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邦问答 / 问答 / 问答详情

根据醉翁亭记对出下联 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

2023-07-28 12:33:52
TAG: 作文
bikbok

醉翁亭记(欧阳修—北宋文学家)一、词语。1、环滁皆山也(环:环绕)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茂盛的样子)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临:靠近。于:在)4、饮少辄醉(辄:就)5、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6、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领会。寓:寄托)7、野花以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芳:香花。秀:滋长)8、至于负者歌于途(负:背 于:在)9、伛偻(yǔlǚ)提携:这里指老老少少的行人。伛偻:腰背弯曲,指老人。提携:指小孩。10、山肴野蔌:野味野菜。蔌:菜蔬。11、杂然而前陈者(杂然:乱七八糟的样子。陈:摆开)12、宴酣之乐,非丝非竹(酣:尽兴地喝酒。丝竹:指音乐。丝:弦乐器。竹:管乐器)13、射者中,弈者胜(射:投壶。弈:下棋)14、苍颜白发,颓然乎期间者(苍颜:脸色苍老。颓然:原意指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形容醉态。)15、树林阴翳,鸣声上下(翳:遮盖。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16、太守谓谁?(谓:是)17、名之者谁(名:命名)18、乐:①山水之乐(乐趣)②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以……为乐趣)③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欢乐)二、句子翻译。1、环滁皆山也。译: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译: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座落在泉水边上的,是醉翁亭。3、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醉翁。译:太守与宾客到此来喝酒,喝得少也总是醉,而年龄又最大,所以自取别号叫“醉翁”。4、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译: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于山水之间啊。5、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译: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喝酒上。6、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译:像那太阳一出来,林中的雾气就消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7、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译:野花开了,散发出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水势低落,溪石显露出来,这就是山间的四季景色。8、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译:早晨进山,傍晚归家,四季的景象不同,而其中的乐趣也是没有穷尽的。9、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译:至于那些背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行人在树下休息。10、伛偻提携,往来而绝者,滁人游也。译:老人弯着腰,小孩由大人抱着领着,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的人们登山游玩。11、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译:到溪边去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酿造酒,泉水香甜美酒清洌。12、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译:野味野菜,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这是太守在举行宴会。13、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译: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14、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译: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洲人的乐趣。15、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译:游人只知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16、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译: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来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三、课文理解(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只是表象,“乐”才是实质。)1、主题:文章以极其生动地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心情。2、亭的周边环境: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醉翁亭。3、第一段:(1)本段中点明题旨的句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2)本段中的成语:峰回路转、醉翁之意不在酒——文中的意思: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现在的意思: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彼或别有用心。4、第二段:(1)写朝暮之景的句子: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2)写春夏之景的句子: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3)成语:水落石出(比喻事情真相大白)5、第三段:(1)本段分为四层,依次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勾画出一幅与民同乐图,其中“太守醉”是核心,其余皆是陪衬,写“醉”也是写“乐”,“醉”是表象,“乐”是实质,一个“乐”字贯穿全文。(2)与“伛偻提携”意思相近的一词“黄发垂髫”;“非丝非竹”中“丝竹”指音乐,《陋室铭》中也有相似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3)就地取材的有:肥鱼、冽酒、山肴野蔌。做的游戏:投壶、下棋。(4)写宴饮的畅快、无拘无束: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6、第四段:(1)“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写出了醉罢万归的情景,笔调闲散,淡雅而有情致。(2)本段紧扣一个“乐”字,以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曲折地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心情。(3)“醉能同其乐”,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全文的主旨。7、用自己的话说出醉翁亭在滁州的详细地理位置。(在滁州城西南方向的琅琊山,沿山行六七里处的酿泉边上)8、太守醉并非因酒而起,而是由于美丽的山间景象和百姓安定富足的生活。9、欧阳修是因为支持范仲淹的改革而被贬滁州,但选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境界,很似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议论的古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10、欧阳修旷达人生观对你有何启示?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面对困难,面对挫折,我们应该保持乐观心态,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笑对生活,奋发有为。)11、《岳阳楼记》一文中,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试比较欧阳修的“与民同乐”,谈谈二者之间的异同。(相同的是都谈到了与天下人同乐;不同的是欧阳修仅与天下黎民百姓同乐,而范仲淹则是先忧后乐。)12、本文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情趣与境界?(体现出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趣与境界。)13、就全文而言,作者“乐”有三方面:(1)山水乐(2)宴酣乐(3)乐人之乐,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14、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也写到了“饮酒”,同是写“饮酒”,两篇文章所体现出的情趣与境界有什么不同?(陶渊明:忘怀宠辱,自得其乐;欧阳修:寄情山水,与民同乐)15、文中第二段说“乐亦无穷”,其原因是山间朝暮,四时之景不同。16、前人说《醉翁亭记》“句句是记山水,却句句是记太守”。纵观全文,请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看法。(文章主旨是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通过记亭子,写山水,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政治理想。)17、“醉能同其乐”这句话把“醉”与“乐”联系起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把“醉”与“乐”联系起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与民同乐。 18、“太守自谓也”在文中作用是什么? 答:制造悬念,引出下文。 19、请写出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 答: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0、第三段文字一共描绘了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核心又是什么? 答:四幅。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核心是太守醉。 21、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22、本文主旨是“与民同乐”,写“滁人游”与本文的主旨有什么联系? *“滁人”如此兴高采烈地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这与太守的励精图治、勤政爱民是分不开的。 23、“太守醉”中的“醉”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喝酒醉了”,另一层意思是陶醉于山水之中了,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醉心山水的政治理想。 24、第③段写了哪些人请用一个字概括他们共同的心情。 *写了滁人(游人)、太守、众宾。他们共同的心情是“乐”。 25、请举出本课的两个成语,并说说现在人们常用它表达什么意思。 “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水落石出”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事情真相大白 26、依据文章内容,请对出下联。 上联: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 下联: 27、本文语言形式优美,尤其是对偶句充分体现了汉语言的美感。请以“欧阳修与百姓同乐命”为上联,联系《岳阳楼记》一文,拟一个下联。 上联: 下联: *宽对即可,例如:“范仲淹以天下为忧”或“范仲淹先天下而忧”等。<28、比较阅读:(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乙)至于负者歌于途……(1)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以议论为主,乙文以记叙为主。甲文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乙文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2)分析一下,两位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地方是值得肯定和继承的?(关心人民疾苦,与民同乐,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等方面值得肯定和继承。)29、比较阅读:(甲)予观夫巴陵胜状…… (乙)若夫日出而…… (1)甲、乙两段都写了观景时的感触,请把有关句子摘写出来。([甲]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乙]而乐亦无穷也。)(2)甲段写登楼所见,乙段写登山所见,除此之外,两段文字所写的景物还有哪些不同?(甲段是写水景,乙段是写山景;甲段写了朝暮之景,乙段既写了朝暮之景又写了四时之景;甲段写景突出其阔大壮观,乙段写景突出其秀美多变。)30、“太守之乐其乐也”中“乐”的含义是什么?(这里“乐”指作者寄情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之乐。)31、比较阅读:(甲)已而夕阳在山…… (乙)嗟夫!予尝求…… (1)甲文中以“禽鸟之乐”和“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抒发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乙文假借古仁人之心,抒发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2)甲文中“太守之乐其乐也”中第一个“乐”的意思是以……为快乐,乙文中表现出与太守的追求相似的句子是后天下之乐而乐。两文都表现出作者关心人民疾苦或忧乐天下的崇高境界。32、两位作者在文中所反映出的思想在今天有无现实意义,请从中选择一位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提示:有现实意义。看法,可以从一个人的胸襟,对待生活的态度角度去谈;也可以从一个人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忧乐观角度谈。能结合现实,言之成理即可。)>28---32题可以不看。 回答者: 银河系go | 五级 | 2011-5-3 14:15 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级到巴陵当郡守。到了第二年,便做到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于是他就重修岳阳楼,扩充其旧有的规模,又把唐代诗人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叫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最美的景致,都集中在洞庭湖上。它口中象是含着远山,腹内好似吞吐着长江,浩浩汤汤,无边无岸。清晨阳光灿烂,傍晚暮霭沉沉,气象真是千变万化。这些都是岳阳楼的宏伟壮观啊!前人已经说得很详细了。那么,我想说的是,它向北可以沟通巫峡,往南可以到达潇水和湘江,贬谪到边远地区的官吏和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风光的心情,能不因各自的遭遇而有所不同吗? 在那阴雨绵绵、连月不晴的日子里,阴风发着怒吼,浊浪腾空而来,太阳和星星隐没了光芒,高山峻岭掩藏了雄姿。商人和旅客不敢上路,帆樯被吹倒,船桨被折断。傍晚时节,一片幽暗,虎在咆哮,猿在哀鸣。此刻登上这座楼啊,便有离开故国、怀念家乡、担心谗言、害怕攻讦的情绪涌上心头。举目一片萧条冷落,不禁感到无限悲凉了。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节,湖上风平浪 爱语文网静,天光水色,在万顷碧波之上连成一片。沙鸥或飞或停,锦鳞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散发着浓郁的香气;滩上的幽兰,摇曳着茂盛的花叶。于是漫天烟雾,扫荡一空;皓皓明月,清辉千里。水面上浮动的光圈,象跳跃着万点金星;月影停留在静止的水中,又象是一块圆圆的玉璧。渔船上飘来此唱彼和的渔歌,悠悠扬扬;这是多么快乐啊!此刻登上这座楼,便觉得心情开朗,精神愉快,可以暂时忘记一切荣誉和耻辱,当风举酒,真是喜气洋洋啊! 可叹哪!我曾经琢磨过古时候志士仁人的内心,也许与以上两种心情有所不同吧。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外物的影响而感到可喜,也不因为自己的遭遇而觉得悲哀。居于朝廷的高位,则为他们的百姓担忧;退身于辽远的江湖,则为他们的君主忧虑。这真是进也忧,退也忧。那么什么时候才会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啊。唉,除了这样的人,我还将崇敬谁呢? 时为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一文,拟一个下联.上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 下联

上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下联:范仲淹和人民共忧
2023-07-28 06:47:583

《醉翁亭记》表现欧阳修与民同乐的句子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023-07-28 06:48:088

欧阳修是如何体现其“与民同乐”思想的?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确实表现了“与民同乐”的思想。他在文章中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但是,再美的山水,如果没有人与他一道欣赏,也难以激发他的感情。所以他要在醉翁亭中摆下酒席宴请宾客,喝得醉醺醺的才高兴,但作为一名封建社会的高官,要想真正做到“与民同乐”是不可能的。柳宗元在《捕蛇者说》中描述唐代永州农民被苛征重赋逼得家破人亡,宋代的农民生活状况又能好到哪里去?他们哪里能有太守那样的优越的生活条件和闲情逸致,每天到山中欣赏山光水色?即使欧阳修是一名体恤民情的清官,他也不可能具有劳动人民同样的情感,“与民同乐”只是他的良好愿望而已。
2023-07-28 06:48:301

欧阳修的与民同乐的思想和现在的为官者有何意义

与民同乐原指君王施行仁政,与百姓休戚与共,同享欢乐。后泛指领导与群众一起游乐,共享幸福。 〖出处〗《孟子·梁惠王下·庄暴见孟子》:“今王四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欧阳修《丰乐亭记》的结语:“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故“与民同乐”还有向百姓宣示皇恩浩荡的功能。此外,“与民同乐”,君臣为主,民次之,如“人之从太守游而乐”,一个“从”字,主次分明。就现代而言,与民同乐的思想对各级领导人来说都很重要的,比如说,作为一个单位的领导人,是一心想中饱私囊,捞它一把,还是想致力于改善广大职工的福利,走大家共同富裕的道路,这的确是一块试金石。而实际情况是,往往那些只顾自己,不惜挺而走险的人,虽然也可能在短时间内满足自己的欲望,真的捞上了一把。但是,欲壑难填,其最终结果多半是以身试法,并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
2023-07-28 06:48:372

欧阳修与百姓同乐的下联是什么?

欧阳修与百姓同乐;范仲淹替黎民怀忧 。
2023-07-28 06:48:455

欧阳修与苏轼与民同乐分别体现在什么?

一、苏轼的与民同乐的体现1、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心苏轼在其父的影响下,对边防大计也有过不少积极的建议,可惜却只起到了科举考试中敲门砖的作用,对消除边防大患竟丝毫无补。苏轼被贬时,仍常关心边事。2、抒发个人感慨,探索人生奥秘苏轼从现实出发,自己有过弃冠冕而归隐的念头,可又怎能忘情于朝政?苏轼把自己在被贬谪中的思想感情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境地,从而解脱矛盾与苦闷。苏轼在理想抱负没有得到实现的时候,借老庄想来排解心中的苦闷,这虽有消极的一面,但能使苏轼遇事达观,超脱,心胸旷放开阔。3、关心民生疾苦,对穷奢极欲的统治者的不满苏轼在政治上的指导思想是儒家的孔孟的“仁”道。苏轼比较重视客观实际,因此,他能够关心国家命运投身政治斗争,写下许多反映国计民生的优秀作品。二、欧阳修与民同乐的体现1、与民众打成一片欧阳修被贬在滁州时,经常与民同乐,丝毫没有官架子,自称“醉翁”,经常和当地的居民游山玩水,饮酒对弈,真切地与民众打成一片。2、对待下属态随和欧阳修为官的政策,就是对于自己的手下十分的宽容,当时的滁州,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都过得十分的轻松,《醉翁亭记》就是他带着官员百姓去琅琊山游玩时而写的。3、为官正直、自律欧阳修是一个很自律的人,欧阳修的侄子在外地当官,要从当地带点土特产去探望叔叔,欧阳修立即给他写信,“当官的不要买地方的土特产”。欧阳修自己本身也这样做的,他在任何一个地方当干部,都不买地方的土特产,表现了他的廉洁精神。
2023-07-28 06:48:591

欧阳修被贬却能与民同乐,你怎么理解

这里我们有必要弄清楚什么是“与民同乐”,它究竟是不是就是我们一般意义上所谓的什么与老百姓喝喝酒逛逛山赏赏月看看灯?“与民同乐”盖出于《孟子》。在《孟子·梁惠王下》中有这样两个故事,一个是: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另一个是: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看来孟子所谓的“与民同乐”是基于这样一种理念——即作为统治者要有推己及人的情怀,“饱而知人之饥,暖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寒”,关心百姓,体恤百姓,关心民生疾苦,一句话就是要“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惟有“乐民之乐者”“忧民之忧者”才能达到“民亦乐其乐”“民亦忧其忧”,所以“与民同乐”的根本意义不是什么形式上的乐乐而已,而是一种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民本情怀,是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天下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的“与民同乐”的“乐”其实是“忧”,是“与民同忧”的忧患意识,体现的是贯穿于整个中国传统优秀文人的济世思想,那种建立在个人得失意识之上以一己之忧乐为忧乐的“独乐乐”决不是孟子所宣扬的“与民同乐”,是有其名而无其实的。那么如何“与民同乐”?孟子以为关键是要施行仁政,而施行仁政的关键则在于爱民。不爱民,那是不仁的,“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因此孟子总是想给我们构建一个理想的世界,并以此谆谆教诲那些“劳心者”。这一点在《孟子》中是很多见的。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如: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对那种不关心百姓疾苦的统治者是深恶痛疾的,在他的眼里这样的人简直就是野兽,“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所以简单从欧阳修与民游游山玩玩水喝喝酒野野炊或者“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得出《醉翁亭记》的主题是什么“与民同乐”显然是与孟子“与民同乐”相悖的。同样对于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为己任的欧阳修(参看欧阳修的生平)来说,与民游游山玩玩水喝喝酒野野炊就是“与民同乐”同样也是对他的一种莫大的误解,甚至是侮辱。细查欧阳修在滁州的作为,他还是做了很多事情的。庆历五年,受“庆历新政”之祸,欧阳修远放滁州。滁州地僻物丰、民风纯朴。冬闲修城墙,操练士兵,“时集州兵弓手,阅其习射,以警饥年之盗”,以保一方平安;旱则亲领百姓娱神求雨,以求一方富庶……。“越明年,政通人和”,在致梅尧臣的信中,欧阳修得意地说:“小邦为政期年,粗若有成,故知古人不惑小官,有以也。”看来欧阳修在滁州不是无所事事,只要我们看看与《醉翁亭记》齐名的《丰乐亭记》我们就不难发现欧阳修的自得与满足。“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萌乔大,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那是一种为官一方造福一方的责任,“民乐岁物之丰成”、“民安此丰年之乐”那是一种对自己执政的委婉悦己的自我肯定,“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是民因为“休养生息”而“喜与予游”的喜悦。这里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是民“喜与予游”而不是我欧阳修喜与民游。它全然没有了我们一般意义上理解那种“与民同乐”的粉饰与做作,更没有高高在上的赏赐与矫情,它是发自百姓与欧阳修内心的自愿与自觉,体现的是官民之间社会之间的和谐与人性。有人说如果《醉翁亭记》写的是出世的欧阳修,那么《丰乐亭记》则是入世的欧阳修,我以为不管是出世还是入世,体现的都是欧阳修“处江湖之远”之时的一种胸襟与气度——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这才是《醉翁亭记》中欧阳修“与民同乐”的真正意义。 清人储欣在《唐宋八大家类选》说:《醉翁亭记》“与民同乐,是其命意处,看他叙次,何等潇洒。”清人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也说:“至记亭所以名醉翁,以及醉翁所以醉处,俱隐然有乐民之乐意在,而却又未尝着迹。”只有深入把握这些隐于文字背后的作者的情怀与命意,我觉得才算是真正的读懂了《醉翁亭记》,才算真正读懂了欧阳修,才算真正读懂了什么叫“与民同乐”。
2023-07-28 06:49:251

可拟写对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范仲淹以天下为忧

欧阳修与百姓同乐,范仲淹以天下为忧凤眼果和胃解诸毒,龙胆草清肝除湿热
2023-07-28 06:49:322

你如何理解欧阳修为官之时与民同乐之乐

体贴民情,
2023-07-28 06:49:403

拟出下联:小题2:请以“欧阳修与百姓同乐”

欧阳修与百姓同乐范仲淹以天下为忧
2023-07-28 06:49:462

对联上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请对下联

司马光和千官齐欢。
2023-07-28 06:50:052

范仲淹为天下而忧的上联是什么?

欧阳修与百姓同乐.
2023-07-28 06:50:147

2.上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下联:

您好!欧阳修与百姓同乐 范仲淹同君民共忧
2023-07-28 06:50:282

楚襄王所谓的“与民同乐”与欧阳修的“与民同乐”有何不同

甲选文的“与民同乐”是指欧阳修(太守)做到的真正意义上的与民同乐. 而乙选文中的“与民同乐”只是楚襄王自己心里想象的“与民同 乐”,百姓并未同享,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与民同乐” 亲。求采纳哦希望采纳
2023-07-28 06:50:351

写景课外文言文阅读

1. 写景的课外文言文 写景状物的课外文言文 放 鹤 亭 记 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2. 求几篇文言文的课外比较阅读 醉翁亭记欧阳修一.阅读第一段做题:(2002年辽宁)1. 文段选自课文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 2. 解词:环: 谓: 意:3. 写出最后一句的的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概括选文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中的“翼然”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6. “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常用来表示什么意思?7. 找出这段文字中的的两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8. 写一段话,引用“醉翁之意不在酒”。 (2004年娄底市)9.语段的开头部分写醉翁亭的位置和周边环境,其顺序是( ) A.由远至近 B。由近至远 C。 由局部到整体 D。由下到上10.下列句中的“也”字,不是表示判断语气的一项是( )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B。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C.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D。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11.对语段艺术特色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开篇用“环滁皆山也”,概写滁州地貌,语言极其凝练。 B.写醉翁亭“翼然临于泉上”,化静不动,富于生气。 C.述说自号醉翁的原因,委婉地表达了自己被贬后内心的抑郁之情。 D.段末几句,直抒胸臆,一个“乐”字,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二.阅读第二段做题。 (2004年广州) 1.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错误的一项是( ) A.霏:雾气 B。暝:昏暗 C。 阴:绿荫 D。洁:清洁 2.对文段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日出而林霏开”是早晨之景; B。 “云归而岩穴暝”是傍晚之景; B.“野芳发而幽香”是春天之景; C。“水落而石出者”是秋天之景。 3.“山间之四时也”的“四时”指____________________。 4.“乐亦无穷”的“乐”指( ) A.山林之乐 B。 山水之乐 C。宴酣之乐 D。 从太守游而乐 5.选出“而”字不同用法的一项( ) A.蔚然而深秀 B。野芳发而幽香 C。 泉香而酒冽 D。而不知人之乐 6.文中描写傍晚山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山间春夏景色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写四季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翻译“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2004年哈尔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第三段做题。 (99年贵阳市) 1.语段共四句话,从原文中找出4个最能概括其意思的语句,依次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⑴__________ ⑵__________ ⑶__________ ⑷__________ 2.联系全文,可从语段中看出作者表达的是一种( ) A.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B.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C.山水之乐 D.“醉”与“乐”的统一关系 3.达到这种思想境界,我们可感受到作者具有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所抒发的_____ ___________的旷达胸襟。 4.给这段文字分层:① ② ③ ④ 5.参照句子加点的部分,在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不破不立,不塞不___,不止不___,这就是事物发展的辨证法。 (以下为2004年哈尔滨中考题) 6.从选文看,太守醉并非因酒而起。 而是由于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7.下面这段话中“惊叹号”所比喻的是什么,用简明的话写出你的理解: 古往今来,有多少风华少年,在酒色财气的迷惘中浪费了宝贵的青春,前人用生命写成的启示录中,有一个个惊叹号在警示后人,要谨防灵魂的蛀虫,人生的蠡贼。 答:四.阅读最后一段做题: 1.“太守之乐其乐”中太守的“乐”的含义是什么? 2.本文语言形式优美,尤其是对偶句充分体现了汉语言的美感。请以“欧阳修与百姓同乐”为上联。 联系《岳阳楼记》一文,拟出一个下联。 ①上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 下联: ②上联:醉翁亭下欧阳修与民同乐 下联: 3.下列各句中的“从”与“太守归而宾客从”的“从”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B。战则请从 B.择其善者而从之 D。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4.下列各句中的“去”与“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的“去”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去死肌,杀三虫。 B。 停数日,辞去。 C。 委而去之 D。去国怀乡 5.用现代汉语翻译“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一句。 6.对“太守之乐”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沉醉于游宴之乐,陶醉于自己的文学才华。 B.朝廷信任,委以滁州太守重任。 C.太守之乐不仅在山水之间,而且在与民同乐。 D.不在欣赏山林之美,而在以文章记述游乐的过程。 (2003年宁夏) 7.“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加点的“乐”字各有含义,说说加点的“乐”字所指的具体内容。 8.“醉能同其乐”这句话把“醉”与“乐”联系起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9.指出下列句子中“而”哪是重读,哪是轻读? 人知从太守游而①乐,而②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A.轻读__________ B.重读___________10.这段文字紧扣一个“乐”字写,用______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用游人之乐衬托_____之乐。 11.体现作者“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已而”表示___________,请从学过的文言文中举出两个意义相近的词:_____。 3. 写景的文言文句子的赏析格式 最好加上例子 句子赏析?小意思,我现在也初三,今天体育刚考完试,八百米满分~~ 噢耶! 句子呢,不管让你赏析啊,评论啊,还是说说你的感想,都要先翻译一遍,然后有没有特殊的修辞手法指出来,再说说其作用,突出了什么,最后在深入说说体现了什么中心啊,告诉世人要怎样啊,我们要学习啊……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咱们考句子赏析,也就这么回事。 我去拿语文书给你讲例子哈 【我说的是我们这次模拟考中出现的一个,是杜甫的《望岳》】 请你赏析一下: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这个句子 答:大自然神奇秀丽的景色都集中在它那里,泰山之高大,使山南山北昏晓都不同。这句诗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侧边烘托出泰山的秀丽和高大,让人不禁心中出现出泰山魏巍的画面 。 你怎么看待,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说体现的意境? 答: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山峰,那时远眺,群山定会显得渺小。这句抒发了极望之情,包含着生活的哲理,只有不畏艰险的去攀登,才能进入俯视一切的雄起境界,告诉了人们要面对困难,勇于攀越! 我自己打了半天,可能有错字,多多包含哈~ 我们还有一个文言文是《送东阳马生序》的,我刚才说的是古诗,文言文我们很少考赏析,就是其中一句的翻译啊,什么的,还有几个解词~ 也不算难~ 就是课外文言文,我觉得简单吧,每次都失分……55555 噢噢?写景的?我才看见…… 白打了……纠结,写景的也是啊,不管怎么赏析,都要翻译一遍,在深入研究 话说,我重点高中可能都没希望了。 哎,哎,哎,哎,哎,哎,哎,又愁了…… 你也加油吧。
2023-07-28 06:50:411

