所谓的人造太阳就是一个为我们提供能源的装置和天然恒星,太阳从本质上来说是根本不一样的,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的任何生物都将很难生存下去,人类所面临的难题也变得越来越多。
2
如果太阳消失不见,在8分钟之后,地球将会陷入一片黑暗,生物钟也会被打乱,没有了光和热的存在,地球上的温度也会变得越来越低。这样的温度是完全不适合人类生存的,我们必须要依靠我们现在的科学技术去挖掘更多的煤炭,或者是利用现代的高科技技术,但是这些资源对我们来说都是非常有限的,当有一天这些资源面临枯竭,生活在地球上的我们又要依靠什么来取暖呢?
3
其次地球上的生物都是依赖于太阳的,就拿植物来说,在太阳消失之后它们无法进行光合作用,无法继续生存下去,会造成粮食的大面积减产,随之而来的就是粮食短缺问题。人类的生存将会面临着更大的威胁。这些都是地球内部的一些变化,在太阳消失之后,太阳系将会面临怎样的情况呢?
4
在整个太阳系当中,所有的行星都受到了太阳的控制,它们都围绕着太阳旋转,如果没有了太阳强大的引力控制,这些星球将会偏离自己原有的轨道,在整个太阳系内横冲直撞,有极大的可能性两颗行星可能会碰撞在一起,同样在太阳系内的地球肯定也会受到波及,也有可能这些行星会直接和地球相撞。
5
星球和星球之间的碰撞威力可是十分巨大的,或许会这样直接导致地球在太阳系中消失不见。虽然我们自认为自己已经有足够强大的力量,但是在自然面前我们依旧不能藐视,一切物体的存在都是有一定道理的,所谓存在即合理,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将会打破原有的规律,整个太阳系将无法正常的运转下去。
- 韦斯特兰
-
地球上的生物一旦失去太阳,将会大部分死亡,地球将陷入永远的黑暗当中。但一些无需阳光的生物和植物会大量繁殖,迎来新的生物纪元。
- hi投
-
是绝大部分都不能生存,不是全部!比如,深海的海底火山口附近的微生物(硫化细菌等)就可以利用地热维持自己的生存!
- ardim
-
我们人类和地球上面的所有生植物,都不能离开太阳的,只要没有了太阳,地球上面的东西很快就会消失。地球上的一切都需要氧气来供生存,如果没有氧气的存在,那地球的所有一切将毁灭。
- mlhxueli
-
地球上的生物一旦失去了太阳,是无法生存的。地球将在短短时间内变成一个没有生命的星球。首先,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太阳的光照,失去太阳意味着植物无法生存,从而整个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被打破,以植物为食的动物也将无法生存。
- 墨然殇
-
面对灭亡。如果地球上的生物失去了太阳,他们将无法生存,都将失去生命。
生物为什么要阳光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来制造有机物,然后把光能固定成化学能,我们动物通过捕食获得植物固定下来的能力和物质,如果没有阳光,世界就崩溃了~2023-07-28 20:38:243
阳光对生物的作用
光能!植物通过它+叶绿体+线粒体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这就是植物的光合作用。另外,太阳还能提供能量,流动与生物圈中,在叶绿体中能储存进ATPNADPH中,升高温度,促进蒸腾作用,从而促进营养的运输等等......我是一个初中一年级学生,我的答复可能不是很全面,希望你采纳2023-07-28 20:38:323
阳光对生物有什么影响?
阳光对生物的影响有阳光对生物 可以使动物的 皮毛处于干燥状态 有杀菌 除臭 除虫 的作用, 另外 可以 形成大量的维生素, 尤其是D3 , 还有 可以促进 动物性的成熟, 可以使动物的性成熟时间提前。阳光可以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同化为有机物,存储能量并放出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的意义:1、把无机物变成有机物2、蓄积太阳能3、净化空气2023-07-28 20:38:431
海水缸养生物可以阳光直照吗?
我认为最好不要阳光直照吧,因为即使生物在海里面也是,生长在海的最深处的也接触不到阳光呀2023-07-28 20:38:5615
阳光对生物有什么影响?
很大2023-07-28 20:39:257
初中生物蒜苗生长与阳光的关系
在弱光照并且较温暖的环境下蒜苗长得快。蒜苗的生长情况与环境有关,在强光,弱光下都能长,只不过生长的样子有区别:弱光下蒜苗长得细高,叶子浅绿,较柔弱;强光下蒜苗长的矮壮。但是弱光照下蒜苗长得更快。大蒜喜好冷凉的环境条件。其适应温度,低限为-5℃,高限为26℃。大蒜通过休眠后,在3~5℃时即可萌芽发根。茎叶生长适温为12~16℃。花茎和鳞茎发育适温为15~20℃,当超过26℃以上时,植株生理失调,茎叶逐渐干枯。2023-07-28 20:39:491
所有生物成长都需要阳光吗?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须要,但异养生物和某些化能自养细菌不用2023-07-28 20:40:053
大地上的一切生物为什么都要依靠太阳呢?
这种原理是解释不清楚的,因为所有的生物都需要阳光的2023-07-28 20:40:1312
阳光对生物的重要性在哪里?
