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邦问答 / 问答 / 问答详情

急求龙源期刊网一篇文章,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3年第3期京武.城市山谷(一期)结构设计 作者 朗战 谢

2023-07-28 12:30:13
真颛

京武.城市山谷(一期)结构设计

作者 朗战 字数:3155 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3年3期

  摘要:京武·城市山谷(一期)为坡地城市综合体,包括2层地下室,3层裙楼的大底盘,大底盘上有5栋高层,边坡上布置7栋联排别墅以及1栋阔景楼王。其中4栋采用剪力墙结构,2栋采用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该工程方案阶段包含多处超限,支护为二十几米的高边坡,在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过程中,通过结构平面、裙楼分缝的手段,成功避免了超限问题,同时解决了支护及基础问题。

  关键词:坡地城市综合体;大底盘多塔楼;高位转换;超限高层;多塔

  Abstract: Jing Wu, CityValley ( Ⅰ) slope city complex, including 2 basement, 3 storeys high chassis, 5 tall big chassis, slope is arranged on the 7 row villas and 1 broad Jing wang. The 4 building with shear wall structure, 2 by partial frame-supported shear wall structure, phase of the programme the works contain multiple overrun, support for high slope more than 20 meters, in the preliminary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drawing process, through the structural plane, podium parting means, managed to avoid overload problem, and solve the support and basic problems.

  Key words: slope city complex; multi-tower; high conversion; multi-tower high-rise;

  

  中图分类号:TU9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工程概况

  京武·城市山谷(一期)位于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体育新城,总用地面积47233.0 m2, 有效用地面积45785.0 m2,用地呈不规则状,东西最长处约295 m,南北最长处约225 m,用地沿体育公园山体地势顺势而下,南高北低(地面黄海标高为42.80~70.0米),最大处高差约27 m,意为“城市山谷”(如图1、2)。

  该城市综合体包括2层地下室,-2层与长沙市正在修建的地铁车站连接,该层层高为3.6m,-1层层高为4.2m;地下室负二层局部为平战结合工程,3个防护单元,1个人防固定电站。人防工程修建面积为7233.0m2,其中核6甲类二等人员掩蔽部建筑面积3997.5m2,地下室上面包括3层裙楼和1~5#栋(高层)住宅。裙楼层高分别为5.6m、5.0m、5.0m。1#栋长X宽X高=65.05x19x91.95/97.95m(含二栋塔楼,分缝脱开),结构层数地上为30/32层;底层层高为6.15m,标准层层高为3m。2#栋长X宽X高=65.05x19x88.95/94.95m(含二栋塔楼,分缝脱开),结构层数地上为29/31层;底层层高为6.15m,标准层层高为3m。3#栋长X宽X高=51.5x19.6X82.65m,结构层数地上27层,底层层高为8.2m,标准层层高为2.9m。4#栋,长X宽X高=34.6x21.2x82.4m,底层层高为8.2m,标准层层高为2.9m。5#栋长X宽X高=32.7x19x94.95m,结构层数地上为31层;底层层高为6.15m,标准层层高为3m。6#栋,长X宽X高=41.8x18.5x96.3m,结构层数地上29+1(一层架空层)层,架空层层高为6.15m,标准层层高为3.15m。该栋建筑物在山坡顶上,正负零标高与裙楼顶板标高相同,二层地下室高度与裙楼二、三层层高相同,设缝与大地下室脱开。

  建筑总高度:地下7.8米,地上15.6+97.95=113.45米。同时边坡顶上布置7栋联排别墅,别墅建筑高度13.2米。

  结构基本条件:基本风压0.35KN/㎡;基本雪压0.45 KN/㎡;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场地类别为Ⅱ类。

  2 支护方案

  该工程由湖南省勘察设计院进行地质勘察及支护设计。地质情况(沿坡地):残积粘土层厚0.50~7.80m;强风化泥质粉砂岩层厚0.80~8.30m;强风化含砾砂岩-1层厚1.00~37.50m;中风化泥质粉砂岩层厚0.50~24.70m;地下室抗浮。水位为39.0米。

  湖南省勘察设计院接到支护设计后,提出该工程支护高度由8~27米,全部采用临时支护方案。我单位经过与长沙市有关结构专家包括邹银生、谭齐、朱怀恩、邓复华、石祖明进行讨论,认为采用临时支护方案对于主体设计单位的结构设计非常不利。地下室及裙楼承受土压太大且不均匀,四个方向结构本身无法平衡侧压力,依靠基底摩擦力平衡侧压力非常难以精确计算。

  经过与支护设计单位设计人员多次协商,最后决定采取以下方案进行支护设计:43.0米(完整地下室顶板面标高)以下采用临时支护设计方案(人工挖孔桩+锚索、不放坡);43.0米以上(包括东、西、南三个方向)全部采用永久支护设计方案(表面喷射混凝土+锚索+冠梁、坡度不大于1:0.3),43.0米以上不回填,采用架空处理,我与支护设计人员协调定位使锚索位置避开架空结构柱位置。

  该支护方案确定后, 关于地下室、裙楼与支护关系如下:北面室外地面仅比地下室顶面标高低200mm,仅二层地下室承受土压力,南面地下室顶板(43.00米)从上均为永久支护,同时裙楼南面采用框架架空,不进行回填,东、西两面裙楼部分的外墙沿室外坡形路面承受土压力。东面、西面地下室受土压力7~10m,仅东南角局部受土压力23~13m。 7~13#栋联排别墅地下室底板以下与永久支护面之间架空。

  3 基础设计

  该工程各栋建筑竖向构件由于底标高的原因,落在不同的持力层上,统计如下:

  1~5#栋(包括大地下室)持力层为强风化含砾砂岩,地基承载力特征值320Kpa。

  6#栋持力层为强风化泥质粉砂岩,地基承载力特征值240Kpa;考虑到6#栋无埋深(至地下室底板只有三面埋在土中,不满足埋深要求),竖向构件埋入土中一层[(3.15X29+6.15+5)/18-0.9(承台)=4.80米],承台面标高为-14.8米(相对于本栋正负零标高),该标高力层为强风化含砾砂岩,地基承载力特征值320Kpa。

  7~13#栋联排别墅持力层为强风化泥质粉砂岩,地基承载力特征值240Kpa。

  根据以上情况,我与业主方初步商量(支护方案确定之前),确定1~5#栋(包括大地下室)采用筏板基础;6~13#栋考虑主体结构不增加支护的附加力,采用人工挖孔桩基础。

  在初步设计过程中,基础方案进一步深化,经过与支护设计单位和专家讨论,同时1~5#栋(包括大地下室)结构试算,发现1~5#栋主塔采用人工挖孔桩+承台+防水板方案每栋基础费用可以节约150万左右(1~5#栋主塔采用筏板基础时筏板需要2.5米厚)。最终该工程基础方案如下:

  1~5#栋主塔采用人工挖孔桩+承台+防水板方案,桩基础持力层为中风化泥质粉砂岩,桩端承载力特征值fak=4000 KPa。纯地下室采用浅基础+防水板方案(主塔与地下室间设置沉降后浇带),持力层为强风化含砾砂岩,地基承载力特征值320Kpa。

  6~13#栋考虑主体结构不增加支护的附加力,采用人工挖孔桩基础,桩基础持力层为中风化泥质粉砂岩,桩端承载力特征值fak=4000 KPa。支护图纸中的锚杆避开人工挖孔桩。桩底标高控制条件为:穿过支护的滑移面5米(根据支护设计单位要求);入中风化泥质粉砂岩0.4D且不小于0.5米(根据JGJ94-200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3.3.3-6条要求);绝对标高低于地下室底板面2米(即黄海高程33.20米,支护设计单位以前偶去)。该部分人工挖孔桩桩身控制条件为:1配筋率要求比JGJ94-200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4.1.1-1条提高0.5%;纵筋配筋长度为全长;箍筋采用Φ10@100螺旋箍全长加密。

  采取以上措施后,1~5#栋(包括大地下室)基础有效避免了塔楼和纯地下室间的不均匀沉降,6~13#栋基础也不会对支护产生附加水平力。

  4 结构设计与计算

  4.1结构选型

  本工程1#、2#、5#、6#栋采用剪力墙结构,7~13#栋采用异形柱-剪力墙结构,3#、4#栋为了满足下部商业的建筑功能,下部的需要采用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方案设计中该部分转换层放在裙楼顶,考虑到下面商业的使用功能的完整性(转换梁大约1.6米高,裙楼第三层该部分净高除去设备安装后仅2.9米高),初步设计阶段把框支转换层设于架空层顶面,保证了该部分裙楼三层商业使用功能。纯地下室部分采用框架结构。

  4.2结构超限分析

  结构选型完成后,结构专业就开始面临该工程设计中的最大问题--结构超限。作为一个房地产开发项目,业主方要求我单位必须在保证原方案完整的情况下避免超限,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单位做了大量工作。

  4.2.1结构超限情况统计

  首先确定嵌固层放在地下室顶面(裙楼一层楼面),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面,楼板混凝土厚度300。地下室一层的梁、柱抗震等级满足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6.1.3-3、6.1.14点的要求。

  4.2.1.1针对《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附录一中表一提及情况统计:该项目位于长沙市,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1、2、5、6#栋中剪力墙结构建筑高度最高为1#栋15.6+97.95=113.45米,小于表一中剪力墙结构140米限值,未超限;3#、4#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建筑高度最高为4#栋15.6+82.65=98.25米,小于表一中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120米限值,未超限.