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小学

1. 短篇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小语段阅读各一篇 醉翁亭记欧阳修一.阅读第一段做题:(2002年辽宁)1. 文段选自课文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 2. 解词:环: 谓: 意:3. 写出最后一句的的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概括选文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中的“翼然”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6. “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常用来表示什么意思?7. 找出这段文字中的的两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8. 写一段话,引用“醉翁之意不在酒”。 (2004年娄底市)9.语段的开头部分写醉翁亭的位置和周边环境,其顺序是( ) A.由远至近 B。由近至远 C。 由局部到整体 D。由下到上10.下列句中的“也”字,不是表示判断语气的一项是( )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B。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C.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D。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11.对语段艺术特色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开篇用“环滁皆山也”,概写滁州地貌,语言极其凝练。 B.写醉翁亭“翼然临于泉上”,化静不动,富于生气。 C.述说自号醉翁的原因,委婉地表达了自己被贬后内心的抑郁之情。 D.段末几句,直抒胸臆,一个“乐”字,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二.阅读第二段做题。 (2004年广州) 1.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错误的一项是( ) A.霏:雾气 B。暝:昏暗 C。 阴:绿荫 D。洁:清洁 2.对文段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日出而林霏开”是早晨之景; B。 “云归而岩穴暝”是傍晚之景; B.“野芳发而幽香”是春天之景; C。“水落而石出者”是秋天之景。 3.“山间之四时也”的“四时”指____________________。 4.“乐亦无穷”的“乐”指( ) A.山林之乐 B。 山水之乐 C。宴酣之乐 D。 从太守游而乐 5.选出“而”字不同用法的一项( ) A.蔚然而深秀 B。野芳发而幽香 C。 泉香而酒冽 D。而不知人之乐 6.文中描写傍晚山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山间春夏景色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写四季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翻译“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2004年哈尔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第三段做题。 (99年贵阳市) 1.语段共四句话,从原文中找出4个最能概括其意思的语句,依次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⑴__________ ⑵__________ ⑶__________ ⑷__________ 2.联系全文,可从语段中看出作者表达的是一种( ) A.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B.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C.山水之乐 D.“醉”与“乐”的统一关系 3.达到这种思想境界,我们可感受到作者具有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所抒发的_____ ___________的旷达胸襟。 4.给这段文字分层:① ② ③ ④ 5.参照句子加点的部分,在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不破不立,不塞不___,不止不___,这就是事物发展的辨证法。 (以下为2004年哈尔滨中考题) 6.从选文看,太守醉并非因酒而起。 而是由于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7.下面这段话中“惊叹号”所比喻的是什么,用简明的话写出你的理解: 古往今来,有多少风华少年,在酒色财气的迷惘中浪费了宝贵的青春,前人用生命写成的启示录中,有一个个惊叹号在警示后人,要谨防灵魂的蛀虫,人生的蠡贼。 答:四.阅读最后一段做题: 1.“太守之乐其乐”中太守的“乐”的含义是什么? 2.本文语言形式优美,尤其是对偶句充分体现了汉语言的美感。请以“欧阳修与百姓同乐”为上联。 联系《岳阳楼记》一文,拟出一个下联。 ①上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 下联: ②上联:醉翁亭下欧阳修与民同乐 下联: 3.下列各句中的“从”与“太守归而宾客从”的“从”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B。战则请从 B.择其善者而从之 D。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4.下列各句中的“去”与“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的“去”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去肌,杀三虫。 B。 停数日,辞去。 C。 委而去之 D。去国怀乡 5.用现代汉语翻译“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一句。 6.对“太守之乐”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沉醉于游宴之乐,陶醉于自己的文学才华。 B.朝廷信任,委以滁州太守重任。 C.太守之乐不仅在山水之间,而且在与民同乐。 D.不在欣赏山林之美,而在以文章记述游乐的过程。 (2003年宁夏) 7.“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加点的“乐”字各有含义,说说加点的“乐”字所指的具体内容。 8.“醉能同其乐”这句话把“醉”与“乐”联系起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9.指出下列句子中“而”哪是重读,哪是轻读? 人知从太守游而①乐,而②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A.轻读__________ B.重读___________10.这段文字紧扣一个“乐”字写,用______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用游人之乐衬托_____之乐。 11.体现作者“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已而”表示___________,请从学过的文言文中举出两个意义相近的词:______。 2. 【我要上初一了,以前在小学对文言文类的阅读题做得比较少,古文中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而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②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③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④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份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准确率较高.。 3. 课外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一、楚人学舟 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 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遂遮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②折:调头。 旋:转弯。③椎:用椎敲。 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④亟:突然。 犯:碰到。⑤柁:同“舵”。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其始折旋疾徐( ) (2)乃四顾胆落( ) 1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1)遂以为尽操舟之术。___________ (2)椎鼓径进…… ____________ 1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 二、鲁人徙越 读下列这则文言文,回答14~16题 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①屦:麻鞋。 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③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 ④跣:赤脚。 14.解释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1)或谓之曰 (2)以子之长 15.翻译划线句。 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16.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三、农夫殴宦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太监)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指“门户”税),仍邀(强要)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 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 1.解释文中加点词: (1)才与绢数尺 (2)农夫涕泣 (3)不取直而归 (4)遂殴宦官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仍邀以驴送至内”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以刀劈狼首 B、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3.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 4.文中卖柴农夫的遭遇,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四、敝帚自珍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傅毅之于班固①,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里话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 注释:①傅毅、班固均为东汉文学家,史学家。②[超]班超。 班固之弟,东汉名将。③[自休](冗长松散)自己也止不住。 ④[自见]即见自,表现自己的长处。⑤[体]体裁⑥[里语]俗语,民间谚语。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自古而然( ) (2)而固小之( ) (3)鲜能备善( ) (4)斯不自见之患也( ) 2.选出与“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中加点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武仲以能属文 B、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C、盖亦以精力自致者 D、策之不以其道 3.文中分析“文人相轻”的原因是什么? 五、樊重树木 樊重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 向之笑者,咸来求假焉。引种植之不可已出。 谚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此之谓也。 注解:樊重:人名。梓漆:梓树和漆树。 1.解释句中的加点词: (1)向之笑者 (2)咸来求假焉 (3)然积以岁月 2.下列句中的“之”与“时人嗤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怅恨久之 B、何陋之有 C、亲戚畔之 D、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 4.“此之谓也”说的是什么道理?对你有何启示? 道理: 启示: 六、齐人有好猎者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 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猎者曰:“何为?”人不对。 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 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1.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带点词。 (1) 入则羞对其家室 (2) 其所以不得之故 (3) 君宜致力于耕作 (4) 于是退而疾耕 2.和“旷日持久而不得兽”的“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于是退而疾耕 B、环而攻之而不胜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 3.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 4.读了这则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七、张良受书 五日平明,良往。 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 五日鸡鸣,良往。 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 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遂去。无他言。 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良因异之,常习读诵之。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遂去,无他言 (2)与老人期 (3)喜曰:“当如是” (4)良因异之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常习诵读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4. 六年级课外文言文 原文: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译文: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父亲的朋友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杨氏之子》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译文: 俞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俞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说:“好啊,我仿佛看见一座巍峨峻拔的泰山屹立在我眼前!”俞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我仿佛看见了奔腾不息的江河!”俞伯牙心里想的,钟子期一定能知道他的心意。 钟子期死后,俞伯牙觉得世上再也没有知音了,就把琴摔坏,把弦拉断,一生不再弹琴。——《伯牙绝弦》原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比不上柳絮乘风飘起”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咏雪》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预先约定好一起出行,约定在中午时分,约定的时间过了朋友却没有到,陈太丘便不再等候友人而离开了。当他离去以后,他的朋友才来到。 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当时年仅七岁,正在家门外做游戏。客人问他:“你的父亲在家不在?”陈元方回答说:“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却没有来到,已经离去了。 ”客人便发怒说道:“不是人啊!和人家约好一起出行,却抛弃人家而离去。”陈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中午时分见面,中午不到,这就是没有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这便是没有礼貌。” 客人感到很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的手,元方走回家不去理他。——《陈太丘与友期》以下为无译文的文言文,选自〈〈世说新语〉〉。 1.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 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 主薄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陈曰:“武 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 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2.周子居常云:“吾时月不见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 3.郭林宗至汝南造袁奉高,车不停轨,鸾不辍轭。 诣黄叔度,乃弥日信宿。 人问其故,林宗曰:“叔度汪汪如万顷之陂。 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深广, 难测量也。” 4.李元礼风格秀整,高自标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 后进之士,有升 其堂者,皆以为登龙门。 5.李元礼尝叹荀淑、锺皓曰:“荀君清识难尚,锺君至德可师。” 6.陈太丘诣荀朗陵,贫俭无仆役,乃使元方将车,季方持杖后从,长文尚小, 载着车中。既至,荀使叔慈应门,慈明行酒,馀六龙下食。 文若亦小,坐着膝前。 于时太史奏:“真人东行。” 7.客有问陈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 “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 下为渊泉所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 8.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于 太丘,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 9.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 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 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 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 贼相谓曰:“吾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10. 华歆遇子弟甚整,虽闲室之内,严若朝典。陈元方兄弟恣柔爱之道。 而 二门之里,两不失雍熙之轨焉。 11.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 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 “子非吾友也!” 12. 王朗每以识度推华歆。 歆蜡日,尝集子侄燕饮,王亦学之。有人向张华 说此事,张。 5. 小学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诣 【拼音】:[yì] 叫 杨氏子 慧 机智聪明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用孔的语气反驳孔 高山流水 钟子期 伯牙 知音难觅 音乐 相互了解 教导 只 拉 一起 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是他们的智慧不相同么? 不是这样的 学习要专心致志,一心一意 离人近 等到中午 谁 说你 智慧多 孔子不能判断 谁说你智慧多? 一样远近 误差 6. 如何做文言文阅读题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而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 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 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 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②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③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④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份增补出来。 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准确率较高。
2023-07-28 06:50:481

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的写作时间

岳阳楼记早
2023-07-28 06:51:1113

高考文言文翻译小语段人物

1. 高考文言文原文与翻译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 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原文: 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2. 求高中常用的古文字词翻译(高考特别需要) 高考考过的也需要 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十则》) ④醒侯故使之问之。 (《扁鹊见蔡醒公》)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十则》)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 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十则》) 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 (《宋定伯捉鬼》) 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作“的” 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 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 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①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 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大铁椎传》) 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②何陋之有?(《陋室铭》) 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而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又”“而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十则》)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 ③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译作“然后”“就”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十则》) 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③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涉世家》) 3、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然而”“却”“可是”。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十则》)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4、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 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①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冯婉贞》) 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③敏而好学。 (《十则》) 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 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捕蛇者说》) ③睨之,久而不去。 (《卖油翁》) 6、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作“因此”“所以”“因而”。 ①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醉翁亭记》) ②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他。(《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③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黄生借书说》) 以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从”等。 ①介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 2、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岳阳楼记》) ②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土,士以故归之。(《读孟尝君传》) 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④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3、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用、按照”等。 ①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马说》) 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④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愚公移山》) 二、连词 1、表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狼》) ②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出师表》) ③故为之说,以俟夫人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④诚直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 2、表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3、表并列或承接,因果关系。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 三、动词:译为“认为”。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文言文实词用法 1、人不知而不愠(怨恨)《论语十则》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迷惑)(疑惑)(同上)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导)(同上) 4、择其善者而从之(长处;优点)(同上) 5、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渐渐地)《扁鹊见蔡桓公》 6、醒侯故使人问之(特意)(同上) 7、使人索扁鹊(寻找)(同上) 8、桓侯遂死(于是就)(同上) 9、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胁迫,攻击)《狼》 10、顾野有麦场(回头看,看见)《同上》 11、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放松,这里指卸下)(同上) 12、蜀之鄙有二僧(边境)《为学》 13、吾欲之南海,何如(往,到)。 3. 高考文言文翻译 呱呱坠地的小孩,只知道喝牛的乳汁。到了二十岁,不知牛的形状。肥壮的猪,每天吃它的肉;到了成年,不能分辨公母。常常啃吃兔肘,然而最终不知完整的兔貌。在那时候,惊诧的神态,不是街市之中能够看见的。 现今北方久旱,泉涸井枯,尘埃飘拂,遮天蔽日。土地枯裂,缝隙大可容人。南疆大雨滂沱,洪水肆虐。在这样的水灾中,草舍都被冲走。想修缮而不能,只能啾啾地啼哭。 凡是这样的异象,并非上天的罪过。 君不见砍伐树木焚毁森林,草木葱郁的山变得荒芜。极目远望,万山都光秃秃的。百尺高的竹子,做成了竹帛书纸。对于那些小蛇,粗不足一寸,(与)剧毒蛇王,都成为盘中美味。追捕杀气,直上瑶池。贫穷之地招徕商贾,以增加他们的财富。然而方圆数里,萝卜不能生长,九天之上,星河不能看见。 哎!漫山遍野都设下天罗地网。这是天灾吗?是人祸啊!河海黯然失色,浊浪仍然滔天,这是天灾吗?是人祸啊!砍木伐竹,张弓等兽,以至鹿不能逃,鸟不能飞,蚁不能居,不能看见。这是天灾吗?是人祸啊! 开合浊气,整天飞扬。天不再蓝,水不再清。没有乌云,天空为何阴暗?旭日升起,照耀无光。看人间,鸟飞不敢落下,少见野兽奔跑,在这样的时候,哪里是青天? 庆幸的是人知道这种灾难,人能够改变这样的状况。然而,国家制订法令,民众几个遵守,就不知道了。 而今天下多灾多难。北国井枯,(即使)阵主又到,(也只)当与孔张一齐自刭;南疆大水,(即使)大禹还活着,(也)只能扼腕叹息。人们不归罪于自己而归罪于干旱,不责备自己却责备天神。不可这样做啊!街市信步,不能够悠闲,应当想到子孙后代,他人和自己都知道结果的严重。然而力行改变,则是那些当权者要思考的。犹豫小人,弃不足惜;国家蛀虫,逃必追究。 我所梦想的是,河流清澈,杨槐青翠,田园秀丽,柳榆葱笼。芳树丛丛野草茂盛。看见柳枝,但人们不折;看到草坪,但众人不踏。每天驾着马车,飞扬在街巷之间,眼睛不再昏暗,鼻子不再堵塞,鸟不怕人,鱼游悠然。 人是天地所生。现在反而残害万物,这(如同)是生下来就吃母亲的野兽。现在不能悔悟,遗祸子孙。应当作长远之计来福荫万代。 今天我在此执笔,所梦想的是,屋旁长有早蟠桃一株,今当吟唱它的枝斜垂水边,应当再驾小舟,拾起它落下的桃子,放在帽里。坐在银杏树下,观看儿童在树下嬉戏,扼腕叹惜水中没有种植棱藕几株。炎热的时候,就可以摘菱采莲,烧煮莲粥,奉给亲人。 太厉害了,十分佩服那位作者。 4. 09年上海语文高考文言文 翻译 译文:南方古代称为桂海(古代称南方边远地区),秦朝攻取百粤后,(把它)称为桂林。 (这里是)桂树所生长的地方,古人用(桂)来命名地方。今天桂树生长在钦州和宾州两地,在宾州生长的桂树,外出经商的流动商人在陆地上运输到达北方;在钦州生产的桂树,船商通过海上运输到达东方。 蜀地也生长有桂树,上天莫非把(它)作为西方所积蓄的东西吧?桂树用于入药,历史很久远了(尚,久远,古远。),桂枝有发汗散热的作用,肉桂能够裨补助益身体,二者的作用不同。 桂树的药性很猛烈,容易发作出来,古代圣明的人应该了解它的(这个特性)了。桂枝有生发通达的属性(气,人或物的属性或一地的天然特点。) 质性淡薄并且味道偏轻,所以治疗伤寒病在制作药汤饮用时,一定用桂枝来发汗散热,治疗(救,治疗。)内脏的病症最有效。 肉桂有温和宽厚的属性,质性厚重并且味道浓香,所以滋补用的丸药或药粉,多半使用肉桂。现在的医生说桂树年龄越大那么树皮就越薄,一定把树皮薄的桂树看作最好的,这是很不正确的,桂树年龄越大树皮就越厚了,未曾见过那树皮薄的啊。 按照医生们(所说的)树皮薄的桂树的错误,对古代药方中桂枝和肉桂的分量,这就太奇怪了。还有桂心,是猛烈的滋补药所使用的。 先剥掉桂枝的厚皮,用锋利的竹片做成曲木(棬,曲木。),刮取靠近树木多汁液的地方,形状像丧服所用的麻布带子,药味最重烈,对滋补身体更有效力。 桂树开花像海棠花一样,花色淡并且花朵小,所结的种子像小橡树子一样。取还没有开放的桂花蕊(蘂,同“蕊”。) 使它风干,这就是(药用的)桂花,它很像茱萸,是所和缓的药物,也是所必须的食品。种植桂树五年才可以剥制(药材),春季的二月和秋季的八月,是树木的汁液(最多)适宜剥制药材的时机。 桂树的叶片比木樨树的叶片稍大一些,叶片背面有三道直的叶脉,像古代圭玉的形制那样,因此我们知道古人造字是不马虎的啊。 5. 短篇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小语段阅读各一篇 醉翁亭记欧阳修一.阅读第一段做题:(2002年辽宁)1. 文段选自课文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 2. 解词:环: 谓: 意:3. 写出最后一句的的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概括选文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中的“翼然”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6. “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常用来表示什么意思?7. 找出这段文字中的的两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8. 写一段话,引用“醉翁之意不在酒”。 (2004年娄底市)9.语段的开头部分写醉翁亭的位置和周边环境,其顺序是( ) A.由远至近 B。由近至远 C。 由局部到整体 D。由下到上10.下列句中的“也”字,不是表示判断语气的一项是( )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B。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C.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D。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11.对语段艺术特色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开篇用“环滁皆山也”,概写滁州地貌,语言极其凝练。 B.写醉翁亭“翼然临于泉上”,化静不动,富于生气。 C.述说自号醉翁的原因,委婉地表达了自己被贬后内心的抑郁之情。 D.段末几句,直抒胸臆,一个“乐”字,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二.阅读第二段做题。 (2004年广州) 1.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错误的一项是( ) A.霏:雾气 B。暝:昏暗 C。 阴:绿荫 D。洁:清洁 2.对文段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日出而林霏开”是早晨之景; B。 “云归而岩穴暝”是傍晚之景; B.“野芳发而幽香”是春天之景; C。“水落而石出者”是秋天之景。 3.“山间之四时也”的“四时”指____________________。 4.“乐亦无穷”的“乐”指( ) A.山林之乐 B。 山水之乐 C。宴酣之乐 D。 从太守游而乐 5.选出“而”字不同用法的一项( ) A.蔚然而深秀 B。野芳发而幽香 C。 泉香而酒冽 D。而不知人之乐 6.文中描写傍晚山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山间春夏景色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写四季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翻译“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2004年哈尔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第三段做题。 (99年贵阳市) 1.语段共四句话,从原文中找出4个最能概括其意思的语句,依次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⑴__________ ⑵__________ ⑶__________ ⑷__________ 2.联系全文,可从语段中看出作者表达的是一种( ) A.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B.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C.山水之乐 D.“醉”与“乐”的统一关系 3.达到这种思想境界,我们可感受到作者具有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所抒发的_____ ___________的旷达胸襟。 4.给这段文字分层:① ② ③ ④ 5.参照句子加点的部分,在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不破不立,不塞不___,不止不___,这就是事物发展的辨证法。 (以下为2004年哈尔滨中考题) 6.从选文看,太守醉并非因酒而起。 而是由于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7.下面这段话中“惊叹号”所比喻的是什么,用简明的话写出你的理解: 古往今来,有多少风华少年,在酒色财气的迷惘中浪费了宝贵的青春,前人用生命写成的启示录中,有一个个惊叹号在警示后人,要谨防灵魂的蛀虫,人生的蠡贼。 答:四.阅读最后一段做题: 1.“太守之乐其乐”中太守的“乐”的含义是什么? 2.本文语言形式优美,尤其是对偶句充分体现了汉语言的美感。请以“欧阳修与百姓同乐”为上联。 联系《岳阳楼记》一文,拟出一个下联。 ①上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 下联: ②上联:醉翁亭下欧阳修与民同乐 下联: 3.下列各句中的“从”与“太守归而宾客从”的“从”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B。战则请从 B.择其善者而从之 D。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4.下列各句中的“去”与“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的“去”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去肌,杀三虫。 B。 停数日,辞去。 C。 委而去之 D。去国怀乡 5.用现代汉语翻译“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一句。 6.对“太守之乐”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沉醉于游宴之乐,陶醉于自己的文学才华。 B.朝廷信任,委以滁州太守重任。 C.太守之乐不仅在山水之间,而且在与民同乐。 D.不在欣赏山林之美,而在以文章记述游乐的过程。 (2003年宁夏) 7.“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加点的“乐”字各有含义,说说加点的“乐”字所指的具体内容。 8.“醉能同其乐”这句话把“醉”与“乐”联系起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9.指出下列句子中“而”哪是重读,哪是轻读? 人知从太守游而①乐,而②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A.轻读__________ B.重读___________10.这段文字紧扣一个“乐”字写,用______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用游人之乐衬托_____之乐。 11.体现作者“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已而”表示___________,请从学过的文言文中举出两个意义相近的词:______。 6. 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希望得到的答案是:一段原文一段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翻译: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氏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 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赞美)明月的诗句,吟唱婉转优美的乐曲。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盘桓在斗宿与牛宿之间。 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 听任小船飘流到各处,凌于苍茫的万顷江面之上。 乘着轻风(在江面上)无所不至,并不知到哪里才会停栖,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有如道家羽化成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翻译:于是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 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逆着流水的泛光。 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 同伴吹起洞箫,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有如怨怼有如倾慕,既象啜泣也象低诉,余音在江上回荡,丝丝缕缕缭绕不绝。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孀妇为之饮泣。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 翻译:苏氏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同伴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同伴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东可以望到夏口,向西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 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在江边持酒而饮,横转矛槊吟诗作赋,委实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打渔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象沧海中的一粒栗米那样渺小。 (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幕长江的没有穷尽。 (想要)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翻译:苏氏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流逝的就象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象这月,终究又何尝盈亏。 可见,从事物变易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 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 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翻译:于是同伴喜笑颜开,更换杯盏重新饮酒。 菜肴果品都被吃个精光,只剩下桌上的杯碟一片凌乱。(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互相枕着睡去,不知不觉天边已经露出鱼肚白。 7. 高考语文有哪些文言文翻译技巧 高考语文文言文,有十种常用的技巧: 1.留: 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地名、人名、物名、职称、器皿等,可照录不翻译。比如: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将军和都尉都是官名,照录不翻译。 2.删: 删去不需要翻译的词。比如《曹刿论战》“夫战,勇气也。”这里的“夫”为发语词,翻译时应该删去。《狼》:“肉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这里的“之”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没有实意,应该删去。 3.补: 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成分。比如《两小儿辩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翻译时在“如盘盂”前补出形容词性谓语“小”。 4.换: 翻译时应把古词换成现代词。如《观潮》:“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校阅水军。”这里的“岁”应换成“年”。 5.调: 翻译时,有些句子(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的词序需要调整。如《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可以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的形式。 6.选: 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比较常见,因此选用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已经成为文言文翻译的难点。如《出师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里的“顾”是一个多义词,有多种解释:回头看、看、探问、拜访、顾惜、顾念、考虑,在本句中用“拜访”最为恰当。 7.译: 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和通假字。如《核舟记》:“石青糁之。”这里的“糁”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翻译时必须译出。 8.意: 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白,应用意译。如《鸿门宴》:“秋毫不敢有所近。”直译: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意译:连最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 9.缩: 文言文中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以将其凝缩。 10.扩: 一是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词或多音词,二是对一些言简意丰的句子,翻译时,要扩展其内容,才能把意思表达清楚。
2023-07-28 06:51:351