阳光是地球所有能量的来源,没有阳光,一切生物都无法生存2023-07-28 20:40:412
生物在没有阳光照的情况会释放氧气还是二氧化碳
生物在没有阳光照的情况会释放二氧化碳。生物只有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进行光合作用;在晚上没有光,生物只进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细胞呼吸是生物界最基本的异化作用,通过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为生物体生命活动提供直接能源物质——ATP。细胞呼吸按着是否需要氧气的参与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方式,但有的生物或组织可进行有氧呼吸,也可进行无氧呼吸,还可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如酵母菌等。呼吸作用的类型:需氧型:绝大多数的动物和植物都需要生活在氧充足的环境中。它们在异化作用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摄取氧来氧化分解体内的有机物,释放出其中的能量,以便维持自身各项生命活动的进行。这种新陈代谢类型叫做需氧型,也叫做有氧呼吸型。厌氧型:这一类型的生物有乳酸菌和寄生在动物体内的寄生虫等少数动物,它们在缺氧的条件下,仍能够将体内的有机物氧化,从中获得维持自身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这种新陈代谢类型叫做厌氧型,也叫做无氧呼吸型。兼性厌氧型:这一类生物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把有机物彻底的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在缺氧的条件下把有机物不彻底的分解为乳酸或酒精和水。典型的兼性厌氧型生物就是酵母菌。2023-07-28 20:40:481
阳光对生物有什么影响?
太阳提供动植物热量,太阳可以使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氧气提供给动物,动物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动物运动产生二氧化碳提供给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若太阳消失了,生命活动将不再延续。喜光植物的叶片跟着太阳转,阳光普射时鸟儿生殖兴旺,阴雨天多数动物无精打彩,都是生物离不开太阳的常识性见证。 地球上的能源直接或间接依靠日光供给,绿色植物可转日光能成化学能,而植物可为动物所食用,草食性动物又被肉食性动物所食用,于是基于营养的关系而将环境中的各种生物联系起来,成为食物链。 所以说太阳是地球生物的缔造者。2023-07-28 20:41:151
阳光对生物有什么影响?
没有阳光,就没有光合作用,生物因缺氧窒息2023-07-28 20:41:252
初中生物中光和光照阳光的区别
光和光照一般没有什么区别都可以当做实验变量,但是在生态系统角度来说光属于非生物因素,而光照不在生态系统的角度划分区域,阳光在食物网中是所有生产者消费者的能量来源2023-07-28 20:41:341
为什么有些生物不需要阳光也能存活
目前科学研究认为,生物存在六中生命形式. 六种生命形态: 一、以氟化硅酮为介质的氟化硅酮生物; 二、以硫为介质的氟化硫生物; 三、以水为介质的核酸/蛋白质(以氧为基础的)生物; 四、以氨为介质的核酸/蛋白质(以氮为基础的)生物; 五、以甲烷为介质的类脂化合物生物; 六、以氢为介质的类脂化合物生物. 地球上的生物大多是第三种,在一些火山口附近也存在第2种,可见,连没有水都可能存在生物, 更何况才是没有阳光呢?而且需要阳光的生物大多数是一些通过光能获取能量的生物,比如植物.要是我们把一个人关在暗无天日的牢房里,只要给他提供食物,即使没有阳光他也能存活. 所以,光并不是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因此有些生物不需要阳光也能存活. 从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和演化过程看,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是:①有生物大分子的存在.②要有供生命生长、繁殖所必需的营养物质的存在.③必要的大气成分.大气不仅是生物体新陈代谢过程中氧的提供者,而且大气覆盖天体表面,也可以保护生命免受宇宙线、紫外线和陨石等的损害,防止水分逸失.④要有合适的温度.⑤要有代谢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质──水的存在.⑥必要的时间.因为生命的发生和进化,都需要有漫长的时间. 鱼在陆地上,会窒息死,鱼也会认为陆地不可能有生物存活.这是鱼的无知,如果人类认为一个星球没有氧气就没有生命,那也就是人类的无知. 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人们发现了更多的生命形式,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也随着人们的认识而改变,再也不是空气,阳光,水了.将来说不定还会发现更加奇葩的生物,上面6条还会改动. 当然除了第三种的生命形式以外(第三种生命形式也存在微生物),其他几种生命形式基本都是微生物,他们的生理活动也比“正常生物”慢的多. 说了那么多,希望对楼主有益.2023-07-28 20:41:411
阳光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什么来源
能量来源。植物靠阳光合成有机会,动物、微生物等直接或间接靠植物为食物。所以可以说太阳是地球上生物界的能量来源。2023-07-28 20:41:513
长在水里的生物怕阳光的是什么
1、白掌 白掌喜高温高湿,也比较耐阴。白鹤芋叶片较大,对湿度比较敏感,怕强光暴晒,夏季遮荫60-70%,但长期光照不足,则不易开花。 土壤以肥沃、含腐殖质丰富的壤土为好。生长适温为22-28℃,3-9月以24-30℃,9月至翌年3月为18-21℃,冬季温度不低于14℃,温度低于10℃植株生长受阻,叶片易受冻害。 2、吊兰 吊兰性喜温暖湿润、半阴的环境。它适应性强,较耐旱,不甚耐寒。不择土壤,在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砂质土壤中生长较佳。对光线的要求不严,一般适宜在中等光线条件下生长,亦耐弱光。 3、绿萝 绿萝属阴性植物,喜湿热的环境,忌阳光直射,喜阴。喜富含腐殖质、疏松肥沃、微酸性的土壤。越冬温度不应低于15℃。 4、花叶万年青 花叶万年青原产南美巴西。喜温暖、湿润和半阴环境。不耐寒、怕干旱,忌强光曝晒。花叶万年青在黑暗状态下可忍受14天,在15℃和90%相对湿度下贮运。 5、火鹤花 火鹤花原产于南美洲哥斯达黎加和危地马拉的热带雨林。火鹤花性喜好温暖、半阴的环境,怕强光畏寒冷,生长适温20-30℃。越冬时最低温度要保持在16℃。2023-07-28 20:41:571
