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地板流精华
-
带有国字的诗句飞花令汇总如下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 唐·杜甫
2、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使至塞上》 唐·王维
3、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4、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蜀道难》 唐·李白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白马篇》 魏晋·曹植
6、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相思》 唐·王维
7、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八阵图》 唐·杜甫
8、清香闻晓莲,水国雨馀天。《中秋》 唐·郑谷
9、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前出塞九首·其六》 唐·杜甫
10、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西施滩》 唐·崔道融
11、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长恨歌》 唐·白居易
12、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
13、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 唐·杜牧
14、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病起书怀》 宋·陆游
15、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李凭箜篌引》 唐·李贺
16、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唐·白居易
17、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咸阳城东楼 / 咸阳城西楼晚眺 / 西门》 唐·许浑
18、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出塞》 清·徐锡麟
19、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唐·杜牧
20、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 唐·曹松
21、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苏轼
22、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苏轼
23、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五代·李煜
24、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五代·李煜
25、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望江南·超然台作》 宋·苏轼
此后故乡只
-
你好,这个我知道几句: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2: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ardim
-
以下是一些包含国的诗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唐朝·杜甫《春望》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 近代·毛泽东《沁园春·雪》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 唐朝·白居易《长恨歌》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 宋朝·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 宋朝·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上述只是我提供的一个简略列表,符合的诗句可能还有很多。
杜甫诗《春望》中"国破山河在"的"国"指什么?
杜甫名诗《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谓脍炙人口,妇孺皆知。但是,对其中词语、诗意的理解,仍然不免见仁见智,大有切磋商讨的必要。例如,宋代著名学者司马光所指出的杜甫诗歌含蓄有言外之意,“国破山河在”表示没有余物,“城春草木深”表示没有人迹,等等,恐怕就不是一般读者想得到的。这里不打算讨论诗歌艺术鉴赏方面的问题,只说一说对其中一个字的解读,即开篇第一个字,“国”,究竟指什么。众所周知,古代汉语中,“国”字包括“国家”、“国都”两个义项。例如,《商君书》中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中的“国”指国家,而屈原《九章·哀郢》中的“出国门而轸怀兮”中的“国”则指国都,当时楚国京城郢。那么,《春望》“国破山河在”的“国”应该是指国家还是国都长安呢?我看到有些人把这“国”字解读为国都。例如: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的《唐诗鉴赏辞典》《春望》条,有这样的说法:“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初中语文课本八年级(上册),注释是:[国] 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但是,我认为,从杜诗语言的出典、唐诗中“国”字尤其是“国破”“破国”等词语的使用情况以及上下文看,这个“国”字,都还是解读为“国家”更好一些。仇兆鳌《杜诗详注》指出《春望》“国破山河在”中“国破”的出典是《齐国策》,“王蠋曰:国破君亡,吾不能存。”司马迁《史记·田单列传》相关的记载是:“王蠋曰:‘忠臣不事二君,贞女不更二夫。齐王不听吾谏,故退而耕于野。国既破亡,吾不能存;今又劫之以兵,为君将,是助桀为暴也。与其生而无义,固不如烹!"”燕国入侵,齐国只剩下了莒和即墨两座城池没有沦陷,齐湣王亡命于莒。燕国国王派使者向王蠋劝降。这是王蠋拒绝劝降时说的一番话。《齐国策》的“国破”,显然是指齐国国土沦陷,而不是齐国首都(今山东临淄)沦陷。唐诗中,“国”用于指国家、国都的都有,例如:岑参《送人赴安西》“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是指国家;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是指当时的国都长安。但是,“国破”、“破国”中的“国”,似乎都是泛指国家,而没有专指国都的。例如:杨乘《吴中书事》“名归范蠡五湖上,国破西施一笑中”,李商隐《牡丹》“终销一国破,不啻万金求”,司空图《秦关》“虎狼秦国破,狐兔汉陵空”;岑参《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首》之三“鸣笳擂鼓拥回军,破国平蕃昔未闻”,汪遵《咏酒二首》之一“后人不识前贤意,破国亡家事甚多”,周昙《三代门·又吟》“千妖万态逞妍姿,破国亡家更是谁”。尽管有多首唐诗是面对前代都城而兴起“国破”“破国”感慨的,但揣摩诗意,也不是专指故都,而是泛指国家。例如:裴瑶(一系刘瑶名下)《阖闾城怀古》“五湖春水接遥天,国破君亡不记年”,罗邺《春望梁石头城》“柳碧桑黄破国春,残阳微雨望归人”。解读诗歌,离不开上下文。杜甫《春望》虽是五言律诗,但除了尾联以外,其他各联,联内词语有严整的对应关系。“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对应“城”,一大一小,一面一点。倘若将“国”解读为国都,则两者都是指城池,语义简单重复,叠床架屋。再者,“城春草木深”,“草木”指生长于“城”中之草木无疑,相应的,“国破山河在”,山河亦当指存在于“国”中之山河。试问:长安城中可有什么山河?综上,我认为,“国破山河在”的“国”字,应该解读为国家,而不是国都。2023-07-28 07:44:451