  4.2.1.2针对《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附录一中表二提及情况统计:1)a扭转不规则(考虑偶尔偏心的扭转位移比大于1.2),作为住宅建筑,为了保证建筑的美观和住户的使用功能,本工程6栋塔楼没有偶尔偏心的扭转位移比小于1.2的,属于扭转不规则。

  b偏心布置(偏心率大于0.15,或相邻层质心相差大于相应边长15%),与a不重复计算不规则项,为深入研究。

  2)a凹凸不规则,b组合平面;该工程在建筑进行平面设计时已经重点考虑规避了此条不规则。

  3)楼板不连续(有效宽度小于50%,开洞面积大于30%,错层大于梁高),该工程在建筑进行平面设计时已经重点考虑规避了此条不规则。

  4)a刚度突变(相邻层刚度变化大于70%或连续三层变化大于80%),b尺寸突变(竖向构件位置缩进大于25%,或外挑大于10%和4m,多塔)。对4a条根据JGJ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3.5.5条规定:当结构上部楼层收进部位到室外地面H1(15.6米)不大于房屋高度0.2H(98X0.2=19.6米)时可以不考虑;对4b条多塔本工程存在,属于不规则。

  5)构件间断(上下墙、柱、支撑不连续,含加强层、连体类),3、4#栋属于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违反了此条规定,属于不规则。

  6)承载力突变和其他不规则本工程无此结构,规避了此二条不规则。

  综合以上分析,该工程存在1a、4、5三项不规则。属于超限工程,为了达到业主要求,经过仔细考虑,认为主要是3#、4#栋规避表二中三条不规则,在与建筑专业和方案设计单位协调后,3、4#栋在地下室顶板(嵌固层)以上设缝脱开,使3、4#栋形成单栋结构,规避多塔这条不规则。

  方案修改后,从新对个栋高层针对表二进行分析:

  1、2、5#栋存在大底盘多塔楼和扭转不规则二条不规则,3、4#栋存在构件间断和扭转不规则二条不规则,6#栋不存在不规则。

  4.2.1.3针对《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附录一中表三提及情况统计;

  1)扭转过大(裙房以上的较多楼层,考虑偶然偏心的扭转位移比大于1.4),结构计算时进行控制,可以把扭转位移比调整到小于1.4。

  2)抗扭刚度弱(扭转周期比大于0.9,混合结构扭转周期比大于0.85),经过计算,结果见下表

  各栋结构自振周期

  

  

  1)层刚度偏小(本层侧向刚度小于相邻上层的50%),仅对3、4#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有可能存在,经过计算该二栋计算结果如下:

  3#栋

  

  

  4#栋

  

  

  2)塔楼偏置(单塔或多塔于大底盘的质心偏心距大于底盘相应边长20%)。在裙楼分缝时,我单位在考虑缝位置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结构计算工作。保证1、2、5#栋多塔上部结构质心与大底盘的质心的偏心距不大于底盘相应边长20%,X方向偏差:19.45/258.8X100%=7.5%;Y方向偏差:1.5/67.6X100%=2.2%。3、4#栋单塔上部结构质心与大底盘的质心的偏心距页不大于底盘相应边长20%。3#:X方向偏差:6.85/57.6X100%=11.9%,Y方向偏差:6/31.6X100%=18.98%;4#:X方向偏差:10.66/59.6X100%=17.9%,Y方向偏差:4.42/31.6X100%=13.99%。

  采取了分缝措施后,成功规避了塔楼偏置不规则。

  1)其它项【多重复杂(结构同时具有转换层、加强层、错层、连体和多塔等复杂类型的三种)、高位转换(框支墙体的转换构件位置:7度超过5层,8度超过3层)、厚板转换(7~9度设防的厚板转换结构)、复杂连接(各部分层数、刚度、布置不同的错层、连体两端塔楼高度、体型或者沿大底盘某个主轴方向的振动周期显著不同的结构)】,该工程中均无以上情况。

  4.2.1.4针对《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附录一中表四提及情况统计:本工程无此类型结构。

  4.2.2结构超限分析结论

  经过建筑设计师和本人二个月的辛苦工作,终于规避了本工程方案中存在的所有超限问题,为整个设计工作顺利完成打下了坚实基础。

  4.3结构整体计算

  4.3.1建筑分类等级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本工程分类如下:

  1)建筑安全等级均为二级。

  2)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高层住宅)、丙级(多层建筑)。

  3)商业部分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乙类,其余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

  4)1#、2#、5#、6#栋高层建筑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三级; 3#、4#栋为框支-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部位的框支柱及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一级,底部加强部位以上的框架柱及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三级。

  5)联体洋房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等级为四级。

  6)地下室防水等级为P6.

  7)建筑物耐火等级:高层住宅及地下室部分为一级,其余为二级。

  4.3.2结构计算

  该工程6~13#栋单独建模计算,3、4#栋包括本栋所带裙楼建模计算,1、2、5#按照分体(每栋从主楼向四边扩散带三跨裙楼)和整体建模(大底盘三塔楼)计算。该工程施工图已经经过施工图审查中心审查,正在进行桩基础施工。

  5 结语

  京武·城市山谷(一期)结构形式复杂,超限问题较多,给结构设计者提出了一定挑战,如何在保证不超限又使结构安全的前提下,通过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和构造措施,满足建筑的外形和功能要求,是此次工程结构设计的主要目标。对于此类以住宅为主的城市综合体工程,在建筑和结构专业的共同努力下,采取适宜的手段,是可以避免超限,为业主方交出物美价廉的成功作品。

  参考文献:

  [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

  [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3-2010

  [3]《建筑桩基技术规程》 JGJ94-2008

PKPM中什么是偶然偏心?

新高规3.3.3条规定,计算地震作用时,应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附加偏心距可取与地震作用方向垂直的建筑物边长的5%.
2023-07-28 06:05:452

什么情况下考虑:偶然偏心和双向地震力

一、偶然偏心的含义指的是:由于偶然因素引起的结构质量分布的变化,会导致结构固有振动特征的变化,因而结构在相同地震作用下的反应也将发生变化。偶然因素主要是指由于施工、使用等因素所引起的质量偶然偏心或地震地面运动的扭转分量的不利影响。(1) 《高规》3.3.3条要求:计算单向地震作用时应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抗规》5.2.3条要求规则结构不进行扭转耦联时,平行于地震作用方向的两个边榀,其地震作用效应应乘以增大系数。程序按《高规》执行,主要是因为程序自行确定边榀框架柱困难。(2) 《高规》4.3.5条在判别结构平面的规则性时,要求考虑偶然偏心影响,并对楼层采用强制“刚性假定”。而《高规》4.6.3条规定在计算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时要求不考虑“偶然偏心”,这与《抗规》5.5.1条要求是一致的。从上面说明可以看出,它是一个多选开关。(3) 《高规》3.3.3条条文说明“当计算双向地震作用时,可不考虑质量偶然偏心的影响”二、1. 《抗规》5.1.1-3条、《高规》3.3.2-2条都规定“质量和刚度分布都明显不对称的结构,应计入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也就是说计算双向水平地震应同时考虑扭转耦联。2. 一般而言,楼层最大位移与平均位移比值,A级高度高层建筑大于1.4,B级高度高层建筑大于1.3时,可认为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不均匀,需考虑双向水平地震。3. 《抗规》5.2.3条条文说明中“如果考虑扭转影响的地震作用效应小于考虑偶然偏心引起的地震效应时,应取后者安全,但二者不叠加计算”,程序可以按此要求同时选取偶然偏心和双向地震作用同时计算。
2023-07-28 06:05:521

什么是计算扭转不规则时的偶然偏心?

考虑结构地震动力反应过程中可能由于地面扭转运动、结构实际的刚度和质量分布相对于计算假定值的偏差,以及在弹塑性反应过程中各抗侧力结构刚度退化程度不同等原因引起的扭转反应增大;特别是目前对地面运动扭转分量的强震实测记录很少,地震作用计算中还不能考虑输入地面运动扭转分量。采用附加偶然偏心作用计算是一种实用方法。美国、新西兰和欧洲等抗震规范都规定计算地震作用时应考虑附加偶然偏心,偶然偏心距的取值多为0.05L。对于平面规则(包括对称)的建筑结构需附加偶然偏心;对于平面布置不规则的结构,除其自身已存在的偏心外,还需附加偶然偏心。关于偶然偏心偶然偏心是由于施工、使用或地震地面运动扭转分量等不确定因素对结构引起的效应.偶然偏心是指由偶然因素引起的结构质量分布变化,会导致结构固有振动特性变化,因而结构在相同地震作用下的反应也将发生变化。考虑偶然偏心,就是考虑由偶然偏心引起的最不利地震作用。1、验算结构位移比时,总是要考虑偶然偏心2、结构构件设计时1)如果位移比超过1.2,则考虑双向地震,与考虑偶然偏心同时考虑取大值2)如果位移比超过小于1.2,则不考虑双向地震,考虑偶然偏心当为多层(层数≤8层,高度≤30m),考虑扭转耦连与非扭转耦连均可当为一般高层,可选扭转耦连+偶然偏心当为不规则高层,考虑双向地震双向水平地震作用的要求是2000系列新规范新提出的要求。需要注意几点:(1)合理界定“明显不对称、不均匀”。这是一个模糊的提法,难于界定时按双向水平地震作用计算即可;(2)按双向地震作用计算时可不再考虑偶然偏心影响;(3)按双向地震作用计算时,柱均宜按双向偏压计算。对于只考虑单向水平地震作用的情况,需注意如下内容:(1)对不计算双向水平地震作用的高层建筑结构,均应计算单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注意此处提出的是计算单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不同于“新抗规”第5.1.1条“应允许采用调整地震作用效应的方法计入扭转影响”的规定。
2023-07-28 06:06:051

求助:框架结构什么情况下考虑偶然偏心

考虑偶然偏心,双向地震的作用1.规范及规范条文说明(1)抗震规范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的结构,应计入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其他情况,应允许采用调整地震作用效应的方法计入扭转影响。【5.1.1条】(2)高规3.3.3 计算单向地震作用时应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每层质心沿垂直于地震作用方向的偏移值可按下式采用:ei=±0.05Li (3.3.3)式中ei——第i层质心偏移值(m),各楼层质心偏移方向相同;Li——第i层垂直于地震作用方向的建筑物总长度(m)。4.3.5 结构平面布置应减少扭转的影响。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地震作用下,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本规程第10章所指的复杂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借,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4倍。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 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之比,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9,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本规程第10章所指的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85。(3)高规条文说明3.3.3 国外多数抗震设计规范规定需考虑由于施工、使用或地震地面运动的扭转分量等因素所引起的偶然偏心的不利影响。即使对于平面规则(包括对称)的建筑结构也规定了偶然偏心;对于平面布置不规则的结构,除其自身已有的偏心外,还要加上偶然偏心。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中,对平面规则的结构,采用增大边榀结构地震内力的简化方法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对于高层建筑而言,增大边榀结构内力的简化方法不尽合宜。因此,本条规定直接取各层质量偶然偏心为0.05Li(Li为垂直于地震作用方向的建筑物总长度)来计算单向水平地震作用。实际计算时,可将每层质心沿主轴的同一方向(正向或负向)偏移。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地震作用时,也应考虑质量偶然偏心的不利影响。当计算双向地震作用时,可不考虑质量偶然偏心的影响。
2023-07-28 06:06:121

多层框架,电算时是否考虑偶然偏心 详细03

这个问题一直不太清楚,做多层结构的时候是只考虑双向地震作用,还是和偶然偏心一起考虑,由程序按不利计算?或者只是在计算位移比的时候选择偶然偏心,这个时候偶然偏心下的位移角是否需要满足规范要求啊?求指导。
2023-07-28 06:06:202

如何考虑偶然偏心,双向地震的作用

如何考虑偶然偏心,双向地震的作用偶然偏心的含义指的是:由于偶然因素引起的结构质量分布的变化,会导致结构固有振动特征的变化,因而结构在相同地震作用下的反应也将发生变化.偶然因素主要是指由于施工、使用等因素所引起的质量偶然偏心或地震地面运动的扭转分量的不利影响.
2023-07-28 06:06:271

质量偶然偏心和双向地震作用同时考虑?