阳光对生物圈的作用
阳光为生物提供生存基本条件。从能量角度来看,源源不断的太阳能是生物圈维持正常运转的动力。太阳能转变为生物能够利用的化学能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实现的。这是生物圈赖以存在的能量基础。阳光是一切生物获得能量的最终来源生物圈(Biosphere)是指地球上所有生态系统的统合整体,是地球的一个外层圈,其范围大约为海平面上下垂直约10公里。它包括地球上有生命存在和由生命过程变化和转变的空气、陆地、岩石圈和水。从地质学的广义角度上来看生物圈是结合所有生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全球性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与岩石圈、水圈和空气的相互作用。生物圈是一个封闭且能自我调控的系统。地球是整个宇宙中唯一已知的有生物生存的地方。一般认为生物圈是从35亿年前生命起源后演化而来的。生物圈是所有生物链的一个统称,他包含了生物链和所有细微的生物和生态环境,生态系统等。此外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也是最大的生命系统。2023-07-28 20:42:041
太阳对生物的影响
太阳对生物有着广泛而重要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光合作用:太阳光是光合作用的能量源,通过光合作用,植物能够将太阳光转化为化学能,并合成有机物质,维持生命活动。光合作用还产生氧气,维持地球大气中的氧气含量。2、温度调节:太阳辐射的热量能够影响地球的温度,维持地球的平均温度适宜生物生存。阳光直接照射地表,使得地球表面温暖,适宜植物和动物的生长。3、生物节律:太阳光的周期性变化(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对生物的生物钟和生理节律有影响。生物根据光周期调整生长、繁殖、睡眠和行为等生物活动。4、维持食物链:太阳能作为能量源,通过光合作用提供植物的生物质,进而在食物链中转化为其他生物的能量。太阳能维持着整个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5、影响气候和天气:太阳辐射不均匀地加热地球表面,引起气候和天气的变化。太阳辐射的变化导致季节、气候带和气候事件的出现,如季风、降水模式和温度变化等。总的来说,太阳作为地球上的能量源,对生物的生存、生长和物种分布等方面都具有关键的影响。2023-07-28 20:42:162
阳光对生物圈的作用
为生物提供生存基本条件2023-07-28 20:42:364
阳光对生物的生长有哪些好处
提供能量2023-07-28 20:42:463
太阳对于生物的重要性是什么?
万物生长靠太阳。阳光是生物的能量来源,假如没有太阳,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包括人类在内,都没法生存下去。2023-07-28 20:43:071
生物学中 阳光和温度有什么区别
生物学中,阳光提供温度,而温度不提供阳光2023-07-28 20:43:181
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有阳光、___、___、___,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___.
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家园,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动物和植物生存的环境条件基本是相同的,都需要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 故答案为:水;空气;营养物质;生存空间2023-07-28 20:43:341
请问有什么生物不需要太阳就能生存?
细菌,病毒微生物吗2023-07-28 20:43:423
阳光不能进入深海里,那么没有太阳的话,会对深海生物造成影响吗?
没有太阳的话可以或许会对深海生物造成影响,可以或许会让深海的生物灭亡,也可以或许进入休眠状况,因为海底的热量都是来自于太阳的照耀,如果没有太阳,必定会对陆地生物造成影响的。2023-07-28 20:44:115
影响生物的非生物因素:任何区分阳光和温度?
阳光是生物圈的能源和热源。它对绿色植物在地球上的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温度直接影响生物的新陈代谢,是决定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要看题目了,植物光合作用的亮暗就是和阳光又关了,酶的催化就要看适宜的温度了。求满意2023-07-28 20:45:151
阳光能穿透海水的深度是1000千米,那1000千米以下的生物不需要阳光就可以生存吗?
1000米以下的阳光应该是不需要阳光就可以申请了吧,我觉得2023-07-28 20:45:2512
长在水里的生物怕阳光的是什么
长在水里的生物怕阳光的是水蚤。水蚤生活在水里。有像梳子一样的冠状物头部位置绿色的尖刺状结构,看见它们,捕食者便没了胃口。2023-07-28 20:46:071
探究阳光对生物生活的影响,有阳光是对照组,无阳光是试验组,还是有阳光是实验组。无阳光是对照组= =
前者,楼上正解~2023-07-28 20:46:153
所有的生物的生存只需要阳光和营养物质.______.(判断对错)
生物圈中大多数的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一样的,它们都需要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可见题中的叙述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2023-07-28 20:46:561
为什么生物在阳光下的影子会蒸腾发散不规则黑色烟状影子?