国破山河在的国的古义和今义
国破山河在的国的古义是国都,今义是国家。国破山河在出自杜甫的春望这首诗中,此句写诗人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国都沦陷,乱草丛生,林木荒芜,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2023-07-28 07:44:531
国破山河在的国的意思
国:唐朝的国都,指长安。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之孙,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称李三郎,母窦德妃。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712年—756年在位)。垂拱元年八月戊寅日(685年9月8日),李隆基生于东都洛阳。生性英明果断、多才多艺。初封楚王,后改封临淄王。唐隆元年(710年)六月,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集团。先天元年(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李隆基于长安太极宫登基称帝。后赐死太平公主,取得了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唐玄宗在位前期,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他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封粟末靺鞨的大祚荣为“渤海郡王”,设渤海都督府和黑水都督府,封南诏的皮罗阁为云南王,封回纥的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是在位后期逐渐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宠爱杨贵妃,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由盛转衰埋下伏笔。天宝十五载(756年)太子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2023-07-28 07:45:001
国破山河在中的国的古意是什么
1、古义:国都。2、原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3、译文:国都遭侵但山河依旧,长安城里的杂草和树木茂盛地疯长。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一个春天,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2023-07-28 07:45:191
杜甫在《春望》中写道“国破山河在”,国具体是指唐朝吗?
是国都长安城,当时的杜甫诗困在长安城内2023-07-28 07:45:292
国破山河在的国破是什么历史事件
国破山河在的国破是指唐朝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安史之乱的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唐玄宗后期,“口有蜜、腹有剑”的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达十九年之久。他在职期间排斥异己,培植党羽,把持朝政。继他上台的杨贵妃之兄杨国忠,更是一个“不顾天下成败”,只顾循私误国之人,他公行贿赂,妒贤忌能,骄纵跋扈,不可一世。奸臣当道,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成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线。此外,西北派节度使哥舒翰与东北派节度使安禄山之间,也素有裂隙。内外交错,使唐玄宗后期统治阶级内部君与臣、文臣与武将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2023-07-28 07:45:361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国和城指什么?
国] 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2023-07-28 07:45:592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的国指什么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国指:国亡河山凄,城内荒草深烯人乞。2023-07-28 07:46:093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意思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意思是国家残破,人事全非,只有山河依然如故,春天又来到长安城,但见草木幽深,人迹稀少。原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关心国家命运的感情。《春望》注释1、国破:国家残破,指安禄山叛军蹂躏黄河南北,潼关东西,并占领长安。草木深:草木横生,喻人迹稀少,景色荒凉。2、感时:感慨时局。恨别:深恨离别。花溅泪:对花溅泪。一说:花似有知,亦感时而溅泪。下“鸟惊”句同。3、烽火:战火。至德二年的正月到三月,潼关、睢阳一线,太原、河东一带,官兵与叛军反复激战。抵万金:值万金,极言家信珍贵难得。2023-07-28 07:46:161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破”写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BLLOL豫剧团2023-07-28 07:46:448
杜甫《春望》中的名句“国破山河在”是什么意思?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2023-07-28 07:47:561
去国怀乡的国和国破山河在的国一样吗
当然不一样。2023-07-28 07:48:032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破”字强调国家的衰败,描写了国破家亡、山河破碎的景象。“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绘了一幅原本京城之内繁华无比却因为战火变得杂草与荒木丛生的一派物是人非、国破家亡的景象。这句诗的意思是: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体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深深担忧,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创作背景此诗作于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三月。先一年六月,安史叛军攻进长安,“大索三日,民间财资尽掠之”,又纵火焚城,繁华壮丽的京都变成废墟。先一年八月,杜甫将妻子安置在鄜州羌村,于北赴灵武途中被俘,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至此已逾半载。时值暮春,触景伤怀,创作了这首历代传诵的五律。2023-07-28 07:48:101
国破山河在历史背景
“国破山河在”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这首诗写于唐肃宗至德二年春,当时的长安城在安史之乱后已经沦陷,旧日里繁华的长安已经变成了一个荒芜破败、人烟稀少的都城,诗人睹物伤情,全诗表现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抒发了物是人非的哀情。 国破山河在的全诗 “国破山河在”出自《春望》,全诗如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一个春天,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2023-07-28 07:48:241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赏析是什么?