质量偶然偏心和双向地震作用都时客观存在的事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在地震作用计算时,无论考虑单向地震作用还是双向地震作用,都有结构质量偶然偏心的问题;反之,不论是否考虑质量偶然偏心的影响,地震作用的多维性本来都应考虑。显然,同时考虑二者的影响计算地震作用原则上是合理的。但是,鉴于目前考虑二者影响的计算方法并不能完全反映实际地震作用情况,而是近似的计算方法,因此,二者何时分布考虑以及是否同时考虑,取决于现行规范的要求。安装《混凝土高规》的规定,单向地震作用计算时,应考虑质量偶然偏心的影响;质量与刚度分布不均匀、不对称的结构,应考虑双向地震作用计算。因此,质量偶然偏心和双向地震作用的影响可不同时考虑。如此规定,主要是考虑目前计算方法的近似性以及经济方面的因素。至于考虑质量偶然偏心和考虑双向地震作用计算的地震作用效应谁更为不利,会随着具体工程的不同,或同一工程的不同部位(不同构件)而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因此,考虑二者的不利情况进行结构设计,显然是不可取的。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2023-07-28 06:06:331

关于多层建筑是否考虑“偶然偏心”问题

1、验算结构位移比时,总是要考虑偶然偏心 2、结构构件设计时 1)如果位移比超过1.2,则考虑双向地震,与考虑偶然偏心同时考虑取大值 2)如果位移比超过小于1.2,则不考虑双向地震,考虑偶然偏心 当为多层(层数≤8层,高度≤30m),考虑扭转耦连与非扭转耦连均可 当为一般高层,可选扭转耦连+偶然偏心 当为不规则高层,考虑双向地震 双向水平地震作用的要求是2000系列新规范新提出的要求。需要注意几点:(1)合理界定“明显不对称、不均匀”。这是一个模糊的提法,难于界定时按双向水平地震作用计算即可;(2)按双向地震作用计算时可不再考虑偶然偏心影响;(3)按双向地震作用计算时,柱均宜按双向偏压计算。 对于只考虑单向水平地震作用的情况,需注意如下内容:(1)对不计算双向水平地震作用的高层建筑结构,均应计算单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注意此处提出的是计算单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不同于“新抗规”第5.1.1条“应允许采用调整地震作用效应的方法计入扭转影响”的规定。计算单向地震作用应考虑偶然偏心,根据3.3.3条取 (Li为第i层垂直于地震作用方向的建筑物总长度);(2)认为考虑了平扭耦联计算之后即可不考虑偶然偏心的观点是错误的。考虑平扭耦联计算的同时仍必须考虑偶然偏心。但考虑偶然偏心时则不一定必须考虑平扭耦联(如对于很规则的高层建筑结构)。(以上是建研院对“考虑偶然偏心的解释)
2023-07-28 06:06:431

算内力的时候,偶然偏心是不需要考虑的,但是PKPM应该能自动判断这个,点上也不影响配筋计算结果。双向地震力会明显影响内力计算,规范的说法是“质量和刚度分布都明显不对称”的结构(抗规GB50011-2010第5.1.1条)需要考虑,一般认为位移比大于一定程度(通常控制在1.3以上)就应该考虑,具体你自己斟酌。总而言之,如果对于造价没有特别抠门的要求,都点上总是偏安全,对于设计师没坏处的。基础么,首先不是所有的建筑基础都需要考虑地震作用,具体你可以看抗震规范GB50011-2010第4.2.1和4.4.1条。如果需要考虑地震作用,那在基础读取荷载的时候勾选地震荷载即可,反之可以不选。至于偶然偏心和双向地震力,依照上部为准就是了。
2023-07-28 06:06:491

位移角考虑偶然偏心吗

位移的时候不考虑偶然偏心:因为位移角控制主要是控制结构的侧向刚度。当然,出现偶然偏心会影响结构的侧向刚度,也就间接影响位移角的结果。可是,在结构设计中,我们不能只用一个位移角限制就可以解决结构所有问题了。下面,我们就讨论第二个问题:位移比的时候考虑偶然偏心。为什么呢?因为这里控制位移比,主要控制高层结构的侧向刚度和扭转刚度之间关系的问题。这里涉及到了扭转,所以要考虑由于施工原因、由于地震的时候构件刚度屈服不均的原因(构件破坏不均,导致偶然偏心的出现)出现的偶然偏心。 所以说,一个“比”不能说明很多问题。多个“比”综合起来才能保证结构的安全。 在这里,引用了结构老卢的答案。不才表示感谢。 愚人之见,必有所失,请众网友指教。谢谢!
2023-07-28 06:07:071

谁能解释下y+偶然偏心位移比老是超限的原因,怎么调整

偶然偏心的解释可以看规范的条文说明,《砼规》和《抗规》。位移比1.2是不宜超过,1.5才是不应。所以你这个如果是剪力墙结构的话不算超限
2023-07-28 06:07:162

谁能解释下y+偶然偏心位移比老是超限的原因,怎么调整

高层建筑计算位移比需要考虑偶然偏心,这是高规的要求,详见高规JGJ3-2002的第4.3.5条。非高层建筑计算位移比不必考虑偶然偏心,详见抗震规范GB50011-2010的第3.4.4.1条。
2023-07-28 06:07:252

层间位移角为什么不考虑偶然偏心

位移的时候不考虑偶然偏心:因为位移角控制主要是控制结构的侧向刚度。当然,出现偶然偏心会影响结构的侧向刚度,也就间接影响位移角的结果。可是,在结构设计中,我们不能只用一个位移角限制就可以解决结构所有问题了。下面,我们就讨论第二个问题:位移比的时候考虑偶然偏心。为什么呢?因为这里控制位移比,主要控制高层结构的侧向刚度和扭转刚度之间关系的问题。这里涉及到了扭转,所以要考虑由于施工原因、由于地震的时候构件刚度屈服不均的原因(构件破坏不均,导致偶然偏心的出现)出现的偶然偏心。 所以说,一个“比”不能说明很多问题。多个“比”综合起来才能保证结构的安全。 在这里,引用了结构老卢的答案。不才表示感谢。愚人之见,必有所失,请众网友指教。谢谢!
2023-07-28 06:07:411

请问高手多层不规则框架结构可以同时考虑偶然偏心、双向地震作用吗?

不规则的首先考虑双向地震作用,看看计算完的竹子位移和地震周期,,不行再一起考虑偶然偏心,,我们一般都一起考虑就行
2023-07-28 06:07:481

地震作用下偶然偏心塔楼扭转参数

3点。在地震作用下,偏心塔楼扭转参数由参数公式计算出为3点,下塔楼扭转地震力作用下塔楼扭转参数是3点,6.36.74点的参数,因为这种参数也就是达到一个地震的力度,就是地震的力度是比较大的,所以也就是参数会比较大。
2023-07-28 06:07:551

请教ETABS中如何考虑偶然偏心和双向地震

底部剪力法不能考虑偶然偏心,所以pkpm中SAT8该选项不可选;偶然偏心反映的是结构的扭转问题,可用反应谱采用空间计算程序计算;显然底框和砖混等多层计算采用的底部剪力法,是按刚度分配地震剪力的平面算法;
2023-07-28 06:08:021

在什么情况下考虑偶然偏心?在什么情况下考虑双向地震作用

新高规3.3.3条规定,计算地震作用时,应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附加偏心距可取与地震作用方向垂直的建筑物边长的5%.
2023-07-28 06:08:091

谁能解释下y+偶然偏心位移比老是超限的原因,怎么调整

扭转位移比取规定水平地震力下,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取值.因此考虑工况18即可.结构可以不调整.
2023-07-28 06:08:191

偶然偏心地震作用下的楼层最大位移不满足,行不? 位移比满足

可以。双向和单项满足就可以。你考虑双向地震就不用考率
2023-07-28 06:08:371

pkpm做基础需要考虑偶然偏心和双向地震吗

首先,不是所有基础都考虑抗震承载力验算的,相当多的情况下不必考虑地震影响。具体见抗震规范GB50011-2010第4.2.1和4.4.1条。其次,如果需要考虑抗震承载力,那么偶然偏心是不需要考虑的(实际上就算考虑了也不会影响最终计算结果),而双向地震力应该考虑。
2023-07-28 06:08:442

什么时候考虑偶然偏心和双向地震

按轻型钢结构设计规程CECS102设计的不需要,因为其不必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而按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设计的则需考虑。
2023-07-28 06:08:502

高层建筑结构平面布置要求?

高层建筑结构有哪些平面布置要求?(1)在高层建筑的一个独立结构单元内,宜使结构平面形状简单、规则,刚度和承载力分布均匀。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平面布置。(2)高层建筑宜选用风作用效应较小的平面形状。(3)抗震设计的A级高度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其平面布置宜符合下列要求:a.平面宜简单、规则、对称,减少偏心;b.平面长度不宜过长,突出部分长度l不宜过大;L、l等值宜满足表4.3.3的要求;c.不宜采用角部重叠的平面图形或细腰形平面图形。(4)抗震设计的B级高度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高规所指的复杂高层建筑,其平面布置应简单、规则,减少偏心。(5)结构平面布置应减少扭转的影响。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地震作用下,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高规所指的复杂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4倍。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之比,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9,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高规所指的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85.(6)当楼板平面比较狭长、有较大的凹入和开洞而使楼板有较大削弱时,应在设计中考虑楼板削弱产生的不利影响。楼面凹入或开洞尺寸不宜大于楼面宽度的一半;楼板开洞总面积不宜超过楼面面积的30%;在扣除凹入或开洞后,楼板在任一方向的最小净宽度不宜小于5m,且开洞后每一边的楼板净宽度不应小于2m.(7)艹字形、井字形等外伸长度较大的建筑,当中央部分楼、电梯间使楼板有较大削弱时,应加强楼板以及连接部位墙体的构造措施,必要时还可在外伸段凹槽处设置连接梁或连接板。(8)楼板开大洞削弱后,宜采取以下构造措施予以加强:1加厚洞口附近楼板,提高楼板的配筋率;采用双层双向配筋,或加配斜向钢筋;2洞口边缘设置边梁、暗梁;3在楼板洞口角部集中配置斜向钢筋。(9)抗震设计时,高层建筑宜调整平面形状和结构布置,避免结构不规则,不设防震缝。当建筑物平面形状复杂而又无法调整其平面形状和结构布置使之成为较规则的结构时,宜设置防震缝将其划分为较简单的几个结构单元。以上由中达咨询搜集整理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2023-07-28 06:08:581

四层框架,偶然偏心和双向地震作用都需要考虑吗?求前辈解答如题 谢谢了

是用PKPM算的么?偶然偏心和双向地震不同时考虑!一般我们都会选上,程序会分别考虑偶然偏心和双向地震,然后取最大值!! 查看更多答案>>麻烦采纳,谢谢!
2023-07-28 06:09:041

为什么层间位移角验算不需要考虑偶然偏心

考不考虑偶然偏心不是因为看层间位移角 这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多层不需要考虑偶然偏心高层如果位移比大于1.2 需考虑双向地震 此时可不考虑偶然偏心
2023-07-28 06:09:122

框架结构,偶然偏心y向有一项位移比大于1.2,考虑双向地震力后,该项仍然大于1.2,还用调过吗?