折射现象!初中知识就能解答!2023-07-28 20:47:042
阳光 空气 水 对生物有什么影响
阳光 没有阳光,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也就不能生存下去.因此,阳光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陆生植物中,有些只有在强光下才能生长得好,如松、杉、柳、槐、小麦、玉米等;有些只有在密林下层的阴暗处才能生长得好,如药用植物人参、三七等. 阳光对动物的影响也很明显.阳光能够影响动物的体色.例如,鱼的身体的背面颜色较深,腹面却是白色,这就与阳光的照射有关系.阳光还能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有人做过这样一个试验:把蚜虫培养在连续光照或连续无光照的条件下,所产生的个体大多没有翅;把蚜虫培养在光暗交替的条件下,所产生的个体大多有翅. 空气 保护地球免受宇宙中各种天体(流星)的冲击.氮气,氨基酸的基本构成成分,用来组成生命的一种必须元素;稀释空气中的氧气,如果没有他,地球上的氧化反应过于剧烈,同时好多现在难以燃烧的物质都可燃烧.氧气:呼吸作用的基本成分;燃烧和氧化;臭氧:吸收紫外线,保护生命.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吸收红外线,产生保温作用.水汽、凝结核都是降水比不可少的条件. 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大量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其它有害气体,不断排放氧气,使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和氧气的含量保持平衡. 水 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在组成生物体的成分中,大部分是水.植物体的含水量一般为60%~80%,有的高达90%以上.动物体的含水量也大致相似,例如,鱼的含水量为70%,人体的含水量,初生婴儿为72%,成人为65%. 对动物来说,缺水比缺少食物的后果更为严重.动物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生存的时间,要比没有水时生存的时间长.2023-07-28 20:47:131
为什么说水和阳光是一切生物生存的两个重要的非生物因素?
一切生命皆含有水,即:所有生命都需要水一切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地球上生命的能量都通过光合作用从阳光中获得2023-07-28 20:47:214
动物、植物等所有生物需要:阳光、______、______和水,以及适宜的______和一定的______,这都是生物赖以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的条件,动物、植物等所有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一样的,它们都需要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故答案为:空气;营养物质;温度;生存空间.2023-07-28 20:47:281
太阳离地球那么远,那阳光应该不属于生物圈啊,那阳光为什么是生物圈为生物提供的条件
好像不是很远,你都能看到,对吧~~~2023-07-28 20:47:375
阳光试卷七年级下册生物答案
我们做七年级下册生物阳光试卷的时候要认真做题,不能敷衍了事。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阳光试卷七年级下册生物的答案,大家快来跟我一起看看吧。 阳光试卷七年级下册生物答案(一) 阳光试卷七年级下册生物答案(二) 阳光试卷七年级下册生物答案(三) 图片来源:精英家教网2023-07-28 20:47:531
海底3000米深处竟然还有生物,它们靠着什么在没有阳光的环境生存?
靠着自身的发展,让自己适应了这个环境,才能够让自己在这样的环境里生存下去,大海里有很多秘密。2023-07-28 20:48:213
初中生物的实验题,变量是要写有无阳光还是阳光
那就要看实际情况,这类题一般根据题目信息来回答。例如探究实验光对鼠妇的影响,其变量就是光。2023-07-28 20:48:511
阳光对生物的作用
光能! 植物通过它+叶绿体+线粒体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这就是植物的光合作用。 另外,太阳还能提供能量,流动与生物圈中, 在叶绿体中能储存进ATP NADPH 中,升高温度,促进蒸腾作用 , 从而促进营养的运输 等等...... 我是一个初中一年级学生,我的答复可能不是很全面,希望你采纳2023-07-28 20:49:166
阳光 温度等什么对生物的影响
阳光对生物的影响有阳光对生物 可以使动物的 皮毛处于干燥状态 有杀菌 除臭 除虫 的作用, 另外 可以 形成大量的维生素, 尤其是D3 , 还有 可以促进 动物性的成熟, 可以使动物的性成熟时间提前。阳光可以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同化为有机物,存储能量并放出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的意义:1、把无机物变成有机物2、蓄积太阳能3、净化空气2023-07-28 20:49:302
向日葵向着阳光现象是生物的什么
向日葵向着阳光现象是生物的应激性。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叫做应激性.应激性能够使生物“趋利避害”. 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生物具有的普遍特性.向日葵的花盘总是向着太阳,这说明生物具应激性.2023-07-28 20:49:391
阳光、温度、水对生物的影响,各举一个例子
阳光对生物的影响:如光合作用,植物的向光性;温度对生物的影响:如春花作用,小麦一定要经过一定的低温,才能开花,水对生物作用:维持体温,参与生物体的各种反应等2023-07-28 20:49:521
科学里面水,空气,阳光属于生物还是地理
要看这些放在哪里了2023-07-28 20:50:012
为什么万物生长靠阳光
光合作用2023-07-28 20:50:094
阳光 空气 水 对生物有什么影响
空气中含有氧气,能使生物呼吸,如果没有氧气,生物没法呼吸就会死亡2023-07-28 20:50:162
生物与光有什么样的关系?