赏析如下:诗篇一开头便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全文赏析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由登高望远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了很久,以致于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2023-07-28 07:48:341
如何理解“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首联写春望所(见),颌联写春望所(感),颈联写春望所(盼),尾联写春望之愁“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颓垣残壁,只是“草木深”。“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长安城里已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这里,诗人睹物伤感,表现了强烈的黍离之悲。“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这两句的含意可以这样理解: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泪落潸然;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人内心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的痛苦,就如“营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那样。杜甫继承了这种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并赋予更深厚的情感,获得更为浓郁的艺术效果。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唐肃宗刚刚继位,但是官军暂时还没有获得有利形势,至今还未能收复西京,看来这场战争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子儿女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要能得到封家信多好啊。“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战争是一封家信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不觉于极无聊赖之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 “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这是一个感人至深、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2023-07-28 07:48:461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破”写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安史之乱 求采纳2023-07-28 07:48:575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全诗赏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原文翻释
1、出自唐代杜甫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赏析: 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篇一开头便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断垣残壁,只是“草木深”。“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长安城里已不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了,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这里,诗人睹物伤感,表现了强烈的黍离之悲。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这两句的含意可以这样理解: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人内心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的痛苦,就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那样。杜甫继承了这种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并赋予更深厚的情感,获得更为浓郁的艺术效果。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唐肃宗刚刚继位,但是官军暂时还没有获得有利形势,至今还未能收复西京,看来这场战争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儿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要能得到封家书该多好啊。“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战争是一封家书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的美好愿望,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连月,家书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极无聊赖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 “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这是一个感人至深、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 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由登高望远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了很久,以致于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3、译文 国都遭侵但山河依旧,长安城里的杂草和树木茂盛地疯长。 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一个春天,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2023-07-28 07:49:241
国破山河在的,破是什么意思???
亡2023-07-28 07:49:553
国破山河在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之乱?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历史背景是安史之乱。此诗作于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三月。先一年六月,安史叛军攻进长安,“大索三日,民间财资尽掠之”,又纵火焚城,繁华壮丽的京都变成废墟。先一年八月,杜甫将妻子安置在鄜州羌村,于北赴灵武途中被俘,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至此已逾半载。时值暮春,触景伤怀,创作了这首历代传诵的五律。春望整体赏析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2023-07-28 07:50:021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翻译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出自唐代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赏析 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来写春天,写出了事物睹物伤情,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体现出诗人的爱国之情。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地感叹忧愤。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此论颇为妥帖。“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 诗的一、二两联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2023-07-28 07:50:221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破的意思?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破的意思是:破亡;衰败;毁灭。2023-07-28 07:50:483
国破山河在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1、是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时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2、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3、唐玄宗天宝十五年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 4、唐肃宗至德二年(756)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5、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2023-07-28 07:50:581
国破山河在是谁说的
上面说的对2023-07-28 07:51:0615
国破山河在下一句
”国破山河在“的下一句:“城春草木深”。一、作品原文春望作者:杜甫(唐代)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二、白话译文国都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诗歌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此诗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2023-07-28 07:51:541
国破山河在下一句是什么
城春草木深2023-07-28 07:52:083
国破山河在的下一句
国破山河在的下一句是什么? 最佳答案: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出自:春望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注释 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破:陷落。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长安城。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欲:想,要,就要。胜:受不住,不能。簪:一种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2023-07-28 07:52:231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什么样的景色