对出下联 欧阳修醉翁亭里与民同乐

范仲淹岳阳楼上天下为先
2023-07-28 06:51:459

初中课外文言文曾巩

1. 初中课外文言文精编21、23(急求 21请君入瓮 文言文 或告文昌右丞周兴与邱神绩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之。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 编辑本段译文 有人告密文昌右丞周兴和丘神绩串通谋反,太后(武则天)便命令来俊臣审这个案子。(一天)来俊臣请周兴到家里作客,他们一边议论一些案子,一边相对饮酒。来俊臣对周兴说:“有些囚犯再三审问都不肯认罪,有什么办法使他们招供呢?”周兴说:“这很容易!(只要)拿一个瓮,用碳火在周围烧(这个瓮),然后让囚犯进入瓮里去,什么罪他敢不认?”来俊臣就(吩咐侍从)找来一个瓮,按照周兴的办法用炭在周围烧着,于是俊臣站起来对周兴说:“有人告密你谋反,(太后命令我审问你)请老兄自己钻进这个瓮里去吧!”周兴非常惊慌,当即磕头认罪。 或:有人。 命:命令。 方:正。 索:要。 鞫(jú):审问,追究。 瓮:大坛子 承:认罪。 推事:议论公务。 炙:烤。 内状:上交皇帝的奏本。 推:起诉。 伏:承认。 当:应该,应当。 因:于是。 22出人头地 【原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注释】 对义:对答经义方面的问题。 殿试中乙科:天子亲自主持的考试,且难易度为甲科和乙科。 梅圣俞:北宋诗人。 避:让。 始哗不厌:开始时议论不休。 【译文】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县人。十岁的时候,其父苏洵到外地去游学,母亲程氏则亲自教他读书,苏轼每听闻古今兴衰成败的历史,都能道出其概要。程氏读到《后汉书.范滂传》时,发出深深的慨叹,苏轼对她说:“我如果想和范滂一样为名节而不顾生死,母亲您答应吗?”程氏说:“你如果能成为范滂一样的人,我又怎会不和范滂的母亲一样深明大义呢?”成年后,苏轼博通经学史学,写文章每天能写数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著作。不久又读《庄子》,叹道:“我当初有一些自己的见地,但总说不出来,今日读到这本书,发现这本书真是深得我心啊。”嘉佑二年,参加礼部主持的科考。当时文风不正、内容怪僻的弊端不断蔓延,主考官欧阳修希望能(通过主持考试选人的方式来)消除这种弊病,看见苏轼的《刑赏忠厚论》时,非常惊喜,乃想评为第一,但又怀疑可能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于是最终只评为第二名,而以“《春秋》对义”一文(这篇反而是曾巩的文章)为第一。后参加殿试,中乙科。后苏轼通过写信的方式见到了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尧臣说:“我当避开此人,好让他出人头地。”听说这句话的人一开始只当是欧阳修的戏言而不信,后来才终于信服。 希望可以帮到你,给不给分都没关系,只要对你有帮助,这才是朋友不是吗? 2楼上面是复制网站的 还有学校委员的话老师应该会相信你的 我是生活委员 2. 求10篇初3课外文言文 崇祯五年⑵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⑶矣,余挐⑷一小舟,拥毳衣炉火⑸,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⑹,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⑺。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⑻,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⑼”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⑾。及下船,舟子⑿喃喃⒀曰:“莫说相公⒁痴,更⒂有痴⒃似相公者!” 2.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3.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8点左右。更:旧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2小时。 4.挐:通“桡”,撑(船),划(船)。一作“拏”。 5.拥毳衣炉火:穿着皮毛衣,带着火炉乘船。毳衣,用皮毛制成的衣服。毳,鸟兽的细毛。 6.雾凇沆砀:形容雪夜寒气弥漫。雾凇,云、水气;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上蒸发的水汽,雾凇,水汽凝成的冰花。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沆,形容大水 7.一白:全白。 8.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 9.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 10.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小白玉酒杯。 11.客此:在此地客居。 12.舟子:船夫。 13.喃:象声词。 14.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15.更:还。 16.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 17.痕:痕迹 18.俱:都 19.而已:罢了 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凌晨后,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湖心亭像一个墨点,我的小舟像一片芥叶,舟中的人影像两三个米粒罢了。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迷,还有比您更痴迷的人呢!” 3. 求几篇课外的文言文 醉翁亭记欧阳修一.阅读第一段做题:(2002年辽宁)1. 文段选自课文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 2. 解词:环: 谓: 意:3. 写出最后一句的的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概括选文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中的“翼然”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6. “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常用来表示什么意思?7. 找出这段文字中的的两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8. 写一段话,引用“醉翁之意不在酒”。 (2004年娄底市)9.语段的开头部分写醉翁亭的位置和周边环境,其顺序是( ) A.由远至近 B。由近至远 C。 由局部到整体 D。由下到上10.下列句中的“也”字,不是表示判断语气的一项是( )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B。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C.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D。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11.对语段艺术特色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开篇用“环滁皆山也”,概写滁州地貌,语言极其凝练。 B.写醉翁亭“翼然临于泉上”,化静不动,富于生气。 C.述说自号醉翁的原因,委婉地表达了自己被贬后内心的抑郁之情。 D.段末几句,直抒胸臆,一个“乐”字,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二.阅读第二段做题。 (2004年广州) 1.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错误的一项是( ) A.霏:雾气 B。暝:昏暗 C。 阴:绿荫 D。洁:清洁 2.对文段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日出而林霏开”是早晨之景; B。 “云归而岩穴暝”是傍晚之景; B.“野芳发而幽香”是春天之景; C。“水落而石出者”是秋天之景。 3.“山间之四时也”的“四时”指____________________。 4.“乐亦无穷”的“乐”指( ) A.山林之乐 B。 山水之乐 C。宴酣之乐 D。 从太守游而乐 5.选出“而”字不同用法的一项( ) A.蔚然而深秀 B。野芳发而幽香 C。 泉香而酒冽 D。而不知人之乐 6.文中描写傍晚山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山间春夏景色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写四季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翻译“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2004年哈尔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第三段做题。 (99年贵阳市) 1.语段共四句话,从原文中找出4个最能概括其意思的语句,依次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⑴__________ ⑵__________ ⑶__________ ⑷__________ 2.联系全文,可从语段中看出作者表达的是一种( ) A.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B.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C.山水之乐 D.“醉”与“乐”的统一关系 3.达到这种思想境界,我们可感受到作者具有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所抒发的_____ ___________的旷达胸襟。 4.给这段文字分层:① ② ③ ④ 5.参照句子加点的部分,在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不破不立,不塞不___,不止不___,这就是事物发展的辨证法。 (以下为2004年哈尔滨中考题) 6.从选文看,太守醉并非因酒而起。 而是由于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7.下面这段话中“惊叹号”所比喻的是什么,用简明的话写出你的理解: 古往今来,有多少风华少年,在酒色财气的迷惘中浪费了宝贵的青春,前人用生命写成的启示录中,有一个个惊叹号在警示后人,要谨防灵魂的蛀虫,人生的蠡贼。 答:四.阅读最后一段做题: 1.“太守之乐其乐”中太守的“乐”的含义是什么? 2.本文语言形式优美,尤其是对偶句充分体现了汉语言的美感。请以“欧阳修与百姓同乐”为上联。 联系《岳阳楼记》一文,拟出一个下联。 ①上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 下联: ②上联:醉翁亭下欧阳修与民同乐 下联: 3.下列各句中的“从”与“太守归而宾客从”的“从”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B。战则请从 B.择其善者而从之 D。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4.下列各句中的“去”与“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的“去”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去死肌,杀三虫。 B。 停数日,辞去。 C。 委而去之 D。去国怀乡 5.用现代汉语翻译“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一句。 6.对“太守之乐”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沉醉于游宴之乐,陶醉于自己的文学才华。 B.朝廷信任,委以滁州太守重任。 C.太守之乐不仅在山水之间,而且在与民同乐。 D.不在欣赏山林之美,而在以文章记述游乐的过程。 (2003年宁夏) 7.“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加点的“乐”字各有含义,说说加点的“乐”字所指的具体内容。 8.“醉能同其乐”这句话把“醉”与“乐”联系起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9.指出下列句子中“而”哪是重读,哪是轻读? 人知从太守游而①乐,而②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A.轻读__________ B.重读___________10.这段文字紧扣一个“乐”字写,用______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用游人之乐衬托_____之乐。 11.体现作者“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已而”表示___________,请从学过的文言文中举出两个意义相。 4. 赠黎安二生序(宋)曾巩赵郡苏轼,予之同年友也 小题1:A 小题1:C小题1:D小题1: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 (两处1分)小题1:(1)现在你们的迂阔,只因文章不合世俗,这不过是小的迂阔罢了17.下列各组句子中,(2)我于是写了这些话赠给二位,并且拿给苏君看,你们认为怎 么样呢?小题1:(称赞)小题1:(A陈述/判断。B把/来。 C取独。D却/并且。 )小题1:(见原文“诸多愤世之气,尽在深蕴之中”)参考译文:赵郡苏轼,是和我同年科考的学友。他从蜀地写信寄到京城给我,赞扬蜀地的学士黎生、安生。 不久黎生带着他的文章几十万字,安生带着他的文章也有几千字,屈驾前来看我。我读他们的文章,确实气势壮阔,风格雄伟,善于反复辨析,把事理说得很深透,他们的才情、笔力奔放,似乎是不可估量的。 他们二人确实可以说得上是特别杰出的人才,而苏君也的确可以说是善于识别人才的人了!不久以后,黎生补任江陵府司法参军。临走的时候,请我写几句话作为赠别。 我说:“我对你的了解,已经放在心里了,还需要用言辞表达出来么?”黎生说:“我和安生学习古文,同乡邻里都讥笑我们,认为是迂阔。现在请您写几句话,是想解除同乡邻里的糊涂看法。” 我听了这话,想想自己,不禁笑了。世上迂阔的人,有谁比我更厉害呢?只知道信奉古训,却不懂得迎合当世;只知道立志于圣贤之道,却不懂得随同世俗。 这就是我为什么困顿到现在而自己尚不知道的原因啊。世人的迂阔,有谁比我更厉害呢?现在你们的迂阔,只因文章不合世俗,这不过是小的迂阔罢了,还担心被同乡邻里讥笑,像我的迂阔可就大了。 如果你们拿了我的话回去,将要得到更多的责怪,岂能只停留在讥笑上呢?既然这样,那么我将对你们说些什么好呢?说我的迂阔是好的,可是它的祸害却是这样;说它不好,那么虽然可以迎合现代,但一定 违背古训,有附和流俗的地方,就一定背离圣贤之道了。你们还是不要急于解除同乡邻里的糊涂认识吧,这样就一定能够在古文、时文,道、世俗这方面作出选择并获得正确的东西。 我于是写了这些话赠给二位,并且拿给苏君看,你们认为怎么样 呢?。
2023-07-28 06:52:111

欧阳修传文言文翻译幼敏

1. 欧阳修传文言文翻译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 四岁时即死了父亲,母亲郑氏一直守节未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用芦荻作笔,在地上学习写字。 幼年时,欧阳修就聪 敏过人,读书过目不忘。等到成年时,更是超群出众,卓有声誉。 宋朝立国已有百余年,而文章体裁风格仍然承袭五代之陈规遗风,士人大多因循守旧,所作文章见识浅薄,格调不高。苏舜元、苏舜钦、柳开、穆修等人都曾想创作古文并借此大力提供,以改变当时的文风,但因笔力不足而未能如愿。 欧阳修随叔父欧阳晔任职于承受州时,在当地一大姓李氏家的废书筐中发现了唐代韩愈的遗稿《昌黎先生文集》,读后十分仰慕。于是用心寻求其中的精义,以至废寝忘食,决心要追赶他,和他并驾齐驱。 考进士,名列第一,选拔到甲科,并被任命为西京推官。以后欧阳修回京返朝,升为馆阁校勘。 欧阳修论事切直了当,因此有些人把他看作仇敌一样,唯儿仁宗勉励他敢于说话,当面赐他五品官的服饰,对侍臣说:“像欧阳修这样的人,到哪里去原著啊?”让他同修起居注,于是又让他掌管制诰。按惯例,对这个官职必须先考试而后才能任命,仁宗了解欧阳修,诏令特意授予他。 主持嘉佑二年(1056)礼部进士的考试。当时士子崇尚作新奇怪的文章,号称“太学体”,欧阳修对那些险怪奇涩的文字,坚决加以排斥,凡是像这样的都不予录取。 录取之事完结后,过去那些文字浮薄而又喜欢自我标榜的人等欧阳修一出现,就聚在他的马前起哄,巡街的士兵都无法制止;但是考场的文风,也从此大为改变了。 欧阳修以高风亮节严格要求自己,因多次遭到污蔑,六十岁时,就接连上书请求e68a84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35316437告老退休,皇上则下诏书对他尊宠有加,不让他退休。 及任职青州时,又因为请求停止发青苗钱, 而遭到王安石的诋毁,所发乞求退休更加迫节。熙宁五年(1072年),去世,追封为太子太师,谥号为文忠。 欧阳修的文章,才华横溢,朴实流畅,文字的多少恰到好处。议论上,简单而明了,精确而通情,善于联系事物分析不同问题,阐明深刻的道理,驳斥其错误,有很强的说服力。 他的超然独到之处,文情奔放的风格,别人是无法赶上的,所以天下人一致效法尊崇他。他提携后进,唯恐不及,得到他赏识、举荐的人,大多成为天下的名士。 曾巩、王安石、苏洵以及苏洵的儿子苏轼、苏辙,原来都寂然无声,不为人所知晓,欧阳修就广泛宣传他们的声名,认为他们将来一定会名闻于世。欧阳修对朋友非常忠实,朋友在世时就推荐帮助他们,朋友去世后就尽力保护周济他们的家庭。 他奉皇帝的命令纂修《唐书》的纪、志、表,又独立写成了《新五代史》,笔法严谨而文字简练,大多继承了《春秋》笔法。苏轼为欧阳修文集作序说:“论说道理与韩愈相似,议论政事与陆贽相似,记叙事情与司马迁相似,诗词歌赋与李白相似。” 有见识的人认为这番评论是很有见地的。 2.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18分)欧阳修,幼敏悟过人,读书辄 小题1:C 小题2:方 贬 夷 陵 时 /无 以 自 遣/ 因 取 旧 案 反 覆 观 之 小题3:1(欧阳修)在一个废书簏中发现了唐代韩愈留下地书稿,读后对韩愈十分仰慕。 2边远人稀的小城尚且是这样,天下的(冤假错案)就可想而知了。 小题4:因为欧阳修认为“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 小题5:欧阳修具有“与民同乐”的从政思想,他宽松待民,简易做事,达到了“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的效果,而这种效果也就是《醉翁亭记》中“太守之乐其乐”的原因。(意思对即可) 小题1:试题分析: A.虽都是即使的意思。B “辄”的意思都是就的意。C.前一个“或”是有的人,后一个或是或许。D. 及都是等到的意思。 点评:一词多义,即一个词有多种含义,乃至属于不同词类,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这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考试考查的重点。只有掌握了这种语法现象,才能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对同一个词进行不同的解释。要想较好地把握一词多义这一语法现象,平时要注意积累熟悉常用实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同时还要掌握文言实词活用规律,熟练掌握实词活用而导致词义改变的推断方法。 小题2:试题分析:“方贬夷陵时”表示时间,是状语,应该断句,“无以自遣”表示原因,应该在其后断句。 点评: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平时,我们就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文言文学习的语感。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出现在句中的虚词有:于、为、则、而、以等等。当然,还有些复音虚词(包括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也是我们的好“帮手”。它们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据修辞: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辨句式: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 小题3:试题分析: 1要注意把省略成分补出来。(欧阳修)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 2且是尚且的意思,“天下”指天下的冤假错案。“固”是本来的意思。 点评: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时,既要注意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还注意落实一些重点词语。一些省略的成分要补写出来,使句子通顺。 小题4:试题分析:因为欧阳修认为好的文章只在滋益自身的思想, 而政事的好坏则关系到群众的利益。用原文回答可在第3节找到答案。 点评:理解文言文重点词句的内涵,要在翻译文言文,弄明白文言文内容的基础上或者找出对应的原文,或者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 小题5:试题分析: 链接文字所表达的是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具体的表现可以在选文第三段找到答案。 点评:阅读探究题的解题技巧:1.紧扣文题要求,在文本中寻找依据。虽然探究性阅读追求个性化认识,但认识不能超出文本这一基础。2.依据原文思路,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4.注意答题格式及层次。 总之,阅读探究题探究的问题一般都着眼于文本的重点、难点与疑点,考查的是考生的思辨能力,因此考生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和创新性理解都不能脱离文本——无论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还是探究思考,都要起于文本,归于文本,千万不能脱离文本妄加发挥。这样才能对文本要表达的思想观点、价值态度等进行多角度的深入理解,进而发掘出其丰富的意蕴。 3. 翻译 节选《宋史欧阳修传》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时即死了父亲,母亲郑氏一直守节未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用芦荻作笔,在地上学习写字。幼年时,欧阳修就聪 敏过人,读书过目不忘。等到成年时,更是超群出众,卓有声誉。 宋朝立国已有百余年,而文章体裁风格仍然承袭五代之陈规遗风,士人大多因循守旧,所作文章见识浅薄,格调不高。苏舜元、苏舜钦、柳开、穆修等人都曾想创作古文并借此大力提供,以改变当时的文风,但因笔力不足而未能如愿。欧阳修随叔父欧阳晔任职于承受州时,在当地一大姓李氏家的废书筐中发现了唐代韩愈的遗稿《昌黎先生文集》,读后十分仰慕。于是用心寻求其中的精义,以至废寝忘食,决心要追赶他,和他并驾齐驱。考进士,名列第一,选拔到甲科,并被任命为西京推官。以后欧阳修回京返朝,升为馆阁校勘。 欧阳修论事切直了当,因此有些人把他看作仇敌一样,唯儿仁宗勉励他敢于说话,当面赐他五品官的服饰,对侍臣说:“像欧阳修这样的人,到哪里去原著啊?”让他同修起居注,于是又让他掌管制诰。按惯例,对这个官职必须先考试而后才能任命,仁宗了解欧阳修,诏令特意授予他。 主持嘉佑二年(1056)礼部进士的考试。当时士子崇尚作新奇怪的文章,号称“太学体”,欧阳修对那些险怪奇涩的文字,坚决加以排斥,凡是像这样的都不予录取。录取之事完结后,过去那些文字浮薄而又喜欢自我标榜的人等欧阳修一出现,就聚在他的马前起哄,巡街的士兵都无法制止;但是考场的文风,也从此大为改变了。 欧阳修以高风亮节严格要求自己,因多次遭到污蔑,六十岁时,就接连上书请求告老退休,皇上则下诏书对他尊宠有加,不让他退休。及任职青州时,又因为请求停止发青苗钱, 而遭到王安石的诋毁,所发乞求退休更加迫节。熙宁五年(1072年),去世,追封为太子太师,谥号为文忠。 欧阳修的文章,才华横溢,朴实流畅,文字的多少恰到好处。议论上,简单而明了,精确而通情,善于联系事物分析不同问题,阐明深刻的道理,驳斥其错误,有很强的说服力。他的超然独到之处,文情奔放的风格,别人是无法赶上的,所以天下人一致效法尊崇他。他提携后进,唯恐不及,得到他赏识、举荐的人,大多成为天下的名士。曾巩、王安石、苏洵以及苏洵的儿子苏轼、苏辙,原来都寂然无声,不为人所知晓,欧阳修就广泛宣传他们的声名,认为他们将来一定会名闻于世。欧阳修对朋友非常忠实,朋友在世时就推荐帮助他们,朋友去世后就尽力保护周济他们的家庭。 他奉皇帝的命令纂修《唐书》的纪、志、表,又独立写成了《新五代史》,笔法严谨而文字简练,大多继承了《春秋》笔法。苏轼为欧阳修文集作序说:“论说道理与韩愈相似,议论政事与陆贽相似,记叙事情与司马迁相似,诗词歌赋与李白相似。”有见识的人认为这番评论是很有见地的。
2023-07-28 06:52:181