光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能量源泉,地球上生物的生存所必需的全部能量都直接或间接地源于太阳光。生态系统内部的平衡状态是建立在能量基础上的,绿色植物的光合系统是太阳能以化学能的形式进入生态系统的唯一通路,也是食物链的起点。光本身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环境因子,太阳辐射的强度、质量及其周期性变化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地理分布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而生物本身对这些变化的光因子也有着极其多样的反应。光是由波长范围很广的电磁波组成的,主要波长范围是150~4000纳米,其中人眼可见光的波长在380~760纳米。可见光谱中根据波长的不同又可分为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的光。波长小于380纳米的是紫外光,波长大于760纳米的是红外光,红外光和紫外光都是不可见光。在全部太阳辐射中,红外光占50%~60%,紫外光约占1%,其余的是可见光部分。由于波长越长,增热效应越大,所以红外光可以产生大量的热,地表热量基本上就是由红外光能所产生的。紫外光对生物和人有杀伤和致痘的作用,但它在穿过大气层时,波长短于290纳米的部分将被臭氧层中的臭氧吸收,只有波长在290~380纳米的紫外光才能到达地球表面。在高山和高原地区,紫外光的作用比较强烈。可见光具有最大的生态学意义,因为只有可见光才能在光合作用中被植物所利用并转化为化学能。植物的叶绿素是绿色的,它主要吸收红光和蓝光,所以在可见光谱中,波长为760~620纳米的红光和波长为490~435纳米的蓝光对光合作用最为重要。光质(光谱成分)随空间发生变化的一般规律是短波光随纬度增加而减少,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在时间变化上,冬季长波光增加,夏季短波光增加;一天之内中午短波光较多,早晚长波光较多。不同波长的光对生物有不同的作用,植物叶片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透射的程度直接与波长有关。当太阳辐射穿透森林生态系统时,大部分能量被树冠层截留,到达下层的太阳辐射不仅强度大大减弱,而且红光和蓝光也所剩不多,所以生活在那里的植物必须对低辐射能环境有较好的适应。光以同样的强度照射到水体表面和陆地表面。在水体中,水对光有很强的吸收和散射作用,这种情况限制了海洋透光带的深度。在纯海水中,10米深处的光强度只有海洋表面光强度的50%,而在100米深处,光强度则衰减到只及海洋表面强度的7%(均指可见光部分)。更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波长的光被海水吸收的程度是不一样的。红外光仅在几米水深处就会被完全吸收,而紫色和蓝色等短波光则很容易被水分子散射,也不能射入到很深的海水中,结果在较深的水中只有绿色光占较大优势。植物的光合作用色素对光谱的这种变化具有明显的适应性。分布在海水表层的植物,如绿藻海白菜,所含有的色素与陆生植物所含有的色素很相似,主要是吸收蓝、红光,但是,分布在深水中的红藻紫菜,则能通过另一些色素有效地利用绿光。能够穿过大气层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光虽然很少,但在高山地带紫外光的生态作用很明显。由于紫外光抑制了植物茎的伸长,很多高山植物具有特殊的莲座状叶丛。强烈的紫外线辐射不利于植物克服高山障碍进行散布,因此它是决定很多植物垂直分布上限的因素之一。色觉在不同动物类群中的分布也很有趣。在节肢动物、鱼类、鸟类和哺乳动物中,有些物种色觉很发达,另一些物种则完全没有色觉。在哺乳动物中,只有灵长类动物才具有发达的色觉。光照强度在赤道地区最大,随纬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弱。例如在低纬度的热带荒漠地区,年光照强度为8.37×105焦/平方厘米以上;而在高纬度的北极地区,年光照强度不会超过2.93×105焦/平方厘米。位于中纬地区的我国华南地区,年光照强度大约是5.02×105焦/平方厘米。光照强度还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强,例如在海拔1000米可获得全部入射日光能的70%,而在海拔0米的海平面却只能获得50%。此外,山的坡向和坡度对光照强度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北半球的温带地区,山的南坡所接受的光照比平地多,而平地所接受的光照又比北坡多。随着纬度的增加,在南坡上获得最大年光照量的坡度也随之增大,但在北坡无论什么纬度都是坡度越小光照强度越大。较高纬度的南坡可比较低纬度的北坡得到更多的日光能,因此南方的喜热作物可以移栽到北方的南坡上生长。在一年中,夏季光照强度最大,冬季最小;在一天中,中午的光照强度最大,早晚的光照强度最小。分布在不同地区的生物长期生活在具有一定光照条件的环境中,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各自独特的生态学特性和发育特点,并对光照条件产生特定的要求。光照强度在一个生态系统内部也有变化。一般来说,光照强度在生态系统内部将会自上而下逐渐减弱,由于冠层吸收了大量日光能,使下层植物对日光能的利用受到了限制,所以一个生态系统的垂直分层现象既决定于群落本身,也决定于所接受的日光能总量。