萧条凄清。2023-07-28 07:52:302
国破山河在是哪个朝代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唐玄宗天宝十五年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唐肃宗至德二年(756)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2023-07-28 07:52:416
国破山河在的下一句是什么
城春草木深2023-07-28 07:52:564
国破山河在出自哪个历史背景 国破山河在出处及原文翻译
1、“国破山河在”这句诗出自杜甫的《春望》。是杜甫“安史之乱”期间在长安所作的。 2、《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译文: 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2023-07-28 07:53:031
国破山河在历史背景是什么
这个的历史背景其实就是安史之乱,这个也能够看得到,这个相当于就是使得唐朝的盛世一下子改变了,而且这个的时间也是比较长的,长达7年,这个对于唐朝的一个改变也是比较明显的,对唐朝后期的一个改变,对于唐朝走向灭亡,甚至是唐朝之后的100多年,都是有很大的影响。2023-07-28 07:53:123
《国破山河在》txt全集下载
已发站内信,确认后请采纳2023-07-28 07:53:323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国指什么
国:唐朝的国都,指长安。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2023-07-28 07:54:081
国破山河在的国的古义和今义
古义:国都; 今义:国家; 周代的诸侯领地称“国”,如:“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一定注意:上古指“国都”、“京都”,切不可理解成“国家”,如:国破山河在,此是“国都”,非“国家”也。 另:先秦文献里的“国人”并非是全国的人,而是国都的人。2023-07-28 07:54:161
国破山河在的国的古义和今义
诗中的"国"古今意均为国家2023-07-28 07:54:252
国破山河在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绘了一幅原本京城之内繁华无比却因为战火变得杂草与荒木丛生的一派物是人非、国破家亡的景象。这句诗的意思是: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体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深深担忧,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国破山河在的出处国破山河在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原诗如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译文如下: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一个春天,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2023-07-28 07:54:341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破”写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国破”是指安史之乱.“城”长安城.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2023-07-28 07:54:422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国都沦陷,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杂草丛生。2023-07-28 07:54:511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全诗内容及解释是什么?
春 望杜甫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国都已被叛军攻破,祖河依然存在。春天的京城,满眼是繁密的杂草树木。感伤时事,看到鲜花反而落泪;久别家人,听到鸟鸣反而心惊。 战火接连三个月没有停息。—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头上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连簪子都插不住了。2023-07-28 07:55:142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历史背景是什么战役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历史背景是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出自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译文:国都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春望》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充分地表现出诗人爱国之情。2023-07-28 07:55:211
国破山河在是哪个朝代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唐玄宗天宝十五年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唐肃宗至德二年(756)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2023-07-28 07:55:292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国家灭亡,山河依旧,却满目凄凉.春天到了,破旧的宫殿,野草长的很高.“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2023-07-28 07:55:382
国破山河在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01 国破山河在出自杜甫的《春望》,此诗作于安史之乱时。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肃宗至德二载(757)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春望》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充分地表现出诗人爱国之情。 此诗作于安史之乱时。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唐肃宗至德二载(756)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鄜州羌村,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2023-07-28 07:55:561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含义是什么?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绘了一幅原本京城之内繁华无比却因为战火变得杂草与荒木丛生的一派物是人非、国破家亡的景象。这句诗的意思是: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体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深深担忧,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国破山河在的出处国破山河在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原诗如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译文如下: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一个春天,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2023-07-28 07:56:031
到底是国破山河在还是国破山何在
意境还真不一样,不过这两句都很体现中国人的价值观。国破了也不能放弃希望,国破了我们还有什么意思2023-07-28 07:56:162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的意思
我在找,嘻嘻嘻嘻嘻2023-07-28 07:56:255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全诗内容及释义分别是什么?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全诗内容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句诗的意思是:国都沦陷,城池破碎,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也流泪,恨别离之苦,听到鸟叫都惊心。战争连绵数月,一封家信即使相隔千里,也显得无比珍贵。愁白了的头发越搔越稀少,简直连簪子都插不上了。2023-07-28 07:56:491
国破山河在全诗是什么 是谁写的
1、这个诗句来自唐诗《春望》,作者:杜甫。 2、全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2023-07-28 07:57:021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绘了什么景象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绘了一幅原本京城之内繁华无比却因为战火变得杂草与荒木丛生的一派物是人非、国破家亡的景象。这句诗的意思是: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体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深深担忧,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国破山河在的出处国破山河在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原诗如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译文如下: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一个春天,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2023-07-28 07:5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