规不规则,其实用出不是太大。输出结果相差不大。偶然偏心算位移比,不能光看其中一个位移比,要综合-5和+5两个位移比来看如果有其中一项超,另一项就有可能富余或者很小,这个前提是建筑物是对称结构,如果不对称,那就要局部分析,查找出该节点进行调整侧向大小刚度
2023-07-28 06:09:201

2010版PKPM在计算位移比时是否需要先点“偶然偏心”然后再根据位移比的计算结果来判断是否需要点呢?

高层建筑计算位移比需要考虑偶然偏心,这是高规的要求,详见高规JGJ3-2002的第4.3.5条。非高层建筑计算位移比不必考虑偶然偏心,详见抗震规范GB50011-2010的第3.4.4.1条。
2023-07-28 06:09:261

配筋计算到底考虑偶然偏心不

考虑吧?
2023-07-28 06:09:354

结构新手,剪力墙遇到Y向偶然偏心位移比不够 怎么调?

你这个工程位移比过大,说明整体刚度不足。建议四角的构件加强,以提高整体刚度。
2023-07-28 06:09:441

yjk输出的位移比怎么没有偶然偏心

考虑偶然偏心,双向地震的作用1.规范及规范条文说明(1)抗震规范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的结构,应计入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其他情况,应允许采用调整地震作用效应的方法计入扭转影响。【5.1.1条】(2)高规3.3.3 计算单向地震作用时应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每层质心沿垂直于地震作用方向的偏移值可按下式采用:
2023-07-28 06:10:071

工程抗震及震害评估?

工程抗震及震害评估具体内容是什么,下面中达咨询为大家解答。1.地震工程现象及成因当地震发生时,地面剧烈颠簸摇晃,直接破坏各种建筑物的结构,造成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等等。地震对于建筑物拥有巨大的破坏力,因为建筑物依附在地球表面,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方式主要受地震波的传播方式影响。简单地说,建筑物破坏有三种方式:上下颠簸、水平摇摆、左右扭转。多数时候是三种方式的复合作用。纵波使建筑物上下颠簸,力量非常大,建筑物来不及跟着运动,使底层柱子和墙突然增加很大的动荷载,叠加建筑物上部的自重压力,若超出底层柱、墙的承载能力,柱、墙就会垮掉。底层垮掉后,上面几层建筑的重量就像锤子砸下来一样,又使第二层压坏,发生连续倒塌,整个建筑直接“坐”下来,原来的第三层瞬间变为“第一层”。面波使建筑物水平摇摆,相当于对建筑物沿水平方向施加了一个来回反复的作用力,若底部柱、墙的强度或变形能力不够,就会使整栋建筑物向同一方向歪斜或倾倒,在震区常常看到这种现象。第三种作用是扭转。引起扭转的原因是有的地震波本身就是打着“旋儿”过来的,也有的情况是因为面波到达建筑物两端早晚的时间差引起的。这种情况引起建筑物扭动。建筑物一般抗扭能力较差,很容易扭坏。震区有的房子角部坍塌,多属这种情况。一旦碰到上下颠、左右摇、扭转,三种方式共同发生,破坏力就更加可怕。在离震中较近的范围,往往三种方式交织作用,所以破坏力很大。此外,每个建筑物都有自己特定的自振频率,如果这个频率与地震作用的频率接近,还会引起类似共振的效应,那样带来的破坏力就更大了。还有一种破坏形式叫“液化”。如果建筑物基底是粉细沙,房子建在上面,当大地摇动时,沙粒向旁边跑,房子就会往下沉,引起倾斜甚至倒塌。2.针对各种工程现象的抗震方法2.1 各类结构变形能的构造抗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损坏程度与变形特别是楼层的层间变位角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因此,对于采用变形要求作为不同性能指标的结构能得出抗震措施的初步定量关系。若以不倒塌的变形值作为变形能力的基本要求,当要求结构处于轻微损坏或不损坏时,其变形控制值应缩小到不倒塌变形值的某一比例值。但是,根据结构所吸收的地震能量相等的原则,其综合抗震能力应基本保持恒定值。据此,可获得缩小结构变形控制值所对应的结构抗力提高的比例,即结构地震作用效应(内力)的提高系数。这就意味着,在建筑结构抗震时,可利用地震作用效应调整系数来实现不同的变形性能要求。对于有不同构造措施的建筑结构,在现行《建筑抗震坚定标准》中,为使结构构造对抗震能力的影响系数和局部影响系数,将抗震构造措施对整个结构抗震能力的影响分为整体影响和局部影响两大类。例如,对砌体结构,以抗震横墙间距、房屋高宽比、相邻层刚度比、墙体之间及墙体与楼板的连接、圈梁和构造柱设置作为整体影响的构造,而以墙体局部尺寸、楼梯间构造、出屋面建筑等作为局部影响的构造。对不同的设防烈度、抗震构造有不同基本构造措施要求,当现有结构的构造高于基本要求时,相应的影响系数大于1.0,当低于基本要求时,相应的影响系数小于1.0,这些系数的变化幅度,―般在0.6至1.3的范围内。按上述思路,考虑到现行设计规范规定的基本抗震构造一般可分为高、中、和低三个等级,相当于将不同的性能要求用不同的等级来表示,但对于不同类型的结构,确定构造等级时所考虑的因素不同。参照现行设计规范的有关内容和要求,对于除规则性要求外的抗震构造,初步划分如下:2.1.1 砌体结构影响变形能的构造砌体结构影响变化能力的构造,可将圈梁、构造柱设计数量、位置、截面尺寸和配筋的分级作为重点,而局部墙体尺寸等只考虑其局部影响。例如,多层砖房的构造柱设置数量,可将房屋四角和楼梯间四角设置作为第一等级,房屋隔开间内外墙交接处和楼梯间四角设置作为第二等级。房屋每开间内外墙交接处和楼梯间四角设置作为第三等级;不设置构造柱即与非抗震设计相同。2.1.2 钢筋混凝土结构影响变形能的构造钢筋混凝土结构影响变形能力的构造,可将内力调整、柱纵向钢筋和箍筋体积配箍率、抗震墙墙体边缘的布置和构造作为分级的重点,而短柱、框支层、连梁的构造作为局部的影响。在同样设防烈度和同样的性能要求下,对层数不同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其基本延性构造要求仍需不同。2.1.3 钢筋结构影响变形能的构造钢筋结构影响变形能力的构造,可将内力调整、节点域构造、构件长细比和支撑设置作为分级的重点,而构件宽厚作为局部影响。在同样设防烈度和同样的性能要求下,对层数不同的钢结构,其基本延性构造要求也需不同。2.2 抗地震扭转破坏方法通过对多次强地震的总结.人们已意识到建筑结构的规则性对抗震能力有着重要影响。在各种破坏形式中,扭转破坏占大多数。地震对整个结构的扭转破坏与单一构件的受扭破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使结构的竖向构件出现不均匀受力,从角部构件开始,逐个破坏,后者则类似于延性破坏。结构竖向不规则会形成薄弱层,如不考虑加强措施,薄弱层在地震作用下可能会最先屈服而导致其上部楼层坍落:平面不规则则使结构在地震中表现出明显的扭转破坏特征,产生极大的扭转偏心效应。一、 采用耦联扭转抗震计算的方法过去抗震设计时往往只考虑单方向的平移振动,这是一种强迫振动。考虑扭转耦联的计算手段要比这更进一步。单方向的强迫振动产生的刚度并不能代表结构的最薄弱的方向,如对L形.弧形、三叉形等平面,如果不采用考虑耦联扭转的抗震设计方法,将很难找出结构刚度的最弱方向。考虑平动、扭转耦联的刚度,不但考虑了各方向位移之间的相互影响,而且它是一种自由振动,它的振动已不是沿单一方向的强迫振动,而是沿最弱方向,次最弱方向自由振动。由此可知,耦联抗震计算是一种更为接近实际的设计方法,它所产生的各个周期和振型都是三维的,都有三个分量,一般不能严格区分出某一方向的振型。由此可见,即使是对称和规则的结构具抗震设计也应考虑平扭耦联。这种耦联产生的地震力一般要比不考虑平扭耦联时大,一般来说.结构越不规则,平扭耦联反应也就越大,产生的地震力也就越大。二、 考虑偶然偏心由于地震作用的不确定性,常常会引起一些结构的扭转反应,如地震波中存在扭转运动加速度,这在设计计算中是难以精确考虑的。此外,计算假定的结构刚度和质量分布与实际情况不可能很好地符合,以及结构进入屈服或破损的非线性反应过程中各部件的刚度退化也不同,使计算假定与实际情况偏差会更大一些。这些实际存在的偶然因素以及计算假定的缺陷都必须在设计过程中给予适当的修正。国外多数抗震设计规范规定需要考虑由于施工、使用或地震地面运动的扭转分量等因素所引起的偶然偏心的不利影响。对于平面规则(包括对称)的建筑结构也规定了偶然偏心;对于平面布置不规则的结构,除其自身已有的偏心外,还要加上偶然偏心。抗震规范中,对平面规则的结构,采用增大边榀结构地震内力的简化方法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对于高层建筑而言,增大边榀结构内力的简化方法不尽合宜,因此,《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直接取各层质量偏然偏心为0.05 Li(Li为垂直于地震作用方向的建筑物总长度)来计算地震作用。并且高规明确提出关于位移比的计算应考虑偶然偏心。可见,结构的扭转控制应在考虑偶然偏心的前提下进行。2.3 地震中砂土液化的工程防治方法以往的大地震中,均有大量砂土液化震害实例,砂土液化现象作为地震灾害的一种主要形式,常常会引起建筑物基础的不均匀沉降及结构的破坏,造成严重灾害和人员伤亡,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如果评定的结果认为,砂土地基具有发生液化破坏的危险时,则首先应当尽量避免直接用可液化的砂土作为建筑物地基。不能做到时,可考虑采用适当的措施来提高砂土的抗液化能力,以防止或减轻地震时建筑物的破坏。加密是一种广泛采用而行之有效的措施。目前采用的有振冲加密法、砂桩挤密法、强夯法和爆炸加密法等几种。一、振冲加密法。在砂土地基中插入圆筒形的振冲器。它的下端和上部各设有喷水口。筒内竖轴带动偏心块作水平高速旋转,产生水平向高频振动。振冲器能够一边振动,一边射水,下沉到预定的深度。砂土在强烈振动后,土颗粒重新排列,被振动加密。在振冲形成的孔中灌注碎石,形成碎石桩,可以消散地震时在砂土地基中产生的超孔隙水压力。二、砂桩挤密法。利用振动作用将一根钢管打人土中,然后从管内灌入粗砂,一边振动,一边将钢管上拔,一边将砂石夯实,并挤实周围的砂层。由于砂桩常填以较粗的砂粒料,桩身可以使地基加速排水,加上砂土被振动和加密,处理的效果比较显著。三、强夯法。即强力夯实法,它是将8 t~30 t的重锤,从6 m~30 m的高处自由落下,在土中产生压缩波和很大的应力,把土体加密,以提高其承载力、降低其压缩性和提高其抗液化能力。四、爆炸加密法。在需要加密处理的地基土中,按规定深度埋设一定量的炸药,对地基土爆炸压密,提高其抗液化能力。此外,筏片基础、箱型基础对于在液化地基及软土地基上提高基础的抗震性能有显著效果。筏片基础和箱型基础整体性好,可以较好地调整基底压力,有效地减轻因大幅度振陷而引起的基础不均匀沉降,从而减轻上部建筑的破坏。3.震害评估震害评估包括对地震强度、结构破坏形式、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等进行评估,提出可能采取的抗震救灾措施。震害评估可分为震害预测(震前评估)、震时评估及震后评估三种形式。震害预测主要是根据一定的抗震分析方法,根据城市的地质构造条件、结构抗震性能分析及历史地震等因素,对可能出现的震害进行评估。震时评估,是指主震发生后,地震工作者实时对现场震害情况和可能发展趋向做出评估。震后评估是指地震结束后,通过全面细致地现场调查、计算,对震害做出全面评估。在传统的震害评估方法中,建筑物破坏程度分为5个档次,即倒塌、严重破坏、中等破坏、轻微破坏及基本完好。地震强弱程度可由宏观烈度表示。但传统方法效率较低,难以满足抗震救灾的要求。GIS、GPS及RS等高新技术的出现可以提高震害评估速度,GIS在震前、震后评估方面均有应用,GPS应用得并不多,一些地震工程专家利用RS对震后评估进行了研究。目前在震后评估研究中,RS多侧重在识别房屋倒塌率的研究上。理想的“3s”技术是将GIS、GPS及RS有机地结合与集成,构成“3s”体系。这种集成可以是“松散集成”也可以是“紧密集成”。由于GIS、GPS、RS各有所长,在震害评估中单独利用一种技术,均有不足之处,若利用“3s”技术并结合传统震害评估方法,将提高震害评估效率。GIS、GPS及RS等高新技术的出现可以提高震害评估速度。但这些方法本身也有很多不足,除它们之问通过集成互补外,还需要传统方法对其进行补充、修正。高新技术与传统方法的结合应用是数字防震减灾的发展方向。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2023-07-28 06:10:151