小学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翻译

1. 小学课外15字以内文言文及翻译 1、叶公好龙(刘向) 原文: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 【译文】 叶公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刻着龙。 2、问说(刘开) 原文: 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译文】 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 3、读书要三到(朱熹) 原文: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译文】 古人说过,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道理了。 2. 求大量的课外文言文阅读题带翻译的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3分)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1. 千余年来,中国的读书人,一直把桃花源当成一个洞天福地。 这是为什么?(3分)12.请就选文和下面链接材料,进行比较阅读。(4分) 【链接材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选文所描写的美好景象可用一个成语概括,链接材料所抒发的情怀也可概括出一个成语,请分别将其工整地填写在下面田字格内。 (2分) (2)选文与链接材料表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试作简要说明。(2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13—15题。 (6分) 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于熨,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鹅溪练上。取酒共 酌,意致闲淡。 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 日暮,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予始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已也。 13.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予始四望惨淡 予: (2)泫然不能自已也 已: 14. 眼前的景物不同,作者的心情也不同,请根据上面语段加以概括。 (2分) (1)风渐劲时: (2)猛风大起时: 15.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写出“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鹅溪练上”的景象。(2分) (一)(3分) (二)(13分)9.(3分)C10.(3分)他们谈到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关键词“妻子”“绝境”各1分,译出大意1分)11.(3分)桃源社会衣食住行样样不缺,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不涉世乱、战祸,不受人世政权管辖的世外桃源;人们精神境界怡然自乐。12.(4分) (1)(2分)世外桃源 先忧后乐(出现错别字,该空不给分) (2)(2分)选文表现了对恬静闲适、和平安乐、淡泊高远的美好生活的追求。 链接材料表现了一种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乐观积极的人生追求。(三)(6分)13.(2分)(1)我 (2)停止14.(2分)亦甚雄快(愉快) 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已(悲伤,泪流不止)15.(2分)抓住特征描写1分,语言优美1分。 2010年黑龙江省鸡西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阅读《醉翁亭记》选段,回答12—15题。(共10分)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 树林阴翳 翳: (2) 太守谓谁 谓: 1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语句。 (3分)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14.“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体现了太守的什么思想?(2分) 15.你认为文中太守的生活态度是什么?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3分) (一)阅读《醉翁亭记》选段,回答12——15题。 (共10分) 12.(1)翳:遮盖 (2)谓:为,是 评分标准:(2分) 每题1分。 13.示例:不久太阳落山,人影零散纷乱,这是太守归来宾客跟随。 评分标准:(2分)翻译正确,一句一分。 14.与民同乐。 评分标准:(2分) 意思相近即可。 15. 示例:太守的生活态度是积极乐观的。 在实际生活中,我每遇到一点困难就怨天尤人,不去寻找解决困难的办法,而作者在仕途受挫的情况下,没有抱怨,而是心系百姓,与民同乐。他是我学习的榜样,我要学习他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评分标准:(3分) 生活态度1分,联系实际谈看法2分。2010年广西桂林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愚公移山》一文(节选),完成14~18题。 (12分)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2分) ① 年且九十( ) ② 寒暑易节( ) ③ 杂然相许( ) ④ 甚矣,汝之不惠( )15.从文段中另找出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例。(2分) ①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 ② 面山而居 。 16.将画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3分) 译文: 17.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 ,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是 。(2分)18.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愚公的“移。 3. 如何做文言文阅读题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而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 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 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 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②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③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④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份增补出来。 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准确率较高。 4. 两篇课外文言文 要题和译文 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曹冲称象 曹冲生五六岁,智意①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②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③。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④可知。”太祖悦,即施行焉⑤。 补充注释:①智意:知识和判断能力。 ②太祖:曹操。 ③出其理:想出称象的办法。 ④校(jiào):比较。 ⑤施行焉:按这个办法做。 1、解释文中的加点字: ①及 ②访 ③咸 ④置 ⑤即 2、解释下列句子中“若”的意思 ①有若成人之智 ②若出其中 ③中有楼若者 ④未若柳絮因风起 3、解释下列句子中“其”的用法 ①欲知其斤重 ②必细察其纹理 ③人皆吊之,其父曰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⑤楼渐低,可见其顶 ⑥其恕乎 4、翻译画线句子: 5、文中哪句话从侧面赞美了曹冲年幼却聪明过人? 6、曹冲是著名的少年聪明人物,在我国历史上这类人物很多,请再举一个例子。 (二)蚌方出曝(晒太阳),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夹住)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1、解释下列句子中“舍”的用法: ①两者不肯相舍 ②太丘舍去 ③又渐如高舍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①今日不雨 ②鞭数十 ③传不习乎 ④温故而知新 ⑤死者十九 ⑥天雨墙坏 ⑦听取蛙声一片 ⑧幸甚至哉 3、仿照例子,找出并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例句:渔者得而并禽之 禽通“擒”捉住 ①项为之强 通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通 ③路转溪桥忽见 通 ④是知也 通 ⑤诲女知之乎 通 ⑥一切乌有 通 ⑦裁如星点 通 ⑧尊君在不 通 4、翻译文中的画线句 5、这则故事是成语 的来历,意思是 6、读了这则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教育,请简要谈一谈。 5. 课外文言文阅读《断缨示民》的翻译和内容 原文:楚庄王赐其群臣酒.日暮酒酣,左右皆醉.殿上烛火,有牵王后衣者.后扢冠缨而绝之,言于王曰:"今烛灭,有牵妾衣者,妾扢其缨而绝之,愿趣火视绝缨者.""王曰:"止!""立出令曰:"与寡人饮,不绝缨者,不为乐也.""于是冠缨无完者,不知王后所绝缨者谁.于是王遂与群臣欢饮,乃罢.后吴兴师政楚,有人常为应行,五合战,五陷阵却敌,遂取大军之首而献之.王怪而问之曰:"寡人未尝有异于子,子何为于寡人厚也?""对曰:"臣先殿上绝缨者也.当时宜以肝胆涂地,负日久矣,未有所效.今幸得用于臣之义,尚可为王破吴而强楚.""翻译:楚庄王宴待群臣,天晚时群臣喝酒尽兴,人都醉了.大殿上火烛灭了,有人暗拉王后的衣裳,王后扯断了这人的帽缨,对楚王说:“刚才火烛灭时,有人拉我的衣裳.我扯断了他的帽缨,请快点火查看帽缨断的人.”楚王说:“不要燃火!”立刻下令:“今日大家与我欢乐饮酒,谁的帽缨不断,表示他还不尽兴.”于是群臣都自动把帽缨扯断了,于是楚王与群臣欢饮后才散席.后来吴国出兵攻打楚国,有个人常常打头阵,楚国与吴国五次会战,他五次攻破敌人行阵打退敌人.楚王奇怪地问他:“我不曾优待于您,您为什么对我这么好?”那人说:“我就是大殿上帽缨被扯断的人.” 你不会是想要英文翻译吧。 6. 阅读文言文的好方法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赵学红 (二)文言文比较阅读的方法与解题技巧知识点的把握文言文学习应使学生能“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文言文试题应“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u06251.课内向课外延伸,比较阅读成为重要试题形式。u0625从2004年到2006年文言文试题选文方面的变化,我们不难发现其发展轨迹——在新课程中考之初,更多的是用课内篇段检测文言文教与学在词语、句子及文意理解等方面知识和能力的落实情况,目的在于引导我们夯实基础;然后,再用课外文言文阅读引导文言文学与用由此及彼,举一反三,逐渐向运用课内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解决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的方向过渡。 这体现了新课程中考重视考查我们将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方向。在这种过渡中,比较阅读是一种联系课内外知识、促进我们学会迁移的重要形式,它可以是课内两篇(段)文言材料的比较阅读,也可以是课内外各一篇(段)文言材料的比较阅读。 2.考查内容仍以字词为主,兼考对内容的理解。u0625考查的内容大多有这样几项:通假字的本字、读音及意义;常用文言实词的意义;常用文言虚词的用法;重要句子的翻译以及文段主要内容的理解等。 题型主要有三大类:u0625文言文的考查一般以主观题为主,出现了很多开放性题目。开放性命题有几种形式:①名句赏析。 如“以为凡。 7. 短篇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小语段阅读各一篇 醉翁亭记欧阳修一.阅读第一段做题:(2002年辽宁)1. 文段选自课文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 2. 解词:环: 谓: 意:3. 写出最后一句的的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概括选文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中的“翼然”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6. “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常用来表示什么意思?7. 找出这段文字中的的两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8. 写一段话,引用“醉翁之意不在酒”。 (2004年娄底市)9.语段的开头部分写醉翁亭的位置和周边环境,其顺序是( ) A.由远至近 B。由近至远 C。 由局部到整体 D。由下到上10.下列句中的“也”字,不是表示判断语气的一项是( )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B。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C.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D。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11.对语段艺术特色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开篇用“环滁皆山也”,概写滁州地貌,语言极其凝练。 B.写醉翁亭“翼然临于泉上”,化静不动,富于生气。 C.述说自号醉翁的原因,委婉地表达了自己被贬后内心的抑郁之情。 D.段末几句,直抒胸臆,一个“乐”字,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二.阅读第二段做题。 (2004年广州) 1.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错误的一项是( ) A.霏:雾气 B。暝:昏暗 C。 阴:绿荫 D。洁:清洁 2.对文段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日出而林霏开”是早晨之景; B。 “云归而岩穴暝”是傍晚之景; B.“野芳发而幽香”是春天之景; C。“水落而石出者”是秋天之景。 3.“山间之四时也”的“四时”指____________________。 4.“乐亦无穷”的“乐”指( ) A.山林之乐 B。 山水之乐 C。宴酣之乐 D。 从太守游而乐 5.选出“而”字不同用法的一项( ) A.蔚然而深秀 B。野芳发而幽香 C。 泉香而酒冽 D。而不知人之乐 6.文中描写傍晚山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山间春夏景色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写四季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翻译“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2004年哈尔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第三段做题。 (99年贵阳市) 1.语段共四句话,从原文中找出4个最能概括其意思的语句,依次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⑴__________ ⑵__________ ⑶__________ ⑷__________ 2.联系全文,可从语段中看出作者表达的是一种( ) A.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B.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C.山水之乐 D.“醉”与“乐”的统一关系 3.达到这种思想境界,我们可感受到作者具有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所抒发的_____ ___________的旷达胸襟。 4.给这段文字分层:① ② ③ ④ 5.参照句子加点的部分,在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不破不立,不塞不___,不止不___,这就是事物发展的辨证法。 (以下为2004年哈尔滨中考题) 6.从选文看,太守醉并非因酒而起。 而是由于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7.下面这段话中“惊叹号”所比喻的是什么,用简明的话写出你的理解: 古往今来,有多少风华少年,在酒色财气的迷惘中浪费了宝贵的青春,前人用生命写成的启示录中,有一个个惊叹号在警示后人,要谨防灵魂的蛀虫,人生的蠡贼。 答:四.阅读最后一段做题: 1.“太守之乐其乐”中太守的“乐”的含义是什么? 2.本文语言形式优美,尤其是对偶句充分体现了汉语言的美感。请以“欧阳修与百姓同乐”为上联。 联系《岳阳楼记》一文,拟出一个下联。 ①上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 下联: ②上联:醉翁亭下欧阳修与民同乐 下联: 3.下列各句中的“从”与“太守归而宾客从”的“从”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B。战则请从 B.择其善者而从之 D。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4.下列各句中的“去”与“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的“去”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去肌,杀三虫。 B。 停数日,辞去。 C。 委而去之 D。去国怀乡 5.用现代汉语翻译“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一句。 6.对“太守之乐”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沉醉于游宴之乐,陶醉于自己的文学才华。 B.朝廷信任,委以滁州太守重任。 C.太守之乐不仅在山水之间,而且在与民同乐。 D.不在欣赏山林之美,而在以文章记述游乐的过程。 (2003年宁夏) 7.“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加点的“乐”字各有含义,说说加点的“乐”字所指的具体内容。 8.“醉能同其乐”这句话把“醉”与“乐”联系起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9.指出下列句子中“而”哪是重读,哪是轻读? 人知从太守游而①乐,而②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A.轻读__________ B.重读___________10.这段文字紧扣一个“乐”字写,用______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用游人之乐衬托_____之乐。 11.体现作者“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已而”表示___________,请从学过的文言文中举出两个意义相近的词:______。 8. 文言文阅读要点解析 “365在线答疑网老师”帮你解答 考试说明中的要求: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乎、然、与)在文章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解析: 1.文言诗文背诵要求做到一字不漏,一字不添,一字不倒,一字不改;默写文言诗文语句,不仅要连贯前后语句,默写时还应一字不错.中考默写一般4句诗、2句文,特别注意背诵篇目中的名句.记住并纠正自己以前默写中的错别字. 2.古诗理解鉴赏要重点关注各册教材中以讲读篇目出现的古诗词曲,要注重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积累,特别是教材中的注释;要对《篇目点击》中的赏析指导和练习相当了解,对诗句的理解、诗词主要内容和写作意图、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把握准确. 3.对一些名家名篇,还应了解作者的姓名、生活时代和篇名. 4.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和6个虚词的用法.一般为古汉语的特殊用法为:一词多义、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因此对课文中的这类词要特别重视,必须理解掌握《篇目点击》中收入的150个实词和6个虚词的用法,特别是初中教材中出现的义项. 5.在句子翻译中要有敏感的“特殊句式”意识.如省略句,注意把省略的主语宾语加上;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在翻译时要落实关键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翻译句子的语气句式必须与原句保持一致. 6.在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上,遇见不会的词或者一下没想起的词大可不必紧张,联系上下文,结合故事(文章)的情节,理解(猜)出它的意思,把词带到文章中去理解,切记翻译不可脱离文章.如果选文下有注释,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的提示作用. 7.在课内语段阅读上要注重选文主要内容的归纳概括,如果在自己复习掌控的范围内,当然可以凭记忆答题;若自己复习不到位或记忆不清,则要仔细阅读选文收集处理信息,然后作出合理而简要的表述.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上,要注意文章蕴含的道理体悟或文章中人物性格特征的归纳提炼。
2023-07-28 06:52:271

语文版文言文课内课外对比阅读及答案

1. 求几篇文言文的课外比较阅读 醉翁亭记欧阳修一.阅读第一段做题:(2002年辽宁)1. 文段选自课文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 2. 解词:环: 谓: 意:3. 写出最后一句的的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概括选文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中的“翼然”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6. “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常用来表示什么意思?7. 找出这段文字中的的两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8. 写一段话,引用“醉翁之意不在酒”。 (2004年娄底市)9.语段的开头部分写醉翁亭的位置和周边环境,其顺序是( ) A.由远至近 B。由近至远 C。 由局部到整体 D。由下到上10.下列句中的“也”字,不是表示判断语气的一项是( )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B。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C.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D。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11.对语段艺术特色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开篇用“环滁皆山也”,概写滁州地貌,语言极其凝练。 B.写醉翁亭“翼然临于泉上”,化静不动,富于生气。 C.述说自号醉翁的原因,委婉地表达了自己被贬后内心的抑郁之情。 D.段末几句,直抒胸臆,一个“乐”字,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二.阅读第二段做题。 (2004年广州) 1.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错误的一项是( ) A.霏:雾气 B。暝:昏暗 C。 阴:绿荫 D。洁:清洁 2.对文段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日出而林霏开”是早晨之景; B。 “云归而岩穴暝”是傍晚之景; B.“野芳发而幽香”是春天之景; C。“水落而石出者”是秋天之景。 3.“山间之四时也”的“四时”指____________________。 4.“乐亦无穷”的“乐”指( ) A.山林之乐 B。 山水之乐 C。宴酣之乐 D。 从太守游而乐 5.选出“而”字不同用法的一项( ) A.蔚然而深秀 B。野芳发而幽香 C。 泉香而酒冽 D。而不知人之乐 6.文中描写傍晚山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山间春夏景色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写四季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翻译“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2004年哈尔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第三段做题。 (99年贵阳市) 1.语段共四句话,从原文中找出4个最能概括其意思的语句,依次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⑴__________ ⑵__________ ⑶__________ ⑷__________ 2.联系全文,可从语段中看出作者表达的是一种( ) A.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B.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C.山水之乐 D.“醉”与“乐”的统一关系 3.达到这种思想境界,我们可感受到作者具有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所抒发的_____ ___________的旷达胸襟。 4.给这段文字分层:① ② ③ ④ 5.参照句子加点的部分,在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不破不立,不塞不___,不止不___,这就是事物发展的辨证法。 (以下为2004年哈尔滨中考题) 6.从选文看,太守醉并非因酒而起。 而是由于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7.下面这段话中“惊叹号”所比喻的是什么,用简明的话写出你的理解: 古往今来,有多少风华少年,在酒色财气的迷惘中浪费了宝贵的青春,前人用生命写成的启示录中,有一个个惊叹号在警示后人,要谨防灵魂的蛀虫,人生的蠡贼。 答:四.阅读最后一段做题: 1.“太守之乐其乐”中太守的“乐”的含义是什么? 2.本文语言形式优美,尤其是对偶句充分体现了汉语言的美感。请以“欧阳修与百姓同乐”为上联。 联系《岳阳楼记》一文,拟出一个下联。 ①上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 下联: ②上联:醉翁亭下欧阳修与民同乐 下联: 3.下列各句中的“从”与“太守归而宾客从”的“从”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B。战则请从 B.择其善者而从之 D。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4.下列各句中的“去”与“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的“去”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去死肌,杀三虫。 B。 停数日,辞去。 C。 委而去之 D。去国怀乡 5.用现代汉语翻译“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一句。 6.对“太守之乐”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沉醉于游宴之乐,陶醉于自己的文学才华。 B.朝廷信任,委以滁州太守重任。 C.太守之乐不仅在山水之间,而且在与民同乐。 D.不在欣赏山林之美,而在以文章记述游乐的过程。 (2003年宁夏) 7.“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加点的“乐”字各有含义,说说加点的“乐”字所指的具体内容。 8.“醉能同其乐”这句话把“醉”与“乐”联系起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9.指出下列句子中“而”哪是重读,哪是轻读? 人知从太守游而①乐,而②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A.轻读__________ B.重读___________10.这段文字紧扣一个“乐”字写,用______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用游人之乐衬托_____之乐。 11.体现作者“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已而”表示___________,请从学过的文言文中举出两个意义相。 2. 30篇课外文言文及答案 一.《诗画皆以人重》(王士禛)( 潍坊市2002年中等学校招生考试)予尝谓诗文书画皆以人重,苏、黄遗墨流传至今,一字兼金①;章敦、京、卞②岂不工书,后人粪土视之,一钱不直。 永叔有言,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使颜鲁公④书虽不工,后世见者必宝之,非独书也。诗文之属莫不皆然。 (选自《明清闲情小品赏析》)注:①王士禛,清代诗人。②兼金,价值等于平常金子几倍的好金子。 ③章敦、京、卞,京指蔡京,卞指蔡卞,三人都是北宋朝廷大臣,擅长书法。④颜鲁公,即颜真卿。 封鲁国郡公,人称“颜鲁公”。工书法,自创一体,对后世影响很大,人称“颜体”。 18.下列句中加点“然”与其他三句中加点“然”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则弛然而卧 B.诗文之属莫不皆然C.杂然而前陈者 D.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1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1)一钱不直 直: (2)后世见者必宝之 宝: 20.翻译下面句子。 (4分)(1)后人粪土视之译文:(2)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译文: 2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2分)A.作者认为诗歌、文章、书法、绘画是否受人重视都与人的品格有关。B.作者认为苏轼、黄庭坚的书法绘画作品流传下来不只是因为他们技艺高。 C.作者认为章敦、蔡京、蔡卞等人也都是些精于书法的人。D.作者认为颜真卿的书法其实不好,后世喜欢的原因是颜真卿的品德好。 22.填空。(4分)(1)“苏、黄”中的“苏”指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 他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千古传唱,其最后两句“ , 。”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怀念和祝愿。 (2分)(2)永叔,即欧阳修,字永叔,北宋文学家。初中课本里,他的《醉翁亭记》中描写山间四时景色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 ,风霜高洁, ,山间之四时也。 (2分)二.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4~13题。(15分)(2002年太原市中考题)〔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4在(甲)段横线上填写原文。 (1分)5(甲)段描写的内容是 (1分)6“朝晖夕阴”的“晖”,意思是 (1分)7 请你写出两句初中课内学过的含“涯”字的古诗名句,要求句中的“涯”与(甲)段中“横无际涯”的“涯”表意相同。 (2分)答: 〔乙〕余闻而愈悲。 孔子日:“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8(乙)段引用了孔子的名言:“苛政猛于虎也。” 孔子还有关于学习方法的名言,请写出你在初中课内学过的一句。 (1分)答: 9 (乙)段中有《捕蛇者说》一文的主旨句,请用现代汉语说说它的意思。 (2分)答: 10 (乙)段“今以蒋氏观之”的“观”与(甲)段 一句中的“观”,表意相同。(1分)〔丙〕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11请由(丙)段联系全文,写出《马说》的主旨句。 (1分)答: 12写出两句初中课内学过的含“见”字的古诗名句,其中的“见”与(丙)段画线句中的“见”用法相同。 (2分)答: 13联系今天的现实生活,请你换一个角度,谈谈对人才问题的看法。 (3分)答: 三.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熟读精思》,理解大意,然后答题。(7分)阅读提示:朱熹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有丰富的治学和讲学的经验。 “熟读精思”是作者吸收前人的读书经验,概括总结出来的读书方法,直到今天仍有借鉴意义。文章虽是文言,却明白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 熟读精思(节选) □ 朱熹(2002年湖北宜昌市中考)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吉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①看字,子②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③,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甲到,乙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子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④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⑤。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①[详缓]仔细从容。 ②[子]通“仔”。下同。 ③[牵强暗记]勉强硬记。 ④[漫浪]随随便便。 ⑤[急]要紧。1.给“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中的“见”字注上拼音。 (1分)________2.在我们学过的文言词语中,还有哪些词与文中加点的“余”字意思相同?请任写一个。(1分)_____________3.根据上下文,在文中甲、乙两个方框内各填一个字。 (1分)______ _ _________4.写出“不待解说,自晓其义”这句话的大意。(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读书要善于积累。 古人关于读书有许多名言名句,你积累过吗?请任意写一句。(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阅读下。 3. 做阅读的题目 语文阅读题的解答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它是阅读者对阅读材料进行筛选、加工的过程。 要出色地完成阅读作业,尤其是课外阅读,需要学生思维、感悟、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才能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语文新课标语)因此,这种考查方法是目前中考命题者最常用的考试类型,那么,如何答好这类具有开放性特点的 阅读题呢? 一、把握试题的真信息 阅读一篇文章,在答题前首先要做的就是把握选文的全部的真实信息。语文新课标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 ”相当部分考生不重视这一点,匆匆浏览一遍后就开始回答有关问题,结果造成不必要的失误。无锡中考试题中有一篇现代文阅读文章,题目是《岳阳楼记》,其中有两条考题: 一是“没有洞庭湖,岳阳楼不成其为岳阳楼;没有岳阳楼,洞庭湖也就不成其为洞庭湖",联系上下文,看这句话的意思如何理解?” 二是“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话说说‘岳阳楼值得一游"的几条理由。 ” 这两道题看似简单,要能圆满地回答也不易。不少考生只注意选句的前后段落,往往不能兼顾全文,因此答案不够准确,失分较多。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在充分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再去回答有关问题。这样视野宽阔,整体感强,答题才不会有失偏颇,对选文中有些问题才能归纳到位。 二、揣摩选文的话外音 例文 两条河流的理想都是投入大海的怀抱。它们结伴而行,奔流而下。 不久,它们遇到一片沙漠。沙漠浩瀚无边,能吞没一切。 河流甲勇往直前,并充满 *** 地说:“为了实现理想,哪怕牺牲自己,我也要穿越沙漠?选”河流乙却若有所思地说:“为了理想,我要等待好时机。 ”说着,它便掉转了方向。 考题要求写出寓意,有创见者加分。(河北省中考题) 这是一道颇具开放性的试题,要有创见,我们不能只注重寓言的表面意义,那就是“要实现理想,就要有勇气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否则便会一事无成。” 我们完全可以换个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河流乙的做法有无可取之处呢? “把握时机,蓄势待发”、“不死揪蛮干,提高效率”、“减少无谓的牺牲”等等,不正是新时代一种可贵的人才素质吗?我们要融入世界地球村,具备国际市场竞争力,光靠传统的“持之以恒”能否奏效,是否有待于思考呢?读出了话外音,也就拓宽了思路,才会有创见。 三、遵循试题的思想性 诚然,不能为了鼓励学生有创见,而忽略了试题本身的思想性,“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语文新课标语) 泰州市的中考试题中节选了余秋雨的《一个王朝的背影》一文,选文第一段说“清代历史,是小学中唯一用眼泪浸润的课程”,而第三段中作者又说“统观全部中国古代史,清朝的皇帝在总体上还算比较好的”。 谈谈对作者后一句话的看法。 出题者的用意显然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但也有可能把考生导入误区。有的学生可能认为清代的皇帝是好的,而忽略了 作者的前提。 考生要从作者的论述中挖掘其思想性,得出正确的结论,真正地认识清朝皇帝的本来面目。 四、领会试题的规律性 不同的作品就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对不同题材、不同类型的文章,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 如记叙文有“六要素”阅读法,说明文有“四要点”阅读法(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结构),小说有“三要素”阅读法(人物、情节、环境),散文有“神形”阅读法,议论文有“三论”阅读法(论点、论据、论证)等等。 这些基本的阅读方法,需要我们在答题时能融会贯通、运用自如。要做到这一点,得依靠平时的课堂教学积累。 我们在答题时要充分把握文章的体裁特点,寻找最佳切入点,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当然,不少考题还要考查学生课外阅读情况,涉及历史、文学、政治等领域的基本知识,“功夫在题外”,学生平时多积累,多读、多看,这对课外阅读题的解答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的阅读评价机制,往往带有许多创新思维的因素。学生答题时,要把新课程标准的内涵渗透进去,不仅是阅读方式的创新,而且是阅读理念的创新。 读准信息,读准规律,读准意义,读准思想。这样学生的思维空间才能得到拓展,阅读质量才能提高。 4.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对比阅读及答案有没有 最好一篇是课本里的一篇是课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乙】晏子使楚。 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①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②三百闾,张袂③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 其贤者使贤主,不肖者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注】傧者①:就是专门办理迎接招待宾客的人。 临淄②:地名,古代齐国的都城,在现今山东省。 袂③:就是衣裳的袖子。1.解词(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2)岂直五百里哉?(3)傧者更道 (4)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2.译句(1)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2)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3.晏子的语言让你感觉他是一个怎样的使者? 4.乙文中晏子绵里藏针的回敬是因为楚王的轻慢无礼,那么甲文中唐雎的“挺剑而起”是因为秦王的什么言行呢? 5.晏子和唐雎同为外交使者,同样不辱使命,他们各靠什么维护了国家的利益? 6.读了【甲】【乙】两文这些“士”的故事后,你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士”具有哪些共同的品格?。 5. 求5篇文言文阅读,含有原文、阅读题目、阅读答案和注释 【一】晏子之御晏子为齐相,出。 其御①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②,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既而归,其妻请去③。夫问其故。 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④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⑤深矣,常有以自下⑥者。 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 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损抑⑦。 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⑧。晏子荐以为大夫。 注释:①御:马夫。 ②驷马:四匹马拉的车。 ③去:离开,这里指离婚。 ④相:担任国相。 ⑤志念:志向和思考的东西。⑥自下:谦虚。 ⑦自损抑:克制自己,保持谦卑。⑧对:回答。 [译文]:晏子担任齐国之相时,有一天出去。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看她丈夫。 她丈夫替国相驾车,坐在伞下,用鞭子抽打着车前的四匹马,趾高气昂,很是神采气昂。车夫回来后,他妻子要求离婚,车夫问她是什么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高不满六尺,身为齐相,名闻各国。 今天,我看他出门,智谋深远,态度谦虚。现在看看你,身高八尺,却做人家的车夫,可是看你的样子,好像还觉得很满足,我因此要求离婚。” 从此之后,她丈夫处处收敛,谦卑多了。晏子觉得奇怪,就问他怎么回事,车夫据实相告,晏子就推荐他做了大夫。 1.解释下列短语。(1)意气扬扬: (2)名显诸侯: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3.选出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 ( ) A.本文是寓言,简短精练,含义深刻,含蓄地表明观点、说明道理,说服力强。 B.本文非常细腻地叙述了一个故事,虽鲜明生动,但读者难以把握作者的真实意图。 用这样的手法推荐国家大臣,似乎也不够慎重。 4.晏子是古代名相,结合文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他选用人才的标准是什么。 答案:1.(1)趾高气扬,得意洋洋,手舞足蹈,得意忘形等;(2)在诸侯各国都有很大的名声。 2.今天我看他出门,虽然志向远大,深谋远虑,却总是显出自己很谦虚的样子。 3.B 4.晏子的标准是:有了缺点能虚心接受意见,并及时加以改正。【二】子鱼论战宋公及楚人战与泓(①)。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②)济(③)。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节选自《》)【注释】(1)泓:泓水 (2)既:尽,完了 (3)济:渡过 (4)司马:统帅军队的最高长官,这里指子鱼。 (5)陈:同“阵”,摆好阵势。 [译文]:宋襄公领兵和楚军在泓水地方交战。宋军已经排好队列,楚军还未全部渡河。 子鱼说:“他们人多,我们人少,趁他们尚未全部渡河,请下令攻击他们。”襄公说:“不行。” 楚军全部渡河,尚未排好队列,子鱼又将上述意见报告襄公。襄公说:“还不行。” 等到楚军排好了阵势,然后才攻击他们,结果,宋军大败。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宋人既成列( ) 2.翻译下面的句子。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3.用原文语句答题。(3分)文中“宋师败绩”是因为宋公错失了发动进攻的时机:(1) , ;(2) 。 答案:1.队列 2.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 3(1)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如答后半句也可);(2)既济而未成列 【三】孔子见齐景公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 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 令弟子趣驾,辞而行。(节选自《吕氏春秋》)注:①廪丘:地名。 ②养:供养之地。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 ④丘:孔子,名丘。 [译文]:孔子拜见齐景公,景公赠予廪丘邑,以此作为孔子供养之地。 孔子拒绝不接受赠地,回到住处,对弟子说:“我只听说,君子应当有功劳而受禄。时下我游说景公,景公并没有按我的劝导行事,却赐给我廪丘邑,他太不了解我了。” 于是令弟子驾车,辞别景公离去。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孔子辞不受 辞:(2)今说景公 说: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是亦不可以已乎? 3.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 答案:1.(1)推辞,拒绝 (2)游说,说服 2.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 3.孔子认为自己没有功劳,没有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没有资格受供养之地。 【四】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 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⑥乎?(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
2023-07-28 06:52:361