在水生生态系统中,光照强度将随水深的增加而迅速递减。水对光的吸收和反射是很有效的,在清澈静止的水体中,照射到水体表面的光大约只有50%能够到达15米深处,如果水是流动和浑浊的,能够到达这一深度的光量就要少得多,这对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是一种很大的限制。光照强度与水生植物光的穿透性限制着植物在海洋中的分布,只有在海洋表层的透光带内,植物的光合作用量才能大于呼吸量。在透光带的下部,植物的光合作用量刚好处于植物的呼吸消耗量相平衡之处。如果海洋中的浮游藻类沉降到此点以下或者被洋流携带到此点以下而又不能很快回升到表层时,这些藻类便会死亡。在一些特别清澈的海水和湖水中(特别是在热带海洋),此点可以深达几百米,但这是很少见的。在浮游植物密度很大的水体或含有大量泥沙颗粒的水体中,透光带可能只限于水面下1米处,而在一些受到污染的河流中,水面下几厘米处就很难有光线透入了。由于植物需要阳光,所以扎根海底的巨型藻类通常只能出现在大陆沿岸附近,这里的海水深度一般不会超过100米。生活在开阔大洋和沿岸透光带中的植物主要是单细胞的浮游植物。以浮游植物为食的小型浮游动物也主要分布在这里,因为这里的食物极为丰富。但是动物的分布并不局限在水体的上层,甚至在几千米以下的深海中也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动物,这些动物靠海洋表层生物死亡后沉降下来的残体为生。接受一定量的光照是植物获得净生产量的必要条件,因为植物必须生产足够的糖类以弥补呼吸的消耗。当影响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其他生态因子都保持恒定时,生产和呼吸这两个过程之间的平衡就主要决定于光照强度了。光合作用将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直至达到最大值。光照强度在光补偿点(即植物的光合作用与植物的呼吸消耗量相平衡之处)下,植物的呼吸消耗大于光合作用,因此不能积累干物质;在光补偿点处,光合作用固定的有机物质刚好与呼吸消耗相等;在光补偿点以上,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作用强度逐渐提高并超过呼吸强度,于是在植物体内开始积累干物质,但当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光合产物也就不再增加或增加得很少,该处的光照强度就是光饱和点。各种植物的光饱和点也不相同,阴地植物比阳地植物能更好地利用弱光,它们在极低的光照强度下便能达到光饱和点,而阳地植物的光饱和点则要高得多。在植物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光饱和点也不相同,一般在苗期和生育后期光饱和点低,而在生长盛期光饱和点高。几乎所有的农作物都具有很高的光饱和点,即只有在强光下才能进行正常的生长发育。一般说来,植物个体对光能的利用效率远不如群体高,夏季当阳光最强时,单株植物很难充分利用这些光能,但在植物群体中对反射、散射和透射光的利用要充分得多。这是因为在群体中当上部的叶片已达到饱和点时,群体内部和下部的叶片还远没有达到光饱和状态,有的甚至还处在光补偿点以下,所以植物群体的光合作用是随着光照的不断增强而提高的,尽管有些叶片可能已超过了光饱和点。例如水稻单叶的光饱和点要比晴天时的最强光照低得多,但水稻群体的光合作用却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加。对植物群体的总光能利用率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是光合面积、光合时间和光合能力。光合面积主要指叶面积,通常用叶面积指数来表示,即植物叶面积总和与植株所覆盖的土地面积的比值。要提高植物群体的光能利用率,首先要保证有足够的叶面积以截留更多的日光能。在一定范围内,叶面积指数与光能利用率和植物生产量成正相关,但并不意味着叶面积指数越大越好。农作物的最适叶面积指数一般是4,其中小麦为6~8.8,水稻为4~7,玉米为5,大豆为3.2。光合时间是指植物全年进行光合作用的时间,光合时间越长,植物体内就能积累更多的有机物质并增加产量。延长光合时间主要是靠延长叶片的寿命和适当延长植物的生长期。光合能力是指大气中CO2含量正常和其他生态因子处于最佳状态时的植物最大净光合作用速率。光合能力是以每天每平方米叶面积所生产的有机物质干重来计算的[克/(平方米·天)]。一般说来,个体的光合能力与群体的产量成正相关,而群体的光合能力则决定于叶层结构和光的分布情况。另外,光还是影响动物行为的重要生态因子,很多动物的活动都与光照强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些动物适应于在白天的强光下活动,如大多数鸟类、哺乳动物中的灵长类、有蹄类、松鼠、旱獭和黄鼠,爬行动物中的蜥蜴和昆虫中的蝶类、蝇类和虻类等,这些动物被称为昼行性动物。另一些动物则适应于在夜晚或晨昏的弱光下活动,如夜猴、蝙蝠、家鼠、夜鹰、壁虎和蛾类等,这些动物被称为夜行性动物或晨昏性动物,因其只适应于在狭小的光照范围内活动,所以又称为狭光性种类。昼行性动物所能耐受的日照范围较广,故又称为广光性种类。还有一些动物既能适应于弱光也能适应于强光,它们白天黑夜都能活动,常不分昼夜地表现出活动与休息的不断交替,如很多种类的田鼠,它们也属于广光性种类。土壤和洞穴中的动物几乎总是生活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中并极力躲避光照,因为光对它们就意味着致命的干燥和高温。