钢结构计算考虑双向地震和偶然偏心吗

要。
2023-07-28 06:10:283

一个7层异形柱结构,Z型柱在考虑偶然偏心时位移比超限,怎么处理那,调了好多次,都调不过去,怎么办那?

位移比超限加大柱截面、加高与之相连的超限方向的梁截面应该都有效果啊,还有,你的周期折减系数取多少?可以试加大周期折减系数试试。
2023-07-28 06:10:341

按新区划图计算要勾选吗?

需要。根据查阅的百科资料得知,按新区划图偶然偏心目前程序采用附加扭矩法计算,需要勾选偶然偏心,程序才能考虑偶然偏心作用下的位移比。偶然偏心是由于施工、使用或地震地面运动扭转分量等不确定因素对结构引起的效应。
2023-07-28 06:10:411

在正常使用条件下,限制高层建筑结构层间位移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提高整体性,防震
2023-07-28 06:10:526

单层的框架,37m*6m,Y方向层间位移角1/444,该怎么调整满足要求? 计算要求是不考虑偶然偏心,不考虑地震

6度区以下???不考虑地震???那不用看位移角,只看最后俩工况(风荷载)的位移角即可。如果考虑地震的话,看一下是什么位置产生最大位移。弄清原因。一般是加大周边柱截面或梁截面,这个问题说起来简单,,实际上还是有很多讲究的,跟整体刚度还有关。你先搞搞清楚到底考不考虑地震。。。。再联系我,如果联系不到,提醒你一下“这个主要调整的是质心和刚心的距离,将刚度合理布置,抓住刚度这个概念”。 补充回答:没有规范说位移角不考虑地震,偶然偏心确实是不考虑的。位移角不考虑偶然偏心,位移比要考虑偶然偏心。你要弄清这两个概念的本质。另外400*400的柱子有点偏小,承载式没问题的,但是这个位移角跟建筑结构的长度有直接关系,37m属于较长结构,这样看来400是有点不够的。你试试加强到450,或者局部加强,注意要对称。。
2023-07-28 06:11:191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PKPM应用?

PKPM系列软件作为结构通用设计软件,被广泛的用于各个建筑设计院以及科研教学机构。PKPM软件具有简单易学,操作直观,计算可靠等特点。正是基于以上特点,PKPM软件受到广大结构设计人员的青睐。本文将结合设计经验,同时结合规范及结构理论,将PKPM结构设计流程做一下详细的论述。  1、引言   PKPM系列软件是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开发的功能相对比较齐全的大型建筑设计软件, 在建筑和其他相关行业应用广泛,现已发展到PKPM2010版。我国的大部分建筑设计院配有PKPM系列软件,软件以PMCAD程序所建数据为条件, 以空间计算为核心, 构成了程序集成化的雏形, 基础及后期的CAD出图都能采用前面的数据。  最近几年来, 由于建筑功能和市场的需要, 建筑结构的平面和立面布置也越来越复杂多样, 对于这些复杂的结构, 在进行结构分析及计算时就要合理选择PKPM的有关参数, 若设计参数选择不准确甚至错误, 势必会影响计算结果的精度、可靠性和实用性, 严重的还会影响所设计的建筑物的安全性。下面结合工作实际, 简要介绍在软件的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2、参数选取   2.1 地震信息   在PKPM中水平地震力的输入,主要通过建模时输入地震信息来实现,由此可知道地震信息参数输入的正确与否将会直接影响结构受承受地震力大小的正确性。而地震信息中某些参数的输入较难确定,对于没有理解各参数的设计者来说,容易造成参数的输入错误。笔者根据多年从事PKPM结构设计所得经验,认为在地震信息对话框中容易出现输入错误的参数如下,并就这些错误的改正提出笔者的建议:   (1)是否考虑偶然偏心。偶然偏心的考虑与否一直是PKPM软件初学者容易出错的地方。首先明确,偶然偏心是考虑了结构不可预知的偏心现象,显然对于一些质量、刚度对称的结构来说,由于一般只考虑单向水平地震作用,那么另外一个方向的地震作用并没有考虑,这时可通过5%的偶然偏心来进行考虑。而对于质量、刚度明显不对称的结构来说,由于采用了双向对平地震作用,即考虑了两个方向的偏心问题,因此就没有必要再勾选偶然偏心选项,而且既考虑双向水平地震作用,又考虑偶然偏心将会增大结构设计成本。综上所述,若选取了单向水平地震作用,则应同时选取偶然偏心,若选择双向水平地震作用,则没必要同时选取偶然偏心。由此可知,偶然偏心的选取最终还是依据结构质量、刚度的对称性。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3.7.3条规定楼层位移计算时可不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   (2)周期折减系数的大小。周期折减系数也是PKPM初学者难以把握的参数,其难点在于如何定取折减系数的大小。笔者认为关键在于理解周期折减系数是为何产生,而其产生的意义是什么。周期折减系数这个参数主要是由于填充墙而出现,由于实际上填充墙对结构会提供一定的刚度,从而使实际结构的周期会减小,但PKPM建模时只是把填充墙作为荷载加到梁上去,并没有考虑填充墙所提供的刚度,因此实际结构的周期按道理应比计算所得到的周期要小,估在PKPM中采用周期折减系数来纠正计算模型以更吻合实际情况。显然填充墙多则周期折减系数应取得更小。对于周期折减系数的取值,应按照《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的4.3.16条(强条)要求,当非承重墙体为填充砖墙时,框架结构计算自振周期折减系数为0.6~0.7;剪力墙结构0.9~1.0;框架一剪力墙结构0.7~0.8;短肢剪力墙结构0.8~0.9。   (3)单、双向水平地震作用的选取。对于该参数的勾选主要根据结构本身存在的质量和刚度是否对称来判断,若结构质量和刚度存在明显不对称则应勾选双向水平地震力,考虑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效应。但经分析可发现,考虑双向水平地震作用必然会比单向水平地震作用的计算结果偏大,从而导致梁柱的配筋量偏大。以一个不规则的三层普通框架结构为例,计算结果表明考虑双向水平地震作用比考虑单向水平地震作用的柱配筋明显增加,可见该参数对于结构用钢量也有明显影响,因此应慎重考虑结构的单双向水平地震作用。(4)耦联选取。以笔者的工程经验可发现,目前绝大多数结构都存在不对称性,加上结构本身就存在相互耦联的关系,因此笔者建议耦联选项应选取,而无论结构质量、刚度的对称与否。   2.2 调整信息   调整信息中存在几个参数对于构件内力、配筋等有较大影响,其大小应慎重定取。笔者就这几个参数提出应注意的地方:   (1)梁端弯矩调幅系数、梁跨中弯矩增大系数大小定取。由于钢筋混凝土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存在内力重分布特性,从而致使梁端负弯矩减小,而梁跨中正弯矩增大的现象,因此应对梁端弯矩调幅系数以及梁跨中弯矩增大系数进行选取,一般梁端弯矩调幅系数应控制在弹性理论计算弯矩的20%以内,对于现浇框架梁一般选取梁端弯矩调幅系数为0.8~0.9,装配整体式框架梁取0.7~0.8。但由于梁端负弯矩减小,必然导致梁端配筋减小,有可能会导致梁支座处的裂缝宽度超出限制,因此应查看裂缝宽度一栏,若裂缝宽度不满足允许值,则应增大梁端弯矩调幅系数,或地选取“根据允许裂缝自动选筋”选项,重新调整梁配筋直至满足裂缝宽度要求。这是较多PKPM初学者容易忽略的问题。   (2)中梁刚度增大系数大小定取。“中梁”指的是两侧均有楼板与之相连的梁,若仅有一侧楼板与之相连的梁,则称为“边梁”。对于整体式肋型楼盖,由于楼板和梁浇筑在一起形成T型截面梁,因此对于“中梁”、 “边梁”来说,楼板会对它们提供一定刚度,在参数输入中,只需输入中梁刚度增大系数,程序会自动计算边梁增大系数。显然考虑中梁刚度增大系数会使整体刚度增大,构建内力减小,而且得到的内力、位移更符合实际情况。程序仅给出中梁刚度增大系数默认值,但该值并非最优值,设计人员可在在1.0~2.0范围内选取。根据笔者经验:对现浇楼板中梁刚度放大系数可取为2;对现浇梁柱、预制楼板可取为1;对现浇梁柱,楼板为预制楼板加叠合板,可取为1.5。   3、结构合理性的控制参数   PKPM软件对结构进行计算分析之后,还需要对计算结果进行检查,这是验证模型是否正确的重要步骤之一。目前,新规范用于控制结构合理性的主要指标有周期比、位移比、刚度比、刚重比、剪重比等。笔者就其中容易判断错误的几个参数进行解析:   3.1 周期比   周期比是控制结构扭转效应的重要指标,其结果直接反映了结构的抗侧力构建布置是否合理。由此可知,周期比结果是检验结构承载布局合理性,忽略检查该数据,有可能误用结构布置不合理的结构。为此,高规给出了不同情况系周期比的检验指标,例如对于A级高层建筑,其第一扭转周期除以第一平动周期之比不应大于0.9。对于第一扭转周期和第一平动周期的选取,设计人员往往只是选取最大扭转、平动周期为第一扭转、平动周期,实际上这是普遍做法,但有可能结构出现最大扭转、平动周期非第一扭转、平动周期,实际上所选取的第一扭转、平动周期必须是周期值较大而且其对应的振型为结构整体振动,若只是周期值较大而对应的振型非结构整体振动则不能选取该周期值。   3.2 位移比   位移比(层间位移比)是控制结构平面不规则性的重要指标,其限值规定A级高层建筑层间位移比不宜大于1.2,且不应大于1.5。但有一点设计人员应注意的是,当楼板采用弹性楼板时,则必须选择“对所有楼层强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因为PKPM所计算的位移比是把楼板采用刚性楼板设定。验算楼板满足位移比要求后。则应把楼板设定为弹性楼板以进行后续的内力计算。    通过上述的分析即可发现,采用PKPM进行建筑结构设计只是一个辅助计算功能,有很多参数是需要设计人员去选取、判断其正确性并进行干预的。因此,一方面设计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及工程实践经验;另一方面,设计人员对于软件的依靠,应采取有选择的分析性接受方式。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2023-07-28 06:11:261