《岳阳楼记》中的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乐与《醉翁亭记》中的与民同乐是一样的吗?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它的本义就是“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就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就是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汗流血。 作者在这句话中也同时寄托着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体现了作者一种忧国忧民,先人后己的高尚品格。也寄托着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另一个引申义是积极向上、奋发有为,欧阳修的作品中都体现了与民同乐的思想。里面有一句“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他将愁情依托在山水之间,爱民,把百姓的快乐当成自己的快乐,即与民同乐。
2023-07-28 06:52:562

欧阳修和范仲淹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越多越好!!

  范仲淹与欧阳修写《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时的政治境遇基本相同,但两文均无抑郁之感。范仲淹想到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怀,而欧阳修却是能够在滁洲政治清明,百姓安定富足,“与民同乐”。可以说两人同样是豁达向上,乐观进取。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取之于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民本思想。由此可见两人的目的都是一样的。但相较可见,范仲淹更具政治家的气魄,境界更高一些。心中的天下更大些。欧阳修略有文人失意后移情于物的情调,但却也能够以民为本,但此处却限于自己的一隅之地了。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4500604.html】  欧阳修为什么不象范仲淹那样忧愁?  【作者】孙绍振  宋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领导的新政失败,被贬河南邓州。积极参与新政的欧阳修,“慨言上书”,一度下狱,后被贬为滁州知州。本文作于他到滁州任上的第二年(1046)。他此时的心情和范仲淹应该同样是忧心忡忡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不以物喜,不以己忧”,“进亦忧,退亦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实际上就是以忧愁代替了一切正常的心境,排斥了欢乐。而欧阳修却没有像范仲淹那样“进亦忧,退亦忧”,他在《晚泊岳阳》中这样写: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虽然有“云水苍茫”的“失路”之感,但是欧阳修还是听到了“清辉”中的歌声,听得很入迷,仍然享受着“轻舟”“如飞”的感觉。从这里,可以看到欧阳修和范仲淹在个性上的差异。到了《醉翁亭记》中,这种差异,就更明显了。欧阳修大笔浓墨,渲染了一派欢乐的景象,不但是自己欢乐,而且与民同乐。这是不是说欧阳修没有心忧天下的大气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全面分析《醉翁亭记》。  第一句,“环滁皆山也。”一望而知,好处是开门见山。但这种境界,就是在讲究史家简洁笔法的欧阳修手中,也不是轻而易举地达到的,而是经历了反复。据《朱子语类辑略》卷八载:“欧公文亦是修改到妙处,顷有人买得他《醉翁亭记》稿,初说滁州四面有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  开门见山而后,径直写山水之美。先是写西南的琅琊山:“蔚然而深秀”,接着写水(酿泉):“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山水都有了,跟着写亭之美:“翼然临于泉上。”三者应该说都比较简洁。“翼然”,把本来是名词的“翼”化为副词。虽然早在陶渊明就有过“有风自南,翼彼新苖”(《时运》),但陶氏是把“翼”化为动词,而这里则是化为副词,用来形容飞檐,很有神韵。除此以外,并没有刻意的修辞痕迹。但是这几个短句却构成十分别致的感觉。别致感从何而来呢?有人把这一段翻译成现代汉语,我们引用来作一比较:  滁州的四周都是山。它的西南角的几座山峰,树林山谷特别的美。看上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就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了六七里路,渐渐听见潺潺的水声,从两个山峰之间流出来的,就是所谓的酿泉。山势曲直,路也跟着弯转,于是就可以看见在山泉的上方有个像鸟的翅膀张开着一样的亭子。这就是醉翁亭了。造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字的是这呢?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称呼这亭子的。太守和宾客们在这里饮酒,喝一点点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号叫醉翁。醉翁的心思不在于饮酒,而在于山山水水之间。这山水的乐趣,是领会在心中,寄托在酒里的。  从词语的意义来说,应该说翻译大致是确切的。但是读起来,其意蕴却可以说损失殆尽。这除了古今词汇联想意义的误差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译文把原文中很特色的句法和语气全部阉割了。原文的第一句,表面上看来,仅仅是开门见山;实质上,还在于为全文奠定了一个语气的基调。如果要作吟诵,不能尽情直遂地读成:环滁皆山也。而应该是:  环滁……皆山也……。  只有这样,才能和全文的句子的语调统一起来。如第一段: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水声潺潺而泻出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从句法来说,一连八九个句子,都是同样结构(……者,……也)的判断句,都是前半句和后半句的语气二分式。这本是修辞之忌。景物描写以丰富为上,不但词语要多彩,而且句法上也要多变,这几乎是基本的、潜在的规范。句法单调和词语乏采同样是大忌。而欧阳修在这里,却出奇制胜,营造了以一种不仅仅在语义上、而且在语气上一贯到底的语境。这种前后二分式为什么值得这么重复,又能在重复中没有重复的弊端呢?关键在于,这种前后二分式的句子,不是一般的连续式,而带着一种提问和回答式的意味: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先看到景色之美,然后才回答,“琅琊也”。  “水声潺潺而泻出两峰之间者”,先是听到了声音,然后才解释:“酿泉也”。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先有奇异的视觉意象,然后才回答:“醉翁亭也”。  这种句法结构所提示的,先是心理上的惊异、发现,后是领会。这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特点在于,第一,先有所感,次有所解;先有感觉的耸动,后有理念的阐释。第二,这种句法的重重复复,还提示了景观的目不暇接和思绪的源源不断。如果不用这样提示回答的二分式句法,而用一般描写的句法,也就是连续式的句法,就得先把景观的名称亮出来:  琅琊山,蔚然而深秀;  酿泉,水声潺潺而泻出  醉翁亭,其亭翼然而临泉上。  这就没有心理的提示、惊异、发现和理解的过程,可真是有点流水帐了,太呆板了。欧阳修这篇文章的句法之奇妙,还得力于每句结尾,都用一个“也”字。这本是一个虚词,没有太多具体的意义,但在这里却非常重要,重要到必须使用在整篇文章从头到尾的每一句中。这是因为“也”字句,表示先是观察之,继而形成肯定的心态和语气。这个“也”式的语气,早在文章第一句,就定下了调子。如前面的引文把它翻译成:  看上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就是琅琊山。  渐渐听见潺潺的水声,从两个山峰之间流出来的,就是所谓的酿泉。  山泉的上方有个像鸟的翅膀张开着一样的亭子,这就是醉翁亭了。  意思是差不多的,但读起来为什么特别杀风景呢?因为其中肯定的、明快的语气消失了。有这个语气和没这个语气,有很大的不同。这不但是个语气,而且有完成句子的作用。比如:《中庸》:义者,宜也。“也”用在句末,表示形成判断的肯定语气。此外,它还有一点接近于现代汉语的“啊”、“呀”。不同的是,在现代汉语中没有“啊”,”呀”,句子还是完整的;而在古代汉语中,没有这个“也”字,就不能形成判断的肯定语气,情感色彩就消失了。比如:  “仁者,爱人。”这是一个理性的、或者说是中性的语气,如果加上一个“也”字:“仁者,爱人也。”加上这个语气词,肯定的情感,就比较自信,比较确信了。《诗大序》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如果把最后这个“也”字省略掉,语气中的那种情绪上确信的程度就差了许多。又如《左传》,齐侯伐楚,楚王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如果把句尾上的“也”字去掉,变成“……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不但语气消失了,而且情绪也淡然了。同样,袁枚《黄生借书说》中“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如果把最后的“也”字删除,变成 “少时之岁月为可惜”;语气就干巴了。不少赏析文章都注意到本文从头到尾用了那么多“也“字,但几乎没有人注意到这个“也”字在语气和情绪上的作用,一般都误以为语气词本身并没有意义。殊不知语气词虽然没有词汇意义,但是其情绪意义却是具有抒情的生命的。特别是当“也”字不是孤立地出现,而是成套地组成一种结构的时候,其功能是大大超出其数量之和的。  当然,重复使用“也”字,也是有风险的,这种风险就是单调:句法的单调导致语气和情绪的单调。但是,这种情况在《醉翁亭记》没有发生,相反,是情绪的积累递增。因为句法和语气反复,被句法的微调所消解了。文章并没有停留在绝对统一的句法上,而是在统一的句式中,不断穿插着微小的变化。例如,“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都打破了并列的 “者……也”型的句子结构。这种微妙的变化,还是只是形式上的。更主要的变化,是内涵上的。在同样是“者……也”型句子结构的排列中,情思在演进,在深化:开头是远视,大全景(琅琊),接着是近观的中景(酿泉),再下来,是身临其境的近景(醉翁亭)。如果这样的层次还是客观景色的描述的话,接下来就转入了主体的判断和说明:先是亭名的由来(太守自谓),再是为何如此命名(太守饮少而辄醉,年事最高)。这样的句子,表面上看来是说明,但是其中渗透着某种特殊的情趣。情趣何来?因为这里说明的是自己,本来是第一人称的表白,却用了第三人称的说明。设想,如果不是这样,而是用一人称来写自己如何为亭子命名,甚至可以带点抒情的语气,而情感和趣味则大为不同。而现在这样,先是像局外人似的说到有这么一个太守,明明喝得很少,却又很容易醉。明明年纪不太大(才四十岁左右),却是自称为“翁”。这个自称“醉翁”的太守来到这里喝酒,却宣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其中的情趣,至少有几个方面:其一,号称醉翁,却不以酒为意;其二,不在意酒,正反衬出在意山水令人陶醉。这就不是在说明,而是在抒情了。文章到这里,手法已经递升了三个层次:第一个是开头的描写,第二个是说明,第三个是抒情。这里的情趣,全在作者有意留下的矛盾:既然意不在酒,为什么又自称“醉翁”,还把亭子叫做“醉翁亭”呢?这不是无理吗?是的,的确无理。理和情就是一对矛盾。纯粹讲理就是无情;而不讲理,就可能在抒情。但是,欧阳修在后一句,对抒情又作了说明:“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心里对于山水是有情的,不过是寄托在酒上而已。这是一个智性的说明,使得抒情的无理又渗透着有理。这已经是文章的第四个层次了。  文章的开头,目的不过是为了提出最为关键的是山水之乐。这种乐的实质是什么呢?接下去的几段文章就是对于山水之乐的一步步地展开。  首先,当然是自然景观之美:从日出到云归,从阴晦到晴朗,从野芳发的春季,到佳木秀的夏日,再到风霜高洁的秋天,到水落石出的冬令,四时之景不同,而欢乐却是相同的。(这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阴晴不同情感不同有多么明显的区别)山水之乐在于四时自然景观的美好,这是中国山水游记的传统主题,早在郦道元的《三峡》中,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欧阳修这么几句话,文字很精练,但从根本上来说,并没有什么新的发现,充其量不过是为他下面的新发现提供了山水画幅的背景而已。下面这一段,就超越了自然景观,进入了人文景观,逐渐展开欧阳修的新境界了。  山水之乐更高的境界,不仅在于自然之美,而且在于人之乐。往来不绝的人们,不管是负者、行者,弯腰曲背者,临溪而渔者,酿泉为酒者,一概都很欢乐。欢乐在哪里?没有负担。没有什么负担?没有物质负担,生活没有压力。这实在有点像陶渊明的桃花源理想境界。但如果完全等同于桃花源,欧阳修还有什么特殊的创造?欧阳修山水之乐的境界,在于各方人士和太守一起欢宴。欧阳修反反复复提醒读者“太守”与游人之别,一共提了九次。但是和文字的一再提醒相反,在饮宴时,却强调没有等级的分别:打了鱼,酿了酒,收了疏菜,就可以拿到太守的宴席上来共享。欧阳修所营造的欢乐的特点是,人们在这里,不但物质上是平等的,而且精神上也没有等级,因而特别写了一句,宴饮之乐,没有丝竹之声,无须高雅的音乐,只有游戏时自发的喧哗。最能说明欢乐的性质的,是反复自称太守的人,没有太守的架子,不在乎人们的喧哗,更不在乎自己的姿态,不拘形迹,不拘礼法,在自己醉醺醺、歪歪倒倒的时候享受欢乐。和太守在一起,人们进入了一个没有世俗等级的世界,宾客们忘却等级,太守享受着宾客们忘却等级,人与人达到了高度的和谐。这一切正是欧阳修不同于陶渊明的桃花源的地方。这不是空想的、去了一次就不可能再找到的世界,而是他自己营造的。  这还仅仅是欧阳修境界特点的第一个方面。欧阳修的境界和陶渊明不相同的第二个方面是,不但人与人是欢乐的,而且山林和禽鸟,也就是大自然也是欢乐的。如果仅仅限于此,这种欢乐还是比较世俗的。欧阳修营造的欢乐,不但是现实的,而且是有哲学意味的: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之乐,而不知太守乐其乐也。  人们和太守一起欢乐,禽鸟和山林一样欢乐。在欢乐这一点上,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欢乐是统一的;但是,人们的欢乐和太守的欢乐,太守的欢乐和禽鸟山林的欢乐又是不同的,不相通的。这里很明显,有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子非鱼”的典故的味道。尽管如此,不同的欢乐却又在另一种意义上和谐地相通:在这欢乐的境界中,最为核心的当然是太守。人们沉浸在自己的欢乐之中,太守也沉浸在自己的欢乐之中,人们并不知道太守的快乐只是为人们的快乐而快乐。这里的“乐之乐”,和范仲淹的“乐而乐”,在句法模式的相近上也许是巧合,但也可能是欧阳修借此与他的朋友范仲淹对话:要“后天下之乐而乐”,那可要等到什么时候啊?只要眼前与民同乐,也就很精彩了:  醉能同乐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前面说“乐之乐”,后面说“乐其乐”,与民同乐其乐,乐些什么呢?集中到一点上,就是乐民之乐。这种境界是一种“醉”的境界。“醉”之乐就是超越现实,忘却等级、忘却礼法之乐。而等到醒了,怎么样呢?是不是浮生若梦呢?不是。而是用文章把它记载下来,当作一种理想。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到文章最后,也就是到了理想境界,一直藏在第三人称背后的“太守”,一直化装成“苍颜白发”、“颓然”于众人之间的自我,终于亮相了。不但亮相,而且把自己的名字都完整地写了出来。这个人居然是只有四十岁的欧阳修,还要把自己的籍贯都写出来,以显示其真实。在这个名字之后,加上一个“也”,在这最后一个肯定的判断句中,这个“也”字所蕴含的自豪、自得、自在、自由之情之趣,实在是令人惊叹。  到这里,我们可以回过头来,回答开头的问题。什么是“醉翁之意”?为什么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这是因为山水之间,没有人世的等级,没有人世的礼法。为什么要把醉翁之意和“酒”联系在一起呢?因为酒,有一种“醉”的功能,有这个“醉”,才能超越现实。“醉翁之意”在现实中是很难实现的,故范仲淹要等到后天下人之乐而乐。欧阳修只要进入超越现实的、想像的、理想的与民同乐的境界,这种“醉翁之意”是很容易实现的,只要“得之心,寓之酒”,让自己有一点醉意就成了。这里的醉,有两重意思。第一重,是醉醺醺,不计较现实与想像的分别;第二重,是陶醉,摆脱现实的政治压力,进入理想化的境界,享受精神的高度自由。
2023-07-28 06:53:141

滕子京分别请求欧阳修与范仲淹作文以记之目的有何不同

范仲淹的“忧”是为天下人、百姓的忧愁而忧 ;欧阳修的“乐”是为天下人的、百姓的快乐而快乐,他们都是为天下百姓着想“忧”与“乐”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范仲淹无论位居高官或是退居民间,都挂念国家、百姓;欧阳修虽然遭到贬谪而失意,仍积极施政,与百姓同乐.他们都心忧天下、以天下苍生为念,始终关心百姓疾苦,关注百姓悲喜.
2023-07-28 06:53:2212