幼鳗的溯河性洄游则是选择在白天进行,一到夜间便停止洄游并躲藏起来。蝗虫的群体迁飞也是发生在日光充足的白天,如果乌云遮住了太阳使天色变暗,它们马上就会停止飞行。在自然条件下动物每天开始活动的时间常常是由光照强度决定的,当光照强度上升到一定水平(昼行性动物)或下降到一定水平(夜行性动物)时,它们才开始一天的活动,因此这些动物将随着每天日出日落时间的季节性变化而改变其开始活动的时间。例如夜行性的美洲飞鼠,冬季每天开始活动的时间大约是16时30分,而夏季每天开始活动的时间将推迟到大约19时30分。昼行性的鸟类每天开始活动的时间也是随季节而变化的,例如麻雀在上海郊区(晴天)每天开始鸣啭的时间,3月15日为5时45分左右,6月15日为4时20分左右,9月15日为5时18分左右,12月15日为6时20分左右。这说明光照强度与动物的活动有着直接的关系。白昼的持续时数或太阳的可照时数称为日照长度。在北半球从春分到秋分是昼长夜短,夏至昼最长;从秋分到春分是昼短夜长,冬至夜最长。在赤道附近,终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夏半年(春分到秋分)昼越长而冬半年(秋分至春分)昼越短。在两极地区则半年是白天,半年是黑夜。由于我国位于北半球,所以夏季的日照时间总是多于12小时,而冬季的日照时间总是少于12小时。随着纬度的增加,夏季的日照长度也逐渐增加,而冬季的日照长度则逐渐缩短。高纬度地区的作物虽然生长期很短,但在生长季节内每天的日照时间很长,所以我国北方的作物仍然可以正常地开花结果。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动植物都有重要的生态作用,由于分布在地球各地的动植物长期生活在具有一定昼夜变化格局的环境中,借助于自然选择和进化而形成了各类生物所特有的对日照长度变化的反应方式,这就是在生物中普遍存在的光周期现象。例如植物在一定光照条件下的开花、落叶和休眠,以及动物的迁移、生殖、冬眠、筑巢和换毛换羽等。根据植物对日照长度的反应可以将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和中日照植物。长日照植物的原产地在长日照地区,即北半球高纬度地带,如我国的北方。长日照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在发育的某一阶段要求每天有较长的光照时数,即日照必需大于某一时数(这个时间称为临界光期);或者说暗期短于某一时段才能形成花芽。长日照时间越长,开花时间越早。例如北方体系的植物,大麦、小麦、油菜、菠菜、甜菜、甘蓝、萝卜以及牛蒡、紫菀、凤仙花等都属于长日照植物。它们的开花期通常是在全年光照最长的季节里,如果人工施光,延长光照时间,就可使其提前开花;如果光照时数不足,它们将停留在营养生长阶段,不能及时开花。与长日照植物相反,要求光照短于临界光期才能开花的植物称为短日照植物。暗期越长开花越早。这种植物在长日照下是不会开花的,只能进行营养生长。我国南方体系的植物,如水稻、大豆、玉米、棉、烟草、向日葵、菊芋均属于短日照植物,它们多在深秋或早春开花,人工缩短其日照时数,则可提前开花。中日照植物要求日照与暗期各半的日照长度才能开花。甘蔗是中日照植物的代表,它要求每天12.5小时的日照,否则不能开花。自然界的现象也不一定绝对严格,还有一些植物,对日照长短的要求并不严格,只要其他条件合适,在不同的日照长度下都能开花。如蒲公英、番茄、黄瓜、四季豆等,就是中间类型日照的植物。了解植物的光周期现象对植物的引种驯化工作非常重要,引种前必须特别注意植物开花对光周期的需要。在园艺工作中也常利用光周期现象人为控制开花时间,以便满足观赏需要。在脊椎动物中,鸟类的光周期现象最为明显,很多鸟类的迁移都是由日照长短的变化所引起。由于日照长短的变化是地球上最严格和最稳定的周期变化,所以也是生物节律最可靠的信号系统。鸟类在不同年份迁离某地和到达某地的时间都不会相差几日,如此严格的迁飞节律是任何其他因素(如温度的变化、食物的缺乏等)都不能解释的,因为这些因素各年相差很大。同样,各种鸟类每年开始生殖的时间也是由日照长度的变化决定的。温带鸟类的生殖腺一般都在冬季时最小,处于非生殖状态,随着春季的到来,生殖腺开始发育,随着日照长度的增加,生殖腺的发育越来越快,直到产卵时生殖腺才达到最大。生殖期过后,生殖腺便开始萎缩,直到来年春季才再次发育。鸟类生殖腺的这种周期发育是与日照长度的周期变化完全吻合的。在鸟类生殖期间人为改变光周期可以控制鸟类的产卵量,人为夜晚给予人工光照提高母鸡产蛋量的历史已有200多年了。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哺乳动物的生殖和换毛也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很多野生哺乳动物(特别是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种类)都是随着春天日照长度的逐渐增长而开始生殖的,如雪貂、野兔和刺猬等,这些种类可称为长日照兽类。还有一些哺乳动物总是随着秋天短日照的到来而进入生殖期,如绵羊、山羊和鹿,这些种类属于短日照兽类,它们在秋季交配刚好能使它们的幼仔在春天条件最有利时出生。随着日照长度的逐渐增加,它们的生殖活动也渐趋终止。实验表明,雪兔换毛也完全是对秋季日照长度逐渐缩短的一种生理反应。鱼类的生殖和迁移活动也与光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也常表现出光周期现象,特别是那些生活在光照充足的表层水的鱼类。实验证实,光可以影响鱼类的生殖器官,认为延长光照时间可以提高鲑鱼的生殖能力,这一点已在养鲑实践中得到了应用。