什么是高层建筑层间位移

2层的层间位移,是说的2层本层的位移。打个比方,1层的位移是0.1,2层的位移是0.18,三层的位移是0.27,(因为越往上,位移越大,这个位移是能够通过分析计算出来的)那么,2层的层间位移就是0.08,三层的层间位移就0.09。层间位移的概念,是为了反映本层的刚度大小提出来的,层间最大位移应该小于,最大层间位移角与层高的乘积,最大层间位移角即规范规定的框架结构1/550,剪力墙结构1/1000等。另外,侧向刚度的概念也与层间位移有关,侧向刚度为层间剪力与层间位移之比,当然,这些概念不是一句二句能说清的,最好弄2本书,仔细研究研究。
2023-07-28 06:11:364

关于多层建筑是否考虑“偶然偏心”问题

1、验算结构位移比时,总是要考虑偶然偏心2、结构构件设计时1)如果位移比超过1.2,则考虑双向地震,与考虑偶然偏心同时考虑取大值2)如果位移比超过小于1.2,则不考虑双向地震,考虑偶然偏心当为多层(层数≤8层,高度≤30m),考虑扭转耦连与非扭转耦连均可当为一般高层,可选扭转耦连+偶然偏心当为不规则高层,考虑双向地震双向水平地震作用的要求是2000系列新规范新提出的要求。需要注意几点:(1)合理界定“明显不对称、不均匀”。这是一个模糊的提法,难于界定时按双向水平地震作用计算即可;(2)按双向地震作用计算时可不再考虑偶然偏心影响;(3)按双向地震作用计算时,柱均宜按双向偏压计算。对于只考虑单向水平地震作用的情况,需注意如下内容:(1)对不计算双向水平地震作用的高层建筑结构,均应计算单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注意此处提出的是计算单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不同于“新抗规”第5.1.1条“应允许采用调整地震作用效应的方法计入扭转影响”的规定。计算单向地震作用应考虑偶然偏心,根据3.3.3条取(Li为第i层垂直于地震作用方向的建筑物总长度);(2)认为考虑了平扭耦联计算之后即可不考虑偶然偏心的观点是错误的。考虑平扭耦联计算的同时仍必须考虑偶然偏心。但考虑偶然偏心时则不一定必须考虑平扭耦联(如对于很规则的高层建筑结构)。(以上是建研院对“考虑偶然偏心的解释)
2023-07-28 06:12:071

关于多层建筑是否考虑“偶然偏心”问题

1、验算结构位移比时,总是要考虑偶然偏心 2、结构构件设计时 1)如果位移比超过1.2,则考虑双向地震,与考虑偶然偏心同时考虑取大值 2)如果位移比超过小于1.2,则不考虑双向地震,考虑偶然偏心 当为多层(层数≤8层,高度≤30m),考虑扭转耦连与非扭转耦连均可 当为一般高层,可选扭转耦连+偶然偏心 当为不规则高层,考虑双向地震 双向水平地震作用的要求是2000系列新规范新提出的要求。需要注意几点:(1)合理界定“明显不对称、不均匀”。这是一个模糊的提法,难于界定时按双向水平地震作用计算即可;(2)按双向地震作用计算时可不再考虑偶然偏心影响;(3)按双向地震作用计算时,柱均宜按双向偏压计算。 对于只考虑单向水平地震作用的情况,需注意如下内容:(1)对不计算双向水平地震作用的高层建筑结构,均应计算单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注意此处提出的是计算单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不同于“新抗规”第5.1.1条“应允许采用调整地震作用效应的方法计入扭转影响”的规定。计算单向地震作用应考虑偶然偏心,根据3.3.3条取 (Li为第i层垂直于地震作用方向的建筑物总长度);(2)认为考虑了平扭耦联计算之后即可不考虑偶然偏心的观点是错误的。考虑平扭耦联计算的同时仍必须考虑偶然偏心。但考虑偶然偏心时则不一定必须考虑平扭耦联(如对于很规则的高层建筑结构)。(以上是建研院对“考虑偶然偏心的解释)
2023-07-28 06:12:171

高层住宅何时采用偶然偏心和考虑双向地震

考虑偶然偏心,双向地震的作用1.规范及规范条文说明(1)抗震规范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的结构,应计入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其他情况,应允许采用调整地震作用效应的方法计入扭转影响。【5.1.1条】(2)高规3.3.3 计算单向地震作用时应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每层质心沿垂直于地震作用方向的偏移值可按下式采用:ei=±0.05Li (3.3.3)式中ei——第i层质心偏移值(m),各楼层质心偏移方向相同;Li——第i层垂直于地震作用方向的建筑物总长度(m)。4.3.5 结构平面布置应减少扭转的影响。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地震作用下,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本规程第10章所指的复杂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借,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4倍。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 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之比,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9,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本规程第10章所指的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85。(3)高规条文说明3.3.3 国外多数抗震设计规范规定需考虑由于施工、使用或地震地面运动的扭转分量等因素所引起的偶然偏心的不利影响。即使对于平面规则(包括对称)的建筑结构也规定了偶然偏心;对于平面布置不规则的结构,除其自身已有的偏心外,还要加上偶然偏心。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中,对平面规则的结构,采用增大边榀结构地震内力的简化方法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对于高层建筑而言,增大边榀结构内力的简化方法不尽合宜。因此,本条规定直接取各层质量偶然偏心为0.05Li(Li为垂直于地震作用方向的建筑物总长度)来计算单向水平地震作用。实际计算时,可将每层质心沿主轴的同一方向(正向或负向)偏移。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地震作用时,也应考虑质量偶然偏心的不利影响。当计算双向地震作用时,可不考虑质量偶然偏心的影响。
2023-07-28 06:12:481

要考虑偶然偏心的情况

考虑偶然偏心,双向地震的作用1.规范及规范条文说明(1)抗震规范 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的结构,应计入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其他情况,应允许采用调整地震作用效应的方法计入扭转影响。【5.1.1条】(2)高规3.3.3 计算单向地震作用时应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每层质心沿垂直于地震作用方向的偏移值可按下式采用:ei=±0.05Li (3.3.3)式中ei——第i层质心偏移值(m),各楼层质心偏移方向相同;Li——第i层垂直于地震作用方向的建筑物总长度(m)。4.3.5 结构平面布置应减少扭转的影响。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地震作用下,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本规程第10章所指的复杂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借,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4倍。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 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之比,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9,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本规程第10章所指的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85。(3)高规条文说明3.3.3 国外多数抗震设计规范规定需考虑由于施工、使用或地震地面运动的扭转分量等因素所引起的偶然偏心的不利影响。即使对于平面规则(包括对称)的建筑结构也规定了偶然偏心;对于平面布置不规则的结构,除其自身已有的偏心外,还要加上偶然偏心。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中,对平面规则的结构,采用增大边榀结构地震内力的简化方法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对于高层建筑而言,增大边榀结构内力的简化方法不尽合宜。因此,本条规定直接取各层质量偶然偏心为0.05Li(Li为垂直于地震作用方向的建筑物总长度)来计算单向水平地震作用。实际计算时,可将每层质心沿主轴的同一方向(正向或负向)偏移。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地震作用时,也应考虑质量偶然偏心的不利影响。当计算双向地震作用时,可不考虑质量偶然偏心的影响。 2.总结(1)什么情况下需考虑双向地震a.对高层建筑,质量和刚度明显不均匀时应考虑双向地震,可近似看其在不考虑质量偶然偏心的情况下的层间位移比,A级>1.4,B级>1.3,则需考虑双向地震。【依据黄小坤 高规解说 2.6】 对不考虑双向地震的情况,高规规定必须考虑质量偶然偏心的效应。 b.对多层建筑,依据抗规5.1.1条及其条文说明,具体内涵可参考a。(2)什么情况下考虑偶然偏心a.高层建筑一定要考虑偶然偏心;b.多层建筑不考虑偶然偏心。(3)考虑偶然偏心以及考虑双向地震对计算的影响影响应分为两个方面: a. 对整体位移指标的影响,包括层间位移角、位移比。 b. 对构件内力的影响,主要影响采用何种地震作用力,比如说单向地震力,双向地震力,偶然偏心地震力。 3.整体指标的依据(1)对于层间位移角,在不考虑双向地震作用下,可直接采用单向地震作用下的层间位移角,反之应采用双向地震作用下的层间位移角。(2)对于位移比,高层为采用考虑偶然偏心情况下的位移比【依据高规4.3.5】;多层可采用单向地震下的位移比。4.地震作用计算(1)多层规则结构,可仅计算单向地震作用,不规则结构应计算双向地震作用。规则不规则参见抗规5.1.1的条文说明,具体可参照黄小坤的高规解释。(2)高层规则结构,可采用(单向地震作用,偶然偏心地震作用)的不利值【依据高规3.3.3】;;不规则结构的应采用(双向地震作用,偶然偏心地震作用)的不利值,实际计算时可直接采用双向地震作用值,如PKPM就是这么做的。【依据黄小坤 高规解说 2.8 】
2023-07-28 06:12:551