课外文言文山水

1. 描写山水的古文(题目) 古文:小石潭记 ,醉翁亭记诗文:诗中山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柳宗元:《江雪》)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5.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王维:《鹿柴》)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7.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独坐敬亭山》) 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9.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辛弃疾:《菩萨蛮u2022书江西造口壁》) 1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诗中水 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u2022蒹葭》)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3.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骆宾王:《咏鹅》) 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7.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刘禹锡:《竹枝词》) 8.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9.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杨万里:《小池》) 10.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诗中月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4.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卢纶:《塞下曲》) 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6.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李白:《古朗月行》) 7.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8.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9.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u2022明月几时有》) 10.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4b893e5b19e31333330333531。 (王昌龄:《出塞》)。 2. 描写山水景色的文言文还有翻译 与朱元思书 原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与朱元思书》原文水皆缥(piǎo)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tuān)甚箭,猛浪若奔。 夹(jiā)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miǎo);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líng)作响;好鸟相鸣,嘤(yīng)嘤成韵。 蝉(chán)则千啭(zhuàn)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yuān)飞戾(lì)天者,望峰息心;经纶(lún)世务者,窥(kuī)谷忘反。 横柯(kē)上蔽,在昼(zhòu)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xiàn)日。 译文 没有一丝风,烟雾都消散,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 (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县到桐庐县大概一百里左右,奇山异水(可以不译),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 江水清白色,清澈得千丈深也能见到水底。游鱼和细石可以看到清清楚楚,毫无障碍。 那飞腾的急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 两岸的高山,都长着郁郁葱葱的树木,使人看了有寒凉之意,高山凭着高峻的形势,奋力直向上耸,仿佛互相竞赛向高处和远处发展;它们都在争高,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 泉水冲激着石头,发出冷冷的清响;美丽的鸟儿相向和鸣,唱出和谐而动听的声音。蝉长时间的叫个不停,山中的猿猴也一声一声不住地啼。 那些怀着对名利的渴望极力高攀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之心;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 。 ufeff。 3. 求课外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王维 《青溪》 言入黄花川, 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 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 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 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 清川澹如此。 请留盘石上, 垂钓将已矣。 我个人是比较喜欢王维的诗词~比较有哲理。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还有这些词句也都不错~ “日映青丘岛,尘起邯郸陆。江移林岸微,岩深烟岫复”(《循役朱方道路》) “山嶂远重叠,竹树近蒙笼。开襟濯寒水,解带临清风”(《游沈道士馆》) “长枝萌紫叶,清源泛绿苔。山光浮水至,春色犯寒来”(《泛永康江》)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4. 谁能帮我找一篇文言文山水游记,要带注释和翻译短的,快一点,我给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 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 整个潭底是一块石头,靠近岸边,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 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 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游人一起娱乐。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 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 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同我一起游远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 作为随从跟着我们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小石潭记》赏析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散文创作中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和最富于艺术独创性的一个部分。 而在他篇数不多的山水游记中,《小石潭记》可以说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 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 因之,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 5. 求几篇课外的文言文 醉翁亭记欧阳修一.阅读第一段做题:(2002年辽宁)1. 文段选自课文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 2. 解词:环: 谓: 意:3. 写出最后一句的的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概括选文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中的“翼然”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6. “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常用来表示什么意思?7. 找出这段文字中的的两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8. 写一段话,引用“醉翁之意不在酒”。 (2004年娄底市)9.语段的开头部分写醉翁亭的位置和周边环境,其顺序是( ) A.由远至近 B。由近至远 C。 由局部到整体 D。由下到上10.下列句中的“也”字,不是表示判断语气的一项是( )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B。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C.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D。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11.对语段艺术特色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开篇用“环滁皆山也”,概写滁州地貌,语言极其凝练。 B.写醉翁亭“翼然临于泉上”,化静不动,富于生气。 C.述说自号醉翁的原因,委婉地表达了自己被贬后内心的抑郁之情。 D.段末几句,直抒胸臆,一个“乐”字,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二.阅读第二段做题。 (2004年广州) 1.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错误的一项是( ) A.霏:雾气 B。暝:昏暗 C。 阴:绿荫 D。洁:清洁 2.对文段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日出而林霏开”是早晨之景; B。 “云归而岩穴暝”是傍晚之景; B.“野芳发而幽香”是春天之景; C。“水落而石出者”是秋天之景。 3.“山间之四时也”的“四时”指____________________。 4.“乐亦无穷”的“乐”指( ) A.山林之乐 B。 山水之乐 C。宴酣之乐 D。 从太守游而乐 5.选出“而”字不同用法的一项( ) A.蔚然而深秀 B。野芳发而幽香 C。 泉香而酒冽 D。而不知人之乐 6.文中描写傍晚山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山间春夏景色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写四季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翻译“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2004年哈尔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第三段做题。 (99年贵阳市) 1.语段共四句话,从原文中找出4个最能概括其意思的语句,依次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⑴__________ ⑵__________ ⑶__________ ⑷__________ 2.联系全文,可从语段中看出作者表达的是一种( ) A.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B.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C.山水之乐 D.“醉”与“乐”的统一关系 3.达到这种思想境界,我们可感受到作者具有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所抒发的_____ ___________的旷达胸襟。 4.给这段文字分层:① ② ③ ④ 5.参照句子加点的部分,在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不破不立,不塞不___,不止不___,这就是事物发展的辨证法。 (以下为2004年哈尔滨中考题) 6.从选文看,太守醉并非因酒而起。 而是由于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7.下面这段话中“惊叹号”所比喻的是什么,用简明的话写出你的理解: 古往今来,有多少风华少年,在酒色财气的迷惘中浪费了宝贵的青春,前人用生命写成的启示录中,有一个个惊叹号在警示后人,要谨防灵魂的蛀虫,人生的蠡贼。 答:四.阅读最后一段做题: 1.“太守之乐其乐”中太守的“乐”的含义是什么? 2.本文语言形式优美,尤其是对偶句充分体现了汉语言的美感。请以“欧阳修与百姓同乐”为上联。 联系《岳阳楼记》一文,拟出一个下联。 ①上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 下联: ②上联:醉翁亭下欧阳修与民同乐 下联: 3.下列各句中的“从”与“太守归而宾客从”的“从”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B。战则请从 B.择其善者而从之 D。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4.下列各句中的“去”与“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的“去”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去死肌,杀三虫。 B。 停数日,辞去。 C。 委而去之 D。去国怀乡 5.用现代汉语翻译“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一句。 6.对“太守之乐”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沉醉于游宴之乐,陶醉于自己的文学才华。 B.朝廷信任,委以滁州太守重任。 C.太守之乐不仅在山水之间,而且在与民同乐。 D.不在欣赏山林之美,而在以文章记述游乐的过程。 (2003年宁夏) 7.“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加点的“乐”字各有含义,说说加点的“乐”字所指的具体内容。 8.“醉能同其乐”这句话把“醉”与“乐”联系起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9.指出下列句子中“而”哪是重读,哪是轻读? 人知从太守游而①乐,而②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A.轻读__________ B.重读___________10.这段文字紧扣一个“乐”字写,用______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用游人之乐衬托_____之乐。 11.体现作者“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已而”表示___________,请从学过的文言文中举出两个意义相近的词:_____。 6. 与 郦道元的《三峡》相关的课外文言文及译文 在三峡的七百里地界中,江流两岸都是连绵不断的大山,连一点儿缺断的地方也没有;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住天光日影,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就被阻绝了。有时皇帝有令必须急速传达,就早晨坐船从白帝城出发,晚上即可到达江陵,这中间相隔一千二百多里地,一日之内就到,即使是骑上快马驾起风来,也没有这样快。 三峡之内,每到春、冬两季的时候,那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打着回旋的清波,倒映在水中的山影,都十分壮观。江岸的极高的山峰上,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又有悬泉瀑布,从高崖上垂挂下来,飞流冲荡在岩崖之间。江水清清,树木苍郁,山势险峻,百草丰茂,真是情趣无限。 而每到雨后初晴或秋霜始降的早晨,三峡中又别是一番景象。树林和山涧现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又爬上高崖的猿猴在放声长叫,声音连续不断,甚是凄凉,空荡的山谷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也不消失。所以当地打鱼的人的歌中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023-07-28 06:53:451

欧阳修虽被贬滁州却能够与民同乐这给你怎样的启示

欧阳修在逆境中仍能保持旷达的胸襟,不计得失,积极乐观。启示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要积极乐观地生活,以求有所作为。
2023-07-28 06:54:053

情景对联及答案

这是考试用的吗
2023-07-28 06:54:283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的几个问题

1。当前某人说的酒是指表面直接看起来的现象。 例如,小王看到前面一个美女摔倒了,说:“我去扶她一把”。同行的小李就说:“你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啊” 。这个酒可以指的是扶她做好事的事。2 欧阳修与百姓同乐 范仲淹共万民齐忧3《岳阳楼记》中的古仁人之心:古代那些具有高尚道德的人的心,他们的悲喜不受客观环境和景物的影响,也不因个人得失而变化,即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醉翁亭记》指的是,能造福于民,让百姓安居乐业,同时能够与民同乐。
2023-07-28 06:54:363

有一幅对联的上联是:欧阳修与民同乐

范仲淹先忧后乐
2023-07-28 06:54:474

欧阳修与民同乐与范中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何相似之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思就是为官者(作者当时的身份)应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分愁担忧,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表现出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和伟大的胸襟胆魄。《醉翁亭记》中作者的情感是复杂矛盾的,但又是可以理解的。欧阳修被贬滁州,胸中必定有苦闷抑郁之情,而作者本身是旷达之人,随遇而安,在逆境依然要保持客观的心境。诗人对现实的黑暗是痛恨的,是惆怅的;对百姓的安居乐业,天下大治又是欣慰的,喜悦的;对滁州的山水自然更有一番独到的爱恋。所以,作者发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的感慨,觥筹交错间,不是简单的悲与喜,一个“乐”,是达观,是欣慰,也是无奈。它反映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没有被贬的沉沦,而是积极的面对生活,乐在其中。
2023-07-28 06:55:001

求五篇以上短小的课外文言文,要原文,译文和中心思想

去找《世说新语》里面的小故事应该会满足您的要求也比较简单易懂
2023-07-28 06:55:124

醉翁亭记中,写山水之乐是如何体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的?

因民乐而乐。
2023-07-28 06:55:374

欧阳修虽被贬滁州却能够与民同乐这给你怎样的启示

欧阳修在逆境中仍能保持旷达的胸襟,不计得失,积极乐观。启示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要积极乐观地生活,以求有所作为。
2023-07-28 06:55:461

醉翁亭记中,中心思想是与民同乐,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欧阳修的作品中都体现了与民同乐的思想。里面有一句“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他将愁情依托在山水之间,爱民,把百姓的快乐当成自己的快乐,即与民同乐。
2023-07-28 06:55:521

与民同乐,是欧阳修的思想吗?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确实表现了“与民同乐”的思想。他在文章中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但是,再美的山水,如果没有人与他一道欣赏,也难以激发他的感情。所以他要在醉翁亭中摆下酒席宴请宾客,喝得醉醺醺的才高兴,但作为一名封建社会的高官,要想真正做到“与民同乐”是不可能的。柳宗元在《捕蛇者说》中描述唐代永州农民被苛征重赋逼得家破人亡,宋代的农民生活状况又能好到哪里去?他们哪里能有太守那样的优越的生活条件和闲情逸致,每天到山中欣赏山光水色?即使欧阳修是一名体恤民情的清官,他也不可能具有劳动人民同样的情感,“与民同乐”只是他的良好愿望而已。
2023-07-28 06:56:102

欧阳修与百姓同乐的下联

欧阳修与百姓同乐共和国为人民造福
2023-07-28 06:56:192

短篇文言文阅读理解

1. 短篇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小语段阅读各一篇 醉翁亭记欧阳修一.阅读第一段做题:(2002年辽宁)1. 文段选自课文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 2. 解词:环: 谓: 意:3. 写出最后一句的的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概括选文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中的“翼然”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6. “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常用来表示什么意思?7. 找出这段文字中的的两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8. 写一段话,引用“醉翁之意不在酒”。 (2004年娄底市)9.语段的开头部分写醉翁亭的位置和周边环境,其顺序是( ) A.由远至近 B。由近至远 C。 由局部到整体 D。由下到上10.下列句中的“也”字,不是表示判断语气的一项是( )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B。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C.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D。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11.对语段艺术特色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开篇用“环滁皆山也”,概写滁州地貌,语言极其凝练。 B.写醉翁亭“翼然临于泉上”,化静不动,富于生气。 C.述说自号醉翁的原因,委婉地表达了自己被贬后内心的抑郁之情。 D.段末几句,直抒胸臆,一个“乐”字,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二.阅读第二段做题。 (2004年广州) 1.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错误的一项是( ) A.霏:雾气 B。暝:昏暗 C。 阴:绿荫 D。洁:清洁 2.对文段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日出而林霏开”是早晨之景; B。 “云归而岩穴暝”是傍晚之景; B.“野芳发而幽香”是春天之景; C。“水落而石出者”是秋天之景。 3.“山间之四时也”的“四时”指____________________。 4.“乐亦无穷”的“乐”指( ) A.山林之乐 B。 山水之乐 C。宴酣之乐 D。 从太守游而乐 5.选出“而”字不同用法的一项( ) A.蔚然而深秀 B。野芳发而幽香 C。 泉香而酒冽 D。而不知人之乐 6.文中描写傍晚山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山间春夏景色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写四季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翻译“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2004年哈尔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第三段做题。 (99年贵阳市) 1.语段共四句话,从原文中找出4个最能概括其意思的语句,依次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⑴__________ ⑵__________ ⑶__________ ⑷__________ 2.联系全文,可从语段中看出作者表达的是一种( ) A.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B.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C.山水之乐 D.“醉”与“乐”的统一关系 3.达到这种思想境界,我们可感受到作者具有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所抒发的_____ ___________的旷达胸襟。 4.给这段文字分层:① ② ③ ④ 5.参照句子加点的部分,在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不破不立,不塞不___,不止不___,这就是事物发展的辨证法。 (以下为2004年哈尔滨中考题) 6.从选文看,太守醉并非因酒而起。 而是由于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7.下面这段话中“惊叹号”所比喻的是什么,用简明的话写出你的理解: 古往今来,有多少风华少年,在酒色财气的迷惘中浪费了宝贵的青春,前人用生命写成的启示录中,有一个个惊叹号在警示后人,要谨防灵魂的蛀虫,人生的蠡贼。 答:四.阅读最后一段做题: 1.“太守之乐其乐”中太守的“乐”的含义是什么? 2.本文语言形式优美,尤其是对偶句充分体现了汉语言的美感。请以“欧阳修与百姓同乐”为上联。 联系《岳阳楼记》一文,拟出一个下联。 ①上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 下联: ②上联:醉翁亭下欧阳修与民同乐 下联: 3.下列各句中的“从”与“太守归而宾客从”的“从”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B。战则请从 B.择其善者而从之 D。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4.下列各句中的“去”与“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的“去”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去肌,杀三虫。 B。 停数日,辞去。 C。 委而去之 D。去国怀乡 5.用现代汉语翻译“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一句。 6.对“太守之乐”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沉醉于游宴之乐,陶醉于自己的文学才华。 B.朝廷信任,委以滁州太守重任。 C.太守之乐不仅在山水之间,而且在与民同乐。 D.不在欣赏山林之美,而在以文章记述游乐的过程。 (2003年宁夏) 7.“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加点的“乐”字各有含义,说说加点的“乐”字所指的具体内容。 8.“醉能同其乐”这句话把“醉”与“乐”联系起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9.指出下列句子中“而”哪是重读,哪是轻读? 人知从太守游而①乐,而②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A.轻读__________ B.重读___________10.这段文字紧扣一个“乐”字写,用______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用游人之乐衬托_____之乐。 11.体现作者“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已而”表示___________,请从学过的文言文中举出两个意义相近的词:______。 2. 短篇文言文+鉴赏 最好短一点的 +鉴赏 【原文】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者②。 欲负而走③,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④,钟况然有音⑤。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⑥。 恶⑦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⑧矣。——《吕氏春秋》 【注释】 ①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 亡,逃亡。 ②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③负——背着 ④椎(chuí)——槌子或棒子。 ⑤况(huàng)然——形容钟声。 ⑥遽(jǜ)——急速。 ⑦恶——害怕 ⑧悖——荒谬 【译文】智伯消灭范氏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准备背着它逃跑。 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 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 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 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胡涂了。 成语寓意 门铃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掩不掩耳朵,它总是要响的。凡是客观存在的东西,都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有的人对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客观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铃”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 3. 我们都是成功者短文阅读答案 我们都是成功者①说到成功,人们有一个错误观念:成功只等于成名.有人认为,只有扭转乾坤的壮举,才算是成功的举动;有人认为,只有领袖、名人和称得上“家”的人,才算是成功者;有人则干脆断言,世界上没有一个成功者,因为人生最终的结局是悲剧----后人肯定超越前人.这实在是一种可怕的自卑.②其实,我们都是成功者,因为成功只是一种感受,一种自我意识的主观感受.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每点进步,哪怕只是微小的进步,都看做一次成功,都认认真真地品味一番,那么,幸福和快乐就会长伴于我们身边,我们的人生也就会变得格外的丰富和生动.不是吗?作为一名学生,他考试及格了,成绩提高了,这是成功,应当感到高兴;作为一个农民,他播下的种子发芽了,庄稼收获了,这也是成功,也应当感到高兴.在更多的时候,成功无须旁人认可,更不需要别人来裁判;我们也不要把成功的刻度画得太高,不要把成功看得过于神圣.③然而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不可避免要遭受这样那样的挫折和失败,每经过一次失败,对事物的认识就加深一步,对人生的感悟就加深了许多,自己的意志就增强了不少,这种种经历和感受,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成功?不也该感到快乐吗?否则,我们就会对人生失去一份应有的信心,面对困难,我们就会望而却步.④大胆而自豪地承认成功吧!认认真真地品味自己的每一次成功,从品味中汲取动力,开启智慧,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这也许就是人生的意义所在.20.(2分)第1段中,“这实在是一种可怕的自卑”中“这”指的是 .21.(2分)第2段“幸福和快乐就会长伴于我们身边,我们的人生也就会变得格外的丰富和生动”的原因是 22.(3分)第3段“这种经历和感受”中“经历”和“感受”能否互换?为什么?23.(2分)简要概括本文中心论点(不超过10个字):24.(2分)作者围绕中心论点,是从两个方面来论述的,这两个方面分别是:参考答案:20、认为“成功只等于成名”的错误观念21、把自己的每点进步,都看做是一次成功,都认认真真地品味一番22、不能互换.经历是感受的前提,只有先经历,然后才能产生感受23、我们都是成功者24、每点微小的进步都是成功 遭受挫折后提高了认识也是一种成功。 4. 好读书阅读短文答案 ①因为你心灵饥渴,所以要读书。 ②读书是为了获取知识,这是最简单不过的道理。前辈们用智慧探寻大自然的奥秘,以文字作下了永久的记录,便有了( );他们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探求规律,便有了( );他们思考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便有了( );他们用生动的形象,表达人类的故事,便有了( )。 ③读书,自然不能只局限于课本,走出课本读书,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那才是真正惬意的事情。读书要有选择,只要有阅读兴趣,适合自己的年龄层次和品味的书,我们都可以找出来读。 但读书并非一味看热闹,也不能因贪多而 (多指大略地观察一下),囫囵吞枣。( )看了,( )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 一旦真正读懂了一本或几本书,你就能真正体味到读书的欢愉和乐此不疲,你的修养、素质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④试想,在暖春的艳阳下,鸟儿鸣叫,百花飘香,你领略着自然的神奇,体味着人生的哲理,聆听着一位智慧老人的谆谆教导;在凉秋的灯下, (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一点儿声响都没有),你坐在桌前读书,无数鲜活的形象走到你面前,与你交谈……这是多么惬意的事情。 ⑤读书诱发了人的思绪,使想象超越时空;读书丰富了人的思想,如接触大智慧的老人;读书开拓了人的精神世界,使人生更加美丽。⑥书给予人们的实在太多,谁可不读书? 2、在文中第③自然段的括号里填写合适的关联词。 1分 既然 就 4、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4分乐此不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潜移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新鲜 陈腐不求甚解/生吞活剥/走马观花细嚼慢咽/穷原竟委/咬文嚼字/寻根究底乐此不疲:因为乐意、酷爱做某事而不觉疲倦。 形容沉浸于酷爱的某件事中.潜:暗中同,不见形迹;默:不说话,没有声音。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 书给予人们的实在太多,人人都应该读书。在蓝色的天空下,阳光明媚,你坐在绿色的草坪上,想象着世界上的生命,感受着生命的力量。 5、相传蜀汉大将军关羽写过《戒子书》,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读了短文后,再想想这句话中的三个分句各表达了什么意思?3分(1)“读书好”的意思:读书能让人获取知识,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丰富精神世界,与此同时,还能从中获得乐趣.(2)“好读书”的意思:对读书要持有孜孜不倦的态度,把读书作为重要的事情对待.喜好和热爱读书,培养阅读兴趣。 (3)“读好书”的意思:选择阅读适合自己,有文化内涵的书籍,而不是信手捏来任何一本书,就是值得细读的。
2023-07-28 06:56:261