日照长度的变化通过影响内分泌系统而影响鱼类的迁移。例如光周期决定着三刺鱼体内激素的变化,激素的变化又影响着三刺鱼对水体含盐量的选择,后者则是促使三刺鱼春季从海洋迁入淡水和秋季从淡水迁回海洋的直接原因,归根结底三刺鱼的迁移活动还是由日照长度的变化引起的。昆虫的冬眠和滞育主要与光周期的变化有关,但温度、湿度和食物也有一定的影响。例如秋季的短日照是诱发马铃薯甲虫在土壤中冬眠的主要因素,而玉米螟(老熟幼虫)和梨剑纹夜蛾(蛹)的滞育率则决定于每日的日照时数,同时也与温度有一定关系。太阳紫外光辐射虽然对地球上的生物有致癌和杀伤作用,但其大部分将被大气平流层中的臭氧所吸收。紫外光可区分为两种类型,波长范围从315~380纳米的紫外光属于UV-A,而波长范围从280~315纳米的紫外光属于UV-B。太阳UV-B辐射从热带地区(臭氧层最薄)到两极地区(臭氧层最厚)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减弱。海拔高度越高,UV-B辐射越强,大约每升高1000米增强14%~18%。近年来,由于破坏臭氧的一些人造化合物(如含氯氟烃)的大量释放,已使平流层的臭氧量减少,这对两极地区和热带地区的影响最大,使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辐射增加,尤其是UV-B辐射。UV-B辐射强度的增加对动物的影响比对植物的影响更大。光色素生物尤其敏感,特别是人类,因为紫外光最容易诱发人患皮肤癌。在美国70%的皮肤癌是由紫外光辐射引起的,在世界的大部分地区皮肤癌的患病率都有所增加。据估计,平流层的臭氧每减少1%,由UV-B辐射引起的皮肤癌就会增加1.4%。紫外线辐射的增加也会对植物产生影响,在实验室和温室中所做的实验表明:UV-B辐射可使DNA受到损伤、抑制植物的光合作用、改变植物的生长型和减缓植物的生长。但是这些有害作用还未用野生植物加以阐明。植物通过进化对UV-B辐射已经产生了一系列的防护适应,使UV-B辐射不能进入叶的内部。防止UV-B辐射进入叶内的主要障碍是叶的表层细胞,它们含有某些能吸收UV-B辐射的物质,但能确保有光合作用活性的辐射进入叶内。植物在防护UV-B辐射能力方面存在着广泛差异,热带植物和高山植物由于受紫外线辐射比较强烈,因此它们对UV-B辐射的防护比温带植物和低海拔植物更为有效。2023-07-28 20:50:261
高一生物题(生命系统包括水、阳光?)
d2023-07-28 20:50:375
以前,人们往往认为一切生物的生长都依赖阳光。现在科学家...
【答案】C【答案解析】试题分析:科学发现中人们对生物和阳光的依赖程度的不同认识说明真理具有相对性,真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正确;也说明客观世界的复杂性给人们认识带来的反复性,③正确。认识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不是圆圈式的循环往复的过程,①错误;④真理是超越历史条件的说法错误。该题选C。考点:本题考查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2023-07-28 20:51:141
太阳如果熄灭了,地球上的什么物种会最先灭绝消失?
几乎所有的通过光合作用获得能量的植物和藻类都会在差不多的一个时间段灭绝,一旦它们体内的储存的有机物被消耗完毕而没有补充,它们会立刻死亡。2023-07-28 20:51:385
生物群落包括阳光空气水吗?
生物群落广义上讲,包括阳光空气水。因为,生物群落的形成和存在,不仅与阳光空气水分不开,阳光空气水也决定了生物群落的种类和类型。生物群落中没有阳光空气水,也就不存在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指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区域或环境内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它虽由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种生物有机体构成,但仍是一个具有一定成分和外貌比较一致的组合体。一个群落中不同种群不是杂乱无章地散布,而是有序协调的生活在一起。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包括群落中物种的多样性、群落的生长形式(如森林、灌丛、草地、沼泽等)和结构(空间结构、时间组配和种类结构)、优势种(群落中以其体大、数多或活动性强而对群落的特性起决定作用的物种)、相对丰盛度(群落中不同物种的相对比例)、营养结构等。生物群落周围环境的差别决定了组成陆地和水生生物群落的生物种类有很大的差别。在水生生物群落中占优势的是低等植物,尤其是藻类起的作用最大;而在陆地生物群落是高等有花植物占优势。水生生物群落的动物栖居者种类极为广泛,但高等节肢动物和高等脊椎动物仅具有次要的意义;在陆地生物群落中则相反,昆虫(高等节肢动物),特别是鸟类和哺乳动物起主要作用。生物群落的领域种类:①陆地生物群域:热带雨林、热带季节林和季风林、亚热带常绿林、温带落叶阔叶林、泰加林或北方针叶林、多刺林、亚热带灌丛、热带稀树草原、温带草原、冻原、荒漠、极地-高山荒漠。②水-陆过渡性生物群域:内陆沼泽(包括酸沼和普通沼泽)、沿海沼泽(盐沼,包括热带亚热带的红树林)。③水生生物群域:静止淡水(湖泊、池塘)、流动淡水(河流)、河口湾、沿岸海、大洋或深海。2023-07-28 20:55: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