偶然偏心和扭转效应要不要同时考虑

考虑偶然偏心,双向地震的作用1.规范及规范条文说明(1)抗震规范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的结构,应计入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其他情况,应允许采用调整地震作用效应的方法计入扭转影响。【5.1.1条】(2)高规3.3.3 计算单向地震作用时应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每层质心沿垂直于地震作用方向的偏移值可按下式采用:ei=±0.05Li (3.3.3)式中ei——第i层质心偏移值(m),各楼层质心偏移方向相同;Li——第i层垂直于地震作用方向的建筑物总长度(m)。4.3.5 结构平面布置应减少扭转的影响。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地震作用下,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本规程第10章所指的复杂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借,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4倍。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 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之比,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9,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本规程第10章所指的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85。(3)高规条文说明3.3.3 国外多数抗震设计规范规定需考虑由于施工、使用或地震地面运动的扭转分量等因素所引起的偶然偏心的不利影响。即使对于平面规则(包括对称)的建筑结构也规定了偶然偏心;对于平面布置不规则的结构,除其自身已有的偏心外,还要加上偶然偏心。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中,对平面规则的结构,采用增大边榀结构地震内力的简化方法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对于高层建筑而言,增大边榀结构内力的简化方法不尽合宜。因此,本条规定直接取各层质量偶然偏心为0.05Li(Li为垂直于地震作用方向的建筑物总长度)来计算单向水平地震作用。实际计算时,可将每层质心沿主轴的同一方向(正向或负向)偏移。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地震作用时,也应考虑质量偶然偏心的不利影响。当计算双向地震作用时,可不考虑质量偶然偏心的影响。
2023-07-28 06:13:021

多层建筑需要考虑偶然偏心吗

令大家切记:质量偶然偏心是针对规则结构而设置的,对于不规则的建筑要考虑双向地震作用,这个是强条,不可疏忽。讲座内容摘录如下:**规范:高规3.3.3条规定,计算单向地震作用时,应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附加偏心距可取与地震作用方向垂直的建筑物边长的5%。**质量偶然偏心的含义:由偶然因素引起的结构质量分布的变化,将导致结构固有振动特性的变化,因而结构地震作用也将发生变化。**程序处理方式:程序按简化方式考虑“质量的偶然偏心”:**X向地震,所有楼层的质心沿Y轴向偏移±5%;**Y向地震,所有楼层的质心沿X轴向偏移±5%。**对内力组合的影响:考虑了偶然偏心地震后,就在原有的未偏心的地震基础上,新增加了四个地震工况+5%X、-5%X、+5%Y、-5%Y,在内力组合时,当遇到地震参与组合时,将增加两个偶然偏心地震的组合,即变成三个组合,地震组合数将增加到原来的三倍。**质量偶然偏心是针对规则结构而设置的,规则结构计算的扭转效应较小,而实际结构在施工、使用时,不可能如计算时那样有规则的变形。所以要考虑质量偶然偏心,以提高结构的安全度。**程序没有执行抗震规范的“边榀放大效应”,所以多层结构也应通过“质量偶然偏心”来实现边榀的内力放大。**在结构设计时,一般(多高层)结构只要不考虑“双向地震组合”,均应考虑质量偶然偏心,至少在验算位移比时,应考虑质量偶然偏心。2、一般结构“双向地震组合”与“质量偶然偏心”取其一。当结构在不考虑“偶然偏心”的情况下,位移比大于1.2时,结构设计应选择“双向地震组合”。3、偶然偏心:验算结构位移比时,总是考虑偶然偏心A)位移比超过1.2时,则考虑双向地震作用,不考虑偶然偏心。B)位移比不超过1.2时,则考虑偶然偏心,不考虑双向地震作用。4双向地震和偶然偏心质量偶然偏心和双向地震作用都时客观存在的事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在地震作用计算时,无论考虑单向地震作用还是双向地震作用,都有结构质量偶然偏心的问题;反之,不论是否考虑质量偶然偏心的影响,地震作用的多维性本来都应考虑。显然,同时考虑二者的影响计算地震作用原则上是合理的。但是,鉴于目前考虑二者影响的计算方法并不能完全反映实际地震作用情况,而是近似的计算方法,因此,二者何时分布考虑以及是否同时考虑,取决于现行规范的要求。《混凝土高规》的规定,单向地震作用计算时,应考虑质量偶然偏心的影响;质量与刚度分布不均匀、不对称的结构,应考虑双向地震作用计算。因此,质量偶然偏心和双向地震作用的影响可不同时考虑。如此规定,主要是考虑目前计算方法的近似性以及经济方面的。——摘自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04年4月1、一般情况下,先考虑偶然偏心计算;1)当为“质量和刚度明显不对称的结构”(可按:一般结构位移比不小于1.4、复杂结构不小于1.3把握)时,再拨开考虑双向地震开关;2)当不为上述1)情况时,直接采用偶然偏心的计算结果。2、对“质量和刚度明显不对称的结构”可按取偶然偏心和双向地震两次计算结构的较大值。
2023-07-28 06:13:121

PKPM 配筋计算 偶然偏心和双向地震要点上吗

算内力的时候,偶然偏心是不需要考虑的,但是PKPM应该能自动判断这个,点上也不影响配筋计算结果。双向地震力会明显影响内力计算,规范的说法是“质量和刚度分布都明显不对称”的结构(抗规GB50011-2010第5.1.1条)需要考虑,一般认为位移比大于一定程度(通常控制在1.3以上)就应该考虑,具体你自己斟酌。总而言之,如果对于造价没有特别抠门的要求,都点上总是偏安全,对于设计师没坏处的。基础么,首先不是所有的建筑基础都需要考虑地震作用,具体你可以看抗震规范GB50011-2010第4.2.1和4.4.1条。如果需要考虑地震作用,那在基础读取荷载的时候勾选地震荷载即可,反之可以不选。至于偶然偏心和双向地震力,依照上部为准就是了。
2023-07-28 06:13:181

毕业设计答辩问题!急!!!pkpm中地震信息中的“偶然偏心”和“双向

一、偶然偏心的含义指的是:由于偶然因素引起的结构质量分布的变化,会导致结构固有振动特征的变化,因而结构在相同地震作用下的反应也将发生变化.偶然因素主要是指由于施工、使用等因素所引起的质量偶然偏心或地震地面运动的扭转分量的不利影响.(1) 《高规》3.3.3条要求:计算单向地震作用时应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抗规》5.2.3条要求规则结构不进行扭转耦联时,平行于地震作用方向的两个边榀,其地震作用效应应乘以增大系数.程序按《高规》执行,主要是因为程序自行确定边榀框架柱困难.(2) 《高规》4.3.5条在判别结构平面的规则性时,要求考虑偶然偏心影响,并对楼层采用强制“刚性假定”.而《高规》4.6.3条规定在计算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时要求不考虑“偶然偏心”,这与《抗规》5.5.1条要求是一致的.从上面说明可以看出,它是一个多选开关.(3) 《高规》3.3.3条条文说明“当计算双向地震作用时,可不考虑质量偶然偏心的影响”二、1.《抗规》5.1.1-3条、《高规》3.3.2-2条都规定“质量和刚度分布都明显不对称的结构,应计入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也就是说计算双向水平地震应同时考虑扭转耦联.2.一般而言,楼层最大位移与平均位移比值,A级高度高层建筑大于1.4,B级高度高层建筑大于1.3时,可认为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不均匀,需考虑双向水平地震.3.《抗规》5.2.3条条文说明中“如果考虑扭转影响的地震作用效应小于考虑偶然偏心引起的地震效应时,应取后者安全,但二者不叠加计算”,程序可以按此要求同时选取偶然偏心和双向地震作用同时计算.
2023-07-28 06:13:251

大底盘带主楼地下室需要计算双向地震和偶然偏心吗?

算内力的时候,偶然偏心是不需要考虑的,但是PKPM应该能自动判断这个,点上也不影响配筋计算结果。双向地震力会明显影响内力计算,规范的说法是“质量和刚度分布都明显不对称”的结构(抗规GB50011-2010第5.1.1条)需要考虑,一般认为位移比大于一定程度(通常控制在1.3以上)就应该考虑,具体你自己斟酌。 总而言之,如果对于造价没有特别抠门的要求,都点上总是偏安全,对于设计师没坏处的。基础么,首先不是所有的建筑基础都需要考虑地震作用,具体你可以看抗震规范GB50011-2010第4.2.1和4.4.1条。如果需要考虑地震作用,那在基础读取荷载的时候勾选地震荷载即可,反之可以不选。至于偶然偏心和双向地震力,依照上部为准就是了。
2023-07-28 06:13:321