文言文小语段翻译

1. 文言文语段翻译 1卫鞅从魏国逃到秦国,秦孝公任用他为丞相,把商地分封给他,号称“商君”。商君治理秦国,法令雷厉风行,公平无私。惩罚,不忌避威势强大的贵族;奖赏,不偏私关系特殊的亲信,法令实施至于太子,依法处治。师、傅犯法,处以黥,劓之刑,一周之后,路上没人拾取遗失的东西,百姓不乱取非分的财物,国力大大加强,诸侯个个畏惧。但刑罚严酷,缺少仁恩,只是用强力压服人而已。 孝公实行商君新法十八年后,重病卧床不起,打算传位给商君,商君辞谢不受。 孝公死后,惠王继位,执政不久,商君请求告老还乡。有人游说惠王说:“大臣权力太重会危及国家,左右近臣太亲会危及自身。现在国内连妇女、儿童都说法令是商君的法令,并不说是大王的法令。这样,君反为人主,而大王反变为人臣了。况且商君本来就是大王的仇人,希望大王想办法对付他吧。” 商君害怕受诛,想返回魏国。秦人不许他出境,说:“商君的法令很严厉。”因此不能出境,他走投无路,只好返回。惠王即以车裂的极刑处死了商鞅,而秦国人并不表示同情。 余下的一个我也不知道。!!! 2. 短篇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小语段阅读各一篇 醉翁亭记欧阳修一.阅读第一段做题:(2002年辽宁)1. 文段选自课文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 2. 解词:环: 谓: 意:3. 写出最后一句的的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概括选文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中的“翼然”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6. “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常用来表示什么意思?7. 找出这段文字中的的两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8. 写一段话,引用“醉翁之意不在酒”。 (2004年娄底市)9.语段的开头部分写醉翁亭的位置和周边环境,其顺序是( ) A.由远至近 B。由近至远 C。 由局部到整体 D。由下到上10.下列句中的“也”字,不是表示判断语气的一项是( )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B。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C.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D。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11.对语段艺术特色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开篇用“环滁皆山也”,概写滁州地貌,语言极其凝练。 B.写醉翁亭“翼然临于泉上”,化静不动,富于生气。 C.述说自号醉翁的原因,委婉地表达了自己被贬后内心的抑郁之情。 D.段末几句,直抒胸臆,一个“乐”字,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二.阅读第二段做题。 (2004年广州) 1.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错误的一项是( ) A.霏:雾气 B。暝:昏暗 C。 阴:绿荫 D。洁:清洁 2.对文段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日出而林霏开”是早晨之景; B。 “云归而岩穴暝”是傍晚之景; B.“野芳发而幽香”是春天之景; C。“水落而石出者”是秋天之景。 3.“山间之四时也”的“四时”指____________________。 4.“乐亦无穷”的“乐”指( ) A.山林之乐 B。 山水之乐 C。宴酣之乐 D。 从太守游而乐 5.选出“而”字不同用法的一项( ) A.蔚然而深秀 B。野芳发而幽香 C。 泉香而酒冽 D。而不知人之乐 6.文中描写傍晚山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山间春夏景色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写四季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翻译“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2004年哈尔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第三段做题。 (99年贵阳市) 1.语段共四句话,从原文中找出4个最能概括其意思的语句,依次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⑴__________ ⑵__________ ⑶__________ ⑷__________ 2.联系全文,可从语段中看出作者表达的是一种( ) A.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B.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C.山水之乐 D.“醉”与“乐”的统一关系 3.达到这种思想境界,我们可感受到作者具有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所抒发的_____ ___________的旷达胸襟。 4.给这段文字分层:① ② ③ ④ 5.参照句子加点的部分,在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不破不立,不塞不___,不止不___,这就是事物发展的辨证法。 (以下为2004年哈尔滨中考题) 6.从选文看,太守醉并非因酒而起。 而是由于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7.下面这段话中“惊叹号”所比喻的是什么,用简明的话写出你的理解: 古往今来,有多少风华少年,在酒色财气的迷惘中浪费了宝贵的青春,前人用生命写成的启示录中,有一个个惊叹号在警示后人,要谨防灵魂的蛀虫,人生的蠡贼。 答:四.阅读最后一段做题: 1.“太守之乐其乐”中太守的“乐”的含义是什么? 2.本文语言形式优美,尤其是对偶句充分体现了汉语言的美感。请以“欧阳修与百姓同乐”为上联。 联系《岳阳楼记》一文,拟出一个下联。 ①上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 下联: ②上联:醉翁亭下欧阳修与民同乐 下联: 3.下列各句中的“从”与“太守归而宾客从”的“从”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B。战则请从 B.择其善者而从之 D。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4.下列各句中的“去”与“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的“去”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去肌,杀三虫。 B。 停数日,辞去。 C。 委而去之 D。去国怀乡 5.用现代汉语翻译“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一句。 6.对“太守之乐”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沉醉于游宴之乐,陶醉于自己的文学才华。 B.朝廷信任,委以滁州太守重任。 C.太守之乐不仅在山水之间,而且在与民同乐。 D.不在欣赏山林之美,而在以文章记述游乐的过程。 (2003年宁夏) 7.“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加点的“乐”字各有含义,说说加点的“乐”字所指的具体内容。 8.“醉能同其乐”这句话把“醉”与“乐”联系起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9.指出下列句子中“而”哪是重读,哪是轻读? 人知从太守游而①乐,而②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A.轻读__________ B.重读___________10.这段文字紧扣一个“乐”字写,用______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用游人之乐衬托_____之乐。 11.体现作者“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已而”表示___________,请从学过的文言文中举出两个意义相近的词:______。 3. 翻译一篇文言文语段 急 鲁阳文君将要攻打郑国,墨子听到了就阻止他,对鲁阳文君说:“现在让鲁四境之内的大都攻打小都,大家族攻打小家族,杀害人民,掠取牛、马、狗、猪、布、帛、米、粟、货、财,那怎么办?”鲁阳文君说:“鲁四境之内都是我的臣民。 现在大都攻打小都,大家族攻打小家族,掠夺他们的货、财,那么我将重重惩罚攻打的人。”墨子说:“上天兼有天下,也就象您具有鲁四境之内一样。 现在您举兵将要攻打郑国,上天的诛伐难道就不会到来吗?”鲁阳文君说:“先生为什么阻止我进攻郑国呢?我进攻郑国,是顺应了上天的意志。郑国人数代残杀他们的君主,上天降给他们惩罚,使三年不顺利。 我将要帮助上天加以诛伐。”墨子说:“郑国人数代残杀他们的君主,上天已经给了惩罚,使它三年不顺利,上天的诛伐已经够了!现在您又举兵将要攻打郑国,说:‘我进攻郑国,是顺应上天的意志。 "好比这里有一个人,他的儿子凶暴、强横,不成器,所以他父亲鞭打他。邻居家的父亲,也举起木棒击打他,说:‘我打他,是顺应了他父亲的意志。 "这难道还不荒谬吗!”是。 4. 10篇文言文和翻译 5.掩耳盗铃 出处:战国u2022吕不韦《吕氏春秋u2022自知》 【原文】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者②。 欲负而走③,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④,钟况然有音⑤。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⑥。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译文】智伯消灭范氏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准备背着它逃跑。 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 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 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 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胡涂了。 6.请君入瓮 出处:唐u2022张鷟《朝野佥载u2022周兴》 【原 文】 或告文昌右丞周兴与丘神绩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鞠之。 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与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来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 兴惶恐叩头伏罪。 【译 文】 唐朝女皇武则天,为了镇压反对她的人,任用了一批酷吏。 其中两个最为狠毒,一个叫周兴,一个叫 来俊臣。他们利用诬陷、控告和惨无人道的刑法,杀害了许多 正直的文武官吏和平民百姓。 有一回,一封告密信送到武则 天手里,内容竟是告发周兴与人联络谋反。武则天大怒,责令 来俊臣严查此事。 来俊臣,心里直犯嘀咕,他想,周兴是个狡 猾奸诈之徒,仅凭一封告密信,是无法让他说实话的;可万一 查不出结果,太后怪罪下来,我来俊臣也担待不起呀。这可怎 么办呢?苦苦思索半天,终于想出一条妙计。 他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把周兴请到自己家里。两个人你 劝我喝,边喝边聊。 酒过三巡,来俊臣叹口气说:“兄弟我平日办案,常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认罪,不知老 兄有何办法?”周兴得意地说:“这还不好办!”说着端起酒杯抿了一口。来俊臣立刻装出很恳切的样子 说:“哦,请快快指教。” 周兴阴笑着说:“你找一个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热,再让犯人进到瓮里,你 想想,还有什么犯人不招供呢?”来俊臣连连点头称是,随即命人抬来一口大瓮,按周兴说的那样,在四 周点上炭火,然后回头对周兴说:“宫里有人密告你谋反,上边命我严查。对不起,现在就请老兄自己钻 进瓮里吧。” 周兴一听,手里的酒杯啪哒掉在地上,跟着又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连磕头说:“我有罪, 我有罪,我招供。” 7.高山流水 出处 战国u2022郑u2022列御寇《列子u2022汤问》 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翻译:音乐才子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懂,他在高山上抚琴,曲高而和寡。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懂了他的《高山流水》,这个人就是钟子期。 俞伯牙的知音是钟子期,他们约好两年后见面,可是两年后钟子期却没有露面。俞伯牙多方打听才知道,原来钟子期已经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约定,俞伯牙悲痛欲绝,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会有人听懂他的音乐了,于是他在子期的坟头摔了他心爱的琴,也表示他对知音的敬重和珍惜。 这就是那段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人们用此感叹知音难觅。 8.唇亡齿寒 【出 处】 左丘明《左传u2022僖公五年》 原文(《左传u2022僖公五年》)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者,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 (肙力)在王室,藏于盟府。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 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 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听,许晋使。 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为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者,其虞、虢之谓也。” 3.望梅止渴 【出处】南朝宋u2022刘义庆《世说新语u2022假谲》: 原文: 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译文:有一次,曹操率领部队行军时一时没有找到水源,士兵们都干渴难忍。于是曹操传下命令说:“前面有一篇大梅林,梅子结满枝头,既甜又酸,可以解渴。” 士兵们听了这话,。 5. 文言文段翻译 绛侯周勃(即周亚夫)、灌婴等人都说陈平的坏话:“陈平虽然是美丽的男子,只不过像帽子上的玉一样,中看不中用,他的内心未必像玉一样纯洁。臣听说陈平在家里的时候,和他的嫂子私通,投奔魏国而魏国不容纳,逃到楚国也不容纳,才逃到我大汉这里。现在大王尊重他,让他做监军。臣听说陈平贪污将士的金银,给得多的就有好处,给的少陈平就厌恶他。陈平是反复无常的乱臣啊,希望您(汉王)明察。”汉王怀疑,召见魏无知。 魏无知说:“臣所说的是(陈平的)能力,你所说的是(陈平的)品行。现在有尾生、孝己的品行却对对敌的胜负没有用处,陛下怎么还会用他呢?楚、汉互相对峙,臣推荐有奇特谋略的人(陈平),是为了对国家有利,况且盗嫂受金又有什么可以忧虑的呢?”汉王召见陈平:“先生辅佐魏王不被容纳,于是投奔楚国,现在又辅佐我,有信用的人都反复无常吗?”陈平说:“臣辅佐魏王,魏王不能用臣的计谋,所以离去而辅佐项羽。项羽也不回用人,他信任的人,不是那些姓项的宗族就是妻子的亲戚,虽然有奇人异士却不会任用,我才离开楚国。听说汉王会用人,才投奔大王。臣独身一人,不受金银就没有资金。如果臣的计测又可以采用的地方,我希望大王采用;如果没有可以采用的地方,我以前得到的金银还在,可以查封交公,请大王让我辞职回家。”汉王于是让陈平退下,大加赏赐,封他为护军中尉,监督各位将领。各位将领才不敢再说什么了。 6. 文言文好的进 译文: 先生坐在亿,魏人呢,拿来告别赋著名声。咸通十三年,垂三十举了。曾经大的疲劳,乡邻误传停死。他妻自从河北来迎丧,会亿送客人至坡向下,遇他妻。开始夫妻阔别十多岁,亿的时候在马向上,看见一妇人粗衰老跨驴,跟着稀和妻象,因斜着眼看的不停,妻也是象这。于是使得人诘的,果亿呢。亿和的相持并且哭泣,路人都不同的的。后旬日踏上第了。看见一妇人粗衰老跨驴,跟着稀和妻象的东西肯定莫不有超过,莫不有短,人也是然而。所以喜欢学的人(或事物),借助人的超过拿来补他短。所以借助人的人(或事物)于是有天向下。无丑不能,无恶不适应。丑不能,恶不适应,疲劳了;不丑不能,不恶不适应,目前了。即使桀纣非常有可害怕并且可得到的人(或事物),并且况在贤的人(或事物)呢?过去的人(或事物)晋提出先生派遣荀停息借助道路途径在虞拿来砍虢。荀停息说:“请求拿来垂棘的璧和屈产的坐在拿来赂虞先生,并且求 借助道路途径呢,肯定可得呢。”提出先生说:“夫垂棘的璧,我先你的宝呢;屈产的坐在,孤独的人的骏呢。 象受我璧并且不我借助道路途径,将抢凭什么?”荀停息说:“不然而,对方象不我借助道路途径,肯定不我受呢;象受我 并且借助我道路途径,这非常得到的内府并且藏的外面府呢,非常得到的内阜并且著的外面阜呢,你奚患呢?”郦生长说齐国的君王说:“夫汉王发育蜀汉,定三秦,涉西河的外面;授向上党的兵,向下井陉,诛成怎么你, 破北魏,举三十二城。这样蚩尤的兵呢,非人的力呢,天的赐福呢。今停据敖仓的粟,塞成 皋的险,守白马的路,杜太走的阪,距蜚狐的口。天向下后穿的人(或事物)先无了,王疾病先向下汉王, 齐国(国名)社稷可得并且保呢。不向下汉王,危无可确定并且等呢。”田更多拿来作然而,于是听郦生长。罢历向下兵 守打仗备,和郦生长日纵酒。淮阴侯听见郦生长伏车向下一样七十多城,于是夜越过兵公正原袭一样。齐国的君王田 更多听见汉兵至,拿来作郦生长卖己,于是说:“你能不过汉军,我活你。不然而,我将烹你。”郦生长说:“举大的事不细谨,隆重德不告别让,并且先生不作象再言。”齐国的君王于是烹郦生长,引兵东走。在这国家殷富有的,库藏充满溢,钱绢露堆放在廊的人(或事物)不可胜几。达到太后赐百官负绢,任态度自从得到,早上臣莫不称力并且离开,只融和陈留侯李崇负绢过任,蹶倒伤踝。太后即不和的,使得他空出,的时候人笑呢。侍中官崔光不过得到两匹,太后问侍中官凭什么少,回答说:“臣有两手,唯堪两匹,处所获多了。”早上贵穿他清澈明白廉。
2023-07-28 06:56:331

桃花源记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1. 桃花源记和搜神记对比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间隔 一作:隔绝)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搜神记现代小说。 2. 求几篇文言文的课外比较阅读 醉翁亭记欧阳修一.阅读第一段做题:(2002年辽宁)1. 文段选自课文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 2. 解词:环: 谓: 意:3. 写出最后一句的的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概括选文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中的“翼然”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6. “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常用来表示什么意思?7. 找出这段文字中的的两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8. 写一段话,引用“醉翁之意不在酒”。 (2004年娄底市)9.语段的开头部分写醉翁亭的位置和周边环境,其顺序是( ) A.由远至近 B。由近至远 C。 由局部到整体 D。由下到上10.下列句中的“也”字,不是表示判断语气的一项是( )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B。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C.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D。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11.对语段艺术特色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开篇用“环滁皆山也”,概写滁州地貌,语言极其凝练。 B.写醉翁亭“翼然临于泉上”,化静不动,富于生气。 C.述说自号醉翁的原因,委婉地表达了自己被贬后内心的抑郁之情。 D.段末几句,直抒胸臆,一个“乐”字,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二.阅读第二段做题。 (2004年广州) 1.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错误的一项是( ) A.霏:雾气 B。暝:昏暗 C。 阴:绿荫 D。洁:清洁 2.对文段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日出而林霏开”是早晨之景; B。 “云归而岩穴暝”是傍晚之景; B.“野芳发而幽香”是春天之景; C。“水落而石出者”是秋天之景。 3.“山间之四时也”的“四时”指____________________。 4.“乐亦无穷”的“乐”指( ) A.山林之乐 B。 山水之乐 C。宴酣之乐 D。 从太守游而乐 5.选出“而”字不同用法的一项( ) A.蔚然而深秀 B。野芳发而幽香 C。 泉香而酒冽 D。而不知人之乐 6.文中描写傍晚山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山间春夏景色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写四季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翻译“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2004年哈尔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第三段做题。 (99年贵阳市) 1.语段共四句话,从原文中找出4个最能概括其意思的语句,依次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⑴__________ ⑵__________ ⑶__________ ⑷__________ 2.联系全文,可从语段中看出作者表达的是一种( ) A.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B.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C.山水之乐 D.“醉”与“乐”的统一关系 3.达到这种思想境界,我们可感受到作者具有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所抒发的_____ ___________的旷达胸襟。 4.给这段文字分层:① ② ③ ④ 5.参照句子加点的部分,在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不破不立,不塞不___,不止不___,这就是事物发展的辨证法。 (以下为2004年哈尔滨中考题) 6.从选文看,太守醉并非因酒而起。 而是由于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7.下面这段话中“惊叹号”所比喻的是什么,用简明的话写出你的理解: 古往今来,有多少风华少年,在酒色财气的迷惘中浪费了宝贵的青春,前人用生命写成的启示录中,有一个个惊叹号在警示后人,要谨防灵魂的蛀虫,人生的蠡贼。 答:四.阅读最后一段做题: 1.“太守之乐其乐”中太守的“乐”的含义是什么? 2.本文语言形式优美,尤其是对偶句充分体现了汉语言的美感。请以“欧阳修与百姓同乐”为上联。 联系《岳阳楼记》一文,拟出一个下联。 ①上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 下联: ②上联:醉翁亭下欧阳修与民同乐 下联: 3.下列各句中的“从”与“太守归而宾客从”的“从”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B。战则请从 B.择其善者而从之 D。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4.下列各句中的“去”与“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的“去”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去死肌,杀三虫。 B。 停数日,辞去。 C。 委而去之 D。去国怀乡 5.用现代汉语翻译“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一句。 6.对“太守之乐”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沉醉于游宴之乐,陶醉于自己的文学才华。 B.朝廷信任,委以滁州太守重任。 C.太守之乐不仅在山水之间,而且在与民同乐。 D.不在欣赏山林之美,而在以文章记述游乐的过程。 (2003年宁夏) 7.“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加点的“乐”字各有含义,说说加点的“乐”字所指的具体内容。 8.“醉能同其乐”这句话把“醉”与“乐”联系起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9.指出下列句子中“而”哪是重读,哪是轻读? 人知从太守游而①乐,而②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A.轻读__________ B.重读___________10.这段文字紧扣一个“乐”字写,用______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用游人之乐衬托_____之乐。 11.体现作者“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已而”表示___________,请从学过的文言文中举出两个意义相近的词:_____。 3. 【比较阅读《大道之行也》和《桃花源记》节选,按要求回答问题 小题1:C小题1:D 小题1:B “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小题1:(1)对于财货,人们的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2)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小题1: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结合语句分析也可)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 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小题1:试题分析:B、“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点评:分析文章的内容,一定要联系文章的前后文,根据前后文的描写来分析作者写一些语句的原因。如本道题,就结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句话来理解即可。 小题1:试题分析:翻译(1)句时,注意“货是财物的意思,恶是憎恶的意思,于是在的意思,于是给的意思”;翻译(2)时,注意“阡陌是田间小路的意思,交通是交错相通的意思”,还要补充出省略的“村落间”。同时还要保证所翻译句子的完整性与准确性。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 对于学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小题1:试题分析:根据甲文中“幼有所养,老有所终,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等描写以及乙文中“景色美好、人们生活安乐”等描写来分析甲乙两文的相似之处之处,都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点评: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首先要忠实于原文,然后根据题意,做具体的分析即可。 如本道题目,题意要求分析甲乙两文中表达相似的地方,那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来分析相似的地方即可。
2023-07-28 06:56:401

欧阳修与苏轼与民同乐分别体现在什么?

一、苏轼的与民同乐的体现1、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心苏轼在其父的影响下,对边防大计也有过不少积极的建议,可惜却只起到了科举考试中敲门砖的作用,对消除边防大患竟丝毫无补。苏轼被贬时,仍常关心边事。2、抒发个人感慨,探索人生奥秘苏轼从现实出发,自己有过弃冠冕而归隐的念头,可又怎能忘情于朝政?苏轼把自己在被贬谪中的思想感情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境地,从而解脱矛盾与苦闷。苏轼在理想抱负没有得到实现的时候,借老庄想来排解心中的苦闷,这虽有消极的一面,但能使苏轼遇事达观,超脱,心胸旷放开阔。3、关心民生疾苦,对穷奢极欲的统治者的不满苏轼在政治上的指导思想是儒家的孔孟的“仁”道。苏轼比较重视客观实际,因此,他能够关心国家命运投身政治斗争,写下许多反映国计民生的优秀作品。二、欧阳修与民同乐的体现1、与民众打成一片欧阳修被贬在滁州时,经常与民同乐,丝毫没有官架子,自称“醉翁”,经常和当地的居民游山玩水,饮酒对弈,真切地与民众打成一片。2、对待下属态随和欧阳修为官的政策,就是对于自己的手下十分的宽容,当时的滁州,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都过得十分的轻松,《醉翁亭记》就是他带着官员百姓去琅琊山游玩时而写的。3、为官正直、自律欧阳修是一个很自律的人,欧阳修的侄子在外地当官,要从当地带点土特产去探望叔叔,欧阳修立即给他写信,“当官的不要买地方的土特产”。欧阳修自己本身也这样做的,他在任何一个地方当干部,都不买地方的土特产,表现了他的廉洁精神。
2023-07-28 06:56:481

在醉翁亭记中太守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政治抱负和雅趣的句子

醉翁亭记中描写太守纵情山水的句子(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与民同乐形象的语句(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yì),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2023-07-28 06:57:133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哪里体现出了与民同乐?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以下语句提现出了与民同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白话译文:人们只知道跟着太守玩乐,却不知道太守因为人们的快乐而感到快乐。
2023-07-28 06:57:428

怎样理解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政治情感?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在文学上继承唐朝柳宗元韩愈宗旨,积极倡导古文运动,奖掖后人。苏轼父子成名与欧阳修扶持有很大关系。历史学上,撰写了《新唐书》、《新五代史》。 我推测您所说欧阳修与民同乐指的是《醉翁亭记》。我认为,他的与民同乐一方面道家返朴归真,还有士大夫气,三是苦中之乐。那个旅游局局长在辖区醉着混迹游客中您看是何形象。文学之美是因为距离,时间距离,1000年了。作为文人学士,混迹游客之中,不妨作为轶闻趣事报道,作为政府官员,太守,也相当于地级市市委书记,他可以包养情妇,未必去如此与民同乐。当时政府职能何工作内容与如今不可同日而语。其实我认为主要是宣泄贬官后政治失落。用笑声表达痛苦是人类的高明之处。 不可盲目仿效,追随,崇拜。时过境迁,研究文章艺术尚可。
2023-07-28 06:58:091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真的“与民同乐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确实表现了“与民同乐”的思想。他在文章中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但是,再美的山水,如果没有人与他一道欣赏,也难以激发他的感情。所以他要在醉翁亭中摆下酒席宴请宾客,喝得醉醺醺的才高兴,但作为一名封建社会的高官,要想真正做到“与民同乐”是不可能的。柳宗元在《捕蛇者说》中描述唐代永州农民被苛征重赋逼得家破人亡,宋代的农民生活状况又能好到哪里去?他们哪里能有太守那样的优越的生活条件和闲情逸致,每天到山中欣赏山光水色?即使欧阳修是一名体恤民情的清官,他也不可能具有劳动人民同样的情感,“与民同乐”只是他的良好愿望而已。
2023-07-28 06:58:261

课外文言文君游海而乐与

1. 课外文言文阅读 小题1:(2分) ①坚守,固守 ②一起 小题1:(2分)(抵抗的)力量不够,死亡在这件事上(这里),也是你的职分。 小题1:A 小题1:(3分)杨氏设身处地为胥吏、百姓考虑,激发出众人保卫家园的志气。(酌情给分)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强调重点词语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小题1:例句与A中“然”是“如此、这样”。 小题1:学生能学会用自己的话理解内容,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2. 课外文言文《范仲淹苦读》答案,急求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3. 短篇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小语段阅读各一篇 醉翁亭记欧阳修一.阅读第一段做题:(2002年辽宁)1. 文段选自课文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 2. 解词:环: 谓: 意:3. 写出最后一句的的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概括选文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中的“翼然”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6. “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常用来表示什么意思?7. 找出这段文字中的的两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8. 写一段话,引用“醉翁之意不在酒”。 (2004年娄底市)9.语段的开头部分写醉翁亭的位置和周边环境,其顺序是( ) A.由远至近 B。由近至远 C。 由局部到整体 D。由下到上10.下列句中的“也”字,不是表示判断语气的一项是( )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B。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C.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D。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11.对语段艺术特色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开篇用“环滁皆山也”,概写滁州地貌,语言极其凝练。 B.写醉翁亭“翼然临于泉上”,化静不动,富于生气。 C.述说自号醉翁的原因,委婉地表达了自己被贬后内心的抑郁之情。 D.段末几句,直抒胸臆,一个“乐”字,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二.阅读第二段做题。 (2004年广州) 1.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错误的一项是( ) A.霏:雾气 B。暝:昏暗 C。 阴:绿荫 D。洁:清洁 2.对文段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日出而林霏开”是早晨之景; B。 “云归而岩穴暝”是傍晚之景; B.“野芳发而幽香”是春天之景; C。“水落而石出者”是秋天之景。 3.“山间之四时也”的“四时”指____________________。 4.“乐亦无穷”的“乐”指( ) A.山林之乐 B。 山水之乐 C。宴酣之乐 D。 从太守游而乐 5.选出“而”字不同用法的一项( ) A.蔚然而深秀 B。野芳发而幽香 C。 泉香而酒冽 D。而不知人之乐 6.文中描写傍晚山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山间春夏景色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写四季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翻译“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2004年哈尔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第三段做题。 (99年贵阳市) 1.语段共四句话,从原文中找出4个最能概括其意思的语句,依次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⑴__________ ⑵__________ ⑶__________ ⑷__________ 2.联系全文,可从语段中看出作者表达的是一种( ) A.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B.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C.山水之乐 D.“醉”与“乐”的统一关系 3.达到这种思想境界,我们可感受到作者具有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所抒发的_____ ___________的旷达胸襟。 4.给这段文字分层:① ② ③ ④ 5.参照句子加点的部分,在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不破不立,不塞不___,不止不___,这就是事物发展的辨证法。 (以下为2004年哈尔滨中考题) 6.从选文看,太守醉并非因酒而起。 而是由于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7.下面这段话中“惊叹号”所比喻的是什么,用简明的话写出你的理解: 古往今来,有多少风华少年,在酒色财气的迷惘中浪费了宝贵的青春,前人用生命写成的启示录中,有一个个惊叹号在警示后人,要谨防灵魂的蛀虫,人生的蠡贼。 答:四.阅读最后一段做题: 1.“太守之乐其乐”中太守的“乐”的含义是什么? 2.本文语言形式优美,尤其是对偶句充分体现了汉语言的美感。请以“欧阳修与百姓同乐”为上联。 联系《岳阳楼记》一文,拟出一个下联。 ①上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 下联: ②上联:醉翁亭下欧阳修与民同乐 下联: 3.下列各句中的“从”与“太守归而宾客从”的“从”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B。战则请从 B.择其善者而从之 D。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4.下列各句中的“去”与“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的“去”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去肌,杀三虫。 B。 停数日,辞去。 C。 委而去之 D。去国怀乡 5.用现代汉语翻译“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一句。 6.对“太守之乐”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沉醉于游宴之乐,陶醉于自己的文学才华。 B.朝廷信任,委以滁州太守重任。 C.太守之乐不仅在山水之间,而且在与民同乐。 D.不在欣赏山林之美,而在以文章记述游乐的过程。 (2003年宁夏) 7.“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加点的“乐”字各有含义,说说加点的“乐”字所指的具体内容。 8.“醉能同其乐”这句话把“醉”与“乐”联系起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9.指出下列句子中“而”哪是重读,哪是轻读? 人知从太守游而①乐,而②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A.轻读__________ B.重读___________10.这段文字紧扣一个“乐”字写,用______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用游人之乐衬托_____之乐。 11.体现作者“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已而”表示___________,请从学过的文言文中举出两个意义相近的词:______。 4. 课外文言文阅读与探究【本题满分8分】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小题1:①到了……时候 ②将近 小题2:①他们的父亲想要立叔齐百为王,等到父亲去世了,叔齐让伯夷即位。 ②伯夷、叔齐对此感到耻辱,坚持道义不吃周朝的粮食,在首阳山隐居。 小题3: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度题目,学生分析回答时可以允许有不同的见解,或赞成,或反对问均可,但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 小题1: 试题分析:先要大到了解全文的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答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本题中两个加点字词都是多义词,要注意辨析。 小题2: 试题分析: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在全版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立”“及”“让”“耻”“义”“食”,最后疏通句子。 小题3: 试题分析:先疏通文意,了解文中所写的人物行为表现,然后再对其作一评价,说清理由即可。权 5. 课外文言文答案 初中古文背诵全篇目(新教材必背课文) 童趣 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咏雪 世说新语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 世说新语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愿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口技 林嗣环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 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夸父逐日 山海经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 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6. 文言文中“乐”的用法和意思 乐 lè 1. 喜悦;愉快 [happy;cheerful;joyful]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并怡然自乐。——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君游海而乐之,奈臣有图国者何?——《韩非子·十过》 似与游者相乐。——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熙熙而乐。——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2.安乐 [easy]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魏风·硕鼠》 3. 乐于;安于 [be glad to; take delightin; be happy to] 英雄乐业。——《资治通鉴》 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洪亮吉《治平篇》 亦乐生焉。——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4. 又 先生乐游。 5. 感到快乐,享受 [enjoy] 不知太守乐其乐也。(第一个“乐”。)——欧阳修《醉翁亭记》 6. 笑 [laugh]。如:乐得合不上嘴;乐眼(犹笑眼);乐哈哈(形容喜笑的样子) 〈名〉 1. 旧指“声色”。即歌舞和女色 [woman and song] 今吴王淫于乐而忘其百姓。——《国语》 2. 乐趣 [delight;joy;pleasure] 此乐何极。——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山水之乐。——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3. 又 乐亦无穷也。 宴酣之乐 4. 姓 5. 另见 yuè 7. 给女孩起名字,“乐”字后面加什么字好听 乐欣 乐菲 乐余 乐乐 你希望她以后在哪方面出彩,就取哪方面的字拼音lè,yuè笔划5五笔QII部首丿结构单一结构繁体乐五行火笔顺撇、竖折/竖弯、竖钩、撇、点 释义 [ lè ] 1.欢喜,快活;快~。 ~境。~融融。 ~不可支。其~无穷。 ~观(精神愉快,对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天(安于自己的处境而没有任何忧虑)。 2.使人快乐的事情:取~。逗~。 3.对某事甘心情愿:~此不疲。~善好(hào)施。 4.笑:这事太可~了。 [ yuè ] 1.声音,和谐成调的:音~。 声~。~池。 ~音(有一定频率,和谐悦耳的声音)。~歌(a.音乐与歌曲;b.有音乐伴奏的歌曲)。 ~正(周代乐官之长)。~府(原是中国汉代朝廷的音乐官署,主要任务是采集民间诗歌和乐曲;后世把这类民歌或文人模拟的作品亦称作“乐府”)。 2.姓。详细释义 乐 〈动〉喜悦;愉快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学而》并怡然自乐。——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君游海而乐之,奈臣有图国者何?——《韩非子·十过》似与游者相乐。——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熙熙而乐。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又如:快乐(感到幸福或满意);乐嬉嬉(喜悦貌);乐悦(欢喜);乐笑(欢笑);乐胥(喜乐);乐哈哈(形容喜笑的样子);乐好(爱好);乐志(愉悦心志)乐心(心里快乐);乐利(快乐与利益);乐易(和乐平易);乐郊(乐土);乐处(快乐的所在)安乐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魏风·硕鼠》又如:乐欣(安乐欢欣);乐佚(悠闲安乐);乐安(安乐);乐郊(乐土。 安乐幸福的地方);乐居(安乐的住所);乐国(安乐的地方)乐于;安于 英雄乐业。——《资治通鉴》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洪亮吉《治平篇》亦乐生焉。——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又 先生乐游。 又如:乐助(乐意助成);乐用(乐于用命);乐士(喜爱贤士);乐育(乐于教育、培养人才);乐业(乐于本业);乐愿(乐意,情愿);乐成(乐于成全)感到快乐,享受 不知太守乐其乐也。(第一个“乐”。) ——欧阳修《醉翁亭记》笑。如:乐得合不上嘴;乐眼(犹笑眼);乐哈哈(形容喜笑的样子) 〈名〉旧指“声色”。 即歌舞和女色 今吴王淫于乐而忘其百姓。——《国语》乐趣 此乐何极。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山水之乐。——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又 乐亦无穷也。 宴酣之乐姓另见yuè 乐 〈名〉(象形。小篆字形。 象鼓鼙木架形。本义:音乐)同本义 乐,五声八音总名。 象鼓鞞,木其虡也。——《说文》。 按,五声八音相比而成乐。乐者,天地之和也。 夫乐者,先王之所以饰喜也。——《礼记·乐记》伶伦作乐。 ——《礼记·世本》二曰六乐,谓云咸韵夏濩武也。——《周礼·保氏》以乐传教。 ——《吕氏春秋·慎行论》又 和乐之本。置酒设乐。 ——《汉书·李广苏建传》乐将作,遂旁设一虚坐,置琵琶于其上。——宋·王谠《唐语林·雅量》乐作焉。 ——宋·苏轼《石钟山记》又如:《乐》之五声(指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五音);《乐记》(《礼记》中的篇名。简述了音乐起源及作用,是我国最早的音乐论著之一);乐官(古代管理音乐的官员或官署);乐节(音乐的节奏与节拍);乐德(指古代音乐教育中的中、和等六种品德);乐仪(有音乐相配合的礼仪)乐器 乐既和奏。 ——《诗·小雅·宾之初筵》太师抢乐,箕子拘囚。——司马贞《索隐述赞》又如:乐悬(指钟、罄之类悬挂的打击乐器);乐品(乐器);乐歌(有乐器伴奏的唱歌)乐工,精于音乐的人 乐具入奏。 ——《诗·小雅·楚茨》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论语》又如:乐妇(歌妓);乐人(能歌善舞的艺人);乐女(古代女乐工)姓 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后汉书·列女传》〈动〉唱,用口发音乐音 比单而乐之。——《礼记》奏乐 殿上酒九行,使相乐曲。 ——《辽史》又如:乐钟(能发出音乐声响的自鸣钟);乐手(演奏音乐的人);乐生(奏乐歌舞的人员);乐童(奏乐的童子)另见lè 近义词 笑 欢 喜 反义词 愁 相关词语 悦乐 乐石 祴乐 媮乐 宫乐 乐请 乐舞 乐语 乐悦 易乐。 8. 课外文言文 原文: 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此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没没墨墨,绝不知乐在何处。 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 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告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译文: 三间茅屋,十里春风,从窗里遥望山上幽竹,此是何等雅趣之事,能有如此享受的人,自己却不懂得,真是令人遗憾.而那些懵懵懂懂,胸无点墨的人,身处如此情景,他们更是不懂乐在何处. 只有那些劳苦之人,忽然有10几天的闲暇时光,才会关上柴门,扫净小路,面对芬芳的兰花,品着苦茶,有时微风细雨,滋润着篱笆和小路。没有烦人的俗事,面对知心的好友,为有这样难得的闲适的日子而感叹。 所以我画兰花竹子石头,是用来慰劳那些劳苦的人民,而不是供那些贪图享受的人享用。 9. 写景的课外文言文 写景状物的课外文言文 放 鹤 亭 记 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2023-07-28 06:58:331

醉翁亭记,岳阳楼记,五柳先生转, 分析乐

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级到巴陵当郡守。到了第二年,便做到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于是他就重修岳阳楼,扩充其旧有的规模,又把唐代诗人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叫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最美的景致,都集中在洞庭湖上。它口中象是含着远山,腹内好似吞吐着长江,浩浩汤汤,无边无岸。清晨阳光灿烂,傍晚暮霭沉沉,气象真是千变万化。这些都是岳阳楼的宏伟壮观啊!前人已经说得很详细了。那么,我想说的是,它向北可以沟通巫峡,往南可以到达潇水和湘江,贬谪到边远地区的官吏和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风光的心情,能不因各自的遭遇而有所不同吗? 在那阴雨绵绵、连月不晴的日子里,阴风发着怒吼,浊浪腾空而来,太阳和星星隐没了光芒,高山峻岭掩藏了雄姿。商人和旅客不敢上路,帆樯被吹倒,船桨被折断。傍晚时节,一片幽暗,虎在咆哮,猿在哀鸣。此刻登上这座楼啊,便有离开故国、怀念家乡、担心谗言、害怕攻讦的情绪涌上心头。举目一片萧条冷落,不禁感到无限悲凉了。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节,湖上风平浪 爱语文网静,天光水色,在万顷碧波之上连成一片。沙鸥或飞或停,锦鳞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散发着浓郁的香气;滩上的幽兰,摇曳着茂盛的花叶。于是漫天烟雾,扫荡一空;皓皓明月,清辉千里。水面上浮动的光圈,象跳跃着万点金星;月影停留在静止的水中,又象是一块圆圆的玉璧。渔船上飘来此唱彼和的渔歌,悠悠扬扬;这是多么快乐啊!此刻登上这座楼,便觉得心情开朗,精神愉快,可以暂时忘记一切荣誉和耻辱,当风举酒,真是喜气洋洋啊! 可叹哪!我曾经琢磨过古时候志士仁人的内心,也许与以上两种心情有所不同吧。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外物的影响而感到可喜,也不因为自己的遭遇而觉得悲哀。居于朝廷的高位,则为他们的百姓担忧;退身于辽远的江湖,则为他们的君主忧虑。这真是进也忧,退也忧。那么什么时候才会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啊。唉,除了这样的人,我还将崇敬谁呢? 时为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2023-07-28 06:58:423

小学段文言文阅读理解答案大全

1. 短篇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小语段阅读各一篇 醉翁亭记欧阳修一.阅读第一段做题:(2002年辽宁)1. 文段选自课文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 2. 解词:环: 谓: 意:3. 写出最后一句的的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概括选文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中的“翼然”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6. “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常用来表示什么意思?7. 找出这段文字中的的两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8. 写一段话,引用“醉翁之意不在酒”。 (2004年娄底市)9.语段的开头部分写醉翁亭的位置和周边环境,其顺序是( ) A.由远至近 B。由近至远 C。 由局部到整体 D。由下到上10.下列句中的“也”字,不是表示判断语气的一项是( )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B。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C.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D。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11.对语段艺术特色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开篇用“环滁皆山也”,概写滁州地貌,语言极其凝练。 B.写醉翁亭“翼然临于泉上”,化静不动,富于生气。 C.述说自号醉翁的原因,委婉地表达了自己被贬后内心的抑郁之情。 D.段末几句,直抒胸臆,一个“乐”字,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二.阅读第二段做题。 (2004年广州) 1.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错误的一项是( ) A.霏:雾气 B。暝:昏暗 C。 阴:绿荫 D。洁:清洁 2.对文段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日出而林霏开”是早晨之景; B。 “云归而岩穴暝”是傍晚之景; B.“野芳发而幽香”是春天之景; C。“水落而石出者”是秋天之景。 3.“山间之四时也”的“四时”指____________________。 4.“乐亦无穷”的“乐”指( ) A.山林之乐 B。 山水之乐 C。宴酣之乐 D。 从太守游而乐 5.选出“而”字不同用法的一项( ) A.蔚然而深秀 B。野芳发而幽香 C。 泉香而酒冽 D。而不知人之乐 6.文中描写傍晚山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山间春夏景色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写四季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翻译“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2004年哈尔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第三段做题。 (99年贵阳市) 1.语段共四句话,从原文中找出4个最能概括其意思的语句,依次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⑴__________ ⑵__________ ⑶__________ ⑷__________ 2.联系全文,可从语段中看出作者表达的是一种( ) A.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B.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C.山水之乐 D.“醉”与“乐”的统一关系 3.达到这种思想境界,我们可感受到作者具有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所抒发的_____ ___________的旷达胸襟。 4.给这段文字分层:① ② ③ ④ 5.参照句子加点的部分,在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不破不立,不塞不___,不止不___,这就是事物发展的辨证法。 (以下为2004年哈尔滨中考题) 6.从选文看,太守醉并非因酒而起。 而是由于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7.下面这段话中“惊叹号”所比喻的是什么,用简明的话写出你的理解: 古往今来,有多少风华少年,在酒色财气的迷惘中浪费了宝贵的青春,前人用生命写成的启示录中,有一个个惊叹号在警示后人,要谨防灵魂的蛀虫,人生的蠡贼。 答:四.阅读最后一段做题: 1.“太守之乐其乐”中太守的“乐”的含义是什么? 2.本文语言形式优美,尤其是对偶句充分体现了汉语言的美感。请以“欧阳修与百姓同乐”为上联。 联系《岳阳楼记》一文,拟出一个下联。 ①上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 下联: ②上联:醉翁亭下欧阳修与民同乐 下联: 3.下列各句中的“从”与“太守归而宾客从”的“从”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B。战则请从 B.择其善者而从之 D。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4.下列各句中的“去”与“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的“去”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去肌,杀三虫。 B。 停数日,辞去。 C。 委而去之 D。去国怀乡 5.用现代汉语翻译“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一句。 6.对“太守之乐”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沉醉于游宴之乐,陶醉于自己的文学才华。 B.朝廷信任,委以滁州太守重任。 C.太守之乐不仅在山水之间,而且在与民同乐。 D.不在欣赏山林之美,而在以文章记述游乐的过程。 (2003年宁夏) 7.“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加点的“乐”字各有含义,说说加点的“乐”字所指的具体内容。 8.“醉能同其乐”这句话把“醉”与“乐”联系起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9.指出下列句子中“而”哪是重读,哪是轻读? 人知从太守游而①乐,而②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A.轻读__________ B.重读___________10.这段文字紧扣一个“乐”字写,用______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用游人之乐衬托_____之乐。 11.体现作者“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已而”表示___________,请从学过的文言文中举出两个意义相近的词:______。 2. 小学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诣 【拼音】:[yì] 叫 杨氏子 慧 机智聪明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用孔的语气反驳孔 高山流水 钟子期 伯牙 知音难觅 音乐 相互了解 教导 只 拉 一起 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是他们的智慧不相同么? 不是这样的 学习要专心致志,一心一意 离人近 等到中午 谁 说你 智慧多 孔子不能判断 谁说你智慧多? 一样远近 误差 3. 一道语文的文言文阅读题,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4题.[甲]潭中 1.[甲]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游人一起娱乐. 2.(1)可:大概,大约 (2)清:冷清(3)向南 (4)用言语说出3.(1)溪岸的形势象狗的牙齿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2)秀美的树木奇异的竹林,垂下的阴影相互掩映.(3)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寂静幽深.(4)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4.这里的景色优美却无人赏爱,触发了作者对自己境遇的感慨.(唔累死了,我现在初三语文还不错.就帮你一下把)。 4. 小升初5篇古文阅读题及答案 第一组(一)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翻译句子。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 ②先子度其足: ③而置之其坐: 3.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文中的 之字解释。 ①而置之其坐( ) ②至之市( ) ③而忘操之( ) ④反归取之( ) ⑤何不试之以足( ) (二) 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母曰: “ 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解释加点字 ①窃入学舍 窃:( )②辄默记辄 ( )③儿痴如此 痴( ) ④恬若不见 恬 ⑤父怒挞之 挞( ) ⑥曷不听其所为 曷( ) 2.翻译句子 ①王冕者,诸暨人( ) 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 3.王冕能成为画家的原因?( ) (三)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角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解释加点字 ①席而啖菱 啖( ) ②欲以去热也去( ) 2.翻译句字。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 ) 3.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四)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加点字。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自( )是吾剑之所从坠是( ) 2.翻译句子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 从表达方式上看,选问中前两句的是( ),最后一句是( )。 5.文中刻画楚人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突出了他什么特点?( ) 6.这寓言叫什么?他说明了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一、1 ①郑国有一个想要买鞋的人。 ②先自己测量自己的脚。 ③然后把尺子放在他的座位上。 3 不要墨守陈规,按教条办事,要知道变通,摆脱腐朽思想的束缚。 4 ①代词,指尺子; ②到……去; ③代词,指尺子; ④代词,指尺子; ⑤代词,指鞋。 二、1 ①窃:偷偷地; ②辄:就; ③痴:形容极度迷恋某种事物; ④恬:坦然; ⑤挞:用鞭子打。 ⑥曷:同“何”,怎么,为什么。 2 ①王冕是诸暨县人。 ②一到夜里,王冕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读书。 3 吃苦耐劳,勤奋学习。 三、1 ①啖:吃。 ②出:驱除。 2 菱是在水中生长,而他说是在土中生产,这是本来不知道的事情却硬说自己知道。 3 自己不懂的事物,不虚心求教,反而自吹自己知道,结果闹出笑话,充分反映出这个北方人的愚昧。(其它答案合理均可) 四、1 ①自:从。 ②是:这。 2 船已经前进了,而剑不能前进。 像这样寻找剑,不也太愚蠢了吗? 3 记述; 议论。 5 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更加具体地楚国人的死板、愚昧。 6 刻舟求剑;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要考虑情况的变化,按照事物的发展来办事。 第二组 (一)约不可失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注释: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 虞人:掌管山泽的官。 罢:停止,取消。 1.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 (2)是日,饮酒乐,天雨( ) (3)公将焉之( ) (4)岂可不一会期哉( ) 2. 与“公将焉之”中“焉”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且焉置土石 B.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 翻译下面句子。 乃往,身自罢之。 4. 这则小故事中,魏文侯表现出来的 品德至今还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答案: (1)① 打猎 ② 下雨 ③ 到、往 ④ 约定的时间 (2)A(疑问代词哪里) (3)于是前往(赴约),亲自取消了(打猎) (4)守信 (二)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 下列语句,诵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 A. 妇亦 / 起大呼 B. 又夹百千 / 求救声 C. 虽人 / 有百手,手 / 有百指 D. 不能 / 名其一处也 2. 选出对加点词理解正确的一项( ) A. 虽人有百手虽:虽然 B. 不能指其一端指:手指 C. 不能名其一处名:说出 D. 几欲先走走:走开 3. 对划线语句,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正面描绘了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B. 反映出口技表演者的内容非常恐怖,令人胆战心惊。 C. 写观众对口技表演的反应,写出了台上台下互相呼应的情景。 D. 写观众对口技表演的反应,从侧面表现了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4.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听口技表演的人很多。 B. 表演者和观众面对面坐在一间屋里。 C. 表演者所用道具非常简单。 D. 表演者还没开始表演就抓住。 5. 跪求10篇初中古文阅读理解题 及答案 第一篇 阅读《三峡》,完成1-4小题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湖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囐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词的用法、意思相近的一组是 ( )A.之:春冬之时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B.其:其间千二百里 其真无马邪C.以: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以其境过清D.故:故渔者歌曰 故自号曰醉翁也2.试解释加点词的词义。①略无阙处( ) ②不见曦月( )③良多趣味( ) ④晴初霜旦(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 ②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 4.(链接题)选出下面不是写“水清”的一项 ( )A.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C.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D.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第二篇 阅读《小石潭记》(节选),完成第1—4题。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怡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付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义。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影: (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悄怆: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有横线两处句子的意思。(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3.请用第④段中的两个四字短语,完成填空。 小石潭流水淙淙,树蔓青翠,鱼儿在清澈的潭水中畅游,面对如此美景,遭贬而游历于此处的柳宗元却到 , 。4.如果你能经“时空隧道”返回到唐朝,并与柳宗元在小石潭相见,听他倾诉内心的郁闷悲怆之情后,说几句劝慰的话。 其中要恰当引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或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相关名句。(限在40字以内)第三篇 阅读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完成1--6题。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录毕,走送之( ) (2)腰白玉之环( )(3)寓逆旅主人 ( ) (4)皆被绮绣( )2.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幼时/即嗜学 B.益慕圣贤/之道 C.无/鲜肥滋味之享 D.烨然/若神人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4.第②段将同舍生的豪华穿戴和作者的 作对比,体现作者 的精神追求。5.选段写了作者幼时求学的艰难和成年后求师的艰难这两方面的内容,其中"求师的艰难"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6.宋濂无书读,天寒抄录;求师难,恭敬询问;生活苦,以学为乐。 这种求学精神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实际,谈谈认识。 第四篇 阅读《岳阳楼记》(节选),完成1—3题。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至若春和景明( ) (2) 把酒临风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 微斯人,吾谁与归?3. 作者认为一个人应当具有怎样的抱负,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第五篇 阅读《曹刿论。 6. 小学语文阅读题训练 1、找中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用错的字,正确的写在句后的括号里。 (1)这座小桥是木头做的,驾在清撤见底的小河两岸。( )( ) (2)它虽然矮小,却是默默无文地、十分认真地躬地身驱。( )( ) 2、把文章第二自然段中描写的景物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3、本文有两处使用了省略号,请你说说这两处省略号所表示的意思: 第一处: 第二处: 4、第三自然段是采用 和 的写作方法,说明故乡的小桥在 作者心中十分高大的。 5、下面的句子采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请在正确答案的上面打“√”。 (1)“呵,故乡的小桥,你在哪里?你在我的心里!”这句话是: (疑问句 反问句 陈述句 比喻句 拟人句 感叹句) (2)“早晨,小鸟在枝头上鸣唱,蝴蝶在花间翩飞。”这句话是: (疑问句 反问句 陈述句 比喻句 拟人句 感叹句) 6、用“ ”线画出本文的一个过渡句。 7、为什么每当作者从故乡的小桥上走过的时候,心里就充满了 *** ?1、找中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用错的字,正确的写在句后的括号里。 (1)这座小桥是木头做的,(驾)在清(撤)见底的小河两岸。(架 )( 澈) (2)它虽然矮小,却是默默无(文)地、十分认真地躬地身(驱)(闻 )。( 躯) 2、把文章第二自然段中描写的景物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答:文中描写了小桥、小河、垂柳、小鸟、蝴蝶、水牛。 3、本文有两处使用了省略号,请你说说这两处省略号所表示的意思: 第一处:省略。说明他的故乡还有很多美丽的事物。 第二处: 表示静默或思考 。 4、第三自然段是采用 (排比)和(对比) 的写作方法,说明故乡的小桥在 作者心中十分高大的。 5、下面的句子采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请在正确答案的上面打“√”。 (1)“呵,故乡的小桥,你在哪里?你在我的心里!”这句话是: (疑问句 反问句 陈述句 比喻句 拟人句 [感叹句]) (2)“早晨,小鸟在枝头上鸣唱,蝴蝶在花间翩飞。”这句话是: (疑问句 反问句 陈述句 比喻句 [拟人句] 感叹句) 6、用“ ”线画出本文的一个过渡句。 我爱故乡的山,我爱故乡的水,更爱故乡的小桥。 7、为什么每当作者从故乡的小桥上走过的时候,心里就充满了 *** ? 答:因为这个小桥给作者留下了太多美好的记忆,在作者心中,这个小桥就是他生命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他永远也不会忘记的
2023-07-28 06:58:491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哪里体现出了与民同乐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确实表现了“与民同乐”的思想。他在文章中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但是,再美的山水,如果没有人与他一道欣赏,也难以激发他的感情。所以他要在醉翁亭中摆下酒席宴请宾客,喝得醉醺醺的才高兴,但作为一名封建社会的高官,要想真正做到“与民同乐”是不可能的。柳宗元在《捕蛇者说》中描述唐代永州农民被苛征重赋逼得家破人亡,宋代的农民生活状况又能好到哪里去?他们哪里能有太守那样的优越的生活条件和闲情逸致,每天到山中欣赏山光水色?即使欧阳修是一名体恤民情的清官,他也不可能具有劳动人民同样的情感,“与民同乐”只是他的良好愿望而已。
2023-07-28 06:58: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