多层框架结构不考虑重力二阶效应,位移比点不点偶然偏心

令大家切记:质量偶然偏心是针对规则结构而设置的,对于不规则的建筑要考虑双向地震作用,这个是强条,不可疏忽。 讲座内容摘录如下: **规范:高规3.3.3 条规定,计算单向地震作用时,应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附加偏心距可取与地震作用方向垂直的建筑物边长的5%。 **质量偶然偏心的含义:由偶然因素引起的结构质量分布的变化,将导致结构固有振动特性的变化,因而结构地震作用也将发生变化。 **程序处理方式:程序按简化方式考虑“质量的偶然偏心”: **X 向地震,所有楼层的质心沿Y 轴向偏移±5%; **Y 向地震,所有楼层的质心沿X 轴向偏移±5%。 **对内力组合的影响:考虑了偶然偏心地震后,就在原有的未偏心的地震基础上,新增加了四个地震工况+5%X、-5%X、+5%Y、-5%Y,在内力组合时,当遇到地震参与组合时,将增加两个偶然偏心地震的组合,即变成三个组合,地震组合数将增加到原来的三倍。 **质量偶然偏心是针对规则结构而设置的,规则结构计算的扭转效应较小,而实际结构在施工、使用时,不可能如计算时那样有规则的变形。所以要考虑质量偶然偏心,以提高结构的安全度。 **程序没有执行抗震规范的“边榀放大效应”,所以多层结构也应通过“质量偶然偏心”来实现边榀的内力放大。 **在结构设计时,一般(多高层)结构只要不考虑“双向地震组合”,均应考虑质量偶然偏心,至少在验算位移比时,应考虑质量偶然偏心。 2、 一般结构“双向地震组合”与“质量偶然偏心”取其一。 当结构在不考虑“偶然偏心” 的情况下,位移比大于1.2 时,结构设计应选择“双向地震组合”。 3、偶然偏心:验算结构位移比时,总是考虑偶然偏心 A) 位移比超过1.2 时,则考虑双向地震作用,不考虑偶然偏心。 B) 位移比不超过1.2 时,则考虑偶然偏心,不考虑双向地震作用。 4 双向地震和偶然偏心 质量偶然偏心和双向地震作用都时客观存在的事实,是两个完全 不同的概念。在地震作用计算时,无论考虑单向地震作用还是双向地 震作用,都有结构质量偶然偏心的问题;反之,不论是否考虑质量偶 然偏心的影响,地震作用的多维性本来都应考虑。显然,同时考虑二 者的影响计算地震作用原则上是合理的。但是,鉴于目前考虑二者影 响的计算方法并不能完全反映实际地震作用情况,而是近似的计算方 法,因此,二者何时分布考虑以及是否同时考虑,取决于现行规范的 要求。 《混凝土高规》的规定,单向地震作用计算时,应考虑质量 偶然偏心的影响;质量与刚度分布不均匀、不对称的结构,应考虑双 向地震作用计算。因此,质量偶然偏心和双向地震作用的影响可不同 时考虑。如此规定,主要是考虑目前计算方法的近似性以及经济方面 的。——摘自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2004 年4 月 1、一般情况下,先考虑偶然偏心计算; 1)当为“质量和刚度明显不对称的结构”(可按:一般结构位移比不小于1.4、复杂结构不小于1.3 把握)时,再拨开考虑双向地震开关; 2)当不为上述1)情况时,直接采用偶然偏心的计算结果。 2、对“质量和刚度明显不对称的结构”可按取偶然偏心和双向地震两次计算结构的较大值。建议自己下去查查资料这样的提问没有意义
2023-07-28 06:13:531

PKPM软件在结构设计中常见的一些问题?

在应用PKPM进行结构设计时,存在着种种问题,本文对常见的几种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对策,工程师应该合理处理出现的问题,使结构设计更加合理,提高建筑物质量。     1前言   随着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软件以应用到各个行业,尤其是在建筑业中,计算机辅助设计日臻完善。PKPM软件是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开发的功能相对比较齐全的大型建筑设计软件, 在建筑行业应用广泛,给结构工程师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是,在实际应用中,PKPM还是存在些问题,本文对可能出现的问题结合实际工程进行简要探讨和分析,期望能对今后的设计工作带来帮助。   2交互式结构模型的建立   结构模型中所有的构件均在此项操作中输入,应当注意的是:凡是结构布置形式及构件尺寸和荷载不同的结构层,均应描述为不同的结构标准层,对于上下层柱变截面情况用构件相对于节点的偏心描述,注意在节点过密时墙体及梁布置的连续性。在布置过两个或更多的标准层后,不能使用图案编辑菜单对某一层或某一部分拖动或平移,因为所有的节点位置都是用相对于原点的位置描述的,拖动或平移会造成上下层节点错位。全楼的组装必须是自下而上的标准层组装,不能把后一个标准层组装于前一个标准层之前。填充墙不能作为墙体输入。在此输入的荷载值应是荷载标准值,不是设计值。   3设计参数的确定   3.1梁端负弯矩调幅系数   在竖向荷载作用下, 钢筋混凝土框架梁设计允许考虑混凝土的塑性变形内力重分布, 适当减小支座负弯矩, 以减小支座钢筋用量, 方便施工框架梁端支座负弯矩调幅后, 程序自动对梁跨中弯矩按平衡条件相应增加, 但支座负弯矩调幅不宜过大, 一般应控制在弹性理论计算弯矩的20% 以内, 即梁端负弯矩调幅系数可在0. 8~1.0范围选取。当调幅系数取值较低时, 设计者一定要进人梁施工图菜单中核查按计算结果配筋梁的支座处裂缝宽度能否满足规范要求。如不满足,则要重新选取梁端负弯矩调幅系数或点取“根据允许裂缝自动选筋”选项, 重新调整梁配筋直至满足裂缝宽度要求。目前, 不少设计者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另外, 当梁端支座负筋配筋不是很大, 不会引起钢筋布置困难的情况下, 可不必对支座负筋进行调幅, 因为整个结构体系的变形程序是按弹性理论进行分析计算的, 支座调幅实质上是削弱了梁柱构件间的约束, 使得结构体系实际上偏离了弹性理论的界线范畴, 导致结构整体的变形。   3.2地震作用   (1)对于耦联选项, 无论是质量和刚度分布对称的结构还是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的结构建议总是采用。(2) 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的结构, 应计入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计算表明规则框架考虑双向水平地震作用时, 角柱配筋增大10% 左右, 其他柱变化不大; 对于不规则框架, 角、中、边柱配筋考虑双向地震后均有明显的增大;通过双向地震力、柱按单偏压计算和双向地震力、双偏压计算比较可知, 后者计算柱的配筋较前者有明显的增大, 故建议:若同时勾选双向地震力、柱双向配筋时, 要十分谨慎。(3) 计算单向地震力, 应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5% 的偶然偏心, 是从施工角度考虑的。计算表明, 计算时考虑偶然偏心,使构件的内力增大5%~10% ; 计算时考虑偶然偏心, 使构件的位移有显著的增大, 平均为18.47% 。但应注意, 对于不规则的结构, 应采用双向地震作用, 并且不要与“偶然偏心”同时作用。“偶然偏心”和“双向地震力”应是两者取其一, 不要都选。总结以上所述, 地震参数选取时, 建议采用如下选用方法: 当为多层(≤8层, ≤30m) , 考虑扭转耦联与非扭转耦联均可; 当为一般高层, 可选用耦联+偶然偏心; 当为不规则高层、满足抗规两条以上不规则性时, 或位移比接近限值, 应考虑双向地震作用。(4) 计算振型个数。在计算地震作用时, 振型个数的选取应遵循《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50011- 2001) 》5.5.2条的规定, “振型个数一般可以取振型参与质量达到总质量的90% 所需的振型数”。该项可填入不小于3的倍数。当地震作用采用侧刚计算时, 若不考虑耦联振动, 计算振型数不得大于结构层数; 若考虑耦联振动, 计算振型个数一般不小于9, 且不大于3倍的层数。当地震作用采用总刚计算时, 振型数的选择可以不受上限, 一般取大于12 。振型数的大小与结构层数及结构形式有关, 当结构层数较多或结构层刚度突变较大时, 振型数也应取多些, 如顶部有小塔楼、转换层等结构形式。对于双塔楼振型数Nmode≥12, 而多于双塔的结构则更多。(5) 周期折减系数。这个参数是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的3.3.16条( 强条) 要求, 按3.3.17条进行折减, 当非承重墙体为填充砖墙时, 高层建筑结构计算自振周期折减系数, 可按下列规定取值: 框架结构0.6~0.7; 框架一剪力墙结构0. 7~0.8; 剪力墙结构0.9~1.0; 短肢剪力墙结构0.8~0.9。当采用其他非承重墙体时, 可根据工程情况确定周期折减系数。(6) 结构的阻尼比。钢筋混凝土结构取0.05, 对不超过12层的钢结构取0.035, 对超过12层的钢结构取0.02, 混合结构取0.030。   3.3基本风压W   程序要求手动输入修正后的基本风压W。《建筑结构荷载规范》第7.1.2条规定基本风压采用重现期为50年一遇的风压值, 对高层、高耸及对风荷载比较敏感的其他结构, 基本风压应适当提高, 并应由有关的结构设计规范具体规定。按《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第3.2.2条, 特别重要或对风荷载比较敏感的高层建筑, 其基本风压应采用100年重现期的风压值。按规范解释, 房屋高度大于60m都是对风荷载比较敏感的高层建筑。(2) 地面粗糙度类别分为A、B、C、D四类。这一参数程序要求手动输入。特别要注意的是, C类指有密集建筑群的城市市区; D类为有密集建筑群且房屋较高的城市市区。(3) 结构基本周期: 可采用结构力学方法计算。比较规则的结构也可以采用近似方法计算:框架结构: T=(0.08- 1.00)N框剪结构、框筒结构: T=(0.06- 0.08)N剪力墙结构、筒中筒结构: T= (0.05- 0.06) N式中:N为结构的层数。程序中给出的基本周期是采用近似方法计算得到的, 建议计算时按结构类别先采用上述近似公式计算值填写参数,通过程序计算出结构的基本周期后, 再代回重新计算。   3.4模型简化中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在模型简化过程中,往往没有统一的标准,结构设计人员一般都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简化,会出现如下的问题:(1)施工图纸与计算模型不符。由于结构专业建模过早,建筑方案往往进行多次调整,但又未及时与结构设计人员进行有效沟通,造成了各个专业之间的设计工作脱节,而到最后的施工图校审阶段又没有及时发现,最终可能引起剪力墙开洞大小、门窗洞口位置、剪力墙长度及厚度、框架柱计算高度等与施工图不符。在使用PKPM 分析后,造成某些构件配筋失真,甚至会造成配筋不足的危险。对于着这种问题,设计人员应该加强在设计的各个环节中的交流,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错误。(2)框架计算模型不合理。实际设计时,一般存在很多没有地下室的普通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比如工业厂房、低层住宅等,在±0.000m 附近没有基础梁,应将基础梁作为一层输入模型,因为此层无楼板约束,即不满足PKPM 程序中内定的平面刚度无限大的计算假定。故在采用SATWE计算时,应定义弹性节点,并采用总刚分析。(3)底层层高取值不当。结构设计人员在对各标准层进行组装时,底层层高往往取士0.000m 至首层楼盖顶面的高度,这种做法是不妥当的。因为设计规范规定底层柱计算层高应为基础顶面至首层楼盖顶面的高度。   4结语   在实际工程的设计过程中,应认真的考虑设计的每一环节,各种参数应按照国家规范正确地选取,模型的简化应与工程实际相吻合,使计算假定与实际情况相一致,而且应注意设计软件的适用条件及其技术条件,正确的使用PKPM 软件,保证计算结果准确,使建筑结构能够承受可能出现的各种作用,保证结构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和耐久性能,设计出优秀的工程。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2023-07-28 06:13:591

层间位移比与层间位移角的区别?

1、“楼层位移比”1)定义——“楼层位移比”指: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与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比值;2)目的——限制结构的扭转;3)计算要求——考虑偶然偏心(注意:不考虑双向地震)。2、“层间位移角”1)定义——按弹性方法计算的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2)目的——控制结构的侧向刚度;3)计算要求——不考虑偶然偏心,不考虑双向地震。 查看原帖>>
2023-07-28 06:14:092

请问PKPM中位移比和位移角分别看什么工况下的值

位移比取规定水平地震力下,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取值。位移角不用考虑偶然偏心。看地震和风荷载作用下数值。
2023-07-28 06:14:182